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6 11:44:42

知识管理论文

知识管理论文篇1

1新时期知识管理以及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涵

1.1知识管理的内涵

新时期时代背景下,知识管理指的就是在组织或者企事业单位中建立一个知识系统,这个知识系统必须要包含量化和质化两个基本要素,运用知识管理可以帮助组织不断地优化自身的管理系统,让组织或者是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信息,通过获得、分享、记录、整理、创新等等过程得到整理,整理好了之后回馈到知识系统内,使其形成一个循环,让组织或者企事业单位更好地利用它们,使其成为组织或者是企事业的智慧资本,有利于组织还有企事业单位的发展。

1.2图书馆知识管理

图书馆知识管理就是以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为主体的,以图书馆的知识信息为对象的一种管理方式,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实现知识的利用和创新,使知识发挥它本身具有的价值魅力,它的主要环节是以读者的需要为中心。图书馆知识管理是一种新兴的的管理理念,可以有效地对图书进行管理,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每一个图书馆必须要采取的管理方法。

2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起源和发展

2.1知识管理的起源与发展

2.1.1知识管理的起源

知识管理的概念最早出现的时间是1986年,它是在联合国国际劳工大会上首先被提出来的,知识管理的概念最先应用于商业管理领域。知识管理主要是用来对企业进行科学化的管理的,使其能够快速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和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通过对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可以加快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管理水平,促进销售的业绩,实现企业各项工作的创新。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企业生产以及企业组织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企业的生产力也在不断地扩大,逐渐地实现了企业生产的社会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更加需要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组织企业的员工进行社会化生产以及社会化实践活动,于是,知识管理就应运而生了,实践证明,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管理手段。知识管理的应用不仅仅是社会实践活动,还体现在经济活动的大范畴内,人们对知识管理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于是,很多学者开始对知识管理进行仔细认真的研究,使其得到了优化,并且首次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其中,使其能够提供更好地管理服务,在知识管理方法不断的发展过程之中,人们更加重视知识管理中对技术的应用,并且提倡知识管理要以网络化信息技术为基础核心。新时期内,知识管理开始应用于各个领域,而不是单单的为企事业单位服务了。

2.1.2知识管理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知识管理的体系正式在美国形成,然后逐渐流行到欧美、亚洲的日本等发展迅速的国家和地区,受到了很多国家的重视,在知识管理的发展中,美国以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是其发展的先行者。美国很早就开始应用知识管理的方式,大约是在1998年的时候,知识管理开始流传到中国,并且受到了很多企业和组织的关注。目前我国对知识管理的应用还不广泛,仍然处于初期的研究阶段,没有太多的应用,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管理体系。但是,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了三个基本的理论:第一,应用知识管理理念对企业进行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是一种对企业发展非常有效的方法;第二,由于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还有信息进行合理、科学的管理,因此,可以让知识还有信息充分发挥他们的价值;第三,知识管理的主体是人,人在知识管理中的作用非常巨大,进行知识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人们能够更好的使用知识信息。

2.2图书馆知识管理

图书馆是社会发展的不能缺少的专门机构,图书馆对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图书馆能够最大限度的将人类的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下来,能够典藏很多优秀的书籍,为学校以及社会的教育活动、科研活动提供信息资源和支持。图书馆的本质就是一个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组织机构。在图书馆实行知识管理就可以在管理领域有比较专业的知识管理,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知识服务,因此,一定要将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作为一项长远的,关键的建设目标。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体是广大的读者和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人员,它的对象是网络信息,包括:图书、电子信息、影像等等,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知识,对所拥有的知识进行综合的分析以及整理,提高知识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扩大知识的利用率,提高图书馆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效率。要注意的是图书馆知识管理不仅仅是对文献的管理,还要借助网络化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的书籍进行信息化的管理,这样才能为图书馆的读者以及客户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知识信息服务。人们还可以通过这种信息化的管理技术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上传到网盘里,实现知识信息资源的共享,这样就增加了知识资源的价值。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能因循守旧,一定要有新的图书馆管理的方法和模式,减少图书馆使用时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让图书馆摆脱困境,获得新生,提高图书馆服务的能力,为广大读者提供便利。

3新时期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3.1管理理论落后

新时期的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知识管理都需要专业的人才,要有专业的、高技术水平的指导理论作为先导,这样才能使管理的事务实现质的飞跃,能够更加朝气蓬勃、合理有序地发展。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说,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知识管理缺乏具体、有效的指导理论,旧有的指导理论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很难实现高质量的知识管理,面临的困难比较多。因此,要改革旧有的管理理论,促进知识管理的发展。

3.2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得到落实

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都是以人为本,但是在图书馆的管理中,管理人员更注重的是实物和制度的管理,没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进来,管理人员的观念还存留在借书和还书的阶段,而且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导致图书馆的管理人员的整体知识水平偏低,管理手段落后,管理的制度也是以书本为核心,管理人员只是在机械地完成管理任务,没有较高的服务水平,不利于图书馆的发展,更加不利于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发展。

3.3信息技术得不到普及

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知识管理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要采用高科技的手段来进行管理,这样才能保证其能够有效地实施。但是在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知识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的范围较小,由于资金的问题,不能大面积的普及信息技术,自动化的水平也相对较低,不能实现知识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共享,这是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知识管理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

4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与构成体系

4.1管理的内容

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构成主要包括:隐性知识还有显性知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因此,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知识管理主要分为隐性知识管理和显性知识管理。在这其中,显性知识管理的内容主要表现为静态的知识载体,可以轻松方便地对知识进行整理、审核、存储,方便对知识的管理、传递和资源共享,因此,在知识管理中,显性知识管理的应用比较广泛,无论是企业、学校图书馆等等各种各样的部门都加大了对其的应用,显性知识管理的范畴也很广泛,比如说:会议记录、各种文件资料等等,还有就是为使用者提供便利的服务。而隐性知识管理主要是动态的管理内容和方式,它是建立在个人基础之上的,会受到个人观念、信仰、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人们能够在长期的工作经验中积累隐性的知识,并且将它们全部留存在脑海里,是个人的宝贵的信息财富,很难实现与他人资源共享。实行知识管理可以提高企业和组织的竞争力,让企业还有社会组织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4.2知识管理体系的构成

第一,内部网络。内部网络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之上的,可以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并且可以通过使用WEB技术,将知识信息进行传递,促进知识管理各个项目的协调合作。第二,知识资产管理。要对专门的知识进行专业的管理,包括知识的产权以及版权的管理。第三,动态知识管理。要对组织的动态知识进行全面的管理,使组织可以有更好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知识管理的作用。第四,数据仓库。数据仓库主要是用来存储组织的各种资料知识信息的,可以对知识信息进行查询和报告,并且对知识进行管理和分析。第五,工作流管理。所谓的工作流指的就是知识管理过程中的具有连续性的活动行为以及环节步骤,因此,会关系到很多人。工作流管理的目的主要是对组织的知识信息的结构进行优化、整合、利用,并通过工作流管理来提高管理业务的效率。第六,文本以及文档管理。就是对企业还有组织的全部知识信息进行检索以及管理。

5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5.1知识创新管理

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知识管理包括知识的理论创新管理、组织创新管理以及技术创新管理。知识创新管理要求要对知识进行生产和扩散,使其构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体系。而理论创新管理就是要及时的了解图书馆以及社会组织的最新的发展动态,比如说,可以对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等网络化程度高的图书馆资源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得到有利于图书馆和社会组织发展的指导理论。技术创新就是要对知识管理的技术不断的进行开发和创新,要建立一套适合于图书馆还有组织发展的技术体系平台,为组织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5.2知识的组织与传播

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知识管理要建立一套高效率、高质量、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够保证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在这套管理工作的管理体系中,一定要有专业的知识作为技术支持,可以制定合适的管理方案和计划,并且可以用来对各种各样的管理活动进行调整。还要对信息进行收集还有整理,使信息能够实现有序的传递,灵活使用知识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在时间还有空间上的动态传播。

5.3知识营销管理以及人才资源管理

人才资源管理就是要培养高素质、高业务水平的、专业的知识管理人才,实现图书馆以及社会组织知识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要尽最大努力去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而知识营销管理就是指对商品的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知识管理的全过程,它以图书馆的读者还有商品的使用者作为合伙人,最大限度地挖掘有效的信息资源,更好的发挥知识管理的巨大作用。

5.4构建支持知识管理的创新体系

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知识管理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因此一定要构建支持知识管理的创新技术体系,推动电子图书馆的发展,创新图书馆的组织机构,扩展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改革图书馆的管理方式,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加强管理。

