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养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4:14:35

特色养殖

特色养殖范文篇1

一、元江县特色养殖产业发展现状

元江县独特的自然资源,使特色养殖发展得天独厚。由于资源的稀缺,与传统养殖肉食产品相比,特色养殖产品在价格上更具优势,而且供不应求。目前元江县特色养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控制传统畜禽饲养中饲料的添加剂和抗生素,生产“无公害”、“生态”和“有机”肉食产品,在养殖方式上突破;其次是特种养殖,以驯化、繁殖野生动物为主,追求养殖内容上的新、异。针对特色养殖业见效快、附加值高、效益明显的特点,元江县引导扶持山区群众调整养殖结构,积极发展特色养殖。到2009年底,全县有特种养殖户1055户,其中,养野猪12户,零星养蜂956户,其他养殖87户,存栏野猪559头,养蜂6480群、野鸡5270只,存栏麂子、刺猬、孔雀等畜禽514头(只)、梅花鹿56头。全县完成畜牧业产值2.5亿元,比上年增加0.16亿元,增长6.8%,特色养殖户实现经济收入近800万元。现已建设推广生物发酵床零排放养猪示范基地,建设生物发酵床3585平方米,饲养生猪1100余头,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生猪生产迈向环保生态型养殖。针对元江坝是典型热带气候特征,1998年县鱼种站从泰国引进40条幼湾鳄试养并获得成功,到2009年有鳄鱼350余条,是云南省唯一一家鳄鱼规模养殖的单位。目前,鱼种站还负责生产和推广鳄鱼、罗氏沼虾、单性罗非鱼、淡水鲨鱼等特色水产品的鱼苗为主,并实施部分养殖,以“基地+农户”的形式提供鳄鱼苗给农户养殖,低价提供单性罗非鱼和罗氏沼虾幼苗给农户,鼓励发展特种养殖。

由于充分利用热区资源优势,元江县的特色养殖产业现在通过扶持朝着扩规模和树品牌方向发展,不断提升和推广特色养殖技术,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城乡消费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对特色、名贵食品的购买欲望和对安全、无公害食品的需求,带来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当前元江县特色养殖产业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中特色养殖产业也存在着许多矛盾和制约因素。

1.特色养殖规模小,利用价值单一。

驯养的野生动物种类主要集中在野猪、梅花鹿、野鸡上,少量有养竹鼠、石蚌。大多数养殖户在产品上以活体销售为主,主要是供人食用或观赏,养殖行业呈现出规模小、水平低的局面。如,全县1家梅花鹿养殖单位只养殖了56头;12家野猪养殖单位,存栏数不足600头。

2.特色养殖项目投入大、周期长、收效慢。

这与行业内称为“短、平、快”的特色养殖投资特点相反。理论上,特色养殖刚刚起步,养殖产品有价格高、市场需求旺等优势,但实践中由于缺乏相关政策扶持和技术信息支持,许多养殖户只能靠网络、报刊和杂志等渠道获取零碎的养殖信息。盲目性导致部分养殖户不是在初期对投入估计不足半途而废,就是在实际养殖中对疫病防控、驯养繁育等环节费尽周折。

3.养殖户饲养技术较低。

养殖户绝大部分是边干边摸索,没有专门的培训学习,总体素质不高,养殖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只有实践中去总结,往往付出沉重的代价。这导致特色养殖产业壮大的周期被拉长,发展成本更高。

4.缺乏从事专业养殖的技术人员指导。

元江县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管理着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由森林公安代管,没有专门的人员编制,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由于无法进行有效的技术服务和科学政策指导,致使部分农户养殖中盲目操作,损失惨重。全县仅有4名人员从事野生动物养殖技术工作,且多数是经过短期培训。

5.市场不规范严重制约特色养殖行业进一步发展。

目前元江县的养殖产品处在供求双方单线供销阶段,信息极度不对称,尚未建立一个有形的市场平台。因为市场体系不完善,现有市场中没有使用“中国野生动物经营利用管理专用标识”,影响了合法的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品在市场上流通和销售,并且市场准入制度、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还没有建立,这些都制约玉溪特色养殖产业进一步发展。

三、对元江县特色养殖产业现状的思考

通过分析上述存在的问题,不难发现元江县特色养殖产业要健康、快速的发展,目前最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完整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对产业发展正确引导:县域内适合养殖哪些品种?市场前景如何?针对县资源优势应重点开发哪些产品,优势在何处?养殖过程中的技术困难如何寻求帮助?产品销售渠道的问题?等等。政府要加强调研,发挥其规划、指导、管理、监督、协调、服务的职能,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促进特色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以县鱼种站为例,10年的鳄鱼养殖有了成效,养殖面积发展到上百亩,数量到300多条,但要进行规模加工,数量远远不够,多次引资失败,造成浑身是宝的鳄鱼被搁置,以“基地+农户”形式的特种养殖发展缓慢。一边是饲养成本高,资金缺乏,现状难维持;一边想招商引资开发鳄鱼,变废为宝,摆脱困境,但规模太小满足不了大规模深加工,引资不成。所以恶性循环,养殖举步为艰。而其它特色养殖也面临技术、销售等困境,要想对野生动物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关键政府要建立起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服务和指导体系,这才能有效避免养殖户在种源获取渠道上的非法选择,也才使合法的野生动物产品进入市场。

四、加快发展元江县特色养殖产业的建议

1.发展特色养殖产业要靠政策拉动和示范户带动。

政策拉动就是政府在物资、技术方面要提供种畜、养殖、销售配套服务等支持。一方面,要建立特色养殖业信息制度。建立健全特色养殖信息收集、分析和制度,加强对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的监测,科学预测市场和消费需求走势,及时市场信息,指导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另一方面,加大金融支持。重点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加工龙头企业;为规模养殖场和养殖户贷款提供信用担保和保险服务,增强特色养殖业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培植科技示范户。选择具有一定饲养基础和经验的特色养殖户作为科技示范户重点培植,以点带面、辐射周围,只有群众认识了,真正把特色养殖当做产业来经营,才会获得较好的效益,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2.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展规模养殖。

发展有竞争优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是推进现代特色养殖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经济能人、经济合作组织创办养殖基地,由分散饲养向规模养殖转变,建设高标准的规模养殖场,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优惠政策,从资金、税收、技术等多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基础上,开展特色养殖产品的精深加工,提升产品质量,创建名牌产品。

3.要打造特色养殖的产业链。

应从做大做强特色经济,使其形成产业化的战略高度着手,多在养殖业产品的销售、转化服务上转变职能,要围绕龙头建基地,建设基地抓大户,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

