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14:15:43

白族范文篇1

“苍山绿,洱海清,月亮白,山茶红,风摆杨柳枝,白雪映霞红”,这正是婀娜多姿、飘然若舞的大理白族服饰的真实写照。白族服饰最明显的特征,是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有镶边花饰,朴实大方,充分反映了白族人民在艺术上的高度才能。白族男子服饰差别较小,简洁朴实;妇女服饰悬殊较大,既鲜艳,又素雅华美,往往是上身和头饰比较花俏,而下身又较朴素;姑娘和小孩服饰比较艳丽,中老年服饰比较淡雅。

小孩服饰中的帽子,有绣花的狮子帽、虎头帽,兔子帽、老鼠帽、青蛙帽、鸡冠帽、鱼尾帽、姑娘帽等,一般都钉上银饰物。一顶帽子往往要几十个工才做成。衣裤有僧衣,绣花口水兜,绣花撑腰,绣花围腰,绣花被风,连袜裤,绣花裹背。鞋子有绣花狮子头鞋、虎头鞋、猫头鞋、兔子鞋、老鼠鞋、翅头鞋、船形鞋、蝴蝶鞋等。

白族男子过去常戴八角帽、八角巾、布里子飘带麦杆草帽以及白色包头、黑包头等。包头两边绣花,吊有玻璃圆珠缨穗。衣饰有“三滴水”、“五滴水”、对襟褂子。多件三包多钮普通衣。钮子多为银或,黑领褂。还有多层多包的麂皮褂。一丈多长的白布腰带,短宽裤脚普通裤。中老年腰系的装草烟的麂、羊皮兜,很有民族特色。鞋子有“象鼻鞋”、布制凉草鞋,鞋尖鞋帮往往缀上缨花。老年人穿的有红缎万寿鞋,翅头鞋等。男子服饰,现多已改变成汉族服装,只有在绕三灵、火把节等民族节日才能看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

妇女服饰中少女头饰极为讲究,最有民族特色,喜欢梳独辫,用一块挑花头巾,把它叠成长条形加在上面。再用红头绳绕着长长的独发辫,把辫子挽上,发辫成龙,挤在中间,上成龙马角,下成龙凤尾。头巾上的缨穗系到左耳下,风吹飘摇,银珠闪闪发光。额上缨花发垒成串,既显示了少女长发美,又突出了发辫下色彩鲜艳的头巾,非常满酒自如地渲染了白族少女发型和头饰所特有的风韵。

过去海东少女结婚前要戴一顶绣花的凤尾勒,前有两对细弹簧支撑的彩球,两侧为绣花的翅膀,后用银链连接,套在独辫上面,远望去似一只鲜艳夺目的金凤凰。婚后女子一般不再缠独辫裹头巾,把头发梳成三辫盘在后脑上成为挽髻,梳成皇后头,上罩黑丝网,网着一椭圆型的发套,插上管子,外套凤凰帽或绕头巾。比起姑娘来,色彩渐趋淡雅。中老年妇女为高髻,裹以腊染,扎染黑色头巾,给人以庄重之感。妇女的衣饰也因年龄不同而略有变化,主要是在色彩的选择和花边的运用及围腰的长短上的区别。少女穿白色、水红、粉蓝的无领大襟衣或衬衣,外罩红色、浅蓝色领褂;领褂有金绒的,灯芯绒、毛呢或化纤的。色彩因年龄而定。少女、少妇喜水红色,老年妇女喜黑、蓝色。用一条宽五寸左右,长几尺的绿色腰带,将腰部紧紧束起,再系上围腰。妇女从老到少都系四方围腰。一般少女喜短围腰,单层,白、绿色,镶花边,绣福寿花、万字花、石榴花、蝴蝶花等图案,连以绣花“鸭舌”和飘带。把围腰盖在膝盖以上,恰到好处地显示青春朝气和女性柔美的体态。中老年妇女围腰过膝,双层,色彩由暖色转向冷色,花色由繁变简。妇女围腰上还有一条绣花飘带,两端是两片双面绣花。

白族范文篇2

一、大理白族传统家具

现在较为常见的白族家具以木石结合结构的雕花风格为主,以贵重木材进行雕刻加工基础上再配以当地独特的水墨花大理石,形成木框石心为主的白族木雕家具风格。白族木雕家具在白族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上,将多种佛教、道教、穆斯林等宗教文化艺术与中原汉文化相融汇,再融合进白族本主文化,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从今天的白族家具可以看出,白族家具在大量吸收了内地明清家具结构工艺和装饰纹样上的制法,与内地家具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因此今天白族家具在艺术风格展现了既与内地家具有着密切联系,又富有南方少数民族特色的风格特点。这种多元文化特色的家具艺术在众多的家具工艺中是比较独特的。白族木匠常在家具的靠背、护手、脚止等部位均雕龙绘凤,非常考究。其图案如凤穿牡丹、百鸟朝凤、双凤朝阳、卷云游龙、梅雀争春等,不仅充满了生活气息,且经过油漆或彩绘,更使家具显得古色古香,熠熠生辉。同时又结合了天然大理石的水墨花纹,形成自己独特的木框石心风格的雕花家具艺术。直到清代中晚期,大理石在云南地区依然作为一种名贵的物品,可以想见其装饰应用的范围还不是很广泛。同时从现在流传下来的一些白族传统家具来看,作为现代白族家具主要特点的木框石心风格在近代以前还尚未完全形成。应该是近代开采技术的进步才导致这种家具风格逐步成熟的。在此之前传统的白族家具和其建筑装饰相一致,多是在雕花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彩绘装饰,而这类彩绘装饰的家具在今天的大理白族聚居地区很少见了。

二、大理白族传统家具彩绘艺术

彩绘是白族传统家具中常用的装饰手法,是指在雕花的基础上根据纹样进行彩绘装饰。白族传统家具彩绘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主要是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战国至西汉时期庄跤入滇为当时的云南地区带来了先进楚文化艺术与生产技术,而其中楚国漆器艺术当时在诸国之中最为出名,其传入对后来白族家具彩绘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云南地区此时白族尚未形成,但是当地的彩绘家具应是从这段历史时期开始出现的。大理国时期完成的《宋时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是对当时社会文化艺术的切实的反映,画卷中出现的家具中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家具彩绘手法已经多种多样,已经很成熟,并在其后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并沿袭至今。二是历史上数次民族大的迁徙与融合,为云南大理地区带来中原汉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的影响。如汉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当时整个国家南北对峙,内战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南中大姓乘机崛起,……此时社会相对稳定,内地汉人为逃避战乱,不断迁入云南,并将大量汉文化带进云南[1]。此后明代、清代的几次内地汉族移民的大量迁徙至云南地区,为白族地区的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与发展都带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将内地的家具制法和装饰手法融合到白族家具中。三是由于云南白族地区从古至今就与藏族地区相毗邻,在文化交流上非常密切。白族人民不仅在文化艺术上,同时在生活、宗教信仰等等方面都展示出了许多藏文化的影子。其中藏式的带有浓厚的藏传佛教的彩绘装饰风格对白族建筑、绘画、家具等艺术的影响也非常大。在今天的白族建筑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这点。

三、大理白族家具彩绘艺术审美

白族家具彩绘艺术作为白族人民生活与情感世界的直观的反映,展示着丰富的色彩世界和多样的艺术风格。在今天现存的白族传统家具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以下几点:

1.多元文化、多种风格的融汇表现云南大理所处的地理环境位置很特殊,这是大理白族文化形成的重要原因。云南东部是亚洲大陆,处在汉文化的西部边缘;西部是亚洲次大陆,处在印度文化的东部边缘;北界西北高原,处于青藏文化的南部边缘,南联中南半岛,处于海洋文化的北部边缘[2]。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大理地区作为云南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期历史发展中在自身本主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内地的传统儒家文化、道教文化、汉传佛教文化、西藏地区藏传佛教文化、印度密教文化、东南亚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等,最终促成了白族多元文化的形成。在一定文化环境下形成的家具风格必然蕴含和反映着特定的文化特性和民族个性。白族传统彩绘家具在其风格上就明显地体现了白族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白族传统彩绘家具在吸收了多种文化艺术精髓后,再融入到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中,最终呈现出浓烈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风格。同时传统白族家具在造型与结构上大胆地糅合了内地造型与结构、印度风格线条装饰、藏式家具的制法、东南亚造型风格,巧妙地粹取了精华,从而造就了白族传统家具独特的造型艺术;此外白族传统家具大胆借鉴了藏式家具与内地传统漆器的彩绘特点风格,采取髹深色底漆,并加以彩绘装饰,体现出多彩的艺术风格。而与之不同的是,白族传统家具的彩绘不再局限于简单平面的构图或者浅浮雕上,而是结合家具的形体结构和精美的雕花的基础上,依据造型和纹样来进行彩绘装饰。大理白族地区所出现的官帽椅与内地明代、清代官帽椅相比较,有着很多不同之处,见图1。在造型与装饰上白族官帽椅受清代家具风格影响较深,椅子雕花较繁复,在表面涂饰上采用了大量的彩绘装饰。从造型、雕花手法及彩绘装饰上,可以看出白族官帽椅与传统清式家具制法有所不同。白族艺人在中原传入的官帽椅的基础上,在造型装饰上做了一些变化,将传统漆器的黑底上彩的手法结合进来。首先在整体上髹黑漆,在靠背,扶手、壶口、腿部上几乎遍体雕花,在雕花的基础上根据花纹施以彩绘,而色彩体系与中原地区的彩绘相较而言用色大胆,较为浓艳,可以明显感受到来自藏传佛教艺术的影响。腿部、壶口等重要部位大面积雕花并根据花纹进行彩绘装饰。这种雕刻与彩绘装饰方式在白族家具中很常见。图1.白族传统彩绘官帽椅白族传统彩绘家具并不是所有的都是采用了这样色彩鲜艳的对比,也有很多家具借鉴了中原地区色彩对比相对素雅的方式。见图2,在雕花的基础上,通体髹黑漆,利用简单的色彩在雕花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描绘,如金色、红色等等。

