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工艺变更管理制度十篇

时间:2024-03-14 10:46:30

生产工艺变更管理制度

生产工艺变更管理制度篇1

4M管理方法

4M法,又称4M检核法,也就是中文所说的人-机-料-法分析法。是指作业员(Man),机械设备(Machine),原材料(Material),作业方法(Method)的头四个英文字母这四个M用在品质上瑕疵方法谓为四大要素。在追查不良原因品质瑕疵以及工程管理时是最有用的方法。

4M分析后来发展成为4M1E(即人-机-料-环-法),后又进一步发展成为5M1E(在4M1E基础上加入第五个M,测量Measurement)。

人(MEN)--

最大发挥人的潜能和竞争意识,实行岗位培训,自学成才,实行岗位和 业绩考核,技能与工资挂钩,重点培养吃苦耐劳 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引入上岗机制,员工从最低(4)到最高(12)岗,通过考试合格上岗,不合格下岗,岗位工资每级相差20%,管理人员从优秀员工中晋升。为人才上进创造了足够的空间,激发了干部和员工的积极努力精神,重在参与,鼓励开展合理化建议,小改小革。提倡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相结合。

机器(MACHINE)--

提高设备的最大利用率,执行设备日保月保制度。实行设备动态管理,积极开展TPM活动,即全员、全过程参加的提高设备综合效率活动。

材料(MATERIAL)--

做到最合理的投入产出,实行工序制造成本管理,制定可行的降耗、增效目标,控制物资材料的浪费、减少损耗。

方法(METHOD)--生产过程采用最佳的工作方式,认真执行操作规程,完善工艺流程卡,经常开展规范化作业检查,班组长对每班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

4M变更管理规定

1 目的:在生产过程中,对影响产品质量的4M要素(人、机、料、法)进行管理和控制,使这四个因素在保证质量的范围内安全合理的变动,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2 适用范围:适用于生产过程中4M(人、机、料、法)要素的管理。

3 术语:

4M变更: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因作业者、工装设备、材料、工艺方法的变动给产品品质带来一定影响的变更,即我们常说的人员、机器、材料、方法变更。 人:是指生产过程中的操作人员。 机:是指生产过程中的设备、工装、模具等。 料:是指生产过程中的加工原物料。法:是指生产过程中的加工工艺方法。

4 4M变更管理程序:

4.1 人的变更:作业者因缺勤、调动、离职时,由另一个新作业者代替进行作业时,所产生的变更。

4.1.1 一般工序的操作者必须熟悉本岗位的操作要求和质量要求。而重要工序的操作者除熟悉本岗位的操作要求和质量要求外,必须了解设备性能及相关工序之间的影响。(重要工序根据生产状况由品管科和工艺、车间进行确定)

4.1.2 重要工序人员必须定人定岗,人员不许随意调换,确需调换时,必须填写 申请会知工艺品管。

4.1.3 车间工艺员根据作业指导书对新变更的员工进行培训考评,班组长每2个小时对新员工加工的产品品质进行检查确认,品管员对此员工的作业质量重点检验,直到新员工培训合格为止。

4.2 设备工装、夹具、模具的变更:

4.2.1 设备工装、夹具、模具因临时替用、增加而对产品品质可能造成影响时的变更。

4.2.2 在实施过程中,动力人员专人负责工装设备的调试工作,工艺人员专人负责对变更后的工装、夹具、模具生产的首件进行确认。首检合格的,则由品管员进行确认,并在品管员监控下进行小批量生产,确认无误后方可大批量生产。

4.3 材料、辅料的变更:生产用材料和装配用的辅料无标准用料时的变更。

4.3.1 生产过程中若发生主料参数的变更,使用部门必须向工艺部门提出申请,工艺品管确认后,由工艺部门向技术委员会提

出试验申请,技术委员会批准后方可向供应申购物料进行试验。工艺技术生产 等部门不允许私自从供应厂家采购原材物料,任何部门包括技术、工艺、仓管、内外检等未经技术委员会批准都不允许私自更改生产用料。

4.3.2 变更原材物料的试验要求

a)工艺要对申请变更的原材物料进行充分的试验包括性能方面的试验,试验

过程必须有详细的实验报告,相关参与实验的人必须签字确认,对实验的结果负责;委托检测中心和技术部实验室进行的性能方面的试验,要求实验室必须出具实验报告。

b)实验结束,参与试验的相关部门均确认材料变更后,对产品性能无任何影响的情况下,工艺部门重新提报变更申请,经质量部门确认,报技术委员会批准后,变更材料允许投入小批生产使用。 c)变更材料经技术委员会批准后,前期试验合格的产品可直接用于生产发货。 d)申请变更的或正在试验期间的原材物料不允许直接用于正常生产,也不允许直接用正常生产的产品进行试验。

e)投入小批使用的新材料在使用期间,工艺品管必须专人跟踪,并分别做详细的跟踪记录;跟踪无异常后允许投入大批量生产。在试生产和试销售期间的产品生产、工艺、品管必须做好记录跟踪。

f )原材物料变更使用前必须会知销售、客服部门,由销售部安排限制区域进行销售,客服对新物料使用的效果进行跟踪,发现异常,客服部应及时反馈生产及技术委员会采取有效的措施。变更材料在市场跟踪3个月内无异常,销售部可转入正常销售。

4.3.3 生产过程中,原材物料若发生以下变更,使用部门须提出申请,报工艺品管进行确认后允许投入生产使用。

a)原材料板宽发生变更。

b)变更后的材料性能高于变更前的材料。

c)不影响产品性能的一些生产用辅料的变更,如包装箱的临时替代,配件盒的临时替代等。

4.4 作业方法的变更:

4.4.1加工工艺包括工艺参数、工艺流程、加工方法等的改变,对产品品质可能造成影响的变更。

4.4.2生产过程中若有工艺变更,提出部门必须向工艺提出变更申请,经工艺品 管审核后由工艺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试验包括性能方面的试验,验证过程中工艺必须会知品管人员进行品质方面的确认跟踪。

a)试验过程必须有详细的实验报告,相关参与实验的人必须签字确认,对实验的结果负责;委托检测中心和技术部实验室进行的性能方面的试验,要求实验室必须出具实验报告。

b)实验结束,参与试验的相关部门均确认工艺变更后,对产品性能无任何影响的情况下,工艺部门提报变更申请,经质量部门确认(包括内外检),报技术委员会批准后,变更工艺允许投入小批生产使用。报批时试验资料必须附带齐全。

c)变更工艺经技术委员会批准后,前期试验合格的产品可直接用于生产发货。 d)申请变更的或正在试验期间的新工艺不允许直接用于正常生产,也不允许直接用正常生产的产品进行试验。

e)新工艺批准后,工艺部门必须及时修改作业指导书并现场对员工进行操作培训指导。投入小批(100台以内)使用的新工艺在使用期间,工艺品管必须专人跟踪,并分别做详细的跟踪记录;跟踪无异常后允许投入大批量生产。

5 本制度由质量部负责起草/编制/修订。

变更管理相关文章:

1.变更管理制度

2.建设工程变更管理

3.电力工程的设计变更管理分析

4.送电线路工程施工变更管理浅析

生产工艺变更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工艺 安全信息 装置 现状

工艺安全信息是新、改、扩建项目以及现役装置工艺安全管理的信息基础,为管理、技术、维修和操作等人员在实施工艺安全管理活动时做出正确判断提供技术依据,是实施工艺安全管理的基础及连接工艺安全管理其他要素的纽带。

1 工艺安全信息的内容

工艺安全信息应包括物料的危害性、工艺设计基础、设备设计基础和装置启动、运行及变更等其他信息。

1.1 物料的危害性

1.1.1物理性质数据

对纯物质,物理性质数据通常包括分子量、凝固点、沸点、熔点、比重、pH 值、热容量、燃烧热、闪点、自燃温度、粘度、相对蒸气密度、电导率和介电常数、表面张力、临界温度和压力、汽化热、颗粒度等。

1.1.2化学性质数据

(1)化学性危害资料可包括以下方面:

――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信息:物料的稳定性、分解产物或副产物;物料发生聚合反应和失控反应的可能性,及应避免的不良反应条件;

――不相容性:化学品、杂质、设备设施选材、建筑材料和公用工程相互之间可能的反应;

――热力学和反应动力学数据:反应热,不稳定开始的温度和能量释放的速率;

――确定意外混合或失控反应产生的毒性或易燃易爆性物质的种类及其生成速率。

1.2 工艺设计基础

工艺设计基础是对工艺的描述,包括工艺化学原理、物料和能量平衡、工艺步骤、工艺参数、每个参数的限值、偏离正常运行状态的后果。

1.3 设备设计基础

设备设计基础是设备设计的依据,包括设计规范和标准、设备负荷计算表、设备规格、厂商的制造图纸等。

1.4 其他信息

1.4.1装置启动信息

新改扩建装置开工前,对装置进行的启动前安全检查相关资料应作为工艺安全信息资料保存。

1.4.2?工艺危害分析信息

研究和技术开发、新改扩建项目、在役装置、停用封存、拆除报废等各阶段的工艺危害分析信息应完

整记录并保存。

1.4.3?运行过程信息

在役装置运行中,以下信息或记录应作为工艺安全信息管理。

(1)操作记录;

