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规划范文10篇

时间:2023-10-27 17:37:18

汉语言文学规划

汉语言文学规划范文篇1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汉语言文学

整体上来看,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已经有了一定程度提升,但教学中的创新性不足是不争事实,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占比较低,且教学化运用状况较差也制约了教学有效性的较好提升。虽然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了汉语言文学运用尝试,但汉语言文学运用状况并不良好,很多因素也在影响着汉语言文学的运用深度与广度增加。鉴于此,探寻出小学语文教学中汉语言文学更好运用的路径十分必要。

1小学语文教学中汉语言文学的运用概述

汉语言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首先是古诗文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小学语文知识体系中,汉语言文学相关的内容占比较低,但汉语言文学运用的价值十分明显。一方面,其能够增强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特别能够帮助小学生感受古诗文中蕴含的人文理念;另一方面,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小学语文教学的内涵,增强小学语文教学的体系性色彩。也正是由于汉语言文学在运用上具有很多优势,小学语文教师也应当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契机下,就汉语言文学教学化运用事宜进行更多思考。

2小学语文教学中汉语言文学的运用难点

小学语文教学中汉语言文学的运用虽然具有诸多优势,但汉语言文学运用上的难点性因素也较为多样[1]。诸如汉语言教学目标较为模糊,小学生在汉语言文学作品上的阅读能力偏低,汉语言文学人文色彩解读不足,意义文言文鉴赏等教学活动缺失都是具体表现。这些难点性因素无法得到有效破解时,汉语言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很可能流于形式。不仅如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汉语言文学运用趋势已经十分明显,这也倒逼小学语文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化运用层面进行不断调整、优化,扫清相关难点性因素也是汉语言文学教学化运用中的关键事宜。

3小学语文教学中汉语言文学的运用途径分析

3.1明确汉语言文学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明确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目标,这也可以为汉语言文学教学化运用指明方向,有效避免汉语言文学的运用流于形式[2]。例如,沈阳市白塔小学自2017年开始就积极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化运用上的研究。教材中与汉语言文学相关的教学内容成为了汉语言文学教学运用基本途径,学校与语文教师相互交流的情形下,将提升小学生汉语言文学兴趣与汉语言文学能力作为了基础目标,这也有效知道了后续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其它小学学校也要给予汉语言文学教学化运用足够重视、支持,小学语文教师则要明确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基本目标,通过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的开展,积极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化运用尝试,从而更好将汉语言文学教学运用价值彰显出来。3.2注重文言文阅读技巧讲解。很多小学生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时较为吃力,无法进行精准断句以及阅读节奏的掌握也影响到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化运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注重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讲解,让学生能够更为熟悉的进行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中的技巧相对较多,教师可以将精读、略读、浅阅读、有感情朗读等基本阅读形式向学生讲解,对不同阅读形式下阅读中的重点与要点向学生讲解。与此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文言文阅读,这一进程中,教师需要观察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表现,发现其在文言文阅读中存在不足,从而有针对性的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在小学生能够掌握较多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后,无论是汉语言文学教学,还是汉语言文学教学化运用都能更为轻松。3.3引导学生感知汉语言文学的人文色彩。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魅力十分独特,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化运用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引导,引导学生感知汉语言文学的人文色彩和独特魅力。例如,在《两小儿辩日》一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进行白话内容与基本学科知识的讲解外,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对其中蕴含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进行解读,并能够让学生明白理论观点不同对所思、所想、所作的影响。在《静夜思》这一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进行阐述,让学生能够对古诗中作者浓郁的个人情感进行较好感知。通过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进行一些延伸,特别是深意的解读,小学生也能够对汉语言文学有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这也有利于汉语言文学在教学层面运用深度与广度的不断增加。3.4定期开展专项的文言文鉴赏活动。定期开展专项的文言文鉴赏活动十分必要,这也是汉语言文学教学化运用中的形式创新表现。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将汉语言文学运用停留在书本与课堂上,语文核心素养下,教师也要丰富学生的认知,开阔学生的眼界。例如,在进行具体古诗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搜集一些相关的古诗文作为鉴赏性作品。此外,教师也可以围绕着爱国教育,价值观塑造等主题进行相关文言文作品的搜集,并与学生一同进行鉴赏,通过专项的文言文鉴赏活动对学生进行更好熏陶、教育与引导。常态化且高质量开展专项文言文鉴赏活动后,汉语言文学便能够同小学语文教学间更好融合在一起。从汉语言文学教学化运用的视角看,这也可以大为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化运用的实际价值。

4结语

作为教学活动的发起者和驱动者,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汉语言文学的运用事宜给予足够关注,并积极在教学层面进行运用尝试。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小学生对汉语言文学视角下的文言文,古诗词等缺乏足够兴趣,教师也应当将学生兴趣的提升作为基础,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汉语言文学运用上的规划。通过教学层面进行汉语言文学运用规划,各个层面与各个时期汉语言文学的运用才能形成一个完整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晓阳.小学语文教学中汉语言文学的具体运用[J].考试周刊,2017(59):54-54.

汉语言文学规划范文篇2

一、思路清晰,内容丰富

该书研究思路清晰,研究内容丰富,通过对语言教学,追寻感性与理性的和谐共融的特征进行论述,提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拓展课程教学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基础课程教学研究、高师中文师范生专业素养教育因性而别的探索等内容,极大完善了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研究内容。受人才培养模式、社会实际需要和产业发展体系等多种因素影响,传统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遭遇时代新困境,影响了本专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因此,在当前全面创新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过程中,要重视化解学生面临的各项问题,消除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负面认识。应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未来从业方向和职业特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在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建设良好的知识学习平台,持续优化专业群建设机制,实现学生知识、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的理想目标。

二、框架完整,重点突出

该书研究框架完整,研究重点突出,通过按照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研究等两个维度详细论述,提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类)本科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现代汉语课程的学习方法、文化心理分析背景下的中国现代作家写作等内容,为当前做好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提供了科学指引。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在当前重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要重视与做到:一方面,引导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全面了解自我,弄懂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及未来从业方向,提高学生对专业内容的熟悉度与认同度,帮助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建立良好的个人发展规划。另一方面,加强社会就业方向研究,提升学生的职业成长认识。通过联系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匹配的岗位、邀请往届校友现场解读等方式,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造直观、形象的岗位认识,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发展水平。

三、案例丰富,实用性强

汉语言文学规划范文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应用性教学理念;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是高校课程里涉及面广的人文学科,是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中的重要科目,贯穿于学生一生的知识技能。高职院校应结合专业教学特色,创新教学观念,切实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学科融会贯通能力。[1]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重要性

