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教育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7:55:41

汉语教育论文

汉语教育论文范文篇1

从儿童的心理上看,一年级新生正处于从幼儿向儿童的时期过渡。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理解能力差,记忆全靠死记硬背,他们擅长于记忆形象、具体的材料。另外,一年级新生的记忆效果与他们的情绪有着极大的关系,即在高兴时记忆效果好,反之较差。

依据一年级新生这样的认知特点,我在拼音教学中重点开发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以达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营造活跃欢乐的课堂气氛的目的。让儿童在不拘一格的学习方式中积极愉快地度过小学学习的第一道难关──汉语拼音<br><b>大量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具,开发直观性教学。

由于汉语拼音无法进行实物直观,所以它的直观性教学的开发,其实就是开发课堂教具。因为与汉语拼音教学配套的教具不多,所以许多教具都得教师自己来制作。下面我介绍几种教具制作的方法,以供。

(一)依葫芦画标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教具制作方法。主要用于第一课学习新声母、新韵母或整体认读音节。把与新授拼音相对应的图片,照教材上的样子画下来,贴于黑板一即可。这一方法一般都用拼音卡片代替,但拼音卡片有一个缺陷,它是图片拼音同时出示的,而且色彩也不够鲜艳,若教师自制图片的话,就可避免这些缺陷。不过自制图片需要一些时间,且较为麻烦,所以这一教学手段主要用于一些在字形或发音上较难掌握的拼音上。如:单韵母o、u;声母b、d;f、t;p、q;复韵母等。

(二)活动激趣法

这类教具主要用于较难掌握的拼读过程。把章节读过程以活动教具的形式展示出来。让死的书本"动"起来,寓教于乐以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例1、在教学b-a→ba时,由于这是第一次接触声韵相拼,是个重难点。于是我准备了两个大小适当的纸盒。在第一个纸盒上的两个面上分别写上b和p,另一个纸盒的四面分别写上a的四声。教学时,先出示b,再出示a,两个纸盒相碰撞,表示声母b和韵母相拼,得出ba。这样的出示方法简明、有趣,学生也感兴趣,而且制作十分简便。例2、在教学j、q、x与ü相拼时,去掉两点的规则是一个学生最难牢固掌握的内容之一。这个规则的讲解可以用故事的形式来叙述。小ü是学生,j、q、x是老师,学生见老师要脱帽行礼。可利用教具进行表演。把小ü画成一个小学生的样子,戴一顶有两个小绒球的帽子,j、q、x画成老师的模样。教师可以一边讲故事,一边手拿教具来表演。这样,学生即有的听,又有的看,很容易就把小ü的去点规则记住了。例3、为了训练学生的直呼两拼音节的速度,我还制作了一个"快乐大转盘"。先剪一张长方形的纸板,在上面并列挖出两个窗口。在纸板的反面钉一两个圆形的纸板,分别写上下23个声母和24个韵母。练赠直呼时,教师转动两个纸盘,声韵随机组合,学生快速直呼。如果要带调训练,还可以在韵母的窗口上方再挖一个小窗口,在纸板的反面再钉上一个小转盘,写上四声即可。这个"快乐大转盘"制作简便,可反复使用,效果也很好。

大力开展趣味教学,营造愉快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处于幼童期的孩子,是十分贪玩好动的。单靠图片和活动教具是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的。他们不仅好看、好听、还要好玩。所以上课时让他们动动手,做做知识性游戏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极为有效的。

(一)多开展动手练习

动手练习的形式很多,有动笔的,有模仿老师动作的,有摆放学具的等等。在这儿我想重点谈谈动手摆学具的练习。摆学具这一教学手段数学教学中运用得很多,在语文教学中就很少了,不过它十分适合拼音教学。前面我介绍的"快乐大转盘"是教师摆出拼音,让学生读,而摆学具则是与之相反,是教师发音,学生用拼音片摆出相对应的拼音。练习之前,只需要让学生准备好23个声母和6个单韵母,再让学生自制四个声调。外加一个小圆点(摆整体认读音节和轻声时用)。复韵母卡片不用。摆学具练习要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先练习找拼音,即:老师读出一个声母或韵母,让学生观察老师的口形,而后快速地找出对应的声韵母。然后再练习拼复韵母,同上,用单韵母来组合。再练习摆带调韵母。再练习摆二拼音节,最后练习较难的三拼音节和带调音节。在进行摆事实放练习时,可以同时开展各种各样的比赛,也可以指名到磁性黑板上进行摆入表演或比赛。摆放练习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拼音知识,更可以训练学生的反应速度和动手能力,是一项十分实用有效的综合性教学手段。

(二)结合游戏、娱乐来进行拼音的教学

低年级最常见的游戏就是"找朋友"。不过这个"找朋友"可以找不少名堂。可以复韵母找朋友(如:an一个学生拿a,另一个学生拿n);可以整体认读音节找朋友,也可以两拼、三拼音节找朋友,还可以图文找朋友(如:"转笔刀",一人拿图片,另一人拿相对的拼音词语名称)。形式多样,灵活实用。除了"找朋友",还有"摘苹果"比赛。在"苹果"后面写上音节,进行拼读比赛。还可以利用拼音的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来编成"汉语拼音休息操"。既可以在上课时进行放松休息,同时又可以巩固拼音知识。"1、点点头,伸伸腰,我们来做拼音休息操。动动手,动动脚,我们来背声母表b、p……2、扭扭脖子,扭扭腰,我们来背韵母表a、o……站要直,坐要正,我们来背整体认读音节表zhi、chi、shi、ri……3、专心听,勤动脑,学好拼音基础牢。"每次不必一次做完,只要做一段即可。

(三)提前读写,巩固拼音,初试写话

汉语教育论文范文篇2

[摘要]本文对2000年至2001年三种汉语类核心期刊发表的446篇论文进行了调查,发现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统计方法的运用还不普遍,有相当数量的论文仅采用简单统计方法;运用统计方法研究的领域比较狭窄;运用统计方法的人员数量少,相对集中。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

为了了解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在科学研究中运用研究方法的状况,本文仅以统计方法的运用为对象,对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界所发表的论文进行调查,了解现状,分析问题,提出建议。

1总体调查《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汉语学习》三本刊物是中国语言学-汉语类中文核心期刊,所刊论文内容主要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语言学习和语言研究、语言与文化研究、汉语言文字研究等,在2000年至2001年的两个年度中三本期刊共446篇,我们认为从这些刊物的学术地位、的时间及论文数量考察,这个范围内的论文基本可以反映出对外汉语教学界科学研究的现状。三本期刊两年间共446篇,其中使用了统计数据的论文70篇,占总数的15.7%。在这70篇论文中,只进行了简单算术统计的论文有47篇,占使用统计数据论文总数的67%;对数据进行过统计处理的论文,我们姑且称之为使用复杂统计方法的论文,有23篇,占统计类论文总数的33%。如果将这两个年度使用统计方法论文的篇数相比:2000年29篇,2001年41篇,增长率为41%;而使用复杂统计方法的论文:2000年为9篇,2001年为14篇,增长率为56%。从总体情况看,不使用统计方法,不依赖数据的论文占有绝对优势,因此,统计方法的使用还不够广泛。但是从走向上看,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统计方法的使用呈上升趋势。

2统计方法调查在前面的统计中,我们将论文所运用的统计方法分为简单统计方法和复杂统计方法两大类。所谓简单统计方法,我们将其定性为使用算术方法进行统计的方法。在被考察的70篇论文中有47篇所采用的统计方法属于此类,其统计结果一般表现为数字统计和百分比。这些论文又可以根据统计对象的不同分为两种:一是以一定数量的文字资料或被称做语料库的语料为基础,根据研究专题的需要,对语料进行穷尽性统计,进而依据统计数据再进行具体研究,或做更具体的计算统计。比如《对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甲乙级词声调规律的调查》(尚秀妍2000《,世》)。此类论文有30篇,占总数的63.8%。二是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所得结果亦为数字统计、百分比。比如《韩国留学生口语中使用介词“在”的调查》(丁安琪2001《,语》)。此类论文有14篇,占总数的31.1%。另外还有3篇,如综述等,统称其他类,占总数的6.4%。所谓复杂统计方法,实际也包括两类,一类是利用数据库进行统计,得到数据;一类是利用统计学方法处理过的数据。在我们划定的23篇文章中,有2篇属于第一类,占总数的8.7%,有21篇属于第二类,占总数的91.3%。我们认为,复杂统计法中第一类论文所得数据,与一般的语料库所得的数据有质的差别。比如《现代汉语词典》专题数据库,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语料库,在形式和结构上都是经过特别处理的,在每个词条下分别设立了各种字段,可根据需要灵活使用。尽管我们在论文中看到的数据也是统计数字和百分比,但这种计算机数据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参见苏新春2001《,世》)。

