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摄影教育发展探索

时间:2022-10-23 04:13:04

高校摄影教育发展探索

【摘要】摄影是一种视觉语言,是技术与艺术的复杂结合,具有强大的媒介功能与文化外延。新时代下,我国摄影教育蓬勃发展,但在教育理念、教学水平以及创新改革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本文就当前摄影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对策,为今后摄影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数字技术;摄影教育;创新实践教育

一、高校摄影教育发展历程

摄影不仅是一门图像表现语言,更是一种视觉艺术,它将光线、影调、线条、色调融为一体,用来定格瞬间、记录历史、表达心境、抒发情感。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摄影传入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摄影以兴趣培训班的形式进入我国教育体系,随后专业课程的开设加快了摄影教育发展的步伐。随着基础教育的逐步完善和理论体系的成熟,摄影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侧重于对知识技能的熟练掌握转变到对艺术情操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推动着摄影知识的普及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国摄影教育发展历史回顾如下表)随着数字技术与现代媒体的快速发展,使摄影艺术的工具和能力有了质的改变。数字媒体是摄影的延伸,其作为一种动态艺术,拓宽了摄影领域。虽然二者在呈现方式与载体上显著不同,但动态展示的理论基础建立在静止的视觉艺术之上,摄影技术的进步推动着数字媒体的发展。因此,高校摄影教育应当顺应时代潮流与市场需求,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培养适合新时展的摄影人才。

二、高校摄影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摄影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正式步入高校教育轨道,回顾国内40年的摄影教育发展史,虽然起步较晚,但其发展历程已形成相当大的规模,教育体系正趋于完善。然而,历史背景与传统思想文化的特殊性使我国摄影教育发展存在部分问题,值得关注与研究。(一)教育理念不完善。摄影是人类文明的手印,是真实映像瞬间的定格,能够用光影留住美好的事物。但摄影的价值一直未被各界所认识并重视,虽然其以艺术的身份进入艺术殿堂,但始终委身于美术之下,在我国文化体制中的地位并不高。摄影是一种视觉语言,是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与艺术的复杂结合,但大多数高校认为摄影教育是一种处于学科边缘的实用工具教育,忽略了摄影所具有的强大媒介功能与文化外延,重艺术、轻媒介,从而导致我国摄影专业远远落后于社会需求[1]。在教育产业化背景下,摄影专业规模迅速扩张,准入门槛降低,以市场为主导、利益为根本的短视行为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培育,从而使摄影作品没有灵魂与思想。(二)教育质量不高。当前,摄影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体系改革、教材理论更新、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效率提高等方面存在明显滞后现象。摄影专业老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部分院校老师的教学观念落后,自觉成长意识不强,专业素养与教育未来发展不匹配,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与模式化学习的引导,从而导致学生作品出现创新性不足、可复性高、共性化突出等问题。传统的摄影教育模式多通过课本开展理论教学,教材内容陈旧、结构失衡,教学资源匮乏,教学体系没有随着科技与互联网的发展进行及时调整,如缺少涉及数字摄影,AI、VR为代表的虚拟摄影相关课程,因此学生无法了解最新的摄影技术与知识。(三)实践经验不足。高校摄影专业是一门集理论、实践与文化为一体的视觉艺术课程[2],但我国摄影教学理论往往与实践脱钩,快速便捷的快餐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失去了策划、运作、宣传等实际操作的能力,综合素质较低。摄影技术的掌握与摄影者审美艺术的融合才能够创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但受实践场地与设备的约束,多数院校的摄影专业采用填鸭式的理论授课方式,仅能为学生提供摄影知识,而无法培养其艺术造型能力,导致学生操作能力较弱,无法将色彩、构成、影调、模特、主题五大元素合理搭配到摄影作品中。

三、高校摄影教育创新发展对策

(一)转变摄影教育理念。随着科技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字摄影和以AR、VR为代表的虚拟摄影正逐步成为当前摄影技术的主流。面对摄影技术革新的机遇与挑战,各高校应当准确把握发展方向,顺应时代诉求,将数字摄影融入当前教学体系中,加快知识更新速度,优化知识结构,全方位提升学生摄影技术水平和艺术感,积极引导学生思想意识、观念与态度的转变,以推动摄影教育的素质化发展。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摄影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平衡技术讲解与艺术指导之间的关系,教材内容及时动态更新,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尤其不可忽略摄影的后期制作。后期制作是摄影的一门辅助技术,能够弥补前期一次性成像的失误,是摄影表达的强大支撑,因此应提高学生后期处理水平,从而全面掌握摄影相关技巧和创作方式。(二)加强摄影美学教育。摄影是一种艺术,作为艺术表达的载体而存在。摄影者以照相机和感光材料为工具,运用画面构图、光线、影调(色调)等造型手段来表现主题并求得其艺术形象。因此,摄影教育需要注重美学教育,在开设构图、用光等基础课程的同时培养学生对摄影史、艺术史、镜头语言等方面的艺术涵养,拓宽知识面,提高人文修养。积极寻求并保持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间的平衡,引导摄影专业的学生积累美学、文学、语言学、人类学、哲学等学科知识与美感经验,培养审美意识,提升摄影技术的同时达到一定的欣赏水平,塑造独特的摄影风格,实现摄影艺术创新[3]。(三)实践教育创新。摄影教育是一门集理论、实践、文化为一体的视觉艺术课程,勤学多练是提高摄影水平的重要途径。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扎实的理论知识为摄影实拍服务,但经验的积累可以使摄影者摆脱理论的形式化拘束,使其在总结、分析中赋予作品思想与感染力。现代摄影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应当在确保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水平的同时,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为摄影专业学生提供广泛的实践机会和广阔的自我展示平台。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项目,聘请摄影专业出身教师指导示范教学,拓宽学生知识领域的同时提升实践能力,更好地激发对原发性创作的思考,为深化课堂所学内容提供条件[4]。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共建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与通识课程,用真实的企业工作案例锻炼学生的摄影技能,提高综合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四、结语信息时代推动着数字摄影和以AR、VR为代表的虚拟摄影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传统摄影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与影响。因此,高校摄影教育要准确把握时代方向,顺应发展诉求,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加强摄影美学教育、构建实践教育创新体系,培养摄影专业人才的同时满足影像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邓昕,陈冲,吴芳.新时期中国摄影教育现状与改革刍议[J].四川戏剧,2019,(12):180-183.

[2]陆遥.浅谈中美摄影教育的差异性[J].编辑学刊,2019,(04):40-46.

[3]张子涵,董小龙.摄影艺术的现代美学意蕴解读[J].艺术百家,2015,31(S1):156-158.

[4]郑磊.对摄影实践教学的思考[J].传播力研究,2019,3(07):165.

作者:马涵睿 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