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评估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7:16:27

知识产权评估

知识产权评估范文篇1

论文关键词:知识产权评估;许可;评估方法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是知识产权(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等)质押、转让、许可等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在不同背景下所关注的主要因素和采用的计算方法都存在着差异。

目前传统评估方法对知识产权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传统的评估方法(如市场法和成本法)不能适用于一切情形知识产权评估的要求,如许可和企业合并就属不同情形。尽管大量学者对知识产权评估方法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评估方法。但评估时,评估人员根据不同的评估客体和要求选择不同评估方法,没有一种方法可以适用于所有知识产权评估。在这样的背景下,TedHagelin基于知识产权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竞争优势的影响提出了知识产权评估的竞争优势法(CompetitiveAdvantagevaluation简称CAV方法)。尽管该方法存在一些不足,但该方法对于评估知识产权束(知识产权的集合)的许可具有明显的优势:如对某一产品而言,多个专利或专利与技术秘密的一揽子许可较单一专利或单一技术秘密的许可更为常见。而在进行一揽子许可时,可整体考虑该知识产权束对产品竞争优势的影响,从而获得有益的参考。本文介绍知识产权评估的竞争优势方法,并对该方法存在的不足进行探讨。

1CAV方法主要内容

CAV方法可以用于多种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例如专利、商标、商誉、版权等J,尤其适用于知识产权或知识产权束的独占许可、排他许可和一般的普通许可等不同许可类型的许可使用费的评估。

CAV方法将被许可企业知识产权产品或者服务所得利润逐项分解,充分考虑有形财产、无形财产、商标、专利等对利润的影响。计算企业因被估知识产权所带来的竞争优势,从而将被评估知识产权带来的利润从总的利润中分割出来,进而获得被估知识产权的价值。采用该方法评估不同类型知识产权时,采用的具体参数有所区别,本文仅以专利许可费评估为例。

1.1主要模型

采用CAV方法进行专利许可费评估时,以应用专利的产品、方法或者服务为载体,即以该载体为对象,利用该载体的价格、市场份额、利润等参数进行计算。以鼠标专利为例,若进行该专利价值评估,则以采用该专利技术的鼠标为载体,该种鼠标的价格、市场份额、利润等为参数。运用该方法除了需掌握被估载体的现值(使用专利之前的价值)外,还需要进一步计算出被估载体中专利对载体利润贡献的权重和被估专利对载体相对竞争优势的影响。该方法的主要计算公式见式(1):

PV=PVNxTPG×DCD(1)

式中:PV为被估专利的价值;PVN为该载体的现价值或者利润;G为被估载体中专利这一无形财产对利润的贡献;DCD为采用被估专利技术所增加的市场竞争优势。

为计算不同类型知识产权占被估载体利润的权重,TedHagelin在其文章中将知识产权区分为三个集合:技术型、声誉型和运营型知识产权,并列出了相应的区分参数。技术型知识产权中包括实用专利、功能性软件、商技术秘密等具体知识产权形式,但不包括企业自身运营所采用的商业方法专利。声誉型知识产权包括商标、企业名称、品牌等。运营型知识产权包括商业方法专利和商业过程创新等。主要参数的确定与金融、市场、企业管理等方面的数据有关,缺省情况下专利对利润贡献的权重TPG为:

TPG=R&D/(R&D+AD+BP)XIPA(2)

其中,R&D为研发的投入、AD为广告投人、BP为企业商业创新的投入。为该产品、方法或者服务中所含的全部知识产权对利润的贡献的权重。缺省情况下按式(3)计算:

IPA=(R&D+AD+BP)/(SGA+R&D)×(1一TA)(3)

其中,为企业有形财产对被估利润的贡献率,SGA为企业运营中的销售开支、一般开支和管理方面的开支。

在式(1)中,竞争优势DCD是一个相对的数值。以专利为例,可利用专利技术应用导致被估载体技术性能的改变来评价被估载体竞争优势的变化。首先计算出被估载体原有的竞争优势,接下来计算出被许可专利后该被估载体的竞争优势。将两者相减即获得相对竞争优势。由式(4)计算:

DCD=DCD1一DCD2(4)

CAV方法在计算DCD1、DCD2时通过专利技术对载体主要性能比行业内该载体性能的平均值提高的比率来计算竞争优势。见式(5)。

DCD1=(IPAA—Sacv)/Sacv(5)

其中,IPAA为该载体应用专利技术后的技术性能数值,Saev为行业内该载体性能的平均值。具体计算过程中有时需计算被估载体市场占有率的数值,CAV方法利用行业内生产该载体的企业数计算平均市场占有率,并且认为载体的竞争优势与该载体市场占有率成正比。

1.2主要参数

CAV方法不仅需计算出被许可人因许可所导致的竞争优势增加而获得利润,同时需考虑许可的时间、该预期利润的折现率等,因此涉及了大量的参数。CAV方法的参数可以从评估环境中获得,主要包括市场、管理等参数。除此之外,还涉及技术、市场和知识产权的风险等参数。CAV方法具体包括的输入变量较多,如产品的年销售额、市场的增长、产品的剩余生命、许可的时间、产品利润幅度、折现率、载体的价格、知识产权组成等诸多具体参数。

1.3主要步骤

不同类型的专利许可费评估需要考虑的因素不同。如排他许可不仅需考虑专利被许可人的竞争优势的增加,还需考虑专利许可对专利权人收益的影响。采用CAV方法评估不同类型许可时所涉及的参数也有所不同,具体评估过程也存在差异。本文以最简单的独占许可为例说明CAV方法进行专利评估时的主要步骤:

1)确定与被估专利相关联的载体。在确定应用该专利的载体时,同时确定与该专利所能提高的相关技术性能。如利用专利能够大幅提高产品的灵敏度,则选择灵敏度这技术性能指标作为计算竞争优势的参数。

2)计算相对竞争优势DCD。根据产品性能描述,以产品性能平均值为基础计算产品许可前的竞争优势DCD2。利用专利许可后产品的性能参数,以产品性能平均值为基础计算产品许可后的竞争优势DCD1,从而得到相对竞争优势DCD。

3)计算产品的净利润并计算技术知识产权所占的比重。这部分的计算完全依据许可前的参数给出。具体计算公式见式(2)(3)。

4)根据式(1)计算专利的价值。考虑到专利的许可时间,按收益法中相关折现方法计算专利的现金价值。

5)根据专利的风险因素调整专利的价值。根据以上5个步骤计算出专利在许可后能够带给被许可人的净利润。在专利权人和被许可人之间分摊计算出的被许可专利产品净利润的基础上评估出专利许可费。

2案例

为了进一步探讨CAV方法,本文给出以下假设许可案例。假设A公司在一项关节移植技术方面领先并拥有一项专利。该项专利技术的主要发明内容是利用生物技术在关节移植用产品表面复合了~层药物膜,从而有效地减少因关节移植导致的感染。为简化许可模型,本案例仅考虑独占许可的情形:即A公司试图将该专利技术独占许可给一个被许可者而其本身并不参与相同产品竞争。A将专利许可给一个非竞争的企业时,许可后产品的专利许可人和被许可人之间不存在相互竞争。因此,仅需分析被许可人应用该专利的情形,而不必考虑如一般许可情况下产品市场被一般许可的分割而导致许可人和被许可人就相同产品的竞争而受到的影响。A公司接触了B公司,B公司生产相关产品。B公司对于A公司的抗感染膜非常感兴趣,A决定对这项技术的许可费展开评估。

根据CAV模型,评价专利许可费需要五个步骤:

(1)确定与被估专利相关联的载体和竞争参数

该案例中,被估的载体非常明确:即产品表面利用专利生物技术复合了一层药物膜的移植产品。该设生物膜的性能即专利技术对产品性能的影响包括4个主要参数:抗感染、抗增生、抗生物降解和价格。在本例中假设行业相同产品的平均感染率为35%,具体假设数据见表1。

(2)计算相对竞争优势

根据定义的性能参数和行业平均性能参数计算出许可前B公司移植产品的竞争优势(见表1所示)。该表中给出了移植产品所在行业的平均性能参数以及许可前后的竞争优势的情况。分别将专利被许可人B公司产品单一性能参数的竞争优势计算出,平均后得到平均竞争优势,分别为12%和73%。

这样可以计算出许可前后B企业竞争优势的变化6l%(73%一l2%)。,不同行业企业间竞争优势和市场分配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应用该方法,需要根据不同的行业或者产品分析计算,也可以通过统计分析获得产品的性能、价格并将管理经验和销售数据相结合计算相关系数。CAV方法在缺省情况下将产品的竞争优势与市场份额问假设为一比一关系。

本例中被许可企业B公司许可前的竞争优势是12%。则认为许可前B公司的市场份额也是超过平均值的12%。在这一算例中假设有6个企业生产相同的产品,则平均的市场份额是16.7%,可以推测出B公司许可前平均的市场份额是18.7%(16.7%×1.12),而许可后的市场份额是28.9%(16.7%×1.73)。这样可以计算出B公司增加了10.2%的市场份额(28.9%一18.7%)。

(3)计算产品的净利润和专利所占权重

利用CAV方法进行计‘算必须填入企业的会计损益表的信息。这部分信息包括了销售、日常和管理费用的支出、企业的市场资金值,企业总的研发投入。此外还需要广告投入的费用、新的商务过程创新中总投入费用。这些复杂的费用分别比较计算后给出专利对利润供献的权重,如式(2)(3)。本例中假设专利对利润的供献占20%。

(4)计算专利的价值

CAV方法采用当前时间的信息,产品销售的增加,许可时间、利润幅度和折现率等参数按照收益法计算专利价值。例如,如果B公司在2003年已经有2.5万美元的销售额,销售量年增长为40%。许可时间为5年,营业利润幅度为35%,当前折现率为6%。根据这些假设,利用收益法计算出B公司五年内总利润为10.88万美元。单纯的技术知识产权增长为2.18万美元(10.88×0.2)。则根据式(1),该生物复合膜专利的价值为2.22万美元(2.18×0.102=2.22)。

(5)根据专利的风险因素调整计算出的专利价值

CAV方法在计算出的专利价值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种风险因素的影响。对于计算出的价值需结合管理经验和已经计算出的市场、知识产权数据来分析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知识产权风险。CAV方法计算的技术风险主要考虑技术最终是否可以被成功商业化。通常情况下,处于技术生命周期后期的技术,由于已经被应用或者说已经被测试,技术更成熟,技术风险越小。但对于处于中试阶段的专利技术而言,技术风险要远大于成熟技术。市场风险的计算需要考虑同一个市场内部的竞争、被许可企业的情况等因素。CAV方法采用被估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平均市场占有率来计算。此外,还需要考虑知识产权风险,如专利可能被因不具备法定的授权条件而被宣布无效。在应用CAV方法时需分别将以上风险量化后在总的价值中将风险减去。

最后,在许可人和被许可人之间合理分配该计算出的预期利润,从而获得专利许可费。

3CAV方法存在的不足

尽管CAV方法对评价知识产权束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知识产权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知识产权的评估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CAV方法基于收益法的思想进行知识产权评估,计算评估载体基于知识产权所获得预期利润。尽管CAV方法非常容易理解,评估所需的信息相对也容易收集,评估的可重复性也比较好,但是该方法也同样存在缺陷。

CAV方法的主要不足在于将产品的竞争优势与市场份额间假设为一比一的关系。以案例中的生物技术为例,认为技术性能抗感染、抗增生、降解能力和价格的变化直接影响产品的市场份额。实际上一般消费者并非本领域的技术专家,并不一定对产品的性能有如此深入的了解。或者消费者仅按其中个别的关键性因素进行产品的选择,如按照价格的高低选择。这就增加了计算时竞争参数选择的难度。一旦选择的性能参数对产品的竞争优势影响较低,则直接影响最后的计算结果。对于尚未实际销售的产品而言,主观预测存在巨大的风险,这必然导致应用该方法不能正确地评估出专利价值。

此外,缺省情况下公式(1)中的计算采用专利许可前的参数。若企业的研发投入为0,则该公式将会出现一个非常荒谬的结果,即该载体的利润中不包含专利的贡献。因此利用CAV方法计算出被许可的专利价值为0。可见该方法的参数选择过于主观。

知识产权评估范文篇2

关键词:知识产权贸易;价值评估;问题

全球化经济背景下,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作为重要交易对象份额逐年增加,涉及知识产权的国际贸易产品与服务比比皆是,知识产权作为一种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重要产品,在价值评估领域遭遇到了诸多问题,加强国际知识产权贸易中价值评估方法与对策研究,对于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国际贸易、企业市场竞争与生存有重要价值。下面对国际知识产权贸易中的价值评估问题做简要探究。

