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发展问题解析论文

时间:2022-03-31 11:08:00

循环经济发展问题解析论文

内容摘要:文章介绍了循环经济的内涵、特征及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剖析和探讨了我国当前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结合我国能源短缺和产出率较低、环境污染严重、人和自然矛盾突出、社会普遍关注不足等现实国情,初步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完善建议。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循环型社会可持续发展

走循环经济之路,构建循环型社会,是解决我国当前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也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影响

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的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基本要点是:以生态思维作经济活动全过程的总体设计,使经济活动向生态系统那样,自我调节控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做到综合、反复利用资源,变以往末端治理污染为源头消除或最大限度减少污染,保护自然环境,从而产生最大社会效益。

循环经济要求遵循“3R”原则: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即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少的输入自然资源;产品的再使用(Reuse)原则,即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并在多种场合使用;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最大限度的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力争作到排放无害化,实现资源再循环。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污物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项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物和废物大量的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式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的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和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环境污染后果。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全过程只产生少量或不产生废弃物。只有防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物的低排放,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二、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此后,对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到目前为止,已有一定基础,但仅仅是开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

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1)对循环经济的概念、作用了解不够,知之不多;(2)对我国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式认识不足,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缺乏认识;(3)对经济发展和环境间的关系和矛盾了解不够,或不够关心。因此,对循环经济的内涵、理论基础及基本特征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2、缺乏总体上的规划和宏观指导

目前,我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国家还没有制定总体规划和推进计划,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指导和引导不够。由于资源利用的统计核算体系不健全,制定综合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指标还存在很大困难。而将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统筹规划,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则十分迫切。

3、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从总体上看还没有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框架,已有的相关立法质量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关于循环经济的立法思路尚不清晰,已有的一些规定比较原则笼统,可操作性不强;相关法律之间存在着不够协调、有关的配套措施不到位等问题,缺乏必要的强制性标准等技术法规。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缺乏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机制,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实施的后效评估机制。

4、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还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激励政策和合理的费用机制。政策的可操作性差,与相关法规衔接不够、执行成本高、缺乏执行基础。一些政策不能落到实处,还存在执行走样的问题。

5、缺乏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

目前我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某些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总体上看,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明显滞后,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能力开发出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的技术;同时也缺乏了解、掌握相关技术信息的渠道。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做基础,包括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但是我国当前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同其在经济实践中的推行乃至效应的发挥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时滞。

三、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循环经济涉及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社区、每个企业、每个地区乃至整个民族。我国现阶段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应当结合中国工业化、城市化阶段的特点,用发展的思路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资源环境问题。

1、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和公众对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宣传活动、培训活动,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把“节约资源”同“控制人口”一样,并列为基本国策,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要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加以推进。将节约型社会的内容纳入学生教材,进行普及深入教育。

2、发挥政府导向作用,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布局,通过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应积极引导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组织编制规划,加强宏观引导;用循环经济的概念指导区域布局,建构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结构的特点,合理调整我国经济的区域布局,建构区域循环经济体系。政府还应逐步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产业政策应强调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环境保护,以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在投资项目的选择上,在投资方向的鼓励和限制上,应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方向倾斜。此外,国家还应该对一些发展循环经济必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

3、加强立法工作

根据国外经验,循环经济不可能在传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自动产生,必须加快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借助立法手段来改变企业的短期行为和避免急功近利。应确立立法框架,研究形成基本法、综合法和专门法构成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研究尽快出台《循环经济法》以及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规。研究制定并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以经济的手段减轻污物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制定科学的生产规程,规范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从源头把关,预防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4、利用经济手段,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逐步实施严格的“污染者付费”政策,对于使用了其他企业废弃物的企业,要由原来的向使用者索收费用,转变为由废物产生者对使用者进行资金补助,使综合利用企业有利可图。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明晰资源的产权,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源效益,使资源的损失浪费降到最低限度。通过有效的价格体系的设立引导居民节水、节电。税收政策应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有所体现:要对资源利用企业的税收优惠真正的落到实处;调整进出口税收政策,提高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资源产品和初级产品的出口关税税率。建设一个完备通畅的信息共享体系,保证不同产业和企业间技术、物质交换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5、加大对相关技术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加大创新力度,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将循环经济的技术开发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计划。确立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原则及工具、方法,包括产品生态设计原则与方法、物质流分析方法和供应链管理的原理和技术,提高生态效率的经济、技术效益分析原理与方法等;研究开发一批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的平台性技术;研究不同企业、不同产品之间的链接技术以及生态产业园区的优化设计技术,建立企业共生网络和生态工业集成系统的技术,链接工业、农业和社区的物流和能流;确保获得最合适的资源、能源利用率的技术等。积极推进新的清洁生产,并且把着眼点从单个企业扩大到生态工业园,通过试点示范,建立一批生态工业园区,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光晨,关于地方政府循环经济法治建设的几点思考[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11)

2、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3、解振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J].求实,2003(13)

4、冯之浚主编,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M].人民出版社2005(3)

作者简介:

贺娜(1978——),女,河南郑州人,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教师,助教,硕士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