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管服改革十篇

时间:2023-03-27 17:36:03

放管服改革

放管服改革篇1

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放管服”改革工作的总体部署,我中心对照目标任务,结合检验检测工作实际,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稳妥有序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进一步转变职能,根据蕲春县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要求,我中心全面总结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放管服”工作推进情况,现将总结汇报如下: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领导重视,及时传达落实改革精神。为贯彻落实《关于印发黄冈市2019年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重点任务及责任分工的通知》 黄放管服组〔2019〕1号文件精神,我中心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相关改革精神,分析研究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对贯彻落实市、县工作要求,进一步推进检验检测领域放管服改革作出安排部署。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要求相关业务股室要按照上级的决策部署,以更加严明的纪律、更加扎实的作风和更加有效的举措,从促进检验检测出发,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协同推进,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提供有力支撑。

(二)持续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及时衔接落实检验检测系统取消和下放的审批事项,配合做好审批事项清理工作。按照省市县要求落实开展行政审批改革回头看工作,确保各项举措落地生效。继续清理规范审批检验检测服务事项,指导和督促检验检测服务机构规范服务行为和检验检测标准等,营造公平竞争、破除垄断、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

(三)配合县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大力推行网上在线办事。加快建设集网上办事、实时查询、咨询投诉、阳光政务、电子监察等多位一体的网上办事大厅及后台信息管理系统,尽可能实现审批事项和公共检验检测服务事项等申报、受理、咨询和办复等全过程全环节网上在线办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四)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按照营造集中、精简、高效、便捷的要求优化检验检测服务环境。梳理“最多跑一次”事项,并在工作中落实。在办事大厅制作一次性告知书,让办事群众一目了然,解决办事群众了解政策难、准备材料难、表单填写难的问题,并在服务中做到热情周到,耐心细致解答群众的问题。通过“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一次办结”的服务模式创新,让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实现“最多跑一次”的目标。全面提升检验检测服务水平,使检验检测办事环境更加公平透明,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简政放权改革统筹性不够强。上级部门下放权限时,相关业务培训、政策指导不够及时到位,致使工作衔接不畅。

(二)工作人员水平有待提高。由于单位涉及的检验检测专业性强,人员少,相关人员业务水平跟不上。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放管服改革篇2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一直被社会各界视作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多次作出部署。国务院紧紧围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按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始终抓住“放管服”改革这一牛鼻子,坚持不懈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4年多来,“放管服”改革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国务院部门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提前两年完成削减三分之一的任务;中央指定地方施行政许可事项目录清单共取消269项,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清单共取消320项;国务院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削减比例达到70%以上。改革力度之大,由此可见一斑。然而,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差距依然存在,尤其是社会对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各类中介评估费用、防止已取消的资格认证死灰复燃、防止“红顶中介”变相存在等现象的意见持续热烈。这说明,随着“放管服”改革向深水区逐步推进,改革中存在的不到位、不配套、不衔接问题日益凸显。

当前,提高放权含金量、啃下改革硬骨头已经成为新的改革课题。这是一场必须打赢、刀刃向内的改革硬仗,除了持之以恒自我革命,以壮士断腕的精神把“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之外,我们别无选择。改革没有捷径可走,但是硬干蛮干并不可取,找到改革方法论至关重要,深化“放管服”改革亦如此。

“放管服”改革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如果说从整体上看,“放管服”改革旨在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为权力瘦身打造“紧身衣”,那么,做好加强监管的“加法”和优化服务的“乘法”就是加速这种“瘦身”效果的“倍增器”。换言之,要彻底做好“减法”,就必须学会做好“加法”和“乘法”,真正做到审批更简、监管更强、服务更优,啃下政府职能转变的“硬骨头”。

做好加强监管的“加法”是“放管服”改革的本质要求。让政府从市场上的“运动员”角色中彻底“下岗”,回归到“裁判员”、“服务员”的本来角色,是转变政府职能的核心要义和关键要求。要通过多措并举加强监管,最大限度减少审批,改革以审批发证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管理体制、革除与审批发证相关联的寻租权力和不当利益、改变与审批发证相伴的“看家本领”,推动政府加快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打造便利、公平的市场环境,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动政府治理体系现代化。

放管服改革篇3

为完成作为省政府系统专项调研课题之一的“放管服”改革调研,省政府研究室会同省编办,在书面调研青岛、德州、潍坊等市的基础上,对全省“放管服”改革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改革的建议。

一、山东省推进“放管服”改革的特点

近年来,山东省各地坚持将推进“放管服”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不断提升“放”的含金量、“管”的有效性和“服”的满意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注重改革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山东省在这次“放管服”改革中更加注重整体布局与推动,取消下放权限与事项的力度大、覆盖范围广,囊括了行政类和非行政类,涉及各部门和地方政府权限,包括工商登记、职业资格、行政事业性收费、评比达标表彰项目等事项,从行业看则几乎涵盖国民经济所有重要领域。同时,在改革中坚持“放管服”三管齐下、协同联动,避免简单放权式改革,更加注重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优化政务服务和公益事业服务,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

(二)注重权力运行的法制化和规范化。积极构建“清单式管理”制度框架,从制度上规范权力运行,省市县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行政权力清单、政府部门责任清单已全部面向社会公布,比中央要求提前一年完成任务。相关改革措施全面体现法治理念,如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行政审批前置服务项目一律取消。同时,在全省逐步推开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全面梳理行政审批及相关服务事项的名称、申报材料、办理程序、办理时限等审批信息,大幅减少行政部门自由裁量权,规范权力运行,提高行政效能。

(三)注重审批流程再造和办事要件简化。省市县三级编制公开行政审批事项业务手册和服务指南,省级精简审批条件220余项、申请材料400余项,减少市县初审环节190余项。将建设项目前置审批的相关评估评审项目,在全省功能区实行区域化评估,变单体把关为整体把关、申请后评审为申请前服务,优化审批流程,降低企业成本。扎实推进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市县普遍建立政务服务大厅,部门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到一个内设机构,并将该机构集中到政务服务大厅。全面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积极推行并联审批,建立首问负责制、一次告知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等制度,证照办理及审批时限大大缩短。

