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教育十篇

时间:2023-04-09 21:13:59

特色教育

特色教育篇1

学校教育特色实际上就是学校教育活动特色的体现,它具有不同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它或是表现在教育教学方式上,或表现在某些学科教学上,或表现在某类课外活动上。然而,不管是何种内容和形式的教育特色,其内部必然蕴涵着一定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就是特色建设者的教育思想,是学校主要领导办学经验的集中体现,也是广大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种教育思想是教育特色的核心,是教育特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特色就是办学者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办学思想的生动反映。

这种教育思想是学校办学者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教育活动的一种独到认识。这种认识,不仅仅来自于理论学习,更来自于教育实践,是办学者在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的相互融合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种思想不是仅仅用漂亮的文字剪贴在学校的宣传栏中,或刻在学校大门口的石碑上,而是深深地根植于学校办学者的头脑之中,并渗透于各种教育行为之中的。

学校教育特色的建设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学校要建设什么样的特色,用什么方法建设,采取那些步骤,这都受制于一定教育思想的支配。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特色,教育特色实际上就是办学者教育思想转化为教育行为的结果。

由此可见,学校特色的建设,首先是一种教育思想的建设,这种思想建设是学校教育特色建设的基本前提。如果学校缺乏这种思想建设,而只注重于学校的校舍、设备等硬件的建设,那么,学校就不能真正形成教育特色。因此,对学校办学决策者来说,要不断根据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和目标作深入思考。在创建学校特色过程中,不能把思考点只停留在建设什么样的特色,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建设等层次的问题上,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到为什么要建设这样的特色,为什么要用这些方法来建设等深层次的问题上。如果是移植别的学校的教育特色,不能只注重其特色的形式,而要注重于特色的内在思想,并把这种思想融化到自己学校的文化体系中去。其次,要把特色建设的思想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给学校教职员工,让他们接受和认同,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共同创建学校特色。

二、学校教育特色的价值在于培养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

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教育特色,实际上表现为一种有特色的教育,这种特色教育不仅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在学生与教师的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而且,最终能在教育活动的结果中体现出来,即能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其标志就是培养出一大批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

从教育活动的角度看,学校教育特色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即知识教学方面的特色,技能训练方面的特色和人格培养方面的特色。这三方面的教育特色能促使学生相应地形成三种不同的特长,即知识方面的特长,技能方面的特长和人格方面的特长。应该说,这三种不同的教育特色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对学校的特色建设都有其积极的意义。然而,问题是在现实中人们往往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前两种教育特色上,而对于第三种教育特色就比较忽视。一些学校比较积极地开设某些特色班和特长班,对某些学科进行超前性的训练,强化教学难度,或加强力量对学生进行某些技能训练。与此相比,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意志、习惯、方法等方面就缺少特色教育的力度。这样,明显造成了学校特色教育的不平衡状态。

应该说,学生的个性特长不仅仅在认知因素中表现出来,而且在各种非认知因素中表现出来。学生在学科知识学习上的优势,或在某些技能上的超群表现,固然是一种特长,然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某些品行、情感、兴趣、学习方法、习惯、意志等方面的突出倾向,也是一种特长,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在兴趣、意志、方法、习惯等方面的特长,比知识、技能方面的特长更富有意义,更富有发展价值。因此,我们不能把特色教育的内容限制在知识教学或技能训练上,也不能仅仅从学生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优势上来评价学校的教育特色,而要关注学生人格培养等教育内容上,学校应该把知识、技能方面的特色教育与学生人格培养的特色教育结合起来,从而使学校的特色教育更具全面性,更具有深刻的内涵。需要指出的是,学生的特长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学生特长的显露在时间上有长短之分,学生的某些特长在短期内就能显示出来,而某些特长要经过较长时间后才能显示出来。例如,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特长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显示出来,而在意志、习惯、品行等人格因素方面的特长就不能在短期内显示出来。另外,不同的学生由于其性格特点、生活背景的不同,其特长会在不同的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

因此,我们不能用短期的眼光来评判学生的特长,尤其是不能只注意到学生的显性特长,而忽视学生的潜在特长。同样,在学校特色建设中,我们不能完全用学生当前表现出的特长来评判学校特色教育的成效。学校特色建设不能只注重短期效应,而更应注重学生潜在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学校教育特色的基础在于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

学校教育特色是学校某方面教育优势的集中体现,但是,这种教育特色是建立在学校教育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学校的教育特色与学校的教育整体是一种点与面的关系,如果把学校的教育整体看作是面,则学校教育特色就是其中的点,这种学校教育的点与面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点是显示面的窗口,而面是点存在的基础,点不能脱离面而独立存在。如果一所学校在某门学科教学上有明显的优势,也取得显著的成绩,而其他学科的教学明显落后,学生不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则我们很难说这是一所有特色的学校。

显然,学校教育特色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学校整体教育工作全面而和谐发展的基础上的。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加以认识。

第一,从特色教育的目标看,特色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使一部分学生的能力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但这不能以牺牲另一部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的,学校不能把力量只集中在对部分学生的特色教育上,而减弱对其他学生的教育力度,从而造成教育力量在分布上的倾斜性。即使对于部分接受特色教育的学生来说,使他们在某些学科上获得超常发展的同时,也不能以损害其他学科的学习为代价,即不能人为地造成学生片面发展的倾向。应该说,培养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是建立在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与全面、和谐发展的统一,这是学校特色教育的本质目标,这种目标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第二,从特色建设的过程来看,学校教育特色是在学校教育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的。建设一所学校,首先必须进行常规建设,使学校内部各部门、各机构能相互协调,形成和谐的运行机制,使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能顺利实施。在此基础上,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特色教育的目标和切入口,合理配置学校教育资源,进行教育特色的建设。如果没有这种常规性的建设作基础,学校教育特色就难以形成。

特色教育篇2

为切实推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简称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以“健康、运动、阳光、未来”为宣传口号,对体育队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情趣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进行研究,并探讨通过体育手段,促进中国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其主要目标是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

(一)开展“阳光体育”的背景

“阳光体育”的开展是因为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严重下降。2005年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的学生体质、体能素质指标正在持续下降:肺活量水平严重降低;超重与肥胖学生在所有学生中所占的比例正在迅速增加;城市学校学生视力不良率仍然是居高不下,没有任何的改善,在小学中视力不良率为31%,高中生中达到了67%,而大学生中则是达到了恐怖的82%;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10年下降,而耐力素质则连续20年下降。这些现象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因此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教体艺[2006]5号文件),其宗旨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努力的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紧接着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作出决定《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教体艺[2006]6号文件),在该通知中鼓励广大的青少年学生从教室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最后要做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体验项目、每一个班都有自己的体育活动,每一个学校都有其独有的体育特色,让学能够掌握两项日常体育锻炼技能,并能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让每一个青少年都拥有健康的体魄,并促进青少年能够健康的成长是每一个家长的迫切希望。这也是一直以来素质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其更是与整个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大事。每一代的青少年的健康素质和精神面貌都代表着一个民族与一个国家的健康素质和精神面貌。青少年具有健康的身心、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和旺盛的活力,则是一个民族拥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体现,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为了实现我国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需要。因此在全国的亿万学生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工程是当务之急,更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二)当前“阳光体育”中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现在对于素质教育的呼声很高,而且课改也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中考、高考仍然对我国的教育有着严重的影响,甚至有的地方仍然是以高考、中考作指挥棒,追求升学率,为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让学生无法从繁重的升学压力中解放出来进行体验锻炼。最后往往是只能拼命的学习,从而忽略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这些都使得一些学校对体育锻炼的不够重视。虽然“阳光体育”一直都在实施,但是却没有相应的健全的监督机制。国家虽然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一系列的条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时,体育课仍然是被随意的挤占挪用,有的学校的高三甚至都没有体育课。很多学校的课外活动也只是摆摆样子应对检查。缺乏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所需要的经费。为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建设场地与购进器材都需要大量的经费,而很多学校则没有能力修建场地与购进必要的器材。同时很多城镇学校处于市区占地面积小,体育活动场地狭窄受到自然发展空间的限制。这些都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造成了障碍。学生缺乏足够的锻炼意识,也没有形成终生体育的习惯。学生的体质之所以会下降,很多的原因时因为学习紧、考试多、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缺乏,这些既与体育锻炼时间内容安排问题有关,同时也与学生主观缺乏刻苦锻炼习惯和意志品质的问题有关。很多学生要么是不爱参加体育锻炼,要么就是参加活动时避重就轻,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人体本身的惰性和生活习惯,因此,学生克服惰性提高对待体育的认识,养成一种终身体育锻炼的需要和习惯是至关重要的。

