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11:28:56

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范文篇1

论文摘要:高等院校聚集了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和知识财富,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但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并不完善,存在着管理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管理失衡等诸多的问题,大大阻碍了知识产权的创造、利用和保护。本文主要针对以上问题,借鉴国外经验,参考国内部分高校的做法,提出完善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建议与对策,以期对改善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有所裨益。

2005年3月28日,国务院总理在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宣布,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而建设创新型大学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因此,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我国高校尚未建立一个系统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知识产权管理存在诸多问题,高校知识产权侵权屡见不鲜。这大大阻碍了高校知识产权的发展和创新型大学的建立。所以,高度关注并完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一、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概述

(一)知识产权管理

在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不仅是一种经法律确认和保护的财产权利,更是一种能为人力所控制,并带来巨大财产性利益的经济资源。然而这种经济资源只有通过系统、有效的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知识产权管理就是一个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乃至国家对其所拥有的知识产权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最佳经济效益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过程。

知识产权管理根据管理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专利权的管理、商标权的管理、著作权的管理、商业秘密的管理。根据管理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政府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管理。根据管理的工作阶段,可以分为知识产权的获取管理、知识产权的维护及应用管理、知识产权的保护管理。

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产权获取,即知识产权的申请与获得。2.知识产权实施,即自有知识产权的商业性利用,以发放许可证、签署有关合同的形式授权他人使用自有知识产权。3.市场监控,即通过对相关市场的分析,确认存在知识产权侵权的可能性。主要包括市场上是否存在对自有知识产权的侵犯;本单位即将或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是否失去获得知识产权的可能性,已完成的有关项目是否存在侵权因素等。4.合同管理。这里的合同主要包括两类:职务发明的发明人和其所在单位的合同,权利人与使用人、受让人之间的合同。管理工作包括合同的签署与合同的保管、技术资料的检索等。5.有关法律事务与纠纷处理,即对涉及以上三方面的法律问题的处置与解决。

(二)高校知识产权管理

根据国家教育部1999年4月8日实施的《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的第三条规定,高校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著作权及其邻接权;高等学校的校标和各种服务标记;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或者依法由合同约定由高等学校享有或持有的其它知识产权。

高等学校作为一个自由的科学园地,以其为主体的知识产权管理不同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和政府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有其独有的特点。

1复杂性。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知识产权对象的复杂性和权利主体的复杂性。高校专业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层次丰富,各学科之间相互交流与渗透,产生新的学术思想和科学成果。这些成果以各种形式体现出来,包括:学术论文与著作、计算机软件、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等著作成果,也有以新产品、新材料、新生产工艺、流程、技术等形式的专利技术与技术秘密。这些智力成果的诞生,除了依赖于发明人的智力劳动外,还需要大笔的资金、设备的投人。而一项成果的产出,往往参与人众多,资金、设备的来源也多重,发明人之间、发明人与所在单位之间、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复杂难辨。这些因素都导致了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复杂性。

2.综合性。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复杂性使得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涉及面广,涉及各种不同学科及其相互组合,这就决定了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必然带有综合性的特点。因此,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应具备多种学科的知识背景,除了掌握法学基础知识外还应当能够理解文、理、工、医、经、管等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前沿、动态,是多学科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综合性的一方面表现。

3.非营利性。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目的在于获得最大利益,是以营利为根本目标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则不同,其目标在于建立起与知识产权制度相适应的,适合高校特点的管理体系,通过规划指导、组织落实和管理模式达到防止知识产权流失,避免知识产权纠纷,提高科研起点,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成果转化和知识利用,促进学校发展和社会发展,是不具有营利性质的。

二、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现状与不足

调查已发生的高校知识产权纠纷可知,专利权和高校的校标和各种服务标记(以下简称为“高校标记,’)最易引发各种争议和冲突。因此,对这两部分的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下文也主要针对这两部分展开论述。

高校标记主要包括:高校的校名、校训、校徽、专用的图形或标志,以及一些与高校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相关的非正式名称,如高校标志性景点、建筑名称、图案等。其中,校名又包括校名的全称、简称,中文、汉语拼音以及外文形式。近年来,侵犯高校标记的案件层出不穷,严重侵犯了高校的名誉和经济利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全国大部分高校也逐渐意识到标记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于是纷纷选择以申请注册商标的方式来保护自有的知识产权。目前我国高校申请注册商标时,选择类别有所不同,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大部分高校只在有关教育培训和科研服务的41,42类进行注册。2.有的高校除了41,42类外,还会根据学校需要、办学特点、专业倾向,在和学校教学活动密切相关、学校的优势项目等方面有关的类别上进行注册,如清华大学在9,11,16,35,37,41,42,44等类别注册。3.有的高校则选择了45类的全类注册,如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和郑州大学。呈现出明显的高校标记商标注册登记不均的现象。

同时,我国自1985年实施《专利法》以来,各高校也相应地开展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近年来,高校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呈明显上升趋势。1999年以前,我国高校专利申请量一直在2000件以下小幅度徘徊。2000年始,专利申请量呈明显递增趋势,2005年达19921件,是1986年的18.83倍。(2J(P133)专利申请量的日益提高,不仅是我国高校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视和知识产权意识提高的结果,同时也是一些政策和制度的引导、激励和强化所致。

首先,部分高校制定了知识产权激励机制,鼓励发明人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其设立专利资助与奖励基金,用于资助职务发明创造的专利、奖励授权专利等。由学校委托的、以学校为第一申请人的国内发明专利,每项补贴费2001)元,国内实用新型专利每项补贴费500元,授权国内发明专利每项奖励4000元;由学校委托的、以学校为第一申请人的国外发明专利每项补贴1500元,授权国外发明专利每项奖励5000元。并规定在学校将职务发明创造、职务技术成果或其他知识产权转让给他人、许可他人使用、技术人股或产业化的,从收人纳税后提取不高于60%的比例,作为项目完成人的报酬。其次,目前很多学校都将教师、科技人员的专利申请数量作为其职称、晋级、奖励的重要指标,而各个高校之间也将专利申请数量作为教育质量、创新和科研成果重要的评价依据。学校在审批、调拨科研经费时一般需要教师或科研人员出示其相关项目的专利申请文件。

从上述可知,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还需进一步的改善。

(一)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不健全

目前我国高校对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设置主要采取两种模式,即挂靠式和独立式。在挂靠式管理模式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一般挂靠在科研成果主管机构内,没有专门的知识产权办公室或专业管理人员。高校只对管理机构的职能进行简单的分工,知识产权属于多个机构管理,其职能的形式是分散的。而在独立模式下,高校设立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由专业管理人员从事管理工作,并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一定的经费。目前,就全国范围来看,只有36.4%的高校设置了知识产权办公室或者在学校科研处下设专利科。45.5%的高校明确学校科研处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而18.8%的高校既无专门的专利管理机构,也无专人管理专利工作。[6}可见,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设置普遍采取的是挂靠式。由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而科技主管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兼顾科技成果的鉴定、奖励事宜下很难有足够的精力投人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同时,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涉及诸多法律问题,而科技主管机构的工作人员一般不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很难有效的进行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

(二)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关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全国性文件,仅有教育部1999年《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2002年科技部、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以及2004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三部。而全国10%的高校尚未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已有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设计不周全、不严密,更多的只是在重复一些法律条款,在智力成果的归属问题、专利的申请与维持、利益的分配等问题上还不完善,缺乏可行性,不能切实有效地保护高校知识产权。

(三)知识产权各环节管理失衡

1.知识产权获得管理阶段

首先,在智力成果研究之初,缺乏调研,忽视专利文献检索,造成重复劳动。专利文献是科研重要的参考资源。全世界每年出版的100多万份专利文献中,记载了全世界95%的新发明、新技术,而且专利文献提供的技术信息,要比其他媒体的报道早5-10年。在研究工作的各环节,充分地利用专利文献有利于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启迪开发新思路,节约研究时间、降低研究成本,减小风险。但我国大多数高校在研究课题立项时,忽视专利文献检索,造成重复立项、低水平研究,新技术开发成效低。

其次,在智力成果完成时,缺乏严格的制度调节,发明人优先导致智力成果丧失新颖性而无法申请专利。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制定教师、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业绩考核、奖励和职务聘任等业绩标准时,较少考虑到专利问题。发明人投人巨大的智力劳动,申请专利所获得的收益却不如在不同级别期刊上获得的奖励。投人和产出远远不能匹配,导致发明人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不高。并且,申请专利需花费一笔不小的申请费,而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中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仅有45.5%的高校设立了职务发明专利申请费资助,额度为1000~4000元,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失衡结果的发生。

最后,在申请专利时,利用我国专利审查制度的缺陷,进行重复申请。或将同一成果拆分申请,或将同一成果更换名称多次申请,或将同一成果用同一名称同时申请专.利和实用新型,更有甚者进行恶意申请、恶意抢注。这不仅造成高校资源的浪费,更致使我国专利审批和管理系统迟缓。

2.知识产权维护及应用管理阶段

首先,无效专利多。我国《专利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十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而近年来大部分高校专利权因提前终止而失效,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资金的缺乏。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科研单位与高等院校知识产权情况调查报告》显示,选择因缴纳不起年费而放弃专利权的有33%,认为专利市场前景不好的占37%。高校专利的维持费一般是由该项目的科研经费来维持,而该项目一旦完成,专利的维持就难以继续。对一些有前景但利益的体现需要一段时间的项目而言,如果因为缺乏维护资金而失效,导致其成为公有技术,就会造成高校财产的流失。

其次,专利实施率低。知识产权何以成为具有财产利益的经济资源,主要体现于知识产权的实施上。而目前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率低,呈现出“成果多、转化少、推广难”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高校课题项目侧重理论研究,专利的核心技术比较粗糙,缺乏成熟性和稳定性,经不起复杂的现场条件检验: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校侧重于对知识产权的考核与评价,忽视知识产权的现实转化,高校的大多数专利只是阶段性成果,缺少二次开发。的成熟性,造成专利转化风险增大;还有一方面是专利转化机制的缺乏,使得高校和市场需求相脱节。

3.知识产权的保护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的管理失衡主要是指高校知识产权的严重流失。《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的调查数据表明,近30%的高校反映有科技成果流失现象,其中外单位窃取流失占40%,化公为私占10%左右,随人员调配占20%。目前,高校中技术开发、合作研究、技术转让、技术投资等科技合作活动越来越频繁,在这一过程中高校知识产权流失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为:技术转让时作价过低;高校投资人股创办合资企业或对学校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时,知识产权往往不计价或评估价值偏低;在和企业合作开发研究中,企业方因提供资金、设备等条件而获得知识产权造成学校知识产权流失。