另外对于使用了经过精加工的语料库的数据统计,我们也将其归入此类,以有别于为某一专题研究建立的纯个性化的语料库(参见邢红兵2000《,语》)关于第二类,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统计学方法。为了进行心理实验或者认知方面的验证,通过设计实验、建立模式,取得数据。在现有论文中,我们见到的方法,主要有描写性统计方法集中量数-平均数、离散量数-标准差,方差分析,相关系数t检验,双元相关分析与显著性检验、点双列相关系数与卡方检验、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及显著性检验等。下面我们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初探》中的一段文字为例加以说明:“107名被试在6个分量表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一(本文略)。对被试在各个分量表上的平均数进行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策略的主效应是非常显著的(F(5,530)=56.356,p<0.01)。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被试在社交策略、元认知策略、补偿策略上平均数都显著大于被试在认知策略上的平均数(p<0.05)⋯⋯。”(江新2000《,汉》P.63)在这段话中涉及到以下一些术语和方法:平均数:把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相加,然后再除以该组数据的个数,得到的值即为该组数据的平均数。方差:把每个原始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值加起来,得到的是每个原始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和,用这个平方和再除以数据个数所得的值。标准差:因为方差值相对比较大,一般使用标准差。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方差分析:在实验中,有多种因素起作用,寻找主因素时,用方差分析。主效应:各种因素造成的影响,统计学称为主效应。交互作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F(5,530)=56.356,F检验,通过查F分布表对比可知影响是否显著。(5,530)为分子与分母的自由度。p<0.01:显著性水平overallsignificancelevel。交互作用:两因素方差分析,可检验出因素与因素相结合共同发生的影响(交互效应),这是两因素方差分析的最主要的功能。当一个因素的水平(情况)发生变化时,另一因素的效应也发生变化。我们知道,统计计算过程通常是利用计算机完成的。我们在这类论文中常常见到标明各种数据是通过SPSS统计软件分析的。所谓SPSS是“StatisticalPackagefortheSocialSciences”即“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它由多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分别具有完成某一方面统计分析任务的功能。调查发现,虽然现在利用统计学方法的论文不多,但是论文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是较高的。

3研究专题调查我们对70篇采用了统计方法的论文进行了调查,现按照论文专题内容,以上调查说明,统计方法已经被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各个方面,但是使用的比重并不相同,语言习得和本体研究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教学方法。在统计中我们特别关注使用了复杂统计方法的23篇论文所涉及的领域以上调查表明,在语言习得与学习的研究中较多地使用复杂统计方法,占总数的60.9%(见图1),而其中认知类的论文数量最多,有8篇:研究汉字认知的5篇,多从形音关系方面进行分析;语义研究2篇,从音义关系方面进行分析;量词认知1篇,是从多维空间进行分析的。由此说明采用复杂统计方法的文章,往往着眼于两个以上因素的相互关联、交互作用,反过来说,复杂统计方法使语言教学研究得以深入。§

4对运用统计方法人员的调查在进行以上调查的时候,我们发现两年间三本期刊发表的446篇文章中严格意义上使用统计方法的只有23篇,占总数的5%,这个比例且不说与国外应用语言学界的研究状况,就是与国内外语教学界的研究状况相比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特别调查了这23篇论文作者(合著论文限第一作者)的基本情况以上数据统计表明,23篇论文是由17名作者完成的,其中两名心理学博士各有3篇,并帮助其他做了1个统计,一名心理学硕士有2篇;另外多数作者集中在个别学校。统计说明,目前已经从容地使用复杂统计方法的人多是接受过心理学、语言学严格训练的博士或硕士。由此我们可以类推,在对外汉语教学界了解和能够运用此种方法的人还是比较少的,甚至可以说对于期刊上所发表的此类论文能够真正读懂的人数可能也不是很多。§

5启示和建议

5.1根据以上调查,我们认为,当前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提倡科学方法论,普及包括统计方法在内的各种方法势在必行。刘润清曾指出:现在外语教师阅读杂志感到困难,原因之一是不懂科研方法“,如:有人不懂什么叫subjects,什么叫instruments,有人看不懂p≤0.5是指什么;有人连标准差是什么也不知道。”(刘润清1999,P.1)。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可能也严重地存在着这种现象。为了加强方法论,特别是统计方法的普及,我们提出三点建议:(1)建议出版方法论方面的书籍,在期刊上发表普及性的文章。(2)在青年教师、研究生的培养中,开设方法论方面的必修课。(3)在目前人们对统计数据、统计方法的理解还有欠缺的情况下,作者在发表使用了统计方法的论文时,应充分考虑数据在实际中所能发挥的效应。因此对于论文涉及的统计过程和统计结果不宜使用过于简单的数据式,应该加以必要的说明。比如在进行方差分析时如果列出方差分析表可能就会更加清晰易懂。论文在展示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应肩负起培养读者的任务。

5.2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应该给统计方法一个准确、恰当的定位。以往的研究注重经验式的、定性式的研究方法,现在提倡定量研究,统计方法势必会受到重视。但是不能以此为时髦,不能以为使用了统计方法就是科学的研究。事实上,现在有些使用了统计方法的论文已经表现出这种倾向,以纯数据化的表述为时尚。方法毕竟是方法,不能代表一切。方法使用得不恰当,必定产生错误的结论。

5.3进行数据统计的必要前提是语料的丰富、准确与完备,否则,所得到的结论的效度将受到质疑。我们看到有些论文的语料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不列书目,不说明字数,使读者无法验证,得出的结论也不做抽样调查的概率性分析。做调查类论文,按照规定,被调查人数一般来说应该不少于30人,但是有许多调查统计是低于此数的,所得结论的可信度就大大减弱了。既然采用统计方法,就应该严格按照规范的统计方法的程序操作,而且得出的结论要进行验证。我们相信对外汉语教学中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会越来越完善,理解和掌握统计方法的研究者会越来越多,这个领域的科研成果会更加丰硕。

参考文献:

汉语教育论文范文篇3

1963年教学大纲规定:“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78年拨乱反正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1986年教学大纲规定:“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92年新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规定:“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此外,1986年和1990年的大纲,都在“阅读能力”部分列出各年级阅读文言文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梯层分明的不同要求。不过,1990年前的四个教学大纲,都把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作为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共同取向,只是1992年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提法与前四个大纲略有不同,但基本要求和1990年前的大纲没有差别。

那么语文界的先辈们为文言文教学又提出过什么要求呢?这里,我们不妨听听吕叔湘先生的话:“教学文言文的目的,……有四种提法:一、为了了解现代文章里出现的成语和典故;二、为了欣赏古典文学作品;三、为了接受文化遗产;四、为了写好白话文。”(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在评议一、四两种的提法颇有不妥之处后,全然肯定“应该认真考虑的是二、三两种提法。”至此,我们综合教学大纲的界定和语文前辈的论述,同时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确切取向是:学习必备的文言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努力接受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初步学会赏析优秀古典文学作品,积极吸收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精神,全面提高青少年文化素养,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这也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总体目标要求。

如何实现为文言文教学设定的目标要求呢?这要靠教学全程的切实有效的操作来实现它。吕老先生说:“接受文化遗产非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不可,也就非有基本训练不可。”(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把是否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作为能否“接受文化遗产”的先决条件,而能否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则全靠“非有基本训练不可。”这就是说,“基本训练”是培养“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的必由之径,而“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的形成,则是“基本训练”的必然结果,它们二者之间是互为依存密不可分的。文言文教学正应从这里起步,在教学中,着力不懈地抓实抓好下面几项基本训练。

抠紧字词认读

这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文言文字词的构成,除与现代文相同的常用字词外,教学中最应重视的是:通假字、古今异读字词、古今相异字词、古代专用字词、冷僻字词。这五类字词,是学生自由阅读文言文的拦路虎,教学中必须首先解决它们。当然,阅读文言文,要用普通话读准字音,这是无疑的。但是,一些特殊字词的读音,仍要按古字音认读,如“可汗”(kehan)、单于(chanyu)等,都要指导学生准确认读,切不可读错。其次,要精确认准字形。辨认字形,注意力要放在通假字、象形字、形声字上,尤其要重视形声字的认读。指导学生通过辨析字形结构,准确把握字意。再次,要准确理解字词义,这是抠紧字词认读的目的。吕叔湘先生指出:“难字固然要注意,常见的字更需要注意。常见的字大多数都不止一个意义,而这些字又常常有时代限制不但不能用现代的字义去理解古书,并且同是古义也不能用后起的字义去理解时代在前的文字,特别要留意的是与习见的意义相近而又不同的意义。”(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的话为我们理解文言文指明两个要点:一是要注重大量存在着的一字多义的理解,二是要特别留意古书字义的时代变化,切不可用今义解古义。这一点正是现今文言文教学必须加强的薄弱环节。

学会句意转换

这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关键。理解句意靠理解词义支撑,因此,教学中要把理解字词义放在首位。理解字词义,虚词为辅,实词为主,实词中又以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为最。要指导学生运用归类、比较、列表、调换等方法,理解字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准确意思,这是能否准确转换句意的关要之处。要在反复训练中让学生会学“保”(保留人名、官名、地名)、“调”(调换句中的词序和句子结构顺序)、“补”(补出句中省略成分)、“去”(去掉不切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的语词)等转换句意的方法,使之成为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的技巧。要对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句表达习惯的异同进行比较,让学生按语言表达规律实现古今顺意的准确转换。

练习文句诵读

这是训练学生养成文言语感的有效之途。对此,叶圣陶先生早有论述,他说:“读法通常分为两种:一种吟诵,一种是宣读。无论文言白话都可以用这两种读法来读。”(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但现今文言文教学都未能认真实践叶老提倡的这两种读法。虽然诵读文句的训练各有分差,但训之有效、终成良习的几步总是切不可错过的。一是默念通读。这种读法多用于预读、自我感知文句的阶段。要让学生自查字典认识生字生语,运用注释自解文句大意,在边默读、边解难字难句中,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同时列出疑难之点,准备发问解疑。二是宣读文句。这是在学生课前默念通读的基础上,“依照对于文字的理解,平正地读下去,用连贯与间歇表示出句子的组织与前句和后句的分界来。”(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宣读是最基本的诵读训练,它要求学生放开喉管,张口朗朗诵读。借此,一可检验默念通读的理解程度,二可在宣读中进一步促进理解文句内容,真可谓一切二得。三是吟诵。叶老说:“文言的吟诵,各地有各地的调子,彼此并不一致;但是都为了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吟诵之妙,贵在以声传情,情随声出,声情并茂,这样,既可传递文句自身的情味,又可宣泄学生自我体悟文句的感受。这种诵读文句的训练,已步入理解文言的佳境,非有通读、宣读做铺垫不可,更少不了老师示范、耐心指导、反复训练的功夫。实践显示,训练诵读之法,全在激发学生目之视之、口之诵之、耳之聆之、脑之思之。发挥目、口、耳、脑的整体功能,对文言词句进行由音及义、由形及义、由表及里的全面感悟,经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天长日久的磨练,便会逐步养成文言语感。

