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时间:2022-01-11 11:06:54

高校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高校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心理服务是培养素质全面、心理健康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重要渠道。从管理机制、服务团队、课程建设、校园网络、校园文化5个方面对高校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路径进行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心理服务;路径

党的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大学生是社会发展、国家强盛的希望。因此,高校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大学生是加强心理服务的重要群体。伴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已进入新媒体时代,高校也正在经受着新媒体的洗礼。新媒体以其海量信息和平等交流方式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求新、求异、求奇的心理需求,拓宽了视野,培养了自由开放的思维观念、价值理念。同时,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尚未成熟,在多重信息的冲击下,容易混淆真假,不能明辨是非。而且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容易使大学生沉溺网络世界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尤其是现实生活和虚拟世界造成的压力使其容易产生抑郁、焦虑心理。高校教育者应紧跟时代步伐,转变传统观念,加强对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制订合理的应对策略。笔者通过调查分析认为,新媒体时代高校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要从以下5个途径着手。

1健全管理机制

面对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造成的巨大冲击,高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转变观念、迎接挑战。首先,树立新媒体思维。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今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应该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的巨大进步性,学会用新媒体办好新媒体时代的教育。其次,树立全员育人观。心理教育不仅仅是心理课堂、心理教师的责任,也是学校的每位教师、每一个部门的责任。再次,应纠正心理健康教育对象是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学生的观念。不可否认,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必然包括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以及心理危机的干预,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消除或解决,但其主要出发点在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努力帮助全体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优化个性品质,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1]。当然,高校心理服务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由校领导出任组长,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建立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职心理服务人员,培育一批心理服务骨干,上至学校、中到各二级学院、最后是各班级都要有专人负责,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到从观念、管理、人员、场地到资金都跟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

2培养高素质心理服务团队

主席在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也对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论语》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搞好心理服务,就要培育高素质心理服务团队,他们应该熟悉现代传播媒介,拥有对学生的仁爱之心,掌握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因此,高校管理者应该在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力量的基础上,培养一批心理骨干,建立定期培训制度。一是走出去,选派心理骨干去国内外一流的科研院所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去心理服务建设好的单位参观学习。二是请进来,请相关专家来校举办讲座,指导心理服务工作。三是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开放性,进行在线课程学习,购买相关资源,使学习时间更为灵活,受益群体更为广泛。

3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在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与新媒体环境相结合。一是心理课堂的教学要充分结合新媒体交互性、平等性的特点,摆脱传统的自上而下满堂灌的教育方式,取而代之的是调动学生自主性,让学生参与教学,甚至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去讲授其中的部分章节,课堂上发扬民主作风,增加互动环节。二是心理课堂授课内容要摆脱枯燥的理论讲解,将网络、微信、微博中流行的语言、观点、事件提炼出来,让学生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教师结合学生观点进行点评,纠正错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三是建立班级微信或QQ群,在群里一些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文章,让学生参与其中,发表观点,明辨是非,通过学生的发言增加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学生心理状态的监督,同时教师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四是要把课堂授课和课外指导相结合,把心理健康教育引向课本之外,建立“大课堂观”。比如可以借助多媒体平台找社会知名人士、心理专家参与课堂授课,安排学生收看网络视频,学习心理知识并通过微信群陈述观后感。

4加强校园网络建设

要积极建设校园新媒体,在方式上改变传统的灌输、强制教育,建立重在引导、重在服务的模式,在内容上贴近学生、贴近现实、贴近社会,让学生真正受益。在建设好校园网的同时,重视“大网络”建设,尤其是校园微信公众平台,拓宽心理服务“新空间”。在微信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公众平台传播信息更加精准、快捷,互动性强。在学校宣传部门领导下的微信公众平台,信息将更具权威性和导向性,更具引领作用。“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作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2]。调查显示,要想拥有用户的追随,就要不断创新内容,适合学生心理需求。在内容上,要结合学校优势特色,推出个性鲜明的传播内容,如校庆时可推出学校辉煌历史、优秀校友的主题,创造昂扬向上的氛围。在形式上,要打破单一文字的呆板性,取而代之的是文字、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结合的推送模式,使学生易于接受,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心理引导服务。

5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师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创造的具有校园特色的教书育人的校园精神、理念、物质环境、规章制度、行为特征的总和[3]。和谐、愉悦、宽松的校园环境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应是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应有之义。校园文化建设当然包括校园新媒体所塑造的文化氛围,由于新媒体在高校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应用还不成熟,为此需要继续发掘新媒体的生命力和创造性,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一方面要发挥新媒体在文化建设中的激励机制,吸引、保护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另一方面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规范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净化媒体环境,使学生在如沐春风的文化氛围里接受熏陶,塑造健康人格。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成才的基础,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建立优质心理服务体系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才能走出健康高效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王鸣媛.突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误区[J].陕西教育:行政版,2007(7):25.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汪立群.浅谈心理辅导之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J].前沿,2013(5):187-189.

作者:孙红岩 单位:陆军军医大学士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