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概况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01:57:02

生产概况

生产概况范文篇1

关键词:茄子种植;概况;发展趋势;效益

1我国茄子种植的概况

茄子在全世界都有分布,在亚洲、非洲、地中海沿岸、欧洲中南部、中美洲均广泛种植。因在欧美等地,只有在较低纬度栽培,品种不多,故世界各国中以中国茄子栽培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据FAO年鉴的统计资料,2004年全球茄子收获面积为170.1万公顷,总产量为2984万吨;我国收获面积为81.7万公顷,总产量为1653万吨,分别占世界收获面积和总产量的一半左右。2005年我国茄子种植面积为70.26万公顷,产量32.2t/hm2,总产量2263.4万吨。我国茄子种植面积最大的6个省依次是山东、河南、河北、四川、湖北、江苏。

茄子是我国南北方主要的蔬菜种类之一,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各地栽培普遍,尤其是在广大农村,茄子的栽培面积远比番茄大。东北、华东、华南地区以栽培长茄为主,华北、西北地区以栽培圆茄为主。茄子适应范围广泛,容易栽培,生长期长,产量较高,是夏秋季的主要蔬菜之一。

在自然条件下,我国长江以南无霜地区可以一年四季生产,北方地区只能在无霜期季节栽培,每年7月、8月、9月采收供应市场。过去,在漫长的冬春季节,北方吃不到新鲜的茄子。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中后期,塑料中、小棚开始应用于蔬菜栽培,可以把茄子生产时间提前或延后1个多月,经济效益明显高于露地。同时,用塑料薄膜替代玻璃作为温室透明覆盖物,促进了我国塑料温室的发展,加盖外保温设施(草苫、纸被),可使茄子生产再提前1~2个月。这样在北纬40°左右的地区可在2~3月份吃到新鲜茄子,经济效益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到了80年代中后期,随着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和功能性塑料薄膜的发展,加之内外保温设施和先进栽培技术的应用,使北纬40°左右的地区,冬季在不加温的情况下能生产出茄子,并在春节前后上市,创产值达30万元/hm2。

目前我国的茄子生产已经实现了周年供应。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形成了塑料棚、地膜、遮阳网三元覆盖型周年系列化保护栽培体系;黄淮海平原地区形成了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塑料棚、地膜、遮阳网四元覆盖型周年系列化保护栽培体系;东北、西北、内蒙古及山西的大部分地区,形成了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塑料棚、地膜三元覆盖型周年系列化保护栽培体系,使这一地区在不加温的情况下,茄子能够全年生产和周年供应。由于茄子较耐贮运,它已成为由蔬菜生产基地运往城镇、南方运往北方的大宗蔬菜之一。茄子的产量高,市场广阔,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在生产规模上已由农村的一家一户零散栽培发展到大规模的商品化生产,成为菜农致富的项目之一。在山东寿光,十几年来,利用日光温室保护,对茄子反季实施秋冬茬、越冬茬、冬春茬大面积栽培,使其成为冬春季也能大量外销的主要鲜嫩浆果商品蔬菜之一,因反季节价格高,一般每茬茄子产鲜果150~225t/hm2,纯收入30~45万元/hm2。

2我国茄子种植的发展趋势

2.1栽培品种专用化

茄子不同栽培方式及生产目的对品种有不同的要求,特别是今后随着茄子标准化生产的发展,要求茄子的各种栽培方式都将有与其相配套的专用优良品种。

2.2设施栽培规模将不断扩大

温室、大棚茄子生产的规模将不断扩大,露地茄子的生产规模将日益减少,茄子的生产和市场供应将日趋均衡。设施栽培具有栽培环境易于控制、产品质量好、受自然条件影响小、栽培期长、产量高、效益高,特别是设施栽培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节生产时间、安排栽培茬口、避免产品的上市时间过于集中等一些优点,是蔬菜高产高效栽培的发展方向。同其他蔬菜一样,作为主要的设施蔬菜,茄子设施栽培的规模也将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2.3栽培管理措施更加科学

茄子的生产技术日趋完善,栽培技术将配套化,各种栽培方式都将有与其相适应的科技含量较高的配套栽培管理措施。

2.4管理技术现代化

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管理技术被普遍推广应用,其中诸如嫁接栽培技术、新法整枝技术、化控技术、再生栽培技术、微灌溉技术等科技含量较高的先进技术将受到重视。2.5茄子生产已向质量、安全、效益、标准化方向发展

现在人们对蔬菜的品质,尤其是蔬菜的安全卫生特别重视,国内不少市场已实行蔬菜市场准入制,而国际市场绿色壁垒更加严峻,因此菜农必须生产无公害蔬菜。在无工厂废气、废水、废渣污染的基地种菜;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对症选用高效低毒农药,严格控制浓度、用量、安全间隔期;尽量使用腐熟农家肥,控制使用化学氮肥,避免蔬菜中硝酸盐含量超标,在此基础上生产的有机蔬菜(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激素),才能以高价在国内外市场畅销。

茄子实行标准化生产是大势所趋。标准化生产是按照一定的生产流程和操作规范对蔬菜进行生产管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控制茄子的生产环境,减少化肥、农药和其他有害物质的使用量,确保蔬菜生产过程无公害,生产出符合有关质量标准要求的茄子产品。

3当前制约茄子种植效益提高的关键问题

3.1缺乏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

目前大多数茄子品种在结果能力和果实的品质方面表现得比较好,但在抗病性方面,特别是在抗土传病害方面表现得较差。虽然也有一些茄子品种对常见病害具有比较强的抗病性,但在结果能力、果实品质等方面却表现得比较差。另外,在保护地栽培方面,也还缺乏温室和大棚专用的茄子品种。

3.2栽培方式单调、落后

目前,我国茄子栽培主要采取的是露地栽培和简易小拱棚栽培2种形式,高产高效的塑料大棚、温室等大型保护地栽培方式的应用程度还比较差,远远落后于黄瓜、番茄等蔬菜。

3.3茬口安排过于集中

目前我国茄子栽培茬口主要是早春茬与晚春茬,而栽培效益更高的秋冬茬与越冬茬却安排得比较少。茄子的上市时间主要集中在6~9月份,造成茄子季节性局部过剩,不仅不能保证茄子全年均衡上市供应的要求,而且由于茄子盛产期价格偏低,也影响了栽培效益。

3.4病虫害危害严重

随着茄子种植面积的扩大,茄子病虫害呈逐渐加重的趋势。由于受品种的抗病能力限制以及茄子严重重茬的影响,加上茄子害虫和病原菌抗药性的不断增强,目前茄子生产上的病虫危害普遍较重。不仅茎叶发病厉害,而且如黄萎病、线虫病等一些土壤传播病害的发生程度也较严重,一些发病严重的地方,特别是重茬严重的保护地里,已到了无法继续种茄子的地步。

3.5种子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市场上茄子品种很多,来源复杂,种子质量参差不齐。农民选种时应慎重,以免给自己造成损失。

3.6高新技术推广普及的程度还比较差

目前,多数地方仍沿用传统的、落后的茄子栽培技术,特别是在保护地栽培中,与保护地栽培相配套的新法整枝技术、微灌溉浇水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烟剂防治技术、二氧化碳气体施肥技术、化控技术、再生技术等应用得更差,相反更多的是把露地茄子栽培的一套做法搬进了温室、大棚内,从而限制了保护地茄子的生产潜力发挥。

我国茄子的供应主要是通过增加种植面积来取得的,茄子的单位面积产量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3.7无公害生产程度偏低

由于盲目追求高产,以及受落后的栽培方式和设备的限制,目前茄子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氮素化肥和剧毒农药的使用量在一些地方长期居高不下,导致茄子产品中的硝酸盐和农药残留严重超标。

参考文献

[1]李锡香,蔚.茄子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吴场铠.早熟茄子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16):47.

