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造林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7:55:40

抗旱造林技术

抗旱造林技术范文篇1

[关键词]抗旱造林技术;整地;植后管理

干旱作为一种气象自然灾害是由于降水量不足加之土壤水土流失严重。干旱地区植被作物类型较少,植被适应性较差。我国从内蒙古京河西走廊以西地区,大部分地区为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仅为200mm。部分地区不仅降水少,气候环境及土壤条件较差,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沙漠化,发生了严重的生态不平衡现象。针对这种问题,我国从1979年开始将3月12日定为植树节,并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据《说文解字》分析,我国从殷商时期开始出现植树绿化,改善生态这样的需求。经过3000年的历史变迁后,在现代社会我们仍旧大力提倡植树造林,这说明人类自古以来就有主动改善生态环境、创造良好家园的积极性。研究抗旱造林技术及其要点对于科学的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1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加深,各种人为活动频繁,水资源浪费和自然环境破坏严重,部分干旱地区沙漠化趋势严重,植树造林、阻止沙漠化进程的需求迫在眉睫。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我国政府对于植树造林采取政策上的鼓励,每植树500亩以下的每亩补贴100元,500亩以上的每亩补贴150元;对其它成片造林每亩补贴50元。此外,各地区政府也有不同的规定。然而实际情况是各地区抗旱造林、退耕还林的效果并不显著。从50年代开始我国大范围的植树造林,曾经失败与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科学的植树造林对于提高造林成功率、降低造林成本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种背景下,研究科学的抗旱造林技术对于我国生态可持续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1]。

2抗旱性树木的选择

抗旱地区苗木栽种应该选择耐旱、耐寒、地区适应性较好的树种。从树木的抗旱性结构分析,树木长时间在干旱的环境下生长,呼吸速率将会减缓,并且具有较强的吸水和蓄水能力。研究抗干旱较好的树木,他们的根系发达,蓄水能力强,内部结构导管系统丰富,并且树叶蒸发能力较弱。以上这些特性确保他们在干旱恶劣的条件下能够长时间存活。因此,抗旱造林应该选择根系发、蒸发能力较弱、呼吸速率较慢、蓄水能力较强的树木。不同地区土壤条件气候条件对于植物成活率和生长情况也会产生影响,具体树种的选择还需要研究人员进一步根据自然条件研究选择综合地区综合适应性较好的树种作为种植苗[2]。

3抗旱造林技术

3.1树种的选择

抗旱造林技术需要因地制宜实施,在树种选择上坚持以下三条选择:(1)选择抗旱性能较好的树种,例如白杨、榆树、白蜡、侧柏等。这些树种具有防风固沙、耐旱耐寒的、树枝不易折断的优势,因此适合作为抗旱造林的树种。一些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山地、丘陵可选择抗旱效果好的经济林树种,如核桃、无花果、枣、杏子、桃、洋梨等。(2)抗旱造林的树苗要选择一年以上树龄,且经过一段时间的炼苗。(3)抗旱造林的树种要与地区性自然环境相适应。在选择多种树种栽种造林的情况下,建议划分林区,根据立地条件种植,不要混交种植,目的是为了方便以后管理。

3.2整地

处理地形整地技术以外,抗旱造林苗木在中前还要整理选择好的土地。一般想要对土地中的石、杂草进行清除,翻耕土地,是土壤变得松软,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蓄水能力。通过整地后土壤环境有所改善,树苗的成活率就会提高。

3.3起苗

苗木起苗会直接影响抗旱造林树苗栽种的成活率。为了提高树苗的成活率,起苗要选择合适的条件进行。一般起苗选择在阴雨天进行,这样做的目的是起苗的过程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率。起苗期间,要确保苗木根部的完整性,并对根部进行通风,对苗木进行修剪。运输路程较长的情况下,需要对苗木根部使用地膜进行包扎,防止水分蒸发和根部土壤涣散,造成苗木根系损伤。修剪过后的苗木伤口处也需要包扎处理,起到保湿的作用[3]。

3.4植后管理

3.4.1水肥抗旱造林地区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因此苗木栽种后一定需要加强水肥管理,确保在在中初期为植物提供一个相对较好的环境,使苗木能够尽快的适应新的栽种环境,尽快的在新环境固定根系。一般栽种后灌溉数量每株大约4L,一周后施氮肥、磷肥混合肥。3.4.2病虫害的防治苗木在中后抵抗病虫害的能力较弱,需要提前对苗木喷病虫害药物防治。3.4.3补栽不同的树种有着不同的栽后成活时间,抗旱造林苗木在中后根据不同苗木的栽种成活时间了解抗旱林的成活情况,并对死亡的苗木进行补栽。

4抗旱造林技术要点

4.1整地技术

4.1.1反坡梯田反坡梯田是指梯田田面坡向与山坡方向相反,反坡角度为3~5°,修筑形式为外高内低的整地方式。这种整地方式适合地形较为复杂的山地或丘陵。它的优势在于提高土壤的蓄水保肥,防治水土流失的能力。反坡梯田需要修筑较高的田埂,将田地修改为具有蓄水能力的水库。这种方式在高原地区较为常见。黄土高原抗旱造林多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整地[4]。4.1.2水平沟水平沟整地是借助等高线原理在山坡上修建的蓄水沟,这种整地方式适合坡度较大的、平整度较差、机械化整地难度较大且土壤层较为贫瘠的山地。一般沟距为3~5m,沟口宽0.7~1m,沟深0.5~1m。水平沟的深浅可根据诗句的蓄水需求和山地坡度而定,可时深深浅、满足最大蓄水需求即可。通过水平沟的设计,可以极大的改善贫瘠山地水土流失的情况,并能提高山地蓄水能力,为植物生长提供一个相对较好的环境。4.1.3鱼鳞坑山地坡度介于15~45°时,可选择鱼鳞坑技术进行整地。鱼鳞坑状似鱼鳞,每个坑间距大约2m,排距大约4m,深度大约0.4m,坑半径约为1.5m,每个坑在中一课树木。鱼鳞坑整地的目的是为了方便蓄水、灌溉,具有调节水分的作用。此外,鱼鳞坑的应用可以减少雨水对于陡坡的冲刷,防止水土流失。4.1.4隔坡梯田隔坡梯田适合在大于15°以上,降水量不足400mm的地形环境下采用。将坡田改为水平田,并为水平田增加田埂,在田埂边预留排水通道,这样可以在少于季节截留雨水,将雨水蓄积于土壤中,而在暴雨其可排除多余的水分。隔坡梯田造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提高植物的成活率。4.1.5V型集水坑集流整地在丘陵换皮地区可以选择V型集水坑集流整地。V型集水坑是一种形似漏斗的集水坑。这种集水坑与鱼鳞坑类似,同样是为了在雨季使雨水及其地表径流的水分汇集中树坑中,增加土壤的蓄水量。