(2)工艺技术设备变更记录;

(3)设备检测记录;

(4)设备日常维修记录、停工检维修记录;

(5)事故资料;

(6)其他。

2 工艺安全信息在工艺装置管理的意义

(1)工艺安全信息是对工艺系统的准确描述,也是开展工艺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例如:库车新老门站联络线工程实施的过程中,设计单位始终提供准确的工艺安全信息,为该项目成为样板工程提供了技术保障。

(2)工艺安全信息是对工艺系统设计规格的有效记录。帮助用户了解工艺系统的设计意图以及偏离正常工况可能导致的后果及其对策,有助于确保生产和维修等活动符合设计意图,从而有效防范工艺安全事故的发生。

(3)工艺安全信息是工艺系统改造、扩建的重要设计依据以及变更管理的基础。如果原有的工艺安全信息缺失,新的改扩建设计就缺少必要的基础,就有可能引入新的风险,故工艺安全信息对于变更过程中的事故预防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工艺安全信息也是积累现场设计、操作、维护和维修实践经验的载体。工艺安全信息注重平时的总结、记录和存档,需要累积,是操作人员记录变化的过程,是工艺安全管理的知识产权,积累并留下记录痕迹,不容易使人走弯路,也不会因人员的变更造成信息的断层,无论从安全角度还是从技术积累和创新的角度看,收集编制工艺安全信息资料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完整、准确的工艺安全信息为企业合规性提供了科学的、可追溯性的证据。

3 塔里木油田工艺安全信息现状

(1)建立、维护、执行、提升工艺安全信息管理制度,包括信息偏差的处置;

在塔里木安全管理系统推进初期,油田出台了《工艺安全信息管理标准》和《工艺安全信息移交管理办法》,从信息收集内容和制度上为信息的完善提供了保障。现油田初步完善了危险化学品的MSDS;现场基本具备必要的工艺与设备设计基础;将变更在图纸上标识;工艺和物料的危害已经识别,员工了解识别出的危害;工艺/安全工程师掌握工艺安全分析方法,对关键工艺设备的设计实施工艺安全分析。

(2)鼓励收集和使用工艺安全信息的创新,确保工艺安全信息准确、完整持续处于完好状态;

在获取工艺安全信息的过程中,我们始终鼓励员工认真负责,加强筛选,去伪存真、分析评价信息的准确性,创新收集工艺安全信息的手段,致力于保证工艺安全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3)收集和使用的工艺安全信息均要文件化,实现工艺安全信息的完整性管理;

在收集完成准确和完整的工艺安全信息之后,要对工艺安全信息以电子文档或纸印本形式进行存档,并便于员工取用。工艺技术文件要根据工艺设备变更管理(MOC)文件的要求情况定期更新。

(4)通过持续的培训,提升员工收集和使用工艺安全信息的敏感度和关于工艺安全信息偏差零容忍的理念与意识,丰富员工收集和应用工艺安全信息技能水平。

4 工艺安全信息得到有效应用

按工艺安全信息内容对相关操作岗位员工进行培训,确保员工了解本岗位涉及的物料、工艺、设备所带来的危害及相应的防护措施要求,并知道工艺安全信息的查询和获取途径。在工艺危害分析、变更管理、员工培训、编制操作规程、应急预案、检修方案等方面充分应用工艺安全信息。工艺安全信息必须与操作及生产现场保持一致(信息内容与现场实际对应),并确保工艺安全信息在项目变更后及时更新。

5 结语

综上所述,工艺安全信息管理是涉及工艺安全信息的采集、沟通、应用、维护的管理过程。工艺安全信息产生并应用于整个工艺设备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是识别与控制危害的依据,齐全、真实、可靠的信息凸显职业道德与认真负责的态度,有效的信息沟通应用和动态的维护是避免事故的基础。工艺安全信息可以为管理、技术、维修和操作等人员在施工作业与工艺安全管理活动中进行分析、判断、决策提供特定的工艺安全信息,为合理的决策和安全地工作提供相应的保障,所以是工艺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工艺安全信息管理规范.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企业标准,2011

生产工艺变更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胀接工艺;胀接装置,液压胀接;换热器;应用

20世纪70年代以后,化工机械行业领域在研究换热器时,开始将目光放在胀接式换热器的研究中。通过对换热器管子与管板进行胀接,可以有效的保证接头的紧密性,防止介质泄漏,特别是在介质为易燃、易爆或毒性较大的物质时,胀接式换热器的应用更能体现其优越性。在胀接式换热器最开始应用到化工机械中时,一般应用的基本上都是机械胀接工艺,随着胀接技术的发展,液压胀接工艺开始逐渐被应用在化工机械换热器工艺中,并有逐渐替代机械胀接工艺的趋势。

1 液压与机械胀接工艺在换热器制造中的应用差异

机械胀接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化工机械胀接工艺。机械胀接工艺主要有三种形式,分别为电动、气动与手动。一般情况下,应用此种胀接工艺来开槽,通常遵循的是3-6-3,即槽宽3mm,空6mm,再来一个3mm槽。正常而言,槽深度在0.5-0.6mm之间。此种胀接工艺,通常应用于100mm以下换热器管板厚度中,但是现如今,由于化工装置运行具有非常高的要求,所以换热器管板厚度也越来越大,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200mm,因此传统机械胀接技术还难以对管板厚度比较大的换热器进行完全胀接,因此时常导致换热器与管板之间存留一定缝隙,长时间就会出现腐蚀隐患。

在实施液压胀接工艺时有专门的设备,即液压胀管机。正是由于有专门的设备,所以制造换热器的成本与机械胀接相比更低,劳动强度也更低,周期也更短,因此整体上讲,胀接质量更加可靠。现如今,液压胀接工艺在很多领域的换热器中都得到了普遍应用,不仅使得换热器设备的制造质量有所保证,也大大提升了换热器的制造效率。

液压胀接工艺与机械胀接工艺相比,还有一个很大不同就是可以分为两种技术。一种是O形环法,即工作人员将芯轴两端都安装一个O形环,用来对胀管中的介质进行密封,胀接形成压力经过芯轴中心孔后,直接到达换热管表面,这样换热管塑性发生变化,最终与管板连接起来。但这种技术方法并不适用于国内,这是因为我国换热管尺寸精度不高,管子壁厚偏差比较大,粗略估计也有10%左右。也正是由于国外应用的O形液压胀接工艺不适合应用于国内,而进口成本又非常高,所以该技术在我国应用并不是十分广泛。另一种是液袋式液压胀接工艺,此种工艺应用的是弹性液压袋,将胀管介质与换热管有效的隔离开来,胀管形成的压力就会经过液袋直接传输到换热管内壁上,因此可以有效的防止胀接期间出现管口污染。此种液压胀接技术融入了国外先进技术,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目前在我国各个领域换热器制造中得到广泛应用正是这种液压胀接工艺。

2 液压与机械胀接工艺在换热器制造中的应用优势

因为液压胀接工艺与机械胀接工艺相比,原理、应用方式等都有很大不同,所以得到的胀接结果也有一定差异。经过大量的研究与实践表明,液压胀接工艺的确比机械胀接技术更具有优势。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机械胀接工艺因为对管径以及胀管长度都有一定的限制,因此无论是胀接深度,还是胀管总长度都不能过大。但是液压胀接工艺却可以不受此限制,不需要考虑到胀接深度与长度的问题,就能够对换热器管板厚度实现全程胀接,保证管子与管板之间能够紧密相连,使得管子的抗振能力显著提升。

另外,虽然从大量的试验数据可知,机械胀管的胀管率也完全符合要求,而且可以进行自动控制,使各个胀管率相差不大。但机械胀管的胀接处管壁有明显的减薄现象,最大减薄量达到了0.13mm,这是机械胀管胀珠碾压造成的,而液压胀管却没有这种减薄问题,管子壁厚基本没有变化。这就决定了在胀管率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机械胀管拉脱力已远远小于液压胀管。同时胀接换热管在产品热处理后管子发生收缩,从以前试验对管子内径测量上可以得到这一结论,并且机械胀管的管子收缩回弹较大,而液压胀管的管子较小,这是与两种胀管的原理有关系的。因为机械胀管后不仅使管子内径扩大,其胀珠对管壁还有一个碾薄的作用,使管子的内部金属组织产生了冷作硬化。而液压胀管只有一种压力的作用,在液体压力下管子发生塑性变形,不易对管子产生破坏作用。