[3]张建国,李永辉,申爱民.茄子春大棚早熟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6(10):27-28.

生产概况范文篇2

关键词:茄子种植;概况;发展趋势;效益

1我国茄子种植的概况

茄子在全世界都有分布,在亚洲、非洲、地中海沿岸、欧洲中南部、中美洲均广泛种植。因在欧美等地,只有在较低纬度栽培,品种不多,故世界各国中以中国茄子栽培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据FAO年鉴的统计资料,2004年全球茄子收获面积为170.1万公顷,总产量为2984万吨;我国收获面积为81.7万公顷,总产量为1653万吨,分别占世界收获面积和总产量的一半左右。2005年我国茄子种植面积为70.26万公顷,产量32.2t/hm2,总产量2263.4万吨。我国茄子种植面积最大的6个省依次是山东、河南、河北、四川、湖北、江苏。

茄子是我国南北方主要的蔬菜种类之一,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各地栽培普遍,尤其是在广大农村,茄子的栽培面积远比番茄大。东北、华东、华南地区以栽培长茄为主,华北、西北地区以栽培圆茄为主。茄子适应范围广泛,容易栽培,生长期长,产量较高,是夏秋季的主要蔬菜之一。

在自然条件下,我国长江以南无霜地区可以一年四季生产,北方地区只能在无霜期季节栽培,每年7月、8月、9月采收供应市场。过去,在漫长的冬春季节,北方吃不到新鲜的茄子。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中后期,塑料中、小棚开始应用于蔬菜栽培,可以把茄子生产时间提前或延后1个多月,经济效益明显高于露地。同时,用塑料薄膜替代玻璃作为温室透明覆盖物,促进了我国塑料温室的发展,加盖外保温设施(草苫、纸被),可使茄子生产再提前1~2个月。这样在北纬40°左右的地区可在2~3月份吃到新鲜茄子,经济效益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到了80年代中后期,随着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和功能性塑料薄膜的发展,加之内外保温设施和先进栽培技术的应用,使北纬40°左右的地区,冬季在不加温的情况下能生产出茄子,并在春节前后上市,创产值达30万元/hm2。

目前我国的茄子生产已经实现了周年供应。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形成了塑料棚、地膜、遮阳网三元覆盖型周年系列化保护栽培体系;黄淮海平原地区形成了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塑料棚、地膜、遮阳网四元覆盖型周年系列化保护栽培体系;东北、西北、内蒙古及山西的大部分地区,形成了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塑料棚、地膜三元覆盖型周年系列化保护栽培体系,使这一地区在不加温的情况下,茄子能够全年生产和周年供应。由于茄子较耐贮运,它已成为由蔬菜生产基地运往城镇、南方运往北方的大宗蔬菜之一。茄子的产量高,市场广阔,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在生产规模上已由农村的一家一户零散栽培发展到大规模的商品化生产,成为菜农致富的项目之一。在山东寿光,十几年来,利用日光温室保护,对茄子反季实施秋冬茬、越冬茬、冬春茬大面积栽培,使其成为冬春季也能大量外销的主要鲜嫩浆果商品蔬菜之一,因反季节价格高,一般每茬茄子产鲜果150~225t/hm2,纯收入30~45万元/hm2。

2我国茄子种植的发展趋势

2.1栽培品种专用化

茄子不同栽培方式及生产目的对品种有不同的要求,特别是今后随着茄子标准化生产的发展,要求茄子的各种栽培方式都将有与其相配套的专用优良品种。

2.2设施栽培规模将不断扩大

温室、大棚茄子生产的规模将不断扩大,露地茄子的生产规模将日益减少,茄子的生产和市场供应将日趋均衡。设施栽培具有栽培环境易于控制、产品质量好、受自然条件影响小、栽培期长、产量高、效益高,特别是设施栽培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节生产时间、安排栽培茬口、避免产品的上市时间过于集中等一些优点,是蔬菜高产高效栽培的发展方向。同其他蔬菜一样,作为主要的设施蔬菜,茄子设施栽培的规模也将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2.3栽培管理措施更加科学

茄子的生产技术日趋完善,栽培技术将配套化,各种栽培方式都将有与其相适应的科技含量较高的配套栽培管理措施。

2.4管理技术现代化

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管理技术被普遍推广应用,其中诸如嫁接栽培技术、新法整枝技术、化控技术、再生栽培技术、微灌溉技术等科技含量较高的先进技术将受到重视。

2.5茄子生产已向质量、安全、效益、标准化方向发展

现在人们对蔬菜的品质,尤其是蔬菜的安全卫生特别重视,国内不少市场已实行蔬菜市场准入制,而国际市场绿色壁垒更加严峻,因此菜农必须生产无公害蔬菜。在无工厂废气、废水、废渣污染的基地种菜;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对症选用高效低毒农药,严格控制浓度、用量、安全间隔期;尽量使用腐熟农家肥,控制使用化学氮肥,避免蔬菜中硝酸盐含量超标,在此基础上生产的有机蔬菜(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激素),才能以高价在国内外市场畅销。

茄子实行标准化生产是大势所趋。标准化生产是按照一定的生产流程和操作规范对蔬菜进行生产管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控制茄子的生产环境,减少化肥、农药和其他有害物质的使用量,确保蔬菜生产过程无公害,生产出符合有关质量标准要求的茄子产品。

3当前制约茄子种植效益提高的关键问题

3.1缺乏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

目前大多数茄子品种在结果能力和果实的品质方面表现得比较好,但在抗病性方面,特别是在抗土传病害方面表现得较差。虽然也有一些茄子品种对常见病害具有比较强的抗病性,但在结果能力、果实品质等方面却表现得比较差。另外,在保护地栽培方面,也还缺乏温室和大棚专用的茄子品种。