汉语言文学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在展现人文精神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汉语言文学能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不但能促进学生快速深刻地学习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还能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当前,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发展与创新,汉语言文学在教学领域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是继承我国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还应当深入了解汉语言文学中蕴藏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面临着来自网络文化的挑战,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与时俱进,将实践活动与学习理论有效结合,成为当前教育工作中的重要难题。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有着很强的学科特点,具有语言内在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适应互联网下的时代需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要创新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汉语言演化规律,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到教育改革的进程。受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环境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很多高职学生认为,汉语言文学就是语文、是说话,说话是人与生俱来的本领,不需要学习,并且语文对自己的未来就业起不到任何作用,与其花时间学习语文不如多学专业技术,为自己未来就业打好基础。在这种学习理念下,有些学生长期旷课、缺课,认为与其上课不如利用这个时间做兼职,赚一些零用钱;更有甚者,有着学生认为不如利用这个时间放松娱乐。总而言之,很多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方面都出现了不感兴趣、应付差事等消极情况,这不仅严重影响到学生在汉语言专业方面的学习和学业的顺利完成,甚至影响到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发展。2.考核评价机制单一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大多都已建立起汉语言文学课程考试程序与题库,课程结束后会根据课程内容安排相应的考试,以考查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掌握程度。这种考核方式一般都有固定的题型、大致相同的内容、指定的教材、框定的范围、基本的阅卷程序等,会造成学生为追求分数、取得学分,课堂上忙于记笔记、考试前急于借笔记、考场上奋力誊笔记的现象。很多教师表示,在批改学生汉语言文学试卷的过程中发现,会发现几百份汉语言文学的考试答卷,雷同之处比比皆是。可见,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教学已经成为模块化的教学形式,缺乏新意。高职院校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考核机制使学生逐渐沦为笔记复印机,不仅检测不出教学的实际效果,更不能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积极地思考,也不会培养出具有文化底蕴的专业型人才。

三、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高职院校要提高教师和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程度,加大专业的宣传力度。如在学生入学前或者正式开始教学之前,通过开展知识讲座、交流会、邀请优秀毕业生、印发知识手册等方式向学生全面介绍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及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而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焕发出勃勃生机。2.创新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课程教学是围绕学生展开的,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是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关键。教师要利用学生想要接触社会和互联网上新鲜思想的这一特点,这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重要切入点。高职院校并不是封闭的空间,不可能与社会上不断涌现的新思想、新思潮相隔离。因此,收集整理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内容,结合时展潮流,解读和阐释新社会文化现象,让汉语言文学教学最终成为有时代性、有特色的、鲜活的学习平台。从时代语境变化的角度全面审视汉语言文学课程内容,将现实生活因素、现代观念等引入教学课程,确保汉语言文学常教常新。3.结合学生专业展开教学汉语言文学具有内容丰富、范围广泛的特点,很多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设计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语言习惯,发展出带有教师自身特色的教学方式;同时,教师会试图整合学科内容,发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规律,力求做到突出重点、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强化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以防在教学中出现重复交叉,却又遗漏知识点的现象,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掌握古文和现代文体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采用多媒体、互联网等具有时代特点的教学方式,将语文教学置身于多元化情境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汉语言实践应用能力。[2]高职院校也应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文化熏染,掌握语言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优势,确保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能够摆脱专业束缚[3-4];同时,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专业相结合。如广告文案、新闻传播等专业,汉语言文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就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为教学目的;对机械、计算机等专业的高职学生,教师可以增加说明文类的语言教学,提高学生的逻辑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机械的使用方式。教师要切实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与从业技能,以实用性出发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应用型教学理念的有效实施,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成长。4.提供实践平台,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依据社会需求培养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教学最终目的。部分企业在招聘时,比较重视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动手能力,由于汉语言文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顺应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倡导理念,也应当有效融入实践创新与应用观念,兼顾企业的人才需求。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实习工作,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学生提供更为真实的实践平台,这不但是学生的学习实践,也是教师教学实践,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成果都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教师的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完善教学内容。因此,高职院校要正确认识并有效挖掘汉语言文学的实用价值,才能进一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应用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5.提高审美能力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体现出人文性与工具性兼具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要了解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审美能力,使学生深入地理解与掌握汉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首先,汉语言文学作为涵盖了我国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的一种综合性文学形式,是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载体,也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审美教育是指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时,教师运用相关的艺术教学方式,利用学生现实生活中对美的体验,与具体理论相结合,并开展教学,深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美化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5]其次,高职院校开设汉语言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学习能力,在学生进入社会后,可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与适应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如教学理念发展滞后、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单一,未能优化教学结构;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会感到语言学习的枯燥乏味。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材内容大都是以古代文学为主,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会产生较大的距离感,很多学生还会产生学习的排斥感,缺乏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教师要针对古文类的汉语言内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如以热播的历史类影视剧为话题,与学生讨论其中的语言、建筑、服饰等传递出来的古典文化,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将学生引导到汉语言的教学中来。最后,审美教育是贯穿于学生一生的素质文化,是学生一生的精神财富。汉语言文学不但是一种专业知识,还是学生感悟生活的重要工具,提升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审美水平。教师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大都会将一些与之相关的文学知识融入其中,通过阅读与学习文学作品,在学生的内心当中构建起一个唯美的文学意境,并传递给学生一种无尽的艺术享受。学生在阅读一些文学作品之后,能够逐渐形成自我的见解和审美水平,并将这种对文化的认知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周围的人,形成良性的文化氛围。教师要合理运用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因素,将不同的对生活的美好认知,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深入解构与诠释文学作品,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文学作品中的唯美意境。

四、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运用与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都发生改变;与之相对应的是,教育事业与教育制度也在不断的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是职业技术院校中不可或缺的教育领域,涵盖学生的知识技能教育和精神文化教育,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环节。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水平,关系着我国民族思想品质与道德素养。因此,高职院校应创新教学模式,根据院校的专业特色、地域特色、学生层次,制定教学规划与人才培养目标;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措施,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只有院校规划与教师具体教学相结合,才能够培育出符合时代特点和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为学生日后的学习与就业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雨青.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中华传奇,2019(1):25.

[2]唐雅琴.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0(12):21.

[3]张启容,徐明波.浅析史料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13(3):15.

[4]董巍.浅析职业院校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理念与实践[J].南方农机,2019(1):31.

汉语言文学规划范文篇4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功;培养

一直以来,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文科的专业一直存在着一种重理论却轻实践的现象。学生们的文科专业素养很高,但是往往实践能力和社会经验不足,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这是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文科学生的普遍现象。随着最近几年汉语言文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广大的高等院校进行了扩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数变得越来越多。汉语言文学也从独立化转变为大众化。较为负面的影响是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越来越差,学习的专业技能越来越不科学,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都越来越低,导致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严重的下降。现如今,我国的汉语言人才正在寻找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方法,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走出这一困境,寻找更深层次的发展空间。对于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来说,能否学好汉语言关系到以后毕业的工作和发展。这一课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现状

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目前的状况不容良好。随着汉语言专业人才的扩招,我国目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变成了一种大众的教育。这就导致学校和社会的不重视,让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多数重理论轻实践,社会适应能力极差,实践能力也不强,使其综合的教育质量直线下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境。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工作和发展都会成为一大棘手的问题。我们应该尽快研究出方案来解决这一问题,让越来越多的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自信,并且热爱其专业。只有这样,汉语言文学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功培养