6结语

知识管理论文篇2

【摘要】知识经济的来临,使知识管理开始作为企业管理的新模式悄然兴起。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学理论,在短短数年中还未完善起来,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仍处于争论之中,其深刻的内涵与多姿的表现更未能被完全挖掘出来,使得许多企业组织很难深入到知识管理的深层次中去把握其精髓,在实施知识管理中收效甚微。因此有必要明晰知识管理的定义、内容、特征和基本职能,在此基础上,为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找出恰当策略。【关键词】知识管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知识链1【Title】TheResearchonHowtoCarryoutKnowledgeManagementintheModernEnterprise【Abstract】Withthecomingupofknowledgeeconomy,knowledgemanagementhasbecomethenewmodelofenterprisemanagement.However,knowledgemanagement,asanewtheoryofthemanagementscience,cannotbecomesoperfectinjustafewyears.Somebasictheoriesarestillindiscussion,andtheconnotationisstillnotfullydisplayed.Thismakesmanyenterprisesdifficulttograspthequintessenceandtocarryoutknowledgemanagementeffectively.So,itisnecessarytomakeclearthedefinition,content,characterandbasicfunctionofknowledgemanagement,thuspointoutthekeywayforenterprisestocarryoutknowledgemanagement.【Keywords】Knowledgemanagement;Explicitmanagement;Tacitmanagement;Knowledgechain【文献综述】一、研究知识管理实施策略的现实意义及目的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认为,作为继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阶段,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将给人类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带来一场革命,特别是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更是不可低估,各国企业的管理水平面临着一次“跨越式”提高的机遇。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新模式已悄然兴起,成为当前国际企业界最为关注的课题,引发了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高潮。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倡导和实施知识管理的企业已经是硕果累累。如芬兰的大型跨国公司诺基亚集团已由创新所带来的竞争优势导致其电信业务迅速增长,市场份额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大。美国因为已有百分之二十八的企业在运用知识管理,所以在近几年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欧洲经济增长缓慢、日本经济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其国内经济一直健康、持续地发展。因此,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了解知识管理的产生及其概况,尽快实行知识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壮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学理论,在短短数年中显然还未完善起来,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仍处于争论之中,其深刻的内涵与多姿的表现更未能被完全挖掘出来,这自然使得许多企业组织很难深入到知识管理的深层次中去把握其精髓,只能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上了解知识管理。将知识管理看成是一副灵丹妙药,以为任何企业、组织只要采用它便可脱胎换骨,不分析自身的具体情况,而是附和潮流地去了解有关知识管理的几个名词,自以为把握了知识管理的深刻内涵和本质,便在企业中匆匆地实施知识管理。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结果收效甚微。因此,有必要在明确知识管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将知识管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企业实施层面,加强对知识管理实施策略的研究,从具体操作层面为企业如何成功地实施知识管理指明一条有效途径,使企业的发展逐渐从传统时代依靠资本积累转向依赖于知识积累与创新,构筑核心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1]-[5]二、知识管理的研究成果及其实施策略的代表观点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主题,其背景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在管理实践中已经涌现出一系列全新的管理战略和概念。德鲁克在《哈佛商业评论》(1988年1/2月号)上发表的论文《新型组织的出现》,标志着知识管理研究的开始。随之,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组织管理形式引起了广泛关注,其研究受到许多国际知名管理学教授、学者和专家的重视,带动了知识管理研究的迅速发展。如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约翰.西利.布朗的《再造公司的研究活动》(1991年1/2月号)、克里斯.阿吉里斯的《教聪明人学会学习》(1991年5/6月号)、野中郁次朗的《知识创新企业》(1991年11/12月号)、戴维.A.加文的《建立学习型企业》(1993年7/8月号)、詹姆斯.布莱恩.奎恩等的《优中取胜:专业智能的管理》(1996年3/4月号)、多梦西.罗纳德的《充分发挥公司的智力》(1997年7/8月号)、阿特.克莱纳和乔治.罗斯的《如何让经验成为最好的老师》(1997年9/10月号)等,都代表着国际知识管理的最高水平。[6]在1999年以来,国内关于知识经济的研究和实践逐渐从宏观层次转向了微观领域,学术界开始研究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知识管理等问题,企业界也在积极探索如何进行知识管理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大好机遇。许多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的著作被翻译出版,不少学者也敏捷地投入该领域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文章。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将“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研究”作为2000年鼓励研究领域为标志,国内学术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并波及到企业界,引发了一个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热潮。诞生于企业管理界的知识管理,其基本出发点应立足于企业的发展。鉴于现实生活中众多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时遭遇的困惑,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把研究的重心从对知识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论的探讨转向对如何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分析,提出了大量有利于企业借鉴的宝贵建议。根据所掌握的资料,现将几种有代表性的策略例举如下:[7]pp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曾对在知识管理实践方面走在前列的11家公司和组织进行了调查,提出了6种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l.把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经营战略;2.知识转移和最优实践活动;3.以客户为重点的知识战略4.建立企业员工对知识的责任感;5.无形资产管理战略;6.技术创新和知识创造战略。德曾姆士等人(J.D.Davjames,1998)则提出了知识管理的四步曲:首先提出诊断问题,了解知识是如何影响业务的,程度怎么样;其次必须重视战略对组织设计的影响;再次调整企业对外姿态和经营方略;最后评估和监测知识。他们强调这四个步骤并非有先后次序,而应是相互协调并行运行的。汉森等学者(M.T.Hansen,1999)则将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归纳为编码战略和个人化战略两种模式。指出在制订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时应该反映其总体竞争战略,比如应考虑企业是提供标准化产品还是定制产品?是成熟产品还是创新产品?员工是靠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解决问题?达文波特教授提出了“知识管理两阶段论”。第一阶段:企业像管理其有形资产一样来对其知识资产进行管理,获取资产并将其“存放”在能够很容易被获取的地方——“知识库”。知识管理的第二个阶段是解决企业知识库里的“知识资产”太“拥挤”的问题。达文波特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考虑知识工作业务本身的改进与提高。这样当需要知识时,从外部导入知识;而当知识被创造出来或获取时,又可以及时地将其导出给组织的其他部门。徐勇等人(1999)将知识共享的推动模式归纳为三种:命令带动式、利益诱导式和个人行为推动式。还有学者对企业首席信息主管(CIO)进行了研究,归纳出三种最基本的CIO模型(霍国庆,1999),分别是:l.战略/战术模型。在这个经典模型中,一个公司中总有两个或几个信息方面的主管,其中一个负责战略事务,另一个或几个负责战术事务。2.内部/外部模型。在这种模型中,有关职责被划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部分,一个信息技术经理可能管理内部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基础设施和日常操作,另一个则追踪技术进展、商业机会或研发活动。3.消亡模型。这种模型还没有流行,在这种模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首席执行官(CEO)日益了解信息技术对企业的作用,无需CIO在信息系统和业务战略之间扮演重要角色,技术方面的问题可以由首席技术主管(CTO)解决。综观以上种种策略,我们不难发现国内外学者在实施知识管理的思路上存在着自己的独特见解,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我们仔细分析,不难得出如下结论:(一)可将众多的实施策略归结为两种:1.没有给出具体的操作方法,而是为企业如何实施知识管理提出一条整体思路。建议企业将如何实施知识管理分成阶段进行研究,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在企业中实施知识管理。这种做法具有针对性,有利于企业找出自己存在的不足或是缺陷,分析其原因,找出有效的知识管理策略。德曾姆士等人的“知识管理四步曲”和达文波特教授提出的“知识管理两阶段论”在大体上就属于这一类,他们都强调要阶段性地实施知识管理。2.提出具体的知识管理实施模式,更有利于企业节省自己对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时间,从而借用理论成果,“对号入座”,将知识管理具体操作于企业中。大多数国内外学者在对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研究中就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方式,像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提出了6种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汉森等学者的两种模式:编码战略和个人化战略;徐勇等人知识共享的推动三模式论。(二)国内外众多学者在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中都无一例外地从人力资源角度和技术设施层面来开展对知识管理具体操作的探讨,强调在企业中设立知识主管的必要性和对企业无形资产的规范管理。(三)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国外学者大多从企业的切入点谈知识管理的实施,而国内学者则比较重视企业对国内政策环境的依赖,呼吁国家有关部门为企业营造一个有利于知识管理实施的政策、法律环境。三、本文的研究角度、思路及该课题的趋势预测理论来源于实践,只有指导实践,才有它的实际意义,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因此,现阶段知识管理的探讨也不应脱离其植根于企业界的实际。本文以唯物主义辩证法中的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为指导,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参考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宝贵建议,采用历史逻辑分析法和综合归纳分析法,开展对现代企业知识管理实施策略的研究。要想将知识管理成功地运作于企业,必然要先对知识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论进行探讨。首先必须明晰知识管理的定义,把握其深刻的内涵和本质,然后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知识管理的内容,以知识管理的核心任务为线索构建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同时,对知识管理特征的分析和基本职能的研究为企业进一步面对市场,如何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奠定了基础。最后,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从组织结构层面、环境氛围层面、关系网络层面和人力资源层面为企业如何实施知识管理提出了几点策略,规划了一条总体思路。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是知识时代市场经济发展到崭新高度的产物。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管理将很快渗透到全部经济领域中,企业将通过知识管理加速企业发展,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它将会使现有企业摆脱长期来存在的守旧方法及金融资本的束缚及对自然资源的损耗等,获得持续发展的、新的良好机遇和广阔前途。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将会把知识管理研究的重心转移到其实施策略的分析上。在今后的一段时间,知识管理的实施将呈现以下几大趋势:1.更多的企业将卷入这场知识管理的风潮中,在组织中实施知识管理成为必须;2.知识的共享将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在一个更广泛的范围内共享;3.员工们将从被动的接受知识管理变成自己主动地参与知识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4.知识立法将为知识管理构建保障,知识产权法将成为司法职业方面发展最快的领域,并将更迅速地发展。[8]-[11]参考文献:[1]陈志强,许建忠,呼怀方.企业如何面对知识管理[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12,(4):57-59.[2]林聚任,李蕴.p知识社会与知识管理革命——论德鲁克的知识社会观[J].p山东大学学报,2001,(4):77-81.[3]胡赣江,王晓红.p知识管理建构——逻辑、内涵和原则[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12,p(4):34-37.[4]徐李孙,李德松.p企业管理的新重心——知识管理[J].p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11-14.[5]邹鑫,p张小兵.p刍议企业知识管理[J].p淮阴工学院学报,p2000,(2):83.[6]刘宇,葛新权.试论企业知识管理体系及其发展趋势[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12):47.[7]左美云.p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p知识经济,p2001,p(8):31-37.[8]陈卫业,刘俊利.p论强化知识管理[J].p技术经济,p2000,p(156):55-56.[9]乌家培.p论管理科学的发展[J].p南开管理评论,p2000,(6):6-8.[10]朱祖平.p刍议知识管理及其体系框架[J].pp科研管理,p2000,(1):19-25.[11]尹华,王国顺.p企业知识资本与知识管理[J].p矿冶工程,2000,(4):78-81.[1][2][3]就学网声明:本论文采集自某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库,我们提倡参考借鉴,但反对全面剽窃与抄袭,基于此,文中涉及的相关图表已被过滤。【正文】一、时代呼唤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研究当今世界经济已从工业经济时代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一种独特而无限的资源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企业的发展逐渐从传统时代依靠资本积累转向依赖于知识积累与创新,知识管理开始作为企业管理的新模式悄然兴起,成为国际企业界最为关注的课题。根据资料显示[1],自1995年9月在休斯敦召开的KnowledgeImperativeConference上开展对知识管理的讨论以来,有关知识管理的各种讨论会已达百次之多,另外还出现了大约10种左右的知识管理期刊,而在各种管理学著作中以知识或知识管理为某一部分主题或全书主题的更是每月出版5-10种,知识管理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然而,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学理论,在短短数年中显然还未完善起来,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仍处于争论之中,其深刻的内涵与多姿的表现更未能被完全挖掘出来,这自然使得许多企业组织很难深入到知识管理的深层次中去把握其精髓,只能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上了解知识管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不乏知识管理成功运用于企业界的案例,像著名的福特汽车公司、宏达公司等等,于是许多企业便将知识管理看成是一副灵丹妙药,以为任何企业、组织只要采用它便可脱胎换骨,不分析自身的具体情况,而是附和潮流地去了解有关知识管理的几个名词,自以为把握了知识管理的深刻内涵和本质,便在企业中匆匆地实施知识管理。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结果收效甚微。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知识管理实施策略的研究,为企业如何成功地实施知识管理指明一条有效途径。要想将知识管理成功地运作于企业,必然要先对知识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论进行探讨。首先必须明晰知识管理的定义,把握其深刻的内涵和本质,然后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知识管理的内容,以知识管理的核心任务为线索构建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同时,对知识管理特征的分析和基本职能的研究为企业进一步面对市场,如何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奠定了基础,使知识管理的理论成果尽快转化为实践动力,成功运用于组织的运作之中。二、什么是确切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定义历来众说纷纭,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未有统一的定论。研究者基于各自的出发点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管理下了众多的定义,根据所掌握的资料,目前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多达数十种。现将几种较有代表性的知识管理定义例举如下[1]-[3]:国外有四种观点:1.卡尔?费拉保罗(CarlFrappuolo,1998)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2.奎达斯等(P.Quitas,1997)则把知识管理看作“是一个管理各种知识的连续过程,以满足现在和将来出现的各种需要,确定和探索现有和获得的知识资产,开发新的机会”。3.Karl?E?Sverby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利用组织的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艺术,为了帮助管理者借助知识管理创造价值。4.知识管理是从强调人的重要性,强调人的工作实践及文化开始的,然后才是技术问题。国内主要有三种观点:1.知识管理是指通过改变组织成员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建立起知识共享与创新的组织内部环境,从而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最终达到组织目标。知识管理强调把知识、信息、人力资源、市场与经营过程等协调统一起来,从而最有效、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经营效果。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知识的共享和创新。2.乌家培教授认为: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是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是信息转化为知识,并用知识提高特定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3.知识管理是把人力资源的不同方面和信息技术、市场分析乃至企业的经营战略等协调统一起来,共同为企业的发展服务,从而产生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经营效果。上述定义反映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知识管理概念的理解既存在着一致性的一面,也存在着差异性的一面。而事实上,如果我们对以上定义作深层次的分析,不难发现:上述定义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个是基于企业层次的,强调知识作为一种新型资源对企业的重要性,注重于知识管理的可操作性,期望知识管理为企业生存发展带来勃勃生机。也就是说,这一类定义倾向于将知识管理看作是一种方法和技术,这种观念大多集中于国外学者的探讨之中。就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知识管理一词本就诞生于企业管理界,其基本出发点立足于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国内外学者研究中的重心不同。国外学者更多关注于“做什么,怎样做”,要求理论必须能具体指导实践;而国内学者则较为重视“是什么”,思维的重点放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较为重视理论框架构建的严密性、抽象性,这在上述定义中也可见一斑。知识管理的另一类型定义抽象掉了企业层面,试图将知识管理放在更高层次来研究,将知识管理视作为一种思想,一种管理哲学。因为他们认为知识管理一词虽产生于企业界,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管理的范围已大大突破了企业层次,拓展到了整个社会,对知识管理的理解显然也应突破单纯的企业层面,将其放在整个社会的大背景来分析。综观种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其共同点就是突出强调以知识为核心并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在现代经济中,知识正成为真正的资本与首要财富”。知识是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要素,知识正在改变组织创立、进化、成熟、死亡或改革的方式,那么如何来理解知识呢?按照世界知识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对知识的分类可分为:知事(Know-what)、知因(Know-why)、知用(Know-how)、知人(Know-who)四类。前两类属于显性知识,即能够用严格的数据、科学公式、公理、文字等符号表达出来,固化于书本、磁带、光盘等媒体介质中,易于存储、交流和共享的知识。后两类是高度个性化和难以格式化的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它根植于个人经验,没有有形的物质载体承载,依赖于亲身的体验、直觉和洞察力,是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来交换和共享的知识。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就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使知识螺旋不断的向前延伸,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采用新的管理模式去适应企业发展、生存和竞争的需要,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对相关知识的内外连续管理过程,把最大限度地利用和传播知识作为企业核心优势和竞争力得以提高的关键,把知识集体共享和知识创新视为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灵魂,是为企业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和企业文化全面提升而创造的一种现代管理机制。三、知识管理的内容和知识转化模式弄清了知识管理的定义,自然就对知识管理的范畴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界定。根据施乐公司在对美国60名知识管理工作者调查后的研究表明,知识管理至少涉及如下10个重要领域:对知识和最佳业务与经验的共享;知识共享责任的宣传;积累和利用过去的经验;将知识融入产品、服务和生产的过程;将知识作为产品进行生产;驱动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生产;建立虚拟式的专家网络;建立和挖掘客户需求信息的知识库;理解和计量知识的价值;开发和利用知识资产[4]。由此可见,知识管理的内容就是围绕着如何获取知识、消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这条线索来辐射企业的管理层面。概括起来大致包括:1.获取知识并消化、吸收知识;2.创立有效的知识共享机制,建立知识网络和创造适宜的环境以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在企业内部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责任的宣传,培养员工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意识;3.创造适宜条件与环境,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企业知识资源,进行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生产;4.通过有效的知识创新机制,推动新知识的研究和开发,积累和扩大企业的知识资源;5.保证企业知识的生产以及知识资源的积累和扩大,充分溶入产品或服务及其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之中。也就是说知识管理既包括将组织中现有的显性知识编码化,也包括发掘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使其转化为可编码的显性知识,或者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5]pp野中郁次郎在《论知识创造的动态过程》(1995)提出,在企业知识创新活动的过程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知识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创造的过程。知识转化有四种基本模式——潜移默化(Socialization)、外部明示(Extermalization)、汇总组合(Combination)和内部升华(Internalization),即著名的SECI模型[6]。第一种模式——“潜移默化”,指的是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通过共享经历建立隐性知识的过程,而获取隐性知识的关键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而不是语言。