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策略探究

时间:2022-07-13 10:39:12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策略探究

摘要:“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受到馆员素质、大学生信息素养技术的实践应用、信息素养教育推广形式的影响。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提高图书馆馆员的信息素养,搭建多层次、多模式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创新教学理念、加强信息素养教育宣传力度等一系列策略,促进“双一流”背景下的信息素养教育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策略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双一流”建设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我国高等院校为之发展奋斗的目标。在报告中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归根结底取决于一流人才。”可见人才培养是建设“双一流”大学的核心目标,其中本科生的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新时代的大学生是随着互联网发展成长起来的,他们有朝气、有个性、视野开阔,更需要高等学校能够正确加以引领。高校图书馆是大学重要的教育资源,除了提供一般意义上图书和电子资源之外,还承担了信息素养教育任务。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明确提出,图书馆应全面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活动。[1]高校图书馆不同于公共图书馆,它不仅是高校文献资源保障中心,具有服务高校师生的功能,还承担着教育的功能,一直以来肩负着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任。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本校教师和学生,通过信息素养教育,把信息素养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高校图书馆作为全校师生知识汲取的地方,图书馆馆员会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信息素养教育。通过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信息获取的能力,即培养大学生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1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概述

信息素养的概念最初来源于图书检索技能的演变,是一种高级知识检索能力和信息提取技能,是大学生进行知识甄别、信息判断、文化提炼的基础,和创造力一并成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成长素质的标准之一。[2]2000年1月18日,美国大学和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CRL)对信息素养概念给出界定:信息素养是指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需要什么信息,并能有效地搜索、评估和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是指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3]信息素养教育即是以信息素养培养为目标的教育,它的重点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双一流”背景下大学要重视信息素养教育,通过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意识。经过学习和相关培训,大学生们能够感受到信息检索的好处,养成信息检索的习惯,在碰到问题的时候就会想到利用信息去解决问题。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学生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检索结果越来越多,我们如何从这么多的结果中找出真正所需要的那些信息,如何甄别信息,如何获取更权威性、更可靠性的信息,这就涉及检索途径和检索技巧的问题,也就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比重日益增加的原因。同时,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不仅决定着大学生检索能力的提升,同时还关系着本专业及相关知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关系着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科研能力以及未来职业道路上的发展。通过信息素养教育,打破大学生遇到问题只知道找百度、谷歌等综合性搜索引擎的思维定式,启发学生发现网络之外不同资源类型,同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有效运用。

2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2.1图书馆员信息素养教育专业胜任能力还不足。图书馆馆员的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信息鉴别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质量。馆员要做的工作不仅是资源推送,而且要提取资源中的线索,对其进行挖掘、分析,将资源的价值与读者的需求结合起来,形成对接。[4]而这种对资源的分析处理需要图书馆馆员具备深厚的专业背景,以及信息素养教育的能力,馆员的信息素养对信息素养教育的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担任信息素养教育的馆员不仅仅可以教会学生信息检索,而且能利用工具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这需要馆员具有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因此,馆员的专业知识背景、跨学科视野与能力,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担任信息素养教育的馆员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学术素养、学科知识,与各院系交流学术资源的能力。2.2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建设相对落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遍运用,知识和信息呈现出开放和共享的状态,网络成为高校学生书本和课堂学习以外,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途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建设在利用互联网平台方面相对滞后,传统课程体系显得过于单一,层次较低。信息社会,大学生们自行获取信息的方式方法多样,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要想充分吸引大学生们的选修热情,充分调动课堂上同学们的学习氛围,很大程度上都受限于课程建设的实践性和先进性。数据素养在最初的用户定位、内容构成上的差异,高校的数据素养课程更多地体现出精英化、课程化的特点,[5]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而现有的信息素养课程建设普遍而言实践性相对较差,个性化程度不够。

3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策略

3.1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的信息素养。馆员的信息素养是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的内在推动力。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的信息素养培养可以从如下角度入手:一是在认识上,按高校图书馆服务发展定位,在馆内开展培训、讲座,实现馆员对信息素养的全面认识,从浅层次认识到深入认识的量变。二是在业务上,派遣馆内技术、学科馆员人才外出学习交流;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文化优势,邀请图书情报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各大专业数据库培训讲师到馆指导、传授知识;构建合理的信息服务团队,促进团队成员间的相互讨论、相互学习。三是在方法上,时时关注信息素养方面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保证信息素养教育的时代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使高校图书馆馆员从认知和技术上真正具备信息素养教育的能力。3.2加强信息素养教育宣传力度。当前大学生的信息意识还比较薄弱,通过多途径,持续有效地加强信息素养课程的宣传推广是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目前的信息素养教育缺乏多元化宣传推广,使得大学生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内容了解不够,较少主动接受并参与到信息素养教育中来。从信息素养的专题讲座入座率来看,上座率不高,新生入馆教育活动缺乏足够的重视。高校图书馆可以加强宣传范围和力度:一是可以在图书馆醒目位置张贴海报,以图书馆主页专栏或以展板形式对信息素养课程内容做充分对介绍,使学生了解这门课具体要学什么,学了之后能掌握什么知识;二是可以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上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扩大宣传影响,使信息素养教育的宣传常态化、多元化;三是可以把课程内容做成宣传小册子,放于图书馆内显眼易取的位置;四是使信息素养教育不单是存在于选修课平台中,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对其进行了解,让学生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有更深层次了解。3.3创新教学理念及方法。教学理念是教学实践的先导,为教学实践指明方向,是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依据。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开放、自主、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它不同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安排更强调的是学生的实际操作,与传统的文献检索课程相比,在内容上更多样化、知识量更大、实操性更强更完善、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高校各院系教师可以与图书馆进行一些教学方面的合作,积极地参与到信息素养教育中来。专业教师可以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提出针对性的问题,然后与馆员合作就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进行教学开发。参与信息素养教育的馆员还可以针对各院系专业的特征进行教学设计,根据该院系的专业背景进行一些探讨、研究,考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创新教学理念,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小凤,聂富强.基于事件营销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营销策略研究———以西南财经大学信息素养大赛为例[J].情报科学,2018,36(12):150—155.

[2]张立彬,魏巍.MOOC环境下国外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问题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39(09):140—144.

[3]范一文,倪睿,冯一宇.“互联网+”时代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7(5):125—126.

[4]魏海燕.基于ACRL《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的大学信息素养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以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9,63(06):56—63.

[5]邓李君,杨文建.移动网络环境下数据素养教育创新策略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03):67—72.

作者:张娟 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