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理论课程开设现状研究

时间:2022-03-31 09:50:49

大学体育理论课程开设现状研究

摘要: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法等,以湖北科技学院大学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对我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进行调查,通过调查找到我校的经验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大学体育理论课;改革;湖北科技学院

2016年国务院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9年8月,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两份纲要从国家战略层面统筹解决关系健康的重大和长远问题,把全民健康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虽然两大纲要形成了全民健康视野下我国体育发展的里程碑,但如何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等问题仍较突出。为了顺应两大纲要的要求,近些年高校体育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虽然也取得了一些丰硕的成果,但体育理论课却在改革的路上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学校的体育理论课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课题以湖北科技学院大学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2.研究方法。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问卷经由相关专家进行指导、修改后,通过问卷星分发给湖北科技学院大学体育课部教师。由于本课题采取的问卷星发放,问卷发放27份,回收27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27份,有效率为100%。

二、结果与分析

1.实际开设情况与教学课时量。《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简称《纲要》)明确表示,高校体育课程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且课时安排须占大学体育课程总学地的10%左右。按我校每学期32学时,4学期完成,平均每学期须开设约4学时的理论课。根据调查发现,62.96%的教师实际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已开设理论课程,但仍有37.04%没有开设。同一学校缘何会出现不一样的调查结果,通过访谈发现,主要是学校虽然有要求上理论课,但部分教师并未按要求严格执行,或根本未上或上的课时量不足。因此我校应在教学管理监督上对于教师的上课情况进行监督工作,不能把监督工作只放在教学文件的检查上,更要落实在实际课堂教学上。2.授课模式。通过调查发现,我校的授课模式主要集中在新生入学教育、小班上课的模式和大班上课这三种模式。将大学体育理论课安排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是我校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这种模式有固定的时间段,这更能引起师生的重视,这种教学效果也是理论课中最好的一种。小班实践课教师分散授课,这种授课模式一般为本班体育课教师,对本班学生的情况更为熟悉。但这种授课模式灵活性大,在缺乏监管的条件下容易出现教师不按大纲要求上课的情况。为大班上课模式,这种一般都由主讲教师针对某一特定运动进行讲授,这种课程专业针对性强,但由于需要把数个不同体育课班级组织在一起上课,实际操作较为困难。3.授课内容。根据调查发现,我校体育理论课讲授最多的三个内容分别为:科学锻炼的方法、体育卫生保健的相关知识和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与任务。讲授最少的是本校的体育特色,这说明我校在大学体育理论课的讲授内容与大学生最希望选择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以及运动项目技战术学习内容上等基本吻合。这表明我校现在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把握上基本能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这些内容的讲授有利于学习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的培养。虽然授课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但实际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热情却一般,其中原因值得我们深思。4.考核方式。通过对考核方式的调查发现,我校大学体育理论没有进行相关考核,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压力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其实对于大学体育理论的考核方式,我们还可以跳出传统模式,开通手机答题,这样既可节省教师制卷、改卷的时间与精力,也更符合学生需求。答卷后学生能第一时间知道自己的错题是什么,并有相关解析也能加深其对知识的掌握。另外,在学校范围内开展体育文化节或在校运动会中开展集趣味性、实用性一体的体育理论知识竞赛,竞赛成绩也作为运动会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各院系可自行组织学生学习,学生参与热情更高,达到的普及效果也会更好。

