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化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9 07:10:48

绿色化学论文

绿色化学论文篇1

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老师对于化学的教育目标是提高升学率,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完全是停留在化学知识的教育层面上,而且,由于老师的教育方式方式或许陈旧和刻板,在课堂上只是一味的给学生传导化学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也不去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使得学生成为化学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没有很多自己动手设计并独立完成化学实验的机会和能力,也更不会去自己动手去实践绿色化学实验,更加不会关联到绿色化学于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此外,目前,在很多师范院校,对学生的考核还只是停留在以理论知识为主的层面上,考核也不会涉及到有关化学科学的人文素养和环境素养,所以在教育中,对学生的应试教育和培养学生应考能力已成为一种很难改变的教育思想,虽然有关教学方案已经几经修订完善,但是老师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思想还是无法改变。

2提升我国绿色化学教育的措施

2.1改变老师化学教育的观念要想推行绿色化学的教育思想,首先必须改变老师的对于化学的教学观念,只有老师重视起来绿色化学的的教育,才有可能去引导学生加强绿色化学的思想意识。首先,学校应该对老师进行定期培训,让老师能够认识到绿色化学的重要性,并且培训老师实施绿色化学教育时应该侧重的点和有效实施绿色化学的措施,并且,学校也可以派遣有资历的老师去典型的学校进行沟通交流,学习人家绿色化学的有效方案,来更好的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案。老师自己也应该积极的去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自己设定一套能够有效发展绿色化学教育的教学方案,并且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以更好的开展绿色化学的教育工作。

2.2在化学教育的过程中给学生渗透绿色化学的知识教师在化学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时不时的给学生渗透绿色化学的知识,首先,老师应该增加实验实践在化学教学中的比重,有些化学知识是必须通过实验实践学生才能够深刻的理解,通过实验,可以直观的观察到实验现象,这样很容易的就可以了解一些物质的性质,否则只靠干巴巴的说教,学生是不能够将这些知识理解透彻的。然后,在进行实验时,老师应该精心设计实验,尽量让实验方法精密,有些实验会产生有害气体,这时老师就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去除去这些有害气体,以免其散发到空气中去造成污染;而在生成某些产物的时候,有的方法会产生有害物质,而有的方法就不会产生,这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用最无害的方法去制产物;除此之外,老师要学会高效的整合实验,我们在验证某一物质的多种性质时,往往用数个单一的实验去验证,这样既耗时耗力,又浪费反应物,所以老师可以有效的将这些单一的实验进行有机组合,让反应物能够被高效的反应利用,从而发到绿色化学得目的,等等,这些都是绿色化学的例子,老师可以有效用这些绿色化学实验的例子,向学生渗透绿色化学的思想理念,让学生能够深切体会到绿色化学的重要性,进而深化认识到保护环境的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去。

2.3适当的对化学教材进行改革或许是新课程得改革没有完全渗入到师范院校中,部分师范院校的化学教材的内容太过陈旧,所以,师范院校应该适当的对其化学教材进行改革,尽可能多的将绿色化学的思想融入到化学教材中去,让学生从根本上就可以接触到绿色化学的思想理念。

3结语

绿色化学论文篇2

“绿色变革视角下的国内外生态文化重大理论及学术流派研究”是北京大学郇庆治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2012年度重点项目,而本次会议也是该课题的项目开题与启动会。他首先阐释了“生态文化理论”概念的意涵,认为可以将其界定为环境人文社会科学不同学科视角下对人与自然关系某一层面的生态理性化描述、批判和超越,依此可以按照“深绿”(侧重于个体价值观的激进转变)、“红绿”(侧重于社会政治制度的激进变革)和“浅绿”(侧重于经济技术与政策管理的渐进改变)的三维分析框架,对国内外的生态文化重大理论及其学术流派作系统性梳理,并就它们对于现代文明生态化转型的变革潜能及其影响路径加以考察。

在“深绿”生态文化理论的议题领域下,周国文(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回顾性地评述了我国的生态哲学与伦理研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研究最近几年来的学术进展,并尝试性地提出了系统评估生态哲学与伦理研究和绿色经济社会变革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间关系的重要性。姚晓娜(华东师范大学)以深生态学的生态美德思想为例,阐述了个体价值观念变革与人类文明绿色转型的理论与实践关联及其影响路径。程相占(山东大学)在具体辨析“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概念内涵差异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生态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并着重阐发了作为生态审美的生态美学所具有的生态文明与文化变革的重大潜能。郇庆治(北京大学)则专题评述了“生态地方自治主义”(“生态区域主义”或“生态无政府主义”)和“生态文明理论”这两个理论流派的研究进展与开展进一步系统探讨的必要性,他认为前者主要是一种基于地方民主自治理念的“深绿色”生态政治理论,在当前全球化不断推进与深入的总体背景下似乎更具有远不止“绿色乌托邦”的理论尤其是方法论价值,后者是党的“十”之后在国内迅速升温的一个研究领域,但生态文明建设所关涉的许多基础性理论与实践问题还依然缺乏真正学理性的研究。

在“红绿”生态文化理论的议题领域下,刘仁胜(中央编译局)系统阐述了一个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析框架,并着重分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绿色经济观、绿色科技观对于绿色变革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科学认识科技、经济和社会政治变革在绿色转型中的作用。郭志俊(山东财经大学)集中评述了“绿色工联主义”理论与实践最近几年来的进展,尤其是加拿大学者比如杰夫・沙茨的相关研究,认为劳工运动与绿色运动的政治联合对于绿色变革依然有着不容置疑的理论相关性。张淑兰(山东大学)以印度学派(尤其是范达娜・席娃和碧娜・阿噶瓦尔)的“生态女性主义”为例,阐述了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最新进展,并在承认(印度)生态女性主义研究局限性的同时,强调了它们所提出的对妇女与民主、环境和发展关系思考的全球普适性。李亮(南京林业大学)全面评述了默里・布克金的“社会生态学”的阶段性演进和基本观点,以及国内外学界对其著述的进一步整理与研究,并阐发了社会生态学对于社会与文化等级化结构如何影响着人、社会与自然关系的自由与和谐的观点所具有的政治社会变革意蕴。刘颖(山东师范大学)基于丰富的文献资料,对(环境)“新社会运动理论”的最新进展作了系统梳理,并对其新特点和发展趋势作了概括,强调当前的欧美(环境)新社会运动正呈现出一种“后―反全球化运动”的新特征(比如发生在英国、北欧等地的青年骚乱),而如何将这些理论框架应用于阐释我国最近发生的大众性环境公众事件也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在“浅绿”生态文化理论议题领域下,李昕蕾(柏林自由大学)系统回顾了“可持续发展理论”自1992年以来的理论演进和实践成效,着重阐述了这一“浅绿”环境政治社会理论的绿色变革意蕴和潜能及其内在缺憾。李慧明(济南大学)在评述“生态现代化理论”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此开展更为深入研究的具体设想,比如生态现代化与政治现代化、经济工业生态化、社会变革和欧盟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将该理论应用于中国“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可能性和必要修正。孙凯(中国海洋大学)结合澳大利亚学者罗宾・艾克斯利的《绿色国家:重思与民主》一书,阐述了“绿色国家理论”的国内和国际向度,认为当代国家无论在国内政治绿化还是环境国际合作与管治方面都理应发挥一种更积极的角色,问题在于如何使国家成为一种推进绿色经济变革和生态民主的正向力量。郇庆治(北京大学)通过安德鲁・多布森不久前发表的一个研究报告,评述了“环境公民(权)”理论与实践的最新进展,认为对于环境公民职责(资格)的重视与主动培育,无论基于世界主义、共和主义还是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理由,都对于现实中个体行为的绿色变革至关重要。郦莉(外交学院)系统评述了“环境公共管治理论”尤其是在国际和全球层面上的理论进展和实践应用,认为基于碳交易和清洁生产机制等实例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全面评价环境国际合作迄今为止取得的进展,也有助于我们对未来的环境公共(全球)管治有一个合理而正确的预期。

