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

时间:2022-03-02 11:26:20

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课堂作为开展教育活动的主阵地,是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工作的主要媒介。无论育人作用还是专业知识,均是借助课堂进行且实现的。本文以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基本特点入手,分析了高校教师专业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专业教师需要强化德育意识、提高个体综合素养,专业教师深化思政理论学习、加强思政教育能力等构建策略。

关键词:高校;专业课程教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高校思政工作与培育什么样的人、为谁培育人和如何培育人这一基本问题息息相关,所以学校应坚定将立德树人视作核心环节,将思政工作融入学生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把三全育人工作落到实处。高校教师无论专业与学科,均应把育人这一核心思想铭记在心,借助课堂这一教育媒介,融合专业教学特征,以育人视角提升专业教学价值,把专业教学内容通过思政方式进行升华,真正发挥专业课程教学中蕴藏的思政资源,进而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思想水平以及政治觉悟,令学生真正成长为全方位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一、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基本特点

(一)融合性。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之一便是融合性,其注重各个主体、各类知识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充分融合。众所周知,思政教育资源和思政元素蕴藏在各个专业课程当中,与各个专业课程相关内容及知识密切相连。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所适用的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等,把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充分结合,所以具有明显的融合性[1]。高校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涉及相关知识讲解时,应重视课程教学所蕴藏价值的正确引领。比如,高校文史类课程专业知识与思政课教育内容关联较深,可以更为便利地发掘审美情趣、人文精神以及人文素养等思政教育元素,并且能够有效运用马克思理论观点客观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三观。(二)潜隐性。一般来说,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所注重的是隐性思政教育,诸多学者和专家对于隐性思政教育进行了概念界定,即在专门思政教育工作以外的社会性实践活动中所进行的,也不被学生着重关注的思政教育种类。而与隐性和潜在性相对的便是显性,普遍出现在高校专业课程当中,属于显性课程,教育形式亦普遍具有显性特点。思政课程作为经典的显性课程,呈现于教育形式与教育资源层面。换言之,传统高校思政教育主要依托于专业教师显性的注入式教学,注重显性教育。

二、高校教师专业课程教学中思政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教师德育意识较为薄弱。思政课程是面向大学生群体进行思政工作的主要途径之一。现阶段我国着重强调高等院校中各个学科应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并且也明确提出其他专业学科在教育体系当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伴随课程思政育人观念的提出,我国教育部与各大高校均重点推广课程思政教育观念。然而现阶段此理念并未与高校内部达成普遍共识,且并非全体教师均充分接受了该观念,甚至部分教师对于课程思政教育观念不以为意,更别谈将其转化成具体教育工作。同时高校中亦存在部分专业教师缺乏德育意识的问题。部分高校专业教师并未明确思政教育工作对国家、社会和学生发展的关键价值,同时对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并未达到深刻认知的境界,欠缺对思政教育重要意义的宏观性把握。还有部分专业教师存在对思政工作认知片面性的问题,其认为思政工作与自身专业教育任务并无直接关联,是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二)专业教师思政能力亟待加强。专业教师不仅承担着教书的重要使命,而且还肩负育人的历史使命。但是在高校专业教育中,部分专业教师在真正发挥个体育人功能时,仍存在思政能力不足等问题,在某种限度上对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开展成效带来反向影响。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是否能够有序推行,关键在于专业教师个体是否具有一定思政教育能力。然而实际上部分专业教师普遍存在思政教育能力亟待提升的问题。高校和院系虽然要求其他专业学科与思政课程共同发挥教书育人作用,同时也强调在专业课堂中面向学生群体展开思政教育,然而因部分专业教师缺乏思政能力,对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开展实效性带来负面影响。部分专业教师未切实认识课程思政这一育人观念,欠缺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的相关能力,无法充分发掘专业课程中蕴藏的思政元素,从而对学生展开隐性思政教育。(三)专业课程育人资源有待发掘。现阶段,在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推行过程当中,仍存在教育资源发掘还未充分挖掘的现实问题。首先,专业教师由于不清楚面向学生展开思政教育工作的相关内容、不会灵活应用思政教育手段以及不了解专业思政教育工作开展技巧等,对于教育资源开发不充分。其次,现今高校选择的部分专业教材文本合理性不足,对专业教师发掘思政教育资源具有反向影响。面向学生展开思政教育,需要把理想信念教育至于核心地位,以道德教育工作为基准,着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全方位培育学生科学、正确的思维模式。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过程中,可被专业教师发掘并应用的思政元素,均有助于落实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因此,专业教师应积极发掘学科课程内的思政资源。然而在具体教育中,专业教师由于欠缺对于思政教育工作的正确理解以及受到个体知识面的桎梏等,普遍仅从表面层次传授马克思理论内容、政治理论知识和道德教育等内容,难以深入发掘其中所蕴藏的伦理学、理想信念以及教育学等思政教育资源。

