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5:14:00

特色农业论文

特色农业论文范文篇1

(一)农民参保意识较弱。

由于相关部门和保险机构对特色农业保险宣传不足,使农户对特色农业保险缺乏必要的、足够的了解,只是随大流,人家投保自己也投保。有的农户认为保险公司在宣传时存在着误导倾向,心存疑虑,影响了投保积极性;有的农户存在极强的侥幸心理,认为购买保险是加重负担,交了保费如果没有遇到灾害,反而增加不必要的支出,甚至认为当年不出险,保险公司应该退回部分保费资金或者应在其他方面予以补贴。

(二)保险公司积极性不高。

一是农业保险业务盈利水平低。农业生产面临不利气候、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发生灾害的频率高、范围广、损失大,增加了农业保险的风险,赔付率较高。如2013年龙泉市开展食用菌保险共收取保费103万元,但当年理赔支出119万元。二是不能体现“大数法则”。特色农业保险仅仅是针对某个县域内的某个特色农业产品进行保险,投保数量少,保费收入低,无法很好地体现保险的“大数法则”,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和承担的理赔压力更大。三是险种开发困难。面对众多的特色农业产品,保险公司面临险种开发的困难问题。险种开发不足,不能满足农户投保的需求;开发更多的险种,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效果却不一定理想。如衢州市开展金针菇保险,因金针菇生产的特殊性以及保障水平等因素,农户无人问津,保险公司只得停办该险种。四是定损理赔困难。保险公司基层网点较少,人力不足,特色农业种类繁多,生命周期各异,价值确定困难,导致特色农业保险的定损工作更加复杂而困难,影响了理赔工作的及时到位,影响了农户投保积极性,导致特色农业保险业务萎缩。

(三)财政支持力度不足。

为鼓励各地自主选择开展特色农业保险,浙江省财政按照“以奖代补”方式给予一般地区20%、欠发达及海岛地区30%的保费补贴,县(市、区)财政也同比例进行补贴。由于特色农业保险不在中央财政保费补规范围内,投保农户需要自交40%—60%的保费,一部分农户认为保费负担较重,失去了特色农业保险的投保积极性。此外,有的地方财力困难,预算没有安排配套保费补贴资金,也使特色农业保险无法大规模地开展。

二、开展特色农业保险的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市场化程度。

特色农业保险由省县(市、区)财政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因而带有一定的政策性,而政策性保险需要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要政府积极鼓励试点工作的开展。但一旦走上正常轨道,各级政府应由直接参与转为间接引导,提高政府运用保险手段来加强农业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管理能力。政府要帮助和促进保险公司这个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加强工作网络建设,做到农业保险基层网点“乡乡镇镇”全覆盖,加强科学数据模型的研究与应用,完善承保理赔制度,防范道德风险,提高保险服务能力,让保险公司真正承担起宣传发动、承保理赔和风险管理的职能。保险公司要加快建立一支专业化农业保险队伍,有效解决面广量大的定损理赔压力,不断提高保险服务质量。

(二)努力提高农户参保积极性。

严格把握各项政策,坚持农户自愿参保原则,不可轻易挫伤农户参保的积极性,既不要搞强迫命令而损害农户利益,也不要随意承担农户自缴费部分,积极提升农户参加特色农业保险的意愿,培养和提高农户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充分调动农户参保积极性。要逐步增强惠民力度,并真正将政策落到实处,不断提高特色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要根据《农业保险条例》规定,对与承保保险公司签订协作保险协议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农经中心等单位和非公务员身份的乡镇、村农业保险协保人员支付一定的工作经费,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帮助保险公司增强勘查理赔能力,提高保险服务水平,有效保障投保农户的合法权益。

(三)发挥农业保险与农村金融协同效应。

农村资金需求旺盛,一旦发生农业生产风险或市场风险,农户或农村企业损失惨重,无法及时归还银行贷款。因此,要优化配置农村金融资源,实现财政、保险与金融共赢。根据农业生产资金需求周期与特色农业保险周期基本一致的特点,努力探索农村信贷与特色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把农户是否参加特色农业保险作为享受各类政策扶持、信贷支持的重要条件,对参保者在财政支持、贷款等方面实行优惠、优先。银行要根据农户特色农业生产规模及特色农业保险参保情况发放贷款,财政对银行的涉农贷款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助,有效促进涉农贷款、农业保险和财政资金的良性互动,提高农户参加特色农业保险的积极性。

(四)完善财政保费补贴政策。

一是加大财政保费补贴力度。近年来,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保费补贴力度,重视支持农业保险发展。在中央财政支持15个主要农业产品保险发展的同时,应该鼓励地方政府开展特色农业保险,并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省与县(市、区)财政应该将特色农业保险保费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并逐年有所增加。二是实施差异化的财政补贴政策。要针对各地财力等情况设置不同的保费补贴分担机制,即对不同特色险种采取不同的保费补贴比例,对不同风险地区采取差别化保费配套比例,对农户选择不同的保障水平给予不同的保费补贴(对高保额给予高补贴,对低保额给予低补贴),并鼓励市县(市、区)政府根据当地风险程度,在省定保费补贴标准的基础上,再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以进一步提高农户参保特色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三是实施精细化保费补贴资金管理措施。要提高财政预算准确性,规范保费资金管理,做到保费补贴审核规则清楚,部门工作职责和操作流程明确,并及时拨付财政保费补贴资金,减轻保险公司理赔压力。

(五)加大对农业保险的税收支持力度。

特色农业论文范文篇2

1.1认识不到位

一些村镇干部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发展高山特色农业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繁荣农村经济方面的重要作用,由于认识不足,导致没有将发展高山特色农业相关工作作为重点来抓,没有实地调查,没有工作规划,同时也没有进行广泛有效的宣传,导致干部和群众都没有意识到发展高山特色农业带来的好处,影响了农民进行高山特色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1.2外在动力不强

发展高山特色农业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它涉及的项目繁多,例如:选择项目、制定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引进良种、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农民科技培训等。这些繁杂的工作仅仅依靠镇政府是没有办法顺利完成的,需要省、市政府甚至国家的政策扶持,包括财政、信息、技术等方面。另外,发展高山特色农业也需要全镇各个部门加强联系,团结协作,共同推进高山特色农业发展。

1.3管理不完善

目前,阿旺镇高山特色农业发展仍旧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经营模式,没有形成规模化,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由于都是单打独斗,因此,各家各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就比较低,一旦出现问题,就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同时,市场发育也不够完善、市场信息也比较缺乏,农民很难预测市场,非常容易造成损失。农业技术推广也没有实现全覆盖,技术服务跟不上发展进程,严重影响了高山乡特色农业的发展。

2加快阿旺镇高山特色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2.1提高认识

利用得天独厚的山区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高山特色农业,是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选择;是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体现比较优势的客观要求;是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发挥农业基础优势的实现形式;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方式。意识到发展高山特色农业的这些作用,我们有必要提高思想认识,将发展高山特色农业作为重要工作提到日程上来,要齐心协力、献计献策,为高山特色农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健全特色农业发展组织保障体系。建立特色农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领导,高效决策,科学调度,精心实施;二是加快推广农业产业规模化生产;三是全力实现农业产业市场化流通。

2.2加强项目建设

为了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打造现代农业品牌,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调整农产品结构,激发农业发展活力,需要始终将做强、做大、做优项目建设作为推进阿旺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结合阿旺镇的实际情况,为发展高山特色农业,应该着力发展以下几个农业项目,包括:一是大力推进坡改梯建设;二是积极推广项目富农工程;三是全面推行“一村一品”工程。

2.3加强帮扶力度

特色农业论文范文篇3

摘要:我国是农业巨灾频发且后果较为严重的国家,农业巨灾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农业巨灾保险体系,农民面对农业巨灾,缺乏基本生产和生活的保障。我国应借鉴国外巨灾保险发展的先进经验,加快农业巨灾保险的立法工作,建立多层次的风险分散机制,建立农业巨灾保险基金,逐步构建完善和谐社会下的巨灾保险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是一个农业巨灾频发且灾害后果严重的国家。建国以来,一般年份,全国受灾农作物面积一般在40万一4700万公顷,倒塌房屋300万间左右。再加上其它损失,每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00亿一500亿元人民币,大灾年份损失更加严重。进入20世纪90年代,农业巨灾发生机会多,成灾频率高,损失巨大。2008年初,中国发生了5O年一遇的雨雪冰冻灾害,农业遭遇了巨额经济损失。在灾害所波及的21个省区市中,农作物受灾面积超过2亿亩,绝收面积超过3000万亩。而此次灾后保险赔款近20亿元占比不到雪灾总损失的2%。农业巨灾风险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一旦承保,当农业巨灾发生时,保险公司可能会面临巨大的危机,甚至会陷入破产的境地因此,研究和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关于农业巨灾风险保障的基本制度和管理经验,尽快建立而重要的意义。

二、国际经验的比较分析

本文将以国外巨灾保险的运作机制为视角,从法制建设、承保主体、风险分担和政府责任等方面进行剖析,以求为我国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农业巨灾保险制度提供宝贵的经验。

