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友善观教育困境与创新路径

时间:2022-12-07 11:41:18

大学生友善观教育困境与创新路径

【摘要】当代大学生友善观教育面临高校友善观教育实效性不够、家庭友善观教育缺位、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以及互联网因素的不良影响等现实困境。高校应进一步明确大学生友善观教育目标,及时更新友善观教育理念,丰富友善观教育内容,拓宽友善观教育方法,增强大学生友善观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友善观教育;教学实效;和谐社会

大学生友善观教育是以当代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为教育对象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教育德才兼备的大学生为目的,以如何对人、如何对事为要点,以正确处理自身以及自我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关系为主要内容,调动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实现全面发展为追求的价值观念体系。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价值观念是未来社会的主流观念,大学阶段是他们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的可塑性极强。高校教育者应抓住这个关键时期,根据社会现实和发展需要,遵循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全程化、系统化、科学化地友善观教育,引导他们深刻领悟友善观的内涵、获取友善观的知识、陶冶友善品性、养成友善观念、发展友善行为,使当代大学生在迷茫中找到价值构建的目标和方向。

一、当代大学生友善观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总体来看,大学生友善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高度认同友善观的重要性,但还有部分大学生友善观念不强,友善行为有待加强。这主要归咎于高校友善观教育实效性不够、家庭友善观教育缺位、社会多元文化冲击、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以及互联网因素的不良影响。(一)高校友善观教育实效性有待提高。高校肩负着育人的重要功能,在大学生成人、成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友善观意识的培养和友善观念的形成与高校的教育工作密不可分。目前高校确实已经在开展友善观教育工作,但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教育功利化、教育实用主义色彩越来越浓厚,教育理念相对比较传统、滞后,偏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培养,向考试成绩、专业资格证书、技能大赛、学术科研方向倾斜,在培养人才方面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倾向,忽视了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培养,忽视了对大学生心灵的润泽和启迪,忽视了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大学生友善观教育的内容一般局限于思政课教学,内容有限,而且不能及时更新,缺乏创新性和时代性,跟不上学生的需求,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大学生友善观教育途径与形式过于单一,理论和实践脱节,过于注重理论传授,而忽视实践的显著作用,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教学实效大打折扣。(二)家庭友善观教育缺位。家庭是每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友善意识的培养和友善行为的养成具有巨大的作用。当代大学生一般是独生子女,是一个家庭的中心,父母、祖辈溺爱、包办,娇宠纵容。他们的需求基本能得到满足,他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太会为他人着想,不懂得感恩,社会责任感缺失,从而导致与人交往时往往只重视自己的需求、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利益,不太会关心他人、体贴他人、帮助他人。美国教育学家斯宾格勒说过:“一定社会特有的文化传递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强烈地制约着教育的进行和人们养育子女的方式。”[1]在“以分数论英雄”的大环境下,人们急功近利、盲目竞争,家长们更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升学问题,较少关注孩子思想意识、精神层面的教育,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教育常常被忽视,一些不友善的态度和行为现象未能引起家长们的重视与反思。(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受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等价值观念在强烈地冲击着中国传统价值观念。有的人以追求利益至上为原则,对于其他方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情感冷漠、爱心缺失。虽然也涌现出了许多助人、行善的楷模,但近年来社会上不友善的现象时有发生,折射出社会人与人互不信任、人情冷漠、麻木等不良社会风气。围观、看客、自保的心态有所蔓延。大学生们分析鉴别的能力较弱,思想还不成熟,又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使大学生的友善观受到侵染。(四)互联网新媒体的不良影响。大学生是接触使用互联网新媒体最早、最直接、最多的群体,互联网的普及很大程度改变了他们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一方面,网络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和交互性呈现在大众面前。在这样一个巨大的自由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而大学生思想道德等方面尚不成熟,辨别能力、是非观念、自控能力较弱,容易受到不良信息、错误思想的影响和侵蚀,导致道德行为主体意识淡化,价值观念模糊、异化,甚至扭曲;另一方面,网络生活已经是大学生主要的生活方式,传统的社会交往的秩序和规则正在被改变,大学生更乐于在网络的世界里畅游,在网络交往中可以不必顾虑人情世故,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进行网上交往。这样的交往方式必然会侵占正常的人际交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被逐渐冲淡,由此导致现实中人际关系日渐疏远、紧张,人情冷漠,互不关心,交往能力下降。长此以往,大学生会对网络产生依赖,陷入虚幻的网络世界,从而导致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造成人际交往异化,对他人和社会漠不关心,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友善观教育目标

