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23:28:50

循环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范文篇1

本文作者:勒系琳衷唯平涂国华吴艳工作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法学院

江西工业企业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行为失范,扶持力度不够国家层面还是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政策,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障碍。国家发改委重订的《资源综合利用目录》中没有把高炉水渣列入进来,从而使江西省高炉水渣综合利用问题陷入困境[2]。江西铜业公司也因有关征税政策原因,在“三废”的回收利用上积极性不高。(二)节能技术推广步履维艰,节能环保市场发展迟缓由于新的节能技术成本较高,需要投入更多的培训和改造费用,加上无经验可借鉴,使资源节约型产品的广泛使用还需要一个过程。本来新的节能技术和产品即有利于个人,有利于社会,也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但是由于当今节能环保市场发展不够的原因,新的节约科技成果在转化为生产力和市场产品方面效果不佳。比如我省江西泰豪公司构建的支持智能建筑产业发展平台,因为上述所说的政策、市场等种种原因,泰豪公司始终未能承接到大型智能工程项目。(三)政策落实不到位,部门之间不协调我省早在2000年就颁布《江西省综合利用资源条例》,但由于政策宣传不广泛,部门之间衔接不到位,使得政策落实的效果不明显。比如萍乡某企业,利用企业的粉煤灰建设了一套废弃物利用装置系统,但是由于在享受国家减免增值税、所得税方面非常艰难,从而影响了企业积极性。另外,企业对国家产业政策规定不清楚,存在产业政策盲区,从而影响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比如江铃汽车公司、萍乡钢铁公司由于对有关新增企业所得税中抵免的政策不了解,失去了享受这方面的优惠政策。(四)部分企业污染严重,政府项目控制不严2011年众多媒体曝光我省乐平工业园污染,百姓喝水就像喝慢性毒药问题,当地群众喊出了“请救救乐平83万人民!我们不想成为毒气之城的老百姓!”,希望我们的政府有所作为。乐安河是鄱阳湖的重要支流,历史上被德兴、乐平两市百姓称为“母亲河”。然而,上市公司江西铜业下属的德兴铜矿等矿山企业不断扩张,下游的乐平市深受污染之害,涉及9个乡镇约42万人。而矿业公司还将污染水源责任推给唐宋历史。而作为我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大项目的彭泽县核电厂建设项目,也因为日本核泄漏事故,在安徽望江县群众的强烈要求下被叫停,这一个案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江西工业企业走循环经济之路的对策建议

“十二五”期间,江西一定要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东风,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把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和理念,贯穿到江西工业企业的发展当中去,使循环经济成为各级政府、大中小企业和广大公众的自觉行为,并通过政府的主导作用、企业的自主行为和广大公众的广泛参与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推动江西工业企业在循环经济之路上发展的更好。(一)积极转变发展观念,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循环经济意识必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责任心和紧迫感,这应该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提。通过引导和教育,让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转化成企业的行动,并使之贯彻在各项工作当中。一是要抓紧转变政府领导和企业管理人员的经济发展观念,牢固树立经济增长和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改变重视经济而轻视人的片面发展观念。二是要树立生态道德观念。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要使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活动,成为为全体公民的自我意识与自觉行为,使广大民众养成绿色消费、健康文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二)切实贯彻实施《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要将《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所编制的工业企业走循环经济之路的要求,坚决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明确目标、采取措施,全力推进江西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把工业企业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作为促进江西经济生态融合、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的高度,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资源使用率的提升为目标,强化协调、引导和管理,在全省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3]。要创新循环经济生产方式,开发源头减量、循环利用、零排放、再制造的新技术,推进清洁生产。全力创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优化企业布局和结构,鼓励工业企业之间以资源共享、废物利用等方式共同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推进道路、建筑和农林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支持林业与纸业的一体化生产。必须健全工业企业市场准入机制,完善工业矿产企业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同时强化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的监察联合执法,坚决有效地制止滥挖乱采现象出现。(三)加快研究制订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制度江西省已经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先后制定了《江西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江西省促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江西省实施“节约能源法”办法》、《江西省生活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办法》等法规,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江西省循环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江西省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下一步要进一步开展以下工作。一是要尽快建立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加快制订以资源循环利用率、资源生产使用率、资源回收利用率、资源消耗降低率、废弃物处置降低率等为主要内容的考评体系,以及以上述内容为主的政府官员政绩评价体系[4];二是着手制订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规章制度,尽快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法制管理轨道;三是尽快制定相应的投融资、价格、财税等政策,通过这些政策对采用新技术与清洁生产工艺成绩突出的企业,给予其优惠等政策,以促进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四)在调整经济结构过程中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一是必须加强调整大能源结构得力度,增加节能新的工艺、新的设备、新的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同时大力开发和广泛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提高各种能源的利用率。二是要在做强做大工业园区和支柱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项目,并对相关项目给予政策支持,通过能源、废弃物和副产品的互换,形成完整的循环工业企业链,从而把企业污染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5]。三是必须加大调整工业经济结构的力度,加速并强行关闭那些资源浪费明显、环境污染严重的旧企业,淘汰那些过时的旧设备和旧工艺,加大力度尽快让先进技术、清洁技术和高新技术进入到工业企业中去。(五)建立和完善组织管理机构,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我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江西要发展循环经济,就应该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省、市、县各级政府都要建立有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引导协调机制,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各相关部门要认清职责,明确分工,做到逐级落实、层层实干。要在执法检查方面加大力度,建立更加完善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要从江西的实际出发制定出台地方性法规和相关政策[6]。要抓紧制定江西省不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和管理的办法,完善我省有色金属工业行业的市场准入机制,尽快淘汰那些落后的生产工艺和产品。加大对有色金属工业行业的监督、检查、执法力度,对具备发展循环经济条件而又不去下力气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必须加以严格的处罚,努力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

循环经济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循环经济

1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1.1突破资源约束“瓶颈”,防止经济增长大起大落

我国经济面临的资源约束“瓶颈”正日益凸显。从2003年开始,中国的煤、电、油、运全面紧张,这一现象在2004年尤为明显。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的,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2003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煤炭消费大国和第二石油、电力消费大国,水泥消耗占世界总量50%、铁矿石占35%、氧化铝和铜占20%,而GDP仅占5%,说明我国资源消耗是惊人的,同时伴随高投入的是低产出。据测算,中国每创造一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因此,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1.2减轻环境污染压力,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经济增长的背后是资源耗竭、生态破坏、环境恶化,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据世界银行和国内有关机构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重已经高达6%~8%。我国环境污染已经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2003年七大水系断面检测,达到Ⅲ类水质的仅占29.5%,而劣Ⅴ类水质高达44%;全国城市有66.7%缺水;大气中SO2排放量达

1995万t,比国家二级标准要求的1200万t容量高66.3%;农田化肥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土地荒漠化、各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等现象严重。淮河治污10年投入600亿,治污水质又回到“原点”。全国“两控区”(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面临巨大压力,原定目标难以完成。由于2003年全国煤炭消费量陡增,导致全国SO2排放量达到2220万t左右,比2002年增加293万t,酸雨控制区内年均pH值小于4.5的城市比例2003年达到16.5%,呈明显上升趋势,比2000年上升12.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1.3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选择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采取掠夺式资源开采方式,势必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注重人口质量的全面提高,注重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同时,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资源消耗,克服“绿色壁垒”,提高产品国际竞争能力,更有利于经济增长。一句话,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

实现循环经济,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新型工业化道路靠的是技术创新,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追赶时期,注定要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技术创新是关键。

传统经济活动是“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单程线形的物质流动模式,而循环经济是“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再生化,可以用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从表面上看,循环经济只不过是强调“三废”的回收利用,但这只是一种误解。从技术经济学角度讲,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表现微观技术层面上是资源(能源)消耗增长过快、资源利用效率过低、资源再生化率不高。这一点我国经济增长状况表现尤为突出。因此,从技术角度讲,循环经济要求我们经济发展必须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调对废旧物品回收利用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在保护环境同时实现经济增长。这就是循环经济的技术范式特征。

有关专家指出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大体由五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替代技术是旨在通过开发和使用新资源、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替代原来所用资源、材料、产品和工艺,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环境压力的技术。减量技术是用较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在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技术。再利用技术是延长原料或产品的使用周期,通过多次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的技术。资源化技术是生产或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通过回收处理,成为有用的资源。系统化技术是指主要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考虑,通过构建合理的产品组合、产业组合、技术组合,实现的物质、能量、资金、技术的优化使用的技术,如多产品联产和产业共生技术。