(一)健全的法律法规,为农业巨灾保险制度的运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巨灾保险推行较为成功的国家都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条例,使整个保险制度能够依照具体的法律条款来建立实施。这为本国巨灾保险的成功运行提供了有力保证。美国国会先后颁布一系列法令,以此来促进本国巨灾保险业的发展,比如《联邦洪水保险法》(1956)、《全国洪水保险法》(1968)、《洪水灾害防御法》(1973)、《洪水保险改革法》(1994)等。日本政府也颁布了与巨灾保险相关的法令,如《灾害对策基本法》、《地震保险法》等。1966年日本国会制定了《地震保险法》和《地震再保险特别会计法案》。后来为鼓励居民投保地震险,日本政府又颁布了《地震保险相关法律》、《有关地震保险法律施行令》等法令。欧盟成员国中,法国、挪威、西班牙、瑞典和土耳其等国建立了强制性巨灾保险体系,通过立法手段要求符合某类条件的投保人必须购买。法国于1982年7月颁布了《THEFRENCHNATSYS—TEM),建立了自然灾害保障体系。为配合强制保险的实施,1980年,挪威议会立法建立挪威自然灾害基金,并规定所有购买火灾保险的投保人必须同时购买巨灾保险,保费收人纳入基金。土耳其政府也通过立法要求所有登记的城市住宅必须购买强制性地震保险,且强制性地震保险条款全国统一,并建立了国家巨灾准备金。

(二)承保主体呈现多样化、联合化的特征

巨灾保险的承保主体主要分为保险公司主导、政府主导以及政府和保险公司共同承担三种类型。英国巨灾保险仅由保险公司承保,政府在巨灾保险体系中不承担承保责任。美国面对巨灾风险主要建立了政府主导推出巨灾保险计划和巨灾风险与资本市场相结合两种方式。日本则建立了商业保险公司与政府合作、民间经营与政府补贴相扶持的模式。新西兰的地震风险承保主体由三部分组成,包括地震委员会、保险公司和保险协会,这些机构分属政府机构、商业机构和社会机构。

(三)风险分担方式灵活多样

英国的巨灾保险由于全部由保险公司承担,并且政府也不对巨灾保险提供再保险方面的支持,因此,英国的保险公司在提供巨灾保险时,均要求政府进行大量的防洪工程建设以及提供巨灾风险评估、灾害预警、气象研究资料等相关公共品,以使巨灾保险损失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只有在政府履行了上述职责后,保险公司才提供巨灾保险。英国保险公司提供巨灾保险的风险控制主要依赖于政府进行的防洪工程以及通过商业再保险公司分散巨灾保险风险。美国政府运用财政、税收、再保险和紧急贷款,特别是采用了农业巨灾证券化等手段来分散和转移农业巨灾风险,其经营巨灾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均是NNPP的成员单位。挪威立法规定,所有购买火灾保险的投保人必须同时购买巨灾保险,保险收入纳入基金。基金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保险公司间分散巨灾风险导致的损失;二是建立针对巨灾风险的再保险机制;三是在基金与成员单位间建立一个契约以应对自然灾害所导致的损失,基金由隶属于政府的一个专门委员会负责管理。

(四)政府参与模式灵活

各国政府对于本国巨灾保险市场主要采取三种参与模式:一是自愿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巨灾保险,政府充当旁观者。在这样的巨灾保险市场上,巨灾保险保障由私人保险公司提供,进行商业化运作和管理。二是强制模式。政府在这类运作模式中直接充当主导者,巨灾保险由政府直接提供,往往采取强制保险或与其他利益相挂钩的半强制的形式。三是综合模式。在此模式中,可由政府代表、商业保险公司和学术界代表共同组成一个巨灾保险管理机构。保险公司负责巨灾保险的商业化运作,政府负责提供政策支持,建立国家巨灾准备金,寻找国际组织资金支持等。

三、对我国的借鉴

在充分吸收国外巨灾保险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笔者认为,我国应建立以商业化运作为基础,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保障,政府政策支持为重要推动力的强制性农业巨灾保险制度。在这一过程中,以下方面不容忽视:

(一)加快农业巨灾保险的立法工作,切实推进相关制度建设根据我国农业巨灾保险的市场需求、自然灾害的分布和发生情况以及巨灾保险发展的历史经验,同时考虑宏观的经济实力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在吸收和借鉴国外巨灾保险法律制度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农业巨灾保险的立法步伐,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巨灾保险法律制度。

(二)建立多层次风险分散机制,促进保险公司农业巨灾保险良性发展农业巨灾保险不同于一般的保险,其危险存在方式与正常保险风险的危险存在方式不同,其承保业务总量越大,面临的风险也越大,保险公司存在着扩大承保面和降低风险之间的矛盾,因此,农业巨灾保险的经营必须有多元化的风险分散途径。从国外巨灾保险的实践经验来看,风险分散机制是整个保险体系中不容忽视的一环,除了投资防灾工程和再保险等传统的风险控制手段外,发达国家出现了巨灾风险证券化的趋势,并利用其成熟的资本市场开发了一系列保险衍生品,增强了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因此,我国也应随着资本市场的完善和金融改革的深化,建立起多层次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三)合理定位政府角色,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和政策支持作用借鉴国外经验,合理定位政府角色至关重要。从国际经验来看,很多国家政府都直接或间接介入巨灾保险市场。因此,我国政府作为重要的承保主体之一的支持作用更多地应体现在以下方面:做好公共品的提供工作;对部分农业巨灾风险如洪水、地震等实行强制性保险,或由政府充当再保险人,由商业保险公司具体承保;建立并公布自然灾害风险景气指数,指导保险公司科学承保;利用国家财税优惠政策鼓励农户投保等。公务员之家

特色农业论文范文篇4

衡水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总面积8815平方公里,所辖范围包括市区以及下辖的10个县(县级市)。该市作为河北省起步较晚的城市,工业基础比较薄弱,高新技术产业匮乏,主要以农业经济为发展主体。根据相关土地调查数据显示,衡水市土地总面积1325.68万亩,其中农用地1044.68万亩,约占土地总面积的78.81%;农用地中用于耕地的面积有856.34万亩,占比高达81.97%。同时,截至2012年,衡水市总人口为44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高达340.2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7%252。2011年衡水市被列入河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其中有9个县(除饶阳县和桃城区外)被列入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因此,衡水市农业人口较多,农业经济对全市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虽然近年来衡水市经济社会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资源和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该市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进一步发展该市特色农业经济,减少对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需要改变农业发展方式,鼓励和发展具有特色性和高效性的生态农业。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著名学者韦里克针对企业进行战略研究和竞争分析时,提出了SWOT分析法。该方法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环境和条件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优劣势,而外部因素则包括研究对象面临的机会与威胁。通过对内外部因素进行全面和系统的分析,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及对策等。本文基于上述思想,对衡水市生态农业的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进而为加快该市生态农业发展提出可参考的对策建议。

二、衡水市生态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S)分析

1.自然资源优势衡水市地处河北冲积平原,地势自西向东北缓慢倾斜,境内拥有华北平原上的“一颗明珠”美誉的衡水湖,河流水系分布较广。同时,衡水属于大陆季风气候区,为温暖半干旱型,四季气候特点分明。土壤类型主要以土层深厚的潮土为主,全市潮土亚类面积达43.40万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的62.10%。此外,衡水市在矿产、油气和地热等资源方面也具备一定的优势,农业资源主要包括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花生、蔬菜、家畜等。自然资源优势为衡水市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有利于该市新型生态化产品的开发、对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技术的改造与推广等,进而推动该市快速形成现代农业体系。

2.特色产业优势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经过多年的努力,衡水在建设农业强市,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性的成就。例如饶阳蔬菜、安平生猪、阜城西瓜、深州蜜桃等传统产业近年来发展较快,形成了特色优势,受到了市场的青睐。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方式的变革,为应对传统农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矛盾,衡水市也在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围绕特色产业,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园区和合作社,例如邓庄农业园区、武强现代农业示范区、饶阳蔬菜百里长廊等。这种特色产业优势为衡水市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先天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促进了该市生态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劳动力成本优势由于历史条件原因,衡水市工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无形之中形成了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根据相关统计数据,2012年衡水市总人口为44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高达340.2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7%。以城镇人口占比作为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2012年河北省城镇化率为46.8%,其中唐山市、石家庄市和廊坊市均超过了50%,而衡水市城镇化水平最低,仅为41.39%,较全省平均水平和唐山市分别低5.41和12.21个百分点。这说明衡水农村地区还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亟需往城镇进行转移,在劳动力成本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4.区位优势石黄高速、衡德高速等6条高速公路,G106、G307两条国道,S040、S302等12条省道,以及京九铁路、石德铁路等8条铁路都经过衡水市,使之成为贯穿东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同时,衡水市也是环渤海经济圈、首都经济圈以及冀中南经济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较为突出的区位优势对该市生态农业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都提供了一定的支撑,推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5.文化优势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应着不同层次的文化,经济与文化之间相互依存,文化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发展生态农业需要以生态文化作为思想支撑,指导和引领人们在取得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衡水市作为燕赵文化和齐鲁文化的交汇地,曾涌现出董仲舒、高适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因此,衡水市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也有着文化方面的优势,例如董仲舒思想中的和谐、重民等思想理念对该市生态农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劣势(W)分析