在具体的商务环境中进行的所谓“在职培训”基本上应用的就是这种原理。第二种模式——“外部明示”,指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将隐性知识用显性化的概念和语言清晰表达的过程,其转化手法有隐喻、类比、概念和模型等,这是知识创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个体知识转化成组织知识的预备阶段。第三种模式——“汇总组合”,指的是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组合。它是一个通过各种媒体产生的语言或数字符号,将各种显性概念组合化和系统化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够产生新的、更加系统化的知识(知识扩散),它是个体知识转化成组织知识的实施阶段。第四种模式——“内部升华”,即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将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过程。通过“汇总组合”产生新的显性知识被组织内部员工吸收、消化,形成一种共享的心智模式和技术诀窍,并升华成他们自己的隐性知识。以上四种不同的知识转化模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都是组织知识创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知识创造过程中环环相扣,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动态的运作过程。对于组织来说,显性知识一般不可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知识基础是建立在隐性基础之上的,因为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具社会价值,真实力量和扩张潜力,是“知识资本”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所以知识管理的核心内涵是挖掘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因而组织中知识管理的中心任务有两点:一是将隐性知识明晰化。提供必要的技术条件,鼓励员工自己将其所拥有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或者经社会化后进一步显性化,然后经过组合转化为系统化的显性知识,通过某种技术平台实现显性知识共享,在SECI模型中以“外部明示”和“汇总组合”两种模式为代表;二是创造必要的组织环境,促进面对面的隐性知识共享,使知识能更快传递到需要的地方,更有效地转化为行动。在知识管理系统中,有效的知识共享机制不仅可确保新知识的及时扩散,更重要的是能促进新知识的产生。亚里士多德说过:两个人各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后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两个人彼此交换了思想,则每个人都有了两个思想。这一任务的具体代表模式就是“潜移默化”和“内部升华”。四、知识管理的特征分析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它既继承了人本管理思想的精髓,又结合了知识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形态的特点予以创新。知识管理本身有其独特之处,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把握,为现代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提供理论基础。[7]-[8](一)知识管理的重点是企业的知识资本和知识工作者知识资本包括结构性资本和人力资本。结构性资本指不依附于员工个人而存在的企业结构的全部知识技能,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商誉等知识资产,是属于可编码的显性知识。对于显性知识的获得和分享可以通过计算机的网络化和软件系统的实现。人力资本是指员工具有的各种知识和技能,这种知识未经编码,属于隐性知识。对隐性知识的管理最终要落实到知识的主要载体和创造源泉——知识工作者的管理上。知识工作者的概念是由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提出的,是指受过正规教育,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企业员工,他们在本身专长领域都是专家,工作上的主动性较强,不同于传统意义的程序操作工。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不能主要依靠纪律、制度和规则等刚性的约束来实现,而应着重营造一种有利的环境和学习氛围,使知识管理者具有较大的工作自由度,充分发挥创造性,使企业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二)知识管理的目标是知识的共享与创新知识共享是指一个企业内部的知识要尽量公开,使每个员工都能接触和使用所需求的企业知识,从而使每个新项目的运行都建立在整个企业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之上。知识创新是指在生产或服务的过程中对已有的知识要素与新的知识要素所进行的新组合。未来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取决于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即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有效的知识管理要求公司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为了实现知识的共享,企业必须在知识管理中建立相应激励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员工和管理者为了个人利益隐藏知识的行为。在建立了知识共享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的快速流动,依靠全体员工的创造性发挥,在对环境的不断调适过程中进行知识创新,这就是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三)知识管理要以市场为核心知识管理要针对市场,而不是知识体系本身。知识的所有者希望有效利用知识,并使其市场价值最大化;与此同时,知识管理也必须面向应用领域。但在实际生活中,只有知识的创立者才了解知识体系的结构,因此必须将知识市场化和实用化,使知识的潜在使用者能够了解其应用价值,并将知识用于价值创造中。(四)知识管理遵循边际收益递增的规律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是建立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之上的。这是因为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必须按比例进行,某一要素的过多投入将会造成收益递减。在此前提下,企业管理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合理分配稀缺的资源。而知识经济时代进行的知识管理则遵循相反的“收益递增”的规律,这是由于知识在传递和使用的过程中不仅不会被损耗,而且会因知识的积累创造出更多的知识产品,投资于知识资源的收益是随着投入的增加而递增的,没有所谓的临界点。因而知识含量的多少以及对知识的利用程度和创新能力如何成为衡量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五)知识管理以法律为依托管理思想史发展轨迹上的各种管理思潮,都是以有形的实体,如资源,人等具体对象为管理目标。然而知识管理的到来却打破了这种思维定式。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的对象是企业及其员工所拥有的各种知识资产。知识是一种无形资产,不易界定,难于管理,易于流失。因此,全面的知识管理就需要企业树立知识管理风险观念,从法律角度来界定知识的产权界限,在对知识管理的操作过程中,一旦发现有侵权行为,就应当诉诸于法律,从知识产权方面来维护企业和员工的利益,防止知识流失。五、知识管理的基本职能探讨根据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实践证明: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5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于是国内有学者从管理的这一新职能角度出发来探讨知识管理的职能,认为知识管理具有学习、中介、控制、创新4种基本职能。而费拉保罗则从知识的“获取处理传递运用”流程角度来探讨知识管理的基本职能。他提出,企业对知识的积累、应用与创新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就必须有效完成知识的“获取处理传递运用”这一完整的过程。知识管理就是通过自身的四个基本职能,即外化、内化、中介和认知功能,引导和约束这四个环节,促进知识生产和流动,使知识在使用中实现价值,从而达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直接目的,并最终实现营造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终极目标。那么我们如何来具体认识知识管理的这四大基本职能呢?[9]-[10](一)外化功能——对知识获取的管理功能外化是以外部贮藏库的形式收集知识,并根据分类框架或标准来组织它们。只提供某种方式用以捕获知识并在线存储它们的技术位于最底层,例如镜像系统和数据库系统。其下层则包含了更为强大的搜索工具和文件管理系统,它们对贮存的知识进行分类,并能识别出各信息源之间的相似之处。基于此,可用聚类的方法找出企业知识库中各知识结构间隐含的关系或联系。而工作流技术则提供了较高层次的功能。最终,外化的作用是通过内化或中介使知识寻求者能够得到人们所捕获收集到的知识。(二)内化功能——对知识处理的管理功能内化功能是指设法发现与特定用户需求相关的知识结构。内化建立在外化的基础上,是对外化结果的深加工。在内化过程中,人们从外部储存库中挖掘知识,并通过筛选来发现与知识寻求者相关的知识,帮助研究者就某一问题或感兴趣的观点进行沟通,澄清那些与以往通过外化得来的知识相抵触的问题,并以最合适的方式进行重新分类、储存。管理的内化功能能够使知识的寻求者更方便地获取所需知识,大大提高了知识获取的效率,有效缩短了知识生产的周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三)中介功能——对知识传递的管理功能中介过程强调明确、固定的知识传送,针对的是无声的知识,它将知识寻求者和最佳的知识源相匹配。通过追溯个体的经历和兴趣,中介能把需要研究某一课题的人和在这一领域中有经验的人联系起来,同时通过群件产品、企业内部网、工作流和文件管理系统等技术来实现自动化。这是知识发挥作用的关键性步骤及前提条件。储存于数据库中的静态知识是不能发挥作用的,只有将它与特定的人、特定的过程进行动态匹配,才能实现其蕴含的价值,实现价值增值,最终获得并持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四)认知功能——对知识运用的管理功能认知是经由前三个功能交换得出的知识的运用,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现有技术很少能实现认知过程的自动化,通常都是采用专家系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据仓库技术等综合实现决策的支持和辅助。可见,外化的作用是通过内化或中介使知识寻求者能够得到收集到的知识,认知过程是工作流系统被赋予一种利用已有知识的能力,工作流引擎便能依据近似的情形自动地做出决策。这一知识应用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最终效果。六、企业如何实施知识管理认识知识管理仅仅是开始,关键是要成功地实施知识管理,前者是“知”,后者是“行”,“知行合一”才是知识管理的本义。对于企业来讲,正确地认识知识管理是重要的,但企业往往更关注如何将知识管理在企业中成功实施。产生于企业管理界的知识管理只有解决实际问题,为企业带来勃勃生机才会显示其优越性。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将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运用于实践层次,不断提出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曾对在知识管理实践方面走在前列的11家公司和组织进行了调查,提出了6种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l.把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经营战略;2.知识转移和最优实践活动;3.以客户为重点的知识战略4.建立企业员工对知识的责任感;5.无形资产管理战略;6.技术创新和知识创造战略。王如富等人(1999)给出了知识管理的6种方法:知识编码化;应用信息技术;建立学习型组织;设立知识主管;构建知识仓库;进行基准管理和最佳实践。徐勇等人(1999)也给出了知识管理的6种方法:设立知识主管;创建动态团体;建立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建立企业内部网络,促进知识交流;建立动态联盟,培养核心创新能力。显然,国内外学者在实施知识管理思路上存在自己的独特见解,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那么,应该如何借鉴这些宝贵的经验,使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时,走出一条成功之路呢?[11]-[14]策略一:建立知识管理部门,设立知识主管知识作为企业的重要资产,需要建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机构来进行有效的管理。有了知识的专职管理部门,才能对知识进行收集、分类,建立面向知识的技术基础,并监督知识的流向和使用,提高知识的利用效率,在企业内部创造一种良好的创新机制和氛围。知识经济的到来,给企业内部的成员结构带来巨大的变化,知识工人成为企业的中坚。与一般的操作工人不同,知识工人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一定专业水平,能利用各种有用知识来发展新产品和服务。知识工人与操作工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由于知识和知识的载体——知识工人对企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得对知识的管理也变得极为重要,因此在企业知识管理部门中设立知识主管成为必需。国内外许多学者在谈及如何实施知识管理时都无一例外地指出设立知识主管的重要性。知识主管CKO(ChiefKnowledgeOfficer)是随着企业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的过渡由信息主管演变而来的企业内知识管理的最高负责人,但由于知识涉及的范围大于信息,又不能简单的把他看作是信息主管的完全替代和延伸,因为这容易导致把知识管理的工作重点放在技术和信息开发,而不是置于知识共享、创新和增值上。CKO的主要任务是指导企业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将企业的知识资源转化为最大的收益,激励员工进行知识共享和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其主要职责有:了解和熟悉本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以及本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与要求,尤其是企业内部的信息需求;建立和造就促进知识学习、知识积累和知识共享的环境并激励员工的知识、技术创新及信息交流;监督和保证知识库中知识的内容、质量、深度、风格与本企业的发展一致,注重知识与信息的时刻更新;保证知识库设施及其支持工具的正常运行;组织知识管理活动。高级知识管理角色CKO必须能够把结构化的外在知识与直觉相结合,从而感知组织文化和行为中的隐性知识,保证将组织的智力资产最终转化为能为组织带来利润的知识产品。策略二:改造组织结构,建立灵活、高效、柔性的知识型组织结构企业的组织结构,直接影响组织的绩效。随着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大量增加,在工业经济时代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科层组织结构的刚性弊端日益显露出来:严格的等级制度限制了组织的创造性思维,过长的信道不仅阻碍了知识与信息的有效沟通以及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抑制了企业学习能力的提高和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网络蔓延到各行各业,企业和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变得直接起来:一是企业之间可以实现远程资源共享,即为了实现一个项目,由几个企业或各个企业中的部分资源重组为虚拟企业。二是消费者之间可以在网上建立消费者同盟,参与企业管理监督、参与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和生产过程,反映自己的意愿和爱好。所有这些都将导致经济的全球化和企业竞争的更加激烈,这就迫使企业必须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建立灵活、高效、柔性的知识型组织结构。首先,根据信息沟通幅度原则,将金字塔式组织变为扁平式的团队组织,减少部分中间层,加强企业知识管理流程的两端建设:一端加强企业的R&D工作,加大知识的生产和创造,另一端按市场交易原则,加强知识向资本的转换,尽量减少知识在企业中的传递成本和时间,加快知识的周转和流通,以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创造效益。同时,伴随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企业应逐步建立起有利于管理者和员工间进行交流的设施和环境。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最基本的交流工具——网络将改变员工获取信息的途径、内容和效率,成为组织扁平化的重要载体,企业内部的管理手段和设施也就不可避免地与各种网络联系在一起。建立企业内部网和外部网(IntranetandExtranet),并将两者有机联系起来构建属于企业自己的知识库。利用网络对企业的显性知识进行管理,对企业的隐性知识进行分享,让知识在企业中广为传播和利用,让员工将工作和学习融为一体,这不仅使知识管理成为可能,而且降低了实施知识管理所需的成本。策略三:创建有效的知识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环境从事知识管理工作不能就事论事、就人论人,而应以更广阔的范围来看待管理创造力的工作。无论是员工个人的创新还是群体的创新,都必然会与一个广阔的环境背景有关,都需要有一种利于创造力充分发挥的特定工作氛围,这是创造力滋生的肥沃土壤。国外有一项值得我们深思的研究结论:社会经济发展的快慢,与社会成员成就动机的高低密切相关;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其成员往往生气勃勃,充满建功立业的激情。我们所要创造的工作氛围,正可以用“生气勃勃、充满激情”来概括。在这种氛围下的员工,应体现出一种整体的精神风貌,其特点是:人人都希望本组织、单位、企业兴旺发达;人人都乐意贡献自己的才华,尽最大努力去创新;人人都想做得比别人更好、比过去更好;人人都感到在这里找到了最能体现自己智力才能的位置。创造这样一种氛围,是从整体上开发员工头脑资源、调动创新积极性的长效措施。因此,就必须创建有效的知识运行机制。知识运行机制主要指促进知识创新、共享与应用高效有序运转的机制,主要包括:鼓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机制、知识宽松交流机制、创新失败宽容机制、外部知识内化机制等。知识本身的外部性导致知识可以低成本共享,并且共享程度越高,越能更多地展现知识的网络效应,而知识创新具有高成本性、高风险性以及收益和分配的不确定性,显然,这是知识管理需要解决的一对矛盾。另外,随着知识更新周期的加快,知识创新过程的长期性和知识使用寿命的短期性构成另一对矛盾。因而知识拥有者为了回避风险、回收投资,自然就会对拥有的知识有意“垄断”,而这与知识只有通过大范围的共享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形成冲突。因此,就要求知识主管在企业内建立一套完整的激励措施及评价体系,构建统一的知识处理机制,即将团队成员的思维模式、目标和兴趣等进行协调和综合,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其主要功能就是创造企业独特的知识,并按一定的途径和方式进行扩散,实现知识创新、共享和应用,进而达到有效知识管理的目的。此外,建立一个利于知识交流的宽松环境也很重要,比如头脑风暴法、圆桌会议机制、午餐会议机制、周末企业发展沙龙机制等都是可以具体操作的制度。要将创新作为企业竞争力来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必须建立起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建立创新激励机制,除了有创新成功奖励机制外,还应该建立起创新失败宽容机制。建立创新失败宽容机制,就应该对各个岗位和职位予以定级,根据不同的级别规划可以失败的辞书、项目数、时间和经费规模。在上述范围内允许失败,超出范围的失败是不受支持的或者是要受到惩罚的。这样,由于在一定范围内的失败可以被宽容,企业员工创新的积极性就会高涨,创新意识就会增强,显然,创新成果也会随之增多。除了限定宽容的范围之外,创新失败宽容机制还要求失败者将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整理成相应材料,供其他人参考。这样,就将主观上不愿意看到的失败客观上规范起来,纳入有效管理的范畴,同时找寻失败原因,为后续的成功奠定基础,真正做到“失败是成功之母”。策略四:通过建立各种合作形式访问外部知识库,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工业经济时代提出的收益递减律认为,用于提高资源效率的投资越多,所获得的边际效益就越低。因此,企业最大的经济利益来源于未开发或未充分开发的资源上,如货币、土地、设备和劳动力等,但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收益递减率已无法解释为什么比尔?盖茨仅凭视窗软件便成为全球首富,而且每天至少有几千万美元进入他的帐户。这种新现象说明,在知识经济时代,存在着收益递增率即提高资源效率的投资越多,获得的边际效益将越多。它的运作方式就像生态系统的运作方式:一种有机体的繁衍,只要能适应环境存活下来,就会呈几何级数增长。所以,要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必须跳出传统经济理论的圈子,转换思维角度。传统经济理论不仅认为“生产要素”投入的收益是递减的,而且认为市场中的竞争对手之间的博弈也是一种零和博弈,双赢的状态是不会出现的。而现代分子经济学认为,双赢状态是完全可能的。微软公司、联邦捷运公司就是成功的典范。微软公司由于重视也极善于处理好产品最终用户、零售商、专业制造商、竞争对手和政府部门这五大环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建网把它巩固下来,从而使其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因此,企业之间就有必要以各种形式来加强联系,建立一个递增收益网络。企业收购或兼并是一种潜在的投资,能缩小知识差距。如在适当的条件下,兼并一个在特殊市场建立销售网络的传统企业,可以极大地改善收购者的市场机会。战略联盟是一种基于共同目标而广泛合作的方式,每个合作企业都可以从对方获取物资资源、市场、知识和资金,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产品链可以用来弥补企业产品系列的不足,目的是减少成本和风险,缩短上市时间,控制知识流动,降低竞争程度。企业的知识流动和更新中存在的知识链则是一种更进一步的合作,它是指:知识的采集与加工知识的存储与积累知识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使用与创新,其目的是相互学习和获取知识,基于战略利益(如规模经济利益)是它有别于其它合作方式的地方。成功的知识管理不仅在于对知识链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而且在于优化各个环节之间的关联,加快知识的流动速度,使知识成为企业永不枯竭的资源。[1][2][3]就学网声明:本论文采集自某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库,我们提倡参考借鉴,但反对全面剽窃与抄袭,基于此,文中涉及的相关图表已被过滤。策略五:重视人才管理,构建激励机制众所周知,在传统工业经济下形成的激励制度是建立在“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之上的,知识没有被看作是一种资源,各种类型的知识只不过是由于“雇佣”而生产出的副产品。尤其在我国的国有企业内部,分配是以“官”为本位进行划分的,企业内各类专家型人才得不到应用的激励。组织成员的各类创新活动,无论对企业的价值再大,多以“奉献”二字一笔勾销,从而使人才资源大量流失。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应该认识到人既是知识存储的载体,又是知识创新的主体。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进、储备、培养人才对于企业至关重要。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采取平衡高效的组合激励措施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物质激励,应该承认员工个人隐性知识的独创性和专用性,建立按知识贡献分配的激励制度,把员工参与知识共享的程度与薪金和升职挂钩,用物质利益来驱动员工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具体可采用知识薪酬支付制、知识股权期权制等从近期和远期来激励员工。精神激励,能满足知识员工的创造欲、成就欲、尊重欲和自我发展欲,这对推动隐性知识共享和创新十分重要。应按能位匹配原则对员工赋予更大权力和责任,并通过工作岗位轮换等措施使工作内容丰富化,如美国IBM公司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进行岗位轮换。同时也可以采用知识晋升和知识署名制度,来激励为公司取得较大知识成果的员工,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此外,知识培训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经营即教育,在以人为本的经济时代,高度重视人力资源投资与开发已不仅是一种时尚了,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它能够使员工不断开阔视野,更新知识,提高技能,紧跟技术发展潮流,提高知识创新的能力,从而形成一个知识成果的良性循环。但由于员工培训存在很大的正外部效应,有的企业担心一旦员工跳槽,就是为他人作嫁衣,所有的培训将变成沉淀成本。其实不然,企业领导人应该树立这样的理念:在人才开发上适宜的时间和金钱投入是一种立足于未来经营的投资。一方面,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老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增加员工的培训投入对保持企业的技术优势非常重要;另一方面,教育培训工作可以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重视,提高员工工作满意感和成就感,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进而减少员工跳槽的现象。同时,培训还可以帮助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掘他们的潜力,进而在企业发展的同时让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以满足。七、结束语知识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管理体系,还处于初期的摸索阶段。尽管它现在还不成熟,但它无疑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型管理模式,是迎接新时代挑战的重要战略。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管理将渗透到全部经济领域中。作为经济社会的基本细胞和经济主体,企业已被推上了新时代挑战的前沿,必须尽快掌握知识管理的内涵和本质,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和模式,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企业中建立知识管理体系,实施适应新时期要求的管理模式。【参考文献】[1]巢乃鹏.知识管理——概念、特性的分析[J].p学术界,p2000.5,(84):16-17.[2]汤发良,宋旭琴.知识管理对中国企业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J].企业经济,2000,(8):83-84.[3]刘宇,葛新权.试论企业知识管理体系及其发展趋势[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12):47.[4]杨冠琼.企业成功的金钥匙[J].p经济管理,1999,(11):57.[5]陈柳钦.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分析[J].中外企业家,2002,(9):50-51.[6]饶p勇.知识生产的动态过程与知识型企业的创建[J].p经济管理,2003,(316):45.[7]张p芸.知识管理:企业管理的新课题[J].p财经科学,2000,增刊:347.[8]白p杨.企业知识管理理论初探[J].p情报科学,p2000.6,(6):516-517.[9]郭东强,张向前,林美容.浅析信息时代的“知识管理”[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0,(5):48-49.[10]段尧清.论知识管理的职能与特征[J].p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9):129-130.[11]田正育.知识管理的类型与开发[J].p企业改革与管理,p2000,(6):8-9.[12]徐李孙,李德松.p企业管理的新重心——知识管理[J].p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11-14.[13]甘永成.实施知识管理的系统框架及策略[J].p科技管理研究,2003,(1):32-34.[14]刘琴,徐拥军.p企业如何实施知识管理[J].p企业经济,p2002,(5):75-76.[1][2][3]

