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思考

时间:2022-09-21 03:46:09

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思考

【摘要】民族音乐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是我国文化传承过程中极具地域风格、民族特色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对传统民间音乐进行保护和继承才能够让现代学生了解我国传统历史文化,并且有效培养其爱国热情。我国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本文阐述了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音乐教学;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策略

民族民间音乐作为我国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相应的乐理知识和音乐技巧,更能够有效传承和保护传统音乐文化,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进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养成。然而,我国传统民间音乐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其模式相对单一、枯燥,导致很多学生失去了对民族音乐学习的热情,不仅制约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也限制了学生对于民族民间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一、高校音乐教学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性

(一)填充音乐教学内容。受到西方外来音乐的冲击,我国高校音乐专业在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上普遍趋向于国际化的音乐理念和内容。而这种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很多音乐专业知识都是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就已经学习和掌握的,不仅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多样化音乐思维的培养。而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填充不仅可以丰富音乐教学的实际内容,更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二)陶冶学生情操,加深人文素养。音乐专业的学习,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相应的乐理知识和音乐技巧,更需要能够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学生情操,并深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此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对音乐的实质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不仅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彰显了历代先民对于生活的感悟,不仅可以反映各个地区不同的民风民俗,也是对各民族人民生活状态和节奏的一种还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高校学生填充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内容,不仅能够让学生有效深入地了解各地风土人情和不同历史时期我国传统音乐的风格变化,也可以加深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对音乐的理解,从人生观、价值观的层次上,对世界形成自我独立的认知,更能够有效促进各民族不同音乐形式的交流和融合。(三)民族音乐的多样化传承。另外,从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来讲,利用高校音乐教学这一模式对其历史沿革以及技巧进行专业化的梳理和分析并进行传承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不仅可以将传统民族音乐形式进行保留,同时还可以通过高校学生的创意化思维和现代音乐属性相结合,创造出新式的民族音乐,这种模式有利于民族音乐精髓的保鲜和多样化传承。

二、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中华民族拥有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同时由于各地区、各民族不同的文化氛围和对音乐的理解,形成了多样化的民间音乐形式。中国近代由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动荡,对文化的传承形成了剧烈的冲击,传统文化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很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没有得到良好的保护。而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历史断代的国家,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和学生应该重视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形成良好的危机意识和保护意识。作为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有责任也有义务对民间音乐进行保护和传承。因此,在教学观念上,教师需要摒弃以往的传统教学理念,不应该一味追求音乐形式的现代化和西方化,而应该深入研究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精髓和优势,并对其进行全新的梳理,让学生能够遵照传统的学习方式了解民族音乐的相关内容,并以此为根据进行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二)优化课程内容的专业性。我国高校民族音乐课程对于民间音乐的教学内容而言普遍存在浅尝辄止的情况,教师过于依赖教材内容,只是简单地介绍相关音乐体系的历史渊源,并通过分析乐谱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内容。而这一层面的教学还只停留在音乐表象上,缺少对民间音乐的深入挖掘。可以说,我国民间音乐的存在和发展不仅具有历史性,同时也有地域性。和其中大量的历史事件,如民族迁徙、融合都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不仅是社会层面的文化交融,同时也是历史信息资源的一种体现,可以说,所有的音乐作品都包含着在这一系统内。所以,在学习民间音乐的过程中,教师要站在历史沿革、社会变迁的角度上对人类学、社会学等从多个视角进行知识的普及,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民间音乐的深厚底蕴,感受传统音乐形式的多样性,让学生形成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思维模式,让学生真正能够形成对民间音乐的认知体系。另外,从课程内容专业性的角度来讲,教师不应该限制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内容的欲望,而应该鼓励学生利用现代化的网络资源对传统民间音乐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真正走到祖国的大好山河中去,寻觅传统民族民间的音乐形式。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民间音乐的大门,从中发现更加繁复的音乐体量,形成对于民间音乐的审美意识,清晰地认知到传统音乐的形式和人们生活习惯、思维模式上的紧密联系。(三)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目前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教学模式受到硬件环境和师资力量的限制,大多以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为主,由音乐教师完成授课,学生听讲。在该模式下,音乐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向学生传授音乐理论知识,其后会通过对相应曲目的赏析和讲解,让学生强化对民间音乐的认知。另外,在理论考核的过程中也都以书面形式呈现,需要学生死记硬背相应的音乐理论和概念。这种教学模式不仅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民间音乐的了解欲望,同时也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模式。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浩如烟海,不仅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音乐财富,同时也包含了历代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所创建的精神财富,在学习民间音乐的过程中,除了要掌握相应的乐理知识之外,还应该对其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进行了解。因此,让学生充分理解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内容,只依靠音乐教师的讲述是不充分的,不仅需要让学生进行亲自演唱,亲自演奏,更需要让学生细致地深入分析民间音乐所包含的感情韵律,让民间音乐的精神价值融入到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可以说,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很大程度上是由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和人文素养所决定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音乐文化的根基,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在高校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音乐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优秀的音乐素养,同时也应该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只有肩负传承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重任,才能够让广大音乐专业的学生切实了解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高校音乐教师需要重新构建自身的教育理念,完善民间音乐的知识结构,提升传统音乐的专业素养。另外,还需要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多种途径,对民间音乐形成个人独到的理论研究体系。并且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提高自身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能力。可以说,音乐教学的教学能力并非完全依赖教师的专业音乐素养,还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当下高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以往经验,并结合当下的音乐流行趋势,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渗透民族民间音乐的相关知识,深入研究民族民间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之间的关联,为学生的学习环节创造有利条件。(五)创建优质教育教学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样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由于对传统音乐的重视程度不足,很多高校的音乐专业缺少相应的民间音乐教学硬件环境,同时,对于学生传统音乐的审美能力和民族情感的培养不够充分,在这种环境下,学生难以形成对民间音乐的正确认知。为了能够有效改善这一情况,就需要学校充分利用自身广播站、宣传海报等平台,通过播放和介绍传统民间音乐的形式,让学生加深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另外,还可以邀请民乐专家进行讲座或演出,为学生营造直面民族民间音乐的机会。最后,还需要加大资金投入,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购入各种民间乐器,让学生有机会触摸演奏,从而加深理解。在社会层面,各地政府也应该和高校音乐专业做好联动,通过创造更多让学生进行艺术展示的机会,鼓励学生投身于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和表演事业中。其次,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要加深对民族民间音乐理论知识的科研工作,并在各类音乐会展演活动环节向民众展现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以提升其社会影响力。最后,政府部门在策划各类音乐活动和群众艺术活动的过程中,也需要做好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宣传工作,引导群众形成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构建良好的民乐氛围。

三、结论

综上所述,民族民间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领域中的瑰宝,为了能够在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环节提升教学效果,就需要从多个方面帮助学生树立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知,另外,学校、教师、政府等方面也应该积极营造民族民乐的氛围,为我国民间音乐的传承作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汪静一.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实践体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美育学刊,2019,10(3):97-103.

[2]丁璐.对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黄河之声,2016(21):47.

[3]唐博.对地方高校音乐教学中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20):32-33.

[4]杨军.对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几点思考[J].艺术评鉴,2019(6):80-81.

作者:向子琪 单位:南京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