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田园景观建设特色化研究

时间:2022-06-17 10:48:19

乡村田园景观建设特色化研究

[摘要]基于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项目的调研和思考,阐述了打造乡村田园景观特色化的必要性,提炼出实现乡村田园景观特色化的主要途径,以期为今后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乡村田园景观;特色化;建设;特色田园乡村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农业开国的民族,乡村是人类文明起步的地方,也是世世代代中国人安身立命之处,它不仅是农业生产生活之地,还兼具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重功能。改革开放40年来,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比,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步伐缓慢,且普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公共服务短缺,乡村产业薄弱,劳动力资源外流,乡土特色淡化等等。国家历来重视农业农村的发展,2004年至今连续十六年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充分显示了三农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短短十几年,国内乡村治理成效明显,乡村人居环境、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和提升,但仍存在不足。党的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建设总体要求,努力实现农村强、农村美、农村富的总体目标。江苏省在推动乡村建设发展的道路上走在全国前列,继陆续推进镇村规划、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休闲观光示范村创建、主题创意农园等工作后,2017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实施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结合村庄个体差异,围绕乡村特色,打造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塑造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建设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特色田园乡村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地方实践,经过两年试点的建设,截止到2019年底,全省共计申报立项136个试点村庄,并已经有19个村庄通过验收被正式命名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是推进乡村现代化、生态化、和谐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乡村景观由乡村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组成,是乡村地区范围内的经济、文化、社会、自然等现象的综合载体,也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依存、联系的综合体。它不仅具有特定的景观行为、内涵及形成过程,还具有美学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等“多元价值”。只有立足自身优势,挖掘特色价值,实现差异化建设,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本文是团队基于对乡村振兴多类模式项目的长期关注以及对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成果的实际调研与思考,以为什么打造特色的乡村田园景观为出发点,探究乡村田园景观特色化的建设途径。

1乡村田园景观建设特色化的必要性

特色是某个(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和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艺术特色。具体于乡村而言,特色是在自然、建筑、产业、文化、空间等方面与其他村庄相比,具有积极的、优势的、可持续的要素,它可以是单一要素,或两个要素组合,也或是全要素的综合,通过适当挖掘、整合、升级,形成村庄独特的吸引力和魅力。为什么要建设特色化的乡村田园景观,主要基于以下四方面原因。1.1尊重区域自然本底与发展差异的需要。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人文风情不尽相同,加之经济水平、城市化水平发展的不均衡,形成了不同的乡村风貌,如山地景观型、丘陵风光型、平原水乡型、都市风貌型。随着全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建设模仿化的问题随之出现,乡村失去了固有的地域观念和人文价值,逐渐缺乏可识别性和创新性,区域之间自然本底与发展差异变得不再明显,因此营造特色化的乡村田园景观刻不容缓。乡村景观只有形成特色,才有生命力和灵魂。如南京市江宁区钱家渡村是典型的江南平原水乡,村内河网纵横、塘田交错,作为“湖熟文化”的发源地,村庄依托本底,不搞大拆大建,秉持环保生态优先的理念,稳固发展以水稻、水八仙、虾蟹为主导的农产品,打造以水为特色的水上田园,整合尚桥生态园、现代农业展示馆、渔趣园等多个旅游资源,加大产业融合,让村庄换发新的活力。特色化乡村田园景观不仅可提高村民的文化和本土自信,还有利于提高游客观赏旅游体验,带动当地经济的增长。1.2区域品牌形象塑造的需要。区域品牌形象是指一个地区的区域特征和整体形象,是一个地区的符号和象征,具有知其一就知其二的功效。在乡村资源与景观趋于同质化的今天,建立基于地域文化和自然景观构建的区域品牌是彰显地域特色、塑造地域形象的有效手段。在当前全国品牌建设中,有一批成功的经营典型,例如,溧阳市溧城镇礼诗圩村立足生态农业的资源优势,围绕“共享村落,礼诗生活”发展定位,成立江苏礼诗荷韵建设发展公司,打造“礼诗荷韵”商标品牌,吸引了“江苏喝了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金瓜子创意联盟”等企业投资,共同搭建“共享农庄”平台。礼诗圩用品牌提升价值,用创意农业实现农旅相互融合,拓宽经营渠道,走出一条可持续、富民增收的发展新路。毋庸置疑,乡村特色化形象塑造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不竭动力,同时也能有效保护当地特色资源,对区域发展有长远影响,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基础。1.3乡村旅游开发与可持续经营的需要。近几年,乡村旅游业在全国兴起,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方式之一。不少地方的乡村旅游点因存在项目特色雷同、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开办短短一两年客流骤减,门庭冷落。乡村旅游如果一旦缺乏了特色就会变得空洞浅显,缺失核心竞争力,甚至导致开发失败。因此,乡村旅游应着眼于长期发展,依托稀有的文化旅游资源,走出特色化、差异化道路,才会有市场吸引力,才会可持续,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增长。如泰兴市黄桥镇祁家庄以本土美食文化和特色农业景观为核心吸引物,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被评为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该村打造集生态旅游、科普文化、健康娱乐、休闲品尝、青少年社会实践等于一体的小南湖风景区。建立花卉苗木、香荷芋、水产养殖、小杂粮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了“农业观光+农产品采摘+农家餐饮”一条龙的祁巷特色。此外,还举办千人钓鱼大赛、民俗表演等文化活动,不断增添旅游新项目、新元素、新亮点,给乡村注入新活力。1.4农(牧)产品生产与商品化经营的需要。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为了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尤其是特色农业,国家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农业产业强镇”项目评选,各省也陆续出台了建设“特色农业强镇”、“农业特色小镇”等相关政策。其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挖掘本地区的资源潜力,发展名特优产品,迅速占领市场,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保证农民利益。发展特色农业与推进商品化经营对提高产业化水平、开拓产品市场、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如昆山市张浦镇金华村凭借村民百年制作腊肉的传统经验,重点发展腊肉产业,打造“金华腊肉”品牌,每年销售腊肉3.5万腿,净收入达180多万元。村内成立腊肉协会,推进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在重塑包装、打造品牌、促进销售的基础上,以科技为依托,以农教为契机,开发腊肉制作体验、展示、教育及衍生产业,实现一、二、三产有机融合,为年轻人返乡提供广阔平台。