4.2造林技术

抗旱造林一般采用多种造林方法,如播种、插条、分殖、插根等,具体的情况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覆盖造林可结合蓄水保墒技术,如地膜覆膜、秸秆埋苗等方法,植苗后做好土壤水分的保湿,减缓水分蒸发程度,可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4.3抗旱技术

4.3.1滴灌技术滴灌技术是一种农业节水技术,需要在苗木种植地布置滴灌带,组成滴管灌溉系统。这种方法的缺点是造价加高,但是水分可直接滴入苗木根部,既节约水资源,有可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滴灌技术适用于水资源急缺地区,造林苗木成本高的情况下应用。4.3.2覆膜技术覆膜技术主要是为了防止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度。一般选择规格为0.008~0.012mm的地膜,可在树坑进行覆膜,可降低覆膜的成本。腹膜后边缘需要使用土壤压实。覆膜技术与鱼鳞坑、V型集水坑等整地技术结合使用,可以极大程度的提高小苗木的成活率[5]。4.3.3套袋技术部分地区水分蒸发较快,昼夜温差较大,种植苗木种植后不适合苗木萌发,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套袋技术,将袋子套于苗木根本,一方面可以防止水分蒸发,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小环境内的温度,进行保温,减少昼夜温差,提高喵咪的成活率。4.3.4固体水种植技术固体水是一种新型的微生物化学产品,是指将液体水固化,其含水量高于98%。在苗木种植中采用固体水种植技术,将易于流动的液体水变为固体水,改变水资源物理形态的同时增加了水资源在水坑中停留的时间,可以有效的环节苗木根部的干旱情况,提高苗木对于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情况,从而提高苗木的成活率。4.3.5容器育苗技术干旱地区降水量不足、蓄水能力较弱是干旱地区绿化难度大的主要障碍,想要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就必须要增加苗木根部的蓄水和保水能力。苗木在种植初期对于养分的需求较多,复杂的生存环境使得苗木不易成活。再用容器进行育苗,在苗木成长较好的确情况下进行栽植,栽植时连通容器、根部土壤一起栽种,可以使苗木在栽种初期维持较为稳定的生长情况,这样可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4.4吸水剂沾根技术

吸水剂沾根技术是指在植物根部使用吸水剂,改变植物根部环境的吸水机制,提高土壤环境的蓄水量,使得植物根部能够吸收更多的水分,这样在干旱环境下植物也能够获得生长所需要的水分,从而提高植物的成活率。

5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

辽西北地区是我省典型的干旱区,该地区抗旱造林在中主要采取反坡梯田进行整地。整地后不仅可以提高林地的利用面积,而且增加了山体结构土壤层的稳定性,能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和山体崩塌。由于辽西北地区干旱区平均年降水量不足400mm,大部分上体表层土壤层较为贫瘠,受雨水冲刷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蓄水能力不断降低。以陕西洛川县为例,这里的抗旱造林苗木成活率原来仅有15%,其土壤蓄水能力是主要的原因。为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在抗旱造林中采用了吸水剂、固体水、保水剂等生物蓄水保水作用,再结合鱼鳞坑技术和覆膜保湿作用,在树种上选择沙棘、辽东栎、椿树、杨树等在当地适应性较好的树木。经过科学的规划与设计,洛川县的抗旱造林苗木成活率由原来的15%提升到了50%,苗木成活率得到极大的改善。

6结语

抗旱造林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共建绿色和谐家园的必然需求。由于不同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性,抗旱造林技术要根据区域自然条件选择适应性较好的树种,在植种苗木之前先进行整地、技术,做好防渗处理及其蓄水措施,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并在苗木栽种后加强植后管理,补种未成活的苗木,对其他长势加好的树木定期灌溉施肥,确保其茁壮成长。通过综合采用多种技术整地、造林,逐渐扩大我国干旱地区的绿化面积。

参考文献

[1]张磊.浅谈林业工程中抗旱造林技术的相关问题及措施[J].科学技术创新,2018(36):147-148.

[2]苏丹华.困难立地造林综合技术要点[J].南方农业,2018,12(36):69+71.

[3]李大鹏.浅谈抗旱造林技术和造林技术要点[J].农民致富之友,2019(11):211.

[4]黄永新.浅谈抗旱造林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2014(3):61-62.

抗旱造林技术范文篇2

1.1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党和政府都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注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在青海省推广造林技术是响应国家的号召。而且,大面积的植树造林会减少青海省水土流失情况,防风固沙,减少沙尘暴的肆虐。还可以大量的涵养水源,促进地下水的增加,从而保护了生态环境,为青海省一些珍稀动植物提供栖息的住所,保护了植物多样性,增加珍稀动物的繁衍数量,吸引更多的稀有动物来青海省定居,推动青海省良性生态系统的建立。1.2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大气环境。青海省大部分地区缺少水资源,属于半干旱地区,因此,为改善干旱的情况,就需要抗旱造林。多种植一些抗旱效果较好的树木,有利于提高青海省植被覆盖率,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调节大气之中的气体成分,净化水源和空气,对缓解我国气候变暖也存在重要意义。而且,植树造林还可以吸收空气之中的有毒气体,消除一些噪音,促进青海省空气的清新度。1.3提高居民经济水平,保护居民健康。在以前都是通过消耗环境来达到经济的发展,而现在就需要保护环境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在青海省植树造林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而且种植的树木种类有许多,不仅有观赏性的植物还有经济作物,从而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经济增长。另外,植物具有吸收有害气体的功效,释放大量的氧气,为居民提供一个空气清新的环境,提高青海省居民身体健康水平,减少呼吸性疾病的发生。

2对抗旱树种的研究

2.1抗旱树种的应具备特性。抗旱树种顾名思义,就必须耐旱。因此,抗旱树种应具备以下特征,才能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成活。首先,抗旱树种的根系要比较发达,尤其是侧根,这样能才能扎根土壤快速生长;其次,必须耐旱、耐寒、耐高温,而且还得适应酸性和碱性土壤,具有强大的生长性;再者,树木的抗病虫灾害要强,繁殖能力强的,这样在贫瘠的地区树木成活率也会很高。最后,在引进树种时要引进已经栽培成功的树种,要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2.2抗旱树种的种类。目前,青海省有高等被子植物进1.2万种,经济植物和油料植物也较多,但抗旱树种的种类有限,因此,要大量引进抗旱树种进行种植。现阶段,抗旱比较好的树种有新疆杨、榆树、白蜡、侧柏、国槐、油松、栾树、五角枫、银杏、雪松、白皮松、龙爪槐、柏树、苹果树、梨树、桃树等等,这些树木的抗旱性比较强,而且对土壤的要求不是特别高,对空气的净化力度要较好。2.3抗旱树种的种植技术。在种植抗旱树种之前要对土地进行整理,对土地整理可以减少土壤中的一些杂草,促进土壤吸水性和采光条件,有效提升树木的成活率。再者,还可以使用新型的抗旱造林材料,例如,吸水保水剂、抗旱造林粉、蓄水渗膜、可降解抗旱造林地膜等[1]。在栽植时需要用根系裸露或是带土的苗木或容器进行栽种,必须是已经成长好的小幼苗,而且还可以采用穴播、条播等播种方式。

