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图书馆建设研究

时间:2022-07-11 08:36:42

智慧图书馆建设研究

摘要:“双一流”建设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契机,也对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探讨了智慧图书馆的定义和系统架构模式,分析了“双一流”建设与高校图书馆的两重关系,提出了“六位一体”的智慧图书馆发展策略,实现资源、技术、服务的深度融合,彰显自身价值,助力学校的“双一流”建设。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智慧图书馆;智慧管理;系统设计;智慧服务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下文简称“双一流”)。“双一流”建设为地方高校带来了发展契机,也对图书馆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图书馆如何实现资源、技术、服务的深度融合,转型为智慧图书馆,使之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目前高校图书馆亟待攻坚的重要课题。

一、智慧图书馆的定义

“智慧图书馆”的概念由芬兰奥卢大学艾托拉教授在题为《智慧图书馆: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的研究论文中提出。“智慧图书馆”(SmartLibrary)可以使用户不再受空间束缚,能够随时随地被用户感知,是一种比数字图书馆更新型的移动图书馆[1]。关于智慧图书馆的概念和内涵,学界众说纷纭,分别从智能建筑、感知、技术、组成要素和发展趋势等角度进行定义。本文认为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发展的主导模式与最高形态,是建立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以提供智慧服务为核心,以实现智慧管理为目标,不受时空限制,能够被感知的创新型、融合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图书馆。

二、“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机遇与挑战

2015年“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出台,在国家层面正式启动了“双一流”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图书馆面临着如何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智能技术驱动图书馆向智慧化方向发展,如何加强文化导向功能,如何优化文献资源结构和创新、深化学科服务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是高校图书馆亟待攻坚的重要课题。面对“双一流”建设学科服务专深、精细的新要求,高校图书馆要根据本校制订“双一流”建设方案,采取积极措施拓展和深化学科服务,提升服务理念、挖掘服务资源、重组服务流程和建设服务平台,重新进行定位和转型升级,打造一个管理智慧化、服务专业化、工作效率化的智慧图书馆,助力“双一流”建设。

三、智慧图书馆的系统架构模式

智慧图书馆的系统架构模式可分为5个逻辑层次,感知层、传输层、数据层、平台层和服务层。感知层是智慧图书馆系统的五官和皮肤,通过非接触感知,实现对资源、设备、读者以及馆舍环境等信息的采集;传输层是智慧图书馆系统的经脉,负责将采集来的数据以安全、可靠、准确、快捷的方式传输至数据中心;数据层是智慧图书馆系统的大脑和神经中枢,负责集中存储、管理、分析、挖掘各类结构化、非结构化的大数据;平台层负责提供各种业务的管理、维护、操作等接口;平台层通过单点登录、统一认证、跨媒体集成等技术,实现图书馆智慧服务的一体化、泛在化;服务层是通过图书馆各类自助设备、人工服务、门户网站等途径,为读者提供各类信息服务。

四、智慧图书馆助力高校“双一流”发展策略

(一)馆舍智慧化。馆舍智慧化,实质是以安全高效、节能环保为宗旨,将先进、前沿的科学技术渗透到建筑设计中,使其结构、系统、服务及管理得到优化,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建筑环境。基于云技术、物联网等技术的图书馆馆舍,能够实时控制室内的温湿度、照明、公共卫生、消防等系统,实现对图书馆建筑能耗的管理和优化,实现节能减排。通过在馆舍内布置不同类型的传感器,不仅能够及时监测环境卫生问题,还能够监测突发的安全隐患,第一时间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图书馆始终处于安全的状态。(二)空间智慧化。智慧空间是以读者需求为中心,集知识共享、学习、社交、文化创意为一体的综合空间,有宽敞舒适的环境,完备的技术支持,空间独立,隔音效果好,可独立支配。高校图书馆通过空间建设,实现功能升级,改变传统服务空间模式,转变为集现代化设备、设施于一体,融合学习、研究、社交、文化、创新等功能的智慧空间。智慧空间整合了资源、人力和服务等要素,能够全方位提升用户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智慧空间的建设要遵循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注重用户体验,为用户提供更加开放、自由、创新、互动、易用的空间。(三)管理智慧化。智慧管理是智慧图书馆功能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对人员、书刊、设备和座位的智慧管理。当用户进入图书馆,接收器会自动识别用户信息并记录人员进出馆和在馆中的流动情况,同时将数据实时传送给图书馆管理系统。系统会自动生成用户进出馆时间、次数、借还记录、咨询记录等报表,建立用户数据档案,以便用于管理和分析。通过在书刊当中加装记录书刊基本信息和空间位置信息的芯片,馆员和用户可以方便、快捷地查询相关书刊的信息、馆藏书目数据、借阅数据及书刊当前存放的位置。对资产的智慧管理,不但能防止资产被随意带出图书馆,还可以方便地对资产进行定位、监控、清点和统计。采用座位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对座位的智慧管理,用户可以通过在线或现场预约的方式,进行座位的选择,提高座位的利用效率。(四)数据智慧化。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图书馆迫切需要挖掘资源、业务流程和用户行为大数据的潜在价值,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分析,为管理决策、科学研究、科技创新提供参考和支撑,充分体现智慧图书馆先进的“智慧化”理念,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开展以学科为导向的资源大数据建设,围绕一流学科建设需求,根据不同学科的专业设置、教学科研任务和发展方向,对资源数据进行深度组织、挖掘、关联和整合,利用云存储技术与云计算技术实现馆藏各类学科和网络资源的智能分类聚类。开展以智慧墙为平台的动态展示,通过整合、聚类、重组、挖掘,充分揭示图书馆内各类大数据资源。(五)平台智慧化。智慧图书馆借助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各种新兴信息技术,通过智慧化的平台来实现高效能的协同管理和全方位的深度互联。平台要有一体化、专业化、个性化的特点,能够实现信息汇集、协同感知和泛在聚合的功能。智慧化的平台能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为用户提供便捷、安全的使用环境,使用户能够跨越地域、时空的限制,无障碍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另外,智慧化平台的引入,用智能化的管理手段、服务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用户服务能力。(六)服务智慧化。“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科服务成为图书馆主动对接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平台。学科馆员利用专业的数据分析、挖掘能力,对用户行为深入分析,挖掘其潜在的知识需求,为用户提供即时性、个性化、全程化的专家级咨询服务,这是一种高层次、高品质、高价值的深度知识服务。首先,图书馆要做好顶层设计,协同学科建设办公室、科研处等相关部门,成立学科服务专职部门,制订学科服务协同共建制度,同时在经费上给予配套支持,保障学科服务能够深入持续推进。其次,要打造一支专业、高效、高层次的学科馆员队伍。合理规划岗位配置数量,专职与兼职配置比例,同时做好学科馆员的遴选。最后,要找准学科服务方向,实施嵌入式学科服务,通过学科服务平台,为科研全程提供强有力的文献保障[2]。

五、结语

高校“双一流”建设,离不开图书馆的参与和支持。借此契机,高校图书馆应提升自我意识,发挥核心竞争力,深度融合资源、技术、服务,在时间、空间、技术设施方面为“双一流”建设提供硬件支持;在知识、智力、资源方面为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提供软服务,激发创新创意,助力决策发展,支持学习研究,在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任务的同时彰显自身价值[3]。

【参考文献】

[1]印蓉蓉,刘婧.基于用户视角的高校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8(3):69-75.

[2]程惠兰,胡小华.嵌入科研过程的学科服务实践研究[J].现代情报,2017(12):102-109.

[3]潘颖,卢章平.高校图书馆助推高校“双一流”建设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8):83-88.

作者:邓学军 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