注重读背积累

这是接受承继优秀文化遗产的奠基工程。俗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吼”,这是说没有足够的量的积累,便不会有质的飞跃。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篇目占全套教材总篇目的20%左右。教学这些文言课文,要求学生学过之后都能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这是万不可降低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对编者规定背诵的篇章、句段,要一律字准句确的背出来,并能手写无讹,呼之即出。这是铁板一块的定规,教学中不可打丝毫折扣。抓住课本文言篇目的读背积累,这仅算有个“基本口粮”,还不能称“温饱”,更算不上“小康”。教师应从课本篇目出发,再精选若干类似篇目,供学生阅读欣赏。引导学生运用课内所学文言知识,自读自解课外选篇中的疑难;教师可在课外,解疑答难,指导欣赏,也可在教课本篇目时适当联系课外相关篇章,举一反三,内外结合。还可指导学生把高初中所学文言课文中的名篇佳作、名言警句、文化掌故、文化文学常识等分门别类,梳理成条,以利记忆,这是加强积累的好办法。总之,读背积累这项基础工程的实施,全在坚持要求,着意做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当我们学生头脑中的优秀文化精品愈积愈多时,我们学生的人文品位也便会渐渐提高起来。

编导专题赏读

这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较高层次的训练。只有这样的训练,才能使学生深刻领悟古典作品的丰厚底蕴和精美的艺术方法。进行这项训练,首位在选好赏读专题。确立专题,可按中国文化文学发展史列出若干专题:如诗经赏读,诸子散文赏读,史传散文赏读,南北朝乐府民歌赏读,唐诗赏读,宋词赏读,等等,使学生在掠览祖国文化文学发展史的长廊中,认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辉煌轨迹,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亦可按同一文学体裁的不同时期、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作品作比较赏读,让学生欣赏文化长廊中镶着的一颗颗璀灿明珠的奇光异彩;还可就作品的内容列成赏读专题,如赞美爱国精神、高尚情操的,揭露黑暗腐朽制度、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歌颂祖国山河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的等,使学生从多层面的赏读中汲取优秀精神营养,塑造他们的完美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感。赏读专题列好后,赏读方法的指导是否到位,则是赏读训练成功与否的关键。要指导学生学会从时代背景、作家的生活经历、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品的结构谋篇、作品的艺术技巧等方面,全面客观评价分析作品,特别要指导学生学会从参考前人的评价中有主见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极好机遇,对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成长将大有裨益。赏读活动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教师课堂示范,师生同台赏读,教师指导学生赏读,学生自主赏读,请专门家作赏析报告,等等。赏读形式的安排,要有利于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赏读,有益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指导古为今用

汉语教育论文范文篇4

1963年教学大纲规定:“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78年拨乱反正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1986年教学大纲规定:“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92年新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规定:“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此外,1986年和1990年的大纲,都在“阅读能力”部分列出各年级阅读文言文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梯层分明的不同要求。不过,1990年前的四个教学大纲,都把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作为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共同取向,只是1992年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提法与前四个大纲略有不同,但基本要求和1990年前的大纲没有差别。

那么语文界的先辈们为文言文教学又提出过什么要求呢?这里,我们不妨听听吕叔湘先生的话:“教学文言文的目的,……有四种提法:一、为了了解现代文章里出现的成语和典故;二、为了欣赏古典文学作品;三、为了接受文化遗产;四、为了写好白话文。”(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在评议一、四两种的提法颇有不妥之处后,全然肯定“应该认真考虑的是二、三两种提法。”至此,我们综合教学大纲的界定和语文前辈的论述,同时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确切取向是:学习必备的文言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努力接受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初步学会赏析优秀古典文学作品,积极吸收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精神,全面提高青少年文化素养,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这也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总体目标要求。

如何实现为文言文教学设定的目标要求呢?这要靠教学全程的切实有效的操作来实现它。吕老先生说:“接受文化遗产非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不可,也就非有基本训练不可。”(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把是否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作为能否“接受文化遗产”的先决条件,而能否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则全靠“非有基本训练不可。”这就是说,“基本训练”是培养“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的必由之径,而“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的形成,则是“基本训练”的必然结果,它们二者之间是互为依存密不可分的。文言文教学正应从这里起步,在教学中,着力不懈地抓实抓好下面几项基本训练。

抠紧字词认读

这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文言文字词的构成,除与现代文相同的常用字词外,教学中最应重视的是:通假字、古今异读字词、古今相异字词、古代专用字词、冷僻字词。这五类字词,是学生自由阅读文言文的拦路虎,教学中必须首先解决它们。当然,阅读文言文,要用普通话读准字音,这是无疑的。但是,一些特殊字词的读音,仍要按古字音认读,如“可汗”(kehan)、单于(chanyu)等,都要指导学生准确认读,切不可读错。其次,要精确认准字形。辨认字形,注意力要放在通假字、象形字、形声字上,尤其要重视形声字的认读。指导学生通过辨析字形结构,准确把握字意。再次,要准确理解字词义,这是抠紧字词认读的目的。吕叔湘先生指出:“难字固然要注意,常见的字更需要注意。常见的字大多数都不止一个意义,而这些字又常常有时代限制不但不能用现代的字义去理解古书,并且同是古义也不能用后起的字义去理解时代在前的文字,特别要留意的是与习见的意义相近而又不同的意义。”(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的话为我们理解文言文指明两个要点:一是要注重大量存在着的一字多义的理解,二是要特别留意古书字义的时代变化,切不可用今义解古义。这一点正是现今文言文教学必须加强的薄弱环节。

学会句意转换

这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关键。理解句意靠理解词义支撑,因此,教学中要把理解字词义放在首位。理解字词义,虚词为辅,实词为主,实词中又以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为最。要指导学生运用归类、比较、列表、调换等方法,理解字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准确意思,这是能否准确转换句意的关要之处。要在反复训练中让学生会学“保”(保留人名、官名、地名)、“调”(调换句中的词序和句子结构顺序)、“补”(补出句中省略成分)、“去”(去掉不切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的语词)等转换句意的方法,使之成为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的技巧。要对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句表达习惯的异同进行比较,让学生按语言表达规律实现古今顺意的准确转换。

练习文句诵读

这是训练学生养成文言语感的有效之途。对此,叶圣陶先生早有论述,他说:“读法通常分为两种:一种吟诵,一种是宣读。无论文言白话都可以用这两种读法来读。”(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但现今文言文教学都未能认真实践叶老提倡的这两种读法。虽然诵读文句的训练各有分差,但训之有效、终成良习的几步总是切不可错过的。一是默念通读。这种读法多用于预读、自我感知文句的阶段。要让学生自查字典认识生字生语,运用注释自解文句大意,在边默读、边解难字难句中,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同时列出疑难之点,准备发问解疑。二是宣读文句。这是在学生课前默念通读的基础上,“依照对于文字的理解,平正地读下去,用连贯与间歇表示出句子的组织与前句和后句的分界来。”(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宣读是最基本的诵读训练,它要求学生放开喉管,张口朗朗诵读。借此,一可检验默念通读的理解程度,二可在宣读中进一步促进理解文句内容,真可谓一切二得。三是吟诵。叶老说:“文言的吟诵,各地有各地的调子,彼此并不一致;但是都为了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吟诵之妙,贵在以声传情,情随声出,声情并茂,这样,既可传递文句自身的情味,又可宣泄学生自我体悟文句的感受。这种诵读文句的训练,已步入理解文言的佳境,非有通读、宣读做铺垫不可,更少不了老师示范、耐心指导、反复训练的功夫。实践显示,训练诵读之法,全在激发学生目之视之、口之诵之、耳之聆之、脑之思之。发挥目、口、耳、脑的整体功能,对文言词句进行由音及义、由形及义、由表及里的全面感悟,经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天长日久的磨练,便会逐步养成文言语感。

注重读背积累

这是接受承继优秀文化遗产的奠基工程。俗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吼”,这是说没有足够的量的积累,便不会有质的飞跃。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篇目占全套教材总篇目的20%左右。教学这些文言课文,要求学生学过之后都能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这是万不可降低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对编者规定背诵的篇章、句段,要一律字准句确的背出来,并能手写无讹,呼之即出。这是铁板一块的定规,教学中不可打丝毫折扣。抓住课本文言篇目的读背积累,这仅算有个“基本口粮”,还不能称“温饱”,更算不上“小康”。教师应从课本篇目出发,再精选若干类似篇目,供学生阅读欣赏。引导学生运用课内所学文言知识,自读自解课外选篇中的疑难;教师可在课外,解疑答难,指导欣赏,也可在教课本篇目时适当联系课外相关篇章,举一反三,内外结合。还可指导学生把高初中所学文言课文中的名篇佳作、名言警句、文化掌故、文化文学常识等分门别类,梳理成条,以利记忆,这是加强积累的好办法。总之,读背积累这项基础工程的实施,全在坚持要求,着意做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当我们学生头脑中的优秀文化精品愈积愈多时,我们学生的人文品位也便会渐渐提高起来。