毫无疑问,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突破原有的技术范式,大力研发和应用环境友好技术,研究清洁生产管理、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排污最小化技术,开展生态工业和产品生态设计理论研究与示范,实现末端治理转向生产全过程控制,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

3制度创新与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需要有相应的制度规范,没有制度保障的技术是不能创造出循环经济的。如果只有技术进步,而没有良好的制度安排,再先进的技术也只能束之高阁,无法产业化,技术不能产业化也就无法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由于环境资源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具有两个基本的特性,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果某人投资控制污染改善环境,那么其他没有投资的人也可以分享环境改善的好处,即所谓“免费乘车”,那么享受环境好处的人越来越多,愿意投资的人越来越少,势必出现资源耗竭、生态恶化,出现“公地的悲剧”。另一方面,如果企业投资设备控制污染、则势必增加企业成本,降低产品竞争力,企业没有激励控制污染。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建立一个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框架的利益分配体系。

3.1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1)为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提供激励机制。通过制度安排来规范企业的行为,做到“谁使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有奖有罚,形成良性激励机制。在美国,政府充分发挥绿色税收政策,鼓励新能源开发和节能技术的应用,每购买一辆新能源的汽车可减免联邦税2000美元。每回收处理一条废旧轮胎,国家都给相应补贴,企业利用轮胎进行加工,制造成胶粉、添加剂等,获得新的收益。而在我国,如果企业自己花钱收购处理旧轮胎,这便增加企业成本,使许多企业不能盈利。因此,国家应通过减税、补贴和信贷政策,鼓励循环经济型企业的发展,使他们能获得比传统工艺更高的价格优势和效益。制度安排使经济主体的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企业所付出的成本与收益相联系,提高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保障其投资利益。

(2)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提供约束和规范标准,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如制定循环经济技术规范、框架以及行为准则,从而使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的实现具有行为度量的标准,减少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和信息成本,减少技术创新的障碍。

(3)降低技术创新的交易费用。好的制度安排可以通过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抑制“经济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提供稳定的预期而降低交易费用,促进技术进步,并使技术产业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3.2制度创新重点领域

(1)创建科技创新的激励制度。建立健全促进循环经济技术的政策保障体系,加强循环经济科研队伍建设,健全科技人员激励政策体系,通过实施人才工程促进技术创新;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社会化、国际化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从根本上改变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科技制度创新鼓励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或与企业实现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循环经济产业化。

(2)制定循环经济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重组。尽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产业政策,实施强制性的耗能标准,促进产业结构重组。明确取缔对环境破坏较大的落后工艺、落后技术、落后产品,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支持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计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要求在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中推行生态化理念。大力发展废旧资源回收、再生利用和安全处置产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延长生态工业产业链,以创造更多的社会就业岗位。

(3)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提高公众生态文明理念。因为环境资源的公共性,所以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众的参与,需要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理念。可以建立国家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城市环境质量、主要河流断面水质状况以及企业环境质量。构建一个完全信息的环境质量平台,鼓励公众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建立区域环境评估与巡查制度,促进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

(4)加快循环经济立法,严格法律约束。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予以立法。德国和日本最先尝试以法律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在德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颁布了《包装条例》和《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包装条例》要求生产商和零售商首先减少直至消除不必要的包装,其次要求对包装物回收再利用,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则系统地运用3R原则来解决废弃物问题。在日本,2000年批准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这部法律对推进循环经济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日本还颁布了《容器包装循环法》、《家电循环法》、《废物处理法》、《资源有效利用处理法》、《绿色采购法》等法律,这些法律构建了一个资源回收与再生利用方面比较完善的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1马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J].宏观经济研究,2004(3)

循环经济论文范文篇3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造福人类的社会经济行为,是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它是通过将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并以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循环为基本原则。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与必要性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党的“十八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农村经济增长缓慢、生态环境恶化严重、资源相对匮乏的形势,若要实现经济、环境协调健康发展这一目标,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期,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逐渐增多。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对推进农村循环经济的形势要求更为紧迫,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如湖南、安徽等农业省长期以来因一些农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资源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化肥、农药、重金属对地表水污染等影响,农村的发展基础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等问题,导致生态环境状况恶化,同时对人民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发展循环经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承载了亿万农民的新期待,农村生态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农民的身体健康、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的长治久安,对打造“三个强省”及构建和谐美好和富强安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资源节约与循环能解决农业大省农村贫困的紧迫问题

安徽是典型的农业大省,根据2013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098元,低于全国8896元的平均水平,安徽省的农民居民纯收入排在第20位,处在中等偏下的收入水平。安徽省农业人口较多,是农民工输出大省,农民在省内就业难,据统计,2012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49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外出打工,而非在本地就业。若通过循环经济重新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改变农村的传统生产方式,既可以为本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又能提高农村资源的利用效率,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收入。而安徽省农村状况不容乐观,与浙江、江西、山东相比,差距较大,如高科技农产品开发水平相当落后。

(四)循环经济能加快减轻资源与生态环境压力

安徽属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型气候,季风明显、夏雨集中。再加上安徽中南部地貌起伏不平、坡陡沟多,地表土质疏松、植被稀少,易被流水冲刷。北部平原为河流冲积形成,加上降水集中,多暴雨,易流失。水土流失破坏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矿化、沙化,影响农业生产,威胁城镇安全,加剧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扩延,导致群众生活贫困,生产条件恶化。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深入推进,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如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过度开矿、修路,而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仍较严重。根据《安徽统计年鉴(2003—2012年)》中的相关数据发现,10年来,全省各类土地数量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农用地中,耕地净减少151265公顷,新增林地513231公顷。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加了79038公顷,水利设施用地增加了4194公顷,交通用地面积减少154912公顷,未利用地减少1363693公顷[2]。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森林破坏、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原因导致洪涝、干旱和病虫草害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使得有限的农业资源变得更加短缺,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

(五)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根本出路在于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能源、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耕地、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以大量资源消耗为代价的传统生产方式已经难以维持,农业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潜能已接近极限。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合理利用农业能源资源,既是缓解农村能源资源供求矛盾的重要举措,也是从源头上解决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浪费并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当前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安徽省通过财政、政策、立法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但宏观来看,仍处在发展的初期,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农村能源利用水平低

安徽省农村能源在消费结构、利用效率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下:第一,消费结构不合理。生产用能水平较低,生活用能中生物质能仍占有很大比重,薪柴、秸秆约占农村用能的32.5%,清洁能源消费量较小,农村用能设施的热效率较低,浪费严重。农牧业生产所产生的废弃物及其直接燃烧排放的有害气体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第二,能源利用率低。占农村能源消费总量约50%的生物质能是直接燃烧的;全省仍有近60%农户炉灶未改造,热效率在20%以下;太阳能的利用率仍然较低,仅占总农户的23%;农村沼气综合利用技术的普及面小,综合利用效益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安徽省沼气产业发展速度也较为缓慢。安徽省适宜发展沼气的农户约800万户,到目前也仅累计推广40万户,仅占5%,与其他省份推广力度(广西350万户、云南200万户、湖南140万户、贵州80万户)存在明显差距[4]。第三,在资源紧缺的情况下,缺乏正确的指引。特别是在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种植业与畜牧养殖未形成新的产业链,因使用化肥而导致土壤矿化,降低土壤增长潜力。

(二)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导致丘陵山区农田水利失护,水土严重流失,生态遭到破坏

为了摆脱贫困,改变农业收入低的状况,自80年代以来,大量中青年农民外出打工,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留守的大多是老弱病残,致使农村土地荒芜、沟渠塘坝年久失修,土地荒漠化严重,如湖南、云南、江西、贵州、安徽等省,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由于过度使用农药化肥、直接排放畜禽粪便造成农村水环境恶化。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指出,目前,我国化肥使用量约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化肥利用率仅为33%,农药利用率为35%左右,年使用地膜约130万吨,回收率不足60%,年产生畜禽粪污约38亿吨,有效处理率仅为42%;农业年均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2,低于发达国家约20个百分点。