3.2栽培方式单调、落后

目前,我国茄子栽培主要采取的是露地栽培和简易小拱棚栽培2种形式,高产高效的塑料大棚、温室等大型保护地栽培方式的应用程度还比较差,远远落后于黄瓜、番茄等蔬菜。

3.3茬口安排过于集中

目前我国茄子栽培茬口主要是早春茬与晚春茬,而栽培效益更高的秋冬茬与越冬茬却安排得比较少。茄子的上市时间主要集中在6~9月份,造成茄子季节性局部过剩,不仅不能保证茄子全年均衡上市供应的要求,而且由于茄子盛产期价格偏低,也影响了栽培效益。

3.4病虫害危害严重

随着茄子种植面积的扩大,茄子病虫害呈逐渐加重的趋势。由于受品种的抗病能力限制以及茄子严重重茬的影响,加上茄子害虫和病原菌抗药性的不断增强,目前茄子生产上的病虫危害普遍较重。不仅茎叶发病厉害,而且如黄萎病、线虫病等一些土壤传播病害的发生程度也较严重,一些发病严重的地方,特别是重茬严重的保护地里,已到了无法继续种茄子的地步。

3.5种子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市场上茄子品种很多,来源复杂,种子质量参差不齐。农民选种时应慎重,以免给自己造成损失。

3.6高新技术推广普及的程度还比较差

目前,多数地方仍沿用传统的、落后的茄子栽培技术,特别是在保护地栽培中,与保护地栽培相配套的新法整枝技术、微灌溉浇水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烟剂防治技术、二氧化碳气体施肥技术、化控技术、再生技术等应用得更差,相反更多的是把露地茄子栽培的一套做法搬进了温室、大棚内,从而限制了保护地茄子的生产潜力发挥。

我国茄子的供应主要是通过增加种植面积来取得的,茄子的单位面积产量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3.7无公害生产程度偏低

由于盲目追求高产,以及受落后的栽培方式和设备的限制,目前茄子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氮素化肥和剧毒农药的使用量在一些地方长期居高不下,导致茄子产品中的硝酸盐和农药残留严重超标。

参考文献

[1]李锡香,蔚.茄子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吴场铠.早熟茄子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16):47.

[3]张建国,李永辉,申爱民.茄子春大棚早熟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6(10):27-28.

生产概况范文篇3

关键词:茄子种植;概况;发展趋势;效益

1我国茄子种植的概况

茄子在全世界都有分布,在亚洲、非洲、地中海沿岸、欧洲中南部、中美洲均广泛种植。因在欧美等地,只有在较低纬度栽培,品种不多,故世界各国中以中国茄子栽培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据FAO年鉴的统计资料,2004年全球茄子收获面积为170.1万公顷,总产量为2984万吨;我国收获面积为81.7万公顷,总产量为1653万吨,分别占世界收获面积和总产量的一半左右。2005年我国茄子种植面积为70.26万公顷,产量32.2t/hm2,总产量2263.4万吨。我国茄子种植面积最大的6个省依次是山东、河南、河北、四川、湖北、江苏。

茄子是我国南北方主要的蔬菜种类之一,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各地栽培普遍,尤其是在广大农村,茄子的栽培面积远比番茄大。东北、华东、华南地区以栽培长茄为主,华北、西北地区以栽培圆茄为主。茄子适应范围广泛,容易栽培,生长期长,产量较高,是夏秋季的主要蔬菜之一。

在自然条件下,我国长江以南无霜地区可以一年四季生产,北方地区只能在无霜期季节栽培,每年7月、8月、9月采收供应市场。过去,在漫长的冬春季节,北方吃不到新鲜的茄子。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中后期,塑料中、小棚开始应用于蔬菜栽培,可以把茄子生产时间提前或延后1个多月,经济效益明显高于露地。同时,用塑料薄膜替代玻璃作为温室透明覆盖物,促进了我国塑料温室的发展,加盖外保温设施(草苫、纸被),可使茄子生产再提前1~2个月。这样在北纬40°左右的地区可在2~3月份吃到新鲜茄子,经济效益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到了80年代中后期,随着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和功能性塑料薄膜的发展,加之内外保温设施和先进栽培技术的应用,使北纬40°左右的地区,冬季在不加温的情况下能生产出茄子,并在春节前后上市,创产值达30万元/hm2。

目前我国的茄子生产已经实现了周年供应。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形成了塑料棚、地膜、遮阳网三元覆盖型周年系列化保护栽培体系;黄淮海平原地区形成了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塑料棚、地膜、遮阳网四元覆盖型周年系列化保护栽培体系;东北、西北、内蒙古及山西的大部分地区,形成了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塑料棚、地膜三元覆盖型周年系列化保护栽培体系,使这一地区在不加温的情况下,茄子能够全年生产和周年供应。由于茄子较耐贮运,它已成为由蔬菜生产基地运往城镇、南方运往北方的大宗蔬菜之一。茄子的产量高,市场广阔,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在生产规模上已由农村的一家一户零散栽培发展到大规模的商品化生产,成为菜农致富的项目之一。在山东寿光,十几年来,利用日光温室保护,对茄子反季实施秋冬茬、越冬茬、冬春茬大面积栽培,使其成为冬春季也能大量外销的主要鲜嫩浆果商品蔬菜之一,因反季节价格高,一般每茬茄子产鲜果150~225t/hm2,纯收入30~45万元/hm2。

2我国茄子种植的发展趋势

2.1栽培品种专用化

茄子不同栽培方式及生产目的对品种有不同的要求,特别是今后随着茄子标准化生产的发展,要求茄子的各种栽培方式都将有与其相配套的专用优良品种。

2.2设施栽培规模将不断扩大

温室、大棚茄子生产的规模将不断扩大,露地茄子的生产规模将日益减少,茄子的生产和市场供应将日趋均衡。设施栽培具有栽培环境易于控制、产品质量好、受自然条件影响小、栽培期长、产量高、效益高,特别是设施栽培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节生产时间、安排栽培茬口、避免产品的上市时间过于集中等一些优点,是蔬菜高产高效栽培的发展方向。同其他蔬菜一样,作为主要的设施蔬菜,茄子设施栽培的规模也将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2.3栽培管理措施更加科学

茄子的生产技术日趋完善,栽培技术将配套化,各种栽培方式都将有与其相适应的科技含量较高的配套栽培管理措施。

2.4管理技术现代化

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管理技术被普遍推广应用,其中诸如嫁接栽培技术、新法整枝技术、化控技术、再生栽培技术、微灌溉技术等科技含量较高的先进技术将受到重视。2.5茄子生产已向质量、安全、效益、标准化方向发展

现在人们对蔬菜的品质,尤其是蔬菜的安全卫生特别重视,国内不少市场已实行蔬菜市场准入制,而国际市场绿色壁垒更加严峻,因此菜农必须生产无公害蔬菜。在无工厂废气、废水、废渣污染的基地种菜;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对症选用高效低毒农药,严格控制浓度、用量、安全间隔期;尽量使用腐熟农家肥,控制使用化学氮肥,避免蔬菜中硝酸盐含量超标,在此基础上生产的有机蔬菜(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激素),才能以高价在国内外市场畅销。