(四)注重事中事后监管的创新性和实效性。积极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督促各级各有关部门制定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建立检查对象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抽查情况和抽查结果面向社会公开。全面启动执法体制改革,将省级28支执法队伍整合为20支,现有执法队伍编制原则上只减不增,省级不再新设执法队伍。在市县层面推进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莱芜市和95个县(市、区)通过“三合一”“二合一”组建了市场监管局,整合工商、质监、食药监等市场力量和技术资源,实行统一市场监管。加强重点领域行业监管,把安全生产、消费者权益保护、金融、国有资产、知识产权、教育卫生等领域作为监管重点,完善监管制度,加大监管力度,做到无缝衔接、全面覆盖。强化基层监管工作,全省乡镇(街道)全部设立食品药品监管机构,绝大多数乡镇(街道)单独设立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乡村规划建设监督管理办公室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机构,明确监管职责,加强工作力量。促进行业自律,加快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C关脱钩,201家省管行业协会商会制定了自律公约,有效维护了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五)注重公益事业体制机制创新和重点领域服务水平提升。在全面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基础上,不断创新事业单位体制机制,优化事业资源布局,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在全省423家事业单位开展改革试点基础上,在省属公立医院、科研院所全面推开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在高校开展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试点。加快推进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在全国率先推进特检机构整合改革。探索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对社会资本参与的非营利性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等进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在职称评定、社会保障、人才流动、税收等政策上与公办事业单位平等对待,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公益事业。对技术审查、评估鉴定、咨询等中介服务事项进行全面清理,编制公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目录清单,推进中介机构与行政机关脱钩。同时,围绕教育、卫生、就业、电商、农商等关系基层群众切身利益和日常生活的重点领域,优化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六)注重营商环境改善和市场活力激发。本次的简政放权工作,从“简单的放权式”管理,到“清单式管理”的制度框架;从放宽对市场主体的审批束缚,到转为着力于事中事后监管;从简化程序、压缩时限,到“互联网+”在线办理与监管,工作全面深化。市场活力得到持续激发,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正逐步形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审批权限与事项取消下放仍不彻底。有的地方和部门职能转变不到位,习惯于将审批作为日常行政方式,放权的主动性、自觉性不高,存在观望等待、你放我不放、明放暗不放、先放后不放等问题。有的对含金量高的审批事项采取直接保留,或调整为其他权力事项间接保留,或通过下放初审权和部分审批流程、保留终审权和发证环节等方式,继续行使实际上的审批权。有的地方取消下放事项标准、数量口径不一,搞单个大项拆成小项计为取消项或若干小项打捆成一个大项计为保留项的数字游戏。

二是审批程序和环节仍然较多,实际效能不高。有的部门服务职责不明确,审批流程不清晰,一次性告知、信息公开、限时办结等制度落实不到位,对涉及多部门办理的事项还存在互为前置、重复审批现象。有的地方“一个窗口办结”“一次取件”貌似节省企业取件频次和时间,实际前提是全部证件办齐了一次才能取走,在多个证件一起办理的情况下,必然存在取件的“短板现象”,影响企业办理其他事项。审批时间长和盖章多、收费多、中介多、材料多“一长四多”问题仍然存在,企业和群众办事难问题还未从根本上解决。

三是“放权”和“接棒”之间衔接不顺畅,简政放权出现“真空”地带。部分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业务性、专业性较强,基层因机构设置、人员、资金、硬件设施等方面影响,权责不匹配问题突出,承接落实能力不足,存在“接不住”或“用不好”现象。

四是监管转型滞后于审批改革,有效监管尚未破题。有的地方和部门存在“重审批、轻监管”思想,对加强监管重视不够、办法不多、力量配备不足,仍习惯于应急式监管和运动式监管,缺乏现代化常态监管手段和方式,在一些领域出现了以批代管、放管脱节问题。将资质要求等同于监管、以考试培训替代监管、把监管简单理解为取消下放事项的承接落实等误区不同程度存在,会批不会管、监管能力与硬件建设不足等问题在基层监管方面尤为突出。有的部门自由裁量权行使不规范,选择性执法、随意性执法等现象仍较为普遍。

五是公益事业单位改革有待深化,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还不高。公益事业单位隶属于政府部门,政事边界不清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自落实还不到位。管理体制也不顺畅,政府通过举办事业单位提供公益服务,并实行监督管理,既履行社会管理职责,又履行出资人资格,管办不分、监督缺位现象依然存在。这些体制机制上的问题,既削弱了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也影响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有效履行,导致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效率不高,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六是部门联动机制不健全,“信息孤岛”问题比较突出。“互联网+”等创新手段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府相关部门联通和审批信息的共享,但不少部门的核心业务系统都是在纵向专网上运行,条块分割严重,无法实现横向互联互通,有关公民的户籍、教育、就业和企业的工商、税务等基本信息处于分散的碎片化状态,给企业群众办事带来不便。

三、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的建议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重大决策,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政府治理体系、保持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继续削减各类行政审批事项,关键是在提高“含金量”上下功夫,以精准放权增强群众“获得感”。要聚焦社会需求,建立群众“点菜”机制,把群众意见集中、反映强烈的事项作为减权放权的重点,大力削减企业投资、资质资格许可认定、教科文卫等领域审批事项,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除障碍。深入研究按领域放权的具体举措,把该“放”的全面放开,该“简”的及时精简,该“清”的彻底清除。

(二)搞好下放权力事项衔接落实。及时组织开展取消下放情况“回头看”,对承接落实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指导基层做好后续衔接工作,对“接不住”“用不好”等问题研究提出解决办法。建立健全“事权、人权、财权”对等保障机制,有针对性地加强队伍建设和经费保障,及时跟进业务培训,让基层政府有动力、有能力承接好审批事项,切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清单的执行落实,切实把监管责任和措施落到实处,防止监管“缺位”和管理“真空”。全面推开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整合执法职能和机构,相对集中执法权,规范执法行为,探索推进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解Q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扰民等问题。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随机确定检查对象和检查人员,及时公开检查结果,减少权力寻租现象。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跨部门执法联动响应和失信约束机制,让失信者一处违规、处处受限。

(四)提高政务服务效能。加快编制公布公共服务清单,进一步明确服务流程和办理时限,坚决砍掉各类无谓证明和繁琐手续,让群众办事更明白、更方便、更快捷。继续推行一窗受理、并联审批、代办服务等做法,创新实行证照联办、同城办理、“双告知”等机制,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在有条件的县市探索设立行政审批局,实行综合审批、一颗印章管到底。探索建立省级层面的政务服务中心,依托省级政务服务网上平台,推动实体大厅向网上大厅延伸,凡具备网上办理条件的事项,都实行网上受理、网上办理,提高全流程网上办理率。

(五)创新公益事业体制机制。事业单位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在优化服务改革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下一步,要深化公益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快推进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管办分离等重点任务,扩大高校、医院和科研院所自,破除影响公益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围绕教育、卫生、就业、文化、养老等重点领域,大力发展公益事业,创新服务供给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水平,切实满足广大群众的公益服务需求。落实政府购买服务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实现公益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和提供方式多样化。

放管服改革篇4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市委“三创四建”活动要求,全面开展“冀事办”改革,积极推行精简审批、全网流转、集成服务、审管衔接等工作举措,着力打造企业和群众办事“一门(网)受理、一章审批、一次办好”的“三个一”改革品牌,以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和真抓实干的担当作为推动全市营商环境取得新的更大突破。

二、主要任务

(一)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1.提升审批服务标准化水平。梳理编制“四级四同”政务服务事项清单,细化审批标准、办理程序和时限要求等,逐一编制实施细则或清单, “同一办理事项、同一审查要件、同一审查标准”,减少自由裁量空间。(牵头单位:市行政审批局;责任部门:市有关部门,各乡、镇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完成时限:2020年10月底前)