当然,无论采取哪种胀接方式,在对换热器管子与管板进行胀接前,都必须要有完善的试验数据作为技术支撑,当换热器管板、管子材料、规格等参数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还应制作不同的胀接试验装置。通过预设多个胀接压力,得出符合要求的胀接率,进而确定合适的胀接压力。在确定合适的胀接压力后,可制作另一胀接试验装置,使用确定的胀接压力及稍大一些的胀接压力(一般大于确定压力的10-20MPa)对管子与管板接头进行胀接,必要时还要对胀接试验装置以某一压力进行验证性气压试验,以免产品在压力试验时出现泄漏现象。

3 其他胀接工艺在换热器制造中的应用

除了上述两种胀接工艺,换热器制造时还时常应用很多其他的胀接工艺,例如橡胶胀接工艺,其是在橡胶受力变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利用橡胶弹性体的轴向压缩产生的径向压力将管子胀接于管板上的。其工艺原理是:当加载拉杆施加拉力时,胀管橡胶便受到轴向压缩,并同时产生径向扩展,该扩展力足以使管子材料发生变形,从而实现管子与管板间的连接;爆炸胀接则是利用炸药在换热管内有效长度内爆炸,使换热管贴紧管板而达到胀接目的,但爆炸胀接一般情况下适用于管径大、管壁厚、材料强度高的特殊场合。这些胀接方法都具有生产效率高,劳动强度低,密封性能好等特点。

结束语

总之,在化工行业发展越来越快的背景下,化工生产对机械设备自身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化工机械换热器的制造过程中,应用胀接工艺具有很大的应用优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化工机械换热器的性能,使其能够更好的满足化工生产需求,对于促进化工安全高效生产有着积极意义。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胀接工艺还将会有更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峰,马凤丽,桑芝富.先胀后焊连接中焊接对胀接连接强度的影响[J].压力容器,2010(12).

[2]段成红,钱才富.换热器管子与管板接头拉脱力的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

[3]支左,王亚军,韩学成.Φ19*2换热管爆炸胀接的实践管道与通风空调安装技术,2001(4).

生产工艺变更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民用飞机;设计与制造

中图分类号:TU27 文献标识码:A

数字化技术在民用飞机设计和制造中的广泛应用已彻底改变了我国飞机行业的设计与制造模式。目前我国在研制民用飞机的全过程中大多使用国外比较先进的数字化设计和制造技术,不管从飞机的概念阶段、制造维护阶段还是服务和支持阶段,都已实现了可视化管理的水平。

1 飞机数字化的定义

飞机产品的数字化实际上就是使飞机定义信息能够通过一种方法在一个集成三维实体模型中进行表达,该方法规定了产品的尺寸、工艺信息、表达方法、公差标注规则等,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飞机产品数字化(即二维图纸和零件表)的定义方法。另外,飞机数字化的定义使其生产制造中的唯一依据发生了改变,变成了三维实体模型,并且它还改变了传统的制造方法。

(1)三维标注。设计人员应以实际的制造条件及技术水平对三维标注的原则、要求及紧固固件的标识方法进行制定,并统一规定飞机的尺寸、表面粗糙度、字母、文字、数字及公差等,从而形成企业标准。

(2)模型的精确。精确模型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应满足数字化预装配和电子样机协调中的要求。二是应满足飞机在设计、制造及工艺中的要求。实际上,模型状态就是飞机的零件真实状态,工艺和制造部门可以直接使用。在民用飞机研制的过程中,为了精确模型,设计人员大多采用专业的模块建模方式进行保障,例如对一些机加零件进行精确设计时,大多通过CATIA V5软件中的Part Design模块来建模。

(3)民机的制造、工艺及装配信息。飞机的制造、工艺及装配信息在三维模型中无法进行表达,例如:热处理的方法、表面处理的方法、装配信息、紧固件的信息及材料信息等。设计人员可以采用对零部件的结构树来制定模板的方式将其标识到三维模型中。将零部件模型导入PDM系统的过程,可以使系统自动获取结构树中的制造、工艺及装配信息,并且还能自动按照规定的格式生成EBOM,以便为日后飞机工艺和制造环节提供更多服务。

2 飞机数字化的预装配

数字化的预装配实际上就是一个模拟装配的过程,该过程中将飞机整体的数字样机作为基础,以工艺的流程为主导,通过计算机的软件平台,实现产品装配中各个作业的统一建模,并在虚拟环境下,对产品进行工艺决策、质量检验及制造装配,整个过程主要传递的是数字量。

(1)装配干涉的仿真。工作人员通常在虚拟的装配环境中,对飞机的零件、组件及成品根据已设计的工艺流程进行定位、装配、移动及夹紧。在装配环节对不同产品间及产品和工装间进行干涉检查,如果系统中存在干涉情况就会自动报警,并且能够得出干涉的数量和区域,从而帮助工作人员及时寻找和分析出现干涉的原因。

(2)人机工程的仿真。产品装配过程中,人作为主要的参与者,作用于产品移动的整个过程中。在虚拟工装结构和产品结构的环境中投入标准化的人体三维模型,可以使系统自动根据制定的工艺流程仿真装配工人的可达性、可视性、可操作性、安全性及舒适性。其中可视性是指工作人员能否看见装配流程及能看到多大范围;可达性是指工人在工作过程中他们的身体或者肢体能否达到实际装配的位置;可操作性是指零件的重量及空间的大小是否能够为工作人员提供更多的便利;舒适性是指工作的操作时间及承受负荷是否能够保障他们的安全;安全性是指当工作在一些较高位置作业时是否具有安全保障等。

(3)对虚拟数字化车间的仿真。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使飞机设计和制造人员在虚拟装配环境下,建立地面、厂房及起吊设备等一些三维资源模型,并将建成的工作平台、装配工艺、夹具等放入厂房中,根据制定的装配流程对数字化车间进行仿真。

(4)装配顺序的仿真。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在虚拟环境中,根据已定装配工艺的流程,对产品的拆卸和装配过程实施三维动态的仿真,并检验各个零件是否能按照设计工艺顺序顺利装配上去,这样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工艺设计装配顺序的正确性。

3 产品的数据管理

产品的数据管理核心为产品,管理的信息主要以过程、资源和数据为三大要素,并通过运用PDM软件技术,实现与产品有关的集过程、资源及数据于一体的管理技术;以飞机整体优化概念为依据来描述整体产品的数据开发过程和制造过程,并对产品在生命周期的数据管理进行规范,从而保障产品数据的可跟踪性及一致性,使被设计的数据更加有序,实现产品在设计、制造及工艺环节中的优化和资源共享。

PDM系统的功能内容主要有:文档管理、工作流程的管理、产品管理、工装管理及对管理和合作工作的更改等。其中文档管理的对象是各个产品的文档资源,包括质量管理、企业和外部环境标准、工艺文件、更改管理、工装文件、设计文件、外来纸质的文件、车间工艺的文件、数据安装的通知单、外来数据的发放清单、产品文档等;产品管理的对象为不同产品中的材料、统计报表、产品数据及BOM等,并使EBOM、MBOM及PBOM三者实现重构,从而保障工艺、数据及设计衔接的有效性,及数据维护的统一性;工作流程的管理是指对不同产品业务流程的管理,例如一些工艺文件的任务分配流程、审批流程、数据发放的流程等,从而最大限度上保障企业流程的规范性及自动化,使设计人员将工作重心放到产品生命期的重要任务上;工装管理的对象为各个产品的工装工艺和工装设计;而更改管理是指对各个产品工艺设计的更改单、技术单、材料定额的更改单及设计更改单等进行有效地管理。PDM系统对飞机产品的数据管理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结语

总之,数字化技术在民用飞机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应用使飞机研制过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提高了整体设计和制造的技术水平,还加快了飞机现代化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该技术将会在日后研制民用飞机的过程中,发挥其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于勇.大型飞机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应用综述[J].航空制造技术,2009(11).