针对上述发言,卢风教授(清华大学)就生态文化理论和科技主义批判的关系,张云飞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就不同生态文化理论流派的准确概括,曹孟勤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就如何在生态文化理论视角下开展生态哲学与生态伦理的批评性研究,方世南教授(苏州大学)就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研究,雷毅教授(清华大学)和张磊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分别就深生态学与生态现代化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黄娟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就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理论之间的关系,王学东教授(中山大学)和任丙强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别就环境全球管治研究中的理论与方法论问题,作了评论性发言,并就各子课题承担人的研究设想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绿色化学论文篇3

关键词绿色化学环境保护生物技术

人类正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环境危机,由于人口急剧的增加,资源的消耗日益扩大,人均耕地、淡水和矿产等资源占有量逐渐减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环保问题就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化学工业及相关产业,在为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在生产活动中不断排放出大量有毒物质,化学工业也为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发达国家对环境的治理,已开始从治标,即从末端治理污染转向治本,即开发清洁工业技术,消减污染源头,生产环境友好产品。“绿色技术”已成为21世纪化工技术与化学研究的热点和重要科技前沿。

绿色化学又称绿色技术、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即是用化学及其它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消除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

化学可以粗略地看作是研究从一种物质向另一种物质转化的科学。传统的化学虽然可以得到人类需要的新物质,但是在许多场合中却既未有效地利用资源,又产生大量排放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绿色化学则是更高层次的化学,它的主要特点是“原子经济性”,即在获得物质的转化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料原子,实现“零排放”,因此既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又不产生污染。传统化学向绿色化学的转变可以看作是化学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绿色化学可以变废为宝,可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绿色化学已在全世界兴起,它对我国这样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1采用无毒、无害并可循环使用的新物料

1.1原料选择

工业化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许多新物料,它们在不断改善人类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来大量生活废物,使人类的生活环境迅速恶化。为了既不降低人类的生活水平,又不破坏环境,我们必须研制并采用对环境无毒无害又可循环使用的新物料。

以塑料为例,据统计,到1989年美国在包装上使用的塑料就超过55.43亿kg(20世纪90年代数量进一步上升),打开包装后即被抛弃,这些塑料废物破坏环境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问题:掩埋它们将永久留在土地里中;焚烧它们会放出剧毒。

我国也大量使用塑料包装,而且在农村还广泛地使用塑料大棚和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研制可以自然分解或生物降解的新型塑料,目前国际上已有一些成功的方法,例如:光降解塑料和生物降解塑料。前者已经投入生产。光生物双降解塑料研究是我国“八五”科技攻关的一个重大项目,已取得一些进展。

1.2溶剂的选择

大量的与化学制造相关的污染问题不仅来源于原料和产品,而且源自在其制造过程中使用的物质。最常见的是在反应介质,分离和配方中所用的溶剂。在传统的有机反应中,有机溶剂是最常用的反应介质,这主要是因为它们能较好地溶解有机化合物。但有机溶剂的毒性和难以回收又使之成为对环境有害的因素。因此,在无溶剂存在下进行的有机反应,用水作反应介质,以及超临界流体作反应介质或萃取溶剂将成为发展洁净合成的重要途径。

1.2.1固相反应

固相化学反应实际上是在无溶剂化作用的新颖化学环境下进行的反应,有时可比溶液反应更为有效并达到更好的选择性。它是避免使用挥发性溶剂的一个研究动向。

1.2.2以水为溶剂的反应

由于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性差,而且许多试剂在水中会分解,因此一般避免用水作反应介质。但水作为反应溶剂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因为水是地球上自然丰度最高的“溶剂”,价廉、无毒、不危害环境。此外水溶剂特有的疏水效用对一些重要有机转化是十分有益的,有时可提高反应速率和选择性,更何况生命体内的化学反应大多是在水中进行的。

水相有机合成在有机金属类反应,水相Lewis酸催化的反应现都已取得较大进展。因此在某些有机化学反应中,开发利用以水作溶剂是大有可为的。

1.2.3超临界流体作为有机溶剂

超临界流体是指超临界温度及超临界压力下的流体,是一种介于气态与液态之间的流体。在无毒无害溶剂的研究中,最活跃的研究项目是开发超临界流体(SCF),特别是超临界CO2作溶剂。超临界CO2是指温度和压力在其临界点(31.10℃,7477.79KPa)以上的CO2流体。它通常具有流体的密度,因而有常规常态溶剂的溶解度;在相同条件下,它又具有气体的粘度,因而又具有很高的传质速度。而且,由于具有很大的可压缩性,流体的密度,溶剂溶解度和粘度等性能可由压力和温度的变化来调节。其最大优点是无毒、不可燃、价廉等。

1.3催化剂的选择

许多传统的有机反应用到酸、碱液体催化剂。如烃类的烷基化反应一般使用氢氟酸、硫酸、三氯化铝等液体酸做催化剂,这些液体酸催化剂的共同缺点是:对设备腐蚀严重,对人身危害和产生废渣污染环境。为了保护环境,多年来人们从分子筛、杂多酸、超强酸等新催化材料入手,大力开发固体酸做为烷基催化剂。其中采用新型分子筛催化剂的乙苯液相烃化技术较为成熟,这种催化剂选择性高,乙苯收率超过99.6%,而且催化剂寿命长。

2化学反应的绿色化

为了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合成效率成了当今合成方法学研究中关注的焦点。合成效率包括两方面,一是选择性(化学、区域、非对映体和对映体选择性),另一个就是原子经济性,即原料分子中究竟有百分之几的原子转化为产物,理想的原子经济反应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百分之百的转变为产物,不产生副产物或废弃物,实现废物的“零排放”。为此,化学化工工作者在设计合成路线时,要减少“中转”、增加“直快”、“特快”,更加经济合理地利用原料分子中的每一个原子,减少中间产物的形成,少用或不用保护基或离去基,避免副产物或废弃物的产生。实现原子经济反应的有效手段很多,在些不作赘述。

3生物技术的应用

生物科学是当代科学的前沿。生物技术是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化工是21世纪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它将成为创造巨大社会财富的重要产业体系。采用生物技术已在能源、采油、采矿、肥料、农药、蛋白质、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催化剂、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精细化学品的制造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从发展绿色化学的角度出发,它最大的特点和魅力就在节约能源和易于实现无污染生产而且可以实现用一般化工技术难以实现的化工过程,其产品常常又具有特殊性能。因此,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倍受青睐。

绿色化学是人类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绿色化学的根本目的是从节约资源和防止污染的观点来重新审视和改革传统化学,从而使我们对环境的治理可以从治标中转向治本。绿色化学的发展不仅将对环境保护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将为我国的企业与国际接轨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朱清时.绿色化学和新的产业革命[J].现代化工,1998(6)