2.清理规范变相审批。依法依规取消各种备案审定、目录管理、登记注册、年检年报、指定认定等变相审批,对确需保留的事项实行清单管理,分类编制清单并明确办理规则和流程。(牵头单位:市行政审批局;责任部门:市有关部门,各乡、镇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完成时限:2020年底前)

3.开展行政许可监督评估。定期对现有行政许可实施情况进行检查通报,对已取消下放行政许可事项落实情况开展评估。(牵头单位:市行政审批局;责任部门:市有关部门,各乡、镇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完成时限:2020年底前)

4.推动市场准入“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全面贯彻《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9年版)》各项要求,健全完善制度措施。着力破除市场准入中的各种隐性壁垒,对设定的不合理准入限制等列出台账,逐项推动解决。(牵头单位:市行政审批局;责任部门:市有关部门;完成时限:2020年底前)

5.强化建设领域资质资格管理。大幅压减工程建设等领域企业资质资格,年底前将工程建设、测绘等领域企业资质类别、等级压减三分之一以上,凡是能由市场机制调节的一律取消,对保留的事项精简资质类别、归并等级设置。深化资质审批方式改革,对相关企业资质全面推行告知承诺管理,持续推进企业资质办理等 “一网通办”。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管理,加大执业责任追究力度。(牵头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应急管理局、市行政审批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责任部门:市有关部门; 完成时限:2020年底前)

(二)持续推进投资审批制度改革

6.加快推进投资审批制度改革。依托政务服务网和全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推行投资审批事项线上并联办理、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全程线上办理、投资项目线上核准。积极推进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实现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和一般审批事项承诺制审批。开展投资审批合法性审查,清理取消一批缺乏法定依据的投资审批事项和“红头文件”,形成全口径、细分类的投资审批事项清单。开展投资“堵点”疏解治理专项行动。(牵头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水务局、市行政审批局; 责任部门: 市有关部门;完成时限:2020年底前)

7.着力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功能,推进与省政务服务平台、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中介服务平台、信用信息平台和各部门自建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实时共享,全面实现与平行专业系统的业务对接,审批系统应用覆盖率达到100%。大力推进联审联验和区域评估政策落地见效,进一步改善市场主体体验。 (牵头单位:市行政审批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发展和改革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责任部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完成时限:2020年6月底前,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2020年底前,全面推行施工许可电子证书,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与有关平台、系统完成对接,系统应用覆盖全市工程建设项目)

8.深化规划用地审批改革。以“多规合一”为基础,深化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合并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合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和用地批准,推进“多测合一、多验合一”,进一步压减建设项目规划用地审批的事顶和材料。(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责任部门:市有关部门;完成时限:2020年底前)

9.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全面执行全国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2019年版)》,在《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2020年版)》出台后严格贯彻落实。(牵头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责任部门:市有关部门;完成时限:2020年底前)

10.放宽服务业准入。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在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开展放宽市场准入试点,大幅放宽服务业市场主体投资经营活动的资质、股比、注册资金、从业人员、营业场所、经营范围等要求,大力清理在生态环境、卫生、安保、质检、消防等领域设置的不合理经营条件,取消证照办理、设备购置、人才聘用、人才发展等方面不合理限制,实现按市场化原则自负盈亏经营。(牵头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责任部门:市有关部门;完成时限:2020年底前)

(三)加快推进商事制度改革

11.推行企业开办1日办结。加快电子营业执照、电子印章推广应用,简并现场登记环节。实行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推动实现企业登记、刻制公章、符合条件的纳税人申领发票、职工参保登记、住房公积金企业缴存登记等事项线上“一表填报”、一次实名验证,线下“一窗”领取全部材料。年底前,全市企业开办时间压减至1个工作日。(牵头单位:市行政审批局、市公安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国家税务总局市税务局、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责任部门:市有关部门;完成时限:2020年底前)

12.有序推进“证照分离”改革。积极落实“证照分离”改革扩面方案,按省工作安排,逐步将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部纳入分类改革范围,重点做好“照后减证”,着力解决“准入不准营”等问题。(牵头单位:市行政审批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责任部门:市有关部门;完成时限:2020年底前)

13.深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审批制度改革。落实国家取消工业产品生产许可目录管理事项,严格落实强制性认证制度,做好国家层面保留的重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下放承接工作,加大相关产品的事中事后监管力度。(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责任部门:市有关部门;完成时限:2020年底前)

(四)大力推进税费清理改革

14.全面落实国家减税优惠政策。放宽欠税及滞纳金同时缴纳限制,减半征收小规模纳税人需缴纳的部分地方税种。积极应对肺炎疫情,符合条件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减按1%征收率征收或预缴增值税,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允许一次性扣除新设备成本。(牵头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市税务局、市财政局;责任部门:市有关部门,各乡、镇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完成时限:2020年底前)

15.推动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持续整治物流堆场、熏蒸消毒等领域的乱收费、不合理收费行为,单个集装箱进出口环节常规收费压减至400美元以内。持续清理货运和客运杂费,降低收费标准。(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保税物流中心管委会、市发展和改革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责任部门:市有关部门,各乡、镇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完成时限:2020年底前)

16.继续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完善推广“信易贷”模式,加大对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投放力度。组织开展小微企业融资收费问题全面排查和重点抽查,进一步清理规范中小企业融资时强制办理的担保、保险、评估、公证等事项,严禁在发放贷款时附加不合理条件,减少融资过程中的附加费用,切实减轻企业融资负担。(牵头单位:人行支行、市金融办;责任部门:市有关部门;完成时限:2020年底前)

17.全面推开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专项治理政府部门下属单位、行业协会商会、中介机构等,特别是“红顶中介”乱收费行为,引导行业协会商会合理设定经营服务性收费标准,推动降低偏高收费。组织行业协会商会对收费情况进行全面自查,6月底前全面清理取消违法违规收取的入会费、赞助费、会议费、培训费、评比表彰费等,并限期退还违法违规所得,年底前对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自查自纠情况组织开展抽查检查。(牵头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市民政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责任部门:市有关部门;完成时限:接照时间节点完成相关改革任务)

(五)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18.抓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贯彻落实。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全面清理、修订不符合《条例》要求的规范性文件。(牵头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市司法局;责任部门:市有关部门,各乡、镇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完成时限:我市的贯彻文件制定与不合要求文件清理工作,8月底前完成;《条例》贯彻落实工作,长期推进)

19.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对照我省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配合省级部门逐年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工作,充分发挥营商环境评价的引导督促作用。(牵头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责任部门:市有关部门,各乡、镇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完成时限:长期推进)

20.建立健全政企沟通机制。完善政府与企业、行业协会商会等常态化联系机制,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回应市场主体诉求。(责任单位:各有关部门,各乡、镇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完成时限:2020年底前)

