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课教育理念树立思索

时间:2022-05-21 11:30:00

艺术课教育理念树立思索

综合性艺术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所诞生的新型课程。自实施以来,以其鲜明的人文精神、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改革创新的意识,给传统的艺术教育者们带来了剧烈的震荡。新课程给教师带来的不仅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促使老师们在不断的探索和追求中实现其自身的创造价值和人生价值,还出现了学生热情高涨、生动活泼地学习的大好局面。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的机会增多了,学生对艺术课的兴趣提高了,在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沟通上很成功。学生的参与性增强,课堂气氛有了很大的改善。这些成绩的取得,和综合性艺术课程要求的新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关系。综合性艺术课程涉及的教育理念非常多。本文试探究其中两方面:一是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问题;二是教育理念的实践问题。

一、教师角色的转换问题

教师角色转换的一个方面是重传授向重发展的转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育理念。传统教学中,注意知识的传授,但忽视人的发展。教师是知识的唯一拥护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要在教师的监督、控制下学习中小学的课程,就是要求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走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学的重点,有了由重知识的传授到重学生的发展的一个转变。综合性艺术课程有助于将整个教学变成一个既是学生掌握终身发展必备知识技能的过程,又是一个开发潜能、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过程。不像过去单一地接受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这将对整个中小学教育有积极的影响。另外一个方面是综合性课程中的师生关系问题。在传统的教师角色中,教师是先生,学生是后生;从先生的角度更注意的是教,没有考虑学生的学。综合性艺术课程所倡导的是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知识要源源不断,都是从量上去考虑的。知识绝不是一个储存多少的问题,或是教给学生多少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学习、如何处理这些知识的问题。所以在由教师向学生教学转变的过程,由重教到转向重学的转变,也是教师角色转变后带来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在综合性艺术课程里,教与学是一个双边活动,学生同样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师长,同样是学生的学友,而且也是学生的朋友。教师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来,共同探讨的这种气氛,大大缩短了师生的距离,让学生感觉老师非常亲切。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给艺术课程的学习带来了欣欣向荣的景象。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们对艺术学习的兴趣更加明朗。

二、教育理念的实践问题

综合性艺术课程强调了教与学的交往和互动,师生双方互相沟通、启发和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彼此之间的思考、经验、知识包括情感都是一种交通的状态。怎样把这种进步的理念落实到实际教学中,是不是还需要一些学习、反思和不断地积淀,这是很重要的。先有好的理念,我们只是在理念上承认它,但是不能变成教学行为,实际上学生们还是不能真正受益,不能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不断的反思很重要。老师和老师之间互相学习、共同合作的当中,也可以获得很多新的灵感。另外,如果老师放下架子,把某些课题跟学生一起讨论,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主动地参与、自主地学习,学生能感受到尊重。当一个人受到尊重的时候,他的潜能就能够发挥出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行不断地反思学习,教师在这个课题中也就更落实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教师角色转变之后,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促进,就是我们讲的教学相长。不一定是我们去给学生,学生同样能给我们很多的教学资源。在好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之间,怎样把理念变成行为?一个好的理念,真正去掌握不是会说了就是掌握这个理念,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去加深对理念的了解,这就是在实践中学习。

一个好的优秀教师,一定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来做指导,同时要在实践中把理念变为自己的教育行为。在教育行为的实践中又强化了理念的形成和树立。在这样一个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做,在实践中悟,悟完了以后再在实践中更高层次地去实践。艺术教育课程的教育理念的实施,因为反复的实践过程,也说明了一个通理,就是任何人的学习都是终身的,不是简单的一节课、一个学期。特别是综合课程,每个教师都迫切感到需要学习,因为艺术课程的老师都是受的单科教育,而且过去的单科又是受到单科的知识技能的教育,过于重视知识的技能。因此,加强自身的艺术文化修养,在实践中和学习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对艺术课程的理念是尤为重要的。在实践当中,有很多老师已经在有意无意地尝试着做了很多种艺术形式融合的工作,这是教学实践的要求,也是艺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趋势。

综合性艺术课程教育中,不论是教师角色的转变,还是理论的形成来指导我们的教学行为,以至于提高自身的全面修养,其实都需要在实践中和学习中来适应课程的需要。在课程面前我们艺术教师要有时刻迎接挑战的信心;反过来也是为教师带来一种机遇。在机遇面前,抓住机遇,不断完善自己、加强自己的学习、加强实践后的反思,这样我们将成为学习型的教师、研究型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