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发展路径与生态文明建设

时间:2022-06-02 10:48:08

绿色金融发展路径与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经济形势下,探索绿色金融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分析了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提出建立有效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和绿色信息共享平台,为金融机构识别绿色产业提供帮助,并探索了绿色金融助力经济转型,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三条路径,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绿色金融;经济结构转型;路径;生态文明

“绿色金融”是经济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发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极力倡导绿色发展,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把污染防治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1][2]相关学者对绿色金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绿色金融现状、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和存在问题等方面[3][4],对绿色金融路径的研究文献较少且不成系统[5][6]。并且,相关学者对绿色金融路径的研究大多是关于绿色金融的推进路径[7]、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路径[8]、创新绿色金融体系的路径[9][10],少有研究涉及绿色金融助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因此,本研究基于分析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探索我国绿色金融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以期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一、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一)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取得成就。1.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已初步建立。2015年9月,我国首次明确建立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战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再次提及绿色金融体系的建立问题,随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具体指导意见出台。在国家政策不断促进下,我国全方位、多层次的绿色金融体系正在不断完善。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绿色信贷行业政策体系,2016年以来,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绿色债券市场。在中国政府自上而下强力推动下,我国已初步建立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和基础性制度,使绿色金融体系有章可循;绿色金融投融资渠道不断拓宽,涌现大量的创新型绿色金融工具,使责任投资者有资可投;绿色投资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绿色投资和责任投资理念逐渐成为投资者共识,使各类绿色项目有资可融;地方绿色金融改革试点稳步推进,不断创新,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大量可复制、可推广的有益经验。2.绿色金融产品不断丰富。我国绿色金融的产品主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指数、绿色交易类产品(碳金融)等。不断丰富的绿色金融产品,对实现经济绿色转型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商业银行不断调整优化资金结构,增加了绿色信贷规模和比例,减少了“两高一资”行业贷款规模和比例。我国绿色债券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2016年单年我国发行的贴标绿色债券占到全球发行总量的36.7%,2017年发行规模为1550亿美元,2018年发行规模预计将达到2015亿美元,发展速度惊人。我国绿色基金种类丰富,包括绿色产业基金、SRI基金和PPP环保产业基金等。截止2016年底,全国已设立备案的节能环保、绿色基金就达265支,其中绿色产业基金超过一半以上的资产都投入环保领域,支持环保产业发展。在绿色保险方面,为督促企业对环境污染责任险的投保,修订了《环保法》。在碳交易方面也取得了喜人成就,目前我国已建立了7个试点交易所,碳交易活跃度提高。(二)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1.顶层设计不足,相关配套政策和法律制度不健全。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绿色金融标准,缺乏统一的绿色项目目录和绿色产业识别标准,急需构建一整套国内统一、国际接轨、清晰可执行的标准体系。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较晚,相关的法律也是近年来才制定,多数是为规范我国绿色信贷的实施而制定,直到2015年我国才提出关于绿色金融体系顶层设计建立的问题,2016年继续提出建立现代金融体系,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综上可知,从制定层面看,相关配套政策和法律制度大多围绕国家宏观层面,很少针对某些特色区域制定地方特色的制度政策;从产品覆盖范围看,相关配套政策和法律制度大多针对绿色信贷产品,对其他绿色金融产品的法律规范不够。同时缺乏为顶层制度设计作为补充的第三方监管机构,进而缺乏第三方评估标准、流程等。2.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责任落实和能力不足。一是金融机构定性和定量信息披露制度尚未建立,环境信息披露不充分、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外界无法准确判断金融机构在为企业提供贷款时,是否将环境风险和管理能力作为重点考虑因素,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洗绿”“漂绿”和过度负债问题。二是在我国投资者责任中,未明确要求将重要的环境、社会和治理(ESG)问题纳入其投资决策中,但现有投资案例已证明考虑ESG因素符合客户和受益人利益。三是部分金融机构能力建设不足,空有发展绿色金融情怀,缺乏资金、专业人才和技术等硬实力支撑。四是发行群体面窄,发行主体不够多元化,目前我国大型企业、金融机构与一般企业、地方银行在绿色债券发行方面实力悬殊,现有的绿色债券多为大型企业、金融机构发行。五是市场主体对绿色金融的参与度不高,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主要由银行推进,其他的金融机构则参与极少。3.绿色金融产品匮乏且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我国绿色金融产品一是单一且覆盖面窄,目前中国最主要的绿色金融产品就是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技术租赁等方面的产品极少,并且中国的绿色金融产品大多针对企业设计,而家庭和个人方面的绿色金融产品极少,被市场忽视。二是绿色金融产品以被动应对式产品为主,主要涉及环境治理、排污权抵押等领域,同时减少对高污染企业的贷款,缺乏主动发展式金融产品。三是绿色金融产品存在局限性,我国发展绿色金融是为实现经济绿色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经济手段,但“健康”“教育”等社会目标同样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部分,目前我国绿色金融极少提及这些社会目标,未能扩大标准化的绿色和可持续投资产品的综合工具运用。