生产工艺变更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机械制造 制造工艺

中图分类号:TH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b)-0089-01

众所周知,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综合体现,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机械制造行业的影响也比较大,机械制造工艺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传统的机械制造行业在不断吸收各方面最新成果之后,将其应用于机械制造工艺的改革与创新,这使得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呈现出信息化、高技术化、极端化、绿色化、服务增值等特点和趋势。

对于我国来说,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机械制造工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国的机械制造工艺同国外高技术水平国家相比差距依然较大,存在着资源利用率底,污染处理不力,自主创新能力低下等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国家加大对机械制造工艺的重视,加大机械制造工艺的资金和资源投入,使我国从一个机械制造大国转型为机械工艺设计大国。

1 机械制造工艺的历史

现代机械制造工艺的说法是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但是其进入实用范围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机械制造技术由最初的纯手工操作,逐步变为了机械替代,这样,产品的质量和整个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劳动强度也减轻了不少。机械制造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从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便创造了石器工具来狩猎,这也是人类第一次使用工具,之后,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人类陆续发明了土器,铜器和铁器工具,但是这些工具的制造工艺非常简单,其中的科技含量很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人类的机械制造工艺也在不断的更新,同时,机械制造工艺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也向文化,艺术,工业等方面发展,从而提高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到了近代,出现了大工业生产,蒸汽机的问世,带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内燃机技术的出现,带来了汽车,火车的发展,人类对于机械制造工艺的研究开始向自动化,大型化转变,同时,对于机械制造的认识上了一个台阶。而以电能为基础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机械制造发展史上的另一座里程碑,电能的运用,使得生产效率呈几何式地增长,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机械制造工艺真正达成了科学与技术的融合,自然科学的发展,开始同机械制造紧密结合,机械制造开始依赖于科学的创新与发展,人类对机械制造工艺的认识转变到智能化,高科技化转变。所以说,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是也人类历史的发展史。

1.1 我国机械制造工艺的现状

机械制造工艺是机械制造行业的核心技术支持,目前我国还处于机械制造的发展阶段,但是,已经有一些先进的机械制造工艺应用于机械制造当中。此外,自控技术已经逐步应用于机械制造之中,这也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的成果,而且,有计算机控制的流水线作业也逐步进入到机械生产过程中,柔性控制技术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完全普及。近年来,我国的机械制造工艺不断采用先进技术,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任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1)发达国家广泛采用计算机管理等新的管理思想和技术,而我国只有少数大型企业采用计算机管理,在很多小型企业,计算机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

(2)发达国家不断更新设计数据和设计准则,采用新的设计方法,而我国采用的设计方法还处于图纸设计阶段。

(3)发达国家已经广泛采用高精密加工,微加工,微型机械,纳米加工,电磁加工等新型机械制造工艺,而我国尚处于研发阶段。

(4)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数控机床,实现了机械加工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我国尚处于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

1.2 现代机械制造工艺的特点

近年来,机械制造工艺理论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出了较为传统的制造方法外,由于很多新材料的出现和制造精度等的提升,特别是新型产品的制造生产,比如计算机,集成电等,打开了机械制造工艺的新的领域,而现代机械制造工艺的新的特点,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3点:高技术化,智能化,清洁化。

(1)高技术化:高科技的应用时机械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时代的进步,高科技技术也是日新月异,在机械制造领域中,应用的高科技技术也很多,比如激光技术,自控技术,电磁技术,纳米技术等等,使用这些高技术附加值的新型制造工艺,大大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使产品上市快,成本低,质量好,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柔性,使企业在市场中更具有竞争力。

(2)智能化:智能化机械制造工艺就是通过计算机控制,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制造过程中,是人处于完全的智力工作状态,在整个过程中,系统能够代替人而自动地对自身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在系统发生故障时能够自动改变参数,进行自我修理。智能化的制造生产过程,能够大大地降低人类的劳动强度,使生产过程更精确,更规范。

(3)清洁化:清洁化的制造工艺是指在现有条件下,在保证产品的质量不受影响的同时,将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降到最低,并且加大资源的利用率。目前,环境污染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在机械制造行业中,清洁化生产也是一个热点话题,真正做到清洁化生产,是绿色理念真正融入到企业文化中,是实习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更是利于人类社会的一项事业。

2 机械制造工艺的未来发展趋势

机械制造工艺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在新技术的带动下,正在朝着新的方向发展,其中集成化,精细化,敏捷化便是机械制造工艺发展趋势的3个热点方向。

(1)集成化:集成化的发展是高度综合自动化发展的衍生品,这表面机械制造工艺从原先的单位加工转化为完整的连续性加工。集成化不是简单的个体连接,而是经过统一的规划,优化重组来实现的。

(2)精细化: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伴随着加工精度的不断提高,如今,加工精度已经进入纳米级的探索阶段,由于加工精度的提升,使得产品的性能,品质也大大改善,甚至出现了很多新型材料,新型产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机械制造工艺能够完全进入纳米时代,或者更精细的阶段。

(3)敏捷化:敏捷化制造是同其它企业分工合作,为了一个共同的大的目标而努力,自己完成自己的工作,最后再将细节工作结合在一起,以此来提高市场的整体竞争力,同时,能够对客户的需求快速地做出反应,因为各部分工作都由不同的制造企业完成,所以能迅速地做出各个部分的生产调整,而不影响整体的工作进度,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生产工艺变更管理制度篇6

出身机械研究院,人才和技术优势得天独厚。以此为核心动力,不断推动自身发展,并完善自身业务。目前,在混凝土和起重机械两大业务板块均位居全球前两位。不仅如此,也已经能够生产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3 大类别、86 个产品系列,近800 多个品种的主导产品,从而称得上是全球产品链最齐备的工程机械企业之一。

当然,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进程中,风险和困难一直相伴,其中以信息化的变革路最能勾勒出突破重重困难,勇攀行业巅峰的发展轨迹。

原始系统“疲态”渐显

发展初期,CAD系统对于产品研发和生产效率的提升可谓功不可没。而在高速发展的背后,企业却不得不面临产品相关数据的几何级数增加所带来的管理问题。最初,由于缺少对产品研发流程的管理意识和机制,在产品设计阶段,工程技术人员都是将与产品相关的资料文件存储在个人单机上,企业事实上并不能真正掌握数据,因此难以实现从全局的角度进行查询或异地查询,这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数据对业务响应的不及时。

同样是由于缺少有效的数据管理系统,工程技术人员只能通过文件夹的形式对产品数据进行手工的信息共享,因此图样版本的追溯性和最新有效性难以得到保障,整个研发流程不得不采用风险更小的单机设计、而这种模式,根本无法实现有效的协同。在产品研发过程中,依然存在设计效率低下、编码不统一、数据混乱、外购件和通用件没有一个统一维护平台等一系列的产品研发管理问题。

在产品系列结构管理方面,由于缺乏产品的总体结构表达,难以在销售、设计、生产、使用和维护等各阶段实现BOM 的一致,借用关系维护困难,不能有效分析设计更改的影响范围。

在重重困难之下,不得不重新审视原有的CAD系统,并试图选择一款适应于企业快速发展需求的新系统来取代它。2004 年8 月,开始试点应用Teamcenter。2008 年5 月,与通力公司和西门子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选择Teamcenter 作为中联集团的PLM 系统统一平台。

之所以选择Teamcenter,除了其功能全面,能够满足各个子公司的需求外, Teamcenter 系统与CAD 系统的集成性、Teamcenter 的SOA 系统体系架构的灵活性,同样也是最终入选的关键指标。而对于务实的来讲,Teamcenter 在离散制造业成功的应用案例和良好的本地化实施服务提供商,同样为其最终入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8 年5 月推广至今,已经实现了集团内部PLM 系统的全面功能覆盖,涵盖了包括混凝土、工起、环卫、建起、土方、路面、基础施工、车桥、特力液压、中旺、智能技术和消防等在内的12 个事业部。信息化建设循序渐进

在的规划当中,Teamcenter 首先是一个全方位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平台,需要覆盖到产品协同设计、协同制造、维护和现场服务等各个业务领域。从功能上,需要覆盖产品图文档管理、编码管理、权限管理、产品结构管理、工作流管理、设计变更管理、工艺与设计集成管理、项目管理、配置管理和工程变更管理等各项应用。

在具体实施步骤上,采用了更为稳妥的分事业部、分阶段的项目实施策略:先选择信息化基础比较好的事业部进行项目试点,试点单位选定一类或几类应用作为试点范围。在成功应用以后,再推广到集团中的其他事业部门。这一方面减少了系统实施对企业业务可能存在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使得系统的实施更加可靠,实施的效果更加扎实。

其次,在系统功能上,采用了分阶段实施的策略:项目一共被分成四个阶段实施。

其中,第二阶段PLM 项目的重点是向纵深推进:从设计开始,向工艺管理延伸,项目名称为“工艺数据信息化协同工作平台”。

在项目上线初期,由于对工艺平台的数据量级别估计不足,在模块化工艺方面的工作有所欠缺,导致工艺工作量非常大,尤其是变更后,对工艺数据的冲击几乎是毁灭性的。经过系统的不断优化调整,业务上的模块化工艺研究,最终以Teamcenter Manufacturing 为基础构建的工艺信息化基础平台,保证了工艺数据在可控的状态下,实现高效的共享和快速的定位。

进入应用阶段后,将“工艺术语”、“工艺模板”、“原辅材料”、“工装设备”和“工厂结构”等工艺基础数据纳入Teamcenter Manufacturing 进行管理,从而使工艺数据更加标准化与规范化。

不仅如此,由于能够依据结构化工艺数据模型的思路,按照工艺对象和工艺结构树的模式重新组织工艺数据,使得工艺数据与设计BOM 能够更加清晰明确地结合起来。而针对外协工艺特殊的“定额要求”、“外协工艺基础数据要求”以及“保密性要求”,该工艺数据信息化协同工作平台也能够对外协工艺数据进行配置和管理。

