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体育小镇建设标准与路径

时间:2022-02-13 03:37:46

特色体育小镇建设标准与路径

摘要:供给侧改革创新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着体育产业集聚、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从而带动了特色体育小镇的层出不穷。运用文献资料、系统工程等研究方法,从现有特色小镇经营实例的视角出发,总结制定规范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设标准体系以及绩效监控体系。我国特色体育小镇的建设标准包括资源标准、技术标准、市场标准、功能标准、权责标准。我国特色体育小镇建设的实现路径是:科学规划特色体育小镇建设方案;明确特色体育小镇的建设定位;优化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资源配置;加强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跨界融合;完善特色体育小镇的运营管理;重视特色体育小镇建设的动态评估。

关键词:特色体育小镇;建设标准;实现路径

1我国特色体育小镇建设标准的可行性

新经济时代的发展背景与政策需求促进了各项产业市场的融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基础的五大发展理念,高度要求各项产业基础相互融合、相互创新、相互发展。我国特色体育小镇是以产业融合为基础、健身休闲为目的、生态宜居为追求、城乡发展一体化为最终目标,结合互联网、文化、人工智能以及金融等,积极构建的体育产业、特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体[1]。特色体育小镇的构建模式一般分为四大类型:赛事型特色体育小镇、康体型特色体育小镇、休闲型特色体育小镇以及产业型特色体育小镇。赛事型特色体育小镇主要是以赛事产业为主、相关延伸服务产业发展为辅。如尤金,主要以田径赛事发展作为品牌,进而创建“田径之城”。康体型特色体育小镇主要以环境资源开发利用、运动休闲养生、旅游观赏以及低运动量、低消耗为主打特色,以运动性康体健身疗养为目的。如瑜伽运动作为印度的特色体育运动项目,主打“瑜伽之都”品牌。休闲型特色体育小镇,顾名思义是以健身休闲为主打品牌,以多样化的健身休闲项目促进产业的融合与集聚。如新西兰的“皇后小镇”融合了多种体育运动项目,着力推建“极限体育”运动品牌。产业型的特色体育小镇则是以产业发展、加之产业化体验、进而增加产业市场消费需求为创建途径。如裸心体育小镇则是主打“产品、制造、服务”品牌。总而言之,特色体育小镇是以核心特色发展产品引爆,带动多元化运动体验,辅以体育旅游休闲配套服务,带动体育产业的全面发展,促进体育产业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转型。

2制定我国特色体育小镇建设标准的必要性

我国特色体育小镇的建设,促进着体育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高度融合,引领着体育产业市场管理制度的创新,拓宽着体育产业市场的开放性空间,带动着体育产业市场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2]。特色体育小镇的发展构建是以相关产业关联、市场运营制度管理、群众体育消费需求以及科技经济发展为基本要素,且该项基本要素须配以严格的监控体系予以监督控制,促进发展。特色体育小镇的建设是以国家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为背景,以大众健身需要为保障,以促进体育旅游发展、扩大体育旅游服务产品需求为目的产业创新实体[3]。因此,为加强特色体育小镇的规模化、产业化建设,必须做好特色体育小镇的社会化治理、产业性融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管理以及全民健身保障监督体系,使我国特色体育小镇的建设更加具有特色性、实效性、绩效性。若保障特色体育小镇建设的有效性,则须制定规范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设标准体系以及绩效监控体系[4]。