二、对体育特色学校的认识

体育特色并不是指的一个学校是否拥有一批体育特长学生,或者是拥有某一项体育项目比较突出的多位体育特长生。有很多人认为建立几个运动队和兴趣小组,让一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在各级竞赛中获奖,就是在建立一个“体育特色学校”。这只是一种比较片面的看法。作为一个拥有体育特色的学校则必然拥有一批特长学生,但是拥有体育特长生并非就是一种“特色”。体育特长生只是体育特色学校的一个充分条件,却不是必要条件。一个体育特色学校在建设的过程中,应该让全校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并能够对所有学生的发展都起到促进的作用。而那种只有少数学生介入的体育特色项目,层次虽然高,但只能是“拥有”体育特长学生。因为这种少数学生参与的行为,很难对学校体育整体工作形成有力的推动,但是却可以在体育特色学校的创建过程中扮演助推剂的作用。学校所具有的优势体育项目体现出来的先进性、独特性和优质性,应该慢慢的想学校体育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持续的扩山,并不断的进行深化和发展,不断的对实践层次、理论层次和文化层次进行提升,最终形成学校特有的整体风貌与显著的育人效益。这样学校才能够算进入了体育特色学校的境界。但是到达这个境界,并不代表学校已经是功成名就。这时还需要进行容纳和开放的办学理念,并继续保持强势发展,,以期继续增强学校的品牌效应。在体育特色学校创建的整个过程中,学校的体育文化特征会逐渐的变得显著起来。学效的体育文化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和人际关系文化。时间过得越长,体育文化积淀就越丰富、越深厚、越有底蕴。体育特色学校建设的过程并不是一个起门来闭门造车的过程,学校的体育文化需要进行传播,以此来对周边的学校体育发展产生冲击和拉动的效应,并发挥出名牌学校体育效应。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信息的传递都是双向互动的,既要有信息输出,也要有信息反馈,而信息的反馈则可促进特色学校的进一步完善。创建体育特色学校并打造学校的体育品牌将是一个长期进取与积淀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几个关系,必须要体现学校体育教育创新的思想,做到与时俱进。首先是规范与特色之间的关系。学校必须在规范办学基础上来发展其自己独有的体育特色。而体育特色则是在规范办学的过程中,对体育教育要素的拓展与丰富,是在规范基础上的发展个性优化,并以此来推动学校体育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但是不能通过牺牲学校整体中的部分要素为代价,去突出某些教育要素,如为了把学校办成了专门的体育学校,而不执行体育与健康的课程计划,一味地强化某一优势体育项目,以期办出体育特色来。这种认识和实践上的偏差是必须要避免的。其次是稳定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是一个持久追求学校体育办学独特性和优质性的过程,有很多成就显著的体育特色学校,往往都是历经数任校长持续性的打造。而那些换一任校长就更换一个特色,甚至一任校长就更换几个特色项目,以显示不断创新的学校,则是一种目光短浅的表现,往往很难打造出一个成功的体育特色学校的创建。特色需要历时,需要固化,需要稳定。当然,稳定是相对的,创新才是绝对的,有“新”才有“特”,建立在稳定基础上的特色创新是要提倡的。然后是创建体育特色学校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当前正在推进的新课改,为体育特色学校的创建供了新的机遇,尤其在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三级体育与健康课程管理新形势下,校本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发则为创建特色学校提供了新的资源。特色学校要不断吸收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理念,不断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不断创出时代新高。

三、体育特色学校的创建方案建议

首先是确定领导小组,由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组建领导小组,然后是确定指导思想。例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质量促发展,以特色铸品牌”的办学宗旨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加强学校特色建设,走内涵发展之路,关注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身心健康,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健康和谐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力争从特色学校建设中寻求突破,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树立明确的工作目标。例如总体目标是以“培养体育特长,增强学生体质,打造体育品牌”为特色办学理念,通过“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的推进,全面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打造体育特色学校奠定坚实基础;明确思想,统一认识,研讨细化具体实施方案;通过活动,加强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提高学生健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体育特色建校模式,使学校声誉在特色学校建设中进一步提升。确定实施原则。例如确定一下原则:全面性原则:在每一名学生身上得到落实,使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和谐全面发展;整体性原则:要体现在学样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一个合理的有机体系;发展性原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提高,有可持续发展。制定保障措施,确定所指定的计划活动能够顺利的实施。如实施“一把手”工程,校长亲自抓落实,由教务处具体实施过程;切实有效利用时间,利用体育课、文艺课、活动课的时间教授文体动作技巧,每天利用早、中、晚时间进行统一训练;加大经费投入,学校在教师培训方面提供条件,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引入激励机制,完善考核与考评制度,保障活动的有序进行;不断学习各兄弟学校先进经验,调整方案,改进方法;在各项活动中,加强学生安全工作,坚持杜绝各种安全事故和不稳定现象发生。最后是制定具体的措施。如加强某项业余运动项目的训练,并建设一支有教育特色的育人队伍,分层制定措施,规范管理,加大制度建设,逐步形成常规。建立特色建设的考评与激励机制,配套适合各年段的评价操作体系,力求体现评价的多元化,同时加大硬件投入,构筑保障平台,建设好健美操艺体教室,进一步添置必要的器材,为争创体育特色提供有力保障,为全面铺开而奠定基石;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灵活组织开展好各类活动,在活动中促进特色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积极参加上级开展的各类活动比赛,争取高层面创出佳绩,加强横向联系,与兄弟学校联盟,促进切磋交流,共同谋求发展;以科研引路,唱响特色教育的主旋律,构建起科研先导的管理机制,成立特色建设课题研究小组,对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将实践与理论所取得的成果进一步巩固与推广,培养学生,造就一支只会研究、有作为、有贡献、有特色、有声誉的骨干教师队伍;拓展学校自身优势的特色项目,特色学校的创建要有优势充分的学校特色项目,并达到水准使特色更加显著,形成传统才能以精带广,以局部带整体,推动特色学校的全面优化,创建好特色学校的校园环境氛围。

特色教育篇3

阿校长的话成为每个残疾学生的座右铭:“肢体的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的残疾、志气的残疾。”来到学校的学生虽然一部分肢体残疾,但他们的智力是健全的,他们都有获得知识、获得技能、获得工作的渴望。他们在求学和就业的道路上遭受了很多的磨难,因此都非常珍惜这难得的求学机会。我们还通过张海迪和海伦·凯勒的故事激励学生,通过许多逆境成材的例子来教育学生。经过自强教育,他们增加勇气和力量,决心从挫折和磨难中奋起,正视现实,学得一技之长。实践证明,自强教育是非常必要也是最有效的,大多数残疾学生能立下志向,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取得优异的成绩。很多残疾学生毕业后成了小有名气的医生,为家乡人民解除病痛,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科右前旗巴达仍贵苏木居力合嘎查的包金泉左臂残疾,他在校学习期间,生活极其艰苦,但他的刻苦学习精神曾让老师和同学钦佩。无论冬夏,总是穿着一身蓝色的卡上衣,熄灯铃响后,他还接着走廊微弱的灯光刻苦用功,最后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被评为优秀毕业生。他回到缺医少药的家乡防病治病,受到乡亲们的欢迎和赞扬。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正所谓使枯木发芽,使废铁成钢。通过自强教育,也使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克服一切困难,勇往直前。

