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教学优化措施

时间:2022-01-26 08:29:52

汉语言文学教学优化措施

汉语言文学是汉语言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当前人文社科大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它的主要研究领域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言,另一方面是文学,二者是相互区别但又紧密联系的,互为基础,互相促进。在当前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新媒体教学技术已经在高等学校普及开来,而如何更好地在新媒体环境下优化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措施,为社会培养既具有时念又具有较强汉语言文化素养的人才,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应当着力应对的问题,文章就该领域的相关问题做了探讨。当前,信息化催生了新的网络技术与媒体技术,对当下的媒体环境产生了较大变革,以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融媒体时代已经来临,而受到其推动和改革最大的领域就包括了教育教学。教学的实质是信息的传递工作,新媒体介入,让信息的传播渠道、内容、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时空限制,让广域的信息充分的流动,师生关系更为密切,为教学工作创造了更多的便利条件。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利用好新媒体技术,让该专业的也不如新时代快车道,为未来高素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实现现代元素与传统汉语言文化的有机融合。

1汉语言文学与新媒体间的关系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上的一科最为璀璨的明珠,汉语是延续时间最长同时也从未中断过的文化成果,至今仍然是我国的母语。它之所以可以被流传至今,根和魂都牢牢扎根于人民之中,是有非常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作为支撑的。这与语言文学、语言艺术的不同形式的演变和延续是分不开的。汉语言从使用为宽度看,是作为人们信息交流传达记录存储的一个载体,而从战略角度看,它是中华文化、民族认同感、人文教育、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在从小的教育当中,语文是学生的必修课,从咿呀学语到读书写字再到其他各类实际应用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汉语的这一主要元素,而进入大学时期,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更加专业的研究方向,让学生可以更为全面深入去认知和领悟传统语言文化,同时与现代社会元素紧密的结合,实现对汉语言文化的丰富和创新。从小到大的教育中,各种的学习媒介,包括了教材、历史书籍、课堂板书等都是通过汉语来进行表达,再到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都无不透露着汉语言的影响力,这样的渗透和融入,才能让中国的历史得以延续,让中国的文化得以发扬,让中国的同胞时刻具备着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而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计算技术与网络技术相互交织,共同催生了多媒体时代的来临,这也在对中国的汉语言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首先是传播媒介上,在计算机流入中国之初,所有的操作语言都是英语,要使用计算机必须依靠较为熟练的英语语言能力作为基础,若这一现状不改变,在计算机全面普及后,汉语言的使用环境必将受到极大的冲击,因此我国的专家人才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实现了电子计算机语言汉化,可以让汉语在计算机程序中充分全面的应用,化解了这一次新媒体技术与汉语言交锋的巨大危机。其次是传播方式上的相互关系,新媒体技术下,以电子形式的语言传播成常态,在刚开始流行期间,人们热衷于电影、电视剧、网络直播等视频等快餐式的文化内容,渐渐的忽略了语言文字的重要作用,而在近几年来,国家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逐步加大了新媒体与传统语言文化的融合建设,充分发回来新媒体作为桥梁的作用,仍然利用其传播优势,把汉语言与文学内容经过合理的优化和调整,以大众更喜闻乐见的形式借助新媒体渠道表现出来,可以把碎片化的时间更好的利用起来帮助其阅读、观赏,让教育的方式也更加的多元,效率更加的快捷。同时,也打开了公众的眼界,可以把原来难以获取的纸质资料通过电子化的形式更快地传输到阅读者身边,比如一些史学类作品、古代文学甚至是西方文学等等,而在传播的过程中,为了强化大众化的属性,教育部门连同文化传媒部门把原本晦涩难懂的内容进行了社会化、大众化的改造,让群众更容易接受,同时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实际,与群众的身边事身边人相联系起来,能够更接地气。在新媒体的广泛传播和大众创造的平台下,一些古典的汉语言要素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对于学校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而言,老师利用新的技术,实现了很多的教育资源整合,还可以利用能够互动的线上平台,更加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学习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实现了一对一或者多对一的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策略,提升了教学质量。诚然万事总不绝对,新媒体在发挥着其优势价值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发展的不良影响,包括了在文学作品上的重产量不重质量,违背历史事实、大量抄袭、价值观偏离等问题。值得有关主体高度重视,积极地进行解决。

