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05:35:45

生产管理

生产管理范文篇1

1企业加强生产管理的重要意义

企业通过加强生产管理进而可赢得更多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当前,我国企业格局特征决定,中小规模企业占较大比例,呈现出技术装备水平有限,资源投入不足的问题。而作为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其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实践工作中可由需求分析、原材料采购、确立目标规划、清晰工作流程、加强售后服务管理等层面入手,以增强自身生产管理水平。企业实践生产环节,倘若能更为重视产品质量,制定细化的质量控制标准,便会赢得更多消费群体的青睐,进而提升他们的忠诚度。最终企业将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以从容应对市场竞争带来的更大考验与挑战,并使内部生产管理实现创新发展与改革,增强自身技术实力,通过引入精良的设备系统与生产工艺,形成良性循环。

2企业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企业生产组织同现实脱节。纵观我国各行业企业,其普遍存在生产组织同现实脱节的问题。较多单位在没有做好全面市场分析调研的状况下便急于盲目投产,无法重视质量管理,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使其市场信誉度不断下降,对自身未来的长效发展形成了阻碍影响。2.2企业生产管理系统效率不高。企业生产管理各环节中,现场管理尤为重要,应秉承谨慎科学的工作思想,采用现代化管理方式,合理有效协调现场各类生产要素,方能令其发挥最大化应用价值。然而,当前,部分企业单位由于欠缺相关实践管理人才,无法对现场生产操工作秩序做有效的管理维护,不能确保生产应用设备材料与员工发挥应有价值,对企业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形成了不良作用。2.3产品装配空间不足。当前,一些行业之中的企业管理层没能全面意识到产品装配空间对自身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欠缺对各类生产、管理流程深化细致的考量,无法明确各类工作环节并推进执行。在设计产品过程中,则欠缺对其可装配、操作性的全面思考,因此产品装配性能不佳将导致明显的资源与成本浪费问题。2.4思想意识有待提升。无论任何种类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始终是其长久、持续发展的核心前提。当前,较多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仍旧存在不足与缺陷。通常来说,企业决策管理人更多的是关心怎样赢得高额利润,因此忽视了安全生产管理是永葆长效的关键。由于欠缺专项安全管理责任人,导致生产管理陷入混乱之中,违规作业生产的问题时有发生。再加上生产一线员工素质水平有限,欠缺统一规范的专业技能训练以及安全教育培训,进一步影响了企业的规范、有序发展。

3企业加强生产管理、提升生产效益对策

企业面向市场推广新产品前期,应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明确广大消费者的喜好与需要。还应做好市场发展趋势的预判,在合理有效的分析基础上,方能够制定出科学的发展战略,使经营生产从事的各项活动规范有序。管理层是企业的引领者,因此应站在战略的高度、以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严把原材料选用、人才培养应用关,积极引进现代化技术、设备系统、优化服务能力,提升综合管理水平。3.1引入多元化企业组织生产模式。引入多元化企业组织生产模式可有效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水平,当前,企业经常采用的组织模式包括提前式以及当前式等。其中提前式组织模式包括完全预测以及非完全预测模式两类。前者即在没有明确要求前提下的生产产品,而后者则是得到订单的状况下生产的各类产品。当前式组织模式则是企业必须依照订单标准需要方能从事各类生产活动。上述三类组织模式各具特征,目标对象也存在明显区别。事实上,大规模企业更适合采用前两类组织模式,而小规模企业则应采取更丰富多样的组织生产模式,这是由于中小规模企业其在技术以及经费等层面欠缺完善健全性,因此为符合广大客户的丰富需要,更应引入现代化模式。例如供应链管理、精良生产、准时生产、资源计划、过程重组、虚拟企业等。通过上述组织模式,确保企业资源得到最合理的优化配置,框架结构更加有效与科学。3.2开创高效生产管理系统。各行业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在于赢得广大客户的认可,通过拥有稳定的客户群体以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益。也就是说客户利益应放在首位,为此,企业应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开创高效、强大的生产管理系统,优化生产环境,提升生产效率。同时,应确保各项生产环节衔接紧凑,即从客户的需要入手进行个性化需求定制,针对原料供应商进行资质、信誉评估,明确各项生产操作流程,加强物流体系建设、优化售后服务管理。上述环节虽存在一定的独立性,同时在企业这一有机整体下又体现了相辅相成性。因此应加强紧凑性管理,联合各机构部门,通过协同配合、齐抓共管,实现更大的发展。另外,企业各机构应清晰自身享有的权限以及承担的职责,围绕高效生产管理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3.3扩充生产管理支撑空间。企业发展动力离不开稳定的生产管理空间支撑,例如装配生产产品过程中,供货商首先要提供原材料,企业员工应依照产品序列号选择需要的原料,装配相应的半成品需要一定的空间,而完成产品的生产后,还需要一定的存储空间储存产品,如此便可节约物流运输的经费投入,其体现出替补功能特性以及临时特性。为确保各生产环节衔接顺畅,企业应依照自身现实状况树立长远发展目标,不应局限于短期的成本效益,而是应通过合理扩充生产管理支撑空间提升装配性能,为各环节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有力保障,以提升长期成本效益。3.4更新思想观念、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更新思想观念,实现全面创新是企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重要手段。为全面把握市场动向、第一时间掌握客户需要,应围绕现代化操作系统、以先进技术为本,引入系统启动、装膜、拆卸迅即化对策,下大力气开展流程化管理。特别是对重要关键环节,应通过阶梯化的标准化管理,也就是通过探寻标准、明确制定标准并全面组织落实标准等一系列举措,真正提升企业现代化、标准化发展水平。同时,在生产一线应增强安全生产管理意识,激发现场管理负责人员的主观意识思维,一切以保证安全、保证标准的原则为基础,以人员作为关注要点,为他们改善生产环境、劳动条件,积极培育打造出一批善于奉献、素质过硬、具有综合能力、吃苦耐考的优质生产团队。通过以创新技术为根本活力,激发企业全员的聪明才能,通过创造性管理推动标准化建设,进而全面提升生产效益。

4结语

企业加强生产管理是提升生产效益,实现可持续全面发展的必由途径。实践工作中,我们应真正明确生产管理内涵与重要意义,针对实践阶段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引入多元化生产组织模式、开创高效生产管理系统、扩充生产管理支撑空间、更新思想观念、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方能全面增强生产管理能力,以优质的高性价比产品赢得广大客户的认可,推进企业提升生产效益,实现更大的发展与升华。

【参考文献】

[1]张燕.加强生产运作管理提高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J].速读,2015(7).

[2]周早.浅谈中小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思路[J].商场现代化,2014(26).

[3]邱凯.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8(1).

[4]周泳.新形势下加强烟草生产企业成本管理问题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12).