(一)科学发展观对其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更是人才的培养战略,也就是指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新时代提出的一种发展策略,它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其根本是要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实践观逐渐演变出来的一种发展策略,符合的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战略的统一指导思想。它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政治的发展,是我国新时展的基本理论,满足了社会性的需要,符合我国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根据科学发展观,全面的提升学生的发展素质和道德素养就变成了重中之重。国家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不同的需求,不断的加深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走正确的发展道路,实现学生在其实人生路上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给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带来的影响。(二)专业人才培养策略。专业人才培养策略是指在某种战略规划的过程中可以完成对人才培养的目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一定的可行性。根据现在高等大学的教育方向,专业人才培养策略完全可以实施在各大高校。在各大高校的发展战略中,我们应该先清楚培养专业人才战略的一些棘手问题,并且在培养的过程中考虑其专业对口和职业培训的要求。最后再做出详细的计划和战略。在实施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要结合多方面,比如人才本身的性格特征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最终才能完成一个完美的培养策略。汉语言文学有着很长的历史,是从设置大学以来就一直有的一个专业。汉语言文学有着很多别的专业无法取代的优势,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让学生的视野开阔,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舌底生风口吐花。这个专业可以为学生的文化素养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是一个不得不学的专业。(三)现代社会中的地位。随着当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当前所处的情景并不乐观。虽然有着广泛的就业前景,但是有一些专业的就业部门并不能很好的完成,比如新闻专业和文字秘书等。在专业技能结构和能力培养的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有着更大的优势。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我们一定要不断的发扬汉语言文学的优势,避开缺陷的部分,准确的培养人才在现代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到达最优策略。这是培育有一些基础知识和功底的,对专业性要求较高的优异人才的最科学的办法。一个学生如果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扎实的知识基础和专业理论,还有比较好的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那么我们就称这样的人为不可多得的人才。这些人在学校里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将来毕业了也是社会中的人才,有很多的用武之地。汉语言文168学应该积蓄力量,冲刺到终点,成为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文科专业。保证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和源源不断的产生,是这个社会对于汉语言文学人才的需求。稳定汉语言文学在社会中的地位也能保证汉语言人才的工作和未来发展。(四)科学培养人才。人才应当科学的培养。而科学合理的培养策略则是完成培养的前提条件。培养这些有着专业知识储备的优秀人才,需要着一些有科学依据的办法和手段。汉语言文学是一个有着稳定性和独立性的专业。到现在为止的所有高等院校中的文科专业基本都会有汉语言文学这一专业,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整个文科专业的基础。科学合理的策略计划,应该有专业的选修课程的配合,可以在课堂上把整个课程的稳定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各大高等院校的文科学院设置的选修课不仅要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课。还要有最专业的知识教学老师,培养所有学生的汉语言文学能力。

三.实现培养策略的途径

(一)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具有性的专业,需要设置专业的课程体系。特别累本专业有着很大程度的稳定性,所以到现在为止任何学校都还不能逾越设置的这一体系,这也是此专业最根本的立足点。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会展现在某些文科的选修课上,选修课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必须要是建立在独立基础和学校合理自我定位的前提下表现出来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像是某些地方最普通的高等院校所设置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科院校的选修课设置不能只追求专业知识的培养,还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和基础知识的不同考虑学生的发展需要。某些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选修汉语言文学这一学科的时候,其基础知识的水平或许并不高。如果太专业的知识会超出他们的接受范围,所以课程的设置应设置成较为实用的对普通学生更有益处的内容。汉语言专业的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面对工作环境的能力都没有特别的强,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还应该有一些相应的社会实践和动手操作环节,增强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让他们在毕业的时候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工作的环境。所以,学好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是就业的大前提,但是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就业的基本保障之一。科学的设置汉语言文学的课程内容可以一定程度上保障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前景。设置专业的培养策略和课程体系,更是对汉语言文学的学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二)解析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培育的是具备汉语及语言学、中国文学等方面的系统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相关部门从事汉语言文字的教学科研、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管理及语言应用方面实际工作的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一直比较平稳,不是很热门。但就业面宽,本专业毕业生一般文笔较好,思维活跃。可以胜任很多部门和机构的工作。比较专业的部门可以是新闻出版系统,例如报社、杂志社、出版社及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单位从事记者、编辑等工作,也可在企事业单位的文秘、宣传部门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汉语言文学专业,总体供大于求,但需求量比较大。如果学生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较强的分析、研究能力,对文学及写作又比较感兴趣,选择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非常好的选择。总体上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设立,它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从现实意义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率之高,就业待遇之丰,足以让相当一部分人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同时,教育战线的工作者辛勤工作,这就为社会消除了一大部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从发展角度来看,由于中国文化的浓重氛围和民族精神的强烈吸引力的存在,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最初设立至今,它的逐步完善与飞跃发展我们有目共睹,并且因为这种影响力的存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尤其是师范类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必将在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为莘莘学子们营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深入的管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素养和文学功底。能够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需求,自律能力较强,但是这不代表他们就不需要被管理和规划。整个学校被划分为教师和学生两类人群,这就是一种管理。汉语言文学专业同样也被划分成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和汉语言专业的老师。而学生可以进一步划分成学习成绩优异,领悟能力强的学生和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领总之对整个汉语言专业进行统筹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在某些时候对学习不积极的学生进行思想疏导和思想教育工作,为学生排忧解难,缓解压力,让学生了解汉语言文学,并热爱汉语言文学这一个专业。所以深入的管理对汉语言的学习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总之,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语言更是有魅力。汉语作为中国的国语和全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我们应该不断的发扬和宣传汉语的作用,同时也星海,更加重视汉语的教学。高等院校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对汉语言专业的学生要更加的科学和规范的进行教学。我们更应该重视汉语言人才的培养,使汉语不仅在中国传承下去,更要发扬到外国让全世界的人都了解汉语,并热爱汉语。

本文通过论述有关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的方法,多角度多方面的介绍了科学的培养人才的体系,探索了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的新出路,使汉语言文学的高等教育走出目前的困境,走向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军《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2012.04

[2]王娟梅《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力》2011.09

汉语言文学规划范文篇5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学生;写作能力;方法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大部分院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兴趣低,且学校设置的教学内容单一,课程配置不合理,课时时间短,均造成了大多数中职院校学生写作水平不高、学习兴趣低。以下主要围绕着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意义展开分析与探讨。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所带来的意义

(一)符合市场对人才目标需求

在我国大多数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主要学习目的就是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在课程教学中不断提升自我就业技能,帮助毕业生更好的面对就业压力,提升学生竞争力,帮助更多的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社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该课程,可以向同学们展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提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上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可以说是学生日后进入到工作或者在生活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语言内容。汉语言文学教学目标中还有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一项任务,通过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们的逻辑性,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好地与人沟通,帮助学生满足未来工作需求,使其成长为符合现代市场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二)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的行业种类也越来越多。但是各行各业都需要各种各样的书面文字资料,在某些行业,书面文字资料甚至能够影响到一个行业的未来发展。如企业的企划案、通知文案、报告文件等。大部分行业从业人员在进行职称评定或者晋升时,也必须要撰写相关的论文及课题报告或发表期刊文献等。书面材料在生活中也十分常见,如人们通过请柬、邮件等实现和亲朋同事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各种各样的文字材料撰写中,都能够反映出一个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所具备的文化底蕴。所以说,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十分符合目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的。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学生写作能力培养过程遇到的问题