知识管理论文篇3

心里授权这一概念一直以来专家学者所给的阐释都不一致,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阐释。比如,有的专家认为心理授权就是一种提升自身能效感的内在激励方式;还有的认为心理授权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企业员工进行授权的心里感知过程,进而产生内在激励。因此心理授权在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的理论依据所牵涉的面就比较广,包括人力资源、人性假设和成本转移理论三方面。知识型人员主要指的就是高学历、很强的专业、在科研方面能力突出的顶级人力资源,在高校中、社会中、经济方面、政治方面和文化方面都有突出贡献,知识转移成本相比较高,因此可以把一定的决策权转移给知识型人员。同时通过心里授权搭建一个能展示知识型人员的科技平台,充分展示知识型人员的科研技能。经济视觉就是知识型企业的成果,主要表现在数量、质量、服务、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上。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不但能激励高校知识型人才的潜力,还能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在工作方面的积极性,进而提升自身的能效感和工作能力,促进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展。理论方面,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不但牵涉到个人和公共的价值观,还牵涉到民主和公正等其他方面。心理授权管理也就是管理者不但要从理论方面关注知识型人才,还应注重正确引导知识型人员所取向的科研方向和个人需求,争取做到民主和公正,发挥应有的爱方面的理论、管理方面的理论和责任方面的理论。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一直把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作为目标,心理授权主要是对人员的管理,目标是使管理逐步民主化和公正化,这也是知识型企业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在最终价目标。只有通过心理授权才能抓住知识型人才的心理,才能更好的为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才能促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

二、心理授权在企业管理所要达成的目标

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改变了原有的管理模式,由原来的领导导向转为知识型人员导向,这也为轻松、自在、公平和公正的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创造了很好的环境,让知识型人员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注,对实现科学化管理和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一)管理环境生态化管理环境指的是知识型人员所在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经济环境,在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中发挥的是最基本和直接的作用和影响力。在心理授权作用下知识型企业产业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了一种轻松、自在、公平和公正的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环境,促进政治方面、文化方面和经济方面的和谐统一,对于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目标的实现起到促进的作用,进而促进知识型人员实现自身价值,提升自身的能效感。管理环境生态化在管理者和知识型人员之间起到平衡调节的作用,促进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

(二)管理服务统一化心理授权视角下的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就是实现管理与服务统一关系。知识型人员不但是管理对象也是服务对象,只有实现对知识型人员的尊重和理解,让他们参与到决策权中,并给与他们提出意见和建议,才能真正的实现民主化和公正化。知识型人员基本都是脑力劳动者,心理授权管理要把握知识型人员的个人特点,并根据他们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在各个科研领域给与他们充分的鼓励、信任和关心,并在依靠他们的同时给与他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支持,注重他们工作环境的同时也应注重他们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都感觉到幸福感,从而充分调动知识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进一步实现管理与服务统一化,为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做好铺垫。

(三)管理模式人本化知识型人员心理授权管理要想实现人本化,就必须以人文本,也就是以知识型人员为本,实现管理模式由领导导向向知识型人员导向发展。这一管理模式的转变是实现知识型企业产业管理者对知识型人员的管理的转变,这种管理模式对实现管理科学化和提升知识型人员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心理授权管理主要是对知识型人员的德育、仁爱和情义方面的管理,这些都是以人为本管理,知识型人员则是对管理者以优良的成果回报,发挥知识型人员自身的最大潜能,来实现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

三、心理授权在企业管理中实施途径

心里授权是从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的角度来考虑知识型人员的自己的需求,是建设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心理授权的主要方式,也是实现知识型企业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方式。

(一)确定价值取向强化组织承兑知识型企业产业人力资源心理授权管理,主要目的是以管理为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明确心理授权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的明确促进两者的和谐统一。强化组承兑,主要包括情义方面承兑、责任感方面承兑和规范方面承兑,逐步实现和谐化和规范化,承兑主要是指企业员工的工资、福利和培训学习等,从心里上让知识型人员对企业感激,实现真正的民主化、公平化和公正化。

知识管理论文篇4

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提出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SECI模型在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已经成为知识管理领域的一项基本理论,在企业知识管理实践中已得到广泛应用。野中郁次郎对知识创生的四种范式及相关场域(Place)进行了理论阐述,从而形成了广为接受的SECI模型理论。社会化(Socialization)指从隐性知识得到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学习者可以通过亲身实践或观察专家的实践过程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这一过程发生在“原创场”中,它是富含现实问题和专家经验的活动情境,是知识创造的起点。外化(Extermalization)指从隐性知识得到新的显性知识的过程,学习者将个人感受到的知识与技能,用隐喻、类比、模型的方式进行表达,这体现为两个层次,一是学习者自身隐性知识的表征,包括表象、情感、思考,借助语言和图像表示出来,二是学习者感受他人的表象、情感、反思之后,用语言和图像进行表达。显性化过程在“对话场”中展开,它是一种自我反思和相互交流的空间。融合(Combination)指的是显性知识系统化的过程,这意味着显性知识的联结,从现有的显性知识产生新的显性知识。这一过程中首先是获取和综合来自外部的显性知识,其次是谋求显性知识的系统化及其传递与普及。显性知识的融合发生在“系统场”中,它为学习者提供了知识系统的常用工具,如文本编辑、图片制作、作品发表等技术工具。内化(Internalization)是指从显性知识得到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学习者将系统化的显性知识用于实践,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新的观念、方法和技巧,也即新的隐性知识。内化过程在“实践场”中进行,它包括了融合于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和新的隐性知识,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学习者对显性知识进行应用、检验和发展[5]。近年来这一理论模型在教育界也受到了重视和一定程度的应用,但是在具体应用策略上尚有所欠缺,产生的积极作用也相当有限。本文通过分析教师教学工作和教师学习过程中的特点,结合该模型在企业界的应用,以课程建设的需要为目标,尝试构建教学团队进行知识管理的策略。

