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工作汇报十篇

时间:2023-03-21 23:46:05

抗旱工作汇报

抗旱工作汇报篇1

继连续四年大旱之后,今年我省又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在水利部、国家防总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我省的抗旱减灾工作取得了很大胜利,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保障。根据会议安排,简要汇报我省抗旱工作情况和抗旱信息统计工作中的一些做法。

一、 旱情及抗旱工作开展情况 (一)旱情特点及成因

今年我省旱情的特点:一是持续时间长。从96年以来,

我省持续干旱,每年的受旱面积均超过3000万亩。今年以来,除5月份降雨正常偏多,其它月份降雨均不同程度的偏少,春、夏、秋旱情持续发展是历史上少有的。二是受旱范围广。 造成旱情严重的原因,一是降雨稀少。截止目前全省平均降雨仅402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40%,特别是汛期(6-9月份),全省平均降雨238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52%,为我省建国以来同期降雨量最少年份。经频率分析计算,济宁、泰安、临沂三市的干旱频率达到二百年一遇。二是气温偏高。

截止目前全省平均降雨仅402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40%,特别是汛期(6-9月份),全省平均降雨238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52%,为我省建国以来同期降雨量最少年份。经频率分析计算,济宁、泰安、临沂三市的干旱频率达到二百年一遇。三是抗旱水源不足。由于缺乏有效的降雨补充,全省80%以上的小水库、塘坝干涸,所有河道除部分引水、排污河道外全部断流。我国北方最大的南四湖一度干涸,最低时蓄水仅有 200万立方米,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二)抗旱工作的主要措施

对于我省持续发展的严重旱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在我省抗旱的关键时刻,温家宝副总理亲临我省济宁、济南等重旱区查看灾情,慰问受灾群众,极大地鼓舞全省上下战胜旱灾的决心和信心。水利部、国家防办一直十分关注我省的旱情,给予了大力支持。国家防总秘书长鄂竟平专题听取了我省的旱情汇报。国家防办副主任赵广发、程殿龙先后两次到我省检查指导抗旱工作,深入重旱区查看旱情、灾情,帮助研究抗旱减灾措施。

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抗旱工作。原省委书记吴官正、省长张高丽先后亲临省防办了解旱情,安排抗旱减灾工作。分管副省长陈延明先后八次带领省直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深入重点旱区调查研究,主持召开了六次抗旱工作现场会,研究抗旱对策。省防指、省水利厅还先后派出6批、30个督查组深入重旱区,帮助解决抗旱中的实际问题,及时给省委、省政府领导提供抗旱减灾的决策方案。各级党委、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切实加强了对抗旱工作的组织领导,广泛发动群众,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开展了保城乡人畜吃水、保农业生产的全面抗旱,取得一定成效。

一是全面实施抗旱预案制度,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省防办在淄博市开展了城市应急供水预案的研究试点,并多次邀请国家防办和省内部分专家进行研究审查。在此基础上,省防办及时总结经验,指导各地对全省面上的抗旱预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完善,先后召开三次专题会议,组织有关专家对各市的预案逐一审查。通过预案的编制,各地摸清了水源现状,并根据不同时期的缺水情况和缺水重点,按照节流与开源相结合、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有针对性制定了解决的办法和措施,保证了抗旱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

二是科学调度水源,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最大效益。在摸清水源现状的基础上,各地普遍加强了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对一些贫水区和重点干旱区实施远距离调水,初步实现了区域内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充分发挥中央调剂我省的8亿立方米黄河水的效益,省防办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科学的配水计划,加强了引水监督和用水管理,仅此次引水就增加蓄水1.8亿立方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沿黄部分地区城乡供水紧张的局面。今年以来,全省各类水利工程共提供抗旱水源170亿立方米,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 四是大力推行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省政府专门召开了抗旱节水工作会议,将节水的各项措施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和单位。在工业上,调整布局和结构,实行以水定项目、定规模的思路,严格限制耗水量大的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把万元产值耗水量列入工业经济考核的重要指标。在城市对各类用水逐步强制安装控制设备。在农业上,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尽量少种高耗水作物,调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大力发展喷灌、微灌、滴灌等节水工程,全年新增各类节水灌溉面积179万亩。 六是充分发挥各级抗旱服务组织主力军的作用。在今年的抗旱斗争中,各级抗旱服务组织充分发挥技术和设备优势,组织1万多名技术人员,深入旱区帮助群众开展打井、送水、机具维修、带机浇地、推广抗旱新技术等服务。累计抗旱浇地1320万亩次,浇果树385万亩,帮助群众挽回经济损失34.5亿元

二、 抗旱信息统计工作的主要做法

搞好抗旱工作,信息统计分析是关键,特别是在今年遭遇百年不遇特大干旱的情况下,快速、准确地提供抗旱信息,及时分析旱情发展趋势,提出对策建议,对各级领导科学决策显得更加重要。为此,在今年的信息统计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今年我省严重的干旱,不仅给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而且造成部分地区城乡供水紧张以及带来生态环境的恶化,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抗旱所需的信息量也比过去成倍增加。针对这一新的特点,省防办及时调整工作重点,抽调了20多名精干力量,成立了情况信息、抗旱预案编制等五个工作小组,由一把手负总责,每个组均有一名副主任或副局长牵头,分工抓落实。同时,省防办两次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固定专门人员抓统计,节假日安排值班,提高了信息统计的时效性。

抗旱工作汇报篇2

干旱持续时间之久、影响范围之广、造成的损失之巨大实属罕见。在重大的气象灾害面前,我局立足本职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关于抗旱救灾的决策部署和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结合部门工作实际和当前干旱发展态势,开展了一系列抗旱救灾工作。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从气象角度,及时汇报干旱情况

我局积极配合地方党委、政府的抗旱救灾工作,2月4日,我局领导参加了全县抗旱救灾会议,并在会上作了题为《××县干旱情况分析》的报告,详细阐述了2009年干旱情成因、各月降雨量情况、干旱造成的经济损失及2010年后期的气候预测,为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二、局领导赴灾区视察,及时了解灾情

一是2月8日我局领导陪同州委、州政府抗旱救灾工作指导组、县委、县政府及县级有关部门领导到*镇*移民开发区实地视察*甘蔗受灾情况;二是2月23日至25日我局领导陪同政协及有关部门领导前往*六个乡镇视察库塘蓄水和干旱情况,并在视察工作汇报会上作了题为《××县2009年降雨情况及2010年气候趋势预测》的报告。两次实地视察,既了解了灾区实际受灾情况,使我局能更好地开展抗旱气象服务工作;又及时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了干旱发展态势,以便科学决策。

三、抓住有利天气过程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自去年我县出现干旱以来,我局已多次开展了人工增雨作业,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就今年以来,我局1月26日、2月18日也实施了人工增雨作业,全县大部分乡镇降中到大雨。现在看来,人工增雨作业不失为一个能有效缓解旱情的方法。我局还将根据天气情况,抓住有利天气过程继续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并且我局正积极筹建、努力增加和完善人工增雨设备(请示政府增设增雨作业车载小型雷达和一辆增雨作业车),更加科学地实施人影作业,努力提高人工增雨作业效益。

四、努力拓宽气象信息渠道

准备用2至3年的时间完成全县14个乡镇134个行政村及4个社区的农村气象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电子显示屏)建设,拓宽气象信息渠道,改变气象信息利用率不高的现状。去年9月,我局已完成了全县14个乡镇和政府大院电子显示屏的安装、调试,并正式投入使用。显示屏投入使用至今,运行良好,极大地提高了气象信息的时效性,扩展了气象信息的覆盖面。今年我局将在全县建立至少30个气象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示范行政村,并逐步完成全县行政村、社区的信息服务系统的安装、调试工作,使人民群众能及时地了解天气情况,避免或降低灾害性天气造成的损失。

