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修养提升新途径

时间:2022-04-25 11:24:10

文学修养提升新途径

1引言

由于各种原因,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学修养的状况不尽人意,这既与课堂教学市场化,即以培养就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密切相关,也与课堂教学模式紧密相连。传统的以提高语言技能为核心的教学忽略了学生文学鉴赏力的提高。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更加高雅和高尚的生活方式将成为未来生活的主流。所以,以提高英语专业学生文学修养为主要目标之一的高级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将探究通过文学批评方法介入提高学生文学修养的高级英语教学模式。

2精神分裂分析

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是包罗万象的科学,为所有学科提供方法论的指导,高级英语教学也不例外。高级英语教学中小说版块的学习离不开文学批评方法的介入,教师恰当合理地介入一些文学批评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尤其是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精神分裂分析是革命的唯物主义精神分析,是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吉尔•德勒兹(GillesDeleuze,1925-1995)差异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它以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作为主要目标,对精神分析进行批判。从社会无意识中的欲望流动透视社会意识和个体心理,这种新的透视法有助于揭示出个体心理中欲望的受压抑性和颠覆性,体现文学的功能性。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社会和历史角度解释认知和行为,吸收了弗洛伊德尤其是拉康的思想,在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解释中融入了利比多和符号学因素,借鉴了尼采对虚无主义和禁欲主义的批判。它以“差异”与“生成”作为两大基石,以“块茎”作为思维方式,通过“解辖域化”和“再辖域化”,形成“无器官身体”,找到“逃逸线”,拆除“白墙”,冲出“黑洞”,去除“脸面性”等一系列的具体方法促进“欲望流”在“欲望机器”之间的流动,藉此创造希望和可能,让生产力的发展超越资本界限,让权力意志的扩张超越虚无主义的界限,给人更大自由,摆脱无休止的奴役。(Parr,2005:236)它是哲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也是文学批评的最新方法。传统的把小说中人物定位两种,即“好人”和“坏人”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高级英语教学的需求。精神分裂分析的课堂介入会帮助我们换个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德勒兹曾有这样的表述:“阅读文本绝不是探究示意的反复推敲,更不是找寻能指的咬文嚼字,而是一个利用这部文学机器的生产过程,一个欲望机器的蒙太奇,一个从文本中汲取革命力量的精神分裂过程。”(Parr,2005:106)精神分裂过程就是成为少数派的过程。少数派意味着对现存秩序的超越,意味着不为多数派所限制,意味着无限的可变性和创造性,意味着不断生成新的东西。(Deleuze,G.&F.Guattari,1987)与以往任何批评方法截然不同的是,德勒兹文学批评方法的精髓不在于挖掘作者在作品中埋藏了什么思想,或作者通过作品想告诉读者什么,而是读者从作品中汲取革命力量,成为少数派。