1.教学团队知识管理的社会化策略社会化(又称群化)是指从一位教师的隐性知识到另一位教师隐性知识的传播过程,在这一阶段隐性知识得到传递、共享和创新。一位新手观摩专家型教师的教学过程,从中学习教学技能的利用和决策的智慧,这是人类知识传播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教师的隐性知识体现在教学行为和日常活动之中,是教师设计和实施教学的技能和智慧,对于教学活动至为重要,因此实现教师的专业化提升,关键在于改善教师个体隐性知识的内在结构和品质。相对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往往难以描述甚至无法言传只能身教,所以知识的社会化通常是以直接的人际交往形式进行,在教学实践中,具体策略主要是教学观摩、协同备课以及师徒传授等形式。一个教学团队通常具有相同的教学任务,而教师个体也具有相近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这是其实现知识社会化的基础条件,当这些教师处在同一个空间和任务情境下,他们观察和理解同事的分析、设计、管理、决策和实施等教学行为相当便利和容易。经由这一过程,教师可以获取教学经验和技巧,甚至可以结合其他教师的教学智慧或不足之处而发展出新的知识或技巧,也就是隐性知识的创新。师徒传授的机制更便于隐性知识的传播。由教学经验丰富、理论和能力扎实的专家型教师担任师傅,具体指导一两名新手型教师,这种机制由于教学任务的真实性、师徒关系的密切以及时空的一致性等优势,给新手教师的观摩和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基于视频的学习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个获得隐性知识的途径。专家型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优秀的教学课例,或许难以通过语言或文字进行描述,但却可以录制成视频供人观摩。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公开课、微课、慕课等教学平台提供了大量优秀视频资源,这对于学习者是珍贵的学习资源,对于教师同行同样是值得揣摩和借鉴的,当前这甚至成为教师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2.教学团队知识管理外化阶段的策略知识管理的外化是指教师个体将隐性知识转化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显性知识。一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分析归纳其中的规律,并写作成文,这就是知识的外化,这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创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将自身的经验、知识和能力转化为语言可以描述的内容,或者转化为图标符号等形式从而实现了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经验到理论的提升。知识的显性化对于教师个人是一个知识升华的过程,有助于隐性知识得以理顺和规范化,在实践中发挥更好的作用,从而实现个人知识的优化,促进个人知识体系的发展。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结果即一些相关的文本、图表图形、公式等将有利于知识的分享,使教学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能够通过这些有形的媒介理解并接受这些知识,从宏观来看,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使得人类的智慧和文化得以传承,从微观来看,这是组织内部实现知识共享的基本途径。在SECI模型的四种转化中,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是核心,是知识生产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6]。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隐性知识还没有得以描述时难以传播,必须依靠行为者个体借助一定的方法,并以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才能实现更广泛的共享。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隐性知识都可以显性化,一般来说那些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或常规的知识比较容易阐述,可以通过常规的叙述形式进行表达。而一些深层次的知识则难以直接描述,主要原因是语言系统中没有相对应的概念,没有可以直接利用的表述模式和符号,在实践中,人们往往通过类比、隐喻、假设以及深度谈话等方式将自身的经验、知识和能力等隐性知识转化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教学的经验、技巧等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通常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可以采用的策略主要是教学叙事、教学汇报以及学术写作。教育叙事类似于日记,是为自己写作自己的故事,意在记录和反思。教师将个人的教学经历以教学叙事的形式叙述成文,对自己教学的观念和行动进行反思,有利于将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进行转化,使之得到有序的生长和理性的升华,使感性的经验发展为理性的认识,发展为固有的能力。教学叙事的出发点是个体的自我发展,但是典型和真实的案例却有利于他人借鉴和研究。教学汇报是面向他人将个人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技巧、观念、行为模式以及践行的原则等默会知识进行描述和传播,也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基本形式。当个人的教学经验持续积累以致足够丰富,在理论上形成了典型的或有代表性的观点,即可以进行学术写作,以论文或专著的形式表达个人的隐性知识。此外,在教学团队中可以采取教学研讨的形式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在深入的交流互动中,教师的经验和观念相互碰撞,往往可以使潜在的教学规律和原则呈现出来,这是以集体智慧进行知识创新的形式。

3.教学团队知识管理融合阶段的策略融合阶段是一个教学团队将其掌握的显性知识进行收集并整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并获得新的发现,得到新的知识过程[7],教学团队知识管理的融合指的是将教师个体的显性知识组合成系统化的课程知识的过程,其重点是建立一个可以重复利用的知识体系以实现信息的采集、组织、管理、分析和传播。这一阶段的主要挑战是:大量知识被个体独占或隐藏,并且存在于不同的媒介中,使其难于整合和检索。教学团队需要建立结构良好的知识体系,将从教师个体收集到的显性知识进行规范化加工整理,甚至还需要创造性地理解和利用这些知识,对其用途和使用方式进行补充、调整和说明,并对其进行归档和排序,最终使教师个体的知识归并到课程的核心内容中,而其他教师可以方便地吸收和利用,以实现课程教学的发展。当然,在实践中还可以针对有形的知识材料制定明确的集中和管理制度,比如固定的场所或信息化平台、集中的规则以及便利且规范的借阅制度等等。

4.教学团队知识管理的内化策略知识管理的内化是指显性知识转化为教师个体的隐性知识。显性知识隐性化的目的在于实现知识的应用与创新[7]。隐性知识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是可以在实践中得以直接利用的,体现在书籍资料或网络世界中的显性知识必须经由主体的学习并内化到其内部的知识体系中,最后通过实践应用才能发挥作用。知识的创新与应用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一个组织能否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取决于组织能否充分利用组织的知识,能否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知识,进行知识的更新。对于教育教学同样如此,课程的知识体系、各种具体化的教学资源,以及各种规范和要求等资料必须经由教师的学习,融合到自身原有的知识体系,并经由教学组织和传播,在实践中转化为教学行为才能实现教学。在内化阶段,教师汲取了整个教学团队的智慧,并有可能在教学实践中将其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从而实现了教学绩效的提升。为了保障教师借助有形资料进行学习的实施,首要的策略就是由学校或者教学团队进行教师学习的环境和条件建设,即保证教师有适当的学习场所,有丰富的专业书籍资料,还要有便利教师网络化学习的软硬件资源。其次,需要建立教师学习的制度和规范,既引导教师开展个人化的自主学习,积极借鉴他人研究成果和教学资源,又要组织教师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开展团队学习,通过定期和非定期的研讨会进行交流讨论以促进知识的共同建构,还可以组织教师做报告或邀请专家名师做讲座等等形式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此外,还需要通过一定的奖惩措施对教师学习进行反馈,奖励先进督促后进以实现对教师学习行为的强化。以上知识管理的四个阶段并不是一个线性的实践过程,它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起点,而是一个持续的循环过程;四个阶段的循环也不是封闭的自我循环,就教学团队而言,教师可以考察学习团队成员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资源,也可以在团队之外进行学习,甚至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四个阶段的实施策略也不必相互独立和排斥,比如教学研讨策略,它既有利于教师之间直接的观摩学习,也有利隐性知识的表达,还可以实现知识的融合,甚至在潜移默化中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发展,从而贯穿了整个知识管理过程。所以,教学团队知识管理的实施及其策略的应用要形成一定的规范,又要足够灵活,需要根据教育的环境和条件、课程建设的任务与目标、教学团队的发展情况等因素制定相应的机制和规则,有所侧重地选择和实施策略,并根据实践反馈不断调整优化。

二、教学团队进行知识管理的原则

知识管理论文篇5

关键词:传播理论、知识社会学、反思性

一、控制与反思

人文社会科学,就其本质来说,是关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状况的反思。自启蒙哲学诞生以来,原有的知识传统、权威和信念不断祛魅,代之以理性的觉悟。形而上的普遍性知识被束之高阁,世俗化的知识如雨后春笋,蓬勃生长。在世俗化知识的王国里,传播学是后起之秀。她的学术本性与其说创新,不如说是寄生性或延展性的成长。构成现代社会科学知识殿堂的台柱显然是经济学、法学、地理学、文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历史学、心理学等,传播学只是从这些学科主干上发出的新枝,或者说是沿着这些学科的理论体系与方法论攀援而上的一支青藤。传播学之所以能够独树一帜,得益于现代知识形态的演变。

现代社会科学知识的进化,归根到底,是受到支配社会生活的技术力量的推动。这里,我们不只是把工具的进化看作技术,也把社会管理看作技术。如果说传统的普遍性智慧型知识企图塑造人的心灵,给与宇宙和生命一个整体的终极的解释,那么,现代的社会知识显然放弃了这个野心,仅仅试图控制人的社会行为。

人与动物的本质的区别之一,就是她能够创造复杂的符号-意义系统,借助这一系统进行交流,这是人类文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传播,是人类的生命本质的显现。传播现象与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在中文传统里,圣贤必须是精通传播的。“天垂象,见凶吉,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①《说文》解释:“圣(聖),通也,从耳。”圣人和圣王,是掌管口耳传播权力的大巫师和政治军事首领,其主要的传播范围,广及天人之际,神鬼之间,四方之域,决定着人们的时空感觉和意义理解。在西方,古希腊的哲学家把演讲术当作最崇高、最精致的学问,掌控语言是贵族垄断政治权力的重大技术。在传播学诞生之前,人们关于传播的知识,大量存在于语言学、文学、宗教和哲学里。媒介与人本身合为一体,人们可以大量的讨论语言、绘画、诗歌、商贸甚至战争,却无须特别建立一门学问来讨论无所不在的传播。就像人们呼吸着空气,无须考虑空气在哪里。

现代社会科学多半从关于人性的某种基本设定开始其知识的建构。正如经济学可以把人定义为“理性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物”、社会学把人定义为“全部社会关系的集合”、法学把人定义为“天生的政治的动物”、心理学把人定义为“由本能欲望和潜意识支配”,传播学为何不能依据“人是制造运用符号来传播信息的动物”这样明白的事实,建立起和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那样的社会科学主干学科?传播学的诞生,根源于媒介与人的关系的异化。因此不管人类对于传播有如何深远的认识,传播学只能是一门现代学科。它产生于媒介与人的分离和对立,产生于不是人来自由地运用分享媒介,而是由媒介控制人这一残酷的社会事实。就是说,传播学产生于媒介从人的外化和异化的现代性境况。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网络,越来越丰富的媒介世界,将人们带到无限宽广的信息的大海。媒介代替了令人敬畏的长老、威严的国王、的。媒介正在控制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对于幸福和恐惧的感受。

从另一个意义上说,传播学既是社会精致化管理技术的一部分,也是人们试图摆脱这种媒介控制,挽救言论和思想自由的一种努力。这种内在的悖论关系,决定了传播学的领域始终存在着两个对立的思维动力。20世纪的现代性的重要特征就是,民族国家的中央机构坚持控制着范围内的整体媒介环境;国家的媒介体系——电讯服务、大众流行报刊、广播电视网等伴随着大众产品和消费组织一同发展起来;全球化的资本主义体系建构了全球化的媒介系统,并控制着信息资源和娱乐市场的分配,进而重构着人类的文明面貌。②传播学面对着新的现实和危机,一方面寻求精致化的管理控制,另一方面又寻求着反控制。这导致传播学的经验学派(也称管理学派)与批判学派的知识视角的对峙。传播学深受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注重效果考察和证据收集,认为对于效果的考察较之固定的一般定理更加准确。从60年代开始,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技术革命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最大的动因。传播媒介技术迅速发展和相应带来的社会管理问题,必然成为传播学的新经验主义知识探求的核心。这种研究,不仅具备纯粹知识的认识论意义,而且必然成为国家管理技术的最重要的内容,甚至成为国际竞争和战略思想的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播学的社会功利性是其学科的本质特性,它也必将成为主流知识和权力知识。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现代社会的媒介控制技术初现端倪的时候,就出现了知识的反抗。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巴黎学派和政治经济学派则从批判的角度出发研究大众媒介,他们揭示了媒介与权力的关系,提供了大量的观察论证以证明媒介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建构,媒介作为经济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聚合体。媒介技术的现实正在和日益紧密的社会控制结合,构成对个体的自由和多元文化的根本性的威胁。这种否定性理路深受后现代各种人文学科理论的影响,如反思社会学、象征人类学、女权主义、受众反应理论、批判的文化研究、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等,它们正在建构新的与传统的经验主义传播理论背道而驰的知识。从全球化的趋势看,这一套知识形成了对于主流知识和权力知识的挑战,处于边缘地位。因此,强化控制技术和强化反思力量是传播学的内在的矛盾。有时人们也将这两个维度理解为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的风格歧异,或者理解为社会科学背景和人文学背景的冲突。而我认为这些概括没有解释传播学内部矛盾的本质。比较适当的概括是:控制的知识与反思的知识的对立。这种知识的分野首先不是源于方法论,而是源于价值论。也就是说,控制的知识相信社会群体生活的基本价值超越于个体生活的价值,而群体生活必须建立在有效传播沟通的基础上,这一有效性决定于对传播技术的适当掌控。与此相反,反思的知识相信个体的独立的智性认知是判断社会价值的尺度,从本体论意义上,传播沟通是非本真的,只有摆脱外在的制度和技术的控制,人类才能更真实的感受存在的现实,从而才能更自觉地矫正其社会实践,获得相对自由。传播学无法逃离这种基本的价值选择。

二、纵深与广延

当年,施拉姆雄心勃勃企图建构传播学的学科体系的时候,他所做的一项工作,就是把各类社会科学家讨论传播问题的报告、论文汇集起来。这些学者没有人承认自己是传播学家,但是他们的著作却被称之为传播学的早期文献。施拉姆看到了传播研究的趋势必然是多学科的交汇,而且看到了,社会科学必然从不同角度观照人类关于自身与媒介的关系。没有这个汇集,传播的知识就永远处于分散和朦胧的状态。

问题回到了现代学术建构的聚合效应和离散效应。传统学科始终围绕着它的基本设定运行,可以说,每一个传统的和主干的学科,都有一种谋求终极解释的野心,无论其视界展开得多么辽阔,最终还是要回到她对于人性的基本设定上来。这就是所谓聚合效应。而另一方面,知识视界的展开,必然导致分支研究的活跃,于是,在知识向心力的相反的方向产生出强大的离心力:每个分支问题的研究,都开发出一门新的学问,可谓“子子孙孙没有穷尽”。这些分支的学问,不仅与原来的知识母体分庭抗礼,还旁门左道,改祖悖宗。学科分化导致新的学科建制和知识资源分配的新格局。这种复杂的现代学术局面,有点像一个迅速膨胀的城市。开头在这里居住的人们,彼此还经常走动,互相熟悉,各家的掌故,城南城北无不了然于心。如今满城繁华,却都是陌生面孔,彼此不关痛痒。城中管制又是如此之严,居家行路,皆要有身份,因此最讨巧最安稳的做法,便是偏安一隅,所谓自扫个人门前雪。偶尔有点扩张的野心,也不过是将邻里的篱笆或栅拦挪动挪动而已。社会科学在这个需要形形的专家的时代,在这个学科建制直接关系到资源分配的时代,渐渐变得鸡零狗碎,小肚鸡肠,成了地地道道的管窥之学。

