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校园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6-29 17:54:17

特色校园文化

特色校园文化范文篇1

1.积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学校的灵魂。它是以学校文化活动为主体,以良好的校风和校园精神为标志,由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建,充满时代气息和校园特点的人文氛围。在进入“十三五”教育发展时期,学校形成了以“和谐教育”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将多元特色加以融突整合,以和乐文化理念为引领,坚持走内涵品质、科学发展之路,为实现学校和谐、全面发展打开通道。2.打造品牌师生“。发展师生,成就师生,在追求卓越中享受成长的幸福与快乐。”这是和乐教育的理想目标。在全面构建和乐教育的过程中,在学校和乐文化的熏陶下,力求学校师生与自然社会的联系是浑然天成和谐和美的;师生与社会各界和家长的相互回应是和谐和美的;学校领导与全体教职员工的关系是和谐和美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也是充满情趣、和谐和美的。3.构建和乐校园。和乐校园是一种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团结协作、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和乐校园建设的宗旨,是为儿童的生命成长提供最适宜的土壤。和乐校园建设的核心是调整校园内外的各种关系和活动,使之成为师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和乐校园要求学校制度健全、管理有序、安全稳定,有和美的环境、和畅的关系,即教育物质环境间和谐发展;教育主体要素间和谐发展;教育学科课程间和谐发展;学生德智体美间和谐发展。4.推进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是以社会文化和物质(环境)文化为基础,以校园为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制度文化为保证,以校园行为文化为成果和外在表现的一种群体性文化。它具有文化认知、价值导向、生活娱乐、精神激励、能力培养、力量整合等功能,以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各种比赛、大型活动等为平台,显现学校丰富多彩、充满生机的校园文化及其特色成果,是学校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二、融合“和乐”理念,深化特色校园精神内涵

1.立“和达致远、乐美人生”的校训。作为学校精神,“和达致远”至少包含以下三层意义:自由快乐、关系和谐的乐观精神;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务实精神;追求理想、不断探索的超越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以“和谐”为终极目标,哲人先贤的关于人的发展的全面、和谐的思想成为我们文化建构的哲学基础。“和而不同、各得其乐”,师生的发展应该是各得其所、各有所乐的发展。快乐地学习,幸福地工作,差异发展,和谐发展。课堂让老师也成长也陶醉,奉献让老师也愉悦也幸福。让美的老师、乐的老师教出美的学生、乐的学生。生生的交往,师生的交流,充满快乐、惬意和舒服!以达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2.建“和融协进、乐探求真”的校风。就学校教育系统而言,和谐表现为一种学校教育生态的平衡、协调有序的发展状态。良好的协作氛围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可以点燃教师的工作热情。校园内应倡导一种舆论导向正确、学术氛围浓厚、人际关系融洽、团队合作良好的人文环境,营造出一种和谐平等、公平竞争,充满学术气息的氛围,使教师以开放的心态互敬、互学、互助、互动,激发每名教师的内驱力,乐于探索,勤于钻研,勇于创新,求真务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自身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3.建“和意润生、乐育善教”的教风。教育无痕,润物无声。教师的温和教导、循循善诱会如春雨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师生之间会产生心与心相契、情与情交融的良好效果。爱是教育的根基,爱生才能育人。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在教育教学中要相机点拨、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授之以渔,去唤醒学生,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提升学生。“善教”不单指传授知识有方,真正的良师总是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精心培育德才兼备的益世之才。“和意润生乐育善教”既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突显出现代的人文关怀和人本精神,充分体现出教职工敢于献身教育事业的风范和爱校、爱岗、爱生的情怀。4.建“和正亲师、乐学雅行”的学风。对青少年进行尊师重道教育,这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让学校方略生自觉做到尊敬老师,通过尊师更好地学习知识,学会做人,是我校学风建树的根本所在。教师乐学善教、乐中启智;学生乐学善思、乐中求知。雅行教育教师是关键。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雅行教育学生是重点,学校按不同年龄段的要求,将文明习惯进行提炼分解,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开展雅行训练,要求学生做到四雅:雅容、雅言、雅行、雅趣,将文明礼仪内化为学生的行为追求。家长是雅行的延生对象。我们要求通过学生的雅行来影响家长的雅行,从而让雅行之风在社会开花结果。

三、以“和乐”为基点,构建文化育人大环境

1.打造鲜明的教师文化。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部分,积极而富有鲜明的教师文化的打造,将为学校整体的文化建设打下烙印。学校要积极倡导和谐互助、和睦共进的团队精神、构建富有凝聚力的教师合作团队,打造一支有才气、有锐气、有灵气,有洞察力,有思考力,有创造力的品位教师队伍。组建教师专业社团与怡情社团,为专业发展奠基。完善教师评价制度,促进教师自我发展。教师乐育善教、诲人不倦、聚力和谐、智慧卓越。热爱并尊重自身的职业,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修为,乐研教学之道。在教学中教而有法,教而得法,智慧从生。在和谐教育之下,理顺师生关系,勤和同事关系,凝心聚力,把学生发展、学校发展视为己任,成就学生,成就自我,成就学校。2.打造立体的环境文化。学校无闲处,处处熏陶人。从校园绿化到雕像壁画,从文化长廊到橱窗展厅,无不彰显着学校和谐和顺的文化气息。环境不仅是学生生活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文明素质的载体。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一草一木皆关情”。我们发掘、利用校园的环境,形成浓厚的立体环境文化,营造和美环境,打造校园文化墙,以办学理念、校风、校训、教风、学风、校徽、校歌、格言警句、凡人小语、科技知识、民族体育等内容为支点,使一草一木、一墙一板都能说话,都起到教育人、启迪人的作用,使师生在抬头驻足间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教育和熏陶。3.打造规范的制度文化。校园内严谨规范的秩序、师生们积极向上的情绪,是校园文化中其它要素得以正常、高效运行的润滑剂其潜在的功能无疑是巨大的。因此,学校必须建立一个凸现本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文化特色的规范、高效、完整的组织管理系统和制度,构建学校特色制度文化。学校制定章程,整理完善岗位责任制、全员聘任制、结构工资制、校务公开制等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程序,行而有据,形成依法办事、民主管理、以德立校的运行机制。同时建立完善学生自主管理制度,建立爱护公物制度、公共卫生制度、值周班制度、绿化制度、校园养护责任制等。4.打造多彩的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的基础是校园成员的心理层面,其内容是校园成员的思想观念和素养,而表现形式则是精神创造活动及其产品。根据教育发展的宏观环境及发展趋势,依据人本发展理论,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铸造“和乐”的校园文化精神。分别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项目、以教师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项目、以展示为主体的校特色文化活动项目。学校定期开展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健康周、各类竞赛等文化展示活动。积极组织参加校外组织的各种对口比赛展示。通过校园网展示我校特色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5.打造生本的课程文化。课程文化也是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部分。国家课程开足上齐,创造性地对学科课程内容进行二度开发,依据校情、班性、生情,进行有序的校本化实施。以生本教育为抓手,在生本理念下,全面构建生本课程、教师课程、家长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的全包围、全覆盖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及开发,增强学生的体验与实践,注重学生的学力培养和品性培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程中获得可持续性发展,从而达到“和乐致远、和谐发展”的育人境界。积极开发以教师个人特长为主要资源的课程,并在教学中传递、释放正能量,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实现部分教师社团与学生社团的对接,通过教师的社团建设带动学生社团的精致有效,从而使师生共同成长。依托丰富的家长资源,邀约有特长的热心家长到家长学校开设课程,丰富课程文化,聚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股力量,抓好素质教育的着力点,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

四、构建“和乐”体系,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保障措施

特色校园文化范文篇2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特色地域文化融合发展

江阴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苏南小城。今天的江阴民营经济发达,有着中国制造第一县的美誉。历史文化和现代企业文化的结合使这座城市具有独特气质,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是这座城市的唯一一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若能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融入江阴地域文化,对打造优质校园文化,提升特色地域文化内涵都将大有裨益。

一、高职校园文化和特色地域文化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一)打造高职校园文化人文精神的需要。人文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追求,也是学生素养中的基本要求。江阴历史悠久,有着7000年人类生息史、5000年文明史、3800年筑城史、2500年文字记载史,是江苏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精神财富。境内的高城墩文化遗址、佘城遗址的发现,印证了江阴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是吴文化发祥地之一。开发江阴的人文始祖春秋季子明礼义、讲诚信的品德被广为传颂,当地百姓为怀念他,在他的墓旁建了季子祠,至今仍被人瞻仰。明代千古奇人徐霞客抛弃名利,不畏艰险,遍览祖国山川,对地理地质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爱国精神、创新精神、实践精神、科学精神。江阴素有“江海门户”“锁航要塞”之称,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江阴军事文化遗存丰富,黄山炮台旧址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见证了一个个爱国主义的悲壮时刻。江阴被称作“忠义之帮”源于江阴人民抗清守城81天,遭到清军屠城,最后全城仅存大小53人的悲壮故事,这也是江阴人“民性刚”的体现。江阴自古崇文重教,人文荟萃,才俊辈出。近代文化名人“刘氏三杰”对中国文学和民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江阴民间文艺形式多样,民乐演奏、舞狮舞龙、锡剧、评弹在百姓中广为流传,人才辈出。这一系列的文化遗存所包含的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又反映着江阴独有的城市人文精神,它和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要培育的人文精神高度契合,并且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利于学生内化与心,进而外化与行。(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即是为地方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促进一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贡献。江阴民营经济发达,截止2017年有47家上市公司,有9家企业成为中国企业500强,在资本市场形成了“江阴板块”,被誉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江阴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据统计我院毕业生近90%初始就业地都选择在江阴,近60%最终在江阴落户安家。毕业生能否在江阴顺利就业、创业、守业,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必须要能适应、认同地方的文化。江阴人素以“南人北相”“吴风燕骨”为自豪,即指江阴人兼蓄南北文化精华,养成了既有南方人的委婉细腻、又有北方人的豪放爽直的刚柔并济性格。江阴民营企业大多由最初的乡镇企业发展而来,期间经历了多次发展的瓶颈和重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里多具有自强不息,坚忍不拔;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积极进取,永不满足的品质。这些地方企业文化特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有所体现,让学生提前了解学习,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这样有利于学生顺利就业、创业,进而带动一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三)提升特色地域文化的需要。高职院校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而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院校,是地域文化的一张名片。高职院校在地方有较强的人才优势,能为特色地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一方面,高职院校在掌握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和需要量身定制人才培养目标,进而提升企业文化水平。如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结合江阴地方经济特点提出了“现代班组长”的培养目标,“现代班组长”文化充实提升了江阴企业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参与特色地域文化建设,对提高特色地域文化的影响力,提升城市软实力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学院积极参与了形式多样的具有江阴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成绩突出。如体育部教师成立舞龙舞狮训练队,在全国舞龙舞狮锦标赛中取得第三名的骄人成绩,让江阴传统的舞龙舞狮民间文化形式得到了传扬。管理系旅游专业与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合作,结合专业积极开展徐霞客研究,发表多篇研究论文,提升了对徐霞客研究的水平。江阴地域特色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的积极参与下,丰富了内涵,提高了水平。

