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运作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4:01

生产运作论文

生产运作论文范文篇1

论文摘要:债务融资是企业融资的一种主要方式。这种方式既能解决企业资金压力,又能使企业陷入困境,甚至导致破产的境地。文章首先对债务融资及其利弊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债务融资风险的成因,并对企业如何防范债务融资风险提出了建议。

论文关键词:债务融资风险防范

债务融资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筹资方式之一。通过债务融资,不仅可以解决企业经营资金的问题,而且可以使企业资金来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但债务融资是一把双刃剑,在满足企业对资金需求,带来财务效益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风险,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财务危机,面临破产。因此,如何正确认识企业债务融资,并建立风险防范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企业债务融资的涵义

企业债务融资风险产生于企业的债务融资行为。企业债务融资是指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商业信用等方式筹集企业所需资金的行为。

债务融资是一把双刃剑,对于企业来说有利有弊。债务融资给企业带来的好处主要包括:(1)有效降低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主要体现在债务融资率的资金成本低于权益资本筹资的资金成本,以及企业通过债务融资可以使实际负担的债务利息低于其向投资者支付的股息。(2)给投资者带来“财务杠杆效应”。即当企业资产总收益率大于债务融资利率时,债务融资可以提高投资者的收益率。(3)可以迅速筹集资金,弥补企业内部资金不足。债务融资相对于其它融资方式来说,手续较为简单,资金到位也比较快,可以迅速解决企业资金困难。(4)有利于企业控制权的保持。债务融资不具有股权稀释的作用,通常债务人无权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对企业经营活动不具有表决权,也无对企业利润和留存收益的享有权,有利于保持现有股东控制企业的能力。

债务融资的缺点主要包括:(1)增加企业的支付风险。企业进行债务融资必须保证投资收益高于资金成本,否则,将出现收不抵支甚至会发生亏损。(2)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影响资金的周转。表现在企业债务融资的利息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同时,如果债务融资还款期限比较集中的话,短期内企业必须筹集巨额资金还债,这会影响当期企业资金的周转和使用。(3)过度负债会降低企业的再筹资能力,甚至会危及到企业的生存能力。企业一旦债务过度,会使筹资风险急剧增大,任何一个企业经营上的问题,都会导致企业进行债务清偿,甚至破产倒闭。(4)长期债务融资一般具有使用和时间上的限制。在长期借款的筹资方式下,银行为保证贷款的安全性,对借款的使用附加了很多约束性条款,这些条款在一定意义上限制了企业自主调配与运用资金的功能。

二、企业债务融资风险的成因分析

债务融资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以及企业在日后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偿付风险。债务融资风险产生于企业债务融资行为,其成因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者对债务融资风险认识不充分。债务融资风险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融资过程中所造成的风险;二是日后的偿付风险。从目前来看,企业管理层十分注重融资过程中所造成的风险,关注能否筹集到资金、筹集到多少资金、筹集资金的条件是什么,但对于筹集到的债务资金如何利用、日后如何偿还、怎样偿还缺乏较为详细和成熟的考虑。投资项目一开始和中途变更的情况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经常出现,投资决策失误的案例也屡见不鲜。

2.企业投资决策失误。投资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如果决策失误项目失败或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很快建成并形成生产能力,无法尽快地收回资金来偿还本息,就会使企业承受巨大的财务危机。但是,由于决策失误而导致财务危机的案例却经常发生。“秦池”、“飞龙”等企业失败几乎都由于“投资失败”。

3.市场利率和汇率的变动。企业在筹措资金时,可能面临利率或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利率和汇率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资金成本的大小。近几年,由于国家实行“双紧”政策,即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货币的供给量萎缩,贷款的利息率不断提高,这也使得企业所负担的经营成本提高。同样,国际货币市场汇率的变动也给企业带来了外币的收付风险。

4.银行对企业的债务监督不充分。我国企业的高负债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这种高负债并没有发挥债权的治理作用,它不但没有能有效地激励和约束企业经营者的行为,反而扭曲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我国对银企关系的制度设计以防范金融风险为主,由此导致了认识的偏差,认为银行对企业经营行为的监督只能以外部监督为主,银行参与公司内部会引起更大的金融风险。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仅仅是一种消极的心态参与公司治理。所以说我国银行债务对企业的约束是软性的。

5.制度不健全。由于我国现行的融资制度仍然没有完全的市场化,大部分银行和上市公司都是国家控股,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一些银行受国家的干预,其贷款决策具有一定的行政性,由于国家参与了企业与银行之间的融资契约关系的建立,导致国有企业具有内在的高负债动机。同时,对于经营管理者来说,由于经营成功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好处,经营失败,自己却不会损失许多,因此,在企业经营时,往往喜欢冒巨大的风险。

三、防范企业债务融资风险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债务融资风险意识。企业树立正确的债务融资风险意识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要树立企业独立承担风险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将越加分明,再依靠政府支持和帮助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小,因此,企业首先要有独立承当风险意识。另一方面,对于债务融资不仅要考虑融资过程中所造成的风险,更要考虑日后的偿付风险。事实上,日后的偿付风险才是企业债务风险考虑的重点。

2.优化企业的债务融资行为。企业应确定适度的负债比率、保持合理的负债结构和债务期限结构。企业适度负债经营是指企业的负债比例要与企业的具体情况相适应,实现风险与报酬的最优组合。对于不同规模和不同性质的企业来说,选择债务融资的比例不一样,对一些生产经营好,产品适销对路,资金周转快的企业,负债比例可以适当高些,负债比例就可以高些;相反,对于经营情况不是很理想的企业其比例就要低些,否则就会使企业在原来商业风险的基础上,又增加筹资风险。我国企业目前的负债比例高,为了缓解外界的压力,应该降低资产负债比例。同样,企业还应对长期债务与短期债务和债务偿还期限进行合理的安排,防止企业日后经营过程中的本金和利息的偿付风险。

3.充分考虑市场利率、汇率走势,做出相应的筹资安排。针对由于利率变动带来的筹资风险,企业必须深入研究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时期及资金市场的供求变化,正确把握未来利率走向。当利率处于高水平时或处于由高向低过渡时期,应尽量少筹资,对必须筹措的资金,应尽量采取浮动利率的计息方式。当利率处于低水平时,筹资较为有利,但应避免筹资过度。当筹资不利时,应尽量少筹资或只筹措经营急需的短期资金。当利率处于由低向高过渡时期,应根据资金需求量筹措长期资金,尽量采用固定利率的计息方式来保持较低的资金成本。同样,对于筹资外币资金带来的风险,应着重预测和分析汇价变动的趋势,制定外汇风险管理策略,通过其内在规律掌握汇率变动发展的趋势,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筹资风险。如筹集美元之类的外汇资金要尽量减少,因为相对于人民币而言其贬值日益明显,否则将产生更多的外汇损失。

4.考虑银行参与制度。要使银行对企业的监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可以考虑建立银行参与制度,将银行纳入企业的管理层,从而提高银行对公司的治理。同样,站在银行角度也要加强对贷款资金的适时监控制度,把制度重点放在加强主办银行对借款企业的外部监控上。例如对负债比例较高的公司,主动要求自己作为主要的债权人列席公司的重要会议,使其尽可能充分地获取关于企业经营和投资决策的信息,实现较好的风险控制,以防止不良债权的产生。

四、总结

债务融资既是一项财务策略,更是一种筹资战略。企业在考虑债务融资时,不仅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考虑融资规模、融资方式和还款期限等,更要认识和考虑债务融资所带来的风险。企业只有在正确认识债务融资风险的基础上,及时制定和严格执行有效的债务融资风险防范对策,使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才能充分发挥债务融资的最佳作用,并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鄂秀丽,季小杰.财务风险的控制方法.财务与会计,2005(7)

2.郭燕枝.试比较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3(1)

3.胡玉明.中国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的制度性分析.经济评论,2001(1)

4.李慧丽.企业债务融资风险及控制决策.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5)

生产运作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政策性农业保险文献研究进展

本文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截止到2010-07-21)中的“经济与管理科学”子库,通过对题名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检索方法,对检索到的文献,从发表年代、发表期刊、主要内容、单位及作者、文献被引用率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而勾勒出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研究的基本状况。

一、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研究论文的年份分布

统计发现,2002年以前我国没有题名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研究论文。2002-2003年我国研究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济论文有3篇。这段时期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研究贫乏的现象与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状况是相一致的。我国农业保险在1982年恢复以后,基本在商业保险框架内试验,国内并没有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因此当时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研究非常少。

2004-2009年中央连续6年的一号文件中都关注“三农问题”,重点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鼓励多种农业保险经营模式。这个时期国内新一轮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进一步展开,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济研究论文的数量也在稳步增长。

2007年,我国中央财政首次设立农业保险专项款10亿元,开始在吉林、内蒙古、江苏等6个省份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工作;2008年,又增加了10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随着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在全国的开展,我国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研究迅速发展,2007年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济论文数量比2006年增长了80.77%,2008和2009年发表相关论文分别为75篇和102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研究经历了3个阶段,即(2002-2003年)起步阶段、(2004-2006年)缓慢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快速发展阶段。

二、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研究论文的期刊分布

在题名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相关经济论文中,发表在期刊中的论文有303篇,2篇以上的有30种期刊,共发表文献134篇,占期刊发文总数的44.22%;其中属于2008年中文核心期刊有15种。在发表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研究论文的主要期刊中,数目在5篇以上的期刊共有9种(见表1),其中有5种是国家学会、科研、行业主管单位主办的全国性刊物,有4种由相关省级学会主办的刊物。

三、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研究论文的内容分布

在检索的文献中,引用次数在1次以上的论文有140篇,占论文总数的41.67%。从论文研究内容上对这140篇经济论文进行分类,研究内容涉及到九个方面(见表2),体现的研究特点为:

(一)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基础问题的研究已趋于成熟

通过分析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论文的研究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学者们就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

首先,学者们对我国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指出了我国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必要性。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是吴扬(2003)《从“负保护”到积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运作——当前中国农业保护政策的必然选择》,指出中国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欠缺风险保障制度,与国外相比我国并没有对农业保险提供支持政策,政府的支持是农业保险得以发展的重要保证。

其次,学者们对我国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此类论文数量占统计论文的12.89%,论文总数的第3位。其中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是庹国柱、朱俊生(2004)发表的《建立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问题探讨》,论文对我国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再次,学者们还对我国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制度体系、发展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此类论文占统计论文数量的第2位,共35篇,占统计论文总量的25%。其中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是曾忠东(2004)发表的《关于发展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探讨》,通过分析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历史,指出我国应尽早建立与市场机制、资本市场有效结合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并进一步分析了制度的设计,探讨了完善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配套措施。

(二)基于地方农业保险实践经验的研究论文较为丰富

由于我国地区差异大,全国各省发展政策农业保险存在差异,都在探索适合当地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道路。在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济论文中,按照内容分类统计,以研究地方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论文数量最多,共有41篇,占统计论文总量的29.29%。引用次数最高的是顾海英、张跃华(2005)发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商业化运作——以上海农业保险为例》,通过对上海实施农业保险的历史经验进行调研,分析了上海农业保险运作成功的几个关键做法和模式。

(三)我国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研究领域非常全面

通过分类,引用次数在1次以上的相关经济论文按内容可以分为9个方面,见表2。邢鹂(2004)的《中国种植业生产风险与政策性农业保险研究》,围绕中国种植业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生产风险的评估及政策性农业保险对政府财政支出和农民收入可能产生的影响,运用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方法,对全国及29个省市自治区主要粮食产品、主要经济作物产品的生产风险和社会损失率进行了研究,厘定了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保险费率,模拟了不同政府补贴率和保障水平对政府财政支出和农户收入的影响。林人慧(2006)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中政府主导地位探析》,分析了政府在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主导作用,指出我国应实施政府主导的商业化运作模式;王敏俊(2009)的《影响小规模农户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613户小规模农户的调查数据》,通过对浙江613户小农户的调研,对影响小农户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表2政策性农业保险研究论文的内容分布

四、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研究论文主要产出单位

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论文的产出单位主要有30个(在2篇以上),共发表相关论文121篇,占总数的36.01%。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高校,共93篇,占主要产出单位发文总量的76.86%。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农业类院校数量最多,占高校总数的41.94%。科研单位发表文章13篇,占主要产出单位发文总量的10.74%,这些科研单位以农业部、财政部、农科院下属科研机构为主。相关部委6篇,占主要产出单位发文总量的4.96%。地方部门9篇,占主要产出单位的7.44%。