2闵思泽.环境友好石油炼制技术的发展[J].化学进展,1998(1)

绿色化学论文篇4

绿色化学是在环境友好化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核心内容主要是讲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利用化学技术,尽量减少或者完全不使用有毒试剂和减少或避免有害物质的产生。绿色化学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它不同于传统化学,是以环境保护意识为指导,尽量避免污染环境的化学。绿色化学有以下特点:

(1)反应原料绿色化;即化学反应的原料为毒性低且可再生物质。

(2)化学反应绿色化;充分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减小副反应的发生。

(3)催化剂的绿色化;催化剂为无害的,如生物酶等。

(4)溶剂的绿色化;目前实验室采用的溶剂大多数有毒、易挥发、易燃烧,应该用对环境无污染的溶剂,如水,超临界流体等。

(5)产品的绿色化;化学反应所得到的产物必须为绿色产品,对环境不造成污染。

2实验过程中绿色化学的实施

绿色化学是“防”,环境保护是“治”,绿色化学是从根源上杜绝污染源。按照Anasta和Warner提出绿色化学12条原则和从化学品出发的5R原则:拒用(reject)危害品,减少(reduce)用量,循环利用(reuse),回收再利用(recycle),再生利用(regenerate),基于原子的最大化利用,采用以下方案来保证绿色化学的实行:

(1)设计符合绿色化学标准的实验

教师应精心设计对环境无污染的环保型实验来指导学生,如蒸馏、沸点和熔点的测定。

(2)按绿色化标准对现有实验进行改进

根据绿色化学的特点,教师可在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修改:减少实验试剂的用量(采用半微量或微量实验);选择绿色催化剂;选择绿色溶剂;改进反应方法,尽量减少反应步骤;引进新的实验技术如微波辐射加热技术和计算机模拟技术等。

(3)对实验室的“三废”进行回收和处理

由于实验产生的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实验室应制定相对应的回收处理方法,对实验室的“三废”进行回收和处理,减少化学实验对环境的污染。

(4)实验项目连续化

传统的化学实验多为“孤立型”实验,而实验过程中得到的产品需要进行处理,这样不仅造成了实验试剂的浪费,还对环境造成了不必要的污染。因此在设计实验项目时尽可能把各个单一的实验尽量联系起来,实现实验的连续化。此外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理念也十分的重要,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还加强对学生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绿色化教育:(1)学校多开展关于绿色化学的专题讲座,树立学生的绿色化学观念。(2)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3)在实验项目设计和具体实验教学中体现绿色化学理念。

3结论

绿色化学论文篇5

关键词:环境教育 绿色学校 廉洁文化

一、学校绿色教育发展态势:任重道远

众所周知,科技的发展像一把“双刃剑”,科技的发展在给人类文明带来进步的同时,

也使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破坏。我们感到庆幸的是人类作为地球环境中的主导者,还有着自我反省的意识和悔改的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经逐渐认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课题。学校是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进行环境教育的有力条件是其他任何部门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学校“绿色教育”便在世界各地广泛兴起。因此,中国的学校绿色教育,作为环境教育这一伟大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还亟待加强,亦可谓任重而道远。

二、学校绿色教育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人们的生态意识尚待增强,人们的环境素养有待提高。根据我国的环境教育的实践来看,这些方面的素质都普遍较低。主要集中表现在环境情感不深,环境认知水平低,环境伦理观念不强,环境技能水平不高,环境习惯没有形成自觉。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是一个需要全体公民共同加以解决的的问题,仅仅是单个人素质的提高是不成的。在学校里面就需要科学规范的管理和学生的自觉学习和遵守。学校环境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的广泛存在值得我们思考,它们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各个方面出现的,我们不能忽略其中的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将会严重导致我们进行环境教育的不良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尽快相处办法对这些问题加以很好地解决。

三、学校绿色教育的发展对策:科学有效

明确教育目标,健全教学体系。教育的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新时期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课题,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未来社会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素养是构成未来公民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一定要明确教育目标。加强环境教育的师资建设,加大环境教育的资金投入。我们都知道教师是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学校绿色教育也不例外。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绿色教育的开展能否成功,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环境教育师资队伍的强弱。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环境教育的师资,开展环境教育的实践活动,尽快建立环境教育的评价机制。环境素养的提高不单是环境意识的增强和环境知识的增强,更重要的是在于环境技能的提高和良好环境习惯的养成。对环境教育的开展试行奖罚分明的评价机制,用以对环境教育进行鼓励和鞭策,使我们的学校绿色教育能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教育氛围中顺利开展。

四、学校绿色教育的发展归宿:廉洁文化环境

环境友好型校园的内涵,指的是全校都彩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教学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环境友好型校园的特征从本质上可以说是一个全校性、综合性、广泛性的学校绿色教育的结果,根据目前国内外一些绿色学校的成功典范的考察,可以归结为一些共同特征:第一,有一个对环境友好的课程。第二,具有对环境友好的教育氛围。第三,鼓励校内人员全员参与,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出发,学校作为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传递者和实践地,应当提倡公平、民主、尊重、信任、平等观念。第四,学校重视校园环境和当地环境教育的资源。第五,社区与学校的互相开放。第六,鼓励以学生为中心,丰富的教育教学方式。高举“绿色”旗帜,实现美好愿望。环境友好型校园是广大师生追求的一种理想,也是新时代我们解决环境问题的必然要求,加强学校“绿色”教育,建设环境友好型校园,意义非常重大。

参考文献

[1]黄宇.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与中国的绿色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3(1)

绿色化学论文篇6

关键词:绿色图书馆,和谐社会,绿色服务模式,数字图书馆

 

时代在变,经济在迅速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在变,那么处于新时代的高校图书馆,为构建和谐社会,也要相应的发生变化。随着人们对环境的重视,“绿色”成了新时代的时髦名词,那么绿色图书馆也应运而生了。

1 绿色图书馆概念产生的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创造了繁荣的物质文明,同时,也给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了灾难性的破坏,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和失衡。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人类终于对此有了一定的认识。源于此,多学科、多层面的新思想、新理论不断涌现,围绕于此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被创新。科技论文。这些新思想、新理论、新文化、新技术、新方法相交织、相融合,创造出了现代人类新的文明形态——绿色文明。“绿色”一词,在21世纪的今天已经不只是单纯地表示一种颜色类别了,它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绿色”已成为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代表着一种动态的环境,涵盖了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它蕴含着一种科学、健康、创新、发展的理念,同时也昭示着一种趋势。随着绿色概念的逐渐深入人心,绿色教育被提了出来。随着绿色教育的兴起,它也逐渐影响到各类教育机构的发展模式,绿色图书馆也随之而产生了。

2 绿色图书馆的含义及特征

2.1 绿色图书馆的含义

所谓绿色图书馆就是以绿色理念为指导, 以传播绿色信息为途径, 以绿色服务为宗旨,是一个符合大众审美标准的、不断自我更新换代的、节约能源的、无污染的、高效能的、多功能的,充分运用高新技术和数字技术的,适应时展、紧追时代潮流、可持续发展的新世纪图书馆。

2.2 绿色图书馆的特征

2.2.1自然环境清洁静雅,为社会生活增添新的人文景观,图书馆建筑对社会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限度;

2.2.2文献内容健康真实,拒绝任何含有精神污染的文献、信息资料,合理地向读者提供丰富、健康、快捷、方便的信息知识服务;