抗旱工作汇报篇3

 一、基本灾情

继去年我县遭受了100年一遇的严重旱灾之后,今年又连续旱灾,极端气温达36℃比历史的34.8℃高出1.2℃,平均气温比历年同期高出1.76℃,日照比最高年同期高出7小时,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减少40%左右,水蒸发量比历史最多的2007年177.4毫米超出27.8毫米。特别是7~8月,7月中旬以来,平均气温21.7℃,导致工农业损失严重,农作物大面积受灾,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带来了严大重影响,因旱人蓄饮水困难33.8823万人,大牲畜4.2667万头。县城供水水源三个水库处于死水位,只有靠洗白河抽水供给。灾害累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2600万元。

二、抗旱救灾工作开展情况

面对严峻的旱情形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切实按照省、市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及早安排部署,行动迅速:一是及早安排部署抗旱救灾工作,县委、县政府于7月9日和8月1日分别召开了全县抗旱救灾工作视频会议,传达贯彻市委、市政府农业抗旱救灾工作会议精神安排,安排部署全县抗旱救灾工作。参会人员县、乡、村达700人。二是行文《关于切实做好当前抗旱保丰收工作的紧急通知》和《关于认真做好当前烤烟生产抗旱救灾工作的紧急通知》下发。

(一)以人为本,全力做好抗旱救灾工作,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一是保障人畜饮水安全。按照科学调度、统筹兼顾的要求,坚持“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的原则,加强水资源管理,一是在县城供水的3个水库枯竭无水供给时,二水厂泵站实行24小时抽水保证县城13万居民的正常供水;二是加强集镇管网的管护和维修,努力减少水的跑、冒、滴、漏,实行节约用水和定时供水,确保乡镇集镇正常供水;三是加快2010年农村人饮安全工程建设的进度打扫尾,增加解决受灾群众的饮水受益面积;四是对饮水特别困难地区千方百计增补抗旱水源,确保人畜饮水及时得到补充,五是搞好库、塘、水窖蓄水;六是保灾区不发生疫情疫病。加大灾区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力度,着力抓好供水水源水质监测,给予生活饮用水消毒指导,确保人民群众喝上干净卫生的饮用水,全力防控疫病疫情的发生;七是保社会和谐稳定。为确保干旱期间人民群众饮水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县委、县人民政府要求各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置水事纠纷为重点,深入排查社会矛盾,调处涉水矛盾纠纷12起,化解12起。

(二)、抢抓机遇,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1、针对县乡城居民饮水极为困难的实际,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完成2010年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93件,铺设输水管道1000公里,解决12.6748万人的饮水安全。2、加快实施病险水库工程,投资570多万元的红石桥水库除险加固正在进行完成工程量的50%,年底即可完工;乌泥沟、拖泥坝两个水库各投资180万元已启动,明年初可完工;堰塘沟、邓家沟勘测设计已上报,批复后即可动工。3、红石桥水库干支渠13公里防渗投资190多万元,即将完工;李家河坝水库干支渠防渗处理,投资90余万元,确保县城环城北路片区居民供水;母享堰沟干支渠投资160万元,防渗处理12公里,浇灌田地6500亩,解决2000余人的饮水困难。4.2010 年的抗旱资金建设的水利工程488件和“共产党员爱心水窖”、“共青团爱心水窖”共950个在今年抗旱救灾中发挥了切实有效作用。

(三)切实搞好抗旱救灾气象服务工作。要求气象部门认真搞好旱情、雨情的监测分析,扎实做好未来降雨天气过程的预测预报服务,重点做好大春田间管理及晚秋种植天气预报服务。县防雹办要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或防雹作业,努力避免或减轻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做好预报预警和降雨实况信息的工作,为深入推进防灾减灾提供决策服务。

(四)切实做好应对防汛工作的准备。在抓好抗旱救灾工作的同时,要从极端天气增多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堤防、水库、塘坝等水利设施的巡查抢护,确保防洪安全。各乡镇要对辖区内各重点地段、区域进行再排查,高度重视和防范洪涝灾害及其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落实转移避险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五)严格值班制度。抗旱救灾期间,实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保证信息渠道畅通,切实掌握抗旱救灾工作主动权,确保发现灾情及时有序处理,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从2011年8月3日起,实行旱情、抗旱救灾工作开展情况日报告制度,每天下午17︰00前报县抗旱救灾领导小组办公室(县防汛办),抗旱救灾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工作力量,做好相关业务工作,及时收集、整理,汇总抗旱救灾工作情况,报县委办和县政府办。

三、抗旱救灾工作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为对抗旱救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县抗旱救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张县长任组长,县委王副书记,县政府古副县长、雷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直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负责组织协调全县的抗旱救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1室7组”,即:办公室,灾情信息报送组、资金物资保障组、医疗卫生防疫组、交通电力通讯保障组、抢险救灾应急组、宣传报道组、纪律查究组,并相应明确了工作职责和任务。

(二)、努力形成抗旱合力。抓好抗旱救灾工作,是全县上下共同的责任,县、乡、村要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县2011年抗旱救灾工作方案》,明确规定了县抗旱救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要根据工作方案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全力配合、齐抓共管。

(三)、强势推进抗旱救灾工作。一是及时安排部署抗旱救灾工作。我县于2011年5~8月以来,先后召开了4次抗旱救灾工作会议(其中专题办公会议2次、全县性会议2次),并下发3个相关文件,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抗旱救灾工作会议精神,对全县抗旱救灾工作作出一系列安排部署。二是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对抗旱救灾工作进行研究和部署,多次到有关部门和乡镇督促指导抗旱救灾,协调解决乡镇抗旱救灾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有力推进了全县抗旱救灾工作。三是积极发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开展抗旱救灾,并按照“十万党员下基层,万名干部进农家”要求,落实县直各部门指导挂钩乡镇、村抗旱救灾工作,要求2011年新农村建设工作队要积极参与所在乡镇、村抗旱救灾工作。四是各乡镇成立了抗旱救灾工作领导组,全面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副职分片包干、一般干部包村包组的抗旱工作责任制,组织引导群众抗旱救灾。截止目前,全县共组建了100人的抗旱抢险民兵应急队伍1个、村“共产党员抗旱先锋队”234个、抗旱技术组11个、乡镇民兵应急分队26个投入抗旱应急抢险;组织乡村干部8000余人次、发动群众28.565万余人次参加抗旱救灾工作。

(四)、加强灾情动态监测。要求各乡镇及时加强灾情的动态监测,加强对农情信息的收集和管理,进一步搞清底数,及时、全面、准确、客观上报信息、统计表和情况报告等材料;认真分析汇总,认真做实做细灾情核实上报和汇总分析工作。

(五)、加大督促检查力度。为确保全县抗旱救灾工作顺利进行,县委、县政府组建了7个督查组,督促指导乡镇开展抗旱救灾工作。各督查组分别由县直有关部门领导担任组长、相关部门人员为成员,对全县各乡镇抗旱救灾工作进行专项督办。

四、存在困难和问题

目前我县抗旱救灾工作压力巨大。两年持续干旱,受灾范围广、程度深、损失严重。,7~8月雨量偏少、气温持续偏高,历史罕见,据气象部门预测分析近期不会有明显降雨,旱情将持续发展,抗旱救灾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一是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矛盾突出。由于旱情持续时间长,水源不足,水库、塘坝、水池水窖蓄水大幅度减少,供水严重不足,全县大部分地方人畜饮水困难,维护社会稳定压力增大。二是抗旱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我县受灾范围广、灾害程度深、损失严重,上级划拨和县级筹措的资金不能满足抗旱救灾工作需要,还需进一步加大投入。