生产管理范文篇2

1人员管理

人员管理是饲料生产过程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农业部令2014年第1号)中规定内容。首先要明确生产过程涉及的各岗位人员职责,解决干什么;第二、要明确各岗位应遵守的操作规程,并熟练掌握运用,解决怎么干,达到什么标准等;第三、生产过程要实行计划管理,抓好生产记录,克服盲目性,避免出现差错;第四、积极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树立改进意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断提高操作技能,促进饲料生产任务顺利完成。

2文件管理重点关注工艺文件、操作规程文件管理

2.1工艺文件。工艺文件包括生产工艺流程图、工艺说明和生产设备清单3个文件。工艺文件应明确企业产品名称、产品剂型和相应的工艺参数,文件应至少设定以下参数:粉碎工艺设定筛片孔径,混合工艺设定混合时间,制粒工艺设定调质温度、蒸汽压力、环模规格、环模长径比、分级筛筛网孔径,膨化工艺设定调质温度、模板孔径。2.1.1生产工艺流程图。应关注绘制的规范性—使用标准的饲料加工设备图形符号(GB/T24352)或设备小样图绘制。应关注流程的准确性—生产工艺符合农业部公告第1849号要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工艺流程图应体现二级混合,即有2台混合机(农业部公告第1849号—第十七条第3款:有2台以上混合机);流程图中应体现除尘风网系统,且满足农业部公告第1849号要求;注意共线生产的问题,符合1849号公告要求;有立筒仓的生产企业,立筒仓应当配备通风系统和温度监测装置。应关注流程的一致性—工艺流程必须与实际生产相一致,科学合理。应关注编号的完整性—按照生产工序,在每个设备图形符号或小样图旁边标注设备应编号,编号应与设备清单中的序号相一致。2.1.2工艺说明。按照实际生产顺序,依据工艺流程图,逐一对每个工序的加工过程进行文字描述。应当反映以下内容:a.成套加工机组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主要包括生产规模、产品类别、配料精度、产品混合均匀度、粉尘浓度、噪声和总装机容量等指标。b.按照工艺流程及生产步骤,说明每一生产工段的步骤、目的、原理、实施方式、实施效果等内容(1867号公告要求)。2.1.3生产设备清单。填写生产设备清单应关注以下“三性”:a.清单的完整性—按工艺流程图中的工艺设备编号,逐一顺序编写,每一台设备都应有唯一的编号。b.清单的对应性—设备名称应与工艺流程上的编号一一对应。c.清单的真实性—型号、技术参数等应与设备铭牌或该产品说明书一致。2.2操作规程文件。岗位操作规程,也叫《作业指导书》,具体内容就是指导该岗位的人员正确操作步骤、操作方法、操作要求、注意事项等,即明确做什么?何时做?怎么做?达到何标准?未达到怎么办?注意事项是什么?以《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为依据,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可操作性强的岗位操作规程,是开展饲料生产过程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按照工艺流程规定,饲料生产企业应制定以下10个主要岗位操作规程:小料配制岗位操作规程,小料预混合岗位操作规程,小料投料与复核岗位操作规程,大料投料岗位操作规程,粉碎岗位操作规程,中控岗位操作规程,制粒岗位操作规程,膨化岗位操作规程,包装岗位操作规程,生产线清洗操作规程。

3重点设备管理

饲料生产企业应建立合适的生产设备管理制度,制定关键设备操作规程,建立并完好保存设备维护保养和维修记录等档案,并实行“一机一档”管理。3.1设备维护保养与维修记录。3.1.1维护保养记录是定期的,要事先做计划。而维修记录大都是突发性的。两者性质不同,一张是健康卡,另一张是病历卡,不能合二为一。3.1.2记录内容要全面、准确3.2档案内容。设备档案包括以下主要内容:设备名称、设备编号、规格型号、制造基本信息厂家、联系方式、安装日期、投入使用日期等基本信息,操作说明书,操作规程、维修维护保养记录等。3.3设备清洁。本项管理主要指饲料生产完成后,对生产设备中残存料、产生的粉尘等残留物的清理。3.4设备润滑。设备进行润滑或清洗应严格按照设备说明书中规范使用润滑油和清洗剂。防止润滑油或清洗剂会渗出侵入到饲料产品中去,造成饲料产品的化学污染。

4生产现场管理

4.1现场环境。保持生产现场整洁干净,地面平整,无污垢积存。4.2小料及其原料盛放器具。4.2.1盛放器具或者包装物要做到“专桶专用、专袋专用、一品一勺”,不得交互使用。4.2.2盛放器具和包装物上有明确标识。4.2.3采用包装袋盛放的,应规定或限定最多使用次数。4.2.4盛放器具或包装物应做到“批用批清”。4.2.5不得使用易碎、易断裂、易生锈的器具。(不碎、不断、不锈,易清理)4.3现场物料存放。生产现场的原料、中间产品、返工料、清洗料、不合格品等应划区分类、整齐存放、清晰标识(名称、数量、日期)。生产现场管理的实施,要做到:有料必分类,有类必分区;区内料成垛,垛上必有卡;卡上信息全,信息合规范。4.4除尘。粉尘的危害主要有两点: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厂内职工的健康伤害,当粉尘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可能引起粉尘爆炸。根据设备情况、需除尘部位情况选择合适的除尘方式。

5生产安全管理

生产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生产管理;新形势;管理模式

1引言

当今时代市场动向瞬息万变,时代大潮流激流勇进,顺应时机是企业最应该把握的,产品能够及时投放于市场,能够被顾客快速地认可,成为决定性的关键因素。也是大多数制造企业竭尽全力追求的目标。于是生产管理作为应对时代变幻所不可缺少的要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所谓生产管理,就是能够以最恰当的时机应对市场变幻的能力。生产管理是联系市场和企业的纽带,企业的管理经营者需要站在生产的第一线,投身于市场的最前沿。无论是在生产计划下达方面,还是原材料采购方面,如果能摸索出顺应发展的生产管理模式的话,生产管理就能够表现出战略性预见的能力,企业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经济争夺战中成为当今时代的优胜者。