茄子实行标准化生产是大势所趋。标准化生产是按照一定的生产流程和操作规范对蔬菜进行生产管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控制茄子的生产环境,减少化肥、农药和其他有害物质的使用量,确保蔬菜生产过程无公害,生产出符合有关质量标准要求的茄子产品。

3当前制约茄子种植效益提高的关键问题

3.1缺乏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

目前大多数茄子品种在结果能力和果实的品质方面表现得比较好,但在抗病性方面,特别是在抗土传病害方面表现得较差。虽然也有一些茄子品种对常见病害具有比较强的抗病性,但在结果能力、果实品质等方面却表现得比较差。另外,在保护地栽培方面,也还缺乏温室和大棚专用的茄子品种。

3.2栽培方式单调、落后

目前,我国茄子栽培主要采取的是露地栽培和简易小拱棚栽培2种形式,高产高效的塑料大棚、温室等大型保护地栽培方式的应用程度还比较差,远远落后于黄瓜、番茄等蔬菜。

3.3茬口安排过于集中

目前我国茄子栽培茬口主要是早春茬与晚春茬,而栽培效益更高的秋冬茬与越冬茬却安排得比较少。茄子的上市时间主要集中在6~9月份,造成茄子季节性局部过剩,不仅不能保证茄子全年均衡上市供应的要求,而且由于茄子盛产期价格偏低,也影响了栽培效益。

3.4病虫害危害严重

随着茄子种植面积的扩大,茄子病虫害呈逐渐加重的趋势。由于受品种的抗病能力限制以及茄子严重重茬的影响,加上茄子害虫和病原菌抗药性的不断增强,目前茄子生产上的病虫危害普遍较重。不仅茎叶发病厉害,而且如黄萎病、线虫病等一些土壤传播病害的发生程度也较严重,一些发病严重的地方,特别是重茬严重的保护地里,已到了无法继续种茄子的地步。

3.5种子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市场上茄子品种很多,来源复杂,种子质量参差不齐。农民选种时应慎重,以免给自己造成损失。

3.6高新技术推广普及的程度还比较差

目前,多数地方仍沿用传统的、落后的茄子栽培技术,特别是在保护地栽培中,与保护地栽培相配套的新法整枝技术、微灌溉浇水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烟剂防治技术、二氧化碳气体施肥技术、化控技术、再生技术等应用得更差,相反更多的是把露地茄子栽培的一套做法搬进了温室、大棚内,从而限制了保护地茄子的生产潜力发挥。

我国茄子的供应主要是通过增加种植面积来取得的,茄子的单位面积产量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3.7无公害生产程度偏低

由于盲目追求高产,以及受落后的栽培方式和设备的限制,目前茄子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氮素化肥和剧毒农药的使用量在一些地方长期居高不下,导致茄子产品中的硝酸盐和农药残留严重超标。

参考文献

[1]李锡香,蔚.茄子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吴场铠.早熟茄子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16):47.

[3]张建国,李永辉,申爱民.茄子春大棚早熟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6(10):27-28.

生产概况范文篇4

[关键词]渔业养殖;养殖品种;现代渔业;休闲渔业;运城市

运城市位于山西省南端,国土面积1.4万km2,境内主要水系有黄河、汾河、涑水河、伍姓湖、硝池等,滩涂面积丰富,其中宜渔面积0.67万hm2。属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全年日照充足,年日照2350h,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温度13.5℃,最高气温42.8℃,最低气温-24.6℃,适合鱼类年平均生长期在7个月以上,具有发展渔业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运城渔业发展现状

运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自古以来,在黄河、汾河、涑水河、伍姓湖、硝池等河湖周边就有渔业生产活动,由于受自然资源和生产力水平的制约,渔业生产仅限于在这些河流、湖泊内进行自然捕捞,渔业生产的规模很小。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国家水产总局先后将我市的永济、芮城两县列为国家商品鱼基地,从而奠定了我市渔业发展的基础。2000年以后国家加大对我市渔业的投资力度,先后建成了永济温流水良种繁育场,芮城县黄河鲤鱼良种场和临猗县黄河甲鱼良种场,为我市苗种供给提供了保障。同时,通过实施“菜篮子”工程、池塘标准化健康养殖等项目,改善了渔业生产条件,推动了全市渔业的发展。截止2016年底,全市的水产品产量占到全省总产量的一半左右,渔业生产已成为沿河、沿湖地带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产业之一。1.1养殖面积。截止2016年底,全市共有养鱼水面3033.33hm2。其中,池塘1086.67hm2,水库100hm2,湖泊1846.67hm2,分别占总养鱼水面的35.8%、3.3%和60.9%。1.2养殖产量及产值。全市水产品总产量24734t,占到全省总产量的47.3%,其中,养殖23862t,捕捞872t,分别占全市总产量的96.5%和3.5%。在养殖产量中,池塘21189t,湖泊1958t,水库575t,莲鱼混养140t,分别占养殖产量的88.8%、8.2%、2.4%和0.6%。全市渔业总产值2.97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394.8亿元的0.75%。虽然同省内其他地市相比,运城市的渔业规模较大,但同大农业相比较,规模很小,差距很大。1.3养殖分布。渔业生产受资源条件、养殖技术、管理水平所限,分布极不均衡,全市渔业整体上分布零散,局部相对集中。全市现有渔业养殖户435户,其中永济市280户,芮城40户,万荣40户,垣曲20户,其余县(市)养殖渔户均在20户以下。而永济、芮城、万荣三县(市)的渔业生产也仅集中在永济的栲栳、蒲州、城区、芮城的古魏、永乐以及万荣的裴庄、光华、荣河等少数乡镇的沿黄一带。其中永济、万荣、芮城、垣曲、盐湖五县(市、区)的养鱼水面之和占到全市养鱼水面的95.7%,产量占到全市总产量的96.4%,养殖大市永济市2016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5214t,占到全市总产量的61.5%。1.4养殖品种。全市水产养殖以鲤、草、鲢鱼常规品种为主,其产量占到全市水产品产量的95%。另外,罗非鱼、虹鳟鱼、鲟鱼、鲫鱼、鲶鱼、乌鳢、泥鳅、南美白对虾、河蟹、黄河甲鱼、加州鲈等品种也有少量养殖。1.5养殖模式及产量。全市养殖模式及产量见表1。1.6养殖效益分析。我市的水产品以外销为主,每年大约70~80%的水产品销往西安、兰州、西宁等市,20~30%销往本地。同时,我市本地市场50%以上的水产品来自于河南、湖北等省。近年来,由于水产品产量不断增加,鱼价长期低位运行,鲤鱼、草鱼的价格一直在2.5元/kg左右波动,随着渔需物资价格的不断攀升,养殖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2运城渔业养殖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2.1渔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不高。目前,虽然大多数渔户的渔业机械设施比较齐全,但渔业生产的信息化水平不高,没有充分利用自动化水质监测及互联网远程操作等一系列新技术,渔业生产的劳动强度和风险较大,影响了渔业生产效益的进一步提高。2.2渔业资源利用不充分。近几年,运城市沿黄滩涂地带陆续发展了数万亩的莲池和稻田,这些区域是发展稻鱼、稻虾、稻蟹或莲鱼混养绿色生态养殖的良好场所,但目前为止尚未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利用。2.3品种结构不合理。全市的水产养殖品种虽然有十几种,但目前主要还是以鲤、草、鲢为主,上述三个品种的产量占到总产量的90%以上,大部分品种还处于小规模的试养阶段。

