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创业者形象

时间:2022-04-24 02:51:00

文学作品创业者形象

新世纪十年来,出现了大量以创业者为叙述对象的文学作品,俨然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学景观。这些作堀记录了创业英雄的创业轨迹,反映了创业时代独特的社会文化心理与生活经验,凝聚了社会大众的创业热情。它们在激起为数众多的渎者的阅读兴趣之外,还创造了一•个巨大的经济市场,同样成为创业经济的一部分。研究这些以创业者为叙述对象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重大的审美意义,而_且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世纪文学中的创业者形象多存在于传记文学报告文学中,而最引人注目的首推传记文学作品。因为,“好的传记,是真挚的艺术。它是最动人情思、策人奋进的一种渎物。”赵建的《马云传》、李开复的《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田建华的《创业教父史玉柱》等作品给读者生动地展示啊r一个个新时代的创业者形象。沉浮创业英雄史玉柱:人物传记《巨人归来)(2008年)写的是中最著名的失败者史玉柱的“巨人”传奇,该书回顾了他艰难曲折而又激动人心的创业历程,从一穷二白的创业青年,到全国排名第八的亿万富翁,再到负债两个多亿的“中国首负”,再到身家数十亿的超级巨富,在记录反反复复的沉浮中,展现了主人公的“执著与毅力”。联想创业教父柳传志:《联想教父柳传志)(2009年)侧重于柳传志本人的成长历程,勾勒出立体的、生动的柳传志,展现他百折不挠的毅力、临危不惧的果敢、爱同悯人的情愫、重视人刁的柔情、壮志不已的激情、立意高远的眼界。

农民创业英雄谱。刘舆平的长篇报告文学《脚手架》(2008年)以独到的眼光与别样的视角,描写了农民创业翻身,挖掘出了中国农民的朴实之心与勤劳之美,可以说是当下反映农民题材的作品中较有新意的一部。作拈对新世纪以来创业者形象的塑造是十分典型、深刻的,通过杨禄福、唐玉清、杨木忠等八个典型的奋斗个案,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依托故事和细节,形象地勾勒了由脚手架这…符号‘所衍生的感慨和哲理:忍不拔、苦尽甜来、时俱进、永不言弃、标新立异、超越自我、造福后人、脱胎换骨等等。创业着形象走进小说体裁,如有令峻的长篇创业小说《夜风}(2002年)、于强新作《创始人~(2009年)等。中国房地产界精英潘石屹曾如是评价创业小说:“职场小说带给我们的只是生存的技术性手段,而创业小说将和我们分享物竞天成的刺激和快感。”矮际h,创业小对于渎者而言,能够分享的也并不只是刺激和快感,而是一种创业智慧和启迪。智慧和启迪赋予了创业小说更多的时代责任感,使其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将体现小说本质的“虚构性”与“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物是文学作品的核心与灵魂。塑造鲜活立体的创业人物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影响读者。新世纪文学中描写的创业者虽然形象各一,但都透射出创业者的共性特征。

1.在挑战中超越李书文在《创业者笔记》巾写道:“没有了一生的执著,缺乏了旷世的激情.纵然活着,又有何滋味?”创业人物骨子里都有着一H殳“野性”,不安于现状,喜欢超越有时候连创业人物本身都不知道自身的“野性”所在,而是在现实社会的逼迫下。或者说穷途末路之时,他们的“野性”才被激发来。这种“野性”促使他们放弃安逸的生活,选择了挑战和超越,也正是这种“野性”促成丫他们创业的成功。可以说,创业的本质就是挑战和超越.为此,仃阿一•个gJ,lk者身一l’都有荇“挑战和超越”的影子。文学作品中高潮也正是在创业者的“挑战和超越”下诞生的,或者说,因为创业者接受了挑战,敢于去超越,才使得创业活动充满了神奇色彩,才吸引了读者的眼球。.华为总裁任正非、草根人物毕悦悦,无论是实实在在的创业人物,还是虚构的小说人物,他们都在不断“折腾”,并且在不断“折腾”中成长。创业人物都是不安静的,他们不安于舒服的现状,他们喜欢突破传统的束缚,任正非的数次挑战与超越成就了他的华为。倘使任正非转业没到改革的前沿城市深圳,可能就没有今天的华为;倘使任正非一直打:亡不创业,可能就没有今天的华为;倘使任正非一直做,可能就没有今天的华为。无论是《任正非正传》还是《军人总裁任正非》,在记录任正非创业过程的时候,作者们都不会遗漏这些挑战和超越,甚至是浓墨重彩地进行渲染。因为这正是创业人物身上的闪光点,也是读者们喜欢的。

2.在自信中坚韧一个创业者的成功史必然也是一部辛酸史。新世纪以来的一些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展现创业者的自信与坚韧,表现出了创业者的“阳光”:他们在失败面前保持“阳光”心态,在实际行动中保持“阳光”作风,在竞争对手前保持“阳光”姿态。蒙牛创始人牛根生的生命与成功轨迹中有着卑微、屈辱、挫折、抗争,不知亲生父母,被迫创业,事业红火时遭人暗算等遭际。也正因为如此,他的成功才更具有启示意义,给那些仍沉湎于自怨自艾、满腹牢骚、浑浑噩噩的年轻人以及一切仍奋斗在成功征途上的人以实用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在新文学史上,特别是2O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一段时期,“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这个说法被秉持先锋文学或纯文学观念的人批驳得体无完肤。但是,如果我们承认人类社会在根本上是一种文化的建构,在这个社会上的任何一个人,只要他不是低等动物,也不是神鬼之属的话,就也应该是这个公共性的社会空间的一分子,从而即使是这些强调文学独立性与自我表现的先锋作家与纯文学作家,也不可避免地是身在这个社会中从事写作的,那么,“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这个命题的概括力和普遍性,可能就远远不至于像反对派所强加的那样狭隘了。

