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高校教育的沟通机制启发

时间:2022-04-26 03:11:59

中外高校教育的沟通机制启发

一、国外高校教育的沟通机制特征

沟通在主要发达国家的高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实际中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几乎渗透到高校教育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沟通机制,从而在潜移默化的沟通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公民,以沟通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思想政治素质,实现其教育目标。概括来说,国外高校教育的沟通机制具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整体性国外高校教育中的沟通是在各种社会因素参与的整体环境中进行的。从其成功经验来看,发达国家业已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沟通网络和体系,在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的良性互动中进行着广泛而充分的沟通。政府、家庭、社区、宗教、企业、大众传媒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参与到高校教育的沟通中,形成大沟通的格局。发达国家的政府与高校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关系,如政府领导人经常在各大学发表演讲,与大学生进行直接对话。同时,家庭因素在国外高校教育的沟通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日本建有PTA组织,即“家长教师协会”“母子读书会”等,促进学校和家长的沟通和配合,“取得的效果非常明显,是对学校教育很好的补充和深化。”[2]美国的社区教育将社区学习与高校学习联结成为一个整体,为高校教育创设了很好的沟通环境。此外,英国、德国、俄罗斯等国的宗教机构也在高校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沟通功能。可见,国外高校教育在良好的社会整体环境中进行着广泛而深入的沟通,各种社会因素对高校主要沟通双方(即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活动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意义上的沟通并不局限于校内,而是跨越沟通的各个层次,双方的沟通过程也由校园延伸至社会,形成开放式、多向度的信息反馈模式。(二)渗透性从主要发达国家的高校来看,沟通几乎渗透到每一项日常教育活动中,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无论在专业知识教育中,还是在政治教育、公民教育、价值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宗教教育和法制教育中,他们都做足了沟通的功夫,时刻体现和践行着沟通法则。沟通双方在日常的一点一滴中进行着有效的沟通,实现其教育目标。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高校经常采用讨论方式进行教学,并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堂提问和发言,有些课程甚至规定了辩论和演讲所占的成绩百分比。此外,国外高校教师也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建议或讨论问题。在这些过程中,学生不仅表达真实的想法、观点和意见,也实现了与其他同学和教师的互动、沟通,教师根据意见交流情况进行有效指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国外高校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似乎无时无刻不进行沟通,无论课内还是课外,无论面对面交谈还是通过E-mail等其他途径。这种无处不在的沟通也表明国外高校注重调动学生的沟通积极性,沟通双方真正建立起平等对话关系,实现双向沟通。(三)可持续性国外高校教育中沟通活动的可持续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技能。如在美国,沟通“一直是大学教育的基础课程,注重对学生沟通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相关的理论研究也为国外高校教育的沟通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如哈贝马斯的教育交往理论,其中有关沟通理性(communicativerationality)等论述为国外高校教育中的沟通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我国高校教育的沟通机制特征

沟通概念在我国高校教育中的使用已有很长时间,特别是随着中外高等教育交流的深入,国外高校教育有关沟通的成功经验不断被引介到中国,推动了我国高校教育对于沟通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沟通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教育体制等因素的不同,我国高校教育的沟通机制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一)针对性我国高校教育中进行的沟通,具有非常明确的针对性。其中的沟通活动一般是针对特定的问题而产生的,如学生的课业成绩不理想、学习态度有异常、心理健康有问题等。因而,我国高校教育并未把沟通作为教育本身的要求,而是作为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作为日常教育的有益补充。(二)层级性我国高校教育的沟通过程是按照一定的层级进行信息传递和反馈的。沟通双方通常要经过一定的中间环节,或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才能完成沟通的全过程,如某一学生出现厌学情绪或沉迷网络游戏,这一情况经由班级反映到系、院、校等,进而由思想教育工作者或任课教师对其开展有针对性的沟通活动。(三)倾斜性在我国高校教育的沟通体系中,具有很明确的二分主体:一方是作为沟通主体的教育者,另一方是作为沟通对象的学生。沟通双方处于不对等的地位,沟通过程具有明显的倾斜性。教育者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而经常忽视了师生之间的平等性,说教与灌输仍是常见的沟通方式。这种倾斜性既指沟通主体在占有沟通资源上的倾斜性,也包括沟通路径的倾斜性,即沟通过程基本上沿着由教师到学生的路线,“我说你听”“我打你通”仍是主要的沟通过程。这表明我国高校教育的沟通仍以单向沟通为主,缺少互动交流和反馈,“往往注重教师对学生的施教活动,而忽视了启发诱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育效果。”[3]

三、沟通机制视角下的高校教育启示

通过对中外高校教育中沟通机制特征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当今各国高校对沟通的普遍重视,通过沟通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探索也是有目共睹的,这些都体现了中外高校教育在沟通方面的共识,也说明沟通在当代高校教育中的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更应看到,我国高校教育中的沟通机制,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不仅存在差异也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从沟通环境看,国外高校教育十分注重创设良好的沟通环境,包括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具体的沟通情境,而我国高校在沟通大环境和小环境的营造上明显欠佳。其次,从沟通内容看,国外高校教育中的沟通以知识沟通为主,而我国高校主要表现在情感或心理沟通上。第三,从沟通手段和方式看,国外高校沟通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多个方面完善沟通手段和途径,使沟通方式多元化,而我国高校教育中的沟通手段和方式则显得比较单一。第四,从沟通效果来看,国外高校运用沟通实现了师生的良性互动和交流,沟通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素质上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高校教育中的沟通收效不甚理想,常常流于形式,并未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通过比较也可以看出,良好的沟通是改进和提升我国高校教育的关键,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灵魂,必须将沟通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全过程,完善高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和整个系统。具体来说,可从完善沟通机制的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沟通网络,形成高校沟通的良好外部环境,减少沟通曲折和偏差,避免“噪音干扰”,注重沟通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努力实现校内校外一盘棋,高校教育与社会熏陶相衔接。第二,减少沟通层级,理顺意见反馈机制,保证信息传递的顺畅、及时和准确,促进师生开展经常性的直接沟通,实现沟通由点到面的转变。第三,变革教育思维模式,坚持主导性与平等性相结合,实现沟通双方互动。“现代师生沟通反映的是师生双方的平等的主体地位,在沟通中师生应表现出一种友好融洽的关系。”[4]第四,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和沟通技能,培养学生的沟通意识和能力。教育者应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并注重对沟通技能的培养,大力加强对学生的沟通教育。只有沟通双方的沟通技能都提高了,沟通活动才能持续深入地开展。第五,在沟通中应注意情感沟通和知识沟通的结合,以良好的情感—心理沟通为基础,开展更多的知识沟通。特别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注意沟通的知识性、趣味性,寓知识于日常沟通中。第六,完善沟通手段和方式,实现沟通渠道多元化。在较多运用谈心方式的基础上,要适当增加讨论、演讲等其他有效形式,不断探索适应时展和符合现实条件的沟通方式。

作者:程晓东工作单位:浙江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