二、绿色金融助力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索

绿色金融是经济绿色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助推器,是落后产能的消化器。绿色金融从助推和消化两个方面来服务经济的绿色转型,推动实体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助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下,提出内部产业、外部市场、市场和产业三条路径来实现绿色金融助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见图1、图2和图3)。路径一:加强绿色金融的政策导向。我国绿色金融一直以来都是政府主导,在绿色金融改变投资结构中也需要政府的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实际效应较低主要是因为中小企业的绿色金融发展不够,在经济绿色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是最为重要的市场力量。在政策导向方面,加大绿色金融政策导向力度,强化绿色政策的信息效应,改变生产者的偏好,增加绿色产品的供给。一方面,强化绿色金融政策的激励作用,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改变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增加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消费,生产者以市场为导向将改变生产偏好,进而改变生产者效用函数。有绿色偏好的企业和消费者会购买较多的绿色产品和服务,激励更多的投资进入这些产业,这种绿色金融政策的激励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绿色项目的数量,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生产者的效用函数由投入和产出构成,其中也包含社会责任和企业名誉等变量。假设社会责任由R表示,企业名誉由H表示,O为其他所有未计入的变量。那生产者也就是企业的效用函数为Y=F(l,k)+R+H+O。利润最大化和社会责任都是企业想要实现的目标,但是现实中,很多企业受资金不充足、市场消费导向的影响,为了能存活下去,只好先缩减或者抛弃社会责任,但若是有足够的条件能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将使得企业的效用更大。商业银行实施绿色金融也同样是在保证营利的基础上,在利润最大化和社会责任间寻求一个平衡。强化绿色金融政策,改变消费者偏好,可以打破原有的平衡点,推动企业自主转变生产方式。对金融机构实施“税收和补贴”政策也将打破原有的平衡,使金融机构向实施绿色金融倾斜,为绿色产业有效配置资源,引导企业主动响应绿色发展。强化绿色金融政策导向主要有三条传导机制。第一条,通过政策的指向作用。主要是发挥政策的信息效应,改变投资和消费的价值选择,树立企业和消费者的绿色环保意识。第二条,通过政策性银行开展政策金融对绿色产业进行支持。我国的政策性银行是政府设立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在国家出台绿色金融政策后,政策性银行作为国家政策的执行者在其投资时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考虑更多的环境因素。第三条,通过鼓励商业银行对绿色金融进行支持。虽然政策性银行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响应绿色金融政策,但是由于我国政策性银行只有3家,其总资产在所有银行资产中占比较少,所以商业银行需成为实施绿色金融的主体。运用“税收和补贴”的思想,通过我国银行的外部监管激励商业银行实施绿色金融。一方面,对不执行绿色金融和执行不足的商业银行采取惩罚措施;另一方面,对积极实施绿色金融的商业银行进行奖励和优惠。第一条传导路径,主要是发挥企业的自主能动性。通过作用于企业的生产理念,进而改变企业生产选择,激励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占领市场份额。后两条传导机制,主要是通过发挥金融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通过政策指导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进而绿色金融改变资源的配置结构,为绿色产业注入资金,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改变投资结构,促进经济转型。企业接收到金融机构的贷款信号,效用函数随之改变,生产偏好调整,往绿色产业倾斜。路径二:提高绿色项目的投资回报率。绿色技术创新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和前提,绿色经济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协同发展的根本目标。发展绿色经济,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关键在于绿色技术创新。绿色金融在支持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为企业开展技术研发、转化和应用全程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绿色金融有助于提高企业防范创新风险的能力,金融市场可以带来风险的重新分配,从而分散技术创新的风险。我国绿色金融一直以来都是政府主导,在绿色金融改变投资结构中也需要政府的支持,使得绿色产业在资金获取渠道中占有绝对优势。