3运城渔业未来发展思路

生产概况范文篇5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对国内相关方面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简要评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产业结构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学者研究的重点经济问题,不同学者以不同的思维方式或角度对产业结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得出众多具有说服力和指导意义的结论。

论文关键词: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综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理论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起点,产业结构问题的研究被限定在“两大部类关系”和“农、轻、重关系”分析框架内。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产业结构理论引入我国,经济理论界的学术规范发生了重要变化,工具和方法更加多样化,西方产业结构理论逐渐被尝试用于分析中国问题。因此应将我国结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置于世界经济大背景之下考察,并以此为出发点整理国内理论研究的进展。下面分四个阶段回顾我国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演变并进行评论。

1改革开放前我国产业结构理论研究概况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产业经济理论研究工作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靠引入前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范式,归结为社会再生产理论中有关“两大部类关系”和“农、轻、重”关系的研究。其中与产业结构有关的内容是再生产理论中两大部类的关系,重点是生产资料优先增长问题。相关观点的分歧较大,争论较多的问题有以下两个:一是关于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公式的标准界定,即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经济学界发生的一个公式还是两个公式之争。在这些争论中很多学者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其中一部分学者提出要实现扩大再生产除了要有追加的生产资料外,必须有追加的生活资料,强调不能片面发展重工业。另外一些学者认为,不仅要研究扩大再生产中的两大部类的地位和作用,更要体现出相互制约的关系。二是关于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是在肯定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原理的前提下进行的,进一步讨论其中所涉及的问题,主要有:决定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条件是什么,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数量界限如何确定,消费资料生产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农、轻、重部门比例的关系等。这一时期的讨论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关于产业结构问题的比较集中的讨论,其主要依据是马克思主义两大部类思想。

2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产业结构理论研究概况

(一)产业结构研究范式

这个时期产业结构问题的研究对以往片面强调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所导致的结构失衡问题进行反思。1979年,欧阳胜指出两大部类平衡发展的规律是社会再生产的普遍规律,保持两大部类平衡发展是经济计划工作的首要任务。另外就是开始了对中国现实产业结构问题的实证研究,逐渐摆脱以往的纯粹理论探讨,把理论与实际经济情况接轨,重点转向了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批判性分析。

西方国家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以及相应的学术研究也开始被我国学者所了解,对国内学者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产生了一定影响。我国陆续翻译出版了一些国外经济学专著,最初影响较大的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组织翻译出版的《外国经济结构文集》和1981年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这些译著基本上是资料性的,主要介绍国外经济结构现状。这让国内学者真实感受到了结构问题研究在框架和方法上的多样性,使我国经济理论工作者的眼界得到开拓。其后国内研究结构问题的学者开始较多借鉴、学习和应用西方产业经济理论的思路和方法,其中杨治所著的《产业经济学导论》最具代表性。这些西方学术思想的引入对研究范式的转换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外有关产业结构的代表论著陆续在我国翻译出版,这些译著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提供了许多国家结构演变的经验材料,对我国学者影响深远。这方面影响较大的有库兹涅茨、罗斯托、钱纳里、霍夫曼等经济学者的理论成果,其与我国以往主要采取理论演绎的方法相比,这些学者研究内容的可观察性、可度量性和说服力更强。

(二)产业结构政策

一些研究其他国家特别是后起工业化国家战后经济发展经验的论著也逐渐被介绍进我国。有些国家被认为通过选择“主导产业”、“带头产业”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高速增长,特别是战后日本和韩国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引起我国学者较多关注,包括佐贯利雄的《日本经济的结构分析》等。这些论著主要是以日本发展的成功经验为案例,认为由于产业结构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有明显的相关性,后起国家可以借鉴先行国家的经验,发挥“后发优势”,通过政府的积极干预即产业政策,主动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其后,产业政策的研究成为我国产业经济学界的热点,较早期的研究有周叔莲、杨沐主编的《国外产业政策研究》,王慧炯、李泊溪、周林主编的《中国产业部门政策研究》等。这些研究认为产业政策应论文关键词: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综述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对国内相关方面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简要评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产业结构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学者研究的重点经济问题,不同学者以不同的思维方式或角度对产业结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得出众多具有说服力和指导意义的结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理论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起点,产业结构问题的研究被限定在“两大部类关系”和“农、轻、重关系”分析框架内。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产业结构理论引入我国,经济理论界的学术规范发生了重要变化,工具和方法更加多样化,西方产业结构理论逐渐被尝试用于分析中国问题。因此应将我国结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置于世界经济大背景之下考察,并以此为出发点整理国内理论研究的进展。下面分四个阶段回顾我国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演变并进行评论。

3改革开放前我国产业结构理论研究概况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产业经济理论研究工作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靠引入前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范式,归结为社会再生产理论中有关“两大部类关系”和“农、轻、重”关系的研究。其中与产业结构有关的内容是再生产理论中两大部类的关系,重点是生产资料优先增长问题。相关观点的分歧较大,争论较多的问题有以下两个:一是关于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公式的标准界定,即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经济学界发生的一个公式还是两个公式之争。在这些争论中很多学者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其中一部分学者提出要实现扩大再生产除了要有追加的生产资料外,必须有追加的生活资料,强调不能片面发展重工业。另外一些学者认为,不仅要研究扩大再生产中的两大部类的地位和作用,更要体现出相互制约的关系。二是关于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是在肯定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原理的前提下进行的,进一步讨论其中所涉及的问题,主要有:决定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条件是什么,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数量界限如何确定,消费资料生产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农、轻、重部门比例的关系等。这一时期的讨论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关于产业结构问题的比较集中的讨论,其主要依据是马克思主义两大部类思想。

4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产业结构理论研究概况

(一)产业结构研究范式

这个时期产业结构问题的研究对以往片面强调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所导致的结构失衡问题进行反思。1979年,欧阳胜指出两大部类平衡发展的规律是社会再生产的普遍规律,保持两大部类平衡发展是经济计划工作的首要任务。另外就是开始了对中国现实产业结构问题的实证研究,逐渐摆脱以往的纯粹理论探讨,把理论与实际经济情况接轨,重点转向了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批判性分析。