2.2.3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精神生态和信息传播生态高度净化,能充分缓解人的紧张、疲劳和精神压力,积极参与社会的环境保护活动。

3 创建绿色图书馆的意义

创建绿色图书馆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办馆水平,切实体现人本理念,树立图书馆良好形象的必由之路;是提升馆员和读者的绿色环境意识,彰显文化生态绩效,进而使文献信息在网络环境下“输出”中免受“绿色壁垒”影响的有效举措;是优化管理模式,促使图书馆良性运行的重要决策。

努力创建优质、高雅的文化氛围, 营造幽静、温馨的馆外环境,这是时代的需要, 也是现代化图书馆的必要条件。科技论文。绿色图书馆提供的是健康、安全、舒适的读书环境。

4 创建绿色图书馆的途径

绿色图书馆的创建符合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需要。构建和谐的绿色图书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需要人们转变思想观念,同时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4.1 改变传统观念,树立现代新观念

传统的图书馆绿化方式在人们的头脑里已经定型,认为馆外种植树木、铺设绿地,馆内摆放花草盆景就是绿化。建设绿色图书馆不仅是指形成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并与图书文化融为一体的图书馆环境,更重要的是“绿化”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绿色图书馆是一个崭新的观念,它不仅是绿化问题,还涉及到能源、环境、空间、生态等方面,是一个综合问题,所以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不但是图书馆本身,整个社会都应该充分认识绿色图书馆的重要意义,积极参与创建活动。

4.2 注重“众人拾材火焰高”的理念

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是人类生存的需要,是生态环境的需要,它不是某个单位或某个图书馆内部的事情。政府部门应大力宣传绿色图书馆,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通过行政手段,推广与实施“绿色图书馆工程”,并规范绿色图书馆的发展,指导绿色图书馆的实施,使知识与环境和谐统一。

4.3 要有计划性

绿色图书馆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具体工作,不论是新馆还是老馆,都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推广。应该设立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具体落实,由点带面,逐渐推广,使绿色图书馆建设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4.4 实现绿色服务模式

绿色服务是构建绿色图书馆的主线, 图书馆要发挥对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这要充分对读者的服务方面, 要考虑馆藏文献内容的健康性、实用性、特色性、及时性。同时图书馆在服务中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人文关怀。图书馆坚持以人为本,在资源的配置上,在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新设备,以适应新时代读者的需求,充分利用网络。

4.5 开辟数字图书馆网上绿色通道

传递文化资源上,应该设立多媒体电子阅览室、视听资料阅览室、语言学习室等, 为读者提供先进的阅读环境。科技论文。在服务手段快捷的网络信息资源是绿色图书馆必不可少的基本特征,也是绿色图书馆真正实现信息无限的前提。

4.6 倡导生态意识, 塑造健康向上的馆员队伍

教育馆员队伍“绿色”理念,做“绿色文明”的使者。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道德意识,对自然界中植物美的欣赏是人类的一个共同需求和行为纳入道德评判,所以应该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生态意识。

4.7 营造图书馆“绿色”环境, 树立特色文化窗口

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建立特色窗口,为老师建立最新的参考资料库,为其他的读者提供相应的特色服务,以适应新时代人民的需要。我们应该知道宁静、和谐、温馨的阅读环境更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愿望,所以应该营造图书馆绿色环境,如在内部环境上,对馆入口处、门厅、总咨询台、书包寄存处、报告厅、会议室、陈列室、休闲厅及主通道旁进行人性化装饰,摆放花卉盆景,让人有赏心悦目之感;馆内装饰以简洁、明快、淡雅为宜,不符合环保标准的材料决不使用等等。

绿色图书馆是新世纪我国各类型图书馆发展的文明方向。建设绿色图书馆要凸显人本理念,“绿化”人的思维力式、行为力式和图书馆的生态环境;注重文献信息资源的真实、健康和读者服务的人文关怀;建设文献信息“绿色通道”;控制和消除信息垃圾和信息污染,从而促使图书馆“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而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晓颖 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非和谐因素探讨[J],图书馆工作研究,2006,(16),37-39

[2] 赵玉冬 创建和谐的高校图书馆文化[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6,(9):102-103

[3] 万国珍 谈图书馆和谐馆风建设[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7,(3):11-12

[4] 刘宏军 图书馆与和谐社会构建[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8):124-126

[5] 罗跃娣 论现代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J]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7(6):25-28

[6] 郑秉勤 论图书馆的服务文化[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6):192-194

绿色化学论文篇7

关键词: 园林城市 绿色空间系统 规划设计

创建“园林城市”要求城市生态环境、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改善和提高。“园林城市”建设是一个宠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先行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划设计。

一、创建“园林城市”需要切实有效的规划理论和方法

现行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在指导“园林城市”创建中具有局限性。

(一)“园林城市”建设规划非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所能替代。

首先,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对绿化环境研究局限在绿化用地系统,易忽视其它用地绿化环境。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相关指标均远低于世界有关组织推荐的合理指标。鉴于我国城市用地紧张,城市内增避大片绿地是不可行的,为创建“园林城市”而占用郊区耕地的作法也得不偿失。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绿化空间潜力和提高绿地综合效益。其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对城市绿地作为居民主要游憩空间功能的认识不足。城区绿地的主要功能是调解城市生态环境和作为居民接触自然的游憩空间功能。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由于人口稠密,单纯生态意义的绿地几乎没有。防护绿地在现实中常常成为附近大量居民散步游憩区。

(二)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等专业应加强相互渗透、协调。城市空间规划时常出现以下现象:(1)绿化规划设计缺乏艺术文化特色和供居民游憩利用价值的植被空间;(2)囿于场地铺装图案、雕塑小品造型和建筑立面装饰设计,而缺乏环境保护规划缺少对空间机能和绿化调节效益的考虑。

(三)现有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对城市居民室外休闲生活内容、规律和活动空间的研究不够。当前,人们发展已改变原有单纯的“家庭——工作单位”式空间流动模式,并热切于走出居室、走向充满绿色和阳光的大自然——游憩、娱乐、运动和交流。加强对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相互影响机制的了解,加强对社会休闲生活与社会文化建设相互影响机制的认识,城市由物质文明观念向生态环境、精神文明观念转变的人文主义思想。

(四)城市生态理论指导城市建设的可操作性较弱。城市(市区)是物质、能量、信息交流最活跃和最开放的空间系统,人类现有的知识水平难以对其进行定量的研究把握(例如美国“第二生物圈”试验失败的结果,表明人类对生态的认识还很肤浅)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综合建设需要探索和运用具有操作性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环境卫生、居民活动、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二、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概念的建立

我们认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要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沛、人与自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它具有以下涵义:

(1)可持续发展观念:“绿色”作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词、被国内外普遍认可,相对于“森林”、“田园”等提法,确切地表明了现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理念。

(2)是城市工业、商业、基础设施、交通、仓储等城市设施集中的用地空间以外的开放型用地空间。

(3)人文主义思想;绿色空间系统包括绿化、自然环境和空间内人群行为的双重意义。

(4)整体环境观念:对城市环境各种要素(物质、形式、精神)的整体综合研究。

a.物质要素——植物、阳光、空气、水、设施、人;

b.形式特征——形状、大小、规模、质量、功能;

c.精神风貌——艺术、气质、文化意韵。

(5)系统观念:相对于现行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中的“点、线、面”用地概念,针对城市空间不断立体竖向发展的态势,提出“点型、带型、场型”空间概念。并将各种类型空间作为有机联系的大系统,综合运作规划学、园林学、环境学、建筑学、生态学、行为学、社会学、美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理论知识,对城市空间进行系统研究和规划设计。