在前10位的产出单位见表3,共数量67篇。在前3位的产出单位分别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5篇;南京农业大学,8篇;中国农业大学,7篇。在排名前10位的产出单位,有4所农业类院校,由此可见,高校特别是农业类院校是我国研究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主力军。

五、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研究的基础文献

一个作者的研究论文或专著被引用次数成为评价其学术地位、学术影响力的重要依据。美国著名情报学家尤金·加菲尔德对杰出科学家进行客观评价的观点,作者的被引用频次与其学术成就成正比。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研究的文献,被引用频次在10次以上(含10次)以上的论文共16篇,占该类论文总数的11.43%;5-9次共有29篇,占20.71%;1-4次共有95篇,占67.86%。引用频次在15次以上的文章,共13篇,这些文献是构成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础文献。这些论文中引用频次最高的是邢鹂(2004)发表的《中国种植业生产风险与政策性农业保险研究》,引用频次在42次;其次是顾海英、张跃华(2005)发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商业化运作——以上海农业保险为例》,引用频次在35次;再次是吴扬(2003)发表的《从“负保护”到积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运作——当前中国农业保护政策的必然选择》,引用次数为29次。这13篇文章,文献来自核心期刊(2008)有9篇,占69.23%,可以看出,核心期刊中论文的质量和引用率要高于其他期刊。

六、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研究论文数量及论文长度与引用率的关系

(一)作者数量与引用次数

研究表明,多位作者提高了论文在同行中被认知的可能性,故合作可获得较多引用次数。通过统计,引用次数在1次以上、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研究论文共137篇。其中1位作者的论文占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论文(137篇)的57%,所占百分比最高,其平均引用次数为3.79次;2位作者的论文数量占31%,其平均引用次数为6.38次;3位作者的论文数量为12篇,其平均引用次数为5.58;4位作者的论文仅有2篇。从统计结果显示1-2位作者的论文数量最多,占总论文数量的88%。但是从平均引用频次来看,2位作者的平均引用频次最高,其次是3位作者。

(二)论文长度与引用次数

研究结果显示,论文长度与引用率之间存在着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随着论文长度的增长,年均被引用次数增多。通过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济研究论文的分析发现,论文以3页最多,占论文总数的26%;其次是2页的论文,占23%;4页的次之,占19%。如图2所示,论文长度为8页的论文平均引用次数最高,其次是论文长度为6页的论文,可以看出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论文中,论文页数与平均引用次数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生产运作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工商管理;研究内容;比较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国内对工商管理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很大进展,与国外学术界的交流也逐渐增多,及时把握国外工商管理研究的最新动态及其发展趋势,将对我国工商管理的研究有一定的指导与启发作用。

工商管理学是研究营利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学科。本文按照学科代码将工商管理学科分为十个研究领域,对90年代国内外学术界工商管理各领域的研究方向与研究热点进行了分析与比较,以发现国内、外研究的差异,更好地促进国内工商管理研究的发展。

1国外工商管理研究内容与热点

本文在检索国外工商管理论文数量时,选择了SCI和SSCI中影响因子大于0.5的59种管理类期刊,时间范围是从1990年到2000年。通过关键词检索,发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论文数量远远多于其他领域,故将其他九个领域按检索到的论文篇数做出趋势图。

从纵向来看,1990~2000年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技术经济、项目管理、企业理论的研究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企业文化、财务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则一直处于稳定状态,没有明显的增长。其中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在90年代一直呈稳步上升的趋势。在某些年份,市场营销研究虽有下降,但整体趋势是上升的;从图1中还可以看出技术经济与技术管理在近5年内发展很快;而运作管理的研究在突破最高点后开始逐渐持平甚至下降;不能忽视的是对项目管理的研究也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从横向看,人力资源管理的论文数量远远多于其他领域,可见近十年来人力资源管理在国外是一个热点研究领域。从其他9个领域的论文数量排序中可以看出,市场营销、技术经济与技术管理、项目管理、企业理论、运作管理也是研究的热点领域。在分析各研究领域的研究内容时的1997-2000年进入SCI检索的文章,对其中有代表性的论文进行分析,得出如下关于国外工商管理研究内容与热点的基本结论(见表1):

2国内工商管理研究内容与热点

对国内工商管理的研究过程中,从中国期刊网中筛选出44种学术性较强的管理类期刊,根据关键词对各二级科目的论文进行检索,将各领域检索得到的论文数量进行趋势描述

从此趋势图纵向比较,几乎每一个领域的研究在近7年中都是呈现上升的趋势,论文数量逐年增加,这表明国内工商管理各领域的研究力度在加强,这也与国家经济改革的进程和力度有一定关系。横向比较,研究成果较多的是市场营销,说明我国的经济改革及国企改革的力度加强,企业不再只靠抓生产提高企业利润,而是越来越注重市场对企业自身的影响;同时,技术经济与技术管理、企业战略管理、运作管理、项目管理也是研究较多的领域,相比而言在工商管理研究范围内国内近几年对会计理论、财务管理的研究论文相对较少。从代表性文章中,得出国内工商管理各领域研究热点如下:

3国内外工商管理研究内容与热点的比较及结论

3.1工商管理研究的国内外对比分析

从国内外的研究趋势比较过程中可以看出,国外人力资源、市场营销、技术经济与技术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增长速度较快;项目管理的研究在持续增加;企业战略管理的论文数量曾在1995年左右达到最多,随后又有所减少。国内则对运作管理研究较多,企业文化、技术经济与技术管理、人力资源也是理论界研究较多的领域。

从国内外文献数量的排名次序角度看,国内论文数量较多的是市场营销、技术经济与技术管理、企业战略管理、运作管理、项目管理,而国外的排名为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技术经济与技术管理、项目管理、企业理论。

国内外研究热点存在必然的交集,但侧重点仍有不同,国内理论研究滞后于国际的理论研究,国内的研究热点往往是国外前几年的研究热点,而国外正在形成的热点在国内往往是刚刚涉足或者还未涉足。

4结论

从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的工商管理研究从整体上落后于国际水平,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有一定关系,但是也要求此领域的学者们能把握工商管理的最新研究方向,以加强我国的工商管理研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在研究内容与形式上存在差别:国外在理论研究的同时,注重将理论运用于管理实践;而国内的研究经常停留在理解国外理论研究的层面上,对一些较新的管理问题介入较少。鉴于工商管理学的学科特点,国内此领域学者们应注重研究形式的改进,注重对管理问题深层面的研究。公务员之家

研究方法上也存在差别:国外注重规范研究,有严密的逻辑推理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国内多是思辩研究,研究仅根据个人的经验和知识,或是虽有理论基础但是缺乏严密的推理。国外使用实证研究方法较多,通过案例、实验、非实验、实地等方法对所研究问题进行充分的论证,而国内则不重视实证的研究。这与各国间的文化传统有一定的关系,但是管理学科的本质特点决定了在进行管理研究时,应该多作些实证的工作来充实我们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金碧辉.国内外管理科学的研究热点问题比较[J].管理科学文摘,2000.

[2]汪寿阳,金碧辉.SCI、SSCI与管理科学期刊[J].管理科学学报,2000,(12).

[3]WebofScience.[DB/OL].2002.

[4]中国期刊网.[DB/OL].2002.

生产运作论文范文篇4

随着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迅速普及,人们的阅读习惯从图书阅览、订阅期刊转变为多屏移动阅读,阅读需求则从大众类、集中化转变为个性化和碎片式[1]。研究表明,微信已成为当代中国网民获取与分享信息的重要新媒体工具[2]。微信公众号为期刊提供了继纸质、电脑之后的第三种传播载体,实现了移动出版、阅读[3]。目前,我国众多的科技期刊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已成为期刊进行科研信息传播、提高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渠道。学术优势是科技期刊与微信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契合点[4]。2015年,期刊《工程塑料应用》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实现了多媒体传播(纸质期刊、PC端网站、手机微信)。对微信公众号准确定位、建立完善的导航系统、对推送内容进行精心策划和编辑加工,并积极推广和运营公众号,可以使纸质和数字媒体间的“作用互加”变为“作用互融”,实现多媒体融合发展。本文以期刊《工程塑料应用》微信公众号为例,对其发展模式进行阐述和讨论。

二、准确定位,建立完善的公众号栏目导航系统

微信公众号分为订阅号、服务号和企业号。订阅号的内容更加丰富,是微信公众号的主体形式。《工程塑料应用》微信公众号定位为订阅号,主要提供期刊阅读和服务,并每天定时推送文章和行业消息。《工程塑料应用》微信公众号主页导航共设有微商城、期刊在线、资料信息三大版块,其下又分设了具体的服务版块,例如投稿查询、在线阅读、技术书籍、塑料知识等。在“微商城”“技术书籍”栏目中,《工程塑料应用》与北京化工出版社合作,在公众号上推出专业书籍,读者可以在线浏览书籍或行业标准目录,并在线购买需要的书籍或标准。因这些专业书籍与期刊《工程塑料应用》的选题范畴基本一致,在增加杂志社经营收入的同时,还可以扩大期刊《工程塑料应用》及其公众号的影响力,在塑料行业发挥更大作用。期刊在线版块包括“投稿查稿”“在线阅读”“当期目次”“投稿须知”“期刊介绍”五个栏目。除“投稿须知”外,其余几个版块均有《工程塑料应用》网址链接,可以实现快捷投稿和碎片式在线阅读。

三、分析公众号用户情况,明确受众类型

《工程塑料应用》微信公众号每天定时(选择每晚7~8点的阅读高峰时段)推送文章消息,并采用嵌入广告的商业经营模式,从而确定了固定的读者群,在六年内用户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21年5月,用户数已超过1.4万。因塑料行业在广东、浙江、上海、山东等地较为发达,因而用户也以这几个地区为主,占2/3,其余地区只占1/3。由图1可知,年龄为26~35岁的用户数占比为48.57%,将近一半,年龄段在26~45岁占比近80%,说明公众号用户以中青年为主。

四、精心策划、编辑推送内容,保持用户活跃度

目前,公众号编辑人员更多是将纸质期刊内容粘贴到微信公众号上进行推送,缺少基于移动社交媒体的编辑创新[1]。无论是传统出版、数字出版还是媒体融合

,“内容为王”是不变的真理,内容的质量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好的内容是需要经过精心策划的[5]。《工程塑料应用》公众号每天推送2~3条消息,消息内容包含塑料专业知识、专利、精彩文章阅读、新闻、会议通知、优秀图书推荐等。这些内容在经过精心策划和编辑加工后,才能呈现给读者。在编辑加工方面,推送文章采用秀米编辑器,图文模板新颖、页面设计清晰,正文选择16号字,字体大小适合手机阅读,注重了阅读感受。从2015年微信公众号建立至今,《工程塑料应用》微信公众号的图文总阅读数达到了80万次以上,用户数超过了1.4万。

(一)依托纸质媒体,推送期刊文章

微信公众号以纸媒为依托,推送纸质期刊的论文是促使公众号用户数量稳定增长的重要保证。纸质期刊偏重学术成果的出版,而公众号的文章内容更灵活,标题也更新颖。《工程塑料应用》微信公众号推送的论文均是每期期刊中有省级、部级基金项目支持的优秀论文或是有实用指导意义的论文。在推送的文章中包括高温改性尼龙、微发泡注塑聚丙烯塑料、汽车零部件用塑料研发、3D打印塑料研究等内容。推文注重图文并茂、标题醒目,并附上产品图片,以彩色数据图和扫描电镜照片为主,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这种原创式文章的推送,在宣传纸质期刊的同时也保证了公众号用户数的稳定增长,同时也吸引和稳定了作者群。其中,2019年4月3日在期刊论文基础上编写的《POE-g-MAH对玻纤增强高温尼龙的增韧机理》一文,当日阅读次数达737次,并被“链塑网”订阅号转载、收藏。