造成以上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其一,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作为权利人的高校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发明人缺乏知识产权法律意识,认为自己研发、完成的技术成果应当归自己所有,可以随意支配。其二,缺乏对侵占高校知识产权行为的可实施的约束机制。其三,激励机制不健全。我国高校长期存在“重成果鉴定、重报奖、重论文、轻专利、轻商业秘密”的现象,发明人投人了巨大的智力劳动,而只获得远小于投人的产出,导致发明人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不高。而我国大部分高校规定的奖励数额甚至低于法定的最低线,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无法真正发挥奖励的效果。大部分高校规定在专利实施后给予发明人或设计人的利益分配较低,没有实现学校与发明人间利益的平衡。

三、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完善

高校应充分重视上述问题,努力探求解决之道,不断完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一)加强知识产权普及教育

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现状可知,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缺位是造成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加强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就成为首要任务。首先,可以通过校内网络、广播、校报、校刊或在校内张贴宣传画册等方式,使广大师生员工对知识产权的相关概念有一个基础性认识。其次,将知识产权纳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授课范围中,普及知识产权法律的基础知识。再次,可开设知识产权法律的公开课或培训班,系统地传授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最后,还可通过举办讲座、开展知识产权知识竞赛、举办知识产权宣传周等校园活动,扩大知识产权在广大师生员工中的影响,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将知识产权纳人学校的普法教育计划,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在全部师生员工中普及知识产权法律知识,逐步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为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

鉴于挂靠式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不足,高校应设立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形成人员、场所、经费三落实和管理人员专业化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借鉴国外大学的相关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可建立两层结构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上设“知识产权领导小组”,作为学校知识产权重大事件决策机构,统筹管理全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由校各职能部门领导组成,主管学术研究的副校长任责任人。下设“知识产权办公室”,作为领导小组的执行机构,并具体负责知识产权的日常维护工作。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聘请2名以上的专业人员或利用校外的知识产权机构完成此项工作。

高校也应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要求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性、系统性、可执行性强的规章制度,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组织机构、技术秘密审查、专利申请及保护、产权归属、档案管理、人员流动、奖励、人员培训等。如浙江大学制定有《浙江大学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若干规定》、《浙江大学专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浙江大学专利基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三)落实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具体措施

1.重视信息检索工作。首先,高校应严格课题项目申请审批工作,强制施加项目申请人信息检索的义务。要求项目申请人在提交的申请报告和阶段报告中附加信息检索报告书。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申请人的工作负担,但有益于及时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启迪开发新思路,节约研究时间,也有益于及时终止那些失去获得知识产权可能的项目,节约研究成本,降低风险。其次,高校可开设信息检索与利用相关课程,指导科研人员高效地进行信息检索工作。

2.设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高校应设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用于支付商标注册申请费和维持费、职务发明的专利申请、维持等相关费用,以改善高校标记商标注册登记不均的现象和无效专利多的问题。但对于职务发明的发明人而言,这种资金支持不是无条件的,而是要与专利的实施许可结合起来。高校可规定,在专利得到实施后,从专利实施的收益中抽取一定的比例金额作为学校的管理费用。如,中南大学规定,专利使用费的10%进人学校的专利基金,20%作为报酬直接发给发明人或者设计人,70%拨入相关科研课题的账户。专项基金的来源除了上述的专利实施收益外,还包括高校一定数额的经费拨款、政府有关部门的资助、社会公众的捐款、商标授权使用费等。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首先,改善我国高校长期存在的“重成果鉴定、重报奖、重论文、轻专利、轻商业秘密”的现象。在科研人员评定职称、业绩考核时,较多考虑专利问题,并视专利的申请、授权和转化实施阶段的不同给予不同的考量。其次,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应奖励政策,有助于扼制高校知识产权流失现象,促进知识产权的转化实施。对于职务发明申请专利的,给予发明人一定数额的奖励。对于专利转化实施的,从转化实施所得的净收人中,提取一定的比例对发明人及对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对于以专利投资人股或以专利为基础成立公司的,可将报酬或奖励折算为公司的股份份额或出资比例,发明人及有关人员依据其所持有的股份或出资份额获取收益。应注意的是,高校在制定奖励数额与奖励比例时,应充分考虑课题难易程度、所取得的成果、市场前景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加大奖励的力度,使奖励金额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否则无法真正发挥激励的效果。

4.完善专利转化机制。首先,构建专利转化服务体系。设立一些为专利转化实施所需环节服务的中间机构和组织,如知识产权评估机构、技术交易保险机构、融资服务机构等,客观、公平、科学地评估高校知识产权,减小转化风险。其次,搭建专利转化平台,充分提供中介咨询服务,定期举办知识产权交流会、技术博览会等,使得高校和市场需求相互连接,为转化提供机遇。再次,政府制定产业政策,鼓励和引导知识产权转化工作。如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企业转化实施高校知识产权的,享受一定的税收减免;对知识产权转化周期长、风险大的项目,政府向高校提供一定的经费资助,或是提供向金融机构融资的渠道或服务。

高校应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致力于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知识产权的发展,使高校发挥创新园地的作用,为建立创新型大学奠定基础。

知识产权范文篇2

权利限制即是指权利诸方面受到的来自权利人以外的约束,既有来自公法上的约束,也有来自私法上的约束。就知识产权而言,其权利限制表现为权能的限制、行使的限制、时间的限制、主体的限制、客体的限制和地域的限制。

1、权能的限制

知识产权既为私权,按常理说,其权利种类和内容可自由创设。然而,同物权一样,知识产权也奉行了权利法定主义,权利的种类和内容非由法律规定则不能随意创设。专利法第11条规定:“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被授予后,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即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外观设计专利权被授予后,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即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销售、进口其外观设计专利产品。”显而易见,与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相比,外观设计专利权就没有许诺销售权。

2、行使的限制

前已述及,权利意味着自由,权利人既有行使的自由,也有不行使的自由。我认为,著作权法上的合理使用制度即是对行使著作权予以限制的典型,专利法上的强制许可制度则是对不行使专利权予以限制的典型。在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中,作品使用人只要符合著作权法规定的合理使用的条件,著作权人就不能以行使著作权为由干涉使用人的正当使用;于此情形中,著作权的行使,就受到了合理使用制度的限制。在专利强制许可制度中,强制许可申请人只要符合法定条件并获得了专利管理部门的准许,就可以在支付专利使用费的情况下使用专利权人的专利技术,专利权人不能以权利人自居,不许可申请人使用其专利技术;于此情形中,专利权人不行使专利权的自由就受到了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的限制。同样道理,法定许可制度也构成了对权利人不行使权利的限制。

3、时间的限制

按理说,权利应与权利客体共存亡;客体存在,权利就应存在,客体灭失,权利自无存在的理由,正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言。知识产权则不然,其客体具有永久性,不会灭失。但知识产权却不能永久存在,否则,公共知识就不能丰富。依专利法为例,第43条规定:“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10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

4、主体的限制

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知识产权的原始主体。在著作权法上,只有参与创作的人才能成为作者,从而对其创作出的作品享有著作权,而仅仅为作品创作提供条件的人则不能成为著作权人。在专利法上,也同样如此,只有参与发明创造的人才能成为专利权人,而仅仅提供物质技术条件的人则不能。在商标法上,2001年10月修订的《商标法》扩大了商标主体范围,增加了自然人等主体。对于外国人、无国籍人而言,要想在中国成为知识产权主体,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依照其所属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依照互惠原则。

5、客体的限制

不是任何客体都可以成为知识产权的客体,这在几部主要的知识产权法中都有所规定。仍以专利法为例,第25条规定:“对下列各项,不授予专利权:(1)科学发现;(2)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3)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4)动物和植物品种;(5)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

6、地域的限制

知识产权是一种专有权,但是在空间上的效力并不是毫无限制的。根据一个国家的法律取得的知识产权,仅在该国领域内有效,在其他国家原则上不发生效力。这也是巴黎公约和伯尔尼公约认可的独立保护原则的必然结果。

二、法定的权利限制

权利限制是对权利人的外在拘束,在奉行私权至上的理念下,宜坚持不得已而为之的原则,因而,应在平衡各方利益的情况下由法律做出明文规定。

1、宪法上的限制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既为其他法律设定权利提供依据,也为其他法律设定权利的限制奠定合法基础。我国宪法51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2、民法上的限制

知识产权法作为民法的特别法,民法的规定毫无疑问也适用于知识产权法。民法上规定了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禁止权利滥用等基本原则,意指民事主体在行使权利的时候要诚实信用、不违背公序良俗、不得滥用权利。同样,权利人在行使其知识产权时就要受到这些民法基本原则的限制,不得恣意妄为。例如,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3、知识产权法上的限制

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相继产生一系列权利限制制度,如合理使用、法定许可、强制许可、权利穷竭、反向工程、公共秩序保留、不视为侵权等制度。著作权法规定了合理使用、法定许可制度,专利法规定了强制许可、不视为侵权制度。商标法规定了权利穷竭制度。软件保护条例规定了合理使用、反向工程制度。此外,TRIPS、巴黎公约、伯尔尼公约还规定了公共秩序保留制度。同时,我国的知识产权法中还在一般条款中做出了对知识产权的行使具有限制性质的规定。例如,著作权法第4条第2款规定:“著作权人行使著作权,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不得损害公共利益。”

4、反不正当竞争法上的限制

反不正当竞争法既给知识产权提供附加保护,也对知识产权施以一定的限制。反不正当竞争法以促进市场竞争为己任,因而,任何限制或排除竞争的行为就成为其规制的对象。权利人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基于逐利的目的,有可能滥用其拥有的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产生是权利行使方式不当造成的,在知识产权法上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从外部入手,制裁知识产权滥用行为,从而保持权利人、竞争者、消费者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平衡。[1]

5、反垄断法上的限制

知识产权行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就是许可使用。权利人或拒绝许可,或利用许可合同施以苛刻的要求,过度限制被许可人,构成限制贸易或竞争的行为,从而应受到反垄断法的规制。知识产权具有独占性,权利人有可能凭借独占权利在市场中处于优势地位。若权利人不滥用此种优势地位,就不会受到反垄断法的规制,否则,反垄断法就会予以干涉,以免垄断的出现。只有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在行使自己权利的过程中利用其优势地位不合理地限制竞争或者谋求垄断的时候,违背了自由公平竞争的原则,才会构成对反垄断法的违反。[2]我国反垄断法草案第64条规定:“经营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行使合法权利的行为,不适用本法。但违反本法规定、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受到本法约束。”

6、物权法上的限制

知识产权都要借助一定的载体表现出来,因而必定会存在知识产权与物权的冲突,所以,物中知识产权的行使,必然受到物的所有权的限制。例如,美术作品的展览权依法由物权人来行使,而著作权人则无法行使。