2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遇到的现实困难

一是在语言的应用方面,新媒体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传播,而在这一新事物的传播发展中,也产生了不少的新理念和新风格,这些主要是以便捷、个性、独立化、多元化为方向,这些理念被渗透到日常的网络交流中,就会出现一些网络流行语,再经过人为的放大、创新,就会成为一套较为完整的网络语言体系。这些语言内容大多是对当前的表达方式的一种简化、更改或者是增加删减,从而指代某个特殊的事件、现象或者是个人的情绪。从某种角度来看,这种网络语言是对传统文化的一定程度创新,但是就教学来看,很多学生还没有学习好完整的传统的汉语言知识时,就先接触到了网络语言,这样对一些汉字、词组、句子的使用以及表达方式可能会存在较为错误认识,在学生的认知体系上也可能出现混乱,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对以后的学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会造成学生在学习和使用网络语言时不严谨、不规范。这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是十分不利。二是重视程度不高,网络环境下,正式的汉语言使用的场合与频率在渐渐的降低,同时计算机和手机的普及,汉字的书写已经越来越受到冷落,打字代替了写字工作,这对我国的传统的书法传承和发扬都有着极为严重的制约。很多人在交流工作中都习惯使用着语音视频或者打字,造成很多人提笔忘字。还有很多人热衷于网络文学等快餐式的文学作品,对于传统文学内涵和价值缺乏深刻领悟,文学素养在逐步的下降,导致了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一度冷落,只是在近年国际交流升温后才慢慢有所好转。但是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养基础仍然较为缺乏,对提升国人的汉语言文化综合素养是有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3借助新媒体环境下优势优化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

3.1开展标准化教学,引导导学生理性正确对待网络语言

要应对新媒体对于汉语言教学的挑战,标准化教学必不可少。老师应当起到引导和示范的作用,重点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强化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的规范性,把正确的语言用法传授给大家,并让学生知道语言学习是一件严肃认真的任务,必须要有敬畏之心和崇尚之心,不应盲目的信从和追从。其次是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去正确的看待这些新的网络语言元素。要让学生去认识到网络流行语的水平是良莠不齐的,应当理性的看待,不能简单的认为所有的网络语言都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的优化和创新,并且为语言的丰富度和活跃度增添了更多的色彩,而要去审慎的看待其多面的影响,注意发现其内在的短板和不足,比如一些流行语言的设定初衷就是有违汉语言文学的发展理念的,这些的修改和简化并没有严格的遵循汉字用法和标准,而是较为任意的改变,甚至还加入了一些不文明用语和攻击性语言,还有的表达的价值理念是非常消极的,这就需要进行准确的甄别,去芜存菁,把优秀传统语言文化更好的传承。

3.2借助新媒体网络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是老师要在教学期间充分的认知和了解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点,结合每节课程的重点内容,寻求能够与教学过程相匹配的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而实现有机的融合。例如对于很多的高等学校学生来说,因为地域差异,学生的受教育水平多是参差不齐的,对于汉语言的理解和认知深度广度也存在较大的不同,那么老师就要充分考虑和正视这种差异,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个性化优势,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选配相应的学习内容,进而实现个性化的教学目标。也能够迎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防止搞一刀切的教学,灌输式的课堂授课,让学生产生了厌倦和懈怠情绪。二是应当充分的扩大教学内容的丰富度,以汉语言文学的课程主要内容教学为契机,进一步的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围绕生活实际、学生的兴趣领域来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让学生对于汉语言和文学价值内涵的认识也更为的深刻。三是要注重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及时更新,网络资源的更新速度非常快,信息的实效性价值很高,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学也应当与时俱进,做到与时代相同步。比如现代文学作品的更新速度也是在新媒体的推动下不断的加快,新的作品需要补充道课堂当中,老师就可利用网络技术来对这些内容进行收集、梳理、归集、整合、利用,借助网络的分析平台,对于文学作品的评鉴分析也能同步的导出,有利于让同学快速的获取相关的内容,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跟得上潮流,为教学保持与时俱进的思维奠定基础,还能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化、形象化、生活化,丰富学员知识储备的同时,结合社会热点内容培养学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问题是非判断的能力。