1.经济实力薄弱衡水市是河北省起步较晚的农业城市,受建市时间短、历史欠账多和资源基础条件差等因素影响,该市工业发展落后,缺乏高新技术产业,整体经济实力较全省及其他城市比,呈现出较为薄弱的态势。2012年衡水市生产总值实现1011.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0.5%,三次产业对经济总量的贡献率分别为18.7%、51.7%和29.6%,但是该市的整体经济仍处于全省11个地级市的后三位[1]。宏观层面上,以GDP总量作为衡量指标,2012年河北省各辖市中,GDP总量最高的是唐山市,为5861.6亿元,最低的是衡水市,仅1011.50亿元,唐山市经济总量约为衡水市的5.79倍。微观层面上,以人均GDP作为衡量标准,2012年河北省各辖市中,人均GDP最高的是唐山市,为79526元,最低的是邢台市,约为21410元[7]。而衡水市人均GDP22907元,处于倒数第二位,仅比邢台市高1497元,却比唐山市低56619元。可见,无论是从宏观还是从微观层面看,衡水

2.技术水平落后当今社会,随着科技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技术状况的好坏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尤其对生态农业这种需要依靠高科技作为支撑的产业更是至关重要[1]287。虽然近年来衡水市政府加强了对科学技术的支持和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措施,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生态农业发展的目标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2011年,整个衡水市只有473人从事与农业相关的科技研究、技术服务以及地质勘查,而从事与生态农业相关的科技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可见,科学技术水平的落后成为了制约衡水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3.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衡水市虽然是个农业大市,但其农业产业化水平并不高,龙头经营组织数量少,缺少规模性的龙头企业。根据相关统计资料,2011年该市龙头经营组织总数只有110个。这些经营组织中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仅有25个。企业规模偏小、数量少导致了企业经济效益偏低,制约了对农村地区的辐射,并且很难带动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整体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直接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使得本来具有知名度的一些生态农产品因规模小而占有较低的市场份额。

4.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农业的持续有效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是生态环境得以保护的重要体现,二者相互影响。近年来,虽然衡水市也在积极不断地进行生态保护机制的创新,制定和实施污染减排措施,但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仍较为严重。根据国家环境保护部公布的统计信息,2013年5-11月衡水市始终处于空气质量最差的10个城市中;同时2013年全年中该市空气质量有10天优,69天良,127天轻度污染,59天中度污染,65天重度污染,33天严重污染,超标天数比例高达78%[8]。

(三)机遇(O)分析

1.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发展契机自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地位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此的高度重视,而生态农业建设则是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和矛盾的重要途径,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环境质量和健康水平也在逐渐关注。因此,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其核心概念之一就是生产生态产品,而生产生态产品也就意味着需要大力发展生态产业,这为衡水市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以绿色需求为市场发展前景随着人类生活水平和消费观念的不断提高与转变,追求绿色生态产品、进行绿色消费成为21世纪的一大特色潮流。同时,人们越来越关注身心健康,开始加大对休闲娱乐的关注,积极参与生态观光旅游活动。可见,无论是物质消费还是精神消费,未来我国消费市场主要是以绿色需求为主。近年来,衡水市凭借自身特色农产品、衡水湖等自然生态观光区等优势,一直作为整个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供应农产品与观光旅游等服务的重要基地,加上人们对特色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亟需更多的生态产品供应量,这为衡水市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3.以新型城镇化为发展载体由于新型城镇化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城乡统筹为原则,强调绿色低碳、生态节能等基本理念,所以城镇化建设中必然会涉及到生态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提高技术水平来促进生态产品的生产、加工以及销售,而且还需要一定规模的生产要素等。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可以通过充分发挥城镇的聚集和辐射功能,汇集高素质的人才及先进的技术,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促进生态农业做大做强。此外,我国城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就是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不断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因此,衡水市生态农业要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作为发展载体,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积极作用,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4.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发展平台2012年衡水市武强县被列为第二批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成为该市首例,并且该批农业示范区中河北省也仅有4个。为了充分发挥示范区的积极效应,该区已经筹划并正在实施高标准、大板块、大循环建设北大洼1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在蔬菜、奶牛等特色产业方面初现规模,并且国内外知名农业龙头企业也相继入驻。因此,要鼓励和扶持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制定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发展实施方案,从整合资源、拓展功能入手,使其成为发展衡水市生态农业的新平台,进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水平。

(四)威胁(T)分析

1.相关政策制度不够完善制度经济学强调了制度和观念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因素,其创新和变革是经济长期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政策制度的不完善直接制约着经济活动的有序进行。目前,虽然衡水市政府也在积极倡导生态环保与生态发展,但主要是围绕衡水湖和城镇进行植树造林,建设森林公园和林业园区,关于生态产业制定的战略和采取的措施较少。现有的政策制度也仅限于节能减排、控制污染物排放等工程,与生态农业发展有关的政策制度还不够全面,有待进一步完善,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该市生态农业的推进与发展。

2.生态环境恶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主要表现在水、土地等资源的日渐短缺和空气质量状况较差等方面,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这些基础资源的需要。近年来,衡水市发展方式粗放,工业和城镇化的发展对生态环境带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例如地下水质、土壤土质污染较严重,土地资源日益短缺等。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直接造成了生态农业缺乏发展的物质资源和条件,阻碍了其规模化和高效化发展,成为衡水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威胁与挑战。

三、衡水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衡水市生态农业的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本文分别针对政府、企业和农户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便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全社会的共同力量来促进衡水市生态农业的发展,尽快实现跨越式发展,真正做到有特色和发展潜力的城市。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和健全管理体制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需要政府在该时期中对市场进行组织和管理,同时,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快速有效发展。因此,对于衡水市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和健全管理体制。根据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优劣势,结合目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制定关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短长期规划,以布局规划来引导生态农业的发展。具体来讲,由于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土地、资金、技术以及基础设施等要素的支持,因此,政府要积极制定相关支持政策来保障和满足其需要。例如生态农业的发展对技术水平有较高的要求,技术的引进或创新需要较高的成本,而这些成本一般很难通过企业或农户自身来提供,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在生态农业发展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放宽金融机构的贷款限制政策,给予企业和农户一定的优惠与补贴,以便能够尽可能降低其发展成本。

(二)发挥和强化企业带头示范作用通过龙头企业把农民生产与市场联系起来,使生态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联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使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企业可以与农民通过不同方式的链接,共同发展当地特色生态农业,拓展和占领市场份额。例如一些种植设施蔬菜这样的生态产品,一般前期投入和最终产出之间有时间跨度不等的周期,要做到生态无公害化,期间需要灌溉施肥、喷洒农药等精细的技术指导以及大量的劳动力投入等管理过程。而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委托给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去完成,政府只需适时监督资金的主要流向和项目的进度及绩效即可。对于企业本身,要着眼于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自身生态生产和经营的需要,积极引进新技术,创新自身的生产经营方式。同时,入驻示范园区的企业,要及时抓住发展机遇,结合当地政府给予的一些优惠政策和条件,充分考虑产业之间的关联来合理定位,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拓宽产业链的横纵向延伸,实现产业化和生态化经营。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依托生态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积极占领和拓宽市场,提升自身的荣誉、口碑和形象等。

特色农业论文范文篇5

农业特色经济是在特色农业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概念。

目前对农业特色经济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甚至将农业特色经济和特色农业两者等同起来。实际上两者有不同的内涵。自1995年江西省提出了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后,理论界对特色农业概念进行了广泛的讨论,①对特色农业有多种表述:胡传铃(1996)认为特色农业是相对常规农业,主要指农产品及其初加工制品,包括特种种植业、特种饲养业、特种林果业、特种水产业和特种加工业等。

②王建农等(1997)认为特色农业是具有区域地缘、工艺特色和高新技术特色农业产业的总称。

③刘志民等(2002)认为特色农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业是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开发新产品或从事具有地区特点的农业生产活动。特色农业包括都市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精品农业、水体农业、立体农业、绿洲农业、旱地农业等。

④刘成玉(2003)认为特色农业是以生产特色农产品为目标的农业形态。

⑤上述对特色农业的表述看出,特色农业的核心目标是农产品,是一种以生产特色农产品为目的的农业生产活动,特色农业中强调的“特色”都是地域自然资源禀赋。农业特色经济是在特色农业基础上提出的农业经济发展新理念。目前,对农业特色经济的界定有:孙赛英,陈红儿(2003)认为农业特色经济是指一区域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竞争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力和生命力的与其他区域有明显不同之处的经济,农业特色经济的“特”最终是以农产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⑥周应堂,韩美贵(2006)认为农业特色经济是在一定时空内以特色为前提,以企业为基础,以产品、质量、品牌、技术、效益、规模为基本要素,在区域内外所形成的良好印象的综合体。⑦农业特色经济与特色农业的区别在于:

