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审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11-02 17:33:28

知识审计

知识审计范文篇1

10月至12月,我有幸前往南京参加了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知识结构调整培训班,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基础会计》、《审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学》等四门审计和会计专业基础课程,让我这个对审计“隔行如隔山”之人觉得受益良多。以下即是我在受到的众多教益中感受尤为深刻的几个地方,特在此进行回顾和梳理。

一是基础要深厚。进入特派办之前,我从未接触过审计专业相关知识,所以,一直很希望能有机会进行充电,以尽快适应工作需要。此次结构调整班即为面向不具备审计会计专业背景的人员开设,主要是通过培训,让学员掌握审计工作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夯实基本功,为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打下专业基础。在会计专业的课程学习中,我们从账户科目名称开始学起,直至对经济业务繁多的企业编制资产负债表,在一点一滴中不断实现着基础知识的积累。会计知识面广量多,从分录到报表可谓系统连贯,如果基本知识点掌握不牢固,就会导致最后报表结果的失真。也只有将根基筑牢,才能在今后从事审计时从错综复杂的经济往来关系和大量的财会资料中迅速找到突破口,这才是真正的学有所获。此次培训为我们提供了审计入门的通道,但真正要做到对专业知识熟悉掌握还有待于今后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夯实基础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须终生不辍为之。

二是视野要开阔。此次培训还专门安排了审计法规、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计算机审计等专题知识讲座,由工作经验丰富的署业务司领导担任主讲,让我们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在培训班的专题讲座课上,通过授课领导的讲授和分析,我清楚地感受到视野开阔的重要性。审计与会计关系密切,但要做好审计工作,仅有财会知识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对相应审计领域的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发展方向、难点热点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面对审计项目时从容应对,才能保证在审计时切实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和方法多样,才能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将项目做精做深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运用要灵活。在学习审计学原理时,我充分体验了学以致用的必要性。课堂上,老师通过具体案例来讲解审计基本知识,把一个个孤立的财会知识点与审计业务相联系,让我感受到将学习与实践融会贯通的重要。只有将学到的知识消化吸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做到游刃有余。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注意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有意识地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加以运用,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积累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并紧密联系审计业务工作进行分析,将微观、零碎的知识点用系统的方法加以构建整合,从而实现由点到面的提高。审计工作专业性强,内容复杂,业务技能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在夯实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到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业务能力日益精进。

两个月的培训让我收获颇丰,它为我提供了学习的平台,也让我更加增添了前进的动力。只有不辍前行、勇于进取之人,才能不断地取得进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体悟此次培训班给予我的各种教益,深入调整知识结构,不断增强业务素养,更用心、更扎实、更高效地将工作做好,力争成为一名不辱使命的审计人。

知识审计范文篇2

(一)客体的无形性及审计风险

一般认为,无形资产按其内容可以划分为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权利类无形资产、关系类无形资产以及特殊类无形资产四种。其中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就是本文所述的知识产权的范围,主要分为著作权(版权,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和作品登记等)和工业产权(产业产权,主要包含商标权和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的客体是知识产品,是智力活动创造的无形的成果,能够无形地增加企业竞争力。例如,商标权的客体是商标,企业凭借商标和其他竞争者区分开来——消费者通过商标来识别厂商及产品质量。根据无形资产的定义,即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我们可知,无形性是无形资产的本质属性,同时也是知识产权的本质特征。知识产权的无形性一方面造成了其确认的困难,另一方面造成了其初始成本计量的困难。关于知识产权的确认,一方面,无形资产没有实物形态,无法进行实物盘点,因而其存在与否成为审计师的风险关注点;另一方面,作为一类无形资产,知识产权确认的前提条件是可辨认性,即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划分出来,并能单独用于出售或转让等。通常管理层对知识产权是否具有可辨认性的判断较模糊,因而容易导致知识产权的不恰当确认。关于知识产权的计量,自创知识产权在创造的过程中难以找到承担对象,或者其成本归集十分复杂。如果按历史成本对知识产权进行初始计量,成本的归集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因为一次知识产权创造的成功肯定历经了无数次的失败,而这些失败的费用按照会计准则研发支出的规定将被费用化,最后资本化的支出依赖专业判断能力。

(二)法律效力的时间有限性及审计风险

和企业的其他有形资产不同,知识产权并不是随着其客观载体的灭失而消亡,它具有非损耗性的特征。但这并不表示知识产权是永续存在的,法律为知识产权的效力规定了硬性的法定寿命。知识产权在法定期间内受法律保护,法定期间届满后,知识产权则失去法律效力。以专利权为例,从申请日开始,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10年,专利权期限届满后,专利权失去法律效力。为知识产权规定法定寿命主要是为了促进知识产品的创造和更新,为知识经济注入新活力。知识产权的年限问题直接影响了知识产权的摊销,2006年新会计准则将无形资产划分为使用寿命有限和使用寿命不能确定的两个类别。知识产权适用无形资产准则规定:使用寿命有限的知识产权,要在其预计的使用寿命内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对知识产权进行摊销;而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知识产权,虽然在持有期间内不需要摊销,但应当在每个会计期间进行减值测试。按照准则,知识产权使用寿命不应超过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力期限,如果知识产权等到期续约,若有证据表明企业续约不需要付出大额成本的,续约期也应计入使用寿命。以商标权为例,根据《商标法》规定,从核准注册日开始,商标权有效期为10年,期满之后可以申请续展,并且续展期要计入商标权的使用寿命。因此,对知识产权法定寿命的判断和辨别,以及后续知识产权摊销方法的选择为管理层操纵盈余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三)价值易变性及审计风险

根据资产价值评估的原理,知识产权的价值取决于其载体给企业带来的未来收益的现值。而处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为了保持核心竞争力,加快新的知识产权研发和更新速度,技术经济含量更高、功效更强大的知识产权会逐步或迅速地取代原有知识产权。因此,由于企业因该知识产权而产生的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以及知识产权更新换代的频繁性两方面的原因,随着技术的进步,知识产权的价值具有极大的易变性,即企业原有知识产权很有可能贬值。而知识产权价值的易变性给管理层操纵盈余提供了很好的“借口”,管理层可能少计减值准备,从而导致知识产权价值的高估。