2生产管理的模式

企业的性质不同,生产管理的模式也不相同。生产管理是一个复杂系统的管理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发生混乱,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当约束条件出现时,要加强管理和引导,这样才能确保整个生产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存在着生产滞后、计划变更太快太多导致无暇顾及、无法快速响应较短的交付周期的缺点。这种生产管理大多以订货式生产管理模式为主,即根据顾客的订单来组织生产的经营模式。流程大概为:企业接受顾客的订货后,组织设计开发部门根据顾客输入的技术指标进行研发设计,生产部门制订排产计划,物资采购部门进行原材料采购,工艺部门设计生产工艺路线及方案,最后制造部门进入生产阶段。这种生产管理模式具有不确定性,受各种随机因素的影响,如订单临时加入、顾客临时取消、原材料采购不到位、设备故障等,都会给生产管理过程带来阻力。新形势下,高质量、低成本、短交付周期的要求显得日益重要,要求企业能够针对市场动向,尽快扭转生产能力。比如:需要在原材料未到手时,具备以减少库存来达到及时供应产品的能力,同时这也是拉开企业间差距的有效途径,见表1。正因为如此,预测式生产管理模式应运而生。预测式生产管理模式与订货生产管理模式不同。预测式生产即虽顾客的需求不确定,企业可根据市场前景情况以及顾客预期可接受度进行生产。预测式生产管理模式能够与现代化市场有效结合及协调,能够快速把握生产情况和趋势,赢得顾客信赖,为每一次生产打下坚硬的基础。

3生产管理的职能

生产管理的最基本职能即“最需要的时刻、最优质的产品、最低廉的价格”,这三方面的内容通常被称为生产三要素QCD(Q指的是质量Quality,C是指成本Cost,D是指交货期Delivery)。当今社会,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是ISO9000系列标准坚持和倡导的质量文化。同时交货期D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时间和速度体现了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和速度,就算产品质量再好,价格再实惠,因为脱离了时间和速度而销售不出的例子比比皆是。企业在适应时代的变化过程中,应把握住生产管理的三种职能:一是管理职能,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实行看似订货生产的预测生产;二是经营职能,关注市场动向和生产能力,促使向实际运行过渡期的迈步,洞察推测产品自身的发展空间、价格动向、技术动向;综合分析对手公司的优缺点;对经营提出可行的方案;三是整合职能,由点到线,销售、开发、生产相结合,提高整合企业的整体实力。

4生产管理业务革新的推动作用

4.1建立全面功能性团队。(CFT)在环境复杂的今天,顾客的需求也不是单一的。为了满足顾客要求,依据不同的功能而分工的单一组织越来越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为了满足单一功能和单一部门无法满足的全面功能性问题,必须要超越范围,将必要的人才组织集中,在有限时间组成CFT。基于企业的特点,人员的结构现状,科学合理制订培训计划、不断丰富以及不断创新培训内容,从而建立全面功能性人才梯队队伍。全面功能性团队作为一个独立的业务逻辑单元,要求团队内的成员技能全面,可以覆盖住设计、开发、生产、检验等环节的具体要求,各成员既具有相应的广度的技术知识储备,也需具备相应深度的技术知识储备,从而达到互补的作用。4.2重视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生产管理重视组织环境的变化,组织环境是对组织建立和实现目标的方法有影响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组合。正确预见环境变化对企业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性,同时考虑能积极克服消极影响,做出审慎的分析,从而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决策。企业性质不同,对环境中相关影响其能力的因素的敏感度也是不完全相同的,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重视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综合分析国内外环境变化;不论是什么行业,都不可能无视世界的动向;二是致力于技术发展进步;企业的技术,不仅决定了市场的扩展速度,也能提高顾客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三是优化企业结构,强调生产效率;各工序相互关联、功能连贯,可满足生产管理;四是全员积极参与,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每一位员工息息相关,倡导所有员工参与,提高员工的主动性和自觉性。4.3重视协作工序。重视协作工序,协作工序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美国登场的,它作为开发与生产并联式作业式的构造而受到瞩目。设计完成后再开始生产的串联式工作已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协作工序并联式作业,设计、技术、制造同时进行,缩短产品开发的准备时间,降低成本,改善品质。尤其要注重新产品研发的初始阶段,重视生产部门与开发部门的互相协作,设计、库存、生产、技术、检验、安全、物流等全面协调部署,在保持QCD平衡基础上,所有问题可视化、表面化,并能够快速响应、处理。通过协作保证产品雏形到成型的顺利实现,大大缩短产品从开发到生产的周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重要条件。

5结论

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生产管理推行成功与否,与每个人、每个部门息息相关,企业应对严峻的市场变动,须发挥全体成员的力量,无论是销售、生产、或是设计研发,各个部门团结一致、共同努力,迅速顺应市场多样化和不确定的需求,提供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

参考文献:

[1]多品种小批量条件下的生产管理初探[J].航天工业管理,2009(5):31-34.

[2]张伟晨,王连学,王杰伟.基于精益生产思想的标准化管理[J].新技术新工艺,2014(5):71-73.

[3]李茂津.向丰田学什么[J].企业管理,2007(4).

[4]企业改善生产管理要点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1(5):37.

生产管理范文篇4

当前我国林业工程发展中仍存在许多不足,如林业生产管理方式落后,严重阻碍了我国林业生产工作的进行[1]。

2林业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林业生产基地建设存在严重的问题,如基地建设过于单一。而相关资源的利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再加上资源投入不足、相关管理制度的欠缺,这些都是造成林业建设单一性的原因。基地建设单一性只是其中一方面。在林业施工过程中,建设队伍往往只重视林业建设的面积、树木的种类与数量,从而导致了造林质量与数量之间的失衡。由于林业局对林业生产不够重视,只关注施工进度,只求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由于这种忽略了造林质量与数量方面的问题,导致在林业完成施工的一段时间内,施工地点经常出现病林或死林的情况。由此可见,我国在林业管理上还存在很大的漏洞。另外,虽然目前我国林业生产已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依旧没有实现粗放经营模式向集约型经营模式的转化,并且大多数施工团队重视短期利益而忽略了未来的发展前景,以上种种原因导致我国林业工程发展滞后[2]。