(一)特色农业是以生产特色农产品为目的的一种农业生产活动,而农业特色经济是将特色资源商品化,并通过对特色商品生产、营销、精深加工。品牌树立及维护等一系列活动所形成的一种经济综合体;

(二)特色农业的“特色”一般仅局限于地域的物质资源禀赋,而农业特色经济的“特色”包括地域物资资源禀赋、技术和人力资源因素、文化因素、品牌因素、市场因素、企业、企业集群和企业家因素(周应堂、韩美贵,2006);

(三)特色农业的核心目标是生产特色农产品,而农业特色经济的核心目标是形成聚集特色产业集群的农业特色经济区。

(四)特色农业的发展依赖于比较优势,农业特色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农业特色经济可定义为:农业特色经济是以一定地域内物质资源禀赋和技术、人力资源优势为基础,将区域内农业资源商品化,品牌化而形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成的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聚集的区域经济综合体。农业特色经济可以是以特色农业生态资源、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形成的特色品牌和特色产业为依托所形成的区域经济综合体。

二、发展农业特色经济的必要性和意义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是由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内在客观趋势决定的。1997年党中央在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中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供求结构变化,由全面短缺转向普遍过剩(农业部软科学课题组,2000),需求数量达到饱和期,对质量要求提高,品种要求更加多样化(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0~2001)。农产品供求的变化导致了农业发展由主要受资源制约转变成主要受市场需求制约(孙赛英,陈红儿2003)。

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是由农业竞争国际化的外在环境推动的。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之后,农业生产面临着激烈的国际化竞争环境。一方面,许多国家为保护本国的农业生产,巩固农业在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设置和提高农产品技术壁垒。另一方面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我国的农产品总体质量不高,很容易受到外国技术壁垒的阻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存在农药残留、化肥残留、重金属、商业品质等方面的问题。发展以竞争优势为核心的农业特色经济,克服国际竞争中技术壁垒的阻拦,适应国际竞争市场,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有利于巩固我国农业的发展随着农产品市场的日趋饱和和人们消费结构的变化,食物消费的不断升级,对农产品质量要求更高,品种要求更加丰富和多样化,通过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发展农业特色经济能更好地满足国内外消费者更高层次的需求和偏好,开拓国内外市场。

第二,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有利于推进我国农业竞争模式的转变近年来,我国农业及农产品市场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虽然发展很快,但由于供给相对过剩,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产品品种单一,经营模式雷同,大量同质产品和服务充斥市场,使得市场仍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有利于推动农业竞争模式由单纯价格竞争转向非价格因素的竞争,鼓励农产品生产者通过改进质量,发掘特色、深化加工,创新营销来扩大市场份额。

第三,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收益农业特色经济避免了价格竞争,使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通过所拥有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还可以分享生产、加工、营销中的增值利益。

第四,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有利于形成我国农产品品牌,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品牌具有很强的累积效应,不仅直接代表了特定产品的质量,性能和信誉,而且还包涵更深刻的文化内涵(翁鸣等,2003)。消费者对品牌的偏好及对品牌的忠诚,使品牌产品形成无形的壁垒效应和不可替代性,从而更具有竞争力。

三、农业特色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分析农业特色经济是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农业特色经济的发展涉及竞争优势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Michael•E•porter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获取竞争优势的三种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差异化战略、目标集聚战略;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著名的钻石理论,即通常所说的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提出,一国的特定产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四个关键环境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政府”和“机会”两个辅助因素影响上述四个环境因素。

⑧将竞争理论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农业特色经济中所谓的“特色”竞争优势本质上是一种差异化的竞争战略,形成该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四种因素有:农业生产要素条件、农产品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农业经营企业状况(见图1)。

农业生产要素条件:农业生产的要素条件包括初级生产要素条件(如气候、地理位置、劳动力等)和高级农业生产要素(如农业技术、人力资本、现代的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和基础设施等)。由于农业特色经济是农业生产、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相互结合的过程,对农业特色经济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现代的农业生产技术。国内的需求条件:根据竞争优势理论,需求条件可分为催生产业竞争力的需求条件和强化产业竞争力的需求条件。催生产业竞争力的需求条件包括细分市场需求、内行而挑剔的客户需求、预期型的需求。

强化竞争力的需求包括需求规模(国内市场的总体规模、客户的多寡)和需求成长的模式(国内市场的提早需求、国内市场的提早饱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由于农业特色经济发展的内因就是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供需相对过剩,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挑剔和细化,所以国内的需求条件对特色农业经济的竞争优势形成有重影响。相关和支持产业的发展:由于农业特色经济是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相关活动的经济综合体,可见农业特色经济是所形成的是一个休戚与共的优势网络资源,使得相关产业的“提升效应”得到充分发挥(见图2)。

图2农业特色经济发展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以特色农产品生产为例)农业经营企业的状况:农业特色经济的主体主要是农产品生产企业⑨,其对农业特色经济竞争优势形成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二是企业经营的规模大小。⑩经营者的素质和经营的规模对农业技术、人力资本、现代的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和使用、对市场竞争的驾御等都有影响,从而影响到农业特色经济的竞争优势。

各因素间的互动关系:拥有上述四个因素,并不必然拥有产业竞争优势,各个因素之间是彼此相互影响和促进的互动关系,形成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机遇和政府是辅助性的影响因素,对每个关键因素产生影响。如政府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的补贴、教育、资金市场政策会影响生产要素的供给,政府制定的农产品标准必然影响到需求条件,另一方面,政府也会受到该系统中其他因素的影响。机遇(如农业科技发明创新、全球或区域市场需求剧增等)在农业特色经济竞争优势的形成中是可遇不可求的偶然因素。注释:

①关于发展特色农业问题的学术观点综述.江西农业经济.1996.(6).第18页.

②同①第19页.

③王建农等.特色农业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农业经济问题,1997.(2).第57页.

④刘志民等.特色农业发展的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2.(1).第8页.

⑤刘玉成.对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竞争力的理论分析.2003.(4).第2页.

⑥孙赛英,陈红论农业特色经济与农产品差异化竞争.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第347页.

⑦周应堂,韩美贵.农业特色经济理论问题研究.农业现代化.2006.(2).第26页.

⑧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⑨周应堂,韩美贵.农业特色经济理论问题的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第115页.

⑩陈卫平.农业国际竞争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经济体制改革.2002.(4).第95页.

参考文献:

[1]农业部软科学课题组.中国农业发展新阶段.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0~2001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翁鸣等.中国农业竞争力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特色农业论文范文篇6

1校研究生学术论坛设立农业硕士科技扶贫分论坛

学校每年均开展研究生学术论坛活动,征集相关论文,评选获奖论文。该活动在学校研究生教育当中影响广泛,参与性极高。通过该论坛设立扶贫攻坚分论坛,引导广大农业硕士研究生聚焦和了解当地的扶贫工作,了解当地的特色产业、庭院经济以及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通过扶贫攻坚论坛,开拓农业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思路,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脱贫攻坚实践中,使自己的研究更具有实践应用价值,更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2020年学校共评选出研究生优秀论文96篇,其中50%以上均为南疆特色动植物、特色生态环境、特色地理环境等方面研究成果,如何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脱贫攻坚产业,促进脱贫攻坚产业长效持续健康发展,是一个长期需要解决的问题。农业硕士作为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硕士,其实践能力的培养,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是其培养的重要方面,通过设立农业硕士助力脱贫攻坚分论坛,可以促进农业硕士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农业硕士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体现其培养目标。

2设置农业硕士助力扶贫创新创业项目

通过设置农业硕士扶贫创新创业项目,并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激励农业硕士研究生将科学研究、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通过项目调动农业硕士参与脱贫攻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提升农业硕士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本项目作为脱贫攻坚专项,必须区别于一般的科研项目,对项目具体的实施要求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1)项目紧扣脱贫攻坚工作,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先进性,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2)项目必须包含一定时间和次数的科技服务,项目成员必须深入脱贫攻坚第一线进行科技服务,并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3)项目类型应涉及脱贫攻坚相关产业、农村庭院经济、各企业团场的需求和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4)项目题目分自拟题目和招标题目,项目申报前,学校可组织相关的专家带领农业硕士深入各扶贫团场、农村、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当地脱贫攻坚工作现状,听取各方面需求,根据需求设立相应的题目,采取题目招标的方式,调动农业硕士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对脱贫攻坚研究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以促进脱贫攻坚研究生创新创业项目能够更好、更快、更有效的与当地扶贫产业相融合。(6)项目经费实行弹性经费,可根据各项目团队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的成效和实际需求进行分配,确保脱贫工作的连续性和质量,确保经费的合理使用。(7)项目的结题和考核不以论文和专利等作为考核指标,重点以解决脱贫攻坚产业的实际问题和取得的成效作为评价指标。高校应积极引导农业硕士研究生通过脱贫攻坚创新项目带动产业扶贫、智力扶贫,将农业硕士发展为推动扶贫产业技术升级,确保产业持续健康的一支重要力量。