工艺数据平台,事实上构建了企业统一的产品设计与工艺设计协同工作平台,使设计和工艺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更加充分,提高信息化协同工作水平。

对症下药 成功破解难题

与众多制造业企业一样,在实施技术资料管理平台前,技术资料编写方式主要是采用传统的Word 文档形式进行编写。由于设计的频繁更改,也必然导致技术资料的更改。而对于同一型号下的每一批次产品,其性能指标、配置情况和技术参数等都可能会针对用户特定的使用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这些不同型号、不同配置的产品所对应的技术资料,也必须相应地进行频繁的变更。传统的基于人工比对BOM 信息来创建图解目录信息的方式,造成了目录制作周期长,效率低,设计变更不能及时更新到目录中,导致零件目录的数据不准确。

生产工艺变更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机械制造;企业过程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9-0036-0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地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对于工业化的产品质量提出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机械制造的精密度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在制造生产机械产品的过程中,企业应提高对机械制造产品质量的重视,不仅可以保障机械产品的加工质量,而且可以推动与促进企业的进一步的发展。

1 机械制造企业过程质量的简要分析

1.1 产品的设计质量

在机械设备的生产过程中,产品的设计属于重要内容,是后续各项工作的开展的基础。然而,就现阶段的机械产品的整个设计而言,主要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方面的需求,一方面是要符合技术性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满足经济合理性的要求,这两个因素是每位设计人员在进行创新设计或者是改进、变形设计都需要加以充分的考虑。

1.2 工艺设计质量

所谓工艺设计指的是为产品而专门制定的生产工艺流程,为产品提供线路与方向。一个优秀的工艺设计,能够合理地规定产品的生产过程,不仅能够提升生产效率,而且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在生产过程中出现混乱状态,为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保障。

1.3 零件加工质量

零件加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毛坯生产,另一方面开展各种机械加工,其中,主要需要应用如锻造、焊接以及铸造等方式进行毛坯生产,而主要需要应用钳工、车、钻、刨等进行机械加工,同时需要根据产品设计的耐磨性以及硬度等开展产品的热处理。

此外,在加工零件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是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的考虑,另一方面是对设备在性能与精确方面的考虑。

2 机械制造业加强过程质量控制的意义

机械制造涉及众多的行业,而各个行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差异性明显。由于工作人员缺乏对质量的足够认识,质量意识更是有待于加强,导致质量管理常常是流于形式,阻碍着企业的质量管理质量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可靠性对于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提升机械制造产品的可靠性是技术与管理两个方面的问题。我国的机械工业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还略显不足,过于依赖于外部的关键技术与高端装备,缺乏完善的创新体系。

除此之外,我国的机械行业一直采用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加之自身的发展基础薄弱,不仅经济效益一直得不到提升,而且不重视对机械制造的科研投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阻碍着机械制造企业的长远发展。

3 机械制造企业过程质量的主要问题

3.1 加工误差问题

在进行机械部件加工的过程中,需要应用各种不同的工具与设备,常见的有如:第一,夹具;第二,机床;第三,刀具。在加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具体而言,表现为实际的与理想的几何参数存在一定的差别,加工精度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加工误差。

一般来说,都会有原始误差存在于工艺系统中,主要的原始误差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分别是:第一,受力而产生的误差;第二,几何误差;第三,受热而产生的变形误差;第四,受残余应力的误差;第五,位移误差。在进行部件加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的误差,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应加强对误差值的控制,使其能够符合图纸设计的要求,为设备的安装运行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3.2 尺寸精度问题

相关人员应确保各个零部件能够符合加工质量的要求,从而为机械设备的产品质量提供重要保障,其中,尺寸精度成为衡量机械设备产品加工质量的重要一项指标。然而,通过增加零部件的加工成本,以此提升加工精度,降低生产效率。通常情况下,设计人员需要结合机械设备的组装要求,在确保机械设备整体性能的状况下,需要对零部件的尺寸精度进行科学地设计,而且工艺人员则需要结合生产条件,采取科学合理的生产工艺,确保零件的尺寸精度能够符合图纸设计的各项要求。其中,尺寸精度主要针对于表面、尺寸以及位置等,成为机械行业的重点管理内容。

3.3 操作人员的因素

工作人员无论是操作技能的高低,还是业务技术的水平的好坏,在机械设备制造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工作人员个人的质量意识,对于加强对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避免出现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为机械制造产品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3.4 环境方面的因素

在切削加工机械设备的过程中,机床、夹具以及刀具等工件构成工艺系统,在受到切削力、重力以及加紧力等方面的作用之下,相应地会发生变形,使切削形成所需要的正确集合关系由于发生变化而造成出现加工误差。在制造机械设备的过程中,由于受热而发生变形。其中,切削热、辐射热以及摩擦热等都会影响工艺系统而造成变形,直接破坏着工件与刀具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不仅导致加工误差,而且会影响加工精度,尤其是影响精密加工。

4 机械设备制造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几点措施

在机械设备加工管理过程中,加强对质量的控制,对于保障机械设备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机械设备的生产、加工主要由各种生产工艺所组成,受到生产工艺生产流程以及生产环境的不同,对于产品的质量控制提出不相同的要求。为此,加强对机械设备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一定意义上是对生产系统的质量控制。

4.1 工艺流程的优化

工艺流程无疑在机械零部件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一旦工艺流程在设计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加上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则很有可能会降低加工部件的质量,甚至会提升废物品率。然而,通过进一步地科学优化工艺流程,能够为零部件的加工质量提供根本上的保障,其中,在进行工艺优化处理的过程中,主要充分地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对加工零件的加工质量加以充分考虑,另一方面是对零部件的加工效率加以考虑,进而将加工处理时间缩短。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应当结合零部件加工质量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制定出生产工艺流程。

除此之外,开展零部件加工工作之前,工作人员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加工部件进行精确地定位,防止由于反复的装夹而使得出现基准误差,为零件的加工质量提供重要保障,确保能够一次性的完成零部件的加工,并且能够符合产品质量的要求。不仅如此,应当确保机械加工设备的完整性,同时要保证尺寸的精度能够符合生产的各项要求。与此同时,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工艺流程的不同,适当地调整生产调度以及作业管理等方面,保证产品的加工质量能够符合图纸的要求。

4.2 加强对工序质量控制

在生产制造机械设备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生产过程,如:第一,锻造;第二,焊接;第三,热处理;第四,机械加工;第五,装配过程;第六,测试检验等,其中,在生产过程中机械加工工艺属于重要内容。

机械加工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第一,车;第二,铰;第二,拉;第四,刨等。

通过加强对机械制造过程之中各道工序加工质量的控制,有利于为整个零部件的生产质量提供重要保障。对于关键的质量特性值,通过关键工序以及重点工序的设置,从而开展重点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最终为半成品以及成品的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相关工作人员对加工质量进行全面的检验,主要包括监测测量以及试验质量特性,而后通过对比设计图纸的质量要求与检测所得到的结果,而后确保各道工作的产品质量能够满足技术的要求,一旦存在任何的质量问题,则需要工作人员综合分析以及评估质量信息,而后查找出对加工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相应地采取有效的措施与对策,这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能够相应的记录好各道生产工序的质量。只有在经过检验与试验之后,在确保合格之后才可以进入至下一道的生产工序,有效地避免不合格的产品质量进入至下一道的生产工序,为产品的加工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4.3 加强对机械制造过程的变更控制

在生产制造机械设备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出现如设计、设备、工具以及材料等方面变更的情况,因此一旦在生产过程之中,存在任何的变更状况,则需要进一步地明确规定批准更改部门的各项职责,有必要的时候还需要经得顾客的同意之后进行变更。在变更设计的过程中,则需要严格地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过程变更、材料变更以及设备变更等,而且要进一步地确认相应的所输出的策划结果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对更改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在进行变更生产的过程之中,对于过程能力以及产品特性两者之间所引起的变化,则需要以文件的形式记录好变化情况,而后将其告知相关部门以及操作人员。除此之外,应当将其作为下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内容,避免由于变更设计而导致生产陷入混乱的状态,为产品的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4.4 加强对材料的质量控制

在加工机械设备的过程中,主要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以及组装件等材料,一方面通过强化对原材料的检验,另一方面加强对加工过程的检验。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对半成品以及组装件的检验以及试验等,从而为整机的性能质量提供重要保障,避免由于不科学的组装降低机械设备的整体性能,为机械设备的质量提供重要保障。为此,相关人员应当实时地监测好半成品的装配过程,特别是监测是否机械配合间隙以及安装都符合规范,加强对机械设备的质量控制。

此外,需要适当地调整试验,以及对整机性能进行检测,相应地做好书面的记录,对于存在不合格的问题,要及时地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4.5 提供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