21.强化法治保障,根据“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程,及时修订完善滞后于改革要求、不利于优化营商环境的相关规定。(牵头单位:市司法局;责任部门:市有关部门,各乡、镇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完成时限:长期推进)

22.加大政务失信行为治理力度。持续整治“新官不理旧账”等问题,建立政府失信责任追溯和承担机制,对各类企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等需要改变政府承诺和合同约定而受到的损失,依法予以补偿。开展涉政府产权纠纷问题专项治理,推动解决一批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问题。(牵头单位:市行政审批局,人行支行;责任部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乡、镇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完成时限:长期推进)

23.加大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清理力度。建立预防和解决拖欠问题长效机制,督促拖欠主体对每笔欠款制定偿还措施和办法,逐月推动落实。拖欠账款除存在分歧或司法审理程序尚未终结的情况外,确保无分歧欠款当年年底前应清尽清。(牵头单位:市科学技术局;责任部门:市减轻企业负担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乡、镇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完成时限:长期推进)

(六)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

24.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信用风险分类监管有机结合,探索依据抽查对象的信用等级、风险程度等确定抽查比例、频次和被抽查概率。推行联合抽查,完善抽查事项清单,实现部门间、部门内部联合监管全覆盖、常态化。(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责任部门:市“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完成时限:2020年底前)

25.提升重点监管能力和水平。对重点领城、重点行业实行严格管控,加强质量监管,落实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和医疗器械、化妆品、国家明令淘汰产品等领域监管规定,对公众聚集场所和问题反映集中的特种设备实施重点检查。(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责任部门:市有关部门;完成时限:2020年底前)

26.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力推进信用五级平台“一张网”建设,编制公开《公共信用信息资源目录(2020年版)》,推动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推进信用报告结果异地互认。依法规范失信行为和失信联合惩戒认定范围、标准和程序,根据省级奖惩措施清单,细化完善我市奖惩措施清单,推动联合奖惩落地。强化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建立健全信用信息修复和信息主体异议申诉等机制。(牵头单位:市行政审批局,人行支行;责任部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完成时限:2020年底前)

27.积极推进“互联网+监管”。加快归集共享各类监管数据,建立完善相关风险预警模型,加强监管对象信用分类,逐步构建与“互联网+”相适应的监管体系。依托系统规范执法行为,全流程记录监管情况,不断强化大数据在风险预警中的应用,提升监管工作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牵头单位:市行政审批局;责任部门:市有关部门;完成时限:2020年底前)

28.提升监管执法规范性和透明度。加强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事项的源头治理,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执法事项。持续改进执法方式,推进执法结果共享互认,及时制止“一刀切”等行为,对守法记录良好的企业大幅减少检查频次。进一步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抓紧清理规范和修订完善边界宽泛、执行弹性大的监管规则和标准,基本实现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及时准确公示执法信息、执法全过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全覆盖。(牵头单位:市司法局;责任部门:具有执法职能的各级各有关部门;完成时限:2020年底前)

29.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对各部门2019年12月31日前出台的“关于行业准入、资质标准、产业补贴等方面,对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设置歧视性规定和做法的政策措施”进行全面清理,并及时向社会公开清理结果。(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责任部门:市有关部门;完成时限:2020年底前)

30.提升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水平。研究落实公共资源全流程电子交易细则,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公共资源交易制度体系。参与配合全省公共资源交易监管系统建设,实施在线即时监测和实时动态监管。建立健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市场诚信管理机制。(牵头单位:市行政审批局;责任部门:市有关部门;完成时限:2020年底前)

31.开展工程项目招投标领域专项整治。全面清理各种涉及地域、行业和所有制歧视的不合理限制和壁垒性规定,防止随意附加各种意向性限制条件,查处并通报一批在工程项目招投标和政府采购领域不合理限制或排斥潜在投标人和供应商的违法违规行为。(牵头单位:市行政审批局、市科学技术局、市财政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责任部门:市有关部门;完成时限:2020年底前)

32.清理规范招投标领域制度文件。全面梳理市级自行制定的招投标领域规范性文件,会同有关部门提出调整、修订、废止等意见,更新我市《现行有效的招投标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目录》,并按程序向社会公布。强化招投标监督监管,建立健全联合监管、协同监管的长效机制。(牵头单位:市行政审批局、市司法局;责任部门:市有关部门;完成时限:2020年底前)

33.加快建设并联通各级电子化政府采购平台。推动国库支付系统与政府采购平台对接,逐步实现同一平台支付款项等功能,构建政府采购项目全流程、全上网、全覆盖、全透明的运行机制。努力提高政府采购透明度,向市场主体及时无偿提供所有依法公开的各类政府采购信息。扩大面向中小微企业采购,各预算单位在政府采购项目预算总额中预留30%以上面向中小微企业,其中预留给小微企业的比例不低于60%。(牵头单位:市财政局、市行政审批局;责任部门:市有关部门,各乡、镇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完成时限:建设联通电子采购平台工作,按照省级部署加快推进;中小微企业采购改革,2020年底前完成)

34.推动行政执法权限和力量向基层延伸。强化乡镇统一指挥、统筹协调职责,组建统一的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机构,除公安、税务、市场监管等依法依规单独履行监管职责的执法职能外,其他监管执法职能原则上全部整合到基层综合执法队伍,依法依规赋予执法权限,以乡镇名义开展执法工作,实行一支队伍管执法。(牵头单位:市委编办、市司法局;责任部门:市有关部门,各乡、镇政府;完成时限:2020年底前)

(七)全面深化社会事业改革

35.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指导有关单位加快完善内部管理,简化科研项目管理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申报材料和各类过程性评估、检查、抽查、审计等,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减轻中小学校和教师负担,探索扩大中小学校办学等自。(牵头单位:市科学技术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责任部门:市有关部门;完成时限:2020年底前)

36.调动社会力量扩大优质服务供给。推进“互联网+”与教育、健康医疗、养老、文化、旅游、家政等领域深度融合发展,加强服务业标准与认证体系建设,创新服务模式,更好惠及人民群众。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增加普惠性托育服务有效供给,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牵头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同牵头负责;责任部门:市有关部门;完成时限:2020年底前)

37.优化医保报销和结算服务。推进医疗保障公共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制定公布统一的医保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和办事指南,逐步实现全市范围内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继续扩大联网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基本实现符合条件的跨省异地就医患者在所有定点医院住院能够直接结算。对社会办医在医疗保障定点、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上与公立医院一视同仁,使更多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医进入基本医保和异地结算定点,扩大医疗保障定点覆盖面。(牵头单位:市医疗保障局;责任部门:市有关部门;完成时限:2020年底前)