(二)紧跟塑料研发动态,与读者互动,编写专业文章

塑料行业在不断创新中发展,推送的文章内容要紧跟研发动态,立足发展前沿编写文章。例如,2020年初肺炎疫情刚开始蔓延,国内出现了防护口罩紧缺的情况,熔喷布的生产一直供不应求。公众号转载了“流程工业”订阅号中题为《N95口罩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国内都有哪些化工企业生产相关原材料?》的文章,转载时对原文章进行了缩减和重新编辑加工,文章中介绍了N95口罩的材料、结构、聚丙烯熔喷布国内相关生产企业和产品牌号的名录,当日阅读次数达813次,阅读人数达570人。此后又连续登载了关于防护口罩的相关文章,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口罩的生产,为防控疫情贡献了一己之力,提高了公众号的社会效益。又如2021年4月,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了“CHINAPLAS雅氏橡塑展”,展会主题为“生物降解塑料”。在展会的科学家论坛活动中,四川大学教授分享了“高分子材料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展会上各厂商展出了可降解塑料餐具、生物基LED灯罩等可降解材料产品。据此,微信公众号跟进推出了《生物降解塑料PBS》《生物降解塑料PBAT及其共混改性》的文章,阅读次数分别达到526次、692次。根据展会上展出成核剂、扩链剂、阻燃剂等助剂产品较多、助剂读者群人数较多的情况,编写并推出《环氧类扩链剂对尼龙6的改性作用》《聚丙烯透明成核剂》《无卤阻燃剂种类及发展趋势》《尼龙用阻燃剂种类及技术发展动向》系列文章,阅读次数分别达到了906次、568次、550次、769次。其中,阻燃剂系列文章的编写结合了纸质期刊中相关阻燃材料论文的推送,掀起了持续的阅读高潮。这种专题系列采取连载的方式推送,选题角度新颖、专业性强、文章简短,使阅读形成了连贯性,进一步提高了《工程塑料应用》公众号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与读者互动,推送读者感兴趣的文章也可使公众号保持较高关注度。例如,在留言和消息栏里经常有读者的互动留言,读者对尼龙、聚氨酯、聚醚醚酮、聚碳酸酯等文章感兴趣,公众号也及时编写了《聚醚醚酮的成型加工方法》《聚醚醚酮简介及市场》《耐高温尼龙品种及性能特点》等文章,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激发了读者的阅读热情。在互动过程中,对读者提出的专业问题进行及时回答和讲解,也为杂志、公众号、编辑、读者之间搭建了桥梁,使他们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提升了用户的满意度。此外,推送的文章也有转载其他微信公众号或网站的热点文章、翻译国外期刊塑料研究成果的文章。例如,2019年3月15日推送的《弹性体POE的用途和常用牌号》,转载自“搜料视点”订阅号,因其知识内容涉及POE牌号生产厂家等信息,较为吸引读者,属于“干货”,阅读总次数达到了1049次。

(三)开展线下活动,编写会议报道及广告宣传文章

《工程塑料应用》每年参加“CHINAPLAS”雅氏橡塑展,并召开工程塑料复合材料技术研讨会。展会的企业信息报道和技术研讨会的报告连载也是《工程塑料应用》公众号探索的发展模式之一。2019年8月13日推送的文章为《2019中国工程塑料复合材料技术研讨会在大连隆重举行》,因研讨会影响力较大,13日、14日两日总阅读次数分别达到了426次、574次。研讨会之后,又刊登了研讨会报告的系列文章,包括塑料行业的发展趋势、参会知名企业的产品展示、产业链说明、各高校的研发成果等,收到了良好的阅读反响。2021年4月,《工程塑料应用》参加“CHINAPLAS”雅氏橡塑展,其中于4月13日展会首日推送的快思瑞公司广告宣传和展会报道的文章,阅读次数达到1327次。此外,通过企业宣传和在参展期间扫描杂志社推出的微信二维码送小礼品的活动,用户数在参展期间持续攀升。图2为2021年4月11日—20日,橡塑展参展前后及期间10日的阅读数统计(注:17日、18日为周末,公众号没有推文发送),阅读数超过了平常400次左右的平均阅读数据,可见以展会、客户宣传和依据展会热点信息为内容的推文对公众号的影响之大。

五、积极开拓推广渠道与运营模式,实现多媒体传播

利用学术期刊原有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借助原有的读者群、作者群对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进行优化,可以不断增加用户量,提高用户活跃度[6]。《工程塑料应用》公众号由杂志社运营,并积极开发推广渠道和合作模式,分别有以下五种方式。

(一)朋友圈和微信群转发方式

微博、网站的传播方式是点对面的传播,而微信是通过加好友的方式进行传播,需个人微信号对公众号进行关注,公众号推送的内容只对关注了公众号的用户进行推送,是点对点式的传播,精准性高,而后又通过好友分享、朋友圈转发的方式实现点对面的传播[7]。此外,也可以通过专业微信群实现微信消息的传播和转发。

(二)召开技术研讨会

通过专题会议的组织召开,将会议报告相关内容在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并建立研讨会专业微信群,将微信内容分享、转发,从而实现微信消息的推送。

(三)参加行业展会,展会信息

对于每年的各种大型塑料产业展会,工程塑料应用杂志社都会派编辑和广告人员参加,尤其是雅氏橡塑展,参展客商较多,客流量大,杂志社采取售卖塑料专业书籍的方式来招徕读者和客户,并参加展会举行的新闻活动,与参展客户进行互动,同时派发小礼品做好微信公众号的宣传推广。此外,公众号还定期展会信息,借助展会的影响力实现了微信公众号影响力的提升。

(四)与其他微信订阅号合作

与其他微信订阅号合作[8],尤其是与塑料相关的订阅号合作,互相转发相关信息,协同发展,也是增加阅读量的重要渠道之一。现在《工程塑料应用》已与“链塑网”等多家订阅号合作。

(五)植入广告进行推广

广告分视频广告、图文广告和软广告。采取视频广告的方式,视频链接可以植入微信推文中,例如在快思瑞广告推文中植入视频链接;采取软广告的方式,例如推出塑料图书在线销售;采取图文广告的方式,例如《工程塑料应用》公众号现与纸媒广告客户上海汇平化工有限公司合作,在推送文章的页眉插入其公司图片链接。这些微信广告运营模式直观、灵活,并关注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六、与塑料行业其他公众号的对比分析

目前,有许多商业化运作的塑料类微信公众号,例如“链塑网”“新材料在线”“微注塑”“塑胶工业”等,其中有的挂靠期刊,例如“塑胶工业”,而“链塑网”“新材料在线”“微注塑”无期刊背景,但都运作良好,传播面较广,专家访谈、企业采访、广告、行业研讨会、微信投票等线上、线下活动都做得有声有色。通过广告客户宣传和开展商业化活动,这些订阅号得以较好地运作。相比而言,传统塑料期刊的微信公众号的浏览量相对较少,在塑料行业建立公众号的还有《中国塑料》《塑料工业》《塑料》《塑料科技》《塑料助剂》等杂志,但大多以期刊服务为主,推送的资料和信息偏少,更新较慢,这是传统学术出版社的人力少和投入少造成的。面对商业化运作的媒体平台的竞争和科技期刊同质化较严重的现状,塑料科技期刊公众号需借鉴商业化公众号的发展模式,并发挥自己的学术优势,在推送内容上除推送塑料专业知识和本刊的文章外,可增加会议类、新闻类稿件的推送,与研究机构、高校、企业广告客户多联系,促使产、学、研一起发挥作用,从而开拓自己的发展模式。

生产运作论文范文篇5

据中国信息产业部的信息显示,截止到2006年1月底,中国拥有的移动电话手机用户的总人数已达3.98亿,这相当于美国的2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移动用户数量第一的国家,庞大的市场吸引中外手机制造厂商抢分蛋糕,同时亦燃起价格战的硝烟。而昔日弱小的中国手机厂商,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不但未被国际著名的洋品牌吞噬,反而抢得三成的中国市场份额。其在逆境中求得生存的经验,或可为其他行业提供借鉴。本文试图以1999年一2005这一期间手机行业中较为有代表性的两个国产品牌波导、TCL和两个国外品牌摩托罗拉、诺基亚的品牌运作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四个品牌的个案研究以及对比分析,找出国产手机在品牌经营管理中的成功之道和不足之处,研究国产手机品牌与世界性品牌的差距,以期为国产手机的经营管理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第二部分文献综述和理论研究基础,主要总结与本文研究相关的品牌经营管理文献和理论研究成果,为本文的分析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三部分对国产手机市场品牌经营现状进行分析;第四部分确定研究对象与方法,并对案例展开分析和讨论;第五部分是对本论文主要的结论进行总结,并对国产手机的经营管理运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品牌;经营战略;手机市场

目录

第1章绪论

1.1论文写作的背景和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1.2.2国内研究现状

1.3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L4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相关理论基础

2.1品牌经营战略理论

2.1.1品牌的起源、定义

2.1.2品牌经营的一般战略

2.1.3品牌的功能特征

2.2消费者心理与品牌

2.2.1消费者心理与品牌定位

2.2.2消费者心理与品牌设计

2.2.3消费者心理与品牌创新

2.2.4消费者心理与品牌文化

2.3强势品牌形象的塑造

2.3.1强势品牌的标准

2.3.2强势品牌形象的塑造

2.4本章小结

第3章国产手机市场品牌经营现状

3.1国产手机市场的发展历程

3.2国产手机市场国内外手机品牌现状

3.2.1国产手机市场品牌格局

3.2.2国产手机市场结构分析

3.2.3手机品牌消费理念已成形、消费行为趋于成熟

3.2.4手机行业发展已具备相当规模、相对成熟

3.2.5手机品牌已具有一定的品牌资产价值

3.3手机企业在品牌运作上的努力与尝试

3.4本章小结

第4章中国手机市场品牌经营战略分析

4.1摩托罗拉、诺基亚品牌经营战略分析

4.1.1产品策略分析

4.1.2广告策略分析

4.1.3品牌策略变迁分析

4.2TCL、波导品牌战略分析

4.2.1TCL品牌战略分析

4.2.2波导品牌战略分析

4.2.3TCL、波导品牌中的优缺点分析

4.3从国内外手机品牌的比较研究透视品牌文化的背后

4.4本章小结

第5章展望国产手机品牌经营发展之路

5.1国产手机品牌运作过程中的误区和问题

5.1.1国产手机品牌运作过程中的三个品牌误区

5.1.2国产手机品牌运作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5.2对国产手机品牌竞争策略的一些建议

5.2.1品牌变迁影响要素

5.2.2品牌策略思考

5.3国内手机市场未来发展方向

5.4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5

个人简历

第1章绪论

1.1论文写作的背景和意义

1999年,当国产手机刚刚进入中国的手机市场时,很少有人敢断言国产手机能够像国产彩电业那样完成在国内市场的绝地反攻,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因为那时国内手机市场基本上被诺基亚、摩托罗拉、西门子、爱立信等国际知名品牌垄断,而国产手机无论在品牌还是核心技术方面都无法与国际品牌抗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手机市场正发生微妙的变化,传统的三大品牌诺基亚、摩托罗拉、和爱立信的市场逐渐削弱,而国产手机的市场份额却逐年上升,2000年的市场占有率不到80k,2001年底国产手机的市场占有率己经达到15%,而2002年底则超过300k,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但是从2004年开始,国外大品牌渠道大战高歌猛进,前几年失去的市场呈现重新夺回的气象,恰恰相反,国产手机的技术却没有多大长进,2004年国产手机在新产品的推广上可谓集体沉寂,不论在新品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无亮点可见。