3青海省抗旱造林实施措施

3.1改善造林技术,提高技术研发。不同的土壤和不同区域种植技术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造林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水土条件和树种的选择。现阶段青海省造林就适合使用容器育苗技术。所谓容器育苗是指将树苗放入相应的容器之中,让其能够在容器中的土壤当中吸收养分[2]。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促进树苗的存活率,而且还可以使树苗避免在植入土壤的时候出现死根的现象,对节省造林资金的投入有重要意义。其次,政府要加大对造林技术的研发,引进新的技术手段,从树种和土壤、灌溉等方面都进行改革,促进树苗的成活率,提高青海省水资源的保持。3.2做好土壤整理,覆膜造林。青海省土壤不是很肥沃,光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大部分地区的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所以,在抗旱造林是要注意树种的灌溉和保湿。造林之前,选择灌溉便利、土壤排水较好的土地。对土地进行整理,在土壤中施肥,保证土壤的通风效果,没有结块,增加土壤的肥沃性,这样可以有效的消除土壤之中的一些病虫,提高土壤质量。种植时可以应用蓄水渗膜技术,这种技术可以促进树种根系吸水,将土壤之中的水分聚集减少蒸发,最大限度的保证树种在生长过程中有足够的水分,而且这样也可以减少工作人员随时浇水,给工作人员节省很多时间。这种技术的应用还不会造成树种由于一次性浇水太多而出现烧苗的现象,值得大力推广。3.3选择合适的抗旱树种,使用毛细渗灌技术。青海省气候条件有限,因此要选择适合的树种进行造林。现在我国抗旱的树种有很多,而且许多树种对生态环境要求低,抗旱、抗寒、酸碱性等适应性较强,因此,可选择的树种还是较多的,但是虽然有些树种抵抗性较强,在种植时还是需要采用毛细渗灌技术,这样可以让树种根部充分吸收水分,快速使树种增长,减少浇水次数,提高树种存活率。3.4做好后期树苗管理工作。树种栽培完之后,护林人员要做好后期工作,保障栽种的树木茁壮成长。经常给树木修剪残枝,保证生长的水分等需求,还可以合理使用保水剂给树木打营养液,促进树木生长,注意后期的病虫害防止。

参考文献

[1]董小婷.林业工程中抗旱造林技术的相关问题及对策[J].新农业,2019(3):35-36.

抗旱造林技术范文篇3

关键词: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目前,造林工程发展缓慢,林区过度开发使林业面积不断减小。林业工程的发展离不开技术人员和先进的技术,我国加大了荒漠化治理的林业工程投资力度,应加强对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保持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分层。

1抗旱造林技术

抗旱造林主要应用于我国西北地区,是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特点选择的造林方式。抗旱造林针对林区地理环境,从地理特性和区域特性入手,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设计了建设方案。抗旱造林工程适用于干旱少雨地区,这些地区降雨量少,树木存活率不高,绿化面积难以扩大,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林业工程的发展。应针对林区环境气候进行分析,在进行林区恢复建设时,提升树苗存活率,有助于资源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2抗旱造林技术应用于林业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抗旱树种的选择问题

不同地区气候不同,土壤存在差异性,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抗旱树种。在选择前,应加大调查力度,针对当地气候和土壤等自然环境条件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选择树种,使树种成活率得到保障,提高抗旱造林技术水平。应掌握客观环境条件,加强对树种的分析,明确树种的抗旱性。为了降低成本,树种选择应以性价比和成活率为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考虑树种是否适合种植。在林业工程中,要想获得良好的抗旱造林技术效果,树种选择应符合当地的环境条件,避免环境污染问题,例如:桉树入侵会影响周围的树木,剥夺养分,抗旱树种和原有植被应和谐共生。

2.2操作流程有待完善

应加强对林业人才的培养,不断创新林业工程,完善抗旱造林技术。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抗旱造林技术效果不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技术有待完善,林业工程由于操作不正确,影响了技术效果。专业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缺少对接,导致种植操作不当,应强化人员能力,提高技术人员技术水平,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部分工程过于重视过程,后期治理力度不够,抗旱林缺少保护,不利于树木健康生长。林业工程在实施中缺乏监督,没有发挥监督作用。

2.3林业工程管理模式滞后

林业治理中,造林抗旱是一种主要方式,但是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管理较为落后,管理模式应与时俱进,适应时展。应增强对现代抗旱造林技术的认知,加强对林业工程管理模式的设计,将其全面应用于林业工程中。应强化落实林业工程管理,不能忽视管理,应采用有效的管理方式获得良好的效果,保障林业工程的有效实施,充分发挥抗旱造林技术的作用。

3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3.1做好前期准备

抗旱造林施工应从施工地区生态环境入手,加强对地质条件的勘察,由地质勘测人员负责,加强对相关数据的调查,尤其是土壤酸碱度、沙化程度和养分含量等,对土壤条件进行相应的改造,使其符合种植要求,为抗旱造林工程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1]。应高度重视水资源短缺问题,着重进行解决,加强对覆盖技术的应用,将保护膜覆盖到地表中,减少地表水分蒸发,使树木获得充分的水源,提高树木成活率。加强保护技术的应用,吸收集中水分,灌溉树木,促进树木健康生长,提高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水平。

3.2选择适宜的树种

应注重树种的选择,在实际选择中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经济性原则。在选择抗旱造林树种时,尽可能不选名贵树种,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后期维护。二是适应性原则。在选择抗旱造林工程树种时,要以本地区树种为主,确定备选对象,选择适用性强、存活率高的树种,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保证抗旱造林工作的有效实施[2]。应加大考察力度,根据不同树种来落实,加强对种植数据和存活信息的收集,为抗旱造林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的改革升级。