3我国林业生产管理措施

3.1完善林业生产标准。我国林业生产的评价标准是林业生产面积的大小,这种评价标准并不足以衡量和体现林业生产的具体意义和林业生产本身的价值。故此,将林木生产存活率及生产量作为我国林业生产的评判标准是很有必要的。此种评价标准不仅能够杜绝林业单位盲目的植树行为,更能够减少林业部门无关的经济损失,并且规范林业局的生产管理行为,从而保障我国的林业生产管理规范性。3.2合理选种。种子是林业工程建设的重点,在选择种子的过程中,选择优良的林木种子,并且有效加强与改善种子的质量水平,才是我国林业工程建设的关键所在。另外,加大种子的培育与研究力度,挑选出能够适应种植地环境气候的优良品种。同时,要提高阔叶树母树林的生产比重,并且加大对母树林的管理力度,利用相近品种取代母树林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林业生产管理的质量[3]。3.3满足市场需求。我国的林业生产不仅是为了改善环境,更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当然,其主要的目的是满足市场需求。究其根本,我国林业生产若按照社会需求进行生产,必然要选择林木良种作为培养对象,有利于我国林业工程的发展。此外,以市场视角为出发点,积极培育具有高价值的林木以及在短期内生长速度快的树木,不仅可以创造更高的市场价值,并且对我国林业工程的发展也有较深远的意义。3.4改造低产林。低产林对于我国林业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目前,我国的低产林面积依旧占据我国林业面积的很大一部分,其自身经济水平和经济价值较低,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林业工程的资源浪费。所以,加强低产林的改造工作,有效减少残次林业的面积是极其重要的。3.5推广机械化生产技术。现如今,我国不论是农业生产还是一些其他有关种植业的生产工作大多推行机械化生产,林业生产也不例外。林业机械化生产不仅能够提高我国林业生产的基本效率,而且可以明显提升我国林业生产的质量。推广普及这种技术,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以及林业生产发展的需求和时代变革的必然趋势。机械化生产不仅能够让我国林业发展满足一定的市场需求,而且会显著提高林业生产质量与效率,从而形成科学化的造林模式与流程[4]。3.6以人为本,提高林业队伍的技术水平。我国林业生产团队的建设,也是林业生产发展的重点。一个合格的林业生产管理团队,要重视对人才的引进工作,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人才培养。这不仅能有效推进我国林业生产工作进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林业生产管理团队的整体技术水平[5]。现如今,我国对林业生产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依旧很大,但由于内部缺少激励制度和有效的管理制度,林业生产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依旧没有得到缓解。故此,一个合格的林业生产管理团队必须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人才管理模式,在工作中实行员工激励制度,并且有效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林业工程得到快速发展,从而保证我国林业生产工作顺利进行[6]。

4结语

加强林业生产管理工作,对我国林业工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论是从选择培育的种子,还是种植地的选择和生产管理技术的应用方面,都需要不断地改良与优化,从而确保林业生产的质量与数量。现如今,我国林业生产管理工作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种植地的管理问题和造林质量达不到相应效果,甚至还会出现死林和病林等情况,而且林业工程的经济价值也有待加强。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对这些方面的研究,从而促使我国林业工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乐.谈加强营林生产管理促进林业工程发展[J].才智,2012(19):342.

[2]许日范.加强营林生产管理促进林业工程发展的探讨[J].绿色科技,2016(5):101,103.

[3]孟庆敏,尼同明,孙军,等.加强营林生产管理促进林业工程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4(7):61.

[4]孙亚男,李娜.谈加强林业生产管理促进林业工程发展[J].现代农业研究,2017(6):38.

[5]仲亮黑.加强营林生产管理促进林业工程发展[J].青春岁月,2016(2):433.

生产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MES技术;流程性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

随着我国工业领域的整体进步,办公自动化与基础网络建设等信息手段已经在我国大多数流程型企业实现了普及,这也使得流程型企业的发展获得了一定推动力,而如果流程型企业生产能够较好应用MES技术,其自身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实现就将获得极为有力的支持,而为了确保这一支持的真正落实,正是本文于MES技术的流程型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展开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一、流程型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需求

结合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当下的流程性生产企业正向稳定、均衡、高负荷、安全、低能耗、少污染的方向发展,而这一发展方向就需要得到生产管理信息化的支持,这种支持需要体现在全生命周期的设备管理、全面的生产质量监控与跟踪、生产过程监控、能耗严格管理、控制优化等五个方面。(一)全生命周期的设备管理、对于全生命周期的设备管理这一流程型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需求来说,这一需求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该类企业需要实现真正的预防性维护所致,而在这一管理的支持下,企业就能够通过设备档案、设备维修计划、资产折旧实现潜在隐患的发现,这对于流程型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自然将带来较为积极的影响[1]。(二)全面的生产质量监控与跟踪、全面的生产质量监控与跟踪主要是为了实现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在线监测、实时参数分析、主要参数变化跟踪,而这些工作就使得产品的质量波动问题能够实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解决[2]。(三)生产过程监控、在生产过程监控中,这一需求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流程性企业需要较高质量的把握自身生产工艺过程,而通过生产过程的监控,生产计划的有序进行、生产参数的合理保证就将得到较为有力的支持。(四)能耗严格管理、近年来我国政府始终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创建,这就使得流程性企业的能耗降低、污染降低诉求日渐强烈,而这一诉求就使得企业本身对于能耗能耗管理提出了较高要求,这一要求对于流程性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也将带来较为积极的影响[3]。(五)控制优化、除了上述几方面外,控制优化同样属于流程性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需求的具体表现,这里的控制优化指的是生产过程的优化,这一优化的高质量展开将有效实现流程性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二、MES概述

对于MES来说,其本身能够较好参与到企业的维护管理、设备管理、订单管理、生产资源管理、质量控制、人力资源管理、数据采集等工作中,而这些就使得MES能够较好满足上文中提到的流程型企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需求,而这种需求的满足也将为流程型生产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实现提供充足动力。

三、MES技术在流程性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中的具体应用

(一)MES技术应用原则、为了保证MES技术更好应用于流程性生产企业中,我们就必须明晰这一应用的原则,而结合自身实际调查笔者将这一原则概括为尽量使用成熟技术、实现模块间的无缝集成、制定不同时期EMS技术应用规划等三个方面,而这些原则的严格遵循就能够较好实现流程性企业MES技术应用中的风险规避,MES技术的应用效果也能够由此更加明显的展示出来。(二)MES技术的规划、在MES技术应用的流程性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中,我们必须做好MES技术的规划,笔者将这一规划由易至难划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围绕生产数据采集、分析展开,第二阶段围绕采集数据的深层挖掘展开,而第三阶段则围绕生设备管理、实时成本分析展开。通过这种由易至难的MES技术应用,笔者刚刚提到的MES技术应用原则就由此实现了较好遵循[4]。结合MES技术的规划,流程性生产企业的生产管理信息化就能够实现装置层的信息化、车间作业信息化、企业ERP建设的三阶段发展,这对于相关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长期可持续发展实现就将带来较为积极的影响。

四、结论

在本文基于MES技术的流程型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展开的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流程型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需求、MES的相关概念、MES技术在流程性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中的具体应用等内容,希望这一系列内容能够为相关流程性生产企业的更好发展带来一定启发。

作者:王仙丽 单位:航空工业西安飞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余勇.应用MES技术优化分组加工工艺过程[J].科技与创新,2015,03:151-152.

[2]朱丽娜,许春停.面向离散型企业的MES技术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3,01:49-52.