38.持续提升供水、供电、供气、供暖等公用企事业单位服务效能。全面清理取消水、电、气、暖等服务的不合理收费和证明事项,督促相关企业对确需保留的收费事项实行清单公示。推进水、电、气、暖报装“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一站式”办理和网上办理,优化办理水、电、气、暖涉及的占掘路审批流程,推行并联审批,探索实行接入工程告知承诺制,将水、气、暖设施报装提前到开工前办理,推行项目负责人制度、容缺受理、前置咨询服务等措施,将用户参与环节压减为用户申请、现场踏勘、安装接通3个,供水、燃气、热力报装申请材料压减至1份,供水、燃气设施报装均压减至4个工作日以内,无外线工程用户立即装表开通,供暖设施报装压缩至7个工作日以内(均不包括方案设计、施工、验收、合同签订、行政审批办理等企业无法控制的时间)。(牵头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国网市供电公司;责任部门:市有关部门;完成时限:2020年底前)

39.持续深化公证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互联网+公证”服务新模式,加快推广电子公证书、在线电子证据保全保管、债权文书网上赋予强制执行效力、海外远程视频公证服务等技术,全面推行公证事项证明材料清单制度,规范公证服务收费,提升服务效率。深化事业体制公证机构改革,释放公证服务活力。(牵头单位:市司法局;责任部门:市有关部门;完成时限:2020年底前)        

(八)不断提升政务服务质量

40.进一步提升政务大厅服务水平。探索扩大乡镇市场准入、城乡建设、民生保障等方面权限,强化服务站点与平台建设,推行“一站式审批”“一枚印章管审批(服务)”,推动乡镇行政综合服务中心、村(社区)综合服务站全覆盖,将群众关注度高、办理量大、影响面广的政务服务事项下放至乡镇行政综合服务中心、村(社区)综合服务站办理或代办。持续改进窗口服务,完善和落实首问负责、一次告知、一窗受理、并联办理、限时办结等制度举措。(牵头单位:市行政审批局,各乡、镇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责任部门:各级有关部门;完成时限:2020年6月底前)

41.探索推行“百事通”改革。以企业和群众“办成一件事”为导向,研究制定推动创业创新审批服务“百事通”改革实施意见,选取准入准营、资质资格、生产生活等企业和群众高频办事场景,推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推动网上和大厅办事标准统一、数据同源、流程衔接、用户共享,再造办事流程、规范审批标准、取消重复材料、压减办理时限,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牵头单位:市行政审批局;责任部门:市有关部门,各乡、镇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完成时限:2020年底前)

42.大力推进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全省政务服务平台,完善落实政务数据跨地域、跨部门、跨层级联通共享与共用协调机制,将更多数据纳入共享范围。加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统一事项名称、编码、依据、类型等要素,推进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强化对信息数据的综合治理与安全管控。(牵头单位:市行政审批局;责任部门:市有关部门,各乡、镇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完成时限:2020年底前)

43.加快推进“一网通办”。推进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与各部门相关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实现系统间数据交换共享和业务协同,基本解决“专网林立”、“二次录入”等问题。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力争网上可办率达到100%。推广应用“冀时办”2.0版,实现大厅事项“冀时办”中预约办理、提交材料、进度查询。(牵头单位:市行政审批局;责任部门:市有关部门,各乡、镇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完成时限:2020年底前)

44.深入推进政务服务办理结果电子化、标准化。加强电子签章在证照、正式文件等办理结果中的应用,力争实现网上办事结果100%电子化。进一步推广住建领域取消纸质证照、实现电子化领用的经验做法,深化其他行业电子证照应用,明确电子证照法律效力,实现电子证照在办事申请、审批办结、资格核验等环节的全面应用。(牵头单位;市行政审批局;责任部门:市有关部门,各乡、镇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完成时限:2020年底前)

45.加快整合建设12345政府服务热线。整合市级、联通省级,实现一号对外。统筹强化热线办理督导考核,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牵头单位:市行政审批局;责任部门:市有关部门,各乡、镇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完成时限:2020年底前)

46.建立健全“好差评”评价制度。进一步抓好《省政务服务“好差评”评价办法》贯彻落实,加快平台应用,强化“差评”整治,建立问题解决、整改反馈、长效落实工作机制,将评价结果及投诉落实情况结入考核范围。(牵头单位:市行政审批局;责任部门:市有关部门,各乡、镇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完成时限:2020年底前)

47.加快实施“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推进不动产登记、交易监管、税收征缴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窗受理、并行办理”,一般登记和抵押登记业务办理时限全部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企业买卖房屋综合服务窗口办理时限压缩至1个工作日以内。(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国家税务总局市税务局;责任部门:市有关部门;完成时限:2020年底前)

48.进一步提升纳税便利化水平。依托全国电子发票公共服务平台,为纳税人提供免费电子发票开具服务,加快电子发票推广应用,实现增值税专用发票电子化,主要涉税服务事项基本实现网上办理。推行主税、附加税费合并申报,纳税人办税事项、纳税时间压减20%以上,推动更多办税事项一次办结。(牵头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市税务局、市财政局;责任部门:市有关部门,各乡、镇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完成时限:2020年底前)

49.进一步清理规范证明事项。省级证明事项清单出台后,组织各部门制定公布我市确需保留的证明事项清单,逐项列明设定依据、开具单位、办理指南等,清单之外不得索要证明,全面推广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探索推进“一照通办”“一证通办”,梳理企业、个人全生命周期重要事项,以营业执照、居民身份证为依托,实现信息一次采集、部门共享,减少额外证明和重复提交材料。(牵头单位: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公安局、市行政审批局;责任部门:市有关部门,各乡、镇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完成时限:2020年6月底前,全面推广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其他工作2020年底前完成)

三、保障措施

(一)严格落实责任。各部门要把“放管服”改革摆在突出位置,主要负责同志靠前指挥,抓紧组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逐项细化目标任务,明确具体举措、时间节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每项任务的第一牵头单位(第36项“共同牵头负责单位”均视为第一牵头单位)要及时梳理汇总改革进展,并于每月20日前向市协调小组办公室报送当月工作落实完成情况。

(二)搞好统筹协调。协调小组办公室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健全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各专题组、保障组要深化政策研究,积极推动各项改革举措有序实施。各牵头单位要对承担的改革任务认真履责,全面掌握工作进展,协调解决困难问题;各责任单位要强化大局意识,积极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放管服改革篇5

一、工作总结

(一)“便民服务三办制”实现服务零距离。一是常态开展书记集中办,让群众舒心。镇便民服务中心增设村级便民集中服务窗口,逢1、4、7赶场日,除场镇社区和场镇周边村外,其它各村(社区)支部书记于早上9时至12时在便民服务中心集中办公,开展政策宣传、资料审核、接件盖章等业务,实现镇村两级事项一站式服务。二是试点推行便民办,让群众放心。设立大垭社区、白阳坝村2个村级便民代办示范点,辐射临近村8个,覆盖群众近万人。逢赶场日、法定假日,受理和解决毗邻群众问题。同时,各村、社区设立“党员明星代办队”,重点针对出行困难、留守老弱等群众,主动上门服务,对接、认领需求事项、承诺代办时限,让困难群众足不出户,做到“服务到位、关怀到家”。今年以来,全镇2个“代办示范点”“党员明星代办队”服务群众630余人次,代办事项370余件。三是探索实施片区托管办,让群众省心。针对跨村群众,创新制定“村级就近办、镇级顺向办、特事开放办”的“托管办理套餐”。全面梳理村级服务事项托管清单20余项,较远村民可委托就近村支“两委”代为办理。办理镇级业务时,群众可沿途选择其他村办理前置事项,如遇特殊情况,群众可在与户籍村沟通对接后,向任一村支“两委”委托办理。截止目前,“托管套餐”已服务群众71名,涉及业务145项。