编导专题赏读

这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较高层次的训练。只有这样的训练,才能使学生深刻领悟古典作品的丰厚底蕴和精美的艺术方法。进行这项训练,首位在选好赏读专题。确立专题,可按中国文化文学发展史列出若干专题:如诗经赏读,诸子散文赏读,史传散文赏读,南北朝乐府民歌赏读,唐诗赏读,宋词赏读,等等,使学生在掠览祖国文化文学发展史的长廊中,认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辉煌轨迹,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亦可按同一文学体裁的不同时期、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作品作比较赏读,让学生欣赏文化长廊中镶着的一颗颗璀灿明珠的奇光异彩;还可就作品的内容列成赏读专题,如赞美爱国精神、高尚情操的,揭露黑暗腐朽制度、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歌颂祖国山河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的等,使学生从多层面的赏读中汲取优秀精神营养,塑造他们的完美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感。赏读专题列好后,赏读方法的指导是否到位,则是赏读训练成功与否的关键。要指导学生学会从时代背景、作家的生活经历、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品的结构谋篇、作品的艺术技巧等方面,全面客观评价分析作品,特别要指导学生学会从参考前人的评价中有主见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极好机遇,对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成长将大有裨益。赏读活动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教师课堂示范,师生同台赏读,教师指导学生赏读,学生自主赏读,请专门家作赏析报告,等等。赏读形式的安排,要有利于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赏读,有益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指导古为今用

汉语教育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大学语文这门公共课程自开设以来,历史悠久,但是近年来,对语文课程的关注点多放在中学语文课程上,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思考浅尝辄止。然而,大学语文旨在面对普通高校,对文(汉语言文学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专业学生开设的素质教育课,大部分高校的名称设置为传统文化素养课,在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表达能力尤为重要。然其地位却极其低下,更没有发挥其作用。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定位不明,地位低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和本科大学语文不同,在重视程度上明显不足,多被“演讲与口才”“文学欣赏”“电影艺术赏析”等选修课所替代,或者是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特点所编撰的课程所取代,如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的航海人文素养选修课。更有甚者,大学语文完全被泯灭,连替代者都不见身影,已然分不清楚是思政课还是文化素养课。(二)教学内容繁杂、难易程度不合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与本科大学语文在教学内容选择和难易程度、教学方法上都应有所区别,但是部分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标准过高或过低。过高在于向本科看齐,不考虑学生实际接受能力;过低在于跟中学传统语文课程没有太大差别。例如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以下简称青船院)的演讲与口才、文学欣赏等课程,近10年教学内容不变,在信息化课程建设下未见课程开发,但是学生的入学成绩已经远远不及以前,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学方法单一,不足以吸引学生。而部分以阅读课为主的选修课,教学目标设定太过简单,学生蜻蜓点水般地阅读就结束了。因此,这些“替代课”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教学理念缺失,教学方法单一。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师资单薄,很多是思政、历史、新闻等专业出身的兼职老师教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少之又少。能够讲出经典国学、传统素养的更是少之又少。在这样有限的师资中,更新教学理念不及时,对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当下最新教学理念极度匮乏,属于闭着眼睛教。教学方法单一,仅用讲授法灌输整堂课,学生最后都昏昏欲睡。不了解学生的学情,不能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媒体手段调动课堂积极性。从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也可以看出,大学语文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还不够普遍和全面,甚至有的老师连最基本的说课也不会,整个教学步骤随心所欲地设定,更不清楚导语、结语,分不清教学重点和难点,等等。(四)高职院校创新课程舍本逐末。很多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完全被取代,但是此类课程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不得已被“创新”课程取代。例如青船院的航海人文素养课,教材由本院自编,模块化明显,体系不够严谨,没有以大学语文课程为基础,并且只在航海专业中授课,没有在全院普及。作为部分专业的选修课,航海人文素养具有鲜明的专业特征,但是它不可以完全替代大学语文课,只追求创新课程而忽略原本大学语文基础课,是舍本逐末。

二、针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实践过程中突出问题的措施

(一)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对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关注力度。语文课程体系的根,在于课程标准的设定,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的课程标准设定明确、细致,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并没有对大学语文设定非常明确的课程标准。在学科建设上,给予支持力度还不够。各本科大学层次不同、文化积淀不同,各高职院校特色也很明显,因此,在人文性鲜明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和标准制定上提出了很大挑战。教育主管部门应在大学语文的工具性给予一定的标准设定,明确其地位和作用,积极鼓励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开发、建立名师工作室,树立示范课展示,等等。(二)大学语文课程师资、教学水平全面提升。鉴于大学语文课兼职教师众多、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数量极少等现状,应在师资数量和质量上有所提升。通过业务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和教学能力,全面提升教学水平。用现代科学技术贯穿大学语文教育课程,鼓励参加信息化教学竞赛。师资资质本科专业以汉语言文学或者对外汉语专业为主,新闻专业次之,研究生专业以语文课程教学论、学科教学(语文)为主,并且按照严格要求,都应该是师范类院校毕业,获得相关教师资格证。在这样的专业的资质基础上,建设教学团队,同课异构,统一标准,并保证团队梯队阶层清晰。在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成果后,建设名师工作室,全面提升教学水平。(三)教育主管部门开展教育论坛、教学会议。增加开展语文课程教育论坛、交流会议,有助于统一思想,交流经验,获得最新资讯。目前,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开设了相当多的文化产业类的研讨会,向全国各界征稿优秀论文,组织相关专题研讨会,但是,这样的论坛会议普及性较小,没有通过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下发文件,主要还是此类爱好者参与居多。并且有关领域专业性较强,多集中在本科、研究生、博士生层次,或者山东省、市语言工作委员会,对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普及工作浅尝辄止。在会议之后论文集并没有及时于期刊,影响范围很小,作用不明显。针对这样的问题,强烈呼吁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将以大学语文为主的教育论坛、教学会议设立专业委员会和理事单位,定期开展研讨会议,带动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工作积极开展,及时公开教学成果,创立信息化教学平台,保证资源共享。(四)课程创新性开发。基于语文课程的“听说读写”四大主要部分,有根源地创新开发新课程,如传统文化素养、传统文化概论、国学经典赏析等。基于本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开设的课程,如青船院的航海人文素养,应系统性地更新教学内容,以人文性和工具性兼顾的原则严谨地编写教材,更要与以单独模块化出来的听说为主的“演讲与口才”、阅读为主的“文学欣赏”选修课程等建立一定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完全脱离。可以结合本院校特点和语文课程开设“中国海洋文化”“海洋诗歌鉴赏”“航海文化”等课程,既要合理创新,又紧密结合语文课程。针对教育部提出的“3+2”专本贯通培养考核的最新要求,必须包含语文、英语、计算机、专业课等内容,教育部正在征求各高职院校意见,准备出台《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内容详尽,在“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教学进程总体安排”“实施保障”等几大部分,对大学语文及文化素养课程的前景要求提出了详尽的安排。

三、大学语文及文化素养课程前景要求具体安排

(一)课程设置。职业院校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应基于国家相关文件规定,强化对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的支撑,融入有关国家教学标准的要求,融入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技能,注重与职业面向、职业能力要求以及岗位工作任务的对接。1.公共基础课程根据党和国家有关文件明确规定,高等职业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明确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育、军事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等课程列入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党史国史、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公共外语、创新创业教育、健康教育、美育课程、职业素养等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2.专业课程专业课程设置要与培养目标相适应,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职业院校应根据有关文件规定,开设关于安全教育、节能减排、绿色环保、金融知识、社会责任、人口资源、海洋科学、管理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方面的选修课程、拓展课程或专题讲座(活动),并将有关知识融入专业教学内容中;还应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二)学时安排。学时安排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注重各类课程学时的科学合理分配;可根据专业特点与相关行业生产特点灵活设置大、小学期。三年制高职每学年教学时间不少于40周,总学时数为2500—2800。关于学分与学时的换算,一般18学时计为1个学分,三年制高职总学分一般不少于140学分,高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学时应不少于总学时的25%,必须保证学生修完公共基础必修课程的内容和总学时数。中、高职选修课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均应不少于10%。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一般为6个月,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工学交替、多学期、分段式等多种形式组织实施。(三)实施保障。主要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质量管理等方面,应满足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的要求,满足教学安排的需要,满足学生的多样学习需求,积极吸收行业企业参与。1.师资队伍包括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各专业在校生与该专业的专任教师之比不高于25:1(不含公共课)。高职专业带头人原则上应具有高级职称,“双师型”教师一般不低于60%。兼职教师应主要来自于行业企业。2.教学资源教材、图书和数字资源结合实际具体提出,应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教学实施和社会服务需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区、市)关于教材选用的有关要求,健全本校教材选用制度。根据需要组织编写校本教材,开发教学资源。3.教学方法提出实施教学应该采取的方法指导建议,指导教师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要求、学生能力与教学资源,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成预期教学目标。倡导因材施教、因需施教,鼓励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坚持学中做、做中学。4.教学评价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评价的方式方法提出建议。对学生的学业考核评价内容应兼顾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评价应体现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如观察、口试、笔试、顶岗操作、职业技能大赛、职业资格鉴定等评价、评定方式。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改革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方法。5.质量管理建立健全校院(系)两级的质量保障体系,以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依靠必要的组织结构,统筹考虑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主要因素,结合教学诊断与改进、质量年报等职业院校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工作,统筹管理学校各部门、各环节的教学质量管理活动,形成任务、职责、权限明确,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有机整体。近日青岛电视台播出一则新闻,青岛市各高校的传统文化素养选修课常爆冷门,甚至很多学生并不知道本校有这方面的选修课,即使知道,也不去选择这样的课。这提示我们,传统文化课程的形式和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兴趣进行改变,创新开发课程,从传统文化中学生普遍感兴趣,又和自己学科有交集能做到有效的知识迁移的部分,选取优质的、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编排新的课程,创新课程做到有根基、有市场。各高职院校应基于自身基础,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按照国家教育部的总体要求,全面开展大学语文课程,大学语文传统文化课在课程建设上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洪群英.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法探析[J].大众文艺,2012(1).

