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改变命运十篇

时间:2023-04-11 01:17:15

知识改变命运

知识改变命运篇1

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知识改变着命运,历史长河中,哪些有大成就的人,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才有一番成绩,如;三国时代,诸葛亮上至天文,下知地理运筹,决胜千里,这力量来源于知识。伟大的毛自动博览群书,领导全国人民改变了中国的命运,用知识写出了动人的诗篇······

人只有勤奋学习,再去实践,才能获取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获取上、知识必须通过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有美好的未来,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人才,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有知识的人。一个有知识的人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如果有一大群有知识的人,就能改变我们祖国的命运。

知识不属于懒惰的人,只有学习才能成就梦想,只有学习,才能改变自己只有学习草能让别人改变对自己的看法。

闻喜县东镇镇集镇学校初二:赵磊

知识改变命运篇2

杨澜,1968年生于北京,1990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上学时,杨澜每当考试的时候,基础分一分也没丢过。在中央电视台的招考中,她从一千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正大综艺》节目主持人,一举夺得金话筒奖。之后,杨澜又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深造,并取得硕士学位。

杨澜常说:“是知识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像在大街上流浪的乞丐,他的命运永远是贫困,只能靠别人的施舍度日,因为他们没有知识,没有文化。人必须有文化,才能改变他的命运。

要学好文化,就必须和时间赛跑。我们学过的课文《和时间赛跑》中和我差不多大的主人公林清玄就是这样的人。他常常和时间赛跑,他争分夺秒,学到了大量的知识,长大后终于成了一名作家。

知识改变命运篇3

几年前,老家的一位老人给我打电话,说宗族做家谱,大致需在七万元费用,因为我是村里为数不多的考取学校到城里工作的,让我资助两万元。

我是工薪一族,两万元是一个大数字。再问老人还有哪几位愿意出钱,老人报了三个名字。我就哑然失笑了,这三个人都是当地有名的企业家,个个都有几千万的资产,开豪车,住别墅。与老人一番长聊后,我有些感动了,因为在老人的价值观里,读书人和身家几千万的老板都是成功人士,永远不会愁钱花。

感谢老人的“固执己见”。这应该是传统农耕社会的普世价值观。一个人为什么读书,是为了跳出“农门”,因为环境闭塞,劳苦无钱。乡人们认为在城里可以接触到上层人士,城里到处都是黄金……

读小学的时候,邻村有位少年考上了北京名校,寒假回家,他们家里挤满了人。那些老实巴交的农民不停在问,有没有见到过国家领导?后来四村八坊里流传开了“县长亲自到火车站接大学生”的传闻――对于当时的我们,这是药效持久的“励志鸡汤”。在上个世纪80年代,村前的公路上只有破卡车经过,而县长是坐绿皮吉普车的,他亲自接送大学生,那是何等的荣光!

多年后我来到北京拜访这位乡友,此前在高铁上用手机搜索,发现他撰写了一长串的论文目录,实属埋头苦干的知识分子。然而长安居大不易,他的两居室比我老家的柴房还小。研究生毕业后,他在国家部委下属的科研单位工作,分了套房,靠工资吃饭,蜗居至今;女儿读了一个三本毕业后一直赋闲在家,夫妻俩谈到这里就唉声叹气――都是普通人。

那天我站在天安门广场,听着汪峰的《北京北京》,童年往事一幕一幕,百感交集。

在我整个的童年记忆里,这位乡人就是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传奇。但几十年后,我却愕然地发现,他的命运与许多人的命运是一样的,被改变的,只是人生的轨迹而已。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更认同这样说法。读书可以让人“进步”,从阶层上说,可以把一个精神贫乏的乡下人变成有情趣有追求的城里人;从身份上说,可以从一个文盲变成有知识有技能的人,跻身上层社会……从个人的成长轨迹来看,这是一种成长和进步,但与普世观念中的“改变命运”仍然不能等同。

普世观念中的“改变命运”是大富大贵,是县长的吉普车,是并列于几千万资产老板的行列。从前想要改变命运,读书的确是一个重要通道,但时至今日,条条大路通罗马,早早离开校园,甩开膀子去创业,在“社会大学”也可以成功。

“知识”开始变得尴尬。

如果一个国家极度看重财富,如果整个社会喷发的创业创富激情就像广场舞一样铿锵有力,如果读书再不是一件自我的事情,而是越来越往“学以致用”的功利性目的去走,那么,是否任何没有“致用”的知识,都会被嘲笑和摒弃?那些无法兑现商业利益的知识分子,是否会被打入冷宫?