2实现乡村田园景观特色化的途径

2.1立足田园基础,打造特色产业。乡村振兴首要在产业振兴,在江西考察时强调,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把乡村特色产业作为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一项重要性基础性工作。面对不同的乡村基础,如何准确把握产业“特色”,选择适宜的产业发展方向?关键在于首先要加大区域经济结构调研,对乡村各类产业进行确认、甄选,对有优势、有潜力、能成长的特色产业进行培育和发展。其次,完善涉农产业体系,发现和提炼“生态+”、“互联网+”等新模式,构建农业全产业链。此外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职业农民,增加农民获得感。如溧阳市上兴镇牛马塘村充分挖掘和利用村庄富硒土壤优势、村民种植红薯的传统,增加红薯产品附加值,实现“三产”融合。第一产业发展红薯种植特色农业,建立起千亩的红薯基地,为红薯的产业升级提供了原料保障。第二产业外延伸相关手工业及加工业,开发出地瓜脆、地瓜奶昔、地瓜酒、地瓜面膜等特色红薯产品。第三产业发展文创及服务业,目前该村打造了薯院、薯粉铺子、垄上观田、牛马塘艺术中心、耕读民宿等多个文化景点,全面展示了牛马塘村的文化传承及特色。此外,无锡市阳山镇前寺舍村有着悠久的种桃历史,“阳山水蜜桃”品牌更是响彻国内外。前寺舍村不仅注重提升水蜜桃产品本身的品质,推行规模化、精品化种植。而且,借助“互联网+营销”和主题旅游策划,延长桃产业链,发展桃相关的手工业与农副产品加工业,提升村庄的区域知名度。并适时推出吃桃大赛、采桃大赛和赏花会等一系列“桃文化”主题活动,为游客量身定做“桃体验游”路线。2.2立足聚落本底,营造特色景观。在乡村振兴建设的关键时期,景观营造应遵循景观传统性与特色性原则,降低人工的干预,注重肌理的延续,注重景观的持续发展和品质建设,根据现有的资源特征,形成时空差异、文化差异。例如溧阳市别桥镇塘马村运用砖瓦、泥土、竹、木、藤等乡土材料结合现代景观设计手法来呈现独特的乡村景观,延续了乡村文化血脉、独特价值和多元功能。再如南京市高淳区垄上村保留老房子原结构的基础上,增加现代设施,因地制宜开办民宿、咖啡馆、茶艺体验区,古朴时尚,延续了传统建筑风貌和历史印记。营造乡村田园特色景观,不仅要注重村庄的美化,还需运用系统性思维谋划乡村与田园之间的有机联系。如东台市三仓镇兰址联南官苴三村采用“针灸式”改造、“嵌入式”建设,树立“蔬菜就是绿化”的理念,在家前屋后打造微田园,选择枇杷、垂柳等本土树种和农作物栽植绿化,尊重乡村田园肌理。还有南京市江宁区观音殿村利用村口原有的地形及水塘优势资源,建设高端花卉培育、展示基地,美化观音殿景观环境同时发展观光旅游,带来经济效益。2.3立足山水资源,优化生态特色。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我国大部分乡村都具有自然生态资源的优势基底,如何优化生态特色实现绿色发展是现阶段有待解决一项难题。在这方面苏州吴中区黄墅村和兴化千岛菜花景区东罗村的建设实践可以为众多相似的村庄提供借鉴:苏州市吴中区黄墅村西傍太湖,北依太湖园博园,是环西太湖沿线的一个重要村落,地处太湖生态保护区内,自然生态条件优越。村域内有白杨林十多万棵,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对太湖生态修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黄墅村坚持“规划同步、基础同建、环境同治”的理念,树立明确的生态保护观念。而且采用人工微介入的方法,打造水清岸绿田园风光。先后移植、增植绿化2万多m2,完成雨污管网改造,河道清淤整治,垒石驳岸生态修复等建设工作,彻底解决断头浜、水系不通等问题。全面实现化肥、农药的减量化使用,有机肥循环使用。