西方国家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以及相应的学术研究也开始被我国学者所了解,对国内学者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产生了一定影响。我国陆续翻译出版了一些国外经济学专著,最初影响较大的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组织翻译出版的《外国经济结构文集》和1981年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这些译著基本上是资料性的,主要介绍国外经济结构现状。这让国内学者真实感受到了结构问题研究在框架和方法上的多样性,使我国经济理论工作者的眼界得到开拓。其后国内研究结构问题的学者开始较多借鉴、学习和应用西方产业经济理论的思路和方法,其中杨治所著的《产业经济学导论》最具代表性。这些西方学术思想的引入对研究范式的转换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外有关产业结构的代表论著陆续在我国翻译出版,这些译著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提供了许多国家结构演变的经验材料,对我国学者影响深远。这方面影响较大的有库兹涅茨、罗斯托、钱纳里、霍夫曼等经济学者的理论成果,其与我国以往主要采取理论演绎的方法相比,这些学者研究内容的可观察性、可度量性和说服力更强。

生产概况范文篇6

包括资源或原料、主要产品的生产工艺及装备、生产能力及产量、质量;企业总体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和技术、产品进出口等情况(国内情况统一采用2005年数据,国外情况尽量采用最新数据,下同)。

二、企业技术进步情况

十年来(1995~2005)进行过哪些技术改造,应用过哪些新技术,开发过哪些新产品?目前主体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情况及水平;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情况;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及再生利用情况;企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情况,包括自动化、计算机、分析检测的技术进步及改造应用情况;企业技术人员及从事研发队伍概况;企业鼓励研发、创新、革新的政策或措施;企业技术管理部门和技术开发机构(包括技术中心)情况等。

三、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情况

1、本企业1985年以来自主知识产权拥有情况

1)申请专利件,其中国外件;

2)授权专利件,其中国外件;

3)授权的发明专利件,其中国外件;

4)有效专利(已授权)件,其中国外件;

5)引进专利件,其中国外件;

6)已取得注册商标件,其中国外件,国内注明商标件,国际注明商标件;

7)登记计算机软件件,其中国外件;

8)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件,其中国外件;

9)登记版权作品件;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10)明确的技术秘密件;

11)许可技术项,其中专利技术项,向国外许可技术项,其中专利技术项;

12)其他。

2、1995年以来承担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项,其中申请了专利的科技项目项,取得了授权专利的科技项目项;企业自主开发的科技项目项,其中申请了专利的科技项目项,取得了授权专利的科技项目项。

3、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状况

1)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对象(列表);

2)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及职能(列表);

3)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立;

4)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经费(年度列表);

5)企业的专利战略制定(列表)。

四、企业标准化情况

1、企业标准化概况(包括企业标准数量、水平、执行标准情况,出口产品采用标准情况,通过产品认证情况等。)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2、企业标准化发展情况(包括标准与品种的配套情况,新产品的标准建立情况,企业对标准化的支持力度和正在开展的标准化项目。)

3、企业标准水平与国外先进标准水平的对比

4、制约企业标准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五、企业环保治理(气、水、渣)技术及达标情况

包括企业清洁生产水平(例如,iso14000,iso9000等……),企业环保治理(气、水、渣)技术情况,环保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情况。具体指标如下:

1、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处理率;

2、二氧化硫的治理达标率;

3、硫的利用率、二氧化硫排放量。

4、三废治理的主要工艺;

5、金属污染物治理率及达标;

6、清洁生产主要指标;

7、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及其削减;

8、固体废物(尾矿、赤泥、炉渣)年产生量、累积堆存量、每年利用量及产品产值。

9、企业占地、废弃物堆场与复垦、生态恢复指标;

10、企业主要环境特点、影响及问题等。

六、企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及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比较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采矿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冶炼回收率;联合企业矿产资源利用率;共伴生金属综合利用率。

2、能源消耗:每年企业能源消耗总量(万吨标准煤);单位产品能源消耗(吨标准煤/吨)。每年企业电耗总量(万kwh);单位产品电耗(kwh/吨)。

3、水资源利用:年用水总量、循环水利用量、废水排放量、新水补充量、单位产品新水用量。

4、废杂铜、铅回收利用量,吨金属能源消耗。

5、加工企业产品综合成品率。

七、目前正在开展的国家重大科技、技改项目情况

包括项目名称、计划类别、产业建设规模、主要内容、要达到的目标、投资情况、项目实施起止时间和项目对行业的影响等。

八、制约本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关键技术

九、目前正在申请的国家重大科技、技改项目情况

包括项目名称、计划类别、项目意义、产业化规模、主要内容、要达到的目标和申请投资等。

生产概况范文篇7

关键词:乡土地理教学;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组织

乡土地理是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上世纪50年代,它就一度成为全国广大地理教师的一个热门话题,但是后来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地理学科逐渐被边缘化。近年来,素质教育得到学校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认可。地理学科也恢复了其应有地位,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育教学要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乡土地理正是贯彻这一要求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学生地理素养,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的重要途径,同时,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重要影响。由此可见,乡土地理教学的意义十分重要。那么,实际教学当中,如何将乡土地理这方面内容落到实处呢?我觉得设计一套科学完整的乡土地理教学课程至关重要。我就以甘肃省瓜州县为例谈谈如何设计乡土地理教学课程。

一、课程内容

乡土地理教学课程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自然环境概况;农业区位条件;工业区位条件;当前存在的问题;今后发展的方向。每一个方面又有不同要素。自然环境概况主要包括气候特征、地形地貌、植被类型、土壤种类、水文状况等;农业区位条件主要包括影响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因为农业生产类型与耕作制度都与自然因素联系比较紧密,所以农业区位条件主要涉及的是气候、水文、地形、土壤等;工业生产相对农业来讲受自然条件的约束就少得多,所以,影响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主要是社会经济方面的,诸如:政策、交通、技术、劳动力等。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这决定了不同地域在发展农业和工业方面既有自身独特优势,又有明显的地域性限制因素。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客观准确的分析,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对今后发展非常重要。例如,甘肃省瓜州县以蜜瓜闻名于国内外,且号称“世界风都”。近年来,特色农业搞得红红火火,风电产业不断扩大,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对这样一个深居内陆的偏远小县我们如何设计乡土地理教学课程呢?首先,要讲自然环境概况,自然环境概况涉及的要素较多,在内容设计上应抓住重点,那么,该地在自然环境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干旱少雨,干旱少雨是该地当前一切自然要素现状的基础和根据。因为干旱少雨,因此导致植被稀疏、土壤贫瘠、河流稀少、风成地貌广布。在课程设计当中,应该将气候特征作为重要因子对待。瓜州县以农业为主,长期种植小麦和棉花。近年来,针对小麦、棉花经济效益日渐下滑的境况,政府大力推广蜜瓜、枸杞、辣椒等特色农业。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呢?在课程设计时就要突出干旱气候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的优势所在,即昼夜温差大、光照强。因为昼夜温差大,光照强有利于有机物积累,所以瓜果肉厚,含糖量高,这为发展特色农业,打造知名品牌创造了条件。瓜州县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45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800毫米,在这样干旱的地域发展种植业,稳定的灌溉水源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在农业区位条件方面,课程设计时一定要将疏勒河的重要地位凸显出来,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既懂得了非地带性因素在塑造自然环境当中的重要性,又增强了节约用水的意识。瓜州号称“世界风都”,风大、风多,因此,地貌以风蚀洼地、风蚀蘑菇等风蚀地貌和沙丘、沙坝等风积地貌为主。大风一方面会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是宝贵的能源资源。因此,设计课程时,在谈到工业区位条件时,要将“风”作为重要的工业资源来讲,这样既突出地方特色,又让学生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培养学生用辩证观点看问题的能力。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乡土地理教学和普通地理课程的教学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很大差异。相同之处是在讲授过程中都遵循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原则,即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另外要素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正如瓜州县,气候是地貌、植被、水文、农业乃至工业形成的基础和条件。当然,二者不同之处也是比较明显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重在说理,主要讲清不同地域自然环境和工农业生产形成的原因。而乡土地理教学则重在说事,主要是讲清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同时,重点分析这样的自然环境特点对当地特色农业和新型工业有什么有利和不利的影响。这样,在课程设计时,乡土地理教学就一定要突出地方特色,只有突出了地方特色才能称为“乡土地理”,否则,就成了普通地理课程教学的一个案例。