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与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环保环卫规划、风貌特色规划、城市设计构成互补关系。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列规划和环境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保环卫、人群行为、艺术特色、景观风貌等研究。其规划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主要内容:

(一)制定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城市空间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特色风貌等目标。借助“3S”等新技术,在定性基础上逐步高度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二)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与预测。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进行调研和趋势预测:

(1)价值观、心理需求、文化取向;

(2)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等);

(3)人群在城市绿色空间系统中流动、集散、停留时间等规律;

(4)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三)绿色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空间进行调整,形成“点型、带型、场型空间”相结合的空间系统。绿色空间包括;公共绿地、城市滨水地带、运动场、游乐园、城市广场、主要街道、大型建筑庭院、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规划要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做出定性、定量规划。

(四)绿色空间功能规划。绿色空间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散、停留、展示、分隔、交通)、和人群交通、文化艺术表述等各项功能。规划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认定。

(五)绿色空间系统特色风貌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控制下充分考虑绿色主要空间进行艺术风格、文化主题等方面规划。

(六)绿化规划对“点、带、场”空间进行全面的绿化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绿视率、郁闭度、叶面积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植被特征加以规划定。

绿色化学论文篇8

关键词:建筑学;绿色发展;前景

0.引言

绿色发展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建筑学领域的具体探索和实践,也是建筑学发展的新的探索。在当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发展背景下,建筑学的发展就要寻找新的发展方向,绿色发展是未来建筑学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从理论层面对其进行探究分析,就能为建筑学的绿色发展理念在实际中应用提供有益发展思路。

1.绿色建筑发展理念内涵及绿色建筑学发展意义分析

1.1绿色建筑发展理念内涵分析时代的不断进步发展,在多元化的思想交汇下对建筑领域的发展也有着很大影响,建筑学作为综合性的学科,和时展主题相结合,也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举措。绿色发展理念在不同范围以及学科当中的概念也有着不同,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绿色发展理念就包含着资源能效型的理念,也就是对资源进行充分化的利用。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对各种能源要充分利用,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作为首要选择[1]。同时还包含着建筑和自然融合的思想观念。人类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建筑学的发展也在时间的推移下发生着变化,在思想观念上更加的进步。其中将建筑和自然相融合的观念进行体现,就使得建筑学的整体发展呈现出进步文明的特征。1.2绿色建筑学发展意义分析绿色建筑学发展对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当前我国在资源能源的消耗量上比较大,在面临着资源能源枯竭的同时,建筑领域就要充分注重绿色发展理念的融入,构建节能环保型的建筑,通过对可再生资源的充分利用,最大程度减少能源的消耗。只有从思想观念上及时性转变,才能有助于建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对丰富建筑学的理论也有着积极意义,绿色发展理念和我国当前的可持续发展政策相符合,对各专业的合作程度以及责任感也能加强[2]。建筑的建造在程序上比较多,对专业的划分细化,通过绿色发展理念的充分融入就能有助于建筑学的系统化。对新能源的利用以及新材料的应用对建造成本就能有效降低,对整体的建筑发展理念创新也有着积极意义。

2.绿色发展理念下的建筑学发展历程和前景

2.1绿色发展理念下的建筑学发展历程绿色发展理念下的建筑学发展经过了长期积淀,在理论体系上得到了丰富化。绿色是大自然当中的常见色彩,大家对绿色也都有着统一的认识,绿色象征着朝气蓬勃以及希望和生命。绿色发展理念在进入到新时代后就得到了重视,在各个行业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绿色理念在生态学以及环境科学理论指导下,对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的观念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有着促进[3]。绿色发展理念也成为对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相处目标实现的重要理念,对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比较有利。上世纪六十年代,奥戈亚在设计结合气候:建筑地方主义的生物气候研究报告当中对建筑设计和环境气候等相互关系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的相关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对建筑设计的发展产生了很多影响。后来又有建筑设计师杨经文对设计结合自然:建筑设计的生态基础当中对生态设计和设计的整体等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建筑设计要对实际的结构关系进行考虑,将绿色设计理念和建筑表现力相结合是值得重视的[4]。通过绿色发展理念的应用,就能促进建筑设计的完善性以及多样性,将绿色设计预支相结合,就能对建筑学的内涵丰富化和先进性呈现起到促进作用。2.2绿色发展理念下的建筑学发展前景绿色发展理念下的建筑学发展,是在诸多的学者不断的探索研究,以及和时代进步相结合的研究基础上探究的内容。上世纪六十年代索勒里提出的建筑生态学理论讲建筑学和生态学进行了结合,这是建筑学的绿色发展理念发展的雏形。其希冀能设计出三维尺度的城市,对能源资源利用率进行提高,以及降低能耗等,是重要的研究内容。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麦克哈格对设计结合自然进行了发表,通过对一些城市地区的开放空间以及空气库研究等,就提出了系统观点以及方法。绿色建筑体系的深化以及创新,从科学的发展观点出发,在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原则基础上的绿色建筑学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绿色建筑学的发展以及完善,还需要和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相结合,以及将可持续发展观念能与之相结合,深化建筑学的理论知识体系。绿色发展理念下的建筑学发展,要从可持续发展观念角度出发进行研究,适应可持续发展观的建筑教育的环境。在建筑生态意识教育层面要能不断加强,建筑师在进行创作过程中和时代以及当前社会认识水平是分不开的,建筑师也有责任引领建筑进步的潮流。在新的发展时代,要更加的关注历史以及人文和生态环境的发展,并将其和建筑学进行结合。可持续发展建筑教育的理念要能及时性的转变,新的建筑运动前,古典建筑学对建筑形式以及文化和美学等法则比较重视,在涉及到的建筑科学以及技术层面并不是很多[5]。新的发展环境下,就要能充分重视绿色发展理念和建筑学的紧密联系,将其和建筑教育相联系,通过专业化的教育来提高人们对绿色建筑学发展的认识。

3.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领域的发展需要和时展背景相结合,从多方面来丰富建筑学的理论知识内容,为新时代的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带下坚实基础。通过从理论层面对绿色建筑学的发展历史研究以及内涵的分析等,希望能更好的为建筑学的理论体系丰富完善提供有益观点。绿色建筑并非新的建筑形式,在当前的建筑设计中将绿色发展理念与之相结合,就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祎显.浅谈建筑节能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门窗.2016(11)

[2]罗松.绿色建筑理念、建筑特征及其在建筑设计中的实际应用[J].江西建材.2016(19)

[3]吴敏.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理念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6(35)

[4]何忠家.节能理念在建筑设计的应用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6(08)

绿色化学论文篇9

[关键词]绿色绩效;中小企业;绿色管理转型;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277

1引言

当前,在我国处在经济结构的变革和调整的新时代,对于我国占到企业总数90%的广大中小企业而言,正通过采取自身灵活多样的应对措施,来驾驭经济转型变革时期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状态。这些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与振兴时期不可阻挡的社会力量,要在经济结构的新时代适应市场的发展规律实现质的提升,就必须从企业发展的战略思路、组织机构和领导能力等领域进行自我更新与自我完善。基于此,笔者讨论中小企业的绿色绩效管理,就是在试图通过中小企业的发展路径、权力分配、资源配置、行为方式的变更,不断强化中小企业转型的可行性,来把握市场机会,适应市场变化、缔造经济结构变革时代中小企业发展的模式与关键因素。