(三)农民的循环经济意识比较薄弱

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科技素质还不是很高,造成农民的循环经济意识薄弱。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只有老年人和儿童留守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在我们所调查的1000名农民中,文盲半文盲的比例为18.5%,其中绝大多数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小学文化程度的比例为20.9%,其中30岁以上的妇女占7.9%;初中文化程度占45.8%,高中文化程度占14.2%,大专及以上占0.6%。受教育程度高、年轻人、能人中相当多的人长年在外打工或者已移居城市,留在农村本地的那些文化素质不高的劳动力,生产观念落后,循环经济意识薄弱,如任由当前生产生活方式延续下去,我国的粮食安全可能会受到严重威胁。

(四)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200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开始实施,这就确立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制度和政策框架。但是,各个省、市县仍需要配套的适合于本地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以保证发展循环经济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安徽是全国较早开展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省份之一。安徽省政府先后颁布实施了《安徽省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实施方案》《安徽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将解决农村的生态环境、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纳入政府的重点工作。但是,目前,我省现有的环保法律法规多采取末端治理或分段治理阶段,某些条款仅有一些方向性和概念性的笼统表述,难以满足安徽循环经济建设的战略需要。

(五)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不高

科技是循环农业发展的支撑,而且循环链越长,所需的技术就越复杂、越精细。总体看,安徽、贵州及广东东部地区农业技术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而且推广应用效率低。主要表现在:农业科技领军人才缺乏,高水平农业科技人才不足;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形成稳定的科技投入机制;支持农业产业转型和应对未来农业发展的技术储备不足,农业应用基础研究薄弱;企业创新主体能力较弱,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较少,产、学、研脱节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县域科技能力薄弱,承接科技成果转化载体不强。

三、借鉴国外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经验,走中国式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达国家循环经济起步较早,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模式,并取得了成功的实践,它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经验和启示。美国是循环经济的先行者。1900年美国制定了有关有机食品的法规,明确规定有机食品的栽培条件为“收获前3年内农田不得使用化肥和农药”。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普遍推广农业节水灌溉,目前整个灌溉面积中有50%的农业灌溉采用喷灌和滴灌方式,在采用多种节水灌溉方式的同时,又广泛应用土壤水分监测技术,农作物实行精量按需灌溉。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的概念,始终在保证农业生态环境的情况下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利用休闲轮作、残茬还田免耕法、覆盖作物轮作、农牧结合等手段保障土壤的肥力;通过天敌昆虫、污水回用工程有效解决了农业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的问题49-53。日本是循环经济发展较早且较为成功的国家之一,循环农业是其农业的典型模式,也是循环经济在社会层面上的重要实践。日本的循环农业是将居民消费过程产生的有机垃圾进行发酵后变成农业生产所需的有机肥料,及时补充土壤养分,使农业能够生产出更加安全、美味的有机食品提供给普通的消费者。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宫崎县菱镇制定了《发展自然农业条例》,该条例对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做了明确的要求,从而有效地阻断了毒素向粮食作物传播的途径,保证了农产品的安全。日本注重对民众进行实现零排放或低排放社会的意识的培养。并通过教育、培训、宣传、推行环境友好产品标志和循环利用产品标志等方式,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知识的普及,鼓励居民实行生活垃圾的分类分拣,国家对没有利用价值而且危害性强的废弃物,进行有偿回收或对回收行为进行奖励。该模式既解决了工业有机固体废物和农业的家禽粪便问题,还有效地处理了下水道污泥,资源得到充分的再利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必须的肥料和能源,有效解决了环境污染,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49-53。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德国走在世界的前列。德国从立法入手,先后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废弃物限制及废弃物处理法》《包装条例》《限制废车条例》《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把废弃物处理提高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高度,并建立了系统配套的法律体系;为了有效地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为综合型农业模式实施提供保障,德国政府还出台、规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为了有效贯彻上述政策措施,德国政府还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09年3次制定和修订《可再生能源法》,通过立法的形式禁止无机化肥施用过量,加强资源保护、加大处罚环境污染的力度。

四、推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对策

(一)因地制宜,科学发展

由于安徽省省情、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人口规模、地理特征等的差别,安徽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应当体现当地特色,避免“一刀切”,要综合当地地理情况、产业背景、资源储量等各方面综合考量。根据安徽省实际,淮北平原地区可以推广节水灌溉模式,积极发展节水工程,建设节水型生态循环农业基地。江淮之间的丘陵和沿江地区,要大力推进“四把一促”工程,即“把水留住、把树种上、把路修通、把结构调优,促进农民增收”。皖南山区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资源较丰富,盛产茶产品和山珍产品,旅游资源丰富,可以借助这些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产业。

(二)综合规划,着眼长远

发展农村循环经济需要有长远规划,要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它是一项涉及经济、技术、环境、社会等方面的系统工程。政府在循环经济科技创新方面应当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等作用,形成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共同联动的运作机制;政府要为农村提供循环链连接技术,要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和无害化处理等技术路线实现农村的循环经济发展;要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节能技术服务中心等的作用,建立和健全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咨询、培训、推广等工作,形成实施农村循环经济协调、有效的宏观机制。

(三)构建合理有效的资源开发利用体系

要以全省正在开展的“三线三边”环境整治活动为契机,积极构建合理有效的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就是要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和单位要素的产出率,要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做到废弃物的无害化排放。要同美好乡村建设结合,以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第一,探索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节约利用水、土地资源和能源等。如在不同作物间实现套种、立体种植等高效栽培技术,实现混养高效养殖技术,通过建立规模化、标准化农业生产基地来提高产出率。第二,珍惜水资源,推广节水灌溉模式,加强对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避免耕地资源的退化。通过推广普及测土配方、秸秆粉碎还田等技术手段,改良土壤肥力,减少秸秆燃烧对环境的污染。第三,加强对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大力开发农村作物秸秆、畜禽粪便资源新用途等。加强畜禽饲料的无害化处理、疫情检验与防治;控制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农作物的农药残留和土壤的农药毒素的积累。第四,恢复和发展传统手工业和特色加工业,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地方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如刺绣、编制、铁器、竹木等产品,以扩大外销商品,促进农村经济多向发展。

(四)制定、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先进的经济模式,是造福人类的社会经济行为,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进程,大都从抓法制建设入手,依法规范、保障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现行法律的一些规定可能难以适应新形势,甚至可能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当前,安徽省循环经济立法地方性约束性规范、法律责任方面规定却很少,应尽快制定和完善地方性配套法律法规,加快制定出台《安徽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建立发展循环经济长效机制;加快研究制定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垃圾分类处理等方面的管理条例,使循环经济发展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五)建立政策扶持和科技支持制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支撑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条件。循环经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源短缺和解决环境问题,必须重视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通过制定高科技发展规划、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一系列举措,积极鼓励有实力的再生能源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发挥相关企业在技术研发与推广及应用方面的作用,如加快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煤的洁净燃烧和转化技术、秸秆还田技术等的应用,改变当前人类对电力的过度依赖情况,有效缓解能源紧张局势;建立公共财政扶持机制,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生态恢复补偿机制等,以相应的经济政策激励循环经济的发展;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加大循环经济技术、装备和产品的示范、推广力度,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积极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和科技培训

循环经济论文范文篇4

20世纪60年代,一些经济学者开始思索如何才能使得人类和自然不再是对立的双方这个问题。1966年,美国学者鲍尔丁在《即将到来的宇宙飞船世界的经济学》发表了系统论学说。他指出,地球就像一艘飞行在太空的宇宙飞船,必须依靠不断的消耗和重生资源维系生态系统。如果不能合理利用资源,对环境加以破坏,那么地球就会像飞船一样资源耗尽,走向灭亡。鲍尔丁的学说也被称为宇宙飞船经济理论,他的学说被公认为是循环经济的早期萌芽。1987年,联合国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书中最重要的观点就是把经济发展和环境结合起来。该书认为,世界各国人民必须马上从现在起重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两个重大问题,制定正确的政策并加以实施。该书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工业、城市和生态环境等角度展开研究,这为循环经济体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借鉴。1990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和特纳发表了《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书中第二章的标题就是“循环经济”,作者试图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建立循环经济的物质流动模型。该书被认为是第一次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循环经济开始进入我国。很多学者对循环经济展开系统的研究。季昆森所著的《循环经济原理与应用》,谭根林所著的《循环经济学原理》等被视为我国循环经济理论的起到奠基作用的文献资料。这些著作主要是将国外的循环经济理论引入中国,是属于基本理论层面的介绍,并没有对我国循环经济的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当然,这也与我国当时的经济情况相符合。在当时,我国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刚刚开始,人们还处于对循环经济模式和必要性的讨论上,根本没有进行到更深入的层次。

