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师德建设

时间:2022-02-10 05:37:00

高等学校师德建设

高等学校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肩负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和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高校教师应当既是学术专家,又是培养造就人才的行家,因此高校师德建设意义重大。

一、师德建设的内涵及其时代特点

首先,师德是一种道德。

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它体现了教师在道德意识、道德选择、道德行为、道德评价、道德修养等道德实践中的价值目标。它是在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基础上对教师行为规范的更具体的要求。

其次,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和道德约束,根据我国《教师法》第八条中规定,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这是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行为规范。

教育事业是关系到民族兴衰、国家成败的根本性的事业,而高校则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前沿阵地,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培养的重要场所。教师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德智体美等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责。教师素质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们所说:“请记住,您不仅是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引路人。”因此,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很多地方比一般的职业道德具有更多的内在要求,除了要求教师遵守从事教育活动应该遵守的一般行为准则外,教师职业道德还应该体现出以下要求:第一,要忠诚教育事业,以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自己的最高追求;第二,要注重教书育人,努力成为学生做人的楷模;第三,要严谨治学,以学问赢得学生的敬佩和爱戴;第四,要富有爱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第五,善于针对发展变化了的社会现实,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第六,具有探求真理,修正错误的高贵品质。

第三、师德的内涵是与时俱进的,具有时代特征。

作为一种行为规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广义的道德一样,师德的内涵也在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今天我们所倡导和遵守的的道德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不断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同样,师德也是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符合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属性要求的、不断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

二、高校师德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些古训都说明了一个道理:自古为师,当德才兼备。在经济全球化潮流中,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所急需的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是完成这一使命的重要保证。

首先,加强师德建设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

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性质决定了师德建设具有极其特殊的重要意义。广大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在搞好知识和技能传教的同时,能否自觉地、正确地运用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的重要思想,努力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能否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成材报国;能否爱护和支持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教书育人,教育和引导学生做有德之才、有为之人,将关系到未来中国的主人——大学生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高校能否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大批优秀人才,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

师德建设应是教师队伍建设最根本的建设,是内涵性和基础性的建设。人才的健康成长需要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学校的教风、校风对学习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师德建设是优化育人环境的最重要的内容,是灵魂,是根本;它是教风的核心内容,又是形成良好校风和学风的先导。培养和鼓励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教育引导学生,必将对学生的思想成长和行为养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师德建设。

党的***报告中明确强调,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加强师德建设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的实际行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时期,市场经济的观念也逐渐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如公平、竞争,合作、效益等。处于市场经济大潮中的高校,也会不可避免的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侵袭,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此时,必须通过加强师德建设,巩固和坚定教师的理想信念,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带动学生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始终使广大教师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弘扬者和推动者,做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切实担当起在民族复兴大业中所肩负的重任。

第三,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高等教育改革,要求我们应加强师德建设。

为了适应人类社会的进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高等教育的要求,高等教育改革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中的重要一环。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校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到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都会对高校教师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变化,在这种发展变化中,需要我们的高校师德建设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思想和办学方针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赋予高校师德以新的内容,跟上时代的发展要求。

三、身体力行,做好师德建设工作

我自2001年2月调入北京理工大学从事高教教学工作以来,通过在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不仅在教学科研业务工作中取得丰硕成果,更在高校师德建设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取得了较大的收获。

(一)进一步提高了对师德建设的认识。

首先,正确的教育思想是师德建设的前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正确的教育目的,这是教育工作的灵魂。在工作中,我越来越体会到,我们高等院校培养的不仅是高级专门人才,而且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不仅有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知识的要求,自我完善、自我修养能力的要求,更新知识、创造新技术的要求。而且有世界观、人生观的要求,明确教育目的,对于增强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保证人才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严谨的治学精神是师德建设的基础。严谨治学,是人民教师基本的职业要求。发扬严谨求实、严肃认真、严格要求的治学精神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严谨治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备严谨治学精神的学生,才能给学生以终身受益的真本领和过硬的基本素质。