2005年手机市场最令人沮丧的事情就是国产手机市场份额的持续下滑,国产手机的市场份额已经由2004年的400k下跌至34%。国产手机份额下滑所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国产手机厂商的接连亏损,老牌国产品牌除了联想等少数企业取得了不错的增长以外,其余都亏得让人心痛。与国内手机品牌的窘迫相对应的是,外资手机品牌的势头却越来越猛,以诺基亚为例,诺基亚董事长兼CEO约玛·奥莱拉在访华时宣称,在2005年的前9个月中,诺基亚在中国销售了2300万部手机,比去年同期增长77%,诺基亚在中国市场份额超过了30%。2005年10月底国产手机在经历了一系列冲击之后,开始触底反弹。数哈尔滨工程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据显示,国产手机份额恢复增长至43%,已经摆脱了份额从最高的57%下滑到34%最低点的厄运。虽然国产手机在最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随着国产品牌一些存在的问题难以得到解决以及国外品牌营销策略的不断调整,使国产手机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一定的威胁。从宏观环境层面来看,中国加入WTO第一年,进口手机的整机关税已经由12%降到了3%;核心配件芯片关税由10%降到6%。目前我国国产手机在“核心技术”这个品牌发展的瓶颈上并没有得到突破性的进展,有很多国产手机厂商一直只是在做贴牌组装,从手机发展的整体市场状况来看,国产手机商仅仅停留在销售的层次上,对品牌管理的观念仍旧较为薄弱。移动通信市场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几个大的国际手机制造商和国际通信设备提供商的手中,一旦通信技术升级或者推出一个全新的技术,受益最大的往往是国际手机品牌,因为他们拥有最先进的技术,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推出最先进的手机产品,从而获得最可观的利润。另外,质量成为国产手机品牌运作成功的一大隐患。有数字显示,北京的国产手机投诉量超过2200件,上海高达2600多件,统计表明,目前国外品牌手机平均返修率为3%左右,而国产品牌高达6%,有些品牌的返修率甚至高达40%。由于国内厂商维修网点和服务中心的向下渗透率比国外品牌好,这个隐患被国产手机较好地压制了。国内厂商急于引进最新机型而不顾其产品设计和大量采用贴牌方式生产,致使国产手机量得不到保证,但是着眼于长远,一个品牌背后首先是产品。放眼全球市场,国内品牌手机虽然近几年发展迅速,但产品主要在国内销售,绝大部分没有走向国外市场。由于主要受到品牌、技术、成本等方面劣势影响,在拓展国际市场上,国产手机还没有找到一条比较好的办法。国产的手机虽然在品牌传播、广告运作上都做了很多的努力与尝试,但哈尔滨工程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是从总体和跨国公司相比,国产手机的的品牌形象定位依然很不明确;两大品牌摩托罗拉、诺基亚都采用一系列的手段强化不同于竞争对手的品牌形象,摩托罗拉力求立行业领导者形象,强调其科技领先的地位。1997年以前,它的广告口号一直是“创造无止境”旨在突出其不断创新、追求高科技的本色。1998年,摩托罗拉在全球投资1亿美元,推出其“飞跃无限”品牌形象广告,以人文,自由、浪漫的手法,宣传摩托罗拉的通讯产品可以帮助人们摆脱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与外界保持联系;强调它带给人们的无限自由,是“生活上的好帮手、好朋友”;诺基亚提出的“科技以人为本”既强调其是注重高科技、技术领先的国际公司,更强调其重视消费者的需求,以为消费者服务为己任。但是,国产手机在品牌的宣传上往往不是缺乏内涵,就是广告定位在各时期的传播过程中没有得以有效整合。国产手机取得的市场业绩的成功营销之道更多归因于渠道策略,不少国产手机企业从家电业转变而来,有经营多年的销售渠道优势,与洋品牌的制不同,国产手机一般都是自建营销网络,点多面宽,销售层次少,信息传输快,灵活性强,也便于商家及时依据市场情况做出决策调整。但是,随着手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外品牌企业也在努力营销自己的营销渠道。因此,国产手机由渠道带来的优势将会日益削弱甚至消失,为了保持进而提高市场业绩,手机必须以品牌战略为导向,加上有效的战略执行。

总之,由于国产手机在“核心技术”上的硬伤,产品质量方面的缺陷加之宏观环境的变动,以及营销优势的丧失,品牌战略经营管理研究对国产手机在今后手机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显得犹为重要。基于中国手机市场复杂的现状,本文试图以两个国产品牌波导、TCL和两个国外品牌摩托罗拉、诺基亚的品牌运作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四个品牌的个案研究以及对比分析,找出国产手机在品牌经营管理中的成功之道和不足之处,研究国产手机品牌与世界性品牌的差距,以期为国产手机的品牌经哈尔滨工程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营管理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2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手机市场是运营商占有主要主导位置的市场,运营商利用自己在市场上的控制来提高竞争力,吸引用户入网。在运营商的参与下,一款手机甚至是赠送,或者以极低廉的价格售给消费者。这个现象在欧洲国家非常普遍。在我们的临国一韩国也是如此。世界杯期间,许多国人亲身体验了韩国CDMA手机市的火爆,这中间,运营商补贴的手机市场占有非常大的比重。随着运营商竞争的加剧,他们渗透进手机市场的比重也会越来越大。据业内人事的有关研究报告显示:2005年世界手机用户突破了20亿,而1990年和2000年全球手机用户分别只有1100万和7.5亿,按照现在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全球手机用户总人数将达32亿。到2010年,全球手机用户分布排名情况将会有很大变化,届时,一些人口大国将会把欧洲这些小国家挤出排名榜前列。不过,欧洲国家的平均国民手机用户数量还将占据领先地位。

2.2国内研究现状

“没有自己的民族工业,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小平),产品。1996年底,我国颁布了《质量振兴纲要》,这个国家就没有前途”(邓明确提出了国家名牌战略随后国家经贸委和国家技术监督局联合下发了的若干意见》,牌出口商品”外经贸部也于1999年4月公布了首批《关于推动企业创名牌“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名单,这些都为了我国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提供了政策上的指导和支持。目前,我国一些名牌产品海尔、长虹已经打入国际市场,其中“海尔”已明确提出,它出口产品的目的不只是创汇,而是创国际品牌。但从1977年“海尔”的工业销售收入来看(约合人民币108亿),大约只及世界500强的最后一名的十分之一。因此,要使民族品牌真正成为世界品牌或国际名牌,仍需要在品牌经营管理的理论上和实践上持之以恒的努力。中国的手机市场中,国产手机品牌作为市场的后进者,经过四年多的发展,从1999年3%的市场占有率,2000年缓慢增长到8%,2001年爬升到150k,哈尔滨工程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开始进如快速发展时期,年市场分额突破30%,2003年已经占据半壁江山,而洋品牌一路下滑,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都有较大的下降,西门子、爱立信等更是下降为二线品牌,可以说国产品牌在中国手机市场成功的的打了一场狙击站。回顾在这期间国产品牌手机经历的历程,从进入之初的遭受全国大商的白眼,被迫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自己花巨资建立销售网络,逐步取得县级商、省级商、大商的认可,典型代表是TCL和波导,部分国产品牌手机已走出国门,开始品牌全球化的进程。手机市场在短短的五年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一点固然可喜,但是欢喜之余,让人不禁想起没有多久以前的国产家电品牌,正当国人为国产家电品牌战胜洋品牌,在家电市场站稳脚跟,并跨出国门而欢呼雀跃时,整个家电产业中的问题暴露出来,同时价格战使很多国产家电品牌走向了绝路,很多人业内外人事都提出了这样的担忧,家电市场的情况是否会在手机市场上重新上演?应该说从目前手机市场的状况而言,不会再有家电市场的这一幕,其中原由在于国产手机市场的经营管理的运作模式与家电品牌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不可否认,国产手机的“瓶颈”技术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2004年国产手机进入发展高峰后开始迅速下滑,年中以后的各项数据开始暴露出国产手机颓势难止。赛迪资讯顾问有限公司基于批发数据的调查表明,国内手机企业去年7月的市场占有率已从年初的500k以上跌至38%;赛诺市场研究公司的零售调查显示,同期国内手机厂商的市场占有率从46%跌至440k。TCL、波导、夏新三家厂家公开的数据显示:销量下滑的同时,库存和应收账款却在增加,净利润也在减少,显示各厂家的经营状况在恶化。其他国产手机厂家的情况比他们还要差,易美倒下,熊猫陷于巨额债务纠纷,中科健巨额亏损不得不转手渠道商广州鹰泰,大唐电信两款手机亏损8000万元,多家借牌厂家悄无声息……哈尔滨工程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国产手机陷入危局的呼声越来越多,业绩滑坡已成为国产手机2004年群体特征。红旗易手的原因其实正是国产手机曾引以为豪的优势—因其不具有不可复制或难以模仿性,被国际品牌借鉴调整后优势尽失,而国际厂商所具有的优势却又一时难以被国产手机企业模仿,市场天平开始向国际企业倾斜。宏观市场环境的变动以及洋品牌在中国手机市场上开始实施本土战略,这些都将给看似繁荣的国产手机行业带来威胁。

.3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本文以国产品牌TCL、波导的品牌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两个品牌1999一2003年成功发展和2004一2005年的不稳定业绩进行研究,以及与手机行业的领头羊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的对比研究,分析国产手机在品牌经营管理中的成功之道和不足之处,研究国产手机品牌与世界性品牌之间的差距,以期为国产手机的经营管理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第二部分文献综述和理论研究基础,主要总结与本文研究相关的品牌经营管理文献和理论研究成果,为本文的分析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三部分对国产手机市场品牌经营现状进行分析;

第四部分确定研究对象与方法,并对案例展开分析和讨论;第五部分是对本论文主要的结论进行总结,并对国产手机的经营管理运作提出建议。本文以对比分析法为主,对中国市场上主要的国内外手机品牌的品牌经营战略进行单个分析和对比分析。4论文的创新之处

生产运作论文范文篇6

据中国信息产业部的信息显示,截止到2006年1月底,中国拥有的移动电话手机用户的总人数已达3.98亿,这相当于美国的2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移动用户数量第一的国家,庞大的市场吸引中外手机制造厂商抢分蛋糕,同时亦燃起价格战的硝烟。而昔日弱小的中国手机厂商,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不但未被国际著名的洋品牌吞噬,反而抢得三成的中国市场份额。其在逆境中求得生存的经验,或可为其他行业提供借鉴。本文试图以1999年一2005这一期间手机行业中较为有代表性的两个国产品牌波导、TCL和两个国外品牌摩托罗拉、诺基亚的品牌运作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四个品牌的个案研究以及对比分析,找出国产手机在品牌经营管理中的成功之道和不足之处,研究国产手机品牌与世界性品牌的差距,以期为国产手机的经营管理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第二部分文献综述和理论研究基础,主要总结与本文研究相关的品牌经营管理文献和理论研究成果,为本文的分析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三部分对国产手机市场品牌经营现状进行分析;第四部分确定研究对象与方法,并对案例展开分析和讨论;第五部分是对本论文主要的结论进行总结,并对国产手机的经营管理运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品牌;经营战略;手机市场

目录

第1章绪论

1.1论文写作的背景和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1.2.2国内研究现状

1.3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L4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相关理论基础

2.1品牌经营战略理论

2.1.1品牌的起源、定义

2.1.2品牌经营的一般战略

2.1.3品牌的功能特征

2.2消费者心理与品牌

2.2.1消费者心理与品牌定位

2.2.2消费者心理与品牌设计

2.2.3消费者心理与品牌创新

2.2.4消费者心理与品牌文化

2.3强势品牌形象的塑造

2.3.1强势品牌的标准

2.3.2强势品牌形象的塑造

2.4本章小结

第3章国产手机市场品牌经营现状

3.1国产手机市场的发展历程

3.2国产手机市场国内外手机品牌现状

3.2.1国产手机市场品牌格局

3.2.2国产手机市场结构分析

3.2.3手机品牌消费理念已成形、消费行为趋于成熟

3.2.4手机行业发展已具备相当规模、相对成熟

3.2.5手机品牌已具有一定的品牌资产价值

3.3手机企业在品牌运作上的努力与尝试

3.4本章小结

第4章中国手机市场品牌经营战略分析

4.1摩托罗拉、诺基亚品牌经营战略分析

4.1.1产品策略分析

4.1.2广告策略分析

4.1.3品牌策略变迁分析

4.2TCL、波导品牌战略分析

4.2.1TCL品牌战略分析

4.2.2波导品牌战略分析

4.2.3TCL、波导品牌中的优缺点分析

4.3从国内外手机品牌的比较研究透视品牌文化的背后

4.4本章小结

第5章展望国产手机品牌经营发展之路

5.1国产手机品牌运作过程中的误区和问题

5.1.1国产手机品牌运作过程中的三个品牌误区

5.1.2国产手机品牌运作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5.2对国产手机品牌竞争策略的一些建议

5.2.1品牌变迁影响要素

5.2.2品牌策略思考

5.3国内手机市场未来发展方向

5.4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5

个人简历

第1章绪论

1.1论文写作的背景和意义

1999年,当国产手机刚刚进入中国的手机市场时,很少有人敢断言国产手机能够像国产彩电业那样完成在国内市场的绝地反攻,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因为那时国内手机市场基本上被诺基亚、摩托罗拉、西门子、爱立信等国际知名品牌垄断,而国产手机无论在品牌还是核心技术方面都无法与国际品牌抗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手机市场正发生微妙的变化,传统的三大品牌诺基亚、摩托罗拉、和爱立信的市场逐渐削弱,而国产手机的市场份额却逐年上升,2000年的市场占有率不到80k,2001年底国产手机的市场占有率己经达到15%,而2002年底则超过300k,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但是从2004年开始,国外大品牌渠道大战高歌猛进,前几年失去的市场呈现重新夺回的气象,恰恰相反,国产手机的技术却没有多大长进,2004年国产手机在新产品的推广上可谓集体沉寂,不论在新品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无亮点可见。