2.多宗教寓意在生活中的展现云南白族地区早在南诏和大理国时期就受到许多外来宗教的影响,逐步形成多种宗教并存的文化特点。这种多宗教特点这对白族的文化艺术,乃至家具艺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时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中,可对当时大理地区的家具发展水平与艺术风格可见一斑。画卷中出现了多种几案、椅子、榻等家具,虽然经过画师的美化,但这些家具图样依然是当时云南大理地区的家具发展水平及其风格特点的一个缩影。出现在画卷中的家具,有部分受印度、波斯一带,以及吐蕃地区文化艺术的影响,呈现着典型的异域风格[3],同时也有许多典型的中原地区汉族家具,展现了当时大理地区文化的复杂程度。例如在画卷中出现与唐代内地的胡牀结构基本相同的家具,有着一样的壶门,可是大理地区家具受到内地家具艺术影响很深。同时由于此时与印度、西藏等地文化交流较为密切,因此在装饰上也深受密教的影响。家具在一些部位的装饰是典型的密教风格,在边角的装饰及线条上带着明显的印度波斯地区特色。同时还根据雕刻的曲线样式进行相应彩绘装饰,这样的手法在唐代内地家具中很少见。而在《历代帝王像卷》中出现的唐代时期的胡牀有着同样的壶门结构,而装饰上就较为素雅简单。而白族的牀沿就许多莲花雕琢装饰,在脚腿部位大量采用曲线装饰,最后加以彩绘,使得整个家具表现出浓厚的密教装饰风格。当然在画卷中还出现了一些与内地较为接近的家具,装饰不多,基本上与内地的差别不大[2]。如此多种风格家具同时出现在画卷之中,生动地展现了当时大理地区文化宗教信仰的复杂。宗教对白族文化艺术的影响是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家具彩绘艺术的影响也是很严重的,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佛教艺术。佛教思想传入后立即在大理地区迅速得到推广。“密宗最高法师被封为国师。‘师僧’有妻子,然往往读儒书。出家为僧和颂读佛、儒经典,已成为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大理国21个国王中,有9个逊位为僧”[1]。由此可见当时大理地区佛教的普及性,下至民间群众,上至统治阶层都笃信浮图。于是将佛教艺术融入日常的文化艺术装饰中也就成为了自然。各种宗教类型的传入都对大理地区文化艺术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今天白族传统家具上依然能反映。如现在白族传统家庭依然几乎家家都设置供桌,雕刻着各种宗教图案、故事以及各种传统吉祥图案,并供奉着来自不同的宗教的神灵等。在传统的白族生活中,罗汉床使用也较多,主要在传统习俗保存较好的地区居多。罗汉床从内地传入,是一种三面设围栏的床,又称作弥勒榻,古时常为僧人谈经论道之用而得名。由于大理地区百姓自古崇尚佛教,因此在历史进程中,罗汉床逐渐进入百姓家庭,成为常见的家庭家具陈设之一。同时顺应普通民众的审美习俗而加入了许多的新的装饰元素。今天在各种外来文化习俗的冲击下,罗汉床的使用比例已经很小,装饰也变得简单且平民化,仅在一些传统习俗保留较好的地区,作为婚嫁装饰时使用。由于受到密教,以及后面进入该地区的藏传佛教的影响较重,因此白族罗汉床在色彩上与藏传佛教艺术对比鲜明浓厚的色彩体系较相近,用色都很鲜明,对比强烈。通常在床屏上用透雕和浮雕手法结合,雕上云纹、卷草纹衬托一些传统吉祥或者宗教图案,如莲花座、喜鹊报喜、双龙戏珠、龙凤呈祥、五福临门、鸳鸯戏水以及一些如石榴、大象、牡丹、梅花等带有吉祥祝福寓意的图案。在深色底漆上根据精心雕刻的花纹施以对比浓厚、鲜明的彩绘。

3.自由平和的艺术表达白族家具的彩绘装饰的表现手法与周边民族地区,包括藏传佛教的彩绘以及中原地区的彩绘都有所不同。藏式家具雕花较少,大多在空白部位作些佛教彩绘装饰,或者在浅浮雕的基础上进行彩绘装饰,色彩体系较为丰富、对比强烈而厚重,其形象较为具象,多为佛教法器、吉祥物或人物。而中原地区的彩绘则色彩对比上较为雅致,多以深色为底,其他少量色进行彩绘。白族传统家具借鉴了内地和藏区彩绘艺术的色彩体系,并将两者的色彩揉会,不仅在藏传佛教浓厚、对比强烈的基础上,融合了内地传统家具比较素雅的色彩。同时在色彩的运用上更加的鲜艳和奔放,弱化了藏式家具的神秘感。展现了白族人民自由生活的思想意识。此外白族人民在吸收了大量内地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在刻画形象上也不再局限于与佛教相关的事物,在图案装饰中佛教、道家、儒家,以及民间各种各样的吉祥寓意的图案都大量的运用到家具装饰中,充分展示了白族民间“有用既是好的”的实用思想。图3是一张传统的白族彩绘八仙桌,桌子有两层,可分开使用,上桌面木框嵌以水墨花大理石。下桌面则采用木框结合木格网状。桌子整体以暗红色土漆为底,也有许多以黑漆为底。桌面下为束腰结构,透雕、半圆雕与浮雕手法相结合,雕以卷草衬托的莲花座,在纹样上面绘以绿色、红色和金色来表现。束腰以下的牙板则雕刻着植物抽象的简单线形,并延伸至整条腿。腿部则为典型的兽形腿,整个腿部将狮子扑绣球的形态加以变形,金漆剔红,逼真动人,充分将狮子威猛的气息中结合了民间吉祥表达,整体威武而不严肃,充满了生活平和韵动的气息。这样的造型表达了白族对勇猛动物力量的崇敬,并将生活的希望寄托在此形象中并沿袭下来,并展现了本民族自强不息的性格。整个双套桌无论是在雕花纹样上,还是彩绘装饰上都不局限于特定的文化图案,雕花上施以鲜艳的色彩,整体形态和装饰上富丽堂皇又不失热情奔放,充分展示了白族人民自由奔放的生活与思想。

白族范文篇3

一、大理白族传统家具

现在较为常见的白族家具以木石结合结构的雕花风格为主,以贵重木材进行雕刻加工基础上再配以当地独特的水墨花大理石,形成木框石心为主的白族木雕家具风格。白族木雕家具在白族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上,将多种佛教、道教、穆斯林等宗教文化艺术与中原汉文化相融汇,再融合进白族本主文化,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从今天的白族家具可以看出,白族家具在大量吸收了内地明清家具结构工艺和装饰纹样上的制法,与内地家具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因此今天白族家具在艺术风格展现了既与内地家具有着密切联系,又富有南方少数民族特色的风格特点。这种多元文化特色的家具艺术在众多的家具工艺中是比较独特的。白族木匠常在家具的靠背、护手、脚止等部位均雕龙绘凤,非常考究。其图案如凤穿牡丹、百鸟朝凤、双凤朝阳、卷云游龙、梅雀争春等,不仅充满了生活气息,且经过油漆或彩绘,更使家具显得古色古香,熠熠生辉。同时又结合了天然大理石的水墨花纹,形成自己独特的木框石心风格的雕花家具艺术。直到清代中晚期,大理石在云南地区依然作为一种名贵的物品,可以想见其装饰应用的范围还不是很广泛。同时从现在流传下来的一些白族传统家具来看,作为现代白族家具主要特点的木框石心风格在近代以前还尚未完全形成。应该是近代开采技术的进步才导致这种家具风格逐步成熟的。在此之前传统的白族家具和其建筑装饰相一致,多是在雕花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彩绘装饰,而这类彩绘装饰的家具在今天的大理白族聚居地区很少见了。

二、大理白族传统家具彩绘艺术

彩绘是白族传统家具中常用的装饰手法,是指在雕花的基础上根据纹样进行彩绘装饰。白族传统家具彩绘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主要是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战国至西汉时期庄跤入滇为当时的云南地区带来了先进楚文化艺术与生产技术,而其中楚国漆器艺术当时在诸国之中最为出名,其传入对后来白族家具彩绘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云南地区此时白族尚未形成,但是当地的彩绘家具应是从这段历史时期开始出现的。大理国时期完成的《宋时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是对当时社会文化艺术的切实的反映,画卷中出现的家具中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家具彩绘手法已经多种多样,已经很成熟,并在其后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并沿袭至今。二是历史上数次民族大的迁徙与融合,为云南大理地区带来中原汉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的影响。如汉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当时整个国家南北对峙,内战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南中大姓乘机崛起,……此时社会相对稳定,内地汉人为逃避战乱,不断迁入云南,并将大量汉文化带进云南[1]。此后明代、清代的几次内地汉族移民的大量迁徙至云南地区,为白族地区的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与发展都带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将内地的家具制法和装饰手法融合到白族家具中。三是由于云南白族地区从古至今就与藏族地区相毗邻,在文化交流上非常密切。白族人民不仅在文化艺术上,同时在生活、宗教信仰等等方面都展示出了许多藏文化的影子。其中藏式的带有浓厚的藏传佛教的彩绘装饰风格对白族建筑、绘画、家具等艺术的影响也非常大。在今天的白族建筑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这点。

三、大理白族家具彩绘艺术审美

白族家具彩绘艺术作为白族人民生活与情感世界的直观的反映,展示着丰富的色彩世界和多样的艺术风格。在今天现存的白族传统家具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以下几点:

1.多元文化、多种风格的融汇表现云南大理所处的地理环境位置很特殊,这是大理白族文化形成的重要原因。云南东部是亚洲大陆,处在汉文化的西部边缘;西部是亚洲次大陆,处在印度文化的东部边缘;北界西北高原,处于青藏文化的南部边缘,南联中南半岛,处于海洋文化的北部边缘[2]。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大理地区作为云南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期历史发展中在自身本主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内地的传统儒家文化、道教文化、汉传佛教文化、西藏地区藏传佛教文化、印度密教文化、东南亚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等,最终促成了白族多元文化的形成。在一定文化环境下形成的家具风格必然蕴含和反映着特定的文化特性和民族个性。白族传统彩绘家具在其风格上就明显地体现了白族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白族传统彩绘家具在吸收了多种文化艺术精髓后,再融入到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中,最终呈现出浓烈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风格。同时传统白族家具在造型与结构上大胆地糅合了内地造型与结构、印度风格线条装饰、藏式家具的制法、东南亚造型风格,巧妙地粹取了精华,从而造就了白族传统家具独特的造型艺术;此外白族传统家具大胆借鉴了藏式家具与内地传统漆器的彩绘特点风格,采取髹深色底漆,并加以彩绘装饰,体现出多彩的艺术风格。而与之不同的是,白族传统家具的彩绘不再局限于简单平面的构图或者浅浮雕上,而是结合家具的形体结构和精美的雕花的基础上,依据造型和纹样来进行彩绘装饰。大理白族地区所出现的官帽椅与内地明代、清代官帽椅相比较,有着很多不同之处,见图1。在造型与装饰上白族官帽椅受清代家具风格影响较深,椅子雕花较繁复,在表面涂饰上采用了大量的彩绘装饰。从造型、雕花手法及彩绘装饰上,可以看出白族官帽椅与传统清式家具制法有所不同。白族艺人在中原传入的官帽椅的基础上,在造型装饰上做了一些变化,将传统漆器的黑底上彩的手法结合进来。首先在整体上髹黑漆,在靠背,扶手、壶口、腿部上几乎遍体雕花,在雕花的基础上根据花纹施以彩绘,而色彩体系与中原地区的彩绘相较而言用色大胆,较为浓艳,可以明显感受到来自藏传佛教艺术的影响。腿部、壶口等重要部位大面积雕花并根据花纹进行彩绘装饰。这种雕刻与彩绘装饰方式在白族家具中很常见。白族传统彩绘家具并不是所有的都是采用了这样色彩鲜艳的对比,也有很多家具借鉴了中原地区色彩对比相对素雅的方式。见图2,在雕花的基础上,通体髹黑漆,利用简单的色彩在雕花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描绘,如金色、红色等等。