二、高职校园文化和特色地域文化融合发展的实践途径

(一)把特色地域文化引进来,丰富高职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反映着一所学校的特色、教育理念、学生的精神风貌。校园文化的构建来自于诸多要素,地域文化的可实践优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首先在教科研活动中融入地域文化。为此,学院组织编写了有关江阴地域文化的校本教材,在思政理论课教学计划中安排课时,并开设了《江阴历史文化》的选修课程,利用课堂这一主渠道学让生进行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学习。通过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亲身感受和认识江阴地域文化。学院长期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江阴博物馆、渡江战役纪念馆、华西村、海澜集团等,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江阴历史文化的悠久,从而上升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认识;黄山炮台、渡江战役纪念馆让学生感受了爱国主义就在身边,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育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华西村、海澜集团等现代企业的参观,让学生认识了具有江阴特色的企业文化。科研工作中重视对江阴地域文化的研究。近年申报了相关课题并指导学生申报研究江阴地域文化的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其次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例如用江阴明星企业来命名校园的各条道路,校园文化墙定期介绍江阴著名企业,在校园矗立徐霞客雕塑等。物质文化建设手段直观,视觉冲击力大,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心理。再次,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特色地域文化。高职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广泛参与,传播文化最为活泼和快速的一种形式。融入江阴地域文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快速高效地了解江阴地域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学院结合学生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具有江阴特色地域文化活动。如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邀请江阴文艺工作者用江阴地方的文艺形式,结合江阴的典型人物进行表演宣传,形式独具特色,深得学生喜爱。学生既受到了教育,也了解了江阴文化。再如,定期邀请江阴企业管理者、创业者来学院大讲堂和学生交流,让学生接受了江阴企业文化的熏陶,为今后顺利就业打下基础。(二)让高职校园文化走出去,提振特色地域文化。作为地方的一所高等院校,本身就是地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发挥着传承人类优秀文化的功能同时,还肩负着为地方发展贡献智慧,推动和引领地域文化建设的重任。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直接为地方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和间接的科研成果、社会化服务影响地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1.输送高素质人才推动地域经济文化发展。江阴民营企业发达,在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今天急需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学院针对企业的需要提出“现代班组长”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按现代班组长的素质要求培养学生,提出“现代班组长”既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又要有团队合作意识,还要有一定的领导才能。为培养合格的“现代班组长”型人才,特开设了“现代班组长”课程,并以成功素质拓展计划为抓手开展多种旨在培养“现代班组长”素质的活动,“现代班组长”文化氛围浓郁,毕业生广泛得到江阴企业的肯定,一些毕业生在事业上已经小有成就,社会反响良好。人即是文化的载体,学院向江阴企业输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仅促进了江阴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提升了江阴企业文化的内涵。2.提供社会化服务提振地域经济文化发展。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的知识和人才优势把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企业或积极参与社会文化活动,不仅能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还能活跃地方文化生活,提升特色地域文化水平。近年师生在参与地方文化建设中表现活跃,成绩斐然。模特队、主持人协会应邀参与企业的各类活动,展现了青春活力的现代大学生精神风貌,成为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教师积极参与社区读书会,做公益讲座,提升了群众文化生活水平。教师还参加了各级各类文化活动比赛,在省级、全国级均有骄人的表现,为学院争光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江阴城市的知名度,丰富了江阴特色地域文化的内涵。

总之,高职校园文化融入特色地域文化,为高职校园文化人文精神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内容,并为高职学生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条件。高职院校培育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为地方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提升特色地域文化水平起着积极作用。二者互为融合发展,相得益彰。作为高职院校和地方政府都应为二者的融合发展积极地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江阴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江阴历史文化精华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2]仲淑秋.高职校园文化与淮安地域文化协同发展的探索[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54-56.

特色校园文化范文篇3

一、云南少数民族影视资源概况

影视资源,也可称为影视资料,即电影资源和电视资源的合称。是以电磁材料、感光材料为存贮介质,以电磁手段或光学手段,以及数字形式将声音和图像记录下来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文献载体类型。即音视频电影片和音视频录像片〔3〕。云南少数民族影视资源是指与云南少数民族有关的音视频电影片和音视频录像片,包括电影、电视剧、纪录片、专题片等,来源于生活、取材于本土,题材内容广泛、艺术手法多样。比如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苗族、哈尼族)、《芦笙恋歌》(拉祜族)、《边寨烽火》(景颇族)、《五朵金花》(白族)、《阿诗玛》(彝族)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有反映时代精神、歌颂先锋人物的现实题材电影电视剧,比如《杨善洲》《索道医生》等;有历史题材的作品,如电视剧《茶马古道》《钱王》《木府风云》等;有反映爱情亲情的影视,如电影《花腰新娘》《千里走单骑》《风花雪月》等。在国际国内获奖的影视作品很多,如电影《诺玛的十七岁》《花腰新娘》,纪录片《德拉姆》《最后的马帮》等。其中,纪录片的成绩十分显著。反映茶马古道沿途居民生存状态的电影纪录片《德拉姆》获第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数字电影奖;真实记录藏族群众朝圣过程的纪录片《心中的香格里拉》获纪录片一等奖;运用现代3D技术制作的大型高清剧情纪录片《消失的古滇王国》,曾在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其他还有反映楚雄彝族风情的大型专题片《火之舞》分别获得了金鹰奖和飞天奖,原生态歌舞剧《云南映象》在国内外都好评不断。众多优秀的影视作品无疑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丰厚的教育资源。

二、云南少数民族影视资源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切入点和新途径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强烈的时代性、鲜明的导向性、内在的凝聚性,以及内容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创新性等特征〔4〕。大学生既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又是校园文化培养教育的主要对象,学生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最不稳定的部分〔5〕。把民族的精神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思想品德、素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精神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影视资源作为记录和传播信息的特殊信息源,以其传播形式生动、针对性强、体积小、信息容量大、内容涉猎广、声像并茂、直观性强等特点越来越受到高校学生的青睐〔6〕。观看影视是学生很喜欢的一种娱乐方式,据调查显示,学生们在课余时间“最喜欢做的事”排第一位的是“看电视或电影”,占53.55%〔7〕。一部好的影视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除了具有物质属性的价值外,那些蕴含在由声音、影像、图画、文字等元素交织而成的艺术表现手段中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文精神、朴实情感、思想文化形成强烈的思想张力,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增强了和谐校园文化的文化熏陶功能和精神培育功能。

(一)将影视资源表达出的先进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融入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不稳定性和教育可塑性强的特点〔2〕21。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但当代大学生也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影视艺术是面镜子,受众在欣赏影视艺术过程中不但可以得到身心娱悦,而且可以关照、审视、反思自身的人生,从中感悟人生哲理。影视艺术是人生经验的艺术概括和展示,受众在欣赏过程中可以借鉴影视艺术反映的丰富生活经验,丰富人生阅历,提升心智和能力,从中汲取社会生活的精神营养”〔8〕。电影电视剧《杨善洲》,真实地反映了杨善洲始终把党的宗旨和理想信念深深地铭刻在心,为改变保山地区的面貌、改善百姓生活倾注了全部心血的真实事迹。他是恪守信念、对党忠诚,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献身党的事业、鞠躬尽瘁,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典型。其真实感人的事迹、朴素真诚的话语,告诉我们:大公无私、坚守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员的本质所在,可使学生在观看后受到生动的理想信念教育。电影《索道医生》以全国道德模范、福贡县石月亮乡乡村医生邓前堆为原型拍摄而成。邓前堆冒着生命危险溜索过江往返于险峻的怒江两岸,为群众看病送药,用坚守换来了百姓的健康。在28年的行医过程中,他谨记“服务乡亲、奉献家乡”的信念,用十几年如一日的溜索行医,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这份朴实的坚守给予了人们精神的洗礼和心灵的震撼。可见,现实题材中的先进人物形象体现出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上的先进性,体现为当代社会主义的文化精神,是一个时代精神价值取向的代表,代表着共同的社会理想,是当代的英雄人物或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时代的楷模〔9〕。影视剧通过这些有代表性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件刻画了典型的人物,以事实本身解释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教材。

(二)将影视资源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融入到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中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先进文化、抵制落后文化具有指导意义。在多元文化与价值的状况下,大学生容易迷失价值、荣辱不分、混淆是非。继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是时代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10〕195。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建立牢固的精神纽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之成为强大的精神动力,让大学生爱校荣校,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观看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影视作品,可以使学生在感官、情感受到巨大冲击的同时,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让学生意识到只有热爱自己的民族,才能得到世界的认同。让学生了解民族历史、热爱民族文化、激发民族精神、珍惜幸福生活、创造美好未来。大型民族题材电视连续剧《茶颂》,揭秘了普洱茶与雪域西藏的神秘往事,该剧主要讲述了从鸦片战争爆发后到20世纪初中国茶政的百年间,云南各民族用茶叶支援西藏,两地各族人民同心协力抵御外辱、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故事,折射出西南少数民族的生存智慧和民族气节,再现了茶文化源远流长、恢宏博大的历史。这既是一曲茶的颂歌,更是一曲中华民族大家庭生死相依、团结一心的颂歌,歌颂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团结互助、共守疆土的民族精神。像这样具有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和荣辱观教育的影视作品还有不少。电视剧《茶马古道》故事发生在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时,贯穿滇、川、藏直达印度出海口的茶马古道成了惟一能运送国际援华物资的地面通道。大敌当前,以民族大义为重,生死与共,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使各民族商帮之间所有的前仇恩怨都得到化解,保证了抗战物资的运输和内地与滇、川、藏政治经济的联系,彰显了爱国、抗战的正义民族力量。电视剧《香格里拉》讲述的是1936年的香格里拉,一个高原上的少年如何在生与死的各种考验中成长为一个抵抗侵略的民族英雄的故事。主人公为了保家卫国,组织民团以及物资上前线抗击日军侵略,最终粉碎了入侵者的阴谋,维护了民族尊严。面对外敌入侵,大家团结一心,是少数民族身上热情如火的精神,造就了民族正义力量的传奇。