1.国际知识产权贸易价值评估特点、意义与原则

知识产权评估本身属于资产评估范畴,是对知识产权本身在不同时期的价值做出正确判断,是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典型表现,知识产权评估强调其未来可能带来的利益,因此评估看重产权本身的最具潜力的价值,而单单并非当前的使用效益,所以知识产权的评估本身要注意与其相联系的各种权利、利用方式的应用。国际知识产权评估本身具有针对性、估价性、时效性与参考咨询性。针对性主要是指其同资产评估一样围绕特定产权、特定目的开展评估活动,比如为企业股份制改革、上市收购、产权转移等提供服务。估价性是知识产权评估在特定交易条件下以科学的评估方法与逻辑突出其在某段时间内的价值。时效性是指知识产权本身在保护期或者权力时效期之外价值受到影响。参考咨询性是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结果只作为重要参考意见存在,而并非最终的决定性结果。国际知识产权评估有利于加强贸易双方对产权价值的正确认识,为产权司法保护提供切实依据;产权评估为企业资产保值增值、产权保护提供支持,可有效避免贵重资产流失;产权评估有助于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应用与实践;产权评估可为国际贸易投资与企业决策提供重要参考意见;产权评估适应了国际贸易市场规范化发展需求,有助于加强产权保护,完善评估方法、促进市场交易规范化。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要遵循相应原则,以确保评估活动的科学化与规范化,确保评估结果的可用性。知识产权评估原则主要以替代性原则、变化性原则、预期收益原则、一致性原则为主,在遵循这些原则的基础上,价值评估活动才能够更加公平、合法,保证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真实性与可用性,有助于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交易与管理。

2.国际知识产权贸易价值评估影响因素

国际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主要对象以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商业秘密等为主,由于知识产权本身不同于其他市场资源的特殊性,在评估方面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也较多,总体而言主要以经济成本、技术的生命周期、法律状态(法律保护状况、法制环境等)三大要素为主。经济成本代表了知识产权开发与应用过程中所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成本,知识产权的开发与应用有重要影响,是做价值评估时必须纳入考量的关键要素、知识产权的技术生命周期代表着知识产权的使用期限与价值高低,比如商标权、专利权等这类对时间期限要求较高的知识产权,一旦超过期间产权本身价值将会发生极大变化,这是做价值评估时必须予以考虑的关键因素。法律状态主要是指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时所处环境的法律保护状态,这对于产权本身的法律效力与保护期限有直接影响,世界各国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环境与条文有较大差异,直接决定了国际知识产权贸易中价值评估的多元化,比如我国与美国、欧盟等国家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状态就存在较大差异,在做国际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时必须综合考虑到双方法制环境,以便提升评估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与准确性。除了上述三大要素之外,国际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还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比如市场机制、评估主体因素、产权风险、价值规律等,评估主体本身对知识产权的需求层次直接影响评估结果,参与评估者本身的心理状态对于结果也有一定影响,不同市场机制条件下对产权评估的方法与目的也会有所差异,这对于结果有一定影响,另外评估过程与市场所承受的风险也会影响评估主体与价值评估结果。考虑到国际市场本身的特殊性,知识产权贸易在市场中作为特殊商品也受到市场波动、价值规律等制约与影响,尤其是决策、投资等经济活动中这种风险与影响力会被进一步扩大,对于评估结果的影响也表现为多元化倾向。

3.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方法的利弊

当前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方法主要以成本法、市场法与收益法为主,这三种方法各自拥有不同优势与局限性。成本法是在现实条件下重新购置一个全新的知识产权评估对象,以全部成本减去实体、功能性、经济性成就贬值获得评估价值,是一种重置成本评估法。市场法作为简单且直接的评估方法,是对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进行调查,估算评估对象的价格,对市场交易参照物价格较为重视,但是该评估结果本身需要一个公平、活跃且公开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由此才能够保证市场上参考价格的可比性,提升最后结果的客观性与准确性。收益法也叫做收益折现法,主要对评估知识产权的剩余年限及未来收益利用适用的折现率进行评估。述三种方法各自具有不同优势,但同时不可避免的也存在局限性。比如成本法本身若成本资料不健全,且每年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维护或者研究,产权成本价值则要进行单独核算,若缺乏这些相应资料,评估结果必然受影响,同时原始成本的无据可查也制约了成本法的应用。另外,像是商标权这种排他性较强的产权因为较难重置,所以利用成本法进行评估与计量难度较大。市场法操作简单且适用范围广,验证性较佳,在反映资产价值水平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是其余市场本身联系过于密切,若是知识产权市场发育不完善则很难获得完整且可靠的产权资料,科学性、真实性必然受到影响,像商标权、核心技术等强烈的排他性质,也使得较难找到市场参照比价物,另外像是商业秘密或者知识产权交易对保密性要求较高,市场法需要公开必然会对交易产生影响。收益法在评估有形资产方面优势显著,知识产权评估除了一些依托于实体资产存在的产权之外,还有更多如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等无形资产,关于这些知识产权的预期收益在分割与量化方面难度较大,同时评估过程中由于要收集大量影响产权价格的参数资料才能够为未来收益评估提供支持,这无疑也增加了评估的难度。另外,知识产权本身的独占性也使得拥有方本身具有超额收益,导致使用价值背离评估价值,同时产权折现率的确定难度也较大,这些都影响了产权价值评估工作的开展。

4.完善我国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建议

国际贸易知识产权评估面临着诸多难题,对于我国而言,要积极完善自身知识产权评估体系、提升产权评估意识,为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完善、规范化管理提供支持。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工作已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评估知识产权的价值也已有相应的准则,但是在实际应用还存在不少问题,随着国家、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对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无形资产评估需求越来越迫切,完善知识产权评估制度成为必然选择。当下我国市场经济繁荣发展,对外贸易的增多更使得知识产权贸易、摩擦频频出现,对于国内市场而言,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活动非常重要,它不仅涉及我国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管理和使用的全过程以及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也涉及到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大问题。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工作对于知识产权侵权、滥用、盗用案件、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要以知识产权评估为基础。国内要加强知识产权研发催生更多专利服务市场发展,并建立完善的专利流程制度服务价值评估工作的开展。为实现知识产权的价值,企业要积极探索完整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和转化体系,利用专利管理委员会、知识产权与品牌经营管理委员等做好决策,由法律和知识产权部具体进行职能管理,从营销、品牌传播、工程研究院、信息技术部、下属公司和控股公司等多个受益角色入手完善法律与知识产权评估服务。要积极研究并拓宽知识产权价值实现的渠道,如知识产权转让、融资、质押等,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提升知识产权质量、增加授权率,以提升核心领域产权竞争能力。要做到有的放矢加强专利布局,通过建立庞大的知识产权数据库指导产权研发与市场评估,在做好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更加从容的应对国际知识产权贸易市场的竞争。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际知识产权贸易中的价值评估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评估方法本身也各有利弊,要在明晰不同方法利弊的基础上积极完善我国当前知识产权评估体系,提升国内知识产权保护与价值评估水平,为国际市场知识产权贸易中竞争实力的增强服务。

参考文献:

[1]姜雪来.国际贸易与知识产权的价值平衡[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1,(4).

[2]施卫娟.我国知识产权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D].云南财经大学,2012.

[3]冯汉桥.论国际贸易与知识产权的关联性[J].经济研究导刊,2011(8).

[4]马玉珍,张国华.知识产权价值管理问题的研究[J].商业研究,2006(4).

知识产权评估范文篇3

知识产权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当人们集中地谈论一项专利、一个商标、一件作品的版权的价值,乃至企业的名称和商誉的价值的时候,似乎更关注它们的现时价值或价格,而往往忽略了该价值或价格是如何得出来的,也就是忽略了“评估”这一价值得以产生的关键步骤。可以这样说,不经过评估,缺少这一关键步骤,所谓某项知识产权的价值不啻一个弥天大谎。

评估既然如此重要,那么,究竟什么是知识产权评估呢?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澄清几个问题。

1.知识产权评估不同于无形资产评估

在国内一些有关资产评估的著述中,在一些评估者的实际评估中,甚至在一些地方政府制订的关于无形资产评估管理办法中,都不适当地把无形资产简单地或实用主义地与知识产权划了等号。实际上,知识产权只是无形资产当中的一部分。如果联系到一个生产企业或科研单位,该企业或单位的无形资产除了它的知识产权即专利、商标、版权、专有技术、商业秘密等资产以外,还应包括其商誉、广告形象、许可证合同、销售网络、员工素质、客户名单等资产。而后面的这一部分无形资产是不应被忽略的。由此看来,无形资产评估绝不能等同于知识产权评估。对某个企业或单位进行知识产权评估所得出的价值,绝不是该企业无形资产价值的全部。

2.知识产权评估不同于技术评估

目前国内对于技术贸易、技术转让方面的著述很多,其中大部分也涉及到技术评估、技术价值等问题。虽然对于“技术”一词,大多援引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定义:所谓技术,是指制造一种产品的系统知识,所采用的一种工艺,或所提供的一项服务,不论这种知识是否反映在一项发明、一项外观设计、一项实用新型或一种植物新品种,或反映在技术情报或技能中,或反映在专家为设计、安装、开办或维修一个工厂或为管理一个工商企业或其活动而提供的服务或协助方面。

据此定义,有人将技术评估的范围划定在专利技术与专有技术两个方面。但也有人将这个范围看成除了上述两个方面以外,还应包括商标、版权和商业秘密。如果后面这个范围成立,那么看上去技术评估完全可以等同于知识产权评估了,这显然是错误的。应当说,知识产权包含有技术内容,但不等于技术全部。技术贸易当中所涉及的商标问题,主要关系着购买技术的一方,因为他要考虑产品的销售。在购买技术的同时,出于产品销售的考虑,还要购买商标。这样看,购买技术的出价与购买商标的出价是分别进行的。如果为了技术培训、产品宣传等目的,购买技术一方可能同时也要购买介绍所购技术的作品(包括文字作品、录音录像制品、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等)。这时,版权的价值也只能是另外考虑的,不能同技术的价值混在一起。当然可能也有这样的情况,即在购买某项技术时,除该技术以外,与该技术产品销售有关的商标及版权等统统包括在一揽子协议里面。购买该协议中的“技术”的价格,肯定要高得多,因为它不再是单纯的技术价格,还包括了商标使用权、版权使用权等价格在内。

在技术贸易中,卖方在转让某项技术的同时,可能还要转让使该技术能够实际付诸操作的机器设备等,这些机器设备构成了该技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这种情况是经常存在的。但对于从事知识产权评估,特别是从事技术评估的人员来说,狡猾的卖方可能是通过技术贸易转让其“产品”,即那些附着于技术,或者说使技术能够实际运用的机器设备。卖技术是假,卖产品是实。这在技术评估中倒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你所评估的可能不是技术,而是产品。所评出的价值与其说是技术价值,不如说是产品(即普通商品)的价值。

3.知识产权评估的主要内容:专利权、商标权、版权

知识产权是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一个法律概念,其范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知识产权,即《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中所划的范围,其中包括:有关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权利,有关人们在一切领域中的发明的权利,有关科学发现的权利,有关工业品外观设计的权利,有关制止不正当竞争的权利,以及在工业、科学、文学和艺术中由于智力活动而产生的一切其他权利。狭义的知识产权,则包括工业产权与版权(亦称“著作权”)两部分。其中,工业产权中又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禁止不正当竞争权等;版权中则包括作者权、传播者权(即“邻接权”)等。无论是广义的划分还是狭义的划分,知识产权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版权,这却是各国(包括我国)都予以承认的。

我们这里突出知识产权评估的主要内容为专利权、商标权、版权,并没有排斥其他来自工业、科学及文学艺术领域的智力创作活动所产生的权利的意思。应当说,任何具有商业价值或市场价值的知识产权都可以进行评估。专利权、商标权、版权等都来自人的智力劳动,它们最初可能都仅仅是一项“创意”,存在于人的大脑中。一般来说,一项“创意”可能完全没有商业价值或市场价值。