2.爱心教育

在我校特殊教育的德育工作中,爱心教育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我国的《残疾人保障法》从多方面对残疾人提出生活和法律的保障,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校非常重视爱心教育,从生活上关心、爱护、帮助残疾学生,是学校对每一名教职工的要求。我们要求同学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健康学生要关心、爱护、帮助残疾学生,是学校制订的行为准则。爱心教育让残疾学生感受到了父母、亲朋、老师和同学的关爱,感受到了学校、家庭、社会的温暖,因此树立了自信,把自己融入集体,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结成深厚的情谊,成为共同前进的动力。科右前旗斯力很乡残疾学生韩双喜热爱蒙医事业,学习勤奋努力,却提出退学。学校领导亲自到他家中了解情况,原来是他父母患病,无力供他上学。得知此事后,全校师生立即展开捐款活动,解决了上学费用,同学们还组织起来,在春耕夏锄时帮助他劳动,使韩双喜圆满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家庭经济也明显好转。如今他已成家立业,并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这样“挽起双手助人、奉献一片爱心”的例子是很多的。

3.养成教育

特色教育篇4

    首先要实现了从“小美术”到“大教育”,从“小而稳”到“大而强”的观念转变。把壮大规模,提高质量,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发展中显特色的办学思想,把美术特色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突破口来抓,争取办学效益最大化,办学模式最优化。

    其次,消除文化课教师与美术课教师的隔阂,特别是部分文化课教师头脑里“美术是辅课”的本位观念,为美术特色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本着“学科无主次,教育是合力”的思想,宣传美术教师的地位与贡献。同时组织文化课教师现场观摩美术课,让文化课教师了解美术教师的劳动,通过及时疏导,相互沟通,两部分教师学会了换位思考,形成了合力。

    再次,纠正学生的“画画不务正业,比不上学文化课有出息”的错误人才观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才观教育。学生的优秀作品上墙悬挂,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与热情。另外,还必须吸引优秀美术生源,把观念转变工作做到社会上、学生毕业学校中去。使美术班从小到大,办学结构与模式从兴趣小组到美术特色班;从独立办学转向与大学联合办学等跨越。实现教育的良性互动和数量与质量的齐头并进。

    美术特色学校的建设过程中,一支高素质有特长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特色教育的关键。通过教师间互相听课、评课,请名师教师上课,以老带新等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为老师提高到名校的进修机会,组织教师参观各类画展,定期外出参观学习、写生和美术教师个人作品汇报展等活动。开阔美术教师的教学和创作视野。还可以聘请艺术名家作为美术导师、兼职教授,实行一个导师带一个美术教师的导师带徒制。通过专家教授的定期讲学指导、教材教法指点和作品辅导等多种形式,使美术教师水平迅速成长。

特色教育篇5

中国从2004年开始,辽宁、上海、黑龙江、湖南、云南、陕西、苏州、常州等省市都下发了有关生命教育的纲要或方案,许多省市的中小学都在开展生命教育。自2008年5月云南省公布实施《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决定》以来,云南省教育界首创的“三生教育”在全省所有学校(包括幼儿园)得以广泛开展,“三生教育”获得了来自基层教师、学生和社会的认可与支持。“三生教育”的蓬勃开展也已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相关研究亦日益深入。然而,由于没有专业的教师,各类学校在开设这一课程时,大多选择政治教师从事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很多政治学科教师由于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和训练,授课时更多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诠释“三生”教育的理念,从而导致教学过程中缺乏专业基础知识的支撑,不熟悉基础教育阶段各个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使教学效果打了一定的折扣。目前基础教育一线主要是通过培养、培训在职人员担任“三生教育”的兼职教育工作。这距离“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动态发展、骨干带动、全员参与的‘三生教育’师资队伍”有一定差距。“三生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和健康发展,必须要求建设一支相对稳定、配置合理、特别在业务上具有相当实力和特色的教师队伍,所以“三生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理应提上高等教育改革的工作日程,特别是各类幼儿园和中小学,对掌握基础教育阶段“三生”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业教师有着广泛的需求。

二、“三生教育”专业建设的特色人才培养目标

(一)特色知识目标

在知识方面,“三生教育”专业人员应掌握基础教育阶段“三生”教育专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生命教育的基本知识,对生命的本质和意义有正确的认识,对生命的发展意义有正确的认识,对死亡有科学的认识;掌握生存教育的基本知识,具有丰富的社会生存知识;掌握生活教育的基本知识,有乐观的生活态度、丰富的生活常识、正确的生活观;掌握一定的人文、自然科学知识和工具性知识。

(二)特色能力目标

在能力方面,“三生教育”专业人员应能运用“三生”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分析和解决中小学生德育问题;懂得并掌握“三生”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能独立从事“三生”教育教学工作;具有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能力、组织丰富的校园活动的能力,以巩固和提升“三生”教育成果。

(三)特色价值观目标

在价值观方面,“三生教育”专业人员应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热爱“三生”教育工作;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具有博大的人文情怀素养。

三、“三生教育”专业建设的特色路径探索与实践

(一)以“三生教育”的一线教学和团队科研为推手,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特色“三生教育”教师队伍

挑选有“三生教育”核心课程的骨干教师组成“三生教育”教研组,定期召开会议交流“三生教育”教学心得,提高教师的“三生教育”教学能力。同时挑选有“三生教育”研究专长的教师,组成“三生教育”研究团队,深入开展“三生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研究,用研究成果更好地推动“三生教育”的教学。加强本校专业教师与中小学“三生教育”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交流。精心聘请中小学“三生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努力建立起一支整体结构优化稳定的兼师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步骤的培养一批专任教师,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结构合理,具有较高“三生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高素质特色教师队伍。

(二)立足基础教育“三生教育”的需求,完善以“三生教育”为核心的特色课程体系

“三生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开设专业必修课程15门,经过两年的实践摸索,将《幼儿“三生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小学“三生教育”课程与教学》、《中学“三生教育”教学论》,《生活技能学习体验课(幼儿、小学、中学)》作为主干核心课程建设,主要向学生介绍基础教育阶段“三生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总结基础教育阶段“三生教育”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方法。《幼儿“三生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小学生“三生教育”课程与教学》和《中学生“三生教育”教学论》是根据幼儿和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研究开发适合幼儿和中小学生的“三生教育”主题,并要求师范生能用生动、多样的方法表现主题,引导幼儿和中小学生在“三生教育”中获得相应的生命、生存、生活的知识和能力,使师范生具备承担基础教育阶段“三生教育”教学的能力。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在摸索中不断修改和完善培养方案,以理论与实践结合为切入点,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加大课程安排的实践性和实用性,使该专业教学逐渐走向职业化、合理化和科学化。

(三)以“三生教育”教学法系列教材和“三生教育”技能体验系列教材为支撑,自主建立特色鲜明的“三生教育”系列教材体系

由于“三生教育”专业在全国都属于新增专业,目前市面上还没有相关专业课程的教材,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三生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根据专业建设需要,本校组织开发了“三生教育”教学法系列教材。目前组织编写的“三生教育”系列教材有《幼儿“三生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小学“三生教育”课程与教学》、《中学“三生教育”教学论》等。其中,《幼儿“三生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即将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公开出版,《小学“三生教育”课程与教学》、《中学“三生教育”课程与教学》作为校本教材正在试用阶段,接下来着眼于修改、完善与出版。全套教材在体现不同学段特点的基础上,注意处理好相关内容的衔接、递进与发展的关系,以及生命、生存、生活之间相对独立但又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为“三生教育”专业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基本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载体。另外大胆探索“三生教育”技能体验系列教材,对于积累了一定教学经验、学生反响较好的“三生教育”技能体验课可以尝试开发教材,成立专门的教材编写组,保证教材的顺利开发。