传播学未必不想变成理想中的专家摇篮,事实上,她已经是培养媒体专家、广告专家、公关专家的摇篮了。她也未必不想效法经济学追求数学般的精致和优雅,事实上,她也已经制造了过多的模型。模型的意义在于将复杂的概念变成可以套用的公式,便于实践操作。结论被置放在公式的另一边,无需人的关怀,排除例外的干扰,在等号的那一边,客观真理的幻像,就会如同生产罐头的流水线,自动地吐出成果来。因此,传播学可以毫不愧疚地证明,自己也是一门货真价实的“科学”,是不容置疑的客观真理的显现形式。这种仅仅根据逻辑的因变量和自变量,按照数学公式建构的模式,正在成为所谓纯粹知识的纯粹形式。北美传播学在学科建制的大趋势下,在表明自己也有能力提供这种纯粹形式以外,同时窒息了学术反思的力量,形成了事实上的知识垄断。

尽管这样,传播学还是作为后现代的活跃的学科领域,得到了一些激进的社会科学家的青睐。古本根基金会重建社会科学委员会在他们的报告中把传播学看作新创的带有跨学科色彩的领域。这个领域的出现被认为是“朝着更具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的方向汇合”,有助于改变过度分化的知识困境,重建一种开放的社会科学。这是世界著名的历史学、社会学、哲学、人类学、地理学、语言学、政治学、物理学、化学权威们的一个观察结论。③也就是说,传播学的学术禀性要求她成为新型的多学科知识交汇的平台之一。当今社会科学已经有了多个这样的知识平台。如地区研究、女性研究、发展研究、现代性研究、文化研究、环境研究、公共管理研究等等。这些新的知识领域给人一种特殊的平面感。对于受到系统的传统学术训练的人来说,颇有点莫衷一是,不大适应。这里没有基本的人性设定,从而也没有固定的价值选择;方法和学术套路多种多样,好像四面八方都是门,没有既定的通道,也就没有固定的程序。这些知识平台,与其说是知识的殿堂,不如说是知识的竞技场和表演场。传统学科都可以派出自己的代表队,演出自己的路数,展示自己的发现。问题是,这些知识平台的搭建,确实有充分的根据。这就是人类对于现存社会各类问题的聚焦。不是形而上的那些悬念挑战人们的智力,而是各种紧迫的社会问题要求人们的反思。所有反思都是用来调适人们紧迫的社会实践。

传播学长期以来困惑于自己的学科边界。如果按照“人是制造符号-意义系统从事信息传播的动物”的这一设定来建构学科边界,那么传播学简直可以并吞大多数社会科学。事实上这是过度的自我夸张。现在的传播学的分类,勉强的划分出人类传播(HumanCommunication)和大众传播(MassCommunication)两个大类,其中人类传播实质上是以研究人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作为中心的。大众传播则相对集中于现代媒介技术、媒介制度和由此决定的社会进程与文化。我们说,社会科学的分类,可以有一个简明的概念。一类学问从基本的人性设定出发,并且通过特定的知识探索,最终丰富对于人性的认知。另一类学问,则是从人类的境况出发,描述境况的形成,多角度的探求其根源,寻求改善的途径。前者是由终极关切的智慧冲动来推进的知识,构成严格的学科边界和知识传统;后者由于社会实践的反思性或策略性的需要。因此,前者形成纵向性积淀的学问,后者形成多学科交汇的知识平台。传播学与以上提到的各类开放的知识平台可能有所不同的是,它还有机会将自己发展成纵向积累的学问(新的基础学科)。如果说传统学科是从纵深走向广延,传播学有可能从广延走向纵深。走向广延的传播学,即传播学的广义概念,是从人的从事信息传播行为的本质出发,研究传播对于社会文明的建构以及对人的认知-心理系统的建构。走向纵深的传播学,即狭义的传播学,是从媒介与人的外化和异化着眼,研究媒介的工具存在、社会存在对于现代社会中人的影响,包含着控制的知识和反思的知识两个方面。当然在这里纵深度和广延度也是相对的。广延的传播学,恰恰是超越了具体的社会管理问题,而将知识的探触头伸向人性的和文化的本质层面,试图从信息交换的形式的角度作一个根本性的解释。然而纵深的传播学,却是执著的追踪最敏感的社会问题,将知识从高空拉向地面。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说:“传播的技术已经毫无疑问地影响到全球化的所有方面……[并且]已成为现代性的反向和造成将现代与传统分离的非连续性的基本因素。”④这就是说,传播研究必然成为现代知识的焦点。

[page_break]

传播学正通过借用其它学科的方法和理论形成了新的跨学科的研究态势(newtransdisciplinaryborderconditions),与传统的传播研究相区别,不是为了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来研究如何实现满意的传播效果的控制途径,不只强调大众化、世俗的和日常的研究,而是高度关注一个成熟的体制性的课题:认识媒介在现代性、在工业化发展和当今全球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在各种争论不休的变化——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和后现代社会——之中的角色。今天许多学者都普遍关注大众传媒,以更宽广的视野将它看作社会再生机体的一部分,它能够将全部获取信息和娱乐方式进行社会分享、引导和再分配,并将这一切作体制化地安排,使之更紧密地贴近现代性的核心。⑤因此,传播学显然正在游离开经验主义的微观知识架构,通过反思性的社会理论的启迪,进入宏观视野。

三、多元与吊诡

如果按照知识社会学的标准,任何学术都不能不申明它和现行体制的关系。西方的各派传播学与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的关系,可以分为亲和、对立和中立三类。在著名的《关于报刊的四种理论》以及大量的经验研究里,我们看到的是亲和色彩,而在批判学派的著作中却看到了对于资本体制的无情解构。追究到这两大知识模式的背后,却往往是同一个自由主义的乌托邦信念,所不同的是对于现实社会制度的态度。亲和派不是没有批判性,而是把批判性的矛头转向外部;对立派也不是只有否定性,而是通过对于现实的问题的揭露去肯定本体意义上的自由。传播研究企图证明,现行制度究竟是保护了自由还是妨害了自由。然而,今天的传播理论似乎开始扬弃片面性的观念。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分野已经不那么清晰。在传播的议题设置、沉默的螺旋、知识沟、培植理论等经典的经验研究中,其结论恰好构成对体制的知识批判。在文化研究、第三世界传播模式的研究中,经验性的观察、统计已经成为基本的方法。就是说,构成传播知识的探索和陈述的形式,已经有了某种公约性。我以为,这是传播学的整体的进步,证明了多学科方法的融合是有效的。一个学科的成熟,不是体现在它的公理设定,而是体现在它的方法论的特殊与完备。如果我们要划分传播学的发展阶段,我宁愿说,40年代到整个冷战时期的传播学,是由信念支持的系统,距离它所标榜的科学性还比较远,与意识形态还有深刻的联系;传播学真正的独立发展是科技革命成功、经济体制转型的结果,这时候它的知识系统从模式化走到方法论的形式化。所以即便是经验学派可以突出其科学性、客观性,它也会从形式的解释中暴露社会的被掩盖的真实。传播学获得了它特有的方法的严密性和确定性。80—90年代以后,可以说信念与方法开始彼此结合。难以回避的是,无论你采取什么信念,都会有人问,你凭什么方法得到这个信念,证明这个信念?反过来无论你采取什么方法,也都会有人问,这个根据方法推出的结论,是基于什么价值信念。

中国引进传播学已经有20年的历史。传播学在中国的命运比较坎坷,她一直被当作可能会挑战本国意识形态体系的自由资产阶级的学说而受到防范和挑剔。这多少有点象社会学曾经遭遇到的情况。意识形态的防御机制一直是中国借鉴和建设传播学的思想障碍。这主要是由于知识方面的不完整所形成的假象。其次,传播学在中国发展遇到的另一个障碍是学科建制的惯性。长期以来,我国有新闻学没有传播学,一旦传播学崛起,遂发生新闻学与传播学孰大孰小的争论。从美国的大众传播学来说,原本的知识起点,在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信息通讯学;从加拿大来说,传播学却最先和政治经济学、人文地理学、经济文化史有不解之缘;从英国来说,传播学不仅是政治经济学的主题,也和文学批评、社会学、政治学关联;从德国来说,传播学是哲学现象学、解释学、符号学、社会学的派生物;从意大利来说,传播学是语言学、符号学的应用;从法国来说,传播学是解释学、符号学、社会思想及语言学的发展融合的结果。⑥长期以来,传播学界过分夸大了欧洲和美国的传播研究的差别,并且有意无意地掩盖了欧洲对美国传播学发展的深刻影响,以及传播学的多元性的知识起源。就学科的交叉和包容状况来说,人类传播研究的知识起点,多是在语言学、修辞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人文地理学等等;大众传播研究的知识起点,多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管理学等等。目前国内的学术争论缺少基本的知识性的前提。如果说新闻学在前就应当是传播学的母体,那么广告学好像有更大的理由做这个母体。在北美,最早的广告学大学课程是在19世纪末开始的,足足比传播学要早半个多世纪。⑦但是很少有人推论,说传播学来源于广告学。传播学的发生,完全依赖于某个国家或文化环境的学术思想的传统与发展水平,就是说,无论从哪个学科进入,只要是回应人类的现代性状况,就不能不正视和反思传播现象。传播学,除了开展功能性知识追求外(如强调传播效果和媒体管理研究),还必须展开价值性的知识反思。唯有通过这种深切的知识反思,才能敏锐地观察人类的自由权利与传播体制、传播技术之间的张力的表现形态。单纯的工具理性在知识层面不可能完成反思的任务,不可能取代基本的价值追求,相反,某一学科如果过度地依赖工具理性,势必将普遍意义的社会价值问题,扭曲为一种权力控制意识。这种观念,不仅有悖于自启蒙时代以来的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也有悖于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人类解放的崇高理念。

中国大陆的传播学研究要面对的真正的困难是价值论和方法论的吊诡。也就是说,由于特定的社会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缘故,很难将某种理论方法作为贯穿的知识逻辑。例如我们信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今世界的传播学研究领域是极具活力和批判性的思想资源。批判学派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传播体制和文化方面,无论其面对的是全球化的传播秩序,还是本国的传播体制都一以贯之。在中国,往往用来批判全球化的传播秩序,采用“文化帝国主义”、“媒体资本批判”的视角,而回到本国实际中,对于媒介权力与社会公义的关系就讳莫如深,只好采用管理学派和纯粹经验性或形式化的研究。对外的研究,强调的是传播权力平等,对内研究强调社会控制和权力主导。再如,我们可否采用议题设置和沉默的螺旋模式研究舆论主导机制的形成?可否用创新扩散模式解释地区间传播与发展的不平衡?可否用知识沟模式的研究解释新的社会分层和信息资源分配的关系?可否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形研究特定的危机传播、生态传播、健康传播的规律?如果在价值观和方法论上不能确定基本的选择,就不可能避免研究的吊诡,不能避免传播学的知识形态的某种扭曲。如果用单纯的意识形态的障碍解释传播研究的困难是难以自圆其说的。因为,我们在经济学、社会学、甚至政治学领域里都取得了长足的知识进展。意识形态并没有成为知识探索的不可逾越的障碍。这是因为由于全球化、市场化和都市化,人们的生活正在告别由单一意识形态和思想权力绝对控制的状况。价值选择和知识兴趣都趋于多元。主导的社会观念和政治文化制度由于一定的多元化而变得更有活力,对于中国传播学来说,是回到人本立场的时候了。

注释:

①《周易·系辞》

②AlfredChandler:《TheVisibleHand》,HarvardUniversityPress.1977。

③华勒斯坦等:《开放社会科学》,刘锋译,三联书店,1997,页50。

④AnthonyGiddens:《TheConsequencesofModernity》,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90,p.77

⑤DavidCrowleyandDavidMitchell编:《CommunicationTheoriesinToday》,PolityPress1994,p.2

知识管理论文篇6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管理也是越发的重要。现在,如何更好的开发、分享和使用知识,更好的为企业的各部分人员提供便捷、为企业创造价值,成为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也就是KMS,是一个企业实施具体的知识管理技术的重要支撑体系,并且在整个的管理过程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以下的几个方面:

1、关于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概念和结构的相关问题的分析。

2、关于企业知识管理的实现方法和实现的技巧经验。据目前既有的分析结果来看,其中涉及到用新的管理理念和新的管理方法来帮助KMS更好实施的研究是比较少的,从而这也就容易造成一种KMS的实施与基本组织的应用背景产生脱离比较严重的一种现象,对企业更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约束和限制。所以本文就从知识管理系统如何运用先进的理念的角度,对其进行新的探讨和研究,从而对知识管理系统如何更好的实现提出一种新的思路和策略,并且给出相应的理论分析的框架。

二、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框架的分析

1.关于系统分析的思维模式

我们在分析一个问题的时候,需要的是综合多个方面的知识、技术和方法等等,所以需要主要运用系统思维的方式。也就是说要从系统的整体结构开始,并且散发到各个的子系统,逐层的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所以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框架的分析,我们首先就是要建立一种系统思维的方法。

2.对知识管理的系统分析

在对于知识管理的系统分析中,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要明确它的基本组成要素,包括:知识(其中含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者都不可忽视)、人、用于进行知识交流的场所(要考虑到现实的工作场所和虚拟的电子交流的空间这两个部分)。知识管理的过程其实就是这些的要素之间进行知识转换的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且知识的管理与信息的管理是密切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如图一所示。并且跟一家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相关的环境也是有很大联系的。所以企业知识管理不仅需要对显性的知识进行管理,同时要更加注重对于知识交流、转换所需环境的重视,更好的实现显性、隐形知识转移的过程,简单说来,也就是要实现知识管理的动态性和资源性的相互统一和协调。

3.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层次分析

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具体来说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分别为:方法层、技术层、应用层和战略层。