3建立农业硕士扶贫实践长效机制,组织农业硕士助力脱贫攻坚志愿服务活动

应用性和实践性是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突出特点,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鼓励和组织农业硕士深入脱贫攻坚第一线进行实践,将产学结合,是培养农业硕士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要制定农业硕士脱贫攻坚实践考核制度,确保脱贫攻坚服务实践效果。产业扶贫需要更多高层次人才持续长期的投入,需要加强其持续性科技和人才的投入,以便引导产业技术升级。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单位,每年有源源不断的农业硕士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相关研究学习和脱贫攻坚服务,为脱贫攻坚服务提供了持续的生力军。高校应充分激励农业硕士投入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和技术优势,助力扶贫攻坚。高校应结合当地产业特点组织鼓励更多的全日制在校农业硕士研究生基于扶志扶智开展脱贫攻坚志愿服务活动。(1)广泛开展农业硕士研究生乡村知识课堂大讲座活动,为贫困户提供免费技术培训,提高贫困地区农户知识储量,实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提升贫困人口科技致富的能力。(2)在贫困地区建立农业硕士科技服务基地,建立线上线下的交流服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及时准确的技术支持。(3)农业硕士深入贫困地区,通过收集各种实例,进行宣讲,激发贫困人口脱贫奔小康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育村民市场意识,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市场竞争的自觉意识和能力。(4)建立以旧带新、新再带新,持续不断、长期稳定的农业硕士科技服务团队,确保脱贫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性。(5)培育和组建乡村脱贫工作及新农村建设所需专业的完整的、全方位的综合服务团队,确保在各个环节都能发挥重要作用。高校农业硕士研究生应深入南疆各地区,了解每个地区的特色产业及新农村建设发展情况,针对性地组建科技服务团队。例如阿克苏地区:库车市阿克吾斯塘乡托帕艾日克村采用“合作社+农户+市场”的发展模式,建立养殖专业合作社,是远近闻名的养牛村;温宿县柯柯牙镇是传统核桃种植基地;阿瓦提县阿瓦提镇团结村组织村民以小拱棚入股建立了蔬菜合作社;库车市阿克吾斯塘乡托帕艾日克村依托日照充足、水资源充沛的优势进行黑木耳种植;托普鲁克村成立了养马合作社,建成标准养马基地,建设有饲养圈、露天马厩、屠宰车间、冷库、跑马运动场、蒙古包等设施,确定了“养殖+旅游”的发展思路;柯坪羊发展产业既有优势,建立完善“种羊龙头企业+规模养殖大户+家庭养殖户”的三级湖羊养殖体系;拜城县黑英山乡与企业成立油鸡发展有限公司;阿克苏市通过电商企业与农村电子商务站点结对子,通过电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因此每个地区每个乡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都有自己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之路,农业硕士只有深入乡村才能真正了解下面所需,才能真正锻炼自己实践能力,并能挖掘和拓展自己的论文研究方向。高校应充分发挥在人才、技术、办学特色等方面的优势,组织农业硕士研究生结合当地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科技服务活动,促进产业与企业结合,加快当地产业技术升级。

4组织农业硕士脱贫攻坚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竞赛

通过组织农业硕士脱贫攻坚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竞赛,以竞赛促进农业硕士对当地扶贫工作的了解,对当地扶贫产业发展的思考,对当地扶贫工作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竞赛促进相关扶贫产业和技术的创新。研究生已经成为我国创新体系的主力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随着农业硕士人数和规模的不断壮大,农业硕士也将成为未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结合南疆各地区优势、自然条件、扶贫特色产业组织农业硕士脱贫攻坚创新创业项目竞赛,通过竞赛集中全校农业硕士导师和农业硕士研究生的智力对南疆各地区扶贫产业进行设计、挖掘和创新,对现有产业的升级改造进行顶层设计,为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5结语

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需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和当地发展特点积极承担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和知识普及推广任务,助力脱贫攻坚政策能够更好地对接当地实际经济发展,在助力贫困人口脱贫增收的同时,实现贫困地区的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农业硕士作为农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队伍的一分子,在巩固脱贫攻坚的前期成果以及更好促进脱贫工作可持续性方面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农业硕士研究生应积极参与到乡村产业扶贫及新农村建设中,提升实践能力,拓展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刘红岩.中国产业扶贫的减贫逻辑和实践路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6(01):156-167+205.

[2]戚亚梅.关于农业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19,38(05):70-73.

[3]张照韩,林楠,刘峻峰,等.基于科研项目引导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及机制研究[J].科技风,2020(32):141-142.

[4]谢勇,李铷,谢世清.专业学位农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高教论坛,2018(08):71-75.

[5]王瑟.新疆阿克苏这样走好乡村振兴路[N].光明日报,2021-01-24.

特色农业论文范文篇7

[摘要]江西处于中部不发达区域,经济相对落后,对创意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布局、人才战略研究较少,与发达地区相比,显得极其落后。江西省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开拓性的理论来引导,发挥经济文化的优势,以发展区域经济,为不发达区域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意产业寻求途径。

[关键词]区域经济创意产业区域文化

江西经济落后,处于不发达区域,但是因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等各种因素,为江西的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土壤。江西的经济文化等资源可按照地理区域划分,按区域构架创意产业基地建设。此外景德镇的陶瓷工业特色明显,赣州的客家文化与“希望在山”工程也构成了一条新型的生态产业链。在以经济文化为出发点的基础上,形成了构建适合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创意产业对策思考。

1.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建立创意产业基地。江西经济发展南北不平衡,为建立合理的创意产业中心,必须考虑创意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协调共生关系。作为本土创意产业,在其发展过程必须有滋生的土壤,提供一定的催生养料,制造业便是其中之一。制造业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对创意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可以把创意产业、创意人才、资源等因素有机的组织起来,形成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创意产业集群化一旦形成,为周边的企业乃至高校都能起到促进作用。在创意产业集群内,容易产生专业知识、创意技能、市场咨询等方面的积累效应,创意各企业在相互学习,合作,竞争中共同繁荣。集群内物质资源共享,则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产业集群还会强化创新动力,实现企业规模扩张。如在南昌、九江、新余等地构建创意产业链,为当地制造业服务。因此建立适合经济发展,与制造业协同共生的创意产业基地,将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以传统特色产业为平台,构建创意产业。江西的经济在全国发展中处于落后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缓慢,但历史的车轮为江西留下了许多的传统特色。其中就有江西千年的传统特色行业,比如景德镇陶瓷,本身就具有无可替代的品牌效应,知名度高,行业响亮的优势。以景德镇陶瓷艺术及工业构建一条特色创意产业链,将为传统特色行业打造一条现代商业路线。景德镇的工艺美术、雕塑以及陶瓷艺术等发展都相对比较成熟,但在工业陶瓷方面较为薄弱。陶瓷艺术涉及到相关的行业,可以带动地方文化艺术,以及经济的发展,可建立由陶瓷艺术设计与制造、雕塑创作、广告宣传、新产品开发甚至影视作品等具有现代创意的产业集群。除此外还有一些具有传统特色的行业,如时间较长的制茶,时间较短的有色金属行业等,由于具有蓬勃的生命力,由此产生的包装、形象策划、动漫、广告宣传、产品开发等都将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营养元素,构建一条合适创意产业链。

3.田园生态优势,打造绿色创意空间。江西是中国的一个农业大省,农业资源非常丰富,生态优势十分明显,大多数农用品都是绿色产品,备受消费者的青睐。江西在田园生态方面,注重发展“一村一品”,各地农产品特色多、品质优,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发展势头强劲,如安远和南丰的水果基地、永丰和高安的蔬菜基地、修水和婺源的茶叶基地跻身全国首批100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行列,永丰早辣椒、永修鳜鱼、英雄牛奶等企业的产品被认证为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一旦绿色产业链形成,在其产品企业进行市场拓展过程中,拓宽外销渠道,寻求广泛合作,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服务等软件设施就有用武之地。如若以此建立产业基地,在围绕产品市场转化过程的创意策划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生态旅游也是一大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江西旅游开发奠定了先天基础。

4.深挖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元素应用于创意产业中是十分常见。从2008北京奥运会的文化大餐到好莱坞的“功夫熊猫”、“木乃伊3”等影片随处都看传统文化的精髓,由此获得市场价值也是难以估量。可见不但国内人喜爱中国文化,国外对中国文化也大加褒奖,推崇之至。江西有几千年的人文历史,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其中有知名度红色文化和客家文化,还有陶瓷文化、堪舆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红色文化辐射面比较广,主要在南昌、赣州、吉安等地,客家文化相对比较集中,主要在赣州。因此,根据区域构建具有文化特色的创意产业,可成立创意产业园,同时兼顾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创意产业群建立在红色及客家文化腹地能更好实现彼此间协同共生区域文化与创意产业上下游各个点的相互依存和协作,又可拉长产业链,使创意产品得到深度开发,不断增加产品附加值。因此,挖潜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协同共生,最终要落实在载体和产业链上。