3.3创新林业工程造林技术

由于林业工程造林技术应用具有地区性和独特性,不能只凭经验,因此,林业工程造林技术创新尤为重要。技术改进应着重从抗旱效率入手,把抗旱性放在首要位置。可选择以下几种造林技术形式:一是容器苗造林。此技术可运用于干旱瘠薄的浅山区,其能够克服土壤贫瘠的问题,可以以油松品种为主,通过容器苗技术实施抗旱造林。对树苗栽植进行分析,保障容器内土坨完整,去掉容器低,保持树苗根系完好,提升树苗成活率。树苗入穴深度应高于容器袋口,夯实土壤,在坑口处覆盖细土。二是覆膜造林。此技术可提高成活率,其借鉴了农业种植经验,以覆膜形式实现对林区土地的处理,可增强土壤湿度,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温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将膜剪一道缝,由内到外,将事先处理好的浅锅底型树坑内植上树苗,保持穴边缘低于地面[3]。在苗木根茎和地膜上覆盖土,保障无透气和空隙。栽植工作完之后进行浇水,提高苗木成活率。

3.4合理把控抗旱造林工程进度

要想确保抗旱造林工程顺利开展,需要完善的工程监管制度。在坑旱造林工程中,应加大分析力度,围绕气象条件进行分析,结合气象变化适当开展人工降雨,使苗木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提高抗旱造林工程标准,明确苗木选择和栽植养护的具体内容,将其落实到个人,每项工作由专人负责[4]。按照规章制度,对技术人员提出相应的要求,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将每项任务落到实处。以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加强对技术人员的考核,将技术人员能力和工作效率作为考核内容,以林区成活率作为考核标准,做出相应的奖惩,激发技术人员工作热情,不断提高其参与性。加强技术人员档案构建,在抗旱造林工程中,对于遇到的问题及状况,调动好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注重人才选拔,保障抗旱造林工程的顺利开展。

3.5加强抗旱造林工程管理

为了促使抗旱造林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要做好人力、物力支持,以个性化管理方式为主,提升抗旱造林工程水平。加强资金管理,在前期加大宣传力度,以有效的方式就林业发展展开宣传,增强人们对林业发展的认知,不断提高人们的重视程度,提高人们对旱地造林的认可度。对旱地造林实施融资,加大社会资金投入。在资金管理中,把控好资金发放,防止资金流失。林业部门应响应国家号召,进行资金精准投放。人员管理主要是针对技术人员,对其进行选拔和委派。加强与专业技术人员的联系和沟通,邀请专家对技术人员进行全面指导,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强化技术人员处理问题的能力[5]。加强设备管理,全面调动设备,由专业人员指导,促进抗旱造林工程的有效开展。做好设备维护和保养,使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提升抗旱造林工程质量。应注重科技手段的应用,加强造林工程创新,以创新思维改进抗旱造林工程管理。

3.6提高施工人员综合素质

应提升造林人员的选拔标准,加强对一线造林人员的专业素质考核。通过规范化的操作,提升技术水平,避免操作失误,提升林木成活率。应加强构建监督制度,对一线造林人员的各个方面进行监督,对于不达标的工作人员,要进行专业培训,使其符合相应的标准,鼓励一线施工人员起到带动作用。应加大检查力度,围绕造林成果进行分析,保障抗旱工程的有效进行,提高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水平[6]。

3.7构建抗旱造林技术管理系统

具体实践过程中,应重视技术操作,落实林业工程,发挥抗旱技术的价值,加强对林业工程的监督管理。应高度重视并构建林业工程抗旱技术管理系统,确定抗旱造林技术的具体流程,只有落实好管理工作,才能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提升抗旱造林技术应用效果[7-9]。

4结语

要想更好地改善生态环境,必须要加强抗旱造林工程建设,解决抗旱造林技术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创新,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树种,加强抗旱工程管理,提升抗旱造林技术水平,促进抗旱造林工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屈冬林.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分析[J].南方农业,2021,15(21):91-92.

[2]杨玉春.试析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J].现代园艺,2020,43(12):169-170.

[3]侯捷.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研究[J].花卉,2020,(12):226-227.

[4]侯二亮.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J].花卉,2020,(10):201-202.

[5]王栩.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分析[J].山西农经,2020,(02):77-78.

[6]韩萍.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探索[J].现代园艺,2019,(20):187-188.

[7]赵阳,洪海艳.加强林业工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8,(23):174.

[8]吕丽.浅议我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现状与改善对策[J].种子科技,2021,(05):113-114.

抗旱造林技术范文篇4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中的问题

1、抗旱树种选择中的问题。“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古谚告诉我们,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这用在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中同样适用。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质和自然环境差异大,个别地区对抗旱造林地区的自然气候调查研究不到位,或是对于树种本身的特性研究不深入,或是犯了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照搬了其他地区抗旱造林的成功经验,总之,其结果是种下的树种不适应当地环境,在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浪费了大量的树木资源后,树木的成活率依旧不高,抗旱造林的目的依旧没有达成。2、抗旱造林中的技术应用问题。抗旱造林的政策方针是简单的,其过程却是复杂的。我国现有的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已经比较先进,但是先进的技术需要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严格按照抗旱造林技术标准进行。但是现在的现状是,一线抗旱造林工作人员在专业技术方面有所欠缺,对于一些先进的、有效地抗旱造林技术了解不多,仍采用原始的、粗暴的植树和管理方法,先进的技术得不到推行。这种现象一旦大规模的出现在造林工程中,就会导致整个抗旱造林工程失败,造成经济和环境的损失,这是林业工程管理层面的问题,需要在管理层面入手进行解决。3、水资源缺失问题。造林的目的是抗旱,这是利用了树木成活之后的保持水土作用,但是树木在存活生长过程中同样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尤其是幼树种下之后、存活之前这一段时间。但是抗旱造林的树大多都种在自然环境恶劣,缺少水资源灌溉的地区。这就形成了以水资源为中心的矛盾,如何解决抗旱造林地区的水资源问题,是抗旱造林的关键问题。

