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技术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1 13:27:3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线上教学技术培训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业农村局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方案
根据《市2021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农〔2021〕67号)以及《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关于提前下达2021年中央财政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资金预算指标的通知》(财预〔2020〕691号)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2021年,我区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总体思路是:聚焦全面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围绕解决“谁来发展产业、谁来建设乡村”问题,着力机制创新和政策创设,构建农民教育培训新发展格局,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类施策、全程培育”基本原则,坚持教育培训、评价管理、政策衔接、跟踪服务“四位一体”培育制度,推进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提升素质能力与延伸服务协同,推动农民教育培训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整体提高农民现代农业理念、科技文化素质、生产经营管理技能和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发展能力,加快培养适应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急需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二)重点领域。
1.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保障重要农副产品供给。聚焦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围绕主要粮食作物开展防灾减灾、科学施肥用药、低碳绿色等技术培训,提升种植水平,促进粮食丰收。突出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良种识别、土壤培肥改良、高标准农田管护等关键环节技术培训,提升农业生产基础保障能力。
2.聚焦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根据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发展“四优四化”、建设“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基地”、推进“两个转型升级”为核心,围绕特色经济作物因地制宜开展生产管理培训,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围绕畜禽类加强猪、牛、羊养殖户和奶农培训,提升养殖效益,加强疫病防控,助力生猪产能恢复;聚焦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开展培训,促进渔业提质增效;以农机农艺融合、规范安全操作为主题开展农机手培训,促进农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集成配套。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推进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
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站工作总结
2021年,局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站在局领导的大力关心下和同仁的大力支持下,以民生工程、惠农政策及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综合素质和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认真作好全区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扎实、务实地推进了职业农民工作发展。现总结如下:
一、工作总体情况和主要成效
(一)政策制度
区农业农村局和区财政局共同制定了《区2021高素质农民培训项目实施方案》并上报了省农业农村厅。全区由农业、财政等部门联合成立“区高素质农民培训项目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制定政策、调配经费等工作。区农业农村局签发了《落实区2021年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的通知》文件,同时要求严格按照《关于提前下达2021年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通知》、《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做好2021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和《省省直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等文件实施项目。
(二)组织实施
1、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市区分校和区内的柑橘协会、家庭农场协会、农联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共同承办区县级培训工作。区农业农村局通过党政网、社交媒体和行业社会团体推荐,通过条件考核确定了县级培训学员。
混合教学模式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彻底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尤其近几年线上教学的频繁开展更令专注于单纯线下教学的土木工程教学模式暴露出了相对明显的弊端。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了在专业教学中构建混合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对混合教学模式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进行阐述,对土木工程专业混合教学模式的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混合教学模式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此为高校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混合教学模式;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必要性;现存问题;应用策略