生产管理范文篇6

电力安全生产涉及的范围很广,主要包括电力安全生产、电力基本建设的安全生产以及电力生产经营的安全进行等。电力安全生产主要指的是在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等的过程中不出现安全事故。电力基本建设的安全生产主要指的是水电建设施工、送变电建设施工以及火电建设施工中的安全生产。而电力生产经营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

2.新形势下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措施

电力安全生产管理是电力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其对于提高电力企业的生产水平以及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2.1提高对安全生产理念的认识

在电力生产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会逐渐出现许多新的电力生产安全问题,为了应对这些状况,需要不断发展和更新现有的安全生产理念。在实际的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要能够将“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理念牢固树立起来。要努力纠正电力生产中放松管理、忽视安全的现象,将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提高工作人员应对复杂局面和处理突发安全事故的能力。此外,要积极开展各项安全生产活动,转变落后的安全生产观念,主要表现在:由注重生产向以人为本的方向转变,由注重安全事故处理向安全预防为主的方向转变,由安全形式宣传向实质管理方向转变,由松散管理向制度管理方向转变,由主观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方向转变。

2.2注重电力生产安全责任制的建设

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其范围之广涉及到各个部门、各个科室,其涉及人员之多涉及到电力企业的所有人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安全生产往往与责任管理是否到位有关,关键在于电力企业领导的身先士卒。因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电力企业必须要积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每个部门的领导都要亲自抓安全,使得安全管理的目标更加明确,实现整个企业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管理格局。安全生产管理要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在思想上重视安全,积极落实各种安全预防和应对措施。此外,要加强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工作,一旦发生问题要能够进行严肃的处理,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提高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2.3建立电力安全检查制度

在电力企业的日常生产过程中,如果发生一些突发安全事故,很多人以为这是偶然事件,然而,在这个发生质变的过程中,电力安全事故往往会表现出量变的过程。因此,加强电力生产的安全检查,能够及时发现电力生产中存在的异常现象,并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从而能够确保电力生产的安全。电力企业相关管理人员要能够制定电力安全检查制度,重视电力生产的年度检查、月度检查以及日常检查,采取定期检查和特种检查的模式提高电力生产检查的水平,建立电力安全检查的相关组织。在建立安全检查制度之后,要能够积极遵循检查的原则和检查的工作量,不能够漏掉任何一项检查内容,否则很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2.4重视电力职工培训工作

电力安全生产水平与电力职工的整体素质以及专业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电力人员招聘的过程中,要能够进行严格筛选,选择符合本企业要求的人员。此外,在电力生产活动中,要能够抽出一定的时间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不断强化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召集一些老员工对新员工进行指导和经验传授,尽快让新员工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2.5完善电力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

在电力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安全生产事故形式越来越多样,安全责任事故也变得更加复杂,为了适应安全生产的要求,必须要对既有的电力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进行调整和修改。电监会要在充分听取电力企业意见的基础上,与相关部门共同总结电力安全生产经验,积极完善相关的法律。在电力相关法律法规的编制过程中,要能够对电力安全生产和监督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充分的体现,从而使得电力安全生产管理能够有法可依。

2.6重视电力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

在电力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安全文化对于提高电力安全生产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电力企业应该将反对违章操作、重视标准化作业的工作宗旨发扬到电力生产全过程中。要能够建立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大文化框架,并能够将安全生产相关的制度、规范以及要求等都能够切实融入到电力企业生产发展的各个环节之中,形成电力企业中人人都关注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推动电力企业“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落实效果,使得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能够不停地运转下去。

2.7坚强监督,注重隐患整改

安全源于细节,重点在于落实。在日常管理中,必须注重抓好每一个细小环节,从细节入手,从点滴做起,做到每一项工作,都按规范的规程操作;每类常见事故,都有应急预案;站内的每台设备,都有专人负责。要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实行安全生产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主动排查,及时召开隐患和事故分析会,消除化解各类隐患,把工作做在事故发生之前,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要依法依规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强化安全生产监督,推行工作现场标准化作业,杜绝习惯性违章,做到“四不伤害”(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他人伤害、不伤害用电人),不断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要保证和增加安全投入,不断改善企业安全基础条件和安全状况,永远绷紧安全这根弦,确保各项活动始终处于安全状态。

3.结束语

生产管理范文篇7

关键词安全生产管理保证措施

当前,面临着电力企业深化改革、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大调整,企业的安全管理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如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课题。

1提高认识,强化安全管理

1.1安全生产管理的根本目的

安全生产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对企业设计的最根本要求;是保护社会生产力,使之能正常生产,保护生产关系,使股东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这也是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

1.2长期安全生产对企业的影响

长期安全生产为人们带来幸福、社会稳定、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发展。但不能不注意到在长期安全生产过程中,人们可能萌生轻视、忽视、藐视安全生产的思想的现象。因此,应正确认识掌握安全生产的规律,意识到事故条件随时可能形成,因此应长期保持高度警惕,这一点至关重要。

1.3对工人和干部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不同

对企业工人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使其获得长期、稳定的安全操作技能,做到按规程操作,不违章。

对企业干部(班组长以上)教育的目的是获得科学的、稳定的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能力。即自觉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的能力;在紧急、危险、关键时刻能够正确处置的能力;在各项工作中对影响安全因素的预见能力;在规章制度无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作出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的能力。

1.4安全管理的普遍原则

安全管理应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全员管理,即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企业干部必须实施安全管理,这是法律责任赋予的要求;企业职工必须接受安全管理,这是每一个职工自身利益的需要;领导干部必须模范执行安全管理,这是素质的表现。有关安全生产管理的原则、方针、政策等,除少数情况外,一般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显现优劣、成效。安全生产是各方面长期努力的结果,发生事故(尤其是特大事故)是安全管理弊病的总暴露。

1.5如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可通过直接实践和间接实践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间接实践是通过理论、规范、标准的学习而获得管理知识。因此要求我们认真学习专业的科学基础知识、认真学习来自于专业的科学基础知识与经验教训相结合的规章制度。直接实践是要从事故中得到经验和教训,因为事故是人们违背客观规律受到的惩罚;是对各项工作进行的最公正检查;是强迫人们接受的最真实的科学实践。

2认识规律,掌握安全生产主动权

决定安全与否的基本因素主要有以下6项:

a.操作人员按规程操作;正确方法的使用;及时发现、处理异常或危险状态;及时巡视检查;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熟悉避险方法;准确、及时、全面地提供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资料,不弄虚作假,不隐瞒真相;服从指挥,忠于职守,勇于同一切危及自身或他人安全、健康的行为作斗争。

b.设备是重要的物质基础,设备都有寿命,任何设备的故障都有其规律性。

c.物料: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材料、备品备件、工具等。

d.环境(时间和空间):空间是指作业的环境,作业的时间要考虑夜班、节假日、人的喜庆、悲伤、失意、生物钟等因素,要百倍警惕事故多发时刻。

e.科学与技术:任何先进技术都有特殊的安全问题,选择生产技术的首要条件是安全可靠,安全技术研究就是针对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事故开展研究;针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危险现象开展研究;针对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危险现象开展研究;结合新技术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开展研究。

f.管理: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就是决策,管理不善是企业失败的主要原因,一个企业的成败“七分在管理,三分在技术”。管理缺陷是所有事故的普遍原因,管理失误往往是多重失误造成的。