3我国特色体育小镇的建设标准

我国特色体育小镇建设标准应包括特色体育小镇建设在与社会关系发生冲突时所要采取的一系列的应对策略。特色体育小镇有效的建设标准必须是小镇建设的各相关利益方均能够接受的,且需要符合市场竞争的实际形态发展趋势[5]。特色体育小镇的建设标准需是动态的,不能够固定建构于一种发展时机或一种发展情形,且要有因势利导、弹性发展建设的能力。要判定特色体育小镇建设中某一具体行动是否对社会发展产生有效性,需要根据建设过程中具体的时间因素、环境因素以及所涉及的资源、技术、市场、功能以及权责等方面进行分析。同一项建设的行为活动,或许在某一种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情形或特定的文化环境内是对社会的发展有效的,但是,当这些影响因素中的某一种发生变化后,这项行为活动将可能对社会的发展无效,甚至是不负责的[6]。因此,一套完整、有效的评估特色体育小镇建设标准的系统,需要充分考虑所处的政治文化环境,且其评判标准也必须是广泛灵活、富于弹性的。3.1资源标准。特色体育小镇的建设首先要确定资源标准,对全域性产业项目的面积进行合理规划,对固定资产投资额进行系统性分析与储备,并制定特色体育小镇高绩效的奖励方案。如浙江省将着力构建3A级以上、规划面积约3km2、建设面积约1km2的特色体育小镇,并预计在3年内完成50亿元左右的固定资产投资[7]。特色体育小镇在全域旅游视域下的开发建设,要兼顾现有环境资源、社会政策背景、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地域性特色资源项目融合发展,避免出现脱离实际的“空洞化想象”,杜绝对区域的现存资源破坏性求发展[8]。特色体育小镇的建设发展应从区域性协调发展的视角,客观地对历史地貌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以及体育运动休闲健身项目、赛事活动项目等资源条件综合评价,确认产业资源能够得到良好利用以及产业市场发展前景良好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建设。此外,要对现时展背景下,不能够进行全域化开发建设的区域性特色资源项目的小镇做好记录,加入黑名单,以防脱离实际的、盲目跟风的特色化体育小镇的开发建设。3.2技术标准。特色体育小镇项目的开发建设,要做到在建设中聚焦特色,大胆创新,避免千篇一律。以体育产业项目为特色的体育小镇建设,以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注重多种产业项目的交互融合。根据不同类型产业项目的自身发展规律,以及产业市场运营发展规律,积极打造具有特色资源的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项目的同时,逐步开发产业市场所需的附加产业项目产品,打造全方位的、多功能的、综合性的产业项目集聚区。坚持体育产业资源项目开发与保护的有机结合,并将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金融产业项目嫁接于体育产业项目活动中,促进特色体育小镇富于文化内涵的同时,逐步稳定地可持续性发展。3.3市场标准。特色体育小镇的建设不仅仅需要一套完备的资源、技术性标准,还必须制定一套能够对市场运营进行衡量、评估以及绩效管理的体系。特色体育小镇的私法性特征并没有减少建设者的义务,反而增加了其运营管理的负担——建设者需让抱怀疑态度的批判者以及普通公众接受,特色体育小镇建设的绩效标准是充分的,特色体育小镇建设的绩效声明是真切存在的。特色体育小镇的项目建设,要坚持以体育产业市场为主导,以企业规模化运营发展为主体,优化自然资源以及社会资源配置,高度树立体育产业运营项目的产业链思维,促进体育产业项目与相关产业项目交互融合。