五、救灾资金的筹措及到位情况

为加大对抗旱救灾的投入力度,我县积极向上级反映受灾情况,大力争取帮助和支持。截止目前,上级下达和我县自筹抗旱救灾资金1830万元,其中民政厅下拨的临时救助资金1560万元、省水利厅下拨抗旱救灾资金120万元,县政府150万元、现在资金下拨方案已落实,大部分已划拨到受灾乡镇,确保了抗旱救灾工作有效开展。

五、下步工作打算

(一)面对当前旱情的严峻形势,我县将进一步增强做好抗旱救灾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抗旱救灾工作作为当前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省、市党委政府7月30日农业抗旱救灾会议和8月19日《全省抗旱救灾工作视频会议》的要求,举全县之力,坚决打好抗震救灾的攻坚战,在民生问题上万无一失:一是切实抓好库塘蓄水和城乡居民饮水工作;二是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查清各流域、各水利设施的干旱蓄水情况。四、抓好次生灾害预防控制;五、是加强领导,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随着旱情的逐步加剧,人畜饮水的困难程度会逐渐加深,解决的难度也将不断增大,烤烟大面积减产,为保证人畜饮水安全、抗旱保苗,恳请省、市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大抗旱救灾投入力度,着力帮助解决人畜饮水、农田灌溉、沟渠维修等费用。

(三)由于***水利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在我县积极编制水利项目规划的基础上,恳请省、市进一步加大对我县水源建设、“五小”水利建设和人饮安全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综合抗旱能力。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二00年八月二十二日

 

抗旱工作汇报篇4

自2009年1月以来,××镇降雨量偏少,气温异常偏高,旱情呈持续发展趋势。导致我镇水库、坝塘蓄水量下降,给全镇的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给全镇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和牲畜饮水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旱灾发生后,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组织全镇人民群众开展抗灾自救,最大限度将农作物的损失降到最低,尽一切可能保证人畜饮水。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受灾基本情况

其中*村、*村、*村、*村、*村五个村旱情最为严重。给全镇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截止2009年12月30日,全镇共有14609亩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受灾。其中粮食作物受灾3669亩;经济作物受灾10890亩,成灾1215亩。小麦受灾3669亩。油菜受灾803亩。蔬菜受灾1100亩,成灾215亩。茶叶受灾8937亩,成灾1000亩。其他杂作物受灾50亩。到目前为止,预计因灾导致全镇直接经济损失达万元。

二、下阶段将开展的抗旱减灾工作

1、加强水资源管理,强化用水调度。认真摸清水源现状和用水需求,抓住有利时机增加水库坝塘蓄水量。

2、积极与县气象局加强联系,密切关注天气变化。

3、加强抗旱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宣传,大力推广使用旱地龙等抗旱剂和薄露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

4、切实抓好抗旱设施的维修养护。组织力量对抗旱提水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和维修养护,同时抓紧渠道清淤和维修。

5、开展灾情核查上报工作。

三、抗旱减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农民自救意识不强,被动应付。

2、抗旱经费严重不足,投入偏少,不能满足全镇的抗旱自救要求。

3、整体抗旱能力不强,抗旱设备损耗失修。

4、抗旱有偿服务收费难以落实,缺乏新的运行机制。

抗旱工作汇报篇5

20*年,我市遇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特大干旱,春旱、夏旱、伏旱接踵而来,尤其是伏旱,给人民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困难。面对干旱灾害,各级党政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各级领导身先士卒、靠前指挥,各部门通力协作、快速反应,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服务群众,广大群众万众一心、奋力抗旱,有效减少了旱灾损失,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取得了抗旱减灾增收工作的全面胜利。现将工作汇报如下:

一、全市干旱特点

(一)干旱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

今年3月我市出现了春旱,4月下旬至5月中旬、6月上旬至7月上旬,先后出现两段夏旱,7月中旬至8月下旬发生特大伏旱。由于春、夏、伏三旱相连,旱情持续时间长达6月。春、夏、伏三旱中,伏旱时间尤其长。全市在出现伏旱的30个气象监测点中,有3个点伏旱时间持续20—29天,14个点伏旱时间持续30—39天,13个点伏旱时间持续40天以上。其中乐德、新桥、赵化、龙潭、牛佛5个点伏旱时间持续50天以上,龙潭、牛佛伏旱时间持续59天,比富顺历史上最长的伏旱时间(51天)还多8天。

(二)干旱强度大。

1、降水特别少。今年1至8月20日降水量与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比较,市区为376mm,较多年同期减少48%;富顺为478mm,较多年同期减少33%;荣县为488mm,较多年同期减少31%。特别是7月1日至8月20日降水量与常年降水量比较,减少更多。市区为81mm,较常年同期减少77%;富顺为112mm,常年同期减少64%;荣县为187mm,较常年同期减少47%。市区无雨日数达35天,富顺无雨日数达40天。

2、高温屡破历史记录。7至8月,我市各地高温天数和极端最高气温均创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极值。高温天数,市区出现30天35℃以上的高温,富顺出现39天35℃以上的高温,荣县出现25天35℃以上的高温。日极端最高气温,市区在8月份有3天刷新历史记录(40.0℃),8月12日达到了41.1℃;富顺在8月份有5天刷新历史记录(40.1℃),8月12日达到了41.3℃;荣县在8月份有3天刷新历史记录(39.0℃),8月12日达到了39.7℃。高温增加了用水需要和水量的蒸发,加剧了旱情,增加了抗旱的难度。

(三)干旱覆盖范围广。

根据我市34个气象站点实时监测资料统计显示,到7月27日,全市有三分之一的地区达到伏旱标准,到8月7日,全市普遍达到一般伏旱以上标准,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地区发展为严重伏旱;到8月18日,全市普遍发展为严重伏旱,东部、中部达到特大伏旱标准。

二、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

特大旱灾给我市工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给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大春减产,晚秋生产受阻,季节性发病率上升。高温伏旱严重影响工业、建筑业、商业、水电气的供应、交通运输的正常进行。据统计,全市96个乡镇全部受灾,受灾人口306.26万人,80.*万人和112.4万头牲畜出现临时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308.4万亩,成灾面积150.49万亩,绝收面积22.39万亩。林业成灾面积16.98万亩。全市因干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05亿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6.64亿元。

(一)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由于持续高温少雨,稻田大面积缺水,对大春旱地小杂粮和晚秋作物特别是再生稻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干旱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08万亩,成灾面积150万亩,绝收面积22万亩;造成牲畜饮水困难112.4万头,死亡大牲畜11825头。

(二)对林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旱灾造成林业经济损失8900多万元,工程造林受灾面积20万亩,近10万亩林地的苗木死亡。异常的气候导致17.7万亩森林发生病虫害,其中重度发生0.7万亩。森林防火形势严峻,特别是7月以来森林火险等级居高不下,火情频发。此间,全市共发生森林火情26起,其中森林火警7起,损失面积35.2亩。

(三)对工程蓄水造成的影响。水利工程蓄水严重不足,对明年春耕生产用水构成了严重威胁。有10座小二型水库干涸,水利工程蓄水比常年少50%以上。严重干旱对水库大坝,特别是对土坝的稳定性造成很大影响,有的土坝出现较大裂缝,更增加了水患的危险性。检查全市374座水库,发现有202座水库存在裂缝等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其中68座问题较严重。

(四)对群众生活和健康的影响。干旱造成80万人发生临时饮水困难。受高温伏旱影响,全市各大医院中暑病人剧增,门诊和住院病人较去年同期大幅度上升。

三、高度重视,齐心协力,抗击干旱灾害

(一)高度重视,及时部署抗旱工作。面对特大旱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贯彻全省抗旱减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把抗旱减灾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市领导顶高温、冒酷暑,深入田间地头查看灾情民情,研究落实抗旱对策,亲临第一线指导全市抗旱工作。市政府及时发出了《关于切实加强抗旱减灾工作的紧急通知》,对抓好抗旱减灾工作做了具体部署,落实了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负责,责任到人。市委、市政府派出6个抗旱工作组分赴四区两县指导抗旱减灾工作。