(四)突出实践实训教学,倡导活动体验式的特色教学模式

特色教育篇6

临安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临安市始终将轻负高质的教育理念灌输于各校,致力打造活力高效的课堂,确保素质教育课程开足、开齐、开好,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每年,临安市教育局都会组织评选特色学校,并将此纳入各校教学绩效考核内容。到目前为止,临安全市已有20多所学校被评为特色学校。昌化二小希望通过开设民间体育课,如,踩高跷、踢毽子、滚铁环……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湍口小学是杭州市和浙江省非遗保护基地,在2007年成立耍碗兴趣班,由民间艺人穆跃照和周东辉负责指导,“耍碗”节目在杭州市第六届中小学艺术节上摘获曲艺类一等奖,而杨易健凭借着超凡的“耍碗”才艺,摘得了临安市首届十佳“阳光少年”。临安市晨曦小学自2005年学校科技馆开设电子百拼兴趣班,七年来,该校又陆续增设了小鲁班机床、机器人、建筑模型、陶艺、七巧板、航模、石膏像等20个社团活动。在建筑模型馆,孩子们亲手设计制造的数百套建筑模型鳞次栉比。而横畈小学的课外兴趣班注重从钢笔中寻求艺术灵感。学校每周至少有四节学生社团活动课,共开设了14个项目,包括音乐、舞蹈、体育等,学校还特地从中央美院聘请了美术教师,教学生钢笔字和钢笔画。钢笔字画社团共吸纳了60多名学生,是该校最具人气的社团。学校还自编了《写字校本课程》和《钢笔画校本课程》。经过一年多的教学,横畈小学的钢笔字画已初具水准。学校还特别购置了一千多顶白雨伞,“让孩子们把自己的作品直接绘制到雨伞上,全校师生人手一把,打造一道靓丽的校园风景”。

二、写字教学有特色,书写汉字一点一滴做真人

横畈小学是临安市“钢笔画教学特色基地”。该校的“写字教学”,也颇具特色。学校紧紧围绕“一笔一画写好字,一点一滴做真人”的校训,开展了为期5年的写字教学实践探索。学校通过开展钢笔画社团活动,邀请名家举办钢笔画讲座、开展千人画千伞等活动,使其深受艺术熏陶、情操陶冶,培养少先队员对艺术的审美能力和兴趣爱好。他们发现,从不同的角度都可以窥见写字的博大与精深。学校的写字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且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推动了学校各项改革的深入。长期以来,横畈小学注重写字教学工作。学校认真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语文新课程标准》,通过更新教学理念、完善工作制度、广泛宣传培训、开展各种评比活动等措施,积极营造写字氛围,不断提高师生的写字水平,全面推进写字教学工作,从而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学校曾被杭州市教育局普通教育研究室评为“杭州市小学语文写字教学研究共同体基地学校”和“杭州市写字教学实验基地学校”称号。学校注重特色文化建设,把写字教学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品质结合起来,倡导“一笔一画写好字,一点一滴做真人”,以练字促习惯养成,走出了一条适合农村教育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学校本着“阳光六年幸福一生”的办学理念,以建设“高质量、现代化、有特色”的农村示范小学为目标,围绕“重常规、夯基础、上示范、争一流”的工作思路,促进办学品位的提升和德育特色的创建。此外,教师有多篇德育课题论文获省市县奖项或发表于专业报刊。

三、建设良好的少先队文化,营造浓郁的育人氛围

少先队组织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平台,优良的育人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导向、道德规范、信念追求、行为取向等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熏陶和教育作用。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是不断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结合写字教学精心设计出语言环境,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设计的环境布置,给师生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多年来,我们除了有计划进行整体规划校园少先队组织、美化环境外,还十分重视少先队文化建设,创造优美、宽松、催人向上的育人环境,使学校每一个栏目设计、每一个活动、每一块园地都富有教育意义,体现学校的教育目标,展现学校的发展蓝图。首先,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行政、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中队辅导员等组成的校园少先队文化领导组,认真学习了有关的规范,明确职责,制定出校园少先队文化环境的总体规划。其次,进行校园少先队文化环境布置。校园内设有“辅导员形象”“三个面向“”校风校训”等大幅广告标语牌,设立文化艺苑、书法长廊、名人名言长廊、楼梯间和走廊设立名人名句、名人画像、学生书法作品等。学校立足外来学生多而杂的实际和新课程理念,坚持以“构建和谐校园,办人民满意学校”为目标,以“阳光六年,幸福一生”为办学理念,以“健康、快乐、进步”为口号,结合“一笔一画写好字,一点一滴做真人”的校训,严谨、务实、、灵动、教书育人的教风,乐学、善能、广识、创新、学做真人的学风,扎实开展工作。厚重的历史赋予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学校陆续获得浙江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杭州市农村示范学校、杭州市城乡基础教育实验学校、杭州市小学语文写字教学研究共同体基地学校、杭州市写字教学实验基地学校、临安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达标学校、临安市目标管理优秀级学校、临安市档案工作先进集体、临安市校园文化先进集体、临安市二级学校、临安市绿色学校、临安市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临安市教育系统宣传工作先进集体……

四、重视第二课堂活动,打造校园文化阵地

学校一贯重视艺术教育和教学工作,除了通过课堂主渠道向学生灌输艺术知识外,学校还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和特长。

1.加强德育教材建设。2007年以来,学校还结合《横畈小学写字教学实践研究》等临安市教育教学课题的阶段目标和研究进度,自编《结构练字法字帖》《七彩的梦———小学生作文集》《我爱写字》等校本教材,深受学校师生喜爱和好评。这些教材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而且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热情。同时,结合新形势下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使教育工作系列化、特色化。2010年底,学校还向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申报了“教育部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

2.人能写好字。通过全体师生几年的不懈努力,我校的写字教学质量得到了深化与发展。近年来,外地生的写字双姿正确率得到了大幅提高。学校共有200多人通过了临安市书写等级测试,700多人获得了横畈小学书写特长生称号,90%的学生通过了横畈小学的书写等级测试。学校每学期都有百余人在各级书法比赛中获奖,不断涌现出一批批小书法家。另外,钱虹老师执教的写字教学指导课被评为杭州优质课。多位教师总结经验所撰写的关于写字教学的论文屡屡在报刊发表,同时关于我校写字教学的通讯也先后被《书法报》《杭州少先队》《学习报》等报道,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以及家长朋友们的一致好评,写字教学也真正成为了我校的特色品牌。

3.字也能“写”好人。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学生写好字,其功效远远超出练字本身。”这句话意义深刻。实践证明:我们通过让学生观察汉字的外形,可以培养他们的分析观察能力;欣赏作品,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评议作业和作品,可以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描红、临写可以培养可以培养他们的模仿力和创造力;在书写活动中掌握技能,锻炼心智,可以增强他们的大脑反应能力;同时练字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要求学生有始有终,坚持不懈,从而培养了他们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另外,我们惊喜地发现,写字教学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可以好好挖掘,充分利用起来。