(二)“一体化政务平台”打造办事新模式。一是深入推进“一网通办”能力提升。规范运行一体化政务平台,优化办事服务流程,推进线上线下同标准运行,一体化平台依法规范公开办案。践行“平台之外无审批”,全镇网上申办和在线办件数据大幅提升。截至目前,全镇共计录入8749件,已全部办结,无一例超期件,群众评价率稳步提升。二是及时认领目录清单。针对系统中实时的便民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及时认领并按照相关指标要求完善实施清单。加强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上事项管理,确保在服务流程、材料精简等基础配置到位精准。目前所有办理事项均为“通过”状态,政务服务事项率达100%。

(三)“重点型项目建设”攻坚释放新活力。结合区六届六次党代会谋划的发展目标,践行“一切项目推动都是为了群众更有品质的生活”理念,聚焦整合人力、物力、财力,形成重点项目建设推进的强大合力。截止目前,场镇供水管网提升工程已完成主管道改造工程;S305、S202线属于我镇辖区的拆迁工作已经全面完成,为全区竣工投用S305、S202进一步奠定坚实基础;配合区文旅局进行乌梅山景区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乌梅山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目前我镇正在全力配合筹备第三届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为全区展示地方形象、打造乌梅特色名片、促进招商引资提供智慧。

二、存在的问题

今年以来,我镇“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结合大局客观审视,我镇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一)“一网通办”办件覆盖率不高,群众主动评价数有待继续提升;(二)受地理区位、自然资源等因素影响,招商引资吸引力不强。

放管服改革篇6

一是构建“五个一”转机制。园区经过23年开发建设,已经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区,高端制造、高端商务、高端人才等各种生产生活要素高度集聚,新的创新生态系统对政府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此,我们实施了大部门制改革,最大程度地解决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等问题,探索建立简约版地方政府管理新模式。例如,我们设立了行政审批局,推进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审批;整合市容市政、规划建设、交通水利、国土资源、安全生产等领域的执法职能,设立了综合行政执法局;整合工商、物价、卫生监督、旅游文化、质监、食药监等职能,设立了市场监督管理局。改革后,园区初步构建了大经济发展、大规划建设、大文化管理、大行政执法、大市场监管的大部门制工作格局,形成了“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个部门管市场、一个平台管信用、一张网络管服务”的“五个一”基层政府治理架构。过去,需要专门开会研究协调的事项,现在一个电话就能解决。

二是再造审批流程提效率。我们利用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的机会,实施审批流程再造,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最大程度释放改革“红利”。我们将114项审批事项分批划转至行政审批局,全面取消非许可类审批事项42项,将原来涉及的近30个处室、90多名审批人员、16枚审批印章,精简为3个业务处室、30多名审批人员、1枚审批印章,工业项目建设从立项到施工许可承诺时间压缩至39个工作日以内,新设立企业办理工商营业执照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近三年,园区每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约1.5万家,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动力。

三是用好“两个平台”管到位。实行集中审批后,“谁来管”成为突出问题。为有效解决审批与监管脱节问题,我们坚持简政放权与有效监管紧密结合,依托“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信息”“社会信用信息”两大平台,建立“审管信息双向推送”、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双公示”等制度,确保放得下、管得了,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紧密衔接、顺畅对接。例如,“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信息”平台,汇集了工商、质监、环保、税务、安监、人社、海关等部门的信息,目前已覆盖园区5200多家企业,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信息集成,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数据支撑;“社会信用信息”平台通过部门信息的互联互通、大数据的自动采集生成,每个企业有90个维度的数据进入信息平台,形成了企业特有的“信用身份证”,目前已覆盖园区所有企业。

四是打造“城市大脑”优服务。我们打破条块分割、信息不通的现状,建立了“三库”“三通”的“城市大脑”,即:园区人口库、法人库、地理信息库和政务通、居民通、企业通,探索形成了“线上E站式、线下一站式”、虚实相结合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同时加强分类指导,与企业相关的业务向一站式大厅集中,与自然人相关的业务向社区街道下沉,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例如,依托“城市大脑”的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园区一般项目审批不到现场踏勘即可做出行政决定,实现工业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承诺时限,由法定30个工作日压缩到2个工作日;工业项目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承诺时限,由法定30个工作日压缩到4个工作日。依托“城市大脑”的智慧社区信息系统,提供63项社区业务的网上办事入口,以及20项居民生活办事指南,由“群众跑腿”变为“信息跑路”,每月自然人事项办件量超1.9万件,业务平均办结时限由30个工作日压缩至15个工作日。

在推进“放管服”改革过程中,我们有四点深刻体会:

一是必须坚持“一把手”亲自抓。体制机制改革涉及部门利益深度调整,也是政府的一场自我革命,如果没有“一把手”亲自抓,就难以有效推动。在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主要领导既挂帅又出征,定期研究、协调推进,并出台了绩效考核、履职保护、失职问责、创新激励等四项制度,形成了浓厚的改革创新氛围。

二是必须坚持科学谋划、持续推进。例如,我们在建设“城市大脑”时,注重整体规划、有序实施,既有系统谋划,又有重点推进,通过阶段性“小目标”的实现,来确保长远目标的完成。

三是必须建立自己的专业技术队伍。在充分利用外部专业公司、专家团队的同时,必须培养一支自己的、既懂专业又熟悉行政审批流程的信息化技术队伍,在实践应用中不断探索完善、系统升级,持续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

放管服改革篇7

摘要 国地税分家后再一次合并,已经两年。税务部门在“放管服”改革中做了大量工作,但是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步伐在不断推进,一些制约改革工作顺利推进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需要研究解决。本文就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对相关问题提出解决的建议。

关键词 机构合并;放管服;税收管理

国地税机构合并以来,税务部门在“放管服”改革中做了大量工作,减政放权、进户执法和行政审批改革到目前为止除了保留的极少行政审批事项外为前置程序外,其他事项都逐步转换为事中管理服务和事后的后续风控。服务力度从大厅的厅进厅出、受理即办再到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支持下的“数据多运转、信息少填报;多走网路、少走马路”等O2O和非接触式办税模式,此外还借鉴银行、邮政等经营网点推行24小时自助办税服务,“放和服”这两块已经走上了“高铁时代”。但是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步伐在不断推进,一些制约改革工作顺利推进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需要研究解决。如基于“放和服”的前台设计在加速,而基于风控的后台管理、执法的“管”却不尽如人意,“放、管、服”这三驾马车的治理体系没有并驾齐驱,管理和执法的最后一公里远远没有打通。