(1)方法层

对于知识管理的方法层,简单点来说,就是将知识管理的相关策略进行更好的实施和具体的推进。并且从方法层的角度来说,更加注重的是知识管理的动态性。企业为知识管理和实施提供一种具体可行的方法论作为指导。帮助在企业内部更快、更有效的实施知识管理的推进、应用和改善,从而使它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2)技术层

技术层的重要作用是确保企业内对于知识管理,一定要有一个非常有效的平台和工具。其中涉及的方面也是非常多的,所以一定要注意其全面性。一般来说,必不可少的平台有:知识管理的IT系统平台、为知识管理运营而提供保障的安全系统平台等等。除此之外,专业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具体的实施方法也是非常必须的。

(3)应用层

应用层是从知识管理实施的效用的视角,通过对于知识的管理提供一系列的决策方法的支持和相关的业务方面的帮助。并且知识的积累、沉淀和管理,为大家组织并且实施最佳的实践机会。并且帮助职员在进行业务交流和进行集体协作的过程当中掌握到更多的专业知识,不断的进行学习。还可以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更深一层的积累和优化,从而促进自身技能的进一步提升。

(4)战略层

战略层是将知识管理作为企业内部的综合性的战略计划的一部分。认为知识管理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企业在市场变化当中竞争力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而作用。并且他们把知识看成是非常珍贵而重要的一部分资源。认为企业内部对于知识的管理、实施和有效运用,对企业的盈利情况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整个的战略层面,企业对于知识的管理表现在相关的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理论和管理框架的认可,并且知识管理的战略计划、组织结构上对于知识管理的重视,都会为知识管理的运营提供非常有利的保障。在这里给大家举个例子,很多的企业都会设立知识总监(CKO),并且每个部门都会有专职的知识工程师,这样就可以更好的推荐知识管理的实施,并且在整个的企业内部建立一种知识共享、交流、学习的良好氛围,从而有效的推动知识管理的实施。

三、结语

知识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知识知识管理系统

近年来,知识管理飞速发展,学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实践也越来越广泛。企业可以广泛搜集到组织所掌握的技术诀窍、业务资料和长期实践经验等数据资料。但如何对这些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地分析、处理,从而发掘出对管理和决策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却是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并且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知识管理中。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必须对组织中的知识进行整理或收集,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的知识资本,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数据挖掘技术的常用方法

数据挖掘是从数据当中发现趋势或模式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目标是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类从而发现新的信息。数据挖掘(DataMining)指的是从大量数据中挖掘出隐含的、先前未知的、对决策有潜在价值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企业中应用数据挖掘技术的一般过程为:问题定义、发现信息、制订实施计划、采取行动及监测效果等步骤。数据挖掘过程中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分类(有指导的学习)。数据挖掘中的分类(或有指导的学习)方法在商务领域普遍存在。人们可以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分组,一旦数据被分类,就可以概括这些不同组的特点。数据分类的基本技术有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决策树、贝叶斯信任网络、统计分析等方法。

2.聚类研究(无指导的学习)。聚类是一种对具有共同趋势和模式的数据元组进行分组的方法。聚类又称分段,是将数据集划分成若干个不同组的过程。聚类技术试图找出数据集中共性和差异,并将具有共性的元组聚合在相应的类或段中。

3.可视化。可视化即以图形方式表示数据,以图形方式表示的数据易于理解。可视化技术可以很容易地表示例外情况,例外是其值不在期望范围的数据。

4.关联(货篮子)分析。关联(或货篮子,简称MB)分析可以发现给定数据集中的频繁模式,常被用作从产品目录或零售商店的销售数据(无论是有形销售还是在线销售)中导出产品和关联的商用信息。

5.Web页挖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web上的信息无比丰富,web页挖掘可以对web页上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

6.异常性分析。从繁多的数据中挖掘出与其他数据显著不同的数据。

二、企业中数据、知识、信息、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的关系

企业中数据指的是各种未经处理的业务数据、销售数据、生产数据等,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就可以得到一些对企业经营有利的信息。企业中的知识和信息共同构成企业知识的来源,知识不是数据和信息的简单积累,知识是一种包括了人员的经验、价值观、关联关系,以及专家见解等要素的动态集合。数据是形成信息的基础或组成部分,处理过的数据可以形成信息。信息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可以变成知识。

知识管理是指对知识的创新、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知识管理的研究存在两大研究主题:企业知识管理和图书馆知识管理。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包括:企业智力资源管理、知识产权资源管理、市场资源管理、组织设计管理、文化管理、信息化管理。信息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满足组织需求,解决组织环境问题而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规划、控制、集成、利用的一种战略管理。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

三、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知识管理

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从企业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知识,增强企业商务智能。信息化的推进让企业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建立充分利用这些数据的意识,从凌乱的数据中挖掘有用知识,这意味着企业开始向知识管理迈进。数据挖掘通过数据总结、数据分类、数据聚类和关联规则来发现企业中的显式知识和隐式知识。下图是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知识管理框架:

知识管理框架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知识管理框架的核心是知识管理系统,知识管理系统可以看作是获取数据、提取知识、管理知识和向知识使用者提供知识的系统。知识管理系统从数据源中获取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可以发现数据中的隐式知识并且通过知识服务器供知识使用者使用。整个知识框架的目的是打败企业的竞争对手。企业中的一个组织可能扮演多个角色,其中的一个角色可能就是竞争对手,例如:一个组织拥有它自己的数据库并且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从数据库中提取知识,它还可能会使用从其他组织的数据库中提取的知识。在这个例子中,这个组织具有数据源和知识消费者两个角色,并且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从多个组织中挖掘知识,因此,它还扮演数据提取者的角色。

知识管理论文篇8

关键词:跨国公司,知识管理

20世纪末全球化的趋势已不可阻挡,新世纪跨国公司都把如何更好地全球化作为自己的经营战略。在全球化过程中,知识管理显得越来越为重要,以前跨国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往往只是按其本国需求而设计,然后到世界市场去销售,到现在跨国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却是全球知识管理的结果。比如,一个IT企业提供的最新计算机产品其设计是在美国硅谷进行的,芯片是在韩国生产的,软件是在印度设计的,整机组装是在中国大陆进行的,营销活动则是在香港进行的。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在世界各地建立一套生产、分销和销售的有效网络并不能构筑其竞争优势。只有通过识别、整合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设计出符合全球市场的产品和服务,这才是跨国公司竞争优势之所在。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向世界学习来创新。

一、传统跨国经营理论中的知识管理模式

垄断优势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西方较早的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理论。垄断优势理论由美国学者海默(StephenH.Hymer)于1960年提出,其中心观点为垄断优势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企业的垄断优势分为两类:一是包括生产技术、管理技能、营销能力等所有无形资产在内的知识资产优势;二是企业凭借规模巨大而产生的规模经济优势。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RaymondVernon)于1966年提出,他主要从产品和技术垄断的角度分析了产生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认为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企业必须为占领国外市场而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产品生命周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在产品创新阶段,应首先在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小进行,因为在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以及国内市场容量上这些国家都具有优势地位,在产品成熟阶段,随着国外仿制品的出现,创新企业就应到海外设立子公司。西欧经济、技术水平和消费需求与美国比较相似,而生产成本低于美国,所以美国的企业首先投资于西欧。在产品的标准化阶段,创新企业的垄断优势逐渐消失,生产的相对优势已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和劳动密集型经济模式的国家和地区,一般为发展中国家。

从上述两理论,我们可以看出知识管理模式为单向的知识输出,即跨国公司带着其在母国市场上获得的技术诀窍、管理技能以及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在东道国市场上进行制造、销售来充分利用这些经验。这样一方面跨国公司可以获得全球规模经济,另一方面由于母国市场和东道国市场间技术诀窍和管理知识间存在的差异跨国公司可以进行套利活动。跨国公司在进行跨国经营时既可以为其他的跨国公司顾客提供服务,又可以利用其能运用全球资源的能力对当地的竞争者施加压力。其知识管理模式可以用图1概括如下:

图1传统跨国经营理论中的知识管理模式

由于以往跨国经营理论存在的某些局限性,英国经济学家邓宁(JohnH.Dunning)在综合了各位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其核心是强调跨国公司从事国际生产要同时受到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是这三项优势整合的结果:所有权优势是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获得的国外企业所没有或无法获得的资产及其所有权,包括对无形资产的独占和企业经济规模两方面所产生的优势,或泛指任何能够不断带来未来收益的东西。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有能力将所有权优势在企业内部配置、转让和有效利用。区位优势是东道国具有的,指跨国公司在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地点和国别时,必须充分考虑东道国的生产要素优势。这种优势不仅包括东道国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地理位置,而且包括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市场规模、基础设施、外贸和税收政策等,跨国公司总是把资金投向那些具有区位优势的国家和地区。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沦对于前面提到的垄断优势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有一定的改进,即除了强调跨国公司拥有的垄断知识优势的转移,也强调利用东道国市场的知识和资源。跨国公司将生产制造及其他低价值的活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获得成本优势,而将高附加值的活动,如研究与开发、生产设计、营销、战略、融资等活动留在国内。从知识管理的角度,仍然只是一种稍加改良的单向知识输出模式,即在知识输出的过程中要和当地的知识和资源结合起来,适应当地化的需要。

这种单向阶梯性的以输出为主的知识管理模式在跨国公司中屡见不鲜。全球运动服饰的巨人耐克公司就是这样的例子。它的总部位于美国俄勒冈的彼凡尔顿(Beaverdon),是研究与开发、产品设计、品牌管理、质量控制系统、财务和其它相关职能的神经中枢。它在一些低成本区位的国家如中国、印度尼西亚和泰国以契约的方式建立了稳定的生产网络,并在这些亚洲国家建立了质量控制和采购网络。同时它还在全球重要的市场建立了营销中心。其他跨国公司如西门子、宝洁、通用汽车等也是如此发展壮大的。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也在不断改进这种模式,并将这种模式发展到了极致。跨国公司在全球竞争中学会了根据当地市场的差异调整产品、服务和管理系统,同时他们依然寻求保持全球一体化战略和运作的优势。“从全球着眼,从当地着手”这句口号正是最好的说明。然而无论这种模式有何改进,隐藏其中的一个逻辑是:全球化意味着用母国产生的产品、服务和优势去征服世界,然而这在知识经济时代已显得过时,“向世界学习”成为全球竞争的主旋律。

二、知识经济时代跨国公司知识管理新模式

1996年,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首次正式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这一新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认同。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都认识到知识对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所起的巨大作用。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工业经济社会里的战略资源是资本,而在知识经济则是知识和信息。知识经济改变了全球竞争的环境,并对传统跨国经营模式提出了挑战,一种新的全球知识管理模式呼之欲出。

(一)知识经济对传统跨国经营模式的挑战

1.知识经济大大改变了全球竞争的环境(1)竞争优势的来源是建立在知识的识别、整合和创新基础上,而不是其它。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在现代经济中,知识正成为真正的资本与首要的财富”。这个说法毫不夸张。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规模经济和以此为基础的成本降低。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必须通过知识的积聚和创新来实现。代表美国新经济的微软公司、甲骨文公司等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超过了通用汽车、福特等老牌跨国公司在股票市场上的市值。因此,知识是长远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唯一源泉。知道如何利用其知识优势的个人和组织将增大其产品在整个产出中的份额。(2)企业全球化经营所需要的知识来源不再偏于一隅,而是分布在世界各地。过去,跨国公司开展跨国经营时多半是将国内市场的生产、销售管理经验带到东道国的经营活动中去,并适当根据当地的情况加以修正。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使得世界真正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市场,若还是依赖跨国公司总部的做法已不能满足企业全球化经营的需要。其中最明显的迹象是企业间的技术联盟和合作的日益增多以及许多跨国公司将研发机构设置在靠近顾客的市场。(3)通信技术的发展和运输成本的大大降低便利了商品、资本和信息的自由流动。美国管理学家钱德勒在《看得见的手》一书中谈到铁路和电报的出现是促成工业革命发生的重要因素,同样现代运输业和通讯业的发展也是促成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的革命要素。空中运输、电信和计算机的成本自1950年以来已大幅度下降,以计算机和电信业为例,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以及像电视会议和电子邮件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使得对范围广泛的经营活动的协调不仅更加可行,而且更加可靠和效率更高。运输成本由于集装箱的发明也大大降低了。这一切都使得商品、资本和信息在世界范围的自由流动更为方便、快捷和廉价,从而为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知识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知识经济对传统跨国经营中的知识管理模式的挑战(1)全球的生产和销售网络并不能构成全球经营的竞争优势。一个有效的全球生产、分销和销售的网络是建立全球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全球化经营不能确保其有全球竞争优势。90年代初,百事可乐公司制定了一个将其国际软饮料收入增加两倍多的雄心勃勃的目标——从1990年的15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50亿美元。为实现这一目标,百事可乐公司发起了勇敢的冲锋。到90年代中期,该公司的经营遍及全球广大地区。不过这种全球扩张并没有转变为增长和赢利。实际上,到了1997年,百事可乐公司已经从诸如南非这样的一些主要市场上撤出,摆在面前的是国际饮料经营近10亿美元的亏损。此外,大部分产业中的主要竞争者都已知晓如何进行全球化经营,更有许多进行数字革命的公司已经在使用互联网迅速地为全世界提供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2)单一国内市场的需求不再是许多产业的主导力量。过去,跨国公司都是根据本国市场的需求来开发产品和服务,并将此产品和服务销售到世界各地。特别是美国市场由于其消费能力高、国内市场容量大往往成为新产品和服务的诞生地。但这决不意味着美国市场的需求就可以完全代表世界市场的需求。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许?嘁际谐〉男枨蟪鱿衷谝恍绻揪绲谋咴凳谐1热缍砸贫缁暗男滦枨蟾嗟爻鱿衷谥泄庋姆⒄怪泄摇H绻绻静荒鼙染赫允指玫厥侗鹫庑稚⒌暮投嘣氖谐⌒枨螅⑶依闷淙蛑豆芾淼牧α浚蚪嵩诰赫邪鼙薄?3)跨国公司仅利用从母国市场上建立起来的垄断知识和诀窍已不能在全球竞争中取胜。基于母国市场上建立的垄断知识和技术诀窍不再能保证跨国公司在全球竞争中胜出,因为可以令跨国公司超越竞争对手的技能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具有专长的专家手中。今天的获胜者必须能够懂得识别和获取分散在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能力和技术诀窍,并将它们整合,从而创造出世界一流的产品和服务。(4)有价值的知识通常是复杂的和棘手的,因此为知识管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由于有价值的知识通常是细微的、复杂的和棘手的,这意味着它们可能深深地隐藏在远距离和不熟悉的环境当中,无疑为知识的识别、整理和积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比如了解总部设在世界另一端的顾客企业的内部运转,或者弄清楚先进计算机模拟技术和机器人在药品开发中的应用就是这样的例子。先进的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或许能为复杂知识的传递和互动提供便利,然而这并不能保证对复杂知识的理解。企业需要新的组织结构和运作过程来获取、解码、编码和整合利用这些复杂知识,并将其有效地传递给能有效应用这些知识的人。