[2]丁晓楠.我国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研究[J].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3.

汉语教育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诵读法语文教学

国家教育部2001年、2003年相继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都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而诵读教学法是我国古人阅读探究和实践的结晶,强调积累、培养语感、提倡精思、讲究体味、注重自学正是其根本宗旨。

一、传统汉语教学的一个显著民族特色是对诵读教学法的格外重视

这里所谓的诵读,与现代语言教学(包括外语教学)中所强调的诵读的含义、功能不同。现代语言教学中强调诵读,是指在理解词语、句篇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达到培养语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的目的,其教学程序是先教后(诵)读。而传统汉语教学强调的是先(诵)读后教,甚至只读不教;而且,诵读的意义不仅为了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更在于通过反复诵读,达到感悟、品味从而理解语篇意义的目的。诵读是传统汉语教学史上的共识,是汉语教学最显著的民族特色。

二、诵读一般包括熟读、背诵和吟诵

熟读就是在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中心思想,解决字词句、段篇章的问题。背诵主要是解决记忆,吟诵是通过“品味”进一步理解,体会文章音韵美、节奏美和文章的气势、风格、神韵等,从而加深加强记忆。传统语文教学要求学生读得熟、记得住,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说它有效,是因为通过熟读背诵,能让学生留下深刻而系统的印象。书读得多了,记得多了,就会在脑子里形成一个信息网、一个知识储备库,当受到外界刺激(运用)时,知识点就会象火花儿一样,一个个迸发而出。巴金先生在谈到他早年所受的教育时说:“我背诵的较熟的书中有一部《古文观止》。这里两百多篇散文的选集……里面有一部分我背得出却讲不清楚,有一部分不但懂而且喜欢……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能慢慢体会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我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脑子里面了,纵然我对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自,文章并非神秘不可思议。……我仍然得感谢我那位强迫我硬背《古文观止》的私塾老师。”(巴金《写作生话的回顾》)许多学问大家都说过学问得力于背诵的话,这是经验之谈。

正因为汉语语音具有直接表意的功能,所以,人们在诵读汉语文本的过程中,即使脱离文本语词意义的导引,仅凭这些语词在诵读时的音韵特征,就可以获得对全文或个别语句的情感韵味的总体把握。可见,“读书百遍”,“其义”之所以能够“自见”,正是由于人们每诵读一遍,即可获得一次对词语音韵所象征的情景对象、韵味含义的真切体会,诵读遍数越多,体会越真切,领悟越深刻,韵味越深长。例如岳飞的《满江红》是一首用词音综合象征人物情态、环境特点甚至抽象情感的优秀词作:“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词中直接表现人物情感意志的语词如“怒”、“怀”、“恨”的语音都从喉咙深处流出,伴随一定程度的胸腔共鸣,与忧愁悲愤的情感寓藏并发自心灵深处之情意相符;“激烈”突出情感的强烈,故发音时气息虽有双齿的合并抗阻,但仍然用力挤出;“空悲切”之“悲”,发音轻弱而短促,正如人因悲痛而几乎说不出话来。“潇潇雨歇”中“潇潇”状风雨交加,“歇”音微而短,状事物的运动渐渐停息。由“潇潇”而“雨歇”的词音流动,使人感受到风雨交加到渐渐停息的过程。而最能表征词音象征功能的是表现人物情态动作的语词音韵。如读“冲”时,气流从口中用力喷出,使人感到怒气冲天,仿佛要把帽子都掀掉。人凭依时的身体重量主要靠地面支撑,对凭依之物只是稍稍依偎,故“凭”音轻盈。“抬”、“仰”是向上的动作,且克服一定的下沉阻力,所以音量宏大,声调上扬。“望”的视野辽阔,故发音时口型大,口腔内空无阻拦。总之,通过对以上具有象征意义的语词音韵的诵读体会,不仅使我们对诗人所处的骤雨初歇后的亭台环境、凭栏远望仰天长啸的情态形象以及重愁迭恨悲愤交加的浓郁情感,获得比一般意义上的阅读理解更深刻的体会;而且因诵读伴随气息、口腔、喉咙、胸——风格的音韵旋律,从而对整个作品或局部作品所表现的整体情境物象和感情意蕴起到有力的烘托作用。

三、诗歌中对韵脚的选择安排,决不仅是为了音韵的和谐悦耳,更重要的是使韵脚的词音具有象征不同情感意蕴和诗体风格的功能

汉语教育论文范文篇7

一、传统汉语教学的一个显著民族特色是对诵读教学法的格外重视

这里所谓的诵读,与现代语言教学(包括外语教学)中所强调的诵读的含义、功能不同。现代语言教学中强调诵读,是指在理解词语、句篇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达到培养语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的目的,其教学程序是先教后(诵)读。而传统汉语教学强调的是先(诵)读后教,甚至只读不教;而且,诵读的意义不仅为了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更在于通过反复诵读,达到感悟、品味从而理解语篇意义的目的。诵读是传统汉语教学史上的共识,是汉语教学最显著的民族特色。

二、诵读一般包括熟读、背诵和吟诵

熟读就是在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中心思想,解决字词句、段篇章的问题。背诵主要是解决记忆,吟诵是通过“品味”进一步理解,体会文章音韵美、节奏美和文章的气势、风格、神韵等,从而加深加强记忆。传统语文教学要求学生读得熟、记得住,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说它有效,是因为通过熟读背诵,能让学生留下深刻而系统的印象。书读得多了,记得多了,就会在脑子里形成一个信息网、一个知识储备库,当受到外界刺激(运用)时,知识点就会象火花儿一样,一个个迸发而出。巴金先生在谈到他早年所受的教育时说:“我背诵的较熟的书中有一部《古文观止》。这里两百多篇散文的选集……里面有一部分我背得出却讲不清楚,有一部分不但懂而且喜欢……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能慢慢体会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我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脑子里面了,纵然我对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自,文章并非神秘不可思议。……我仍然得感谢我那位强迫我硬背《古文观止》的私塾老师。”(巴金《写作生话的回顾》)许多学问大家都说过学问得力于背诵的话,这是经验之谈。

正因为汉语语音具有直接表意的功能,所以,人们在诵读汉语文本的过程中,即使脱离文本语词意义的导引,仅凭这些语词在诵读时的音韵特征,就可以获得对全文或个别语句的情感韵味的总体把握。可见,“读书百遍”,“其义”之所以能够“自见”,正是由于人们每诵读一遍,即可获得一次对词语音韵所象征的情景对象、韵味含义的真切体会,诵读遍数越多,体会越真切,领悟越深刻,韵味越深长。例如岳飞的《满江红》是一首用词音综合象征人物情态、环境特点甚至抽象情感的优秀词作:“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词中直接表现人物情感意志的语词如“怒”、“怀”、“恨”的语音都从喉咙深处流出,伴随一定程度的胸腔共鸣,与忧愁悲愤的情感寓藏并发自心灵深处之情意相符;“激烈”突出情感的强烈,故发音时气息虽有双齿的合并抗阻,但仍然用力挤出;“空悲切”之“悲”,发音轻弱而短促,正如人因悲痛而几乎说不出话来。“潇潇雨歇”中“潇潇”状风雨交加,“歇”音微而短,状事物的运动渐渐停息。由“潇潇”而“雨歇”的词音流动,使人感受到风雨交加到渐渐停息的过程。而最能表征词音象征功能的是表现人物情态动作的语词音韵。如读“冲”时,气流从口中用力喷出,使人感到怒气冲天,仿佛要把帽子都掀掉。人凭依时的身体重量主要靠地面支撑,对凭依之物只是稍稍依偎,故“凭”音轻盈。“抬”、“仰”是向上的动作,且克服一定的下沉阻力,所以音量宏大,声调上扬。“望”的视野辽阔,故发音时口型大,口腔内空无阻拦。总之,通过对以上具有象征意义的语词音韵的诵读体会,不仅使我们对诗人所处的骤雨初歇后的亭台环境、凭栏远望仰天长啸的情态形象以及重愁迭恨悲愤交加的浓郁情感,获得比一般意义上的阅读理解更深刻的体会;而且因诵读伴随气息、口腔、喉咙、胸——风格的音韵旋律,从而对整个作品或局部作品所表现的整体情境物象和感情意蕴起到有力的烘托作用。

三、诗歌中对韵脚的选择安排,决不仅是为了音韵的和谐悦耳,更重要的是使韵脚的词音具有象征不同情感意蕴和诗体风格的功能

汉语教育论文范文篇8

香港大学岑绍基博士的《作文量表互改研究与实践》是一部创新意识较强、体现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汉语写作教改专著。在实验研究的数据统计中,他提出了一个汉语写作教学中谁都无法回避、但又没有认真系统地展开研究的课题:如何提高中小学生作文批改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这还仅仅是表层的话题,更深的题旨是:怎样在汉语文教学和写作教学中真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施自主学习、教会学生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是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岑绍基博士的这项研究有坚实的学理基础,他不但引证了大量的中外同类研究资料,而且还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引进项目研究中。他坚持了十几年的调查研究,还亲自在三个中四实验班开展教改实验,在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中归纳总结理论,这个课题真正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真正有水平的教育论著就是这种做法。真正符合教学规律、具有较大推广价值的教改成果也是这种做法。可以在中国内地推广这项成果,特别是结合信息化校园中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基于网络的大学系列写作教改。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策划的立体化教材的编写中,可以考虑用这个理论和方法作为课程网站建设的一个功能来开发。

《作文量表互改研究与实践》较为全面地探究了目前存在的四种作文批改法:教师精批细改法;教师符号批改法;学生量表自改法;学生量表互改法。通过长期的实证研究和试验观察,岑绍基博士发现了每一种批改法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和不可避免的弊端。