二、知识产权审计风险应对策略

知识产权审计通过计划的审计程序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来审查知识产权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是否正确。进行知识产权审计时,审计师应该充分了解知识产权区别于有形资产的独有特征,并根据这些特征准确把握知识产权的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风险点,并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风险应对方案。

(一)针对知识产权无形性特征的审计风险应对

知识产权的无形性让我们得知,知识产权并不一定能被反映到企业的账面上去。因此从报表审计的角度,企业财务报表上反映的知识产权必须符合会计资产的确认标准:首先符合资产的定义,即企业能够控制该知识产权,并控制其产生的经济利益;其次,因知识产权而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最后,知识产权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因此,在知识产权确认方面,审计师首先必须将知识产权的实际存在作为审点,核查知识产权的文件资料,核对每一项知识产权增加和减少的授权批准文件,以核查知识产权增减交易的合法性,并证明财务报表上反映的知识产权其所有权归属于或受控于被审计单位。另外,审计人员应着重关注被审计单位知识产权是否具有可辨认性,这主要通过核查某知识产权是否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并且确认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最后,审计师也要关注知识产权成本是否能可靠计量。典型地不符合知识产权确认条件的是自创商誉,自创商誉虽然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且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但是其在开发创造过程中花费的成本却不能可靠计量。在知识产权初始计量方面,根据不同的获取方式,审计师的审点不同。对于外购或接受赠送及债务重组等方式获得的知识产权,审计师核查较简单,主要核查其发票或合同等原始凭证和资料,来确定其初始价值的正确性。而针对自创知识产权,审计师要着重审查知识产权的研发情况。首先,审计师要审核被审计单位对“研究”与“开发”阶段的划分是否正确,其次,审计师要审查两个阶段的账务处理,看被审计单位对研发费用是否正确地资本化和费用化,保证知识产权初始成本的完整性。

(二)针对知识产权法律效力特征的审计风险应对

从前文可知,知识产权法律效力的时间有限性使得知识产权摊销的准确性存在重大错报。为了应对知识产权摊销不正确导致重大错报的审计风险,发现和纠正管理层舞弊,审计师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审核:首先,在确定知识产权使用寿命上,审计师要运用职业判断能力,检查被审计单位来自法定部门的关于知识产权的授予证书、知识产权购买合同等相关文件和资料,确定知识产权的法定寿命,并核查被审计单位关于使用有限的知识产权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知识产权的划分是否正确。其次,审计师要关注使用寿命有限的知识产权摊销方法是否恰当。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的数量和种类比以往多的多,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有不同的特点,在2006年新准则的规定下,知识产权不再一律按照直线法摊销。可供选择的还有产量法和加速摊销法,审计师要核查知识产权摊销方法是否恰当反映了该知识产权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以及所选择的摊销方法在各个会计期间是否一致。在核查知识产权使用寿命和摊销方法后,审计师应当重新计算其摊销额,验证被审计单位摊销金额的正确性,看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利用知识产权摊销进行盈余调节的可能性。最后,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知识产权,审计师应当思考其分类的合理性,并核查被审计单位是否在每个会计期末对其进行减值测试,以及减值准备计提的合理性。

(三)针对知识产权价值易变性特征的审计风险应对

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和企业市场竞争加剧,原有知识产权不断地被更先进、更进步的知识产权代替。因此知识产权的价值是否准确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知识产权的具体情况的判断。面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层不计提或少计提减值准备的操纵盈余的风险,审计师首先应该获取和被审计单位知识产权相关的技术鉴定、产业技术信息、市场价格信息以及近期使用状态等的文件资料,分析判断各项知识产权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其次,审计师针对需计提减值准备的知识产权,获取被审计单位计提减值准备的计算和会计资料,核查被审计单位是否计提了减值准备,并复核和重新计算其减值准备的准确性以及账务处理的合理性。最后审计师将和自身得出结论不一致的事项及时和被审计单位管理者沟通。

三、总结

知识审计范文篇3

(一)资产投入知识化。知识经济需要大量知识、智力、信息,创新起决定性作用。知识经济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对于高科技来说,甚至是具有高风险高报酬的特点的风险资金投入。例如信息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带动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目前,美国许多高科技企业的无形资产已超过总资产的60%。

(二)经济决策智能化。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知识经济的决策和管理必须智能化。科学决策在国民经济中有日渐增强的趋势。如美国政府自上世纪90年代后陆续提出“全国信息基础设施”(信息高速公路)等一系列高科技经济导向政策,对美国经济持续增长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三)经济发展可持续化。知识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高新技术发明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来代替稀缺的自然资源。

(四)经济往来国际化。知识经济依靠无形资产的大量投入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以信息科学技术为例,任何国家不可能在计算机及微、光电子技术、网络和软件技术等层出不尽的高新技术等方面全面领先。但任何国家都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智力优势。因此,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是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知识经济对财务审计的影响

(一)审计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审计环境是指在一定时空状况下,审计主体对审计客体实施审计时所面临的各种主客观因素之和。

1.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审计面临的宏观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经济的到来全面冲击着传统经济秩序。财务审计需更注重去面对无形的知识及创新的能力,知识已跻身于审计环境因素之中,成为重要的审计环境因素。

2.审计面临的微观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会计信息化使得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管理信息系统、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模糊了系统、部门和公司间的界限,财务审计面临的不再是一个个单独的会计信息孤岛,而在很大程度上置身于一个庞大复杂的会计信息网络环境中。

(二)知识经济引起审计内容的调整和拓展。

1.对审计内容的影响。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结构中的比重将大大提高,人力资源成本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也逐步完善,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经济的增长。一些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也给审计工作提出了新内容、新要求。随着信息的电子化和网络化,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2.知识经济时代的审计对象的变革。(1)被审计单位的变革。随着“网上实体”的出现,审计将面对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审计实体的“虚”的主体,使得审计对象不再像工业时代那样清晰,审计对象具有模糊性。(2)审计内容的变革。知识、信息、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结构比重的提高及其对经济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使得无形资产审计成为审计的主要内容之一。对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也将逐步成为审计的一大内容。