2.多宗教寓意在生活中的展现云南白族地区早在南诏和大理国时期就受到许多外来宗教的影响,逐步形成多种宗教并存的文化特点。这种多宗教特点这对白族的文化艺术,乃至家具艺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时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中,可对当时大理地区的家具发展水平与艺术风格可见一斑。画卷中出现了多种几案、椅子、榻等家具,虽然经过画师的美化,但这些家具图样依然是当时云南大理地区的家具发展水平及其风格特点的一个缩影。出现在画卷中的家具,有部分受印度、波斯一带,以及吐蕃地区文化艺术的影响,呈现着典型的异域风格[3],同时也有许多典型的中原地区汉族家具,展现了当时大理地区文化的复杂程度。例如在画卷中出现与唐代内地的胡牀结构基本相同的家具,有着一样的壶门,可是大理地区家具受到内地家具艺术影响很深。同时由于此时与印度、西藏等地文化交流较为密切,因此在装饰上也深受密教的影响。家具在一些部位的装饰是典型的密教风格,在边角的装饰及线条上带着明显的印度波斯地区特色。同时还根据雕刻的曲线样式进行相应彩绘装饰,这样的手法在唐代内地家具中很少见。而在《历代帝王像卷》中出现的唐代时期的胡牀有着同样的壶门结构,而装饰上就较为素雅简单。而白族的牀沿就许多莲花雕琢装饰,在脚腿部位大量采用曲线装饰,最后加以彩绘,使得整个家具表现出浓厚的密教装饰风格。当然在画卷中还出现了一些与内地较为接近的家具,装饰不多,基本上与内地的差别不大[2]。如此多种风格家具同时出现在画卷之中,生动地展现了当时大理地区文化宗教信仰的复杂。宗教对白族文化艺术的影响是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家具彩绘艺术的影响也是很严重的,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佛教艺术。佛教思想传入后立即在大理地区迅速得到推广。“密宗最高法师被封为国师。‘师僧’有妻子,然往往读儒书。出家为僧和颂读佛、儒经典,已成为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大理国21个国王中,有9个逊位为僧”[1]。由此可见当时大理地区佛教的普及性,下至民间群众,上至统治阶层都笃信浮图。于是将佛教艺术融入日常的文化艺术装饰中也就成为了自然。各种宗教类型的传入都对大理地区文化艺术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今天白族传统家具上依然能反映。如现在白族传统家庭依然几乎家家都设置供桌,雕刻着各种宗教图案、故事以及各种传统吉祥图案,并供奉着来自不同的宗教的神灵等。在传统的白族生活中,罗汉床使用也较多,主要在传统习俗保存较好的地区居多。罗汉床从内地传入,是一种三面设围栏的床,又称作弥勒榻,古时常为僧人谈经论道之用而得名。由于大理地区百姓自古崇尚佛教,因此在历史进程中,罗汉床逐渐进入百姓家庭,成为常见的家庭家具陈设之一。同时顺应普通民众的审美习俗而加入了许多的新的装饰元素。今天在各种外来文化习俗的冲击下,罗汉床的使用比例已经很小,装饰也变得简单且平民化,仅在一些传统习俗保留较好的地区,作为婚嫁装饰时使用。由于受到密教,以及后面进入该地区的藏传佛教的影响较重,因此白族罗汉床在色彩上与藏传佛教艺术对比鲜明浓厚的色彩体系较相近,用色都很鲜明,对比强烈。通常在床屏上用透雕和浮雕手法结合,雕上云纹、卷草纹衬托一些传统吉祥或者宗教图案,如莲花座、喜鹊报喜、双龙戏珠、龙凤呈祥、五福临门、鸳鸯戏水以及一些如石榴、大象、牡丹、梅花等带有吉祥祝福寓意的图案。在深色底漆上根据精心雕刻的花纹施以对比浓厚、鲜明的彩绘。

3.自由平和的艺术表达白族家具的彩绘装饰的表现手法与周边民族地区,包括藏传佛教的彩绘以及中原地区的彩绘都有所不同。藏式家具雕花较少,大多在空白部位作些佛教彩绘装饰,或者在浅浮雕的基础上进行彩绘装饰,色彩体系较为丰富、对比强烈而厚重,其形象较为具象,多为佛教法器、吉祥物或人物。而中原地区的彩绘则色彩对比上较为雅致,多以深色为底,其他少量色进行彩绘。白族传统家具借鉴了内地和藏区彩绘艺术的色彩体系,并将两者的色彩揉会,不仅在藏传佛教浓厚、对比强烈的基础上,融合了内地传统家具比较素雅的色彩。同时在色彩的运用上更加的鲜艳和奔放,弱化了藏式家具的神秘感。展现了白族人民自由生活的思想意识。此外白族人民在吸收了大量内地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在刻画形象上也不再局限于与佛教相关的事物,在图案装饰中佛教、道家、儒家,以及民间各种各样的吉祥寓意的图案都大量的运用到家具装饰中,充分展示了白族民间“有用既是好的”的实用思想。图3是一张传统的白族彩绘八仙桌,桌子有两层,可分开使用,上桌面木框嵌以水墨花大理石。下桌面则采用木框结合木格网状。桌子整体以暗红色土漆为底,也有许多以黑漆为底。桌面下为束腰结构,透雕、半圆雕与浮雕手法相结合,雕以卷草衬托的莲花座,在纹样上面绘以绿色、红色和金色来表现。束腰以下的牙板则雕刻着植物抽象的简单线形,并延伸至整条腿。腿部则为典型的兽形腿,整个腿部将狮子扑绣球的形态加以变形,金漆剔红,逼真动人,充分将狮子威猛的气息中结合了民间吉祥表达,整体威武而不严肃,充满了生活平和韵动的气息。这样的造型表达了白族对勇猛动物力量的崇敬,并将生活的希望寄托在此形象中并沿袭下来,并展现了本民族自强不息的性格。整个双套桌无论是在雕花纹样上,还是彩绘装饰上都不局限于特定的文化图案,雕花上施以鲜艳的色彩,整体形态和装饰上富丽堂皇又不失热情奔放,充分展示了白族人民自由奔放的生活与思想。

白族范文篇4

大理是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白族传统音乐种类最为繁多,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归纳为白族民歌、白族曲艺音乐、白族戏曲音乐、白族器乐音乐、白族歌舞音乐、宗教音乐等六大类。①下面笔者分别对这六类音乐艺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1.白族民歌

有关大理白族民歌的作品集、论文等,成果丰富、异彩纷呈。主要有:专著《大理白族民歌概述》②、《白族音乐志》③等,论文《白族民间叙事歌的艺术特色》④、《从文化人类学视野看白族民歌》⑤等,这些专著或学术论文⑥的出版及发表,对于白族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2.白族曲艺音乐

白族最有代表性的曲艺音乐是大本曲。关于白族大本曲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成果: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收集、整理、编写的《大本曲音乐》(禾雨编)、《白族大本曲音乐》⑦、《学术史视界中的白族大本曲》⑧等⑨。另外,有关白族大本曲的保护和传承⑩的课题正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也将密切关注其阶段性的富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3.白族戏曲音乐

白族古典戏曲名为吹吹腔,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吹吹腔改称白剧。白剧是在白族吹吹腔、大本曲两种声腔系统基础上综合发展而成的地方戏剧。在学术界的研究颇有成果,据笔者目前所见资料,有《白族吹吹腔音乐概述》{11}、《白族吹吹腔唱腔初探》{12}、《白剧音乐的回顾与思考》{13}、《论白族白剧音乐的形成和发展》{14}等文{15}可见。

4.白族器乐音乐

白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当数龙头三弦和唢呐。对于白族代表乐器的研究,目前成果还是比较丰富的,如:《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民间器乐概述》{16}、《白族唢呐与白族民俗活动》{17}、《白族八角鼓的演变》{18}等{19},这些论文的发表,使学界对于白族乐器及器乐的了解更加深入。

5.白族歌舞音乐

对于白族歌舞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在学术界的关注主要有:《简论白族霸王鞭舞》{20}、《云南白族“霸王鞭舞”传承现状调查及保护建议》{21}、《白族霸王鞭舞的文化透析》{22}等{23}。

6.宗教音乐

过去大多数白族人信仰佛教,同时也奉祀“本主”(即历史人物和民间传说故事中的英雄)。与佛教(包括道教、儒教)活动有关的音乐有“洞经音乐”,在本主节活动中主要是邀请白族民间曲艺艺人弹唱大本曲。

对于大理“洞经音乐”的调查与研究,主要有《大理洞经音乐》{24}、《古乐遗韵——云南大理洞经音乐文化揭秘》{25}、《剑川洞经音乐调查》{26}、《略谈白族洞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27}等{28}。其它关于白族宗教音乐研究的成果还有:《白族本主祭祀活动中的音乐文化》{29}、《民间仪式中的女性角色、音乐行为及其象征意义——以中国白族“祭本主”仪式音乐为例》{30}等{31}。这些研究对于大理白族的宗教音乐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成果综述

纵观上述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存在如下特点:

1.对于白族传统音乐本体研究的成果不足

所谓音乐本体,即指音乐的旋律、曲调、和声、曲式等。在现有研究成果中,这方面的问题非常突出。较多的研究满足于对白族传统音乐中某类音乐或某地区的音乐作泛泛的介绍或基础性的资料梳理工作,没有典型曲例,更没有音乐分析。如果我们对于一些正在面临消失的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始终深入不到音乐本身,不研究音乐,只介绍大概情况,只满足于音乐形态的最表层描述,那么对于该种音乐文化被保护和传承的价值及作用就微乎其微了。

2.对于白族传统音乐的史料发掘及研究的成果不足

黄翔鹏先生说过:“传统是一条河流。”历史音乐学与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在早些年就已经有了不少学术交叉后取得的丰硕成果。但是目前对白族传统音乐的研究对于其历史发展问题关注得非常少,或者说,有关其历史发展的情况多数人云亦云,真正下功夫花时间研究史料的人少之又少。当然,民族音乐学有其自身的研究对象及特点,但是,如果能意识到这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完善,相信会对白族传统音乐的研究带来新的思路。

3.对于白族传统音乐的田野调查的“体验性”和“叙事性”研究的成果缺失

目前的民族音乐学对于田野调查的理解,早已不再满足于把“田野”仅仅当作资料收集的场所,而更多的是描述研究者在田野作业中对于“共时”现状描述的“平面史叙述模式”的反省,即追求一种跨文化的理解,希望田野调查后的研究具有更多“体验性”和“叙事性”的表述。这种新的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或称观念,在目前的对于白族传统音乐的研究中显然还没有体现出来,这就为我们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

4.对于白族传统音乐目前的发展现状研究的成果不足

白族传统音乐和其他的民族音乐一样,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正在经历着从音乐思维方式、传承方式、表达方式和音乐制度、活动场合、传播要求等的具体行为方式和文化方式的改变。那么,都发生了哪些改变,发生这些改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些改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值得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甚至还可以由此引申出,我们在当地的中小学及高校的音乐教育中,对白族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又有哪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以上种种,都应该纳入到我们的研究视野中来。

三、结语

结合白族音乐研究这二十多年的回顾来看,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是白族音乐的探索期,八十年代为白族音乐研究的起步阶段,九十年代是白族音乐研究走向成熟的阶段,二十一世纪以来则是白族音乐研究方法多元化的阶段。这一学术研究上的特征也是与整个现代民族音乐学在中国所经历的发展阶段是一致的”。{32}二十多年来,正是有了我们许许多多前辈学者数十年如一日地为云南大理地区白族传统音乐的挖掘、抢救及理论建设、含辛茹苦、忘我耕耘,才奠定了今日坚实的工作基础。同时,当我们为目前已取得的成果而兴高采烈时,也应关注到这样的现状:不少珍贵的音乐遗产正随着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的改变和一些老艺人的逝去而佚失,因此,我们对民族音乐包括白族音乐的考察、采集、整理、保护等工作远未结束。笔者深信,在扎实的田野工作的基础上,白族传统音乐的研究工作会与中国其他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研究一样,将迎来硕果累累的明天。

注释:

①杨秀,赵全胜。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引入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内容的思考——以大理白族民间音乐引入高校课堂为例[J].人民音乐,2008.

②李晴海.大理白族民歌概述[J].民族音乐,1987,4.

③伍国栋.白族音乐志[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④赵全胜.白族民间叙事歌的艺术特色[J].音乐探索,2006,3.

⑤冯洋.从文化人类学视野看白族民歌[J].2008年人文社会科学专辑,第34卷.

⑥关于大理白族民歌的研究成果还有:

李晴海.大理白族民歌概述[J].民族音乐,1987,4.

段寿桃.白族打歌及其他[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

张文,陈瑞鸿主编.石宝山传统白曲集锦[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

赵宽仁.白族的音乐[J].人民音乐,1961,11.

李晴海.西山白族风情与“西山白族调”[J].音乐初探,1985,2.

饶峻妮,饶峻姝.略论大理白族情歌中的白由超越性[J].大理学院学报,2009,5.

赵怀仁.论白族民歌曲调的忧伤色彩[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

杨秀.大理白族原生态民歌的音乐特性[J].民族音乐,2008,3.

⑦大理市文联等编.白族大本曲音乐[M].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4.

