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阅读收获

时间:2022-07-20 02:04:42

古典文学阅读收获

一直为自己爱读书而感到幸福,没想到有幸做了语文教师。因为这个职业注定了与书有缘,与书相伴。福哉!幸哉!我钟爱中国的古典文学,每每神游其中,便会想起陶渊明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心有戚戚焉”。多年的阅读坚持,不论是知识的拓宽方面,还是专业素质的提高方面,我都获益颇多。或许是教师的职业习惯吧,我发现有许多的文章,细细品味,它们都会有异曲同工的妙处。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琵琶行》和《明湖居听书》,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心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传诵千古的诗歌———《琵琶行》,是诗人贬官江州次年所作,是一首抒情性的叙事诗。此诗以出色的对音乐的描写和对人生境遇的慨叹以及流利婉转的诗语而享誉后代。《明湖居听书》是《老残游记》中历来最受称赞的一段。《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作者是刘鹗。《明湖居听书》又名《白妞说书》,原回目是《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这是我国小说中以散文化的语言写听觉形象的绝妙文字。作者通过精彩的工笔描绘,将无形、无色、无味的声音写得形象具体,生动地展示了王小玉高超的演唱技艺和作品艺术魅力。

《琵琶行》和《明湖居听书》两篇文章虽然跨越历史时空,文体也不同,但从塑造艺术形象的方式来看,两者都属于叙事文学,而且都以出色的音乐描写而倍受后人推崇。不仅如此,我们发现二者在对声音的描绘时,都不约而同地运用了生动、贴切且独具匠心的比喻修辞,状无形之物如在眼前,可触可感。《琵琶行》中,作者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富有音乐美的语言,描绘琵琶女极为出色的演奏:用“如急雨”的比喻来表现声音的粗重和急促;用“如私雨”的比喻来形容声音的轻柔舒缓;用“莺语”来表现乐曲的婉转悠扬;用“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比喻来形容小弦大弦交错弹拨声音的圆润错落;用“泉流冰下”和“冰泉冷涩”来表现乐声的缓慢、凝滞;用“裂帛”来比喻四弦齐拨的声音的清脆悦耳。这样一来,不仅使无形、无味、飘忽易逝的声音变得具体可感,而且琵琶女的凄凉身世也通过她精湛的演奏技巧表达得淋漓尽致,使听者从乐音中深切体会到弹奏者所要表达的深情。正因为如此,诗人才会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感同身受,以致“青衫湿”,宦海浮沉让他心力交瘁,直面现实,却仍落得“沦落天涯”的下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表达了诗人和琵琶女的共同命运。

与《琵琶行》相比,《明湖居听书》中的比喻运用显然更胜一筹。刘鹗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如文中“弹三弦的一脸疙瘩”,在他的笔下是“风于的福橘皮”;黑妞演唱的声音清脆婉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白妞的眼睛清澈水灵、神采飞扬,“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真是绝妙之极。当然,更绝的还是对白妞的演唱声音的描述。比如,他用“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来比喻声音的高亢激越,用“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盘旋穿插”来比喻声音的婉转回环。

除此,作者还运用感觉来写听觉,如“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得入耳有说不出的妙境: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个毛孔不畅快”。把美妙的声音写得那么具体,那么活灵活现。“这一出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想到东洋烟火那光影迷乱的形状和颜色,我们就已经陶醉在白妞那迷人的唱腔中了。这是以视觉印象来写听觉印象。“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这也是以视觉印象来写听觉印象,将无形之声描绘得具体有形,生动地写出了那节节高起、出神入化的境界。《琵琶行》与《明湖居听书》都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虽然二者在体裁和表现主题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但都是以对音乐的出色描写而著称。《琵琶行》中是以声喻声,以听觉写听觉,而《明湖居听书》中,除以听觉写听觉外,还以视觉写听觉,从听众的生理感受角度写听觉,这无疑是一种创新。

这种打破界限、运用移觉的方法,可以更生动、更形象地反映出难以传达的音乐的美,增强表达效果。因此,二者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和古典小说中描写音乐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