二、循环经济评价方法

循环经济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企业间循环;二是区域循环,主要指产业园区循环;三是社会循环,主要指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循环。判断各层次循环的评价方法一般认为有如下三种:生命周期法。生命周期法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给出的,即对产品的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生命周期法可为市场上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基于科学的、可验证和可比性的能够量化的评价方法,可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价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是世界上各个国家对产品进行生态设计的重要支撑工具。清洁生产审核法。清洁生产审核是指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对服务和生产过程进行调查和诊断,找出高污染、高消耗和低效益的原因,提出减耗增效的方案,进而选择一套改进的生产工艺,促使企业清洁生产的过程。我国在企业循环经济层面,已经全面贯彻落实清洁生产的工作。物质流分析法。物质流分析法就是以量化的方法估计社会中的物质流动。物质流分析方法遵循物质守恒定律,即一定时期的物质流入等于物质存储加上物质流出。在国家(区域)层面,物质流分析法称为总体物质流分析,即建立这一个国家(区域)的物质流账户,并以此为依据为政府提供政策借鉴。在行业层面,采用的是元素物质流法,使用定点观察法或跟踪观察法,对选定的某种产品的具体要素流入和流出情况进行统计。在企业层面,采用物料平衡方法。物料平衡是清洁生产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原料和能量的具体利用情况和废弃物的排放量,计算企业资源的利用情况,研究更好的资源使用方法。物质流方法充分借鉴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被认为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测量工具。

三、我国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宏观层次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在2007年由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家统计局和环保局共同制定和,这是一部面向我国所有产业的循环经济标准,包括化工产业。该指标体系从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排放四个方面制订了22个宏观层面和14个工业园区层面的环境评价指标。关于企业微观层面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目前还没有统一版本,各省市根据自身情况自行颁布执行。从各地环保网站和学者研究资料统计发现,目前广西颁布了《广西主要工业行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参考国家标准制定的行业和企业循环标准体系。上海市发行了《上海市工业区循环经济建设指南》,主要对上海的工业区域内企业的循环经济建设给出了量化指标。深圳市实施了《深圳循环经济指标计算与使用办法》,对产业和企业进行量化考核。可见,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关于具体产业和企业的量化考核办法,特别是单独针对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还不完善,化工企业方面的指标体系也是如此。

四、我国化工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一)我国化工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方法

由于缺少关于化工企业的国家和省级层次的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学者们通常使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对某一具体企业进行评价。层次分析法是通过对专家进行问卷调查,在列出的各项评价指标下打分,对分数进行适当的计算,给出每个分数在上层指标中的比重。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评价法,一般对某企业的具体指标邀请专家进行优良中差的评定,再运用数学方法计算出该企业的最终得分,进而判断该企业综合表现位于优良中差四个等级的具体位置。杨晓龙,王华通过该方法对某一石化企业进行了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另有一种方法,在同样采取了层次分析法给出了各指标的比重之后,通过对比各指标的标准值和某企业的具体数值,算出该企业的所有指标的分数,进而进行加权计算,给出该企业的最后分值。这种方法称为综合评价法,与模糊评价法相比,该方法需要事先给出各个指标的具体基准数值,这些基准数值因为各企业和地区的不同很难统一,所以会对最终评价结果造成影响。王自强,郑季良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对某化工企业进行了具体分析。

(二)我国化工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和总结,我国对化工企业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构建原则大概有如下几类:一是总体性原则。该类原则要求所设定的评价指标要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化工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这类原则有系统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全面性原则等;二是科学性原则。该类原则要求所设定的评价指标要科学合理,能够准确地可量化地衡量化工企业循环经济的具体情况。这类原则有可操作性原则、简明性原则和可比性原则等;三是动态性原则。一段时期内化工企业的循环经济状况不会发生改变,但是从长期来看,一些数据还是会有所变动的,应考虑整个化工企业循环经济的动态实际,建立相应的指标,如敏感性原则。

(三)我国化工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循环经济论文范文篇5

1相关概念解析

1.1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其实就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简称,其主要有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构成,达到物质反复循环流动利用的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便是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其基本行为准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而循环经济在我国诸多地区成功应用到了农业生态园中,出现了诸多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农业生态园。

1.2农业生态园

所谓农业生态园指的就是以生态园模式来实现对观光原来农业的生产以及布局,其主要是将农业活动、环境保护、自然风光、休闲娱乐、科技示范等多个方面进行有机的融合,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2案例分析

2.1研究概况简介

该市研究概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自然环境,该市地形南低北高,西南方向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四季鲜明,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约在753.2mm之间,一条河流由北向南穿过该市。由此可见,该是自然环境极为适合蔬菜等高效作物的种植。②交通优势情况,该市交通具有明显的优势,有三条国家一级公路贯穿全境,六条省级公路在该市交汇,同时在市中央建设了国际机场,该市在交通上的优势能为现代农业以及农业休闲观光的发展提供巨大推动力。③蔬菜品种优良,该市在发展蔬菜种植,克服了自然条件以及生产障碍等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通过改革创新培养出具有高产、抗倒等优势的品种。④该市已基本实现了农业发展机械化、信息化设施化。例如粮油作物的播种、收获以及管理等实现了全程机械化。⑤该市具备了较为先进的栽培技术,在该市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新型的栽培方法达到30多种。图1为该市区土里利用规划图。

2.2该市农业生态园的不足

2.2.1客源渠道较为单一

因为受到旅游产品创意欠缺、产品类型单一、文化性和体验性欠缺、形式传统等因素的影响,该市农业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很难在短期内提升游客量。除此之外,虽然该市农业生态园区采取了自然生态平衡的管理方式,但是其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较低,不具备相关的生态知识,其服务质量达不到相关的标准,管理上出现了混乱。

2.2.2前期规划设计存在较大漏洞

循环型农业生态园区的建设主要是对生态示范以及拓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建设。打开有机农场前期规划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循环型生态园区建设的内容,最终导致不能深入发掘生态园区的资源,园区功能分区模糊、产品结构单调、不合理的旅游线路等问题[1]。

3循环经济主导型农业生态园区规划思路

3.1指导思想简析

循环经济主导型农业生态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同时树立了建设高端循环农业生态园的目标。在发展的过程中贯彻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合理统一规划的发展原则。同时对农业生态园区内的各种资源进行深入的发掘,提升对资源循环利用的效率,将废气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合理程度内。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3.2规划设计中融入循环经济思想

上文中我们对循环经济进行了一定的论述分析,在农业生态园区规划设计之中融入循环经济的思想,真正的实现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的目的。更进一步而言,在农业生态园区规划设计中融入循环经济思想是农业生态园区建设过程中的最为重要的要求之一,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当代农业生态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需求。3.3规划设计原则简析农业生态园区规划设计原则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协调发展原则。②统一规划原则。③因地制宜原则。④产业化发展原则[2]。

4规划设计总体规划以及分区的规划

4.1总体规划

该市农业生态园区总体规划是分为八个区位,并以这八个区为整体规划的核心,同时建设了两栋规模较大的农业生态体验馆,如图2所示。

4.2分区规划

而在该市农业生态园区的分区规划设计中,其农业生态园区分成了八个区,其主题是特色农产品手工作坊区域、特色养殖示范区域、珍稀绿化苗木种植区域、特色水产养殖区域、特色休闲果品区域、农耕体验区域、植物区域。在此八个区域中,种植了种类多样植物蔬菜等等,例如在植物区便引进无土栽培技术,共种植了1万m2韩国无土植物,建设出规模浩大的无土栽培植物园。而在特色农产品手工作坊区域中,建立了农家乐一条街,在该区域设置了咸菜坊、磨坊、豆腐坊、油坊等,在这条街中出售的商品一般都是从该农业园区中生产的小麦花生黄豆等制作成的,其手法古老,味道纯正。还有在珍稀绿化苗木种植区域中,生产了大量中小苗植株,其主要采用了现代林业苗木繁殖培育技术,培育了大量珍稀苗木,珍稀苗木的培育不仅仅能够成为农业园区的绿色景观,同时也能够为农业生态园区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而在农耕体验区域之中,在都市之中生活到人们可以在其中尽情体验工艺活动、农业活动,从而实现对古老农耕文明的了解。尤其是对于接受现代文明的孩子而言,农耕区域的存在能够使他们了解相关的农业知识,并为他们提供一个较为完善的实践场所。综上而言,该市循环经济主导型农业生态园区的规划和设计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将循环经济主导思想融入到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之中,实现了农业生态园多样化、持续化发展的目的,促使其真正成为了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农业生态园。不仅仅带动了该市的经济发展,也成功的为该市树立了良好的发展形象。