(三)将民族影视资源的文化力量融入到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中

文化艺术的终极意义就在于人性的升华和精神理想的实现与超越〔11〕201。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通过审美产生美感,引起道德感,可以得到道德的感化和教育,得到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的教育熏陶,培养自己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10〕221,推动高校形成高尚的风气,促进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形成。影视是极具影响力的传播媒介,是建设和谐文化、先进文化的有效载体,承载了美育与社会教育责任,是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价值形态。云南少数民族影视资源源自本土,反映了各民族的变迁以及独树一帜的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现了本土化和奇观化的特点。民族生活真实化、表演生活化,生活因艺术而美好、艺术因生活而真实。优秀的影视作品是现代社会最具公众性和影响力的文化力量,不仅能在寓教于乐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还能通过影视的艺术表达手段改变他们的审美倾向,提升其艺术鉴赏水平,达到对大学生的美育功能。把美育作为弘扬中华传统精神文化或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更契合中华传统精神文化的艺术理想与总体特征,因为美育以道德为指归、以艺术情感为途径,恰好是道德与艺术的有机融合〔11〕210。电视剧《茶颂》中层次多彩的场景,再现了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与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的传统美德,再现了19世纪末期边疆茶市、普洱古茶园、大理南诏古茶坊、思茅官茶局、勐撒宣抚司及海关、驿站、寺院等历史遗迹。该剧将茶礼茶宴、民情风俗、民族歌舞与故事情节、人物命运交相辉映,构成了一部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中国民族文化大片。电影《诺玛的十七岁》从深层的人文、历史的角度去挖掘少数民族所特有的品质对于今天的现实意义,探讨了在现代化进程中哈尼人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如何保持民族本身所特有的宽容和善良,看完后发人深省。又如《花腰新娘》,讲述了彝族的青年男女在婚恋问题上新的想法,充满时代气息。2013年新拍的以大理为背景的都市情感励志剧《风花雪月》,讲述了一段跨越两代人的唯美、传奇的爱情故事,歌颂了质朴、纯美、忠贞的爱情。专题片原生态歌舞剧《云南映象》融传统和现代于一体,将原生的原创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全新整合重构,原汁原味地展现了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70%的表演者就是云南村寨的村民,他们演出的就是自己的生活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他们的舞蹈在生动再现云南少数民族风情的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了强烈的生命震撼。大型高清剧情纪录片《消失的古滇王国》记录的是两千多年前出现在司马迁《史记》中的“滇”古国突然神秘消失,一个亘古的谜,两千年来没有人再提起云南古代历史上的这段辉煌。直到20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在滇池东岸一个叫石寨山的小岗,才揭开了云南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该片从导演、编剧、撰稿、考古、旁白、音乐到运用现代3D技术的立体生动展示,都是纪录片中的佼佼者,是提升大学生审美品格的优秀教材。

(四)将优秀影视资源作为引导和丰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媒介阵地

高校网络文化是在网络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校园文化,信息量大、传播快,时效性和互动性都很强,强烈地吸引着善于接受新事物、追求时尚的大学生们,但网络文化的虚拟性、自由性和随意性,使网络文化出现了多元的价值观文化、非主流文化,势必会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意识、价值观受到弱化。因此,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优秀的民族影视资源,无论在思想内容上或是在表现形式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都是传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弘扬先进思想文化的有效载体,都能给人们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引发对生活、对理想、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从中得到教育,是营造健康向上、文明高雅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重要信息来源之一。因而,主动占领校园文化建设的媒介阵地,是影视资源的优势和途径,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独特载体。电视剧《钱王》剧作取材于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但剧中的王炽更具有艺术的真实性。“以德为人、以德经商,以德处世、以德治国”是这部电视剧鲜明的时代精神。剧中,主人公为国利民,屡建功勋,引进西方先进管理方法,屡派子女留洋学习,并率先在国内建电厂、修铁路,引起国内外关注。该剧表现了云南少数民族的风情,马帮路上、欢庆会上,以及王炽生活的彝汉杂居的十八寨、彝族帮主巴力的身上,都有着云南少数民族如彝族、纳西族等特有的鲜明色彩。《木府风云》是继《钱王》之后在丽江木府内拍摄的又一部古装电视剧,该剧围绕历史上木氏家族的风云变幻为题材,以木府为背景,充分展现丽江的优美风光、历史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全剧秉持儒家“仁”的思想,学习崇尚中原文化,理解并实践了“只有文化的昌盛,才能真正使丽江传承悠远流长,海纳百川的文化,才是真正的兴盛根基”,最终使丽江社会稳定、民族和睦,为清代以后纳西社会汉文化的普及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准备了条件。建国初期拍摄的一些反映云南少数民族历史生活现状的纪录片,如《佤族》《苦聪人》《独龙族》《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礼》等,丰富和完善了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体系,深得国外同行们的肯定和欣赏,几乎每一部影视片都是一个民族文化风情习俗的写照。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云南少数民族,还可以学到一些民族学、人类学的知识。可见,优秀的影视资源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载体。

三、加强云南少数民族影视资源建设,凸显校园文化特色

特色是校园文化的生命力,对学校成员具有巨大的凝聚力、感召力〔12〕。在校园传播中华文化优秀成果,以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滋养校园,提倡校园文化的包容性和独立精神,把先进性与广泛性,主旋律和多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博采众长,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

(一)加强云南少数民族影视资源建设

利用各种形式收集云南少数民族影视资源。通过云南广播电视系统、云南音像出版社、云南民族音像出版社、云南音像馆等各主要地域广播电视新闻媒体,以及图书馆、资料馆,走访、调查、收集历年出版的有关云南少数民族影视资料片。随时接受师生们的影片推荐,在不涉及版权的情况下也可到网上搜索下载。

(二)建立云南少数民族影视资源数据库

建立专门的云南少数民族影视资源数据库,将影视片的主要内容信息揭示出来,如片名(包括别名、外文名)、主演、导演、出版发行单位、片长、载体形态、内容提要等,提供多种检索途径,以方便学生检索和点击浏览选择。客观、准确、完整地标注供检索用的关键词以及其他内容描述数据,是数据库的质量保证。

(三)积极宣传,组织学生进行影评活动

在学生活动较多的场所,如图书馆、食堂、教学楼、活动中心等设置宣传栏,介绍宣传云南少数民族影片。也可以在图书馆网站设立专门的页面进行宣传,与学生社团组织合作宣传。这对于学生了解云南少数民族影视资源,选择影视作品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通过观看影视片,评论影视片,进行征文比赛,座谈会讨论,结合影片做一些民族服装展示等活动,利用影视资源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关注、观看、思索、领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往单一、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让学生真正地走出被动地接受,实现主动地探究,使学生在轻松观赏休闲中认识世界、认识社会,体会时代的变迁,接受教育。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其审美鉴赏能力也会随之提高。李岚清同志曾经说过:“运用优秀的影视影片对于青年的素质教育的作用是非常有效的”〔13〕。关注影视资源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文化观念、审美、人格培养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让优秀的影视作品不断影响着学生,提高其综合素质能力。鞭鞑丑陋、弘扬正气,用强大的精神力量鼓舞大学生,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广大青年学生明确努力和奋斗的方向。

作者:钱丽李新李向玲徐亚勤工作单位:大理学院图书馆

第二篇

1医学类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特点

1.1学习负担重,参与文化活动时间少

高等医学类院校学生的学习负担与其他专业学生的相比始终是比较重的,这是由于医学专业课程的数量、内容和学习思维模式以及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首先对于大多专业的医学生来说,他们的学制基本均为五年,要比一般本科学制长,而且学习的课程繁多,记忆内容冗杂,考试要求严格,想要顺利通过考试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平常的学习生活就比较紧张,所以为了不影响学习就尽量减少参加文化活动的时间。

1.2学习压力大,缺乏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据调查,[1]现代医学生的主要压力源为专业压力和就业压力,还有父母期望、对自身发展高要求和同辈竞争的深层压力,其中的专业学习压力必然是来自繁重的学习负担,一名临床医学五年制的医学生在大一至大四需要完成通过的所有课程接近50门左右,这些课程主要包括医学专业课程、理科基础课程以及政治文史课程,绝大多数都是需要记忆的;而就业压力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医学生人数的骤增,据统计,每年的医学院校的毕业生接近117万,这种专业领域的人数的增多必然导致竞争压力的增大;各个医院对毕业生的需求几乎接近饱和,这样的事实直接导致本科毕业生考研,研究生考博的现象成为普遍;医学生毕业后在就业方面的选择余地小。

1.3部分医学生性格内向,不愿表现自己

医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其课业负担重、人际交流不足、业余生活相对单调导致以人格倾向为内向的心理躯体症状的发生几率较高,所以性格内向的医学生缺乏自信,不愿表现,较少地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当中去。

2现代医学类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状况

2.1学生参加活动“动机”不纯

学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人,既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又是活动的主要策划组织者,因此,学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力量。但由于学校的奖学金制度规定通过参加活动可以增加期末综合测定的分数,而且参加越多加分也越多,使得大量的学生为加分而参加活动,这些学生对活动本身并没有兴趣,也无作为和贡献,甚至不了解活动的基本内容,这样就失去了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意义。

2.2学生参与缺乏广泛性

在校园内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中,具有文艺特长或体育特长的同学常常一个人参加多项活动,而普通同学由于胆怯心理或不具备一些先天优势往往没有太高的参与热情,造成了同学之间“你演我看”的单调的参与关系。