2005年手机市场最令人沮丧的事情就是国产手机市场份额的持续下滑,国产手机的市场份额已经由2004年的400k下跌至34%。国产手机份额下滑所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国产手机厂商的接连亏损,老牌国产品牌除了联想等少数企业取得了不错的增长以外,其余都亏得让人心痛。与国内手机品牌的窘迫相对应的是,外资手机品牌的势头却越来越猛,以诺基亚为例,诺基亚董事长兼CEO约玛·奥莱拉在访华时宣称,在2005年的前9个月中,诺基亚在中国销售了2300万部手机,比去年同期增长77%,诺基亚在中国市场份额超过了30%。2005年10月底国产手机在经历了一系列冲击之后,开始触底反弹。数哈尔滨工程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据显示,国产手机份额恢复增长至43%,已经摆脱了份额从最高的57%下滑到34%最低点的厄运。虽然国产手机在最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随着国产品牌一些存在的问题难以得到解决以及国外品牌营销策略的不断调整,使国产手机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一定的威胁。从宏观环境层面来看,中国加入WTO第一年,进口手机的整机关税已经由12%降到了3%;核心配件芯片关税由10%降到6%。目前我国国产手机在“核心技术”这个品牌发展的瓶颈上并没有得到突破性的进展,有很多国产手机厂商一直只是在做贴牌组装,从手机发展的整体市场状况来看,国产手机商仅仅停留在销售的层次上,对品牌管理的观念仍旧较为薄弱。移动通信市场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几个大的国际手机制造商和国际通信设备提供商的手中,一旦通信技术升级或者推出一个全新的技术,受益最大的往往是国际手机品牌,因为他们拥有最先进的技术,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推出最先进的手机产品,从而获得最可观的利润。另外,质量成为国产手机品牌运作成功的一大隐患。有数字显示,北京的国产手机投诉量超过2200件,上海高达2600多件,统计表明,目前国外品牌手机平均返修率为3%左右,而国产品牌高达6%,有些品牌的返修率甚至高达40%。由于国内厂商维修网点和服务中心的向下渗透率比国外品牌好,这个隐患被国产手机较好地压制了。国内厂商急于引进最新机型而不顾其产品设计和大量采用贴牌方式生产,致使国产手机量得不到保证,但是着眼于长远,一个品牌背后首先是产品。放眼全球市场,国内品牌手机虽然近几年发展迅速,但产品主要在国内销售,绝大部分没有走向国外市场。由于主要受到品牌、技术、成本等方面劣势影响,在拓展国际市场上,国产手机还没有找到一条比较好的办法。国产的手机虽然在品牌传播、广告运作上都做了很多的努力与尝试,但哈尔滨工程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是从总体和跨国公司相比,国产手机的的品牌形象定位依然很不明确;两大品牌摩托罗拉、诺基亚都采用一系列的手段强化不同于竞争对手的品牌形象,摩托罗拉力求立行业领导者形象,强调其科技领先的地位。1997年以前,它的广告口号一直是“创造无止境”旨在突出其不断创新、追求高科技的本色。1998年,摩托罗拉在全球投资1亿美元,推出其“飞跃无限”品牌形象广告,以人文,自由、浪漫的手法,宣传摩托罗拉的通讯产品可以帮助人们摆脱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与外界保持联系;强调它带给人们的无限自由,是“生活上的好帮手、好朋友”;诺基亚提出的“科技以人为本”既强调其是注重高科技、技术领先的国际公司,更强调其重视消费者的需求,以为消费者服务为己任。但是,国产手机在品牌的宣传上往往不是缺乏内涵,就是广告定位在各时期的传播过程中没有得以有效整合。国产手机取得的市场业绩的成功营销之道更多归因于渠道策略,不少国产手机企业从家电业转变而来,有经营多年的销售渠道优势,与洋品牌的制不同,国产手机一般都是自建营销网络,点多面宽,销售层次少,信息传输快,灵活性强,也便于商家及时依据市场情况做出决策调整。但是,随着手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外品牌企业也在努力营销自己的营销渠道。因此,国产手机由渠道带来的优势将会日益削弱甚至消失,为了保持进而提高市场业绩,手机必须以品牌战略为导向,加上有效的战略执行。

总之,由于国产手机在“核心技术”上的硬伤,产品质量方面的缺陷加之宏观环境的变动,以及营销优势的丧失,品牌战略经营管理研究对国产手机在今后手机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显得犹为重要。基于中国手机市场复杂的现状,本文试图以两个国产品牌波导、TCL和两个国外品牌摩托罗拉、诺基亚的品牌运作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四个品牌的个案研究以及对比分析,找出国产手机在品牌经营管理中的成功之道和不足之处,研究国产手机品牌与世界性品牌的差距,以期为国产手机的品牌经哈尔滨工程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营管理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2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手机市场是运营商占有主要主导位置的市场,运营商利用自己在市场上的控制来提高竞争力,吸引用户入网。在运营商的参与下,一款手机甚至是赠送,或者以极低廉的价格售给消费者。这个现象在欧洲国家非常普遍。在我们的临国一韩国也是如此。世界杯期间,许多国人亲身体验了韩国CDMA手机市的火爆,这中间,运营商补贴的手机市场占有非常大的比重。随着运营商竞争的加剧,他们渗透进手机市场的比重也会越来越大。据业内人事的有关研究报告显示:2005年世界手机用户突破了20亿,而1990年和2000年全球手机用户分别只有1100万和7.5亿,按照现在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全球手机用户总人数将达32亿。到2010年,全球手机用户分布排名情况将会有很大变化,届时,一些人口大国将会把欧洲这些小国家挤出排名榜前列。不过,欧洲国家的平均国民手机用户数量还将占据领先地位。

2.2国内研究现状

“没有自己的民族工业,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小平),产品。1996年底,我国颁布了《质量振兴纲要》,这个国家就没有前途”(邓明确提出了国家名牌战略随后国家经贸委和国家技术监督局联合下发了的若干意见》,牌出口商品”外经贸部也于1999年4月公布了首批《关于推动企业创名牌“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名单,这些都为了我国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提供了政策上的指导和支持。目前,我国一些名牌产品海尔、长虹已经打入国际市场,其中“海尔”已明确提出,它出口产品的目的不只是创汇,而是创国际品牌。但从1977年“海尔”的工业销售收入来看(约合人民币108亿),大约只及世界500强的最后一名的十分之一。因此,要使民族品牌真正成为世界品牌或国际名牌,仍需要在品牌经营管理的理论上和实践上持之以恒的努力。中国的手机市场中,国产手机品牌作为市场的后进者,经过四年多的发展,从1999年3%的市场占有率,2000年缓慢增长到8%,2001年爬升到150k,哈尔滨工程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开始进如快速发展时期,年市场分额突破30%,2003年已经占据半壁江山,而洋品牌一路下滑,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都有较大的下降,西门子、爱立信等更是下降为二线品牌,可以说国产品牌在中国手机市场成功的的打了一场狙击站。回顾在这期间国产品牌手机经历的历程,从进入之初的遭受全国大商的白眼,被迫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自己花巨资建立销售网络,逐步取得县级商、省级商、大商的认可,典型代表是TCL和波导,部分国产品牌手机已走出国门,开始品牌全球化的进程。手机市场在短短的五年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一点固然可喜,但是欢喜之余,让人不禁想起没有多久以前的国产家电品牌,正当国人为国产家电品牌战胜洋品牌,在家电市场站稳脚跟,并跨出国门而欢呼雀跃时,整个家电产业中的问题暴露出来,同时价格战使很多国产家电品牌走向了绝路,很多人业内外人事都提出了这样的担忧,家电市场的情况是否会在手机市场上重新上演?应该说从目前手机市场的状况而言,不会再有家电市场的这一幕,其中原由在于国产手机市场的经营管理的运作模式与家电品牌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不可否认,国产手机的“瓶颈”技术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2004年国产手机进入发展高峰后开始迅速下滑,年中以后的各项数据开始暴露出国产手机颓势难止。赛迪资讯顾问有限公司基于批发数据的调查表明,国内手机企业去年7月的市场占有率已从年初的500k以上跌至38%;赛诺市场研究公司的零售调查显示,同期国内手机厂商的市场占有率从46%跌至440k。TCL、波导、夏新三家厂家公开的数据显示:销量下滑的同时,库存和应收账款却在增加,净利润也在减少,显示各厂家的经营状况在恶化。其他国产手机厂家的情况比他们还要差,易美倒下,熊猫陷于巨额债务纠纷,中科健巨额亏损不得不转手渠道商广州鹰泰,大唐电信两款手机亏损8000万元,多家借牌厂家悄无声息……哈尔滨工程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国产手机陷入危局的呼声越来越多,业绩滑坡已成为国产手机2004年群体特征。红旗易手的原因其实正是国产手机曾引以为豪的优势—因其不具有不可复制或难以模仿性,被国际品牌借鉴调整后优势尽失,而国际厂商所具有的优势却又一时难以被国产手机企业模仿,市场天平开始向国际企业倾斜。宏观市场环境的变动以及洋品牌在中国手机市场上开始实施本土战略,这些都将给看似繁荣的国产手机行业带来威胁。

.3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本文以国产品牌TCL、波导的品牌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两个品牌1999一2003年成功发展和2004一2005年的不稳定业绩进行研究,以及与手机行业的领头羊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的对比研究,分析国产手机在品牌经营管理中的成功之道和不足之处,研究国产手机品牌与世界性品牌之间的差距,以期为国产手机的经营管理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第二部分文献综述和理论研究基础,主要总结与本文研究相关的品牌经营管理文献和理论研究成果,为本文的分析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三部分对国产手机市场品牌经营现状进行分析;

第四部分确定研究对象与方法,并对案例展开分析和讨论;第五部分是对本论文主要的结论进行总结,并对国产手机的经营管理运作提出建议。本文以对比分析法为主,对中国市场上主要的国内外手机品牌的品牌经营战略进行单个分析和对比分析。4论文的创新之处

生产运作论文范文篇7

OA是OpenAccess的缩写,也就是开放存取,是网络环境下新型的学术交流理念和交流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新的学术交流运动。二战后,由于商业进入了学术出版领域,其盈利性的根本特质决定了学术期刊的走向越来越商业化,作者、读者和相关科研机构都不得不面对日益高涨的各种费用;同时,出版时滞也为学术信息的交流带来了又一重的障碍,人们迫切呼唤一种全新的、无障碍的学术交流体制。这种情况下,OA运动应运而生。

OA是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为打破商业出版者对科学研究信息的垄断和暴利经营,而采取的推动科研成果通过Intemet免费、自由地利用的运动。对于促进科学信息的广泛交流,促进利用互联网进行科学交流与出版,提高科学研究的劳动生产率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世界各国平等、有效地利用人类的科技文化和科技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主要资源便是开放文献(期刊),根据BOAI(BudapestOpenAccessInitiative)的定义,认为开放文献(期刊)是指那些可以在公共网络上免费获取的,并且允许用户进行阅读、下载、复制、分发、打印、检索、链接到全文、用于编制索引、作为软件数据使用或者其它合法目的,用户在使用该文献时,除需要上网之外,没有其它的经济、法律以及技术障碍。进行分发和复制时的唯一限制和规定是存取时保证文章作者对其作品的完整性、署名权和正确引用权进行控制。

自2002年2月14日布达佩斯开放使用创始行动上的首次提出,到随后不久被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以及国际图联等机构采纳,OA的发展正呈现出良好的趋势,不仅这种理念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相关的实践活动也迅速地发展起来。最早是各种OA期刊的建立与运作,如2003年10月创刊的《大众科学图书馆(生物卷)》(PLoS,Biology),在一家非赢利组织——GordonandBettyMoore基金会资助下,以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负责的PubCentral为基础运行,任何人都可以将符合标准格式的生物医学方面的论文上传、发表,同时还提供不受限的免费访问和检索服务。已经在生物领域取得了相当的影响力和认可度。除此之外,OA的另一实践方式——开放仓储库,也开始在世界各地、各个学科领域、各种研究机构内纷纷上马,逐渐成为学术领域内的新的关注热点。

2开放仓储库

2.1开放仓储库的定义

开放仓储库,即OpenAccessArchives(或OpenAccessRepositories),是OA——开放存取的新兴实践方式,也就是一个为科学研究者提供电子版科技文献存储和检索的数据库。通过开放仓储库,科学家们可以利用自我归档技术提交、存放自己的论文,甚至是发表的文章,从而使其文献可以迅速、便捷地在其学科领域内被传播、检索和谈论,从而实现推动无障碍学术交流的目的。