(二)齐心协力,共同抗击干旱灾害。各区县领导深入灾区,精心组织动员抗旱救灾,检查督促抗旱工作的开展。各级各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及时收集和上报灾情,科学分析预测灾情发展趋势,为抗灾决策提供服务,同时加强对抗旱工作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各地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干部群众不等不靠,积极抗旱自救。不少村社组织了抗旱抢收群众互助组、民兵突击队,帮助困难户抗旱抢收。新闻媒体及时向社会灾情,宣传抗灾减灾知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凝聚了人心,鼓舞了斗志。

(三)突出“三保”,始终把握工作重点。“三保”即保“人畜饮水,保种保苗,保生产生活和抗旱用电”。对人畜饮水出现困难的地方,科学合理调度水源,及时实施人工增雨,采取各种临时措施供水,加强水事纠纷的调解工作,同时发动群众千方百计找水。尽一切办法保晚秋生产的种苗,保种禽种畜和雏禽、幼畜。合理调整电力供应,确保抗旱电力供应。

(四)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保障抗旱必须的财力物力。伏旱期间,市级有关部门积极向省上汇报我市灾情,争取省上的支持。市区县乡镇也积极筹措资金,用于修复提灌站、饮水工程、病险水库整治,解决农户提水引水灌溉、城乡生活用水困难,保农作物种子,保种畜种禽、雏禽、幼畜,人工增雨等。积极筹措抗旱资金的同时,强化了抗旱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监督,有效地发挥了抗旱资金的作用。

(五)明确“四个停止”,严肃抗旱工作纪律。为集中精力抓抗旱,明确了“四个停止”的抗旱工作纪律。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抗旱期间,涉农部门在抗旱减灾工作期间停止召开与抗旱无关的会议,停止开展与抗旱无关的大型活动,停止领导干部外出考察,停止干部休假。

四、认真落实全省有关会议精神,狠抓晚秋生产工作,努力实现减灾增收

(一)晚秋生产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我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有关会议精神,及时把抗旱减灾工作重点转移到晚秋生产工作上来,力争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实现全年稳产增收的目标。提出了“四补”、“三增”的工作思路,确定了晚秋作物增种35万亩,家禽增养350万只,家畜增养70万头,增加劳务输出3万人,秋粮增加4万吨,晚秋产值增加6.5亿元的抗旱减灾工作目标。

(二)狠抓晚秋生产工作的具体措施。

1、建立健全责任制。全市从上到下把“三增”工作任务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各级全面实行了定人员、定片区、定时间、定任务、定资金、定奖惩的“六定”工作责任制。

2、狠抓种苗调运。市政府先后划拨150万元,对种苗、种畜等进行补贴。市、区县、乡镇紧急行动,多方设法组织调运种苗、种薯、种畜、仔畜和雏禽,全市共紧急调回秋洋芋种薯41.54万公斤,双孢蘑菇菌种2万瓶,秋菜种2.35公斤,仔猪9300头,鸡苗28.2万羽。

3、加强技术培训。全市共开展晚秋生产技术培训328期,培训基层干部和群众38.5万人次,印发科技明白纸75.3万份,基本做到了农民家家有一张明白纸,户户有一个明白人。加强劳务培训,全市劳动技能培训14.03万人,其中获证书人数达到3.91万人。

4、开展技术示范。按照大示范促大带动的总体要求,每个乡镇抓300亩,各区县抓500亩,市级抓两个1000亩的晚秋生产示范片,市、区县、乡镇三级联动,开展了晚秋生产技术大示范行动。据统计,全市落实晚秋生产示范片6.46万亩。建立了以规模养殖场为重点,以50户适度规模户为基础的6个养殖业抗旱减灾示范点。

5、成建制组织劳务输出。扩大定向输出,落实和组织实施了川深劳务洽谈会的有关劳务合作项目,加大向外输出规模。

抗旱工作汇报篇6

   

范文(1)

今年我镇防汛抗旱工作在县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通过近一年来艰苦不懈的努力,镇防汛抗旱指挥部较好地完成了全年防汛防台抗旱工作的各项任务,回顾一年来的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健全指挥机构,落实防汛抗旱职责。

了进一步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堆子前镇成立了防汛抗旱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镇长高轩仪担任,副组长由分管镇长袁晓华担任,成员由水保站、国土所、民政、派出所、镇卫生院及相关工作人员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全镇防汛抗旱工作的具体指挥,决策有关重大事项,负责统一指挥和组织协调工作,制定科学周密的防汛抗旱方案。领导小组下设防汛办公室,办公室现有工作人员2名,配备了联网电脑、传真机、电话机、数码相机等基本办公设备。 各村也相应成立了各自的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层层靠实责任,形成了有组织、有物资保障的抗旱防汛工作格局。

二、修编应急抢险预案,组织开展业务技能培训 针对我镇防汛抗旱工作的现状,结合上年工作运行情

况,我镇认真修订了2010年的防汛抢险预案、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发至各村,通过无线广播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集中宣传。督促民营电站制定工程度汛方案。成立了一个由50人组成的防汛应急抢险队伍,组织了防汛应急抢险队伍开展了防汛演练、业务技能培训。共组织进行了2次集中业务技能培训。

三.坚持汛期24小时值班,做好信息传送

我镇及时制定了汛期值班安排表,严肃防汛工作纪律,确保汛期24小时值班。落实专职汛情灾情报送员,将灾情及时汇总并于1小时内上报。

“6〃17”洪水等洪灾期间,根据县防指命令,我镇党政主要领导及全体机关干部都能迅速到达防汛抢险工作岗位,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灾情不除,决不罢兵。年内未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和责任事故,更无人员死亡事件。

四、基层防汛体系建设情况

(一)山洪无线预警系统管理。在我镇试点建设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目前工作正常,在今年了“6〃17”洪水等洪涝灾害预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3月和10月,对全镇所有无线广播设备进行了两次全面检查,对分机管护人实行再培训。

(二)保障通讯遇到紧急事件信息畅通无阻。我镇各行政村防汛办公室都安装有专用电话,另外,镇防汛、抗旱指挥部制作了防汛明白卡,卡上填写了各地质灾害户的家庭情况、联系电话和转移地点等信息,便于及时联系和转移。

(三)备足防汛物资。根据实际情况,集中储备一批防汛应急物资,目前已集中储备编织袋10000只、铁锹20把、应急充电电筒50支、铁丝25kg、救生衣10件等。

五、法规宣传及防洪保安资金征收情况

8月份我镇组织镇村干部、镇直单位负责人、有关企业主进行了一次《防洪法》、《防洪法》等水法律法规宣教活动,并在各主要路口大力宣传,提高了全民的依法防洪意识,有力地推进了依法防洪、依法治水工作。

范文(2)

20xx年汛期,我省先后遭受干旱、洪涝及台风暴雨等多种自然灾害。按照国家防总及流域防汛指挥机构的统一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防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深入推进“两个转变”,统一指挥,科学调度,解放军、武警官兵及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抗灾救灾,确保了大江、大河、各类水库、重要防洪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线的防洪安全,确保了城镇供水和人畜饮用水安全,保障了工农业生产用水需要,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水旱灾害损失。据分析测算,今年防汛抗旱减灾效益达209亿元。