5循环经济主导型农业生态园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总结

5.1实现协调发展

在循环经济主导型农业生态园区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社会文化之间的协调统一。从本质来讲,农业生态园区开发中的观光旅游经济收入仅仅是农业产业的附加值。更为重要的是保护了生态的发展和提高了科技水平,这就要求管理者具有高水平、高素质。”因此,农业生态园的相关管理者在发展农业生态园区的过程中,必须具备长远的目光,不能过分的追求农业生态园区规模的扩大、经济效益的增长等等。而是在现有基础之上,不去刻意的改变农业生态园区的自然生态。同时必须和乡村的诸多特点进行一定的结合,将农业生产作为农业生态园区发展的基础,构建农业生态的特色,同时融入当地地域文化,以此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对环境管理方面必须要得到加强,实现文化、经济、自然环境这三者之间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

5.2完善循环经济相关法律法规

循环经济在我国发展时间并不长,因此有关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基于此,笔者认为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尽快完善有关于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对农业生态园区的建设加以引导。总体来说,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如此才能真正的促使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3]。

6结语

综合全文来说,循环经济主导型农业生态园区的发展是新型经济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农业生态园区的规划和设计必须将循环经济思想融入其中,才能真正的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农业生态园区。

作者:刘能星 单位:江西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参考文献

[1]刘芳清,周克艳.长沙市有机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01).

循环经济论文范文篇6

1.1政府推动贯标型模式

在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初期,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企业的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主要是在政府的直接干预下进行,循环经济标准的实施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措施推进。企业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

(1)强化全员培训。通过大量的宣传、培训、研讨、交流等形式使企业员工熟悉国际能源和绿色制造准则,提高循环经济标准化意识,树立以发展循环经济、进行清洁生产为主线的大局观念,在注重循环经济标准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利用标准来规范生产过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实力。

(2)强化依法管理。认真学习国家有关加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方针政策,贯彻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使之全面渗透于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设计、生产、投入、厂区环境、工作生活等重要环节。通过制定符合法律规定的管理制度来安排好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明确职责分工,调整好内部关系,规范工作流程。

(3)强化依法贯标。凡是国际上通行的、涉及同行业产品节能减排的技术标准,都要成为全员无条件遵从的标准。以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每个员工的贯标行为,扎实推进贯标工作,在企业内形成了解标准、重视标准、贯彻标准的良好氛围,以贯标改善企业运行状态,进一步夯实企业规范管理基础。

1.2市场导向采标型模式

在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中期,市场经济体制较为健全,企业积累了一定的循环经济标准化经验,逐步成为市场的主体。为适应发展的需要,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推动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企业主动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及国际上同行业先进企业标准。在市场导向采标型模式下,企业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

(1)重构企业经营目标。明确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主体地位和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彻底转变单纯追求利润额经营目标,更多关注生态安全与社会福利增进等目标,走绿色创造发展之路。重视标准化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将标准化和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相结合,使标准化工作卓有成效地为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服务。

(2)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以产品研发为切入点,将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贯穿于包括市场调研、开发设计、工艺工装、生产制造、检验包装、市场营销等产品生产销售的全过程。通过制定实施产品标准化策略,增强产品的适用性,使产品能够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延长产品生命周期,提高产品在生命周期内的销售收入水平,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3)建立技术标准体系。根据企业自身的技术张金梅: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模式研究水平和产品特点,建立起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工作标准、管理标准在内的企业技术标准体系,将标准化工作融入到企业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工艺制造、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中去,用标准来规范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坚持企业标准体系的持续改进和提高,以期达到企业标准化工作的不断进步。

(4)创新采标工作机制。摆脱为了采标而采标的带计划经济色彩的采标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实质性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技术标准。把采标与自主开发、产学研合作、引进技术消化创新、加速技术创新步伐等多种研发方式相结合,坚持科学采标、主动采标。通过采标工作,实现自主创新,从而获取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1.3标准主导参与型模式

在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后,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健全,企业成为市场的真正主体。在这一阶段,企业具有了较强的循环经济技术与标准化科研能力,也积累了丰富的循环经济标准化经验,能够自主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根据市场需求,企业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并及时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标准,促进技术的产业化和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已完全融入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和精益制造之中。在标准主导参与型模式下,企业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

(1)以持续采用国际最新标准为基点,创新并形成更高的企业标准。为适应企业技术进步及满足市场需求,利用各种渠道收集国外标准最新版本,在消化、理解、吸收和转化的同时,制定严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企业标准。加大企业标准的系列化、通用性研究和制修订工作力度,使企业标准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间的衔接更加合理。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标准创新与新产品、新技术研发联动。加强对国内外两个市场需求信息、产品使用信息和竞争企业产品实物质量信息的收集和研究,坚持以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为主导,把技术开发工作纳入到标准化工作的轨道上。重视研究和推广能够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与国内相关科研机构建立横向联系,形成各种形式的技术创新开发平台,推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及其综合应用开发,促进技术与标准的融合。

(3)以提高研发能力为动力,参与制定国家乃至国际标准。不断提高每年投入标准研究和新产品开发、专利技术研究的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将人才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列为企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深刻认识企业参与标准制定的战略意义以及标准对企业形象提升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努力推动技术创新成果向国际标准转化工作,显著提高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方面的话语权。

(4)以质量持续改进为支点,不断优化产品标准。产品的演变与发展日新月异,标准必须及时适应市场与技术快速变化和发展的需求,不断注入新的、先进的内容,用以指导企业科学生产,提高产品性能,满足国家标准和市场对产品性能的要求,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5)以低碳设计促进标准创新,推进标准化工作逐步走向国际化。通过持续不断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标准质量,在实现企业可持续低碳化发展的同时,积极承担国内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提升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顺应国际化的潮流,抓住国际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打破国际贸易技术壁垒,掌握国际标准的发展趋势,实现我国从被动采用国际标准到主动引领国际标准制定的突破,为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2结语

循环经济论文范文篇7

自《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实施以来,甘肃省实施的节能计划改造财政奖励项目和中央预算内资源节约以及环境保护项目每年产生经济效益22.5亿元,节能1.94×106t标准煤,节水5.57×107t,综合利用各种固体废渣7.9×106t[12]。

2研究方法

调查采用问卷法、随机抽样形式进行。问卷的编写是以兰州市为例,在查阅已有资料、咨询专家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反复修改形成,涵括了5项内容:个人情况、对循环经济的了解程度、公众获取循环经济知识的途径,政府对循环经济的重视程度、政府部门对公众绿色消费的引导分析。

2.1调查问卷的发放与收回

本次问卷调查从2012年5月上旬开始到11月中旬结束,对兰州市高校、社区、企业、车场及其他人口较为密集的公共场所内各类人群进行随机调查。为提高问卷调查的客观真实性,此次问卷调查采用未记名的方式,以更好地反映出共众参与意识的真实状态。在随机发放的300份调查问卷中,回收了289份,回收率为96.33%,其中有效问卷285份,有效率达95%,符合问卷调查的基本条件。有效信息录入后,使用软件Excel、spass进行分析处理,统计指标包括最小值、最大值和比率等。

2.2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被调查者性别比例大致相当,男性占52.98%,女性占47.02%。年龄结构相对合理,18岁以下的占8.07%,19~35岁之间的占57.89%,是调查对象的主要年龄段;36~50岁的所占比例为19.65%,51~65岁的占10.18%,65岁以上的占4.21%。在职业上,公务员和企事业干部占7.37%,学生占27.37%,是所占比例最多的人群,企业员工占15.44%,农民工占10.88%,企业管理人员占3.16%,教师及科技工作者占8.07%,离退休人员占3.86%,自由职业者占10.18%,其他占13.68%。从学历看,小学占6.67%,初中占16.49%,高中占18.25%,大学占49.82%,研究生及以上占3.16%,其他文化程度的占5.61%。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结果分析