三、湖北科技学院大学体育理论课程现状的经验与问题分析

1.湖北科技学院大学体育理论课程现状的经验分析。(1)学校对于大学体育的重视湖北科技学院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学生的体育课程与锻炼。尤其在2017年,校领导提出了“育才”先“育人”的理念,要求体育充分发挥其“育人”的作用。2017年“大学体育第一课”诞生,随即“步道乐跑”全校铺开,“体育不及格不能参与奖学金评选”等一系列的举措全面落地。这造就了湖北科技学院蔚然生风的“运动热”。校园里、操场上处处可见跑步、锻炼的人群,学校的各项体育竞赛在湖北省乃至全国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这一切都源于对体育的深刻认识与重视。(2)三维立体式的授课模式我校大学体育理论课程目前采取的是入学教育+零散授课+体育讲座立体教学模式。入学教学以普及为主,零散教学以专项知识讲授为主,体育讲座为辅侧重于新知识的引入。首先,新生在入学教育中由主讲老师以大班讲座形式授课,全校新生必须都参加。在建立科学健康观的前提下,让新生对我校体育工作有一定了解。其次,后期理论课以任课教师讲授各选项课程的运动项目概述、竞赛规程等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为主。由于各选项课老师基本上为该项目的专业教师,这样能有效保证讲授内容的专业性。最后,结合课外体育讲座作为补充,课外体育讲座以专业理论教师或邀请校外相关专家,这类讲座的理论教学有一定深度,主要针对有兴趣的同学开设对体育最新的某领域进行深入探讨,且不占用课堂时间,不计入学时,形式较灵活。①不占用实践课时。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是不占用现有实践课的教学课时。虽然我们一直强调理论课的重要性,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体育最大的特点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学生只有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尝试,反复练习,才能掌握技术。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体质的增强,最终落脚点在体育活动。因此,任何通过降低实践课时提高理论课时的做法都不可取。②分解知识体系。这种模式将体育理论课庞大的知识体系分解成几大部分,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有全员参与普及性的知识传授,有专项知识的学习,有可选择性的深入提高。层层递进,目的清晰。③将大学体育理论课植入新生入学教育。以入学教育讲座的形式展示也是一大亮点。我校从2017年开始在入学教育中加入体育理论课,称其为“大学体育第一课”。这种上课形式能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学生的重视,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大学体育课与中学体育课的区别。(3)将大学体育成绩碎片化2017年我校对大学体育成绩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变革以前单纯的体育成绩为按比例统筹多项成绩。目前我校大学体育总成绩=大体课成绩+步道乐跑成绩+体测成绩。这样学生要想获得学分,不能只关注其体育课,还要坚持体育锻炼和参与体质的监测。这样碎片化的体育成绩能更好地强迫学生运动,把体育课延伸到日常锻炼与生活中。在整个体育成绩的权衡中,体育理论课的成绩有一定缺失。2.我校大学体育理论课程现状的问题分析。(1)小班体育理论课落实不到位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小班的体育理论课形同虚设,小班理论课按教学大纲要求每学期有4学时。根据各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自行组织,但由于上课教室和教师等原因,导致很多课程最终不了了之。(2)理论课考核的缺失我校虽然在大学体育成绩上加入了很多其他的权衡比重,但是对于理论的考核却没有涉及。体育教师总在抱怨学生对于体育理论课学习的热情不高,影响教师上课热情。但脱离考试让学生去重视一门课程,大部分学生还没达到这种觉悟。所以理论考核的缺失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3)体育教师的理论授课水平参差不齐我校不少体育教师一直从事技术课教学,已经习惯了其固有的上课模式。技术课可以用技术练习替代一部分教师的讲解,而理论课程教学却是教师完全作为核心,将所需要讲授的内容按层次、条理地传授下去。因此,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和技术有较大的区别,而我校部分体育教师在这方面的锻炼不够,理论课教学水平有所欠缺,学生听上去感觉像在念书,枯燥无趣。

四、我校大学体育理论课程改革措施

1.各层级要切实地重视体育理论课,并做好监管工作。一直以来大家对于体育课的认识只停留身体锻炼上,其实体育的教育功能远远不止身体的锻炼方面,还有思想教育、人文教育。而这些功能的彰显需要体育理论课程的支撑。因此,学校从领导到各教学主管部门、再到教师,都要切实地重视体育理论课,上好理论课,把体育教育提升到思想教育的层面。2.组建大学体育理论课团队。由于体育教师专业方向各不相同,授课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为了保证大学体育理论课教学质量,大学体育部可以组建体育理论课团队,安排不同专业方向授课水平较好的教师进行授课。团队还可以定期举办教学、科研研讨会,梳理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大学体育理论课的教学质量。3.将体育理论课的考核纳入大学体育成绩。要想学生重视对体育理论课的学习,仅凭说教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把体育理论课的考核纳入大学体育成绩,占一定比例。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和老师的足够重视。4.开发校本体育理论课。纲要要求各高校可依据自身学科与专业特点开设体育课,按此思路我校开发适合于我校的校本体育理论课。对于我校而言,医学是我们的特色学科,我们可以结合其专业知识与背景,学习一些运动损伤与康复方面的理论知识,这样学生既学习到了体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又有效延伸和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因此其学习积极性会更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教体艺2002﹝13﹞号

[2]高亮.学分制下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3]徐伟,姚蕾,等.新形势证大学体育课程改革问题探讨与发展路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

[4]薛雨平,谢坚.高校开设体育理论知识选修课可行性与实施方案[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6

作者:梁赞斌 高慧妮 单位:湖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