在开展生产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加强对质量意识的培训,进一步地强化以下各个环节的工作,如:第一,接收;第二,加工;第三,转序入库,积极地开展,拒绝接收不良品,严厉禁止制造不良品等活动,进一步地提升员工的质量意识,为机械设备的加工质量与水平提供重要保障。作为操作员以及检查员,应当加强对自我的管理与控制,避免产品质量不合格。

除此之外,应当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促使操作人员在操作技能方面有所提升,应当重视加强对检验人员的资质与业务技能方面的培训,促使技术人员在质量管理以及统计技术等方面有所提升。不仅如此,应当切实地做好记录,记录质量管理过程各方面的工作,同时应当认真地、详细地记录好质量监控,不仅要记录好工装与工艺参数,而且要记录好零部件的加工、监视方面的记录,从而为日后追溯产品质量方面的信息提供更多的便利。

4.6 加强对产品设计的质量控制

产品设计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强化对设计人员的考核,对于设计人员在工作能力与工作经验方面都提出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产品属于一个复杂体,应当专门成立产品设计小组,组长则由技术总监承担,从而加强各个设计骨干之间的协调合作,营造出民主和谐的设计氛围。此外,在进行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则需要摸排与比较市场上的同类产品,从而借鉴其设计方面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各自的所长,从而设计出兼具经济性与合理性的产品。

4.7 加强对工艺设计的质量控制

在整个产品的生产流程之中,工艺设计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需要对以下几个误区加以防范。首先,应对精度加工的误区进行充分的考虑,对于初期的粗加工不需要符合最精度的各项要求,而只需要将其控制在上限便可以,盲目地追求高精度,不仅会加大工作的难度,而且会消耗大量的人员成本与设备;其次,要防止出现主次相互颠倒的状况,应当严格地按照加工步骤与难易程度,加强对产品生产秩序的控制;再次,应当加强对资源的利用,避免出现过度浪费的问题。通过综合利用与节省废料,能够有效地降低生产的成本;最后,应当加强对操作人员体能的考虑,既要考虑各道工序将会消耗的时间,还要考虑操作人员所消耗的体能,为生产流程的通畅性提供重要保障,避免存在卡壳的环节,保障下面一道工序的正常进行。

5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制造机械设备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结合产品的特点,选用合适的生产工艺,加强对质量的控制。针对于质量误差的问题,相应地采取有效的解决方式,为各个部件的加工质量提供重要保障,进一步地提升机械设备产品的整体质量,推动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宏声.机械制造企业过程质量分析与调控[J].价值工程,2013,23: 56-57.

[2] 张舰.机械制造企业过程质量分析与控制的研究[J].中国包装工业, 2013,12:64.

[3] 覃登攀.我国机械制造企业质量控制与管理方法研究[J].产业与科技 论坛,2012,05:242-243.

生产工艺变更管理制度篇8

论文摘要:艺术管理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化市场的繁荣和对外开放的深入以及管理手段的多样化、信息化、柔性化,画院、文化馆、美术馆、艺术研究所、博物馆、制片厂等艺术品创作部门的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面对加入wto后中国艺术行业的新情况,在信息时代我国艺术管理会有那些新趋势,本文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二又章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加入世贸后,国外艺术经营公司对我国艺术管理的影响,分析提出了知识经济、信息社会我国艺术管理的六大创新趋势,对我国艺术行业管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扣果从原始艺术算起,人类的艺术活动已有数十万年的历史,人类的艺术史同人类的文化史一样r:老,然而艺术管理却是刚刚正式提出的一门新学科普通艺术的研究对象,包括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美术、文学、建筑等,国内学者彭吉相把艺术进行如下分类:实用艺术(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实用工艺、书法艺术)、造型艺术(绘画艺术、雕塑艺术、摄影艺术)、表情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综合艺术伐剧艺术、戏曲艺术、电影艺术、电视艺术)、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艺术管理学就是借鉴相邻学科的成果,以揭示文艺规律的文艺学为基础,以研究一般管理和方法的现代管理学为指导建立起来的研究文化艺术产业管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它兼有理论性和应用性,主要属于应用学科根据1989年东方国版社翻译出版的日本日下公人的专著《新文化产收论》,”文化艺术产业”概念,可分为三类:其一,是生六与销售图书、报刊、雕塑、影视、音像制品的行业等。其二,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艺术服务行业(如戏剧、舞蹈的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经纪业等)。其三,是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艺术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满、装饰、形象设计、广告、文化旅游等)。

一、加入wto后国外艺术经营公司对我国艺术管理的影响

加人世贸组织后,国外艺术机构对我国艺术管理的影响,可概括为“六个有利因素”和“四个挑战”。

1、六个有利因素

一是有利于我国艺术发挥自身优势,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中求得发展。我国优秀的艺术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加人世贸使我国艺术管理更规范,信息灵通,人的观念更新,增强了艺术品消费能力。

二是有利于学习吸收国外艺术生产与制作的先进技术、艺术管理经验和营销方式。开放我国文化艺术类零售和批发市场,我国艺术机构有了进人国际市场的机会,国外艺术机构也可以进来经营。这有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及时调整思想观念,部署新的营销策略,使我国艺术类产业在市场竟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三是有利于促进我国艺术管理科技信息化进程。当今世界,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加速艺术管理的科技信息化进程,已成为制胜的关键,“人世”有利于提高艺术管理的科技手段,及时掌握全球艺术的最新信息。

四是有利于深化艺术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形成全国统一的竞争有序的艺术市场。

五是有利于完善艺术品、古玩文物法规和政策,依法管好艺术市场。“人世”后有利于进行修改,促进加速地方性法规和措施细则完善补充、修订,有利于健全各级行政执法机构,依法管理,以适应“人世”后艺术产业发展的需要。

六是有利于艺术管理人才的竞争培养,提高行业员工队伍素质。重视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知识结构,懂技艺,善管理的员工队伍,这样才能在国际和国内文艺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四个挑战:

一是对人的思想特别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造成一定影响。外国艺术产品进人我国市场,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他们宣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群众尤其青少年会有消极作用,一些西方敌对势力乘机进行思想艺术文化渗透,我们对此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二是对我国传统艺术创作、发行体制冲击较大。我国艺术创作、发行长期沿用老体制,市场经济思想行为不够,加之艺术创作、发行市场分工不明确,法律法制意识不够强,要走出现有艺术品流通体制的局限,还须下一番功夫。

三是对我国艺术创作、发行市场影响较大。由于发达国家科技的发展,资本的积累,艺术创作、发行市场已经比较成熟。他们有雄厚的资金和最新科技的支撑,电子艺术出版物价廉物美,已称雄于国际市场。我们的电子艺术出版物从数量到质量没有形成优势,“人世”后,我国电子艺术出版物市场面对的形势更加严峻。

四是对我国网上艺术品发行和电子商务形成一定制约。我国网上艺术品处于初建阶段,交易较少,电子商务应用还不广泛。国外网上艺术品发行运作较好,已有成功经验,电子商务早已应用,比较配套。“人世”后,国外艺术品经销商会想方设法以独资或合作方式建立网上艺术品发行和艺术品电子商务,这对我国网上艺术品发行和艺术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既促进又制约。

二、知识经济信息社会我国艺术管理的创新趋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具体的竞争压力“赋予企业管理新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不仅体现在对科学管理的继承和完善上需要更新岗位设计和工作流程,更体现在对经营观念、经营战略、组织结构、组织行为、管理规范、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以至在公司文化整合上进行系统性的调整。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普及,艺术管理应如何进行变革以适应这种现状,未来艺术管理将怎样发展创新来满足环境的要求,这里提出六个创新范畴:

1、艺术管理信息化

所谓管理信息化,就是利用艺术产业资源系统(erp)、管理信息系统(mis)等现代手段,提高经营管理素质,提高经济效益。在艺术管理方面,通过建立统一的文艺产品数据库并对信息进行收集和加工,为艺术管理人员提供信息,实现辅助决策;通过对财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的整合,提高艺术企业管理水平,提高艺术部门核心竞争力。

“人世”以后,中国艺术企业将面临具有高信息化水平的国际企业的挑战,拼的就是获取信息的速度。谁先抢到有价值的艺术品定单,谁就抢到了市场;谁能有效、快捷地掌握、利用信息,谁就会取得各种竞争资源,在商战中取胜。其次,竞争的本质是创新的速度。而信息资料是艺术企业进行创新的依据,没有信息资料的迅速获取,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者,艺术企业如果不尽快加强信息化建设,没有一整套的信息管理系统,包括资源管理、艺术生产管理、电子商务管理、供应商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艺术企业就无法实行有效、快捷的管理,就不能降低成本,就会失去商机。因此,一些专家在分析“人世”以后我国企业的发展时,将信息化作为艺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并断言:只有大力推进信息化的企业,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为了改变我国企业管理的现状,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目标是,五年内我国大企业全部信息化。具体目标:到“十五”末期,大多数国家重点企业基本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大多数大中型企业至少实现比较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力争绝大多数企业在“十五”期间建立企业网站及主页,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开展网上营销。我国艺术部门在改进和做好传统方式艺术管理的同时,着力在网络艺术管理、电子商务艺术管理、信息流通、编印发大众电子艺术品管理等领域谋求新的发展,并争取与国外一流艺术集团合作,创办中外合资的大型艺术机构。