2.3学校社团组织建设落后

学校社团是大多数活动的主要承办者,但如今的社团存在许多问题。[2]首先,部分成立时间久的社团由于活动形式一成不变,加之本身的关注度和吸引力不够,导致学生对其审美疲劳,兴趣减低;其次作为一个医学类高校,缺乏精彩的与医学相关的社团;还有部分社团一味求新,结果削弱了号召力,以至于参加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少,社团不注意培养后继干部,缺乏有力的领导核心,最后随着个别骨干的毕业或退出,而衰弱甚至消亡。

2.4信息封闭,宣传不到位

活动的宣传形式单一所导致的信息封闭也是文化活动无法顺利开展的原因之一。多数活动尤其是一些学术科技活动、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等往往只通过宣传栏来通知学生,而许多学生大多不太关注其中的内容;还有些活动宣传海报的内容繁杂,使读者不能获得有效信息,横幅宣传字样不明显,信息量太少,没有一个好的宣传,活动的影响力也相应地下降。

2.5缺乏学校有力的支持

学校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幕后支持者,学生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得到学校的支持常常是举办成功或者不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缺乏了经济的投入支持活动开展举步维艰,这个过程中很多具有创意、新意的活动也就此埋没,无法很好地开展起来。

3对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一些建议

3.1发展更多医学文化活动,提高广泛参与性

由于医学生平时学习负担重,学习压力大,开展更多与医学有关的文化活动或者建立更多与医学有关的社团,可以合并到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学任务来进行,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广泛性;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教学。例如经常性地开展医学知识竞赛,竞赛内容可以包括教学内容也可以涵盖一些课外知识,还能进行许多课外科技竞赛、教授博士论坛等知识性校园文化活动,在此过程中要注意立足专业。

3.2加强社团管理建设,打造精品,塑造特色[3]

积极创建品牌校园文化活动,要有创建品牌活动的意识,创建具有长期性、广泛性、参与性以及灵活性且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校园品牌活动一般具有参与人数多、学生认可度高等特点,也是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强化特色的有力保障。因此,要从校园文化的大氛围和未来发展出发,精心筹划认真筹备,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活动。

3.3制定更为合理的综测加分制度,限制滥竽充数现象[4]

对于学生为加分而参加活动的现象,要制定更多合理和严格的加分制度,尤其是针对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的学生,要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以及贡献程度进行评判,不能只以参加社团的凭证或参加比赛的名单就可获得加分,从而让真正想要参加的同学参与进来。

3.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活动知名度

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对活动进行积极的宣传,比如说海报、横幅、校内论坛、在食堂、教学楼、宿舍区附近人口密集地设置宣传摊位,也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QQ群、微信公共平台等。

3.5学校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合理的经费支持是决定校园文化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和成功的关键,所以要完善经费保障制度,确保经费到位使用有效;同时也需要学校提供基本的场地、实验室、音响设施等,解决好这些问题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条件。

4方案试行

综合以上问题和建议,现制定出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质性方案。

4.1以下为某医科大学参加校园活动加分办法

第一条,为促进我校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并提高自身成绩和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特制定此办法。第二条,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平时不能由于活动而影响正常上课,如参加活动时间与上课或考试发生冲突,必须将活动推迟或请假。第三条,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同学在加分时要提供更充分、更权威的参与证明,例如校方的证明、指导老师的签字等。第四条,参与部级或省级学科竞赛、体育比赛等的同学无论所得成绩如何均加分;参加校级或院系的竞赛、比赛活动时,要根据其所得名次进行加分。第五条,加分项目只能记分一次,多项成果可累计加分。第六条,通过综测加分名词的提升上限为37名。第七条,集体项目的加分总人数不得超过规定上场人数的两倍,主要参与者的加分人数不得超过上场人数的1.5倍。第八条,院系学习部在统计加分事项时要仔细严谨,根据事实,不可以出现不切实际的加分现象,最终结果要公示给所有同学。

4.2品牌校园文化活动的评选

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评选,全面提高活动的质量,使得校园文化活动在开展过程中百花争艳、百花齐放。以下为评判基本要求:(1)活动连续举办两年以上,受到广大师生好评,在校内外影响较大。(2)主题新颖,内容丰富健康,形式活泼多样,宣传工作及时到位准确。(3)活动主要负责人上学期挂科门数不超过两门,对活动文化具有较深入了解,工作能力强。(4)主办活动的社团机构健全、工作制度完善,每年有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活动材料齐全,社团成员富有热情对社团有强烈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5)涉及到医学专业方面的活动并有相应的指导老师,并在评选中优先。

5方案践行后的结果及思考

试行上述方案后,我们得到了同学们良好积极的反应。在一项调查问卷中,有68.5%的同学表示自己更加关注校园内外大多的文化活动,并且在积极地参与进来;有78%的同学认为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能更好地丰富自己的生活,提高学习质量,促进自己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有53.55%的同学觉得学校的各项活动质量和组织力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和加强;还有少部分同学提到感受到了学校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视和投入。通过调查问卷收回的结果让我们看到校园文化活动关键问题的逐步解决和完善以及校园文化活动在医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生担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而医学院则承担着培养发展合格优秀的当代医学生的使命。在医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不仅要注重对临床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更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当中,充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去完善自己,用一个最好的自己为祖国的医疗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作者:张焱工作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第三篇

1校园文化作用及新时期校园文化特征

1.1校园文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跟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相同,是一个学校形象跟实力的象征。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凝聚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引导大家价值观的形成,从而起到凝聚教学职工跟学生的作用,搭建起一条无形的关系纽带;学校形象构建作用,校园文化既有共性也有个性,独特的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激励作用,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导向,产生于学校同时也反作用于学校,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本校的教职工和学生来说会激发其积极学习奋斗的思想;导向作用,青少年学生大部分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十分严重,但是接受新事物的观念也非常活跃,在这个时间段如果不对他们加以引导,往往会使他们误入歧途[2]。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青少年来说不仅会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有所引导,更能规范他们的行为,让他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帮学校做到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

1.2新时期校园文化的特点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风骨的体现,是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它的形成源于学校长期的教学氛围跟处事风格的积淀,是多种社会文化交织、互动而形成的精神财富。对在校学生及教职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校园文化的形成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因此当今的校园文化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除了社会性、时代性外呈现出多样性、包容性、自主性、规范性等特点。首先,多样性,随着当代社会信息更加方便快捷的流通,中西方各种文化的交集逐步增多,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校园管理方式不断被人们接受,从而催生出更加多样性校园文化的出现;其次,包容性,同校园文化多样性相同,在与外来先进教学理念的交流中,我们总是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掘出适合我们本土的教学方式及管理方式[3];再次,自主性,校园文化虽然受社会发展的影响,但是其主体仍然根植于校园自身,来源于学校教师跟学生长期的行为习惯及学习氛围。最后,规范性,与其他的文化不同,校园文化具有特定的文化精神氛围跟环境,其核心为培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的接班人”。

2新时期学校管理模式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很重要的隐性教育方式,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和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是一件事关学校长足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是一所好学校必备的条件,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学校管理当中如何利用这些校园文化的新特点,就需要建立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建设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学校管理模式。首先在制度方面,要搭建起与校园文化相适应的规范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制度提前建立起来,才能让师生及管理者在以后工作跟学习当中有据可循,在潜移默化中进一步深化校园文化;其次,在校园文化搭建方面,要做到与时俱进,融合先进学校的管理经验,及时更改落后的、不合时宜的教学理念,充分了解学校师生的意愿,搭建起健康向上的文化气息与氛围,突出校园文化的时代性跟人文理念;再次,行为方面,首先学校管理者们要以身作则,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素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引导学校师生,作为对学生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影响最大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把校园文化的理念贯穿到每次与学生交流的过程当中。最后,作为校园主体的学生,我们一定要挖掘其主观能动性跟创造性。有效发挥校园文化的影响力跟引导力。

3结束语

特色校园文化范文篇4

【关键词】大学;特色校园文化体系;构建方法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要求人才在具备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更要拥有文化意识、职业精神。而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对学生具有积极的教育价值,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大学校园不仅具有教育职能,其本质更是为社会提供人才的培养服务,所以为了顺应时展,大学校园需要加强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本文对大学特色校园文化体系构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大学特色校园文化体系基础

1.科学的办学定位。在构建大学特色校园文化体系过程中,办学定位是总基调,具体指的就是想要办成何种大学、如何办大学、大学发展方向如何、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具体培养人才措施等等,这些都是大学办学的基本要旨,更是大学发展可持续发张的重要因素。而大学特色文化的构建就是将这个基本要旨以及关键因素而展开,并通过不断的积累和传承,最终流传下来的精神产物。办学定位的确立,主要就是从大学自身条件出发,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方向,进而明确大学的办学层次、学校具备的功能以及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等。可以说,大学办学定位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大学文化定位以及发展方向,而对于福建省闽南理工学院一类的应用型大学,目标便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大学特色文化的构建突显出“应用性”。闽南理工学院是一所以工学学科为主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科学定位。学校以“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特色化”为办学定位和“融入泉州、立足闽南、面向福建、辐射全国”为办学面向,学科专业定位为:以工为主,以理为基,经管文教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学校秉持“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提供保障并创造价值”的办学理念,培养面向基层的“能说、会做、好就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和管理服务型人才。2.鲜明的办学特色。高校的办学特色可以通过大学文化得以体现,所以说,具有特色的大学文化也是构建办学特色的重要保证。所谓办学特色主要指的就是一所大学经过不断的发展,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发展方式,并外界所公认且具有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办学特色具有非常明显的排它性,会与其他大学在办学风格、办学特点上形成对比,通过长期发展、实践形成的办学特色,所以又具有发展性、稳定性特点。要知道,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仅是通过大学自我创造出来的,更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使得办学特色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从大学鲜明的办学特色看,经过不断发展后,落实到大学优良传统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并将这种影响化作一种自觉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最终逐步形成了大学文化形态。也正是这种独特的文化形态,直接代表了大学,也为大学提高竞争力、实现办学目标发挥重要作用。总的来说,大学的办学特色主要表现在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当中,更加具体来讲,则体现在校园精神、校风、人才培养、制度规范、教学模式等方面。