3管理者如何抓好安全生产

3.1抓干部的安全教育,树立正确的安全观

干部处于决策地位,是执行决策的决定因素,是同事故作斗争的核心。干部要把研究本单位(部门)安全生产基本特征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

3.2树立科学的安全生产战略思想

事故是可以避免和预防的。事故与安全是一对永恒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建立积极的预防思想。

3.3安全生产管理三原则

a.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是企业兴亡的基石,是企业的生命线、效益的前提,是增强企业凝聚力、吸引人才和劳动力的磁石。

b.技术:用高科技、新技术解决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即使发生误操作也保证不发生事故、即使设备有缺陷也要保证不发生事故。

c.结果:保证安全生产的必备条件(人员、设备及管理),时刻在最佳状态。

3.4安全生产工作方法“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安全生产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理论、方式方法,对影响安全生产的人员素质、设备和管理等基本因素进行有效控制,使之达到“可控和在控”。

3.4.1解决认识问题,突出安全工作的基础地位。在电力企业处于改革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效益,安全与进度,安全与其他工作的关系,突出安全生产的基础地位,如果失去安全生产基础的支持,企业效益就无从谈起。

3.4.2认真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特别是安全第一责任人。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组织措施。多年实践证明,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得好,安全状况就好,反之安全状况就差。为了能够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首先必须对各级各类人员及各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责、权、利不清,责任制也很难落实。通过与各级各类人员、各单位层层落实签定《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形式,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并按责任和要求追究责任。

3.4.3完善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察体系,使之充分发挥作用。这是安全管理体系中的2个子系统,企业的安全生产是由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察体系共同努力完成的,不论哪个体系在系统运作过程中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安全生产的正常运转。因此要不断完善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察体系。

3.4.4积极开展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工作。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是安全管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即对一个单位安全基础的现状和水平进行正确的评价,并对各方面危险因素的多少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以明确反事故斗争的重点和需要采取的措施,实现超前控制,减少和消灭事故。

3.4.5积极推行设备状态检修,提高设备可靠性。状态检修实行设备点检定修制,在许多发电厂得到了应用。设备点检定修制就是以设备点检为核心的设备维修管理体制,是实现设备可靠性、维护性、经济性,并使上述三方面达到最佳化管理的体制。点检定修制从过去传统的以“修”为主的管理思路转变到以“管”为主的思路上来,变过去设备坏了再修或周期到了就修为设备的预知检修,通过对设备的状态检修管理,有效防止设备过维修和欠维修,从而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设备利用率。

3.4.6加强安全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素质。提高人员素质不仅仅是安全生产管理的要求,也是企业整体发展的需要。要重点把握好培训对象、内容、形式、效果等4个环节,切实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对象的层次性和培训形式的多样性,把职工安全知识、安全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与职工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与激励机制相结合,使企业管理人员及职工达到较高的业务水平、较强的分析判断和紧急情况处理能力,使广大职工把安全作为工作、生活中的“第一需求”,实现安全工作“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

生产管理范文篇8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开始了林业建设。我国建设了多处林业站和林场,目前林业站及林场建设总数已经超过47530个以上。林业事业的发展建设离不开科学的营林生产管理。营林生产管理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树种采收。树种采收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却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树种选择时要进行优质种子的选择,如果缺乏专业知识就无法正确判断树种的优劣。在树种选择后,还需要进行播种地段选择,这也属于营林生产管理工作的范畴,只有合适的生存环境,树木才能茁壮成长,有较高的存活率。播种后的营林生产管理内容是进行种子发芽监控,进行资料记录,并进行及时施肥除杂工作。由于树苗易受到病虫害的威胁,有效解决树木病虫害也是营林生产管理的关键环节。通过以上分析,营林生产管理对造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营林生产管理能够起到规范营林生产及约束营林工作人员行为的作用,避免了林区遭到破坏现象的发生。营林生产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对幼树的维护,这对树木成长来说意义重大,因为一些树木在幼树时期过多的分支并不利于树木的生长,营林生产管理的一环就是对树木进行了修剪,防止了树木营养的分散。营林生产管理,提升了森林防火水平,降低了森林火灾发生几率。但是目前由于营林生产管理没有受到重视,因此投资力度较小,很多营林工作无法得到开展。

2营林生产管理现状

通过对我国数个林场的调查发现,很多领导对营林生产管理并不重视,认为营林生产管理是基层工作,所以并没有将营林生产管理提到日程上来。想要实现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林业生产管理,提高营林生产管理水平,才能保障林业产品的产量的提升。但是目前我国在营林管理方面十分不理想。

2.1营林生产管理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技能和知识

由于营林生产管理属于基层部门,工作内容也比较繁重。营林生产管理贯穿了整个造林全过程,从选种到播种最后到幼林的维护几乎都要营林生产管理人员进行现场指导操作。这就需要营林生产管理人员自身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保障树木的存活率及产量。但是通过调查发现营林生产管理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甚至一些林场雇佣文化水平相对偏低、知识储备相对欠缺的当地农民群众来进行营林生产管理,这使得营林生产管理的有效性很难得到保障。

2.2缺乏营林生产管理相关制度

营林生产管理效果一直以来不明显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及管理机制。缺乏了制度的监督和管控,往往营林生产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缺乏责任心,工作时草草了事,并没有很好的发挥营林生产管理的职能,甚至一些营林生产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进行违规操作,造成了树苗的死亡,降低了树苗的存活率。

3加强我国营林生产管理措施思路

3.1构建营林生产管理监督制度

为了保障营林生产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相应的监督管理必不可少,通过构建营林生产管理监督制度来约束营林生产管理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营林生产管理工作的进行。如发现严重违规操作现象必须严肃处理,避免给我国林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监督制度是营林生产管理工作的保障,强化营林生产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构建营林生产管理监督制度。

3.2提高营林生产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人是国家的最基本组成单位,林业建设离不开优秀的人才,营林生产管理工作也一样,想要让营林生产管理发挥最大职能,离不开优秀人才的保驾护航。营林生产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势在必行。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是保障营林生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提高营林生产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对林业发展来说意义重大。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可通过学习、培训、进修等方式,实现强化营林生产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切实有效提高当前营林生产管理水平,以实现建设高素质营林生产管理团队。