4.强化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强特色养殖技术指导。

加快野生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加强重大动物疫情监测预警预报,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做好畜禽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控工作。同时,县政府部门要重视加强野生动物养殖技术指导,积极从相关专业院校引进人才或多渠道为养殖户和科研技术部门牵线搭桥。开展特色养殖技术培训,做好服务工作。采取举办培训班、发放技术资料、挂钩联系等方式指导特色养殖,推广养殖技术。

特色养殖范文篇2

近几年来,我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畜牧兽医局的大力支持指导下,以转变生产方式、发展高效特色养殖业为总抓手,加强领导,狠抓措施落实,全市现代畜牧业生产取得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可喜成绩。2010年,我市在疫情形势严峻、畜禽价格效益不稳等不利因素并存的情况下,肉蛋奶总产仍然突破190万吨,达到了194.83万吨,同比增长10.04%。今年上半年,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66.6万吨、16.6万吨和7.2万吨,同比增长0.75%、2.89%和7.15%。目前,全市畜牧业基本形成了以“品种优良化、生产规模化、管理标准化、防疫规范化、结构合理化、产品品牌化”为鲜明特征的“六化”生产新格局,一大批优良地方品种、优质畜产品基地和畜牧名牌产品脱颖而出,如:“巨型长毛兔”、“黑山羊”等传统的优良地方品种已全国闻名;“全国鸭业第一县”、“中国长毛兔之乡”、“、、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已在全国叫响;全市已有119个畜产品获得了省无公害产地认定及农业部无公害、绿色产品认证,居全省前列。全国畜牧总站以及相关部门先后在我市召开了全国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高级研讨会议、中国兔业规模高效创新发展论坛暨兔产品交易会和全国首届猪业发展高层论坛暨生物环保养猪研讨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以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对我市生态环保养殖推广工作作了重要批示。主要做法:

一、强化技术创新,开发差别产品,推动传统畜牧业向高效特色发展

生态环保养殖把污泥粪水横流的传统畜牧业改造成了“清洁产业、芬芳事业”,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近几年来,我们从全市实际出发,在全省率先引进和全面推广了这一新模式,并实现了四个新突破:一是在普及推广面上实现了新突破。目前,全市生物环保养殖已在12个县区和三个开发区得到全面普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二是在应用范围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在生态环保养猪取得巨大成功的基础上,从2009年上半年开始成功地将这一新技术推广到了肉鸭和肉鸡养殖中。截止6月底,全市已建生物环保猪场户1830处,发酵床面积139.48万平方米,存栏生猪88.7万头;环保养禽场1665处,发酵床面积180.78万平方米,存栏家禽1090.13万只。三是在技术推广深度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先后获得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国家专利12项,其中今年新获得国家专利2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在技术创新、推广数量、推广机制等方面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四是在发酵床垫料生产上实现了新突破。垫料生产企业与养殖户签订发酵床垫料供需合同,养殖户初次用厂家垫料按每立方150元购买,待垫料使用一年后,厂家以“以旧换新、以一换一”方式为养殖户免费更换垫料,并利用回收的旧垫料生产高档有机肥料供应市场,提高了综合效益。目前,县中科嘉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形成年产成品发酵垫料5万吨的能力,今年以来该公司已生产销售成品发酵垫料2.6万吨,除满足本县生态环保养殖需求外,还辐射带动了周边县区。通过推广生态环保养殖,大幅度提高了畜产品品质质量,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近几年,我市用生物环保模式饲养的生猪和肉鸭已成为江南市场一大品牌,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2009年6月份,我市被列为世博会生猪肉品专供基地;去年,我市金锣生猪产品被广州亚运会指定为亚运会专供产品;沂水昱兴源食品有限公司加工生产的生态环保猪肉已成功打入北京、济南、临沂等大型超市,售价高达每公斤80多元;县的生态环保鸭产品目前已占长三角地区市场份额的70%以上。

二、挖掘良种资源,培育特色市场,加快培植高效特色增长点

按照着力打造“生态山,优质畜产品”新形象的要求,围绕开发地方畜禽良种资源,突出抓了地方特色畜产品市场的开发,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我们培植的本地鸡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精选本地鸡优良品种的基础上,采用了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十五年的科研成果精心配制成的鸡粮“九菜一汤”(黄粉虫、松籽、南瓜、大豆、金银花、玉米、大蒜、牛蒡、胡萝卜、纯天然山泉水)。在生产过程中,对合作社所有社员实行统一鸡苗选供、统一鸡粮加工、统一卫生防疫、统一品牌商标、统一收购销售的“五统

一”全过程服务和后勤保障。生产中,她们还采用了用中草药防治草鸡疾病,形成了“国雁”鸡蛋无药残的良好市场信誉;合作社还投资70多万元安装了自动清洗流水线,对鸡蛋统一清洗、消毒、分级、喷码、封油保鲜,经检验合格后包装,确保了“国雁”鸡蛋的统一身份。一旦鸡蛋出现品质问题,还可以根据喷码追踪溯源,查找原因,从而使“国雁”鸡蛋食用起来更安全、更卫生。2008年11月,“国雁”鸡蛋被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在市场销售方面,合作社根据顾客的建议,实行会员制,应约送货上门,保证将新鲜鸡蛋在第一时间内送到会员家中。“国雁”鸡蛋由于良好的品质和市场信誉,使得产品上市后便供不应求,企业规模迅速也迅速壮大。目前,合作社养殖草鸡存栏40多万只,每只草鸡产值100元,可实现年产值近四千万元。“国雁”鸡蛋在临沂、济南、青岛等地已成为畅销品牌,产品还成功打入昆山、台州等地,并在本市发展消费会员600余家。县鹰窝峰公司立足本地黑山羊产品的开发,成功开发出了地方名吃“大锅全羊”,常温下可以保存半年,也取得了较好的市场效益。