二、构建大学特色校园文化体系的原则

1.个性化原则。大学校园作为我国人才的主要输出,为国家建设和发展贡献着重要力量。在构建大学特色文化中,通过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校本文化与它校文化的交融,逐步形成了大学独有的特色文化。也正是这种个性化的特色,促使各个大学在多方面形成了独有的大学文化,促进大学的个性化发展,更好的培养出不同专业的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2.先进性原则。坚持先进文化原则,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大学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目标相迎合,确保大学文化的先进性。不论哪种类型的大学,其最终目的都是培养有利于社会建设的人才,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构建大学特色校园文化体系,正是通过社会主义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促使学生树立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大学构建特色校园文化,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素质和能力,推动学校改革,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大学文化体系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趋势。3.创新性原则。文化本身体现的就是物质和精神财富,是经过历史长河传承下来的。而大学文化则是大学活动积累下的产物。从某种角度说,大学文化对大学发展、改革具有重要作用,故此,在原有文化基础上不断创新大学文化,可以激发大学文化活力,对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福建省闽南理工学院构建特色校园文化体系的路径分析

1.构建完善的文化组织。大学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长期并需要坚持的系统工程。大学文化建设包括大学的物质、制度、精神、行为等方面的文化,无论哪一方面都会对大学校园产生直接影响。大学文化的建设会对社会文化建设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需要对其加大重视度。为此,闽南理工学院应当成立专门机构,建立长效机制,促使党组织与教学政务共同管理,做好各自的职责,形成合力,进而构建出有领导、有组织的文化管理体系,师生都可参与的文化建设组织机构。2.建立健全制度。大学特色校园文化对一所高校来讲具有内在的价值指向,需要提高对其的重视度,而高校规范和制度作为一种物化的价值观念,可以将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更加直观的表达出来,将文化的价值指向从里到外进行转变,转化为可见、可感、现实的内容,对人起到约束作用,可以更深层次的规范、约束、激励大学生的目标追求、价值取向、综合素质等,从而更好的促进大学特色校园文化育人的功能价值长期作用。大学特色文化建设需要不断积累、创新,需要在完善的组织建设基础上,制定符合学校发展的各个阶段的规划,明确文化建设相关目标、内容以及具体落实措施。闽南理工学院以“应用型、开放式、地方性、特色化”为办学定位,所以在制定相关制度上,应当以此为核心建立和完善大学文化建设的各项机制,比如激励机制、创新机制以及管理机制等。促使大学特色文化建设能够统一规划、部署、推进。最终实现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提供保障并创造价值的办学理念,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和管理服务型人才。通过建章立制,不仅要积极鼓励思想良好、有优秀学术成果的师生,还需要极大力度对腐败、道德情操低下的师生进行严格管理和惩罚,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对文化的正确认知,在特色校园文化的区实小自觉将规章制度内化为自我审视、自我定位、自身行动的标准,进而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和理想打好基础。3.丰富校园文化构建大学校园特色文化,需要借助相应的阵地、载体,不断创新、丰富文化传播方法,提升传播效果,进而实现对校园特色文化的高效传播。首先,可以借助媒介进行传播,比如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宣传栏等途径对学校文化进行宣传,将学校相应的文化信息宣传给学生。如“组织师生收看纪念100周年大会直播”,达到了较好文化传播效果。其次,合理构建文化设施,学生文化活动中心,比如在图书馆、体育活动中心、影视文化中心等设施场所,使其具备文化传播功能,充分利用文化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娱乐等环境中都可以受到文化的熏陶,更好传承校园文化。再次,充分利用地域文化,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学校可以将地域文化融合到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中,巧妙利用大环境影响力促使学生公寓文化进一步建设。从而促使高校公寓形成特色文化,富有吸引力。如将当地著名的历史事件、历史典故,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还可以将特色文化元素融合到建筑装饰上,也可结合当地的传统节日节庆文化,开展公寓区特有的庆祝活动。最后,学校可以多组织文化活动,比如庆典文化、社团建设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传播平台,并在此过程中,打造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构建特色文化氛围,比如闽南理工学院开展的以“创新•创意•创青春”为主题的科技文化艺术节、结合各学院学科特色,开展创新创意类大赛、理工讲坛、文化艺术类大赛、体育节活动。通过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展现理工学子的青春风采,展示了学校的素质教育成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5.构建网络平台文化交流体系。在社会不断发展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育教学的融合,为学校发展带去了新的生机,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交流平台,对大学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当然也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阵地。但在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大学生思维、价值取向、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产生重要影响。为此,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搭建网络平台文化交流版块,合理利用声音、图片、文字等多媒体形式表达教育内容。比如,可以在文化论坛中设立一些与文化相关的学校热点问题模块,借此吸引学生关注度,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到文化讨论中,将传统的灌输式转变为参与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6.评价体系。建立评价体系可以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重要保证。通过科学地设定评价内容,对大学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指导。可以通过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及时了解师生、社会各界的反馈情况,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明确的方向。在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全面完善文化建设的内容以及方法,推动大学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特色校园文化范文篇5

关键词:企业家精神;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一、以企业家精神为导向进行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家精神成为经济飞跃的引导力量。曾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指出:“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创新精神,一种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一种契约精神和奉献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家精神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主要体现为诚信、责任(回馈社会的意愿)、创新(抓住机遇,提升竞争力)、敬业(热爱事业)、学习(善于思考和学习)。高职院校作为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基地,可以结合自身条件,将其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做到“润物细无声”。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的竞争力、推动“双高”建设、打造品牌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为了达到教育目标,根据自己的发展理念,结合社会发展和国家经济的需要,逐渐创造和积累起来并被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教育理念和行为规范,是校园物质形态、精神风貌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它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从内容层面来讲,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从功能层面来讲,它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和创新功能;从本质上讲,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根本特征;从作用上来讲,校园文化有助于塑造学校品牌,提高竞争力。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一所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改革的推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上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高职院校过度模仿和复制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其次,高职院校作为职业化人才培养基地,没有很好地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对接,从而导致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偏离了人才培养目标;再次,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没有形成三种文化建设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自身特点,融入企业家精神,突出“职业”特色,才能形成自身所特有的校园文化。

二、以企业家精神为导向的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一)以物质文化为抓手 形成特色鲜明的高职校园育人环境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最终将服务于企业。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高职院校在进行物质文化建设时应突出职业特色,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实现“零距离”融合,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渗透、认同企业文化。以企业家精神为引领,认同企业文化。首先,校园环境的布置要与职业紧密相关。校园建筑、场馆设计、绿化环境、实训基地等物质构成了校园文化最直观的外在体现。高职院校可以在走廊的墙壁上悬挂著名企业家画像、名人格言警句,可以在宣传栏里张贴市场的人才需求信息、行业与专业的发展趋势讲座信息、行业内成功人士的资料等与职业紧密相关的信息;还可以在实训基地或者产学研中心张贴相关企业规章制度,设立具有专业特色的标语牌。如此一来,高职院校就可以通过随处可见的标识语来实现企业文化的渗透,培养企业家精神。其次,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营造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学校的实训基地,已经成为学生与就业岗位接触的窗口,它不仅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企业家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使其更好的适应社会。比如,针对物流专业的学生,学校可以创建“菜鸟驿站”等快递实训基地;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学校可以创建“咖啡馆”“酒吧”“茶馆”等实训基地。这些“校办企业”的建立,不仅培养学生企业家精神的服务意识,也可以将企业文化更高效地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二)以精神文化为引领

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入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灵魂。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可以将学生爱国爱校、奋发有为、勇于创新等优秀的内在潜质激发出来。精神文化建设要深入研究学校的自身特色,将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到学校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首先,丰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将学校的特色元素与优秀企业文化融入到校训、校歌和校徽中,形成自己独有的校风、校训、学风、教风等一系列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实现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次,邀请优秀企业家到学校进行讲座。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座谈会、研讨会、报告会等形式邀请行业内的成功企业家给学生进行讲座,形成当代中国特色的企业家精神培训班,促进大学生与优秀企业家的交流。如此,学生不仅可以接受行业内顶尖的专业知识,更能够被企业家内在的精神所影响,榜样的力量会使学生更加发奋图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最后,借助学生社团塑造特色校园文化。学生社团能够提高学生的组织和动手能力,加强优秀企业文化的渗透。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具有行业特色的社团组织,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企业文化,明确其职业选择的目标。比如,通过“雕刻协会”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学生不仅能学习雕刻技能,还能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以制度文化为保障

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管理体制、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学校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就是通过管理制度、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制定与调整来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首先,加强校企合作。近年来,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新途径之一就是利用校企合作来融入企业文化,从而有效弥补自身教育教学资源的不足。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订单培养、项目合作、顶岗实习等途径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互动,形成校企文化融合的新局面。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提前感受到企业的文化,加强对企业的认同感,提高对企业的忠诚度,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快地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校企文化实现了有效地融合。其次,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还要有高超的实践技能。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奖励措施,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或者到企业去挂职、顶岗锻炼,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也可以从企业中引进优秀的人才到校任教,打造“企业导师制”的育人模式,加强校企的互动交流。再次,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应深入研究特色文化建设的可行性方案,构建一套既符合人才培养方案又能突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课程体系。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在各个专业中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以企业家精神为导向,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创新创业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途径。总之,高职院校的竞争力最终体现在文化的竞争力上。因此,高职院校需要以企业家精神为导向,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并使其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使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了校企文化“无缝”对接,学生在校园里就能够形成符合企业需求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从而在未来有效促进就业。因此,将企业家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自己的品牌文化,能够实现高职院校的良性发展,并与在同类职业院校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韩婷婷.大学生的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培育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5):116-117.

[2]黎旭.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构建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8.