开放仓储库中的文献可以是预印本(Preprint),也可以是后印本(或勘误本,Postprint)。预印本指的是未公开发表、出于进行同行交流而在互联网上的学术文献,包括未投稿的文献、未采用的文献和已经被采用但尚未发表的学术文献。后印本则是相对预印本的另一种电子文献形式,指已经在期刊或其它公开出版物上发表的文献。同样,这些文献既可以是期刊文献,也可以是会议论文、专著篇章或其它研究成果。其共同之处在于,开放仓储库中的任何一篇文献都具有可获取的高度便捷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线论文的提交、访问无论是对于作者,还是读者都是完全免费的,充分体现了OA——开放存取的基本理念,也是推动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

2.2开放仓储库的类型

根据内部资源的收录范围和对外开放程度,开放仓储库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学科范围的开放仓储库和机构专属的开放仓储库。

2.2.1学科范围的开放仓储库

由于学术出版的时滞问题,20世纪90年代,最早在物理、计算机、天文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内的学者开始在网上采取预印本的形式进行专题领域内的学术交流,于是一些学术组织自发地开始收集这些共享的学术信息,将其整理后存放于服务器中供用户免费访问和使用,从而在网上建立起一个公开交流自我最新研究成果的文档库,这就是开放仓储库的诞生。早期的开放仓储库大多采用这种形式。时至今日,依然由很多开放仓储库沿袭了这种传统方式,即服务范围并不针对特定范围内的用户,而是对某一学科领域或多个学科领域的所有研究者开放,提供免费的文献存取和检索服务,以供交流、学习。

2.2.2机构专属的开放仓储库

机构专属的开放仓储库,即机构库(InstitutionalRepository),是近两年来发展相当迅速的开放仓储库新形式,区别于早期的开放仓储库。它主要为某一特定机构范围开放,保存自我机构内的所有学术产出成果,为专属机构提供文献存取和检索服务,一般由大学、大学图书馆、研究机构、政府部门等创建和维护,并为其提供专门服务,一般不对外界用户开放,根本目标是实现机构范围内的开放存取。毫无疑问,这种方式保证了机构自身所有产出成果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对于促进机构的发展有着显而易见的推动作用,因而也就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机构支持,各项建设工程纷纷热火朝天地启动上马,成为开放仓储库的主流发展趋势。

2.3开放仓储库的发展现状

2.3.1学科范围开放仓储库的建设

arXiv预印本文档库,由美国国家实验室的PaulGinsparg于1991年8月建立,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能源部资助。覆盖物理学、数学、非线形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量化生物等5个学科。目前已有28万篇的预印本文献库。研究者按照一定的格式将论文进行排版后,通过网络、E-mail、FTP等方式,按学科类别上传至相应的库中。这其中不需任何审核程序,也没有任何先决通过条件,实际上实行文责自负的原则。同行可以对库中的论文随时评论,论文作者也可以对这种评论进行反驳,进行双向交流。论文作者在将论文提交e-printarXiv的同时,也可以将论文提交学术期刊正式发表,论文一旦在某种期刊上发表,在e-printarXiv相应论文记录中将会加入文献正式发表期刊的卷期信息。同时,该库还可以提供免费的检索服务。

E-LIS——图书情报领域的开放仓储库。E-LIS是世界上图书情报领域的首个开放仓储库,2003年由RCLIS(计算机、图书情报学研究)工程——存储有关计算机、图书馆学、情报学的技术和应用的所有文献的数据库工程和DoIS(信息科学文库)发起,旨在促进图书情报领域的学术交流,不以任何盈利性为目标。其运行遵照OAI(OpenArchiveInitiative)协议和标准,为世界范围内的任何研究用户提供长期保存和开放检索服务,但是要求提交文献的作者必须遵照其“服从政策”进行相关程序的操作,并遵守一定规则。迄今为止,库中已经有2350篇文献。

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联合建设,是一个以提供预印本文献资源服务为主要目的的实时学术交流系统。由国内预印本服务子系统和国外预印本门户(SINDAP)子系统构成。系统的收录范围按学科分为五大类: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图书馆、情报、文献学。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完全按照文责自负的原则进行管理。系统不拥有文章的任何版权或承担任何责任,在系统中存储的文章,作者可以自行以任何方式在其他载体上发表,并且鼓励作者将预印本文章投递至传统期刊发表,一旦文章在传统期刊上发表,作者可以在预印本系统中修改该文章的发表状态,标明发表期刊的刊名和期号,以方便读者查找。在该系统发表的文章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的服务是免费的,用户无需支付费用。

除此之外,国内外相关的实践还有很多。比如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下的PubMedCentral,主要提供免费使用之生物医学相关期刊索引,收录89种免费全文期刊;中国的奇迹文库——预印本、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

2.3.2机构专属开放仓储库的建设

DSpace系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和惠普公司共同开发,用以处理该校教师和研究人员每年完成的总计达1万多份的电子版学术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期刊论文、技术报告、会议论文等,类型涵盖文本、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类型。并且该系统可以对其中资源进行统一的搜集、保存和编目,其软件是目前为止开放仓储库中应用范围最广其中之一种。并且DSpace还和OCLC的OAICAT结合,完全支持OAIV2协议,同时采用CNRI的Handle建立唯一标识框架,为实现不同数据库中元数据交换,进而实现不同开放仓储库资源的完整意义上的互通存取提供了可能性。

dLIST,为图书情报学和信息技术领域提供全文电子文献存取的开放机构库(或数字图书馆),由Arizona大学提供支持,以其信息科学和技术中心(ArizonaCenterfor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为依托,采用EPrints2archive-creating软件,同样遵循OAI协议进行运作,下设信息资源和图书馆学、技术学习中心、Arizona大学三个部分,登录可设置用户代码或直接匿名登录。需要指出,其中文献格式不仅仅局限于*.pdf和*.doc,还包括*.htm,*.html和*.ppt文件。

香港科技大学机构仓储库,是香港科技大学专属的开放仓储库,以数字化形式存取香港科大的学术产出成果,其接口提供便捷的自我存档,并以逻辑形式组织这些文献,使其便于检索利用。内部资源按照香港科大的院系和研究机构(社团)进行组织,同时当新的研究机构(社团)出现时,系统可以及时添加。通过图书馆提供服务。依照OAI协议,采用DSpace软件进行系统的运行,目前已经有超过180个研究机构的140万篇文章可以通过其链接的OAIster检索到。

除此之外,相关项目还有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图书馆的D-Scholarship仓储库、美国能源部的“InformationBridge”以及国内的浙江大学数学科学研究中心、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都在其网站上开设了预印本文库等。

3开放仓储库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3.1资金来源

开放仓储库声明为其内部信息资源提供长期保存服务,那么这必然要求稳定、可靠的资金支持保证。就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开放仓储库大都是由专门的学术组织、研究机构、大学图书馆以及政府机构建设的,都是根据其研究需要和保存需要而由其母机构指导建设的。因此,来自母机构的强而有力的支持成为开放仓储库的可靠资金支柱,同时加上一些基金资助和部分广告收入,也就较好地解决了开放仓储库的资金来源问题。

3.2版权问题

首先是针对预印本,开放仓储库保留作者对其作品的版权,包括对其作品的完整性、署名权和正确引用权等,他人引用必须表明出处;同时还可以为作者提供对其作品的访问限制权,即只允许选定范围内的读者进行访问。基本实行作者自负、自我管理的原则,并不与现行版权法相违背,一般较少产生纠纷的可能性。但是后印本(勘误本)则又是另一种情况,由于出版商的商业性运作,往往要求论文作者在同意其作品发表的同时,将相关版权移交至出版社,因而就与开放仓储库作者文责自负的原则产生了矛盾。目前,已有部分出版商允许作者把后印本存放于开放存储库中,但是还有许多出版商并不允许类似行为。这种情况下,开放仓储库大多采用避免冲突的勘误本(Corrigenda)的方式,即不直接提供发表文章的原文,而是给出一份与预印本内容不同之处的说明版本,从而也就为研究人员间接提供了希望获取的全文文献,较好地解决了版权问题。

3.3跨库检索和互操作

出于尽量减少管理和运作成本的考虑,多数开放仓储库并没有对提交文章的格式进行标准的规范化统一,往往只是简单地要求PDF或HTML等格式,同时也没有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组织、归档。因而如何实现异构数据库间的跨库检索和互操作,也就成为开放仓储库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这种情况下,OAI的出现带来了曙光。OAI(OpenArchiveInitiative),即开放文档库先导,是一个旨在促进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的合作组织,最早提出了针对预印本的互操作计划——OAI协议(OAI-PMH)。OAI协议主要通过元数据收割(metadataharvest)的模式实现不同数据库之间的互操作,形成一个与应用无关的互操作框架,从而为跨库检索和异构数据库的互操作提供有效工具。目前,很多开放仓储库都采用了OAI协议,一定程度上较好地解决了跨库检索和互操作的难题。

4开放仓储库对图书馆的启示

4.1抵制发行商,减轻经费压力

由于学术出版领域的商业化运作份额的不断扩大,学术期刊的出版价格及其数据库的价格节节攀升,根据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的统计结果,从1986年到2000年的14年间,图书馆用在期刊等连续出版物上的花费增长了226%,成为经费紧张的图书馆难以承受之重。图书馆界曾经尝试馆际互借、合作购买等方式来减少涨价带来的压力,但是结果都不甚理想,向数据库发行商的抗议也如泥牛入海。而开放仓储库的发展可以使图书馆尝试减少学术期刊和数据库的购买量,向发行者施加压力,迫使其降低价格上涨幅度,为图书馆经费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出路。

4.2拓宽信息资源,促进学术交流利用

开放仓储库的根本宗旨就在于开放存取,实现免费、自由的学术成果交流,其运作方式跨越了传统期刊的出版时滞,大大节约了出版浪费的时间,实现了为学术领域及时提供最新的科技信息和研究成果;并且还提供了同行间快速的交流修正机会极大地促进了学术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同时还由于网络传递方式的多样性、便捷性和其包容的交流反馈机制,对于图书馆而言,这无疑是一种更好的服务研究性用户,促进学术自由交流的宝贵信息资源。

4.3成为开放仓储库提供者

图书馆应尝试为机构提供数字存档库,由于开放仓储库的运行必须以长期稳定的服务器为根本依托,同时还需要花费相当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进行数字资源的维护和组织,因此,这将是一笔不菲的费用支出,成为有需求的机构上马存储库建设的一大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的设备、信息资源和人员优势,为申请机构提供数字存档库,提供相应的维护、管理以及与其它仓储库的互操作,并向机构收取相应的服务费用。同时,还应鼓励馆员自我创作,加入相关项目,充分利用这一开放、免费的交流体制,以促进图情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2xxx.arxiv.cornell.edu/

3/

4dlist.sir.arizona.edu/

5/

6/eprint/index.jsp

7repository.ust.hk/dspace/

8/

9www.earlham.edu/~peters/fos/fosblog.html

10钱国富.开放期刊及其影响研究.图书与情报,2005(1)

生产运作论文范文篇8

在实施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之前,城郊煤矿已建立了一套的科技创新体系,及科技创新运行和激励机制,但在科技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科技项目申报不能实现动态管理;二是创新成果的验收及收购过程不透明,审批进度存在“黑箱”,收购的创新成果不能及时得到共享;三是申报材料管理难度大。因此,急需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的科技管理系统,通过科技管理平台,建立规范的科技管理工作流程,激励更多的技术型人才参与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真正实现科技兴矿,科技增效。煤矿科技管理信息化,是以煤矿各项科技管理制度为依据,运用各种技术、经济和组织措施,对科技项目的计划申报、过程管理、成果验收、收购及总结等实行全过程管理,分为前期管理和运行管理两个阶段。研究开发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结合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利用计算机辅助科技管理人员的工作,提高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通过工作流引擎、信息流引擎、报表引擎、搜索引擎,建立以业务流程管理与知识管理为核心的工作平台,提高科技市场运行水平,提高煤矿核心竞争力水平。

2煤矿科技管理信息化功能模块分析

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城郊煤矿目前科技管理模式,提供涉及各个环节、各个阶段、分类有序的资料管理。建立科技项目档案管理库,动态跟踪项目进展情况;建立科技成果库、人才库、数据字典;建立科技项目资源管理中心,提供培训学习资料下载,实现科技创新成果适时更新。科技管理信息系统采用业界领先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协同平台技术,按照国际化软件标准开发,提供全面的虚拟社区服务系统。具体功能模块包括:科技项目管理,科技市场运作管理,优秀论文管理,专利管理,QC成果管理,建议征集管理,创新人才管理,制度文件库管理及信息中心管理。