(一)授课方式比老旧

在我国大多数中职院校都是采用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训练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也是我国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模式,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并不能够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部分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重点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而并不重视实践教学,这就使得大部分学生并不能够获得实际锻炼的机会,帮助其掌握相关技能。如在写作教学中,由于学生并未经历过实际写作,导致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不到提升,影响了其写作能力的发展。目前,在大多数中职院校对于学生能力的评定标准均是通过考试的方式,而这种考试只能检验教学成果,并不能对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整体检验。在整体上就影响了学生们写作能力提升。除此之外,部分中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授课老师,并不具备极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往往是其他专业的老师进行工作调换,或者临时担任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这就使得学生们并不能受到专业知识的熏陶,学习不到真正有用的写作知识,更不可能提升其实际写作能力了。可以说传统的授课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培养,而且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逻辑的训练发展。

(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乏专项训练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各个院校的学生在入学时基础能力就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知识的积累程度不同,对于语言写作的认知也不同,而且部分学生对于老师上课所讲内容并不感兴趣。再加上中职院校对于写作教学的专项实际训练课时短,大部分学校并没有专项训练这门课程。而通过专项训练,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是极其有帮助的。通过对不同类型文章的书写,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各样的写作方法和写作风格。专项训练就是以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文章为写作对象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果缺乏了专项训练,就使得学生在进行实际写作时并不能够选择正确适当的方法进行书写,阻碍的汉语言文学学生写作能力的增强。

(三)授课时间和内容安排不合理

从我国各个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来看,其热度并不高,大部分中职院校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极其不合理,专业授课教师对写作为课程授课时间短,而且仅向学生讲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并不组织学生进行实际写作训练。种种问题加在一起后,就使得学生并不能通过有效的实际训练,来使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快速提升,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了逻辑混乱的问题。

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措施

(一)创新教学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如果教师放弃传统授课方式,以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改革,比如当老师向学生讲解公文与学术论文该如何进行书写时,由于其规范性极强,所以如果老师仅靠理论讲解并不能帮助学生掌握规范性,这时候就需要老师适当的引入经典例文,通过例文相,同学们传授规范或理论知识。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于写作的感性认识,帮助其写好以后的文章。除此之外,教师也应发挥及自身知识,向同学们传授各种写作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们写出更加具有文学价值的文章。最后,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们在实践中体验生活,亲近自然,帮助其捕捉创作灵感,提升其实际写作能力

(二)开展情境教学活动,点燃学生写作热情

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建立,让学生融入其中,激发写作兴趣。如通过电影片段、图片等方式来建立出相关的情景环境,帮助学生把握写作的目标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同时,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比赛形式,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让更多的学生爱上写作,提升写作积极性。

(三)完善课程设置,制定长效写作机制

各中职院校也应完善其校内对于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规划,建立出一个长期有效的写作机制,延长写作教学课时。为了能够让学校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学生,学校也应完善写作课程的相关配置,增加基础写作课程的课时配比,完善不同课程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学生养成写作习惯。第一,在第一个学期,要求学校开设基础写作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理论知识,改善其写作思维,为日后写作打下基础。第二个学期则需向学生设置专项的写作训练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应用文的格式和要求,提升其文字功底。第三个学期应开设新闻写作课,使学生掌握新闻相关的基础知识及写作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新闻报道的实际撰写能力。第四个学期通过文学写作课程,帮助学生学会掌握更多的文学题材,并提升其对于文学的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四)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

只有学生具有良好的写作基础,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其起作水平。要求学校顺利,必要的写作基础课程,并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写作基本知识。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让学生提升对于写作的认识程度,提升对于写作学习的学习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写作创作中,使其爱上写作,乐于写作。

(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学来说,教师必须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们不应受到课堂教室的限制,应积极主动的通过各种各外的实践教学,来使学生们的写作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可以通过课堂讲授基础知识,课外实践进行实际应用的教学模式来提升学生们的实际写作能力,满足未来社会的职业需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大多数中职院校中,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教学问题。但是该专业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写作能力,满足现代化市场要求,以及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通过上述的论述和实际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在中职院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汉语言文学授课的教师专业程度不高、授课方式传统老旧、课时短、课程配比不合理等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打消了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写作能力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不能够有效的提升其写作水平,达不到未来的社会和工作需求。为有效克服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就要求中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积极使用情景教学和实践教学法来激发学生们对于写作,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要求各大中职院校完善相关课程配置,尽量延长专业课的课程时间,建立出一个长期有效的写作机制和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振军.“卓越教师培养”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12).

[2]黎荔.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探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1).

[3]邓华.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8).

[4]杨淑鹏.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以晋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33).

[5]谭德兴.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9(6).

[6]邸宏香,温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9).

[7]董晓慧.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课程改革———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9(29).

汉语言文学规划范文篇6

关键词:新课程;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探索

一、高校新课程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校对于教师教学方法的培养逐渐淡化。高校中教师的工作实际上就是对学生进行统一的教学及教育培养,因此,教师的工作职责关乎学生的未来。教育不仅是工作,更是一门艺术,高校师院的教学工作实际上就是对学生的教育性进行培养,因此,对于教学方法的掌握非常重要。实际上,在高校的教育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主要还是偏于注重专业的学术性,从而忽视了教师这个重要的角色所起的作用。而对于教师而言,将自己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科研工作中,被认为是自身价值的所在。因此,多数的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时间和精力大幅度减少。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普遍专业性不够强,导致学生的专业性也相对较弱。因此,我国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进程艰难。

(二)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够系统化与专业化。大多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仍采用传统的设置方法,并没有进行创新。课程设计结构不够合理和完善,在教育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采用与其他课程教学同时进行。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在毕业后往往就会出现因没有实践能力而就业困难,不能更好的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

二、我国高校教学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方式

将课程结构以及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优化。为了适应新课程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的课改,首先应该在课程结构方面进行优化以确保培育方向,培育方式,培育结构的规格化和顺利开展。应按照我国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相应的培养规格进行。在培养过程中应将能力、知识、素质这三方面作为主要切入点进行。进行课程改革及优化后,将教学大纲作为主要课程结构体系,使高校汉语言文学课改后的课程能满足以后就业方面的各项需求。调整专业学科在课程结构中的比重,加大语文课程的比重。积极构建以专业课程为主,让学生们学好专业知识,以实践能力为辅,让专业与实践得到完美的统一,塑造学生整体性素质。优化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从而提高高校培养人才的水平。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课程不能较好的进行是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不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将高校教学中的实践性课程进行整合。先制定出较为科学的课程目标、课程计划、教学模式、评价方法、课程内容,按照这些对学生的课程做出整体有效的科学性规划。将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作调整。先利用开学的前两年将专业知识掌握扎实,剩下的时间进入实习单位进行有效的实践,从而提高学生将专业知识带入日后工作中的能力。在实习期间,学校可安排中途再进行一次专业知识的巩固,然后再进入学校进入第二次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完全掌握专业知识。