一、当前税收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

(一)管理职责不明晰

机构合并后,原先省级层面上出台的各种管理措施和文件相应作废或者不再适用,如原江苏省国税局出台的《检查任务管理办法》和《纳税服务任务管理办法》,对下户检查、核查等工作均作出了明确要求和标准,以规范管理人员执法行为,并在全省统一标准严格实施。目前江苏省局虽然出台了“1+5”征管体系,也对管理执法做了相关规定,但是对哪些事项属于税务机关管理职责,例如什么样情况下纳税人增领发票需要实地核查、什么情况下可以到纳税人处开展实地检查,再如,土地增值税清算到底是属于纳税人的责任还是税务机关自身需履责的范围,各地执行标准不一,实际工作中,税务部门不分权责“大包大揽”依然存在,部分税收管理人员随意下户检查、核查、调帐现象时有发生,引发纳税人不满、破坏税务形象和执法环境。

(二)风险认知不清晰

国地税合并后,税种实现税务统一管理,总局、省局提出的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理念也深入人心,但是对于有些税收业务对于部分税务人员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全新的领域和认知,如在增值税和增值税发票管理方面,上级局布置的一些快反、发票核查等风险事项被人为“妖魔化”。同时,由于在理解上存在偏差,曲解“渎职”行为的内涵,认为纳税人只要使用发票就会有虚开的风险,害怕风险管理责任落到自己头上,从而对纳税人“从严”管理。对纳税人申请增加发票用量,人为(包括省以下税务机关税种管理部门)的增加审核、核查的内容、条件、手续,要求纳税人提供这样那样的资料(总局文件并没有明文要求提供的资料),造成增值税发票管理“一票难求”、“一管就死”现象,纳税人怨声载道,影响税收营商环境提升、纳税人满意度降低。

(三)工作效率不高

对于基层税务机关而言,在人员使用上往往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每个人都承担着大量工作。上级税务机关多个部门税收管理任务同时下发后,基层人员往往同时承担这些任务,繁重的工作任务导致基层税务人员疲于应对,无法保证税收管理的质量。同时,上级有时布置的工作也不合理,大大加重了基层税收管理负担,如减税降费自然人退税,一个小县局几万条数据,涉及上万自然人,大部分退税金额几分、几元,上级要求在短时间内100%退到位;又如上级要求对自然人代开发票真实性核查,实际意义并不大,动辄成千上万条数据,让基层苦不堪言,也使得纳税人无所适从,降低税务工作效率,从而降低了税收执法的公信力。

(四)数据基础薄弱问题

数据是税收管理的基础,数据的应用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对自身存储数据的应用,二是对第三方数据的利用。当前,税务部门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短板。在内部信息利用方面,金税三期系统上线后,税务部门存储了大量的数据信息,但是在实践中,因纳税人报送的数据质量参差不齐,造成已有的数据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相关情况。另外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层出不穷,税源管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税务机关较难掌握这些纳税人的创利方式、盈利水平和应税收入等数据,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矛盾更加突出。在外部信息应用方面,涉税信息主要散落在财政、交通、海关、公安、银行、社保等诸多部门,但是在实际应用上,仅仅在一些基础性数据共享方面取得了成效。由金融机构掌握的纳税人开户、存款、支付和收益等动态信息,由于银行保密制度目前还无法实现实时交换和共享。

(五)人员结构问题

专业化人才是实施税收管理的关键因素。机构合并后,从税务系统来看,基层干部队伍人员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与专业化税收管理的要求都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合并后,普遍存在原国地税人员对对方税种管理知识欠缺问题,而且在短时期内得不到提升。基层人员老化、知识和理念没有增量更新,但管理、服务、执法和绩效的任务最终都压在基层。一个形象的比喻是基层用开拖拉机的水平和思维怎么能承接上层高大上的要求以及前台高铁时代的速度?结果是必然导致中梗阻。

二、提升税收管理能力的建议

(一)明确管理责任

要依法理顺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还权还责给纳税人。凡是税收法律、法规规定为纳税人的税收义务,由纳税人履行;凡是税收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由税务机关履行的,确定为税务机关的税收管理职责。凡是现行税收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中没有明确规定的,国务院和国家税务总局已取消的,省以下税务机关(含省)根据授权作出的、在纳税人履行税收义务之前实施的,以及省以下税务机关自行作出的各种管理职责,不再作为税收管理职责。税收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中没有明确规定“应当”针对所有或特定纳税人群体普遍实施的调查、核查、检查等事项,一律转变为遵从管理的风险分析识别或风险应对事项,不再在纳税人自主履行税收义务之前实行逐户的、无差别的管理,不再作为独立管理事项单独实施(例如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必须和其他风险事项进行整合,由税收检查任务扎口部门确定是否作为税收执法任务。

(二)转变管理理念

要解决“应放尽放”的问题,关键是从思想上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充分信任和尊重纳税人,从“诚信推定”出发,全面梳理不应设置的管理要求,做到放要彻底且有序。不能因怕“管”不住而“放”不下,要加强和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打造“实名办税制+分类分级+信用积分+风险管理”的闭环管理新模式,推动税收征管方式“蝶变”。例如,税务部门可以结合纳税人信用积分确定增值税专用发票最高开票限额和用票数量,完善最高开票限额管理,推动取消最高开票限额审批,便利纳税人生产经营。

(三)提高工作效率

上级部门在布置各项管理任务时,应注重方式方法,从有利于税收工作、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提升工作效率方面考虑。例如对代开发票核查中,税务机关受理代开普通发票事项时按照总局相关规定做好形式要件的审查,代开普通发票金额较大的可作为风险分析事项,但是对开具方不单独实行专项核查,对受票方不单独实行纳税评估,统一组织风险应对。再如,税务机关在安排调查、检查任务时,不得提超出税务机关职责和能力范围以外的工作要求,不得对核实真实性等做笼统要求。确需要求核实真实性的,应明确属于税务机关职责和能力范围以内、与业务真实性相关的具体项目,如发票使用情况、库存情况、银行往来情况等。

(四)加大信息管税支撑力度

借助互联网思维,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是当前我国税收“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方向。互联网+税务为税务机关开展税收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对内,从优化金税三期系统功能、加快推进电子税务局建设、集成整合信息系统等方面做出部署,利用信息化建设来解决征管和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一方面,要把好数据入口关,对涉及税务登记、税种认定、发票管理、申报征收等环节的数据进行完整性、合理性、有效性的初步分析和完善,确保数据源完整、准确、可靠、可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各种涉税数据的采集、整理、存储、分析、应用和互通,建立纵向总局、省局、市局和县区局全覆盖,横向税收征管、纳税服务、税源管理、税务稽查全包括的数据应用平台。对外,通过与其他政府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对接,加大与公安、住建、工商、银行等政府部门和单位的信息共享力度,由信息孤岛向数据集中转变,减少税务部门共享数据时的阻力,提高获取第三方数据的质量,实现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涉税信息的全程跟踪和时点监控,最大限度地推进信息采集和数据利用。