如果采用教师精批细改法,那么教师的权威的引导作用可以实现,学生如果重视了教师的批改、领会消化了教师的批改,学生获得的效益将不可低估。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这种批改法里会得到充分的实现,一个优秀教师的智慧会在这种有生命的书面交流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但是,这种作文批改法也有致命的不足,譬如,在批改过程中教师常常指出的是学生的负面的问题和错误的地方,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可能会被抑制;同时教师的批改工作量很大,一般的教师会有沉重的工作压力和教学负担。

教师符号批改法相对于教师精批细改法在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上有很大的进步。它启发和培养了学生那种“文章是改出来的”写作观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而且教师投入的工作量只是精批细改法的一半。但是这种方法仍未能培养出学生对文章好坏的判断能力,在教师的“符号”指挥下学生学习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并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学生量表自改法从调动学生主动性方面来说是最好的一种。它引导和鼓励学生按一定的文章写作模型重组、重写自己的文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自信心、激活学生的创造性、孕育学生的写作快乐感将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学生是否具备了自改作文的知识和能力则是一个不能不引起关注的地方,而且学

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大量的人力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学生量表互改法是指“学生完成初稿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评改量表互改同学的作文,然后相互提出回馈,学生根据回馈,加上个人的判断,重写他们的作文”(见岑绍基博士《作文量表互改研究与实践》27页)。根据岑绍基的研究报告:在四种作文批改法中,学生量表互改法在中小学课堂上可发挥出优良的教学效果,它可以提高学生在作文评改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它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读者意识,可以培养评判文章的能力。这种教学法要注意的是:设法组织好教学活动,设法提高学生评改他人作文的能力,设法设计好评判作文的模型和量表。这种教学法在国内国外均有理论根据,并有不同国别的教育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做过有成效的探索。它符合“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规律。

学生量表作文互改法首先可以在高等院校的写作系列课程里推广。高等院校的写作系列课程现在分科较细,分别有基础写作、文学写作、新闻写作、公文写作、财经写作、科技写作、军事写作、影视写作等,每一个分支均有界线分明、形态成熟的不同文体。可以根据这些已呈成熟形态的文体理论构建不同的文体模型和文体量表。高校的学生在学完高中的新课标语文后,对文章的鉴别能力、欣赏能力、修改能力应该比高中生要强,这为他们进行大学量表作文互改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同时,信息化的大学校园里,各种教学网站、教学设备相对比较齐全,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基于网络的作文互改将是一个非常有创意、非常有新颖感的教学方式。“新形态大学写作课程系列教材”里的9本教材准备开始课程教学网站的建设,可以通过和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母语教学教师支援中心合作开发的方式,在写作学系列课程网站上实施“大学生量表作文互改”的教改实验。

学生量表作文互改法更可以在基础教育领域推广。作文批改在国内中小学现在还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实施语文新课标后大家的注意力基本上集中在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更新换代上,作文批改长期被认为是语文教育中一块难啃的鸡肋。如果引进岑绍基博士的这种学生量表互改法可能会受到广大语文教师和写作教师的欢迎。这项改革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并无冲突,而且它的精神实质符合现代教育理论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新理念。计划在三类学校实施这项教革计划:一是通过师范大学的语文教育硕士做硕士论文的方式开展实验研究;二是通过“青少年写作培训学校”来切实推广、使用这套写作教学法,让他们做一个属于创新写作的教学研究项目,在小学四至六年级的写作课中进行试验,在《双快作文教程》的基础上构制作文互改量表,实验结果写出报告后提交港大教育学院母语教学教师支援中心;三是在一些民办学校、实验小学具体实施教改项目,可以结合这些小学的其他教改项目一并推广,在推广中鼓励该校项目主持人写出教研论文和教研著作。

二、构建文学文本分析量表和实施“作文量表互改”的具体步骤

在高等院校《写作学》的课程教学网站上已收集了目前大家公认的、理论总结比较成熟、大学生们又用得较为频繁的各类文体。主编们就此挑选了数量较多的文体案例进行精当的分析,但每一个人的分

析角度可能不一样。这里可以统一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和分析思路来展开研究和归纳。岑绍基博士20来年把“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运用于实用文体的写作教学和研究中,产生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如:《语言功能与中文教学》、《学校实用文阐释》、《中国内地实用文阐释》等)。他的研究成果表明: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来分析文章文本是一种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有益尝试。“系统功能语言学”讲究不脱离语境、语域来分析语篇、语词,而且还从系列功能的角度来分析文本与作者、与社会的关系,在这样的基础上又采用特定的框架、甚至运用一定的图表来归纳表达,这比起用文艺学、文化学等较虚化的文本分析法来,显得更有科学意味和人文色彩。

我们准备先从《文学写作教程》的课程网站建设开始启动项目的研究与推广。《文学写作教程》里撮举了11种文学体裁(诗、散文、小说、杂文、科普小品、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影视文学、儿童文学、网络文学、戏剧文学),阐释了它们的文体特征和写作方法。每一种体裁都精选了相当数量的案例及分析。准备在每个体裁中再遴选三个左右的文本,按照《松鼠》、《恐怖的巴黎》等的分析样式(见《作文量表互改研究与实践》)写出每个案例的分析图表,然后再说明每个案例的文体特点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归纳出的文体评改量表。

每一种体裁的“评改量表”实际上是构建了这个文学体裁的写作模型(或曰评改模型),这是在大学写作教学中推广“学生作文量表互改”的前期的基础性工作。岑绍基博士在香港中小学里实验和推广的“学生作文量表互改”课题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作文量表”和实用文分析模型是他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进行研究的项目,他在自己的文科教育硕士论文(1994)里对这个课题做了系统、扎实的学理总结,同时也开展了具体的教改试验,产生了一系列诸如《港沪学生作文交流互改研究》等有影响的成果。在目前国内教育界倡导“成功素质教育”和“生本教育论”的背景下,这种以调动学生学习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主旨的“学生作文量表互改”写作教学法显示出了它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

“学生作文量表互改”推广到大学写作教学中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来说,应该比较适宜。大学生的作文评改能力相对中学生而言应该更强、更全面。而大学写作教师处理大学生的写作习作的时间相对中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会更少。这就有可能、也有必要在大学写作教学中要更充分地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更充分调动和使用大学评改作文的人力资源。再从写作学课程网站的建设来说,写作学科网站不能只像资源库那样仅罗列一些写作学的知识,写作教师在网站上面对的学生也将大大超过传统的课室,因而写作课程网站一定要设计这样的功能──不但师生之间有交流平台,而且生生之间也要有交流平台,因此大学生通过网站的交流平台和作文互改的功能,推广这个“学生写作量表互改”项目就有了基础性保证。

可以在《文学写作教程》等教材的“案例分析和研究性学习”的章节里,设计“学生写作量表互改”项目。“量表互改”与“练习自测”、与“创新写作”刚好是互相对应、互相补充的研究性学习板块。这就要求网站的专业技术人员要根据“量表模型”设计好“生生之间”的跟帖功能和互动功能,设

汉语教育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省级开放大学;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2015年10月4日至10月17日,陕西广播电视大学骨干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团一行15人,赴美国接受为期两周的教育信息化培训。此次培训是该校积极响应陕西省委省政府“2015陕西教育信息化、国际化年”的号召,经学校决定,并呈报省教育厅、省外专局、国家外专局、陕西省外事办公室批准的重要项目之一。培训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为课堂授课,一部分为参观交流。其中课堂授课集中在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两所学校。通过课堂集中讲授、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美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及发展变迁、美国大学的课程体系、美国高校信息化教学运用、美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大学的教师管理、运作模式等。

一、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

作为全球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的高等教育也处于领先地位。作为全球高等教育的重要引领者,美国教育界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明确建议政府要密切关注国际化带给高校的深刻影响,并以此提出教育也要加快国际化,通过在教育领域进行综合变革,培养具有全球战略视野的世界公民,以此加速美国经济社会国际化,提高其在全球的影响力。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公认的三个重要因素,学生的国际化、教师的国际化和课程的国际化在考察的几所大学中均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学生的国际化

学生的国际化是高校国际化的主要标志。2014年国际教育交流“开放门户”报告显示,美国仍然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最主要目的地。在2013-2014学年度,一共有近90万名外国留学生赴美国高校学习,比上一年度同期增长了八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大陆的留学生人数仍居留学生数量的首位,约占国际学生人数的1/3强。在参观考察的几所高校,中国留学生随处可见。笔者培训所在地———加利福尼亚州仍然是国际生留学(课程)的首选地区。学生人数次多的其他几个州依次为:纽约州、德克萨斯州、马萨诸塞州、伊利诺伊州、宾夕法尼亚州、佛罗里达州、俄亥俄州、密歇根州和印第安纳州。2013-2014学年度,纽约大学是录取国际学生人数最多的高校。美国高等教育学生的国际化不仅体现在学生来源的国际化,而且它的培养目标也致力于将学生打造成为具有全球思维的世界公民。一是美国高校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在教学环节强调如何在全球一体化大背景下从多元视角开展学习、理解其他国家的学术精神和文化思维。二是美国高校积极引导学生跳出本国范围,主动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和工作机遇,以及立足全球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储备。三是美国高校帮助学生树立全球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如何在今后的国际交往中更加主动发挥作用,促进国家及地区之间教育机构的沟通交流;如何更好地开展国际间的研究合作以及科学技术帮助,促进跨文化的理解和融合。四是从维护美国全球霸主地位的需求出发,不断渗透美国式民主,让学生逐渐接受和认同美国文化。