在一般人看来,知识产权是与专利权、商标权、版权相联系的。当一个人的“创意”或发明表现为一项取得国家认可的专利,或表现为一个精美的经过注册的商标,或表现为一部文学艺术作品时,这个专利、商标或作品(版权)就具有了商业价值或市场价值,可以进行有效的评估了。但是也有人认为,以发明为例,一项没有达到革新阶段的发明,无论其技术价值和专利有效性如何,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都没有什么价值,似乎也没有评估的必要。这里,他所讲的“革新”,不仅是成功地付诸实施,而且作为推向市场的产品或方法,已认真考虑过要投入市场的发明,而且至少达到生产样机阶段。这样的发明已经过了市场销售前的几个阶段,已进行了相当的投资和劳力支出。[i]这种说法只说对了问题的一部分,即在考虑评估的意义时,特别是在考虑评估某项发明专利的价值,以决定转让、入股等问题时,这种说法是有意义的。但是,在考虑企业在研究与开发上的努力,考虑企业的声誉时,一味强调“革新”的价值,这种说法似乎就失之片面了。因为对某企业一项发明专利价值的评估(即使未达到“革新”阶段),对于公众了解该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日的声誉,仍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专利权、商标权、版权。如果给知识产权评估下个定义的话,笔者认为,知识产权评估,就是对依法取得的专利权、商标权、版权等进行商业性使用的支配或控制权的价值进行评估。这种支配或控制权的价值有大有小,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评估时日,在不同的使用地域,以及对于不同的买卖者来说,这些因素均对专利权、商标权、版权等知识产权评估产生一定的影响。固然,决定某项知识产权价值的最重要的因素除了上面所列举的以外,应该还包括该项知识产权的“质量”如何(如某项专利技术的“革新”程度,某个商标的知名度大小,或某部作品的独创性多寡等)。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该项知识产权对市场的“垄断”性的强弱,可能也是一个关键因素。例如,我们假设某企业研制出一种能够迅速增进人体健康的运动器械专利产品,而该专利产品尚没有其他可替代产品且极难仿制。如果有人想要购买此项专利的独占(垄断)许可,则该专利必定具有极高的价值。这一点或许是知识产权评估区别于其他无形资产评估的一个特点。有的企业就是根据这一特点,在购买了某项知识产权之后,未必是想将该知识产权付诸应用,而是要排斥他人应用,从而使自己已有的或重新作出选择的知识产权能够“货畅其流”,独占市场。当然,这种经营策略是绝对离不开事先对所想购买的知识产权进行评估的。

二、理论依据

知识产权是基于人类智力劳动成果而产生的一种专有权利。这种专有权利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它可以在市场上(如所谓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版权贸易市场等)进行交换,满足人们的需要。由于人类智力劳动成果的创造或生产主要是基于人的智力劳动,而不是像一般手工或机制产品(它当然多少也带有某些智力劳动的因素)那样,主要是基于物质消耗和时间消耗,因此,智力劳动成果的价值不能像一般产品的价值那样简单地通过计算物耗和时耗成本来计算。智力劳动成果的创造或生产当然也得有一定的物耗与时耗,但这种物耗与时耗不是十分重要的,有时甚至可能是微不足道的。某人占有一件产品,对该产品享有使用或支配权(物权)。他如果转让该产品,那么,在评估该产品的价值时,很容易地可以根据该产品的物耗和时耗成本计算出来。而对基于人类智力劳动成果而产生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时,单纯使用这种计算成本的方法可能就不够了。例如,某发明家偶然的一个“创意”,在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的时候,就可能依法取得某项知识产权。此时,该知识产权的成本是极少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计。那么,该知识产权的价值应当如何来认识呢?评估知识产权价值的理论依据究竟是什么呢?下面将进行阐述。

1.知识产权的价值与使用价值

(1)知识产权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包括无形物)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或无形物)的特殊性,决定了知识产权使用价值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殊性。

第一,使用价值的潜在性和不确定性。对某件有形物如一幅油画的使用,可以直接对该物进行,从使用中可以直接得到某种好处或利益,如触摸该油画所产生的满足感或视觉上的愉悦等。而对某项无形物如一幅油画的版权的使用,却不是能够直接对这项“无形的权利”进行的。该油画的版权看不见摸不着,它的使用价值是潜在的,往往只能通过对油画作品进行展览、复制、发行等体现出来。该油画作品的版权本身并不具有任何价值,往往只有经过作品的展览、复制、发行等,其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因此说,知识产权的使用价值是潜在的、不确定的。

第二,使用价值在一定时限内的无限性。虽然人的智力创造大多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也可以说是为某种用途而进行的。但是在智力劳动成果的使用中,可能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使用方式的改变而改变其使用范围和领域,其使用价值也会随之增加或扩大。由于技术革新和使用方式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在一定时限内,知识产权的使用价值也具有无限增大的可能性。

第三,使用价值的共享性。一件有形物品,对它的使用,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只能由其持有人一人独自使用。而作为无形物的知识产权却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分别由若干人使用。例如,一项专利技术,专利权人既可以自己使用,也可以同时转让给他人使用,由若干使用者同时共享这项专利。但是,尽管独享或共享行为不会影响到专利技术的质量,但却有可能影响到该项专利的价值评估。因为由一人独占(垄断)市场给使用人带来的利益可能要大得多,而由多人共占市场,则利益必然由多人分享。在市场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专利权人授予一人独占市场的价格当然要高得多。

第四,使用价值的增殖性。一件普通物品,如一根电焊条,当它用于某部机器时,其使用价值一般也就相等地转移并固定在该机器上了。而知识产权,如一项新的焊接工艺技术专利,当它应用于某部机器时,不仅可以起到焊接作用,而且可能由于焊接工艺的改进,使该机器变得更结实、耐用、美观,使其产生质的飞跃。这也就是说,当这项专利应用于机器上时,其使用价值可能不仅相等地转移到机器上去,而且可能会产生出新机器,或大大革新原有机器,给使用人带来超额利润。这一点在知识产权评估时应当予以充分注意。

(2)知识产权的价值。价值是商品的属性之一,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知识产权的使用价值,有不同于物权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同样,由于智力创造的特殊性,其价值也存在着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智力劳动成果创造的不可比性。在一些有关无形资产评估的著述中,有人把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无形资产的价值简单地归结为形成无形资产所付出的物质消耗和活化劳动消耗。他们并认为,(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无形资产的形成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经费、大量时间,投入高质量的劳动,因此具有高价值。[ii]笔者认为,这样简单地套用一般实物商品价值形成方法,难以对作为无形物的知识产权价值得出正确认识。实际上,作为知识产权客体的人类智力劳动成果,有的的确需要投入大量劳动,有的则无需投入多少劳动。投入较多劳动的一些智力劳动成果不一定具有高价值,而投入较少劳动的一些智力劳动成果则有可能具有较高价值。作为特殊商品的人类智力劳动成果具有不可比性。尤为重要的是,知识产权的价值量更多地受市场流通状况和使用领域的影响,受使用范围和使用频率的影响,以及受这种使用可能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的影响。如何看待知识产权这类特殊商品的价值,传统的商品价值理论是否能够圆满地给予解答,这的确值得认真研究。这里我们试着将知识产权价值定义为:人类将已有的知识运用到智力劳动成果的创造中所消耗的脑力和体力,加上其他诸多市场因素的总和。知识产权中所凝结的劳动量以脑力劳动为主,但其价值除了要考虑脑力劳动的消耗以外,更要考虑其他诸多市场因素的影响。

第二,知识产权价值量的计量具有模糊性。正是由于普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能作为特殊商品知识产权价值量的确定依据,除了脑力、体力消耗以外,还要对有关市场因素作出综合评估,因此,知识产权价值的计量只能是大概的、模糊的。

2.知识产权价值的有效期

谈知识产权价值的有效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它的法定时间性,一种是它的最佳获益期。在谈知识产权的特点时,人们都会突出谈到它的法定“时间性”。一般认为,知识产权的时间效力是由法律明确规定的一段有限的时间。一旦这个法定期限届满,不论原受保护的智力成果的存在状况如何,最初因该智力成果而产生的知识产权即不复存在,从而使其进入公有领域,任何人都可以无偿自由使用。这时,该智力劳动成果便无“价”(即买方的购买价)可言。我国《专利法》第45条规定:“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十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

版权价值评估主要是对其中财产权的评估。我国《著作权法》第21条规定:“公民的作品,其发表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五十年,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如果是合作作品,截止于最后死亡的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的作品、著作权(署名权除外)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享有职务作品,其发表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的保护期为五十年,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但作品自创作完成后五十年内未发表的,本法不再保护。电影、电视、录像和摄影作品的发表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的保护期为五十年,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但作品自创作完成后五十年内未发表的,本法不再保护。”

除了第21条规定的情况外,对于作者用假名、笔名发表的作品或者匿名发表的作品,其保护期也从发表之日起保护50年,如果在这50年期间明确了作者的真实身份,保护期仍按作者终生加50年计算。

对作者死后首次与公众见面的遗作,其保护期与作者的其他作品的保护期相同,即作者终生加50年。超过这个期限,遗作不论是否发表,都进入公有领域。

我国《专利法》和《著作权法》都对权利存续的最长时限作出了规定。这意味着,一旦超出这个时间,则权利丧失。而我国《商标法》则有所不同。它规定了两个时限:一个可以称为“基期”,即注册商标首次获准注册后可持续有效的最长时间,按《商标法》第23条的规定:“注册商标的有效期为十年”;另一个可以称为“续展期”,即基期届满后每进行一次续展注册而可使权利持续有效的最长时间,按《商标法》第24条第2款的规定:“每次续展注册的有效期为十年。”由于《商标法》未对续展次数作出限制,因此从理论上说,商标权的“有效期”可以是无限延长的。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与专利权、版权的价值,在有效期内随时间延长而递减不同,商标权的价值却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其可以无限续展下去)而递增,这种现象颇有些像某件古董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益发变得值钱一样。但这不是绝对的,有的商标也有倒牌子的情况。

虽然说知识产权一般都有一个法定有效期,但从评估的实际出发,值得注意的倒是某项知识产权的最佳获益期。所谓最佳获益期是指该项知识产权能够给买方(或使用方)带来最佳效益的时期。在这段时期内评出的价值应当是最高的。同一件普通商品一样,它刚上市的时候,往往鲜为人知,销路不好。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人们开始认识并接受了该商品,销路渐渐打开。再过一段时间,受“从众”效应的影响,该商品变得极为畅销。但可能很快随着市场开始饱和,该商品便由畅销变为滞销,甚至变得再也无人问津。

在一项知识产权的有效期内,往往也有上市期、认识接受期、畅销期和饱和期。从知识产权卖方的角度看,他能够在“畅销期”(或最佳获益期)转让其权利,或将其权利作价入股,是最适宜的。评估人员在对某项知识产权进行评估时,应当分析待估权利所处的时期,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公正评估。有的知识产权虽然仍处在法定有效期内,但已过了最佳获益期,其价值就可能很低,甚至一钱不值。从这个意义上也使我们比较容易地看出,知识产权价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处在一个变化的状态。仅仅是时间这样一个因素,就使人看到知识产权价值是一个“变量”,是一个“过程”。

3.知识产权评估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个人、企业、科研单位开始认识到知识产权所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包括知识产权评估在内的无形资产评估,已经卷入到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去。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无形资产,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经济要素。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对其知识产权价值进行评估的意义,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企业的总资产,防止资产流失。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作为投资主体的地位已经明确,但要保证投资行为的合理性,就必须对企业资产的现在价值有一个正确估价。在以往的企业资产统计当中,往往只按照企业帐面上已有的资产,以及企业厂房、设备等作价的资产来计算,而遗漏了未入帐,或未予评估作价的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无形资产。这样的统计是不准确的,或者说是有重大遗漏的。因为在实践中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即企业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无形资产等“软件”的价值可能远远超过其厂房、设备等“硬件”的价值。一旦出现“漏估”,投资企业便极有可能失去在谈判中的有利地位,白白让对方占去便宜。这种资产流失的情况决不是个别的。例如,中华企业股份制咨询公司资产评估事业部曾评估一个由香港一家公司以100万元人民币买来的印染厂,这100万元仅是以设备等固定资产作价的,无形资产是空白。实际上这个厂仅土地使用权价值就在500万元以上,其它的技术专利还未算在内。这就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外方获得很大的利益。[iii]