特色教育篇7

特色是大学的立足之根,也是大学的竞争之本,如何培育学科特色和专业特色是现代大学发展的战略抉择(李枭鹰,2010)[1]。现代大学的主要职能之一在于培养人才,而现代管理教育主要体现在两大技能或能力的培养上,一是管理“硬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投融资、供应链管理以及会计等,这些基本技能的适用性非常广泛,因而也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二是管理“软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领导力、与其他人协作以及通过其他人执行任务的能力。具有这些技能的管理者,应当具有较强的批判性以及分析性思维的能力,能够担任组织的领导职责,真正推动组织的快速进步,并且是能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适应变革的领导人(GarthSaloner,2010)[2]。因此,管理不同于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学科的主要特征,其更加强调管理者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和管理团队的相互作用以及与组织外部人员相互交往的需要,因而管理是一种具有较强策略性的行为。财经类院校一般具有较好的经济管理学科基础,相应的工程技术学科、理科和人文科学学科的基础比较薄弱(夏寒,2009;杨学义,2003)[3][11],这给管理者的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以及诚信品质、人文素养的培养带来不利的影响。此外,随着产业结构从传统制造业、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新型经济结构转型,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趋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也朝着国际化、知识化、信息化和风险化的方向发展(黄国菊,2006)[4],这也对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财经类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如何适应这种管理职能和管理对象的演变,结合地区社会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加强管理人才的培养为核心,从而形成工商管理专业自身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财经类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工商管理专业作为大学本科教育中开设最为广泛专业,许多高校在专业设置、培养方向、课程模块的设置、实验和实践性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极易形成相应的特色(王鲁捷,2003;胡永铨,2006;张进,2006)[5]-[18][13]。教育部2004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对办学特色的解释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如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因此,一个具有特色的专业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专业经过长期发展所积淀出来的稳定的特色优势;二是专业特色要对提高本专业的教学质量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三是专业特色最终要能够得到社会认可,符合社会需求。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目前财经类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设置现状与特点,财经类高校专业特色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学科专业过于单一,并且不能很好的和管理实践相结合,因而不能够对专业建设形成有力的支撑(陈婕,2009)[9],学校的学科专业特色建设的成果不能够及时转化为专业培养方案以及专业教学内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作用不大,另外专业建设和地方社会经济以及行业的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及时反映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

1.学科综合化水平比较低

经过1998年教育部的专业学科目录的调整,财经类专业得到较大的压缩,学科专业比较单一,延续单一学科人才培养的思维定势,主要集中在管理学和经济学,尤其是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这两个一级学科及相关专业上,缺乏其他文、理、工等学科专业的有力支撑(韩玉志,2004)[10-11]。财经类院校往往具有比较完备的经济管理的专业教师队伍,并且在市场化以及综合管理职能和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具有比较强的市场意识。而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强调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强调“综合型、宽口径”的人才培养。在培养相关管理人才方面,财经类院校往往不具备相关科学理论、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由于缺乏这些学科、专业的支撑,使得工商管理专业很难形成比较稳定的专业特色和优势,这会对工商管理学科专业的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带来不利影响(杨学义,2003)[12-13]。

2.专业趋同化,缺乏专业特色

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的制定更多地受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的影响。目前财经类高校的主要专业设置基本雷同,基本每一所财经类大学均设置工商管理专业,专业培养目标和方案基本以教育部的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专业培养方案基本相同,专业特色不够明确。此外,培养方案不能够根据管理实践的变革和培养对象特质的变化及时调整更新,学校在培养方案和目标的制定中处于主导地位,缺乏对培养目标的有效落实和考核反馈;课程和课程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深化,专业课程重理论轻应用能力的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比较落后,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对现代管理及其问题的了解,教师注重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否符合专业课程的目标设计重视不够;实践教学环节或者缺乏或者与管理实际相脱节,起不到培养学生相关管理能力的作用[14]。

3.缺乏行业背景且和地方经济结合不够紧密

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的基层管理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以便指导和监督下属的工作[15],而财经类院校一般缺乏工科院校的行业背景和技术优势,因而在培养基层管理人才方面,并不具有核心竞争力。此外,工商管理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部分财经类高校原归属于不同的部委,以满足金融、财政、商业经济等行业的人才需要为主,因而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管理人才的特征缺乏了解,因而这些院校下放地方之后,在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就失去了方向。此外,地方性的财经院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主要是面对本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不同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征并不完全一致,具有很大的差别,比如上海以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等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决定了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服务管理人才的特征。因此,地方财经类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需要根据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灵活设置相关专业特色和专业方向(陈婕,2009)[9]。

三、财经类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分析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企业经营的国际化,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也是现代大学的一个主要服务目标。良好的社会影响是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而办学的社会影响和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上。因此,在产业结构转型和企业管理模式演变条件下,其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和专业特色建设必须结合服务对象(地方经济的需要)以及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以高等教育目标为核心,反映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市场特征的变化对其带来的挑战,形成相应的特色。

1.以服务管理为核心,体现“应用型”特色

随着市场分工的深化,企业内部职能的市场化和企业选择更多的服务外包,普通财经类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建设,也应该转变专业建设的思路,从传统的注重企业管理职能向面向市场的经营流程的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从以生产管理为主向服务管理为主转变,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来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此外,与行业背景较强的工科院校相比,对于财经类院校来说,由于缺乏必要的理、工、文等学科和专业的支持,在选择以现代制造业和工程技术行业为主的管理学科、专业建设方面上缺乏比较优势,因此,以培养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管理人才为核心来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建设,是财经类院校的必然选择。对于部分财经类院校来说,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学科专业优势可以和管理相结合,培养面向现代金融业、管理咨询业和商业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管理人才。

2.以特色学科建设为基础,形成专业特色

“一所大学的优势学科,也是大学的特色所在,是大学形成办学特色的主要切入点”。不同层次的财经类院校在学科特色以及发展水平上存在不同,因而在人才培养层次、培养方案、目标、教学计划等方面存在差异(张玉利、卫,2003)[14]。一些高水平的财经类院校,以研究型大学作为其办学的主要目标,在学科建设上,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些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并在地方服务经济的发展方向和政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一些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的普通财经类院校,其重点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以实用作为相关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目标,并且这些院校往往会根据其所具有的专业特色优势来进行差别竞争,比如在商业服务、中介业务、金融服务等方面具有的不同学科特色来进行相应的工商管理专业特色的建设。以上海的四所地方财经类院校(上海外贸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金融学院、上海商学院)为例,这四所院校本科专业的设置基本一致,但是在学校定位和学科专业特色建设的主要方向来看,却存在非常大的差别,比如上海外贸学院更加强调国际化、立信会计学院以会计为核心、上海金融学院以金融为特色、商学院以商业服务业为主要特色,这些学校的定位不同程度上体现出了自身的服务管理导向的特点,并且相关特色学科的定位均围绕上海的四个中心建设来进行。在服务经济占社会经济比重越来越大的发达地区,对服务管理的需求也很大,并且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发展,不仅是服务业企业,一些传统的制造业企业对管理外包以及服务创新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大,形成独立的管理服务需求。因此,工商管理学科建设以服务管理为核心,在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和制定过程中,适当考虑企业的这些服务需求以及服务社会化的影响,在人力资源管理及职工培训、财务分析与统计、物流管理等“硬技能”的培养环节上,结合自身的学科特色,适当增加有关管理和服务的创业教育与培养,形成相应的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张克非,倪东生2009;夏维力,路艳,2008)[15-16]。

3.以人才培养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形成人才培养特色

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等新型服务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在不同的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区域功能分工的差异,往往在发展服务业上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比如上海在发展服务业的定位上与其他城市的定位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其主要集中在国际金融和贸易以及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上,因此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及其特色必然反映出地区服务业的发展定位和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这也是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其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当然,办学质量和特色最终体现在学校毕业生的质量上,毕业生的社会竞争优势以及为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也是专业特色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衡量标准(田恒平,2009)[17]。