(三)知识经济对审计线索的影响。审计线索对审计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审计人员正是通过跟踪审计线索,审核有关的经济业务,收集审计证据的。现代会计核算从财务原始数据进入计算机、到报表的输出,这中间的全部数据处理已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审计线索的肉眼不可见性,增加了审计调查取证的难度。

(四)审计风险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被审计信息以磁盘、磁带等磁性介质为信息载体。对磁性介质上的信息进行修改可不留下任何痕迹;利用磁性介质也难以实现诸如签字、盖章等使信息证据化的操作,这给审计带来新的风险。由于无形资产带来的经济利益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计量带有较大的不确定因素,使得对无形资产的审计带有较大的风险。管理审计主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活动进行审查,对于处境不同的两个企业或同一企业的不同历史时期,都应根据市场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

(五)对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影响。信息的电子化和网络化使得审计对象、审计线索、审计风险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需要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指导审计工作实践。

三、审计应采取的对策

(一)转变思想,更新审计观念。面对知识经济、信息网络、世界经济一体化,面对会计信息化、网上实体以及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双重目标,审计观念亟须做出革新。

1.从只重财务审计转变到财务审计与管理审计并重。审计团体不仅拥有会计、审计、税务、企业管理等方方面面的专家,而且对客户的内部控制及管理系统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随着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除了对财务报表审计以外,审计参与到企业预测、决策、控制等管理活动中去已成为审计发展的重要趋势。

2.审计工作重点从重有形资产审计向重无形资产审计转变。知识、信息、人力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以及所起的重要作用,使得无形资产越来越受到信息使用者的关注,逐渐成为会计核算的重点。

3.从只重企业内部效益的审计到企业内部效益与外部效益并重的审计。知识具有共享性和可转移性,企业对知识的要求和应用将更加取决于社会对知识形成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这为企业内部效益与外部效益的统一提供了可能性。同时,社会已经越来越重视企业内部效益与外部效益的有机统一,审计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应适应社会的要求,对企业整体效益进行监督检查。

4.树立审计国际化的观念。为了使审计报告和被鉴证的会计报表能取得各有关国家社会公众的信任,客观上要求协调审计标准与实务,消除各国审计准则和实务中的分歧。除了审计准则的国际化外,审计市场也应逐步国际化,各国的审计市场互相开放。

(二)革新审计技术手段,建立健全内控制度。

1.开发新的审计程序和方法。面对无书面记录的经济业务,审计重点转向了系统分析、设计过程等。未来的审计将成为数据库的审计,审计师的主要精力将集中于采集、保存和确保数据库的程序上,必须具有多元、实时、开放性的特征,无形资产审计、管理审计、社会责任审计等将因此变得更加容易。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革新审计技术手段。电子商务和网上实体的出现,使经济交易、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这就要求审计处理手段也必须作相应的革新,由手工操作进步到电算化、信息化审计的现代模式。

知识审计范文篇4

关键词:信息系统审计;个人知识管理;软件设计

1概述

在信息系统审计中,运维人员通过日志的收集、查找、分析获得有效的信息可以使用个人知识管理的理念进行整理和运用,运维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将有用的信息及其联系进行归纳,对审计中发现的违规事件或风险进行归类,这些信息就可以提取到有用的知识,是一种知识的体现和运用,比如通过事件产生的时间、地点、参与者、原因、经过、结果归纳出该事件是否违规、造成的影响、处理的办法,这些就是运维人员形成的审计知识。如果将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再通过建立知识库将知识进行有效的分类存储。在今后的工作中如果再次遇到相同或类似的事件,运维人员可以通过知识库或知识管理软件进行高效自动的查找,指导运维人员快速分析事件,提升审计的效率。

2系统审计

2.1个人知识管理

个人知识管理,又名PKM(PersonalKnowledgeMan-agement),是一种个人收集、验证、存储、搜索、提取、分享知识的过程。21世纪是知识社会,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一时期,知识和学习的重要性与价值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知识与学习无疑是个人、组织与社会持续进步与向上发展的源泉。对于现代人来说,必须加强与他人的沟通与合作,共享技能和知识,才能不断获得创造力,快速地解决身边日益复杂的问题。此时,个人知识管理就应运而生[1]。

2.2信息系统审计

审计主要是对安全有关的活动的相关信息进行识别、记录、存储和分析[2]。审计的目的在于对信息系统中存在的风险项和防护措施的有效性进行定期的分析和检查,对已发生的危险和失效的防护措施进行溯源并提供有效的解决办法,判断并及时发现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风险或防护措施失效的情况。及时发现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辨别分析网络上未经授权的活动或攻击,是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措施。

3需求分析

对审计知识管理系统的操作的需求进行分析:(1)运维人员访问审计知识管理系统,根据类别上传审计日志,上传后可以预览审计日志。(2)对违规事项日志进行查询,调用知识库中已经存在的知识,如知识库中存在此违规事件记录或类似的违规事件记录则直接获取到此知识进行匹配,运维人员是否选用此项知识并在知识库中进行记录,如知识库中不存在此违规记录的信息,则进行日志的联想查找,运维人员可以在上传的日志中进行选择,自动获取到相同时间段、操作人或事件信息等条件下的日志进行展示,可同时调用多个日志进行同时浏览分析查找出违规事件的其他隐性知识并作为新知识保存在知识库中。(3)知识库应具有对知识条目的新增、修改、删除等功能,方便运维人员及时更新知识库。(4)实现在一个审计周期中,事件及知识的统计按照一定的流程及排版进行审计报告的生成。根据需求分析,可以设计出审计知识管理系统的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4系统设计与实现

4.1总体架构

在设计思想上采用分层架构的设计,主要分成3个主要层次,如图2所示,(1)应用层其中主要是日志上传和知识库的管理、违规设备事件处理、审计报告等主要功能应用模块;(2)数据层则是提供系统数据存储服务的地方;(3)基础层是通过软硬件来阐述的。