⑧董秀团.学术史视界中的白族大本曲[J].思想战线,2004,4.

⑨此类成果还包括有:杨亮才.谈白族大本曲[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2.

伊铨.论大本曲之“三腔”白族传统曲艺大本曲的三腔介绍[J].民族音乐,1987.

李晴海.白族民间大本曲概述[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6,4.

丁慧.云南白族大本曲的音乐特征[J].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09,1.

杨红斌.大理白族民间音乐的类型及表现形式[J].民族音乐,2008,3.

⑩张涛.省级在研课题.白族大本曲的保护和传承.

{11}张绍奎.白族吹吹腔音乐概述[J].民族音乐,1987,2.

{12}寇邦平.白族吹吹腔初探[J].民族艺术研究,1988,5.

{13}李晴海.白剧音乐的回顾与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1989,5.

{14}傅媛蕾.论白族白剧音乐的形成和发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15}其他还有:蒋菁.白剧望夫云的音乐成就[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8,2.

尹铨.白剧音乐发展之我见[J].民族艺术研究,1988,3.

杨晓凡,马永康主编.白剧风采[M].内部资料,2006.

丁慧.云南白剧“吹吹腔”夕与高腔、昆曲的渊源关系[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7,1.

{16}李洋.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民间器乐概述[J].民族艺术研究,2000,3.

{17}赵全胜.白族唢呐与白族民俗活动[J].大理学院学报,2009,1.

{18}杨红斌.白族八角鼓的演变[J].民族音乐,2008,3.

{19}此类研究还包括:杨育民.大理、洱源地区白族民间唢呐乐曲调式初探.民族音乐,1984,5.

马建强.云龙白族唢呐及其音乐形态探析[J].民族艺术研究,2001,6.

黄锦华.白族唢呐锣鼓乐浅探[J].民族艺术研究,1999,4.

徐傲丹,吴永贵.白族吹打乐探究[J].民族音乐,2008,4.

{20}石裕祖.简论白族霸王鞭舞[J].民族艺术研究,1989,6.

{21}潘晓敏,山雨彤.云南白族“霸王鞭舞”传承现状调查及保护建议[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2.

{22}孙淼.白族霸王鞭舞的文化透析[J].中华文化画报.

{23}此类成果还包括有:石裕祖.简论白族霸王鞭舞[J].民族艺术研究,1989,6.

羊雪芳.剑川白族民间舞蹈艺术与生活的关系[J].民族艺术研究,1999,5.

聂乾先.关于白族舞蹈——从大型白族歌舞《玉洱银苍》说开去[J].民族艺术研究,2001,1.

聂乾先.“白族打歌《考略》与《质疑》”之我见[J].民族艺术研究,2001,1.

{24}大理市下关文化馆.大理洞经音乐[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25}何显耀.古乐遗韵——云南大理洞经音乐文化揭秘[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26}羊雪芳.剑川洞经音乐调查[J].云岭歌声,2003,4.

{27}张文.略谈白族洞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J].音乐探索,2003,1.

{28}还有:罗明辉.关于洞经音乐问题的探讨[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4.

{29}杨明高.白族本主祭祀活动中的音乐文化[J].艺术探索,1997,S1.

{30}周凯模.民间仪式中的女性角色、音乐行为及其象征意义——以中国白族“祭本主”仪式音乐为例[J].音乐艺术,2005,1.

{31}此类成果还有:石裕祖.大理地区白族佛教乐舞纵横考[M].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所编.云南民族舞蹈论集.1990.

张逾.白族阿吒力佛教乐舞[J]民族艺术,1998,1.

石裕祖.白族巫舞及其流变[J].民族艺术研究,1998,3.

{32}杨曦帆.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白族音乐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09,2.

参考文献:

[1]吴学源编著.滇音荟谈——云南民族音乐[M].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2]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上)[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3]李晴海.“白族音乐”——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4]萧梅.田野萍踪[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5]洛秦.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的反思和发展构想(上)[J].音乐艺术,2009,1.

[6]黄婉.我与音乐人类学:当卜最关注的论题(七)——宋瑾教授访谈录[J].音乐艺术,2008,4.

白族范文篇5

云南白族扎染作为流传千百年的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并在2006年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第一批申请成功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成功也并没有让人们足够了解周城白族扎染。在中国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造成许多传统文化的流逝,像扎染这么优秀的传统民间工艺得不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是十分令人痛惜的一件事,值得我们年轻一代人去反思,去肩负其扎染的传承责任。作者诣在通过对白族扎染图案图形的研究,分析如何将白族扎染文化图案等将其融入室内设计中,通过室内设计的形式,希望扎染顺应时代的潮流,更好地融入大众的生活中,以创新的方式展现白族扎染的美和其独特的一面,唤起人们对化染这一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保护,可以更好地传承延续下去,让人们熟知这一工艺和技艺并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服务于生活,是作者的期望。

二、白族扎染与室内设计的结合推广

(一)白族扎染在室内空间分隔中的结合。在室内设计中,好的室内设计往往离不开好的空间布局,空间的布局与规划对室内的整体设计也是不可忽视的,优秀合理的利用室内空间才符合大众的审美眼光,满足大众的需求。很多室内设计都离不开空间的分隔与组合,这是空间设计的重要基础。而空间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分隔的方式来完成的。当然,空间的分割与联系也是相对的,相辅相成。只谈分隔不谈联系,或只谈联系不谈分隔都不可能体现现代空间设计的整体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根据空间的特点和功能来划分利用,又要考虑到空间的艺术特点和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一个理想的室内空间。1.扎染与屏风在室内空间中的结合:在室内设计中,屏风的功能有很多,又陈设于室内的显著位置,所以屏风起到美化、挡风、分隔、协调……等重要作用。在传统风格的室内软装设计中,将扎染用屏风的方式来表现,突破传统室内设计分割,把二者结合来划分室内空间的功能区域,这样还可以增强室内的空间效果和审美效果。在设计中可以将扎染缝于框架纱网上,或将整块绣好的扎染布嵌于屏芯中(如图1),或是将扎染其元素融入到玻璃上,在起到隔断作用的同时,也有明确的装饰作用,还有一些扎染将石榴图案纹样绣于屏芯,寓意多子多福,或者绣一些花卉图案纹样则寓意花开富贵,吉祥如意等(如图2),通过把扎染的纹样与屏风相结合,同时也把美好愿望和吉祥寓意流露在生活中。2.扎染与门在室内空间中的结合:在现代室内软装中经常使用门对空间进行划分,简单经济不繁琐,还对隐私起到保护作用,在室内设计中,使用门作为空间分割方式的有很多,门的分割不再是利用简单的屏风了,有的已经变形为现代四片式内折叠隔断门,用以分割空间。还有的推拉门或是一个中式或欧式门头样式的造型、拱形门等都用在了室内分割中,样式多种。把扎染和门相结合,可依据中式实木门进行创新设计,造型成一个折叠隔断门样式,也可以将扎染中的图案元素和推拉门相结合设计成具有连贯意义的组合图案,或者在一些透明玻璃门的夹层中做出扎染水墨晕染的效果等(如图3)。此外,由于室内工装门整体面积较大,要把扎染合理优美地与门相结合,还需要根据整体风格与面积进行仔细斟酌和调整。3.分隔墙与扎染的结合分割:分隔墙和屏风、门有所不同,它在室内设计中是一种重要的分割方式,但作为不可移动的一种分割方式,关键在于如何在室内设计中用好分割墙。通常,客厅电视墙、餐厅墙面、床头墙面等区域是室内设计的重点,在遇到无法移动且大面积的墙壁区域时,可以通过手绘的形式,将白族扎染的图案纹理通过墙绘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能够为墙面增加立体感,还可以达到节约资金,丰富空间的效果。还有将白族扎染应用于白色墙面上或是背景墙的装饰上(如图4),将扎染中扎与染的痕迹融合在墙面装饰里,能够从美学角度提升墙面的视觉效果,也解决掉一些空白墙面如何去装饰的困难。4.可变空间与扎染的结合分割:扎染可以依附于家居中的分割空间,亦可以单独表现分割空间。当两个空间属性差别过大,例如客厅与庭院之间,将扎染悬挂于两个空间分割处,既可以挡住外来光线的干扰,又不影响正常空气的流通,也能够增加空间的丰富性(如图5)。在室内空间中,层高相对较高,使人们缺少亲密感,在合适的高度,就将扎染水平与地面悬挂,这样会减少人们的距离感。虽然扎染单独使用没有依附于其他家具中使用的界限那么明显,但是对于增强空间的功能,优化空间化境,确定空间属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二)白族扎染在室内软装中的推广。随着人们的经济条件日趋上涨和审美需求的晋升,人们对家居的请求越来越高。“轻装修重装饰”受到广大人群所追求,软装设计的装修也可以很大程度反映出住户的品味,所以人们对室内软装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针对白族扎染的这一悠久的传统民间工艺和图案元素,我们要想把白族扎染运用到室内设计中去,首先要做好扎染与软装的紧密结合,将室内软装赋有独特民族风,既保留了本质的内涵又能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又融入人们的生活,让扎染真正意义上在室内设计中得到一个很好的应用与推广。1.扎染在家具设计中的推广:家具是软装中的重中之重,其有漂亮变化的造型也是在室内设计中让人眼前一亮,优雅得体的家具造型会为整个室内设计增添亮点。然而,只有好的家具造型还是远远不够的,家具上的纹样图案也对整体家具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白族扎染在家具上的应用首先应该从造型和图案纹样上来入手。首先,在众多优秀的家具造型中,明式家具就是其典型的案例,明式家具在造型上十分简练、以线为主,严格的比例关系是家具造型的基础。白族扎染想在造型上的应用,也可以借鉴明式家具利用自己的纹样特征进行设计加工,扎染的纹样有植物纹,那么造型上边缘线条就可以呈现出流线型藤蔓型,流畅有致,不复杂繁密。明式家具方方正正,那么同样借鉴扎染的几何纹样组合,家具就可以是方圆结合。例如,椅子上则可以设计靠背是方形,椅座是圆形等。在家具造型组合上更是可以进行方圆结合、流线型、文字造型等。其次,我们把白族扎染图案用在家具上进行设计应用,把扎染的复杂图形进行精简,减去烦琐的局部细节,强调纹样的突出特征,保留原来图案的神韵和精髓,使提取后既具有装饰意味,同时不能俗套和繁琐。对于白族扎染固有的图案,我们可以适当进行夸张加工,将图案纹样的某些特征进行放大和突出处理,使它既保留原有图案,同时进行夸张创新,满足现代家具图案的潮流,增强纹样本身的艺术感染力。2.白族扎染在布艺中的推广:在居家设计中,首先考虑需要以人为本。因为扎染中含有板蓝根的药材,本身起到消炎的作用,扎染这么好的作用,在布艺中的应用其实应该是十分广泛的,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对于扎染在布艺的使用上还是未知的,就算到了周城,买了扎染,旅游回来后,也都大多沦为收藏品了,所以扎染还是需要继续进行推广。扎染在布艺中就可以运用到很多方面,现在我们比较常见的有围巾、披肩、吃饭的餐桌布(如图6)、手帕、布帘子等,我们可以扩大其在布艺居室中运用的领域,如地毯、枕巾、女性儿童的衣物、睡觉的床单被罩(如图7)、休息的沙发坐垫、包袋、抱枕、布艺储藏篮子(如图8)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相信扎染将突破传统的束缚,被广泛地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普遍地应用于各个城市国家,以扎染固有的风格和功效呈现出独特的民族美。3.白族扎染在装饰中的推广:装饰画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使用的范围也比较广,家居中、餐饮店、酒店大厅、学校机构、办公空间、商场等公共空间中都有涉及到装饰画,同时,装饰画对室内空间的分割也非常重要,有时候利用一幅画或者几幅画就可以对空间进行巧妙地分割,既节约资金又省时省力,不需要大量的浓墨重彩装饰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扎染装饰画是将扎染与装饰画相结合,相比于普通装饰画,扎染装饰更具有民族民俗,更像自然的产物。可以把扎染布根据大小,内容以及装饰纹样进行装裱,悬挂在不同场合,区别于现代的一些装饰画,一改往日的审美效果和视觉美感。扎染不仅只能用于装饰画,在室内装饰中还可以用于空间装饰物、壁挂、空间垂挂物等(如图9)。4.白族扎染在包装中的推广:白族扎染在包装的应用上比较广泛,我们可以把扎染运用到产品的包装设计等多方面,比如、香包、平安符、钱袋(如图10)、挂件、灯具罩、花盆套、空调电视防尘罩、晴雨伞、鲜花礼物的包装、儿童玩具、明信片(如图11)、笔记本、书籍装帧封面等生活用具、学习用具、交通用具方面,这些领域都可以融入到扎染元素,扎染单色调、晕色渐变和谐、沉静之美,都是包装创新的好题材,随着时展,扎染也渐渐地融合世界的审美与追求,以一个全新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扎染在包装领域发展得好还可以做成品牌进行推广,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一个认识度,促进人们的购买欲。从而扩大无限商机和增加经济利益。