2中小企业绿色绩效管理体系的理论建构

21基于绿色管理范式的绩效追求

绿色管理(Green Management)就是将环境保护的观念融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范式是符合某一种级别的关系模式的集合,绿色知识范式在经济领域的体现是绿色管理、绿色经济、绿色文化、绿色绩效。中小企业发展中实现绿色的范式经营,对实现企业未来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三赢”目标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我国正加紧研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GDP的价值追求。是我国可持续发展在企业管理中的体现。众所周知,企业绩效多指企业在某个特定时期管理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的指标考核体系,涵盖了企业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自身的财务管理、战略管理、组织管理等多个维度的价值判断。而企业绩效与绿色管理联姻则凸显出经济结构变革时代中小企业绩效体系重新建构的新路向。[1]中小企业绿色绩效管理作为企业利益相关者面对诸多经济发展约束性因素而采取的变革与调整的手段总和,其理论体系建构的起点在于确定绿色GDP价值追求的范式选择。这意味着在经济竞争和经济结构变革的环境中,中小企业绩效认知正在从单纯的经济绩效向绿色绩效的自律层面转变。按照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执行绿色管理取得绿色绩效会消耗资源增加成本。实际上,正如修正学派指出,企业从管理认知的转变过程中会促进企业创新,降低企业成本,实现企业产品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进而实现与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双赢”。换言之,中小企业对绿色管理层面的价值判断认知,借由企业对管理内外环境因素的个体特征与行为及心理状态的认识、理解与把握。通过上述概念的辨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小企业的绿色管理认知究其本质是一种对于绿色管理行为的一种反思活动。其出发点是在国家推行绿色可持续性发展的宏观管理活动中的环境生态伦理学意义上的“应该”行为及对其的评价。在国家未来可持续绿色发展的进程中,包括中小企业经营中的主体、客体,也包括管理人员和其他相关参与者,应将绿色绩效管理认知相应地转化为绿色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于管理观点的认知,必然遵守并遵从的绿色管理准则认知。

22构建绿色绩效管理研究方法

企业绿色管理的研究方法体现了绿色管理的基本逻辑与假设。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研究方式与方法选择上的功能性特征。中小企业绿色绩效伦理体系建构更多的是反映出企业自身的建构主义的理论范式,这是与现代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变迁同步的。[2]中小企业绿色绩效伦理应当加强自身行为的行动研究、个案研究等质的方法的运用,藉此丰富其绿色管理和绿色绩效的理论架构,探索具有本土化特征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基于此种研究范式,中小企业基于绿色管理中的绿色绩效管理的研究方法建设要强化四个层面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强化绿色绩效管理的认知功能。认知功能即各主体对目标实现的认识和知晓过程。中小企业要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演变中实现绿色绩效,就要加强对绿色管理的政策理论、概念的认知和运用。能够及时揭示出中小企业绿色绩效利益相关者的规律,给中小企业绿色绩效实践选择提供相应指导。这种管理认知功能的达成必须要求中小企业绿色绩效主体在执行国家可持续绿色发展规划的政策基础上,加强有关绿色战略经营管理的认知和学习,将绿色的理念导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中,能够准确地对企业绿色绩效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完善中小企业绿色绩效体验。

第二,执行绿色绩效管理的规范功能。规范功能是对主、客体行为性伦理的约束和规范。具有强制性的特点。中小企业执行绿色绩效管理的规范功能,是中小企业绩效主客体对绿色经营管理活动的规范性、约束性的伦理思考,它既规定了绿色绩效者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也规定了在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财务管理活动中产生的种种偏执和矛盾的观念必须具有的约束力和强制力。形成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营管理文化,实现绿色的绩效。

第三,执行绿色绩效管理的调节功能。调节功能是指针对中小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影响企业绩效成果形成的各种因素的有效调节,以保障企业管理活动和经营活动能够符合国家可持续绿色发展的需求。可以利用企业主体结构特点,经营协调功能,将绿色绩效成果涉及的影响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因素进行调节。调节的方法可以主体间统筹兼顾,也可以委托第三方进行,总之,其目的是为了保证中小企业绿色绩效理论的执行和应用有机结合。

第四,持续绿色绩效管理的教育功能。中小企业要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达到绿色绩效的成果,满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在日常的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中要将强化绿色管理和管理绿色的理论,通过宣传、指导、学习、示范等方法培养绩效主客体的绿色管理情感、信念、品质,塑造出绿色企业管理文化,开发形成绿色大众消费产品。进而引导中小企业形成正确的绿色发展观与绿色绩效观。

3中小企业绿色绩效伦理绿色管理体系建构的基本路径31完善公平公正的价值评价基础

中小企业要想构建绿色绩效管理体系,顺应国家可持续绿色发展规划建设,必须要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建立公平公正的绿色绩效的价值评价指标和体系,健全中小企业的组织构架,制定适应经营环节和管理过程的绩效考核与绩效评价的价值尺度和公平的分配制度,体现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处理好利益主客体的伦理关系,形成和谐的绿色经营管理环境,达到可持续的绿色绩效成果。

32理性建构具有超验维度的信念基础

信念、信仰与理想是三位一体的基础意识,其共同点在于意义的未来指向性。要完善中小企业绿色绩效伦理体系,就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想,引导理想信念向超验维度的认识扩展。就要通过建立F代企业绿色发展文化、社会舆论、信息正向传播等形式加强对经营管理主体的绿色绩效管理理念的教育,使中小企业管理、经营主体形成积极向上的绿色绩效管理的价值观念和绿色管理素质,能够按照规范性的要求约束自己,遵循社会公德,增强社会责任感。按照以“点带面”的形式宣传和培育企业从业人员,共同形成绿色管理的价值观和绿色绩效管理的理想观。将绿色管理的理念注入到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建立起绿色的企业文化,使企业的绿色管理理念持续化、常态化,服务于社会实践,产生长效的绿色绩效成果。

33建立健全绿色绩效管理的组织监督机构

中小企业在执行绿色绩效管理和运营的过程中,建立起考核评价体系和绿色组织价值观的同时,还必须设立能够推动企业绿色绩效成果形成的组织监督机构。以组织的制度,管理的手段,指标的体系,经营的目标等规范的约束机制,为中小企业可持续的绿色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依据。第一,中小企业在绿色绩效管理及成果的形成过程中,要积极主动贯彻执行国家的绿色发展法律。提高中小企业在绿色绩效管理过程中的执法主动性。第二,中小企业借助国家可持续绿色发展的法律法规,建立企业内部的组织监督机构,在执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绿色管理,形成适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部监督法规及规范,明确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的责任和权力。将中小企业绿色经营过程中的责任和权利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共同纳入规范的法制轨道,才能从执法、守法的层面实现中小企业绿色绩效伦理的外在的支撑。才能使中小企业绿色绩效立法成果落到实处。第三,要借助信息、网络和移动终端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形成管理者、经营者、消费者、社会公众的信息反馈的联动机制,加强自身和社会的监督效力,提高中小企业的绿色管理目标实现的速度。第四,中小企业发挥组织监督机构的控制职能,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风险管控的投入,制订合理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方案。明确企业可持续绿色发展的管理体系权利的归属,使其规范化、法制化。