最后,借助森林特色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林下作物种植、森林养生休闲等项目,实现一三产协调发展。兴化市缸顾乡东罗村地处水网密布的里下河湿地保护区,村庄环平旺湖而建,自然环境良好,富有兴化水乡特色。目前有野生动植物400多种,是泰州市生态资源保护最好的地区之一。东罗村从昔日的“问题村”转变成如今的“生态村”,得益于以下几点:发挥自身“水资源”优势,推行河长制和退渔退圩工作,围绕平旺湖畔建设生态环湖走廊,努力重现湖泊旧貌。退出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绿色高效农业,打造高品质乡村旅游,探索人水和谐的生态新路。2.4立足地域文化,强化系列表达。文化振兴是灵魂,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相较于城市,乡村的文化资源更加丰富,因此更需要保护其独特的乡村田园景观格局,注重传承乡土文脉,推进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繁荣乡村文化。如溧阳市溧城镇礼诗圩村历史悠久,人才辈出,从这里走出数十个国学大儒、文人院士,诗书礼义氛围浓厚。礼诗圩围绕特色文化建设,开展了以下工作:(1)增设物质空间载体,传承特色文化。礼诗圩打造九间房知青点、文化礼堂,成立焦尾琴艺术展馆、虞晓勇书法工作室等,展示溧阳文化,宣传本土文人乡贤,通过文化的链接来激发家乡情、自豪感。(2)挖掘文旅产业,打造文化品牌。礼诗圩塑造“礼文化、诗文化、荷文化”的文旅品牌,撬动农旅融合,拓宽村民收入渠道。(3)深耕文明实践内涵,建设和谐礼诗。开展道德讲堂、文明家庭评选、美丽乡村“五最”评比等多样化的道德宣传活动,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形成了邻里和谐、百姓和乐的新风尚。(4)开展文化活动,丰富文化生活。举办“水乡荷韵——工笔画作品展”“礼诗荷韵杯”厨娘大赛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增加邻里互动,提高乡风文明。再如徐州市铜山区倪园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儒家文化、奇石文化和石山文化已传承千年。倪园村采用整治为主,有机更新的建设策略,注重乡村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利用:(1)传承和发展苏北传统院落式民居的建筑特色,在注重统一的基础上,保持原有村内块石道路和墙体的多样性,延续独具地方特色的石山文化。(2)村内营建“孔子观洪”、“春秋古院”、“夫子客栈”、“石碑林”等记忆场所,凸显村庄儒家文化。(3)挖掘当地编织、石刻、印染等传统技艺,增设非遗展示馆、传统手工作坊,文化礼堂和钟楼戏台,塑造和展现当地民俗文化。

3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把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立足于乡村的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在保持乡村独立性和差异化的前提下与城市并行发展。要知道实现乡村特色化的路径并不唯一,需要各村挖掘自身文化历史底蕴,结合地形地貌特点,遵从生态肌理,重构价值组合,对村域产业、景观、生态、文化等进行系统考量、整体设计,实现乡村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乡村田园景观特色化建设正在推广与发展中,特色化建设的方法和模式还需不断探索和完善,希望本文能为今后乡村规划建设提供策略参考,推动国内乡村朝着多元主题化方向发展。

作者:龚倡 姜卫兵 黄沁铭 何兰 宋居宇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