(二)教师的国际化

在所考察的大学中,无一例外的都将招聘教师的范围面向全球。通行的做法是:面向全球招聘公告,教师自荐和同行推荐相结合,由各高校专门委员会独立开展评价,高校系、院、校三级逐级审核,严把教师入口关。在师资招聘和引进环节,各高校普遍强调新进教师在团队协作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质。教师的国际化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来源方面,此外,教师丰富的国际阅历也是重要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全美高校的教师,15%的教师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出生,1/4的教师曾与外国专家共事,近1/5的教师曾在境外期刊上发表过成果,70%的教师拥有国外的学术经验,50%的教师曾参加过国际学术会议。熟练掌握国际语言也是教师国际化的重要考量。统计显示,全美高校能熟练运用外语的教师占到55%。与此相对应,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要求所有学生都应该修一门国际课程(占到85%),希望所有本科生能到国外留学(占62%)。教师的国际化极大地加速了学生的国际化进程。

(三)课程的国际化

教育国际化的第三个要素是课程的国际化,通常包含8个元素:课程要涵盖国际问题;要以国际化的方式延展至传统学科;针对某些国际职业进行学生培养;掌握沟通和跨文化技能所需的外语;有涵盖一个以上国家的跨学科课程;有国际认可的专业资格;有联合或双学位课程;一部分必修课程由国外提供并应有专为国际学生设计的课程等元素。美国高校课程国际化通行的做法一般为将国际学习统一纳入到通识教育课程,并注入全球视角和内容的学科;使用比较教育法;在课程中充分讨论国际热点问题;鼓励学生参与区域性研究;为学生提供国际专业及辅修类课程;促进教师在国际领域的发展,建立全球沟通和学者网络渠道;鼓励学生、教师参与到跨境的实习和科研活动中。公众的支持也是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因素。调查统计,公众广泛支持学校开展国际学习的举措。其中,支持大学可以有外语要求的占74%,支持大学开设关注国际课程的占77%,支持大学期间到国外学习的占75%,认为国际生的存在有利于本土学生学习的占80%。民意力量的正面支持促使了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在教育国际化方面的探索

(一)加强与国际机构的交流,签订友好协议

近五年,学校与境内外18所高校、3家对外交流机构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地区涵盖我国台湾、美国、韩国、塔吉克斯坦、澳大利亚等。学校先后接待了20余批次来自澳大利亚、瑞士、法国、美国、韩国、哈萨克斯坦、台湾等世界各地的教育机构、高校、企业来校交流访问。此外,学校还与西北大学中韩教育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成为中韩教育合作院校联盟首批成员,是“中韩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合作院校”之一。

(二)大力支持教师在国际舞台亮相

近几年,学校不断增加专项经费,鼓励教师参加国际会议、在国际期刊、赴境外参加培训等。近几年,先后有10名教师赴澳门、香港、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累计30余篇,15名骨干教师赴美国参加技能培训。2010年,学校一名教师被国家汉办遴选为对外汉语教师,长期在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从事汉语教学和学术交流活动。

(三)积极促进校际间学生国际交流

学校与我国台湾7所高校签订“互派交换生”协议,先后组织7批20余名学生参加与我国台湾高校开展的交换生项目。学校与韩国5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2015年,1名学生赴韩国釜山东义大学留学,学习语言,攻读学士学位。学校与韩国大邱韩医大学和美国托马斯大学协商,共办医学和会计类本科专业。2013年11月,学校与全球酒店行业巨头洲际酒店集团签订合作协议,成立了西北地区第一家“洲际酒店集团英才培养学院”。洲际酒店集团在分院专设奖学金,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企业课程资源及在集团旗下全球的酒店广泛实习实训与就业机会,共同致力于培养国际化高素质酒店业管理人才。

(四)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

2012年,三星电子落户西安,学校快速响应,2013年投资成立韩国语学习中心,为学校广大师生及社会人士提供韩国语培训服务。截止目前,已有2500余名学员接受培训。鉴于中心影响力逐步扩大,韩国驻西安总领事馆总领事全哉垣来校访问,韩国釜山财团在学校举行韩国釜山文化教育推介会。2013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思想,学校作为丝绸之路新起点的省级电大,主动将发展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中,一是成立丝绸之路教科文研究院;二是创建“中国移动智能教育创新战略联盟”;三是承担国家和省级项目4个,获批科研经费1438万;四是与美国美中合作发展委员会、美国新英格兰高等教育委员会合作推动中国陕电手机学院升级转型国际开放大学建设;五是与俄罗斯-塔吉克斯坦斯拉夫大学合作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智能远程教育联合研究中心/实验室;六是创办“丝绸之路(陕西)手机博物馆”。

三、陕西广播电视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学校在国际化方面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国际化的理念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国际化的合作面偏窄,形式不够多样化“,走出去”多“、引进来”少,服务区域经济能力有待加强,基础设施亟待完善,资金来源单一,使用效率不足,这些都制约着学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对照教育国际化的三个核心要素,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第一,加强教师国际化。在鼓励教师“走出去”的同时,要加强“引进来”的力度。一是要继续做好教师出国培训、参加国际会议、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等方面的支持,增加中长期研修、攻读学位、与境外机构组织开展科研合作等资助项目。二要不断加大引进和培养国际教师的力度。在招聘新教师时,要立足全球,按照国际惯例运作,且重视教师的国际经验和阅历。在培养方面,要加强对教师语言能力和科研水平的培训,通过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以便与境外高校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时无语言障碍。三要与境外合作院校协商,定期派优秀教师来学校承担授课任务或开展国际课程讲座。第二,加快学生国际化。一是充分利用韩国语学习中心的有力条件,拓展培训外延。目前,投资西安的韩国企业数量增长到150多个,在西安生活的韩国侨民6000多人。应积极宣传,与韩国驻西安领事馆联系,增加培训板块,分批对韩国侨民开展普及性的汉语培训,并对在韩企就业的中国职工、为韩企服务的中资企业员工开展韩语培训。二是借助洲际酒店管理集团在全球酒店行业的领军地位,精诚合作,不断拓宽合作领域,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逐步打造成为具有国际视野、能准确理解国际业务标准的高素质酒店业高级专门人才。三是加快陕西开放大学建设步伐,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利用陕西学分银行和移动智能教育的独特优势,服务丝路沿线省份和国家,创新留学生来源。四是充分利用与哈萨克斯坦东干协会建立的友好关系,利用远程教育方式为“东干人”开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培训;建立网络孔子学院,为东干人以及有汉语需求的求学者提供优质、便捷的汉语教学,推广汉语及中国文化,推进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五是要加快本校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熟练掌握一种外语,提高走出去的信心和实力。第三,加速课程国际化。当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正在转型升级为陕西开放大学,在升级平台、拓宽生源的同时,资源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迫在眉睫。要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改造的同时,加大力度,联合境内外高校、机构,聘请优秀教师共同开发。成熟、适用的课程可以通过购买方式直接引入。要打造自己的课程品牌,树立输入与输出并重的意识,把自己的精品课程努力向境外输送,加强彼此间知识交流,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第四,加强宣传,完善基础设施。一是主动对接欧亚经济论坛,承办国际会议。欧亚经济论坛作为国家促进中国中西部与中亚及俄罗斯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沟通渠道和合作平台,永久性会址设在西安。要充分挖掘自身在建设“一带一路”中的优势,主动作为,在教育领域找准突破口,深钻细研,提高自身影响力,积极承办有高度有价值的欧亚教育论坛等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包括高规格的学术会议中心、留学生大楼、外教(外国专家)楼等,这些都是推进国际化进程必需的硬件设施。三是建立外文网站等媒体。要提升学校的海外传播力,全面展示自身教育形象,主动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更加重视门户网站和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的国际化建设力度,采用国际标准,运用国际语言,将各种媒体资源打造成具有国际水准的对外窗口。第五,加强成本核算,拓宽资金来源。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国际交流合作中的成本核算和资源整合能力,提高资金效率;二是要加大对国家出国培训项目的申请力度,积极争取政府项目和资金支持;三是要进一步整合校内资金,调整师资培训、出国交流、论文奖励等涉及教务、科研、人事、外事的条块管理模式,统筹谋划,统一调配。

作者:古永司 林静 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合作办学处

参考文献:

汉语教育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语文课程;知识系统;综合实践;感受体验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并且取消了在原来语文教学大纲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基础知识”这一专门条目。这在语文教育界引起了较大的争议。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如何看待语文知识问题?要不要廓清语文知识的范围、层次,让师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语文知识如何进行教学?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知识教学。

一、语文知识教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一)语文知识系统本身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的语文教材都是文选型教材,没有形成完整的教材价值体系,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教材价值。呈现在师生面前的教材实际上只是“素材型”的教学用书,而不是具有明确价值体系的语文教材。一篇选文的教学不仅包括文章内容、文体知识、相关语文知识等教学内容,还要进行阅读训练、写作训练、听说训练,还要渗透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语文课程体系不是学科性的,整个教学不是引导学生对某个学科对象的认识,所以语文课程不可能像数学、物理等课程那样直接依靠本学科的知识系统来支撑,通常采取的是文选式的安排。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一个相对应的成熟的学科基础之上的,与之相对应的学科为本学科课程的理论建构提供了系统、准确、明晰的基本结构。现在的语文课程主要是偏重于从文献的角度研究语言文字,我们也确实拿不出一套真正为中学语文教学所学的语文系统知识。”[1]

语文是基础学科的基础,任何学科都要凭借语文来学习。因此,学习语文就必须把与语文有关联的其他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一起扯进来,不分彼此,这使得语文教学面临的第一大难题就是如何从广义文化活动及其作品中分剥出自己的教学内容。“没有哪一门课程能够在现代教学体系中作为一门课程而存在,却又能离开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展开它的教学过程。”[1]