二、课程组织

乡土地理教学课程组织可以遵循先自然,后人文;先农业,后工业;先优势,后不足,最后提出今后发展方向。在内容设计上增加案例呈现的比例,通过列举学生身边熟悉的人和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有助于理解普遍的地理规律。综上所述,乡土地理教学课程设计一定要突出“乡土”特点,这样才能寓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家乡,进而形成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参考文献:

[1]景春泉,李南,谷运如.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生产概况范文篇8

一、科技情况考察报告

科技情况考察报告其内容深度是介于科技论文和科普作品之间的。比起科普作品,它常常使用专业词汇和术语来介绍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和复杂的生产技术;比之于科学论文,则不像科学论文那样注重论证说理。科技情况考察报告是运用通俗易懂、明白入理的文字直述其所见到的科学技术事实,为科技工作者传达科技方面的最新发展动态,进而为科研提供情报线索。

随着科学研究的逐步深入,科技写作的研究也硕果累累。在体裁上,科技情况考察报告由过去的类别单一发展为现时的多种类别并存,其中有:某一国家科技情况的考察报告;某一国家某一学科的考察报告;几个国家某一相同学科的科技情况考察报告。体裁形式的多样化,增强了科技情况考察报告的表现力度,为科技情况考察报告的写作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科技情况考察报告的格式为前言、概述、考察细目三个部分。

“前言”部分,主要是简单地介绍本考察团的名称、组成,考察过程中所访问的国别、城市、机构、参观的具体单位等。

“概述”,也有单独写,或者和前言放在一起写的。这部分主要是交待考察的总体情况。写这部分内容时,不但要写得通俗易懂,而且要清楚地写出考察的内容和收获。

“考察细目”是考察报告的主体,主要内容都在这部分。写法上,可把考察内容分成若干条,然后逐条详细介绍考察所获得的专业内容。可以使用科技术语,语句力求简明扼要。

科技考察报告

例文:

《日本半导体器件技术概况考察报告》的提纲是:

(1)题目

(2)考察团名称

(3)前言

(4)综述(介绍日本半导体的发展现状、动向以及特点)

(5)日本集成电路发展概况和工艺

(6)日本集成电路的制版工艺

(7)日本集成电路生产的净化技术

(8)日本集成电路的生产设备

(9)日本集成电路的外壳封装

(10)日本微波半导体器件的发展概况。

二、科技会议考察报告

科技会议考察报告是为完整地反映各种科技会议所取得的成果而写成的综合材料。在这里,科技会议是其考察的基础,会议上宣读的各种文献则是它要深入考察的所在,因为会议的主题内容都反映在会议文献中。

科技会议考察报告的写作一般从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部分“概况”,要写明会议名称、主办机构,会议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会议的主要议题、开会的方式等等。

第二部分“收获”,这是考察报告的主体部分。包括三方面内容:公务员之家:

一是本次会议上本学科在研究方面的新动向,出现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方法,那个分支领域将成为学科发展的主流。

二是介绍会议的主要论文,要具体到图表、数据、方法、论证、结论等。在方法上要注意选择会议中最主要的论文,摘取其精华进行介绍,不能流水帐式地进行介绍,也不能照录全文。

三是结合国内具体情况,介绍国外在本学科上的科学管理、学科方向选择、技术设备、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以便国内借鉴、汲取、运用。

三、学科研究考察报告

学科研究考察报告,是科技研究人员为了某一科研目的,通过实地考察,得到研究成果而写成的报告。

学科研究考察报告的范围很广。搞地质的科研人员可以对某一地区的地层地质发育情况进行考察,也可以对某一雪山的冰川进行考察;学生物的科研人员可以对某一稀有动物进行考察,也可以对某一经济作物的生长习性、经济价值进行考察。只要他们对实地考察得来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用文字表达出来,就可以成为学科研究考察报告。

学科研究考察报告的结构方式灵活多样,有直贯到底的,有分成几部分的,还有采用日记体裁写的。例如,我国古代地理学家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采用的是日记体裁;物候学家竺可桢的《雷琼地区考察报告》在结构方式上是“小标题式”;地理学家徐蓉的《天目山冰桌的发现及其古气候意义》在结构方式是分成几部分叙述和论述。

考察报告格式·民办教育考察报告·服装企业考察报告·赴外地学习考察报告

学科研究考察报告的格式是:

(1)题目;

(2)作者及单位;

(3)摘要;

(4)引言;

(5)考察方法;

生产概况范文篇9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江西省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以及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地方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型管理人才的基地,是以服务地方社会需求为宗旨培养一走出校门就能直接服务于地方的技能人才的场所;它应以“毕业就业有优势、市场创业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持续发展有空间”为衡量办学标准,满足日益发展的地方经济对人才发展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二者协调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服务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建议

由于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正处在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化的过程中,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地方高职院校职教类专业的发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地方高职院校如何服务地方加速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将以江西省为例对其进行相关论述。近几年来,普通高等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高校教育改革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它起到了缓解地方经济建设中急需大批专门高级技术人才的压力,在地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地区社会发展中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江西省高职院校发展现状以及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一)江西省高职院校概况

江西省高职院校概况见表1所示。承接良好的经济形势,自2005年以来江西省职业教育发展迅猛,成绩斐然,并已成为江西省高等教育一支重要的生力军。表1显示,2005年底,江西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46所,另有8所本科院校和9所成人高等学院开办了高等职业教育。从学校数量上看,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数已占全省高等院校数的46%。高职高专招生12.8万人,在校学生38.3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已占整个高等教育在校生的59.3%。到了2006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达30.4万人,在校生人数已达到70.43万人。面临如此快速的发展态势,江西高职院校应如何适应高速发展江西的区域经济,服务地区,为江西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从而实现全方位的大跨越,实现中部崛起是多年来我们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