时代终将走远成为历史,历史的内核其实就是两个字: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最突出的东西不是财富,而是文化,文化是那些啃书本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创造出来的,而他们往往不是财富的拥有者。

知识改变命运篇4

迈入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是幸运者,但毫无疑问,也是各种挑战的承担者。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在这激烈竞争的浪潮中,谁主沉浮?现实回答我们:是人才!所谓人才,就是要德才兼备,更是一个有高素质、具备多方面知识的人。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想要在竞争的大潮中站稳脚跟,想要使自己普通的生活更有品质,知识是重中之重。大量事实证明,知识改变命运。大家一定都知道原微软公司区CEO吴士宏,一个自考外语专业的毕业生,用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将这艘美国电脑业的航空母舰平平稳稳驶入了中国这个巨大港湾,她也从一个平凡的乡下清洁工转变为一个笑傲商海的女强人。当我们感叹她的成就与光荣时,请不要忘记,知识改变了她的命运。同学们,抓住现在这个扩充知识的大好机会全心全意投入火热的学习中去吧,有谁能肯定,你不会又是一个吴士宏呢!

著名导演张艺谋说过:“无论是名扬全球的科学家、艺术家,或是一个普通百姓,都是知识改变了他们一生的命运。” 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洪战辉就是“靠知识改变命运,靠奋斗摆脱贫困”的典型,他说:“苦难并不是博取同情的资本,最重要的还是奋斗,只有奋斗和改变才是最重要的……” 是知识,让高尔基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是知识,让爱迪生由贫民窟走入了曼哈顿;是知识,让霍金成为了全世界的偶像。是知识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同学们,只有学习,我们才不会浪费宝贵的光阴,让生命之树结满丰硕的果实;只有学习,我们才会向理想的目标靠近,从而有机会和成功握手;只有学习,我们才会创造崭新的自我,让执着的追求书写无愧的人生。

战国时代的学者荀子曾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认为人一定可以打破上天的安排,凭自己的力量改变命运。而我们相信,这股改变命运的力量就是知识。那么我们还等待什么?

知识改变命运篇5

看到杨元元的悲剧,心里感觉被冰冻一样寒冷,我完全能够想象到一个女孩子在贫困的环境中挣扎,带着母亲求学的那份无比的艰难。尤其是,其中可能遭受到的同学的歧视和旁人的冷眼。盘旋在心中的一个疑问是:洪战辉四年前不是“感动中国”了吗?为何一个和洪战辉有着一样品质的女孩子,在四年后遭受到的却是社会的冷眼?为何她之前就读的武汉大学能够给她的母亲照顾安排一张多余的床位,上海海事大学却始终不愿破了这个“例”,成全这对母女,难道真的存在一个非常困难的“制度”障碍吗?

我真的很怀疑,当年的洪战辉是否真的“感动”了中国,至少,上海海事大学的领导绝对应该不在其列。很多人一面在给洪战辉鼓掌,一面却对贫困的学子鄙夷,“带母上学”不是什么学校美谈,而是学校的耻辱!那些对贫困生说的好听的话只是印在纸上宣扬而已,一旦真有哪个学生面临实际的困难,那些为洪战辉鼓掌的手早已冷漠地举起一张名为“制度”的拒绝牌。

当然,我感到最为悲痛的还是杨元元的过度自尊、过度自强,以及与此同义的过度脆弱。为什么你连死都不怕,居然害怕活着呢?你选择以那样一种半蹲着吊在洗脸台水龙头上的方式痛苦而缓慢地结束自己的生命,该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当中你其实随时都可以放弃,为何你竟然那样决绝,那样勇敢?!

杨元元自杀前一天曾感叹:“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那么多知识,也没见有什么改变。”也许正是这样的观念顽固而倔强地长期占据着她的大脑,才使她最终做出了自杀的选择吧?平心而论,相比一般的贫困人群,杨元元一家至少不算太差,更不至于无法过下去;而她所遭遇到的申请安排母亲住宿被学校拒绝,以及母亲被宿管从宿舍赶走的挫折,虽然痛彻心扉,但也不至于感到无路可走的绝望吧?