三、如何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改革

在课改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变化方式方法,学生与教师应当同时进行努力,逐渐形成资源的优化,资源的丰富化,建立资源互用的交流平台。明确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一)加强学生与各大机构的交流,增加专业性的见识。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制定具有专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学生实践的能力,有效的结合专业知识,教师队伍是关键,实践基地是基础,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为科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应先以学生的素质培养为基础性工作,建立多样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开展丰富而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也可以与各大研究基地,比如电台,报社,学校等建立亲密的联系。然后在这些地方建立合作关系从而让学生在这些基地进行考察和学习,增强学生的丰富知识和视野。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将这些实践活动形成文案,可以锻炼学生的教案水平,择优而取并取得相应的学分。

(二)加大学生选修课的比重。加大选修课的比重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局限于本专业的知识,不受局限。学校应当开设一些广播电视学以及新闻学方面的课程,鼓励教师积极主动的学习备课,让学生得到专业的培养的同时,教师也得到一定的锻炼和学习。学校应多举办知识类专业性的竞赛,以学分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研究心理也提高了团队的协作能力。对于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学生来说,文学功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学校应当鼓励学生多多进行期刊发表,比如在杂志上发表自己的学术研究或者是小说散文等,不限文体,根据等级获得奖励。多参加专业知识的竞赛,课件ppt的比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专业知识,完善学生的系统性的知识构架。人文学院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或百部经典名著导读等。

我国高校汉语言专业目前仍处于停滞不前的阶段,教学方式的传统化,守旧化,教条化;学生在学校无法获得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知识不过硬,综合水平素质不高,教育经验缺乏,课程的学习过于枯燥,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的滞缓甚至是失败。因此,高校师院的教学过程中要进行专业化的课程改革。不仅达到我国教育的目的,也让学生不在枯燥的环境中获得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改刻不容缓,各大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的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并取得成功。

作者:郭柯君 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汉语言文学规划范文篇7

关键词:传统茶文化;汉语言文学;作用;发展历程;影响

1茶文化与汉文化的含义

1.1茶文化的含义

茶是在劳动过程中通过人力劳动所生产的一种物质,现今说是一种饮品也可以。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在欣赏茶的过程中,品茶者通过这个载体所折射出的各种艺术修养以及品质来体现自身的情操。作为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内容十分丰富。茶文化,也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表现得一种特殊形式,其中包含并能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于文化的传播意义非同寻常。

1.2汉文化的含义

总的来说汉文化的含义是文化作为人们经历的历史实践过程中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凝结。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文化作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意识、社会审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四大文明古国存在的历史遗迹中,其中华夏族文化也就是现今的汉族文化,汉族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特色无论是在战国时期还是当初的百家争鸣中都是翘楚。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文化的发展在整体上处于一种上升的趋势,上下五千年,汉文化在政治体系中可以用来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文学体系中可以用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在经济体系中可以用来经济建设,邻国外交等方面都可以追溯到汉文化的影子,汉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沉淀之深,对于民族的发展和延续有着很大的价值意义。

2汉语言文学和传统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

2.1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过程

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说,对于汉语言文学或多或少都应该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汉字文化博大精深,经常见到即使是相同的文字,它都会有不同的理解,语境不同,含义也不同。而且就算是不同的语气相同的文字也常常有着不同的代表意义。要理解这些东西需要融入到生活里,融入到文化中。可以说汉字是当今世界商所公认的最难学的方块字了,汉字的起源逐渐演变成汉语言文学,我国各大高校将其作为一门专业性学科,其实早在百年前便有这门学科,只不过当时是以另外一种形式的表现,我们称之为科举考试。在整个文化的发展史上,汉语言文学也是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创行,它的的里程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五四运动的兴起,文化改革等等都是对于汉语言文化的一种考验,它经过历史风雨的洗礼,逐渐蜕变成当今我们耳熟能详的汉语言,由此可见,汉语言的传承过程中有过低谷,饱受沧桑,也有过绚丽的时期,登上历史的舞台,谱写过美好的华章。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无疑是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整个社会的变迁,整个名族的发展。

2.2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文化的孕育发生到雄壮强大,必定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在中华文化这一大的支流下又慢慢的衍生出诗词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诸多文化分支。其中的茶文化传统文化的发展中一直被留存,被不断放大,作为茶文化的载体,汉语言文学也在这茶传播的历史中逐渐扎根,丰富茶的意蕴。

3汉语言文学发展面临的问题

在21世纪,随着全球化持续推进,我国汉语言文学进一步发展受到极大制约。首先,汉语言文学基础不够牢固,未能提高对语文教学的重视。譬如,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干扰,在中小学阶段,学生未能真正认识到语文知识的重要性,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时相对随意,只局限在语文课堂知识的讲解,使得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缺少兴趣;在大学时期,学生过于重视专业课程学习,缺少时间和精力了解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进入工作岗位后,青少年对汉语言文学的了解和认知仅仅停滞在学生时期,没有兴趣对其展开深层次研究。其次,基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外语对我国汉语言文学也形成巨大冲击。比如,英语作为通用语言,是各国家广泛应用的交流语言和官方语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不断推进,国民经济收入获得大幅度提升,而与之产生的国际化旅游也得到蓬勃发展。加之国内诸多企业均开始发展国外业务,而国外企业也开始逐渐进入到中国。流利的英语不仅能为个人及企业带来诸多便利,而且还能为自我及企业寻找更好的发展平台和机会。基于此,现代人越来越重视英语能力掌握,注重提高自身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则必须依托外国文学作品。在此种背景下,人们积极自主探究其他国家文学作品,对本国文学作品缺少了解。长此以往,定然会影响汉语言文学的传承和发展。但是,将传统茶文化和汉语言文学相融合,既能继承发扬茶文化,又能推动汉语言文学进一步发展,是一种全新且有效的尝试。

4传统茶文化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

4.1传统茶文化丰富汉语词汇的内涵

我国传统茶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底蕴,文化的自身本就呈现出多样性,中国不仅作为茶的传播地更是茶的起源之处。没有中国人是对茶不了解的,在古代的时候茶就已经作为帝王将相、文人骚客们的“心爱之物”可见当时人们对于茶的喜爱就已经达到了一种高度。在我国不仅茶类繁多,且口感丰富深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喜欢品茶,有以茶代酒,以茶会友等熟悉的字眼。没错,这都是在茶文化的发展中逐渐产生的另类文化,呈现出自身特有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所谓精神文明便指的是华丽的字眼出现在茶文化中,其所描绘出的一幅美的画面,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字眼丰富了人的精神面貌,在中国文化学的传播史上起到了促进作用,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亦有深远的影响。