5.利用高校资源优势,发展创意人才。一般省会城市、市级城市都设有高校,许多高校都有相关创意专业,如工业设计、艺术设计、广告学、新闻传播学、数字媒体艺术、动画等专业。在构建产业基地过程中,将创意产业与设计教育创新结合,能充分发挥本土高校和科研所的专业优势,企业与高校、科研所等开展合作创造条件,支持企业在高校里面建立培训班,将本公司的员工送到培训班学习深造,以此来提高公司员工的素质,支持有条件的高校成立创意产业研究所,开展专项研究,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培养优秀的创意人才,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合理有效的整合高校和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推动江西创意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特色农业论文范文篇8

1.1信息资源服务的优势。高校图书馆存储和汇集教育、科技、文化等学科领域中最重要的最具科学性、权威性的前沿、领先文献信息资源[2]。对信息资源进行搜集、加工、整合、存储管理和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并已经形成了以印刷型、电子型、网络型等多种文献信息资源类型,尤其是在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电子信息存储量迅速倍增,高校图书馆所提供的文献信息资源数量、质量、专业性和学术性与其他信息情报机构相比具有专业资源的优势。农业院校图书馆馆藏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的农业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广泛收藏各种载体类型的涉农文献和信息资源,并建有电子信息资源数据库,同时配备多种文献信息资源检索与获取服务系统,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科技文献及信息资源优势。1.2信息服务优势。21世纪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农业院校承载着服务社会发展时代使命,必须服务于乡村振兴这个国家发展战略,强化“以服务促进发展”以发展升级服务”的新理念,以推进农村经济建设发展为己任,提高农业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切实有效的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1.3建立特色农业专题数据库。由于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连续积累性、加上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全国各地的农业院校均已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和研究领域,对当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起着特殊重要作用。在为本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基础上,农业院校图书馆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也相应形成自身以“科教兴农”为中心,以农村经济建设为导向的馆藏特色,以农业、生物文献为主体,涵盖农作物、畜牧家禽、农村能源的馆藏体系,并保证本校特色专业文献信息资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实用性[3]。农业院校图书馆应以其丰富的农业类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为主要基础,以网络免费可获得农业相关类信息资源为辅,收藏范围包括国内外出版的图书、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其收集重点是农业及其相关的文献信息资源,建立书目、期刊目录数据库;期刊论文、优秀硕博论文、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农业科研机构及其科研成果、农业领域知名专家数据库;农产品新品种、优异种、农产品市场信息数据库;农业统计数据及年鉴数据库。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其中的农业信息资源科学性和实用性不高,有特色、有指导性、前瞻性、预测性、时令性的农业信息资源更少。农民最需要的是针对农业生产的农事指导、实用技术信息,以及各种农用物资、农产品的市场行情与供求信息资源。因此,建设特色专题数据库,是农业院校图书馆服务于农村经济建设的必要需求。为农产品的生产和科研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为农业科技及贸易人员的课题查新、科研立项、农资和农产品市场信息提供信息支持与服务,力争为用户获取农业文献信息的可靠来源。特色专题数据库促进了农业科研人员水平与能力的提高,为用户提供专题学科或某一主题领域的信息资源整合,使农业科技人员方便、快捷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4]。同时,特色专题数据库全面、综合地反映世界各地区农业生产、研究现状,为农业科技人员即时、快速、准确地获取农业方面研究发展趋势提供信息支持。信息时代,信息用户要及时、高效地获取契合自己使用需求的文献信息资源,就必须要以信息海量、分类科学、获取方式快捷的特色专题数据库为信息来源。1.4搭建共享平台,实现农业科技信息跨库检索。通过创新机制和体制,构建适应农村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和市场竞争的互联、互助、互动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参与信息情报单位联合建设的立体化农业科教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信息共享的前提是信息资源建设,因此,需要对目前农业应用软件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包括建立各种农业实用技术数据库、建设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各级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诊断系统等。系统地构建完整的、全新的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传播体系,促进农业科学技术普及和科技成果转化,已经成为推进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紧要任务和关键点[5]。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网络环境的普及与完善,构建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完善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和推广农业信息网络是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建设发展进程的必经之路。作为农业科技信息的重要集散地,在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农业院校图书馆起着至关重要的功能与作用。农业院校图书馆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基础上,以农业信息共享平台为依托,深度挖掘和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为各级各地乡政府、农业局、农科所、种子公司、畜牧兽医站等农业管理及生产部门提供及时的、准确的、科学的、具直接经济效益的科技信息,服务于农业管理和生产部门和广大农业科技人员,促进农业生产、农业管理、技术研究与推广,真正发挥农业院校图书馆信息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新时期农村经济建设发展。

2农业院校图书馆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途径

2.1利用网络实现远程快速服务。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背景下,网络多媒体可对各种科技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处理、检索和传播,为超越地域和时空限制创造了客观条件,同时也使信息用户快捷、直观地获取和应用信息资源。传统的信息参考咨询方法已不适应现代农业科技信息用户对信息质量与数量的需求,农业院校图书馆需以丰富的馆藏农业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为基础,借助于现代信息与网络技术、方法,实现远程快速信息检索与获取服务,最详细、最全面地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充分揭示出来,充分发挥信息服务优势。远程信息服务内容主要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在线化的数字参考服务。使图书馆信息资源实现网上共享,用数据库管理技术保存和记录信息资源,具有文字、图像、声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表现形式,具有信息容量大、表现形式多样化、内容更新及时等显著特点。一是可以为信息用户提供网上书目检索、浏览、传递、学科信息资源导航等信息服务;二是辅助信息服务,如计算机及网络知识培训、信息检索和获取方法指导,使信息用户更好地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通过网络实现高效获取信息资源。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其技术直接来自农业管理部门和科技人员,他们在农业管理、农业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中,迫切需要时效性最高的农业类信息资源来充实、重构自己知识体系。农业院校图书馆利用网络,远程、快速、着力开展农业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对推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使农业科技情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6]。实时在线的网络远程信息服务可以使农业科技人员即时点击、互动咨询,与信息服务人员进行交互式信息交流,在非工作时间用户可以进行在线留言咨询。将信息服务搬到网络空间,为用户提供从被动到主动,从同时同地到异时异地,从零散的“点”到集成的“面”信息服务。其中包括电子邮件、BBS、Web表格、FAQ等异步方式开展网上咨询服务,传递用户提问,回复咨询结果,不受任何时空限制,有一定不确定性和延时性。也可以应用网络聊天室、网络白板、各种聊天视频软件、网络视频会议、网络寻呼中心等同步方式开展实时对话,进行“一对一”、“面对面”信息服务。为信息用户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的信息咨询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信息需求,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实现了信息提供者与信息用户的双向式信息流通与传播,有效满足农业科技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同时,通过农业院校图书馆所开展的主动式信息咨询服务,可以进一步挖掘农业信息用户更深层次的潜在信息需求,不但实现了对农业信息用户的信息服务,同时也补充了农业特色专题数据库的资源。图书馆作为高校信息服务机构还可以通过访谈、QQ、微信、电话咨询服务等方式,为所有信息用户提供全面、多渠道的信息服务。在信息用户对信息、知识获取、组织与利用的基础之上,图书馆拓展信息渠道、开放信息资源,实现主动式信息服务,不断为信息用户提供网络化、个性化、特色化的信息服务。针对农业院校的特色专业,尤其是优势专业或研究热点,农业院校图书馆进行及时、快速地传递农业科技文献信息中蕴藏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开展定向、定题的目标检索服务。同时对重大及重要农业科研项目开展课题跟踪服务,在选题、论证、立项、研究、鉴定科研成果、推广示范及生产到信息反馈的科研全程及生产实践中,准确、及时、全面地为农业科研人员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图书馆需要提供紧贴近农业科研课题研究实际,与课题需求高度吻合、紧扣课题内容、针对性强、切实有效的信息服务。在进行课题跟踪服务过程中,必须随时注意搜集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以及使用图书馆所提供信息服务后的信息反馈,积累实际经验,确保及时跟踪、搜集科研课题亟需情报信息,避免信息服务工作中出现盲目性、随意性、不实用性、以及不确定性,并制定出跟踪服务详细、具体措施,注重为科研究课题服务时效性、实用性、超前性、计划性和连续性。针对课题研究的每一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文信息需求,提供相应的信息咨询服务,保持自始至终、连续不断地为重大科研课题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并且持续深化课题研究的情报信息需求,保证课题研究有实质性突破。使农业院校图书馆改写了由被动、单一、低效服务,向主动、多样、高效的深层次服务转化。2.2开展决策支持服务。在农村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及乡政府领导决策是农村经济建设快速、高效发展的关键。各级决策者只有以数量丰富、科学准确的高质量信息资源为基础,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在搜集到的海量农业类及其相关文献信息资源中,农业院校图书馆需要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其所能依据的可靠信息,同时要求信息参考资询馆员清楚、全面地了解国家战略决策、农村经济建设重点方向,以专业的信息素养为基础,获取有关信息、深入挖掘信息、长期、持续地跟踪和积累、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研究与分析服务和领导战略决策咨询,对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一是决策信息参考服务,其中专题咨询信息、网上参考咨询平台、国内外引文检索、科技查新检索是其主要服务内容。对决策信息参考服务有实际需求的学校领导、政府工作人员、“两会”委员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为课题调研、提案编写等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并提供数据库资源检索和查询,涵盖包括农业、工业、医药卫生、经济、教育等专业文献。其中数据量较大,涵盖专业内容最广的为中国知网、以医学为主万方数据库、涉及专业较多的维普数据库、读秀知识库、中国标准全文数据库。二是决策信息推送服务,针对信息用户描述的决策信息需求,动态的,推送软件就会动态地跟踪用户使用倾向,通过数据库和互联网等多种渠道获取符合用户需求的决策信息,源源不断地实时将集成整合过的决策信息“推送”到用户面前,为用户提供多来源信息的“一站式”服务。用户无需访问众多网站,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推送软件会主动提醒用户接收新信息,提高了用户获取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准确性、匹配度、准确率、效率。三是决策专题收集服务,收集到正确、精炼和及时的决策专题信息,是决策符合国家和社会利益的保证和执行的关键,也是决策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决策专题收集服务可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有效性和及时性。决策支持服务首先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除去不实部分和无效部分,经过汇集、整理、统计、分类、摘要,并可转换成文字、图表,编写成简明扼要、高度概括的决策专题信息,并按轻重缓急提供信息服务。同时建立决策专题信息模型,用以模拟和预测决策的可能结果,作为决策的依据。农业院校图书馆要把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作为基础,以相关农业领域专家网络为辅助,以科学分析方法和网络平台为技术支撑,构建长期积累、分析深入、保障可靠、反应迅速的信息服务系统,加工整合、挖掘深度、相关的信息资源,为领导决策提供及时、必要的信息基础,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建设发展。2.3提升馆员素质。图书馆工作兼具专业性和学术性,开展决策支持服务既符合图书馆工作性质,也体现出图书馆员自身价值,同时也使图书馆员履行时代赋予其的使命和责任,鞭策馆员勤动脑、多思考,更新知识架构,拓展知识面,提升智力层次,提高馆员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7],建立起一支知识结构科学合理,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兼具、并且科研能力优秀的图书馆专业团队,这将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体现自身价值,求得生存与发展。