4.2用例图

从用户角度描述审计知识管理系统要实现的功能以及各功能的操作,设计出审计知识管理系统的用例图,如图3所示。

4.3功能模块

以知识库管理模块为例,在知识新增和修改中,主要涉及用户、知识库界面、新增知识界面、编辑知识界面、后台数据库5个对象,知识库界面显示所有知识的信息,用户选择新建知识可自行添加知识信息,用户选择知识库中的一条知识可进入编辑知识界面自行修改知识信息。如表1所示。知识库模块主要用来实现对知识库中已有知识的检索并对已有知识提供编辑、删除功能以及新建知识功能。知识库主要针对设备违规日志中的违规设备信息进行保存,主要属性为计算机名、责任人、部门、设备名称、设备信息、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这些知识作用于运维人员在审计时发现的设备违规情况的事件处理的周期。也可以运用于未来运维人员再次发现相似设备违规情况时自动匹配调用知识帮助运维人员自动提出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实现自动化审计的功能。功能结构如图4所示,主要界面设计如图5所示。4.4审计知识管理系统的实现系统在具体的实现上,选择Python作为主要的软件开发语言,开发工具采用具有丰富插件,性能良好的Pycharm工具,在开发环境中使用了SQLite数据库,SQLite不同于Server数据库,主要用于开发中的快速部署。主要实现了4个模块功能,日志管理模块主要实现日志的上传管理、日志名称及格式的校验及日志的预览功能;知识库模块主要实现了知识库的建立,包含知识条目的查询、知识条目的新增、知识条目的修改与删除;违规设备处理模块主要实现了违规事件的查询、关联日志的联想查询、知识库的联想查询及输出密级的校验功能;审计报告功能模块主要实现了对在审计周期内,对日志内容及知识库进行汇总,以Word的形式进行导出。具体的功能结构如图6所示。继续以知识库管理模块为例,可以通过创建一个共用组件用于知识库的编辑和新建,有效减少冗余代码,通过实例化各组件的信息,绑定到用户的输入编辑操作,将编辑的实例上传到数据库进行创建,通过编写函数,校验用户是否在文本框填入信息自动保存成一条新知识,并对相关键值进行关联。对于违规设备信息唯一属性,可通过单独建立一个tag表进行独立的保存,对于tag与知识库的关系建立,则通过建立一个中间关系表,实现与其他模块调用的多对多关系实现。

5结语

通过研究个人知识管理概念在信息系统审计中的意义,按照个人知识管理的理念,提出了针对运维人员信息系统审计工作的系统需求,并对需求进行设计与规划,在审计知识管理系统设计中,分析信息系统审计的实际需求,对应用场景进行了逐一列举,并构建了模块流程、模块界面和模块功能进行开发。提供针对信息系统审计的知识管理工具,实现审计中的知识管理及运用。

参考文献

[1]姜利华.基于网络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J].图书馆学研究,2007,(2):58-60.

知识审计范文篇5

一、知识经济对审计理论的冲击

1、对审计目标的冲击。当前较为公认的审计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发表意见。这一目标主要是为投资者、债权人服务的,是与物质资本占主导地位的工业经济时代相适应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审计的目标不仅要维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也要维护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和社会利益。因此,审计的目标将不再局限于物质资本要素所有者,而应定位于整个社会。例如对企业人力资源利用状况、顾客对企业的满意度等发表审计意见,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管理审计意见。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源的可共享性和可转移性,使企业和社会的联系更加广泛而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在会计报表中披露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理所当然的,对社会责任履行状况的审计也必将成为审计的目标之一。

2、对审计假设的冲击。审计假设的研究通常以会计假设为参考。如审计在建立审计对象方面的假设时必须考虑会计主体假设;审计在建立无反证判定假设时,须考虑持续经营假设;审计在建立会计资料判定假设时,应以会计期间假设为依据;审计在建立履行审计职能假设时,应以货币计量假设为依据。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的四大假设都受到了冲击。

(1)会计主体假设。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革命,不仅突破了城域空间对经济交住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导致企业组织之间的界限不再像工业经济时代那样清晰。以网络为依托兴起的虚拟公司仅仅是一个抽象的联合体,它最重要的资产只是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虚拟公司外延界定的困难,导致会计主体假定的模糊。

(2)持续经营假设。一方面,虚拟公司的兴起对“持续经营假设”提出了直接的挑战。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主体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风险日益加大,企业随时都有补清算、中止的可能。

(3)会计分期假设。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充分、及时供应成为决策致胜的关键,会计分期的假设满足不了信息使用者随时利用信息作出及时决策的需要。有人提出,将企业各种原始数据直接在网络上提供,由使用者各取所需,及时利用。如果这样,会计分期假设将毫无意义。

(4)货币计量假设。由不同货币而引发的外币业务和物价变动会计,实质上都是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冲击。而且,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与日俱增,使用者对信息相关性的偏好各不相同,因此,披露企业的经营环境,发展潜力及对未来预测的非货币性信息,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知识经济将引起审计内容的调整与拓展

1、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20世纪80年代以后,创新金融工具种类和数量迅速发展,最普遍的创新金融工具被称为“衍生金融工具”。金融工具和不断创新给会计理论和实践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也给审计提出了新的内容和要求。

2、无形资产的审计。知识经济时代,专利权、专有技术、商标、商誉、计算机软件等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与此相联系,企业资产结构中,无形资产的比重将会大大提高,并且将成为企业价值的重要决定因素,无形资产审计也必将成为审计的主要内容之一。

3、人力资源的审计。知识经济环境下,智力密集型行业如高科技公司、软件公司等将可能率先启动人力资源会计程序。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将逐渐成为审计的内容,并且其地位将逐步得到提高。

4、明细信息的审计。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快速传递大量的信息,而且也为用户提供了直接分析利用这些信息的技术手段。会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适时地提供能满足不同用户需要的原始信息。相应的,审计也应由原来侧重对综合信息的审计,转向对明线信息的审计,重点验证企业内部形成的明细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以及审核进入外部网络的明细信息的安全性。