解决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问题的有效措施

1、合理选择树种。林业工程抗旱造林过程中,选择树种是重中之重。其树种选择不当的原因归结起来,不外有以下两点:一是技术人才问题,部分地区由于缺乏高技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加入,所以在树种研究、当地自然环境研究等方面能力不足,造成树种选择失当;二是观念问题,部分地区为了达到抗旱的目标,在选择树种时,单方面考虑树种的耐旱、抗旱能力,忽视了当地的地形、气候和土壤问题,还有一些地区为了缓解抗旱造林的资金紧张问题,倾向于种植经济价值较大的作物,却忽略了树种的抗病虫害能力,造成树木大面积死亡。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套选择树种的标准,其因素应该包括当地环境和树种本身两方面。当地环境方面,土壤、气候、湿度、地形、种植历史、光照、常发病虫害等是需要被考虑的;树种方面,树木的耐旱、抗旱、耐寒、耐热、抗病虫害、光照需求、肥料需求、价格、生长速度等是主要考虑内容。这样一个完整的选择标准能够为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提供参考。2、推行先进的植树技术。我国为了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情况的抗旱造林需求,研发了集中比较先进、使用的种植技术,其中较为广泛应用的是容器苗造林技术和覆膜造林技术。(1)容器苗造林技术容器苗造林技术是在装有营养土的特定的容器中培育林木幼苗,其根部的营养土在幼苗生长过程中与根部紧密粘连,被称为根际土团,培育成型后,将幼树和根际土团一同移出容器,作为一个整体栽种到移植地。这种方法在移植过程中,根际土团会保护幼树的根部不受伤害,缩短移植过程中的缓苗耗时,也可以起到保墒作用,使幼苗可以尽快扎根,从而提高存活率。这种技术常常运用于贫瘠土地、干旱土地和沟坡、梁峁等山区地形中,能够有效地提高幼树的成活率,一般适用于柏树、松树等体型较大的树种。具体操作过程也大大简化,传统的植树技术需要多人配合、需要考虑树苗入穴深度、如要观察根部伸展情况,比较耗费人力和时间,而容器苗造林技术可以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操作,省时省力。现阶段只要现实条件允许,一般都采用这种造林技术。(2)覆膜造林技术覆膜造林技术是应对干旱的有效手段,其主要改变的环境因素是土壤的湿度。众所周知,水分蒸发是影响土壤湿度的重要原因,在干旱地区,一般气候都比较干燥,水分蒸发量大,但是如果在地表覆盖一层透明的塑料簿膜,薄膜就会阻挡住从地表蒸发的水蒸气,再返还给地表,那么,在薄膜与地表之间,就会积累越来越多的水分。树木的根系蒸发率被有效控制,所得的水分将用于树木的存活和生长,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树木提供了水资源。同时,白天的时候,薄膜能够保存一部分热量,在夜幕降临后再返给地表,起到微型“大气层”作用,薄膜内的温度相对恒定,这样的温度有利于树木的生长,因此薄膜造林技术能够促进幼苗成活,提高造林成活率。先进的造林技术需要一线造林人员切实实施,对此,林业工程项目负责单位应该加强造林人员的造林技术培训,确保先进的造林技术能够被每一位造林人员熟知并运用到造林工程中。此外,造林技术相应的设备也应该配备齐全,从各个方面提高造林的效率和成功率。3、利用先进技术解决水资源矛盾问题。为应对抗旱造林过程中的水资源问题,我国研发出两种方案,一是在地势条件允许的地区施行上述所说的覆膜造林技术,依靠有效控制土壤中的水分蒸发,是树木生长过程中能够得到比较多的水资源供应,这一技术在幼苗期的效果最为客观。二是保水剂保水法,保水剂又称土壤保墒剂,这是一种具有三维网状结构的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它能吸收土壤中的各种水分,使其成为一种固态的水,这部分水不再渗透、不再流动,但是却能够被植物吸收。这种固态水如果长久的存在于树木的根部,就能保证其根部湿润,为树木提供生长所需的水分。因此保水剂被大范围的应用于荒漠治理、防风固沙,在抗旱造林过程中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因此是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有效措施。

抗旱造林技术范文篇5

1树种选择

科学选树种是确保造林效果的前提,如果树种选择不合理,则无法保证造林成活率。干旱地区水源缺乏,因而在树种的选择上要尽可能选择一些针叶树,针叶树种对水资源的依赖程度比较低。在实际操作中,还要参考当地的气候和土壤等因素。一般情况下,本地优良树种是最佳的选择,这主要是因为本地树种更能适应本地气候环境,其生长习性和当地气候条件较为匹配,树苗的成活率可以得到可靠保障,后期的生长也比较稳定[1]。基于此,在进行树种选择时,可以先考虑本地树种,再判断树种根系是否发达,最好选择萌芽力强的树种,尽可能缩短苗木生长周期。除此之外,在干旱地区种植的树种,还要具有一定的耐贫瘠性以及抗逆性,这2个方面性能均优异的树种才更容易存活。此外,所选树种应具有较强的病虫害防御能力。在具体的操作环节,可以将灌木类树种作为主要选择的对象,因为此类树种比较适宜在干旱地区生长,抗旱能力比较强。在进行树种选择时,要结合当地以往的种植经验,参考具体的地质特征,在不适宜林木生长的地区科学种植灌木,比较常见的灌木有柠条、荆条、山皂角以及山杏等。此类树种的耐旱性能极强,生命力旺盛。在科学选种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抗旱造林措施,可以进一步提高造林水平,发挥林业工程的最大价值。

2整地

整地是造林工程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工作,也是确保苗木成活的关键,做好整地工作至关重要。在进行造林前,要先对土地进行科学勘探,充分掌握土质情况,再对土地进行必要的整理工作。在造林工作中,整地被看作是落实造林工作的前提和重要保障,科学整地可以满足幼林生长的实际需求,为其营造更加适宜的生长环境,从根本上提高苗木成活率[2]。在造林工程中,科学整地能够有效蓄积水分,可以改善土壤含水量,让其达到一定指标,从而满足造林工程的需要。与此同时,整地也是有效提升土壤肥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整地阶段,土壤翻新后,光照可以将土壤中的一些虫卵或病菌消杀干净,在此基础上进行造林,可大大降低病虫害发病的概率,提升整体造林水平。一般情况下,在实际的造林工作中,整地时间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最佳的整地时间是栽植前0.5年,此时进行整地,蓄水保土的效果最好。整地要以不破坏植被为主要原则。

3容器苗造林

相对贫瘠的土地,特别是一些浅山区,确保造林效果是比较困难的。为了进一步改善造林成果,此时采用容器苗造林的相关技术是十分有效的。此类地区的沟、坡比较多,地势崎岖、不平坦,土壤肥力差,土壤的蓄水能力严重不足,如果在此特殊区域种植常规的树苗,苗木的成活率将会很低,无法达到造林的要求,借助容器苗造林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在具体操作中,需要先去掉容器底部,保持其余部位不动,以保护土坨的完整性。因为苗木受到容器的保护,所以根系不容易被损坏,相对比较完整和健康,苗木成活率将会大幅度提升。另外,容器苗具有运输方便的优势,在运输过程中苗木很容易受到破坏,但是在容器的保护下,苗木根系的完整性更高,同时还可以起到节省水资源的作用。在实际的栽种环节,要注意容器苗木的种植深度,一般深度应该控制在容器袋口以上2cm左右,再用土覆盖、压实,为苗木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3]。实践证明,与传统的造林方法相比,利用容器苗进行造林苗木成活率更高,在地质情况特殊的地区值得大范围推广,不仅可以保证造林效果,还可以避免水资源浪费。容器苗在容器的保护下根系完整,种植后跳过了缓苗期,很快进入生长状态,因而苗木成活率高,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强,保存率也较为理想。在苗木种植初期,其生长速度较快且稳定,参照以往的种植经验,容器苗造林技术值得大范围推广,特别是在干旱地区。

