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分析

时间:2022-01-24 11:22:27

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分析

大学生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是新时代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对中国梦的实现有密切的关系[1]。为更直接地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研究者从大学生的政治态度、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三方面对宁波工程学院在校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次调查以宁波工程学院所有在校学生为总体,进行随机抽样,发放问卷700份,收回有效问卷655份,有效回收率93.6%。样本的性别比例、专业差异、教育水平等因素在选取过程中受到了控制以抽取相对合理的调查样本。样本基本情况见下表。

1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基本状况调查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基本状况,本次调查对宁波工程学院的学生进行了四方面的调查:经济状况、政治信仰、价值取向与道德取向。1.1大学生的经济状况经济基础对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基础性的影响。同一个人在无收入的学生时期和进入社会的职业人士时期,思想道德状况会有很大的变化。因此,在研究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之前,我们必须了解被调查者的经济状况。结果显示,被调查者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父母,约95%的学生长期接受父母的资助。在被调查者中,72.21%的学生生活费全部来自于父母,仅有4.12%的学生生活费用完全来自兼职工作。综合来看,总计有约26.5%的学生开始自力更生,逐渐脱离对家庭的依赖,朝着经济独立的方向努力。还有1.22%的贫困学生,他们的生活费来自助学金和好心人捐助。从整体上看,绝大部分大学生在经济上仍然依靠家庭和父母的支持,并不具备经济独立性。也就是说,大学生群体从经济上可以认为是纯粹的消费者。他们与社会的关系是较为单纯的消费者和消费品提供者的关系。从精神上来说,他们的思想主要受到家庭、学校、同辈以及社会主流文化产品的影响,相对比较单纯。从物质上来说,他们的基本物质需求都能得到满足,经济压力小,所以思想道德状况可能会偏向理想化。1.2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国家认同,对共产党也有较高的认同度。但是在信仰上,当代大学生趋向于多元化和虚无化。当代大学生对社会时政的关注度较高,同时受媒体的影响较大。总而言之,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变得更加务实和接地气。比起追求信仰,他们可能更关心当下社会中发生的事,也更愿意奉献,使国家和社会变得更好。1.2.1高度的国家认同感在被问到身为中国公民是否为祖国自豪时,有90.31%的学生选择了是,5.23%的学生选择了否,4.46%的学生选择了不清楚。为祖国感到自豪即是对祖国的认同感,是对国家历史和现状的认同,也是对祖国文化和经济发展道路和政策的信心。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当代的大学生表现出了非常高的国家认同感。1.2.2政治信仰对象多元化随着经济上的逐步独立,大学生在政治上也开始逐步摸索属于自己的政治立场。他们对政治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不再狂热崇拜和盲从,拒绝被动接受外界观点。更有少部分学生已经能够根据自己的政治信仰进行思考和实践。但是,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对信仰较为冷淡,表示信仰对他们没有影响。调查显示,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肯定信仰的力量,选择“信仰是支持我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44.65%,而选择“不相信,信仰虚无缥缈”的占8.56%,另有46.79%的学生持中立态度。在大学生政治自主性不断增强的当下,他们的思想观念处在不断地变化和更新的状态。在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政治信仰多元化,强烈地冲击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调查显示,有26.72%的学生信仰共产主义,53.89%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剩余的学生则持有不同种类的宗教信仰。1.2.3入党愿望强烈,但有一定的功利性当代大学生对共产党的认同感强,有强烈的入党愿望,但是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较为薄弱。调查中有59.69%的大学生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15.57%的大学生不打算或者尚未打算入党,24.73%的大学生认为无所谓。但是当问及有入党愿望的大学生的入党动机时,单纯出于信仰共产主义而入党的占18.81%,认为入党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的占61.3%,“能得到好处”的占9.76%,“周围要求入党的人比较多,自己不要求不好”的占10.13%。以上调查数据表明:当前大学生入党仅有少部分因为完全纯粹的信仰因素,高达61.3%的大学生,把加入共产党看成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的基础。其次,约有19.89%的学生动机具有一定的功利主义倾向。可见,仍有少部分大学生入党缺乏足够的思想引导,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因势利导,鼓励他们树立更高层次的理想信念。对不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者的调查显示,37.38%的学生是因为个人条件不成熟才不加入共产党的;另有25.23%的学生表示加入共产党和个人成才没有关系,因此并不愿意加入共产党;此外,还有12.15%的学生表示“党的宗旨不符合个人的信仰”;最后还有25.23%的学生表示加入共产党会受到各方面的约束,自由会受到限制。1.2.4普遍关注时政,受媒体影响大大学生普遍对当前的时事政治有所关注,而他们了解时政的主要途径是媒体。调查结果显示,有31.45%的大学生经常关注国内外时政,还有65.5%的学生偶尔关注时政。在关于获取时政信息途径的调查中,有89.01%的大学生表示他们是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较新的媒体来了解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的,另有5.8%的大学生通过报章杂志等纸媒来了解,3.82%的大学生通过同学、朋友、亲戚,还有1.37%的大学生是通过思政类课程了解的。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任何一个学生表示他们是通过学校宣传栏来了解时政及社会热点的。此外,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有10.53%的学生经常和同学讨论时事政治,35.42%的学生有时会讨论。