一方面,绿色项目资本回报率不高无法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那么我们就要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提高回报率以达到社会资本投资的要求,这就需要提高绿色项目的投资回报率,这部分钱由政府补贴。另一方面,针对很多绿色项目面临的融资难问题,这类资金可得性可以通过政府降低绿色产业的贷款利率实现。绿色金融解决绿色产业的内部资金问题,将为绿色技术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绿色技术创新的核心主体是企业,但只有企业内部动力机制不够,还需以政府、金融机构等外部激励机制作为补充。在企业外部,绿色金融为政府的政策体系提供金融保障。政府的外部激励机制为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政府颁布实施的一系列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信贷政策、货币金融政策等,都需要绿色金融的引导和调节,使资金流向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通过政策与金融机构相协调,促进整个市场绿色技术创新,促进绿色经济发展。路径三:建立第三方评估机构。降低污染性项目的投资回报率,降低其融资可获得性,让污染性项目变得融资难、融资贵,从而消化我国环境破坏型、资源浪费型产业,调整我国产业结构,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绿色金融对高污染行业的消化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立有效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健全信息披露,在投资者责任中纳入ESG因素,有效识别绿色产业。其次,建立绿色信息共享平台,加强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间的信息沟通,为金融机构实施绿色金融提供准确信息。最后,利用绿色金融对绿色项目的资源配置作用,使各种资源极大倾斜于绿色产业,提高绿色项目绿色产业的融资优势,使环境破坏型、资源浪费型企业在与绿色产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迫使高污染行业转型或退出市场。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优化绿色产业融资环境。影子银行是一种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是银行业的有益补充,为中小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由于我国的影子银行自身存在监管真空、监管套利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其成为环境污染行业的主要融资机构,还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绿色产业的可贷资金规模,影子银行的业务开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绿色产业的发展。因此,应该加强影子银行自身监管体系的建设,同时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引导影子银行朝着规范、透明的方向发展,优化绿色产业的融资环境。(二)完善绿色产业识别标准。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时间不长,很多标准体系仍在建设当中,我国的绿色产业识别标准尚有缺漏,仍在逐步完善中,对绿色产业的识别准确度未能达到百分之百精确。第一,在绿色企业识别标准处发力,根据我国绿色产业实际情况制定识别细则,不仅要扩大绿色产业识别标准的指标范围,还要精确制定每一指标的达标指数,对于不达标的企业不予以认定。第二,建立与绿色企业配套的绿色动态监管体系,针对绿色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管,不断更新绿色企业的动态数据,及时完善制定绿色动态监管的法律法规和条例,防止绿色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意志不坚定脱离绿色经营轨道,失去绿色企业本质。第三,对伪绿企业、绿色企业的逐利行为区别对待,制定相对应的监管条例,对伪绿企业披着绿色外衣进行套利的行为,严厉打击;对绿色企业逐步脱离绿色实业初心的行为,断其绿色金融贷款渠道,引导其再次投入绿色实体经济。(三)提升绿色产业的自身管理水平。我国绿色产业虽然是我国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但由于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发展中自身还存在管理不善、信用意识薄弱的问题。因此为了更好的支持绿色行业,必须要加大对绿色行业人才的培养,减少因管理者才能不足引起的绿色产业不良发展。第一,加强对绿色行业高端管理人才的培养,及时更新绿色产业相关经营数据,定期关注绿色企业经营信息,对自身能力不足的管理者进行再培养或调职。第二,针对绿色企业信用意识淡薄的问题,不仅在企业文化上倡导,还要建立健全企业信息披露机制,方便投资者及其他监管机构对绿色企业的日常经营业务进行监管,改善企业与投资者、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降低绿色企业的信用风险,保持绿色企业发展绿色实业的初心,促进绿色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王静 何秋洁 单位:西华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