4覆膜

覆膜可以很好地保存土壤中水分,避免水分流失,还可以起到保温的作用[4]。具体操作是先将保护膜裁出1条缝隙,采用浅锅底形的栽植树坑,苗木根茎的覆土高度为5~8cm,确保无透气孔。

5抚育管理

在抗旱造林中,抚育管理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所谓“三分栽,七分管”。一般情况下,苗木栽植后会经历缓苗期,这段时间是苗木的适应阶段,先后需要经过地下生根以及枝叶生长,此时苗木对养分和水分的需求量相对较高,且受环境影响较大。如果抚育管理不到位,幼苗无法健康成长。因此,想要确保造林工程的质量,抚育管理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抚育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松土、修枝、施肥等内容,要采取有效的病虫害防治药剂,减少杂草侵害,从而增强土壤的蓄水能力[5-6]。

6结语

综上所述,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7-8]。随着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激烈,现阶段林业造林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干旱地区,水资源严重匮乏,林业工程造林效果往往不理想,在这样的背景下,采用抗旱造林技术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现状,推动林业造林工程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柳燕.北方林业工程中抗旱造林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村实用技术,2020(7):129-130.

[2]高万里,何得龙.西北干旱地区林业工程抗旱造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20(11):170.

[3]崔冬龙,潘欣.林业工程中抗旱造林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南方农业,2020,14(11):61.

[4]满达,陈春,王晓艳.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J].河北农机,2020(8):39.

[5]杨玉春.试析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J].现代园艺,2020,43(12):169-170.

[6]李树栋,安丰波.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探析[J].种子科技,2020,38(9):46.

[7]易延伟.论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及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9(9):192.

抗旱造林技术范文篇6

关键词:抗旱造林;林业工程;效益

当前我国林业工程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为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等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在林业工程发展中抗旱造林是重要的构成部分,抗旱造林,有助于优化生态环境,但是抗旱造林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因地制宜加强技术的探索应用,才能有效提高成效。因而加强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探索意义深远。

1加强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探索的意义分析

在林业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抗旱造林技术作为重要的基础技术需要结合实际进行科学探索与应用,才能更好地保证育林护林成效。抗旱造林主要是以抗旱为目标,通过相关的造林活动等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我国人口众多,且耕地需求量大,而公众在自然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意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森林建设保护工作的开展。此外可以看到虽然国家森林面积不断增长,但是抗旱造林形势也异常严峻。加强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管理,一方面可以针对森林资源保护等进一步加强抗旱管控,通过积极采取相关的造林工程建设等进一步提高森林管理成效,实现森林资源持续健康应用与管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及时对目前在林业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因地制宜提高森林资源储存与开发利用效能,减少工作人员的负荷,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目前林业工程抗旱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林业工程抗旱涉及很多环节,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影响整体林业建设成效,所以需要对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全面排查,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的发生。当前林业工程抗旱技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2.1抗旱树木种类的选择方面。想要切实提高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成效,首先要从源头来加强管理,需要对树种自身的特性等进行研究,充分考虑不同树种的生长特点和环境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种植成活率。但是目前在抗旱树种的选择方面容易犯经验主义方面的问题,或者直接参照其他地区的模式来进行树种的移栽等,不但耗费大量的人、材、机资源,而且也没有收到良好的成效,树木资源浪费严重,树木成活率低,且抗旱效果不佳。2.2抗旱造林技术应用领域。目前在抗旱造林技术方面的探索虽然越来越深入,相关的技术也比较先进,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些基层的人员对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原理、方法等未能全面的掌握,习惯于经验管理和依据传统的植树、管理模式来进行管理,导致技术效能未能有效发挥,如果在大规模的抗旱造林管理工作开展中出现这方面的问题,将严重影响持续建设与发展。此外在抗旱造林过程中还容易受到水资源缺失等方面的影响,一些树木在成长中需要大量的水资源,但是如果水资源供给保障不足,遇到恶劣的旱季高温环境等,将不利于抗旱造林工程的有序推进。

3加强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管理的具体措施

为了切实提高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管控成效,更好地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优化完善。3.1科学选择抗旱造林的树木种类并加强区域管理。一方面要慎重选择抗旱造林树种,对当地的自然环境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同时加强资金保障,从环境和树种本身进行统筹考虑,将相关的抗旱性、耐寒与耐旱性、抗病虫害以及所需光照、肥料、成本、生长周期等因素考虑在内,从而确定系统的选择标准,便于抗旱造林工程的有序实施。不同的林木种类不同,抗旱性存在差异,比如槐树、椿树等阔叶类树种,柏树、油松、樟树等针叶类树种,山皂角、狼牙刺、连翘等灌木树种都比较适合作为种植树种。另一方面要加强整地管理,在造林工程实施前根据季节、气候等把握基本的处理原则,对区域实施整地管理,确保为抗旱造林工程的实施提供基础保障。3.2不断优化植树技术。目前比较常用的技术包括容器苗造林技术、覆膜造林技术两大类,技术人员应当对两种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具体实际等加强技术的科学应用,确保现实条件符合应用要求,才能切实提高技术的效能。要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对各类突发情况等进行预测分析,完善相关的技术装备,切实提高造林成效。此外,在水资源方面要加强水量保障供给,积极探索更加实用的处理技术,比如通过引入覆膜造林技术,为幼苗期树木提供足够的水资源,将保水剂保水技术,应用于荒漠治理等大面积树木抗旱管理领域。

总之,在林业工程抗旱造林过程中应当全面加强基础管理,强化管理模式和技术的创新,统筹调度各类资源,这样才能切实保证抗旱造林工程的有序实施,进而实现既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孟庆臣.林业工程中抗旱造林技术要点[J].黑龙江科学,2019(12).

[2]董小婷.林业工程中抗旱造林技术的相关问题及对策[J].新农业,2019(02).

[3]梁顿.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探讨[J].南方农业,2019(04).

