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供给侧改革论析

时间:2022-01-23 08:52:13

知识经济供给侧改革论析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发展新常态。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意味着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新经济”的新生经济时代。供给侧改革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提出的重大国家战略,对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有着极为关键的指导意义。指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在新形势下强调知识经济的重要性,突出知识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引领作用,无疑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开出的一剂良药。

一、知识经济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各种要素在实际生活中可以抽象为五大要素,就是劳动力、土地和由其代表的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创新,以及制度与管理。知识经济是以人才和知识等智力资源为资源配置第一要素的经济,是以知识、信息等基础构成的无形资产为主要投入的经济。当前,知识经济已演变为以高科技、高智力、高边疆、高速度和高难度为特征的高新经济,包括信息、生命、新材料、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海洋、空间等科学技术产业,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产业,软科学技术产业,教育培训产业,文化传媒与出版业,信息咨询与网络服务业等产业。发展知识经济关键在于提升经济发展的知识含量和创新含量。供给侧改革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关键性改革,知识经济的供给侧改革旨在创造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全面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知识经济供给侧改革的五大着力点

基于知识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在分析知识经济的供给侧改革时,把知识单独列为一个生产要素。本文试从知识、劳动力、资本、科技、管理五个方面分析供给侧改革的五大着力点。(一)保护知识产权。知识经济不同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显著区别在于知识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是知识,而农业经济依赖的是土地,工业经济核心依赖的是资本。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知识具有以低成本地不断复制和报酬递增的性质。这种性质使得知识经济从根本上超越了资源依赖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约束,使得经济在较长时间内实现较稳定的增长成为可能,也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让知识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保护知识产权成为最重要的任务。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新兴领域,科技密度高,知识产权敏感性大,属于知识经济的前沿高地。强调“要加快新兴领域和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以上海浦东为例,浦东新区知识产权局自2015年1月1日投入运营以来,努力在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创新和保护、运用等方面深入探索,确立了专利、商标、版权三合一的集中管理模式,形成了司法保护、行政保护、调节仲裁、社会监督“四轮驱动”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搭建了“投、贷、保、易、服”五位一体的知识产权价值实现平台,为营造国际化、法制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提供了基础保障。上海浦东新区的三合一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为我国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样板。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构建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综合运用知识产权促进创新驱动的能力是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此外,在知识产权的司法救济上,在以往的司法实践中,知识产权侵权赔偿数额过低的问题久遭诟病,“侵权代价小,维权成本高”是权利人难言的苦衷。加大国家侵权行为的查处力度,提高法定赔偿的上限,能够对侵权行为形成有力的震慑。2017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了《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纲要(2016-2020)》,明确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目标,在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体系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便捷、高效、合理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司法救济制度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推动知识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二)建立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在知识创新、科研开发和产品制造上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和一批有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创新思维的企业家。知识分子受过专门训练,掌握专门知识,是知识经济的主导者和知识产权的创造者。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必须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劳动是一种复杂劳动,创业板和新三板、股权投资(PE)、风险投资(VC)和天使投资(AI)构成的创新投资体系,为破解知识难以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解决路径。对那些为国家做出积极贡献的知识分子,可以通过国家表彰、评奖的方式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鼓励,形成知识至上的社会氛围是知识经济强劲发展的迫切需要。让“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风气蔚然成风,让所有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动是发展知识经济重要的条件。企业家是富有创新意识、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企业领导人。无论是企业家精神还是工匠精神,都是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重要的生产要素,共同构成了社会经济细胞的“细胞核”。中国经济的市场活力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一个企业家区别于一般民众的地方在于其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企业家精神的缺失,直接影响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目前我国企业家精神还正在成长阶段,这与我国市场经济发育时间不长等客观原因有关。