(2)作为企业投资发展的量化价值依据。市场经济的发展正在改变企业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封闭模式,智力劳动成果开始直接走向市场,知识产权交易与投资项目与日俱增,企业在确定投资及引进技术方面越来越迫切地要求对其自身的知识产权以及准备购买的知识产权的价值作出评估。在一定意义上说,对知识产权价值的评估已成为企业确定经营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时,必须进行资产评估。认真地对入股企业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无形资产价值进行评估,合理地确定入股企业的资产价格,是确定股东权益的基础,也是利润分配的前提。在企业兼并时,不仅掌握被兼并企业的帐面资金及厂房、设备等资产情况,而且弄清被兼并企业的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无形资产的价值,对于兼并的可行性,预测兼并后的经济效益,就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确保被兼并企业权益人的合法利益。

(3)提高企业知名度,使企业获得更高的市场效益。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生存和发展,除了必须加大科技开发力度,加强企业管理以外,很重要的一条是树立企业形象。对企业自身所拥有的知识产权,例如商标等,进行价值评估,往往能对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起到较好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要比单纯的广告宣传效果好得多。例如,“可口可乐”在进入世界各地时,耗费了大量的广告费,也未完全打开市场,后来人们知道其商标价值为244亿美元时,一下了解了“可口可乐”的经济实力及其获利能力,从而便利了它在世界的经济交往活动,扩大了它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份额。

(4)在侵权纠纷中企业可以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由于知识产权所具有的无形的、易传播的特点,有关侵权纠纷极易发生。知识产权评估的价值,可以在解决有关纠纷时,作为被侵权企业索赔的重要参考依据。例如,广东惠州市曾处理一件案子,三个职工因盗窃广东惠州TCL皇牌电信有限公司一台无绳电话样机,这台样机本身值680元,但其技术价值高达688万元。这宗通过无形资产评估确定失窃物价值,并以此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已引起国家司法部门的关注,它开了我国用刑法保护知识产权的先河。今后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将会补充完善这一内容。

(5)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知识产权重要性的认识水平。虽然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但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仍有待提高。通过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可以使全社会比较直观地看到知识产权所可能产生的巨大价值,从而提高全社会对知识产权重要性的认识水平。

注释:

[i]参见汉斯•戈德恩:《专利的商业或市场价值的计算》,载《“专利制度促进科技与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125~133页。

[ii]参见吴贵生等编著:《无形资产评估方法》,第8页。

知识产权评估范文篇4

文献综述

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和工业产权(以专利权和商标权为主)两种类型。受制于可比案例选择的困难与活跃交易市场的缺乏,市场法在知识产权评估实务中并未得到普遍应用。随着知识产权交易的发展,相关市场的活力彰显,可比案例数量也日渐丰富。在运用市场法对知识产权价值进行评估时,如何更为客观地确定知识产权价值的影响因素(可比指标)及其权重是关键。笔者主要围绕专利权和商标权两类知识产权展开探讨。

(一)专利权价值评估相关研究

在以往的评估实务中,对专利权价值的评估通常采用收益法,运用市场法评估专利权价值的文献并不丰富。早在1999年,有学者(Dietmar)通过分析德国期限届满的专利,描绘了专利引用与专利价值间的概率分布。随后几年里,亦有学者发现申请时长、文献篇幅等指标也会反映专利的价值。但针对如何将前述指标转化成能够在市场法中对知识产权价值进行定量修正的研究,目前仍较匮乏。吴运发等(2019)将能够对专利价值产生影响的因素归纳为三类:法律因素、技术因素、经济因素。晁蓉等(2021)在探索构建能够对高价值专利进行综合价值评估的模型时提出,专利权利数量、专利的引用与被引用情况、技术创新度等级、专利技术的覆盖范围等,均是能够反映出专利技术质量的重要指标。刘伍堂等(2020)在分析专利价值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含技术团队指标、技术指标、风险指标、法律指标、经济指标5个一级指标(进一步细分为22个二级指标)的专利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其中评估对象与可比参照物指标得分均可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其应用不断延伸至资产评估领域。BP神经网络是一种人工智能神经模型,目前作为智能化评估的一种预测手段,逐步应用于市场法评估中。吕霁(2020)构建了专利价值评估的神经网络模型,利用庞大的训练测试集进行实证训练分析,可以直接匹配出专利价值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计算出相应权重。赵蕴华(2013)采用决策树、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三种方法对专利价值进行评估,均表现出一定的预测能力。除此之外,还有随机森林、高斯混合模型、果蝇算法等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评估方法。这些基于大数据样本利用AI技术的智能评估方法为市场法提供了更为精确、客观和科学的分析工具,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以往评价方式的主观性。

(二)商标权价值评估相关研究

陈俊元(2015)强调,虽然市场法是一种能够直接反映被评估商标权当前所处市场状况,并且容易被当事人双方所接受的评估方法,但是我国商标权信息披露不完善的现状,使得其应用受到限制。因此,我国评估机构执行商标权价值评估业务时,以及以贺寿天等(2016)、孙玉娇等(2020)为代表的大量学者进行商标权价值评估研究时,仍将收益法作为主要着眼点。这直接导致,商标权价值评估的收益法相关理论较为完善,而市场法相关理论则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落后。戴琰琦(2010)尝试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评估商标价值的指标体系,但该研究中仍涉及专家意见,主观性较强。国际上的研究也停滞于此,尚未出现智能化定量的商标权价值评估方法。部分原因是目前尚未出现完整的商标权数据库,没有大数据支撑智能算法的评估预测。

(三)文献评价

当前,不论是专利权还是商标权,在与之相关的评估实务中,市场法通常不是首选的方法。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有关市场法在专利价值评估中运用的研究与探讨较为贫乏:相关文献数量少且年代久远,以及缺乏实证研究数据支持等。另外,机器学习的发展为客观科学的评估指标及其权重的选择提供了技术支持,但目前将机器学习技术与市场法相结合的评估研究成果较少。因此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市场数据构建更具客观性的可比指标体系,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运用市场法评估知识产权面临的难点与挑战

传统的市场法由于受到可比案例信息的可获得性、文本类信息处理的复杂性以及统计学传统方法固有局限等的限制,其在目前我国现行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中的应用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在当前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随着多种大数据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应用,出现了很多基于海量数据的数字技术。就市场法而言,对其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中的应用带来的挑战与压力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较全面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数据库

评估机构出于商业利益和保护客户隐私的考虑,彼此之间的数据很难形成互联互通。这直接导致,单独的某一评估机构很难获得全市场的知识产权评估项目信息,难以形成全面的知识产权价值数据库。市场法的运用离不开大量的可比案例。正如文献研究所述,知识产权价值数据库的缺位与相关信息披露的不完善,约束了市场法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领域的运用。数据库的缺位问题,给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实务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在交易案例容量与标的知识产权基本情况参数两个方面均有所改进的,较为全面的知识产权价值数据库亟待构建。

(二)完善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市场法可比指标体系的缺位

有关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市场法可比指标的研究文献,大多是从理论逻辑分析出发,对不同指标的重要性定性地进行判断(该过程通常会涉及专家打分或咨询专家意见等主观环节),选出相对重要的可比指标并赋予其一定的权重,从而得到可比指标体系。这导致了客观、完善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市场法可比指标体系长期处于缺位状态,削弱了交易双方对市场法下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结果的信任度,阻碍了市场法适用性的拓展。如何较为全面地构建可能会对不同类型知识产权价值产生影响的因素可比指标体系,并通过具有实际交易案例数据支撑的评价测算,对可比指标加以筛选与赋权,从而得出较为客观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市场法可比指标体系(很可能需要视知识产权类型的不同,按类分别构建),是提升市场法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领域适用性的重要前提。

(三)可比案例价值影响因素修正值测算缺乏标准

运用市场法评估知识产权价值时,除可比指标体系的构建之外,可比指标取值的标准化,是评估实务中的又一难题。例如获奖情况、引用与被引用情况、同领域专利成果的数量等,是能够对专利价值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与之对应的原始数据信息在提取、标准化与修正方面,同样存在着困难。一方面,此类信息并不一定都是以定量数据的形式呈现,可能表现为定性数据(如获奖等级)的形式,甚至仅表现为大段的文字描述。将其录入知识产权评估数据库前的数据清洗与标准化过程,便尤为重要,同时也困难重重。另一方面,不同影响因子对知识产权价值的影响程度与方式,亦是多样的,未必是单一的线性关系。在对可比案例影响因子进行修正时,如何从线性、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多种可供选择的模型中,选择最为恰当的修正模式,仍有待实证研究的支持。

(四)数字技术在指标确定和参数选取中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由于在评估实务中的使用频率不高,市场法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业务的运用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不能充分享受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带来的便利。相关的评估数据库,以及与之相匹配的代码软件等产品的缺失,恰恰最为直观地证明了该问题的存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与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日渐成熟,知识产权交易案例的数量在未来很可能呈现指数爆炸型的增长趋势,这恰恰是数字技术最能发挥其优势的情形。频繁的知识产权交易的发生,意味着大量优质可比参照案例信息的涌入。如何从海量数据中,迅速且低成本地找到与评估对象具有较高可比性的案例,是拓展市场法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领域应用的过程中必然需要面对的难题。而数字技术与评估学科的结合,正是打破僵局的关键。

大数据背景下运用市场法评估知识产权价值的设想

笔者认为,未来在深化有关市场法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应用领域的研究时,有如下几个方面研究设想,可供深入挖掘。

(一)结合数字技术建立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参数数据库

市场法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中运用领域的拓展,离不开高覆盖率的评估参数数据库的支持。该数据库很难由单一评估机构自主形成,而是需要依靠多家评估机构,结合前沿数字技术,通力合作形成。在构建该数据库时,可以考虑在已有数据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Python等技术方法,批量获取上市公司等主体公开披露的相关数据,对已有数据库的信息加以补充完善。

(二)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市场法可比指标体系

知识产权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著作权、专利、商标权等多个子类型。对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而言,能对其价值产生影响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所能产生的相对影响程度又是多样的。例如,引用与被引用情况、同族专利数量、获奖情况等,是反映专利价值的重要指标,但却对商标权的价值没有太大影响;反之,知名度、信誉度等能够对商标权价值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并不适用于被纳入专利价值评估的可比指标体系。这就意味着,需要对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甚至同一类型不同行业的知识产权,分别构建与之对应的市场法可比指标体系(筛选可比指标,衡量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权重赋值),方可得出更为恰当的评估模型,并据此指导评估实践。

(三)促进数字技术与知识产权评估的充分融合

数字时代背景正是评估学科推动自身发展不可多得的良机。一方面,应当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处理大数据的优越性。例如,在构建可比指标体系时,可以尝试运用模糊聚类分析、神经网络等技术,从指标构成与权重赋予两个方面,实现指标体系的优化,促进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方法的完善。另一方面,需要注重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比对分析。例如在分析评估对象与可比案例的差异时,可以使用自然语言分析、文本向量化等技术,快速高效地从大段描述性语言中提取关键信息用于评价分析。

结论

知识产权评估范文篇5

〔论文摘要〕在知识产权交易中确定知识产权的对价,以及在知识产权遭受侵害后核定损害赔偿额,常常需要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知识产权的价值由市场决定,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结论必须建立在相关市场情况的分析和预测基础上。目前,对知识产权价值进行评估基本沿用了有形资产评估方法即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但知识产权的价值依靠未来,与创造开发知识成果所付出的成本没有必然关系,而是取决于对其使用而产生的收益。因此,对知识产权进行评估应以采用收益法为主,在适当的条件下也可以采用市场法,而成本法不宜作为评估知识产权的方法。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已成为个人致富、企业生存发展、国家富强的重要凭借。由于其蕴涵着巨大的经济价值,知识产权转让、许可、出资等交易日益活跃,与此同时,侵害知识产权的情形也频繁出现。不论是交易中确定知识产权的对价,还是侵权后核定知识产权损害赔偿额,都要面临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如何衡量和确定相关知识产权的价值。知识产权价值量的确定常常依赖于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本文将对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之根据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是评估机构考虑相关因素并依据一定的计算方法对知识产权价值所作的评价、估计或预测。价值评估或评价与价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评价则是人们对客观价值的评定,是主体的一种观念活动。价值属于主客观相互作用的范围,是评价的对象;而评价是观念范畴,是主观观念对客体价值的评估。价值决定评价,评价反映价值。