三、意定的权利限制

民事权利具有可处分性,权利人可依自由意志处分,或放弃全部权利,或放弃部分权利,也就是说,依个人意愿对自己享有的权利施加一定的限制。知识产权也不例外。权利人可与相对人协议约定;相对人在约定的范围内,以约定的方式使用权利人的知识产权,权利人不得干涉,必要时还须予以协助。开源软件与知识共享就是近年来出现的两个典型。

1998年,Perens和Raymond等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起设立一个非营利性组织“开放源代码首创行动组织”(OpenSourceInitiativeAssociation,简称OSIA),目的是尽可能统一开源软件的认证标准。[3]OSIA从软件许可入手,结合证明商标的使用,成为开源软件认定、的权威组织。截至2006年3月,OSIA的开源软件许可证共计58种。使用人在愿意遵守许可证条款的条件下,就可以得到源程序,并自由地修改或再。在许可使用中,开放源码软件是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未经权利人许可不能随意使用,软件作者仅放弃部分权利,如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以及复制权,除此之外,作者还享有包括署名权在内的其他权能。这说明作者只是有条件地将自己享有的权利作了一些限制,换言之,接受开放源码软件许可证的人只是有条件地获得了某些著作权权能的非排他的使用权,而权利仍归属于原作者。

知识共享组织是一个同时附属于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的非营利性组织,由斯坦福大学法学院Lessig教授倡议发起,于2001年在斯坦福大学正式成立。该组织以知识共享为理念,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通过向公众免费提供一系列独特的许可协议,为创造性成果提供一种更加灵活并行之有效的保护与使用的方法,以克服传统著作权保护方式的不足。[4]传统的著作权保护模式实行“所有权利保留”(AllRightsReserved),即除非法律另有规定,任何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的对受著作权保护作品的任何使用都构成侵权。各国及各地区著作权法保护的实践表明,这种“所有权利保留”模式实际上不能使权利人的利益得到充分的实现,尤其是数字技术出现以后更是如此。在“所有权利保留”模式下的授权方式适应不了网络技术出现以后涌现的对作品的海量使用需求,在许多情形下使用者避开成本高昂的授权转而直接采用,由此加剧了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的无政府状态。与此同时,作品的创作规律表明,所有的创作都是一种积累的过程,一个社会的文化也正是通过这样一种积累,通过全社会共享创造性成果而得以丰富与发展。因此,与“所有权利保留”相对应,知识共享组织倡导“一些权利保留”(SomeRightsReserved),也即在现行著作权法的框架下,通过免费向权利人提供一系列经过精心设计、合理安排的许可协议(即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简称CC许可协议),由权利人自己来对其作品的使用做出合理的决定,决定放弃哪些权利,保留哪些权利。知识共享许可协议有6类,权利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其中的任何一种。目前知识共享组织已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国际合作项目。该项目通过由该组织任命的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有关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的翻译、本地化与推广工作。显而易见,权利人通过许可协议对于自己享有的权利作了一些限制,使用人在协议约定的范围内使用作品不构成侵权。

四、权利限制的法理分析

一般认为,在知识产权法领域,权利限制制度的创设是基于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考虑,亦即是说,旨在权利人与社会大众之间保持一种利益上的衡平关系。现代各国知识产权法在保护权利人利益的同时,也注重对社会公众利益的保护。一方面,权利人与社会公众之间具有相互协调的一面。权利人的知识产权只有被他人使用才能体现出知识产权的社会价值,权利人的精神利益和经济利益才能得以实现。使用者的利益反映了社会公众对于科学文化知识的渴求;一般而言,使用者在使用他人知识产权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智力成果,从而成为权利人。权利人与使用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很多情况下是合二为一的。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权利人与社会公众之间也存在相互冲突的一面。知识产权是一种独占性的权利,未经权利人许可,他人不得使用,否则,就有被追究侵权责任的可能。若放任权利人的“个人本位”,权利人不许可使用,他人则永不能接近权利人的知识产权,知识创新就会缺乏基础。若仅考虑社会公众的利益,对权利人施以严格的限制,他人可任意使用权利人的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利益则失去保障,从而也失去了进一步从事知识创新的动力。可见,在权利人与社会公众之间取得利益平衡,既有可行性,也有必要性。可行性在于权利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相互协调性。必要性在于权利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相互冲突性。就后者而言,要通过相应制度的创设使两者相互冲突的利益趋于平衡,这就是对权利人独占性的知识产权予以必要的限制,削弱权利人的“个人本位”,但又不至于不合理地损害权利人的合法利益,实现“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协调一致。

此外,对知识产权加以适当限制也符合《世界人权宣言》的精神。《世界人权宣言》第27条在宣布每个人都有权保护其创作的任何科学、文学或艺术作品所产生的精神与物质利益的同时,也宣布每个人都有权利自由参与社会文化知识,以享受艺术和分享科学的进步与利益。因此,实施权利限制,发挥知识产权促进科学文化进步的作用,确保社会公众对知识产权的接触和使用,是保障人权所必需的。

五、权利限制的限制

权利限制既为对知识产权的抑制,就有可能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名义下,不合理地限制权利人的知识产权,因而,有必要对知识产权的权利限制予以限制,即权利限制的限制。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在缔结之时,就已认识到这一点;尽管在其中规定了强制许可制度,但要求使用人在使用作品时既不能损害作者的精神权利,也不能损害作者的经济权利(即获得报酬的权利)。我认为,伯尔尼公约有关合理使用的三步检验法,与其说是对著作权予以限制的合理使用制度,倒不如说是对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限制。再者,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原有的权利限制制度已不能适应当今现实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包括权利人,呼吁限制知识产权法中权利的限制性规定。以著作权为例,许多国家的著作权法迅速对此做出反应,荷兰于1972年颁布复印法,主张删除“为私人使用目的而自由复制”的条款;澳大利亚1980年的版权法修改草案规定:“为教学目的而复印有版权的作品”的使用者应支付报酬[5]。TRIPS因应时代的发展,也做出了与伯尔尼公约类似的规定。

权利限制的限制也为了在权利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维持一种利益上的平衡,以免权利人受到过多的限制而使利益的天平向社会大众倾斜,其作用方式是对社会公共利益施以适当的制约。因此,知识产权的限制与反限制有助于维持权利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

六、选择权利限制时应考虑的因素

在创设新的权利限制以及调整已有的权利限制时,除考虑权利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之外,还应考虑诸多其他因素,主要有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权利限制引发的成本。权利限制是否合理,取决于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在一个时期内被认为是合理的权利限制,在另一个时期内就可能被视为不合理。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近几年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对待知识产权保护的态度上存在明显的差距,原因之一就在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上。发达国家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作为知识产权强国、出口国,主张知识产以强保护,保障权利人的利益,对于权利限制予以严格限制。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因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强调知识产权的社会价值,主张知识产权的适度保护,鼓励社会公众使用权利人的知识产权。因此,在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就会较多的权利限制。

2、科技发展水平

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会引起各社会主体利益分配的变化,法律必须对此做出应有的反应,以发挥社会关系调节器的作用。科技的发展一方面也会引发新的权利限制。以著作权为例,因特网的出现,作品拥有信息网络传播权,但与此同时因特网著作权限制制度也应运而生。

3、权利限制引发的成本

限制的成本主要有制度的成本和牺牲效率的成本。[6]任何权利限制的制度都有制度的成本。如由行政机关执行权利限制的规定,必须设置相应的行政机关并配备必要的人员,机关运转费用及人员工资则是必须支出的成本。即使交由司法机关裁判,因权利限制有时使法律关系复杂化,法官要绞尽脑汁,思考判决结果、裁判理由,必要时还要调查相关证据,这必将增加审判案件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必将影响其他案件及时审理。此外,权利的限制增加了权利人行使其知识产权的成本,从而影响知识产权利用的效率。

七、结语

尽管知识产权有各种各样的权利限制,但我认为,作为民事权利中的一种,知识产权还是应当遵循自由为原则、限制为例外的精神。只有这样,知识产权才能称得上名符其实的私权。

【参考文献】

[1]金晓虹,梁帮福.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限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4,24(2):22-25.

[2]张伟君.论知识产权的垄断性以及与反垄断法的关系[C].见:陶鑫良主编.上海知识产权论坛(第2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135-137.

[3]张平,马骁.共享智慧—开源软件知识产权问题解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王春燕.知识共享在中国:从理念到现实[EB/OL].中国民商法律网./article/default.asp?id=25797(2007-01-29访问).

知识产权范文篇3

关键词:知识产权;价值属性;刑法保护

一、知识产权概述

(一)知识产权概念

知识产权是法律赋予人们对脑力劳动创造的精神成果所享有的权利。由专门的国家机构,依据相关的法律,对权利人的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对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的脑力劳动成果,经过法定程序而授予的受特定保护的有特定激励效果的权利。

(二)知识产权的特点

作为法律所确认和保护的知识产权,具有如下特点:

1.权利客体是一种无形财产。知识产权的客体变现为知识、信息等抽象物。无形与有形相比有两个区别:第一,无体财产往往要通过特定的申请、审查、批准或登记手续而取得或确认,而有体财产权则依据法律事实而产生,例如购买、赠与等;第二,对有体财产的侵害行为通常表现为毁损或非法占有,而知识产权侵害行为往往表现为剽窃、仿冒等。

2.权利具有地域性。知识产权的地域性表现为,得到一国法律认可和保护的知识产权,只能在本国发生法律效力,而不具有域外效力。如要去的域外效力,只能通过国际条约来实现。

3.权利具有时间性。知识产权作为一种客观的理论成果,其存在是有一定的有效期限。在法定的期限内知识产权受到保护,超过法定期间,相关的智力成果就不再是受保护客体。

4.知识产权具有专有性,即知识产权的排他性,经权利人允许外,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这种专有性表现在:第一,主体具有专有性。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是特定的,而且是经过法律程序予以确认的。第二,客体的专有性,知识产权的客体表现为无形的成果,这个成果的归属只能是一个客体,否则就被视为侵权。第三,知识产权权利内容的专有性。知识产权的行使,除涉及国家秘密外,完全由权利人行使。

(三)知识产权的价值属性

1.商业价值。知识产权最直接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商业价值。知识产权的商业价值就是权利人一旦拥有某项知识产权,那么就会产生专属于权利人的经济效益。知识产权的应用形式是多样化的,可以由权利人自己来实现,也可以由权利人收取一定费用,许可或者转让给他人来做。目前世界上许多著名企业都有自己独创的知识产权——商标。据统计,2000年“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达到726亿美元之巨。徽软公司紧随其后品牌价值达到702亿美元,而国内的“红塔山”品牌价值也达到了439亿人民币。可以说,这些知名品牌的价值,虽然是用有形资产来衡量,但是其中蕴含的潜在价值是无法用有形财产衡量的。