2、艺术宏观管理科学化、法制化

管理机制是指各组成部分相互推动、协调、制约而形成的管理运行的具体形式,从功能看,可分为目标机制、激励机制、调控机制和约束机制等。利用科学管理的目标原理、价值原理、人本原理、系统原理、实践原理,高效实现艺术管理的职能,包括从确定目标到制订计划、组织实施、协调控制,激励个人和组织、领导和指挥全体成员使各个环节在内的整个过程总体目标最优,以提高效率为手段,最大限度地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法制化运作有利于艺术行业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没有法律、法规的引导、规范和制约,市场机制难以有序运行。因此,艺术行业要实现法制化运作,应当按照国家和地方已出台的有关文化艺术管理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进行管理,只有实现依法管理,艺术行业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据媒体披露:一些省市在艺术市场管理中既发生过将世界艺术珍品当作黄毒清扫,让无辜的大学生受辱的事件,又出现过将艺术骗子当神接待的闹剧,暴露出的就有识别手段、艺术管理法制不健全方面的问题。法制化运作有利于规范艺术经营行为,艺术管理要想得到健康的发展,必须靠法律、法规对艺术品生产经营进行引导、规范和调整,否则,艺术行业难以向深层次、高水平发展。

3、艺术原创人员的个性化创新管理

文化艺术企业要把人力资源管理放在重要位置,企业文化建设更要在这方面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流动是客观法则,现在很多企业注意在分配上向人才倾斜,认为薪酬多了,人才就不走了。这当然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要以动态的目光着眼于吸引、发现和发挥人才的作用,而不仅仅只以静止的目光着眼于留住人才,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对人才理解才是第一位的。不管是在国内的还是在国外的,我国知识分子、优秀人才都有高度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事业心,艺术企业应当唤起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依靠他们,为他们搭建一个在祖国实现他们自我价值的平台,在艺术产业内部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为企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艺术管理需要寻找一个平衡点,既能充分发挥艺术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又能保证画院、文化馆、博物馆、制片厂等机构的有效运转。对于艺术原创人员,尊重他们的个性、创作习惯,在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本部门瞥理员工的规章制度、明了单位的发展规划与最基本的工作任务的前提下给他们自,最大程度地调动其能动性、创造性。对艺术原创人员不必要求每天打卡上班,而是充分尊重个人,相信他会管理好自己,同时让他知道信任不等于放任,要让他感觉是他自己在管理自己。

具体来讲,每年的艺术原创人员工作评价包括两部分:一、由艺术家自己完成的,包括:①一年中都做了什么?②拿到了什么创作奖项?③对所参加的创作的贡献是什么?④帮助别人做了什么?⑤参加了哪些社会活动?二、由管理者指出他的优点与不足,以及今后该做些什么。对于新加入人员的管理,建议他先了解别人都在做些什么,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自己的创作方向;并且每一个新加入者,管理者都应使他尽快熟悉与适应单位的环境,并在他作选题的过程当中随时观察引导。

4、艺术管理民主化

赫塞尔本在其主编的关于管理趋势和变化的专著—《未来的领导》中对“扮演新领导角色所需的新技能”提出了新的假设:员工的利益可以和组织的利益结合起来、生产活动中人们能够完全支配自己的劳动。这样就能够使得劳动者和组织更密切合作,既增加了劳动者的效用又有助于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他指出:如果一个项目肯定会有益于自己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将会满怀热情地投人到这一项目之中。如此,领导角色的工作重点将会由指挥和命令转移到提供便利条件和授权上,培养人们的工作兴趣,以此作为领导的基础,实行民主。领导者必须能够熟练地扮演以下五种角色:促进者、评估者、预测者、指导者、最终帮助者。”艺术组织管理的作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计划、控制、组织、人事等;同样,艺术组织管理人员的职能也超出了今天传统的领导范畴,而转向预测、协调和激励。今后艺术组织管理人员必须增加以下三项职责:其一,明确艺术组织地位,指明艺术组织前进的目标;其二,调动员工的能动性,使艺术组织充满创造力;其三,力争诚实正直,建立相互信任,并以此作为艺术组织管理的基础。

5、艺术管理柔性化

艺术人力资源管理要柔性化。所谓柔性化,就是在新时代,劳动者文化素质日益提高,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知识差距日益缩小,整个劳动市场上双向选择,劳资双方(组织与受聘者)的关系,从“契约关系’旧渐演变为“盟约关系”。原来金字塔式的逐级刚性管理柔性化,就是说,以原来的命令方法越来越难以奏效,权威的维系,越来越难以凭借权利。同时,信息的网络化,大家可以处于一个信息平台上,改变了过去一项信息逐级下达,上多下少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出现新的特征:内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身教重于言教,肯定重于否定,激励重于控制。

艺术机构往往实行宽容型管理,这样一个开放性系统,能营造出有利于艺术机构人员创造的环境、条件。艺术机构不把近期经济利益作为判断决策管理水平的标准,亦不以此作为对部门、员工考核评价的最高标准,而将创造性、能否发现危机、化解危机、抓住机遇、争取机构的长远经济利益作为最高标准。为达此目的,有时甚至牺牲近期利益也在所不惜。艺术机构的决策与管理结构不是高度集中统一的“垂直型”、“金字塔型”,而是充分发挥各层次各部门和授予员工、艺人创造性权力的分散结构的管理模式。

宽容型管理绝不是削弱机构的凝聚力,恰恰相反,强有力的凝聚力形成,必须在开放性基础上的宽容型管理中才能实现。因为只有这样,艺术机构才能吸收新鲜的思想和理念才能广纳人才和培养新人,才能设计创作出新的艺术品,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更新艺术机构的成分和提高艺术机构的品味。

6、艺术管理意识整体化、管理效果最优化

生产工艺变更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木材采运;工艺;管理

木材在人们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人们对木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这样就使得木材企业一定要在木材生产和加工中不断进行改进。木材的采运对于木材企业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进行木材加工的重要前提环节,对生产作业的工艺进行管理,可以更好的保证木材加工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1 木材采运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发展状况

我国从很早以前就开始进行木材的生产活动,只是在古代的时候,进行木材的生产活动只能依靠人力来进行,在一直依靠人力来进行木材生产的时候,人们对生产的工具要求是非常迫切的,这样就使得很多的工具在木材生产过程中不断出现。但是在木材的运输方面依靠还是依赖于人力。在古代进行木材的生产只能是全部使用手工,这样生产方式效率非常低,但是生产出来的木制品在质量上却是非常好的。人们在古代对木材的采伐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但是现代的森林采伐却是以一种掠夺式的形式存在,使得我国的森林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在进行采伐的时候一定要不断提高作业的技术。近年来,人们的采伐观念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合理的进行采伐,在采伐技术上不断进行改造。同时改变生产的环境,这样可以更好的促进林业的发展。对采伐的技术进行改进,同时对木材采运工艺进行提高,可以更好的发展林业,同时使得采伐的方式更加的合理。现在,木材的生产产量在逐渐的下降,对天然林进行保护的工作刻不容缓,因此,木材的生产工艺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生产技术的多样性,使得木材生产工艺更加的成熟。

2 木材生产作业特性和木材生产工艺

木材的生产作业特性和生产的工艺决定了木材生产的系统性。在进行木材生产作业的时候,一定要具有资源开发的特点,这样能更好的进行木材的加工。木材的生产加工通常作业的场地是非常的分散的,而且场地一般都是非常偏远的,这样就使得木材的生产作业要更换场地。在进行木材生产加工的时候,通常都是在户外进行生产,这样就使得生产加工中非常容易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在环境不好的情况下,木材加工是无法进行的。木材的加工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木材的经济价值,同时在进行加工的时候也要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在进行木材生产时,生产工艺是非常重要的,在生产时要使用流水作业线,同时要选择使用何种机械设备和技术来进行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如何进行协调,同时保证可以在投资少、成本低的情况下,完成生产加工的任务是非常重要的,在进行生产加工的时候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也是非常关键的,这就需要提高工作的效率。在木材的生产中,产品的形态是不一样的,这样就使得在生产中一定要按照规定将产品的形态做好。在木材生产工艺中,采伐、打枝和造材是改变木材形态的生产工序,在进行生产中,这三个工序是非常重要的。