三、白族扎染的传承创新

(一)白族扎染的传承。扎染有着悠久历史,起源于黄河流域,但是目前没有确切的有关扎染具体起源的时间。一些文史学家研究发现,早在东晋时期,扎染这种工艺制品就已广泛流行印染,还进行了大批量的生产,并且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盛唐时期,扎染技术传入日本等国家,日本十分喜爱且重视扎染工艺并视为国宝。随后又从日本流传入我国云南,由于云南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于是古老的扎染工艺在云南安家落户,大理喜洲的周城村的扎染最具盛名,逐渐地形成了白族特色风格的扎染,从古至今,扎染不断地发展演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在图案和风格上有了新的创新,但在随着时展的同时,我们既要保留扎染的图案纹样和手工技艺同时还要不断地把扎染这一优秀的民间工艺继续传承下去,以创新的形式得以更好的发展。1.图案纹样的传承:中国传统图案通常都有寓意,扎染的图案纹样也不例外,通常都表达了当地白族居民的美好向往和精神所传承。扎染图案并不像通常绘画一样,扎染是将图案进行简化,图案中寄宿着当地人民美好愿景。扎染图案纹样的设计虽然可能并没有机器印花那么精美,但是扎染拥有的是自然的美感,在图案纹样设计中,对原图案经过概括、意象、象征和变形处理,力求体现韵律、夸张、虚实和均衡等形式美感。扎染图案纹理的灵感通常来源于大理白族人民的生活中,白族扎染图案也是大理白族人民的生活缩影。在传承中不仅要将白族扎染的造型所传承,并需要将其图案的纹样和意义都要传承。白族扎染图案纹样以花卉纹样为主,有些图案还会将植物叶片进行组合,拼成花卉的图案。白族人民对花卉的文化有着独特的感情,往往将扎染中融入丰富的花卉题材。主要花卉有:菊花、莲花、兰花、蔗菜花、牡丹、荷花、海棠花、蕨菜花、杜鹃花、樱花、月季花、映山红、山茶花、牵牛花、迎春花、梅花、桃花等。生活中常见的水果蔬菜也会融入进白族扎染的纹样中,桃子、葡萄、西瓜、苹果、石榴、荔枝、蘑菇、萝卜、南瓜、白菜等。水果类图案纹样通常含有不同的寓意,苹果寓意为平安,石榴、葡萄寓意为多子多福。最为常用的动物纹样有蝴蝶,蝴蝶被人们视为幸福、爱情的象征,它能给人以鼓舞、陶醉和向往,如恋花的蝴蝶常被用于寓意甜美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还有一些是吉祥纹样的,如龙凤呈祥、佛祖像、观音像、玉皇像、佛经、一些吉祥如意的字等,都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人类对至善至美的追求。2.教授技法形式的传承:白族扎染主要通过交流和家庭的传承,而且,白族扎染中主要传承对象也是白族女性,大多数工艺都是靠女性完成的。在一个家庭中,从小女性就受到周边扎染的文化熏陶,长辈便不断地教授孩子扎染技法,直到孩子能够完全学会,但是这种传承方式同时也阻碍了白族扎染技法的推广,许多技法已经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我们要想把扎染通过技法传承下去,我们可以在技法传承人上进行拓宽,不仅传授于女性,男性也可以学习扎染的技法。在传承人上不去做明显的限制,这样,代代相传,扎染技艺也不会面临失传,反而会一直传承下去。除了对自家的传承人进行扩大,我们也鼓励扎染厂或者自家扎染店铺以培训班的形式作为传承,让每一个爱扎染,想学扎染的人们都可以参与进来,将扎染技法传承下去。3.文化的传承:扎染工艺的背后,蕴藏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如美好的情感、动人的传说、亘古的情结以及支持民族脊梁的精神,都被糅进了扎染的文化脉搏中。如果失去了本质精髓的现代扎染,还有什么文化价值和内涵呢?也就只是一块布而已,因此,我们不仅学习扎染的技艺和技法,更要继承它的优秀文化。如何传承扎染优秀的文化,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利用旅游优势对扎染进行传承,大理的旅游业十分发达,我们在旅游线路的规划上可以增加一项周城扎染的观光和学习的这一线路,通过旅游业带动周城地区旅游的经济,也通过周城的经济发展来促进大家对扎染这一优秀文化的学习,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继承和发展,这样,大家在旅游和欣赏学习扎染过程中,同时也循序渐进地传承了这一优秀的民间工艺和民族文化。其次,我们提升扎染的质量与发展品牌,扎染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易褪色的问题是扎染传承困境中的硬伤,即使扎染产品做得再美观,如果质量不好,依然很难走出困境,大众也不也不会接受,更不会买单,再好的文化也只是一个空壳而已,一个优秀的文化相应要有内涵,所以提升扎染产品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前提。我们可以通过对扎染布料的选材,手工技法的熟练度,层层严格的把关,将扎染的质量提升,避免易褪色或者布料很容易稀释腐蚀,从这些根源部分去解决扎染的这些问题,质量提升上去了,那么自然就会在百姓心中的认可度也提升上去了,还可以相应地发展品牌效应,多方面传承这一项优秀的民族工艺文化。最后,对扎染这一文化传承,自然而然离不开宣传,从人们生活为切入点去宣传这一优秀文化,把扎染和室内设计结合就可以说是在换方式来宣传和推广扎染,但这些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可以通过别的途径来进行宣传,推广白族扎染这一民间工艺和优秀的文化。例如在人口流量大的火车站的进站和出站口设置LED的电视宣传片、或者在地铁站悬挂黏贴相应的宣传海报、做成明信片销售、宣传册,政府可以进行走访录制以新闻、综艺、纪录片的形式播放宣传,还可以举办扎染文化节和相关的活动等。(二)白族扎染的创新。1.扎染在颜色方面的创新:扎染颜色单一,蓝白色相结合,双色就可以演变出不同的趣味,这是难能可贵的,需要我们保留和延续,但是当代色彩较为丰富,扎染颜色较为单一,不利于大范围适用于家装和一些工装中,无法满足瞬息万变的市场。在颜色方面,我们可以一种是以单一颜色进行加工制作而后销售买卖,另一种以三种或多种颜色进行加工制作买卖。这样各取所需,满足各种人群需求,同时又进一步扩展了扎染在人们生活领域中的运用。同时,我们还需要将扎染传统图案与当代色彩结合,以不同的颜色和图案相结合去适应于现在的时展。2.扎染在图案方面的创新:在传统扎染图案的设计中,通常以民族元素以及周边的生活元素为主,显然这样的图案的表现力有些弱,而且不能足够地适应目前的时展,既然想在图案方面进行突破创新,我们不仅要传承扎染的传统图案,还应该以当代的思想结合传统扎染图案,既保留传统文化的核心,又能与时俱进。首先,我们可以把扎染图案和现代图案结合,结合当代艺术元素,不再只是神兽、动物、植物、民间纹样、传说故事、人物形象等,可以融入一些风景画、书法、抽象表现、建筑、卡通人物漫画,其次,还可以融入各个国家各民族的图案元素,使扎染可以游刃有余地和各国各地元素图案结合,走多元化国际创新道路。3.扎染在面料方面的创新:漂亮精美的扎染最本质的载体就是面料,各种图案与布结合起来,一幅幅美轮美奂的艺术作品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但要想对白族扎染的面料进行创新,就不单单只是在布上去创作,可以选用不同的材料作为载体来创作出更加时尚、符合大众审美的扎染。那么在面料的选择中,我们要以环保面料、自然材料为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每种材料都有其独特性,坚牢度、保暖性、透气性、防风性、刚柔度和悬垂性等。例如,涤棉织物的特点:质地较粗糙,耐用度高,可以反复洗涤使用,布身轻薄,无厚重感。由于涤棉织物耐用,但是质地粗糙,不利于和人类皮肤经常接触,所以可以用在桌布,窗帘等位置。丝质品质地顺滑,手感轻薄,透气性好,平整光洁,杂质极少,具有光泽美感,但是价格过高,不利于多次洗涤,所以制作扎染方巾、手帕、裙子等。同样,也可以将扎染运用在非纺织品上,例如将扎染运用在皮革上,与皮质进行结合,以浸染的方式将皮革染上不同的图案,形成独特的扎染艺术,还可以结合拼布、刺绣、镂空、毛毡等。

白族范文篇6

洱海边上的广交会

“三月街”是云南大理白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滇西北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乡土风味的物资交流集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一为会期。

届时,白族人民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传说中观音落脚的西苍山下。集会时,除本地人外,还有从川藏以及江南各地来的商人在这里进行贸易活动。在交流物资的同时,还要举行文艺演出和赛马等竞技表演。整个大街上,贸易布棚鳞次栉比,各色彩旗迎风招展,身着民族服装的各族群众前呼后拥。各个民族带来的土特产品日用百货相互进行贸易,呈现出集贸市场的繁华景象。整个会期人山人海,被称为"洱海边上的广交会"。

白族范文篇7

白族是我国最注重民居建筑的民族之一,而大理白族是云南众多少数民族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建筑文化的发展较之其它少数民族更为成熟,更重要的是大理白族民居建筑装饰的细致、精美程度也是云南其它少数民族建筑难以相比的。装饰作为传统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反映出一个城市建筑的历史演变和文化特性。因而考察和研究大理白族民居的装饰艺术,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白族传统建筑装饰的艺术特征和所蕴涵的思想。

一、大理白族民居建筑书画

装饰艺术的研究现状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书画装饰就是大理白族民居建筑上的彩绘和题字。他们都是画师用颜料、油漆在白族民居建筑的墙壁、照壁、山墙、房檐、屋梁、斗拱、天花、大门、窗户等处彩绘和题字。彩绘指的是淡墨画、彩画和泥塑三种;题字要么是单独在墙壁、照壁上题字、要么是结合彩绘图案题字。

到目前为止已有专家、学者对大理白族民居建筑书画装饰艺术做过研究,但研究的专家、学者较少,发表的文章不多,论著更是少之又少。

绝大部分文章只是涉及白族民居装饰绘画,或只是涉及白族民居装饰书法。我们知道,书画艺术只是艺术研究的一个小部分,这样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

早在1963年云南省建筑工程厅设计院编著的《少数民族民居调查之三云南白族民居调查报告》中装饰就已作为一个专门研究,但其中所提到的彩画装饰种类却没有作为该调查报告的专章专节来介绍。该调查报告在门头、照壁、墙面、门窗、天花、隔断、梁柱、地坪八个装饰部位的分节论述中,除了梁柱和地坪没有提到书画装饰外,其他六个方面均写到白族的书画民居装饰。