5、非财务报表信息的审计。随着审计目标的发展,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扩大。他们除了需要已鉴证过的基本财务报表信息以外,还需要许多非财务报表信息,越业越多的使用者要求将下列内容列入审计报告信息:某些管理咨询信息或财务报告分析信息;财务预测信息;事关企业未来经营成败的因素;企业在近期所面临的营业或行业风险。

三、知识经济将引起审计技术和方法的改进

实行会计信息化后,审计将实现“无纸化审计”,审计的技术和方法也将产生重大变革。

一方面,会计数据的存储介质和形式、会计数据的生成和传递方式发生了变化,审计人员将很难甚至根本无法通过肉眼跟踪会计业务的处理,也无法用传统的方法考查会计档案数据的安全性、有效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知识审计范文篇6

一、我国审计面临的挑战

我国企业目前尚未完全普及会计电算化,但会计电算化取代手工会计已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越来越多的机关、企业组织机构将会采取电算化系统,部分或完全取代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实行后不可避免地将会对传统审计产生重要影响,信息系统电算化后发生的变化向审计人员提出了挑战,对传统的审计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了审计线索。电算化信息系统通过改变巧审计线索有关的某些关键因素(如数据存储介质、存取方式、处理程序等),对审计线索会产生以下影响:①原始凭证一旦转换到机器可识别的输入介质,就不再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使用;②在某些系统中,传统的原始凭证可能由于采用直接采集数据的设备而不复存在,如在联机实时系统中;③系统不会经常打印出原始记录,只有在例外情况下才提供打印报告;④保存在磁性

介质上的数据除非依靠计算机和应用程序,否则无法阅读;⑤计算机记录的顺序和数据处理工作很难直接观察。这些影响的结果是,审计人员难以对经济业务进行追踪。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审计线索发生了变化,由以前单一的肉眼可见的证、账、表等,变成了证、账、表与存储在磁性介质上的肉眼不可见的审计线索相结合,这两种审计线索相互交叉,又相互补充。

2.扩大了审计的内容和范围。会计实现电算化以后,由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审计人员除了对原有的审计范围和内容进行审计外,还应审计以下事项:①审查和检测系统程序;②审查系统本身是否合规、合法;③对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审;④审查是否建立健全了机房管理制度。

3.改变了审计的技术方法。审计人员应该把电子计算机当作一种有力的审计工具来使用。另外,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可以更迅速、有效地完成审阅、核对、分析、比较等各项审查内容,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4.影响了审计标准和准则。由于审计的对象有了重大的变化,审计线索、审计技术方法也受到影响而发生了变化,某些过去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已不再适用,而另一方面,又缺乏与新情况相适应的新的审计标准柯唯则,像电算化审计人员培训考核标准、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审计准则及其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审计应用软件标准等都有待建立。

5.提高了对审计人员素质的要求。由于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环境比手工处理的信息系统更为复杂,因此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计算机、电算化信息系统和会计、审计等知识和技能。此外,实现审计电算化,审计组织中需要有系统分析员、系统及软件设计员、系统操作员等,审计人员还需要设计和应用自已的审计应用软件,建立自巴的电算化审计系统。

二、我国审计界的反应和对策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我国审计界应高瞻远瞩,组织力量对未来审计进行研究,提出对策。可采取如下措施:

1.积极培养具有复合性知识结构的审计人员。由于电算化系统比手工系统更为复杂,使得审计内容和范围也更为广泛和复杂。审计人员除了要具有丰富的会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在审计组织中,应培养一批计算机审计的系统开发人员,从事设计和开发审计应用软件的工作,建立计算机审计系统。为此碰采取如下措施:①有步骤地对现有专职审计人员在计算机、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控制及计算机审计的技术打法等方面加以培训,便他们能胜任计算机审计工作。②开展计算机审计正规教育,借助高等学校的师资力量,开设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审计、控制用户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等相关的课程,使高等学校成为培养计算机审计后备人才的摇篮。

知识审计范文篇7

为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事业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增强审计干部计算机审计的应用知识水平,提高审计干部在信息化时代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审计工作的能力,按照《*市审计局关于建设学习型机关的实施意见》精神,特制定*市审计局20*年计算机知识培训方案。

一、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主要达到以下目标:

(一)各区县审计局审计人员能熟练掌握审计管理系统的操作使用,并掌握与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的交互使用及管理,提高我市审计机关审计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工作效率。

(二)审计业务人员能搭建局域网用于信息共享及数据传输、交换;能熟练应用ACCESS、SQLSERVER数据库,并运用SQL语句进行数据查询、分析;掌握常用数据库软件的数据采集方法;掌握审计软件在审计项目中的应用管理及其他常用功能。

二、培训内容

为达到以上目标,拟培训如下内容:

(一)对区县局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管理系统“1拖N”的培训,培训内容为:公文办理、计划项目管理、被审单位资料库、专家经验库及审计管理系统(OA)与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交互使用管理等。

(二)对全市审计骨干进行计算机中级培训,培训内容为:数据库应用技术(SqlServer、Access)、数据采集(含数据库Oracle、Sybase的采集知识)、审计软件应用3门课程。

三、培训安排

(一)审计管理系统(OA)“1拖N”应用培训班

培训对象为以下13个区县审计局所有审计干部:万盛区、南川区、石柱县、忠县、潼南县、武隆县、开县、大足县、巫溪县、奉节县、垫江县、铜梁县、秀山县。

培训时间:20*年4月,拟划分为局长班、科长班、机关文书班、项目计划与复核班、特殊岗位班、一般干部班等6个班次完成。

(二)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班

为使培训收到应有的效果,参加培训的人员要从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库知识、计算机辅助审计经验的审计业务骨干中择优挑选,本人要有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

培训时间:拟于20*年6月、10月举办2期。

知识审计范文篇8

一、电力工程造价管理模式

(一)电力工程造价管理是项目全团队成员都参加建设项目造价的管理,传统建设项目造价管理只是某个项目相关利益主体(业主或承包商)单独参加建设项目造价的管理。

(二)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项目全团队采用合作伙伴式的管理模式,强调沟通、信任、相互合作及共担风险以获得双赢或多赢;传统建设项目造价管理只是单纯的合同契约式管理,易引发互不信任和利益的对立关系。