所谓“混合教学模式”,是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线上与线下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在线下停课等极端教学境况下确保高校的教学质量,还能够将学习者引向深度学习,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前提下,增强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大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1]。在以往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采用的大多是围绕大学教师的专业教学模式,即在开展教学前先由教师进行课前准备,在课堂中由教师亲自讲解示范,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做的仅仅是根据教师的讲解与示范进行机械重复并撰写相关报告,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大多高校近年来仓促地开启了线上教学,但由于缺乏经验,出现了很多问题亟待改善。
一、混合教学模式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契合高等教育改革趋势
混合教学模式的本质在于对教学与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做出重新思考与设计。作为高校的重点本质问题,教与学的关系在新课改后一直是教育领域最炙手可热的研究热点。相比传统教学与混合教学模式,二者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教学主体的不同,传统教学偏向于以教师为主体,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需要以教师为主体,这种教学模式在效率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由于学生缺乏主体性,教学效果往往难以达到最大化[2]。除此之外,近年来线下停课状况时有发生,侧重于实践的土木工程专业通过生疏的线上教学往往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导致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效果整体下滑。这些现状是高等教育状况发生改变的典型结果,而迎合这些结果,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契合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利用线上、线下的结合教学确保高校能够在任何情况下保证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教学效果[3]。
县高素质农民培育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对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推进乡村振兴“三步走”为主线,围绕“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创新培训方式,统筹推进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能力提升、种养加能手技能培训、农村创新创业者培养、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发展带头人培养,为推进全县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二、重点任务
围绕保供、衔接、建设、要害、改革等重点任务,以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为重点,加快培养各类乡村振兴带头人。
2021年全县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继续按省、市、县分层分类开展。项目资金111万元,全县共培训407人(含增加10%培训任务),各乡镇高素质农民培育任务指标见附件。其中省级培训共47人,由省农广校组织,重点开展各类带头人示范性培训;市级培训共34人,由市级农民培训机构会同退役军人事务局、妇联、共青团、浙大农研院等部门共同组织,重点开展退役军人、乡村振兴青年先锋、长三角城市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带头人创新创业等专题培训;县级培训共326人,其中282人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县农广校)组织培训,44人(骨干农机手)由县农业机械促进服务中心组织培训。
(一)聚焦保障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围绕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开展良种推广、防灾减灾、科学施肥用药、低碳绿色生产等技术培训,提升种植管理水平,促进粮食丰收。围绕经济作物生产,因地制宜开展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生产管理培训,提高特色农业发展水平。围绕粮食作物机收减损,加强农机手操作技能培训,提高驾驶操作和安全使用水平,促进丰产丰收。围绕耕地质量提升,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护、节水灌溉、土壤培肥改良、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培训,增强农民保护耕地意识,提升和改善耕地质量。
疫情期间线上有效教学探索
疫情背景下的线上教学,因平台利用缺乏整合,学生状态不便掌控,师生互动难以展开,从而影响到线上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求解这个问题?笔者以成都市武侯区为例,就区域内中学线上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做一交流。
一、启动之初:统筹谋略,整体实施
为落实延迟开学期“停课不停学”的政策,武侯区教育局统筹谋略、整体布局开展工作。(一)提前谋划,靠前指挥。1月26日(正月初二),区教育局基于因疫情而延迟开学的预判,召开了关于中小学线上教学的会议。会议决定要提前制定出线上教学的指导意见,用于指导区域内中小学开展线上教学;明确了普教科做好线上教学的统筹规划,区教科院拟定线上教学的指导意见供局党组决策,区技装信息中心保障“三顾云”平台(武侯区自建的教育云平台,可支持学校开展线上教学活动)有效运行。(二)服务学校,加强指导。自2月17日起,指导各校开展线上教学工作。一是在“三顾云”教育平台上为师生共提供了265万件教学资源供师生选择。二是深入学校调查研究,了解学校在进行线上教学过程的做法、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现场给予帮助和指导。三是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及时了解线上教学的现状和学生的获得感。之后,形成的区域和各学校调查报告,为教育局决策提供依据和参照。四是召开线上教学阶段(两周线上教学)视频会,其内容包括:让做得好的学校做经验交流;教科院解读调研报告并就线上教学提出指导性意见;教育局对前阶段工作进行总结,对下一阶段教学提出要求。其一,建立体系,加强管理。学校线上教学建立校级、年级、班级等三级管理体系,全面、系统推进线上教学工作。其二,摸清情况,解决问题。学校全面了解学生家庭用于线上教学的网络条件和终端设备情况,对设备缺乏的家庭提供帮助。其三,强化培训,提高素养。由各校信息办的负责人牵头成立校级技术团队,对全校干部教师进行线上教学的技术培训。其四,研究方法,提高效率。各学科教研组、备课组研究线上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效果。其五,全批全改,及时反馈。学生每天将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之后拍照上传给老师批改,以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其六,家校共育,形成合力。联动家长,求得家长的理解支持,为孩子线上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督促孩子认真学习,完成线上学习任务。
