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与大学生的关系

时间:2022-05-21 03:55:42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与大学生的关系

摘要:推动当代青年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不仅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要求,也是实现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先决条件。本文通过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涵,分析树立文化自信在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联系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对影响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因素进行了分解,为高校做好思政工作,增强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提出对策。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自信;大学生;全面发展

文化凝结在人类精神活动及其成果中,对于国家和民族而言,文化是发展振兴的深层力量。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富强,人民的精神是否富足,对本国、本民族的文化是否有足够的自信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条件。党的以来,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的变化,不仅是语层面上的变化,从根本上讲,将“文化自信”置于与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并列的位置上,是我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确的有力证明。大学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中流砥柱,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将博大精深、繁荣发展的中华文化深深镌刻于思想当中,能够引导大学生用开放、自信、担当的眼光看待未来,这与高等教育实现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高度契合。因此,高校、社会要共同努力,在日益复杂的现实情境下引导大学生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推动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完整的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囊括其中。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当代中国正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世界发展大变局相互交融的拐点上,人类社会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国际力量对比在此消彼长中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实现民族复兴,文化的繁荣兴盛是先决条件。对自身的文化越自信,就越能够以积极平等的心态与其他文化展开对话,越能够主动吸收外来文化中的养分为自身的发展服务,也就越有能力从容应对变局。因此,树立文化自信不仅事关过去和现在,更是事关未来的头等大事。

2树立文化自信在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大学的任务是为国家培养未来发展所需的人才。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是大学的重要目标。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这就意味着,大学不仅仅是要培养工程师、科学家,更重要的是要为全社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价值观正确的人才。大学生正值青年时期,不仅可塑性强,而且吸收接纳能力十分强。但大学生受限于自身的年龄和阅历,因经验和辨别能力有限,十分容易被不良价值观、不良思潮误导。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当代大学生目睹了文化价值碰撞与社会关系变革的现实情况,在多元价值理念下,稍有不当就极容易是非难辨,目迷五色。越是这个时候,就越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培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思想“压舱”,为价值“定盘”,推动大学生结合历史和现实,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德育”首当其冲,是实现全面发展的起点。德育不仅包括思想道德教育,还包括理想信念教育、价值取向教育、文明素质养成教育。大学生思政教育在其中发挥出关键作用。通过引导大学生用全面端正的观点看待本国文化、吸纳外来文化,激浊扬清,正本清源,将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与提升自身的思想水平和知识能力紧密结合,将个人理想的实现注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实现协调统一。因此,从教育的价值功能上看,树立文化自信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价值功能上是相统一的。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旨在提升大学生群体对于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可于继承,目标是发挥文化对于人的精神的引领作用,以文化来塑造人的品格。从这一点上看,培育文化自信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最终要实现的目标上也是相匹配的。

3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影响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因素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两方面。(1)内因。内因即是与大学生自身、学校教育等相关的因素。我们的国家拥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学生作为祖国建设的接班人和继承者,应该要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一是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知不足。大学生虽然接受多年社会主义教育,但对于很多文化层面的知识只知皮毛,而没有深刻领会文化的内因内核,以及社会主义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而且大学生毕竟阅历较浅,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还处于培养塑造阶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解和掌握也尚处于发展当中。很多学生表示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了解只限于课本中知识,对于文化的发展脉络和未来走向没有系统清晰的认识,也没有把培养文化自信与自身发展的现实要求结合起来。二是高校文化自信培育不到位。高校是培育人才的温床,是塑造大学生品格和能力的大花园,很多高校专注于学生专业知识、就业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文化对于人的塑造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形式大于内容、宣传重于实效的倾向,对于学生文化自信的树立程度没有一个明确的考核评价体系,导致思政教育有行动,而无法衡量学生是否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涵入心入脑、指导实践。三是教师队伍能力存在差距。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引路人,对于学生品格的培养和能力的塑造具有最直接的影响。但在很多高校中,教师自身没有认识到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还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学流于形式,缺乏站在理论前沿和现实问题面前帮助学生梳理文化自信脉络的能力,容易出现力不从心的问题。(2)外因。外因即是指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来自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等领域的思潮对于树立文化自信的冲击和影响。一是来自意识形态领域和价值观方面的冲击。当今世界不可避免地逐步迈向更加多元的方向,不同思潮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态势在全世界形成各种各样的碰撞,不断相互融合。但面对来自西方国家一些腐朽思想文化流入的现实,很多大学生缺乏应有的辨别和抵制能力。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文化市场,与经济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的教育人、引导人、凝聚人的功能被消遣、娱乐功能所替代,大学生容易在这些思潮下迷失自我,丢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和传承。二是网络时代面临的文化向心力挑战。网络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也模糊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界限。虚拟世界中存在的消极思想极容易通过互联网相互传播,很多人把互联网视为法外之地,在互联网上传播封建、暴力、色情等内容,容易捕获好奇心强、辨别是非能力不足的大学生,无形中冲击了文化向心力的凝聚。

4文化自信视角下增强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对策

4.1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作用

要不断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强化政治意识,提高组织引领能力,将维护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稳定贯穿于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全过程。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对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甄别,吸取其中的精华部分,坚决抵制西方腐朽意识形态的不良侵蚀,将树立文化自信与立德树人的目标结合起来,牢牢把握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在现今世界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趋势下。我们大学生要坚持文化的自主性。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历史发展的产物。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的重要作用,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尽管我们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吸收兼并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但原本的民族文化始终扎根于中国的土地,散发出中华民族风格与智慧。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4.2要正视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

党的以后,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视日益增强。在我国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中,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文化的重要性,很多不良思潮对青少年产生了严重影响,不少大学生对我国文化的“文化自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文化自信严重不足。高校和社会都要正视这些问题,直面外来文化对大学生意识形态上的侵蚀,正视文化教育中的短板,调动各方力量解决文化自信不足的问题,将对未来大学生的发展要求转化为培育人才的具体行动,将文化教育真正渗透入教育的始终。

4.3要发挥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作用

“初心”存着文化自信的力量,源自民族精神的千年传承。只有树立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一个民族孜孜以求的复兴梦想才拥有灵魂。要以主题教育为抓手,注重文化自信培育效果,充分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目标鲜明、形式多样、具有专业特点、学生喜爱的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具有特色和有品牌效应的教育活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当代大学生高度文化自信的主要渠道。这类课程有助于帮助当代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文化理念、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传承中国革命文化传统和爱国主义文化传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人生观。

4.4要利用好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建设的阵地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育高素质大学生的营养基,要利用好这个阵地,通过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如社团活动、文化交流会、传统文化展示会等方式,结合本校、本地区、本专业的特点,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知,逐步培养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高校要为大学生搭建起网络文化阵地平台,参加校外文化实践活动是培养当代大学生高度文化自信的重要环节,如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参加城乡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等;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培养当代大学生高度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如创建主题教育网站、举办有益的网络文化活动等。将青年学生培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红色革命文化的弘扬者,以及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

参考文献

[1]刘水静.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自觉与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研究回顾与前瞻[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7,2(5).

[2]许筱靖.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生成机理及涵育路径[J].教育评论,2017,(9).

[3]郭巧云.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多维审视[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作者:吕展榕 唐丹 姚屹北 单位:沈阳药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