3.1对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知识的认识

从问卷中可看出,有65.32%的调查者听说过循环经济,未听说过循环经济比例为34.68%;对于“绿色消费”概念有62.46%的人勾选“听说过”,有37.54%的人选择“没有听说过”;就“清洁生产”一词而言,70.53%的选择“听说过”,29.47%的人选择“没听说过”;对于“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这一概念,有50.88%的人“听说过”。问卷表明听说循环经济的人占较大比例。而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作用,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5个问题,表1为统计结果。从表中可看出75%的人对循环经济的作用都看好(包括看好和很看好),说明公众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作用比较认可。在本次调查中,当问及“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是否在进步”,有40.00%的人选择了“进步”,有4.91%、24.56%的人分别选择了“没进步”和“不确定”,说明公众对甘肃省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了解不多,还需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工作;对“甘肃省自然资源是否充分利用”的调查中,有63.51%的人选择了“利用少部分”;在“甘肃省的环境质量处在全国的什么位置”中,81.40%的人选择了“处在平均水平较低的位置”,对这点的认识还是比较准确。通过对不同类别人群(了解循环经济、听说过循环经济和未听说过循环经济)对参与循环经济相关活动(非常愿意、不影响生活的情况下愿意和完全不愿意)分析并进行卡方检验,卡方值为27.14,显著性为0.0001,说明居民对循环经济的了解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参与循环经济的相关活动。

3.2公众对参与循环经济的认识分析

对公众参与循环经济认识的题目设计了3道题(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认为个人参与循环经济对其“影响较小”、“影响很小”和“没有影响”的人数比例为92.64%,普遍认为对循环经济影响最大的为政府部门,其中选择“影响较大”和“影响很大”的人数比例为85.97%。这表明甘肃省公众自觉参与循环经济的意识相对不高,公众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意识和产品循环利用的观念尚未普遍形成,且对政府、企业的依赖性较强。其原因在于,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建设中,公众参与行动的开展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完成的。还有公众认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主要行为主体是企业,对于个人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的认识不够深刻,会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通过对不同群体对循环经济影响的卡方检验,卡方值为163.61,显著度为0.0001,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个人、政府和企业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有显著的差异。

3.3政府部门对循环经济的重视度分析

表3是公众认为政府重视程度调查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四项调查里投否定票的都在60%以上,大多数人认为政府部门的相关工作比较到位,但并没有较好地提升循环经济的发展。因为传统发展观中政府部门主要看的是GDP的增加,很少甚至没有考虑到绿色GDP,各级政府部门忽略了环境问题在发展经济时的重要性。

3.4政府部门对公众绿色消费的引导分析

从问卷调查结果可看出,在对“政府对可持续消费的宣传影响大小”调查中,只有30.88%的人认为“影响较大”和“影响很大”,这说明政府对绿色消费的宣传力度不够;而在调查“为可持续消费提出建议”时,有50.74%的人提出了建议,这些建议大致概括为:发挥示范及引导功能;及时完善相应的政策与法规;积极参加绿色消费活动;政府部门宏观调控消费行为;加速绿色物流渠道的建设;抵制消费主义;提高公众可持续消费意识。

4对策探讨

以上分析可看出,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获取循环经济知识形式不够多元化,对政府及企业有较强的依赖性,政府部门对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不够、政策与法规不够完善、执行力度不够、信息公开不够及时,政府对绿色消费的引导影响较小。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具有广泛社会认可度的发展模式,离不开公众积极深入的广泛参与。对目前甘肃省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4.1进一步完善发展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制度

以全国其他先进省、市为参考,制定甘肃省资源综合合理利用、回收利用和绿色消费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当地具体的产业结构,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法规;建立和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如分类制度,废旧电池回收制度,对废物回收采取奖励措施;改进经济指标考核体系,建立绿色GDP核算制度。

4.2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杂志等媒介,采取新闻报道、专家访谈、专题报道、公益广告、知识竞赛、宣传挂图等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加强《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宣传,着力强化对资源能源节约,物质循环利用的意识;深化资源多次利用和清洁生产的宣传。

4.3加强政府引导

加大支持重点企业从事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开发、技术改造项目的力度;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提倡科技创新,积极创建绿色社区、绿色村镇和生态示范区;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明确以政府为主、市场为辅的生态补偿的具体办法,调节生态环境受益者与生态环境保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4.4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重视环境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新的技术和管理探索企业层面的集约型综合化增长模式,建立如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010年)、上海市莘庄工业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010年)、卡伦堡生态园(丹麦,1970年)等类似的生态工业园及生态农场,使各园区内企业间相辅相成,发展良好,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4.5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循环经济论文范文篇8

绵阳市以创建环保模范城为契机,以国家环保模范城分类指标考核标准为指导,坚持“打造新兴产业、发展绿色低碳、资源有限、循环无限”的发展理念,以清洁生产技术为核心竞争力,重点打造了绵阳的科教创业园、国家大学科技园(西南科技大学)以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城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园区,引进高端科技人才,采用国际先进工艺和设备,基本达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发展目标。绵阳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达到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分类指标,而且在建设节水型社会试点城市和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垃圾发电、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物流、能流有序循环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尝试;推进了绵阳文明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低碳城市建设,为绵阳科技城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了后劲。

2绵阳科技城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绵阳市财税政策在鼓励资源综合利用、废物排放处理和循环再利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绵阳GDP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财政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支出也都在增长,投入到环境保护的资金也在增加,而效果与支出却不成正比例关系,可见绵阳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节能减排,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通过比较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统计数据可知,环保方面的财政投入与环保效果关系密切相关。当环保投入占到GDP的1%~1.5%时,只能基本控制环境污染的加剧;当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2%~3%时,才能对生态环境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2年环境统计年报的统计数据,2012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同期GDP的1.59%,而绵阳GDP达到1346亿元,环境污染治理投入不到当年GDP的1%;除去企业环保投资、民间环保投资以及其他非政府财政方面的资金,真正的政府财政环保和污染治理投资额度很低。绵阳科技城在环保和污染治理方面的财政投资亟需增加,否则将会严重束缚绵阳循环经济的发展。

2.2缺乏一部发展循环经济的综合性地方法规

200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对于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绵阳科技城有关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少,但这些法规文件的立足点和目的不尽相同,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对绵阳科技城这样一座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城市而言,循环经济立法会涉及政府职能、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目前这些分散的、孤立的法律规范不能满足现实的发展需要,绵阳缺少一部能够指导建设循环经济型城市的综合性法规。

2.3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

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为此必须处理好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降耗和环保的关系,积极推广和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努力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振兴第一产业,全面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近年来绵阳市的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2010年绵阳市GDP达到960.2亿,经济总量再创新高,第一、二、三产业构成比例为17.3:48.8:33.9;2011年,绵阳实现GDP达1189.1亿元,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16.7:51.9:31.4;2012年GDP为1346.4亿元,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16.3:52.4:31.3.可见绵阳市产业结构仍保持着“二三一”的工业化中期橄榄型模式,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将会被产业结构的内部缺陷日益制约。综合来看,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在稳步下降,产值不断提高;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已经成为绵阳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其比重仍然呈稳固上升趋势;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每年都上下波动,虽然波动幅度不大,但是总体在逐年下降,这表明了第三产业在绵阳经济中发展不够充分,地位还不够稳固,需要进一步加强。利用高新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传统的生产方式,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循环经济,从根本上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之路,已成为绵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模式。

2.4缺乏环境保护相关的专门税种

随着环保问题的日益加剧,治理与改善环境状况迫在眉睫,财政资金的供给需求不断增加,需要增加与循环经济相关的税收,以支持财政在环保方面的投入。而在绵阳科技城和我国现行税制中,均未设立专门针对循环经济的税种,目前税制中与循环经济相关的税种主要有资源税、消费税、城建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等几种,但这几项税收收入占绵阳税收总收入的比重太小,根本无法发挥出税收对循环经济发展应有的效用,因此需要根据税收与循环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定合理的税收政策,逐步完善现行税制,充分运用税收的职能,在循环经济的各个环节发挥其应有的调节作用,使其成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2.5税收优惠机制不够完善目前绵阳科技城在环保税收优惠政策基本采用减免这一措施,手段单一且缺乏针对性,税收优惠效果不佳。另外,税收支出是针对污染状况的一种事后处罚行为,并不能从污染源头进行控制,无法有效预防和限制排污行为。资源税的设置本是为了强迫企业减少资源的输入量,减轻地球承载压力,保护日益减少的自然资源。但事后征税,意味着企业只需为大量消耗的资源按期缴纳罚金即可,事实上,许多资源,尤其是非可再生资源的价值远远高于企业所缴纳税款。因此,税务部门可与其他相关部门联合,建立相应的监控机制,实时监控企业的资源使用和污染排放情况。对违规使用资源、乱排放废弃物的企业做到早发现、早整顿,这样既可以减少企业资金支出,又可以发挥出资源税征收的效用。