雨水情及其特点

20xx年5~9月份,全省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主要表现前期降雨少,后期降雨多;北部降雨多,南部降雨少。5~6月份,全省大部分地区降雨偏少4~6成,其中郎溪、屯溪偏少7成,新安江流域6月份降雨量仅为54毫米,为有资料记录以来最低值,全省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情。7~9月份全省降雨增多,7月份淮河流域、8月上旬淮北地区和9月上旬大别山区分别遭受历史罕见强暴雨。

受强降雨影响,我省淮河流域、大别山区和滁河流域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新汴河、奎濉河和淠河发生了一次大洪水,淮河和滁河发生了一次较大洪水。全省共有16条河流超警戒水位,其中淮河、洪河和滁河部分河段超保证水位,淮河干流王家坝站四次超警戒水位。淮河、滁河分别有9个和2个行蓄洪区超行蓄洪控制水位。全省9座大型、50多座中型水库超汛限水位,梅山、响洪甸、佛子岭、磨子潭、董铺、黄栗树和沙河集等大型水库均相继泄洪。

汛期雨水情主要呈现五个特点:

1、入梅偏晚,梅雨量不明显。我省南部6月25日入梅,比常年偏晚9天。7月16日出梅,比常年晚6天。由于梅雨期没有形成明显的降雨带,我省南部梅雨期降雨量不明显。

2、降雨集中,强度大。7月4~10日,淮河流域暴雨中心蒙城县坛城站626毫米,涡阳、蒙城及蒙城县坛城站7天累计降雨量达到或超过100年一遇。8月1~2日,沿淮淮北地区暴雨中心蒙城县顺河集站24小时降雨258毫米,为建站以来第一位,超过100年一遇;奎濉河、新汴河8月1日面平均降雨量149毫米,居有资料记录以来第二位,其中夹沟、时村等站日降雨量为有记录以来第一位,点暴雨量重现期超50年一遇。9月2~3日,响洪甸站24小时降雨量达558毫米,是我省有记录以来点暴雨量第二位、大别山区第一位;响洪甸水库面平均降雨量24小时329毫米,两天面平均降雨量417毫米,均创记录;最大24小时降雨岳西毛尖山站544毫米、霍山佛子岭380毫米、含山东山278毫米,均超过100年一遇。

3、降雨突发性强,时空分布不均。正常年份我省主要降雨发生在6月到7月。而20xx年汛期大部分地区前期干旱少雨,后期雨水充沛,尤其是5~6月降雨均偏少,7~9月份降雨明显偏多。三次主要降雨均是突发性致灾性暴雨,7月上旬沿淮淮北地区特别是蒙城、涡阳等县(区)的强降雨形成旱涝急转、北涝南旱的严峻形势。另外,正常年份江淮地区在9月份后汛期,发生日雨量超过200毫米的特大暴雨可能性极小,而9月初13号台风形成的暴雨及洪水,在其量级和发生时间上为历史同期少见。

4、台风活动频繁,破坏性大。今年影响我省的台风或热带风暴有4个,分别是第5号台风“海棠”、第9号台风“麦莎”、第13号台风“泰利”和第15号台风“卡努”。尤其是第13号台风“泰利”形成的暴雨来势猛,强度大,致使淮河、淠河和滁河发生大洪水,大别山区五大水库水位迅猛上涨。强降雨引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质性灾害,破坏性极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5、洪水水位高,流量大。7月份受上游降雨影响,淮河干流王家坝站出现最高水位29.14米,超过保证水位0.14米,为建国以来第九位。受13号台风暴雨影响,大别山区水库在超前预泄和紧急泄洪的情况下,佛、梅、响、磨四大水库日涨幅分别达6.22米、4.29米、3.34米、5.93米,其中佛、磨两库最大1小时分别上涨0.95米、1.46米。佛、磨、梅、响水库最高超汛限水位分别为9.38米、17.45米、4.64米、5.43米,最高水位和最大入库流量均居历史同期第一位。淠河横排头站最高水位55.82米,流量5600立方米每秒,水位和流量分别居历史第二和第三位。滁河襄河口站最高水位13.66米,超保证水位0.16米

工情及灾情

长江、淮河干支流堤防共发生各类险情323处,其中长江干堤7处(均为崩岸),淮河干流堤防及蒙洼圈堤19处,其余险情均发生在洪河、西淝河、颍河、淠河、滁河等支流堤防及部分行洪区堤防。所有险情中,较大险情3处,即阜南县老观乡下河段蒙洼圈堤管涌险情、淮南市石姚湾行洪堤管涌险情和天长市高邮湖大堤部分堤段迎水坡严重毁损。全省共溃破圩口86个,淹没面积36.5万亩,受灾人口40.5万人。其中万亩以上圩口7个,面积22.3万亩,受灾人口26.9万。溃破圩口主要涉及六安、安庆、巢湖、蚌埠、淮南、滁州等六市,分布在淠河、汲河、清溪河、皖河、淮河等沿岸。六安市共溃破圩口65个,约占全省溃破圩口总面积的88%。

洪涝灾害。今年台风及洪涝灾害致使全省81个县(市、区)的917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1973万人,受灾面积2608万亩、绝收面积670.4万亩,倒塌房屋17.2万间,因灾死亡86人(其中山区滑坡、泥石流灾害死亡54人),直接经济损失143.6亿元,其中水利工程直接经济损失18.53亿元。其中三次洪涝灾情最为严重。一是7月淮河洪水灾情。亳州、阜阳、蚌埠、淮南、六安等市的36个县(区)受灾,受灾人口824.3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255万亩、绝收293万亩,倒塌房屋2.9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约29.5亿元。二是8月淮北地区涝情。短历时强降雨造成淮北中北部的濉河、新汴河、浍河、沱河等支流水位迅猛上涨,沿淮淮北洼地涝水难以外排,发生了严重的涝灾。三是13号台风“泰利”灾情。六安、安庆、巢湖等7市27个县(区)受灾,受灾人口达677万人,因灾死亡81人,倒塌房屋8.7万间,损坏房屋17.7万间;农作物受灾698万亩、绝收182万亩,基础设施水毁严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2.1亿元,金寨、岳西、含山、霍山、裕安、潜山等6个县(区)受灾最重。

干旱灾害。今年3—7月上旬,我省降雨偏少,特别是5—6月,旱情急剧发展。全省17个市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其中滁州、宣城、黄山等地旱灾最为严重。据统计,全省年累计受旱面积达2330万亩,其中成灾493.5万亩,一度有148万亩水田缺水、95万亩旱地缺墒难以适时栽插播种,9.3万人、9.5万头大牲畜发生饮用水困难。

防汛抗旱主要措施

今年的防汛抗洪工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至上”的原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考验了政府应对突发性灾害的能力,各项防灾抗灾措施有力、有效,防汛抗旱工作取得了重大胜利。

领导重视,部署周密,各类责任制落实到位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工作,先后召开全省防汛抗旱工作会议、全省抗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全省抗洪救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省防指先后七次召开全体成员会议,全面部署安排防灾抗灾救灾工作。在抗洪排涝和防御台风灾害的关键时刻,省委、省政府及时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精神,号召受灾地区积极迎战淮河洪水和台风灾害。省委书记郭金龙两次坐镇省防指,指挥淮河抗洪和防御台风工作,省长王金山多次亲临省防指部署防汛抗灾工作。郭金龙、王金山、王明方、任海深、赵树丛等省领导身先士卒,多次深入一线检查指导。汛前,明确省领导及省直有关部门防汛分工,省防指落实重要防洪工程和行蓄洪区防汛行政、技术责任人,调整省防指机构及其组成人员,修订印发省防指成员单位职责。各地以落实防汛抗旱责任制为重点,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以防为主,突出重点,防汛抗旱工作准备充分