建设特色体育小镇,要因地制宜开发,科学规划发展,不能够一哄而上、随势利趋,更不能搞政绩项目和形象工程。特色体育小镇的建设,只有树立“大体育、大健康、大旅游”的产业发展理念,经过市场化运营的科学论证和有效规划,明确开发体育产业项目活动的定位,加强体育产业项目的跨界融合,借力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主体,共同开发、建设特色体育小镇。3.4功能标准。特色体育小镇项目的建设发展,是全域旅游视角下的一项创新性产业项目,但也没有脱离政府政策功能的顶层设计。政府与企业间协调配合,政府部门主要负责特色体育小镇发展建设所需公共服务产品的供应,以及产品、项目活动等的审批服务;企业则须遵照体育产业市场运营规律,负责特色化、专业化的体育产业市场活动项目的运营。此外,还需特色体育小镇践行主体间参与活动项目的协同配合,创建体育产业市场平台化运行管理机制,实现高效及时的融合性发展,最大限度地规避因体育产业市场运营机制失灵,或政府管理机制失灵造成的不良影响。3.5权责标准。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通知》,明确表示出特色体育小镇是“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彰显出体育产业市场、企业的产业项目发展主体地位,使体育产业市场成为特色体育小镇项目建设中的主角,充分地发挥了体育产业市场在各项产业项目资源配置中的主导性作用。“一分权、一分责”,体育产业市场的主体地位决定着,体育产业市场在特色体育小镇建设过程中的责任承担。制定责任承担机制,一对一标准化承担责任制,哪一环节出现问题,直接整顿责任承担主体,减少责任审查步骤,精准识别与高效管理。特色体育小镇标准建设中构建机构内部系统性调整的操作流程设计,主要目的在于依据构建出的资源、技术、市场、功能以及权责标准,设计出有效的特色体育小镇发展建设的长期目标以及中期目标,针对公众期待进行细微调整与适应,衡量外部制约要求与内部成本控制反馈并随时调整,继而将现有项目与其他可能的项目在其他特色小镇的表现(同一产业基础、规模相似、同一地区或周边、基于其他一些标准)、与其他特色小镇比较(建设支出总额、税前绩效、支出总额与支出能力的对比:投入程度、长期战略的一致性)、认知现实指数(普通公众与舆论群体、公众期待值排名比较)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评估,以调节适应产业政策干预与公众期待,并对技术发展水平以及成本的合理性与满意度进行评估与反馈。首要问题是,一旦设计好了特色体育小镇建设的发展决策架构,其就能够自动有效地回应在短期建设运营过程中出现的日常问题,制定特色体育小镇发展的长期目标,以及中期目标架构中的发展战略。该项系统性架构发展模式指出了四项外部制约因素,特色体育小镇的建设需要依据出现的制约因素进行实时调整:现存的法律政策制约、预期中的法律制约、特色群体以及普通公众施加的压力,以及相关其他性质的特色小镇的发展表现。现存的法律政策因素的制约可被看作既定的、不受影响控制的,其他三项影响因素则可以被认定为是能够相互影响的、互动的。值得注意与关心的是,这是一个特色体育小镇标准化建设发展的基本化模式,彰显的是,创建特色体育小镇可行性的标准,需要采取系统性的方法。与此同时,这一构架的基本模式有助于特色体育小镇内部系统与运作程序的设计,以确保对小镇发展标准化的细则遵守、有效工作的监督以及市场化运作的机制。最后,有助于对特色体育小镇建设的系统化外部影响因素有效及时的评估,这些影响因素的评估,有时会对特色体育小镇的建设标准内容以及实施运营带来程序性的改变。