在眼下非常现实的金钱社会里,越是贫困的人,越是对外界反应过分敏感,心理越容易受到伤害,越是显得分外好强,越是难以面对挫折,尤其是一个正值青春的女学生。其实本科毕业的她,完全可以选择工作,而不必继续读研;但正因为工作不顺利,特别是对“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奉,可能使她重新选择了读研。对很多农村的孩子来说,这种选择,谁不说读书是唯一的出路呢?工作不顺利当然可能被杨元元理解为学历太低,于是选择继续读书;但是在学校的种种遭遇,让她对“知识改变命运”产生了严重的怀疑,于是感到所有的希望彻底破灭,这会不会是她选择结束生命的最重要原因?

知识改变命运篇6

作者:麻秀甲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 知识改变命运,努力成就未来”“我们要做一个社会上不可多得的人,不要成为社会的累赘”。在刚踏进四(2)班的那天,班主任老师就对我们说了五句话。当时我压根就不懂何为颜如玉,何为黄金屋、千种粟之类词语的意思。但这位帅气老师的最后两句话我倒听进去了。我觉得老师的话说得很在理。想住进温馨舒适的房子、想过上幸福的生活就得好好的读书。我们都是农民家庭出生的孩子,如果现在我们不努力学习,长大以后我们还会和父母一样,整天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在地里劳作就是像一个小孩似的在厂里被老板呼来唤去。为了摆脱贫穷、掌控命运,我们就要拼命地学习,做一条跃农门的鲤鱼。

不过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想提高学习成绩,除了得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以外,你还得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今天学习差一点没关系,只要我们有恒心,皇天是不会辜负有心人的。积少成多、积薄为厚,最后我们就会成为一名学富五车的小学者。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播种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个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英国哲学家培根也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行为习惯是我们每个人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我们走向胜利的彼岸。纵观历史,展望今朝,大凡成功之士,他们身上都有一些良好行为习惯。鲁迅先生从小就养成不迟到的习惯,他要求自己抓紧时间,时时刻刻地叮嘱自己凡事都要早做,这样长时间地坚持下去,最后使他登上了我国文学巨匠的宝座。莫言先生,年少时就屡屡受挫,可他还是咬牙挺过去了。面对命运的捉弄,他坦然面对。每天仍坚持看书写作。有心人,天不负,2012年他荣获了文学界的最高奖项------诺贝尔文学奖。他开创了中国文学的历史,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由此可见,行为习惯对一个人未来的成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对我们小学生来讲,尤为重要。

知识改变命运篇7

演讲稿:知识改变命运岗位成就事业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靠的是良好的员工队伍,一个良好的员工队伍,来源于员工过硬的自身素质,而素质的提高就需要员工有深厚的文化涵养和过硬的技能。我们公司发展到今天,就说明我们的员工队伍是一支作风过硬的队伍,是一支有良好素质的队伍,是一支能够撑起中国矿业明天的队伍。矿工,在某些人眼里,也许是五大三粗、一身蛮力的憨大形象。然而今天的矿山人,具有岩石一样的性格、大山一样的朴实,是一代有文化、有知识、有无穷智慧的人。看,在那飞溅的焊花下,一条条笔直的焊缝,流淌着年轻焊工辛勤的汗水。在那抢修现场,一道道的技术难题,显示出员工超人的智慧和深厚的技术功底。在那联办矿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大量涌现,下了挖掘机上铲车,下了铲车上推土机,设备出了故障,又能拿出工具熟练地进行修理。就是这些矿山人,他们用昨天的青春的音符,谱写了今天一首首动人的乐章。在他们的身后,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有这么一个员工,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由于意外事故工亡,母亲改嫁,他随着爷爷奶奶长大成人,参加工作后,虚心求教,认真学习,刻苦学习技术,很快就成为生产中的技术骨干。作为一个年轻人,他有自己朴实的想法:现在正是自己学习知识的大好时机,能够多掌握几项技能,以后就会有更大的生活空间。他凭借着从小养成的坚忍不拔的性格,契而不舍的追求,永不言败的精神,利用工作之余,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自费去郑州参加无线电培训班的学习,并买来了大量的有关书籍进行自学钻研。他成功了,他不但熟练地撑握了各种家用电器的维修技术,而且在理论也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他没有去从事第二职业,而是利用这种技术解决工作中出现一些疑难问题,同时又利用自己的技术为矿山人提供无偿的服务。根据他的技术特点,单位对他的岗位进行了调整,使他在新的岗位上迸发着光和热。他生活的更加充实了,在追求新的目标上更加自信了。他的追求反映一种精神,体现了一种价值。这种精神不正是我们矿山人奋发向上、求知探索的精神吗?体现的不正是我们矿山人无私奉献的自身价值吗?俗话说:井没压力不出油,人没压力轻飘飘,我们每一个人,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如若感觉不到压力的存在,危机的存在,只认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整日混时间,那么这种人终将一事无成,必将为竞争所淘汰。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必需自我加压,超越自我,迎接挑战,要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在90年代初,有一个科室,是清一色的年轻人,活泼好动,每日工作之余,不是在球场奔跑,就是打牌或喝酒。年轻的科长上任后,看到这种情况,深感忧虑:长期下去,会把他们毁掉的。只有初中文化的科长,在长期的工作中,深感知识之重要。因此,他就对在办公室的六个工作人员定下了“科规”,宣布了他经过深思熟虑的打算:从即日起,六人全部参加成人法律自学考试,并定下了奖惩办法。从此后,办公室再也听不到喧闹声了,只有静谧的灯光到夜半。六人中有三人都是初中或初中没毕业的文化程度,啃起书本来难度是可想而知的。然而,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学赶帮超的互助精神,使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每次统考,有及格二门课程的,三门课程的,更有甚者,一次就及格了四门课程。五年过去了,六人全部拿到了自学考试法律专业大专文凭。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六个人,目前有一个处级,三个科级,二个是现岗位上的管理人员。宝剑利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辛勤的汗水,付出的心血,最终在事业上得到了回报。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在这激烈竞争的浪潮中,谁主沉浮?企业的兴衰成败,谁执牛耳?残酷现实的回答:人才!我们是矿山人,但如何把自己铸就成人才,这就需要不懈的努力,不断更新知识,掌握适应企业需要的各种技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聪明才智,这样,我们就可以自信地说:我们就是人才。在这峥嵘岁月里,在这百里采矿战线上,一个学习型团队正在形在成。一个科技兴国、知识兴矿,岗位成才的热潮正在展开,一代新型的矿山人已挺立在潮头。瞻望公司的明天,将会是更加辉煌、灿烂。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知识改变命运篇8