(一)知识产权的价值由市场决定

为了鼓励知识成果的创造,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法律赋予创造者一定期限之内独占地利用其知识成果获取收益的权利。知识产权由此成为专属于权利人的财产,因具有效用与稀缺性而有经济价值。价值不能离开交换,是交换把效用变成了价值。离开了交换,任何价值的存在都是人们头脑中想像的产物,真实的价值必须是交换的结果,是市场的产物。市场是具体的,由时间和地域对其进行规定。不同的市场因环境条件各不相同,而有不同的需求与供给。相应地,价值是某一时空条件下某一具体市场的产物,不存在脱离具体市场而独立存在的价值。(1)不同的市场,由于经济状况、文化背景、科技发展水平甚至市场主体的兴趣爱好等因素不同,而反映出不同的对知识产权的市场需求。知识产权的价值因之而不同。

有人采用比喻的说法描绘知识产权价值变化不定的特点。“价值这个词不是一块透明的、不变化的水晶,它是活动着的思想的外壳,可以随着使用它的环境和时间的变化而改变色彩和内容。”(2)即便在同一地域范围内,市场主体对知识成果的需求会因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知识产权的价值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日本学者屋太一曾举例说,去年某一种领带由于时髦卖两万日元,但今年由于它的图案已不再流行,只能削价处理,只卖四千日元。就是说,去年社会上承认这种领带具有一万六千日元的“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然而今年它却成为零。之所以能卖四千日元,仅仅是由于它还保留着领带的使用价值的缘故。(3)由人们的爱好和需要所决定的市场需求是不确定的或变化的。只要出现了更新、更先进和实用的知识,可以取代原有的知识,原有知识产权的价值量会急剧下降。这种现象可被称之为知识产权的无形磨损,其因自知识成果满足人需求的能力的降低乃至消失。知识产权的价值也可能随着其效用的提高而增长。例如,随着创作者名气的提升,其作品更容易被人们认知和欣赏,著作权的价值会增大。微软曾花费大约400万美元买下滚石乐队的歌曲‘Start?Me?Up’,用来广告促销其产品Windows’?95。滚石乐队能够获此重金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作为全球著名的乐队,其创作的作品因深受听众喜爱,而成为公认的高价值财产。有观点认为,滚石乐队在草创事业时,根本不可能以这等天价出售知识产权,也许他们一分钱都拿不到。但是当他们的曲目愈来愈多,并且渐渐走红之后,其知识产权的价值便提高了。所以,知识产权的价值视市场愿意支付的价格而定,换句话说,也就是取决于潜在买主对于知识产权的看法。(4)

知识产权是有期限的权利,期限届满,作品、技术进入公有领域,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财产,任何人均可任意获取和利用,此时的作品与技术尽管仍然可以发挥其作用,但它们已经不再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在知识产权保护期限之内,随着时间的经过,保护期限的邻近,由于可产生收益的期限缩短,获得收益的机会减少,知识产权的价值也相应减少。以专利为例,专利有时间性且其保护期不可续展,因此专利保护期比商标保护期对其价值的影响要重要得多。对于同一专利而言,其价值与其距离法定有效期届满日的期限成正比,即此期限越长则其价值越大。如果专利保护期只剩下两年,价值决不能高于、等于或接近受让方往后两年预计利润的总和。总之,知识产权的价值是动态的,随着时间的经过,根据未来收益的增减而不断变化。结果是,所表达的有关价值的观点只与给定的时刻或特定的日期相关(5)。

(二)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以市场为根据

知识产权的价值由市场决定,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以特定市场为依据,在综合考虑被评估知识产权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其创作者的声名和影响力、市场的认可和接受程度、可被利用的期限、有关的交易惯例等多种相关因素的基础上进行预测。英国音乐业经济专家格瑞特·豪维尔斯曾撰文《录制音乐系列权利的估价及结算法》,对录制音乐版权系列权利的价值评估及结算方法进行探讨。他指出,音乐系列权利评估实际上就是对未来收益的预测。这种预测既要看与唱片公司签约的艺术家能否按照合同的要求,创作出更多更畅销的作品,也要看所生产的唱片能否适合消费者的口味,上市以后很快走红。对于一个评估师来说,要想预测准确,就必须了解并掌握一些艺术家的情况及市场行情。(6)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较之有形资产评估而言相对复杂,因为知识资产种类繁多、千差万别,可比性差,并且其受客观环境影响较大,其效用发挥的期限、无形损耗及风险方面不确定因素较多。评估毕竟只是评估机构考虑相关因素并依据一定的计算方法对知识产权价值所作的预测,由于不可能充分、准确地考虑一切未来将出现并起作用的实际因素,估价并不一定等于价值。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实例,如某项知识产权估价为10万元,却有可能被人以100万元的价格买走,并通过利用产生高于100万元的收益。“估价”与“评价”本身说明了它们本身不是真正的价值(交换价值),是用“估”或“评”的办法以求得与真正的客观价值相符合或相近似的主观价值;人们尽可以对周围的一切进行估价,但这都不算数,最后都要拿到市场上去检验。(7)也就是说,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或定价只能是一种预测性的评价,评估者的结论必须是建立在相关市场情况的分析和预测基础上,是对市场价值的估计和判断,而最终由市场决定和反映出的价值才应当是真正的知识产权的价值,也是对评估值的一个检验。

二、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与适用

目前,对知识产权价值进行评估基本上沿用了有形资产评估方法,即市场法、成本法、收益法。专门适用于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理论和方法还没有确立。采用有形资产评估的方法,使对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得以开始进行。但关键的问题应当不是评估可以进行,而是是否采用了正确的方法,从而使评估结论能够与真实的价值符合或接近,从而实现评估的目的。如果评估机构忽视知识产权不同于有形财产的特点,不加分析地照搬有形资产评估方法,有可能使评估结果远远偏离有关知识产权的实际价值或市场价格,根本起不到评估的作用,使评估结果的应用受到局限。下文将分析有形资产评估方法是否适用于知识产权价值评估。

(一)收益法

收益法(又称收益现值法、利润预测法)评估基于这样一个原理:一项财产的价值等于它在未来带给其所有者的经济利益的现值。该方法从产生收益的能力的角度来看待一项资产,因此,它只适用于直接产生收益的经营性资产,该类资产通过生产经营带来收益,同时通过生产经营的进行,其在若干个会计期间内会连续不断地创造出收益。非经营性资产由于使用用途的特性,其价值会随着使用而渐渐地消耗掉,不能像经营性资产一样,给使用者带来未来收益,一般不采用收益法来评估。(8)中外经济学者普遍认为:“无形资产是不具有物质实体的经济资源,其价值由所有权形成的权益和未来收益所决定。”(9)知识产权属于生产要素或称经营性资产,其价值是通过对知识成果的利用而产生或预期产生的收益,因此,对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最为适当的方法应为收益法。国外学者Reilly和Dandekar曾对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各类无形资产评估的适用方法作过较详细的分类,其研究成果显示,已批准的专利、商标与商誉、版权(计算机软件除外)的评估主要都是采用收益法。(10)

(二)市场价值法

市场价值法(又称市场价格比较法或销售比较法)是最直接、最简便的一种资产评估方法,也是国际上特别在有形资产评估中首选的方法。它以现行价格作为价格标准,通过市场调查,选择几个与被评估资产相同或相似的已交易同类资产作为参照物,将被评估资产与它们进行差异比较,并且在必要时进行适当的价格调整。市场法只有存在与被评估资产相类似的资产交易市场时才适用。这种方法建立的基本依据是:一个精明的投资者或买主,不会用高于市场上可以买到相同或相似资产的价格去购买一项资产。这是评估中替代原则的具体应用。应用的前提是有一个充分活跃的公平资产交易市场,参照物的各项资料是可以收集到的。(11)现行市价法主要分为直接法和类比法。直接法是指在公开市场上可以找到与被评估资产完全相同的已成交资产,可以其交易价格作为被评估资产的现行市场价格。类比法是指在公开市场上可以找到与被评估资产相类似资产的交易实例,以其成交价格作必要的差异调整,确定被评估资产的现行市场价格。

由于知识成果具有新颖性、创造性,一般不会出现完全相同的知识成果。直接法难以运用于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但并不排除可以找到各方面条件相似的可以进行比较的知识产权,例如一部作品的作者已有若干作品推向市场,待评估作品版权与已上市作品版权在交易条件方面有可比较之处,那么也可以用类比法对该作品版权价值作出评估。确定适当的参照对象就成为采用类比法评估的最关键环节。同时,也需要针对被评估知识产权的特点,对于相类似资产的成交价格作必要的调整。调整需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时间因素,即参照物的交易时间与评估基准日的时间差异对价格的影响;地域因素,相比较的知识产权所在地区或地段不同对交易价格的影响;作用因素,即知识产权在生产经营中发挥作用的大小等等。选择了不适当的参照对象,没有根据被评估知识产权的特点考虑相关因素进行调整,都可能导致应用市场法评估知识产权价值发生错误,大大偏离知识产权的实际交易价值。在知识产权贸易市场相对发展和成熟的地区和行业,会形成一些知识产权交易的标准费率或业界标准。一些行业中存在使用费的习惯性标准,这些习惯性标准常常用作私人交易的谈判起点(有时是终点)。当然,标准因商业背景或市场而异。比如在美国,小说和商业性图书的作者可得零售价格的10%或15%,更为专业、读者群更小的书籍的作者,可获取15%-20%的使用费。因此,在条件适当的情况下,采用市场法确定知识产权的价值也是一种较可行的方法。(三)成本法

成本法,又称重置成本法,是以重新建造或购置与被评估资产具有相同用途和功效的资产现时需要的成本作为计价标准。成本法依评估依据不同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复原重置成本法,又称历史成本法,以被评估的资产历史的、实际的开发条件作为依据,再以现行市价进行折算,求得评估值;另一种是更新重置成本法,以新的开发条件为依据,假设重新开发或购买同一资产,以现行市场计算,求得评估值。一般都选择更新重置成本法进行评估。简而言之,重置成本就是为创造财产而实际发生的费用的总和(研发成本、开发成本和法律成本)。(12)成本法最主要用于评估作为企业组成部分的不产生收益的那些机器设备和不动产。(13)由于重置成本估价模型是建立在有准确的历史数据可查的基础之上,所以这种方法颇受会计师和其他类似行业人士的青睐。

有观点认为,可以采用成本法评估知识产权的价值。本文则以为,由于知识产权价值的特殊性,应用成本法评估其价值存在很大障碍。知识成果的创造投入往往是高风险、高回报的。利用知识产权产生的收益可能会远远大于或小于曾经付出的成本,使成本与最终实现的价值之间的关系显得极其疏远,导致在估算价值时,不必或不能考虑成本的因素。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政府在1950年代曾花费数百万美元研发核能飞机引擎,引擎经过了测试并制造了样机。飞机被设计出来,同时开发费用飙升。然而,不幸的是,核能飞机引擎从未能产生使飞机飞行所需的推动力。可以说,该核能飞机引擎技术的价值可以被认为是低的,或者说是零。(14)然而,研发费用却是高昂的,如果依据研发费用确定该技术的价值显然毫无意义。对技术商品而言,其生产过程是高度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不像一般商品的生产往往具有共同遵循的规律和特点,进行模式化劳动。技术商品的生产极可能走弯路,导致研制失败或达不到预期目的,从而使投入的成本付之东流。其次,就专利而言,由于专利只授予首先申请发明的人,如果被人捷足先登,即使耗费很大也是前功尽弃。或即便取得专利,很快又有人开发出更先进的取代技术,也收不到预期效益。(15)在这些情形下,以高昂的成本确定知识产权的价值是不可行的。而对于一项来自奇思妙想的技术发明,也可能并未耗费什么生产成本,却由于被人们广泛使用而产生巨额的利润,一些诸如电话、半导体等突破性技术创新,相比利用这些技术产生的收益,在技术研发阶段支出的成本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不能认为,知识产权的价值由成本决定。

对于商标而言,要想找到商标的重置成本是困难的。许多现有著述及评估公司,一般把商标标识的设计费、为选定商标而向销售商、专业律师、相关消费者进行咨询的费用、注册申请从始至终的费用、广告费及其他促销费等计入成本,并以此作为主要依据来计算商标的价值。尽管这种计算方法因有据可查而相对较容易操作,但却不能正确反映商标的价值。实际上,不会有人认为某驰名商标的注册申请费之类的费用决定该商标的价值。而濒临倒闭的破产企业,在资产清算时,如果使用该商标的商品已经没有销路,则即使该企业曾花费上千万元的广告费,其商标的价值也很难依此成本去计算了。(16)有观点认为,重置成本法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商业秘密的估价。因为通过反向工程和独立性研究可以合法地获得商业秘密的内容,从这个角度讲,商业秘密的价值不应该超过在自己的试验室中通过反向工程或独立研究来获取商业秘密所付出的成本。这样一来,重置成本就有效地规定了商业秘密所具有的价值(独立开发和反向工程的成本)的上限。(17)该观点值得商榷,因为商业秘密的开发成本与产生的收益往往存在巨大的差距。当侵权行为使商业秘密成为公知信息的情况下,原告因侵权而丧失的并非曾付出的成本,而是将来的收益,以开发成本确定对原告的赔偿额将产生极不公平的后果。

总之,知识产权的价值依靠未来,与创造开发知识成果所付出的成本没有必然关系,而是取决于对其使用而产生的收益。因此,本文认为,对知识产权进行评估应以采用收益法为主,在适当的条件下,也可以采用市场法,而成本法不宜作为评估知识产权的方法。

注释:

〔1〕〔7〕郑克中.客观效用价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143,142.