为了调查大学生对时事政治的了解程度,我们让被调查者回答是否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结果显示,有33.74%的学生明确回答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有54.96%的学生回答“知道一点”,还有6.26%和5.04%分别表示“只是听说过”和“完全不知道”。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度高,但是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是新媒体。家庭、学校和传统报章纸媒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已经变得微乎其微。因此,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时政宣传时,必须积极利用新媒体,用受大学生欢迎的新形式来进行包装,而不是循规蹈矩地使用传统的宣传手段。1.3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价值取向自我认知指的是个体对自身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本次调查也加入了相关的问题。结果显示,39.39%的受调查者认为自己“有理想,有抱负,积极为自己的目标努力”;有50.23%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有理想但无相应计划,凭感觉”;另有9.01%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无所追求,随遇而安”;剩下的1.3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消极度日,感觉自己前途迷茫”。价值取向是指个体对价值追求、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价值取向作为个体行为的终极指导,对当代大学生承担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具有重要影响[2]。调查显示,大学生的价值观在主流上仍保持着健康向上的状态,但从趋势上看他们的价值取向正日益多元化。调查显示,50%的学生把“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29.82%的学生选择“生活舒适,家庭美满”,11.77%的学生选择“社会地位的高低,是否功成名就”,3.82%的学生选择“财富的多少”,4.59%的学生选择“不清楚,没想过”。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个人利益的肯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更加务实、个人化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就整体而言,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实际利益的获得。调查结果显示,有50%的学生的价值取向侧重于“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而另外50%的学生的价值取向则更加侧重于自我的发展。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必然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当前,有少数大学生的价值观开始偏离主流。因此我们也在调查中询问了当代大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结果显示,公民道德教育的缺失及文化认同感的缺失(29.01%)及互联网上各种不良思潮的侵蚀及不当的社会舆论导向(28.09%)被认为是大学生价值观偏离的主因。还有19.54%的学生认为市场经济下金钱至上的负面影响造成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偏离。“大学生个人价值观的缺陷及不成熟”和“高校缺乏有效的教育及引导”也被15.57%和7.79%的学生认为是大学生价值观偏离的主要原因。从整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变得更加务实、多元化、个人化,但其主流保持着积极向上和充满活力的状态。1.4大学生的道德取向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道德取向也在发生变化,道德观的个人差异逐渐扩大。当代大学生倾向于使用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而并不是干涉其他人的行为。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能够遵循社会主流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例如当公交车上需要让座时,81.53%的学生选择马上让座。在遇到认识的老师时,80.61%的学会选择见面问好。在关于作弊的调查中,68.7%的学生认为是原则问题,坚决不能作弊;有16.95%的学生认为大考要认真,小考则可以放水;5.80%的学生表示作弊要视老师查得严不严来决定;还有8.55%的学生认为要是为了不挂科那就可以作弊。但是在遇到他人不道德的行为时,多数学生都不会选择主动制止不道德行为。比如在食堂中有人插队时,只有26.72%的学生选择制止并批评,有59.24%的学生虽然认为插队不道德但是却也不会主动站出来制止。当被问到如果遇到有人做了不道德的事时,只有15.11%的学生明确表示会当场制止并批评,还有56.03%的学生会事后私下指出。综上所述,超过半数的大学生面对不道德的行为选择了沉默或者明哲保身的态度,仅有少数学生愿意站出来制止不道德的行为。在两性关系的道德方面,当代大学生显得较为宽容和开放。当前大学生中只有32.37%的人认为恋爱是为了选择人生伴侣,剩下的学生则各自怀抱着不同目的。体验人生增长经验(33.59%)、排解空虚寂寞(19.08%)、满足生理需求(4.27%)、证明自身价值和魅力(5.65%)是当前大学生恋爱的主要动机。还有5.04%的学生则只是从众,并无明确目标。在如何看待公共场合中大学生情侣过分亲热的行为上,8.09%的学生表示完全可以接受,59.08%表示可以接受,但是应该注意场合;明确表态这是不文明行为的则有17.40%,剩余的学生持中立态度。在对待婚前性行为上,大学生也表现出相似的开放态度。14.81%的学生表示很正常,也会这么做;53.44%学生表示可以接受,但不一定会这么做。持明确反对意见的学生有19.38%,剩余学生则保持中立。当前大学生对自身所在群体道德素质的评价较为中性,有67.94%的学生认为大学生道德素质水平一般;持正面态度的学生比例在两成左右,有4.27%的学生认为很好,有16.64%的学生认为比较好;剩余的持负面态度的学生总计占一成左右。在影响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各方面因素当中,77.71%的学生认为社会风气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64.73%的学生认可家庭教育是影响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另有超过半数(51.11%)的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和个人素质也会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有主要的影响。只有14.05%的学生认可政府引导会对大学生道德素质水平产生主要影响。