4结束语

生产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精益生产;管理;降本增效;竞争力

一、精益生产管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和美国的经济和制造业等差别很大,“规模经济”法则也难以在日本得到适用,所以其被迫需要发展一种适合本国国情的生产管理模式,最终经过不断摸索尝试而创新出精益生产的模式。由于丰田公司的新模式的创新给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影响力,所以该理念也被形象地称为TPS(ToyotaProductionSystem)。后来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管理模式被称为精益管理。目前而言,精益生产管理理念已经不再局限于丰田公司理念,因为其不仅仅代表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因地制宜地引用,用来合理高效地发展自己的企业。精益生产(LeanProduction)事实上并非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活动,而是一种基于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对可剔除的不必要生产活动进行剔除,或者对难以避免的不必要的生产活动进行管理上的简化活动,以此减少不必要的人力和资源等的浪费。对于精益生产管理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绩效进行表达,精益生产管理方面绩效简而言之就是采取精益生产方法后取得的成绩和效果(笔者此处的绩效指的是整体绩效而非个人绩效)。相关数据显示,精益生产可以使生产时间、库存下降甚至能达到90%,废品率降低能达到50%以上,而安全则可提升50%以上。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采用精益生产管理模式进行企业的生产管理。为了避免企业的盲目自信从而难以发现自身问题,在采取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前一般会聘请职业经理人或者咨询公司对企业整体的生产和管理过程进行针对性的评估,然后以问题为导向提供针对性和某些具有前瞻性的建议来帮助企业进行管理活动的改革升级。精益生产管理的目的归根结底是降本增效,增加企业的抗风险和市场应变能力,这也是精益生产管理理念提出者和实践者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所追求的。

二、精益生产和精益管理的关系

如前文所述,精益管理建立在精益生产的基础之上。精益生产主要对合适的目标受众进行针对性生产,最大限度地使生产过程和市场消费者群体达到一个理想的贴合状态,在消除一切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的同时可以有效地提升产品在市场中的份额和影响力。精益管理是基于精益生产的一种更高的管理层含义,精益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提升产量,根据客户的需求来定义产品的价值导向,以用户需求为目的进行企业的“定制性”的生产活动。而精益管理则是为了拉升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而设立,并可以一定程度地提升资本的流通效率。所以进行精益管理的目的是在提升产量的同时减少非必要环节的浪费以增加企业利润的一种战略管理思想哲学。在现实中经常出现某些企业顾此失彼不能综合协调运用两者关系而造成企业的经营困境。精益生产要求及时抓住市场的敏感性,毕竟其最基本的核心思想理念是JIT(justintime),但是这并不等于盲目追求市场。

同时以顾客为中心确定的价值导向不能剥夺企业自主判断力,忽略对于市场的风险进行合理的注意义务和风险预警机制。目前很多企业生产属于跟风式生产经营,如最近两年共享单车行业的兴起,带动了自行车制造业和运营商,但除了几个拥有核心竞争力的自行车制造企业和共享单车运营商外,更多的人则是亏本运营或者倒闭。悟空单车的倒闭成为推倒共享单车行业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随后酷奇共享单车的倒闭甚至造成了上百万人的押金难以退还,自行车制造企业也被迫积压了数万辆共享单车库存,库存压力巨大的同时由于每个单车运营商有不同造型的单车,难以寻找合适买家进行售卖,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一定的社会危机。一时的风口性经营活动很难造就一个长期持续的生产活动。从共享单车事件就可看出无论是制造业还是运营商从事某个行业的时候应当合理进行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精益生产管理是一种管理性的活动,是一种一元多层次的领导和协调性活动。不同于传统的一体化或者各自为营的管理体制,当前的精益生产管理活动更加注重的是统一制度下的合理差别对待,最常见的广义层面的区别就是流程型行业偏于注重设备管理TPM(TotalProductiveMaintenance),离散型企业相对而言则更加注重于行业的标准化,通过质量把控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和消除自身不必要的浪费。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符合JIT思想。毕竟生产不是一个部门的事,而是由不同的部门在一个统一机制下建立的一种协调性生产活动,这就需要在一个大的机制规制前提下以合理差别的方式来最大限度地挖掘员工的潜能,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制造或者提供更多符合顾客预期的产品和服务。

三、精益生产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精益生产管理是一种系统性的管理活动,针对不同的公司应当有针对性的差别措施,在进行管理前应当有立足于自身企业的发展需求和自身条件进行评估后的恰当的管理方案,而不能简单地以“前车之鉴”进行本企业的管理活动。现在普遍的思想是精益生产管理是一种管理性质的哲学思想,即使在实践中找到了适合本企业的生产管理方法也应该审时度势时刻根据现实的自身和外界环境进行修改,达到一种动态管理活动的实施,在稳中求变,变中求稳,持续性地评价、修改、管理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自身企业价值,精益生产的管理的效果也才能得到彰显。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应当注意精益生产管理思想与六西格玛、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简称ERP)等管理思想和资源运作体系相互进行协调性发展。精益生产管理特点是小批量、多品种,ERP主要体现了供应链管理思想;而采用六西格玛主要是其指导思想是让产品有尽可能完美的状态,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如果单一采取某种方法很有可能难以应对复杂变化的市场考验,甚至会因为某一方面的思考或者解决措施不到位而难以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所以作为一个企业管理的决策者应当运用多种管理方法进行合理的管理实施方案,使企业无论在生产环节还是供应链和售前售后服务都有一个完善的管理系统层面的解决方案,打造一个完整、系统的整体方案。现在企业普遍追寻在寻求高价值的同时控制产品的成本,但是往往难以达到一个相对合理均衡的状态而不能达到自身所追求的目标。有的企业甚至提前设置价格红线,而管理人员忽略了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只是尽可能消除非必要浪费的措施,原材料价格的变化、生产环节的不同、人员配置的不同等多种因素影响,使企业不能彻底解决浪费现象产生。企业如果把一个产品的价格设定在一个非常理想的状态,一线员工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很有可能造成实际生产产品质量与理想状态的质量有所偏差。所以企业不应该把产品价格设定在一个非常完美的状态,应当根据市场定位和自身的价值体现进行一个合理的价格定位,正如玻璃行业的领导者、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回应美国提升关税一样“无论怎么提,不挣钱肯定不卖”。所以在进行企业精益管理过程中应当充分明白其是一个相对稳定而又动态的过程,应根据企业自身和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做出符合市场期望和要求的管理性决策,不能忽略动态因素的影响。