3 木材生产作业与组织与管理

3.1 木材生产计划

木材生产技术是木材生产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也是进行木材生产的目的。根据采伐量来制定,木材的生产作业计划,是为了在生产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获得社会和生态效益。在进行木材生产中,要对所有的影响因素进行考虑,在生产中劳动生产率,劳动力的成本,以及采伐中树木的树种,在采伐中保留的树木树种都要进行考虑。在制定采伐的生产计划时,对生产的工作工序也要进行考虑,这样才能制定出更加合理的生产作业计划,对整个生产作业过程进行指导。对生产计划进行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进行评价的时候主要指标是生产中的作业成本和生产中的产出比,在作业过程中的安全程度也是评价的重要指标。在木材的生产计划进行制定,才能更好的进行生产作业,保证生产可以顺利完成。

3.2 木材生产组织与管理

林业局要做生产计划,生产组织方案,召开动员大会,落任务、下指标,签订责任状,党政工团蹲点包干全面参与。即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基本全社会参与冬运木材生产。随着经营管理体制不断改革改组改制,木材产量不断调减,生产组织形式也在不断淡化。部分企业实行委托生产、分层承包、合同制作业等经营管理形式,简化了木材生产组织过程,减轻了管理负担,更加强化和明确了责任。木材生产作业管理是对木材生产作业系统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进行有效控措施的总和。生产管理是非常复杂的管理过程。除生产组织以外,还有工艺技术、作业管理、安全管理。有伐区、设备、道路、采伐、集材、清林、运输、贮木场等等非常复杂管理过程。

采伐方式是指人们进行森林作业时采取的技术方式。采伐方式是人们在局部干预森林、采伐森林之强度的一种体现。采伐强度不同,导致伐后迹地的森林生态系统因子变化也各不相同,对森林可持续发展大多数评价指标的影响也不相同。采伐方式有皆伐、择伐、渐伐、间伐、抚育伐和水域管理伐等。可根据资源和林相、树龄树种、市场销售和需求情况确定采伐方式。集材作业对森林环境的不利影响直接表现为对林地地表植被、土壤的损害和对林地保留木的损伤。影响程度因集材方式不同而各异。地面集材作业方式影响程度最大,架空索道次之,直升飞机和飞艇最小。根据集材对象分为原木、长原木、原条、伐倒木和全树集材。集材方式的选取取决于作业对象、作业地点、具有生产要素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根据应用机械设备分为拖拉机、畜力、索道、人力、飞艇、气球、滑道和直升飞机集材等。东北林区采用拖拉机、畜力、索道、人力集材。根据运输产品对象分为原木、长原木、原条、伐倒木和削片等;根据应用机械设备可分为公路汽车、森林铁路火车、水路拖排、架空索道、船舶运材和直升飞机等。东北地区主要以公路汽运、森林铁路火车为主,冬季有冰上运材作业。运材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所运输产品物理参数及其分布密度、运输地区域山型地势、企业运输能力与装备和技术人员拥有程度等。木材贮存场是连接伐区林地作业和木材产品或半产品最终加工之间的纽带。现代的木材贮存场自动化程度很高,作业人员不多,木材库存量也不多。迹地清理方式主要有火烧、堆积和散铺等。

4 结束语

木材的生产加工对于木材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木材的采运过程是保证生产可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因此,一定要做好木材的采运工作。木材的采运工作是非常危险的,这样也就使得采运中的安全成为影响采运工作可以顺利进行的限制因素,因此,在木材的采运过程中要进行更好地管理,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参考文献

生产工艺变更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CAPP系统;工艺设计信息化;应用

工艺设计是产品设计与生产制造之间的重要纽带,工艺设计产生的大量数据被用作生产制造、物资、财务等部门的基础数据来源。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把工艺人员从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救出来,如何有效的管理大量的工艺文件和工艺数据,如何与企业的其他信息系统集成等问题己越来越受到企业领导与技术人员的重视。CAPP系统的应用和发展为企业提供了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该系统的应用对工艺设计而言占据着重要位置。

一、传统工艺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设计效率低

工艺设计者既要考虑设计图纸上零件结构形状、尺寸公差、材料等方面的信息,又要了解加工制造中有关加工方法、加工设备、生产条件、加工成本等信息,还要开展大量的计算、统计、填写、查阅等繁杂的工作。

(二)设计质量不稳定,标准化程度差

工艺设计工作是一项较为繁琐的工作,它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工艺习惯、设计质量都会随工作人员的变动而变化,无法做到统一标准。因工艺设计者的岗位变动,使得一些工艺设计经验无法被传承下来。

(三)不能与现有信息系统集成

当前较为先进的ERP与PDM系统无法与传统的工艺文件进行集成,工艺部门与后续有关部门间的信息不能共享,产品从设计到工艺准备、生产制造,存在大量的重复工作,周期过长。随着制造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将信息技术与CAD/CAM充分融合,开展工艺设计信息化管理是满足当下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工艺设计的流程和特点

(一)工艺设计的基本流程

当设计图纸传到工艺管理部门,工艺管理部门需要制定工艺加工顺序及方法,工艺人员编制零件的工艺过程卡片,并做好工装、工具、材料等汇总工作。对物资进行采购与供应的部门需依据汇总报表,制定采购计划及物资的发放。设计图纸定型之后,经过小批量试生产阶段,工艺逐渐完善,工艺规程也会随之定型,定型之后做好存档工作。

(二)工艺设计的特点

工艺设计是产品设计与制造的主要枢纽,也是生产制造的准备工作。工艺设计需要对工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工艺设计的首要任务便是对需要制造的零件制定合适的生产加工顺序与方法,从而保障生产出符合设计需求的产品。工艺设计务必要保障诸多零件信息处理完全。在工艺设计中,要考量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零件结构形状、尺寸公差、材料等方面的信息,还需要考虑零件在加工时所需要的加工仪器、加工设备等生产条件,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有一个完整的计划以及详细的分析,进而来处理工艺设计生产中的大量信息。

三、基于工艺设计流程与特点,CAPP系统在工艺设计中的应用

(一)制作工艺规程模板

在CAPP系统中设计出与企业生产相符的工艺规程模板。依据有关部门对工艺文件的完整性要求,来构建种类多样的工艺规程文件、管理文件的格式、汇总报表格式等;在工艺规程、工序简图及表格文件中,需要对填写的区域属性开展定义工作,确定相关内容的数据关系、数据来源、填写方式、显示格式等,通过这些定义,确保工艺规程格式和工艺内容的标准化、规范化,为后续信息的集成提供支持。

(二)建立工艺资源库

工艺资源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有效管理和运用资源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方便日后工艺设计的查询、引用等工作开展。这就需要对材料、刀夹量具、专用工装、标准件、仪器仪表、机床设备、工艺基本术语、典型工艺、工艺参数等建立相应的工艺数据资源库。以树形结构显示工艺资源库的内容,实现快速定位、查找、读取或借用,从而提高工艺反应速度,提高工艺设计效率和质量。

(三)建立工艺工作流程模块

1)定义所有需要使用工艺管理系统的部门及人员的名称、密码、职务、以及在具体业务中所担任的角色等基本属性,并设置权限。2)定义工艺管理系统中所需要管理的工艺设计过程以及工艺设计过程中产生的文档的审签流程,确定每个流程节点需执行的操作,执行人权限,任务完成后自动流转到下一节点,同时自动提示该节点执行新任务,直至流程全部执行完毕。3)定义工艺更改管理的流程,该流程除了管理更改的结果,更主要的是控制更改的过程。更改的过程表现为审批环节的控制、历史数据的追溯、版本控制等。

(四)工艺规程编制模块

工艺规程编制模块提供了所见即所得的各种编制的功能。该模块含三部分:文字编辑部分、表格编辑部分和工序简图绘制部分。文字编辑部分提供文字编制、复制、粘贴等功能,提供专用的填写工具,具备尺寸公差、形位公差、上下标、表面粗糙度符号等功能;表格编辑部分则提供表格填写、对齐、换行、块复制等功能;工序简图绘制部分可以通过内置的绘图工具,方便快速的直接绘制简图,也可以通过外部应用程序将所需要的图像插入到指定位置。工艺设计是开展工艺工作的关键,CAPP系统的应用,提髙了工艺设计水平和设计质量。

(五)工艺设计后的数据汇总模块

数据汇总模块用于将所管理的各种工艺数据按照要求汇总成需要的报表形式。汇总的规则如分类条件、排序条件,计算等都可自由定义。在输入一定条件时,可对CAPP系统数据库中的每一项数据提取汇总,输出到Excel格式或定制的报表格式中。同时,汇总结果的打印格式可以进行定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合理利用CAPP系统,可以有效降低工艺编制人员的工作量,摆脱掉繁杂且重复的工作,基于此有效提升工艺设计者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最为主要的是,工艺设计者会有精力与时间去研发新型技术与工艺,从而开发出新工艺。要切实利用CAPP还需着重关注企业的发展状况,不可盲目追求信息化,在开展工艺设计工作时,需要确保工艺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数据的积累,以此来确保工艺设计工作顺利开展,使得企业工艺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晋穗.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J].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2013,04: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