在装饰这一部分结尾还特别提到白族的书画民居装饰:“喜洲某宅的两重院,单就内外墙面、门窗、和廊子天花上面的书画,统计(雕刻泥塑除外)已近千幅之多,相当于一个中型的书画展览会”[2]。可见较早研究白族民居的专家已经认识到了在白族民居中书画装饰的价值,可是除了这本专门论述白族民居的调查报告外,没有找到其他的关于大理白族民居书画装饰艺术的专门论著。

截止到今年1月份,从CNKI数据库中查找,论述大理白族民居建筑艺术的有14篇文章,其中只有两篇文章把白族书画装饰作为重点来写。一篇是大理洲群艺馆张辉发表的《苍洱毓秀文墨幽香———大理白族地区的建筑及彩绘艺术》[3],文章把白族民居彩绘艺术作为重点来写,探讨了彩绘艺术的载体、使用的工具材料及内容,彩绘艺术的形式与风格,建筑彩绘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等问题。大理白族民居书画装饰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因此文章只能是大体上的对木雕、泥塑、绘画、书法等彩绘装饰做粗略的整体勾勒;文章的主题是“文墨幽香”就更无法涉及到白族民居书画装饰的多重文化内蕴,多重价值功能,因此对书画装饰就无法做深入和广泛的研究。另外一篇文章是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徐游宜、沈德坤发表的《论白族民居彩绘装饰艺术对包装设计的启示》[4]。文章虽然不是对白族民居彩绘装饰艺术做专门研究,但对白族民居绘画艺术特点做了较为深入细致的思考。从白族民居彩绘装饰的图案形式、白族民居彩绘装饰的色彩表现、白族民居彩绘装饰的视觉效果三个方面对白族民居彩绘装饰艺术特点做了分析。前一篇文章侧重于文化的角度研究,后一篇又以艺术审美为视角,角度不同,但都没有对大理白族书画装饰艺术做深入、系统、广泛的研究。

同样在CNKI数据库中进行搜索,从全国范围来看关于民居装饰艺术的文章应接不暇,初步统计就有179篇,涉及11个省份。在这些论文中有一部分提到了民居绘画装饰,有少量的文章对民居绘画装饰做了专门的研究。这些研究提醒我们自己应该加紧调查整理白族民居绘画装饰艺术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二、大理白族民居书画装饰艺术是白族民居建筑文化研究的重要渠道

民居是一种文化的物质载体,或者说是一种物质文化现象、物质文化的存在形式。作为白族文化载体的白族民居建筑也受到了关注和重视,被列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重点风景区的人文景观之列。近年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都先后把白族民居建筑引入风景名胜区,作为人文景观的设施接待,深受游客赞誉。而民居装饰是民居与当地传统文化对话的一种重要语言,它保存了大量的地域文化的信息,是研究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渠道。作为白族文化信息的载体,民居与白族文化对话的语言———民居装饰艺术,最能体现出白族民居建筑艺术特色和白族民居的文化底蕴。由于白族民居建筑的精品在大理,大理白族民居最能反映白族建筑的特色,大理白族民居的装饰也成为了最能反映出白族民居建筑艺术魅力的因素之一。

大理白族民居书画装饰艺术是大理白族民居装饰艺术重要的一部分。事实上,白族一切建筑,特别是白族民居,确实离不开精美的雕刻、书画等装饰。具有特色的白族民居装饰艺术,今天仍然鲜活地渗透在现代建筑实践中。特别是大理白族民居的书画装饰艺术,多姿多彩的表象后面更是积淀了少数民族全部情感,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反映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大理白族民居的书画装饰艺术具有典型的研究价值。

三、大理白族民居书画装饰艺术工艺精湛,积淀了丰富、深邃的白族文化内涵

(一)大理白族民居书画的装饰部位、载体多样

白族民居的书画装饰艺术发展到了极至,可以说书画装饰渗透到了民居结构当中。民居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书画装饰,屋脊、檐口、门、窗、内外墙壁、顶棚、照壁、走廊、转角等等竟显着白族书画装饰的风采。由于受到家庭地位、经济、历史等原因的限制,如今书画装饰主要集中在屋脊、檐口、门、窗、墙壁、照壁等处。石灰墙面、木制建材,大理石面、瓷器制品都是它的直接载体。

(二)大理白族民居书画装饰艺术工艺精湛

大理白族民居书画装饰虽然是民居建筑结构的一部分,但它的绘画装饰技法已经成熟。书画装饰构思与大理地区空间环境、白族民居建筑风格、建筑结构条件、书画承载形体、整体建筑色调、建筑功能等方面相协调适应。它还注重装饰绘画的形式美,动感与静感、均齐与平衡、节奏与韵律、程式化与秩序化的特点在大理白族民居绘画装饰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绘画图案变化多样,采用了提炼、省略、夸张、适合变形、添加等装饰绘画技法。民居书画装饰纹样形式多样。纹样组织有单独的,也有连续的。单独纹样从填充情况来看有自由纹样、适合纹样、角隅纹样,连续纹样等;从构图情况来看有散点式、波浪式、回文式、接图式、折叠式、莹卷式等。另外,还有汉字的纹样装饰,比如“万”字、“寿”字、“福”字等。

(三)大理白族民居书画装饰艺术题材广泛

白族民居装饰艺术集砖雕、石雕、木雕、泥塑、绘画、书法于一体。其中绘画与书法结合得最为紧密,意义也最为深邃。绘画图案取材多种多样,以动物为题材可以看到狮、龙、凤、鹤、鸡、鹰、猫、猴、虎、麒麟、蝙蝠、孔雀、猫头鹰、鸳鸯、松鼠、熊猫、牛、羊、马、兔、猴、鹿、鱼、鸟等动物的生动形态;以花卉树木为题材可以见到梅、兰、竹、菊“四君子”,以及松、柏、莲花、牡丹、荷花、石榴、葡萄、葫芦、桃等;另外还有很多装饰风景画、装饰人物画、甚至有神话传说、宗教故事的绘画,图案非常丰富。多姿多彩的图案又借助比喻、象征、借代、谐音和组配等方式,寄寓了白族人民内心的理想,表达了丰富的社会意义,体现了深邃的意境。

但白族人民仍认为图画的意义、意境表达得还不够淋漓尽致,因此就直接用词语、诗句加以诠释。大部分绘画配之以书法,有的是简单题字,比如兰花图,在图中题上“兰花”二字,竹子图题字为“竹报平安”;有的与图画组合,例如梅、兰、竹、菊图再加上一幅山水图,在间隔的框中又题上“风、花、雪、月”字样;有的与图画相应的一幅对联,比如在构有鹤飞松林、鹤飞莲池、葫芦花、牡丹花的图组中就有对联“曾记否金线吊葫芦葫芦无底空自叹,看今朝银壁镇经纬经纬有根了前缘”;有的以图为意的一首诗,在苍山洱海图中配有诗句“洱海碧似玉,苍山翠为屏”;有的则是以书法为主体的装饰,例如“福”、“书香世美”、“理学传家”、“紫气东来”、“扶风世泽”等字样,也有的是一首诗,有的甚至是一篇古文,例如《白国因由》的文字就全部书写在了民居上。

四、大理白族民居书画装饰艺术兼容多重文化内蕴

由于白族人民有着开放的心态、博大的胸怀与气度,大理白族民居书画装饰艺术融汇了传统民间文化、原始宗教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福、禄、寿、喜、财”、“四季平安”、“吉祥富贵”、“吉庆有余”等世俗理想不遗余力地展现在大量的书画装饰当中。葫芦图腾、虎图腾、鸡图腾、鱼螺图腾、龙图腾等原始宗教信仰的痕迹烙印在装饰绘画图案中,成为了白族先民思维的记录。“梅兰竹菊”四君子的道德理想追求,“忠义孝悌”、“百忍家风”、“修身齐家”、“紫气东来”的题字,八仙图案的描绘等等又折射出了民居书画装饰中的儒道思想。民居书画装饰中对莲花、金鱼、净瓶的喜好同样表现了白族人民对佛教的信仰。大理白族民居书画装饰艺术在对多种文化的兼收并蓄的同时,又不遗余力地传播了文化本身,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大理地区基督教徒也看到了这一点,深刻认识到了白族民居书画装饰艺术的这一独特魅力,于是在其建筑中也采用了书画的方式,绘之以基督教故事,阐释基督教教义精髓。

五、大理白族民居书画装饰艺术兼具多种功能

大理白族民居书画装饰艺术丰富的题材、深远的意蕴使其具有了深厚的文化价值。悠久的白族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民居书画装饰艺术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结构系统,这一系统的功能不再单一,在保持最初的装饰实用价值外,它还具有文化价值,审美的价值、教育的价值,旅游价值。白族民居书画装饰强化了建筑时空环境的意境和气氛,使人们精神上得到了调解;保护建筑主体结构的牢固性,在一定程度上使白族民居延长了使用寿命;弥补了结构空间的缺陷和不足,强化了空间序列效果。这些建筑装饰作用在发挥的同时,审美价值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白族民居绘画装饰中精美图案,人物鸟兽仿佛呼之欲出,山水花果形态逼真,风景图案情景交融。白族民居绘画装饰形象简炼、独特、鲜明,大胆融入主观想象,采用寓意、象征、夸张、变形等表现手法,引人进入无限退想的艺术天地。而绘画题字也展现了书法艺术的风采,行书、楷书、草书、篆书、隶书各种字体应有尽有,有的书体严谨端正,有的流动活泼,有的方正,有的扁平,也有的窄长;展示了绚丽多姿的书法艺术风采。

从白族民居书画装饰艺术中还可追溯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审美时尚。而书画装饰内容还有教育的功能,“百忍家风”告诫人们:人与人之间相处要宽容、忍让;“清白传家”则告诫人们为人要正直、做官要清廉;文房四宝图、文学名著的人物图、诗词对联的文化熏陶,则激励后代子孙要学习文化等等,对于激励、教育子孙后代也是有着积极意义的。白族民居建筑被列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重点风景区,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白族民居建筑的旅游价值,但是作为附丽于民居的装饰艺术也是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是现代旅游资源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兴起,民居装饰艺术将越来越引起游客的兴趣,其所体现出来的旅游价值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六、研究大理白族民居书画装饰艺术的意义重大

(一)探讨独特的大理白族民居书画装饰艺术特色,为大理白族民居书画装饰工艺提供理论借鉴。

目前,虽然有少部分文章对大理白族民居书画装饰艺术进行了研究,但这些研究都是零星的,还没有专门的、系统的研究。结合各种成熟的建筑装饰理论和白族建筑文化对之进行深入、系统研究,从装饰工艺、装饰题材、装饰文化内涵、装饰功能价值等方面总结出大理白族民居书画装饰艺术规律,为大理白族民居书画装饰艺术提供理论借鉴。

(二)挖掘深厚的白族民居书画装饰文化内涵,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民居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符号,白族民居书画装饰艺术本身兼具多重文化内涵,多重文化价值。对大理白族民居书画装饰文化艺术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整理、挖掘出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在民族文化受到全球化冲击的今天,整理、抢救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显得刻不容缓。我们只有把握住民族文化的精髓,才能自如地应对文化全球化的挑战,在文化冲击面前,既不失去民族文化的灵魂又能使之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整理挖掘白族民居书画装饰艺术文化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三)促进大理白族民居建筑书画装饰艺术文化遗产的发展、保护和传承。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书画装饰艺术基本是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下来的。但如今白族民居书画装饰艺术理论还没有比较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基本靠口头传承,这对文化遗产的发展、保护和传承都不利。此外如今有部分白族民居书画装饰艺人是从学院走出来的有绘画功底的学生,他们可以画,但对其中的文化精神领悟还不到位。且随着民间传承艺人的减少,大理白族民居建筑书画装饰艺术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必然会慢慢失去民族文化的养分,甚至走向消失、灭亡。因此对大理白族民居书画装饰艺术文化作系统的研究有着现实的意义。