2.社会价值。知识作为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知识产权其实就是用法律手段来确认和保护知识产权人的相关权利。知识产权之于社会的价值可以理解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知识产权作为创新的手段,在创造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在推动者人类社会的进步;第二,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创造良好的贸易和投资环境,促进科技创新、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二、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现状

(一)国外知识产权刑法保护发展

知识产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很多国家都已经把知识产权保护上升为本国的一项战略来实施。在推进知识产权战略过程中,日本从法律层面上严格保护知识产权,建立了一系列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修订和完善。现今,在《知识产权基本法》作为日本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基础之上,还有其他的法律作为辅助,如:《反垄断法》、《不正当竞争防止法》、《外观设计法》、《实用新型法》、《版权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等,共同作为日本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框架体系。《反垄断法》等概括性法律与《著作权法》等专门性法律相互补充,全面保护知识产权,形成完善法律保护链。此外,为了保证法律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知识产权市场,日本针对知识产权法律的研究相当重视,针对新的问题及时讨论并出台相应的文件或者及时完善相关法律,可以说,日本政府的这种做法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已是极尽所能。美国政府于1979年第一次从国家层面的角度提出发展知识产权战略,并通过出台相关的政策提高美国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大力支持企业的发展,自那以后,美国的政府和企业都将知识产权战略作为重要战略。美国从1980年至2000年,短短12年的时间,相继颁布出台了《拜杜法案》、《联邦技术转移法》、《美国发明家保护法令》、《技术转移商业化法案》等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扩充了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的内容,进一步提升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了发展本国经济,提升国际竞争力,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积极推动世贸组织达成知识产权相关协议,形成国际贸易新规则。挪威、芬兰和丹麦等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变化,针对一些特别的知识产权,还给与特殊的法律保护。例如以往的独创性是保护数据库的必要条件,而经过发展,对数据库的保护也扩展到基础数据本身。

(二)国内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现状

相较于世界发达国家,基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滞后性和时代局限性是国内知识产权刑法保护难以避免的瓶颈。现阶段,国内知识产权刑法保护主要集中于《刑法》以及各单行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等。纵观各国发展,在知识产权保护手段方面,不得不承认,刑法保护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最强手段,我国学术界和司法实践针对这一点的看法都较为一致。我国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能够健康发展。通过正确、及时地审理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有效的惩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分子,切实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从而达到警示他人,预防知识产权侵权犯罪的发生,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和谐发展。尽管我国具有相对完备的知识产权犯罪刑事立法,但是我们仍旧不能忽视司法操作中面对的难题。在打击盗版、侵犯专利、假冒商标以及其他知识产权犯罪的执法活动中,要揪出真正的制假者,使其能够受到相应的刑事处罚,依旧道阻且长。从实践来看,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仍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

1.市场秩序混乱,造假严重,山寨横行。

2.权利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虽然经过千辛万苦取得了发明成果,但是保护、注册意识缺乏,使得知识产权成果被他人抢注,近些年这种情况虽然有所改观,但是仍不容乐观。

3.知识产权的刑事立法保护缺乏主动性。除去《刑法》外,就只有2001年11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31次会议、2004年11月1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届检察委员会第28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及2007年4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22次会议、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届检察委员会第75次会议通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这两个司法解释,都是在被动的情况下指定颁布实施的,不具有前瞻性。

4.知识产权的刑事司法保护少之又少。原因有二,其一,《刑法》关于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规定的门槛较高,一般都要求以“营利为目的且数额巨大”才达到刑事追诉的标准;其二,很多侵犯知识产权的案件都以民事案件立案审结。

三、如何健全我国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

当今世界各国都已将知识产权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上文所述,刑法作为最强有力的保护手段,其立法是否完善、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决定我国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效果。笔者认为,我国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完善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关于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只有《刑法》第213-219条以及两个两高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中刑法规定的是六中知识产权,关于新兴的知识产权,如科技成果奖励权、地理标志权、域名权等未做规定。根据罪行法定原则,即使发生严重侵犯这些知识产权,也不能规定为犯罪,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此外,为适时的打击知识产权犯罪,保护正当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仍然需要及时更新和完善相关司法解释,以指导司法实践。

(二)界定知识产权刑法保护与行政保护的界限

目前在我国知识产权以刑事案件立案的很少,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我国关于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与行政保护界限不够明确。我国实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采取的是司法保护与行政保护相结合的双轨制,这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做法不同。可以这样说,虽然双轨制的做法对于我国知识产权的保护作用明显,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这一做法也提高了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门槛。因此笔者建议,在大的法治社会背景下,应该在知识产权领域逐步弱化行政保护,强化刑法保护,建立一支专业素质高的执法队伍,专门负责处理知识产权案件。

(三)加强知识产权刑事司法保护的国际合作

知识产权范文篇4

关键词:知识产权;制度;异化

知识产权法通过赋予和保护知识产权,期望实现激励知识创新、增进社会利益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目标。但在知识产权的运用和实践中,权利的本质有时却发生了变化,衍生出与权利保护目的相矛盾的力量。整个知识产权制度不再注重维持权利人与社会公众利益的平衡,而是表现为权利人日益将其权利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知识产权制度出现了异化。面对于此,许多学者著文论说知识产权滥用,仅仅谈滥用的行为,很少有人从知识产权制度发展本身寻找原因。我们应立足制度,重新思考知识产权制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知识产权异化的界定

异化(alienation)是哲学和社会学的概念。马克思指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木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徐崇温先生认为,“异化”(alienation)之意为脱离、疏远、转让、对立。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它用来说明主体与客体的一种关系:即主体活动的结果创造出的客体,离开主体而独立,又和主体相对立而且主要是对立,就是主体的异化。

知识产权异化,指知识产权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在产权化中产生了自己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背离了知识产权制度设立的初衷,日益成为与自己相对的东西。“知识产权异化”使用者少,仅有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袁真富教授在“知识产权异化:囚徒的困境”中使用,尹奎杰采用“商标的异化”,更多的人使用“滥用知识产权”。但是要清楚的是,知识产权的滥用是从行为角度研究的,知识产权的异化是从制度角度提出的。知识产权制度异化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一些滥用行为。

二、知识产权制度的法理基础

在知识产权法中,基于知识产权的专有性特征,利益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正是知识产权法中的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关系的存在构成了知识产权法的必要基础,知识产权法才得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知识产权制度本身是作为平衡知识产权人的垄断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而作出的制度设计,旨在激励知识创造和对知识产品需求的社会利益之间实现理想的平衡。在知识产权法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利益平衡始终是知识产权法发展的主旋律。’,I3]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创设有二个目的:一是鼓励创新,通过赋予智力创造者一定的专有性权利,使其得到物质上与精神上的补偿,从而调动人们的创造积极性,创造更多的智力成果;二是促进新技术、新知识的传播和利用,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造福于全人类。但是,任何平衡都只是相对的。知识产权自产生初期的平衡,发展到现今出现了不平衡,即偏向了权利人一面,在国际及发达国家尤其如此,这种发展打破了知识产权创立时的平衡,违背了创立该制度的初衷。

三、知识产权异化的表现

1.知识产权的客体正在不当扩大

知识产权的客体在传统上要么具有创造性,要么具有识别性,并非只要是具有无形性或非物质性特点的财产,就都能在知识产权的保护框架中找到位置。但近年来的知识产权立法,开始缓慢地动摇知识产品传统上应具有的创造性或识别性特征。在著作权客体方面,著作权法的最早保护范围主要包括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后来逐渐扩展到产品设计图、工程设计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这些图形作品与科学文学艺术作品的内涵相差甚远。再后来扩展到计算机软件的保护,这更是与文学艺术作品关联性不大。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在知识产权领域出现了许多与著作权相类似的新的权利类型,如软件保护权、数据库权、网络传播权、技术措施权、集成电路相关权等新型权利。“专利只能授予发明,不能授予发现”的传统观念遭到r挑战。算法、治疗法不受专利保护的说法也有人质疑。因此,传统上被排除在知识产权保护之外的一些内容,可能也会逐渐聚集到知识产权的保护伞下。在很多国家,专利法和有关专利的国际公约中专利保护客体的扩张表现很明显,例如,美国的专利政策被强化、扩张和延伸到了早期的专利很少涉及的领域和主体,特别明显的趋势是在生物技术领域。商标方面也存在客体扩大的趋势。在商标权客体方面,TRIPS协议的规定以及在国际商标制度影响下,我国2001年10月修改的《商标法》中有关商标的构成要素和受保护的商标的规定是商标权客体扩张的主要例证。

2.知识产权保护期限逐渐延长

知识产权的各部分权利的保护期限日益延长。世界上第一部著作权法《安娜女王法》规定了保护期为14年,从出版之日起算,在14年届满后,如果作者还健在,还可以另外享有14年的保护期。美国1709年的联邦著作权法也将著作权的保护期规定为14年;在1909年著作权法中,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期为自作品发表之日起28年,另外可以延续28年;1976年著作权法则将著作权保护期规定为作者终生及其死后50年。1998年,美国国会又通过著作权期限延伸法,将个人著作权期限延长到作者去世后70年,而将公司的著作权延长为95年。德国1837年的著作权法规定的保护期为作者有生之年加死后30年,现在则为作者有生之年加死后70年。国际上也有著作权保护期扩大的呼声。另外,在专利权和商标权的保护期上都有延长的历史和趋势。

3.权利人对权利限制的反限制也正日益地增强

传统的知识产权理论认为,产品在首次销售后即权利用竭,因而出租合法的智力产品复制件也往往不在禁止之列。但是,《世界版权条约》第七条、《中美知识产权谅解备忘录》第三条第四款都明确指出权利人在多媒体产品出售后的出租或者转售都必须得到权利人的许可。这种规定主要考虑该方式的使用可能影响权利人销售其智力产品的潜在市场。但是,知识产权法中公众使用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公众得以分享智力成果带来的社会价值。所以必然会使得智力产品的潜在市场受到影响。这种影响是符合知识产权法的初衷,因而是合理的。但是,现代的知识产权法律却把公众使用局限于微不足道的领域,阻止公众通过使用分享高科技带来的利益。对合理使用的反限制,从最早要求使用人须经权利人同意开始,到后来以版税制度对合理使用者收费、再到最近技术措施对合理使用的完全抵制,合理使用不但使用面越来越窄,使用条件越来越苛刻,在技术措施下,它已经被权利人完全蚕噬了。

4.妨碍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专利制度鼓励的目标,然而,现在的专利制度催生出来的大量专利缺乏创新,反过来在某种程度上正在扼杀产业界的创新能力。比如,专利地雷阵就形象地暗示了这一点。DVD案例所展示的6C和3C联盟,他们拥有了专利,依据专利法,在保护期内,其他任何个人或者企业都不能创造或者使用相同或类似的技术或者产品,如果要在专利技术基础上创造,则需专利人的许可。这无形中使人们感到一股压力,使人们恐惧如果自己搞出一项发明创造,很有可能是别人的专利或在别人的专利基础之上,说不定是所谓侵权之创造,要承担经济及精神上的责任,以至于人们不敢再去奇思异想。如此一来,创新从何谈起?