4.2茶文化的没落致使汉语词汇没落

对于茶,我觉得可以借用这句话来形容它“人生恰似茶中味,苦涩香甘品自明”。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利有弊,茶文化走向历史舞台也不是没有可能的,文化的没落在历史的长河中比比皆是,但没落的原因多种多样,这需要相关部门引起重视。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社会也在不断的进步,文化风俗也在向前看齐,原先的制茶手艺所依赖的工具也许早已不能满足大众消费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新时代的茶特色文化,现今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助力,原先饶有韵味的品茶、戏茶等形式在已不复存在,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在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比如现今耳熟能详的“奶茶”二字,在青少年这个群体中爱不释手,早已没了茶原本最初的文化含义。同样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当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茶文化的终有一天能够再度被人想起,会重新出现在汉语词汇中,重拾曾经的文化魅力。

4.3茶文化的发展致使汉语词义发生变化

见词知义,茶文化中的茶字本身就具有多种含义,比如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茶,一般而言所代表的是一种饮品,用于平时解渴,常见的有果茶、绿茶,奶茶等多种表现形式,但是在含义上明显不同于原先的茶说法,含义发生很大的转变。除此之外,如果我们在一些地方稍微不注意说出的茶名也许会被人误解成其他的含义,比如我们说龙井,稍微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这是一种名茶“西湖龙井”,但对于个别人来说,也有可能会被认为是一口打水的井或者一口有故事的井。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多元文化的冲击,对于茶文化人们慢慢有了新的认识。

4.4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已具有5000年发展历史,传统文化不仅包含民族发展精神观念和道德传承,还囊括博大精神与光辉灿烂。特别是针对茶文化来讲,其融入“儒、释、道”思想精髓,呈现出中华人民对理想精神的向往和追求,具体呈现在民俗、茶道和茶艺等方面,是中国屹立于国际领域的主要象征。伴随现代信息技术日臻发展,文化冲突、碰撞、融合、交流愈发激烈。基于此背景下,针对茶文化来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通过相关调查得知,现代人对中华传统文化了解甚少,不喜欢饮茶和品茶,更加青睐快餐饮品,特别是现代大学生群体,对可乐和咖啡等西方饮品十分钟爱,但却不了解本国的茶艺和饮茶风俗,可见,茶文化缺失已然成为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而且,汉语属于中国本族语言,具有极强的代表性。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一种特色性文学形式,其历经发展洗礼,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思想精髓”的象征,承载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所以,为了避免我国传统文化发生断层现象,汉语言文学要与茶文化相融合,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有效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得以长足发展。

5汉语言文学对传统茶文化传播的作用

茶是色、香、味、形四美俱全之物,正与人们追求真善美、追求超越的精神相契合;茶道的“和、静、清、俭”精神,恰与和N汉语言文学中的所最求的天人合一这一理念相适应。茶道中所蕴涵的和谐、平心、俭省等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茶文化”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文明传承,“精茗蕴香,借水而发”,茶文化也是古老神秘的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中国茶文化伴随着中华文化不断对外传播,对世界人民的饮食结构、经济发展、文化礼仪及其宗教、交通、军事、政治、外交、民族、语言、文学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代早期,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频繁,“茶文化”随着中西贸易的往来以及传教士的传教活动传入西方,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西方形成了适用于西方本土的“茶文化”。茶在我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从全球来看茶是独一无二的,也只有在中国才能享受到这一份独特的饮料。苦于对茶的喜爱和追求,我国的茶艺也在不断的进步。茶艺作为饮茶习惯和饮茶技艺的结合,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最早期的茶是作为药来引用的,直到后期才慢慢在文人墨客当中流行起来并逐渐发展壮大,一定程度上也促进着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进程。文人墨客喜爱茶的原因不外乎茶的滋味和茶的高雅,文人们认为茶能够体现出自身的文化品位,因此才让茶在汉语言文化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古代的诗人当中还有不少爱茶、痴茶的文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更,人们对茶的品位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质量上乘而且口感丰富。大体上,人们对茶的趣味主要来自于饮者与茶性相互融合,只有真正喜欢茶的人才能品味出茶的韵味和乐趣。我国的人们不仅把茶作为一种饮品,更多的来说是作为一种人生的艺术修养,在饮茶的过程中沉下性子,磨炼性格,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在饮茶、品茶、鉴茶、闻茶的过程中静下心来,细细品尝茶的滋味。还有一些人们为了追求更高的品茶境界,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在茶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一系列茶文化,茶文化最主要的就是注重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帮助人们平和心态,正确看待问题,提升人们的精神素养。在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工作和人际关系的压力不断增加这时候喝杯茶静下心来,可以领悟到很多关于人生的哲理和意义,在放松身心的同时还能提高自身的精神素养,帮助自己更好的规划人生和工作方向,领悟到茶文化的深层意义。

6汉语言文学与传统茶文化融合发展路径

6.1语文教学融入茶文化

在学生学习阶段,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质量,就要注重培育其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其获得更多知识。为了能使学生接触到中华民族优质汉语言文学作品,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积极改变自身传统教学思想和观念,创新教学手段,将传统茶文化合理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欲望。首先,为了能让学生体会到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以及博大精深,语文教师要为学生积极自主创建良好学习氛围,不可只局限在教材中包含的文学作品上,要将与传统茶文化有关的汉语言文学作品融入到语文课程教学,调动学生汉语言知识学习热情。其次,为了使学生将自身在汉语言文学作品中学习到的知识和思想分享给其他同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分享平台,依靠班会、茶话会与交流会等活动形式,让学生承担起传承中华传统茶文化的责任,推动我国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发展。除此之外,伴随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外国文学作品对中国汉语言文学产生极大影响,在这种多元化氛围中,由于外国文学作品思想和内涵的差异,极易让学生忘记本国文学作品的价值与传承意义。为了改变此种情况,语文教师必须积极改变课堂教学手段,值得注意的是,改变教学模式并非是禁止学生了解学习西方国家文学作品,而是以本国汉语言文学为基准推动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精髓,调动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的热情与自主性,加强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作品内涵和意义的了解,进而为我国汉语言文学更好发展传承奠定扎实基础。

6.2积极发展弘扬茶文化

茶文化包含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是中华人民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在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其诸多价值观念和思想内涵,值得现代人们学习与重视。从茶文化角度而言,“茶”呈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境界,其发展至今已不只表达饮食文化元素,更代表着思想。从古至今,中国就创造出诸多与茶有关的诗词歌赋,古代文人骚客根据饮茶作赋,将自身精神与思想均寄托给茶。而茶就如同调节器般,能给人们带来愉悦之感。而且,汉语言文学涉及社会生活各类现象,囊括文学史和语言等,且全新的思想意识对启发民智具有重要作用,汉语言文学创作者会从隐晦角度揭示时展问题。汉语言文学作品具备强大的传播作用,其涉及面极广。所以,为了能使世界充分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依托全球化发展机遇,要向世界弘扬茶文化和汉语言文学优质作品,使中华传统文化真正走出去,进入世界。譬如,通过创建特色化学校,让西方学生也能进入到我国学习文化知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汉语言文学作品,并向这些学生讲解中华茶文化继承发展的重要性,使其掌握茶文化内涵,并将自身所学知识传递给民族其他同胞,以此真正实现茶文化进入世界的目标。另外,当前国内诸多高等院校均已经设置了与茶有关的专业,伴随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变迁,学校要合理运用网络媒介,将中华茶文化和汉语言文学有机结合,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促使汉语言文学发生变化,弘扬茶文化,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使汉语言文学真正进入到国际舞台,发展成国际舞台不可缺少的内容。

7结语

综上所述,茶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下依然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而汉语言作为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下多元文化的影响下需要借助网络的力量增加其传播的途径,扩大自身的知名度,充分了解其文化的魅力,推动我国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海燕,萧力争,刘仲华,徐仲溪.高校茶文化教学现状及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研[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154-156.