各级、各有关部门坚持“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抗灾工作方针,立足于防大汛、抗大灾,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狠抓防汛抗旱准备工作,为迎战水旱灾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省防指2月份就发出《关于开展20xx年防汛抗旱准备工作的通知》,全面部署汛前准备工作,并先后派出30多个技术检查组,对各地落实防汛措施、重要工程度汛准备、违章设障清除等进行检查、抽查,督促限期解决度汛安全中存在的问题。各地抓住汛前有利时机,及时消除工程度汛隐患,长江、淮河干支流上50多处主要险工险段,在主汛期前得到有效处理或落实度汛方案;主要堤防上在建的78座开口工程,6月底前均具备正常防洪条件。制定了《安徽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修订了《茨淮新河控制运用办法》、淮河行蓄洪区运用方案,调整了王家坝站防汛特征水位;编制全省抗旱预案和淠史杭等大型灌区供水方案。省级财政安排5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沿江市县补充防汛物资。按照《安徽省长江淮河干支流主要堤防巡逻查险规定》,各地落实了417万人的民工防汛抢险队伍。各级防汛机动抢险队开展防汛抢险演练,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广泛动员,合理调度,全力抢排涝水

7至8月发生的三次强降雨过程,致使沿淮淮北和沿江局部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特别是7月初的强降雨,形成了沿淮淮北地区旱涝急转的严峻局面。省政府、省防指见事早、行动快,要求受灾地区及时调整工作重点,落实各项措施,应对洪涝灾害。省防指督促有关部门及时开启淮河、涡河、颍河、怀洪新河、茨淮新河、新汴河、奎濉河等河道上节制闸提前大流量预泄,降低河道水位,为加快内水外排创造条件。为抗御淮河流域第一场洪涝灾害,在淮河上游洪水到来前,蚌埠闸提前预泄洪水16亿立方米。随着上游洪水下泄,河道水位上涨,涵闸无自排条件后,省防指果断要求各类泵站开足马力排水,并同有关部门及时下拨排涝经费和排涝用电指标,支持各地排涝抗灾防汛抗旱工作总结防汛抗旱工作总结。受灾地区广泛发动群众清沟沥水,拆除堵坝,架机排水。各类涵闸及泵站累计排涝水量46亿立方米,其中自排涝水量约占75%,大大减少了排涝成本。由于排水及时,为尽快恢复群众正常生活生产和补种晚秋作物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通过工程调度,提前下泄涡河、颍河、洪河污水,洪水到来后,加大泄量,加快污水下泄,避免了污染水体集中下泄对淮干水质造成大的影响。

加强会商,优化调度,实现防洪减灾效益最大化

省防指办与气象、水文部门密切联系,加强会商,滚动预报天气情况和洪水演进过程,为科学调度提供技术支撑。7月12日18时淮干王家坝站达到保证水位并继续上涨,国家防总、淮河防总、省防指通过异地会商,在分析水情、工情及未来几天流域上游无大的降雨的情况下,慎重作出不运用蒙洼等6个行蓄洪区的决定,避免31.5万亩农田受淹。

在淮河第三次洪水尚未消退的情况下,13号台风“泰利”带来历史罕见暴雨,引发大别山区严重山洪、泥石流灾害,大别山区水库及淮河、长江部分支流水位暴涨,淮河第四次洪水接踵而至,防汛抗洪形势极为严峻。省防指审时度势,科学判断,慎重决策,作出了以保障水库安全为重点、加强水库调度、启用分洪河道分洪、兼顾淠河和史河防守、加强滁河及巢湖流域防汛指导、实现防洪工程抗灾减灾效益最大化的防洪调度原则。在第13号台风影响程度尚不确定的情况下,省防指超前调度佛、磨、梅、响四大水库提前预泄,腾出防洪库容,牢牢把握防洪主动权。同时充分利用大别山四大水库联网调度系统,实时监测水库库区降雨、水位变化,综合分析各类防洪因素,联合运行,增强水库调度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从9月2日至5日,调度大别山水库从泄洪、控制泄洪到再泄洪,有效地应对了突发性特大暴雨灾害。据测算,五大水库共拦蓄洪量达11.34亿立方米,削减洪峰60%—89%,不仅确保水库自身安全,也最大限度地减轻淠河、史河防洪压力,避免了干支流洪水叠加。为进一步缓解淮干防洪压力,省防指在调度水库错峰、蚌埠闸敞泄的基础上,于9月4日凌晨,关闭阜阳闸,启用茨淮新河分洪。为控制滁河水位迅猛上涨,省防指要求所有沿滁控制闸和驷马山分洪道全力泄洪,打开襄河口船闸辅助泄洪,加快滁河洪水下泄速度,减轻滁河防洪压力。淮河干流邱家湖、姜家湖、唐垛湖、董峰湖、上六坊堤、下六坊堤、石姚段、荆山湖、洛河洼9个行洪区,滁河流域荒草二圩、荒草三圩2个蓄洪区超过规定行洪水位,在适度承担风险决策思路的指导下,均未启用,避免了40多万亩农田受淹。据初步统计,今年防洪除涝减灾直接经济效益为141亿元。

以人为本,安全至上,及时转移安置受灾群众

省防指始终将群众生命安全摆在防汛抗洪的首位,及时转移危险区域内群众,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预测淮河蒙洼等行蓄洪区超规定运用水位的情况下,为确保万无一失,及时转移区内低洼区临时居住群众;在抗御沿淮淮北地区涝灾期间,及时转移被水围困的群众和排出684个村庄内积水;大别山区四大水库在泄洪前,省防指要求四大水库下游有关县(区)、乡(镇)做好沿河洼地人员转移,确保群众生命安全。

第9、13、15号台风来临前,省政府、省防指及时作出部署,要求各地采取紧急措施,转移受地质灾害威胁、低洼地、危旧房、高空作业等危险区域的人员。省防办在电视台、电台播发《防台风十二招》,告之群众防御台风灾害知识;利用媒体宣传山区防御地质灾害要决,并将宣传材料发放到山区乡镇、村、村民组及群众手中,提高群众自救意识,主动防灾、避灾。各地及时转移、安置受灾群众47.5万人,同时全力搜救失踪人员,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特别是在防御13号台风暴雨灾害中,没有出现群死群伤现象,在人员转移和抗洪抢险过程中没有死人。

万众一心,全面防御,奋力抗洪抢险救灾

为有效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省政府启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Ⅱ级响应,省防指先后启动防汛应急预案Ⅱ、Ⅲ级响应,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Ⅲ级响应,全面落实各项抗灾救灾措施。7月4~10日,受上游来水和区间降雨共同影响,淮干水位迅猛上涨,预计第一次洪峰将于12日夜到达我省,王家坝站水位将超过保证水位,蚌埠以上河段将全线超警戒水位。同时亳州、阜阳、蚌埠、淮南等市受涝面积已达960万亩。防洪排涝形势十分严峻。7月12日上午,省防指下达启动《安徽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Ⅱ级响应命令。9月1~4日,受第13号台风“泰利”影响,淮河干流全境超警戒水位,润河集以下河段为今年以来的最高水位,邱家湖等9个行洪区超行洪水位,滁河、淠河、巢湖、皖河全线超警水位,滁河襄河口闸超过保证水位。9月3日上午,省防指下达启动《安徽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Ⅲ级响应命令。应急预案的适时启动,及时强化了防汛抗洪及救灾各项措施。

受灾地区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抗灾救灾,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各级紧急动员干部2.5万名,抗洪救灾群众100多万人,日夜巡堤查险,及时处置险情。各级投入编织袋、麻袋、草袋687万条、木材6696立方米、块石4.3万立方米、土工布及防浪布14.7万平方米,运送抢险土方156万立方米。国家、省级下拨抗洪抢险经费7150万元,省防指调拨编织袋、麻袋、草袋71万条、土工布及防浪布3.7万平方米、砂石料5530吨、橡皮船20艘、救生衣4000件等抢险物资,支持各地抗洪抢险救灾。省防指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全力做好工作。民政部门发放帐篷、食品等物资,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卫生部门及时启动治病防病预案,派出数百支医疗防疫小分队,发放药品,加强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公安部门加强灾区社会治安管理,保障社会稳定;省直工委、省民政厅紧急部署开展抗洪救灾捐助活动。通过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精心安排,保障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房住、有病能医,抗洪救灾工作有序进行,灾区人心稳定。