当代大学生友善观教育目标是指高校教育者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根据时展的特点、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通过有效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当代大学生,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品质达到预期的结果。当代大学生友善观教育目标的确定,既是友善观教育的起点,又是友善观教育的终点,是由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念和内在精神发展的实际需求及全面发展的需要决定的。高校开展友善观教育就是给大学生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引领,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基本目标是把友善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观念、外化为自觉自愿的道德行为,使当代大学生接受认同并自觉践行友善观,追求真善美、知言行高度统一,具体目标包括以下内容:(一)树立自然友善观,热爱自然。人首先是生活在自然界当中,人的生活与生产都离不开自然,尤其是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今天,培养环保意识,学会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爱护动植物,创造一个干净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创造和谐的生态环境,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大学生友善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二)树立对己友善观,关爱自己。一个人如果失去自我、否定自我、厌恶自我,内心失去平衡不和谐,不能善待自己,那他必然无法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只有找到自我,善待自己,才能推己及人,善待他人和社会。亚里士多德认为:“善人必须爱己,其所行善事,利己兼能利人。恶人不可爱己,其爱己也,适以害己,且亦损人。”[2]善良的人爱己是有德之爱,利己利人;恶人对自己的爱是无德之爱,损人利己,最后害人害己。所以,大学生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悦纳自己、关爱自己、重视自己,正确面对得失,内心和谐,才能关爱他人,宽厚待人,与人为善,互惠共赢。(三)树立与人为善观,善待他人。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倡导与人为善。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孟子强调与人为善。大学生友善观教育就要求大学生能够以开放、善良、宽容的心态对待处理人与人差异,学会理解尊重他人,学会角色转换,团结友爱,关爱他人,宽厚待人,学会求同存异,学会利他,消除利己主义。能够向思想道德修养高尚的人虚心学习,见贤思齐;面对他人的不足和过失能够设身处地理解和宽容;在他人遇到困难时及时伸出援手,乐善好施,真诚帮助他人。从而避免矛盾的产生及扩大,消除隔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四)树立社会友善观,共建和谐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冷漠,个体对公共利益的漠视、人与人隔阂的加剧,某些领域人们社会心态的失衡,如仇富心理、仇官心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浮躁心理等等,导致人与人关系日渐疏离,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学生友善观教育要求大学生能够以更加阳光的心态看待他人和社会,从积极的角度肯定他人、尊重他人,传递友爱,增强互信,增进沟通与交流,从而消除社会矛盾和不良社会现象,增进人与人感情和信赖,增强社会凝聚力,形成礼敬互让、帮扶互助的社会风气,共建和谐社会。同时还要关心国家和社会,对待一些社会问题和现象要理性看待、理性处理,要拥护和支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团结一心,共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