市场的形成和完善需要时间,企业家精神中的要素如创新、诚信、专注、责任等品质的形成,也都需要时间。以马云、马化腾、柳传志、任正非等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家正在以颠覆性的技术推动着时代的前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他们创新精神的激励下,中国企业家群体的创造性会进一步激发,中国知识经济的力量将会得到显著地增强,国家创新驱动的动能将更为强劲,中国经济的发展将更可持续。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维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必须以健全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为依托。此外,良好的产权制度安排,能够清楚地对自己的活动进行成本性收益分析,激励企业创新创造更多的知识产权,加快创新的速度,激发企业家创造的热情。(三)完善金融服务。在资本方面,需要进一步确立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为小微企业服务。中国现今的发展阶段面临传统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劳动密集的加工业已经逐渐丧失比较优势。金融体系的效率取决于它是否能很好地支持中小微型企业转型升级、腾笼换鸟,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小微型企业一般达不到上市条件,也很难在大银行获得贷款,不易获得融资。互联网金融可以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地区性中小银行是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和农户发展的最重要金融制度安排,应该成为中国现阶段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经济的金融改革关键是使科技成果产业化,把知识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但是当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难以实现从科学研究到推广运用的关键一跳,其深层原因是缺乏支持创新创业的多层次金融体系。我国传统资本市场结构不合理,直接融资滞后,大量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风险投资制度不完善、风险投资的企业家缺乏、风险投资专业人员素质不高和投资能力不足等因素使得科研转化能力不强。为此,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为实体经济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的投资需求。同时,国家应该实行赶超战略。国家资本除了应该投向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外,还应该制定以知识经济为主的高端产业发展政策,加强国家政策、资金的扶持力度,让具有蓬勃生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顺利发展壮大。(四)加强原始技术的供给能力。高新技术产业应该在原始技术上有所新突破,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原始创新可分为科学上的原始创新和技术上的原始创新,科学上的原始创新偏重于基础研究方面,包括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管理领域内重大变革和社会科学领域内的新成就;技术上的原始创新偏重于应用研究方向,包括重大工程项目中的自主与核心设计、高技术领域内的根本性创新等。原始创新通常会开拓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因此对于学科的后期发展具有较大的带动效应。美国克林顿政府非常重视基础科学的研究,开启了美国新经济时代。各种事实告诉我们基础科学的研究是知识创新的源泉。知识经济最核心的知识要素,必须被生产出来。而加强基础科学的研究,有利于新的知识的生产创造。(五)构建知识经济创新体系。在管理方面,应该在科技管理体制上有新突破,着力构建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是政府、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地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从系统角度看,国家创新体系可以分为四个系统: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这四个系统是一个环环相扣、联系紧密的整体。知识创新系统是创新体系的起点,有了知识的创新才会有技术的创新;技术创新系统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知识传播系统是科技人才队伍和企业家队伍形成壮大的重要环节,知识应用系统是把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环境。创新驱动的三级跳问题,包括科学研究、试验开发、推广应用,体现了创新驱动的全过程。正如指出的那样,科学技术不能只是一种雅兴,一种猎奇,而是要把它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体制性的障碍阻挠着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强调,要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转变,这个转变的关键就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过程就是科技体制不断改革深化的过程。没有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创新体系就无从构建和完善。创新体系的构建必然围绕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应用展开。什么样的体制机制更加有利于知识的创新、技术的创新、知识的传播以及对知识的运用,使之相互衔接,这是我们的改革目标。指出:“要着力完善科技创新基础制度,加快建立健全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创新调查制度、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大幅提高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水平。要着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加快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创新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局限在某一个环节、某一个领域,也不同于以往的科技改革,而是打通上述的每一个环节,使之如传接力棒,一棒接一棒,而且要在传递过程中不掉棒。构建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要加强国家对基础科学研究的顶层设计,开创“自由研究,国家埋单”的模式;深化对国民教育体系的改革,加强产学研的制度安排;构建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企业创造活力,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实现经济和科技的高度融合。创新体系的构建其实涵盖了知识、科技、人才、资本各个方面,对知识生产力的形成和扩大不是加法的效应,而具有乘法的效应,在知识经济的供给侧改革中对知识经济有着最大效应。

参考文献:

[1]贾康,苏京春.新供给经济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15.

[2]吴季松.知识经济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胡鞍钢.知识与发展:21世纪新追赶战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16.

[5]汪寅.科技原始创新问题初探[M].北京:中国科技大学,2007.

[6](美)A•杰斯顿费尔德著.王恩光等译.美日科学政策透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作者:卢震 单位:中共中央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