三、高校教师专业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一)专业教师需要强化德育意识,提高个体综合素养。高等院校专业教师均肩负立德树人和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且教师这一职业特点决定着该职业并不是单纯的谋生手段,更具备独特的意义。我国高校专业教师对学生群体既要实施智育工作,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德育教育,从而使其成长为新时代合格人才。然而,不能苛求专业教师均如蜡烛一般拥有崇高的无私奉献精神,也不能要求其对自身教育工作始终充满激情,因为专业教师意识复杂,社会环境当中的个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惰性心理。专业教师深受社会多元思潮影响,倾向于面向学生展开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传授,从而在某种线路上忽视对于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并认为思政工作是专业工作开展的负担。所以专业教师应强化个体修养并加强职业认同感,真正满足各地高层次与高水平的精神诉求。专业教师唯有强化德育意识,提升个体职业道德与修养,才能真正忠诚于教育事业发展,才会将对学生实施思政工作的负担,真正转换为自身幸福的职业意识与使命,从而对学生言传身教并甘于奉献,最终实现最佳的育人成效。(二)专业教师深化思政理论学习,加强思政教育能力。高校应提高专业教师思政教育能力以及思政素质,这是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的基本条件。专业教师普遍对于自身专业相关教育活动具有透彻的掌握,但是对思政工作理解相对片面,这就需要学校为专业教师提供一定的学习机会。一般来说,思政教育与一般专业教育存在一定差异,专业教育倾向于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只在于学生群体能够将所学内容内化于心,并在实践中外化于行。同时思政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的管理方式、教育模式以及评价手段有所差异,所以要求专业教师积极学习思政教育体系,从而顺利在专业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学校可借助讲座培训与研修培训等形式为专业教师提供学习机会,使其能够充分掌握思政教育相关知识和内容的逻辑组成方式,掌握思政教育和课程思政教育原则及特征,今后可以更便捷地在专业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工作。(三)融合时代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塑造专业示范课程。一般来说,并非所有专业课程均适用课程思政教育观念,且所有课程蕴藏的思政基因也有所差异。在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模式过程中不可一刀切,可在专业课程中慢慢融入思政教育资源,将课程变成思想政治课程。高校应按照自身学情、以师资力量建设现状为基准,按照专业课程所蕴藏的思政资源择选基础课程,逐渐辐射带动并促进课程体系建设。高校需融合区域真实状况以及学校状况塑造专业试点课程。而这里所指的试点课程,既可以是针对以往课程的革新,还可以是学校新创办的课程。该课程只要可以有效面向学生实施教育便可。各高校融合时代与学生实际需求,以本地特色为依托,塑造专业示范课程,不仅可以充分开发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育人资源,而且还可有效进行课程思政教育。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是新时代高等院校育人工作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成功开展课程思政能够促进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与建设,有助于建设教育强国。而课程思政亦属于系统化建设工作,要求各个教育部门与高等院校加强顶层设计,融合时代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塑造专业示范课程,并强化专业教师的德育意识,鼓励其积极学习与掌握思政理论知识,从而更好地实施课程思政教育。

参考文献:

[1]宋天鹤.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硕士论文,2012.

作者:吴秋房 单位:广州大学松田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