比赛演讲稿:知识改变命运 岗位成就事业

演讲稿:知识改变命运 岗位成就事业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靠的是良好的员工队伍,一个良好的员工队伍,来源于员工过硬的自身素质,而素质的提高就需要员工有深厚的文化涵养和过硬的技能。我们公司发展到今天,就说明我们的员工队伍是一支作风过硬的队伍,是一支有良好素质的队伍,是一支能够撑起中国矿业明天的队伍。

矿工,在某些人眼里,也许是五大三粗、一身蛮力的憨大形象。然而今天的矿山人,具有岩石一样的性格、大山一样的朴实,是一代有文化、有知识、有无穷智慧的人。看,在那飞溅的焊花下,一条条笔直的焊缝,流淌着年轻焊工辛勤的汗水。在那抢修现场,一道道的技术难题,显示出员工超人的智慧和深厚的技术功底。在那联办矿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大量涌现,下了挖掘机上铲车,下了铲车上推土机,设备出了故障,又能拿出工具熟练地进行修理。

就是这些矿山人,他们用昨天的青春的音符,谱写了今天一首首动人的乐章。在他们的身后,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有这么一个员工,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由于意外事故工亡,母亲改嫁,他随着爷爷奶奶长大****,参加工作后,虚心求教,认真学习,刻苦学习技术,很快就成为生产中的技术骨干。作为一个年轻人,他有自己朴实的想法:现在正是自己学习知识的大好时机,能够多掌握几项技能,以后就会有更大的生活空间。他凭借着从小养成的坚忍不拔的**格,契而不舍的追求,永不言败的精神,利用工作之余,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自费去郑州参加无线电培训班的学习,并买来了大量的有关书籍进行自学钻研。他成功了,他不但熟练地撑握了各种家用电器的维修技术,而且在理论也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他没有去从事第二职业,而是利用这种技术解决工作中出现一些疑难问题,同时又利用自己的技术为矿山人提供无偿的服务。根据他的技术特点,单位对他的岗位进行了调整,使他在新的岗位上迸发着光和热。他生活的更加充实了,在追求新的目标上更加自信了。他的追求反映一种精神,体现了一种价值。这种精神不正是我们矿山人奋发向上、求知探索的精神吗?体现的不正是我们矿山人无私奉献的自身价值吗?俗话说:井没压力不出油,人没压力轻飘飘,我们每一个人,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如若感觉不到压力的存在,危机的存在,只认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整日混时间,那么这种人终将一事无成,必将为竞争所淘汰。