5.滥用垄断地位进行搭售

滥用垄断地位进行搭售指知识产权的权利人以交易对方同时购买其他指定的非知识产权产品或被许可人不需要的知识产权产品为强制性的交易条件,许可其使用标的知识产权。此类条件从根本上违反了现代民法交易自由的原则,构成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挑战,并将对市场竞争机制产生消极影响,因而几乎为所有国家的法律所明文禁止。微软案中,美国地区法院和上诉法院就一致裁定微软将其网络浏览器与windows操作系统捆绑销售的行为违反了美国法律的规定,应当予以纠正。

四、知识产权异化的原因

1.争取世界霸权地位,追逐国家利益

目前实施的知识产权保护公约主要反映了经济发达国家的意愿,虽然几经谈判、修订,还是发达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利益作出的有选择性的制度构建,更多地反映了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美的利益要求。各国在制定本国的知识产权法时更是考虑了本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的现状,以满足本国产业发展的利益需求。

发达国家在采取各种措施保护自身知识产权、强化知识产权强势地位,巩固和扩大自身在全球商业价值链上游的领导地位和高额利润率。美国极力打造知识产权霸权,日本将“知识产权立国”作为国家战略,韩国提出要成为21世纪的知识产权强国。在现行知识产权国际法律保护的框架下,谁是知识产权的强者,谁就会成为世界竞争中的得益者、胜利者。

发达国家通过知识产权制度追逐经济利益,最终是要实现自己的经济世界霸权进而建立政治霸权。在知识经济时代,暴力和财富的知识化正在成为大国谋求国际霸权的主要依托。版权不再是保护知识产品创造者利益的积极有效的工具,而是为资本家攫取更多的利润保驾护航。发达国家强迫发展中国家接受他们的游戏规则,承诺对他们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修改本国知识产权法的规定,扩大对专利权的授予范围,延长专利的保护期限,等等,将发展中国家套人发达国家设置的枷锁之中,任其宰割。

2.国际知识产权制度来源存在问题

对法律制度的评价,其中一方面是合法性评价,包括该法律制度的来源是否合法、正义。众所周知,发达国家汇聚了当今世界绝大部分的核心知识产权。为最大限度地维持其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先发优势、最大可能地追求高额的垄断利润,世界主要的知识产权大国已相继联合起来,以“知识产权是私权”神圣不可侵犯为由,控制了知识产权领域国际规范、规则、标准的制定。而在这种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国际知识产权制度以发达国家的利益为核心,较少顾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3.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缺乏科学论证,忽视发展中国家的情况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标准的终极目的是带来全人类的利益增长,但现实情况是个人或一部分人的利益是和一个国家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不可能脱离该国去享受“世界的利益”。当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标准不适合某个国家的具体经济、科技情况时,必然会使该国对一些知识产权的保护实际上是使另一些国家收益,从而导致其国内财富出现负增长,社会发展减慢甚至停滞,社会福利得不到保障,进而使其国民利益受到损害。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不顾各国的发展状况和经济、科技水平,将不普遍适用的制度推向了各个国家,导致国家之间经济利益失衡和一国内部公共利益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失衡。

4.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

知识产权异化,直接反映的是知识产权人私人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用公共产品的公共利益的冲突,在实质上是知识产权人的私人利益与确保公平竞争、促进知识与信息被广泛接受的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

五、知识产权异化的解决

1.坚持的原则: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

知识产权制度中的知识产权人对智力产品的垄断和社会公众对其合法需求构成了矛盾的两个方面。这种矛盾始终存在,知识产权制度从创制到实施都体现了这种矛盾的此消彼长。为实现知识产权制度的创制目的,我们必须坚持利益平衡原则。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应在发明创作者的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谋求平衡,在目前知识产权制度偏向权利人的情况下,又以公共利益的保障为先。因为知识产权制度的目的不仅在于确保发明创造者得以从中获益,更在于藉其成果促进整个社会的科技、文化与经济进步。像美国1988年《伯尔尼公约》实施法令所作的报告中宣称的那样:“著作权立法须作出如下的考虑:除作品创作及专有的保护期外,国会尚须权衡公众因对个别权益的保护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利益。版权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激励作者,而在于保障公众从作者的创作中受益。”

2.我国的立场

我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知识产权问题上理应严格遵守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立足于国情,追求利益平衡,使各项法律、制度和措施的制定工作都紧密围绕着这一核心内容,避免由于各种因素而导致的攀高保护,在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倾向于保护被棍之中的本国企业,打击愈演愈烈的滥用行为,以弥补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全面性上的不足。

3.具体措施

沈木珠先生认为,为防止滥用,必须:(1)制定导向性的措施引导企业的专利行为;(2)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职能;(3)在全社会建立自上而下的创新鼓励机制;(4)完善与知识产权制度相关的市场环境。袁真富教授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I)政策方面:引导企业申请强制许可,引导企业树立健康的知识产权观,扶植中小企业突破大企业的专利封锁,重点扶植发明专利减少问题专利;(2)立法层面:完善知识产权滥用的限制,扩大知识产权使用的要求;(3)执法层面:提高知识产权的授权质量;(4)行业层面:行业自律。

知识产权范文篇5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充分做好活动准备工作

为开展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县科技领导小组精心组织,成立了县科技局局长任组长,相关成员单位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科技局,由县科技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本次活动的组织、协调,制定了2014年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活动要求,布置了具体工作。并与相关部门沟通、协作,取得领导的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为宣传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突出主题,形式多样,注重实效

我局根据今年的宣传主题“保护·运用·发展”,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在“活动周”期间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周活动:(一)送知识产权知识进社区、到企业。深入公园路、城西社区,银禾米业有限公司等进行宣传,让社区居民了解知识产权就在身边,引导他们学习知识产权知识、树立创新理念,使企业领导和广大技术员工真正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增强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企业员工对知识产权知识的认知度,加强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进而增强企业竞争力。(二)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周集中宣传活动。4月26日在县城大东街组织县科技局、县经信局、县商务局、县文广新局、县工商局、县质监局、县药监局等部门集中宣传保护知识产权政策、法律法规,接受市民现场咨询,发放宣传资料近20000份,现场接受群众咨询近1000人次。(三)加强舆论宣传,形成强大声势,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重视发挥新闻媒介的作用,4月21日至4月27日在县电视台“新闻”等节目后播放“大力宣传普及知识产权,提高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专利执法力度,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搞好知识产权,全面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和发展能力”、“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新能力”等标语;同时,邀请县电视台参加“宣传周”的每一项活动,向他们提供宣传报道的素材,就知识产权宣传周的相关活动进行广泛的、有深度的报道。(四)利用宣传栏进行知识产权宣传,进一步提高民众的知识产权意识。各乡镇充分利用宣传栏,粘贴图文并茂的知识产权宣传材料,使公众轻松了解了什么是知识产权、怎样保护知识产权,对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三、活动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知识产权范文篇6

制定知识产权战略,首先应对知识产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知识产权问题上,有自然法权和工具主义两种不同的哲学观。自然法权的法哲学模式,承袭法哲学家关于一般财产权的论述,从劳动或人格的角度立论,论证知识产权伦理上的正当理据。其要旨在于确立知识产权的自然权利地位,认为知识产权合乎自然理性,具有不可剥夺的属性。依照这种观点,知识产权即是一种伦理上的善,其正当性具有先验的品格,具有某种天赋人权的特征。而工具主义的知识产权观,认为知识产权是一种国家政策工具,其价值视是否有利于国家利益或阶层利益而定。如果知识产权制度能增进社会福利,实现特定的功利目标,则为善的法律制度,具有正当性;否则,就是“恶法”。换言之,制定知识产权政策,应完全以自己的国家利益或阶层利益为导向。

在国际知识产权谈判中,西方发达国家总是强调知识产权的劳动价值属性或人格关联性,有意无意地推广自然法权的知识产权观念。如微软,为保障自己的知识产权利益,以“知识产权海盗”比喻一些侵权行为,在伦理上丑化发展中国家形象。这就迫使发展中国家政府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保护其既有优势的知识产权,维护其国家或产业集团的经济利益。

我们在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时,应坚持工具主义的知识产权哲学观念,把知识产权战略作为实现民族复兴、增进社会福利的一种系统化的政策手段。要对知识产权有个“去魅”的过程,注意西方国家在知识产权上的双重标准,警惕西方国家采用外交、法律等手段把不合理的义务加诸于我。同时我们要采取“适度保护”的原则,在切实履行国际条约义务的前提下,摈弃那种知识产权保护越高越好的看法。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以有利于维护本国产业利益、消费者利益,有利于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为依归,制订能平衡各关联方权益的均衡的知识产权法律。

二、坚持企业在知识产权战略中的主导地位

在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保护、人才培养等方面,最终的动力来源于企业的国际和国内竞争需求。政府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包办一切。

笔者认为,应坚持企业在知识产权战略中的主导地位。怎样激发我国企业、学校、科研院所乃至个人等知识生产主体在发明创造、作品创作、品牌培育上的积极性,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也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主要目标。如果不能保护知识产权,防止侵权行为,必然损伤知识生产的积极性。为此应对具体的司法制度、行政执法制度进行调整,使之能更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也避免给外国以批评的口实。

政府的作用,不是越俎代庖,替代企业去做知识产权工作,而是引导和服务。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制订和修改法律,提供制度供给,为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应用、保护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和法律保障;二是采取措施切实保证法律的实施;三是信息服务,为企业提供专利、商标、版权等方面的信息资料,努力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四是宣传普及知识产权知识,提升民众的知识产权意识,加强企业、科研院所对知识产权重要性的认识;五是通过高校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知识产权战略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不同的层面。宏观层面有中央政府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微观层面各企业可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战略;在中观层面各地方区域,一省或者一市,可以制订各自的区域知识产权战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各司其职,三个层面的战略相互补充,协调一致,才能使我国的知识产权建设得到切实推进。