〔2〕〔5〕Gordon?V.Smith?Russell?L.Parr?Valuation?of?Intellectual?Property?and?Intangible?Assets?published?by?John?Wiley?&?Sons?p124.

〔3〕〔日〕屋太一,著.金泰相,译.知识价值革命〔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6.56.

〔4〕〔美〕莱斯莉·艾伦·哈里斯,著.常晓波,译.数字化资产——21世纪的货币〔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66.

〔6〕〔16〕郑成思.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中的法律问题〔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34,104.

〔8〕〔10〕〔13〕叶京生.国际知识产权法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570,570,570.

〔9〕王志平.无形资产的概念与定义初探〔J〕.生产力研究,1997,(5).

〔11〕胡佐超.专利管理〔M〕.上海: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218.

〔12〕〔17〕〔美〕亚历山大.I.波尔托拉克、保罗.J.勒纳,著.于东智、谷立日,译.知识产权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4,64.

知识产权评估范文篇6

[关键词]防范;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

1国内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现状

我国中小型企业自身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一些科技型的中小型企业还具备自身的创新创造活力,对拉动我国经济活跃度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中小型企业受自身企业规模的影响,其实际的资产规模较小,拥有的资产多数为无形知识产权,实际利用程度不大。对于我国传统的不动产贷款而言,中小型企业的贷款金额较少,限制了该类企业的发展。因此,国内积极开展企业或者个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工作,为促进中小型企业稳定发展制定一系列的政府支持政策,联合商业银行,给予中小型企业充分的便利。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作的不断开展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作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2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作中存在的风险

2.1法律法规存在漏洞。法律法规并没有准确针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条例是其漏洞。我国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并不完善。《专利权质押合同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中虽然规范了知识产权质押的相关行为,但是其法律还并不完善,不能够合理知道知识产权质押工作稳定开展。例如,在知识产权的使用权上是否能够转让知识产权的使用,法律法规的条例中并没有对应的说明,对于企业专利或者个人专利的使用质押登记较模糊,对商标和著作的使用法律也没有准确的定义。因此,实际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作中面临多方面的问题,且问题多数较复杂。当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并不是成熟的信贷品种,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还存在一些严重的风险。[1]2.2对知识产权实际价值评估上的风险。对知识产权实际价值的评估决定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最终能够获取的金额,因此对知识产权价值的评估属于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当中的重要内容,需要以高度的专业化开展评估工作。但是问题是国内还没有统一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系统。国家对无形的知识产权资产价值设置了整体的标准,但是这种总体性的标准并不具有实际的操作意义,不能指导评估工作科学开展,也没有对不停的知识产权其财产价值进行准确评估。此外,在知识产权的评估工作当中,对一些产权和贷款的细节问题的处理方式各异,没有精细的标准给予支持,导致最终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评估出现较大的差异,影响评估的准确性,同时不合理的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也可能造成银行自身的大量资金损失或者不能够满足企业或个人的需求,降低企业的积极性。2.3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经验不足。银行本身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经验不足主要受传统的信贷制定影响。在传统的银行贷款工作当中,借款方需要将提供第三方担保或者以自身的有形资产,例如不动产等进行担保,在质押贷款出现问题时可以以不动产或第三方确保贷款金额的如期缴纳,减少银行承担的风险。对于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而言,其只是对无形的资产进行抵押,以未来预见性资金作为担保,各种风险因素较大,且一旦质押品本身出现贬值或者企业自身违约,将会对银行造成不同程度的风险威胁。对银行方面而言,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属于新型的信贷方式,实际工作中缺乏对知识产权质押的科学评估和管理,银行的工作人员没有专业化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也没有相应的经验给予学习,导致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之前的审查工作和准备金等防范措施效果不大,没有积极的风险防范措施给予支持。知识产权质押一旦出现违约或编制风险,则会给商业银行造成严重的打击。[2]2.4质押物的处置风险。处置知识产权质押物存在的风险主要还是体现在处置难度大,主要是因为想要实现质权非常难,而对于那些传统的不动产抵押贷款中,一旦贷款事宜出现变动,银行对不动产行使使用权,可以弥补银行受到的损失。知识产权的质押物想要变现具有一定的难度,并且进行处置也是非常困难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其处置。国内的知识产权转让市场还没有打开,整个相关市场范围较小,一些评估和转让的程序较复杂,商业银行本身在这方面就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财务成本和人力成本,但是实际的处置效果并不理想。国内金融诉讼事宜具有审判难、执行落实缓慢的特点,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而言,其融资抵押品的权益涉及多方面内容,各种权益关系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受知识产权市场狭义的影响,执行时间延缓将造成质押的知识产权品价值进一步贬低,最终使商业银行需要面临较大的风险,为了减少风险概率,就不愿意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

3应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措施

3.1完善现代化担保物权法律法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想要实现合理开展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参考依据,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发展,需要对一些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相关内容的法律支持以文件的形式显示在法律当中,通过对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的不断修订完善,可以建立现代化的担保物权法律制度,对各类担保物权事宜明确规定。对知识产区那的抵押、担保、质押等工作在法律法规的完善工作上细化规范,在细节以明确制度为中小型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提供法律支持,规避由于法律法规不完善造成的风险发生。3.2强化对中小型企业前期风险控制。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当中,中小型企业前期风险发生概率较高,且风险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必须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的前期风险控制。由商业银行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中小型企业的各方面信息进行统计,对企业经营状况、行业资质、知识产权细则和价值等明确规定,并通过对中小型企业的各方面信息评估,对企业信誉度进行判断。在企业续存延误上要求企业的质押专利必须具有一定的年限,达到一定年限后开展对应工作。例如,对商标的抵押贷款上,要求质押商标权是正规商标,在过埃及商标管理部门有正式注册的,商业银行才能给予放贷。商业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之前对企业进行详细审查,确保企业经营的稳定性才能够给予知识产权的质押贷款。3.3利用中介提高信誉度。利用外部中介提高信誉度是规避信誉度较低引起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的重要措施。可以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作中引入知识产权资产评估部门,由专业的资产评估机构对知识产权的价值合理评估,对质押知识产权在放贷之前合理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科学放贷。政府部门可以为银行准备一定的资金确保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合理开展,将律师和贷款人结合起来,以律师事务所对质押知识产区那的法律拳术和贷款人的信贷记录进行调查,以具有专业性资质的担保机构给予该无形的知识产权贷款给予担保,减少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3.4完善对知识产权的评估。对知识产权的评估决定了商业银行最终需要放出的贷款金额,合理的知识产权评估能够避免银行在放贷上出现大量经济损失,同时也满足中小型企业对于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需求。首先,对于知识产权评估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流程,对硬性的工作流程进行规范,增强知识产权评估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其次,不能仅针对专利、商标进行价值评估,要扩大知识产权的评估范围,考虑到专利市场可行性和商标价值的变化,做好对一切知识产权的评估准备工作。最后,要确定评估结果数据和质押金额之间的联系,商业银行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评估体系。商业银行可以组建知识产权的专家性评估体系,由金融机构、资产评估机构等专业人员组成高素质的专业评估队伍,在行业内为多家商业银行提供知识产权的评估帮助,以专业性资源共享的方式降低商业银行在知识产权评估队伍设置上的人力成本消耗。此外,银行要建立科学的知识产权评估管理责任制度,将具体的工作责任到人,规范化知识产权的评估管理流程,避免由于评估人员或者评估流程的不恰当导致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产生。3.5将知识产权和抵押物联系起来。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当中风险的发生大部分是由于知识产权属于无形资产,其自身价值浮动变化较大,导致商业银行面对较大的风险。因此可以将知识产权和其他的抵押物联系起来,采用知识产权和抵押物共同担保的方式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将知识产权质押和固定资产联系后共同抵押,其中知识产权的抵押应控制在40%以下,以贷款部分担保形式存在。将知识产权和固定资产抵押物组合起来能够降低商业银行所承担风险,在企业还款异常后银行可以通过固定抵押资产降低自身的损失,以企业的固定资产作为抵押,强化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企业的约束,确保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稳定性。3.6完善知识产权变现制度。完善知识产权的变现制度对商业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工作开展有一定促进作用。知识产权质押本身面临着知识产权价值浮动的风险。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风险防范体系,将知识产权以合理的评估后变现,进而控制知识产权价值浮动的风险。将知识产权变现处理,要将政府、担保机构、评估机构等联系起来,各工作部门加强联系,建立多元化的风险分担机制。从中小型企业方面而言,在贷款之后,企业需要配合银行的监督管理,完善监督管理机制。若中小型企业未及时还款,则由各方面的风险承担单位对质押物进行合理操作,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风险降到最低。其中,知识产权交易方、知识产权评估方、担保方都承担有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风险,其享有对知识产权质押物的一定处理权限。

4结论

综上所述,金融视角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风险是多方面的,其对商业银行的稳定运行造成严峻挑战,只有合理的分析当下金融视角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风险,由风险防出发,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才能够确保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稳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是当今金融时代背景下的一种新型质押贷款业务,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风险预防水平,既保证自身发展的稳定,同时也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顺利开展,活跃融资市场。

参考文献:

[1]尹亭,王学武.全球科创中心建设视角下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院一个类政策传导工具的解释框架[J].现代管理科学,2016(11):57-59.

知识产权评估范文篇7

[关键词]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知识产权;投资

对以知识产权投资的规定最早见于我国的《三资企业法》,外商依法可以知识产权投资,尤其是在我国大力提高外资利用率的今天,提高生产的科技含量,允许外商利用知识产权进行投资,以技术折价入股的方式能使合营双方有更紧密的联系,它可以积极地配合减少国际技术转让中的风险,更加关注技术的使用和企业的发展,实现最大化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外商以知识产权投资在现实中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分析解决,笔者选择较为典型的中外合资企业进行分析研究。

一、外商以知识产权出资的条件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合营者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工业产权、专有技术、场地使用权等作价出资。”明确合营双方只可以工业产权和专有技术等作价出资,明确地将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排除在外。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新《公司法》)第二十七条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出资。”将出资的范围从工业产权扩大到著作权。从理论上讲,著作权的财产性权利具有可估价的财产价值,也完全可以依法转让,尤其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财产,允许以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出资,是适应时代要求,推动科技进步,加速科技生产力转化要求的。根据新《公司法》第二百一十八条“外商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适用本法”,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的合营企业的外商投资者也可以著作权进行投资。

其次,出资知识产权的合法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以下简称《合营企业法》)第五条第二款和《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对外商以知识产权出资规定了一些限制条件,而我国新旧公司法均未对以知识产权出资提出上述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对外商以知识产权出资实行了“次国民待遇”。综观当代国际投资法律规范,国民待遇原则虽尚未成为一项普遍原则,但仍是对各国国内法律制度最具直接影响的原则。我们需要取消对外商投资知识产权的“次国民待遇”,同时取消在税收上给予合营企业的税收优惠,不分主体是内国人或外国人,取消以知识产权进行投资的门槛,对以知识产权投资利于生产提高和环境保护的企业给予各方面的优惠和奖励,从宏观上加以指导。另外,出资知识产权瑕疵的责任分担有待明确。目前,我国法律对权利的使用范围、后续改进成果分享、成果的出资者是否应该保证该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以及承担担保责任的时间、地域等无明确的规定。责任的分担应本着诚实信用、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原则,根据阶段不同和各方当事人的过错来分担。在出资人股时,在要求出资者提供权利担保的同时,还要让其适当提供技术担保及相关权利担保。人股后,权利担保主要由成果出资者承担,技术担保原则由新成立的公司承担,除非技术成果出资者有明显过错。