特色校园文化范文篇6

关键词:中职学校;建设;校园文化;特色性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对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促进学生素质综合的发展等均能够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校园文化能够很好地反映学校的精神风貌,传递学校的办学理念,凸显师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新时代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更加重大,对推动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等均能产生积极影响。因此,中职学校应当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并积极推动特色校园文化的构建。

一、中职学校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这为中职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中职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逐年增多。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学校单纯以知识传播及技能教授为主培养出的中职人才已经难以适应时展的需求。同时,大多数的中职学生均为中考失利的学生,其知识、毅力、学习能力等较差。他们由于不能顺利就业,无奈之下才选择进入中职院校学习。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学习的想法,叛逆心强。因而,学校对他们的教育管理难度较大。很多中职学校都采用传统的惩罚式管理,采用强制性的管理措施迫使学生被动接受教育。学生没有积极参与教学的热情。这无疑也会对教学管理工作的发展形成制约[1]。校园文化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学生,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变传统的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学习。众所周知,中职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他们对个性的追求比较迫切,好奇心强,渴望展示自我,大多时候不愿意听取劝告。因而,说服式教育对学生而言显得苍白无力,根本不能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如果学校方面能够将德育教育、人文教育、知识教育等很好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之中,那么,教师的教学管理工作则能够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如果和谐的校园氛围得以创建,那么,校园文化就能够成为教学的载体,并高效地促进教学管理目标的达成。

二、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性

中职校园的特色是构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学校应该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融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努力打造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中职校园文化。

(一)要彰显中职特色

首先,物质文化需要具备中职特色。文化是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基础,优美的校园环境以及各种先进的教学设施能够以最为直接的方式陶冶、净化学生。例如,学校可以利用浮雕等现代美术形式设计校园文化墙,向学生展示中职学校的建校史。一方面,它能够美化校园环境;另一方面,它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使学生对学校产生依恋感和归属感。其次,行为文化需要具备中职特色。行为文化是指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中职学校在利用各种活动建设校园文化时,需要保证各项活动具有鲜明的中职特色,要符合学生的特征,还要具备丰富多样的形式,具有娱乐性和审美性。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成为中职教学的第二课堂,如以社团为单位组织的漆画活动、蜀绣活动、街舞活动、技能大赛活动等。这些活动既能有效地丰富中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能完善其品质、健全其心理,不断提高其创新能力。最后,精神文化需要具备中职特色。精神文化是中职学校积累多年沉淀出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等,是中职校园文化的核心,更是建设中职校园文化的重点。中职学校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需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意识,如创业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诚信意识、技能意识、服务意识等。学校应积极调研市场需求,并以之为依据调整自身的专业课程,逐步形成满足市场需求且具备中职特色的教育理念及思想。例如,学校可定期开展优秀毕业生回校汇报讲座,借助优秀毕业生之口向在校中职学生传递市场新动态,逐步提高其思想认知,使之能够正确认识中职院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中职教育文化产生认同感,并在校园文化认同感的驱使下不断进行自我优化[2]。

(二)要融合职业指导

就业指导是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有效带动就业指导工作优化,提升就业指导的质量和效率。教育部门对中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要求,明确指出中职院校需要借助各种教学途径、教学实践、教学管理等推动职业指导工作全员化、全程化。以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为形式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提供载体,使先进的企业文化扎根于优秀的中职校园文化土壤,进而使得学生更加的了解社会、了解企业,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3]。

三、中职学校建设校园文化的原则和措施

(一)建设校园文化的原则

校园文化是中职学校的软实力和硬实力载体,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中职学校建设校园文化是提高中职院校教育吸引力的有效手段。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学校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相关的原则,否则将可能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偏离正确的轨道。中职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严格遵循4大原则:第一,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原则。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借助先进文化,引领校园文化走上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二,坚持个性化原则。在竞争方面,中职院校与其他高等院校相比存在先天劣势,加之中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要想谋求发展,中职院校必须创设出适应自身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个性鲜明的新校园文化。这样才能占有绝对的竞争优势。第三,必须坚持人本理念原则。人本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职院校建设校园文化的指导原则,能够指明中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目标并为之提供动力源泉。第四,全方位推进结合重点建设原则。中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协调各方关系,既要有短期的目标,又要有长远的规划,要将全方位推进与重点建设相结合。这样才能使中职校园文化建设有步骤、分阶段地高质量落实,才能促使校园文化建设全面贴合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

(二)建设校园文化的措施

首先,学校应完善制度建设。管理制度能够很好地体现学校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念,还能够约束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三观。因此,学校应该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特点以及学校方面的实际情况,积极建立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支撑。其次,学校应积极组织实践活动。实践活动能够帮助中职院校打造校园文化品牌,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有利于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在组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时,学校需要重视实践活动的教育属性,要借助活动引导学生自我优化、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最后,学校要优化管理及环境。校园文化建立需要学校师生共同努力。中职院校需要从教学方式、师生交流等方面激发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要将校园文化建设渗透到校园活动的方方面面,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以促进良好校园文化的构建。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如果缺乏校园文化,那么将会缺乏生命的活力以及发展的潜力,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新时代背景下,中职院校必须不断地发掘校园文化的特色,要善于从制度、实践、管理、精神等层面出发进行设计,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发展,使之成为“一渠活水”,带动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红艳,朱明琳,中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04):196-197.

[2]赵晓梅.基于"互联网+"的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旬刊,2018(03):47-48.

特色校园文化范文篇7

关键词:开放教育环境;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一、前言

高等院校校园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有着重要地位的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有着耳濡目染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其他省级广播电视大学构成的一个以统筹兼顾、分级管理教学为办学理念的现代化、开放化、远程化的教育系统的发展和深入推广,电大系统的学生团队逐渐壮大开来,通过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初步创建满足教育要求与规范且有着电大特色的校园文化,从而形成较为全面的、系统的校园文化。通过营造和谐团结、内涵丰富的校园人文环境氛围,从而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电大系统的教育事业保证社会中的每一位都能够享受到终身教育,这对贯彻我国具有独特魅力的大众化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积极影响。

二、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理解性偏差

1、开放教育校园文化的建设重视不够

由于电大系统的教学工作量比较大,没有时间来计划和筹谋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而且大部分学生是正在任职期间就读,年龄跨度大,同样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参加开放教育校园文化的建设。但是研究结果表明,任何大学一旦没有其健全的、系统的、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其办学思想、教学理念的统一,人才的培养,向心力的增强,校园形象和影响力的提升等有着消极影响。

2、电大系统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展开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部分人看来,电大学生大多数是在职就读,来自社会各个方面,在职业与年龄方面跨度大,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花在学校里学习,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展开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然而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学生在积极参加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还能够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得到校园文化对自身素养的陶冶。解决该问题关键在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趣味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加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向心力与归属感。

3、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职责存在错误理解

在许多人看来,单纯把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当成是学生会或者团委的工作任务,与其他部门没有太大的联系。随着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文件的颁布,校园文化建设理念逐渐深入学校各项工作环节,在开放教育环境下建设特色的校园文化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发展目标。

4、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存在错误认识

在许多人看来,开放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实质是组织安排学生进行相关的活动实践,这种看法存在着片面性。校园文化不单纯是展开人文活动,也是在物质环境支持和遵循相应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通过领会展现学校特色的精神文化来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

三、特色校园文化在开放教育环境下的建设方法

1、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相关责任部门,完善校园管理制度要创建具有针对性的开放教育管理部门,在建立特定的工作机构的前提下,保证在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有效进行。部分广播电视大学已经把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归入相关责任部门的职责领域。加强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制度建设尤为关键。制度不仅表现了人的价值观念,还能对校园文化的有效、顺利建设起着保障作用。健全完善的校园管理制度不但对学生与教师的行为准则与价值观念起着凝聚作用,还对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起着推动作用。完善管理制度的意义关键在于拟定一系列完整的、科学的、系统的管理制度,确保电大系统高效、透明、规范的管理。所以,健全完善校园的管理制度,营造科学、良好、有效的校园管理文化,也是特色校园文化在开放教育环境下的重要建设内容之一。

2、注重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在开放教育环境的背景下,达到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效果,在增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能力与创造理念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比如在网络多媒体资源与学生自主学校相结合的前提下,构建新的教学模式,那就是通过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平台,实行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进行指导、辅助、促进教学为辅的人性化、系统化、制度化的教学管理模式。

3、重视师生人文教育在开放教育环境下重视老师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确保教师的开放教育工作得到科学的指导,保证学生的行为得到科学的约束和规范,彻底贯彻治学严谨、学风良好的办学理念。

4、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的建设

开放教育环境不仅给电大学生带来了开放的交流学习平台,还为电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交流的机会,电大系统可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资源共享,开放较多的学习通道。创建互联网学习平台,在该平台上,学生可以进行针对性、适宜性的学习,与老师、同学进行互动交流,这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建立具有专业、班级特色的网站,官方微博或者微信订阅号,创建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的网络文化,同时对特色网站、微信订阅号进行一定的评比,不断增强专业班级对校园特色文化的理解和创造力。还要设置网络心理咨询平台,根据成人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等。利用现代化互联网信息技术,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和开放教育环境下学生自学的要求,推动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积极消除开放教育带来的距离感,努力营造温馨、和谐的电大特色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5、重视开放教育校园特色文化平台的建设

电大系统的学生对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有着强烈的期待与渴望,有滋有味的校园文化生活不但满足了电大学生多样化、人性化、个性化的精神需求,防止电大学生对自身形象的单一化塑造的现象发生,还促使有特长的电大学生找到能够发挥自身特色和才能的平台,并在该平台上找到自身的价值所在,这对激发电大学生的自尊心、自立性以及自豪感,树立积极向上的自我形象,培养良好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有着至关重要的积极意义。因此,将具有相同爱好、志趣、专长的学生组织起来,形成多种形式的学生社团,促使学生之间进行相应的感情和心理方面的沟通交流,使得双方都具有良好的安全感,也使得受教育者之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着适宜的沟通交流把有共同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同学组成各种社团,让他们可以进行感情的交流和心理的沟通,这对学生认识别人的同时还能够深入的了解自己,培养较强的心理素质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受教育者在融入社团活动时,不仅能够确保理论知识与实际活动很好的结合起来,还能够增长受教育者的见识,增强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技能,在兴趣爱好发展的同时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创造力。而且,电大还要通过电大系统自身特点和现代化、远程化教育的优点来创建多样化校园文化建设舞台,传承和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内涵,提高电大系统老师与学生的归属感、团结力。

四、结语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事业现代化、多样化发展,特别是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其不仅有大学校园特有的规范性、教育性、创新性、传承性等基本特性,还对受教育对象有着导向、塑造、凝聚、调节等作用。电大系统将远程开放教育、其特有的校园特点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进行适宜的修正、调整与创新,从而确保其满足电大系统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换而言之,在明确自身特色、确定自身定位的前提下才能建设电大系统校园文化,不能单纯将工作重心放在物质文化的建设上,要在建设物质文化的基础上重点体现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同样,电大系统在学生管理与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不能单纯依赖校园文化建设,不能盲目地生搬硬套现有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要在切实贯彻开放教育的发展目标的前提下,有效地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同时还要将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落实在电大系统教育的发展规划上,提高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参与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持续探寻和不断尝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形式与发展路线。在提倡文化强国的建设理念的今天,为了促进电大教育系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要加大电大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增强电大系统在办学方面的综合实力,提升电大文化形象,增强电大系统在社会的号召力、影响力。

作者:杨在英 单位:长春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冬梅,姚艳.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成人通识课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探索———以台州电大开放教育通识课教学模式改革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3,(4).