三、注意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富集地。高等植物有30000余种,脊椎动物有6347种,分别占世界总种数的10%和14%。我国生物物种不仅数量多,而且特有程度高,生物区系起源古老,成分复杂,并拥有大量的珍稀孑遗物种。我国有7000年的农业历史,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作用下,为适应形形色色的耕作制度和自然条件,形成了异常丰富的农作物和驯养动物遗传资源。这些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宝贵的生化、基因资源和与遗传资源有关的传统知识。另外,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传统文艺表达形式也十分丰富。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和传统文艺表达正是我国比较优势之所在。我们应该善加利用,充分发挥自己的长项。在WTO、WIPO、FAO等国际法律框架下,以印度、巴西为代表的部分发展中国家反复提出保护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和传统文艺表达的诉求,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1992年的《生物多样性公约》就是集中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保护遗传资源要求的国际法文件;发展中国家并力求将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和传统文艺表达的保护问题纳XWIPO和TRIPS框架内。目前,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争论已经成为国际知识产权谈判的焦点;发展中国家的抗争正是为了维护其具有比较优势的知识产权利益。我国应该以更积极的态度加入发展中国家阵营中,发挥更具建设性的作用。

在国内法层面,我们对《生物多样性公约》的重视程度显然不够。现行法律法规虽然对遗传资源的法律保护有一些零散的规定,但对基因资源、传统知识、传统文艺表达尚缺乏基本的法律规范;《生物多样性公约》中的“国家主权原则”等重要内容也没有明确的国内法宣示。这些法律漏洞给发达国家的“生物海盗”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我们在制订知识产权战略时应该高度重视、充分利用《生物多样性公约》,尽快规划制定统一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落实公约关于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的内容。另外应促使民间文学艺术保护条例尽早出台。在怎样利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保护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和传统文艺表达这一世界性的难题上,我们可以大胆地进行法律制度创新,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

知识产权范文篇7

就知识产权而言,其权利表现为保护期的有限性、空间上的地域性、权能上的独占性和对他人的绝对性上,换言之,知识产权是法律赋予权利人在一定的时间、在一定的地域内,排除他人而独占支配行使其知识产权的权利。同一般财产权一样,知识产权最重要的特点是专有性,即未经权利人同意,任何人都不得使用其权利生产知识产品。这是因为权利人在智力创造工作中付出了劳动,他们有权独占使用其知识产权,同时通过市场行为收回投资,甚至获得垄断地位,正是这种专有权利的存在,使得知识产权的滥用成为一种可能。

这在掌握着相当核心技术以及丰富的知识产权保护经验的跨国公司上表现更为明显。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在华知识产权的拥有者(主要是跨国公司),利用他们在知识产权领域的比较优势,把知识产权作为垄断的手段来限制竞争对手,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愈演愈烈。

于是乎,业内人士呼吁防止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滥用该是引起我们重视的时候了。

一、跑马圈地目的何在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已经有了二十多年,这二十多年来,他们都在不遗余力地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中国政府的保护力度也不断加强,跨国公司在华的知识产权保护可谓日渐完善。然而,随着中国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跨国巨头积多年努力对中国形成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和专利技术限制机制等相继启动。前者更多地以环境保护为由提高贸易产品进口的门槛,是否拍成滥用东西方学界还有争议,后者则是新世纪条件下知识产权滥用的最新体现。

跨国公司在华滥用知识产权最让世人关注的案例是2002年的DVD事件。当时,日立、松下、三菱电机、时代华纳、东芝、JVC六大DVD技术开发商(简称6C)向中国几十家DVD生产企业索赔高额专利费。其后,许多外商企业和行业联盟好像受到提醒,彩电、电池、数码相机等产业因知识产权而起的贸易纠纷此起彼伏,使我国众多企业和行业蒙受重大损失。

跨国公司在华滥用知识产权的表现可谓多种多样,但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利用专利与技术产品高价抢掠。此方面的典型例子如微软公司在其视窗系列中对我国企业和消费者采取的歧视性的超高定价行为,微软中文版Windows98在我国的售价是1998元,在美国仅为109美元,Office97中文专业版在我国的售价是8760元,在美国仅为300美元。微软给中国电脑厂商OEM预装软件也存在价格歧视,给IBM不到10美元,给中国企业的价格是690元。

其次是利用对各种知识产权(如专利技术)的专有权,通过订立不平等的协议条款给予中国企业种种束缚,实现其限制竞争的目的。本来,通过许可他人行使知识产权的一项或几项权能,从而实现知识产权的经济利益,是知识产权人实现知识产权的常用方式。但是在知识产权许可合同中附加限制竞争的条款来维持既有优势地位或谋求进一步的垄断地位,则构成超出知识产权的“专有性”的滥用行为,其实质是用合同这样的合法形式达到限制竞争的非法目的。

常见的限制竞争条款有:1、不质疑条款,要求被许可人对许可人持有的合同的标的权利的有效性或技术秘密的秘密性不得提出质疑;2、回授条款,要求被许可人对标的技术有所改良时有义务反馈给许可人,被许可人在使用标的技术过程中获得的新技术必须给予许可人独占或独家许可;3、一揽子许可,要求被许可人在接受其所需要的标的时,亦须接受其他标的的使用许可;4、不竞争条款,要求被许可人不得使用被许可标的与许可人竞争,并不得对被许可标的进行改良;5、搭售条款,要求被许可人在接受被许可标的时,购买由许可人提供的其他无关的产品或服务;6、其他限制条款,如固定价格、限制产量、分割市场、指定客户等。

现在如在华跨国公司通过强制许可证强制买方向其所指定的人购买原材料和零售部件,对买方在制造使用或出售与专利项目相竞争的产品或采用与专利项目相竞争的技术方面加以限制便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媒体还曾报道过一些跨国公司出资买断超市一定期限的独家销售权及部分超市销售旺季的促销权,不允许超市陈列其他品牌产品,不允许其他品牌厂家做促销;以及软件行业也存在的不允许商其他企业的同类软件产品,否则取消资格的情况也属于限制竞争的行为。

目前,跨国公司在华限制竞争行为还有一种表现形式就是企业并购,即通过控股的方式并购国内企业,这种方式是跨国公司扩大企业规模和实力,在东道国市场取得市场优势地位最便捷的途径。如柯达公司并购除乐凯公司之外的几乎所有国内洗印材料和照相器材厂家,迅速形成市场优势地位。目前许多国家的反垄断法都规定,如果跨国公司通过并购进入东道国市场,会破坏东道国竞争性的市场结构,产生或加强市场支配地位时,就要受到反垄断法的干预。但在我国,这种做法对市场竞争的影响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再次,从90年代开始,面对中国企业的日益壮大,在华跨国公司更加注重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利用专利与技术标准等知识权利在中国跑马圈地,布设“雷区”和“陷阱”,特别是根据中国对外公布的各个5年规划,提前向中国大量申请相关专利,实现权利的独占。尽管中国近年早已重视技术开发与专利的注册,但是,科学技术与发明不可能一跃而就实现一日千里的发展,在短期内在很多领域还是难以和这些跨国公司抗衡。于是,这些专利迫使中国企业不得不每年花巨资购买外国的专利使用权,从而大大削弱了市场竞争力;同时即使如此,每年还是有不少的企业触雷而受到侵权的指控,在无奈中蒙受重大的损失。

二、代价几何触目惊心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0年中国因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因素而影响出口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达17.6亿美元,50%的企业因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而被迫增加成本,25%的企业因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而增加风险。2001年因不符合国外环保标准而受阻的中国出口商品价值已超过100亿美元。加入WTO后,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的影响更加严重,据商务部科技司调查,2002年,我国71%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限制,造成损失高达170亿美元。食品土畜产品出口受到的损失最为严重,有近90%的企业受限,损失达90亿美元,仅欧盟禁止中国动物源性产品进口一案就涉及中国企业94家,劳动力近5万人,农户十几万家,贸易金额达6.23亿美元。去年,美国借337条款起诉的案件在全球范围内一共18例,其中中国就占到7例。今年我国轻工、机电类产品也比加入WTO前受到更多影响,我国产品出口的形势也甚为严峻。

同时,国家外汇管理局历年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也显示,2000年-2002年,我国对外支付的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持续走高,远远高于外方支付给我国的费用。在2002年的收支表中,这项费用的逆差达到接近30亿美元。

业内专家分析,我国之所以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知识产权大战初期如此被动,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还没有做好“作战”的准备。面对外国企业在我国大量地申请专利,并利用得到批准的专利来限制我国企业与之竞争时,我国的相关法律或无动于衷或表现无奈。权利没有制约,必定导致滥用,它和权力是一样的。当我们按部就班地自主研发产品时,却莫名其妙地被告知已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进而为了继续我们的行程,不得不花大量的资金购买外国的专利使用权,从而大大削弱了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防范之道立法先行

面对跨国公司纷纷利用知识产权或技术标准对中国企业进行的围剿,国家知识产权局秘书长陈仲华忧心忡忡地表示,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专利制度调整态势和外国企业利用国际规则频频发起的专利冲击,我们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将会在未来的国际科技和经济竞争中陷入不必要的被动地位。产业界人士的观点“这些外商还利用自己的专利,来推行标准。他们最终目的就是要把我们的企业变成他们的工厂或关闭。”更是令人坐立不安。可以说,如何规范知识产权的权利行使,限制权利的滥用,成为国内企业对抗在华跨国公司知识产权围歼战时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应对策略上,在上述的“公平竞争与市场经济2004年上海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呼吁尽快修改《反不正当竞争法》或尽快出台有中国特色的《反垄断法》,以增强执法的可操作性。的确,目前我国尚无完整的规制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制度,当务之急就是要结合中国国情,尽早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无疑,这些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法律法规应当比较全面、具体地阐述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之间的复杂关系,合理平衡知识产权交易的各方当事人(开发者、生产者、消费者等)之间的利益,做到既充分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发挥其鼓励创新和激励竞争的作用,又切实照顾到合理的限制竞争的商业需要,防范合法垄断权被不正当地滥用,使代表社会整体利益的自由公平竞争秩序不致受到破坏。

王先林教授就指出我国法律应该对跨国公司滥用知识产权限制竞争的行为进行规制,但无需单行立法,只需要将其纳入统一的法律框架就可。他建议在《反垄断法》中设置专门的条款规定有关滥用知识产权的垄断行为。

实际上,在WTO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即TRIPS协议)中即规定了保护知识产权的保证国民待遇、保护公共秩序、社会功德、公众健康等原则,其第8条2款就明确规定:“为了防止权利所有人滥用知识产权,或者采用不合理地限制贸易或对技术的国际转让有不利影响的做法,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但以这些措施符合本协议的规定为限。”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顺德解释说,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知识产权立法却对此没有给予相当的重视,导致我们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中缺乏对于知识产权权利滥用的限制性规定。知识产权制度是通过赋予知识产权权利人一定的垄断权来促进创新的,当知识产权制度走向极端的时候,当知识产权权利被滥用的时候,就会限制竞争,阻碍创新。所以,他也建议我们应当从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的角度去考虑如何限制知识产权权利的滥用。

