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科研制度建设论文

时间:2022-05-19 10:20:29

地方高校科研制度建设论文

一、加强科研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一)加强制度建设是我们做好科研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制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起着影响全局、带动各方的作用,只有建立起相应的科研管理制度,才能使高校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有章可循,才能促进地方高校科研质量提升。

(二)构建和完善科研制度是地方高校快速发展的迫切需求,面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大众对高等教育期望的不断提高,高等学校唯有不断的进行制度创新,构筑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更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才能真正破解地方高校科研发展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实现地方高校上层次、跨越式发展。同时,构建开放、灵活、创新的科研制度也是深化改革、探索建立现代科研组织模式的需要。

二、地方高校科研制度建设现状调查

我们课题组组织了对大连某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调查问卷活动,共提交有效反馈问卷229份,其中理工科教师149份,人文社科类教师80份。第一,在科研制度建设方面,调查显示对该校推出的“科研工作量考核办法”、“教学科研奖励办法”等相关科研制度了解率只有48%,完全不了解的教师高达35%。这些与教师有切身利益关系的科研政策文件的了解率如此低一方面是科研管理部门的宣传、执行力度不够,但更主要的应该是部分教师对科研工作的不重视或是完全放弃,这说明该校的科研文化氛围还远没有形成。这也是地方高校科研工作的普遍现象,由于大多数地方高校起点比较低、建校时间短等客观原因,除了少部分科研突出的教师外,大部分教师主要精力多集中在教学方面,科研能力和科研自信心不够,这就考验地方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力,如何设计出更好的科研激励和科研培育机制覆盖普通教师,从而调动普通教师的科研积极性,这决定着地方高校科研发展的可持续性。第二,对于该校现在执行的“科研工作量考核办法”、“教学科研奖励办法”等相关科研制度共提出修改意见58条,多涉及到不同学科的科研成果质量的认定、科研考核周期、奖励级别的差异认定等方面。由于地方高校缺乏一定数量的学术带头人和学科专家,科研成果认定的代表作制度、同行评议制度等实施的条件并不成熟,而以是否检索、发表刊物级别、发表数量等办法来认定科研成果质量和教师科研水平又有很大的弊端,这也是摆在地方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和人事管理部门的一大难题。第三,在对该校还需要加强的科研制度建设上,多数教师还提出了对科研经费管理、校内专项课题设立、青年教师科研培育计划以及限项课题的校内评审机制等提出建设性意见。第四,在科研环境的建设上,对学校学术氛围满意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满意率只有16%,觉得一般的有56%,在不满意中,提出的建议主要有:

1.学校学术讲座少,对外应大力引进,对内教授、博士的学术讲座应形成常规制度。

2.学校缺乏学术带头人,科研团队核心力不够,缺乏凝聚力。

3.教学工作量过大,科研和教学难以兼顾。4.优化硕士生导师选拔机制和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的政策激励机制等。第五,在制约教师科研发展的主要因素中,认为缺少科研经费的占30%,科研设备及条件不足的占29%,教学任务重,没精力做科研的占24%,没有适合的科研团队可加入的占14%。对人文社科类的教师而言,科研经费仍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部级课题资助力度大但申请难度大,省里项目资助力度小而且很多还是无经费项目。同时地方高校在图书资料、信息化建设上投入力度肯定比不上研究型大学,一些学科的教师查阅资料比较有困难。以上调研结果表明科研制度的建设既要接地气还要与时俱进,科研政策制定上还有很多空白,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科研制度的建设任务任重道远。

三、关于加强地方高校科研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科研管理制度建设的目的是培养出积极向上的科研文化,文化滋养出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是一所高校科研软实力的真实体现。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下村修谈及自己的科学之路时说:我做研究不是为了应用或其他任何利益,只是想弄明白水母为什么会发光。国家社科基金从2012年开始修订了申报办法,将原有不鼓励自选课题申报的要求,修改为各学科均鼓励依据个人研究兴趣和学术积累申报自选课题。因此培养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兴趣,规范科学研究方法,使之成为自发的科研习惯,是科研制度建设的最终目标。

(二)地方高校科研制度建设的定位应准确。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尤其地方高校都在迫切追求上层次、谋转型的跨越式发展阶段。学院升格为大学,本科院校多上硕士点甚至博士点,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这些都离不开科研成果的支撑,所以以科研工作量量化考核为主的一系列科研考核、奖励制度在地方高校普遍采用起来。在促进地方高校科研工作发展的同时,弊端也不容忽视。由于地方高校多以教学型为主,所以长期以来教师的首要工作是教书育人,而向研究型转型对教师提出新的科研要求,很多教师感觉无所适从。单纯的制定科研政策强迫教师出成果既有违科研规律也不利于教师个人成长。在制度设定上要充分认清学校、学科的不同发展层次,制定出让教师够得上、摸得着的科研激励和评价政策,充分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三)制度建设还应尊重实事求是的原则,并加强科研制度创新。科学研究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方向有着不同的研究方法,制度建设再严谨、规章政策再细致也不可能涵盖科研工作中的所有情况。例如为了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一般高校纵向课题严禁报销汽油费、旅游景区门票等,但对于有些需要开展野外考察、乡村调研和旅游规划等的项目,能说明正确理由且发票合乎实际消费的,应该予以报销,否则就会出现科研人员很多合理的消费不能报反而去购买假发票或让学生收集发票的现象。同时也反映出制度建设也应与时俱进,不断修改完善。同时还应加强科研制度创新,如对于地方高校图书馆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地方高校有些学科或研究方向教师较少,如单独为其购买大量资料也不现实,是否可以与同城的其它高校或其它类型的图书馆进行信息共享、跨馆借阅,对于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技术问题应容易解决,考量的则是管理部门管理创新能力的高低。