抗旱造林技术范文篇7

【关键词】林业工程;抗旱造林;对策研究

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使土地承受力受到挑战,人均土地面积小等问题备受关注。为了保证耕地红线不可变,在林业种植上,只能把目光放在了不利于种植的山区等地,干旱问题更加严重。尽管面临着林业面积缩小,环境恶化严重的问题,但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也推动了林业的技术革新,在预防土地沙漠化和退耕还林的方向上有了许多进步,许多先进防治观念带来了新的实际效果。

1存在问题

早期为了缓解人口压力和粮食的问题,盲目采取扩大耕地面积的应对措施,导致了部分土地沙漠化和干旱的现象。尽管现在国家和社会对林业工程的重视程度已经提升,但现今的植树造林活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我国林业技术发展较短,许多新技术新理念的更新不及时,总体工程建设不完善,且行业管理者的水平不足,对整个林业工程没有设立长远的目标和计划。其次,抗旱植物幼苗的采购渠道单一,没有受到市场的调控,导致许多地区难以大批量采购,其幼苗质量也难以保证。最后,在植树造林的过程中盲目种植,没有分析种植地的特点,有时选择的抗旱植物并不适合种植地,没有达到涵养水土的作用,还会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

2解决方法

2.1因地制宜。我国国土面积广阔,跨越区域广,气候差异大,因此造成干旱问题的原因也千差万别。在实行植树造林工程的时候,先要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加以了解。可安排调查员进行实地考察,充分了解当地土壤环境、气候变化和生物习性,根据不同抗旱植被的生长特性,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不能盲目统一的选择一种植被在多地进行种植,这样一方面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另一方面还可能会加剧种植地的水土流失情况。此外,还需要注意种植地的季节特点,日照时间和原本的水资源情况也会对植物的生长造成影响。2.2植被选择。我国常种植的抗旱植物枣树、山杏树、白皮松等,他们适合栽种的区域并不相同。枣树是阔叶类树种中抗旱能力最强之一,这类树种的抗旱能力区别较大,种植时需要具体区别。山杏树属于灌木类,更适合温带寒带地区的抗旱栽种。而白皮松属于针叶类树种,广泛适用于我国北方地区的生长环境[1]。有区别的对不同树种加以区分,可以提高植被成活率,加快完成造林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在北方种植防护林时,不仅要选择根系旺盛,能有效固土存水的植被,还需要注意到病虫害对植被的破坏问题。一旦选择不当,会导致防护林的成片死亡,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2.3提前整地。在做好充分实地调研工作、选择合适植被后,不能盲目进行树种的采购和种植,需要先对种植地的土壤进行调整。整地工作虽不能明显看出成效,但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这项工作也十分重要。北方缺水且寒冷,许多山区土地质量很差,还有结块的现象。在种植林木之前,需要对土地进行预处理,使土质变得松软,便于植物根系的蔓延生长。此外,在整地过程中,可以预先给土地中加入适当的营养物质,改善土壤贫瘠,在播种后更利于植被生长。如可以调节土壤表层的含水量、微量元素和微生物菌群,建立一个更适合植被生存的土壤环境,以提高后期种植成活率。2.4技术革新。除了需要完成栽种工作的前期准备之外,还可以从种植技术的角度进行创新改革。常见的新型种植技术有覆膜技术和容器苗法。覆膜技术就是将传统的农业覆膜种植技术应用在林业工程中,在土地上覆盖一层特制薄膜,可以防止因日晒时间过长导致的土壤水分蒸发。薄膜阻止了蒸腾作用,又将这一部分水分重新归还到土壤中,也可使植被吸收更多水分,提高成活率。容器苗法适用于山区地带,在一般的山区地带,土质稀薄,不能很好地种植幼苗。种植者会将植物幼苗底部去掉,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植物的根系健康,覆以薄土就可完成植被种植[2]。这两种新技术现已广泛应用到林业工程的实际种植中,数据显示,采取新型种植技术的林区,幼苗成活率远高于传统的种植区。这提示林业从业者,要有眼光长远性,及时学习行业新知识、新理念,把理论科学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3结束语

总之,干旱抗旱的问题一直受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我国在这方面每年投入巨大。农林工程可以通过积极造林对抗干旱,但治理工作不仅是植树造林这么简单,要最大程度提高育苗的成活率,有效保证固土保水的效果,才是解决干旱问题的重要方法。在栽种幼苗之前,做好实地考察工作,提前了解当地干旱原因,有针对性的合理选择树种,及时更新相关种植技术,科学解决干旱问题。

参考文献

[1]黄艳伟,齐恒,林永进.试析林业工程中抗旱造林技术的相关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5(12):113.

抗旱造林技术范文篇8

一、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一)适地适树。应以耐干旱、耐瘠薄的油松等针叶树种为主,其次可栽植侧柏、刺槐。

(二)整地技术。一般水平阶整地比鱼鳞坑和小穴整地好。不同的整地方式对地表径流的临界作用是:水平沟为75%以上,鱼鳞坑为30%以上,小丘为15%以上。在整地时间上一般以雨季最为理想,春季次之,秋季最差。

(三)集水技术。干旱地区影响树木成活率的主要因素是“水”,通过修筑水窑,把自然降雨的水集中起来,为主旱期苗木的生长提供水源。

(四)栽植技术。选用苗木必须选用没有病虫害的符合规格的一级壮苗,标准是指根径粗、须根多、发育健全、顶芽饱满、色泽正常的苗木。

春季栽植,一般在土壤解冻20~25厘米时,就要抓紧栽植。可采用先植阳坡,后植阴坡,先栽小苗,后栽大苗,在土壤水分大量蒸发之前,苗木已长出新根;雨季栽植,一般应在透雨后的连阴天或降雨之前,也可冒着小雨栽植。要善于观察天气和注意天气预报,掌握好栽植的有利时机,这是保证雨季栽植成功的关键;秋季栽植,在落叶之后,土冻之前最为适宜,这时气温下降,蒸发量减少,有利于苗木或种子吸水扎根,翌年早春还能直接吸收解冻水,生根快萌芽早,待春旱到来,已恢复正常生长,增强了抗性,使栽植成活和生长有了保障。

苗木管理方面,抓好起苗关,做到不伤根,不失水。抓好苗木分级关,分级期间苗不离水,严格按照等级标准进行分级。抓好运输关,随起随运随栽,不能及时栽的要搞好苗木假植,运输的时间最好是早上或晚上。对萌发力强的阔叶树种,实行截杆栽根的措施,减少茎干水分消耗。截杆苗体小量轻,上山造林运送方便,又利于遮盖保护,防止风吹曝晒,提高造林成活率。

二、抗旱配套技术措施

抗旱造林技术范文篇9

去冬今春我省遇到了50多年来特大旱灾。全省已连续110多天无有效降水,旱情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灾情重、危害大,给全省林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针对当前旱情,为做好抗旱造林工作,确保完成2009年林业生态建设任务,特做如下紧急通知: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2009年是实施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的关键一年。去冬以来,我省遇到50多年来的严重干旱,林业生产受到较大影响,去冬各地造林和育苗进度较慢。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09年*林业生态省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豫政办〔2009〕3号)的要求,要保证3月底前基本完成638万亩林业生态省建设造林任务和35万亩林业育苗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各地一定要充分认识旱情的严重性,要加强领导,广泛动员,强力推进,迅速掀起抗旱造林、抗旱保苗高潮,打好春季造林绿化和林业育苗这场硬仗。