二、开展之中:调查现状,摸清情况
在线上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武侯区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对全区29所初高中进行问卷调查,学生整体上对此次延迟开学期间线上学习的满意度较高。但同时也发现,线上教学效益还不尽如人意。在经过三周线上教学之后,我们又对10所中学的校长或中层干部就“影响中学线上教学的主要因素”进行网上调查,发现影响线上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按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列分别是:网络条件、教学平台功能、硬件条件、班级管理、教学方式、教师信息素养、课堂监控、学生自律、家校配合、教学设计、课程设置等十一个因素。关于排在第一位的网络条件调查,有8位受访者认为网络环境是否快捷、方便、不断线、不卡壳,这是支持线上教学的首要因素。关于排在第二位的平台功能调查,有7位受访者认为当前市场上提供的平台只具有直播功能及回放功能,能基本满足教师教的功能;当针对某一问题需要学生充分讨论或开展师生、生生互动的时候,现行平台就实现不了。关于排在第三位的硬件条件和班级管理调查,有6位受访者给出了相同或相似的答案,即:硬件条件是指教师备课、录制视频、课堂直播、师生互动、作业批改反馈、个别辅导所使用的设备,也指学生在家听课、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作业上传的设备,而在这方面还存在不足。有位副校长告诉我们,在他任教的一个初中班45名学生就有42名使用手机参与线上学习,他对此感到非常不安,这既是对学生视力严重的损害,又不利于学生把控自己不在学习时打游戏。
三、后续实施:改进措施,增强实效
电大教师教学管理能力优化路径
[摘要]随着互联网行业迅猛发展,我国网络教育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教育理念、教育任务、教育方法等有了根本性变化,网络教育视野下的电大教学管理已被提出新要求,要在把握电大教育新特色中探索新思路,巧借优化路径深层次持续提升电大教师教学管理能力,在高效胜任工作岗位中同步实现高质量教学管理与专业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全面推动新时代下我国网络教育发展进程。
[关键词]网络教育视野;电大教师;教学管理能力;优化路径;探讨
网络教育是新时代科技、教育二者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理念、内容、形式等方面和传统教育区别明显,电大教育目标群体、教学方法、资源等更具灵活性、开放性。与此同时,在网络教育视野下,有效教学管理是电大教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学生能力素养提升等,而这离不开雄厚的师资力量,如何提升教师教学管理能力是电大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要在反思、剖析、总结实践基础上深化教师队伍绩效考核与培训环节,采用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促使教师不断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提高教学管理能力,强化教学管理的同时提高人才培养层次。
一、网络教育视野下电大教育新特色
“互联网+”这一概念是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明确提出的,将其作为我国当下战略发展计划,互联网全方位渗透到传统产业中将是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中一种全新的形态。在网络发展大环境下,教育革新建立在社会不同行业领域发展基础上,互联网渗透到教育中具有其必然性。网络教育就是在计算机、多媒体等技术作用下,通过互联网动态展现课题内容,避免电大教育教学中受到时空限制,确保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实时满足其个性化与多元化学习客观需求。网络教育方式并不是简单的传统教育模式、互联网学习模式,对拓宽学生知识面、锻炼思维、发展能力等有深层次影响。在网络教育大背景下,我国电大教育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需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在落实生本教育理念过程中准确定位教学新思路、新方法,优化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不断为电大教育教学注入生机活力。与此同时,在网络教育视野下,电大教育新特色体现在不同层面,目标群体全开放便是其中之一,学习者不再受到年龄、学历、地点等限制,结合自身各方面情况,在把握课题知识难易度中进行有效学习,在获得规定学分之后,便可以获取对应的文凭,传统教育中一考定终身格局被打破,是对教育公平理念的客观折射,利于优化配置、利用多层面教育资源。在此过程中,灵活、高效、互动等是网络教育显著特征,在网络教育作用下,电大教育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教育教学资源价值最大化呈现,可以共享并有效整合来自不同层面的优质教育资源,打破传统时空局限的同时实时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轻松获取名校学历、文凭。此外,在网络教育视野下,电大教育呈现新特色的同时需要持续深入改进教学方式,而实现高质量教学管理是其重要方面,要在教学实践总结中促进教师教学管理能力提升,在高层次网络教学管理中更好地发挥电大网络教育优势作用。
二、网络教育视野下电大教师教学管理能力优化路径
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方案
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是省委、省政府今年为民办实事项目,根据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市2020年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培育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的农民队伍,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我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现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聚焦我县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人才需求,以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满足农民理念知识技能需求为核心,以提升培育质量效能为关键,加大高素质农民培育力度,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2020年市农业农村局下达我县高素质农民培训任务700人(包括中央级和省级资金)。