特色校园文化范文篇8

关键词: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文化资源

校园文化是学校产生、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是大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隐形课堂,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精神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具有引导、规范、调节、熏陶、教化等文化功能[1]。高等医学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重要使命,医学生毕业后要承担起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医学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独特性。当前,在高校间竞争日益严峻的大环境下,构建独具特色的、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是医学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医学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医学院校如何立足自身特点构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课题。

1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困境

近年来,许多医学院校开始关注并重视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还存在着不足,梳理当前医学院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对校园文化认识有偏差。许多医学院校投大量资金用于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的建设,而忽略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忽视了校园文化的本质功能和主要作用。这种重物质轻内涵培育的校园建设模式,势必导致大学文化的魅力和个性文化的缺失,往往造成部分院校失去了自身固有特色和竞争力[2]。二是特色文化缺失。如今,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层出不穷,但真正有内涵、有意义、高层次、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不多,校园文化活动中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比较突出,庸俗化、功利化倾向比较明显。活动忽视了医学院校自身的特点,忽视了校园文化中隐含的医学精神,脱离了医学院校主流文化,导致校园文化无个性、无特色。三是忽视人文教育。在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上,往往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20世纪初,梁思成曾在《半个人的时代》中指出,科技与人文分离的结果,出现两种畸形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而奢谈人文的边缘人[3]。在当前医学院校这种育人模式下,医学生的专业素质越来越高,但人文修养严重缺失。据中国医师协会《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在医疗纠纷中,因技术原因引起的不到20%,其他80%均因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等问题引起,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源于医学人文教育缺失[4]。因此,作为医学生,仅有高超的医术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拥有过硬的人文素质。

2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2.1以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是关系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高校建设的制度保障与服务目标。为此,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应立足学校的办学优势、自身条件、着眼学校未来发展前景,大力挖掘学校内部潜力,不断明确学校特色定位。依据这一特殊要求确定校园文化建设方向。同时,学校要完善管理机制,建设项目管理平台,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在广大教师员工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环境,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的良性双向互动模式,最终实现医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意义。以甘肃医学院为例,秉承“德育为先、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和“立足陇东,面向甘肃,辐射周边,服务西部”的定位,明确了学校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是为西部农村、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学院围绕这一目标,制订了以护理和检验为特色专业的建设规划,做强特色专业的同时,促进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建设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甘肃地方输送大批优秀医护人才。

2.2以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对大学精神的倡导和实践,在大学校园中,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融合,才能创造出健康高雅、积极向上、丰富和谐的校园文化。医学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秉承传承与创新的文化建设核心,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融合,一方面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时代精神,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身责任与使命,真正树立起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思想,努力成为高素质医学人才。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可充分发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并与时代精神相融合,构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如甘肃医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挖掘皇甫谧文化资源,建立了皇甫谧研究院,加强对皇甫谧文化的研究和宣传,积极弘扬皇甫谧精神,将皇甫谧仁爱救人、安贫乐道、不畏艰苦、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结合时代特点,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师生员工对地域文化产生亲切感、认同感,由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师生;并将皇甫谧文化精神融入校训、校歌、校徽中,使其成为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正是有了这种优势资源的融合,使得大学校园文化既体现时代精神,又保持着自己独有的特色。

2.3以学生为主体创新医学特色校园文化活动

特色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它对高校人文环境的形成、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具有重要意义。医学院校应根据医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推动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建设要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科学素养是优秀医疗卫生人才的必备品质,医学院校要围绕这一主题创设开放性、多元化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学校每年借助挑战杯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科技创新活动。另外,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和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等,努力营造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激发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挑战精神,增强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医学院校特色文化。其次,活动载体应注重多元化与创新性,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当今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越来越多元化,许多高校通过校园网开办网上论坛、网上心理诊所、科技交流、艺术探讨等各种活动,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体现自我价值,进而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活动为校园文化建设开辟了新的途径,增添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载体。医学院校应加强校园活动载体的管理和建设,把传统校园文化活动与现代信息媒体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做大做强特色品牌活动,不断提升活动的引导力和影响力,营造积极向上、医学特色突出的校园文化氛围,有效推进医学院校特色文化形成,为国家医学事业发展输送优秀人才。甘肃医学院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本校地方优质文化资源凝炼特色校园文化精神,学校以皇甫谧文化和崆峒文化为主题开展各种活动,如举办皇甫谧论坛、皇甫谧针灸学术交流会、崆峒养生文化讲座等活动;同时通过电子屏幕、校报、校广播站、校园网络以及周末放映古代医学经典相关电影等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努力营造浓厚的医学人文氛围,促进医学校园特色文化建设。

2.4以地方文化资源为依托,开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学校要使校园文化建设真正做到与众不同、独树一帜,必须让校园文化与地方优秀文化相融合。学校要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特点,挖掘地域文化的精华,找准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对接点,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学生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接受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学校要使校园文化在自身发展中形成品牌,不断积淀文化底蕴,增强学校办学软实力。甘肃医学院为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充分挖掘本地丰富的人文资源,把皇甫谧文化和崆峒文化作为本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学校已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加强针灸医学和崆峒养生学的研究,大力发展针灸特色专业。学校还每年组织学生参观皇甫谧文化园,组织学生深入崆峒山进行药物采集、药物价值研究,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方文化,将地方传统文化精华与校园文化相融合。

2.5以医学专业特色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品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5]医学院校应通过社会实践来全面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品质。在社会实践活动方面,针对医学院校实际,结合专业特色,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发挥专业优势。学生利用节假日走进社区、深入农村义务支教,了解国情民情,认识社会,从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不断完善他们的道德人格。甘肃医学院紧密结合本校专业特色,不断拓宽实践渠道,如口腔协会、针灸按摩协会成员经常深入农村,走进社区、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开展义诊和送医送药活动,或在校园内为师生义务献爱心活动,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砺,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和毅力,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和才干,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品格和道德境界,最终使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医学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专业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高超的医学技能,更要加强其文化素养的培养。特色校园文化对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医学院校应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在深刻挖掘与不断创新校园文化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以便更好地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作者:胡海燕 李超 李海英 单位:甘肃医学院 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夏宝慧.高职校园文化模式构建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2]彭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22):67-68.

[3]李妍妍.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0(30):270-271.

特色校园文化范文篇9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2015年7月12日-8月20日,课题组以网络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方式,分别在新建本科院校B学院、H学院、M学院开展本次调查。调查对象为这三所高校不同的院(系)、年级的在校师生。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3050份。其中,B学院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5000多人,向大一、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分别发放问卷250份,向大四年级的学生发放问卷300份,共1050份;H学院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2000多人,向每个年级分别发放问卷250份,共1000份;M学院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1000多人,向每个年级分别发放问卷250份,共1000份。有效问卷2786份,无效问卷26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达91.34%。为深入了解各学院的校园文化,课题组还到各学院实地考查,体验不同学院的校园文化,并访谈教师90名,其中,B学院教师50名;H学院教师20名;M学院教师20名。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这三所新建本科院校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调查研究,对搜集到的大量校园文化建设情况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情况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综合与归纳,并运用自身已有的条件与这三所院校的同学、教师进行充分的交流,搜集相关文献,掌握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精神层、物质层、行为层和制度层的相关重要信息,深入了解校园文化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系、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材料。

二、新建本科院校以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状

(一)校园文化促进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于“您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在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实际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的多项选择题中,有2163人选择了“将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1945人选择了“为就业工作的开展搭建了新的平台”,1902人选择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2131人选择了“实现学生实践就业能力发展和服务社会相促进”,仅有677人选择了“其他”。数据显示,学生不但能通过校园文化获得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也能够通过校园文化使自身的创新创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这非常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对您的影响意义是什么?”的多项选择题中,有2455人选择了“提升道德文化修养,有利于自己的个性的发展和完善”,有2242人选择了“拓宽交际圈”,有2053人选择了“有利于自己全面素质的提高”,有2056人选择了“有利于自己对人生目标有更深的认识”。数据显示,学生普遍认为校园文化对他们自身的发展,对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实在的影响意义。校园文化既体现着学校办学理念与效果,也体现着校园精神和教育品味;在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同时,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各项能力和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更好地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二)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够明确对于“您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的多项选择题中,有2450人选择了“充实大学生活”,有2160人选择了提高自身能力,但是对于“获得更多与指导老师交流学习的机会”和“培养特长”分别有1344人和1436人,还有829人选择了“增加学分”、714人选择了“获得奖励”,有665人选择了“从众、不清楚,以及其他的情况”。绝大部分的人选择了“充实大学生活”,看似希望充实大学生活,其实目的是不明确的,且带有一种极大的盲目性和从众性。当学生选择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完善自身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了提升创新、创业、实践和就业能力,以及懂得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长短处,学会与人相处、和谐与合作等,这样明确而清晰的目的会让他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成长得更快,学习到更多的东西。如果选择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仅仅是为了充实大学生活,而没有意识到通过利用校园文化促进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没有通过校园文化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和精神素质以及拓宽自己的交际圈等,没有注重应用型能力的培养,一旦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很可能成为当今社会优胜劣汰的牺牲品。(三)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特色在问题“如果您认为您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化有特色,那体现在哪些地方?”时,有1417位学生选择了“学校的建筑风格、布局等校园环境特别”这一选项;有1282位学生选择了“学校的一些制度和别的学校不一样”这一选项;还有1048位学生选择了“学校的校园活动比较特别”选项;1335位学生选择了“学校的校风、学风、班风等和别的学校不一样”选项;另外有1721位学生选择了“学校的教学活动融入了红色经典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从这一问题我们不难看出学生们的选项普遍比较均匀且各选项之间相差不大,而且选择的人数也并不多。实际上,新建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未能很好地将特色校园文化纳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中,也没有意识到特色校园文化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对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投入不多,特色校园文化体现尚不明显,学校难以通过利用特色校园文化培养出特殊优势、特殊才能的学生。[1](P68)(四)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够重视在回答问题“据您的观察与了解,大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后,哪方面的进步最显著?”时,有1952位学生选择了“个人认知的提升”;有1996位学生选择了“集体意识的增强”;1389位学生选择了“专业技能的提高”;2276位学生选择了“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2208位学生选择了“语言表达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的提高”;1934位学生选择了“实践能力的提高”;960位学生选择了“就业能力的提高”;仅有936位学生选择了“创新能力的提高”;还有272位学生选择了“其他”这一选项。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参加了校园文化活动后,在个人认知、集体意识、专业技能、人际交往、语言表达与组织协调,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特别是在人际交往和语言表达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方面,取得的进步更为明显。这对于应用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大学生以后步入社会,积极投入社会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选择“就业能力的提高”与“创新能力的提高”的人数是比较少的,分别只有961人和934人。综上可认为,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够的,未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在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也没有加强对学生在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提高效果不明显。