4我国特色体育小镇建设的实现路径

4.1科学规划特色体育小镇建设方案。特色体育小镇的建设应该坚持原生态资源的保护优先,注重整体产业项目生态化格局的构建,结合自然资源、文化环境、特色项目等综合考虑[9]。特色体育小镇科学化规划方案的建设,不应是“我说了算”,而是政府、专家、百姓“共同说了算”。如此,才能增强规划的有效性,提高特色体育小镇建设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素质。规划执行的是否到位,必须配备完善的监控系统。特色体育小镇建设中,减少“拍脑袋”决策,增加先进构建理念;减少“翻烧饼”行为,全方面考虑百姓的实际生活需求,才能够杜绝浪费、拒绝折腾、少走弯路,才能够确保“一张特色化蓝图绘到底”,留下穿越历史的经典特色体育小镇项目。特色体育小镇方案的构建中,必须辅以完备的道路交通建设,加强体育特色项目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业发展部门间的协同合作,构建全覆盖的、完备的公共设施服务体系。4.2明确特色体育小镇的建设定位。特色体育小镇的建设应以体育旅游服务业为主体,着力促进体育旅游服务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资源的融合性发展。充分发挥地域性特色资源项目优势,精确定位特色性发展项目,重点打造以促进发展。当地政府部门应做好科学合理的特色项目开发以及宣传方案,并以满足普通公众群体的体育需求为目的,培育休闲体育、健身体育、体育赛事、体育产品等不同类型的、参与体验性较强的运动项目,着力促进项目资源开发构建模型的升级与转化。4.3优化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资源配置。特色体育小镇的建设,应着力推动全域化的特色产业项目资源的开发,创建具有地方独特性的体育产业项目产品。产品的打造要全面突出体育小镇的特色,关注参与者的体验感受,及时根据体育产业市场需求调整战略措施,培育全体验性的体育特色产业项目。此外,须培养一批跨专业的体育人才,加大培训力度,增强管理与监督,更好地为特色体育小镇的建设服务。4.4加强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跨界融合。特色体育小镇的建设,是由体育产业项目以及相关产业项目的跨界融合、发展而形成的。着力推动体育产业项目与互联网、金融行业、人工智能以及特色小镇等融合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影响力地图,以提升小镇的全球化影响力。特色体育小镇构建中的跨界融合,充分拉升小镇的自然资源空间、社会技术空间,积极带动小镇所处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提升城市的管理与发展水平。特色体育小镇项目利用特色产业项目对城市形象加以改造的同时,也推动着城市经济发展的转型,进而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质以及文化魅力,更多地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涌入,引领特色体育小镇的循环发展。4.5完善特色体育小镇的运营管理。特色体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带动了体育产业市场制度、体系、项目的创新,促进了体育产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转型。体育产业市场运作模式的创新,应积极引入民间资本,扩张产业市场合作项目,打通体育产业项目与市场资本链条的结合,构建多元化的融资模式,以互联网为宣传媒介,构建全方位的媒体网络营销宣传模型,渗透体育产业项目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完善特色体育小镇产业项目的运营管理与绩效反馈,促进各项产业经济融合发展。4.6重视特色体育小镇建设的动态评估。特色体育小镇的建设是集多种产业主体融合发展产生的,将其进行市场化的打造与运营管理,则需要一套完备的产业项目运营管理方案以及项目运营发展的实时监控系统。加强特色体育小镇的动态化、弹性化评估,并及时进行绩效反馈,能够较好地规避特色体育小镇市场化运营的风险,针对性调整项目运营方案,促进特色体育小镇项目的发展绩效与预期绩效高度融合。

5结语

特色体育小镇建设的市场化标准需要自身市场化建设的表现进行规范、监控以及时刻评判,并对市场化运营投入资金,同时需保证该项建设无论是在普通公众群体的认知中,还是社会有效性建设中都是完全自主化存在的。特色体育小镇的建构最终需承担起全部的社会以及市场化建设的责任,严格遵守和执行市场化标准的各项规定以及实施细则,确保特色体育小镇建设的绩效公开透明化。同时,在操作的系统外部环境中展开独立化的监控。否则,这些标准建设的实施将无法赢得必要的公众化信任度,不但不能够提高特色体育小镇建设的有效性,还会对其构成损害。

参考文献:

[1]司亮,王薇.我国体育小镇空间生产的理论框架及实践路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7,36(5):53-58.

[2]蒋清,敬艳.全域旅游视域下体育特色小镇的开发[J].开放导报,2017,20(5):92-95.

[3]李明.PPP模式介入公共体育服务项目的投融资回报机制及范式研究——对若干体育小镇的考察与思考[J].体育与科学,2017,38(4):86-93.

[4]张清华,宋年春.体育特色小镇构建背景下峡山区体育旅游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7,39(3):19-22.

[5]沈克印,杨毅然.体育特色小镇: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体育产业跨界融合的实践探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6):56-62.

[6]陈磊,陈元欣,张强.国内外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启示——以湖北省为例[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7,33(3):41-45.

[7]钱巧鲜.特色小镇体育生态建设研究——以浙江诸暨大唐袜艺小镇为例[J].浙江体育科学,2016,38(3):25-27,36.

[8]邢思远.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小镇体育旅游特点及SWOT分析[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6.

[9]徐林强.产业融合视角下浙江省旅游小镇发展路径研究[J].现代城市,2015,10(3):1-3.

作者:郭迎清 李建明 单位:1.山东大学 2.衡水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