(三)电力工程造价管理是要从项目全要素管理的角度出发去管理项目的造价;传统建设项目造价管理只考虑狭义的节约造价而不顾项目工期、质量等其他要素项目对造价变化的影响。

(四)电力工程造价管理是要做项目全过程和全生命周期的造价管理;传统建设项目造价管理只做项目实施周期的造价管理。

(五)电力工程造价管理是包括项目风险造价管理在内的项目全造价管理;传统建设项目造价管理只开展确定性项目造价的管理。

(六)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造价确定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从建设项目的活动分解和项目活动具体方法分析八手,根据项目活动的具体情况去确定出建设项目的造价;传统的建设项目造价确定方法主要是通过套用国家或地方的建设项目定额的方法确定的。

(七)提高造价工程师的素质,国内外工程审计发展的趋势,对造价工程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造价工程师在职业道德和品行、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沟通和协调能力、创新精神和服务意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对整个工程审计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在工程审计中,造价工程师需要依据法律、法规、制度认真审查工程预结算的准确性公正合理地确定工程造价,认真审查各项制度是否执行到位,提高建设项目管理水平,提升工程审计质量。在目前工程管理制度中,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已经完善了如设计控制制度、招投标制度、合同审签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全过程跟踪审计制度等多项制度,但制度制订得再完善,若执行监管制度的人实施不力制度最终也会形同虚设。归根到底,在工程审计中,造价工程师在执行和监管各项工程管理制度时他们是行为的主体,在实施行为的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所以,造价工程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工程管理制度执行的准确与否,决定了工程审计质量的优劣,决定了建设单位内部能够规避多大的风险和防范控制风险的能力。

二、确定电力工程审计重点保证审计质量

电力工程审计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审计,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是对工程造价的复核和确认。审核资料是工程审计工作的基础,工程资料是否完备、合同金额确定是否真实合法、变更签证是否及时有效、立项资金是否落实,直接关系到审计质量的好坏,应对其完整性、真实性、合规性、准确性、及时性提出明确的要求,防止不规范、不真实的审计资料影响审计质量,造成审计风险。

这就必须要求项目主管部门按照规定要求的工程预结算审核资料清单提交必需的审计资料,对资料的完整性安排专人审核把关,防止“边审核、边补签证”的现象的发生,使审计工作没完没了。只有工程项目管理部门严把工程合同、概预算、结算等资料的审核关,经过初步审核,才能确保合同的规范、工程量测定的准确、资料收集的齐全真实、签证的及时和结算的准确。招标议标工作和确定合同价格。工程项目立项后,由项目主管部门提出设计方案,编制标书,重大工程或大额度投资项目由审计部门参与、组织编制或审核标底,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或协助政府招标部门进行议标、招标,确定施工单位,会同财务、审计签订施工合同,使得招投标工作公开、透明,合同价格准确。施工合同是甲乙双方签订的用以明确双方关于工程建设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通过招标投标签订的合同造价就是工程的承包价格,也是工程结算价格的基础。合同造价的准确与否对工程最终造价的确定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对施工合同的审计,对保护双方权益,防止问题后置及其严重化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审查中,除应侧重于合同中是否明确各签约方的责、权、利、奖、罚、时效、仲裁等条款及其之间的关系外特别注意施工合同是否与招投标文件的一致性。合理签证。结算造价往往与合同造价不同,发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施工过程中的签证造成的。签证主要包括隐蔽工程的计量认证,设计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的变更签证,施工单位的材料价格签证等。为防止“签高不签低,签多不签少,签复杂不签简单”的现象发生,针对项目主管部门出现的签证不实问题,工程量签证不符合定额规定的问题,应对涉及签证的有关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使其掌握必要的工程知识和符合定额要求的计量标准,要求签证工作必须由现场监理或管理人员、项目主管领导同时签字盖章,防止不合理签证出现,从形式上要求相互制约、相互补充,保证签证真实、完整。提好建议。审计工作的目的是强化对学校教育经费、国有资产和各项经济活动的管理,包括工程项目的管理,就必须从制度上、机制上提出意见和建议,杜绝漏洞,防止损失浪费。加强项目前期审计监督有效控制投资工程项目是否可行,设计是否科学,投资预算是否合理,施工队伍素质如何,这些工作都是在工程项目前期阶段完成的。工程项目前期阶段的审计监督,对于工程项目的可行性,投资决策的合理性,项目设计的规范性等,可以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

三、对费用的审核

(一)取费费率应根据当地工程造价管理部门颁发的文件及规定,结合相关文件如招投标文件、合同来确定。审核时应注意取费文件的时效性;执行的取费表是否与工程性质相符;费率计算是否正确。对于费率下浮或总造价下浮的工程,在结算时变更或新增加项目是否同比下浮。

(二)材料价差调整是否符文件规定,其取费是否符合要求。在审核价差时,一是以当地有关规定核定差价,二是以甲乙双方合同中确定的价格及供料合同、采购发票等核定价差。

(三)审核工程索赔必须以合同为依据,审计人员首先应站在客观公正立场上审查索赔要求的正确性,分清事件是由于业主的原因还是承包商的原因或是不可抗力的原因所致。其次要注意索赔资料的有效性、合规合法性,是否有据可依,有案可查。

四、结语

知识审计范文篇9

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指知识与技能、规程与方法、工作态度与理想信念,是审计人员的知识、方略和价值理念的有机统一。审计人员的知识与能力主要是指对专业知识、相关知识掌握是否全面,方针政策熟悉程度,被审计单位的职能职责知晓情况,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造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等。审计人员的工作规程与方法主要是指对审计法律法规、审计准则、审计监督条例等依据程度,审计工作环境体验适应能力;质量控制方法等约束因素效应大小,审计工作模式等。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与理想信念主要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向上的追求目标,宽容的人生态度,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知程度等。

审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审计过程是一个需要审计人员不断提升精气神的过程。唐初名相魏征说过“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体现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新形势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新的任务、新的要求,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是审计工作新的奋斗目标,对审计人员的知识、方略和价值理念提出了全新的审视。审计人员要找准审计工作的风险来自何处?挑战来自何方?问题可能出现在哪里?切实把各项措施跟上去。