放管服改革篇8

一、加强政策解读,主动引导预期

1.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对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容易引起社会关注的重要改革措施和政策文件,我街道相关部门加强与宣传部门的沟通联系,主动公开了《非低保户残疾人重度补贴公示结果》、《解放街道绩效自评总结报告》、《解放街道2020年防汛工作应急预案》等文件。

2.增强解读回应效果 。我街道及社区运用新技术和新媒体,扩大传播范围。发挥市政府门户网站、重要载体作用,积极运用政务微信等新技术和新媒体平台扩大传播范围。

二、深化“放管服”改革信息公开

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完善梅河口市政务清单管理系统,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围绕深化“放管服”改革,及时公开相关改革举措、工作进展和改革成效。着力做好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证照分离”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压缩企业开办时间、优化企业注销办理流程、压减行政许可、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清理规范基层各类涉企乱收费项目、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方面的信息公开。

三、规范公开平台,优化服务功能

1.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作用。统筹推进政务新媒体与政府网站的协同联动、融合发展,加强政务新媒体与融媒体中心的沟通协调,提高信息、解读回应、政民互动、办事服务的整体水平。

2.加强新媒体平台维护管理。理顺微信公众号政务新媒体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做好开设整合、内容保障、信息联动、安全防护、监督管理等工作。关停整合维护能力差、关注用户少的平台。

四、完善线下办理,提高办事水平

1.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思想,聚焦企业和群众反映突出的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等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增强为民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能。在符合法定受理条件情况下,通过精简申请材料、减少办事环节、缩短办理时限、等具体措施,从提交申请到获取办理结果都要实现“一次办结、群众满意”,切实提高企业群众办事创业的便捷度和满意度。

放管服改革篇9

一、在“三集中、三到位”方面,我窗口未发现有问题所在;

二、在“网上办事”对支撑疫情背景下的“不见面审批”落实有差距问题方面,我窗口未发现有问题所在;

三、在“一窗办”事项存在材料多,环节多、办理时间长方面,我窗口还需进一步完善办事指南,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承诺制,让每一个办事群众都能感受到最快速、最便捷、最全面、最称心的服务;

四、在数据共享存在重业务、轻数据方面,我窗口未发现此类问题;

放管服改革篇10

一、积极落实“放管服”改革各项任务要求

1、及时承接落实上级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我局对2016年省政府取消下放的16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衔接落实。16项行政审批事项中,其中:4项为取消的审批事项,省政府发文取消后,我局也不再受理;有12项为下放行政审批项目(其中2项为省直管县直接承接的项目,10项为吉府办字[2014]123号文件下放到县的项目),有5项已承接到位,有7项因本地没有办理对象或者从未办理过有关业务,经报县政府批准后暂停实施。

2、及时组织修改完善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并上网公布,进一步精减了行政权力,对权责清单进行了调整,由之前的436项精简至329项,具体精简情况如下:行政许可项目由34项精简至10项,行政处罚项目由237项精简至191项,行政强制项目由28项精简至21项,行政征收项目由7项精简至0项,行政确认项目由12项精简至11项,行政奖励由12项精简至6项,行政裁决、行政给付无变动,其他行政权力由104项精简至88项,精减率为25%。并对20余项公共服务事项的要素进行了更新,实行一张清单制度并上网公布。

3、按县行政服务中心统一部署,我局进一步规范了窗口行政审批服务项目的内容,优化了审批流程和行政服务指南,对一些人员信息等进行了动态调整,规范审批内容和程序,简化审批手续。

4、坚决取缔乱收费。我局组织对窗口收费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坚决执行上级要求,杜绝乱收费。目前,我局驻行政服务中心窗口无收费项目。

5、提高政务服务效率。我局行政审批及公共服务事项进驻到县行政服务中心统一办理。做到“一个窗口受理,一个窗口办结”,杜绝办事群众“两头跑”现象,维护行政服务窗口良好形象,提高审批服务效率及权力运行透明度。

6、对行政许可事项各类证明进行清理,对2项证明进行了清理并统一进行了征求意见和公示,杜绝奇葩证明,循环证明。

7、及时回应群众和企业合理诉求,安排专人负责信访受理和12345热线受理服务,今年共受理8件,办理了8件,办结率100%,进一步拓宽优化民意诉求渠道,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群众。

二、大力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各项工作

1、积极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实行法律顾问制度,每年都从律师事务所聘请专业律师作为我局的法律顾问,我局的重大决策以及规范性文件都要经过法律顾问审核。建立健全了重大行政决策后评估制度、重大行政决策档案管理制度和重大民生决策事项民意调查制度。

2、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年无行政复议案件、行政诉讼案件。扎实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积极做好了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的网上公开公示工作。一是强化制度保障,制定了《农业局随机抽查事项清单》(184项)、《****局推进行政检查“双随机一公开”工作细则》,《****局2017年“双随机一公开”行政检查工作计划》。二是建立了《****局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39人),梳理出了包括“畜牧兽医、农业技术推广(植物保护、植物检疫)、农业投入品(包括种子、肥料、兽药、农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农业机械、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土地纠纷、渔业生产渔政、粮食”8个主体名录库。

3、积极落实县综治办、县法制办出台的指导性意见,积极开展行政调解,有效化解行政争议。每年我局的行政调解案件有20起左右。

4、强化组织保障和法治能力建设,以文件形式对法治政府建设年度重点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并进行任务分解,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每年向县政府报告上一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情况,并向社会公开,组织开展或参加通用法律知识、专门法律知识、新法律法规等专题培训,每年组织班子集体学法不少于2次,组织领导干部年度法律知识考试和公务员年度法律知识考试(以普法办文件和记录为准),无一人缺考。设立了专门法制机构并拨付了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经费。

5、 根据《县政府法制办规范性文件清理相关政策措施解读》文件要求,我局组织工作人员对2012-2016年实行的文件进行了评估,同时及时将规范性文件及时报送县委、县政府进行备案,共评估文件5件,其中废止2件,继续施行的2件,修订后施行的1件。

6、我局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民主监督情况,认真办理了2017年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回复人大代表建议2份,政协委员提案3份。

7、 严格按照县政府办公室2017年政务公开工作要求执行,截止目前,我局2017年已公开74条。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组织有力。我局对“放管服”改革和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十分重视,召开了专门会议逐项研究,逐项进行认领落实,并要求各单位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大力推进审批改革工作和法治能力建设,实现阳光政务。

2、协调配合、稳步推进。各职能单位能够积极配合,按照各自职责,主动沟通衔接,推进各项改革,简化办事程序,压缩办理时限,提高办事效率。

3、建章立制,及时总结。对于好经验好做法及时进行总结,并应用到日常管理当中,进一步推动和改进工作,促进各项改革工作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