三、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部分师生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不足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对校园文化的内容、功能和作用等方面在理解上存在一些误区。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校园文化等同于文体活动,而忽视了校园文化在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层面的塑造作用和育人功能,更加没有意识到特色校园文化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对特色校园文化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了解和重视更是少之又少,学校也没有充分地将校园文化纳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培养体系中来。在这个充满各种物欲诱惑的高速发展的多元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容易受到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和传统政绩观的影响。许多高等院校过分追求就业率,一味地提高专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所占的比重,甚至成为营利行业机构牟利的附庸,像一些校园文化活动的经费来源主要靠商业赞助,致使校园文化活动带有浓厚的商业色彩,偏离了活动开展的最终目标,这不仅影响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和作用,也忽视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当然也使应用型人才培养变得更为艰难。[2](P90)(二)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不足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特色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作用通过传导、内化、外化和反馈这些方面实现,有目标导向、塑造人格、凝聚人心、启迪智慧等功能。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和拥有的文化。但是,并非所有学生都能清醒地认识校园文化的内涵,以及校园文化对他们的重要作用。很多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大部分具有盲目的从众心理,更有学生甚至不选择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而是囿于宿舍看小说、玩电脑游戏等。他们不懂得根据自身的需要有选择的参加适合自己的文化活动,也不懂得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去促进自身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更不能从这些校园文化活动中正确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长短处、增强自信和满足兴趣,这不但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进程,也影响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效性。(三)对校园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生既是受校园文化影响最为深刻的群体,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直接受益者,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然而,当前在新建本科院校中,学校往往忽视了校园文化的重要性,没有主动将校园文化与地方特色融合,也没有将校园文化融入到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对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投入更加不足,致使校园环境建设薄弱,学习气氛不浓,社团文化活动也过于娱乐性,文化目的不突出,校园文化活动也过于简单等等。同时,学生也往往没有意识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也并未意识到校园文化将会深刻地影响到自己在以后社会实践中起到的作用,更加没有主动地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没有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来,这些都是不利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四)高校管理体制不健全新建本科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没有相应的校园特色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也没有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规章制度,学校各部门之间也没有相应职责,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很难正常运转。[3](P115)这就导致学生无法感受到校园文化带来的氛围,也没享受到校园文化存在的优势。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缺少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只停留在形式主义的框架内,以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只能是空谈而已。由于转型时间相对比较短,学校的制度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校园制度文化宣传不够,所贯彻的理念还未全面到位,在执行力度上也不够果断和强硬,有些可行有效的办学措施,因为缺乏执行力度的持久性,而使之前所做的努力收效甚微。此外,学生对学校的现行管理制度了解不多,对校园制度文化是否有特色也不曾关心,这些都难以让校园文化更好地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

四、新建本科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领导层要转变校园文化建设的传统观念学校领导要转变传统办学观念,规范管理校园文化,要更加重视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对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各个方面的投入,争取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因此,学校应提高认识,充分挖掘并利用特色校园文化的深刻内涵,特别是引导、组织学生,让学生在学生会、社团协会等各个校园文化活动锻炼自身能力,拓宽交际圈,学会与人相处、协调合作,学会做事方法、组织管理方法等,掌握高效做事的技巧,掌握特殊的管理技能。通过在办学理念、办学思想甚至是办学管理上体现特色,也可以通过在政策环境、制度模式、要素结构等体现特色,积极融合地方特色,努力营造浓厚的地方特色校园文化,给大学生提供学习锻炼的平台。加大校园物质文化投入、凝聚校园精神文化、规范校园行为文化,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创立独一无二的具有先进理念的特色本科院校,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步伐。(二)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1.制度保障。制定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制度政策,把特色校园文化相关内容纳入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不但要突出管理效能的特色的管理制度体系,还要突出优化结构的教学制度体系,以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地方自身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创造出特色鲜明的、民主科学的校园制度文化,不断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2.物质保障。把校园文化活动经费纳入学校预算,并根据当年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酌情增加经费投入,对于一些大型的具有良好社会效应的社团活动,给予学生社团合理的经费保障,保证学生社团活动经费的充足,为主要活动提供自由支配的场所以及相关的硬件设施。[4](P50)让学生在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中,有更多的机会锻炼自身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3.组织保障。学校要深刻认识到校园文化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和规划管理,加强队伍建设,有效的组织校团委、教务处、学生处、保卫处等有关部门,完善各部门相互配合、联系密切的工作机制,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好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有序开展。(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师生个性发展1.以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特色的创新、创业能力校园文化是学校健康发展的根基,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快速发展的办学优势。学校应该注重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一切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培养学生特色的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不仅要有良好的硬件设备,还要广泛地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积极引进企业文化,吸纳企业核心价值观念,把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单位、就业实践基地,打造新型的特色的励志班级等,培养学生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共事,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促进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实践中发现客观规律的原理,将创新能力物化为劳动成果,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不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特长,为学生将来走入社会铺平道路,将来成为给社会带来利益的优秀应用型人才。2.以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师生个性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可以通过融合地方特色、追求特色校园文化发展,不断丰富学校内涵。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要考虑本校的具体情况,从师生的身心特点出发,结合师生的内在需要和个性特点,支持、鼓励和帮助师生的个性自由发展。尊重师生的选择,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为师生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逐步渗透到师生的思想和心灵中,积极引导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向正确的方向转变,最终实现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四)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多年来,新建本科院校深受到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特色校园文化一直没有得到开发与利用,学生也未能受到特色校园文化的熏陶。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投入较多的财力、物力,在新建的本科院校,财力方面的需求则更为突出。然而,新建的本科院校校园建设过程中,校园文化建设的资金是比较匮乏的,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利用,有的院校苦于资金的缺乏,还需要通过借贷的方式来加强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以及宿舍楼等方面的投资建设,因此,很需要政府和社会对新建本科院校投入更多的关注与扶持。[5](P10)国家不但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特别是新建教育经费的投入,还应该提供专项拨款,努力改进新建本科院校贫穷落后的面貌。教育部门应该出台更多有利于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壮大的具有建设性意义的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充分挖掘新建本科院校富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后盾,为新建本科院校以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搭建桥梁,为新建本科院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作者:钟红艳 潘能玲 单位:百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霞娟,王守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2010(6).

[2]胡素珍.新时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思考[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3(4).

[3]吕迪.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2(7).

特色校园文化范文篇10

(一)校园文化的概念

校园文化主要是指在生长在校园骄傲与环境下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学校所有师生员工、校友在长期各种实践中所形成积累的一种物质形态和精神财富,反映师生员工价值取向和校园精神力量的一种意识形态中共同创造、积淀而成的学校文化形态的总和,涵盖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等多个层面。校园文化以校园的硬件环境和各类设施为基础,以师生的精神文化为核心。因而,加强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学校建设中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重要渠道,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直接影响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每所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体现了每所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传统、特定的环境、目标。首先具有职业性特征,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主,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理想、心态、道德、素养等。同时具有行业(企业)性特征,高职院校主要是为各行业生产、服务以及一线管理培养应用的技能型人才,主要面向社会、依托行业,针对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建设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然学生具有更好的与行业对接。最后还具有实践性特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学术性相对较弱,其更看重的是实践性,因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更具有一定的实践性。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职业教育的特色元素

多数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定位,不具有清晰的目标,对学生职业熏陶也不够重视,也就是高职教育特色不够明显,对学生技能型的实践活动相对比较少,学术、实践、人文氛围严重不足。办学时间较长的高职院校具有一定的特色的校园文化,但多数内容趋于相近,在创新上自身文化特点上投入较少,严重缺乏职业教育这一文化品牌。

(二)缺乏校企合作的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但个别高职院校缺乏校企合作,未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未融入企业文化,造成不适应的情况出现,从学生角色到企业用人单位角色的转变不适应,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差距较大造成对接不良,学校没有建立与企业合作的特色品牌,到社会的毕业生最终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或者说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磨合。

三、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路径

(一)根据自身实际,做好长远的科学规划

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和长期性的工作,其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高职院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社会主人接班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道路,因而高职院校必须立足党和国家的大方向,以自身实际和高职教育特色出发,从顶层设计入手,进行战略性布局,将校园文化建设列入系统工程,做好总体的长远规划。体现办学特色,展示学校的各种人文环境、人文精神和其他的意识形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宣传和传承,形成品牌,让所有师生都成为特色校园、品牌校园文化的受益者和传承者。

(二)紧扣职业教育特点和院校自身特色

建设高职院校品牌校园文化,首先,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建设完善有职业特点的校内建筑和设备,学校设计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如航海类院校就以蓝色和海洋文化为主的“海洋文化”、建筑类院校的“建筑文化”,轻工类院校体现“轻工文化”特色等。其次,学校在各重要位置悬挂校训和办学特色等,建设学校文化长廊以及与学校专业相关的各种建筑物。再者,通过校友和企业等建立校友会、商会等,加强各种媒体的宣传力度,形成学校的校园文化品牌。

(三)通过各项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高职院校整合全校师生员工和校友的力量,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体育活动,如团学组织与图书馆等部门联合主办各类学生活动、系(部)与校友或企业一起举办一些特色活动等,经过各类长期积累的活动,形成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从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开拓学生视野,展现校园文化魅力,从而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