3促进绵阳科技城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思考

3.1设立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加大财政支出力度

2012年国家财政部和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了《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其中对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再制造、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的专项资金使用都做了明确规定。目前上海、湖北、山东等地多企业园区已开始申报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并得到了国家财政部支持,而绵阳市作为一个科技城,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更应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做好环保城市领头羊,因此绵阳科技城亟需尽快设立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同时因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而且具有周期长、收益低的特点,因此需要政府加以鼓励和支持。把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纳入绵阳市年度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给予直接的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逐步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以彻底改变绵阳市目前环保投入不足的状况。

3.2建立完善的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政策法规

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了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创建了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并起到了应有的效用。目前,我国主要与循环经济有关的立法主要有三部,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从建立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角度来说,目前的三部国家律法是远远不够的。绵阳科技城应以此三部国家律法为基础,针对地方具体情况,借鉴国内外相关律法和先进经验,制定具有绵阳地方特色的循环经济法规,对相关的国家律法的相关条文进行细化和补充,明确公众、企业、社会公益监督组织机构和政府部门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完备的法律依据。

3.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针对绵阳科技城第三产业在绵阳经济中发展的不够充分、地位不够稳固的问题,绵阳科技城应利用高新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传统的生产方式,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循环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并完善工业发展的能耗和污染排放评价标准,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从根本上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发挥绵阳科技城在科研技术方面的优势,促进校企合作和军用技术向民用转化,大力促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完善“资源—产品—废弃物—再利用—再生产品”循环链,全力打造可持续生态产业链和制造模式。绵阳市政府应加大第三产业循环经济的支持和投资力度,根据执行服务来创造价值的第三产业的特点,从服务产品与设施的设计与开发,以及整个服务周期过程中,都要考虑和进行减少服务主体、服务对象和服务途径的直接与间接环境影响,并通过详实资料和创造有效途径让服务对象积极参与,坚持“打造新兴产业、发展绿色低碳、资源有限、循环无限”的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之路,从而实现第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4强化财政税收政策

合理的财税政策可有效调控循环经济发展,且作用直接、见效快。所以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绵阳市政府相关部门应借鉴国内外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和政策效果,调整财政税收政策,改变传统的减免税收的单一手段,灵活运用多种操作性强的税收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1)可扩大征税的范围,针对性设置税率。为充分保护绵阳市生态环境,减少资源过度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污染,可扩大征税的范围,将水、土地、矿石、珍稀动植物等资源纳入到征税范围,开征垃圾填埋税、噪声税、大气污染税等税收项目,并针对性地设置税率。(2)改革现行消费税制。针对绵阳科技城目前部分地区高耗能、重污染的现状,可把目前尚未纳入到消费税收范围的高耗能、重污染的产品纳入到消费税征收范围。对于消费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材料的产品行为征收重税,对于节能、环保型的消费品则适当降低税率或减免税收。(3)进一步完善资源税。发挥资源税自身的特殊性,保护有限的资源,针对耗用资源的企业根据其消耗资源的类型、生态补偿价值、开发成本等采用累进制方式进行征税。通过完善的税收政策有效约束需要大量使用自然资源输入的企业,增加其成本负担,有效引导其采用节能环保、清洁方式进行生产,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3.5完善相关优惠财政补贴政策

针对目前绵阳科技城在环保税收优惠政策手段单一且缺乏针对性、税收优惠效果不佳的问题,绵阳市政府应以中央制定的税收优惠法规为基础,适当调整税收优惠政策的针对性。鼓励对节能生产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环保技术、废物再利用技术以及相关设备的研究开发、引进和使用,实行抵免、退税或加速折旧等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环保企业和高新技术无污染零排放企业入驻,对企业所得税给予减免。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运用有针对性的、具体的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清洁生产补贴、污染零排放补贴、财政贴息、税前还贷等财政补贴形式,引导和促进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大幅度地调动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引导整个社会资源向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

3.6全面积极地发展绿色政府采购

绿色采购制度对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实现绵阳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府应积极推进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产品的政府采购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绵阳市已开始逐步推行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政策,提出绵阳各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在技术、服务等指标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采购节能清单所列产品,逐步淘汰低能效产品,同时要加强对产品的绿色认证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布绿色产品信息,但执行力度不够。为积极发展绿色政府采购,建议关部门出台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对政府实行绿色采购的主体、范围、标准、绿色采购清单等进行明确的规定,从而更好地引导循环经济的发展。通过政府的绿色购买行为,鼓励企业清洁生产,引导社会团体和公众积极参与绿色消费活动,影响消费者消费方向和企业的生产方向,从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3.7加强政府财政监管和导向职能

循环经济论文范文篇9

[论文摘要]人类处在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后期,正向生态文明迈进。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一种社会形态。而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资源循环方式,它相对于以前的那种“资源产品废品”的循环方式,是节约资源和能源,实行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循环经济是一种经济增长模式,它相对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就是那种一味注重追求经济效应,而以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的污染为代价。而循环经济提倡的一种“资源产品再生产品”的一种良性循环方式。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时,在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的总和。生态文明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社会发展形态,它相对于古代的原始文明还有农业文明以及工业文明,它是对工业文明对自然和环境破坏的一种反省,是工业文明纠错后的一种更高社会文明形态。

一、循环经济与生态文明产生的背景

循环经济是19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首先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当时西方经济学家意识到经济发展中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所以不能再延续以前的那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当时的经济学家分成两派:消极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要停止增长,经济发展对环境和自然是有害的;积极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应该继续大力发展,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是必不可少的;而提出循环经济理论的经济学家则是应用中国的中庸主义,将两者恰如其分的结合起来,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

而生态文明则是21世纪的中国针对当前国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作出的正确的抉择,经济虽然每年保持8%以上的增长幅度的高速增长,但是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严重污染,每年我国都要向国外进口大量的石油,煤炭等重要的资源。尤其是我国作为一个煤炭生产大国,而煤炭利用率不足30%,而美国这些国家利用率是80%,不难发现我国的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很低。与此同时,中国的国情是人口多资源平均少,如果经济还是以以前的盲目注重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增长量,而忽视生态和资源的作用,则我们将把我们后代的资源和能源也用完。与此同时,我们将长时期内处于工业发展阶段,完善工业发展阶段的弊病,对工业文明进行弥补过错,所以必须进行生态文明。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对环境都有着高度的重视,绿色经济已成为经济的主潮流,与别国进行交流,也必须遵循达成这一点共识。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模式。两年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部级“21世纪议程”的国家,从而加快了与各国的交往。

生态文明的提出得到党中央和学者的普遍重视。在党的十六大上,把建设良好的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其中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004年中央人口与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书记又强调指出,要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在全社会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在最新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以及消费方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使生态文明理念在全国推广,从学术理论到中央权威的政策都得到了体现。

二、循环经济与生态文明的特点

循环经济的实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追求的是绿色的GDP,不再是以前单纯的追求利润和物质利益。对于企业来说不再是单纯的一味追求生产产品和商品,一味的销售自己的产品,为了销售而生产或为了产品的数量最大化而生产。计算成本时也会计算环境成本。对于消费者来说,它所需要的享受的是服务,使用性能的服务和售后的服务。国外有些汽车厂商,它们主张一个小区可以共同使用小汽车,而且其汽车的零部件都会标上不同的回收厂家代码,这样既可以使汽车的用途得到最充分的使用,又可以回收资源。实现资源和能源的最大的利用,保护环境,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实现清洁生产。在经济各个领域与环节,保护自然和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最终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