三、发展特种养殖,打造区域优势

按照“提高猪鸡生产水平,大力发展草食畜禽,适度发展特种经济动物”的指导方针,近几年我们在搞好猪鸡和草食畜禽发展的同时,着重抓了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的推进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我市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发展特点,已成为一些地方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从调查统计情况看,当前我市特种动物养殖主要分布在河东、苍山、临沂经济开发区、、等县区。至去年底,全市存栏狐狸36.83万只,水貂321.02万只,貉子20.03万只,鸽子13.54万只。科华兔业有限公司通过实施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和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实现了产品质量安全稳定和可追溯。生产的20多个优质兔肉产品畅销天津、重庆、广东、湖北、四川等国内市场。加工的优质皮毛制品出口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2010年出口创汇228万美元。蜜蜂养殖成为我市特种养殖的另一亮点。据调查统计,全市蜜蜂养殖户285户,存养蜜蜂51523箱,约占全省的1/7,年产蜂蜜1464.93吨,按每吨2.4万元计算,年产值3516万元。主要集中在、、、河东四县区,其中县蜜蜂养殖规模最大,3家公司带动养殖户120户,年产蜂蜜1080吨,占全市总产量的73.7%。其中养殖中华蜂的66家,存养中华蜜蜂726箱,年产中华蜂蜜7.6吨。中华蜜蜂主要集中在63家,702箱,年产蜂蜜7.2吨,临港区1家、高新区2家。主要生产形式为家庭副业、个体养殖场户、合作社、公司+养殖户四种形式。两家蜂业公司的1个蜂蜜产品获得无公害认证、8个产品获得绿色认证、15个产品获得有机认证,蜂产品有机认证占全市畜产品认证的78.9%。在积极发展特种经济养殖的基础上,我们还大力发展了传统地方畜牧食品特产业,目前已初具规模。如全市现有的临沂市鹰窝峰食品有限公司、贺家食品有限公司、大庄烧鸡有限公司、临沂汇安食品有限公司、明富食品有限公司等多家生产加工传统地方畜牧食品特产企业,年加工能力达9400多吨,年销售收入7600多万元。其中,大庄烧鸡有限公司注册的“大庄牌”商标被认定为“省著名商标”,在2007年11月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上被评为中国商标优秀企业。同时,“大庄牌”烧鸡还是我市十大绿色农产品,2007年11月被省食文化研究化会评为名吃与食品业十佳品牌。

四、发展循环经济,打造高效特色产业链

特色养殖范文篇3

关键词:特色水产养殖;产业;建议

近年来,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的引导下,湖北省黄石市特色水产养殖发展态势较好,帮扶了当地村民务工增收、脱贫致富,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的新动能。

产业特点

1.水产产业资源优越,基础较好。黄石临江怀湖,河网密布,水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据三农普公报,截至2016年12月全市有渔业生产单位1665家,规模户1423户,养殖户5469户;淡水养殖面积645684.68亩,水产品产量82213.06吨。较大规模的水产养殖为特色水产养殖提供了水域、人员、技术和市场等优良的生产因素和基础条件。2.特色水产养殖发展迅速,初具规模。黄石特色水产养殖起步于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有限公司和家庭农场为主要经营形式,当前具有一定规模的品种有7个,分别为小龙虾、鳜鱼、精品螃蟹、泥鳅、黄颡鱼、中华鳖和青蛙,总计养殖水面8.333万亩。3.特色水产养殖带动农民增收和脱贫效应明显。一是“公司+基地+农户”帮扶农民增加经营性收入。如阳新县北富生态种养殖有限公司合作经营的示范效应明显,结对帮扶贫困户16户,向每户提供帮扶资金5400元;帮助农户规划稻虾养殖,并提供技术指导。二是普通农户依托土地流转增加财产性收入。据调查,土地流转租金为200-400元/亩,平均315元/亩,可为4口之家的普通农户增加年收入1260元。三是养殖户雇佣村民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接受调查的5户养殖户共聘请转租农户、贫困村民、普通村民89人,就近从事挖沟整堤、清淤疏浚和投食捕捞等工作,平均工价100元/日。

发展原因

1.收益较高吸引农民规模养殖。据调查,黄石小龙虾每亩利润达3000元,中华鳖每亩利润达2万元,远高于普通水产养殖,全市养殖户因规模养殖溢出效应增收34435万元。2.技术突破激励农民勇于养殖。特色水产相比较于普通水产养殖有较高技术门槛,近几年黄石部分农民找到四条突破途径:一是招商引资“引”技术,如大冶市景盛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引进的股东自带技术人员18名,打开市场销路。二是外出考察“学”技术,如大冶市陈贵镇文豪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陈三军赴洪湖学习养鳖技术五年后回乡创业。三是技术入股“保”技术,如阳新县半壁山生态养殖有限公司邀请专家宋银中以技术入股为鳜鱼养殖提供技术保障。四是自学成才“摸”技术,如大冶市金山店镇帆杰种养专业合作社自行摸索青蛙养殖技术,保安镇田源庄泥鳅生态专业合作社柯江胜自学并进修了泥鳅养殖自育苗到出塘的全程技术。水产养殖技术的突破为普通养殖升级为特色养殖打开了通道。3.生态优化倒逼农民绿色养殖。近年来,黄石坚持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科学划定水产养殖禁养区和限养区。特色水产养殖不占据湖泊资源,以水田为主实施生态养殖模式,呈现出稻虾轮作和稻虾共生模式,鳜鱼、黄颡鱼、鲮鱼生物套养模式,蛙稻、蛙果、蛙菜、蛙鳖、蛙鳅共生套养模式,莲鳖生态养殖模式;有的与休闲农业配套兼营农家乐、垂钓和采摘等。这些特色水产养殖模式利用生物良性循环规律,减少或避免投入农药和化肥,不仅保护水土,修复地力,而且规避了水产禁养区和限养区的制约,实现了水产生态养殖的升级。4.奖励政策调动农民积极养殖。从2013年开始,黄石大力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如今年大冶市到位奖励资金370万元,极大调动了农户积极性。

制约因素

1.经营风险较高,农民承担风险能力有限。一是养殖技术不成熟的风险,如小龙虾5月份进入病害高发期,防范手段有限。二是市场需求不确定的风险,本地养殖户难以适时掌握市场供求信息和价格话语权,价格波动大。三是自然灾害无保障的风险,大部分特色水产养殖缺乏保险服务,一旦遭遇类似2016年洪涝灾害将承受较大损失。四是项目资金断裂的风险,养殖户普遍具有扩大基地或分散建点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后续资金短缺风险。2.基础服务薄弱,农民养殖支撑力度有限。一是水产品安全质量体系建设不完善,质量检测公信力、知晓率低,消费者心存疑虑。二是特色水产品良种引进力度不够,如小龙虾、鳜鱼和螃蟹等良种覆盖率不高。三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田塘周边用电、进水和道路状况影响了运出水产品成活率。四是征地用地存在矛盾,征地价格趋高增加了投资成本,如大冶市陈贵镇堰畈桥村稻虾地租每亩350元,保证金80元。3.产业融合乏力,特色水产增值空间有限。一是品牌建设不足。类似“韦源口螃蟹”这样具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水产品较少。二是水产品加工滞后。小龙虾深加工、有机稻米、莲籽加工及水产休闲食品等愿景,由于资金、技术、销售渠道及消费习惯等原因并未付诸实践。