[2]罗以洪,陈涛,谢孝明.基于茶文化视角的黔茶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104-110.

[3]徐涛,母忠华.应用转型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以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汉语专业为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04):116-119.

[4]刘吉祥,黄政,晏昭洪,王明,施建军.浅析茶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的功能[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08):88-90.

汉语言文学规划范文篇8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原则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讲,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改革的过程中应注重秉持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一是以就业为导向原则,二是以能力为本位原则,三是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原则,四是以市场需求为中心原则[1]。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构建

(一)注重树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讲,现如今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所以现代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会传统文学的人才,同时还需要能够对现代化工具进行有效应用的人才,并且可以借助这些现代化工具进行创新和改革。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注重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成为真正能文能武的应用型人才。

(二)注重设置应用型的专业方向

从现状来看,我国很多高校在实际开展汉语言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往往将培养方向设定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具备一定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的人才,二是培养可以在新闻出版部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等多种平台机构进行文化研究、宣传的高级专门人才。结合这两个方向来看,以往较为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更加注重专业性教育,也就是说重视对本专业和本学科的知识、理论进行教学,但是对于其他学科的知识、理论并没有太多的涉猎,这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切实需求。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注重结合当今就业形势以及行业发展方向来设置应用型的专业方向,注重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人才培养,保证人才切实满足社会发展需求[2]。

(三)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

对于我国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来讲,其长期以来都是比较注重对文学类以及语言类课程的教学,开设的选修课程也多半是对专业课程的拓展以及延伸,例如民间文学、西方文论、古代文论等。这种课程体系设置得太过于专业化,而且口径相对较为狭窄,实际上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与提升。为了保证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需要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对此应该注重压缩基础专业课程,不断增加应用型课程和技术型课程,例如文秘类课程、新闻类课程、视听语言类课程、智能化类课程等。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写作能力、语言交际能力以及对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促使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对于课程体系设置需要注重构建出以中文为主、文理渗透以及各个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这样便能够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的应用型人才。

(四)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指的并不是完全排斥专业理论课,其强调的是要在理论课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改进,使得以往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不断向着注重审美能力、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方向转变。在教学内容上应该注重多补充一些本专业的前沿知识,充分将教学内容与当今社会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使得以往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的局面得到有效改善。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需要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要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切实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情,科学选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方法,保证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的听、说、写、做能力都可以得到全面提升。

(五)注重构建实践平台,强化实践教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注重加强实践教学力度。现如今时代在飞速发展,为了保证学生能够紧随时展潮流,便需要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对此,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以及构建实践基地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推动学生不断向着多层次、应用型人才方向发展。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路径选择

首先,注重技能培养与职业规划相结合。学校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技能培养与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进行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能力训练,促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切实满足职业需求[3]。其次,注重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教师应该在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加强课内课外教学结合力度。教师可以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学校的各类实践活动,并且尽力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来培养、提升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使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实现有效衔接,从而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从学校向职场的有效过渡。最后,注重校内教学与实习实践基地的结合。学校应该积极主动地借用以及整合教育资源,努力为学生构建校外训练平台,加强校企合作力度,不断扩大实习基地的选择范围,从以往仅限于学校、机关单位、新闻媒体等不断向社会各行各业的方向进行扩展,这样可以保证人才实践培养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四、注重完善课程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

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往的考核大多数都是利用期末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考察,整个考核过程完全独立于教学,这种考试制度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积极性提高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作用[4]。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必须注重考试制度改革和评级体系构建,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同时融合多种考核方法的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首先,将考核内容与教学过程进行有机结合,也就是说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专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能力和素质进行跟踪考核,具体考核可以利用笔试考核、口试考核以及项目评估等多种形式来进行。评价体系的构建也需要注重跟踪评价以及多方面综合评价,设定好评价标准和评价范围,如对文化基础的评价、对社会参与的评价以及对自主发展的评价等,在此基础上科学选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进行评价,保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现如今伴随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社会上对于汉语言文学人才的要求逐渐向应用型人才的方向转变,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等仍然停留在一个相对较为传统的状态,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较弱,难以切实有效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本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作出分析和探讨,以期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正伟.职业需求驱动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国家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核心视角[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3):32-36.

[2]张小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教学模式探索:以景德镇学院为例[J].黑河学院学报,2020(8):95-97.

[3]杨俊才.项目驱动下校政合作培养中文应用型人才的实践与思考:以丽水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暑期教学实践为例[J].丽水学院学报,2020(3):91-97.

汉语言文学规划范文篇9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思路

汉语言专业的课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促进学生掌握更加深厚的汉语言知识具有重要作用,结合实际的汉语言课程教学工作,应该基于一定的教学工作任务和目标,展开多样化的教学知识管理,在开展汉语言知识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培养学生掌握多样化的教学知识,并根据实际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来设置多样化的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基础技能的教学,同时要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核心技能和综合技能的教学培养,结合汉语言专业知识进行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

1.整合课程内容,合理取舍。汉语言专业的知识内容往往是较为经典的文学作品或者是知名的文章,其中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学素养,这些知识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所以在开展相应的汉语言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组织设置,结合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等核心课程内容做好教学内容的建设,有针对性地做好取舍,确保整个课堂教学都是教学经典和具有深厚意义的文学作品及相关文学知识内容。2.浓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凝练文学理论精髓。汉语言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好对实际教学内容的综合把握,在确保一定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对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置,尤其要结合实际的课程教学内容来提炼和浓缩相应的人文知识和蕴含的人文素养,积极发挥出汉语言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组织优化,设置整体教学规划方案,将人文素养的知识内容融入实际的核心课程教学中去,确保学生能够感受到相应的人文素养,以此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促进自身的综合发展。3.因地制宜地自编教材。汉语言专业的教学工作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实际的岗位需求来进行设置。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合作企业的联系,共同开发相应的教学教材,开展针对性地实训实习,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社会服务。另外,可以在汉语言专业教学过程中,开展相应的项目任务教学,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打好基础。在进行教学情境的设置过程中,还要紧紧围绕相应的工作环境,设置专业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到后续工作岗位中会使用到的知识内容。还要结合工作岗位需求变化对学生的学习内容作出相应的调整,所设置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尤其要体现出学生的实际学习思路和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思路,更好地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在进行汉语言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实际的教学工作,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课外学习和自主学习。高职院校针对相应的汉语言专业教学设置出相应的课程网站,并设置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可以将相关课程的教学录像、课程教学文件、教学课件、经典教学项目等上传到网站上,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材料,以此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综合性的知识学习需要。