(四)高校应研究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学术委员会在学术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学术评价制度有很强的导向性,目前很多地方高校也都相继出台了本校的“科研工作量考核办法”和“科研奖励办法”等,科研量化以成为一种主要的管理状态。这种制度下很容易造成重外表轻内涵,重数量轻质量,使教师不能潜心研究。学术研究需要有积累、学习、思考的时间,需要有形成课题思路、新观点的过程,所以科研成果量化的管理制度并不符合学术研究的规律和特点,很难培育出精品之作。但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大背景下,量化管理仍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笔者认为对学术评价制度的设计,应该有所区分,如对科研工作量化考核做为一种惩罚型制度设计,其设定标准宜低不宜高,宜宽不宜严,目的是督促那些毫无进取的教师开展必要的学术思考,而对于职称评审、科研奖励等激励型制度设计,目的是选拔优秀教师、鼓励教师多出精品,则应从严从高,并完善同行评议,避免科研投机。同时近年来,学术造假的新闻不绝于耳,社会反响强烈,学术评价制度的设计还应避免资源配置的功利化倾向。根据2014年3月11日,教育部正式的《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规定,学术委员会是高校最高学术机构,统筹行使与学术有关的职权,在学术问题上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而由于我国高校“官本位”的体制,很多学术问题是由学术委员会讨论,而最终决定权却在行政主管领导,或行政主管领导就兼任学术委员会主任,这影响了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因此科研制度建设更应着眼于科研制度的执行力。

(五)新形势下科研制度建设应与时俱进。近年来,由于各级项目申报数量增长过快,而申报质量并未同步提升,同时项目评审消耗了大量社会人力、物力,所以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都开始对申请数量进行了限制。国家社科基金是从2011年起直接限制各省、各单位的申报数量,但根据国家社科基金年度报告2013版调查显示,2013年度的通讯初评高分课题数量和占比却有所下降(80分以上的高分课题占比由2012年度的7%下滑到2013年度的3.7%),60分以下的低分课题占比反而从2012年度的10%上升到了12.4%[3]。这表明申报质量并没有随着申报数量的控制而提高,所以对于限项的制度设计,笔者认为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文化部的文化规划项目从2014年起对申报教师的申报条件大幅提高,要求必须有三篇以上核心文章发表,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限项是从2015年度开始施行,要求对2013、2014连续两年申报而未获批的教师暂停申报1年。虽然效果尚不得而知,但这些制度设计还是要比国家社科基金简单的限制数量要好的多。首先,不打击教师申报课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将限项矛盾的主动权交给教师自己把握。其次,暂停申报1年给了教师认真反思自己申报课题中所存在问题的时间,同时也减轻了审批部门的压力。

(六)科研制度建设离不开新技术的应用。网络化、信息化等技术的应用大大减轻了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也为新制度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可能。近年来,很多项目、奖项的申报和管理都采用了信息管理平台,如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从项目申报、评审到项目中检及结项都采用了网络管理平台,每一步骤的实施都有条不紊,查询、提醒、归档等管理功能全面,给申报教师和科研管理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对完善科研制度建设、强化科研制度实施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也为科研制度以人为本、为人服务提供了技术保障。

(七)科研制度建设也应重视对科研行政管理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一个好的科研队伍应该是包括研究队伍和科研行政管理队伍,二者缺一不可,他们只是因为岗位的不同而赋予了不同任务而已。科研行政管理者的素养影响这这个单位的科研环境建设,科研行政管理者的能力也体现着这个单位管理水平的高低。科研管理工作内容繁杂且周而复始,没有新鲜感和成就感,如果没有对科研行政管理者的正确对待和激励,那么即使设计出再好的科研制度,其执行和服务能力都会大打折扣。科研管理的方式和水平影响着科技创新,规范的制度和高效的管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科研资源的有效配置,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高校的科研制度建设和管理是科研管理的核心,只要科研管理方式和创新途径得当,抓住制度核心实施科学和人性化的管理,就能调动科研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开发能力完善科研体制从而全面提高科研水平和学术水平为社会造福。

作者:李杰赵立博单位:大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