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究

时间:2022-09-25 10:35:58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究

摘要:文章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入手,提出把积极心理学理念和方法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提出从形成积极认知、增强积极情绪体验、培养积极品质、培育积极环境四个方面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认知

1新的形势下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始终把培养信念坚定、人格独立、自主创新的新一代大学生作为工作目标,在教育和服务中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和引导学生最终实现全面、和谐、稳定、持续的人格品质。因此,高校人才培养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了重要的一项内容。然而在新形势下,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面临着一些困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1.1以矫正和修复“问题”为主的消极教育理念,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过于单一化。长期以来,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已经成为传统思想教育模式中的重要观点,教育者对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普遍采用堵,而不是导的方法,多通过管制甚至惩罚的方式修正、消除问题的产生,抑制问题的发展,从而使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坚持这种消极的教育理念。教育者在实践中仅仅把目光聚集在“问题学生”身上,或者学生的问题身上,局限性的看到学生在成长中出现的各种身心问题,而没有关注到学生身上固有的和潜在的积极力量与美德,这种用发现问题的视角去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消极被动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明显不符合“以人为本,以人为终极关怀”的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的要求,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不利于大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和道德品质的培养。1.2片面的、“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欠佳。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育和日常教育相结合,教育者希望通过二者的相互补充,相互结合,使得大学生在集中式教育与分散教育中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人格特征,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话建设培养合格人才。但是,不管是课堂式的理论教育还是日常教育,多数以灌输式和纠错式的方法为主,这种单调的教育模式只能使学生被动的接受教育,不能真正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并进行自我教育。再加上教育内容贴合学生实际不够,不能真正的走入人心,缺乏实践,学生容易滋生排斥和逆反情绪,产生抵抗心理,导致教育者和学生关系紧张,事倍功半,很难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教育效果欠佳。1.3理论运用于实践不到位,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力度不够,实证性更差。近些年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丰硕,笔者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关键词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数据总库)进行搜索,仅论文就有24599篇,其中理论研究多于实践成果总结。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和思想教育学科的基本规律之上的,研究内容宽泛,方法单一,转化为实践效果不显著,实证性差。其中部分研究能够和大学生的实际发展相结合,但多数是为消除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问题,教育目标单一,并不能真正的激发大学生自身固有的美德和潜能,促进大学生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2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概况

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社会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积极心理学20世纪末在美国兴起以来,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积极心理学一改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人的消极和病态心理的局限,强调对人性优点和价值进行研究,在内容方面把人的积极主观体验、积极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环境构建纳入其中,是一门研究普通人力量和美德,以及如何更好的促进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的学科,自诞生以来,已为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借鉴积极心理学理念和方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3.1研究对象的相关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之一是高校大学生,教育目的是希望通过政治理论、法律常识、思想道德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成为爱国守法、明礼守信、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心理学以人的幸福为主旨,关注人的优秀品质,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研究对象是整个群体。大学生作为这个群体的一部分,是未来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依靠力量,把他们培养成积极、智慧、希望、幸福、和谐的个体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对象上具有高度的相关性。3.2思想理念和实现目标的一致性。中央16号文件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以人为本”,思想政治工作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报告中又进一步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已经由“解决问题”为中心转变为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实践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更应该致力于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正是从关注和培养人的主观积极体验出发,挖掘人的积极潜能,激发内在的积极力量,在实践中不断强化最终形成积极品格。

4应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4.1加强人文关怀和人性教育,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认知,增强积极情绪体验认知包括个体对自身和他人以及社会群体的思想、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关系的理解和认识。不同认知层级的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这个不一样的世界就是客观现实在不同个体头脑中的主观反映。情绪指的是个体对客观刺激心理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主观性的体验,是个体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情绪和认知虽然独立的心理过程,但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积极的认知能够促使人们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反过来积极的情绪体验也能够促进认知的发展。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要关注和挖掘大学生自身积极力量和潜能,帮助学生放弃过去片面的消极的自我认知,构建积极的自我认知。通过人性化的关怀与教育,使学生体验到积极教育观下思想政治教育散发出积极力量。4.2巧用积极心理暗示和乐观型解释风格,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积极品质是个体在成长中形成的较为持久的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大学生应该有的积极品质包括智慧、诚信、乐观、希望、积极等方面。这些积极品质的形成,一方面受早期成长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有赖于后期的教育和培养。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善用积极心理暗示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积极心理暗示是指教师用充满积极因素的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学生的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恰当的使用扩大优点法、赞美他人法、消除消极因素等方法,教会学生一些情绪调节的基本方法,如情绪转移法、宣泄法、放松训练法等,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和发展积极的行为方式,并不断内化为积极的人格特征。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离不开积极的归因方式,积极乐观的归因方式是促使学生形成乐观型解释风格的重要途径。4.3培育积极的育人环境,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首先,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构建积极的人际关系。家庭是每一个人幸福成长的摇篮。亲密的家庭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团结有序的邻里关系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基础环境。其次,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大学校园文化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与时展相结合,一定要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一定要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以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现实需要,以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感染学生,发挥文化育人的积极功效。再次,多管齐下,创建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因此,社会各界都应该关注大学生的成长,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积极安全的成长环境。一是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典型事迹,以正面教育为主,传播社会正能量。二是要牢牢把握新媒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龚光军,曹贵康.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3(5)26-27.

[2]高魁,刘康.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西安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5)93-96.

[3]柳礼泉,肖冬梅.积极•希望•快乐•幸福[J].学术论坛,2009:171-175.

[4]蒋翠云.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B].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5]戴倩.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B].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6]刘青.论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及实现途径[J].教育理论研究,2014:71-72.

作者:李娟维 沈元军 单位:北华航天工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