二、重点工作
(一)选准培训对象。高素质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下同)培训对象为本县年满16周岁,正在从事或有意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务农农民和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面向脱贫攻坚一线培育致富“领头雁”,面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造就现代农业“职业人”,打造扶志扶智的培育新模式。本年度参训学员可以在次年参加同一层级不同培训,或参加同一类型更高层级的培训。同一层级培训学员与上年重复率不超过8%。以各乡镇为单位对辖区内培育对象进行调查摸底,摸清有意愿参加培训的农民数量和需求,建立培训对象库,组织培训对象登录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农民教育培训申报系统”或手机下载“云上智农”报名参加培训。要从对象库中遴选有意愿、有需求的农民参训,特别是要加强农村电商销售人员、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带头人和受肺炎疫情影响的留乡人员培训,优先培训“农业农村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报系统”申报人员。
(二)遴选培训机构。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委托第三方培训机构开展培训,培训单位必须具有电商培训和相关农业工种的办学资质,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对培训(实训)任务承担单位的管理、指导和服务,开展需求调查、培训组织、过程管理和跟踪服务等工作。
结构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摘要:结构化学是大学化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学科交叉频繁、数学推导烦琐等特点,一直被学生视为最难学的课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如今大学生的学习需求,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形象直观、新颖性、趣味性、操作简便、信息量大等特点,成为教师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本文对信息技术在结构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研究和探索,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有效策略,充分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结构化学;应用
结构化学是高等院校化学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一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课程,是以量子力学为基础,研究原子、分子、晶体等物质的微观结构与运动规律以及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关系的一门基础科学。结构化学是其他化学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础,不仅涉及化学学科知识,还涉及物理学、高等数学、晶体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具有概念多、公式繁杂、证明烦琐、内容多且深奥抽象、理论性强等特点,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力,这对学生来说是一大困难,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易产生抵触、抗拒、厌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育进入信息化的新时代,给教育教学的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集图、文、音视频及动画等多种信息于一体,不受时空限制,教育对象多元化,具有直观、快捷、生动形象、灵活性、互动性等优点,能够将原本结构化学中原子结构、原子轨道线性组合成分子轨道、分子对称性、金属晶体的密堆积结构等抽象复杂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更易于接受的具体形象的内容,简化了理解难度,增强了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将现代信息融入结构化学教学,可以更好地辅助教师教学,能够为教师教学活动注入新的活力,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枯燥氛围,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提升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文针对信息技术在结构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讨论,分析不足,提出了应用信息技术的有效对策,优化结构化学课堂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信息技术在结构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一)信息技术硬件设施不完善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能够把结构化学教学中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以全新的、更加形象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建设是信息技术应用和发展的基础,部分高校领导对信息技术基础建设认识不足,经费投入不足,信息技术硬件环境建设水平不高,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视频制作室等智慧一体化教室缺乏,硬件设备不足,设施过于陈旧,无法使用,严重影响教学工作正常开展。另外,由于经费有限,设备维护维修不及时,管理不到位,设备故障和受损频发,教学平台不完善,功能不健全,使用效益不高,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基础建设的健康发展,阻碍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效深度融合。
肺炎疫情期在线教学平台组织初探
摘要:肺炎疫情的发生推动在线教学进程,如何有序、规范的组织起线上课程教学,满足师生不同的教学需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高校需要积极部署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在线教学;直播;技术保障