政策建议

特色养殖范文篇4

一、发展现状

佳木斯市地处三江平原,渔业资源丰富,现有养鱼水面34万亩,其中水库面积4万亩,精养塘面积12万亩,稻田综合种养面积7万亩,为发展水产养殖业奠定良好基础。目前,我市名优特水产养殖面积10万亩,占整个水产养殖面积的30%,产量约占总产量的22%。养殖的特色品种主要有黑龙江鲟鱼、黑龙江野鲤、乌苏里拟鲿、鳜鱼、方正银鲫、团头鲂、黑鱼、泥鳅、河蟹、甲鱼、小龙虾等。但从规模和效益上看,还存在养殖规模较小、效益不高且不稳定的情况,有的养殖品种还仅限于试验示范中,不能推广开来。究其主要原因:1.思想观念因循守旧,对新品种认识不到位。有相当一部分养殖场户对引进的新品种缺乏足够的认识,抱有观望和不认可的态度,始终养殖传统的鲤、草、鲢、鳙“四大家鱼”。2.投入资金严重不足,新技术推广不快。主要表现在,北方高寒地区养鱼周期较短、养鱼成本较高、投入较大,养鱼基础设施投入的主体为养鱼场户,由于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新技术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做保障。因此,养殖场户无力投入扩大再生产资金,造成新技术推广缓慢。3.创建品牌意识不强,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当前,我市水产养殖户仍然处于分散经营状态,组织化和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不高,资源优势没有形成经济优势,特色产品没有真正形成拳头产品,真正叫得响的品牌较少,市场竞争力较低,产业效益不高。4.产业链条相互脱节,没有形成渔业产、加、销一体化。一方面由于特色养殖规模小,产量低,形不成大批商品量和加工量,导致养殖场户安于现状,满足于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状态和收入水平;另一方面我市水产品加工业目前仍然是短板,没有精深加工产业,不能带动特色养殖业高质高效发展。

二、发展战略

特色养殖范文篇5

抓养殖小区建设,提升养殖业的档次和水平

该街道把高相、西见屯、邱家七吉、谭家庄等村作为养殖重点村,积极搞好规模化小区建设。目前,高相村建成了100多个特种动物饲养小区,每年养殖水貂30万只、狐狸3万只、乌苏里貉2万只。西见屯建成了占地300多亩的标准化蛋鸡养殖车间,配备了调温、喂食、给水自动化系统。谭家庄建成了十几个养殖小区,养猪户已发展到260户,年出栏生猪20000余头,年收入2000多万元。

为解决规模养殖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街道经常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养殖户,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帮助解决各种困难。面对养殖户经常遇到的技术、资金、信息闭塞等问题,街道协调有关单位努力做到送技术、送信息、送资金上门。通过邀请畜牧局养殖专家现场讲解养殖技术,协调信用社专题解决养殖户贷款问题,利用政府各种资源渠道向养殖户提供生产、销售等信息。截止目前,已组织养殖技术讲座50多次,争取贷款300多万元,提供信息千余条。

成立合作社,搞好“五统一”服务

该街道在养殖业发展中,始终注重科学引导,鼓励农户团结协作,联手致富。他们在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符合本街道实际的合作社发展规划,并出台了奖励激励政策,引导农户依靠农村合作组织,科学发展。目前,已成立高相村特种动物养殖专业生产合作社、西见屯玉元蛋鸡专业生产合作社等63个养殖生产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疫病防治、统一饲料配方、统一产品销售等“五统一”服务和管理,提高了养殖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扩大了销路,促进了生产发展。西见屯玉元蛋鸡专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后,变过去的“散养”为现在的“标准化养殖”,并申请注册了“玉元”牌鸡蛋产品商标,规模效益明显提高。先后辐射带动东见屯、臧家庄、高家屯、刘家黑龙沟等4个村发展蛋鸡养殖。目前,已有236家蛋鸡养殖户加入合作社,存养蛋鸡92万只,年产蛋鸡1800万公斤,产品畅销青岛、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仅此一项年可增加农民收入3000多万元。

特色养殖范文篇6

1特色淡水鱼产业情况

我国的特色淡水鱼主要包括罗非鱼、黄颡鱼、鳢、鳗、淡水鲈、鳜、黄鳝、泥鳅、鲟、鲑鳟等,2017年特色淡水鱼产量467万吨,占全部淡水鱼产量的18.48%,2018年总产量约为450万吨,出口总量60.28万吨,出口总额27.50亿美元。与大宗淡水鱼相比,特色淡水鱼具有营养价值高、产品附加值高、品质优良等特点,大部分品种在消费者群体中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多居于消费的高端,部分品种也主要面对国际市场。

2特色淡水鱼产业绿色养殖推进情况

2.1推进养殖尾水处理,从根本上改善养殖环境。在特色淡水鱼养殖过程中,大部分养殖厂会在未经处理的情况下,将尾水直接排放到外部环境中,未经处理的养殖尾水直接排放到外河,其所带来的影响不言而喻,比较常见的是会带来水体的富营养化,破坏水体生态平衡,给自然水域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特色淡水鱼产业在江苏、浙江、上海、天津、河北、宁夏等全国10多个省、市地区实施的以规模场自治和连片养殖集中式治理的管理模式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2推动配合饲料的研究与应用,彻底转变养殖方式。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必须做到尽量用饲料代替冰鲜幼杂鱼,严格限制冰鲜杂鱼直接投喂现象,目前,鳢、淡水鲈和鳜等特色淡水鱼仍在大量使用冰鲜鱼或活饵投饲,这种养殖方式除了需要大量成本投入,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同时也会造成水体的污染,致使养殖病害频发,威胁养殖产品的质量安全。特色淡水鱼产业开发的淡水鲈和乌鳢专用配合饲料系列产品,可完全替代养殖生产中使用的冰鲜鱼饲料,并已推广到广东、浙江、江苏等11个省份。2.3开发新型养殖方式,拓展养殖空间。推广“稻鱼综合种养模式”,作为一种创新农业发展模式,“稻鱼综合种养模式”结合了水稻种植技术和水产养殖技术两种技术的长处,不仅提高了稻田综合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更是一种典型的绿色养殖模式,具有稳粮促渔、生态环保、提质增效等功能。近年来,特色淡水鱼产业在云南等多个地区发展了稻鳅综合种养模式,起到了稳粮增收的作用。2.4以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渔业资源的国际间有效利用。以“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为核心,促进“经济融合”“共同繁荣”。特色淡水鱼产业在苗种选育、养殖技术等方面技术经验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养殖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推进了渔业资源的国际间合理与有效利用。