倡导学习调研之风。知识来自于孜孜不倦地学习,来自于持之以恒地学习。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都要有“本领恐慌”的危机感,加强理论学习、加强业务学习、加强审计法律法规学习,坚持用最新的审计理论知识武装大脑,切实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着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学习什么的原则,加强现代经济、科技、文化、法律等知识的学习,切实提高审计项目的质量、规避审计风险、赢得社会声誉。要深入基层、深入项目实施的现场、深入人民群众,调查研究,体现真实,反映民声,使审计报告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符合群众的愿望、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经的起历史的检验。

知识审计范文篇10

[关键词]知识经济;内部审计;应对措施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调整和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许多企业纷纷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培育内部审计人员,推动了近代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在我国,开展内部审计,实行内部审计制度,其目的在于加强部门和单位内部的管理和监督,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从企业角度看,内部审计是独立客观地监督和评价企业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是为企业改进经营管理和实现经营目标服务的,因而也是企业监督评价机制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经济的形成将是人类社会的又一次的巨大飞跃,这种飞跃体现着进步,而这种进步必然会引起方方面面的变革,以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为目标的内部审计将必然受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一、知识经济下的内部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的区别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直接依赖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的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简称,是一种正在形成中的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所谓的知识,包括人类文明和发现的所有知识——科学技术、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等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技术与经济的结合更加密切,从知识到技术再到经济的作用过程大大缩短,科学知识、科学技术、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与此相适应的内部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内部审计的内容不同。传统的内部审计主要是财政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其审计的重点是其资产、负债和损益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审查的主要内容是企业制定的各项制度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企业一定时期内拥有的资产、承担的债务、经营成果及其分配情况的真实、合法性;企业占有的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情况。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内部审计工作重点从财务效益审计扩展到人力资源审计、无形资产审计、科技或新产品开发审计、金融工具审计、明细信息审计以及社会责任审计等方面,并将增加金融工具及无形资产、人力资源等重要项目的报表审计和对报表披露的非财务信息审计。

(二)内部审计的范围不同。在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建立之初,多数企业的领导人员对内部审计及其独立性本质特征认识不足,错误地认为审计就是查帐,并将内部审计机构置于财会部门之内,内部审计仅局限于企业财务会计方面(审查),很少触及经营管理的其他领域,这就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实际上变成了财务会计的自审过程。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不仅突破了过去地域空间对经济交往的限制,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会计主体的外延不断扩大,一个公司可能拥有大量的子公司,而且总公司又有许多的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和关联企业。一个顾客——供应商的松散联盟集团,使得公司的结构和功能具有了很强的变动性。由于空间范围的扩大,使原来的传统意义上的空间概念,扩大到虚拟的网络空间,组织结构也由新的横向网络组织取代了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由此使得我们的审计客体——被审计单位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被审计单位,范围变大了,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以界定。

(三)内部审计的职能不同。在内部审计产生和发展早期,以查错防弊为主的监督职能是其主要职能。它强调委托人必须对受托人的财务经济活动进行有效地监督,以促使受托人全面有效的履行受托经济责任,保证单位部门的各项经济活动在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内部政策、制度的正常轨道上运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评价职能已显得越来越重要,主要是在履行监督职能的基础上以履行评价职能为主。经济评价就是通过审核检查,评定被审单位的计划、预算、决算、方案是否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决策和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高低优劣,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内部审计的手段、方法不同。传统的内部审计主要是采取事后审计的方式,审计方法是以手工审计为主。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内部审计的方式方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就地审计等方式将被逐步消失,审计人员不再局限于到被审计单位实地审计,审计主体和客体只需在约定的时间通过媒体见面,这将大大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二是事后审计方式将被适时审计所代替。三是在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下,传统审计最为重视的由会计系统提供线索的方法将发生很大的变化,面对无书面记录的经济业务,审计的重点将由原来的审计线索的审核与查找,转向系统分析过程等。四是事后审计方式已不符合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方法已不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作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估。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无形资产的大量投入,使无形资产管理审计日趋重要。在知识经济社会,企业的资产管理由有形资产管理为重点向以无形资产管理为重点转变。企业的专利权、高新技术、商标权、商誉和信息等无形资产在资产结构中的比重上升,价值越来越大,因此,企业如何加强对无形资产的计价和管理,成为企业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内部审计将审查评价企业无形资产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对所取得的每一项无形资产,检查其来源渠道是否合法正当,计价是否合理合规,审查无形资产的使用是否合理有效,有无实现企业的预期经济效益目标,审查会计部门是否恰当地反映了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

(二)高科技项目投资,使科技投资评价和项目风险管理审计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现代企业以高科技产品、高新技术生产为内容的风险投资,在企业投资总额中的比例较大,同时企业承担的投资风险也随之增大。内部审计应为企业管理者进行全局性、战略性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应对高科技项目开发方案审查,评价研究开发部门如何就生产能力、执行情况和产出进行衡量,审查销售策略是否真正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愿望。检查项目开发部门对投资风险评估的方法和依据,是否把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

(三)人力资源是企业的重要资产,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审计,能促进企业真正合理地使用自己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充分有效地调动不同层级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将成为经营审计的重点。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人才的竞争是企业竞争的焦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保证获取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去实现企业目标,并具体从人才发展规划、招聘、选拔培训、评价和激励等环节来配合企业的整体发展,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支出数额大回报也大。内部审计部门应对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制度进行评价,在员工招募方面主要审查填补空缺的时间成本,是否有度量,招募活动是否得到批准,职位信息是否在内部公开,录用前是否进行过测试;是否有录用推荐程序。在工资报酬方面,主要是审查劳动者权益在企业契约中是否有明确规定,有否违反国家相关政策、制度;绩效考核与薪金报酬是否一致。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方面主要审查有无正式培训与发展计划,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及效益。在人力资源效益方面,主要是审查组织结构是否合理,组织内部人员搭配是否合理,工作是否协调,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在员工保障与工作安全方面,主要是审查企业是否支付了员工的各种就业保险金,有没有发生安全事故,生产部门是否有安全措施以及执行情况。(四)信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信息系统内控制度的审计成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先进技术的采用,使企业信息系统变得更加灵敏、准确和及时,但也加剧了发生错误的风险。内审人员应将内控制度尤其是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的充分与适当性列入审计重点,并对数据输入处理和输出的控制进行检查,审查评价计算机程序自身的正确性,有无保护措施及必要的复原控制,以评价系统的安全性和数据的有效性。