(二)新的知识管理模式

由于传统跨国经营模式中的知识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因此需要一种新的知识管理模式。这种新的知识管理模式主要是从全球化的角度进行知识管理,而不是从母国出发。该管理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如图2所示:

图2知识经济时代跨国经营的知识管理模式

虽然大部分的跨国公司还沉醉于过去的成功,已有不少企业正在运用新的知识管理模式取得了惊人的经营绩效。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就是一例。该公司是1987年由意大利的SGS微电子公司和法国的汤姆逊半导体合并而成的。在半导体业务上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大大落后于同在欧洲的其他牛导体公司,比如德国的西门子、荷兰的飞利浦公司,而日许多专家认为欧洲的半导体业务是没有前途的,因为欧洲的企业已在芯片竞争中丧失了优势,当时领先的竞争者是美国、日本及环太平洋的一些国家。对于欧洲的半导体生产商还不利的条件是其主要顾客市场并不在欧洲,而且半导体核心技术的发源地和制造专家遍布在美国的加利福利亚、日本的东京以及中国台北。然而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证明了怀疑者的担心是多余的,到2000年其销售额达到78亿美元,净利润超过14亿美元,公司股票市值也超过了500亿美元。之所以取得如此不俗的经营业绩,可以说与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的知识管理模式密切相关。

当许多竞争对手将注意力集中在为专用设备设计和生产专门的电子元件,这些电子元件将被集成在一块电路板上用来执行一个特殊的命令,比如硬盘驱动控制(HDD),这往往需要多达十块芯片和100多个电子元件才能解决问题。但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却能从全球知识管理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综合了美国加利福利亚的圣何塞、日本东京、芬兰的赫尔辛基对主要顾客的调查结果,由位于法国的格勒诺布尔、意大利米兰、印度诺达(Noida)、新加坡、美国德克萨斯州等地技术专家组成的开发团队共同攻克了这个难题,提出了创新的解决方案,即仅用三块芯片组取代了过去复杂的电路板才能进行硬盘驱动控制的问题,这样帮助顾客节省了空间和成本,产品一经推出就立刻受到好评。1996年第一次销售HDD芯片就创造了5000万美元的市场记录,并从美国公司那里夺取了27%的市场份额,大大超过了从前的竞争对手。对于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来说,不仅把它的业务从起初的几百万美元销售额扩展到现在的几百亿美元,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对全球知识的管理建立了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三)新的知识管理模式的优势

1.新的知识管理模式是真正的全球化战略全球化战略不只是指在世界市场上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而且同时还要建设并维护跨国界的基础设施,并使一个企业的所有职能,包括研究与开发、采购、生产、后勤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以及金融财务国际化。所有这一切最终都是为了向全世界的顾客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使用新的知识管理模式可以帮助企业在所有的市场上参与竞争,因为它们不断地在全世界寻找任何可能的市场并从全球的角度来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即使是它们尚未涉足的领域也显示出潜在的优势和威胁。

20世纪90年代诺基亚公司通过开展全球知识管理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全球著名的移动电话公司,超过了美国的摩托罗拉公司,要知道美国是移动电话技术的发明国,而摩托罗拉公司也是最早大规模生产移动电话的公司之一。诺基亚公司80年代只是芬兰一家进行多元化经营的企业,1992年才决定专注于移动通信领域。对于诺基亚而言,移动电话和蜂窝网络业务并非产生于芬兰然后向国外出口,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外生产和销售,这就意味着要在全球同步发展。诺基亚必须要向美国学习先进的技术和全球营销技巧,向日本学习掌握顾客对电子产品的需求心理,比如小型化和数据应用,同样它也要向东南亚国家学习低成本制造的管理技巧。芬兰的管理层被派遣到世界的关键区域,构成了整个公司知识共享的网络。正是通过对全球知识网络的有效管理,所以,诺基亚总是能从全球的角度考虑市场的需求,从GSM的发展到最早提出“把互联网装进每一个人的口袋里”到“移动电子商务”,诺基亚的概念和行为总是领先于竞争对手一步。摩托罗拉公司因为将其创新思路局限于美国,丧失了向数字移动电话和GSM标准转向的先机,从而被诺基亚抛在了后面。

2.新的知识管理模式有助于跨国公司重构核心竞争力(1)全球知识管理是企业创造差异化战略和独特优势的新途径。现在太多企业的战略是雷同的,真正在产品绩效、服务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的突破来自于不同地理环境发展出的技术和能力的结合,其中有些可能还是来自于别的产业。通过全球知识管理,可以帮助企业脱离原有地理界限和企业视野的局限性,最早发现顾客的新需求,找到技术创新的来源,从而生产出全球一流的产品和服务。此外,能够识别和整合来自多个地方的知识和技能是非常困难和成本高昂的,只有少数具有前瞻性眼光的公司才做得到。尽管其投入要比在一地开展经营要大得多,其回报当然也是惊人的。我们前面谈到的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和诺基亚公司就是很好的证明。(2)全球知识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开启全球顾客的潜在需求。许多新的顾客需求或者对已有产品的新用途可能都出现在母国市场以外的地方。企业除了在满足这些特殊地方需求时获取利润,更为可观的是将这些特殊的需求引用到全球的顾客市场中,从而创造更大的市场和利润空间。(3)全球知识管理也意味着具备迅速开展全球新业务的能力。一个企业能接近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知识和技能,了解母国其他市场的变化,这就说明企业具备了迅速开展国际化经营的能力。通过整合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知识和技能,企业能很快从全球的研究、开发和经营中获取收益。

三、中国企业的全球知识管理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又向全球化迈进了一步。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既打开了通向世界之门,又迎来了全球的竞争对手。然而只有融人世界经济的洪流,才有可能取得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因为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相互依赖。知识经济同样也是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在世界银行2001年10月31号的最新报告《中国与知识经济:把握21世纪》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探索。针对中国的现实条件,世界银行对中国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提出了包括利用全球知识的六项建议。这充分说明由于全球化的发展,知识可以在全球自由地流动,我们必须把握这个契机,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

1.转变思维方式,将全球知识为我所用对于中国大部分企业来说,通常的思维逻辑是希望以中国的市场获取别人的技术转让,而主动利用全球知识似乎是不可能的。这主要是我们的企业大都没有走出国门,对世界市场完全缺乏了解和认识。事实上运输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已使了解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很多企业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和能力,只是视野的局限和思维方式的智障阻碍企业跨出这重要的一步。因此,转变思路,拓宽视野,真正站在全球化的高度来对待企业的知识和经营,就可以将全球知识为我所用,转变成企业的知识和能力,从而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知识管理论文篇9

(一)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了途径,通过管理和技术上的方法,达到人与知识的融合,进而创造集体的智慧并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响应能力。知识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完善的知识共享体系;加强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营造知识共享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来管理。知识管理从实质上讲是一个对知识资源进行动态管理的过程,企业运用集体智慧对企业内外的各种知识资源进行系统地收集、整理、储存、传递和应用,在商业活动中不断审视自己的资源利用情况,包括对不同属性的知识本身、知识的传播渠道、知识的创新和创造、企业文化的引导等的管理。在企业寻求知识传播和共享途经的同时,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实现了不同知识主题之间相互转化,集体智慧使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得到提高,从而给企业带来了价值,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二)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知识管理就得到了许多学者和企业的关注和研究,一些著名的公司如通用、惠普等把知识管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企业内部来看,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的生产、加工、传播与运用的管理,具体而言就是建立完善的知识共享体系,加强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营造知识共享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来管理。供应链中知识管理与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从内容上来看有一定的差别。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知识的获取。从供应链中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为从供应链内的成员间与供应链外获取满足供应链整体需求的知识。第二,知识的共享与传播。知识管理的研究者大都认为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的共享与传播,其根本原因是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有利于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知识水平从而增强供应链的竞争优势。但事实上,企业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是有选择性的,只有一部分得到了共享和传播,因此供应链中知识共享的前提是知识识别,那些涉及成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往往不会成为供应链中共享与传播的对象。第三,知识的运用。供应链中知识的运用特别强调成员企业之间知识水平的协调,包括成员企业的知识存储量能力、知识吸收能力、知识利用能力的协调,其最终目标是保证产品在各个环节上能得到知识上的保证,实现知识的优化和协调。第四,实现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基础性活动,主要包括战略性供应链中成员企业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管理、支持知识在供应链成员间的交流与共享的联盟文化管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知识系统的管理、企业间的知识教育与培训系统管理等。在上述知识管理的内容中,知识在成员间的共享与交流是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其根本原因是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有利于提高知识在整个供应链中的运用的效率,通过企业间业务互补提高知识的创新效率。总的来说,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可以描述为以核心企业为中心,供应链上全体企业参与,通过对供应链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开发利用而开展的知识创造和创新、知识共享与传播、知识学习与吸收和知识运用的过程,最终达到改善整个供应链的反应能力、生产水平、创新能力,从而加强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二、供应链知识管理模型的构建

通过对供应链管理和知识管理的了解,本文构建了供应链的知识管理模型,如图1所示。通过特定的方法汇总供应链的知识能够更好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实现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该模型分为三个层次:知识管理层、方法工具层和知识网络层。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将供应链上获取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使得知识获得创造和重新利用的机会,将显性知识与以人为载体的隐性知识融和起来。知识网络层是基础。供应链整体知识网络的构成包括供销商的知识网络、经销商的知识网络和制造商的知识网络,通过供应链上下游的信息的收集,能够更好地了解各方面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企业实施改进。方法工具层为问题的解决提供良好的方法工具,包括本体推理、模拟分析、专家系统和OLAP,通过这些软件技术的应用,最终形成知识系统,实现知识的共享,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知识管理层把收集到的知识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挖掘,通过软件技术以数据挖掘、案例分析和专家知识等方式对知识进行全面的创造和创新,形成新的知识系统,在此基础上实现各个节点企业的知识共享。最后这些知识资源都在管理人员这里得到系统的整合并最终把知识资源用于实践。供应链知识管理涉及广泛,结构复杂,需要将其系统化,建立一个动态管理模型有助于管理的系统化和清晰化。同时,这一管理过程还存在着网络安全、知识库的建立与维护、对链上节点企业的激励等方面的问题,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时应多加考虑。

三、结论

知识管理论文篇10

基于Wiki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开放、自由、同步、共享。Wiki实现了多个用户群体简单语言标记的创建与分享,属于社会计算系统的范畴,由一套修改HTML的网页系统和记录编排系统组成,为普通网络用户提供网页构建、编辑与修改平台,实现资源的随时更新与跟进,信息资源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同步分享与构建。基于Wiki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就Wiki服务理念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创新应用,该模式已经进入发展成熟阶段。

2基于Wiki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2.1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知识开放共享

信息时代的显著特征就是知识的更新与创造,基于Wiki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借助知识共享服务理念,可以实现短期内全球信息的汇集与整合,原本零乱的知识点在Wiki基础下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及学习条件,企业员工可以共享企业文化成果,实现共赢。基于Wiki的知识管理模式具有互动讨论功能,对于庞大信息中的隐形知识进行过渡,进而分析、整合,产生整体概念,在外来知识的碰撞下产生更多新颖与独特的思路,进一步促进企业内部的知识信息共享。

2.2最大限度汇集信息,为信息质量提升做好量的积累

量变不等同于质变,但量变往往是质变的先决条件。单纯追求知识质量,忽视信息量的积累,可能造成知识的枯竭与中断。基于Wiki的企业知识管理借助信息量的汇集为质量提升提供了可能。企业学习者借助Wiki的知识共享平台及时了解各种信息,从纷繁的网络资源中寻找有用的知识。在选取信息材料的过程中,学习者往往借助Wiki的自助编辑功能对信息进行标签类筛选,对于其中较为优良的资源进行标签注明,多用户最终协同完成信息的有效筛选,节约专业人员信息筛选的精力和时间成本。企业借助基于Wiki的企业知识管理,真正实现了优质资源的挖掘。

2.3基于Wiki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构建企业成熟的管理团队

相比传统的知识管理模式,基于Wiki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最大的优势是自主形成了知识管理团队。知识管理团队以团队的力量从事信息知识的管理,追寻既定目标,共同开展知识搜集与整理。Wiki开放的知识管理模式吸引更多的知识爱好者加入管理团队,及时更新信息,提供鲜活知识素材,可以在短时间内构建起庞大的知识管理团队,管理成员的随时加入进一步提升了管理效率,每个团队成员的加入并不是无序的,开展工作也按照既定的目标,遵守相应的团队要求。与此同时,基于Wiki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为成员提供了知识交流的平台,可以借助共享的大平台分享知识,交流观点,促进团队成员知识素养的提升,形成高素质的知识管理团队。

2.4进行权限设计,保障信息推送目的性与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