(四)促进大理旅游业的发展

随着大理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已经看到了白族民居的旅游价值,也关注了白族民居建筑书画装饰的旅游价值。但事实上不论是大理相关部门还是游客,都没有真正认识到白族民居建筑书画装饰的文化内蕴。新兴的白族民居建筑装饰书画虽然也有一些发展,但对白族民居建筑书画装饰艺术文化的继承远远不够;由于对白族民居建筑书画装饰艺术内蕴没有深入的领悟和介绍,游客仅仅停留在书画的表面,也因此在喜洲新建的白族民居游客络绎不绝,而白族民居建筑书画装饰都保存得比较好的严家大院则门庭冷落。深入研究大理白族民居建筑书画装饰艺术文化,提升白族民居旅游景点的文化含量,将对大理旅游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白族范文篇8

关键词:幼儿教育;白族服饰;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促进人本质力量与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人的身体和精神在审美上处于一种自由的境界,实现人感性能量与精神力量的和谐统一。对于幼儿而言,审美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幼儿审美感知力、审美创造力、审美表现力,使之能够拥有善于发现美的心灵,且学会去追求和热爱美好事物,从而在身心的愉悦中得到“美”的体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白族服饰作为极具民族特色与审美价值的服饰,蕴含图案之美、色彩之美、寓意之美等。将白族服饰应用到幼儿审美教育中,借助多种有效途径来引导幼儿感受白族服饰的美,能够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提升其审美能力,从而激活幼儿的思维,推动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1白族服饰概述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聚集在云南大理州内,少部分生活在昆明、红河等地区。通常白族男子的服饰中上衣为白色对襟、外套坎肩,下衣为蓝色或是白色的宽裤,头上佩戴白包头,肩上挂绣花挂包,整体服饰色彩明快大方,充分体现出白族男子的英俊潇洒。白族女子的服饰中上衣为白色右衽大襟衣、外套坎肩和围腰,下衣为紧身、束腰的花边裤,头上佩戴绣花或是彩色头巾,整体服饰结构映衬协调,色彩飘逸,充分体现出白族女子的婀娜多姿之美。白族女子服饰的审美价值具体如下。(1)图案之美。“白族飘带”作为最为代表性的白族服饰之一,是一种挑花工艺品,白族女子系围腰头的带子,带端形状为扁矛形,带面由宽渐窄,与腰头加接位置比较窄。中老年女子喜用黑色和蓝色的布料,很少用彩绸,宽大且长;年轻女子喜用白色和蓝色的布料,短且窄。飘带都用挑花装饰,多用白线,很少用红线,挑花图案丰富,有植物、飞禽、花鸟等上百种,图案千变万化,色彩丰富的精美刺绣和色调单纯的布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2)色彩之美。白族服饰延续了中国传统的色彩,色彩大多为白色和浅色,不仅给人一种温暖和轻盈的感受,还体现出了白族人民宽厚、善良、热情及豁达的天性,反映出白族人民向往自然和热爱美好的情感。白族女子服饰多为白色、湖蓝、淡绿、粉红及嫩黄,以白色居多,白上衣、白裤子,集“风花雪月”为一体的头饰也是白色,这是因为白族人民认为白色代表着纯真、神圣、洁静,淡绿色代表着希望,嫩黄色代表着尊贵,粉红色代表着温馨,再配以大红色或黑色的马褂,形成鲜明的对比,十分协调。这些色彩秀丽淡雅、自然纯朴,给人一种积极向上、亲切活泼的感觉。白族服饰的色彩之美是白族人民在700多年的符号实践中而来的,根据自身的色彩经验来认识和改造世界,赋予了色彩一定的理念与情感,借助色彩来传递白族人民的情感和观念,让审美者的情绪被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陶冶情操[2]。(3)寓意之美。以白族女子头饰为例,其充分涵盖了大理“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的美好景色景致,女子的发辫下佩戴着头花头巾,好似盛开在山顶上的杜鹃花和山茶花,象征着四季盛开的鲜花;而头巾一侧会飘飘洒洒垂下一条雪白的缨穗,寓意终年吹拂的下关风;绣花头帕上搭配茂密雪白的绒毛,寓意苍山顶上冰清玉洁、终年不消的皑皑白雪。可见,白族女子头饰蕴含浓厚的文化内涵与美好寓意,充分展现着白族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为此,在幼儿审美教育中,教师可依托这些元素的美,带领幼儿认识和感受白族服饰的美,让美浸润幼儿的心灵,以此来有效培育幼儿美的心灵。

2白族服饰在幼儿审美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2.1引导幼儿欣赏美、感受美

在实际的幼儿审美教育活动中,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白族服饰特点,学习白族人民的智慧和精神,教师可结合幼儿对事物的感知心理特点,开展“白族女子风采”“白族女子舞蹈欣赏”“白族服饰”“白族女子头饰和飘带”等形式多样的欣赏活动,从而对幼儿审美感知力进行培养,引导幼儿关注白族服饰的形象及其所具备的审美性质,使之能够从白族服饰的色彩、图案、构造等方面出发,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感知能力。(1)教师将具有代表性的白族男子服饰、白族女子服饰带到课堂上,为幼儿详细介绍白族服饰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图案与色彩寓意等,然后让幼儿走到讲台上,近距离看一看、动手摸一摸这些白族服饰;与此同时,教师可从网络上或深入大理地区,收集一些关于白族服饰的视频、图片等,在课堂上为幼儿进行展示。例如,通过为幼儿播放《五朵金花》的视频,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视频中白族叔叔阿姨都穿什么样的衣服,然后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看到的,最后由教师进行补充,从而让幼儿欣赏到别具特色的白族服饰,体会到白族服饰的独特魅力,实现对其审美能力的培养。(2)幼儿园可多组织一些关于民族文化的活动。例如,在儿童节与白族传统节日(三月街、火把节、“绕三灵”)期间,可组织幼儿穿上白族服饰进行舞蹈表演,从而让幼儿更加深入地认识白族文化与精神,感受白族服饰之美,最终激活其思维,有效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3]。

2.2结合白族服饰的审美价值,开发形式多样的课程活动

在实际的幼儿审美教育工作中,教师需要对白族服饰进行充分应用,指导幼儿运用绘画、手工等方式进行艺术创作,以此让幼儿获得白族服饰艺术美的熏陶,逐渐提升其审美情趣[4]。其中,在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可组织开展“我是小小色彩家”的绘画活动,以激发幼儿对白族服饰的兴趣,以感受白族服饰的色彩美为活动目标,为幼儿准备相应的活动工具,包括多套白族服饰、若干印有白族服饰的空白画纸、各色油画棒。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先为幼儿讲解关于白族服饰色彩和构图,待幼儿对这些内容有一定了解后,即可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挑选自己喜欢的颜色,对空白画纸上的白族服饰进行上色。最后教师对幼儿的作品进行合理的评价,从而加深幼儿对白族服饰色彩与造型的认识[5]。接下来,教师可组织开展“我会涂我会画”的绘画活动,以学会简单绘画涂色且形成一幅完整的画为活动目标,为幼儿准备一条白族飘带、若干张白纸、水彩和笔。在绘画前,先让幼儿认真观察白族飘带,了解白族飘带上的色彩、图案等,然后再用水彩和笔画出飘带上的图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幼儿适当的指导,确保幼儿能够顺利完成绘画。在幼儿手工制作活动中,教师需要结合幼儿手工制作教育目标,注重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引导幼儿独立完成手工制作,从而对其多方面能力进行有效培养[6]。针对白族服饰在幼儿手工制作的应用,教师可组织开展“我是小小服装设计师”的手工制作活动,在班级内划分出设计区、剪裁区、制作区及刺绣区。其中,设计区的幼儿需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利用报纸、布料、毛线、玻璃珠等材料进行白族服饰布局、图案设计,用画笔画出不同造型的服饰、样式丰富的飘带和头饰等;裁剪区幼儿则需对设计区幼儿的“设计图”进行裁剪,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正确使用剪刀,确保裁剪线条的美观性;制作区的幼儿需用剪、揉、贴等方式,对各种各样的装饰材料进行组合、叠加、排序,依据裁剪好的线条、图案对整套白族服饰加以立体装饰;刺绣区的幼儿则需使用不同针法对白族服饰的袖口、飘带等进行刺绣,这一过程中,幼儿需选用适宜的线进行颜色搭配。待幼儿完成白族服饰制作后,教师可让幼儿穿上自己制作的白族服饰,在讲台上进行走秀展示,并介绍自己的设计理念,然后可让幼儿之间彼此试穿白族服饰,彼此分享自己的想法,讨论白族服饰的特征。通过这一方式,不仅能够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够有效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7]。

3结束语

白族服饰文化底蕴深厚,是一代又一代白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丰富的审美情趣,体现着白族人民对故乡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为此,当前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白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尤其是教育领域。白族服饰具备极高的教育价值,将其有效应用到幼儿审美教育之中,可借助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带领幼儿欣赏和感受白族服饰之美,并通过绘画和手工的方式让幼儿更加深刻地认识白族服饰文化的魅力,从而对幼儿的审美创造力、审美想象力等进行有效培养,进而幼儿喜欢上白族服饰,最终切实发挥白族服饰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天丽,蒋园媛.贵州黎平纪德村花衣苗服饰纹样的审美艺术分析[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1,50(4):65-66.

[2]杨岩薇.高职院校学生的艺术审美教育[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0,49(1):168.

[3]杜渐.“绕三灵”仪式中白族女性服饰的差异与审美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0(1):34-44.

[4]周静.族群认同文化差异下的民族服饰审美比较:以广西隆林与贵州雷山的苗族服饰为例[J].美术大观,2021(1):196-198.

[5]钟玮,刘佳.台江施洞苗族服饰刺绣解析与造物意涵的时代性审美实践[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0,17(1):134-141.

[6]彭丽媛.白族服饰在幼儿审美教育中的应用[J].红河学院学报,2018,16(3):145-148.