生态文明是社会演进的过程。在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是利用原始的简单工具,进行简单的劳动,因此,对于自然资源的开采是初级的。对环境破坏不是很严重,所以称为原始文明。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只是有限的对资源开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也是局部的,因此是农业文明。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于自然的开发的是全面的,对资源和能源大肆浪费,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开发与被开发的关系。虽然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却面对的是满目疮痍的地球,因而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后期的一种弥补,是整个社会从思维到行为以及价值观的一种进化,是人处理自然关系的一种合理探索的结果,是一种社会文明替代野蛮的形式。三、循环经济与生态文明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循环经济可以说是生态文明理论中的一个部分,循环经济强调在发展经济时要实现能源与资源的再回收再利用,节约资源和能源,清洁生产,放弃以前的高污染高消费的方式。它贯穿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整个经济过程。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不是一味的发展经济。而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文明形态,它是人在改造客观世界时,解决改造期间的毛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它同样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样是一种和谐的理念。

2.区别。生态文明涉猎非常广,其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在经济方面是生态经济,而生态经济在工业方面主要表现在循环经济,建立新型工业;在农村是生态农业;在文化方面是实现生态教育和推广生态道德;在环境方面是进行生态工程。因此循环经济是其中的一个经济领域中的一个方面,循环经济只是经济领域的环保和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如何使二者得到和谐统一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精神支撑、政治保障和生态前提,共同构成了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当前,基于我国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构建和谐社会尤其应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进行。对于整个社会应该推广生态文明,在生态文明的指导下,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在经济上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方式。如美国、德国、日本一些发达国家一样建立《清洁生产法》,发展与完善相关环境法律,这样在经济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个环节通过行为规范和生态道德意识的提高,从而节约资源和能源,实行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对于污染的企业要采取经济和法律上的制裁。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于人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刘延春,《关于生态文明的几点思考》,生态文化,2004,(1).1

循环经济论文范文篇10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对于煤矿而言,就是要以煤为基础,依托矿区的煤矸石、粉煤灰、矿井水、采煤塌陷地复垦的土地等资源,通过建立煤矸石发电、制砖、水泥生产等循环利用型工业和发展种植与养殖相结合的高效生态农业,使废料和余能多次回收复用,物质合理循环,价值逐级增值,形成各生态链之间互为资源、共耗废料、相得益彰、协同发展。作为传统的工业企业,煤矿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用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煤炭、石油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第二、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据测算,我国煤炭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万吨左右;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排放近4000万吨,这将使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第三、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煤炭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突出表现在:产出率低、利用效率低、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实践证明,较低的利用水平,已经成为煤炭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第四、发展循环经济是煤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目前,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的国有矿山,有2/3正进入“老年期”——440座矿山即将闭坑,390座矿城中的50座矿城资源衰竭、340座城也终将面对矿山闭坑的一天。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资源的枯竭带来了诸如“四矿问题”、“四万矿工下农村”的“阜新困局”等社会问题,这归根到底还是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低下的结果。因此,煤矿,特别是处于衰老期的煤矿,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把煤矿的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物质资源不断再循环利用,使“自然资源-粗放型工业-产品-污染排放"的线性经济,转变为“自然资源-循环利用型工业-绿色产品-再生资源深加工业-绿色产品”的循环经济。在这方面,一些企业已经先行一步,并已提供了一些经验。

第一、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矿区主产品煤炭为起点的生态工业链,既是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最重要产业链内容,又是发展各种资源综合利用类生态工业链的基础和前提。要使从原煤-精洗煤-煤泥-煤泥水循环-洗矸石-煤矸石和煤泥发电的生态工业链条的经济产出最大,必须加大对煤炭深加工的力度。枣矿集团公司田陈煤矿对其有120万吨生产能力的选煤厂的进行了技术改造:采用两台技术先进的MVS-2035电磁高频激振筛,使洗精煤及其煤泥水的灰分硫分都降到很低水平,并使系统中大于O.25mm及0.25mm左右的低灰精煤彻底回收,杜绝了煤泥水之间的相互污染;进行了细粒级煤泥加速沉淀研究,使用JYA-00药剂自动添加装置,使二耙池溢流水实现清水洗煤(煤泥含量≤5g/L),为确保洗煤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增加了压滤煤泥回收量,月减少煤泥外排量200吨,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第二、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煤矸石发电是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家一直积极推广。对于煤矸石发电,由于燃用煤矸石热值低,导致发电成本高,规模效益难比大电厂,竞价上网没优势,但是国家有优惠政策,如国家税务总局2001年以198号文件下发的《关于部分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规定,“利用煤矸石、煤泥、油母页岩和风力生产的电力,自2001年1月1日起实行按增值税应纳税额减半征收”。同时煤矿利用煤矸石发电,最大的效应还在于环保效益。建设煤矸石电厂,不仅可以解决煤矿用电问题,更重要的是为煤矿解决了煤矸石污染占地问题,解决了矿井水的问题,可以把把矿井水集中处理后的水作为公共用水,通往矸石热电厂、洗煤厂,并在洗煤中通过不断挤压和沉淀循环利用。同时还可以用电厂灰渣和烟囱灰来转化新型建材砖,实现矿区资源优化配置,形成煤炭—电力—化工—建材多元化经营体系,延长产业链,促进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培植煤矿的接续产业。

如新汶矿业集团公司华丰矿围绕矸石综合利用,投资4.4103亿元,先后建成了矸石热电厂、矸石砖厂和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使“吃废渣”的工业链覆盖了全矿产出的近九百万吨煤矸石,投资30万元建立了矿井水净化处理系统,年节约地下水资源435Mm3,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合社会效益。此外,应努力找寻过去忽视的油母页岩、煤层气等伴生矿资源,有计划、有控制、集约化开采,以深加工的形式创造效益。

第三、积极推行土地资源复垦。地下资源的开采,带来了土地塌陷等问题,严重的地表塌陷和斑裂造成农田、建筑物等大面积破坏。为恢复矿区生态环境,应应用高压注浆充填等成熟技术,控制地表斑裂和下沉,同时加大力度对已毁土地进行恢复整治,对不积水的塌陷地进行人工整平,对塌陷积水区回填复垦,将以采矿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工、农、牧、副、养多元化产业结构过渡和调整,发展种植与养殖相结合的高效生态农业。在这方面,淮南矿业集团变土地塌陷赔偿为购买塌陷地,因地制宜的发展生态农业和进行房地产开发,为资源的充分利用走出了一条新路。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要件

发展循环经济,贯彻“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需要以下十个方面的支持。

第一、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灵活高效的多元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各个新的经营单位由单纯的生产者变为自我约束、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独立市场主体,一元化的产权结构变为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模拟法人变为真正法人,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第二、实行一体化管理,成立管理信息中心,使之成为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协调中心、金融中心、项目中心,协调各产业之间的业务。

第三、建立激励制约机制,重大项目实施抵押金制度,负责人按项目总投资额的一定比例交纳抵押金,完成任务的给予重奖,不能按期完成或投资额超出预算成本的扣除抵押金。

第四、慎重制定切实可行的决策,坚持细调研、慢决策、快实施的原则,运用市场机制规范项目建设程序,采用先进合理的技术装备,大力引进适用人才,实行全新的管理。

第五、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行人力资源内部市场化管理,协调并建立利益相关人的良性互动关系。坚持实施全员培训工程,特别是对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建立以师带徒制度,搞好人力资源的接替开发;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和智力引进力度;建立科技人员竞争上岗机制,完善科技创新奖励机制;注重产学研结合,定期邀请有关专家到矿进行技术指导,借用“外脑”求发展;创建学习型企业,促进职工业务素质的提高。

第六、加强技术创新,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并减少污染,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和绿色化,在洁净技术方面重点开展机电一体化高效选煤关键技术、细粒煤高效脱水脱硫降灰技术、生态环境的控制等技术研究。

第七、坚持以信息化带动生态工业化,逐步建立综合信息系统、安全生产调度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洗煤厂集中控制信息网、矸石热电厂流程控制信息网、人力资源信息网、资金管理信息网、煤炭销售信息网、物资管理信息网等,努力提高企业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八、通过质量、环境、安全、计量四大管理体系一体化运作,实现管理体系相互补充、相互支持、有机结合的整合管理,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企业信誉,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第九、开辟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国家已出台的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财政优惠政策,同时争取驻地政府的支持,通过自筹、申请银行贷款、寻找融资伙伴、资产重组融资、吸引民营企业投资等多种融资渠道进行筹措资金,保证循环经济决策的顺利实施。

第十、大力建设文明煤矿,如以精细化管理引领具有煤炭行业特点的企业文化建设,以企业文化建设打造“工作学习化、行动军事化、管理精细化、质量标准化、生产安全化、环境生态化”的“六化型”高标准文明煤矿。

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坚持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