2.1科技项目管理模块

科技项目管理模块主要针对科技计划项目的综合管理。

1)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对河南煤化集团永煤公司(以下简称“永煤公司”)下达的科技计划项目进行管理,针对科技项目的流程制定流程管理,并在项目进行的相应流程中,按照集团公司相关的文件规定,提醒项目相关人员提交相应的文件资料和填写相关的项目记录,形成完整的项目流程闭环管理。同时建立矿级科技计划项目库,为提取有价值的计划项目提供基础。

2)招标项目管理。对永煤公司下达的科技招标项目进行管理,针对科技项目的流程制定流程管理,并在项目进行的相应流程中,按照永煤公司相关的文件规定提醒项目相关人员提交项目阶段对应的文件资料和填写相关的项目记录,形成完整的项目流程闭环管理,建立矿级招标项目库以及投标单位信息数据库。

3)项目合同管理。建立项目实施、项目流程管理,确保所有科技项目都签订技术合同,提供合同到期付款提醒等功能以及自动下发通知功能。科学办理技术合同认证登记,变更和注销登记。

4)项目实施管理。科技管理部门可对项目执行情况跟踪检查,监督科技经费使用情况,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

5)项目经费管理。针对已立项的科技项目建立项目经费申请和使用台账等记录流程,并提供账目查询统计功能。

6)项目成果管理。建立科技项目成果验收标准,提供项目验收评议报告和验收依据,根据评定结果划分等级,并列入煤矿科技项目成果,建立科技项目成果库,查询汇总统计季度、年度科技成果情况。对已完成的科技项目的应用成果执行跟踪管理,对科技项目的专利申请、版权申请、表彰奖励等的记录。

7)项目档案管理。依据科技项目管理流程,为每个项目建立档案,包括项目的计划或招标、项目技术合同、项目实施、项目经费决算、验收报告以及成果收购奖励等,根据不同权限划分查看项目。

2.2科技市场运作管理模块

1)科技成果申报管理模块。根据永煤公司对科技项目市场化运作的相关规定,建立科技项目市场运作管理流程。按类进行科技成果的申报,提供申报条件、范围、标准,对申报情况进行登记,并提供申报成果的查询、统计功能。

2)科技成果验收管理模块。根据成果申报流程处理结果生成验收证书,并提供验收成果的查询、统计功能。

3)科技成果收购管理模块。根据永煤公司对科技项目市场化运作的相关规定,建立科技项目市场运作管理流程。按类进行科技成果的收购,提供收购条件、范围、标准,对收购奖励进行登记,并提供收购成果的查询、统计功能。

4)科技成果管理模块。依据尊重产权原则,对科技成果执行奖罚措施。针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或危害公司利益行为,按照集团公司对处罚、处分规定给予相关管理流程。

2.3优秀论文模块

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对城郊煤矿全矿优秀论文进行建档管理,建档内容主要有:论文名称、作者、期刊名称、刊号、发表时间、技术密级、论文附件等,并提供优秀论文的查询、统计功能。

2.4专利管理模块

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对全矿专利情况进行建档管理,主要内容有:专利名称、专利类别、专利类型、发明人、附件等,并提供专利的查询、统计功能。

2.5QC小组管理模块

1)QC小组组建。在系统中建立QC活动小组,登记小组的基础资料,并从系统成员中选择加入到该QC小组中,并进行申报审核。2)QC活动管理。记录QC小组的活动日志,及在课题调研过程中的各种档案资料,方便对QC小组进行管理以及研究成果的跟踪保存。动态跟踪小组活动,定期扫描不积极参与小组活动的成员。3)QC成果管理。对已完成发表的QC活动成果进行管理提供查询功能。对QC活动中的活动小组和个人获得的表彰奖励进行登记、查询管理。

2.6建议征集管理模块

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对全矿合理化建议进行管理,内容有建议人、建议人职称、建议内容密级、附件等,并提供合理化建议的登记、查询服务。

2.7创新人才管理模块

1)人才库管理。人才库的管理分3部分:新建人员信息、删除人员信息和导出人员信息。2)人才网络拓扑。创新网络拓扑分4级结构:网络拓扑顶层、分管矿领导、单位、人员(技术骨干或技术骨干、技术人才);人才库能够自动生产拓扑或可上传拓扑图生成技术创新网络拓扑页面(即上传拓扑后自动在右栏显示)。3)人才培训管理。培训管理分4部分:培训计划、培训列表、培训报告、报告列表。4)人才创新管理。创新管理分3部分:创新计划、创新报告和创新活动记录(创新计划表、创新报告表)。

2.8制度文件库管理模块

1)目录管理:提供给管理用户,为科技项目管理上传的相关管理文件建立管理目录,方便用户对文件的梳理和查找。2)文件上传:在相应的文件目录中上传相应主题的文件资料,后其他所有人员均可浏览。3)文件查询:以文件名称快速模糊查询保存在系统中的文件资料,方便用户在众多的文件资料中找到所需的文档。

2.9信息中心管理模块

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管理人员在系统中系统公告,公告的类型可由管理人员自由创建,在的公告信息标题前列出公告类型。

3科技管理信息化实施成效

城郊煤矿科技管理信息化,通过网络管理方式实现了科技项目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市场化,从项目跟踪管理上实现任务追踪,从资金配置上实现了优先支持,实施意义重大。

1)规范了科技管理工作,提高了科技管理效率。通过科技管理信息化,城郊煤矿建立了对科技项目的申请、审批、执行、验收、推广的一体化流程管理,同时通过该系统动态监控各项科研项目的开展进度,实现了对科研成果的数字化管理,规范了煤矿科技管理工作。通过开发高速数据搜索引擎,能协助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在系统中查找到所需要的数据和文件,通过建立灵活的系统用户权限管理引擎,方便在日常的系统使用操作过程中分配系统的应用权限,提高了科技管理效率。

2)避免信息重复记录,减少了工作量。一方面通过原始数据共享使科技管理部门和其他各部门之间传递的信息可以互相引用、互相参考,不再重复劳作,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使得数据之间的关系得以体现;另一方面,通过该系统,城郊煤矿建立了科研项目档案库,便于及时对项目进行积累和整合,排除了成果的重复建设和收购,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3)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增加了企业效益。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一个开放平台,有效实现信息传输自动化、信息获取快速化,突破由于部门的划分和工作模式造成的限制,使每一部分的数据成为有控制的共享,部门不再是信息“孤岛”,使数据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利用便利的网络系统,收集相关需要技术创新的信息及将国内外解决此类问题的信息提供给更多专业人才,提高技术创新的质量和科研团队的能力,激励更多技术型人才参与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提高生产力,解决实际生产问题。通过实现信息共享与管理,做到信息及时掌握,合理服务创收,实现真正的科技增效。2011年,通过科技管理信息化城郊煤矿创造经济效益达1000万元。

生产运作论文范文篇9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利用数字传媒传播信息,并替代传统纸媒,已经成为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媒体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传统出版数字化的发展趋势[1]。读者也越来越习惯利用手机、计算机等数字化设备获取信息,并浏览资料,传统纸媒的市场正逐渐被数字终端抢占[2]。数字出版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的,是包括产品内容、生产模式、运作流程、传播方式、学习形态在内的全流程数字化[3]。目前,我国大部分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途径主要以CNKI(知网)、万方、维普为代表的数据库为平台[4-5],期刊自建网站服务功能相对简单,有许多期刊未开通微信公众号,或微信公众号处于较少更新状态。《工程塑料应用》从2005年开始进行期刊数字化探索,到2012年稿件远程处理系统的建设、2015年微信公众平台的建立、2018年电子期刊的微信上传,基本形成了纸媒、网站、微信公众号、电子期刊等跨媒体出版的架构。笔者作为科技期刊《工程塑料应用》的编辑,主要阐述期刊文献的数字化加工平台建设(电子期刊)、网站建设、微信公众号建设等内容,并以期刊影响因子等数据因素为指标,分析数字化建设对提升期刊影响力的作用。

二、数字化建设

《工程塑料应用》从2005年开始建立网站,并于2012年建立远程稿件处理系统,不断进行期刊数字化探索。数字化建设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建立并完善数字化加工平台。2012年,《工程塑料应用》开始建立远程稿件处理系统,实现了网络在线投稿和审稿,加快了编辑处理稿件的速度,并更迭了排版软件,从北大方正更新到Indesign排版软件,提高了排版和编辑效率。并对排版后的文章和图片进行碎片化整理,形成电子期刊。第二,建立《工程塑料》网站,并在网站上建立论文开放获取平台。开放获取平台可提供期刊创刊以来的所有论文,1973—2003年的期刊提供了每期的目录及论文摘要,2004年以后的论文都可以PDF的形式在网上免费浏览。第三,建设期刊微信公众号,实现在移动客户端上浏览。在公众号平台嵌入“在线期刊浏览”的网站链接,从而实现了移动客户端的在线浏览,并有偿提供《工程塑料应用》电子期刊,为读者提供了良好和便捷的使用体验。《工程塑料应用》因而形成了在线投稿系统→文章数字化加工→多终端(移动端、PC端)出版平台的流程(如图1所示)。(一)建立并完善数字化加工平台。2004年以来,《工程塑料应用》采用北大方正排版软件,方正排版软件采用命令块的格式对论文文档进行处理,存在表格处理烦琐、排版效率较低的缺点。2012年,《工程塑料应用》开始采用Indesign排版软件,提高了文档的排版效率。此外,Excel及Origin曲线图片采用AdobeIllustratorCS3软件进行加工处理,曲线图更加精细化,实现了图片尺寸标准化、清晰度高的目的。照片等图片采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处理。在Indesign排版软件中嵌入Illustrator及Photoshop图片,完成Indesign论文文件的编辑和PDF论文文档的导出,进而将PDF文档上传到网站,实现论文的开放获取。将排好版的论文文档和图片进行碎片化处理,从而形成电子期刊。同时,2012年开始建立远程稿件处理系统,实现了网络在线投稿和审稿,加快了稿件的处理速度。稿件网络处理系统的建立及Indesign排版软件的同时运用提高了工作效率,编辑部基本实现了在线和无纸化办公。(二)建立工程塑料网,并在网站建设论文开放获取平台。2005年,《工程塑料应用》期刊开始了网站建设,并命名“工程塑料网”。工程塑料网提供了多方面学术服务功能。按服务对象可以分为:1.期刊服务。2012年实现了网上在线投稿,点击网站的“在线投稿”版块,可以实现论文的在线投稿、投稿查询和在线期刊浏览。远程投稿系统实现了编辑稿件处理、期刊管理工作的数字化运作。编辑可以通过网站后台编写稿件处理意见,读者在前台也可以通过稿件编号查询到稿件的处理状态。2.科研及会员服务。论文开放获取平台嵌入工程塑料网上,读者通过“在线期刊浏览”版块可以进行免费的论文查询及在线阅读,从而为科研人员提供论文资源共享。此外,在“加工与应用分会”版块,还有《工程塑料应用》期刊的合作协会“中国合成树脂供销协会加工与应用分会”的工作条例、入会申请等内容,在线可以申请会员,会员可享受研讨会及广告、订阅杂志、网站链接、技术咨询等方面的优惠服务。3.资讯服务。“工程塑料网”还有“供求信息”“新闻资讯”“塑料书店”“行业数据库”“资料交流”等内容,以吸引更多的读者和客户浏览和点击网站。在“供求信息”版块,提供塑料材料及机械等企业的供求信息;“行业数据库”版块提供了塑料及其机械设备的生产厂家、型号及主要性能数据;在“新闻资讯”版块可以浏览近期的塑料类新闻资讯及行业动态。工程塑料网还与其他网站开展合作,并嵌入合作网站的友情链接,如ChINAPLAS国际橡塑展、卓创资讯塑料制品网、中国注塑网等等,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和合作共赢。中国学术期刊的数字传播大多也以网站和第三方集成性数据库的电子介质为主,传播内容基于纸本并滞后于纸本[6]。论文的开放获取解决了第三方数据库更新时滞问题[7],为科研人员及企业客户提供了便利,为期刊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机遇,提高了期刊的影响力。对比维普、万方、中国知网等第三方数据库平台,论文的开放获取有如下优势:一是官方网站所的论文包含了创刊以来的所有论文,比第三方更全面;二是比第三方平台上传论文、更新速度快;三是第三方平台采取论文阅读及下载收费模式,而官方网站的论文可免费在线阅读,吸引了更多读者。(三)建立期刊微信公众订阅号,实现移动客户端的出版对于新媒体,许多传统期刊不是不想做,而是想得太多,迟迟迈不开第一步[8]。2015年,《工程塑料应用》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订阅号,迈出了新媒体的第一步,实现了全媒体的传播。微信公众号主页有“微商城”“期刊在线”“资料信息”三个版块(如图2所示)。具体功能如下:第一,在“微商城”版块的“期刊订阅”一栏,有偿提供《工程塑料应用》电子版期刊(手机版/PC版),读者客户可以在微信下单购买内容及形式更加完整的电子期刊,从而实现移动客户端的媒体传播。第二,在“期刊在线”版块的“在线阅读”一栏嵌入“工程塑料网”“在线期刊浏览”的网站链接,实现了移动客户端的期刊在线浏览。第三,在“资料信息”版块的技术研讨会、塑料知识及行业展会栏目都设置了网站链接,进一步提高了网站的利用效率和影响力。《中国塑料》《塑料工业》《塑料》《塑料科技》等期刊虽然建立了微信订阅号,但推送文章较少,更新慢,大多限于服务功能,订阅号的影响面较小。《工程塑料应用》微信公众号每天推送2~3条消息,包括塑料知识、优秀论文分享、少量的行业新闻、广告及塑料书城书籍推荐等内容,吸引了一定的读者群,微信总用户数现已突破10000个。通过链接广告及塑料书城等商业化运营,《工程塑料应用》杂志社实现了创收。同时,与“链塑网”等公众号进行资源共享,与各类平台开展相关合作,实现全媒体布局、多渠道传播,打造立体化传播格局。