中小企业利用追求绿色绩效成果的经营,构建起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绿色发展规划。将绿色管理的价值观念注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通过思想观念的转变,形成完善和健全的绿色管理制度实现企业的绿色管理和管理绿色的长效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奥利卡・舍格斯特尔超越科学大战――科学与社会关系中迷失了的话语[M].黄颖,赵玉娇,译蔡仲,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09-112

[2]舒炜光,邱仁宗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5

[3]徐成立.绿色管理的伦理定位、失位与复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

[4]袁丽珍中小企业生态经济道德建设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13)

[5]曹诗图,林红珍试论中小企业生态经济道德的建设[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

绿色化学论文篇10

收稿日期:2013-11-06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学术失范行为多层次监督运行机制研究”(HE1012);天津城建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城市建设领域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研究”(JG-1012)。

作者简介:郭汉丁(1962-),男,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博士,主要从事循环经济与城市建设管理、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产业链管理的研究,(E-mail)。

摘要: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是建筑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其主要基础理论是可持续发展和系统论,与工程实践密切融合是学科的主要特征;该学科平台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绿色建筑评价、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村镇绿色建设与管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管理。实际问题的复杂性与学科的发展性,决定了该领域需要培养高层次人才。

关键词: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人才培养;学科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TU-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1-0010-05

20世纪末世界范围的能源危机以及全球环境问题,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论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建筑业的能源消耗占全球能源消耗的30%左右,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发展具有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及舒适健康五大特性的绿色建筑,成为新时期建设领域技术创新与学科发展的主题。《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城市生态环境居住质量保障”作为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的核心内容,为绿色建筑的开发研究与实践创新,以及建立与发展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搭建了政策支撑平台和学科环境。

发展绿色建筑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绿色建筑已成为中国建设领域的一种发展趋势。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达到51.27%,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达60%以上。中国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仍将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新建建筑规模持续增长,既有建筑存量不断扩大,绿色建筑的建设以及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都大量需要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等领域的专门人才[1]。绿色建筑的实现关键在于理念与管理的创新,而实现创新的基础在于高层次人才。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培养的正是具有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土木工程、创环境科学等相关技术基础,掌握经济管理系统方法与工具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引领绿色建筑持续发展的栋梁之才,是推动绿色建筑技术进步的中坚力量。设立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培养具有技术和管理综合知识体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学科内涵及特征

(一)学科基本内涵

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系统论、控制论为支撑,基于系统集成优化与项目管理方法,以政策创新与行为研究为重点,开展绿色建筑评价、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村镇绿色建设与管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探索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技术集成与优化、管理理论与方法以及政策体系与机制,培养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领域高级应用型人才,提供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施工与运营管理的科学决策支持与实践开拓服务,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学科实践特征

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源于工程建设实践需要,是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土木工程学、环境学、管理学与经济学等专业学科的集成、整合、重组与创新,主要任务是探究绿色建筑形成过程的内在规律与集成优化等理论、方法与政策,是一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是循环经济时代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对象与内容的拓展与丰富,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面向工程建设领域的新兴学科。

二、学科发展概况

(一)国外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促进了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的创立、形成与发展。国外以绿色建筑学术研究为引擎,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互为促进,正逐步形成绿色建筑学科体系。绝大多数大学都设立了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机构,部分大学还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学院,为可持续建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组织保障。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成立可持续建筑发展办公室,致力于为学校建设符合LEED标准的绿色建筑;哥伦比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下设的现代建筑材料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现代建筑材料的研究,研发可回收的建筑材料,其建筑控制与健康监控方向主要从事建筑运营监控等方面的研究。明尼苏达大学成立了可持续建筑研究中心,主要从事建筑可持续设计、节能技术等研究。美国三大高校联盟的各大学课程体系中,均开设有可持续发展、建筑环境、城市可持续建设等相关课程。

英国剑桥大学建筑学院设立了绿色建筑研究小组,专门研究绿色建筑的建模、设计、监测、建造与运营等内容,并培养该领域的研究生,在建筑可持续设计领域研发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方法以及工具;谢菲尔德大学于2007年成立建筑环境分析研究所,主要研究城市环境中植物景观可持续设计及其发挥的作用、绿色屋顶生态技术、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主要职能包括在建筑可持续设计、绿色建筑节能等领域开展具有前瞻性的科研活动,为社会提供咨询与节能服务,为可持续设计专业培养硕士生与博士生;牛津布鲁克大学成立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下设低碳建筑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建筑性能与监测、家庭能耗评价、区域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低碳建筑设计、建筑能耗模拟以及建筑材料可持续利用等内容;诺丁汉大学的建筑环境系主要在建筑可持续设计、可持续能源技术、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开展学术研究以及人才培养,其关于绿色建筑的研究更是处于领先地位,吸引了许多学术界与工业界的专家和精英。牛津大学单独开设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管理等课程,同时大力推动校内的绿色建筑建设,并将这些绿色建筑的实践经验作为案例植入学校的房地产开发管理课程中。

澳洲的墨尔本大学、南澳大学和邦德大学也都开设了绿色建筑设计专业,提供可持续发展服务、建筑可持续设计、城市可持续发展等课程;南澳大学开设建筑可持续设计专业,可授予可持续设计专业硕士学位,研究范围涉及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等领域;邦德大学则开设了多个相关专业,可授“城市发展与可持续性”、“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等专业的硕士学位。

总之,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建筑在国外大学的学科建设中已基本形成,发展态势良好[2],在很多学校已形成了独立的学科,并培养了一批高端人才,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二)中国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的发展

在国内,随着绿色建筑的发展以及生态环保意识逐渐深入人心[3],绿色建筑领域的管理人才需求日益旺盛,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势在必行。

中国绿色建筑研究起步较晚,尚未形成以培养专门的高端专业人才为目的的绿色建筑相关学科体系,但绿色建筑作为一个新兴研究对象,已引起了众多学者和实践管理人员的关注。很多高校相继成立了绿色建筑专门研究机构,例如,清华大学与中冶赛迪联合成立了绿色建筑技术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于2007年4月成立绿色建筑研究所,以建筑节能数据库建设为主要工作内容,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工作;山东建筑大学成立了低碳城市与绿色建筑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在上海成立绿色建筑研究所;天津大学成立了科学研究院;天津理工大学成立了循环经济研究院;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成立了生态宜居城市与可持续建设管理研究中心;天津中新生态城成立了绿色建筑研究院,为生态城的规划、建设提供技术与管理服务的支持。同时,全国很多建筑类高校相关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了与绿色建筑相关的专业选修课,了解绿色建筑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需求的人才培养导向已受到认可,高校理论界及行业实践的有识之士正在为形成独立的绿色建筑学科体系而共同努力[2]。

三、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该学科研究主要包括绿色建筑评价、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村镇绿色建设与管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管理四个方向。

(一)绿色建筑评价

1.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包括国际LEED、BREAM、CASBEE等指标体系的比较,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区域资源约束的区域性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城市发展目标的绿色建筑群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等。

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研究

包括绿色建筑标准的制定方法与优化途径,绿色建筑标准的更新与集成创新,绿色建筑标准的时效性与适用性,绿色建筑标准的国际统一性与区域差异性,绿色建筑标准与技术进步的关系等。

