线上教学实施逻辑及内涵分析

时间:2022-12-15 08:41:37

线上教学实施逻辑及内涵分析

摘要:线上教学作为应急状态下解决课堂教学难题、实现“停课不停学”的有效方式,在疫情突发情况下被全面应用于各级各类学校课程教学中。比对传统“面对面”班级教学与线上教学差异,分析线上教学三种主流的开展方式,梳理线上教学运行逻辑,认为其在教师角色与课程定位、学习时空、学龄差异、教学负荷、互动协作等五个方面具有鲜明的内涵特质。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线上教学优势教育功能,制定在线课堂统一实施标准,为线上教学可持续融入常规教学过程打下基础。

关键词:线上教学;互联网教学平台;现代教育技术

线上教学是课堂教学运行载体,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产物,与传统“面对面”班级教学一并承担知识传输的使命。2020年初,突发的肺炎疫情为接下来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设置了难题。2020年2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就“停课不停学”相关工作提出明确意见:“停课不停学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网上上课,也不只是学校课程的学习,而是一种广义的学习,只要有助于学生成长进步的内容和方式都是可以的”[1]。在此情景下,理清课程学习、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行之有效的课程学习模式是贯彻落实《通知》要求的切实举措。线上教学实则是应急远程教学[2],作为应对教学突发情况下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达成课程学习任务的关键手段。构建完整线上教学设计方案,使其短时期内担负起开展课堂教学的重任的同时,长远谋划双线教学[3](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发展思路是延续当下教育态势的明智之举。

1线上教学特征及实施逻辑

充分发挥线上教学优势,构建起完整的教学体系,首先需要认清其基本的教学特征。从属性划分,线上教学是开放性教育资源的一种,一直以来被学者关注的点集中于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被认为是辅助课堂教学开展的有效手段。作为开放性的教学形式,互联网技术为线上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1.1线上教学基本特征

目前,相关线上课程教学开展的主流模式有三种:一是基于互联网平台已有录播资源的线上课程教学;二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三是线上直播教学。前两种建立在课堂教学能够正常实施情况下,本质上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而线上直播教学则是疫情防控时期采取的课堂教学替代模式,并非是以往课堂教学主要开展方式,只因受到突发情况的影响,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代替常规教学的主流模式。因此,在特殊的背景条件下,线上教学被赋予全新使命,需要重新审视其价值,做好教学方案顶层设计,充分发挥线上教学优势。

1.2线上教学的实施逻辑

应急状态下的远程教学完全承担课程教学任务,相较于普通标准的在线开放课程教学,二者在性质上有着本质区别。搞清线上教学基本特征,利用开放式远程教学已有的成熟的教学模式,制订适合的实施方案,是保障其正常运行的先决条件。首先,教学实施必须对接课程标准,教学目标要延续传统课堂的既定要求。其次,线上教学需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无论是实施信息传播的电子仪器,还是虚拟的互联网环境,都是在线课堂必不可少的教学载体,很大程度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务主管部门以及多媒体信息中心给予足够的教学支撑。最后,在线课堂的运作过程要设定完整的运行链条,尽可能整合在线教育资源,运用到教学设计、备课、组织课堂教学、学生互动、课堂测评等诸环节。总体而言,线上教学借助互联网教学平台进行,这是有别于传统课堂最大的特点,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有其不同的教学属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线上教学运作逻辑。

2线上教学内涵解析

线上教学表象是一种学习行为,其本质应是实现学生自主、主动学习,培养学习品质,促进行为自律,最终养成良好的学习素养。所以,它的核心要义是通过各种手段、方式构造学生自主、主动学习的中间过程。作为一种具备独特教育功能的新型教学形式,线上教学有自身的课程属性,在教师角色与课程定位、学习时空、学龄差异、教学负荷、互动协作等五个方面具有鲜明的内涵特色。

2.1教师角色与课程定位

在现行价值观念下,教师与主播完全属于两个不同的行业范畴,从工作属性和从业方式都难寻共同点,若非疫情防控严峻形势的要求,很难将两者联系到一起。大多数情况下,主播是借助各类综艺、体育、休闲平台,以才艺、生活、工作直播等内容吸引观众,从而获取一定的关注度。显然,教师开主播并非是此目的,而是借助于这种方式实现知识传递,延续教学过程,用更直观形象、更加贴合课堂教学真实情境的方式来组织教与学。这样的方式和传统的网络直播在准入渠道上有巨大的差异。传统网络直播观众是基于对主播的个人喜好,如同看戏一般,中间不涉及知识传输,主观意愿强,出入随意,没有可操作、可评价的规范标准。作为有目标、有内容、有准则的教学直播显然不可照搬此类模式,两者在操作目标上有明显差异。传统形式下的线上教学,由于现实办公情况所迫,难以统一规范,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缺乏顶层规划,没有完备的体系标准。对于一节线上课,教学内容的选择随意性较大,学习评价的执行力不够,有些情况下是部分教师对于知识点的任意叠加,没有明确的学习流程。承担完整教育功能的线上直播教学有明确的价值取向,作为教育教学工作实施的一部分,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规范的运行机制。在具体教学实施方面,要重新拟定教学大纲,制定线上教学课程标准。一节完整的线上教学课,要有每节课的单元设计,要筛选教学内容、创编教学方式、规范课业评价等。