3精神分裂分析的课堂介入

新时代的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已经使小说走进人们的生活,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主义思想在文学批评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如对小说《外婆的家饰》的讲解,我们介入了德勒兹文学批评方法中的“无器官身体”(bodywithoutorgans)。从字面上说,“无器官身体”指身体处于在功能上尚未分化或尚未定位的状态,或者说身体的不同器官尚未发展到专门化的状态,(夏光,2007),它指的不是身体被剥去了器官。(Parr,2005:33)“无器官身体”指的不是物质层面的意义,它是精神层面的概念,表达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器官。德勒兹和伽塔里认为欲望、机器和生产这三者构成了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生命现象。他们所说的机器也就是欲望驱动的机器或“欲望机器”,生产就是实现欲望的生产或“欲望生产”。欲望机器的操作者是无器官身体。德勒兹和加塔里在《千座高原》中把无器官身体分为三种,即恶化的无器官身体、干枯的无器官身体和丰满的无器官身体。小说中偏心的妈妈在大女儿迪的身上倾注了全部心血,用自己全部的积蓄和教会的捐赠送迪到教会学校,后来又送她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她嫁给有钱人,住进了城里,过上了奢华的生活。而二女儿梅姬却完全相反,因为在一场大火中受伤,身有残疾,备受妈妈和姐姐的冷眼,每天干着沉重的家务活。一天姐姐从城里回来探亲,围绕着外婆的两件家饰——两床由千块花布对制手工的被子,姐妹俩的精神器官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受过多年教育的姐姐原来只是一个干枯的无器官身体——即丧失了积极的精神器官,她为了炫耀与妹妹争夺外婆家饰;没受过任何教育的妹妹却成为丰满的无器官身体——即保留着积极的精神器官,她为了纪念外婆和保护传统手工艺首次与姐姐抗争。外婆的家饰搭制的小小舞台,让两个无器官身体进行了充分的表演,使两种对待文化传统的态度针锋相对。第三种无器官身体,恶化的无器官身体,即从来都没正眼看过二女儿、永远都站在大女儿一边、残酷武断地边缘化了二女儿的妈妈,终于也登上了这个舞台,她平生第一次为二女儿说话,恶化的无器官身体也是可以拯救的。碎片化的解构主义思想更适合分析解读后现代主义时期碎片化的人格。课堂教学中文学批评方法的介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思想与时俱进,更可以在润物细无声之中,悄然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再看《沙漠之舟》的教学。虽然这篇课文只是一篇关于环境变化的科学考察方面的文章,不属于小说的范畴,但是精神分裂分析同样可以介入。“脸”的概念在这里找到了恰当的用武之地。在《千座高原》的题为“零年:脸面性”(YearZero:Faciality)一章中,德勒兹和加塔里专门论述了“脸”。社会经济结构和权力结构变化引发了一系列与其相对应的德勒兹称之为“脸”的社会组织机构的形成。(Deleuze,1987:175)“脸”(face)是由“白墙”与“黑洞”构成,“黑洞”排列在白墙上,洞口紧锁在白墙之上,洞体横向无限延伸;“白墙”是展示“表征”的场所。根据德勒兹和伽塔里,“表征”(sig-nifiance)相当于“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之和,简言之,“表征”是“脸”这一体系能够展示以及希望人们所能看到的,白墙上所陈示的一切还称之为“冗赘”(redundancy)。与“脸”密切相关的另一概念是“脸面化”(facialization)。经济结构换权利结构的变化便整个社会当中的每位成员都被脸面化了,即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加入某一集体,接受其约束,遵守其规制,作为回报而得到其利益。“脸”的编码取代了个体的编码,个体成为集体的一部分。言行举止都已不再代表真实的意志,整个人都已经被“脸面化”了。这就w.esteachers.com第4期(总第088期)2018年4月是说,“脸面化”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放弃了“自己”。这种看不见的社会驱使力就是“脸面性”,个体接受了“集体”,接受了“脸面性”规制,就成为“脸面性”成员。我们可以借助“脸面性”来深层解读该篇科考文章的思想性。脸面性的最大意义在于,它揭露了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潜规则——权力服从于经济,文明的每一进步都是环境的倒退。从近代工业化开始文明的进步从未停止过,环境的恶化也从未得到过遏制;保护环境的投入会使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当权者也是脸员,受脸面性规律的支配。按照精神分裂分析的思想解决这个政治家们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是拆除这张“脸”,也就是拒绝被经济利益驱使,不做权利的奴隶。然而在当今社会条件下祛除脸面性几乎是不可能的,少数个人可以做到,整个社会去除脸面性是不可能的。德勒兹所设想的理想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人的自由,在这里的理解就是不受脸面性约束的自由。“脸面性”还可以用来介入高级英语教材中的另一篇课文,《浮士德经济》。这是一篇论述文,批判与剖析了为经济利益而出卖灵魂的行为,“脸面性”伤害了所有人,我们都是“脸面性”的受害者,一个去除“脸面性”的社会必将来临。(康有金,2015)既然福柯已经预言这个世纪将是德勒兹的世纪,我们自己要坚定这个信念,也要我们的学生坚定这个信念。对于传记题材的《马克•吐温》的解读,我们介入了解辖域化。概括起来,解辖域化就是生产变化的运动(movementproducingchange)。作为一条逃逸线路的解辖域化,所显现的是主体的创造潜能。(Parr,2005:67)通过逃逸,聚合体离开旧有环境进入全新领域,通过创造出新的环境发掘出自身的潜能。解辖域化既是一个创造过程也是一个发现过程,主体以新环境为镜像照出一个全新的自我。解辖域化是把主体从限制其加入新的组织机构的各种固定关系中挣脱出来的过程,是主体为摆脱某种限制、压抑和桎梏,主动的挣脱行为。解辖域化从来都不是外在力量强加给主体的行为,它就是勇往直前、不断开拓、永无止境的过程。(康有金,2016)在德勒兹和加塔里最后的合著《什么是哲学》中,他们认为解辖域化可以是身体上的或物质上的(physical),也可以是心理上的(mental),或精神上的(spiritual)(Deleuze,1994:68),这就是说,解辖域化既可以是地理位置的变化,也可以是心理状态的改变;既可以是物质的变化,也可以是精神的改变。马克•吐温一生不断地迁移,不断地变换身份,从少年时的印刷工到密西西比河上的运输船驾驶员,在内战期间的游击队中当了一段时间的游击队员,又到淘金工地小试牛刀,还成为时报的记者。每一次位置的变化和身份的变换都给他的精神和思想带来了重大改变,每次提升都使他发生脱胎换骨般的变化。最终他成为美国文学史上少有的文学巨匠,为人类文明留下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迁移提升精神,变换创造财富。每一次解辖域化都会给主体带来非凡的效果。对《马克•吐温》的解读不仅可以从文学史的角度增加学生们的文学积淀,更引导学生积极地通过移动来改变自己,改变周围社会,而不是消极被动地等着社会来改造他们。哲学不仅指导人们进行文学批评,更指引人们如何创造更有价值的人生。

4结语

精神分裂分析是哲学领域的最新成就,也是文学批评的最新方法。将其嵌入高级英语课堂教学,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精神分裂分析课文,尤其是教材中文学版块的小说,不仅可以为同学们打下良好的文学基础,为他们今后从事文学研究准备条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更可以引导学生在哲学的高度领悟人生,为他们将来创造更有价值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Deleuze,G.&GuattariF.Anti-Oedipus:CapitalismandSchizophrenia[M].Trans.RobertHurley,MarkSeem,andHel-enRoLane.London:Continuum,1983.

[2]DeleuzeG.,andGuattariF.WhatisPhilosophy?[M].Trans.HughTomlinsonandGrahamBurchell.NewYo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94.

[3]Deleuze,G.&F.Guattari.AThousandPlateaus:CapitalismandSchizophrenia[M].Trans.BrianMassumi.London:Univer-sityofMinnesotaPress,1987.

[4]Parr,A.TheDeleuzeDictionary[M].Scotland:EdinburghUni-versityPress,2005.

[5]康有金.小说《白鲸》中埃哈伯人格的“脸面性”解读[J].当代外语研究,2015(1).

[6]康有金.德勒兹哲学之解辖域化[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6(1).

[7]夏光.德鲁兹和伽塔里的精神分裂分析学(下)[J].国外社会科学,2007(3).

[8]夏光.德鲁兹和伽塔里的精神分裂分析学(上)[J].国外社会科学,2007(2).

作者:康有金 韦喜凤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