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提高策略

时间:2022-05-03 02:58:44

高校体育教学提高策略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健康问题产生了更多关注,终身体育理念也逐渐被更多的人接受,对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对终身体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进行具体分析,对加强终身体育理念教学、教学方法和模式的调整、教学考核评价工作的优化等角度对其进行阐述,以期为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启发和参考。

关键词:终身体育理念;高校体育教学;研究

为了使学生个体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自觉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需要将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奠定坚实基础。下面对终身体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进行具体分析,对体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策略进行说明,希望对终身体育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的渗透及体育教学工作实效性的提升有所帮助。

1.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

1.1终身体育教育理念方面的缺失。为了使终身体育理念对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进行更好的指导,提升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需要对体育的育人功能进行强化,使学生真正了解参与体育锻炼和学习的意义。然而部分高校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对体育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讲授较为关注,对体育理论方面的教学工作较为忽视,未能对学生的体育精神进行培养,不能更好的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而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及锻炼兴趣产生影响。针对此方面问题,教师需要将体育教学工作重点由体育知识、技能方面的教学向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等方面适当转移,增加体育教学工作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对传统理论教学方面的不足进行弥补。1.2体育教学方式方法方面的问题。目前很多高校依旧沿用传统机械灌输式的体育教学方法或单一的教师演示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学生自身主体作用有所忽视,教学工作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对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进行设置和选择时,部分体育教师未能对学生的基础情况、兴趣以及需求等进行考虑,在机械的演示示范、强化记忆以及重复性讲解训练过程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逐渐减弱,并且部分学生可能出现厌烦和畏惧心理,对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产生较多负面影响。1.3体育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部分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单一,存在“重技能、轻知识”的问题,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产生一定影响。此外,在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体育教学工作的课时安排较少,为了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将重点放在体育技能锻炼等方面,并且通过满堂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无法对有趣的体育历史、奥林匹克知识以及运动原理等进行讲解,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体育教学工作的育人功能,不能让学生对体育学习及锻炼的价值产生更多了解,仅能为了应付考试勉强锻炼,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强化产生较多阻碍。1.4体育教学考核评价工作中的问题。部分高校对学生的运动技能较为关注,将跑步速度、跳远距离等当成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对学生身体素质、体育基础等方面的差异有所忽视,在考核评价工作中往往通过一刀切式的方式进行评价,对一些学生的体育学习自信心、兴趣等造成极大打击,进而对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产生影响。此外,体育教学考核评价方式的不合理对学生体育潜能的激发、特长的挖掘等产生较多阻碍,在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体育潜能及特长的情况下,学生的付出可能无法获取应有的回报,进而使学生逐渐对体育锻炼及学习丧失兴趣,影响体育教学工作实效性。

2.终身体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的提高策略

2.1加强终身体育理念相关的理论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高体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高校体育教师需要对终身体育理念方面的理论教学工作产生更多重视,将竞技体育、娱乐体育、卫生保健等方面内容融入其中,让高校学生对健康问题的重要性产生足够认识,能够自觉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并且对必备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进行学习。另外,高校可以根据新时期特点、学生的喜好等调整体育教学大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如健身娱乐、保健相关的课程或是体育欣赏课等,培养学生的体育竞技运动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及终身体育意识。最后,体育教师可以在课上为学生播放一些精彩的运动赛事活动,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可能对某些优秀的运动员产生喜爱和崇拜,进而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动力及学习兴趣,逐步将偶像参与的运动项目当成自己喜爱的运动,在课下或是今后能够积极参与到该项运动的体育锻炼中[1]。2.2教学方式方法的丰富和调整。在终身体育理念的指导下,体育教师可以应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及方法,为体育教学活动增加更多趣味性元素,调动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通过不同组织形式的体育教学设计,教师能够更好的迎合高校学生的兴趣喜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及个性化学习需求,最终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提供更多支持。对体育课程进行设置时,可以联合高校管理层一起对课程进行设置,确保终身体育教学内容更加完善,并且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增加体育课程学分,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使学生愿意将更多的时间及精力应用于体育学习及锻炼中,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此外,体育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教学法、微课、小组合作学习法以及探究学习法等应用至体育教学工作中,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每位学生均能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和讨论研究过程中,并且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及渗透提供更多机会[2-3]。2.3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主体作用。传统机械灌输式的体育教学或单一的教师演示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方法无法更好的发挥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体育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喜好兴趣、个体差异等方面情况有所忽视,仅能结合高校环境条件和自身教学习惯对体育教学内容、形式等进行设计,未能对学生主体地位予以充分尊重,学生仅能被动接受体育知识和相关体育技能,教师无法对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掌握,对体育教学工作实效性及因材施教目标的实现产生一定阻碍,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针对上述问题,教师需要对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进行充分发挥,通过调查、测试以及日常交流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和体育基础,对学生的兴趣喜好进行掌握,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合理采纳,将学生喜爱及当下流行的体育运动项目融入体育教学工作中,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和尊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对体育教学工作予以更多支持和配合。2.4将终身体育理念渗透至体育教学内容中。体育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优化同样对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及终身体育理念的渗透具有重要作用,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设计时,教师需要对学生专业特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进行考虑,重视素质教育方面的工作,将人文性、娱乐性、竞技性、健身性、民族性以及选择性等方面内容融入体育教学课程中,确保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符合时代需求及本校实际情况。此外,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教师需要对学生实际能力、体育基础、体育学习需求、兴趣喜好等方面内容进行考虑,选择有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趣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掌握和内化吸收提供更多支持,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及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4-5]。2.5对体育教学考核评价工作进行调整。部分高校依旧沿用分数量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体育考核,将学生体育考试成绩作为考核评价的唯一标准,并且对全体学生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对考核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及完整性产生一定影响。针对上述问题,高校需要对体育教学考核评价工作进行适当调整,对高校学生个体身体素质、体育基础等方面的差异进行考虑,将学生的进步情况、体育课堂表现、学习态度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等方面的内容融入考核评价工作中,避免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自信心和积极性造成打击,最终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提供更多支持。对体育教学考核评价工作进行调整时,体育教师需要对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进行联合使用,对定性、定量的评价方式进行合理结合,对评价工作的参与主体进行丰富,进而从更多角度、更多方面审视体育教学工作,发觉学生身上更多的闪光点和潜能,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的提高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6]。2.6完善体育教学环境,增加体育器材及设备。部分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受到基础教学环境、体育器材等方面的限制,为了改善体育教学环境,对体育器材老化、不足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解决,为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加充足的物质条件,需要使高校提高对体育教学和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重视,能够适当的增加经费,对体育教学工作的硬件条件进行完善,进而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体育学习和自主的体育锻炼,改善体育锻炼的心情,最终促进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3.结束语

总结全文,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需要在终身体育理念的指导下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将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融入教学工作中,对体育教学方法、内容以及考核评价方法进行调整。本文已经对终身体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进行具体分析,希望高校体育教师能够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并参考文中观点进行调整,为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及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参考文献:

[1]崔兵.终身体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20(2):166-167.

[2]王雷.论“终身体育”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市场,2015(45):190,202.

[3]郭磊.终身体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化工贸易,2015,7(22):183-183.

[4]李鹏伟.终身体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分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4(4):54-55.

[5]刘娜.高校体育教学体制改革中终身体育理念的整合实践[J].科技展望,2016,26(26):343-343.

[6]李新.终身体育理念指导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2013,3(21):120,122.

作者:王珊 闫晓军 单位:北京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