3.绿色建筑全过程评价方法研究

包括绿色建筑规划设计评价方法,绿色建造实施过程评价方法,绿色建筑预评价方法,绿色建筑评价的系统量化模型,绿色建筑运营绩效评价方法,基于绿色建筑建设管理过程的标识管理方法等。

(二)绿色建筑运营管理

1.绿色建筑运营监测与管理研究

包括绿色建筑运营阶段能源、用水的分项计量与远程监控,绿色建筑运行状态及室内外环境实时监测,区域内水、电、气、热等配套基础设施运行状态实时监测的技术与方法[4],绿色建筑运营管理信息系统与绿色建筑能耗、水耗预警平台构建,绿色建筑能耗、水耗实时分析与决策模型等。

2.绿色建筑设备系统运行优化与管理

包括建筑电气、给排水、空调与通风、消防应急、电梯设备和新能源的系统优化方法与技术集成创新[4],考虑区域气候特征、资源条件及建筑功能的各种负荷预测模型、管网稳态运行的控制策略与调节手段分析、绿色建筑设备运行平台构建与信息化等。

3.垃圾处理与循环利用研究

包括绿色建筑全过程垃圾分类收集、回收体系与运营机制;垃圾处理排放减污技术与垃圾生态处理系统优化,绿色建筑区域规划的垃圾处理再利用技术集成与管理机制,降低垃圾运输与管网建设成本的垃圾处理厂的区域规划与优化等。

4.绿色建筑责任主体行为分析与激励研究

包括绿色建筑的相关责任主体(政府、开发商、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的行为特征与互动反馈关系[5],基于风险共担的相关主体责任体系构建与优化,物业管理企业选择、准入与发展战略,绿色建筑业主节能、节水、节电和环保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绿色建筑政府价格引导、税收调节、市场管控等手段与工具分析等。

(三)村镇绿色建设与管理

1.村镇绿色建筑适宜技术选择研究

包括基于区域气候特征与资源约束的村镇绿色建筑技术选用原则、标准规范与体系集成,村镇绿色建筑技术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基于村镇地区经济、气候、资源与文化特征的村镇绿色住宅技术集成、优化及方案选择等。

2.村镇绿色建筑开发模式与住宅产业化研究

包括村镇住宅开发模式分析与创新,国外小城镇建设模式比较,村镇绿色建筑开发运行机制,村镇住宅产业化技术政策与运行管理,村镇住宅产业化激励政策体系与实现机理、城镇化与村镇建设协同运行机制等。

3.村镇绿色建筑发展政策研究

包括村镇地区绿色建筑特性分析与产业发展规律,村镇绿色建筑开发影响因素及其动态反馈关系,村镇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发展模式创新,村镇绿色建筑发展动力机制与激励机制,村镇绿色建筑开发运营行为对策,基于村镇区位、行政管理等特点的绿色建筑建设监管方法与运行机制等。

(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管理

1.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决策研究

包括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设计优化途径,环境条件与社会影响分析,实施步骤抉择,业主参与协商机制,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选择、改进与优化,市场主体行为特征与演化机理,相关主体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关联分析与责任分配机理,基于主体责任的契约体系设计与优化,节能改造服务企业经营战略选择,节能改造服务企业市场能力形成与竞争优势提升,市场培育机制与激励政策体系等。

2.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施管理研究

包括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融资模式选择与运行机理,投资效益分析与过程控制,实施中的组织协同,实施现场布置优化、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质量管理体系与质量保证,风险预警、分担机制与动态控制,合同履行管理,效果检测与标识,使用运行管理,效果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和评价机制等。

3.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政府监管模式研究

包括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法律平台建设,市场发展战略,市场运行动力机制与竞争机制,各方主体行为博弈策略,全过程政府监督模式与体系构建,政府监管运行机制,技术进步的政策体系,政府监管政策与措施,市场激励与约束机制,政府宏观调控手段与方法,工程建设持续改进发展战略等。

四、学科的理论基础与依托

(一)学科理论基础

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是一个交叉融合创新的新兴学科,涉及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土木工程学、环境学、管理学、经济学以及发展学等众多学科理论知识,其建立与发展的主要理论基础有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系统论和控制论,其研究方法与技术支撑包括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评价、模拟与监测、数据挖掘、决策分析、运筹学等。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基于系统优化,以建设实践为背景,集成创新地解决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施工与运营等全过程管理所面临的学科发展与实际问题。

(二)学科关联依托与区别

根据中国颁布的专业学科目录,该学科与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如管理科学、管理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工程、建筑经济及管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3年版)》中下设的二级学科)等具有研究方法的借鉴与互补性、研究平台的依托与支撑性;具有与现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相关二级学科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理论基础的特殊性和拓展性。该学科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具有技术支撑性、交叉融合性和增益互补性,既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土木工程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也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特色研究领域。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工程项目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等为该学科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学科支撑平台;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系统论、控制论等构成该学科的理论基础;集成创新、交叉融合是该学科研究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三)学科的特殊性

由于绿色建筑具有高性能、高成本以及高技术要求等特性,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方面,都以绿色建筑为对象,涉及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全过程管理[6],有别于传统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与研究内容,在管理理论与方法、技术集成与创新、政策制定与运行、评价体系与机制、运营方式与管理等方面均有其特殊性,是对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研究对象与内容的拓展与丰富,可形成完整独立的二级学科体系,是现有二级学科无法替代与合并的。

五、学科发展前景

(一)人才需求潜力大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绿色建筑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目前中国城镇化与城市现代化进程加速,工程建设规模持续增长,新建建筑绿色化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任务日益繁重,培养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高级应用型人才具有广阔的社会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

(二)实践发展问题多

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的工程实践特性,决定了学科理论研究必须与绿色建筑建设实践密切结合,绿色建筑建设的长期性和建设环境的复杂性内在地规定着实践问题暴露的渐进性,面向绿色建设实践问题的学科研究具有持续增长的实践需求。

(三)学科增益责任重

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依托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融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系统论、控制论为理论基础,相关理论的丰富与关联学科的发展将持续丰富该学科的研究内容,优化研究方法,促进学科体系完善与持续改进[7]。因此,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具有长期理论研究与内容丰富的历史责任和任务。

六、结 语

绿色建设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措施,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处于大规模建设的高潮期,建筑节能、绿色建造面临时代挑战,无论是绿色建筑的设计与规划、绿色建造过程,还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绿色运营,都迫切需要懂技术、善管理的高级人才。因此,适应中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需求,探索引导产业发展的新兴学科与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发展与强化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面向绿色建设全过程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培养具有独立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协作研究能力,能为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建造及运营全过程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技术集成、过程改进、产业政策咨询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是建筑业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培养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高级人才不仅紧迫,而且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申琪玉.绿色建造理论与施工环境负荷评价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2] 董之鹰. 推进学科建设的诸类发展关系研究[J].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0(4):3-12.

[3] 戴世明,吕锡武,陆惠民. 循环经济与绿色建造浅析[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6(2):9-11.

[4] 李旭,朱道立. 绿色运营的理念、实施及其管理对策[J].管理评论,2004,16(8):53-56.

[5] 李旭,朱道立. 绿色运营:未来的重要管理理念[J].科技导报,2004(11):40-43.

[6] 陈兴华,王桂玲,苗冬梅,李丛笑. 绿色建造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质量管理,2010,28(1:2):5-7.

[7] 刘献君. 论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4):6-11.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reen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discipline

GUO Handing, MA Hui, GUO Wei, ZHANG Y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P. R.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