3特色淡水鱼产业绿色发展方向

特色淡水鱼产业发展的方式和方向需要在充分研究绿色发展的要求和规律的基础上,找准核心切入点,选好工作重点,切实推进关键技术与管理方式应用。3.1以生态优先为根本理念。生态优先是当前保障环境需要的根本条件,是养殖业绿色发展的根本理念。水产养殖业必须在资源环境与生态压力的可承受范围内进行生产,不能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和养殖密度,选择适宜的放养密度,通过品质的提升达到效益的增加。3.2将产业绿色发展贯穿产业链各环节。不单是在养殖环节贯彻绿色养殖理念,同时需要整合加工、流通、市场等环节技术,减少各环节污染投入品的产生,提高特色淡水鱼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全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3.3以尾水排放为关键问题。水产养殖业影响环境的关键性问题在于尾水的直接排放,所以保证尾水的排放标准,直接关系着环境和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流水槽养殖、池塘循环水养殖等生态化养殖模式和尾水处理设施的发展,都有效地保障了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再利用。3.4以疾病防控为重要手段。防大于治,在水产品生产过程中,问题的预防往往比治理更为重要。在治理过程中难免会使用化学药品和抗生素等,无法保障产品的质量安全,而预防过程中绿色渔用药物和免疫制剂的研发与创制会有效改善化学药剂的使用,提高产品质量和水源水质。3.5以副产物综合利用为延伸。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是产业绿色发展的有效延伸。通过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提高水产品的加工利用率,从而减少水产废弃物,促进水产行业绿色发展。以往废弃不用的鱼鳞、鱼皮、内脏等可以用于制作胶原蛋白、鱼油、鱼粉等产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减轻对环境的排放压力。另外,鱼类罐头食品、干制品、即食休闲食品、烟熏制品等产品,丰富了鱼类产品的多样性,提高了产业收益,是产业绿色发展的又一种延伸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敏玲,王晓军.环境保护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来自农村污染问题的思考[J].环境教育,2006(12):33-36.

[2]吴伟,范立民.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4,16(02):26-34.

[3]刘文玉.我国稻渔综合种养的内涵特征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J].农业与技术,2018,38(19):113-114.

[4]郭秀清.打造绿色发展的“一带一路”[J].社科纵横,2016,31(09):36-39.

特色养殖范文篇7

1.科学规划,生态发展

众所周知,发展渔业生产,必须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因此,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必须首先在规划层面和制度层面厘清二者关系,尊重自然,适度开发,永续利用,和谐发展。一是要科学合理规划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布局和养殖功能。按照农业农村部安排部署,严格执行养殖证制度,制订并各地养殖水域滩涂规划,认真开展水产养殖“三区”(禁养区、限养区、养殖区)划定工作。特别是针对湖库等大水面,必须按照生态优先原则,在严格控制大水面渔业养殖容量标准前提下,合理规划养殖布局,明确其水产养殖功能,制定生态渔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模式、方向和目标,制定和落实具体发展措施,为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绘就美好发展蓝图。二是要因地制宜编制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总体规划。最近,农业农村部曾会同多家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全国层面制订的水产业绿色发展刚领性文件,是加强科学布局,转变养殖方式,改善养殖环境,强化生产管理,拓宽发展空间,加强政策支持,落实保障措施,是各地制订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根本依据。三是要立足本地水面资源特点,将湖库等大水面生态养殖作为重要抓手,协调好渔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编制当地渔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各地应根据渔业布局情况,结合自身实际,突出特色,因地制宜打造生态净水型、绿色养殖型、旅游观光型、休闲娱乐型、餐饮服务型等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模式,着力构建大水面生态渔业特色发展格局。

2.科技支撑,创新发展

一是要按照生态优先、科学利用、创新机制、融合发展的原则,总结推广大水面渔业发展经验和先进模式,研究制定大水面渔业养殖容量标准和技术规范,组织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推进技术成果转化,探索管理运行和利益分享机制,推动出台发展政策,促进大水面养殖、捕捞、加工、冷链物流、休闲及旅游等业态实现有效融合。二是要狠抓标准化生产,切实加强源头管控,针对大水面渔业生产特点,在做好资源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确定养殖品种和容量,严格苗种检验。开展水产绿色健康养殖创建活动,制定渔业生产各环节的规范标准。充分发挥水产养殖的生态属性,鼓励发展不投饵料的滤食性鱼类。三是要合理利用养殖水域底层、中层、上层空间,充分开发利用水体养殖空间,提高生产能力。采用生态养殖模式,在大水面养殖水域采用“人放天养”、“轮捕轮放”等生态养殖模式,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绿色水产品。通过增加投放量和捕大留小等方式,提高鲢鳙大规格商品鱼生产量。通过轮作养殖、分区养殖等方式提高经济价值较高的水产品生产量。四是要加强品牌建设,鼓励大水面经营者各地依托当地特色,创新发展独具特色的水产品牌或水产区域公共品牌,开展水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组织经营者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主流展会,支持举办各种特色展销活动,以品牌建设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五是要积极利用信息化平台,开拓新的营销渠道,发展电商销售,让大水面经营者通过互联网宣传推介自己的水产品品种或经营特色,学习网络经营知识,掌握网络交易技巧,运用安全的支付手段,加强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宣传销售自己的特色水产品,为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3.生态保护,提升质量

一是要依托重要湖库等大水面,大力开展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各种保护区建设,将保护区全部纳入生态红线管理范围,为生态渔业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和环境保障。二是要积极开展大水面养殖放流,将湖库等大水面列入养殖放流支持范围,发挥财政资金项目带动效应,鼓励大水面管理单位和企业投入,开展湖库放流,达到恢复资源、改善环境和提高渔业收益的效果。三是要严格执行休药期管理制度。倡导水产养殖“少用药、不用药”理念。巩固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成果,全面清理各种非法养殖行为,严禁过量投肥投粪养殖,确保大水面实现绿色健康养殖。四是要严格加强渔政管理,将渔政管理纳入河长制考核内容。在重要湖库等大水面制定禁渔期和禁渔区,每年实施阶段性禁渔。积极组织开展渔政执法专项行动,将湖库等大水面作为执法检点,从严处理电毒炸鱼和绝户网违法捕捞活动,严厉打击破坏大水面生态养殖和生态环境的犯罪行为,为湖库等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保驾护航。