广辟水源,优化配置,全力保障各类供水安全

今年入汛后至7月上旬,我省大部分地区持续晴热高温,降雨普遍偏少,蓄水严重不足,相继发生严重的干旱。旱情发生之初,省政府相继召开抗旱工作专题会议和全省抗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省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切实抓好当前抗旱工作的紧急通知》,全面动员部署抗旱工作,并下达省长预备费、特大抗旱经费1689万元,农业抗灾用电指标2.17亿千瓦时,支持各地抗旱。省防指适时分析雨水情、旱情发展态势,对各地抗旱工作实行分类指导,先后派出5个工作组,分赴重旱区检查指导抗旱工作。省防办抓住淮河上游来水时机,将蚌埠闸上水位控制在18.4米左右,为沿淮地区引水创造条件。淠史杭灌区适时调引水15.8亿立方米,保证了近900万亩水稻栽插、灌溉用水。上桥、驷马山适时开机提水,提引淮河、长江水2.8亿立方米,保证灌区内310万亩农田适时栽秧和灌溉用水。巢湖市相继打开裕溪闸、凤凰颈排灌站引水闸,引长江水5亿立方米。沿淮、沿江河道湖泊共自流引水达14亿立方米。通过闸站调控和抢引过境水,有效地增加了抗旱水源。全省最高发动435万人,开动近5500处泵站、动用74万台套机动设备投入抗旱,累计投入抗旱资金4.7亿元、用电2.6亿度、用油2.5万吨,各类水利工程累计提供夏种用水85亿立方米,累计浇灌面积达2500万亩。抗旱挽回粮食损失292万吨,减少经济作物损失27亿元。

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工作

为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确保明年度汛安全,在淮河、滁河洪水尚未完全消退的情况下,省防指、省水利厅提前谋划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工作,确立了“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先急后缓、人水和谐;强化领导,明确责任;集中财力,保证重点”的水毁水利工程修复指导原则。省水利厅成立专门班子,具体负责堵口排水和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工作,确定相关部门联系定点县(区),分类、分片指导。要求各地水毁修复工作由各县人民政府负责,受灾严重的市、县、乡人民政府成立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水毁水利工程修复的组织发动、计划制订、技术审查、资金筹集及组织实施工作。突出抓好堵口复堤、影响明年度汛的中小水库除险加固、人饮工程修复三类重点项目,确保今年年底完成80%,明年汛前全面完成。各地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多方筹措资金,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开展水毁修复工作。省补助水毁修复资金2570万元。截至12月16日,三类重点水毁工程已修复完成1801处,占计划的56%;完成土石方840万立方米,占计划的55%。

经验与启示

20xx年防汛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国家防总、淮河防总和省防指的科学调度,得益于全省广大军民的奋力拼搏,尤其是成功防御第13号台风“泰利”和抗御淮河流域严重洪涝灾害,带给我们的主要经验与启示是:

基层组织抓措施落实是防灾抗灾的关键。在防御台风“泰利”特大暴雨灾害中,大别山区金寨县响齐办事处集中干部70余人,采取“分片包组、查户盯人、先人后物”等措施,克服道路不通、通信中断等困难,逐家逐户紧急转移群众2030人,全办事处无一人在洪灾中死亡。乡、村基层组织是落实各项部署的最终主体,只有做到快速反应、组织有力,迅速将各项具体防御措施落实到千家万户,才能有效减少损失和人员伤亡。

发挥防指整体效能是取得抗灾成效的保证。今年我省多灾并发、灾情持续时间长,防汛抗旱形势严峻。防汛、民政、国土等部门相继启动本部门专业应急预案,省防指所有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发挥了整体应急管理效能,保证了防灾抗灾工作的顺利开展。防汛抗旱抗灾工作涉及面广,任何一个部门都不能独立完成,各成员单位必须在防指的统一指挥下,按既定的工作部署,主动配合,高效完成本部门的任务,才能发挥应急管理的整体效能。

信息化建设是实施科学调度的重要技术支撑。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尤其是信息采集系统、异地会商系统、重要水文和雨量站点遥测系统的建设并投入使用,省防指能及时掌握各类信息,与国家防总、淮河防总、王家坝现场和各市防指适时远程会商,开展模拟调度,科学选比调度方案,使防洪调度决策更具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必须加快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建立科学的调度决策体系。针对今年防御台风暴雨工作的实际,吸取9月3日上午大别山库区有线、无线通信全部中断的教训,借鉴沿海省份防台风经验,加强台风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建设,逐步建成山区、库区雨水情站点自动测报系统,进一步完善山区防洪工程通信手段。

抗旱工作汇报篇7

一、从气象角度,及时汇报干旱情况

我局积极配合地方党委、政府的抗旱救灾工作,2月4日,我局领导参加了全县抗旱救灾会议,并在会上作了题为《××县干旱情况分析》的报告,详细阐述了20xx年干旱情成因、各月降雨量情况、干旱造成的经济损失及20xx年后期的气候预测,为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二、局领导赴灾区视察,及时了解灾情

一是2月8日我局领导陪同州委、州政府抗旱救灾工作指导组、县委、县政府及县级有关部门领导到南沙镇呼山移民开发区实地视察呼山甘蔗受灾情况;二是2月23日至25日我局领导陪同政协及有关部门领导前往南沙(呼山)、嘎娘、上新城、小新街、逢春岭、大坪六个乡镇视察库塘蓄水和干旱情况,并在视察工作汇报会上作了题为《××县20xx年降雨情况及20xx年气候趋势预测》的报告。两次实地视察,既了解了灾区实际受灾情况,使我局能更好地开展抗旱气象服务工作;又及时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了干旱发展态势,以便科学决策。

三、抓住有利天气过程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自去年我县出现干旱以来,我局已多次开展了人工增雨作业,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就今年以来,我局1月26日、2月18日也实施了人工增雨作业,全县大部分乡镇降中到大雨。现在看来,人工增雨作业不失为一个能有效缓解旱情的方法。我局还将根据天气情况,抓住有利天气过程继续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并且我局正积极筹建、努力增加和完善人工增雨设备(请示政府增设增雨作业车载小型雷达和一辆增雨作业车),更加科学地实施人影作业,努力提高人工增雨作业效益。

四、努力拓宽气象信息渠道

准备用2至3年的时间完成全县14个乡镇134个行政村及4个社区的农村气象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电子显示屏)建设,拓宽气象信息渠道,改变气象信息利用率不高的现状。去年9月,我局已完成了全县14个乡镇和政府大院电子显示屏的安装、调试,并正式投入使用。显示屏投入使用至今,运行良好,极大地提高了气象信息的时效性,扩展了气象信息的覆盖面。今年我局将在全县建立至少30个气象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示范行政村,并逐步完成全县行政村、社区的信息服务系统的安装、调试工作,使人民群众能及时地了解天气情况,避免或降低灾害性天气造成的损失。近日,我局正在南沙镇菱角塘村委会、排沙村委会安装并调试电子显示屏。