第三,良好的人格风范是师德建设的保证。古人云“师者,范也。”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不同点就在于:教师不是使用工具去改造学生,而是用自己的言行去直接影响学生,其谈吐举止具有强烈的示范性。良好的人格风范,体现了一名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学生的认真负责及身体力行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无论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还是进行知识技能传授,都是绝对必要的。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按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依据教育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以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传授人类的精神财富,增进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修养和道德品质,而且要求十分重视自身的学识、作风、人格乃至衣着举止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示范和陶冶作用。

(二)在教书育人和师德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第一,以公民道德规范要求和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师首先是一个公民,他的基本行为规范应该首先遵守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如果脱离基本道德规范,谈师德建设,则失去了根基和意义。教师在任何场所,应该把基本道德标准作为铭记在心的、自发的行为准则。因此,在任何情况下,我都以认真遵守和实践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如我国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各项要求,特别是做到爱国守信,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保证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师形象是光辉的、灿烂的,向学生讲授的道德建设是发自内心的。

第二,以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水平,做好学生的沟通交流工作。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积极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各种政治和业务学习,深刻学习和领会党中央的大政方针,认真对照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各项要求,指导自己的工作。并将学习的心得结合教学工作,及时转达给学生,以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感染和引导学生。同时,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我认真了解和学习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文件,认真做好岗位工作,按时高质地上好每一堂课,尽己所能认真解答好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做好学生与学院、学校之间的沟通桥梁。

第三,勤奋工作,兢兢业业的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作为一个热爱教师职业,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高校教师。始终把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己任,我根据任教的经济与管理学的课程,其知识理论和实践变化快的特点,为了能够把最新动态反映到教学中,我十分注重自我学习和信息的更新,经常查找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与国内外同行保持较为密切的学术联系,参加国际会议,不断充实自己。同时,把这些新知识、新理论整理为课堂教学内容,编成课件,提供给学生。特别在推进双语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我投入了大量精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双语教学中,得到了国外同行的高度好评。在2003年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举办的双语教学比赛中,我获得了第一名。此外,我参加了北京理工大学“增设国际贸易单证实践课”的教学改革项目,将曾经在专业外贸公司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编制整理为“国际贸易单证课“的课程体系,独立编著了《国际贸易单证》一书,并制作了便于学生实践操作和理解的光盘,该项目获得学校教学成果三等奖。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我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在进校四年中,累计在中文核心期刊11篇,其中1篇国际会议论文还被ISTP收录。此外,我参加的国家863课题、国防科工委基础研究等课题,总结提出的内容观点新颖、论据充分所得结论有很高的现实指导意义,受到合作单位的高度好评。

第四,以认真负责与严谨的治学态度,赢得学生的敬佩和爱戴。

在教学中,我严格做到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在教学中,努力做到尽一切努力使学生懂得科学的真理,而不是似是而非。例如在每年的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中,我从选题、提纲、正文、修改、准备答辩等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与学生仔细推敲,引导学生建立完善的论文体系和结构,而不是简单地说教。对于学生论文过程中的问题、不完全之处,特别是存在错误的地方严格指正。学生在论文结束后,离校前纷纷打电话或发邮件表示在论文中的最大收获就是学到了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

第五,富有爱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师要富有爱心,这不仅要了解关心他们的客观生活和学习条件,而且要重视学生的心智条件。每门课程的第一次课,我都将我的联系方式留给学生,方便他们问问题和与我联系,并且鼓励他们与我联系,所以,我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是十分畅通的。对于每位学生的邮件,即使是一个感谢、问候,我都认真回复,并鼓励学生积极向上,肯定他们的成绩,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我成功地为国际贸易专业三年级学生讲授了“国际贸易单证实务”课,暑假实习期间,纷纷有同学来邮件讲述他们在公司中实习的困难,我在认真解答后,学生觉得非常有帮助。有时,听到学生纷纷评价我的课堂效果“是一种享受”,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的同时,深深的体会到,教学的效果不仅在于自己在教学中所付出的努力,也在于与学生之间建立的相互信任与关心的基础上。