4.产业融合,开拓空间

特色养殖范文篇8

1抓好特色农牧业基地建设

应围绕仙居鸡特色农牧业主导产业,根据市场需求,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和科技力量,建设地方特色突出、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基地。并形成相对集中、统一规划的区域化布局,将基地建设与生态建设并重,使仙居鸡特色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仙居鸡特色基地布局要根据各地区位条件差异,实行区域分工,优化区域布局,在全区积极培育各个种植区,走开发特色产品、建设基地、兴办企业、培育市场、振兴区域经济的路线,形成特色农业基地、畜牧业基地、水产品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基地、良种繁育基地等。

2坚持依靠科技进步

加强科技培训,加快畜牧兽医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引进推广畜禽优良品种,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提高畜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立足本地特色,大力开发仙居鸡资源,打造竹溪绿色生态畜禽产品品牌,以特色求市场,用特色创效益。抓好畜禽疫病防治和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完善基层畜牧兽医服务网络,强化专业队伍建设,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提高动物疫病防治和畜产品质量监测能力。大力推广畜禽饲养、预防、管理、治疗新科技,推广普及配合饲料、生料干喂、分段饲养、种草养畜、秸秆氨化以及畜禽疾病的综合防治等畜禽饲养综合配套措施,使畜牧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缩短饲养周期,提高出栏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积极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带

按照先导性、协调性气候和生物资源优势,充分发挥鸡特色的基地和产业带,改造提升农牧业发展水平,使仙居鸡特色农牧业真正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增强仙居鸡特色农牧业辐射和带动作用,以绿色、生态、无公害为标准,培育若干个有效益、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企业。强化产业集聚,在现有特色经济发展基础上,强化空间合理布局与特色互补,整合优势资源,继续重点打造产业带,形成仙居鸡特色农牧业发展新格局。

4积极培育龙头企业

特色龙头企业生产规模大,技术含量高,抗击市场风险能力强,能够承担起搞活经济、带动地区致富的任务,是畜牧特色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各级党政要把培育和招引畜牧特色龙头企业作为发展畜牧特色产业的大事抓紧抓好,要以扶持特色养殖业主和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全力培育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的畜牧特色养殖业主和产品加工企业。对技术先进、带动力强、经济效益好的特色规模养殖场和畜牧特色产品加工企业,以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确保龙头企业的健康发展。要积极兴办规模养殖场,鼓励集体、个体、企业、外商投资办鸡场,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线发展规模经营,形成多元并举、多轮驱动、滚动发展的畜牧业产业化格局。

特色养殖范文篇9

今天这次全市现代畜牧业发展工作会议是经市政府研究同意召开的,主要内容是贯彻落实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工作会议精神,总结近年来全市畜牧工作,分析当前畜牧业面临的形势,安排部署全市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任务和措施。下面,我重点讲三个方面内容:

一、畜牧业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成为推进全市“两新”工程、壮大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畜牧部门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畜牧工作重点,以标准化生态养殖模式的研究推广、地方特色畜禽品种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为重点,积极引建、扶持畜牧龙头企业,增强科技创新与示范带动能力,强化动物疫病防控措施,畜牧业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全市畜牧业呈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标准化生态养殖成为养殖主导模式,生产方式逐步转变。

(三)特色品牌畜禽产业开发稳步推进,特色品牌畜禽生产基地初具规模。

(四)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产业带动能力逐步增强。

(五)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不断完善,生物安全及产品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六)畜牧技术科研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科技对畜牧业发展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七)合作经济组织规模不断壮大,运作逐步规范。

二、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增强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月14日,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作了安排部署。近几年来,通过全市各级畜牧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市畜牧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发展现代畜牧业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国内外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还时有发生,人畜共患病种类不断增加,动物疫病防控难度加大,防控成本增加。二是市场风险大,养殖成本高、效益低。特别是当前生猪价格持续低落,严重挫伤了养殖场(户)的积极性。三是养殖用地受到限制。四是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许多畜禽养殖者生产经营理念、质量安全意识、基本操作技能还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五是基层畜牧兽医体制尚不健全。畜牧执法力量、执法条件和技术支撑体系还不能满足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六是能源消耗高、食品安全隐患增多、养殖污染不断加重等不利因素严重威胁着全市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在正确分析当前畜牧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到我市发展现代畜牧业的五个有利条件。

一是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走在了全省前列。近年来,我市把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作为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突破口。大力推广林下养殖、种养结合、循环经济等五种生态养殖模式。组织技术力量实施生态养殖模式的创新研究。积极探讨研究了生物发酵床养殖肉牛、奶牛、肉鸭、种鸭、肉鸡、蛋鸡、种鸡等技术。去年6月,全省自然养猪法技术研讨暨生态畜牧业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总结、交流了经验,得到了省内外同行、专家的肯定,为我市加速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是鲁中特色品牌畜禽生产基地初具规模,我市特色畜禽培育及产业化开发走在了全省前列。在推进六润食品有限公司加快猪产业化开发的基础上,从去年开始依托市三黑一花特色畜禽研发中心,组织实施黑山羊、吉山黑鸡、雪野黑兔、花脸长毛兔等特色畜禽的繁育、培育及产业化开发,符合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工作会议的精神,为将我市建设成为鲁中特色品牌畜禽生产基地奠定了基础。

三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三创”活动的开展,为我市畜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自去年以来,全市开展的“三创”活动,为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搭建了平台,优化了发展环境。

四是畜牧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产业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六润食品有限公司投资2亿多元、年加工能力150万头肉猪的高标准屠宰车间、肉食品加工车间年底即可投产。集肉鸭饲养、加工、饲料生产、销售、物流于一体的六和畜产品产业项目发展顺利。得利斯畜牧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快速发展。三家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必将极大带动全市猪、肉鸭和优质肉猪产业的发展。

五是草食畜禽产品受青睐,效益提高,养殖结构趋于合理。近年来,受国内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肉食品需求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相对安全的肉牛、肉羊、鹅、肉兔等肉产品的消费量成不断上升趋势,价格也不断上涨。这类畜禽以草食为主,饲养成本相对较低,对饲养环境的要求不高,省时省工,利润可观。我市山区、丘陵、荒滩面积相对较多,饲草、作物秸秆资源丰富,为发展草食畜禽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近年来,我市的草食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出栏量以10%的速度逐年递增,畜禽养殖结构趋于合理。

综合分析当前畜牧业发展形势,机遇多于挑战,各级各部门要抓住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大好机遇,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扩大我市畜禽品种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和发展环境,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加快我市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

三、明确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强化措施,加快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

面对复杂局面,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实现全市现代畜牧业健康、稳步发展,各级各单位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为契机,创新工作思路,创优工作环境,努力实现调结构、转方式,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活环境。