2大学生对当前思想道德教育的评价

为了解大学生对当前思想道德教育的评价,研究者在调查的最后邀请所有被试者对当前各类思政教育建设手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大学生最为认可的教育形式是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58.78%支持率)。受欢迎程度相对较低的思想道德建设手段有教育式和灌输式宣传,这两项的支持度均未过半,有44.43%的学生支持课堂教学,34.66%的学生支持新闻宣传,32.52%的学生支持网络课堂等培训教育,还有29.77%支持专家专题讲座。受欢迎程度最低的是道德模范人物评选及宣讲活动。在其他意见当中,也有学生表达了实践大于灌输,身教胜于言传的观点,他们认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已经基本固化,需要通过长期系统的实践教育和榜样引导才能改变。以上的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已经不乐于接受传统的思想道德建设方式,不再盲目接受外界灌输的道德标准。所以针对这批新时代的大学生,学校在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时,必须要重视方式方法的创新,必须要与时俱进,通过新渠道(微博、微信公众号、在线直播、短视频等)、新包装(网络公开课、微电影等)来吸引学生[3],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来引导他们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水平。

3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对策与方针

由调查结果可见,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现实化的特点,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深入学生思想生活,通过不断创新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传播能力[4]。3.1多管齐下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在加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时,教育工作者可以从政治信念、爱国主义和思想品德这三个方面着手进行强化[5]。加强政治信念教育。通过新媒体、新形式的包装,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及理论内涵,推进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的宣传工作,使学生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从而更好地了解并支持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大力宏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家认同感。高校可以利用重大节庆日、纪念日以及各类时政热点事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对历史、国情、民情有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团结精神。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唤醒学生道德意识。高校可以结合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并借此传播道德文化,普及和强化基本道德观念。在高危时期(例如考试周等),高校还可以通过预防性宣传的手段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校园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3.2明确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方针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开展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需要面向学生、面向实践、形成合力,切实地解决实际问题。面向学生指的是一切教育需要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面临的困难。高校工作者需要培育壮大以学生党员为主的先进群体,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沟通作用,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态。此外,辅导员、班主任等一线思政工作人员要经常深入宿舍与学生交流,全面及时掌握第一手的学生思想动态并加以引导。面向实践指的是各类思想教育手段需要能够有效地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根据调查的结果,过去的思政教育手段已经落后于时代,无法吸引当代大学生了。高校工作者必须针对“90”后特点,用新内容、新形式来包装现有的思想道德教育,增强教育活动的趣味性。形成合力指的是高校各部门需要通力合作,建设多维度、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到党、政、工、团多方配合,院、系、班三级协同管理,达到全天候、无死角的育人目标,使思想教育工作能够覆盖到全体在校学生。

4结论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新状况,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规律,注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建设的系统性,提高教育方式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进行高校思想道德体系建设时,教育工作者需要从政治信念、爱国主义和思想品德这三个方面着手,以生为本,各部门全员形成合力,脚踏实地解决实际问题,使思想道德教育能真正地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陆士桢.和谐社会中大学生的角色建构[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1):1-6.

[2]丁三青,王希鹏,李金明.徐州市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17-21.

[3]李宁.新媒体时代河北省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与研究[J].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学术研究,2015(10):48-52.

[4]王肇飞,彭家龙,王丹.“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J].甘肃科技,2009(25):152-153.

[5]杜坤林,诸凤娟.“90后”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实证分析与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3):53-56.

作者:叶晶晶 张岑 王崟凯 单位:宁波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