抗旱工作汇报篇8

一、高度重视抗旱促春管保丰收工作

据统计2月份全市有118万亩土地不同程度受旱,旱情形势非常严峻。各县区、委属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做好抗旱春耕生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抗旱促春耕保增收作为当前农村工作最紧迫的任务来抓,紧紧抓住立春后春播和冬小麦返青的关键时期,切实加强对抗旱春耕生产的领导。农委从机关抽调管理人员10多名,组成抗旱春耕生产指导督导组,分四组由分管领导带队,深入乡镇和村社督查抗旱春耕生产工作,调查了解旱情及生产中存在的困难。各县区也要相应的成立领导小组,及早制定并落实各项防旱抗旱措施,把工作重点放到动员群众开展抗旱保增收上来,帮助引导农民做好抗旱备耕和保墒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大指导、服务和管理力度,千方百计打好抗旱春耕生产这场硬仗,确保抗旱春耕生产工作各项任务全面落实。市级农技部门要立即深入生产第一线,调查研究,掌握动态,与县(区)农技部门紧密配合,帮助指导农民开展抗旱春耕生产工作,认真落实各项防旱抗旱措施,确保抗旱春耕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强科学指导力度

各县(区)、委属各单位要根据我市春播将于2月下旬陆续展开的实际,切实把抗旱促春耕、促春管作为当前农业生产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加大工作力度,科学指导抗旱。一是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受旱程度、不同苗情长势,抓紧制定抗旱促春耕、促春管技术方案,因时、因地、因苗、因墒落实好田间管理措施。尤其是旱情较重的地区,要组织人员,采取分片包干、蹲点指导、进村入户等形式,动员农民及早下田,指导农民科学浇水施肥。对没有灌溉条件的旱地,要采取镇压、划锄和增施有机肥、耧施化肥等措施,提墒保墒。二是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下乡进村,深入生产一线,查苗情、查墒情、查旱情、查病虫害情,做到村村都有技术员,指导农民抓好抗旱春耕、春管。要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等形式,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手机短信、12316农民技术服务热线等手段,向农民广泛宣传抗旱技术、传授田间管理等知识。三是调整优化春播粮食作物结构,稳定夏粮面积,努力扩大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面积,保质保量完成50万亩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和50万亩马铃薯脱毒种薯推广任务,为完成今年粮食生产目标打好基础。四是要加强化肥、农药、种子等价格监测,及时信息,稳定农资价格。要会同公安、工商、质检等部门,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等违法行为,净化农资市场。要继续搞好种子执法年活动,强化种子质量检测,确保种子质量安全。

三、全力抓好顶凌覆膜工作

一是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全力抓好顶凌覆膜工作。各县区、委属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做好抗旱春耕生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抓好以顶凌覆膜为主的抗旱促春耕保增产增收作为当前农村工作最紧迫的任务来抓,及早制定落实各项措施,千方百计打好以顶凌覆膜为主的抗旱春耕生产这场硬仗。各县区要根据实际情况,把工作重点放到动员群众开展以顶凌覆膜为主的抗旱保增收上来,帮助引导农民做好顶凌覆膜及抗旱备耕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大指导、服务和管理力度,确保顶凌覆膜工作各项任务全面落实。

抗旱工作汇报篇9

去年入秋以来,我市气候异常,总的特点是气温冷热不均,特别是从今年3月下旬开始气温持续偏低,降水明显偏少,气候干燥,春旱形势不容乐观。下面按照会议要求,将当前我市旱情形势通报如下:

一、全市当前旱情形势

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影响春耕生产的各种不利因素较多,主要表现在:

(一)降水偏少。去年冬季全市降水偏少,11月份平均降水量为9.7毫米,比历年同期少6.7%;12月份平均降水量为5.3毫米,比历年同期少1.3%。今年春季3月上旬至4月中旬,全市平均降水量只有11.8毫米,比历年同期少45%。特别是大部分旱区降水较少,不足5毫米,属于无效降雨。

(二)江河水位偏低。全市132条大中河流水位和流量均低于历年平均水平。4月12日,江段开江水位为112.36米,低于历年同期水位1.34米;4月24日,河站水位为94.71米,低于去年同期1.21米;河站水位为92.02米,低于去年同期1.78米;河和河水位和流量也都低于历年平均水平;全市部分小河流断流。这将造成全市617座自流、4282座抽水站来水量严重不足,使158.76万亩自流灌区、43.21万亩抽水灌区受到渴水的威胁。

(三)水库蓄水不足。据统计,全市19座大中型水库目前总蓄水量为6.1亿立方,比去年同期少蓄1亿立方米;全市12205座小塘坝仅蓄水6227万立方米,比历年同期少蓄1403万立方米,大部分小水库、小塘坝达不到兴利库容要求,灌溉保证率较低。

(四)土壤缺墒严重。4月18日土壤测墒结果表明,岗地市区、、13个区、县(市)土壤耕层相对湿度在70%以下,处于干旱状态,其中、、平地也出现旱象。据气象部门预测,未来一周我市仍无明显降雨过程,天气以晴好为主,气温明显回升,气候干燥,土壤失墒速度将加快。

(五)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根据全市地下水长期观测数据表明,今春全市地下水位平均比历年同期低0.3-1.5米,因此将造成全市940眼机电井、3000眼小井出水量不足,将严重影响部分井灌区灌溉和旱田坐滤水种。

从以上情况看,我市今年春旱在程度和范围上比前两年都要严重,有可能接近2001年的旱情。据统计,当前全市受旱面积达到417万亩,其中水田渴水面积99万亩。、三个地区干旱面积较大。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春季全市大部分地区降水略少到偏少,这将导致土壤缺墒面积增大、水库春季来水减少、江河水位继续走低,地下水补给不足,持续下降。为此,各区、县(市)要抢前抓早,积极做好抗春旱、保春种的各项准备。

二、下步抗旱工作建议

根据今年的旱情特点和面临的严峻抗旱形势,我仅就水利措施提几点建议:

(一)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各区县(市)应当有效组织社会力量和群众抢打、多打各类水源井。要按流域和地下水储存条件制定打井规划,科学布置井位,加快打井速度。旱田区力争每个村屯有一眼基本水源井,水田区重点是在灌区下游抢打补水井。同时,各地还要注意充分利用地表水,因地制宜地建设一些小蓄水提水和集雨工程,积极抢截桃花水,将现有的池、坑、泡蓄满,千方百计增加蓄水,为抗春旱提供水源储备。

(二)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各区县(市)要在对现有水源工程进行清淤扩容、整修配套、库坝消险加固和水毁工程修复的基础上,重点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喷灌、微灌、滴灌等节水灌溉面积、形成连区、连片的节水效应。水田区要加快灌区节水改造步伐,积极做好渠道清淤整修和田间配套工程建设,确保春灌发挥效益。

抗旱工作汇报篇10

二、3月1日,联社机关认真组织学习了永政办电(xx)4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抗旱救灾相关工作的紧急通知》精神,并将紧急通知复印下发到各企业认真组织学习,同时要求配合各乡镇做好抗旱救灾的相关工作。按照各股室的挂勾点到企业进行指导、协助抓好抗旱工作。

三、农资储备情况公务员之家

①农业生产资料:到目前为止,农资调应储备各种化肥5350吨,其中:农资公司1600吨、期纳供销有限责任公司200吨、兴农供销有限责任公司3000吨、金官供销有限责任公司400吨、顺州供销有限责任公司150吨。目前已销售876吨,按年初计划还需()储备1xx多吨,为保证今年大春生产的用肥需求,保障按时供应,不误农时,我社农资部门正克服各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储备各种化肥。

②农用塑料薄膜:1--3月购进25吨,销售8吨,库存17吨。

③农药:1--3月购进30吨,零售10吨,库存20吨。xx年计划100吨,还需购进70吨。

四、积极响应县委、政府的号召,向灾区捐款两次,第一次单位捐款500元,个人捐款1000元;第二次联社机关共产党员捐款2200元,两次共捐款3700元。并购买了5只(100公斤)塑料桶,作为抗旱备用。