2.2学习时空

线上教学存在巨大的时空差异性,学生身处不同的居家学习环境,甚至于教师也处在不同的授课环境中,教学场所、设施、仪器、自制教具等都因人而异。对无法通过平台完成的教学内容就很难做统一的标准要求。一方面,学生个体生活环境、家庭组成、作息时间等因素都是影响在线学习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学习行为自律、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以及学习平台技术应用等因素造成不同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较大。此外,借助于互联网平台打造的虚拟课堂,教师的“讲”并不能完全转化成学生的“做”,尤其对于某些技术、技能类课程(如体育、实验、实训课等),学生居家环境缺乏必要的场地、设施、仪器,很难执行规范性的操作。

2.3学龄差异

线上教学对不同学龄阶段的学生作用效果不一,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选择度较高,不同学龄阶段应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自主在线学习的能力,必须由家长协作,教学应尽可能结合参与、体验、任务驱动、家校合作的内容。初高中阶段学生掌握一定平台操作、使用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独立完成线上学习的能力,教学要以完成预定学习目标,以疑难解答对应成绩考核为主。大学阶段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时期,教学设计要体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能力,引导学生自主、主动学习,教师是教学的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合作者,以项目主题和问题解决为导向,进行按需学习。

2.4教学负荷

在线课堂教学对于班级学生数量似乎没有限制。如一堂全校范围内的选修课,教学内容相同,传统教学中由于受到班额教学承载力的限制,一位教师只能同时为几十名学生授课。在线课堂却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技术手段允许,直播间不存在人数载荷限度的问题。那这样是否可以完全抛开班额人数的顾虑,照单全收?是否可以安排专业能力优秀的一名教师为全校学生统一授课?显然这样的方式也是不可取的,不同的教师有不一样的授课风格,学生个体性也形成差别化的学习需求,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形成独特的课堂氛围,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的能动性、创造性。应对此类问题,不能让课堂直播教学在普通直播概念浪潮下随波逐流,要建章立制、界定内涵。

2.5互动协作

协作是开展在线课堂的必要方式,教学中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操作完成应用平台的使用,学生需要对教师的指导行为进行文字或者语音反馈。简单的交流互动,表面上是知识传输的形式,实则引发整个教学模式的革新缔造。线上直播教学模拟真实课堂环境教学,无疑是当下最主流的在线教学形式,教学约定了主体双方的责任,有别于其他学生自主完成的在线学习形式。教师仍然主持课堂、划定内容、约定规则,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手段实现教学互动,最大限度保证课堂教学要素(教师、学生、场所)的完整性。教师不再通过解读学生的言语表情、肢体动作来平衡课堂进程,进而通过注入式文字、音视频传输等方式来驱动教学实施。实践证明,这样的方式更有利于增强学生在班级中的角色感,促进课堂有效学习的发生。

3结语

作为更具创新性的教学方式,线上教学整合了可以被有效利用的互联网资源,在特殊的教育背景下,能够有效发挥高效、超越时空限制的特点,让教学在不同的环境中开展,是其他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在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搭建师生互动、生生协作的融创平台,使得教学资源不再仅仅局限于教材、教案,多元化的教学内容被更直接地引入在线课堂,实现零介质知识传递。但在线教学同样面临诸多挑战,如教师教学胜任力的问题[4]、教学承载力的问题,这中间需要与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比对分析,借助传统课堂积累的实践优势,划定线上教学的运行标准。具体实施环节需要拟定统一的在线课堂教学方案、差别化的考核量化内容,紧接着是考量线上、线下有机融合教学的实操性,让在线教学的优势成果持续发挥功效,明确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教学形式,承担教育工作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EB/OL].[2020-02-12].

[2]奥尔科特,肖俊洪.领导者当务之急:谋划后疫情时期的在线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2020(7):1-6,40,76.

[3]李政涛.基础教育的后疫情时代是“双线混融教学”的新时代[J].中国教育学刊,2020(5):5.

[4]邱燕楠,李政涛.从“在线教学胜任力”到“双线混融教学胜任力”[J].中国远程教育,2020(7):7-15,76.

作者: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