现在,在立法上存在的问题是,知识产权法学界不少人都认为我国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过于超前,存在过度保护的不足。他们认为日前在中国的立法、司法以及学术研究领域存在着一种普遍倾向,就是要想方设法地提高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标准,以适应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国际社会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由于这种心理的作用,造成了目前中国立法与司法、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趋势,致使法律条款动作起来收效甚微。的确,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主要是知识产品的输入国,如果不顾国情,一味追赶西方国家的潮流,扩大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纵然是国民待遇原则,也不过成了“表面上的平等掩盖之下的事实上的不平等的合法保护伞”,这也是要引起我们的深思的。

四、多管齐下共防滥用

面对跨国公司利用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产权优势形成对我们民族产业的不公平竞争。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顺德就把它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他认为“我们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中,也应当做出相应的考虑和安排。”

在知识产权纠纷的防范和应对中,行业协会起着巨大的作用,如何积极发挥政府牵头的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预警机制就成为减少因这些纠纷的重要途径。业内专家建议,可以由我国的海关、外经贸部、贸促会、工商局、统计局等共同建立专门部门,对世界知识产权发展的相关信息进行预警分析。它可以主动、长期、动态地为我国企业提供快捷的信息服务,让企业随时得到其它跨国公司的最新的知识产权战略,引导企业在积极利用的同时规避冲突、寻求创新,提高国内企业和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而对于企业来说,李顺德则提出:“国内企业一旦遭遇此类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不应退让隐忍,而是应该‘以牙还牙’,具备足够的抗争意识,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自己应有的利益。”的确,我国企业在对外的知识产权纠纷诉讼应对上还是不够成熟,据统计,2002年美国针对中国企业展开的8起知识产权调查中,国内参加应诉的企业少之又少。“在一定程度上,国内企业存在回避等软弱姿态,正在重蹈上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应对美国知识产权纠纷的覆辙。”某知识产权专家提醒说。因此,企业既要遵守国内外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国际条约,尊重在华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同时面对不当指控时也要勇敢的拿起法律武器应诉,敢于维护自身的权益。

知识产权范文篇8

关键词:保护中心;系统保护能力;制度建立;职能衔接;流程设计

随着中国向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方向发展,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发展联系日益紧密。2019年11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的工作要求。这既是党中央对知识产权事业的顶层设计,也是领导层对知识产权工作的殷切期望。2018年,我国进行了机构改革,按照国家机构改革部署,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同时重组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原商标局及质检总局部分职能进行整合,实现专利、商标、原产地地理标志的集中统一管理,将原专利执法、商标执法工作统一纳入市场监管综合执法[1]。在改革的大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也应运而生(以下简称保护中心)。保护中心作为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集快速维权、快速审查、导航运营于一体,为市场创新主体提供“一站式”服务。现行知识产权保护方式主要有三种:以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为代表的行政保护、以法院为代表的司法保护及以保护中心为代表的快速维权保护。3种保护方式各有优势,但三者分属不同机构,其办案流程互相独立、互不衔接,没有形成合力。此外,维权过程中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赔偿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结合河南省知识产权保护现状,针对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痛点、堵点问题,聚焦以保护中心为纽带,打通快速维权保护与行政保护、司法保护之间的壁垒,从制度建设与衔接、职能对接、流程设计等方面进行研讨,以期解决维权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为构建知识产权系统保护能力建言献策。

1保护中心建立技术调查官制度的研究

举证难是目前维权主体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企业大多专注于生产经营,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为维权而取证大都是应事后救济所需而临时为之,往往丧失了取证最佳时机。由于知识产权具有无形性,侵权行为的隐蔽性很强,导致取证困难。加之企业取证成本高、取证手段匮乏等,往往导致在维权诉讼中因难以获得证据或者获得的证据不充分不能支持自己的主张而维权不力,甚至维权失败。《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中特别指出,在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案件和司法案件中引入技术调查官制度,探索加强知识产权侵权鉴定能力建设。2019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为了保障《意见》的贯彻实施,明确了技术调查官可以作为审判辅助人员参与到诉讼中,其有参与调查取证、勘验、保全和参与询问、听证、提出技术调查意见等职能[2]。因此,为了对维权主体在证据获取方面进行指导以更好地发挥保护中心公益服务的职能,为了协助行政执法部门、司法部门准确高效认定技术事实,为了在机构改革后的转型期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保护中心应建立技术调查官制度。技术调查官的优势在于对专利、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案件在侵权事实认定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能够根据获得的证据在本领域内提供专业化的侵权判定意见,不仅能够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而且对于技术人才相对匮乏的知识产权行政保护领域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打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与行政保护之间的阻滞环节,以求高效衔接、形成合力

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具有快速、灵活、成本低等特点,是打击侵权的关键环节。将行政保护与快速维权在制度上进行有机衔接,建立职能对接,从而实现取长补短、凝心聚力,有助于解决维权主体所面临的实际困难。

2.1通过技术调查官制度辅助行政执法取证与行政裁决等程序

维权的“核心”在于证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均明确了行政部门依职权或申请人请求处理知识产权案件时,可以询问有关当事人,调查与涉嫌违法行为有关的情况;可以对当事人涉嫌违法行为的场所实施现场检查;可以检查与涉嫌违法行为有关的产品,制作调查笔录与证据保全。目前,各地都成立了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并将知识产权执法纳入其中。技术调查官和行政执法相协同,将行政保护的优势与技术调查官的专业支撑相结合,不但能为执法“铁拳”提供支持,而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维权主体“举证难”“成本高”的困境。在具体案件中,当维权主体存在取证困难并向行政管理部门提出介入请求时,技术调查官可以协助行政执法人员获取最直接、最相关的证据。尤其在机构改革后,知识产权管理体制被重构,人员调整等各种原因造成了负责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的人员可能只对某一领域的业务熟悉,对其他领域十分陌生。在这种情况下,技术调查官的辅助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利用行政职权直接获取证据不但可以减轻维权主体举证的经济负担,而且能够保证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及关联性。在获取证据后,以专利为例,技术调查官可以通过特征比对,根据全面覆盖原则、等同原则等判定规则,出具侵权判定意见书,为后续的专利侵权行政裁决奠定基础。对于商标侵权而言,技术调查官可以以普通消费者一般注意力作为评判标准,采取整体比较、显著部分比较、隔离比较等方法,根据先商标的显著性与知名度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出具侵权判定咨询意见书,为后续行政处理提供技术支持。

2.2保护中心知识产权纠纷调解职能对接行政调解职能

行政调解作为行政部门处理专利纠纷案件时的一种方式,相较于传统的“保护一家,惩罚一家”的保护思路,其能够柔性、灵活、高效地解决纠纷,获得了广泛应用。知识产权纠纷调解亦是保护中心快速维权的细分职能之一。2020年全国十佳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案件中,有6件通过调解方式结案。通过采用交叉许可、追加普通许可、聘用专利权人等方式,化解原本对立双方的矛盾,既保障了权利人的利益,又形成了合作共赢的局面,在疫情严峻、经济仍有待提振的今天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公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知识产权纠纷案件日渐增多。行政机关的行政资源是有限的,案件越多则能够分配给每个案件的行政资源就越少,案件处理效率与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此,行政部门在处理纠纷时,如果双方有调解的意愿,可以将案件移交给保护中心进行调解。保护中心调解职能的优势在于知识产权法律业务的专业性,能从专业的角度剖事析理、以案释法,从而有力促成双方达成协议。不但能够防止矛盾激化,而且有利于纠纷的彻底解决,达到“胜败皆服”的效果。这样既对纠纷案件起到了很好的分流作用,节约了行政资源,又充分发挥了保护中心的优势,保证了案件处理效率与效果。

2.3在保护中心与行政机构间建立案件双向移交制度

周期长是困扰维权主体的一大难题。很多时候维权案件的办理需要不同部门间的通力配合,但往往不同的部门从案件受理到结案都有自己的一套流程,互相独立,互相封闭,互不衔接。部门之间的案件移交手续冗繁,流程不畅已经成为“周期长”的主要原因。案件的流通是实现职能互补的基础。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打通行政机关与保护中心之间流程上的阻滞环节。专利的PCT国际申请制度给人以很好的启发,“五个一”的协同(即一个受理局,一份申请文件,一种语言,一笔费用,一个申请日)很好地缩减了走流程所花费的时间。因此,应以“快保护”“同保护”为原则,在制度层面建立流程接口,做到简化案件移交手续。要在制度层面建立协作机制,实现工作中的互相配合,达到“1+1>2”的效果。无论是维权人来到保护中心或是行政机关,只需要填写一份申请,提交一份证据材料,就可以无阻碍地在行政部门和保护中心之间双向流转案件。针对电话、网络等举报投诉,建立联动机制,保护中心受理投诉后,第一时间将案件线索移交给行政部门,行政部门应快速反应,及时进行调查与处理,从而缩短维权周期。技术调查官辅助行政执法、行政裁决等程序,保护中心调解职能与行政调解职能的互补等,均要依靠案件流通制度的建立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3打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与司法保护之间的阻滞环节,协同联动,建立高效运行机制

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司法保护以其权威性和社会公信力成为主要的保护方式。《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也明确了“加强司法保护体系和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导作用”。如果能够将保护中心的职能与司法保护职能进行有机衔接,打通流程,协同联动,那么将有助于有效解决维权主体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的问题。

3.1保护中心知识产权纠纷调解职能对接法院诉前调解

知识产权诉讼大多属于民事诉讼的范畴,一般有诉前调解阶段,如果调解失败,才会继续走司法流程。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知识产权诉讼案件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2017—2019年,每年新增知识产权司法案件量分别为20.1万件、33.5万件和48.2万件,2020年新增案件量达到创纪录的52.5万件[3]。在20世纪末,世界发达国家也同样面临知识产权诉讼案件量迅猛增长的情况。面对“诉讼大爆炸”的情形,发达国家开始反思民事司法制度,并积极开展变革。以美国为例,美国在20世纪末逐步建立了知识产权民事诉讼制度以外的纠纷调解机制(AlternativeDisputeResolu-tion,ADR)。引入ADR制度的效果十分显著,知识产权纠纷只有少数部分需要通过法院正式审理解决,其余大部分都能够通过调解方式解决[4]。诉前调解最大的优势在于节约维权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我国司法制度中,一审案件的审限一般为6个月,而调解方式结案一般要求1个月内达成协议,时间效益显著。采用调解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减免诉讼费、律师费等费用,经济效益显著。将保护中心纠纷调解与法院诉前调解进行职能对接,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保护中心的专业调解优势,实现过滤知识产权纠纷,分流诉讼压力,减轻司法负担的制度设计初衷,也实现了快速维权与司法保护的优势互补,为切实提高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效率开辟了新途径。