另一个就是看板问题。看板在企业的一线生产过程中大量存在,其主要功能是表示出某工序何时需要哪种数量的某种物料的卡片,主要是起到物料信息载体的作用。现代企业看板卡片主要是材质可分为木制、纸质或者电子信息屏幕,实际企业生产过程的看板为了节约成本仍旧采取传统的木制或纸质卡片形式,而在精益生产管理过程中看板管理主要针对的就是多品种、小批量式的生产,看板的书写不同很有可能造成识别差异,造成产品质量瑕疵,也不能实现看板管理应达到JIT准时生产方式而控制现场生产流程的工具的目的。所以在现代企业制造过程中应当加大数字化投入,使信息传递更加准确、高效,这样在提升装配的准确度的同时显著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单单硬件上的改善并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生产状态和利润的提升,在实际运营中更多的环节都还是人工在进行操作,即使随着社会的进步,AI、智能机器人等越来越多智能机械设备可以帮助人进行劳作,但是揭开其背后的面纱仍旧是人工在进行操作,并且不可否认的是,越是高精尖端的科技产品越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此时培训员工提升软实力就变得尤为重要。很多企业惧怕员工离职而不愿意对员工进行培训,员工的软实力没有得到提升就难以达到企业所希望达到的生产规模、管理效果。相关资料显示,企业平均离职率在20%左右,其并不是一个很高的水平。在培训前和企业签订服务期是普遍采用的做法,员工的服务期未满离职会退还相应的服务费用并不会使企业蒙受特别明显的损失。所以,在进行精益生产管理过程中需要清醒认识到员工的个人素质和专业能力在生产管理中的重大影响,不能因为惧怕离职而忽略对自身软实力的提升。

四、结束语

精益生产管理绩效评价已经逐渐成为一个企业发展模式、经营策略和战略价值重要的衡量指标,中国大型企业目前做的相对比较好,而占据实体经济大数量的中小企业仍旧普遍缺乏精益生产管理的思想,希望中国的企业能更好地用精益生产管理理念进行企业管理,增加自身的竞争力,同时也希望中国的经济能持续健康稳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波,皮晓燕,史磊.精益生产环境下ERP的应用研究[J].电子商务,2010(8):52-53.

[2]安丹,潘玉香.精益生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5(6):37-40.

生产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营林生产;措施管理;研究分析

1建立有效的营林生产管理经济规划

营林生产管理中需要合理的分析林木的综合生长经济质量水平,恩熙林木的产品质量,产出比。按照生产技术的实际发展措施,开展林木的经济规律化管理。按照场地进行规划,提升造林的成活率水平,提升林木的生长量效果,以有效的方式掌握盈利成效的是数据,方便加强对林木的综合情况的研究。按照不同的种类,分析林木生长的不同指数情况。根据生长的速度,经济价值水平进行对比分析,明确营林成效,充分的研究林木的生产比例量,综合分析总体面积,林木产量,投资经济价值等。按照实际的分析思路,根据经济规律水平,制定完善的营林生产经济指标分析流程。在不超出投资标准的前提下,营林指标往往超出标准情况,需要按照实际的经济效益水平,重点分析林场的实际情况和管理[1-2]。

2建立完善的造林更新管理办法

按照林木造林的质量需求进行提升,加强林木管理水平,采取积极的方式,提升成活率,保存率,制定完善的质量规范效益管理模式,将工作落实到实际的效益和质量管理指标上,加强综合造林的质量分析。按照实际的林场面积和规划位置进行定位,及时转变现有的思路,制定完善的造林管理工作,对整个林场的业务发展水平进行分析,逐步拓展林木资源的综合发展水平。按照需求落实管理责任制度标准,开展有效的分工落实管理,明确责任制度标准,对领导进行不同责任的划分,明确党务工作管理的重要性。按照具体的制定方式,采取有效的制度管理办法,制定合理的总结措施和实施方案,加强造林基础任务的分析,在基础造林的前提下进行措施化的管理,严密的进行系统管理,加强体制化的建设,大幅度的控制造林的质量水平,确保林木资源质量水平的提升。

3加强森林工作的质量管控

按照实际的情况开展有效的森林工作质量管控,分析森林抚育的成效和需求,加强林木工作质量水平的分析。按照具体的林木调查设计情况,加强森林抚育化的管理,对不合格的林木设计进行返工处理,严格的控制林木种植的位置和区域,为违建操作进行统计上报,始终需要坚持做好综合林木的设计,建立完善的林木基础管理原则[3]。按照有效的林业审批抚育管理办法,开展合理的全年化区域模式,明确实际的审批标准和基本原则,加强林业综合审批化管理,明确指定完善的开发利用方式,对符合实际经营的森林经营基础方案和规则进行执行处理。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化效益建设,对区域化的抚育进行处理,积极开展有效的更新林木采伐工作,对野生植物进行保护和采集,对商品林木1进行直接采伐或重点抚育,实现林木的区域化分配管理,不断提升林木的有效抚育效果。加强林木的综合培育管理力度,按照天然林的经营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不同类型、不同管理模式的分析。按照事先的规范基础原则,通过实际操作发展方式,合理的分析泳衣林木的综合管理力度水平,切实分析维护森林生态平衡的管理办法,加强生态林木的研究,切实提升林木的生产建设效果,努力实现综合经营化的管理。

4提升营林生产管理人才的有效培养

按照营林生产管理工作的具体规划部署,准确的分析林木生产管理建设的目标,对营林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制定完善的营林管理方案,对人才进行技术培训、实际操作培训,提升综合管理效果,完善营林生产管理流程的分析研究。按照需求,不断提升林木资源人才的分配,将有用的人才分配到需要的地方,实现有效的林木人才的优化配置,这是符合营林生产管理建设目标的。按照不同的地区进行人才的不同管理,对于南北差异,气候差异的不同,林木资源会存在不同的生产管控需求,我国地域范围广阔,为了有效的提升林木资源的有效化管理,需要对不同的地区进行不同的人才管理。针对不同的林木进行不同专业方向人才的管理,提升对林木数据的记录准确性,对林木的生产,采伐,保护,再造等内容进行细致的步骤记录分析,做好林木长期档案的规划,提升林木的综合管控。

5加强林木设备的升级

按照林木资源管理的需求,采取有效的林木资源升级化管理,完善设备的操作质量水平提升,这是符合林木生产管理建设需求的,有利于林木综合生产质量水平的提升,符合林木资源的有效化管理需求。

6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营林生产管理的措施化建设,需要根据实际采取的经营规律管理模式,开展有效的生产营林管理办法。按照具体的造林质量管理手段,加强综合林木的抚育分析,切实制定可行性研究措施方案,不断推进营林生产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开展有效的营林建设,提升生产管理的标准流程,制定完善的营林管理实施方案。我国的低于广阔,林木资源丰富,但林木管理水平差,区域化分配管理不足,需要加强林木的综合管控,加强对林木生产的有效策略化管理,制定完善的管理标准,提升规范性管理效果,实现林木的综合管控。案进行分析,切实落实实际管理措施和办法,按照需求,不断提升营林的综合生产管理效果,明确营林发展管理的对策实施方案。本文将针对营林生产管理的措施方式进行分析,研究营林生产技术管理的措施实施办法,对营林生产管理进行技术操作的落实,不断提升营林的综合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波,郭景瑞.对抓好营林生产管理工作的几点认识[J].林业勘查设计,2007,(3):21-22.

[2]杜长清.浅析加强我国营林生产管理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6,(1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