庚子年初,逢荆楚大疫,在这种背景下,教育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高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高校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等在线教学活动,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作为浙江唯一一所特殊人群的高等院校,面对这场猝不及防、形势严峻的疫情,如何让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是摆在学院除防疫外的头等大事。
一、明确需求方向,确定工作目标
由于学院前期没有合适的在线教学平台,为此学院制作了“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课程摸排情况汇总表”,分发全校教师,统计各项需求内容。同时学院广泛摸排现有已在相关高校运行多年且有好评的在线课程平台系统,并安排访谈不同残疾类别生源及课程的教师,听取他们对于在线课程正常开展所需要的基本要求,比如聋生授课需要手语教学及交流,不会手语的老师需要一种语音转文字软件加以辅助;盲生授课需要清晰的音质,如果手机操作,读屏软件是否支持课程的开展等等。根据工作内容与性质,教务负责起所有在线课程的教学安排、教学答疑、教学监督方面的工作,信息技术部门负责起所有在线课程技术培训、平台操作视频操作手册制作、在线技术答疑等方面工作。由于我院残疾学生的特殊性,在选择平台与平台功能使用上,我们遵循实用性、可操作性原则,要求平台功能完善,但操作简便,可监督、可重复学习,以最大限度弥补残疾学生因生理缺陷而造成的学习障碍。
二、搭建教学平台,开展在线教学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研究
【摘要】教师信息化能力是教学改革顺利实施的主要元素,充分发挥高效的信息化手段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以锦州医科大学雨课堂线上教学开展情况为例,分析医学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情况及其能力水平,探索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推动信息化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教师培训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大势所趋。[1]特别是面对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教育部做出推迟2020年春季学期返校的决定,同时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也围绕“停课不停学,离校不停教”开展了大量工作。其中,以雨课堂为代表的新型教学平台的使用突破了教学场地固定、面对面授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助力疫情期间高校保证教学质量的攻坚战。[2]雨课堂作为一款智慧型教学软件,让师生之间能够更好地互动,同时让教学变得更加方便。利用雨课堂,教师可以课前推送预习材料,便于学生提前了解。课间可以使用弹幕、红包、随机点名等功能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兴趣。课后可以根据数据统计,发现不足,及时改正。根据锦州医科大学2020年雨课堂开展的线上教学情况,以727名开课教师为研究对象,以人口学特征为出发点,分别对教学管理情况、课堂互动情况、测试情况三个大方面进行信息化能力水平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路径和策略,从而有助于全面提高教学水平,确保教学质量。
一、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现状分析
以下分别对人口学特征与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为了避免每位教师因多个授课班而导致信息不均衡问题,将所有授课情况折合为1个教学班作为分析的基准。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学位、职称四个方面;教学管理包括公告、课件和红包情况;课堂互动包括投稿、弹幕、随机点名情况;测试包括课堂习题与试卷情况。1.性别与教师信息化水平关系分析。参与利用雨课堂开展教学互动调查共有男性教师275人,女性教师452人。在课件、随机点名、课堂习题互动和试卷四项男女教师使用人数为:65∶178、85∶210、58∶194和47∶164。由此可见:男教师未课件的人数远远高于女教师人数,女教师的课件在1和10之间的次数大于男教师,且女教师次数超过20次的人数也较男教师多;男教师课堂上不利用雨课堂随机点名的人数高于女教师大约20%的比例,随机点名1到40次的数量,女教师也明显高于男教师;男教师课堂习题互动人数远低于女教师。课堂习题互动与随机点名的规律相似,反映出课上信息化手段男教师比女教师的使用频率低;女教师更喜欢试卷进行学生学习水平测试,反映出女教师对课后的辅助教学相对男教师投入更多。男性教师相对于女性教师表现出对于课堂组织和课后辅导环节关注度不高,主要反映出对于授课内容以外的教学环节认识不够。2.年龄与教师信息化水平关系分析。将调查对象按不同年龄段进行分组,与教师信息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30岁以下年龄组的年轻教师在课堂上缺乏灵活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的表现。30岁以上的年龄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同时,也更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掌控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信息化教学法具有更快的适应性。由此可见,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使用更多是建立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需要积累和专门培训。因此,并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年轻教师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就必然得出年轻教师信息化教学运用更广泛、更熟练的结论。3.学位与教师信息化水平关系分析。按学位情况将调查对象划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组,分别与教师信息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公告、课件、课堂习题互动及试卷的人次均呈现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更高。比如公告方面,三组数据分别为6.8%、17.1%、22.8%。课件方面为14.5%、32.2%、46.1%;投稿为2.6%、5.0%、8.3%;试卷方面为12.0%、29.2%、38.3%。充分表明,学位越高的教师对教学信息化水平的运用能力越高。(见表1)4.职称与教师信息化水平关系分析。将职称划分为初级(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四组,分别与教师信息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如下表所示。从表中可见,公告与课件的人次p值小于0.05,表明初级职称的教师不太关注课外的教学管理环节。讲师与副教授课上与课外均能较好地运用教学信息化手段实施教学环节。(见表2)
二、如何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