四、财经类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对策分析

财经类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必须以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国际化为根本,围绕服务管理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科学研究方向,培养管理人才,在特色建设上必须考虑到学校的学科和专业特色,并且还需要进一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进行。而这些特色建设内容最终还必须落实到相关的师资队伍、培养方案、课程以及实践和实验教学建设中来,通过专业教学最终实现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和内涵。

1.建设多学科、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专业特色的建设,更多的取决于专业背后的教师团队,这些专业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以及其团队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特色的形成将决定专业特色的形成,一个没有相关专业教师队伍支撑的所谓特色是不存在的。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学科、专业特色也会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形成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最终形成一所学校和专业所具有的社会竞争力。因此,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财经类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该结合自身的专业定位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按照有利于增强专业特色的角度来合理规划教师队伍和人才引进。一方面,在财经类学校学科比较单一的情形下,适当引进一些具有工程技术、理科以及人文学科专业背景的管理专业教师,实现对工商管理多学科知识交叉和融合的需要,形成工商管理多学科交叉与综合的学科特色,比如立信会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的专业教师一半以上均具有多个学科的教育背景;另一方面,进一步创造条件,促进教师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双向流动,加强教师的国际交流,吸收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加入工商管理教师队伍,使得教师不仅能够充分了解地方经济、行业发展的特点、企业管理发展方向和对管理人才的需求,而且能够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从而有利于促进工商管理学科的综合发展,形成专业特色,为培养复合型的管理人才服务。

2.形成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专业培养方案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在体现本学校学科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应该合理划分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强化基础理论和管理能力的培养。比如,立信会计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有关会计的基本知识模块是专业的核心模块之一,体现出学校优势学科的特色及影响。在基础理论知识部分,工商管理的管理教育要使得将来的管理者形成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理论基础。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在培养方案中,强调实践和实验教学的作用,通过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有意识地进行教学实践设计,加强实践案例分析,通过校企联合,提高对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水平;另一方面,在一些主要城市(如上海、北京等),工商管理类的大学生在大学四年中几乎都会选择在课余或者假期参与社会实践和实习,通过实习,这些学生初步了解了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特征和面临的问题,这也会影响其对专业的理解,从而在专业学习中会形成某种导向性,因此,专业培养方案中,高年级学生管理能力训练,必须考虑到这种开放式的办学环境的影响。

3.加强管理问题导向和国际化的课程建设和教学设计

管理的问题导向和实践环境的千差万别,决定了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和环境导向的特点,因此,在相关专业课程建设上,必须以专业培养目标为核心,合理的确定专业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形成教学大纲,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理解、掌握并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加强案例教学和综合训练,打破传统的以课程为界、单一教师组织实施的课程教学组织模式,形成问题导向的多课程联合的教学和实践分析方法,加强不同课程和知识点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上,传统上采取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过程管理模式,但是随着学生专业学习和管理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教师设计相关教学内容时,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同时也可以增加一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互动设计,将学生在管理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有价值的问题引入课堂,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形成教师和学生两个中心,理论教学、案例分析和现实管理问题三结合,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经济全球化要求管理以及管理教育的国际化,管理教育需要为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提供高级管理人才,满足现代企业对全球性的管理人才的需求。管理教育的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进行结合的过程。这种教学设计上的国际化,一方面可以通过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引入国际化的课程和案例来实现,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学生培养的国际化(加强学生的国际交流、国际化思维训练以及多元文化的学习)来实现。

特色教育篇8

【关键词】 办学特色 师资建设 校园文化 能力驱动 工学结合 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7-023-01

奥地利酒店职业教育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奥地利国际旅游管理学院(ITM)是一所典型的奥地利酒店管理职业学院。它位于维也纳以南30公里的巴德弗斯劳(Bad V slau)镇。奥地利国际旅游管理学院(ITM)开设有酒店管理与服务、会议与事件管理、旅游、休闲与健康管理等一系列课程,以及各种短期培训、行业培训等专业课程。ITM有着独特的酒店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尤其在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信息技术应用、课程设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与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可以称之为酒店教育成功的典范,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国际旅游管理学院(ITM)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所有专业教师均有旅游酒店行业的背景,有着多年酒店和旅游行业的工作经验。有些教师来自于ITM学院的合作伙伴企业,有的教师很还担任着酒店企业的管理职务。这些有着丰富酒店行业经验的教师组成了ITM学院高水平的师资团队。

二、独具匠心的校园文化建设

在国际旅游学院,我们见证了其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很值得我们借鉴。ITM学院不仅仅重视学生酒店服务专业技能方面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且还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酒店教育中的作用。ITM学院除了环境优美、设施设备先进外,校园及教室的文化布置也颇具特色。在校园走廊、休闲区域、实训餐厅等区域都挂有当地艺术家的精美作品,从而在校园营造出高雅的艺术氛围。

三、信息技术在酒店教育教学中的成功应用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就是利用电子的和数字的媒体,指的是通过电子媒体的所有信息沟通,传播,以及学习材料。现代信息技术在酒店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以电脑和网络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为酒店教育提供了便利和平台。当今的学生是数字时代的一代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信息化已经深刻地影响着酒店行业和酒店教育。ITM学院十分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酒店管理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ITM学院具有完善的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学校除了有专门信息中心外,WIFI覆盖了整个校园内,包括教室、休闲大厅、餐厅、实习实训练场所等都可以享用学校的免费高速网络借口。

四、以能力为驱动的酒店课程设计

1. 酒店专业的能力标准。根据ITM学院的酒店课程设计,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必须发展的能力包括以下各个方面:精通酒店管理及市场营销;沟通技能;团队合作能力;英语能力;对客人的服务能力;熟悉当地文化;厨房烹饪技能;餐厅服务能力;信息技术;领导能力;项目开发能力;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敬业精神与创业精神;把握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等。

2. 酒店专业三级能力标准。在ITM学院的课程体系中,根据能力的复杂程度、能力的转移程度、以及承担责任的大小,可以依次将学生的专业能力分为一、二、三级。一级能力为低级的专业能力,三级能力为高级的专业能力。具有一级能力的酒店管理学生,已经拥有基本酒店服务与管理知识与技能,主要做日常例行的酒店服务工作。从上司那里获取指令,遵照执行。他能够承担自身工作上的责任,并且能够制定工作目标,负责工作进展情况。

在第一学年,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要达到这样的能力标准。拥有二级能力的学生会应用已经学会的相关酒店服务与管理的知识,在复杂情况下能根据上司的指导或已经掌握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工作,能够主动探索工作中遇到的复杂问题。在第二学年学生就要具备这样的能力。

四、成功的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

ITM学院的另一特色是其成功的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学校的酒店专业开设有烹饪技术、前厅服务、餐饮服务、酒水服务,客房服务等专业课程。学校有完善先进的酒店前厅服务实训室、标准的厨房烹饪设施设备、餐饮服务实训室、客房服务实训室等设施设备。这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训场所。ITM学院为学生提供最良好的学习训练环境。ITM学院有一个三星级的实训酒店,从而使学校和酒店融为一体。这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校园内专业实训场所。

五、良好的校企合作与实训基地建设

ITM学院已经建成广泛的行业联系、校企合作、以及实训基地。ITM与奥地利多家酒店、葡萄酒生产服务企业、咖啡生产服务企业、会议中心、旅游公司、巧克力公司、矿泉水公司等都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这些行业合作伙伴及企业为ITM学院提供了充足的行业共享资源,成为ITM学院可靠的实训基地。ITM学院的实训基地为专业教师提供了真实的教学平台,成为教师获得最新行业信息的重要来源。同时,这些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可靠的实习实训基地。部分的专业实训课就是在这些实训基地里完成的。

特色教育篇9

曾国藩家庭道德教育思想和举措集众家之长,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又独树一帜形成了以培养读书明理的君子为目标,家庭道德教育中以因材施教为原则,以严谨丰富的家书教育为手段,注重知、情、意、行的全面的鲜明特色。