80年代以来,先锋文学乘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大势而崛起,以不可辩驳的合法性轻易地击倒了认为“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的“现实主义”文学。但是,二十多年过去了,对当时这种不容置疑的合法性进行一次反思,从而引领一场对文学本质和功能的重新认识,也许是非常必要的。“人们在谈论文学边缘化,甚至文学死亡的话题时,以为文学似乎与当代社会进程无关,这是十分错误的。因为,文学是人类价值建构和精神生长的过程,是人类生存意义的自我确证。”⑦我们正处在一个崇尚创业精神的时代,美国创业教育和研究的先驱者蒂蒙斯教授提出:“创业革命对2J世纪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将相当于甚至超越工业革命对19世纪和20世纪所产生的影响。”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量出现以创业者为人物主题的文学作品,比较能够说明新世纪以来中国人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使命感,创业者形象符合这个时代需求,满足广大读者需要。阅读这些作品,能够得到启迪和教育,感受时代精神。“什么时候文学不与人民别扭,什么时候才能想我们文学的未来。”@也许,这也是文学的归旨所在。创业人物形象的塑造传达着坚忍不拔、勤恳踏实、永不放弃的创业精神,这种精神不是个别人所特有的,而是绝大部分人可以被激发的。当下,大学生就业困难,于是选择自主创业的人会比较多。实际上,很多学生的创业动力或出发点都是受到成功创业人士的影Ⅱ向而产生的。成功的创业者给了他们更多的激情与自信、经验与榜样。不单单是大学生,对于打:翻弹体或者想要摆脱贫困的人来说也具有相同意义。或许他们已有了足够多的社会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但对于自主创业的模式与激情却比较匮乏。除了隐形的内在精神以外,这些文学作品中还涉及一些商业规则、创业方法及成功秘诀等,可以为读者提供借鉴。例如《李泽楷传奇》中就明确地总结了李泽楷成功的几个秘决:“小超人”的成功除了家族背景和父亲的依靠外,更重要的还是他总是能把握时机,眼光独到,而且十分重视人才,爱护人才,使用人才。新世纪文学中的创业者形象多为一些成功人士,他们或是拥有巨大的经济财富,或是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如马云、李泽楷、牛根生等,如今都是拥有丰厚资产的上层人士,具有广泛的知名度,令人景仰和佩服;而罗玉英、李金霞等人,或许没有雄厚的财产,但他(她)们的精神品格也是十分让人敬佩的。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们都实现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敢为天下先的智慧和勇气,无疑将成为这个时代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们身上凝练出的美德、勇气和事迹,无疑将成为改革长卷中动人的乐章。关注新世纪文学中的创业者形象,能深化我们对新世纪文学的理性思考。会组织的核心因素之一。而经过知识分子改造后的新秧歌的表演无论从步法到装饰、道具都带有“程序化”的意识形态特征。在东北秧歌剧中,观众往往通过他们的穿着打扮就能分清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如戴文生巾,披斗篷,持折扇,没有“上装”搭配的一定是“傻公子”;头上用彩色绸布包裹,戴绒花或纸花,面涂胭脂,鼻上架黑色茶镜,短上衣,长裙子,手拿彩色手绢的一定是“上装”;头戴鞑子帽,翻穿皮袄、红裤、绑腿带,手拿长烟袋的一定是“老鞑子”,等等。

东北秧歌剧“现代性”的形成也有其外在条件。中国传媒大学逢增玉教授认为,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的想象总是附着在民族国家话语和个人话语的缠绕之中,因为“救亡”的时势要求,民族国家的建构最终往往淹没了个人理想的追求。7j=勾了不至于和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相冲突,作家们“在创作之前,总是细心去研究有关他所想写问题的政策法令,而且在创作过程中间,是十分小心于自己所写的东西是否符合党的政策的。有的时候,甚至自己是过于小心翼翼的”⑧。有的剧团甚至提出了这样的口号:“报上提啥提的紧了咱就写啥。”而这正是延安秧歌剧的创作经验,如《兄妹开荒》中“兄妹矛盾”的戏剧冲突就是虚构的,其素材来源于《解放日报》上一则关于生产模范马丕恩父女的报道。东北秧歌剧的创作方式电是“干部先定主题,再集体收集材料,集体讨论,最后各人执笔”,以增加快写快演的速度和政治保险系数。这正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整合和规范意识形态后,知识分子自觉走上与工农兵相结合道路的必然结果。现代性是在人类社会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在社会从政治经济到精神文化各个领域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属性。马克思关于审美现代性问题的提问方式着眼于审美关系以及审美意识形态的现代作用分析。上海交通大学王杰教授认为,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也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现代作用问题。@而东北秧歌剧的“现代性”文化模式也旨在表达特定的政治话语。“东北文艺工作团”运用戏剧的形式对东北农民生活进行革命化、戏剧化的改造后,东北秧歌、二人转、民歌小调等民间文艺形式成为了其创作的元素,并为其注入新的主题、新的内容,新的人物。东北秧歌剧的这种现代性形象地表现在角色们身上穿的、头上戴的、手里拿的道具——折扇、绒花、彩色手绢、大红辣椒、棒槌、长烟袋等,它们成为了与话语权威趋同的一种象征性的文化符号。这些符号虽然也与日常生活和劳动有关。但更要符合“政治”宣传与政治教育及翻身农民也要“乐一乐”的情感需求,从而实现了东北秧歌剧的现代性目标取向与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