三、知识经济条件下内部审计应采取的措施

(一)关注经济发展走向,树立全面发展的内部审计观。知识经济是以人力资源、无形资产等为第一要素的。知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创造知识的速度以及利用知识的能力决定一个国家21世纪在全球市场的地位。网络的发展、电子商务和网上实体的出现,使经济交易、资本决策在瞬间完成。尤其是电子商务使无纸交易成为现实,“网上公司”、“网上银行”及远距离多主体的网上合作体——“虚拟主体”的出现,使知识及其载体人力资源成为这种网上实体的主要资产,如何对这种“虚拟主体”进行内部审计,加强对这种审计线索电子化或无书面记录经济业务的审计,是新时期给内部审计工作提出的挑战。另外,我们还应看到网络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在缩短地区、时间差异,给人类社会带来效益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其中包括金融混乱的风险、经济危机、脆弱的社会结构和政府自主权的丧失以及分配不公平的进一步扩大,由此会加剧社会的不稳定性。因此,在内部审计工作中,我们既要认清当前国内外形势,正确理解知识的内涵,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又要树立全面发展的审计观,辩证地看待知识创新和人才创新;既要继承和发展目前内部审计工作中的一些知识、方法和理论的研究,又要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大对智力资产、虚拟资产、公益资产等的审计创新工作的力度。

(二)掌握先进技术与手段,加大审计信息的了解和反馈工作力度。知识经济是一个多元经济,审计的内容也是一个多元的内容。知识的商品化、产业化、信息化,使电脑管理、网络管理在知识经济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面对电子货币、电子邮件及“虚拟公司”,审计提供的信息也由以前单一的财务信息转向非财务的、非经济的,甚至是物质和精神层上的信息。在这种不确定性信息因素增加的环境下,审计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了扩展和延伸,无形之中加大了审计工作风险。因此,审计人员必须依赖于知识经济时代高速发达的信息处理和传送系统,用系统论和信息论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指导审计工作,加大对审计信息的了解和反馈工作力度,尤其是对一些经营业绩信息、前瞻性信息、背景信息、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的了解和掌握。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而且还可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积累经验,更好地发挥审计作用。同时,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内部审计范围扩展到风险管理领域,直接导致审计工作量的加大,审计成本增加,审计资源的有限性使原有的现场审计、手工审计已很难在成本效益原则下适应内部审计的这一新发展,因此,审计技术的改变是内部审计是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必然要求。

(三)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作弊由手工操作变成了由机器完成,而且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己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舞弊更具有隐蔽性,没有相应知识的内部审计人员是很难完成审计任务的。由此如何识别和评价这些新的内部控制制度,防止和发现舞弊,是对审计人员素质的一种挑战。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及时更新知识,提高获取新技术、手段、方法的能力。我国现已加入WTO,经济将全面融入国际大潮,各个领域在网络经济时代同发达国家间的相互交流与发展的机会将会更多,挑战和风险也将增大。因此,新形势下的审计人员除具备传统业务知识外,还要掌握其他技能,如:不仅要能熟练掌握操作电脑的技能,还要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外语,以适应电子商务等网络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仅要有较强的检索信息能力,而且要有将各类知识信息进行新的组合创造出新方法、新思路、提出新创意的能力。因此,审计人员应更新观念,丰富知识,尤其要充实金融、法律、计算机等相关知识,能运用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技巧,为决策者及时提供所需信息,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四)提高管理技术,改变内部审计工作方法。由于信息需求快捷的特点,使即时审计方法倍受重视。在知识企业中,产品更新快,科技信息和管理信息传递快,内部审计将更加侧重于事前、事中审计,传统的事后审计方法已难适应审计发展要求。内审人员的才智,经验和技巧应能适应企业特殊的经营控制需要,要使用各种适时审计方法对企业采购、生产、广告,开发,环境等活动进行审计。通过提供目标分析、评价、建议以及所查活动提出中肯意见,达到改善企业获利能力和更有效实现本企业的预定目标的目的。知识经济管理加强,使分析方法和协调方法大行其道。在对知识资源管理中,数量因素和质量因素并重,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方法并用,企业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内部审计人员在一个充满个人矛盾的环境中,除了自身声望与正直外,还需得到上司、被审人员的信赖,协调方法尤显重要。在审计工作中,要求内审人员运用交际技巧,处理好与被审人员的关系,使被审人认识到审计是一种帮助,而不是一种威胁。同时,内审人员将利用本身对知识资源相关信息的洞察力,运用分析方法,了解其内在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做出审计判断,为企业管理高层对知识资源的积累、取得及使用提供有用的信息。

(五)重视审计工作,优化内部审计工作环境。在知识经济社会,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加上社会与政府监督体系完善,通过内部审计监督,健全内控制度,防范经营风险,提高企业信誉已成为企业家的共识。股东及经营管理者对内审工作的重视,将进一步提高内审人员地位。现代企业汇集了众多高素质员工,在这种环境中,担任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审人员,必然要在思想、业务素质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在思想素质方面,除了要求有一定的职业道德素质、爱岗敬业、为人正直、有责任感以外,更要有优先为他人服务的观念,自身要有良好的声望。在业务素质方面,要求内审人员有深厚的会计审计知识,有经营管理、法律、计算机、语言等综合知识,还要有与人交流的技巧,具备与被审人员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在招聘、选择内审人员时,要有一套严格的考核标准和任职条件规定,同时,为确保内审人员是高素质群体,企业将建立严格的培训、继续教育制度。

参考文献:

[1]李林霞.试析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J].沈阳大学学报,2004,(1).

[2]曾晓刚.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职能[J].经济论坛,2004,(2).

[3]徐慧.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