关键词

曾国藩;家庭教育;特色;道德

曾国藩依靠科举制度走上仕途,侍奉过三朝君主,恩宠有加,但其两个儿子并未继承父业,曾国藩也未强迫他考取功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灵活性和独特的教育理念,彰显其显著的家庭教育特色。

一、以读书明理之君子为教育目的

家庭道德教育的目的决定了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明确家庭道德教育目的无疑对施教者选择合适的施教内容起到了决定作用。曾国藩的仕途可谓是一个成功者,官居高位的他在写给九岁纪鸿儿的信中确说: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孙走向仕途,但是曾国藩并不希望纪鸿儿为多大的官,曾国藩只希望他能够成为读书明理的君子[1]11。我们不难从曾国藩对子孙的殷切希望中看出其将子孙的教育定位在哪里。他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中十分注重培养子女的学识,为学占据了其思想体系的重要位置。其“读书明理之君子”为目的的思想与“读书为官”严重相悖,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是不多见的,这正是曾国藩家庭道德教育思想的闪光点,也是曾国藩家庭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色[2]28。曾国藩为什么以“读书明理之君子”为家庭道德教育的目的,其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他本人受到传统家训文化的深刻熏陶,曾国藩比较推崇且经常熟读的家书有《颜氏家训》《聪训斋语》《庭训格言》等等[3]37,这些家训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要求提升自我,进行自我人格完善的。二是身居官场的曾国藩对官场环境的了解,他深知官场中政治斗争相当激烈,“官场险恶,祸福无常”的道理在他心中犹如明镜,在其看来“为官”并非人生经历中的上上之选。曾国藩心中对子孙的期望就是希望他们能够成为明理的君子,从事何种工作皆无所谓。为了给子女营造读书明理的环境,其在家中收藏大量书籍以便子孙阅读,并不留财产给儿子,让其一心一意读书向学,以成为广读书、知事理、为君子的人才。

二、以因材施教为家庭道德教育原则

曾国藩在弟妹子侄的道德教育中倡导的是个性教育,他会根据他们的兴趣和本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对策。首先他非常尊重个人的兴趣爱好发展,他认识到“从前教诸弟,常限功课”,那是“强人所难”,未按他们兴趣施教,而是采取过多的限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所以,对于儿子的教育他没有强求他们考取功名,而是通过有益的引导,培养他们的兴趣发展,对洋务感兴趣的曾纪泽成为清朝著名外交家,对数学感兴趣的曾纪鸿成为近代著名的数学家。其次曾国藩能洞察到弟妹子侄的本性进行区别教育,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例如九弟贪财,喜购置田宅,此做法不对,在深知九弟本性并明白自己不能完全阻止他的行为时,曾国藩采取了劝说的方法对九弟进行教育。总之,曾国藩可谓用心良苦,对弟妹子侄的教育可谓做到了有的放矢,是真正的因材施教。这种施教方法也让曾国藩收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其弟妹子侄大多成才。

三、以严谨丰富家书教育为家庭道德施教手段

书信教授是曾国藩家庭道德教育施行的手段。书信的特点是使用书面语言,这种语言对思想的表达更细腻、更亲切、更准确、逻辑性强,有口头语无法表现、无法替代的作用,并且可以多次阅读和长期保存。除以上特点外,曾国藩所写的家书还具备以下两个特点:首先,书写特别仔细,内容严谨。一向以严谨作风行事的曾国藩,在其写给家人的书信中得到了印证。无论是书写的字体、还是表达的逻辑都是十分严谨,读过曾国藩家书的人都给予了认同和肯定。其次,书信内容全面。其每封书信皆是有感而发,绝非报平安之类的应付了事。这些书信承载着向其子弟传递曾国藩智慧结晶和人生经验的使命,更是承载着对弟妹子侄的道德教育的重任。他做到了“长兄如父”,对弟妹们进行了大量的孝、勤、俭等家庭美德教育。曾国藩家庭道德教育思想施行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家书的教育功能的发挥,家书既联络了情感又施行了道德教育思想。他的弟弟们深受熏陶,皆有长进,最后都成为了维护清王朝统治的主力。尤其是九弟曾国荃从家书中得到了更多的指导,故最有作为,他文武双全,官至总督。长子曾纪泽受到父亲的家书教导多而具体,故人品端正,学问渊博,诗文书画俱佳,又自学粗通英文,成为清末著名的外交家,这些都与曾国藩家书仔细、内容严谨全面不无关系。

四、家庭道德教育过程注重知、情、意、行全面培养

家庭道德教育过程是指在施教者有目的精心教导下,受教者积极主动地进行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优良道德的过程[4]104。受教者的道德培养过程由知、情、意、行等四个因素构成。曾国藩家庭道德教育过程中坚持“道德知”和“道德行”的合一,兼顾“道德情”与“道德意”的培养,并突出“道德行”是符合道德教育规律的。事实上,曾国藩在写给弟妹子侄的家书阐述了大量的家庭道德教育内容的同时,他也非常重视家庭道德过程[5]101,如“早起”这一事上就可以看出。曾国藩写信给儿子曾纪泽,讨论关于“早起”的话题。其指出,清朝历代皇清晨四点起床,保持两百年不变。曾国藩的太爷爷衍胜、爷爷曾玉屏都是天未亮就起床,冬季一般读书一小时才见天明。接着他又举了他父亲、曾纪泽的爷爷“早起”的事例,他说,你爷爷没到黎明就起床,如有事起床更早,每晚都会起那么一两次,这种情况你也见过的。之所以跟曾纪泽介绍“早起”的事例,主要是说其曾家有“早起”的家风[6]17,其要求成年的曾纪泽要继承家风,作出表率。首先,曾国藩以朝圣至其列祖,以宏至微、以远至近来的促使其儿形成“早起”的道德认知,可谓是在对其子女的家庭道德教育做了缜密思考。其次,现身说法,父亲身体力行,每日早起,你为什么不能坚持,培养儿子的道德意志,最后希望儿子付出行动,带领新媳妇每日早起,要求儿子道德实践。

作者:曹虹 陈玉峰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档案馆

参考文献

[1]刘兴邦.论曾国藩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3(3).

[2]童中平.论曾国藩家庭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与经验来源[J].船山学刊,2006,60(2).

[3]严俊杰,黄正泉.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J].船山学刊,2007,66(4).

[4]吴变英.浅析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3,21(6).

特色教育篇10

关键词:新加坡;成人教育;特色

作者简介:王晓敏(1981-),女,山东青岛人,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陈 磊(1969-),女,山东聊城人,曲阜师范大学学工部助学贷款办公室主任。

中图分类号:G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1-0059-02

新加坡国土狭小,自然资源匮乏,然而自1965年建国后,其经济发展迅猛,仅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就跃居亚洲经济“四小龙”之首。究其原因就在于新加坡非常重视教育,树立了“教育立国”的方针,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更为重要的是新加坡十分重视成人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

一、方向明确:国家政策法规明确规定发展方向和目标

新加坡政府以“教育立国”的方针指导成人教育事业,明确规定成人教育的方针与改革目标应立足培养本国人才,加快培养速度,注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适应多向型、高层次、高科技生产项目的需要,促进经济稳定、持续、高速发展。新加坡政府把发展成人教育当作发展经济的原动力,摆到各工厂、企业、事业单位极其重要的位置,并采取了一系列强硬的措施乃至法规,强力推行成人教育工作的发展。新加坡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对成人教育的组织管理机构、教师培训与管理、经费拨款等各方面内容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新加坡的成人教育活动完全按照法律行事,一切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保证了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新加坡的成人教育有国家政策和法律双重保障,是东南亚国家中抓得最出色、最有成效的,这也是该国经济发展最快的一条重要经验。