3农业院校图书馆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展望

农业院校图书馆必须抓住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这一历史机遇,建立“以服务促进发展,以发展提升服务”的理念,以服务农村经济建设发展为要务,创建更高层次农业信息服务,为农村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切实有效服务。首先提升农业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水准和服务能力,重点对农业科技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加工、整合,提供高质量的各种农业科技信息服务,通过网络向信息用户提供即时、交互式信息服务[8]。其次农业院校图书馆需要保持与农业科学技术同步发展,及时应用最新设备与技术,提升农业院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水准。最后深入进行农业院校图书馆理论创新研究,在继承图书馆学传统理论基础之上,对现代图书馆工作理论与实践进行开创性研究,建立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图书馆学理论体系,为农村经济建设和农业发展提供高效服务。

参考文献:

[1]李长虹,高源.农业院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内涵与途径[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7(2):34-36.

[2]程文志.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优势与举措[J].经营与管理,2016(6):147-149.

[3]徐健晖.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创新模式探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7,29(3):162-165.

[4]易俊.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途径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36(8):184-185.

[5]董宜孝.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若干思考经济与管理[J].轻工科技,2015(5):114-115.

[6]崔文浩,樊立娜.高校图书馆为县域径济建设服务探索[J].图书馆学刊,2014(7):105-107.

[7]肖瑞兰.河南科技情报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河南农业科学,2009(10):11-13.

特色农业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综述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大力发展紧缺和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能为农产品带来高溢价,增加农民收入,有助于农产品提质增效,是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梳理近年来我国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研究成果,找出问题和不足,明确今后研究方向,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

1样本概况

2020年2月11日,笔者登录中国知网(CNKI系列全文数据库),以高级检索方式,输入“‘篇名=特色农产品’+‘篇名=品牌’+‘篇名=建设’”,共获得70篇文献资料。去除3篇新闻报道,将剩余67篇作为研究样本。1.1发表年份。经过统计,各文献资料的发表年份详见图1。图1文献资料发表数量趋势线可以看出,我国关于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研究始于2007年,基本呈现上升趋势。1.2刊物类型。在67篇文献资料中,期刊53篇,占总数的79.1%;硕博论文11篇(博士论文1篇),占总数的16.4%;会议论文3篇,占总数的4.5%。1.3研究地域和对象。从研究地域看,既有针对全国范围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研究,也有针对重庆、河北、山西、安徽、山东、河南、广东、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内蒙古、广西、宁夏、新疆等具体地区的研究。从研究对象看,基本涉及特色果品、特色花卉、特色蔬菜、特色饮料、特色粮油等方面。

2宏观理论研究

在宏观理论研究上,国内基本集中在相关概念界定、建设主体和建设意义等方面。2.1相关概念。(一)特色农产品经过梳理国内研究成果,发现在特色农产品的概念界定上,虽然都一致强调特色农产品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但还有认识上的不一致。主要有:认为特色农产品是具有优异品质或历史人文因素的农林类产品或加工产品[1];认为特色农产品在品牌和市场竞争方面具有优势[2];特色农产品是享有盛誉、家喻户晓的农产品[3];特色农产品是能满足多样性消费需求和差异性原料供应要求的农产品[4];特色农产品是具有优良品质和特殊功效的农产品[5];特色农产品是在特定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下生产的农副产品[6];特色农产品是一种农业产品[7]。(二)特色农产品品牌关于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内涵,有的学者认为是一个市场价值符号,是一种市场表现和消费者感知,能够传递出农产品的特殊地域性、价值性和品质性[1]。有的学者认为是一种具有地域识别功能的价值标记,是农业生产经营者区别竞争对手的联想总和,是特色农产品或服务具有较高市场竞争力、知名度和美誉度的象征[6]。2.2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主体。在67篇文献资料中,只有1名学者做了相关研究。李克勤[2]认为,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主体共有3个,分别是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其中,政府具有引导和扶持作用,企业具有市场导向作用,行业协会具有桥梁沟通作用。2.3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意义。在建设意义的研究方面,认为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能提升特色农产品的价值[6][8][9],能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6][9][10],能提高农民的现代化意识[8],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7],能促进农业现代化[8][10],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6][7][9],实现农村经济结构转型[6]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7]。

3实证案例研究

3.1关于建设现状的研究。综合学者们的观点,认为我国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普遍具有品牌数量增加、品牌意识不断增强、营销网络逐步完善、建设速度相对缓慢等特点。3.2关于存在问题的研究。通过文献资料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代表性的有:针对全国范围,唐小翠[11]认为存在品牌吸引力不强、特色内涵挖掘不够、产业化程度不高、专业人才紧缺、品牌质量不高等问题。针对某一地区,罗芳(2016)认为宁夏存在龙头企业带动不足、品牌科技含量和标准化程度低、品牌监管不到位、品牌价值较低、缺乏系统性宣传等问题。夏金梅[5]认为河南省存在品牌宣传不足、品牌意识较弱、产销体系不完善、品牌集群化程度低等主要问题。针对某一具体品牌,梁丽君(2017)认为连州菜心存在品牌保护意识淡薄、质量标准执行力度不大、品牌目标定位模糊、质量安全监管资金投入少、品牌科技含量低、市场流通均衡性较差等问题。贾刘伟、吕玉花(2018)认为西峡香菇存在品牌知名度低、品牌价值不高、品牌建设参差不齐等问题。3.3关于对策建议的研究。经过归纳总结,学者们提出的对策建议主要集中在夯实品牌发展基础、加强农产品品质提升、注重农产品品牌培育等方面。具体而言,分别在:强化品牌意识;完善标准化体系,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品牌科技含量,确保品牌质量;深入挖掘品牌文化内涵;加大营销和宣传力度,创新方式,拓展渠道;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培育龙头企业,发展行业协会,建立深加工生产基地,加大监管力度,培育品牌发展环境等内容上进行了论述。

4评述

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是一项涉及多个建设主体的系统性工程。通过梳理国内学者近13年来的研究成果,发现无论在宏观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实证案例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仍然存在问题。第一,研究起步晚,研究成果数量偏少,总体质量不高。第二,在宏观理论研究上,对相关概念内涵的认识不一致,对品牌建设主体的研究少,在品牌建设模式和建设阶段的研究方面存在空白。第三,在实证案例研究上,虽然一部分学者能结合具体地域和具体品牌开展研究,但所提的部分对策建议与客观实践联系不紧密,存在理论与现实相脱节的现象。因此,针对以后的研究,笔者认为需要在两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加强对宏观理论的研究,厘清特色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品牌等概念内涵,加大对品牌建设主体、建设模式和建设阶段的研究力度,拓宽研究内容;二是加强对实证案例的研究,紧密联系客观现实,从多种视角出发采取多种研究方式,提出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林燕平,徐大佑.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品牌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37-39.