(二)江西省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状况

2005-2007年,江西省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总体看好,多数学院开展了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资助创业的意识,加强了学院与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职业院校与劳动力市场密切联系的机制,拓宽了就业渠道。另外,职业院校主动适应市场,灵活设置专业,并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就业形势看好的一大原因(见表2)。

2005年,江西省高校本科生就业率87.46%,中专生就业率85.95%,高职生就业率81.49%;2007年,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基本保持不变,许多职业学校毕业生还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

二、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近几年来,江西省经济的发展速度一直滞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与周边发达省份相比也存在不小的差距。据统计,2006年,江西省国内生产总值4670.53亿元,占全国的2.02%。2007年,江西省国内生产总值5500.25亿元,在31个省级区域中位列19,占全国的1.99%,经济总量不到广东省的六分之一。这与周边的广东、浙江、福建等省都有相当的差距(见表3)。

由此可见,将自身的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将企业产业转型和发展与地方职业教育融为一体,才是一条能够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第一,按照地方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调整布局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明确办学定位、办学目标。由于江西属于欠发达省份,在穷省办大教育需要胆识和魄力,立足省情,做好社会服务,地方经济才能真正得到较大发展。

第二,拓宽办学方式,多途径服务地方。高职院校不仅要有以高职学生为主的就业技能培训,还应该成为社会在职人员自我“充电”的再培训的主要场所;不仅要有全日制教学,还可与业余教学相结合,开展各级各类形式多样的培训,拓宽服务地方的渠道。

第三,明确自己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教育场所,是我国地方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高职院校应本着社会需要什么样人才,就培养什么样人才,培养的人才必须针对性强,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才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第四,专业设置要彰显特色。主动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市场人才需求信息,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遵循地方市场经济运作规则,使地方高校职教类专业朝多样性、多规格、分层次和有特色化的方向发展,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对各类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

第五,广辟投入渠道,鼓励联合办学。地方政府要鼓励社会力量鼓励企业与职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特别要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紧紧围绕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动以及地方经济相互之间产生互动的观念,把人才培养置于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高度来认识。

参考文献:

生产概况范文篇10

1.1学校及专业概况

以纪录片播放为主题,让学生了解学校自建校以来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激情和自豪感。介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明白在校五年期间学什么、怎么学、今后干什么等问题,同时明白职业资格技能、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的相关要求。邀请优秀校友,介绍各自的成长、成才经历,以及工作单位、工作岗位等情况,以鲜活的人物激励学生热爱专业。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介绍行业企业状况及发展趋势和前景。

1.2岗位感知

校内实训中心参观:带领学生参观校内实训基地,初步感知专业生产环境、设施设备。药品生产方面:参观药品生产企业,使学生对“药厂”“制药公司”等药品生产企业产生初步的认识,并能具体地感受到“原料药”“制剂”“剂型”“中药提取”“中成药”等专业术语,感知生产车间、一般生产区、洁净生产区等药品生产环境,实实在在看到各种剂型药品生产的设备、质量分析设备等,为将来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的开展打下基础。

医药公司方面:通过参观药品批发企业,使学生对顾客服务、药品介绍、药品购销、药品陈列、贮存和养护、中药鉴别、中药调剂、用药指导、销售与售后服务、药品入库和出库等药品经营知识产生初步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经营意识,为今后的实践技能训练、参加医药购销员、中药调剂员、西药药剂员等职业资格考证打下基础。社会零售药店方面:通过对连锁大药房的参观,初步了解药店的布局、药店的日常管理运营、药师的工作、药品排列原则、中药饮片存放规律等。包括观察该药店的门面装潢、周围居住人群、地理位置;归纳药店所经营的商品种类;了解中药饮片存放情况等。

医院药剂科方面:通过对医院药剂科的参观学习,初步了解医院药事管理的概况。了解医院药剂科的部门设置、药品调剂的流程、生产的医院制剂品种及药库的分类设置、药品的储存养护、出入库验收等。

1.3职业引导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学生规划今后的职业生涯,学会如何确立方向、选定目标、合理定位、自主学习、不断拓展能力,争取全面发展。使学生明白想要成功,是需要付出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的,“成功=周密的计划+正确的方法+有效的行动”。科学学习方法指导:针对初中教育与高职教育的特点、文化基础知识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的重点等,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合理安排时间,使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及素质养成等全面提高;学会如何预习、自主学习、注意轻重详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积极独立思考等等。青春期教育:通过安全防范、情感、讨论、青春随想4个篇章,给学生讲解青春是什么。不管是烦恼、快乐、忧愁,都因为有了青春的色彩而显得异常珍贵。每个人只有一次青春,应该要学会珍惜,放飞梦想,实现理想。

2《专业认知》课程实施情况

从2008年开始,在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08级新生第一学期的教学中增加专业认知课程。从第一周开始,每周2课时,先向学生介绍专业对应的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概况,再带领学生到对应的各单位参观。目前,08级学生已进入毕业实习阶段,就反馈情况分析,学生都能迅速完成从药学学生到药学工作人的角色转换,乐于通过实习掌握更多实用的专业技能,积极承担起药学工作岗位职责。

在08级药学专业学生进行认知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实施情况,2009年初修订五年制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09版)时,增加了专业认知的内容。09级专业认知采取集中进行的方式,在第一学期的中途实施,期中考试后集中一周进行专业认知教学。学生们在认知的过程中充满了好奇心,勇于发问,积极探索求知,在认知结束的实践报告中反馈了大量的信息,学生表示通过专业认知,对专业有了清晰的认识,极大地提升了专业自豪感和学习兴趣。总结09级药学专业学生专业认知的实施效果,2010年、2011年的新生认知再作改进,同时推广至学校五年制高职各专业。各专业针对专业特点计划安排,组织实施,效果显著。

3《专业认知》课程实施的意义

“专业认知”教学的安排,充分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体现“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改革方向。“专业认知”教学安排作为构建“五年一贯制”的实践教学体系的一部分。第一学期安排认知教学周,让学生一进校门就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特别是将来的就业岗位,各岗位对应职业情况。“专业认知”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其他各实习环节的基础。它要求学生在学习本专业各课程之前,对本专业所从事的活动进行实地参观、了解,对本专业形成感性认识,使今后的学习能联系实际。

通过专业技术人员和指导老师的讲解,使学生对本专业的基本知识有一个良好的感性认识,了解专业概况。通过参观校内外实训基地,使学生形成专业概念,为后续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使学生对本行业的工作性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强化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巩固专业思想。通过认知周教育,学生提前进入专业思考,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结合将来的就业方向,有目的地自主学习。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