第六、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校的学生从思想和行为上个性化特征越来越多,保持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更好的实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避免平铺直叙的教师“独角戏”,而是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他们的随堂问题以及观点,使更多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对于自己参与讨论的问题会更有研究兴趣。其次,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引导办法,对于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我针对他们的特点和学习,提供和指导他们看更多的学习资源;对于主动性一般或较差的学生,更多地从培养兴趣入手,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不是不管不问地强制他们学习,或以考试来压迫他们。这样,我很多精力在收集资料、案例,引起现实社会中相关的经济学甚至社会学问题,引起他们的兴趣,再将重点按我预先设计好的逻辑模式,一步步地引入到正题。

例如,我们专业存在体优班,学生有许多体育训练和比赛任务,在我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中有一位体优班的学生,自选题到论文答辩,不仅没有因为他的训练减少我指导论文的次数,相反,我给予了他更多指导,最终他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绩,他在邮件中说“本来以为对体优班,老师不会怎么管,没想到,您非常认真地指导我们,还专门多花时间给我们讲论文……”。而我知道,这类学生在学生生活中的表现很可能因为老师的态度和责任不同产生非常迥异的变化,激励学生,引导和督促学生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

第七,与时俱进,紧扣社会的发展变化,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争取的价值观,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有一些不健康的风气流传到高校的学生中间,学生有时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或是抵制不良文化倾向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我在讲授组织行为学课上,在讲组织文化和组织目标时,专门提出商业伦理的概念,结合当今社会不良现象,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此外,由于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多,在性格和人际交往中缺乏一定的团队合作精神,我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小组作业,学生完成的过程中需要分工去收集资料、分头研究、汇总意见并一起制作课堂演示文件(通常是PPT格式),这样不仅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促进他们的分工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四、高校师德建设的发展方向

师德建设是一个复杂、长期和巨大的工程,不仅要有长远的建设规划和各级领导和部门的重视,更要有广大高校教师的参与。

首先,师德建设需要持久的、有效的和有效率的动态规划,它包括师德建设的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案和途径,简而言之,即师德建设战略。这一规划需要按照具体环境和条件进行细化,以及按照时间的推进对原计划进行动态调整,以便最有效地实现师德建设的目标。

同时,在规划的过程中,要保证广大教师的参与,献计献策,这不仅可以反映出师德建设过程中的问题,还可以从提交的反馈中找到和发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互动效应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高校师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高等教育的各个利益相关者的介入,只是不同团体的介入权重不同而已。在师德建设规划中,需要教育主管机关、学校各级组织和领导的重视和积极参与,同时,学生甚至家长以及社会团体(例如,高校就业管理部门,毕业生接受单位)都可以在师德建设中提供参考意见。而在教师的师德考评中,应该建议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动态参照的考评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可以借鉴管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方法和技术,例如360度评价工程,对师德进行评估和考核。目前多数高校在晋职和评优中采用了“师德一票否决制”说明了师德建设已提到日程上来。

第三,师德建设中对教师的管理更多地采用正向激励手段。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人们在激励中会产生更多的工作满意度,而增加的工作满意度会大大提高人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果。对教师的激励手段不仅包括物质奖励,更要包括那些对教职工有重大精神意义的非物质奖励,例如公开表彰、晋职、委派重任、优先培训学习等等。同时,在激励过程中,注意消除教师的不满因素,例如工作条件、待遇等等,因为不满情绪将严重影响工作投入和效率,还有可能被教师带到课堂上,引起不好的社会影响。

第四,师德建设是一种组织的文化建设。正如企业文化建设对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一样,作为一个组织,高等院校的师德建设说到底是学校的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学校是否能建设成为一流院校,其师德建设的成败起着前导和基础作用。

总之,高校承担着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光荣任务,肩负着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的历史使命。加强师德建设工作是完成这一使命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创建一流大学的需要。把北京理工大学创建成一流大学是广大理工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愿景和目标,我们必须建设一流的师德师风,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我们必须本着对国家、对学生负责的精神,切实加强师德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