二、体制完善:高效的培训管理机构和多样化的培训中心保证其多元发展

新加坡政府1972年成立了生产力局,隶属劳工部,后属贸工部,是全国最大的成人培训法定机构,主要负责培训企业员工,国家每年拨款给生产力局1000多万新元用于培训。1979年国家又成立了工业职业培训局,隶属教育部,由教育部次长兼该局局长,下设15个训练学院,27所培训中心,并领导各行业、社团举办的培训中心,主要负责组织就业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在职职工的技术、文化训练及国家定标的一、二、三级技术工人考核、发证工作,政府每年拨给工业职业培训局培训费1亿多新元。新加坡除了这两大成人教育管理机构外,还办有公务员培训中心,负责训练政府的公职人员;国家经济发展局,负责组织跨国公司职工或高科技企业职工出国培训;国家教育学院,负责所有教师岗前和在职培训,所有中小学教师,不管什么学校毕业,不经过教育学院法定时间的特殊训练,均不能上岗就教。政府在直接举办成人教育学校的同时,也积极挖掘蕴藏于社会的培训潜力,倡导行业培训和社区培训。如各行业工会一般也办有不同目标的培训中心,中华总商会的培训中心每年训练的员工达3000多人。属于政府的政策教育、时事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以及个人兴趣的培训,则通过人民协会下的100多个民众联合所,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多样化的培训中心保证了新加坡成人教育的多元发展,使其内容丰富,前景广阔。

三、经费充裕:政府保证成人教育充足的经费,并且通过法律强制融资

经费是成人教育事业发展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也是改进教学设备的基础。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对成人教育事业的经济投入,为其发展承担大部分经费,每年投入2亿新元以上,主要用于国家设置的半官方的成人教育机构的办学,如提高教师工资、改善办学条件等。新加坡政府除了每年由国家拨款发展成人教育外,从1979年起,通过向企业集资建立了技能发展基金。政府规定,企业要为每月工资不满750新元的职工向国家交纳相当于该职工工资1%(1979年开始时为4%)的金额,由生产力局掌握作为培训基金。到1985年,技能发展基金已积累到4亿多新元。生产力局把这笔基金用于资助职工参加培训,职工可获相当于学费总额30%-100%的资助。企业举办培训班,向国家生产力局申请后批准办学的,国家生产力局在技能发展基金中拨给办学补助费,数额一般是办学所需经费的30%-70%,用于训练月薪750新元以下的工人;企业不办培训班则得不到补助。私人企业举办培训班,生产力局也可为之提供训练设备和资金补助。充足的经费保证了成人教育教学设施先进,教学手段现代化,而且使所有成人教育工作者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正如一位国家生产力局的官员说:“在成人教育经费上,我们不用担心,通常情况下,我们要多少,政府就给多少。我们所着力的是如何提高培训质量,加快与加大培训速度,尽快提高人的素质,为国家经济腾飞做出更多的贡献。”

四、德育教育完备:技能培训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全面提高学员素质

新加坡政府对公民道德教育十分重视,并实行全面干预。新加坡把道德教育提高到关系国家命运的高度,由政府首脑和国家最高领导机构亲自提出意见和要求,组织专门机构做出决策。新加坡成人教育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将技能培训与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其重点之一就是对成人学员灌输德育教育,使其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新加坡的各种培训都灌输国家兴衰与个人利益关系、各尽所能与个人品质的教育。他们提出了“人的品质决定产品品质”和“品质优越,生活优裕”的奋斗目标。国立大学校外培训系一位先生说:“如果国民都是自己顾自己,这个国家是没有希望的。所以我们各类成人教育,都安排国家意识、人际关系的教育。”由此可见,新加坡的成人教育十分重视学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将其放在教育培训的首位,为其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新加坡在国土资源贫乏的情况下,经济发展迅速的根源就在于其高素质国民形成的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五、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实行高标准、高待遇、严管理

新加坡的成人教育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很高,而且必须定期参加定量培训。教育部规定:教师每年必须参加10小时的在职培训;每五年教师将参加三门核心进修课程的学习,以确保教师能赶上发展的步伐,特别是其相关专业领域的发展;具有中级职称以上者,两年内可以出国一次,或培训,或考察,或学术交流。教师进修提高所需费用均由学校支付。除此之外,成人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很高。第一、二类成人教育机构的教师,其待遇与国家公务员相当,是按职称确定基本工资:一般初级职称者月薪0.2-0.4万新元,中级职称者月薪0.4-0.8万新元,副高职称者月薪0.8-1.2万新元,高级职称者月薪1.5-2万新元。企业培训机构的教师,其工资与企业科技人员相当。除工资外,每年年底发奖金,其数量相当于两个月工资。这是根据工作实效来发的,成绩突出者,奖金多,否则无奖金或奖金少。在新加坡谋得教师职位不容易,而且政府对教师的管理非常严格。教学不认真、不负责的教师要被学校解聘,教师不能从事第二职业,即使是业余时间做家教,也必须经过批准,且每周不超过六课时。高标准、高待遇和严管理的要求使新加坡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很高,专业知识扎实新颖,态度认真负责,全心全意为学员授课。

六、办学方向实用:适应市场需要办学,取得双赢效果

新加坡的成人教育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办学。新加坡正处于资本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移的时期,为这种转移服务,成人教育突出高新科技培训,如电子电气工程技术、光学工程技术、自动化工程技术、精密机具、电脑等,从而为提高科技水平、发展高科技产业提供了人才保证。新加坡成人教育没有指令性计划,企业也不在工作时间安排职工参加培训,但各级各类培训十分火热,这主要是因为成人教育机构适应市场需求,面向市场办学。其办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企业建立“伙伴”关系,根据生产发展需要确定合作项目,有偿地为企业培训职工;二是培训机构“找米下锅”,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根据社会需求设置课程,广泛宣传,吸引职工自愿报名交费参加培训。此外,各类成人教育机构在教学上均不设专业,只设课程,每门课程分若干单元讲授,课程考试及格发结业证,实行学分制,学习时间可长可短,课程可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选择,学分满即毕业。而且教学内容五彩缤纷,既有职业技术培训,也有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国立大学校外教育系开设52门课程,从琴棋书画到时装首饰设计,从哲学到诗词写作,从股票投资到按摩保健,无所不有。根据市场需求办学,既保证了成人教育学员所学知识的有效性和创新性,也保证了成人教育机构的利益,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七、激励机制健全:充分调动成人教育机构、教师和学员积极性

新加坡政府对成人教育事业采用激励机制促进其发展,主要通过对成人教育组织机构、成人教育教师和学员三方面进行奖励。一是奖励组织有效的成人教育机构和单位。国家生产力局对保送员工参加学习的单位企业领导更加重视员工的培训。二是奖励优秀的教师。新加坡教育部通过教师总统奖,公开表彰模范教师,并通过将他们的事迹在媒体上公布等举措来提升教育服务业在公众中的形象。2001年4月,新加坡教育部了教育服务业职业发展和生涯计划,其中包括三个方面: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力。2002年起,随着优秀教师选拔新制度的建立以及在学校成倍增加的高级教师职位,教师将有望获得更多的晋升机会。三是奖励学习成绩优秀的员工,对其给予高额奖学金,使其免除经济负担,保证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世界62个国家教育概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耿欣,李晓岚.世界通览(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卷)[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周冬.新加坡非学校系统的职业技术教育[J].理论界,2000(1).

[4]罗开贵,魏成松.新加坡成人教育考察报告[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4(1).

[5]张雅光,赵艳芹,田玉敏.新加坡的教育发展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2(11).

[6]卢晓中.论新加坡教育发展策略的若干特征[J].外国教育研究,1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