二、积极行动,抗旱保苗。据气象部门预测,至2月底,我省仍无有效降水,旱情还将持续。各级林业部门要克服靠天等水思想,立即行动,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抗旱保苗。有浇水条件的,要对2008年和去冬新造幼树再浇一次透水或对苗木喷洒抗蒸腾剂,保证新造幼树发芽成活。有水源但是水利条件差的地方,要采取车拉人担等方法,争取多浇一亩林,多保一亩苗,保证幼树(苗)度过干旱期。

三、加强指导,确保造林质量。因近期降雨旱情有所缓解或有灌溉条件的地区要加快造林进度,保证提前完成造林任务。造林要采用当年苗,相对深埋,栽后及时浇透水。平原区在不影响抗旱浇麦工作或麦田已经浇过一次或二次水的地方,抓住有利时机,开展农田林网改扩建工程、廊道绿化工程和村镇绿化工程的造林。造林时禁止长途运输苗木,对不同苗木可以采用浸根、深埋等办法提高造林成活率。

四、积极推广新技术,提高造林成效。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旱情仍然严重地区要积极推广应用小鱼鳞坑整地、地膜覆盖、截干、根蘸泥浆或浸泡、ABT生根粉处理、喷洒抗蒸腾剂等抗旱造林技术,保证新造幼树成活。

五、搞好林业育苗,为造林绿化奠定物质基础。各地要针对苗圃地的地形地势、基础设施条件、干旱程度,引导苗农科学浇灌。对干旱严重的苗圃地,要想方组织浇灌一次透水。对干旱影响较轻的地方,加强春季苗圃管理,及时松土除草,保证苗木正常生长。要积极推广U型槽喷灌、滴灌、“浅蓄晒湿”等新技术,对苗木采取搭盖荫棚、遮阳网、抹芽除萌等技术措施,减少蒸腾降温保墒。新育苗地,要制定抗旱措施,确保育一亩成一亩。

抗旱造林技术范文篇10

摘要:落叶树种采用截杆覆土抗旱造林不失为一种减少蒸腾的行之有效的技术。

陕北地区位于陕西省最北部,这里十年九旱,平均年降雨量260-390mm之间,且多集中与七、八、九三个月,属干旱半干旱地区,一般春季少雨多旱,且风沙很大,夏季干热,冬季干冷,而秋季雨水较多,风沙也较小。过去陕北地区造林多集中于春季,造林成活率往往不足40%,常常是一年造林,三年补植,有时甚至形成年年造林不见林的局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组织科技人员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通过对这一地区的降雨规律、不同季节土壤温度、湿度及树苗蒸腾量大小的研究,得出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季节的选择及怎样最大限度地减少苗木蒸腾量、保护苗木不会因大量蒸腾而风干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关键,以此提出了秋季截杆覆土抗旱造林新技术。这一技术在2000年退耕还林工程中进行推广试验,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造林成活率从原来的40%左右提高到85%左右,且苗木生长旺盛。2001年开始除退耕还林工程外,在三北四期、天保造林等工程中全面进行了推广,推广面积近100万亩,平均造林成活率达75%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社会及经济效益。

一、落叶树种秋季截杆覆土抗旱造林技术的主要依据

陕北地区春季一般少雨多旱,且风大,气温上升较快,这个时间按常规方法造林,由于苗木根系还未真正生长而地上部分已开始发芽、展叶,苗木蒸腾量较大,特别是气温较高,风大,加剧了苗木的蒸腾量,而根系部供给的水分远远小于地上部分的蒸腾量,造林大部分苗木因失水而死亡,这是春季常规造林成活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

陕北地区秋季在经过七、八、九三个月的雨季,土壤中积累了较多的水分,且这一季节天气凉爽,风也较小,苗木落叶也进行休眠状况,而根系仍有部分活动能力,在这一季节造林,苗木根系与土壤能够很好地接合,但如果地上部分不采取措施,冬春雨量较少,且风大,寒冷的气候往往使造林苗木抽干而死亡。通过截杆覆土两项措施完全解决了这一难题。截杆后苗木的蒸腾量将大大减少,而留下的地面以上20cm的主杆,是苗木积累养分最多的部分,为防止冬季风大、干冷气候造成抽干,又采取了另外一项措施——覆土,使苗木主要部分得到了良好保护。第二年春季,随着地温的升高,苗木根系首先进行活动,待气温升高,苗木地上部分发芽时,已完全可以满足地上部分所需水分,成活率必将增加,且截杆时保留了地上20cm的主杆,积累了大量养分,所以在成活率提高的同时,不会影响苗木的生长。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曾在春季同样采取截杆覆土技术进行造林,但由于春天气温较高,苗木栽植后很快发芽,而根系很难很快及时供给水分,虽然造林成活率远高于常规造林,但效果不如秋季造林。加之春季造林季节较短,很难适应大面积造林,同时由于气温较高,苗木在运输、栽植过程中水分损失较大。权衡两季造林,我们认为仍以秋季造林为好。

二、落叶树种秋季截杆覆土抗旱造林主要技术措施

1、造林季节。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以秋季造林为最佳造林季节。如造林面积大,一季很难完成任务,在采取了截杆覆土措施的前提下,春季也可进行部分造林或进行补植。

2、截杆。落叶乔木一般采用根茎以上20-25cm处截杆,保留主要营养体,不影响幼树的生长,落叶灌木在根茎以上的10cm截杆,截杆时要求截面平滑,防止裂杆,截面成马蹄形。

3、造林。除按常规造林技术要求外,落叶乔木造林时要将根茎以上所留部分露于地表;落叶灌木则要求深栽,要将根茎以上所留部分全部栽于地下,截口与地面齐平。同时要求造林及时截杆,及时覆土。

4、覆土。要求造林后及时覆土。由于覆土后第二年苗木发芽时需要从覆土内直接长出,不需要效苗,所以覆土时要合理将土推于杆周围,厚度为苗木杆顶以上1-2cm,严禁覆土过厚,严禁将覆土拍实,否则会影响第二年苗木新芽出土,造成曲芽,影响苗木的正常生长。

三、经济效益分析

由于采用落叶树种秋季截杆覆土抗旱造林技术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必将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1、直接效益

(1)节约了大量的种苗费。以营造一亩杨树计算,密度111株/亩,要求成活率80%以上。按常规造林技术需补植三次,共需苗木242株,而采用新技术仅需补植一次,共需苗木120株,节约苗木122株,以每株0.45元计,每亩可节约苗木费55元。由此可以看出,采用新技术比常规造林节约种苗费在50%以上。

(2)节约了大量的造林费用。按采用新技术成活率75%、常规造林40%计,可节约造林费用45%左右。

2、间接效益。由于造林成活率的提高,林地可尽早郁闭,能够尽快地发挥其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