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必需自我加压,超越自我,迎接挑战,要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在90年代初,有一个科室,是清一色的年轻人,活泼好动,每日工作之余,不是在球场奔跑,就是打牌或喝酒。年轻的科长上任后,看到这种情况,深感忧虑:长期下去,会把他们毁掉的。只有初中文化的科长,在长期的工作中,深感知识之重要。因此,他就对在办公室的六个工作人员定下了“科规”,宣布了他经过深思熟虑的打算:从即日起,六人全部参加****法律自学考试,并定下了奖惩办法。从此后,办公室再也听不到喧闹声了,只有静谧的灯光到夜半。六人中有三人都是初中或初中没毕业的文化程度,啃起书本来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学赶帮超的互助精神,使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每次统考,有及格二门课程的,三门课程的,更有甚者,一次就及格了四门课程。五年过去了,六人全部拿到了自学考试法律专业大专文凭。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六个人,目前有一个处级,三个科级,二个是现岗位上的管理人员。宝剑利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辛勤的汗水,付出的心血,最终在事业上得到了回报。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在这激烈竞争的浪潮中,谁主沉浮?企业的兴衰成败,谁执牛耳?残酷现实的回答:人才!

知识改变命运篇9

拉家常的闲谈,突然发现没有一丝共同语言。尴尬的笑笑,他递给我一根烟,好烟,有钱人抽的烟。我接了,满足了他的虚荣心,却没有点,那是他的血汗。

我不是在批判他有多爱面子,我也爱面子。但是,生活的状态,不是一种高贵的烟就能够带来的。我们是村里人,那就是村里人,地地道道的村里人。说句老实话,不想做村里人,只能等着下辈子。我们唯一能够改变的,就是,让自己走出去,让孩子不是村里人。

昨天去地里,玉米要追肥。我们的任务是在三小时里追完一亩半——赶在大雨来临之前。最后的时刻,豆大的雨粒突然打下来,只得放弃这最后一个尾巴。慌忙中骑车回家,又摔倒在滑不溜秋的土堆边。侧雨连三阵,一阵接一阵。“看来今天的追肥任务是完不成了”,倒在雨水里,我心里这么想。这就是农民,看着天过,盼着天活。

知识改变命运篇10

相关讨论是因许多农村子弟放弃高考引起的。近日,《人民日报》刊文称:读书改变命运,正遭受现实的挑战,许多农村子弟放弃高考,而其他的向上通道也越来越窄。报道发出感慨:寒门真的再难出贵子了吗?如果没理解错的话,这反映了新一轮“读书无用论”的抬头。

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究竟出自何人?网上有资料称,这是李嘉诚先生说的。不管这句话最早是什么意思,如今很明显的是,这里的“读书”被当成了“上学”。所谓读书改变命运,就等于“上学”改变命运,也就是“学历”改变命运。在现实中,许多人就是这么认为:上学是为了高考,高考是为了上大学,上大学是为了拿张文凭找个好工作,找到好工作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如今,考上大学也不等于能够找到工作,既然“读书”改变不了命运,不如放弃高考,早点出来闯荡社会。

从这个角度理解,读书确实未必可以改变命运。问题是,“读书”难道就等于上学,或者说就等于上大学吗?如果“读书”在这里的意思是“获取知识”,那么这句话对不对?这样的话,“读书改变命运”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知识改变命运”。因为,上学固然也可获取知识,可获取知识的办法却不止于上学一途。然而我们看到,“读书”首先被简化成了“上学”,然后“上学”又被庸俗化理解成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所以一旦愿望落空,人们难免对这句话产生动摇。

不仅读书(上学)未必能够改变命运,知识也一样如此。这是因为,知识更多改变的是一个人的思想境界,至于一个人的思想发生改变后,命运是否会随之发生变化,答案却是变化多端。有的人因为知识和思想的提高,因此有了更高的追求,进而有了动力去改变人生;但也有的人,空有一身本领却潦倒终生,郁郁不得志。就此而言,知识改变的是一个人的思想观念,而这只能说是改变命运的一个前提――当然,这个前提很重要。

古人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可能,而不是一种必然。如果“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是李嘉诚说的,他本人就是一个形象的例子。李嘉诚没上过什么学,后来却成了成功人士。这本身就说明,“读书(上学)改变命运”的论调是靠不住的。类似例子还有许多。这也表明,上学未必能够改变命运,拥有知识(包括上学获取知识)却真的可以让人获得改变命运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