三、数字化建设工作对期刊影响力提升的影响

多项数字化建设工作的实施和开展,对期刊论文的阅读和点击量的提升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对期刊影响因子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影响。(一)期刊影响因子比较。笔者对《工程塑料应用》2011—2018年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并选取了塑料行业内较有影响力的6种塑料期刊,与之进行对比。根据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核心资源库)的统计数据[9],2011年《工程塑料应用》的影响因子为0.22505,2018年《工程塑料应用》的影响因子为0.609937,尤其是2015年微信公众号建立以后,影响因子从0.248133到0.609937,上升趋势明显(见图3所示)。(二)论文被引次数比较。表1为2011—2018年塑料类科技期刊被引次数[来源:《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核心资源库)]对比[9]。由表1可知,《工程塑料应用》期刊的被引次数在同类期刊中居前,且被引次数从2011年的1177次/年到2018年的2024次/年,年被引次数提高了72%。

生产运作论文范文篇10

一、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林学本科专业是以林学学科为主要支撑的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目前大众化教育背景下,主要培养面向基层和企业,直接指导农林业生产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在林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实践教学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和问题。

(1)1998年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提出了“拓宽基础,淡化专业,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要求,专业课学时数被大量压缩。如我校原来的林学、经济林、森林保护专业合并成为新的林学专业,专业课门数大幅度增加,而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学时数却由原来的1380学时下调为680学时,专业课学时的减少多数发生在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上,林学专业集中性教学实习时间由原来的64天减为35天,实践教学受到制约和削弱。

(2)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和精英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人员存在着重视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倾向。如实验教学队伍建设不够重视,实验仪器设备和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有些教师在授课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和素质培养,在学生成绩评定上仍以理论成绩占主导地位,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3)一方面,以往的实习多为单科实习,实践教学依附于单一的课程自成体系。这种单科的实习模式把有机联系的知识体系割裂开来,普遍存在实习内容相互脱节的问题,影响学生知识掌握的连贯性、系统性,学生缺乏宏观、综合的思维训练。同时,这种实习模式还存在实习地点和实习内容重复的现象,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以往的单科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记忆内容多,方法死板,学习枯燥,缺乏研究性和探索性,使得学生在实验、实习中以机械模仿和被动接受为主,主动思维不够,学生得不到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良好训练,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4)毕业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是实践教学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双向选择就业制度下,该环节往往与学生的择业产生严重的冲突。按过去的教学组织模式,毕业生产实习和论文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此时,大多数学生都在为就业而奔波,频繁参加招聘会和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有的还要参加试用单位的各类培训,造成学校很难安排毕业实习、学生也不能安心毕业实习的现象,毕业实习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根据“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思想和林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提出了明确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从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出发,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构建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科学系统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整合优化实践课程体系和实验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实习运作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和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努力营造设施一流、设备先进、队伍精良、管理有序、开放高效的实践教学环境,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为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构建起一个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

我们根据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计划,重新构建和完善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多层次、立体型的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2006年修订的林学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涵盖了公共基础平台、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和专业平台,实践教学学分达36分,占总学分的21.8%,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达35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由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科研能力培养和创新精神、职业能力培养四个层次构成,层层推进,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

基本技能训练主要通过课程实验、实训来完成,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综合技能训练主要由林学基础综合实习、专业模块综合实习和开放性实验项目组成,学生由此可以得到综合应用知识和分析问题能力的系统训练。科研能力培养主要通过导师制、毕业论文(设计)来实施,我们建立了导师制,从大二下学期完成专业分流后实施,要求学生自行联系导师,通过双向选择,完成师生对接。导师要做好学生的选题和科研引导工作,让学生有机会较早地参与到老师的科研活动中,进行科研能力的初步训练,强化和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使学生尽早参与科研项目并真正得到科研能力的系统培养和训练。创新精神、职业能力培养主要通过学生创新基金项目、暑期社会实践和毕业生产实习来完成,学校把课外科研、暑期实践等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承认学分,鼓励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联系企事业单位和生产项目,组织毕业生产实习,做到产学研有效结合,使学生深入到实际的生产环境,感受到实际的生产氛围,从而形成真正的职业能力。

(二)优化实践课程体系和实验内容

以往的实习多附着在单一的课程中,分散于不同的教学时期而独立进行,主要作为课程理论教学的验证和补充手段。这种实习结构和实习模式把有机联系的知识体系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按照学科基础和课程内容的特点来整合实践课程,组织综合性的实习教学项目,制定专门的实习教学大纲,建立相对独立的实习教学计划体系。例如:将树木学、森林昆虫学、林木病理学、森林生态学综合成以森林生物和森林环境认知为主的“林学基础综合实习”;将测树学、森林经理学、遥感导论、地理信息系统、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的实习内容组合成以森林资源调查设计为主的“森林经理模块综合实习”;将森林培育学、林木遗传育种学、经济林栽培学、竹子分类学和竹林培育等课程综合成以林木繁育技术、现代设施栽培、园林绿化、养护及山地造林为核心的“森林培育模块综合实习”。每一个综合实习均制定了教学大纲和成绩考核办法,编写了教学实习指导书。这种多学科、多课程组合的综合实习方式,把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揉合,建立起有机的内在联系,避免了知识的重复和脱节,不但使学生系统地学到多种实验技术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受到宏观、综合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对基本技术和方法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另外,这种优化组合、集中进行的综合实习模式还可以有效地节约实习经费和教学资源。为配合和推进综合教学实习改革,提高实习效果,学校采取了二长一短的三学期制培养方案,综合教学实习主要安排在短学期里进行。

对于课程实验,要求主讲理论课程的教师具体负责,根据实验内容的内在联系,科学地综合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积极引入科研成果和社会应用项目,引入国内外方法成熟、适合本科实验教学的先进的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在林学专业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和专业平台(森林经理模块)中,共有21门课程设有实验,可开出128项实验项目。其中,综合性、设计性或研究性项目有63项,约占总数的50%;每门课程均有综合性、设计性或研究性实验。以学科组为单位,对每门课程的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和实验类型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修订,统筹安排实验教学内容,使各门课程的实验内容合理衔接,确保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林学专业还开设了“种苗学实验”和“植物组织培养实验”两门单独设置的实验课程,编写了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教材。

(三)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实习运作模式

实验教学方法和实习运作模式改革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口。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是一种简单的灌输式、模仿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老师规定的程序完成实验,学生缺乏主动的思考,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许多课程面临实验学时减少而实验内容不断增多的困境,按照传统的方法很难完成实践教学的任务;毕业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最为重要的实践环节,也往往受到毕业生择业的巨大冲击。我们在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和实习运作模式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强信息化、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引入现代技术,融合多种方式辅助实验教学。建成数码互动实验室、数字动植物标本馆,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辅助实验教学,使教学直观生动、互动性强、信息量大。有些实验课采用现场教学,走出课堂,走进生产。例如,将种苗学实验放到浙江森禾公司、浙江传化公司等知名企业进行;造林学实验放到国营林场的造林现场进行,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领会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强化学以致用的意识。

2.积极采用研究性的实验教学方法。对于植物学、树木学、植物生理学等系列课程,有机组合具有演示性、验证性的实验内容和基本技能训练的项目,教师只对技术原理、操作要领和数据处理技术等一些原则问题作统一讲解,由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安排完成。在此基础上,再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由老师给出实验课题,学生根据已掌握的实验方法和技能,提出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并自主完成,最后写出实验报告或小论文。实行开放式实验,不统一限定班级的实验时间和实验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可以自由申请实验项目、自主安排实验时间。这样,不仅有效地解决了课内学时少的困难,而且充分提高了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3.对于专业基础和专业模块实习,改变传统的单科的实习方式,实行多学科综合实习方式。在实习运作中,摒弃老师全程带领、学生机械模仿的教学模式,形成以“自立专题调查研究”为核心的实习教学模式。例如,森林经理模块综合实习,实习带队老师的主要任务是介绍林区概况、实习内容和实习基本要求,带领学生踏查林区、熟悉确认边界,其余工作大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每组学生凭借一张地形图、一张遥感影像和一套测量、测树仪器工具,要完成一类样地调查、二类小班调查、专题林相图、森林资源分布图制作以及森林资源数据统计工作,建立一个森林资源空间数据库并完成专题调查报告。该实习从方案设计、计划拟定、专题调查、数据整理、图件制作到报告撰写都要求学生自主进行。通过实习,学生能够受到一次有关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完整的、系统的训练,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组织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极大的帮助。

4.特别重视毕业论文和毕业生产实习实践环节。在时间上进行合理安排和调整,将毕业论文的选题、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及部分外业工作提前至第六学期末进行,毕业生产实习安排在第三个暑期或第七学期完成,以便与学生的择业时间适当错开。分别不同专业模块,紧密结合生产实际,集中组织学生进行对口的毕业生产实习。森林经理模块实习学生主要进行县级二类森林资源清查;森林培育模块实习学生主要深入企业进行种苗培育、栽培管理等,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任务、生产环境中得到实战训练,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强化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管理,要求论文选题必须符合培养目标,并对论文(设计)的每一环节都进行量化、细化和规范化,努力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科研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加强实验室和实习教学基地建设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保障。近年来,学校十分重视林学专业建设,共投入实验室建设经费3000多万元,新建或续建现代森林培育技术实验室、林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森林保护、森林资源监测与信息管理等7个林学专业支撑实验室。到2006年底,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近4000余万元;目前,生均实验室面积超过30m2,生均仪器设备费超过1.5万元。

林学专业已建成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17处。其中,有国家林业局林木良种繁育基地、浙江林学院东湖校区植物园等校内实习基地4个,配备1200m2的智能温室;与天目山部级自然保护区、清凉峰部级自然保护区、杭州植物园、临安市横畈林场、建德林场等单位共建校外教学实习基地13个;并与浙江省林业生产管理部门和部分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可以接收学生进行长期的毕业生产实习。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为林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五)优化实践教学队伍结构

实践教学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为了优化实践教学队伍,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我们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

1.建立高水平的教授亲自指导本科生实验、实习的机制,鼓励专任教师参与实验教学工作,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研究,努力培养既具有教师素质、又具有专业技术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2.通过岗位聘任和竞争上岗,每个实验室逐渐形成一支以责任教师、实验教师为主,实验员和研究生为辅的实验教学队伍。责任教师一般由教授担任,负责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以及整个验室的实验教学工作,他既从事教学工作也从事科研工作,使实验教学内容始终与科研发展紧密结合;实验教师主要由承担理论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兼任,主要从事实验、实习教学及教学改革研究;实验员和研究生主要负责实验准备、仪器设备管理和实验报告批改等工作。

3.重视实验教学人员的引进、培训和提高工作,聘请专家型企业家作为兼职教授给学生讲课,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