最后,外商以知识产权投资的是知识产权的所有权、专有权还是使用权?按照新《公司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应当依法办理其财产权的转移手续。”这里的“财产权”指的是所有权、专有权还是使用权,《合营企业法》及《实施条例》对此也没有规定。“知识产权的专有权”与一般物的所有权是不同的,“专有权”更能体现其独特性,知识产权出资实质上以其一定期限的使用费出资,转移的应是获利能力及相应的权利,而不是必须让公司像拥有物质资本那样来掌握和形成公司的独占财产权。出资方转移的和公司获得的是一定期限的使用费,其出资具有重复性。所以,知识产权出资并不一定以成果专有权人股,很多是知识产权的使用权,而且我国《公司法》已经明确可以出资土地使用权,所以以知识产权的使用权出资应该是可行的。但很多人认为使用权出资与《公司法》所要求的公司拥有“独立的财产”不一致,这需要法律规范进一步明确,消除争议和疑惑。

二、外商出资的知识产权作价问题

首先,作价的方式是评估作价还是协商作价。我国新《公司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对作为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应当评估作价,核实财产,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价”。第二十九条规定:“股东缴纳出资后,必须经依法设立的验资机构验资并出具证明。”而《合营企业法》第二十二条规定非货币财产出资的,“其作价由合营各方依据公平合理的原则协商确定,或者聘请合营各方同意第三者评定”。这种冲突需要法律的明确,由于知识产权的评估作价较为专业,所以笔者认为还是由专业的评估机构作价较为准确。另外,从国民待遇的角度,也应该选择评估作价的方式。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对知识产权的客观、准确评估作出可行的、权威的规定。其次,评估作价的方法问题。知识产权的作价有较大的弹性。一方面,由于知识产权本身的原因,知识产权的价值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经常没有同类参照物比照;它又具有时效性、相对性,会因时间的变化和竞争对手水平的提高,其价值不断增减。而且不同知识产权本身的特点也要考虑,这些都要求知识产权评估方法应该具有适当性。另一方面,目前资产评估管理存在政出多门、法度不一的问题。一些行业在部门利益的驱动下,片面强调行业特殊性,通过制定部门规章另搞一套评估管理办法,扰乱了资产评估管理秩序。并且目前评估业竞争激烈,利益驱动对评估的影响不容忽视,评估机构按比例从知识产权作价中提取中介费,这样为某些出资人与评估机构串通作弊留下了可乘之机。因此,需要加强评估的公正性。笔者认为,资产评估机构对资产评估报告承担连带责任,即当评估机构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含有虚假成分,并导致出资人、公司利益受损时,评估机构应作为第二位顺序的责任承担者,向受损的相对人承担连带责任。另外,同一知识产权,不同的评估机构可能会作出悬殊很大的评估结果。为了尽量减少评估结果的悬殊,应当对作价方法提出明确、公示等原则性要求。作价方法的明确和公示在法律上的意义在于,它可以防止出资者或者出资者之间的恣意评价,表明所适用的是适当正确的评价额计算手段。

最后,评估作价的误差补救。因为入股知识产权价值的不易确定性、收益的不易预计性等,所以公司章程所载的出资技术评估价额往往与该技术的实际价额有误差,此评估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从公司稳定性出发,为了减少交易成本,价额误差不显著的,就可以避免调整。新《公司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出资的非货币财产的实际价额显著低于”。何谓“显著”,我国公司法只强调了“显著低于”,要是“显著高于”该如何?在西方资产评估较为发达的国家,成交价格一般在评估价格10%左右上下波动即视为评估价格是准确可信的。作为参考,根据实践及惯例,评估价格与实际价额误差在实际价额的10%以内均属正常,即该误差不具有显著性,无需调整;否则,需要调整。对于“显著高于”,笔者认为,应该由公司按照技术的实际价值及时地向公司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公司资产是公司经营的基础,也是公司责任能力的重要标志,真实登记公司资产既有利于公司经营,也有利于债权人利益保护。另外,由于知识产权的时间性,知识产权的价值变化很大,应建立知识产权出资的年度重新评估制度,以调整知识产权的资本数额,在遇到知识产权价值发生重大变动的情况下应设立重大事项评估制度,在此基础上赋予其他股东重新评估调整股权结构的请求权,以便适时进行利益调整。这样既能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又能避免对公司其他股东利益的侵害。三、外商知识产权投资比例问题和对企业风险责任问题

我国旧《公司法》曾有关于知识产权投资比例的限制,《合营企业法》对此没有规定,一般认为应该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对于知识产权出资比例的限制,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建议,主要的考虑因素有两个:一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货币资本与非货币资本的相对稀缺性已发生变化,货币资本的稀缺性降低,而知识产权等非货币资本的稀缺性却相对提高了,知识产权资本逐渐发挥支配作用,尤其是高新技术对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存亡,需要加大甚至取消其出资比例的限制;二是知识产权投资具有较大的风险性,无形资产在注册资本中所占比例过大,会增加投资的风险,进而影响到货币、实物出资方的利益和债权人的利益。新《公司法》妥善解决了这两方面的矛盾,一方面取消了知识产权的出资比例限制,另一方面第二十七条规定“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三十”,保证了必要的安全性。因此,合营企业的外商投资知识产权不再有比例的限制。那么外商对企业经营失败的风险如何承担?外商以知识产权出资后,知识产权投资的风险转移到合营企业,实质上是有形财产出资的中方承担。因为企业一旦经营失败,外方的知识产权没有受到损失至多是得不到预期的回报,而对于中方经受失败则意味着不仅得不到预期的投资回报,甚至连本都可能收不回来。现实中的确存在一些外方责任心不强、抢了便宜就“上岸’的情况。因此有中方投资者要求外方以知识产权出资的同时,也必须投入一定的资金,但这极易影响合作。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作出合理规定。

四、对外商以知识产权出资的鼓励和监管问题

首先,外商以知识产权出资的合营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具有很大的市场风险。在我国打着知识产权的名义滥设公司的情形并不少见,尤其是合营企业仅设立董事会,缺少股东会和监事会的必要监督,从某种程度上讲,风险更大。如何维护市场稳定并健康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难题。加强对知识产权出资的审查监督已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审查不严极易导致公司作弊的严重后果。而我国目前对公司监管的重点体现在对国有资产的监管上,对合营企业监督很少。笔者认为,应设立专门的出资审查机构,加强国家对知识产权等非货币出资的介入,不再区分国有资产和非国有资产,一律严格审查。可以考虑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行使对知识产权出资进行审查的职权,如有估价不当,审查机构可以责令评估机构重新评估,并对原作价进行变更。这样就建立起了类似国外的双重审查制度,既体现了公司内部的审查,又表现出国家机关的介入,充分保护大众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

知识产权评估范文篇8

[关键词]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知识产权;投资

对以知识产权投资的规定最早见于我国的《三资企业法》,外商依法可以知识产权投资,尤其是在我国大力提高外资利用率的今天,提高生产的科技含量,允许外商利用知识产权进行投资,以技术折价入股的方式能使合营双方有更紧密的联系,它可以积极地配合减少国际技术转让中的风险,更加关注技术的使用和企业的发展,实现最大化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外商以知识产权投资在现实中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分析解决,笔者选择较为典型的中外合资企业进行分析研究。

一、外商以知识产权出资的条件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合营者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工业产权、专有技术、场地使用权等作价出资。”明确合营双方只可以工业产权和专有技术等作价出资,明确地将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排除在外。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新《公司法》)第二十七条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出资。”将出资的范围从工业产权扩大到著作权。从理论上讲,著作权的财产性权利具有可估价的财产价值,也完全可以依法转让,尤其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财产,允许以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出资,是适应时代要求,推动科技进步,加速科技生产力转化要求的。根据新《公司法》第二百一十八条“外商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适用本法”,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的合营企业的外商投资者也可以著作权进行投资。

其次,出资知识产权的合法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以下简称《合营企业法》)第五条第二款和《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对外商以知识产权出资规定了一些限制条件,而我国新旧公司法均未对以知识产权出资提出上述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对外商以知识产权出资实行了“次国民待遇”。综观当代国际投资法律规范,国民待遇原则虽尚未成为一项普遍原则,但仍是对各国国内法律制度最具直接影响的原则。我们需要取消对外商投资知识产权的“次国民待遇”,同时取消在税收上给予合营企业的税收优惠,不分主体是内国人或外国人,取消以知识产权进行投资的门槛,对以知识产权投资利于生产提高和环境保护的企业给予各方面的优惠和奖励,从宏观上加以指导。另外,出资知识产权瑕疵的责任分担有待明确。目前,我国法律对权利的使用范围、后续改进成果分享、成果的出资者是否应该保证该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以及承担担保责任的时间、地域等无明确的规定。责任的分担应本着诚实信用、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原则,根据阶段不同和各方当事人的过错来分担。在出资人股时,在要求出资者提供权利担保的同时,还要让其适当提供技术担保及相关权利担保。人股后,权利担保主要由成果出资者承担,技术担保原则由新成立的公司承担,除非技术成果出资者有明显过错。

最后,外商以知识产权投资的是知识产权的所有权、专有权还是使用权?按照新《公司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应当依法办理其财产权的转移手续。”这里的“财产权”指的是所有权、专有权还是使用权,《合营企业法》及《实施条例》对此也没有规定。“知识产权的专有权”与一般物的所有权是不同的,“专有权”更能体现其独特性,知识产权出资实质上以其一定期限的使用费出资,转移的应是获利能力及相应的权利,而不是必须让公司像拥有物质资本那样来掌握和形成公司的独占财产权。出资方转移的和公司获得的是一定期限的使用费,其出资具有重复性。所以,知识产权出资并不一定以成果专有权人股,很多是知识产权的使用权,而且我国《公司法》已经明确可以出资土地使用权,所以以知识产权的使用权出资应该是可行的。但很多人认为使用权出资与《公司法》所要求的公司拥有“独立的财产”不一致,这需要法律规范进一步明确,消除争议和疑惑。

二、外商出资的知识产权作价问题

首先,作价的方式是评估作价还是协商作价。我国新《公司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对作为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应当评估作价,核实财产,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价”。第二十九条规定:“股东缴纳出资后,必须经依法设立的验资机构验资并出具证明。”而《合营企业法》第二十二条规定非货币财产出资的,“其作价由合营各方依据公平合理的原则协商确定,或者聘请合营各方同意第三者评定”。这种冲突需要法律的明确,由于知识产权的评估作价较为专业,所以笔者认为还是由专业的评估机构作价较为准确。另外,从国民待遇的角度,也应该选择评估作价的方式。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对知识产权的客观、准确评估作出可行的、权威的规定。其次,评估作价的方法问题。知识产权的作价有较大的弹性。一方面,由于知识产权本身的原因,知识产权的价值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经常没有同类参照物比照;它又具有时效性、相对性,会因时间的变化和竞争对手水平的提高,其价值不断增减。而且不同知识产权本身的特点也要考虑,这些都要求知识产权评估方法应该具有适当性。另一方面,目前资产评估管理存在政出多门、法度不一的问题。一些行业在部门利益的驱动下,片面强调行业特殊性,通过制定部门规章另搞一套评估管理办法,扰乱了资产评估管理秩序。并且目前评估业竞争激烈,利益驱动对评估的影响不容忽视,评估机构按比例从知识产权作价中提取中介费,这样为某些出资人与评估机构串通作弊留下了可乘之机。因此,需要加强评估的公正性。笔者认为,资产评估机构对资产评估报告承担连带责任,即当评估机构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含有虚假成分,并导致出资人、公司利益受损时,评估机构应作为第二位顺序的责任承担者,向受损的相对人承担连带责任。另外,同一知识产权,不同的评估机构可能会作出悬殊很大的评估结果。为了尽量减少评估结果的悬殊,应当对作价方法提出明确、公示等原则性要求。作价方法的明确和公示在法律上的意义在于,它可以防止出资者或者出资者之间的恣意评价,表明所适用的是适当正确的评价额计算手段。