[2]李克勤.山西省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与保护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8.

[3]孙华美.结合美日经验论中国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策略[J].世界农业,2016(6):36-39.

[4]田云章.农产品区域品牌研究综述[J].农机化研究,2013(8):232-235,252.

[5]夏金梅.河南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困境及对策——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阈[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53-57.

[6]肖定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重庆特色农产品品牌推广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9(5):79-80.

[7]张海洋,姚家深,等.中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进展[J].科技和产业,2018(8):82-86.

[8]毕莹.山西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8.

[9]肖蓉.我国农产品区域品牌研究综述[J].新西部,2016(26):56-57.

[10]林兰兰.安徽省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3.

特色农业论文范文篇10

1本科毕业设计现状

毕业论文是学生从事实际工作之前的最后一次系统的、全面的考验与训练是测绘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科研能力的主要方式,它不仅担负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测量实验、文献资料、计算机应用和创新思维能力的任务,而且对学生工作态度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较大影响。当前,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有两种观点:(1)一种是继续保留毕业设计并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改进,不应取消。毕业论文是强化学生社会意识,培养学生社交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毕业论文是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能让学生初步具备科学研究的能力。只要教师认真指导、严格把关,不仅不会出现抄袭现象,而且毕业生通过毕业论文与设计环节能够得到比较全面的训练,对于毕业后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及以后的职业生涯都具有深远的正面影响。(2)另一种观点认为,受当今大学教育的普及程度来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类同现象严重,已无存在必要。本科毕业论文并非授予学位之必须,可以取消。依据是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随着我国高考不断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获得本科教育,本科教育也不再是最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才能获得的精英教育,大约每年有一半的高中毕业生可以进入本科院校进行学习,博士生硕士生人员也不断扩招,致使本科生不再是事业单位,企业单位首要目标,特别是事业单位对文凭提出更高,更强的要求。这些变化要求对本科教育进行定位并作出改革。通过分析农业院校测绘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现状,阐述了高校本科生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主客观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农业院校测绘生毕业设计教学措施。

2本科生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学生对毕业毕业论文认识有偏差。毕业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期间正是找工作关键期或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许多学生正为就业或考研深造而奔波,所以大多数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完成一份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对尚未落实单位的学生来说,要挤出时间和精力来参加各种人才招聘会、面试,有的要到单位进行一段时间实习考察等;对一些考研学生来说,考试前的复习,考试后的复试和面试会占据学生大量时间和精力,很多毕业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考研比做好毕业论文更重要,工作和考研与本人的未来直接相关,只要找到工作或者考上研究生,认为不论毕业论文质量如何都能毕业,导致毕业论文形式化,甚至出现学术腐败的现象,用复制、买卖等方法完成论文。另外,因为在本科学习期间缺乏专业知识的拓展,没有足够的动手实践能力,导致毕业论文完成质量严重下滑,弄虚作假现象也开始逐步增多,不能很好地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本科学习过程中,没有养成很好的学术能力。2.2论文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完成,在漫长的本科学习道路上,毕业论文是最后一站。从小学开始的各种语数外培训班,到各种事业、教师编制的培训班,最后一站的学习相对轻松。所以花在毕业论文上的时间很少,有的学生为了节省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就会在原有文章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改动,通过替换关键词的方法来降低论文的重复率,这样完成的论文虽然重复率过关,但并没有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到论文编写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类同现象,这样的论文编写方式失去了论文本身的意义,完全失去了毕业论文的创新性和学术性。2.3教师对本科毕业论文重视不够。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中师生比严重失衡,一个指导教师指导七八名毕业生,更有甚者指导十几名毕业生,教师精力和时间有限,没有充足的时间辅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在指导毕业论文时缺乏创新性和深度,毕业论文多数源于指导老师的科研课题,而科研课题的内容具有充实性、系统性和严谨性等显著特点,选题背景、方案设计、实验操作、论文写作和修改具有鲜明的科研特色,工作量较大。导致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的选题出现假、大、空现象严重。部分教师纯粹就是为了完成指导的工作量,致使毕业论文写作的质量很低,不能合理安排好本科毕业论文撰写计划,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无法按时高质量地完成。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修改的环节,也因为种种原因,并不能有足够的耐心给予毕业生充分的指导,时常出现学生找不到老师的现象。

3提高本科毕业论质量的措施

3.1开放实验室。(1)测绘实验室是学生增强动手能力重要资源,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科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可以利用更多的设备,开阔视野,提高创新思考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应强调实践性,要学以致用。大多数学生实验经验不足,未能将毕业设计与实习和工作实践密切关联,又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研究探索精神,其毕业设计(论文)多以验证性实验和实验性报告为主,调研型论文和设计型论文数量较少。(2)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在资料收集、项目方案设计、项目实施等环节的独立完成能力。完成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学生必须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指导毕业论文时,教师必须要求学生根据研究的需要和相关的科学原理作出一整套的试验方案,在弄清楚每个实验的目的、方法和步骤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独立实践,大胆操作。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详细记录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建立模型,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3.2指导教师要履行职责。(1)教师指导毕业设计期间,要有最低次数及频率,切实履行指导教师的职责。目前高校本科高校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方面,数量不足。随着高校扩招,师资短缺严重,为满足教学任务,放宽了指导教师遴选要求,很多缺少工程实践经验和指导经验的年轻教师也负责指导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素质和专业能力难以保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研究水平,积极引进专业师资,尤其是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或高级工程师,这不仅能够解决教师数量不够的问题,还能解决工科大学生工程素质下降的问题。(2)教师要重视选题。由于每年论文指导教师都比较固定,导致不同届的毕业论文选题都很类似,老师在学生论文选材上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很多学生的论文选材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学生的论文选题,尽量丰富选题内容。指导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尽量让学生更多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也要帮助学生开拓思维,提出更多关于论文写作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够更多地了解到学生的科研兴趣,并对选题内容进行扩充。选题不宜过大、不宜过难,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即选定论文题目既要大致符合本专业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又要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如遥感及摄影方向的,应掌握一种以上的图像处理软件,处理不同的影像,着重研究农业产粮区面积测量,粮食品种分类面积统计与测量,畜牧草场变化及退化,畜牧数量监测与控制,森林面积测量及植被覆盖度测量及变化分析;测绘专业的应会使用高精度全站仪、GPS,测量型无人机等仪器设备,测量土地面积,土地平整,土方量计算,与精准农业挂钩。完成不同项目的实地测量,要有自己测量数据,与农业实际相结合。不可以直接拷贝他人现成的设计及测量成果,略加修改作为自己的设计,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3.3研究经费投入。在毕业设计和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引用的数据都是完全照搬别人调研的数据,采用相同的研究模型来进行分析,纯粹是为了完成毕业论文,这种现象需要尽快杜绝。指导老师应提前布置研究课题,有些课题需要一定的时间测量,也可能有一定的路程,学校给予一定的研究经费,如楼房倾斜测量,可能持续时间较长,需要重观测,城市绿化面积变化,林区面积变化,畜牧草场变化及退化,畜牧数量监测与控制,需要影像数据,有些实时数据需要资金购买。让学生到研究对象现场调查研究,测量基础数据,拥有一手的研究资料,研究出来的成果更加真实、有用,更加说服力。考查楼房在不同建设和使用时期的倾斜测量方法,考查农业主要粮食种植面积变化,畜牧草场变化及退化,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结合农村土地流转,测量土地面积,土地平整,土方量计算等,修改确定自己的论文题目。3.4全社会重视本科教育。重视本科教育,降低企事业单位的入选学历要求。现阶段很多事业单位的招聘设置只认学历,不认能力。导致很多学历一般、能力强的人员无法进入事业单位。各单位可以结合招聘岗位的特点,适当的增加能力要求,如注册证,技术证,同时降低学历要求,如辅导员可以要求心理学的证书,学历要求不必太高。在引进与招聘人才中,要强调人才与职位的配套,还要强调人才的内在素质与事业单位的主要特征相匹配,要全面考察人才与单位适应性,相应的对于要求能力的岗位考核方式也应侧重能力考核。不设置与岗位无关的条件,有些条件适当从宽。高学历的也可以,但不可以加分。以考试考核为主。并以工作需求为中心进行招聘。3.5考核体系构建。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特色,毕业设计顺利完成需要学校、企业、指导教师、学生四方参与,单一的指导教师评估有其局限性。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有自己的创新点当然更好,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可以放低要求,只要学生对某一软件或农业生产、工程建设项目,进行了系统应用和实验,也是可以的,要求企业指派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论文的辅助指导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和校内指导教师沟通,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共同确定毕业论文内容,共同指导完成。构建学生自评和互评、中期检查、毕业答辩等多方位衡量评价体系。公正的综合成绩评定标准,毕业设计成绩构成为:学生自评10%,互评成绩占20%,毕业答辩成绩占30%,指导教师(包括工程指导老师)成绩占40%,得出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最终考核为全程考核,教师打分变为教师打分与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