在全面分析我市畜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研究确定“十二五”期间全市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是:到2015年,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0万吨、5万吨、2万吨,分别比2009年增长11%、7%和25%;畜牧业收入比2009年提高5个百分点,达到26.3亿元;畜禽标准化生态养殖比重达到85%,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畜禽良种生产能力达到全省先进水平,特色优质畜禽产品加工能力及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建立完善。生态环境、公共卫生、产品质量三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畜牧业生产的产业化、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85%以上的畜禽养殖场户加入产业化经营体系,80%以上散养户参与畜牧专业合作社、养殖协会等畜牧经济合作组织,初步建立起现代畜牧业生产新格局。

为实现发展目标,各级各单位要通过落实以下几方面的措施,全面推进我市现代畜牧业建设。

(一)组织实施地方特色畜禽产业化开发工程,创建鲁中特色品牌畜禽生产基地。一是要加快特色畜禽的繁育体系建设。各级畜牧部门要充分发挥我市丰富的畜禽品种资源和传统饲养习惯等基础优势,加强对猪、鲁莱黑猪、黑山羊、雪野黑兔、吉山黑鸡、花脸长毛兔等地方特色畜禽资源的保纯、繁育工作。在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高规格建设标准化生态型特色畜禽原种场和扩繁场,形成功能配套、资源配置合理的特色畜禽繁育体系。二是加快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猪资源场新场和猪文化馆建设,推动猪产业升级。同时,加大科研力量和资金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涉及畜禽品种资源及产业化开发的课题和项目,配套完善种质测定、化验检测、疾病诊治等设施、设备,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增强特色畜禽品牌开发的技术支撑能力。三是要加快实施特色畜禽品牌产业化开发。各级相关部门要从政策、技术、服务等方面积极扶持六润食品有限公司加快猪开发,尽快将猪打造成为的代表品牌。要借鉴猪开发的经验,拓展开发思路,通过建设生产基地、研究生产技术规程、开展无公害有机畜产品认证,策划推介品牌、建立完善销售及信息网络等措施,加快黑山羊、吉山黑鸡、雪野黑兔、花脸长毛兔等特色品牌畜禽产业化开发,尽快形成一定市场品牌基础,创建鲁中特色品牌畜禽生产基地。

(二)按照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标准化生态养殖,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要不断创新生态养殖新模式,加快推进标准化生态养殖,进一步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优化发展环境,服务于“两新”工程建设。一是要通过示范引导、典型带动,全面推广标准化生态养殖模式。各级各单位要按照加快现代畜牧业的总体思路,制定科学的畜牧产业总体区域规划。以规范场区布局、实施圈舍改造、加强信息化装备及粪污处理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标准化生态养殖场。通过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实施现代畜牧业示范场创建行动,树立一批标准化生态养殖典型,带动林下养殖、种养结合、生物发酵床养殖、循环养殖、畜禽放养五种生态养殖模式的推广和普及。二是要通过科技支撑、政策推动,提升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水平。要增强科技装备,有计划的组织科研人员确定研究方向,创新研究更多、更科学、更适宜当地自然条件的生态养殖新模式。鼓励扶持,加速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通过建立典型示范,逐步扩大覆盖面,实现畜禽生态养殖、有机肥生产、沼气利用、畜禽排放物的自然消纳等要素有机结合,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要通过企业促进、产业拉动,建设生态畜牧业生产基地。在帮助六润食品有限公司、六和昌隆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得利斯畜牧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及附属畜禽生产基地实施标准化生态养殖改造升级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畜牧企业参与生态畜牧业生产,形成生态畜牧业的产业优势,拉动全市生态畜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力争到2015年,基本实现由传统养殖方式向生态养殖方式的转变,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的生态畜牧业示范基地。

(三)科学实施区域规划,引导发展草食畜禽,加快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近年来,草食畜禽以其饲养成本低、管理粗放、经济效益高、优质安全等优势,饲养量迅速上升。各级各单位要因地制宜,科学分析不同区域发展草食畜禽的各种因素,确定发展草食畜禽的品种,制定科学的草食畜禽区域发展规划。积极鼓励山区、丘陵地区大力发展肉牛、肉羊和肉兔饲养,平原地区重点发展奶牛、肉牛和肉鹅生产。力争经过5年的努力,使草食畜禽占畜禽饲养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畜禽生产区域布局,优化畜禽养殖结构。

(四)积极推动畜牧龙头企业产业升级,提升产业带动能力。一是各级各有关单位要加快推进六润食品有限公司屠宰加工厂、养殖基地及六和乐林饲料有限公司等在建项目建设。二是深入推进产业招商工作,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起点高、管理先进、竞争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的畜禽养殖、加工等现代畜牧龙头企业。三是支持六润食品有限公司、六和昌隆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得利斯畜牧科技有限公司等现有企业改善生产装备和技术条件,更新管理理念,实现产业升级,不断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条,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创立品牌,提升我市地方特色畜禽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五)进一步增强科学技术的支撑能力,提升现代畜牧业发展水平。一是加强地方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研究。要加大人才、资金的投入,继续加强对部级畜禽遗传资源猪和黑山羊的保纯、选育力度,加快推进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继续组织实施对部级新品种鲁莱黑猪、鲁农Ⅰ号猪配套系、欧得莱配套系等良种的选育繁育;加快对吉山黑鸡、雪野黑兔及花脸长毛兔等新品种的育种研究,组织开展部级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工作。二是做好科研课题和项目工作。积极申报、争取和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和专业项目,加快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提高现代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三是开展标准化健康养殖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积极开展人工授精、畜禽饲养、疫病防治、信息装备和环境净化等关键技术研究。编制优质畜禽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规程,培植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加快优质畜禽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规程的应用进程。四是抓好畜牧科技培训。各级各单位要切实抓好对畜牧从业人员、技术服务人员和养殖场(户)的技术培训,将村级动物防疫员、动物防疫监管员、家畜配种员和畜牧经济合作组织的管理人员列入“阳光工程”培训对象,鼓励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加快知识结构的更新,以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新要求。