三、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考核体系

针对汉语言专业的教学工作,应该结合团队考核评价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设定和考核,同时要结合实际的教学知识来设置多样化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让学生在实际的知识学习中,培养自身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并借助相应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并将测评结果发送到教学组长手中,这种考核评价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攻坚能力,也能够让学生在综合知识学习中更好地激发自身的学习热情,教师的教学热情也能够被有效激发出来。

四、实践应用能力的强化

汉语言文学规划范文篇10

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越来越重,国际地位也在逐渐提高,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在国际上发出并且传播好自己的声音是我国正在进行的重要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宣传思想工作开始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重要理论依据,而“讲好中国故事、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更是我国多个领域尤其是教育领域需要高度重视的课题。基于此,我国高等院校语文教育开始逐渐关注传统文化传播,并开始探索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如何才能“讲好中华文化故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本文将结合由吴澎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饮食文化(第3版)》一书,厘清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应用价值,探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应用路径,以期为相关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中国饮食文化(第3版)》全书共分为九个章节。第一章节为概论部分,即对中国饮食文化基础概念进行阐述,包括中国饮食文化的传统特色、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以及传统饮食思想等。第二章节集中介绍了中国八大菜系,分别梳理了八大菜系历史发展,阐述了其各自的代表菜和特色。第三和第四章节分别介绍了我国酒文化和茶文化,包括各自历史发展、茶艺与酒礼、中华名酒和名茶以及各自的文人故事等。第五章节将研究视角引入文学作品中,探讨了古今文学创作中所体现出的中华饮食文化内容。第六章节从饮食民俗文化的角度着手,介绍了我国岁时节日、人生礼仪等多方面的饮食习俗。第七章节介绍了中国筷子文化,分析其海内外文化现象,展现了我国饮食器具方面的饮食文化样貌。第八章节主要以中国传统食礼为主题,介绍了各餐饮环境下的就餐礼仪。第九章节中,作者例举出历史名人的饮食故事。整体上看,该书从多个方面系统化地介绍了中国饮食文化,知识性较为突出,为广大读者了解中国饮食文化以及扩充饮食方面知识提供了帮助。

每一种饮食文化素材如相关典故、文学作品等,或是包含饮食烹制文化,或是包含餐饮礼仪文化,相对于专业知识,其显然更易吸引学生,从而激发起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阻碍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发挥价值的因素结合该书内容并联系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实际情况,笔者发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育人价值发挥还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教学理念迟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我国的教育环境较为复杂,不同种类院校的教育思想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体现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上,便是仅有部分学校重视在相关课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还有相当部分学校未能重视应用中国传统文化。例如,部分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始终以知识教育为唯一目标,带有一定功利性质,对素质教育的践行不够深入,严重忽视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这必然阻碍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应用。意识指导实践,当院校管理层、汉语言文学专业基层领导以及相关教师都未意识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应用价值,那么显然会对相关教学规划造成不利影响。其二,课堂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融入。就当前来看,许多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都较为单一,严重弱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染力。

汉语言文学课堂要应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就需要一个先进的、规范的、广受学生喜爱的教学模式作为桥梁促进与学生的沟通,从而将文化内容中正确的价值观念顺利地传递给学生以达到感染和引导的效果。然而在我国仍有相当一部分院校的专业课程采用传统的“填充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老师只注重专业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学生对拓展内容的需求。这种单一、死板的教学模式没有统筹好学生的学习与价值引导之间的平衡,无法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而且这种教学模式也会让学生失去对课堂的兴趣,最终致使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更加难以融入教学。其三,师资力量略显不足,难以挖掘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应用价值。要在汉语言文学课程中应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并发挥其价值,专业课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不过在当前阶段,许多院校的汉语言文学师资队伍力量还较为薄弱,难以在专业课上充分挖掘传统饮食文化的价值。比如,部分教师执着于自己的教学风格,不习惯在专业课上穿插学科教育外的知识,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再比如部分专业课教师的德育意识较弱,没有将“育才”和“育人”结合起来,未能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培育的重要作用。此外,还有部分专业课担负着多重任务,如科研任务、行政任务以及各种学生工作,迫于这些任务的压力,他们难以分出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对应用传统饮食文化展开研究。促进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发挥价值的路径结合该书传统文化内容并联系汉语言文学教学实际需求,笔者认为要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充分发挥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价值,可从以下路径探索采取对应措施。首先,创新教学理念,加强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视。科学意识指导正确实践,必须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育人价值的认知程度具有必要性。院校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摒弃单一的知识传授模式,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纳入教育方针中,并通过组织相关教学活动,如:汉语言专业教研会议、教师会等,向教学基层领导和一众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教师传递应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现实意义,明确并且着重强调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育人价值,从而自上而下地带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教学改革。另外,院校还可以积极邀请传统文化与学科教育双向融合领域的相关学者与专家到校内开展交流会、讲座等活动,并积极组织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教师参加,通过这些交流会与讲座,帮助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增强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视。其次,注重课堂教学过程,合理地融入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内容。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挖掘教学内容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相关联的点,并丰富这部分内容并应用于教学中。比如在《中国文学史》课程中,教师在讲解文学大家的生平故事时,可以将其与饮食文化联系起来,如古时候的苏轼、米芾,欧阳修等,近现代的汪曾祺、唯灵、梁文韬等,向学生讲述他们的饮食故事。此外,上文提到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不利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融入,因此专业课教师需要摆脱“填充式”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作出更加深刻的解读,并利用更为多元的教学策略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感受,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创作饮食文化相关文学作品等。

最后,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教师应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能力。要发挥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价值,其对专业课教师的执教要求不仅是具有专业的学科教学能力,更要有一定的“讲中国故事”的能力。基于此,我国国内大部分院校都需要自行加强该专业师资建设,武装本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队伍,展开专项培训工作。具体来说,院校可采用“引进来”的方式展开培训,聘请国内专业领域人才到校开展讲座,组织汉语言文学教师学习相关教学知识,从而提升其执教能力。也可以定期派本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教师到校外参加相关技能培训。通过各种培训活动,教师可以不断地对相关教学理念进行研究与实践,从而改革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促进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融入及其作用发挥。综上所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应用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各院校应积极建设汉语言文学的传统文化融合机制,利用考评制度、激励制度等方式促进汉语言文学教育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应用,从而为其价值发挥奠定基础。《中国饮食文化(第3版)》一书让广大读者对我国饮食文化体系以及饮食文化历史发展形成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其内容丰富具体,编著思路清晰,章节设计合理,可读性较高,既适合作为饮食文化爱好者的读物,也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专业课教材或选修课教材。

作者:吴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