最后,评估作价的误差补救。因为入股知识产权价值的不易确定性、收益的不易预计性等,所以公司章程所载的出资技术评估价额往往与该技术的实际价额有误差,此评估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从公司稳定性出发,为了减少交易成本,价额误差不显著的,就可以避免调整。新《公司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出资的非货币财产的实际价额显著低于”。何谓“显著”,我国公司法只强调了“显著低于”,要是“显著高于”该如何?在西方资产评估较为发达的国家,成交价格一般在评估价格10%左右上下波动即视为评估价格是准确可信的。作为参考,根据实践及惯例,评估价格与实际价额误差在实际价额的10%以内均属正常,即该误差不具有显著性,无需调整;否则,需要调整。对于“显著高于”,笔者认为,应该由公司按照技术的实际价值及时地向公司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公司资产是公司经营的基础,也是公司责任能力的重要标志,真实登记公司资产既有利于公司经营,也有利于债权人利益保护。另外,由于知识产权的时间性,知识产权的价值变化很大,应建立知识产权出资的年度重新评估制度,以调整知识产权的资本数额,在遇到知识产权价值发生重大变动的情况下应设立重大事项评估制度,在此基础上赋予其他股东重新评估调整股权结构的请求权,以便适时进行利益调整。这样既能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又能避免对公司其他股东利益的侵害。

三、外商知识产权投资比例问题和对企业风险责任问题

我国旧《公司法》曾有关于知识产权投资比例的限制,《合营企业法》对此没有规定,一般认为应该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对于知识产权出资比例的限制,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建议,主要的考虑因素有两个:一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货币资本与非货币资本的相对稀缺性已发生变化,货币资本的稀缺性降低,而知识产权等非货币资本的稀缺性却相对提高了,知识产权资本逐渐发挥支配作用,尤其是高新技术对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存亡,需要加大甚至取消其出资比例的限制;二是知识产权投资具有较大的风险性,无形资产在注册资本中所占比例过大,会增加投资的风险,进而影响到货币、实物出资方的利益和债权人的利益。新《公司法》妥善解决了这两方面的矛盾,一方面取消了知识产权的出资比例限制,另一方面第二十七条规定“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三十”,保证了必要的安全性。因此,合营企业的外商投资知识产权不再有比例的限制。那么外商对企业经营失败的风险如何承担?外商以知识产权出资后,知识产权投资的风险转移到合营企业,实质上是有形财产出资的中方承担。因为企业一旦经营失败,外方的知识产权没有受到损失至多是得不到预期的回报,而对于中方经受失败则意味着不仅得不到预期的投资回报,甚至连本都可能收不回来。现实中的确存在一些外方责任心不强、抢了便宜就“上岸’的情况。因此有中方投资者要求外方以知识产权出资的同时,也必须投入一定的资金,但这极易影响合作。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作出合理规定。

四、对外商以知识产权出资的鼓励和监管问题

首先,外商以知识产权出资的合营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具有很大的市场风险。在我国打着知识产权的名义滥设公司的情形并不少见,尤其是合营企业仅设立董事会,缺少股东会和监事会的必要监督,从某种程度上讲,风险更大。如何维护市场稳定并健康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难题。加强对知识产权出资的审查监督已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审查不严极易导致公司作弊的严重后果。而我国目前对公司监管的重点体现在对国有资产的监管上,对合营企业监督很少。笔者认为,应设立专门的出资审查机构,加强国家对知识产权等非货币出资的介入,不再区分国有资产和非国有资产,一律严格审查。可以考虑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行使对知识产权出资进行审查的职权,如有估价不当,审查机构可以责令评估机构重新评估,并对原作价进行变更。这样就建立起了类似国外的双重审查制度,既体现了公司内部的审查,又表现出国家机关的介入,充分保护大众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

知识产权评估范文篇9

1.1国际发展现状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产权像劳动力、土地等一样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新兴资本形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已成为实现其价值增值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知识产权资产的全球贸易不断扩大,全球每年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商业价值估计为3000亿美元,全球500强公司的企业价值大约80%由无形资产组成,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量中均占有50%以上。知识产权不仅是商业价值的资产,也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有关专家认为,以知识产权作为金融担保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是确保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知识产权融资可以为经营竞争激烈的中小企业提供一个相对廉价方便的资金来源,并进一步鼓励其提高创新和创造能力。在企业的知识产权证口化过程中,专利、商标或版权作品作为担保物能够拓宽抵押物的品种和范围并增加融资成功的机会。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小型企业知识产权融资潜力巨大。

1.2国内发展现状

2006年,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召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研讨会,在知识产权资产评估、风险控制及信用担保等方面达成共识。2008年,在全国开展试点工作。2010年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银监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版权局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与评估管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知》,从创新服务机制、建立协同推进机制、深化管理机制改革、完善风险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规范措施。2010年l0月,修改后的《专利权质押登记管理办法》规定了办理专利权质押登记的管理部门、程序及要求、登记期限等,例如,登记客体由“质押合同”变为“专利质权”,在专利权质押期间,出质人未提供质权人同意放弃、许可、转让证明材料的,国家知识产权局不予办理放弃、许可合同备案、转让登记等相关手续,质权人可获得更多保障;国家知识产权局自收到专利权质押登记申请文件之Et起7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予以登记,行政服务更为高效、便捷,并不再收费。据统计,全国90%以上的省区市已经出台或即将出台不同形式的促进知识产权融资工作开展的政策措施,已有24家商业银行和16家担保机构直接参与专利质押融资工作。2006年1月一2O11年6月,我国已累计实现专利权质押合同3361件,质押金额达318.5亿元,质押金额年均增长70%左右。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在会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知识产权贷款指引》,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融资担保价值。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各城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蓬勃开展。例如,广东省东莞市作为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以市政府名义颁布了《东莞市专利权质押管理暂行办法》和《东莞市专利资产评估及交易资助暂行办法》等政策,财政设立贷款风险准备金,对金融机构直接向企业发放以专利质押为主担保方式的贷款项目,从准备金中按贷款额的5%提取风险补偿金;对利用专利资产进行质押贷款等需要开展专利资产评估的,财政按实际发生费用的50%的上限给予资助。再例如,上海市知识产权局等七部门联合推出《关于上海市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扶持奖励政策,包括给予质押融资企业贷款全额贴息,登记费、担保费全额补贴和评估费补贴50%的扶持政策,通过奖励等优惠政策调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机构的积极性,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进行融资,降低融资成本。

上海市浦东区、杨浦区、闵行区被列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区。每个区均出台了“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管理办法”和“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各区还成立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网上平台和服务窗口,加强政策指导和服务,协调银行、评估机构、担保公司等与企业对接。截至2010年10月,上海市已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项目32项。

2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特点和作用

2.1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一个系统工程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并不仅仅是申请,合作银行受理,初审,提交报告,授信申报,银行审批,签订借款合同等法律文件,办理质押登记手续,银行发放贷款的一个流程,而是一个将评估、交易、公示、检索、咨询、分析、风险投资等功能有机链接、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

2.2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具有高风险性

知识产权虽然是一种资产,但不同于传统的货币资产、实物资产,在知识产权的存续以及后续的发展使用上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如作为出质物的知识产权被否定的风险,作为出质物的知识产权权利瑕疵的风险,作为出质物的知识产权无法变现的风险,作为出质物的知识产权评估价值与变现价值差距的风险,作为出质物的知识产权失效的风险等。因此,利用知识产权质押取得融资、提供贷款的银行有可能因为知识产权因故无效而面临较高风险。

2.3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具有高回报特点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以未来现金流量为依托,拥有掌握具有市场价值的专利等核心技术及人力资本,之所以能够获得银行批准,主要原因是知识产权未来能够给企业带来足够的现金流量,给予投资者或银行丰厚的回报。

2.4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确保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第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可以为经营竞争激烈的中小企业提供一个相对廉价方便的融金渠道,可缓解其融资困难的问题;第二,在知识产权证口化过程中,专利、商标或版权作品作为担保物融资,鼓励了企业提高创新和创造能力的积极性;第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也适应当前银行业激烈竞争的需要。因此,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确保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2.5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需要政府支持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以发明专利权、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商标专用权作为核心质物,质押贷款对象一般是成长性的中小企业,要求其核心技术获得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产品已进入市场销售,才有可能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作为一种新兴担保融资,一般均有政府支持,比如,财政设立贷款风险准备金,给予质押融资企业贷款全额贴息,担保费、登记费全额补贴以及评估费5O%补贴等奖励优惠政策。

2.6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能有效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在全国许多城市受到了中小银行和企业的普遍欢迎,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现阶段在太原市开展知识产权金融工作提供了成功案例经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对于解决目前太原市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这一现实而紧迫的问题,对全面构建知识产权资本市场框架体系,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3对太原市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思考

3.1加强学习和调研以提高管理能力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在我国属于新兴事物,在太原市属空白。太原市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人员均缺乏处理知识产权资产的专业知识、业务模式和实践经验。因此,管理部门和银行内部首先要通过参加学习班、组织培训考察等方式,认真学习相关知识;其次,要组织企业、中介机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业务交流,使他们熟悉、掌握申请,合作银行受理,初审,提交报告,授信申报,银行审批,签订借款合同等法律文件,办理质押登记手续,银行发放贷款的相关流程和要求,提高其在知识产权的权利确定、价值发掘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的综合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3.2制定完善的知识产权融资的政策和法律

要加紧研究知识产权融资的规律,在认真学习、贯彻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银监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版权局《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与评估管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知》精神的基础上,借鉴学习兄弟城市先进经验,尽快制定出台太原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各项制度和政策措施。在制定《太原市专利权质押管理暂行办法》和《太原市专利资产评估及交易资助暂行办法》时应考虑:制定知识产权贷款贴息、补助评估费用政策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企业的税务负担;通过风险补偿、尽职免责等办法消除银行的顾虑和担心;强化质押后的知识产权保护,增强其稳定性,使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贷款能够顺利收回。

3.3积极创造条件进入国家试点城市行列

将进入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列入太原市政府年度主要工作目标,由分管副市长负责,太原市科技局、太原市知识产权局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共同制定适合太原市情的知识产权信用担保质押制度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试点工作方案。积极创造条件,对企业和银行从法律、政策以及经济结构上予以支持和引导,例如,给拥有知识产权的科技企业提供前期启动资金;建立企业自主创新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担保基金等,并加强与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联系,尽快实现知识产权融资案例零的突破,早日进入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试点城市,带动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全面开展。

3.4建立符合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的信贷管理机制

银行要认真对知识产权融资企业的信用进行评价,充分了解其信用记录,对作为出质物的知识产权委托高信用度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尤其是对相关风险指标,一定要进行详细评估;在融资事项办理之后,还要对融资企业进行动态监测,防止融资企业对出质的知识产权采取不负责任的行为,一旦发现融资企业的这种行为,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知识产权评估范文篇10

一、试点工作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以权利人和投融资机构为主体,以中介机构为服务支撑,引导企业采用知识产权转让、许可、质押等方式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鼓励金融机构通过知识产权质押为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完善我市知识产权融资体系,促进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瓶颈,从而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试点工作总体目标

按照财政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与评估管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知》精神,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试点,充分发挥政府、银行、金融担保机构、第三方评估服务机构等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积极推进知识产权与金融资产的有效融合,不断引导和扶持企业采取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建立和完善我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制度和工作体系,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尝试破解拥有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的探索,营造良好的新兴产业创新创业环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三、试点工作重点任务

1、建立与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协同工作机制。建立由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相关部门,包括财政、银监、知识产权、工商行政、版权、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的协同工作机制,各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加强协调配合与信息沟通,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扶持政策和管理机制,支持中小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有效推进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2、建立与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评估管理体系。由财政部门严格把关,认真审查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的资格;各商业银行、融资性担保机构、中小企业充分利用专业评估服务,由合格的资产评估机构对需要评估的质押知识产权进行评估,并充分关注评估报告披露事项,按照约定合理使用评估报告。

3、建立与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风险管理机制。构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和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特点的风险补偿和尽职免责机制;各商业银行创新授信评级,严格授信额度管理,建立知识产权质押物价值动态评估机制。

4、建立与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服务保障机制。支持和指导中小企业运用相关政策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构建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提高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水平。

四、试点工作重点措施

1、强化领导,成立质押融资试点工作小组。小组成员由市知识产权局、工商行政管理局、市金融办、市商业银行科技支行的分管领导组成,工作机构设在市知识产权局。工作小组统筹负责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的协调、管理,制定相应的制度、政策和工作流程,组织指导金融机构有序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

2、强化组织,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培训。对科技、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金融机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以及企业工作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其了解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益处、风险及流程,并经常性地开展相关政策与理论研究,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同时,适时组织相关人员到天津、武汉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开展较好的地市考察、学习,借鉴其先进经验和做法。

3、强化协调,开展经常性的对接活动。组织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进行知识产权洽谈对接,鼓励金融机构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常态化;组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评估机构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进行交流,评估其知识产权申请质押贷款的可行性,鼓励企业充分利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解决融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