(二)混淆语言自身规律与语文学习规律的界限

我国针对语文学习的语言学系统研究开始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然而以后语言学所走的道路,尤其是建国以后却越来越往纯学科的方向发展,以至于进入教学的不是针对语文能力发展所需要的知识,而是简单地把学科性的知识转移到了语文教学中。这种简单地把语言自身规律等同于语言学习的规律,造成了语文知识在教学中的尴尬局面,人们普遍觉得现有的语文知识没有用。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一种以研究语文取代学习语文的倾向。它重理解,轻分析;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自悟自得。不错,从理性上掌握语文规律可以增强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自觉性,但如果没有大量语言材料的积累和反复的语文实践活动,要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是不可能的。

张志公先生说:语法研究的实用意义表现在对人们语言实践的指导上,就是说,语法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正确地使用语言,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切切实实地在训练中学会操纵和使用语文工具,也就是着眼于掌握字、词、句和篇章的运用能力,不容许离开这种训练去空讲大道理,空讲理论知识。周祖谟先生也说:科学研究的成果对于教学应当有极大的实践意义,可是一般只讲语法,只是搬弄术语,没有从使用语言的人思想感情方面着眼是不够的。[2]199

(三)对语文知识概念进行分解性的操作

现有的一些语文知识不能说完全不能在语文教学中起作用,问题在于如何运用它。由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构成涉及一定的文字学、语法学、文章学、文学、文艺学理论,容易把它教成理论课和知识课,为讲知识而讲知识,以致教学过程出现死记硬背概念术语的现象。这种理论脱离实践的单纯知识教学无益于语文能力的训练与养成。

受西方工具理性、分析科学的影响,语文教学以文本为中心,机械地按字词句段语修逻文等理论知识系列进行组装拆解,并把这些知识当作语文教学目标的唯一着眼点,导致语文教育价值定位的片面化和教学操作上的异化现象。语文教学绝不能无视言语作品鲜活的生命力,把一篇篇充满活力的课文用异常冷静的、合乎“科学”的手段一一分解,以理性知识取代直观感受,以训练代替体验。如果这样,语文整体的美以及内外和谐的诗意将荡然无存,活生生的语文也就成了解剖台上的“器官”,有趣的教学就会变成一种无味的操作行为。任何试图通过某个部分的学习或训练来达到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只能是以学生发展的不平衡为代价。语文教学是一个整体,语文知识系统是由许多组成部分构成的。一个个彼此分离、孤立的知识单元难以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识,难以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缺乏整体的教学不可能求得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唯有相关的整体教学才能使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

二、语文教学离不开语文知识教学

(一)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需要一定的科学化手段

语文能力固然有可能在大量的积累和实践中以语感的方式发展起来,但这种内隐式的学习无疑是在黑暗中摸索。内隐式学习本身速度较慢,需要经过反复多次的尝试才能成功。早在一百多年前,《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先生就痛感“蒙子入塾”“终日伊吾”“只是循其当然而不求其所以然”“及稍长,则为之师者”只能“就书衍说”,如果涉及到一些语言文字的规律性现象,不仅塾师“昧然”,连“一二经师”也只能说“此在神而明之矣,未可以言传也”,因而以“十余年力索之功”完成《文通》一书,希望“而后啻蒙入塾能循是而学文焉,其成就之速无逊于西人”。[3]人类语言的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创造积累的语汇和交际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思想文化的积淀也越来越丰厚,科学概念越来越严谨、复杂、系统,只靠一种自发的感性的无明确目的无计划的学习,学习的效果往往是不规范的、低效的。

语文知识就是语文规律的科学概括和语文学习方法的科学总结,对于语文训练和语文能力培养是必不可少的。王力在《谈谈学习古汉语》一文中说:“我们认为学习古代汉语的基本理论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的阶段,单靠大量阅读后的一些零星体会和心得,那是很不够的,还必须继承前人对古代汉语的研究成果。”“一切都靠自己悟出来,而不接受前人的经验,也是不对的。有些理性的认识,是前人学习古代汉语的概括,介绍给学生,也就缩短了他们摸索的过程,缩短了学习的时间。”[4]

(二)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需要语文知识的指导

内隐式的学习是需要的,但外显式的语文知识的获得也是必须的。马建忠先生认为并非任何学问之事都是可以授受的。“可授受者规矩方圆,其不可授受者心营意造。”“可授受者”即其语法知识,“不可授受者”可以理解为我们今天所说的语感。语感的获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然状态下的言语实践;一种是自觉状态下的言语实践。传统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属于第一种方式,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学属于第二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有赖于大量言语材料的积累,直至言语规则在学生身上积淀到一定程度,形成相应的言语结构。第二种方式有赖于对言语材料的自觉感受以及相关语文知识的指导,直至形成相应的言语习惯及言语反应机制。在第一种方式下,语感的获得具有或然性,效率不高。第二种方式可以避免第一种方式的诸多不足。不过学生如果没有对言语的自觉关注,没有可靠而又管用的“可授受者”的传授和指导,没有必要的言语训练和实践,恐怕连潜移默化的低效率也不可得。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个基本结构,即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它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包含了普遍而强有力的适应性。不论教什么学科,都必须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而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各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有学者认为:20世纪语文教学研究的最大贡献,就是建立了一套语文知识体系,这一套知识体系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来之不易,轻易否定是不负责的。……问题的关键是应该用语文知识而不是被语文知识所用。语文知识教学并没有错,关键是要教有用的、有效的语文知识。

(三)语文教育需要通过语文知识来沟通和提高

让学生通过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来丰富积累,发展语感,通过更多的语文实践活动来掌握和运用语文的规律,这是正确的、必要的。但是,它们不可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作为课堂教学,师生之间通过语言来沟通和互动是必要的,必须有语言知识的概括,有必要的概念和术语。如果没有这一切,我们就无法用明晰的语言展开教学活动,无法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无法设定阶段明确的学习环节对教学进行整体控制;经过一定阶段的学习之后,学习者也很难对自己的进步进行总结评价。因为语感本身并不会给学习者什么可以明确掌握的东西,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之中,这将会使施教者、受教者都陷入一种无所适从、无所依凭的心理困惑中。

新课标强调合作性学习,倡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切磋对话,更突出了课堂教学对语文知识的需要。语言知识在语文教学中淡化的结果,必然造成语文课堂教学的平常化。如果没有知识的介入,语文课堂教学就只能在低水平上重复,深刻的感悟将会因为没有必要的概念作媒介而无法表达,睿智的指点也将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变得平庸无奇。我们越是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越是强调学习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也就越需要语文知识的控制。

三、语文课程知识教学

(一)注重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对语文规律的归纳

一门学科的知识总是要阐述概念、规则和规律的。语文也要阐述自己的规律,但语文教材并不是按分解后的知识材料编撰的,而是一篇篇完整的文章。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具有从语文现象中敏锐发现和归纳语文规律的能力。“不断地从言语作品中钩稽出富有规律的语言现象,在现象的多次重复中发现规律,然后再去阐释规律。这和不通过现象就把赤裸裸的规律呈现出来,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培养一种随时观察活生生的言语、从中捕捉规律的敏锐性,培养一种‘语言具有规律性’的观念,一种寻求语言规律的意识;后者则只能得到一些别人归纳好了的干巴巴的条文。前者把课文也就是言语作品和言语规律融为一体,后者把课文拆成零星语料,失去了那些积蕴在作品中的完整的思想和丰厚的感情。”[2]327

汉语是非解决形态的语言,没有那些严格的、“不讲道理”的规矩,因而较之其他语言来就更灵活一些。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他学科的科学性强,很多内容只能有一种提法、一种理解,数学、物理、历史、地理等都是如此。语文的规律不同于数理化的规律,数理化的思维主要是逻辑思维,给它一个规律,就可以举一反三,我们平时讲勾股定理,不管以后碰到多大的三角形,都没有问题。而语文虽然也有语法,也有修辞,但要写成文章就不是只靠语法和修辞就可以解决的。常用汉字就是那么几千个,但从秦汉到现在,没有一篇文章重复,它有无穷的排列组合,在这些排列组合中,足够作者尽情地发挥。这无穷的排列里面也有基本规律,这个规律只有在了解基本法则后反复实践才能掌握。儿童在上学之前的口语能力已经很强,具有一定的语感,但却还没有全面掌握基本语法和语言的常规用法。语文课程知识教学就在于把感性的语言活动提升到理性的、自觉的认识。就教育价值来说,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科学认识,对实现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当前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出路在于改革,不能轻言“淡化”或取消。

(二)注重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综合应用和感受体验

汉语文化更多具有意会的特点。整体的感悟、体验、熏陶较理性的分析、逻辑的思考更具优势,更能体现汉语文整合性的特点。我国古代语文教育重视的诵读,就暗合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和汉语文的性质。叶圣陶先生说:“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的探讨,单在吟诵上下功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的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少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离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是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不仅理智地理解,而是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到达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5]

语文课程知识教学要着眼于应用,着眼于训练和实践;不能为讲知识而讲知识,不能把学习停留在名词术语定义上,仅仅以掌握一般知识为满足,而要力求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来指导语言实践,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课程所要求的语文能力确实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只能在相应学科知识扎实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因此,在语文学习中要充分利用母语环境的优越性,让学生广泛接触并积累言语材料,凭借记忆的检索功能形成直觉思维,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语感。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离开了知识就谈不上学习。知识积累越丰富,越有利于智力的开发,学法的掌握也就越容易。但是,仅仅谈知识的积累、知识的教学还是不够的。语文课程要摆脱传统教学中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战略转移:变系统知识为有用知识;变知识掌握为知识运用;变知识本身的单维取向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取向。

[参考文献]

[1]李海林.评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非理性倾向[J].中学语文教学,2006(2):3-9.

[2]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刘大为.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知识问题[J].语文教学通讯,2005(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