三、当代大学生友善观教育创新路径

(一)当代大学生友善观教育理念创新。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理念对教育实践具有引导定向作用,所以教育理念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前提,是教育创新的关键。首先,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大学生友善观教育。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评判》导言中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根本是人。”[3]教育的最高目标应是以人为中心,充分尊重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素养,追求人的价值,教育的过程应该就是逐渐帮助人实现自我,提高人的价值的过程。在友善观教育过程中,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怀大爱之心,深入学生、贴近学生、服务学生、引导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发言权和诉求,激发学生的主体创造性,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创新教育模式,让学生在教育中体验美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积极的心态,发掘自身潜能,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其次,以人的全面发展理念指导大学生友善观教育。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著名的法国思想家卢梭指出教育的目的和本质是促进人的自然天性,即自由、理性和善良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提出要促进人的能力、自由个性和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高校首先应坚持以人为本,从长远的角度、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要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放在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的全面发展理念贯彻到学校工作之中。加大大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培养力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最后,以和谐发展理念引领大学生友善观教育。“和”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君子和而不同”“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都诠释了中国人对“和”的追求。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高校开展大学生友善观教育应坚持以和谐发展理念为向导,用和谐的方法教育和谐的人。正如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4]高校应广泛传播和弘扬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校园,培养学生的共生意识、尊重意识、责任意识和合作共赢意识,学会以“和”的理念思考问题,学会用“和”的方式解决问题,学会用“和”的思想规范行为,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和谐的人。(二)当代大学生友善观教育内容创新。当代大学生友善观教育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思政课教学内容,高校要不断挖掘和丰富教育内容,在各个教育环节全面融入大学生友善观教育。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具有巨大的广泛性、先进性和创新性。在友善观教育过程中不能仅仅就友善一个方面进行教育,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为灵魂,扩大教育范围,提升教育高度,大力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因势利导加强政治价值观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重点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四个自信”,引导大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发展结合在一起,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还要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使其明是非、辨丑恶,善行天下,共创和谐。其次,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曾强调“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友善思想,蕴含了丰富的伦理道德和精神价值追求,给大学生友善观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素材和思想养料。可以通过教学、班会、社团活动、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融入、浸透大学生友善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崇尚自然”“效法天地”,引导学生“仁者爱人”“明礼知耻”,引导学生尊崇“忠恕之道”,引导学生尊崇“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价值追求,提升道德修养,行友善之举,弘友善之风。最后,融入现代文明理念教育。大学生友善观教育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在党的报告中指出:“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6]高校要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培养生态幸福观,让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引导大学生崇尚自然、爱护自然,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和自然的良性互动,追求生态幸福。同时,现在各个高校基本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此基础上,应通过教学、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团体辅导、心理拓展训练等各种形式加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尊重生命、学会悦纳,成为和谐的人,可以积极处理好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三)当代大学生友善观教育方法创新。根据“三全育人”要求,高校应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多种教育方法和途径,发挥多方合力,开展好大学生友善观教育。第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尤其是学生思想观念的教育应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首先应抓好夯实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如果说学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体,那么家庭教育则是道德教育的奠基者”[7],家庭是教育的第一阵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导师,不能把教育的责任都推给学校,要树立良好的家风,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爱的能力,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养成良善的品质,具备爱的能力,并能把良善与爱的能力传递出去。第二,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系统化的理论教育是基础和前提,通过理论教育学生不仅可以“知其然”,还可以“知其所以然”,但仅有理论学习远远不够,高校应多部门联动,开展丰富的校内外友善观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身体力行加深了对友善的理解和认同,增强了实践体验和个人感悟,从而能深刻地理解友善的真谛及意义,积极践行友善行为。第三,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渠道,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还是通过传统的线下教育开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普及,高校应着眼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因势利导,扩大大学生友善观教育教学的空间和渠道,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线上教育教学。第四,主体教育与环境建设相结合。“环境是人的哺育者,环境以其独特的形象潜移默化地感染人、熏陶人,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影响。”[8]高校在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友善观教育教学活动之外,应大力加强校园环境和文明校园建设,营造整洁美丽、行为文明、生生和睦、师生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和氛围。同时,还要加强家庭环境、网络环境和社会环境建设,创造亲密和睦、健康文明、安定团结、互爱互助的环境,积极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Spindler,G.D.,EducationandCulurePiocess,1974:279.

[2]严群.亚里士多德之伦理思想[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7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4]李文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M].北京:阳光出版社,2011:94.

[5]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教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OL].

[6].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7]李建华.和谐社会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282.

[8]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34.

作者:侯静 单位:江苏商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