白族范文篇9

白族节庆民俗旅游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伴随着大理旅游业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兴产业。短短30年,在白族民俗所生存的土壤、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主体的旅游观光产品开发的基础上,许多参与性较强的新兴专项旅游,如文化生态旅游、工业旅游、民俗旅游、白族村寨旅游等产品的综合效益不断提高,产业规模迅速扩大起来。以云南省的主要白族聚居区大理州为例,“十一五”期间,大理州共接待国内旅游者4957.77万人次,年均增长13.85%;接待海外旅游者155.45万人次,年均增长18.56%;旅游创汇44692.93万美元,年均增长24.45%;旅游总收入403.85亿元,年均增长18.38%。大理州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5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近20万人。从2008年至今,大理连续举办了4届以“赏风花雪月,品洱海渔歌”为主题的大理开海节。其中,2010年大理洱海开海节与第二届大理国际影会于8月1日举行,集中展示了鱼鹰捕鱼、赛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一系列大理传统民间民俗活动。每年的剑川石宝山歌会要吸引来自剑川、云龙、兰坪、鹤庆、丽江等县的白族青年数万人参加,通宵达旦,歌舞不息。大理周城村是有着1万多人口的全国最大的白族村寨。扎染手工艺制作、白族刺绣、服饰、农家乐,民族餐饮一条街的相继开发,加上周城村厚重的历史文化,国内外旅游者和学者纷至沓来,逐渐使周城成为受旅游者欢迎的白族民俗旅游村,成为国内外有名的旅游胜地和旅游热点。新华文化旅游节在2006年推出,在大理白族村、新华村以民间工艺博览、白族文化旅游发展专家论坛等形式吸引了众多游客;2006年鹤庆县云鹤镇鹤庆茶马古道文化旅游节,通过茶马古道文化历史展、人物塑像揭幕、文化旅游艺术品交易会、大型艺术演出的形式演绎了本土的白族文化;“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一年一度的农历四月十五蝴蝶会时,过去远近的人们都要来这里赏蝶,现在是物资交流、探亲访友、谈情说爱的民间盛会。目前大理白族自治州内,有周城扎染文化艺术之乡、剑川木雕之乡、洱源梅果之乡、周城等民俗文化村。在大理古城、剑川寺登街、鹤庆新华村等白族聚居地由于白族节庆民俗的带动,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白族手工艺品、服饰的经营,解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2白族节庆民俗旅游产品创新开发策略

2.1加强区域旅游联盟,突出特色,打造精品

一年365天,大理地区白族的节日就有116个。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止,大理古城白族有正月初五的“葛根会”;洱源凤羽街白族的“尹尹悟”(晚饭后,凡7~12岁的男女儿童,以街、巷为单位组成若干小队,挨家挨户地进行祝岁活动);正月初九有大理坝区的白族登临苍山中和寺参加“松花会”,登山赏雪,烧香许愿,祈求福寿平安;正月十五有元宵节;农历二月十四日,是大理白族人民的花朝节,古代又名“太平会”,苍山十九峰,峰峰积雪,大理三千户,户户栽花,节日期间,在大理古城的入口、街口处用精美的花盆搭建一座座花山、华亭和花台;农历三月梨花盛开的时节,剑川白族的梨花会,有的弹三弦,有的唱山歌,有的吟诗作画;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二日,是白族人民的三月街盛会;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的“绕三灵”会;每年立春前的“蛇日”是白族坝区人民的植树节“插柳”;每年惊蛰后的第一个“蛇日”和芒种日是山区白族的植树节“缀彩”;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的“蝴蝶会”,青年男女在泉边唱歌跳舞,互相倾诉爱情;每年农历芒种前后的“栽秧会”;农历六月二十一日的“火把节”;农历七月二十三日至八月二十三日,洱海沿岸的白族人民一村接一村地举办耍海会,节日期间,赛船,海灯会,祈求风调雨顺,渔业丰收,出海平安。白族极富特色的白族节日文化体现了白族人民在创造丰富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多彩的精神文化。在旅游大发展的背景之下,白族节庆民俗的传统、仪式得以保存,加之规模更宏大,内涵更丰富、样式不断推陈出新,节日氛围更加浓厚了。白族节庆民俗在发展中维系着白族的文化,塑造了白族共同的社会心理素质。丰富的节日文殷群:白族节庆民俗旅游产品创新策略品牌营销化资源,使大理可以通过加强与云南省内昆明西山区团结乡大河村、昆明五华区沙朗乡东村、玉溪市元江县因远镇的安定村、楚雄州南华县雨露白族乡、丽江的九合、金山、石头白族乡、保山市隆阳区杨柳乡三眼井村、怒江兰坪县、文山邱北、迪庆州维西县维登乡的悉洛村,云南省外的湘西北的桑植县、湖北铁炉白族乡、贵州毕节等白族聚居区的旅游区域联盟,在白族节庆民俗线路的组合、文化内涵的发掘、游览项目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创新。

2.2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化运作,促进白族民俗节庆旅游的营销创新

以大理为例,大理旅游业的发展已有30多年的历史,白族民俗节庆旅游在长期的大理旅游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白族民俗节庆旅游产品,并具体表现为传统民俗节庆与传统贸易习俗相融合,白族传统贸易道德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贸易道德相互调试的特点。白族民俗节庆与各地的物资交易会、传统集市、白族文化旅游产品相互关联,互为补充,有力地促进了白族地区民族经济的发展。旅游者在选择白族民俗节庆类旅游产品时,往往不会只根据对一两个节庆旅游项目的熟悉或喜欢就作出自己旅游线路的选择,而会根据财力、时间、交通和旅行社的线路安排等因素,兼顾选择体验当地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因此,应该把对白族民俗节庆的宣传、推广与所在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联合营销。云南省内外的白族聚居区,可以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游客互送的方式形成“合力效应”,建立如“白族节庆民俗旅游联盟”等跨区域的联合营销方式,打造白族节庆民俗品牌。在品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下,可以通过举办旅游论坛,商业会议、文化论坛等扩大知名度和提高重游率。为了增加游客对白族民俗节庆的想象感知,可设计供游客广泛参与的主题活动和体验的环节,如白族歌舞、婚俗表演、霸王鞭、白族“三道茶”等都可以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2.3保护和开发并举,实现白族节庆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白族节庆民俗活动是白族民间定期举办的集舞蹈、音乐、戏剧、商贸等为一体的体现了白族习俗、仪式、信仰、生活方式、服饰和经济活动的重要的白族文化旅游的载体。开发白族节庆民俗旅游产品是为了丰富当地白族居民的文化生活,提高生活品质,在此基础上,提升对旅游者服务的层次。随着旅游者人数的不断增加,白族传统的生活方式、手工艺、当地的风俗、社会规范等以恰当的方式展示给旅游者,构成了重要的旅游吸引物,白族节庆民俗文化旅游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当然,在旅游发展的同时,一些白族节庆民俗活动日益受到旅游的影响。如何处理好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关系?如何既向旅游者展示浓郁的白族节庆民俗的精华,又保证定时定点的白族节庆民俗活动不因旅游者的到来而成为表演?当地居民对待旅游的态度对于白族节庆民俗旅游的发展很重要。应强调白族节庆民俗作为白族社会人们赖以生存的生产方式的特性,不能为了迎合旅游发展的需要,千篇一律地制造白族节庆民俗表演,应根据景区容量有计划地接待游客。

3白族节庆民俗旅游产品创新开发模式

(1)白族文化主题公园模式。选取周城、喜洲、大理古城环洱海的周边村落白族聚居区,将白族节庆、建筑、服饰、歌舞等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一年一度的“绕三灵”期间,可以利用队伍从当年的佛都,现在的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景区出发的民俗背景,让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和路程内领略到“绕三灵”原生态民俗的特点。文化主题公园模式的优点是旅游者在有限的游览时间内,能迅速了解和感受白族节庆民俗的特点。缺点是在开发过程中可能会损失和歪曲白族节庆民俗原有的民族文化内涵,为了收回主题公园建设初期的成本,会导致游览门票价格较高。

(2)白族生态民族村寨模式。选取生态环境好的村寨,建设以白族节庆民俗为内容的民俗村、文化园、文化旅游村镇等。大理才村、古生村、桃源、仁和、阳鹤、洱源西湖等村落,可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产和自然风光、传统的本主节、本主庙会民俗节庆为旅游内容来吸引游客,开发中要处理好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关系。

(3)白族文化遗产品牌吸引模式。利用条件较好的白族村落作为展示的载体,如蝴蝶泉公园、上关花公园、大理州双廊镇双廊村、洱源西湖等,对涵盖了白族建筑、服饰、文化、风俗、历史以及歌舞的白族节庆习俗进行开发,形成白族节庆习俗文化遗产品牌,使之能够长期稳定地对旅游者开放。

白族范文篇10

抽象型图案在扎染工艺中运用比较广泛。抽象的画面,更加概括、提炼、意境深化,并容易识别、记忆,也适宜于扎染的制作生产。抽象型的扎染图案主要指把自然形象提炼为有一定规矩、局限、程式化的几何型的装饰形象。它们在图案表现上,不具体描绘自然形象的个性和特征,而是将自然形象进行概括、提炼、归纳、简化成抽象形象,强调条理、秩序、节奏的美。如扎染中的三角花、六角花、八角花、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圆形等几何形的图案。抽象型手法极大地拓展了扎染艺术的空间和视野。

2简化、夸张

在充分了解掌握动、植物的生态特点、结构、形象特征、精神面貌以及对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深刻印象的基础上,从装饰美的角度选择适宜的描绘角度,利用事物的最佳特征,通过提炼、简化,加强自然物象的主要特征部分,减弱妨碍美感缺乏装饰特点的次要部分,删繁就简、去粗取精、减少层次,用简洁的艺术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结合他们的感受去表现花卉、动物的旺盛生命力以及大自然所赋予的纯真美。如菊花在扎染图案中减少其花瓣的层次,反倒增强了它婀娜多姿的形态;在树木扎染图案中树形树叶精炼集中,形象却更加典型更具代表性。夸张的前提是简化、是高度的概括,夸张和简化紧密相连,在白族扎染图案中往往同时使用。夸张主要是利用本身有代表性的和美的特征,打破自然形象本身的比例关系,使表现对象的美得到加强,使其更具典型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从中获得艺术夸张美的享受。白族扎染图案对物象的特征、结构、比例关系把握得很到位,在进行重构时非常注意保持形象的谐调关系和节奏、韵律感以保证夸张的适度性。如在对蝴蝶进行简化夸张时,在变形时将翅上花纹简练,高度概括突出其典型特点。加强触须、适当的拉长双尾进行夸张,使动势明确,其凌空飞舞动势的气氛得到加强,增强其凌空翩翩起舞的优美动态,使蝴蝶显得更美丽、更生动。

3对比、反复

对比产生主次、空间、节奏、韵律,体现出形式美。没有对比形象就单调乏味,缺少生气。白族扎染图案在遵循多样与统一的基础上通过形的大小动静、色彩的明暗冷暖、线的粗细长短曲直、面的大小、空间关系的主次虚实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各自的特征、气质、美感,突显出画面的重点,给人明确、强烈、肯定的感觉,在视觉上形成较强的冲击力,使扎染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通过对比、衬托,使图案纹样显得充实丰富。白族扎染图案主要用蓝白两种颜色产生对比、虚实,蓝白两色互相反衬形成丰富厚实的层次效果。以虚写实、以实写虚,形成不同的美感和艺术效果。白色简、淡、空、灵,蓝色浓、郁、沉、厚,产生庄重、安稳、富有装饰效果的图案形象,体现了中国传统图案构图中虚实、疏密、黑白呼应、渗透、统一美观的构图。

4统一

在图案艺术创作中,和谐美始终是创作者们矢志以求的最重要的艺术标准。缺乏和谐美的图案造型难以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所以是缺乏审美价值的。因此和谐美的基本内容———统一与变化,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也是自然和人类的生存原则。图案中的变化与统一是装饰美的规范和要求。白族扎染图案通过内容上的主次、轻重;结构上的虚实、聚散、繁简;形体上的大小、方圆;线的长短、粗细、曲直、刚柔;色彩的明暗、冷暖;技法处置上的强弱、藏露等形成对立统一、动静结合、消长有序,多样统一的美感效果。把烦杂的多样变成高度的统一。

5寓意、象征、组合

白族人民在扎染图案设计中掺入他们对生活的理解感受、想象及浪漫色彩,用寓意、象征等手法把相互有内在联系的素材组合在一起设计出寓意深刻、内涵丰富的图案。白族人民把自然界中一些美好的事物综合起来赋予符合他们习惯要求的思想、愿望,创造出优美动人的图案形象。如龙、凤、宝相花,这些都是自然界中没有的形象,白族扎染创意的龙、凤、宝相花既有和汉族相同的地方同时又有自己的特色,带有鲜明的白族审美特色。白族扎染创意的龙身上有鱼鳞一样的龙鳞,龙头酷似他们崇尚的虎,样子憨态可掬,显得平易近人;有些变形凤凰与云南的孔雀极为相似,有些又很像白族的图腾崇拜物金鸡;宝相花则把大理有名的山茶、杜鹃等各种深受他们喜爱的花的特点糅合在一起,这些都是掺入了白族本土文化的因素。龙凤呈祥、榴开百子、鱼戏莲等都是白族人民在扎染中结合自我文化理解用寓意、象征、组合手法创造性表现的主题,用以象征大吉大利、人丁兴旺、连年有余,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和祝愿。

6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