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策略

时间:2022-04-22 09:17:09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策略

摘要:生产性服务业是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并加速融合的关键,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也是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化迈进的重要一步。现阶段,我国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存在着市场需求不匹配、发展不协调、供给模式不“主动”,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对此,提出未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政策建议。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策略

制造业生产活动依赖于生产性服务业所提供的中间投入品和其他服务,可以保证各个生产性环节的连续性,有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技术进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高度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有助于我国制造业强国战略的实施与推进,因此,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是重中之重。

1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从增加值来看,2019年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为42802亿元,较去年增长7.1%;而金融业的增加值为77077亿元,增长7.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增加值为32690亿元,增长18.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增加值为32933亿元,增长8.7%。从就业情况看,2019年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人员为815.5万人,较上年下降0.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人员为455.3万人,增长7.3%。金融业就业人数为826.1万人,增长18.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就业人数为660.3万人,增长24.7%;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就业人数为434.3万人,增长5.5%。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2019年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65733.5亿元,较上年增长3.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7891.9亿元,增长8.6%;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075.9亿元,增长10.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7593.9亿元,增长15.8%;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7945.6亿元,增长17.9%。总的来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产值逐年增加,各细分行业共同发展,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和我国工业制造业的发展来说仍然较为缓慢,且存在问题。

2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十年的大力发展,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和比重取得了重大的提升,但是仍然存在一系列难以避免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多元化的市场需求难以满足、内部发展结构不协调、打造生产性服务业品牌意识薄弱,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2.1多元化制造业市场需求难以满足

尽管生产性服务业总体规模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细分行业的贡献率呈现明显的结构性失衡。2005—2018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由36.12%上升到49.90%,但各细分行业的贡献率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例如金融业的贡献率由19.11%增加到37.68%,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贡献率分别由11.15%、19.11%下降到9.23%、17.68%。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行业贡献率较高,而以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先进生产性服务业行业的贡献率较为低下,高端制造业发展受到阻碍。同时,随着“走出去”与“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我国制造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面临着国际市场的机遇,但是现阶段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还滞留在初期发展阶段,难以实现国际化服务。

2.2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发展不协调

从总量规模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从内部结构深入分析,存在发展不平衡,难以实现产业融合发展要求。从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增加值来看,2018年金融业增加值占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37.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增加值为21.3%,而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只有15%和10%。从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来看,2019年以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超出了生产性服务业总投资的65%,而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虽然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会增加,但占生产性服务业固定资产总投资额的比例却不到20%,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近年来虽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逐渐重视,但是各个细分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差距较大,对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视程度要大于知识密集型的新兴先进生产性服务企业。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不均衡发展,导致生产性服务业的供应链和产业链出现“断层”,“缺失”等突出问题,使全面的解决方法、网络化的协同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高度融合的各产业新模式的推进效果不明显。

2.3被动供给模式突出,品牌意识薄弱

生产性服务业是为制造业提供中间投入品和服务的现代新兴服务业,具有服务型的特征,然而,我国目前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在制造业发展中主要扮演者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等基础作用。生产性服务的供给由制造业需求所决定,服务的主观能动性不足,难以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与高端化服务,进而对制造业价值链的攀升造成一定阻碍。此外,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方式呈现出粗放发展的态势,专业化、高端化服务难以实现,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较少,企业的高品质服务、品牌建设意识较为薄弱。

2.4生产性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较弱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与“走出去”倡议的大力发展,我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但对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来说,还难以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系列著名服务业品牌。我国制造业处于劳动密集型发展阶段,正在进行结构升级,然而保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目前仅仅处于较低的供应链阶段,这也导致了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水平在国际市场上不具优势,以知识密集型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依赖进口,中国服务贸易RCA指数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异。资料来源:邢继东.关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

3政策建议

3.1加强政策支持,重点发展支撑先进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

我国制造业强国建设的关键在于发展先进高端制造业,要通过完善财税政策,拓宽投融资渠道,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重点发展支撑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支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走向专门化、高端化,提升服务品质,实现多元市场需求,助力“中国智造”。

3.2强化人才支撑,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大力培养。要推动高校、各科研院所与重点企业共同联合定向培养产学研融合型服务业人才,推广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机制,大力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与高校开展以市场为需求导向的“订单式”培训,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围绕科技服务、现代金融、创意设计、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和先进管理模式的需要,进一步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

3.3打造生产性服务业著名品牌,提升国际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业的“被动”供给模式、低附加值、低品质化服务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对有发展潜质的先进生产性服务业进行重点培育,提升品质服务,注重其核心优势和品牌建设意识,促使其服务产品的高端化与专业化,将其打造为具有影响力的著名生产性服务业品牌,加强与发达国家在新兴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领域的交流、合作,借鉴及发展经验,大力支持重点突出行业,促进我国先进服务业的发展,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宣烨,杨青龙.生产性服务业助推制造强国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1-04(03).

[2]李金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布局与前景[J].东南学术,2020,(05):93-103+246.

[3]夏杰长,肖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态势、存在的问题及高质量发展政策思路[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04):21-34

作者:闫欣 单位: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