3.2在保护中心与司法机构间建立案件双向移交制度

在保护中心与司法机构间建立案件双向移交制度,主要是为了满足知识产权纠纷调解职能对接的需要,避免出现不同机构间流程互相封闭、互不衔接的局面。对于知识产权司法诉讼案件,法院在正式立案前,通过与保护中心建立的诉前调解对接机制,以诉前委派的形式将案件移交给保护中心进行调解。如果调解成功,双方可以直接签订调解协议;如果调解不成功,案件将由保护中心移交给法院进行审理。无论案件是以纸件形成还是以电子卷宗形式移交,移交手续都应既要规范、严谨,做好案件材料的保密措施,又要简洁、高效,保证移交效率。

3.3技术调查官制度支撑司法诉讼程序的研究

专利、商标与著作权案件是知识产权案件的主流,占知识产权案件总量的比例超过95%。对于进入司法审判程序的知识产权案件,裁判的关键在于侵权与否的事实认定。对于商标与著作权案件,在侵权事实的认定方面已发展得比较完善。因为其判定相对简单,所以司法裁判的难度一般并不大。相比而言,专利案件最为复杂,在侵权事实的认定上难度也最大。专利分为3种类型: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除外观专利外,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均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技术方案。专利权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中的内容为准,因此对权利要求的解读就成为确定保护范围的关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对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的审理要求,解读权利要求应该站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角度,结合说明书、附图、专利审查档案以及本领域公知常识对每一个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进行划分[5],解释权利要求中字、词、术语的含义,同时考虑每个技术特征的等同特征。在进行侵权分析时,根据被控侵权技术方案的实际情况,与权力要求书中的技术方案一一进行技术比对,根据全面覆盖原则、禁止反悔原则等进行侵权判定。从权力要求的解读到技术特征比对,再到最后的侵权判定,整个过程都对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有着较高的要求。但事实情况是作为“裁判员”的法官群体,对相关技术领域可能并不熟悉,如果仅靠自身能力在不熟悉的领域内进行侵权判定,难度较大。在新医药、分子材料、区块链及人工智能等专业性更强的细分领域,其工作难度会进一步加大。技术调查官的优势在于能够熟练掌握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如果能够利用技术调查官的优势来弥补司法审判的劣势,那么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能力会更上一个台阶。通过技术调查官的介入,可以对知识产权案件从专业角度出具侵权判定咨询意见,作为案件审理的客观依据。这样不但可以减轻法官群体的工作量,而且可以有效缩短案件审理周期,降低维权成本,解决维权周期长、成本高的难题,给予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强大的技术支撑。

4结语

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在保护中心制度建立、搭建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之间的制度协作体系、实现职能流程对接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议。只有形成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司法保护、快速维权保护衔接协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方能破解维权困境,最终呈现3种保护方式形成合力的局面,打造知识产权保护网,提升知识产权系统的保护能力。

参考文献:

[1]申长雨.申长雨在2021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的工作报告(摘编)[R/OL].(2021-01-25)[2021-10-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技术调查官参与知识产权案件诉讼活动的若干规定[EB/OL].(2019-03-18)[2021-10-3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2020)[R/OL].(2021-04-23)[2021-10-26].

[4]孙娟,阳屹琴.浅议我国专利纠纷调解机制的完善[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9(7):112-116.

知识产权范文篇9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产权制度作为鼓励和保护创新、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法律制度,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地位得到历史性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知识产权正成为各国增强国家经济、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本国利益和经济安全的战略资源,成为国家之间进行科技、经济、贸易和文化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各国企业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中国未来15年的战略目标。在实施过程中,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实现由资源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知识产权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和衡量指标,知识产权保护是自主创新的重要环节,没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释放。必须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最大限度保障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利益,激励个人和企业创新的热情和动力,让知识、智慧、技术的活力竞相迸发,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是知识产权的主要创造者和使用者,同时也是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受害者,因此,保护知识产权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企业也要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力量,担负起自主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历史责任,共同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

今天,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与全国工商联共同发起企业保护知识产权倡议。全国工商联将充分发挥民间商会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国民营企业自觉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自觉遵守国际贸易规则、自觉遵守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公约和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开展自主知识创新活动、加快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步伐,为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崇尚创造的社会经济环境做出积极的贡献。

知识产权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在国家、省、市知识产权战略的指导下,从的实际和产业特点出发,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大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能力为目标,对我市知识产权工作进行总体战略部署,提高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以国家、省战略为指导,总体发展与突出特色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统筹兼顾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体现创新与注重实用相结合。

三、实施目标

(一)知识产权拥有量明显增长。“十二五”期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500件,年均增长30%,其中发明专利占年申请总量的30%以上,企业专利申请占年申请量的7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专利扫零,国际专利申请取得零的突破,专利授权量逐年上升,到2015年,授权量占申请量80%以上;积极做好省知识产权试点县(市)的各项工作,力争进入省知识产权示范县(市)。商标注册申请年均增长20%以上,拥有有效注册商标1000件以上、中国驰名商标2件以上、省著名商标10件以上,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达到2件以上。

(二)知识产权贡献率逐步提高。以三湾工业园和儒溪化工园为知识产权试验区,择优建立1个知识产权服务平台,重点培育5家以上知识产权试点优势企业,辐射培育2个以上知识产权试点乡镇;每年培育2家以上基础条件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企业行列,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以上;加大专利大户培育力度,培育一批累计申请专利30件以上的专利申请大户,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集群。

(三)知识产权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进一步实施知识产权培训计划,确保每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市直单位有2名以上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规模企业有1名以上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和2名以上企业知识产权服务人才;通过加强在职人员学习教育和选送优秀人才进入高校深造,培养5-10名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人员,3名以上具有省以上专利代办证的专业人才;培育1家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

(四)知识产权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设,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市知识产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知识产权局,协调市知识产权工作,合力推进全市知识产权工作。

四、工作任务与措施

(一)推动科技经济发展,创造自主知识产权。

1、大力推动我市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国家、省级、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充分发挥政府各类专项资金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努力创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合作,建立产学研联合基地,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项目,组织我市重点领域的科技攻关,优先支持具有或可产出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项目。(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知识产权局)

3、积极开展市内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作,做好省级知识产权战略试点、优势企业、示范企业以及工业园区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和示范园区的申报工作,争取1家以上企业进入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个工业园区进入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责任单位:市知识产权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三湾工业园和儒溪工业园)

4、做好省、市著名商标的初审工作,推进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注册、管理和运用,扶持各类经济主体发挥商标品牌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责任单位:市工商局)

5、做好农业商标品牌的培育和发展工作,积极引导和支持农业企业和农户注册农产品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帮助涉农企业运用商标战略开拓市场,扶持我市名、特、优产品,打造我市农业品牌。(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

6、实施民间文艺等传统知识产权保护与价值开发促进计划,提高对县域传统知识资源的传承、开发、利用的保护能力,做好嗡琴戏等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和龙窖山瑶族遗址等省、国家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责任单位:市文广新局、市旅游局)

7、继续开展国内专利申请、国内授权专利和国(境)外发明专利的资助工作,积极组织我市企业申报中国专利奖、省专利奖。继续实施“规模企业专利扫零工程”,园区所有规模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注册商标,并每年申报1个以上专利。(责任单位:市知识产权局、市财政局)

(二)加强引导培育,促进知识产权运用。

1、贯彻执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协助企业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从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等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扶持。(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知识产权局、市工商局)

2、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中介支撑、社会参与”的新型标准化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的推广和运用。(责任单位:市知识产权局、市工商局)

3、推动自主知识产权标准化工作,积极实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培育工程”,引导企业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战略,培育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有机结合的骨干企业。(责任单位:市质监局、市知识产权局)

4、有针对性地指导企业正确使用企业名称、包装装潢、注册商标,避免发生知识产权纠纷和违法违规行为。(责任单位:市质监局、市知识产权局、市工商局)

5、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引导企业正确处理好技术保密和专利保护的关系,强化企业专利申请和专利保护。(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知识产权局)

6、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开展行业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引导其建立和完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自我发展的机制,形成行业保护合力。(责任单位:市知识产权局、市工商局、市文广新局)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市场秩序。

1、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坚决打击假冒专利、商标、版权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大对恶意侵权、群体侵权、反复侵权等案件的打击力度;对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商品的商标侵权假冒行为进行严厉打击,集中力量查处情节严重、影响重大的侵权案件。(责任单位:市知识产权局、市工商局、市文广新局、市公安局、市人民法院)

2、加强和规范专利、商标执法工作,重点开展对大型市场的监管试点工作,减少商标侵权行为;积极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加大正版软件使用的执法力度,维护版权所有者的权益,促进软件产业健康发展。(责任单位:市知识产权局、市工商局、市文广新局)

3、打击流通领域非法出版物和盗版等违法行为,保护文化领域的知识产权。整顿和规范印刷复制业;清查出版物市场,取缔无照经营;开展打击光盘走私贩私行动。(责任单位:市文广新局、市工商局)

4、加强知识产权行政主管部门、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完善重大案件会商和通报制度,形成联合执法协调机制、纠纷快速解决机制和诉讼调解联动机制。(责任单位:市人民法院、市公安局、市知识产权局、市工商局、市文广新局)

5、严格执行省知识产权重大案件汇报制度,及时上报重大知识产权案件,特别是知识产权涉外案件,为上级部门决策提供依据。(责任单位:市知识产权局)

(四)强化知识产权宏观管理,营造良好内部环境。

1、进一步健全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全市知识产权工作协调,组织、指导全市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建立健全市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保护体系,充实基层知识产权执法力量,加强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市知识产权局、市编办)

2、各项扶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要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倾斜。政府财政资金应重点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实施和产业化发展。(责任单位:市财政局)

3、将知识产权的创造、拥有、运用、保护及管理情况作为各类科技立项,科技奖励,高新技术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复审的重要条件之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知识产权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4、坚持日常宣传与专项宣传相结合、普及宣传与重点宣传相结合,广泛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普及活动,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营造良好的保护知识产权社会氛围。(责任单位:市知识产权局、市工商局、市文广新局)

5、加强对技术创新型企业技术秘密保护工作的宣传与指导,引导企业建立健全技术秘密管理制度。(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知识产权局)

(五)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1、组建1家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建立知识产权的专业展示交易平台,贴近企业搞好专利、商标服务,健全知识产权的检索、咨询、评估、交易等功能,促进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交易。(责任单位:市知识产权局、市工商局、市文广新局)

2、组织同类型企业组建行业知识产权联盟,制定实施行业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知识产权自律、纠纷处理等方面的组织、协调和监督作用。(责任单位:市知识产权局)

3、认真落实临发〔〕5号《关于依靠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的决定》精神,设立专利申报奖励基金,鼓励企业积极申报专利,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市财政局、市知识产权局)

(六)加强培训与教育,建设知识产权人才队伍。

1、加强专利、商标、版权保护执法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执法效能。进一步加大对知识产权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培养“专家型”执法人才。(责任单位:市知识产权局、市工商局、市文广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