(六)完善动物疫病综合防控体系,提升现代畜牧业生产及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一是高质量做好免疫工作。继续按照“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要求,逐级签订防控责任书,强化责任意识,实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追究制。要加强对农村动物防疫员、动物防疫监管员的培训,不断提高防疫队伍的素质。定期对重大动物疫病集中防疫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加强对防疫经费使用的管理,完善考核机制,确保防疫目标达到上级要求。二是要落实疫情报告制度,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各级要严格疫情报告核查制度和疫情确认程序,提高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要明确专人负责疫情、免疫信息收集统计和上报工作。三是进一步规范检疫监督工作。加强对动物、动物产品产地检疫、屠宰检疫。规模养殖场畜禽检疫率要达到100%。要突出抓好流通环节的监管工作,严格落实调运审批、强制免疫、隔离饲养等制度,严禁从疫区调入动物及动物产品。强化屠宰环节的检疫监督,严格执行《屠宰检疫管理办法》和《驻厂检疫管理办法》,推行驻厂检疫责任追究制。要规范出证行为,加强防疫、检疫票证管理。加大对收购、贩卖、加工病死畜禽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上市畜产品质量安全。四是强化对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和种畜禽的管理。规范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和种畜禽的生产、经营行为,全面推行兽药GSP管理,严格查处各类违法行为,确保生产投入品的质量安全。五是进一步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切实落实队伍、资金、技术、物资储备,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能力。一旦突发疫情,要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立即按规定启动相应级别应急预案,果断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确保疫情不扩散、不蔓延。六是加强对畜禽饲养场(户)和加工企业的监管和指导。严格对养殖项目备案审批。督促、指导养殖场建立健全各项防疫制度,监督落实消毒、无害化处理、生物保健等综合措施。推行封闭管理、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指导养殖场、投入品生产企业、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健全管理记录、台帐档案等资料,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追踪溯源能力。

特色养殖范文篇10

1、发展目标:实现三大牲畜饲养量43.5万头,出栏19万头;家禽饲养量150万羽,出笼85万羽;肉类总产量13000吨,水产品产量1850吨,蛋产品产量1050吨;积极培育家庭牧场,各类规模养殖户稳定在300户以上;牧渔业总产值2.6亿元以上。

2、主要工作任务:2015年,全县重点扶持生猪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扩建3个,创建州级以上畜禽标准化示范场3个;完成牛冷配3000胎次;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活动1次,投放各类鱼苗鱼种50万尾以上;开展渔政执法行动2次,重点水域不发生大的毒鱼事件,不发生水上安全责任事故;完成省、州下达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任务,全年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流行事件;组织养殖技术培训4次,培训人数达200人次以上;开展养殖业农资打假和“瘦肉精”专项整治行动各1次,全年不发生重大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二、工作重点

1、突出抓好产业转型升级

⑴积极培育特色支柱产业。立足我县资源优势、区域特点和产业基础,按照“扩大产量、提升质量、延伸链条、提高效益”的工作思路,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重点培育黄牛、黑猪、大鲵等特色支柱产业,着力推进基地建设、科技进步、品牌引领、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努力把黄牛、黑猪、大鲵、稻花鱼等特色特色产业培育成我县地方区域性的亮点产业和优势产业。

⑵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继续深入开展“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活动”,支持建设选址合理、设计科学、管理规范的畜禽规模养殖场和集中连片、减排环保、优质高效的水产健康示范场,全面提升标准化养殖水平。严格创建标准,实行动态管理,凡发生重大动物疫情、质量安全事件、粪污治理达不到规定标准的,坚决淘汰。年内,重点支持3个生猪规模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

2、突出抓好产业化经营

⑶培育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鼓励支持龙头企业联农户、建基地,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开展畜禽水产品精深加工,创建名牌产品,延伸产业链条,促进转化增值。

⑷树立特色品牌。注重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突出市场取向,采取激励措施,大力实施农业名牌战略,把规模做大,把产品做精,把品牌做响。特别是要加大黄牛、血粑鸭、腊肉等地方特色产业的开发力度,积极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推进我县特色牧业发展。

3、突出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⑸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继续巩固和充实乡镇动物防疫站和村级防疫员队伍,确保动物疫病防控等公益性职能得到有效履行;稳步推进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为主体的新型兽医队伍建设,加强动物卫生执法装备、冷链体系和兽医实验室能力建设,推进规范化管理,全方位提升动物防疫体系基础保障能力。

⑹严格强制免疫。强化地方政府、防疫部门和养殖生产经营者的防控责任,强化强制免疫和区域化管理,规范免疫操作和免疫程序,构筑有效免疫屏障,提高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和突发疫情应急处置能力,努力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⑺强化动物卫生监督。严格养殖场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和监督管理,把防疫贯穿于规划、选址、设计、建设和生产各环节。强化检疫出证管理,加大兽药质量监管和残留监控力度,积极推进检疫申报点、动物标识和动物产品追溯体系建设,严格规范兽医从业行为。

4、突出抓好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⑻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继续组织开展“瘦肉精”、水产品等6项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整治畜禽饲养非法添加“瘦肉精”和兽用抗生素,严格查处水产品养殖非法使用孔雀石绿、硝基呋喃,规范养殖投入品使用。继续采取同步抽检、例行检查、市场抽检、突击排查等方式,对重点养殖场所逐个区域、逐个基地、逐个产品进行排查,彻底消除监管死角,彻底消除安全隐患。

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企业(规模养殖场)诚信教育和质量检测能力建设,帮助企业(规模养殖场)建立自检机制,督促企业(规模养殖场)依法履行主体责任;加大行业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力度,着力倡导企业(规模养殖场)守信自律,逐步推进饲料、兽药生产经营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⑽构建监管长效机制。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规范化操作、标识化管理,逐步实现“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支持和引导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地理标识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加强部门配合,建立检打联动、案件查办、监测预警、责任追究、经费投入和应急处置机制,整体提升监管能力和工作水平。

5、突出抓好养殖业科技进步

⑾继续深化养殖业基层服务推广体系改革。以实施县养殖业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补助项目为契机,推进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进一步改善基层工作条件,增强服务能力,逐步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良种良法直接到场”的农技推广机制。

⑿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强化黄牛、黑猪等地方品种资源保护,积极推进我县腊尔山黄牛保护区和两林黑猪养殖基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开发促进保护,做强黄牛等地方特色产业。组织实施好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巩固和扩大肉牛冷配推广成果,支持发展能繁母牛规模养殖大户,确保年内牛冷配达3000胎次。

⒀加快推广应用养殖先进技术。以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为载体,大力推广适应标准化规模养殖的程序化强制免疫、畜禽全进全出饲养、粪污综合治理、水产生态健康养殖等先进适用技术,增强先进技术的示范带动效应,不断提高我县养殖科技水平。

6、突出抓好养殖资源养护

⒁加强渔业资源保护。积极组织开展水生生物人工增殖放流活动,进一步规范放流行为,力争年内放流各类鱼苗鱼种50万尾以上。继续组织开展打击非法捕捞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查处非法捕捞行为,维护渔业生产正常秩序。加大渔业船舶安全检测检验力度,坚决淘汰不符合安全规定的老旧渔船,坚决禁止无船舶检验证、登记证、捕捞许可证和存在安全隐患的渔船入库入河作业,防止发生渔船安全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