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融合戏曲艺术

时间:2022-02-23 05:35:00

课堂教学中融合戏曲艺术

中国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多彩纷呈,不同地区的文化艺术形式更加独具风采。然而众多的文化种类中,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艺术代表的戏曲文化更加绚丽多姿。据统计,中国有戏曲剧种300余种。古今戏曲的名段和剧目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种种观念的影响,在一些学校音乐教育中忽略中国传统文化的戏曲知识的传播和戏曲音乐的渗透。国家曾多次号召振京剧事业,这是发挥戏曲艺术教育功能,保护传统艺术文化,提高民族素质服务的重要举措。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优势,陶冶学生情操、振奋民族精神,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是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实施戏曲艺术教育,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的中国传统戏剧的特别称谓。戏曲艺术既包括时间艺术(如音乐),又包括空间艺术(如美术)。和世界各国的戏剧艺术相比,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戏曲是以唱、做、念、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艺术。它涵盖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工艺、武术、杂技等各种门类的艺术因素,各种艺术因素都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成为帮助和加强表演、刻画人物形象的有机手段,从而使中国戏曲具有独特的魅力。所以,提倡学校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间音乐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学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戏曲艺术又含有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因此,对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欣赏,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纵观当前的中小学和大学音乐教学,出现了歌唱性质教育的单一局面,课堂上常见的是中外名曲,而我国特有的艺术形式,诸如戏曲、曲艺所见甚少,有些大学音乐院校的学生对西方音乐很有兴趣,学习了许多西洋唱法及作品,对外国的音乐家也了解许多,而对中国的音乐杰作知道不多,尤其是对我国戏曲艺术了解甚少。中国戏曲经历了远古时代至今,从中国戏曲的源头、发展,到京剧的传承与改良,从宋辽金时代,宋人的“杂剧”,金人的“院本”到宋元“南戏”,以及元杂剧和明清传奇及近代式京剧的形成。经历沧桑和剧变,它活跃在广大城乡,和人民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著名的元杂剧作家关汉卿的《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流芳百世。明清时代的汤显祖的《牡丹亭》《邯郸记》、洪升的《长生殿》等。现代评剧《杨三姐告状》、《花为媒》等,无论是名家还是名剧,我们都缺乏了解,这种现状与当前我国音乐素质教育极不吻合,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

因此,艺术形式与艺术追求和思想意识与精神风采密切相关。不同的形式与追求结果不尽相同。时下,从音乐教育找到与戏曲艺术结合的切入点非常重要,通过戏曲艺术教学,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重要的艺术形式。这里凝聚着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美学思想精髓,有极富传奇色彩的美丽传说,有久唱不衰的美妙音乐,还有令人惊叹不已的戏曲武术……这些必将激起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兴趣与热爱,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音乐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即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和世界各国的戏剧相比,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它涵盖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工艺等门类,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戏曲是通过音乐、舞蹈、语言来表演故事,所以特别讲究舞台的节奏性;中国戏曲包含的舞蹈杂剧、话剧等要求很高的艺术因素,演员需要严格的技术训练,对白、唱腔、一招一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熏陶之中,将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那些脍炙人口的名腔、名段,如:“金沙江畔”、“牡丹仙子”、“夺印”、“刘巧儿”等不知不觉会所学生带入优美的境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和也得以丰富和提高。

戏曲艺术的学习要把赏析、学唱、学做结合起来。除课堂教学外,还可以通过看光盘演示、听音乐、参观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接触戏曲表演艺术实际。只有这样,学生的鉴赏力才能得以升华。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易学、易唱、易做的剧目让学生亲自担任角色进行表演,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

三、实施戏曲艺术教育重视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教育学生做人,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因此,在戏曲艺术教学中有一点不容忽视,即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这主要体现在现代戏曲中,特别是像“林海雪源”中的杨子荣、“红灯记”里的李铁梅等典型的艺术形象,通过学生传唱和表演,振奋他们的精神斗志。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其他普通文化课所不能替代的。

当然,传统戏曲同样具有教育功能,如歌颂民族英雄,杰出爱国将领的剧目有:《苏武牧羊》、《杨门女将》;舍己救人的剧目有《赵氏孤儿》、《包公》……取材于历史故事的剧目有《将相和》、《打渔杀家》、《借东风》等,所有这些戏曲教育都丰富了音乐艺术教育,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审美的提高,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因此,在中小学中普及和推广戏曲教育即是继承与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加强教师自身艺术修养,引导学生了解热爱戏曲音乐戏曲音乐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艺术瑰宝,音乐教师绝不能忽视这方面的教学内容。由于种种原因,现在人们接触这类艺术形式的机会少了,尤其是学生们对它们更是感到陌生。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教师因为自己对这些艺术形式没有足够的认识,或者说因受个人兴趣爱好的局限而在教学中忽略了这些教学内容,实际上就是使学生失去了认识宝贵的艺术瑰宝的机会,所以重要的是我们音乐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并在教学中对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帮助学生了解戏曲音乐的风格特征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使他们懂得继承祖国悠久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例如在戏曲音乐《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时候,我首先演唱了一遍。由于这首歌曲短小生动,又兼有京剧和歌曲的风格特征,加上我风趣的模仿,所以立即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我便抓住时机,利用这首短小的歌曲给大家介绍京剧的有关知识,使他们对京剧的风格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我又播放京剧《智斗》给学生欣赏,启发学生在欣赏和哼唱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歌曲中所表现的内容、情感和浓郁的风格特征。同时还让学生懂得民歌戏曲音乐都是作曲家在进行创作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更为我国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通过以上这些手段,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随着录音机摇晃着脑袋,一边跟唱,一边品味着其中的韵味,表现出他们对戏曲音乐的浓厚兴趣。

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中的一件大事。作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做到自身重视,更好的、积极的、努力地为戏曲艺术教育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首先确立热爱、喜好戏曲音乐的典型,让典型带动一般,先进行戏曲基本知识的普及工作;其次、欣赏与演唱要同步进行。学生在欣赏戏曲时教师要注重剧情人物介绍,并渗透思想内容,让学生先激起对剧中正面人物的热爱,然后让京胡、手风琴、板胡伴奏带等交错进行伴奏,重点对优秀传统唱段进行教唱和练唱,也可以排练一些小折子戏等。再次、尝试举办中小学生戏曲知识竞赛和中小学生京、评剧票友比赛,让更多的学生逐渐热爱,爱唱戏曲。让戏曲走进课堂,让戏曲融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