3.3以探究合作式教学推动自主学习创新能力提升

一方面利用多媒体的教学环境打造较为活跃的课堂氛围,实现多元化的要素充实,在汉语言的学习中,可以确定某一个具体的主题研究方向,比如书法的历史演进过程于价值意义,这样再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探究和交流,给学生配备一定的多媒体的教学资源,从而锻炼其独立思考、相互协作、探究创新的能力。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构建师生间的充分互动,搭建了问题探讨和感情交流的问题探讨的平台。结合远程教学课程,让学生在线上可以以评论、弹幕等形式进行发问,老师快速的解答,减少问题迟滞,提高响应度,增进师生感情,也促进了教学效率提升。

3.4.引导学生探索新媒体文学风格

回归新媒体时代与文学风格本身,新媒体时代下,人们越来越熟悉新媒体文学的风格,阅读习惯也慢慢变成了“短阅读、浅思考”,可以说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学风格是轻、快、少、富有新意、富有趣味的,事物都有两面性,文学造就媒体风格,媒体风格也在促进一代文学衍生,文学风格引导人们生活行事说话写作,而人们生活行事、说话、写作、信息传播的风格也在造就一代文学,在新媒体时代下,文学风格有所转变,教师也需要带领学生抛却老旧观念,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学风格才行。就笔者个人总结,新媒体文学风格在这些方面有了很大改变:(1)新媒体文学风格不再是严肃写实的风格,也不再是朦胧诗引领的朦胧浪漫写意风格,而是趋于一种幽默趣味风格,如何将媒体内容做的更有趣味,是企业中媒体部门和社会媒体企业都需要思考的问题,;(2)新媒体风格开门见山:人们习惯了短阅读、浅思考,如果你的文章不能吸引人,很快就会被人所放弃,如果说以前的文学风格是先写探究过程,再层层剥开,“柳暗花明”般得出结果,那么现在的文学往往是第一时间展现结果,后续可以描述过程;(3)新媒体文学风格内容精简,如果用大篇幅的文字描述,观看者只会弃而不看,因此新媒体时代下文学风格整体都在朝着精简的方向发展,一句话说明的事情绝不说第二句,同时会用多样有趣的图片、表情包、视频等代替文字描述,一图胜千字,这些信息传播载体往往比文字更加生动形象;(4)内容接地气:以前的文学风格虚无缥缈,而新媒体时代下,文学风格内容则要接地气、融入大众,以普通人的视角展开故事,给人的感觉而言,以前的文学风格是在讲故事,而现在的文学风格是在让读者融入故事;(6)新媒体文学内容碎片化:新媒体时代下文学形式正在朝着碎片化的方向发展,这在语言,分段,使用语气助词等方面都有体现,用最简单的话来说,传统文学两三百字一个自然段,而现在可能十几个字就是一个自然段;6.夸张过甚:新媒体时代下,文章内容往往要创造出“爆点”话题,需要开发能吸引眼球的点,宣传效果会更好,因此很多夸张的内容都被应用,这也导致文学的失真性更强。总的来说,教师引领学生对比新媒体时代下文学风格和传统文学风格,观察对比这两者之间的差异点,探索文学风格差异背后的原因,加以了解,势必有利于学生增强文学性,提升文学见识,开阔视野。

3.5鼓励学生在新媒体背景下搜索资源,去创造信息

新媒体指相对于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数字杂质、网络、数字信息等,新媒体时代下,人们通过手机、计算机去浏览数字化形态的信息,每个个体既是信息内容的接受者,又是信息内容的传播者,同时也是信息内容的生产者,它的兴起,让信息呈现爆炸式的增长,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利用新媒体渠道去搜索资源,去创造信息,适应社会的发展,增加自身文学风格多样性,以便在这个新媒体环境下,能够提升核心竞争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存在着较多的挑战和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这门学科,教师必须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实现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姬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